《赤壁之战》导学案

合集下载

《赤壁之战》第一课时导学案

《赤壁之战》第一课时导学案

赤壁之战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自学生字词,掌握“巡哨、天助我也、士卒、巡哨、决雌雄、弓弦、漫天彻地”等词语。

2.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情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理清赤壁之战的几个阶段,了解时代背景,初步认识人物形象。

一、【预习自学】(课前自学,如有疑惑,在自己写完后,可以和同学交流)1、故事背景:东汉末期,群雄分争,曹操、刘备、孙权三大势力占据了中原大片江山。

其中操的势力最为强大。

曹操借东汉汉献帝之名统一了北方。

公元208年,操以平定中原为借口,率80万大军南下,准备一举歼灭孙权、刘备两方势力。

赤壁之战就是南北双方在赤壁进行。

2、我认识这些生字,并能组词巡()()刃()()簇()()雌()()倘()()聘()()弦()()韩()()卒()()舵()()3、通过查资料,讨论,联系上下文意思等方法,写出下列生字词的含义:巡哨:利刃:倘有:弓弦:士卒:决雌雄:4、自读文章,理解大意:通读文章,想想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再把他们连起来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起因:经过:结果:二、【讨论合作】1、给课文分段,写出段意:2、读课文,请你当一回军事观察家,分析一下当前双方的形势曹操军队东吴军队士兵数量:士兵来源:弥补措施:战争结果:3、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请你在做一回军事评论家,分析出东吴克敌制胜的原因。

【当堂达标】1.给划线的字选择正确读音。

离弦[xián xuán ]的箭倘有诈谋[shǎng tǎng] 拈弓搭箭[niān zhān] 鏖兵[lùáo] 无心应[ yīnɡ yìnɡ ]战和甲堕江[duò zhuì]2.多音字组词。

shuɑi() jiānɡ ( ) 倘( )率将尚lǜ() jiànɡ ( ) ( )tiɑo ( ) jiɑnɡ ( ) 舵()调降舟diɑo ( ) xiɑnɡ ( ) ()3、赤壁之战的起因:经过:结果:资料:曹操( 155---220)善谋略并且知人善任,挟天子以令诸侯,因此灭袁绍、吕布、袁术、刘表等军阀,一统中国北方。

鲁人版语文必修一第9课《赤壁之战》导学案

鲁人版语文必修一第9课《赤壁之战》导学案

《赤壁之战》导学案第一课时制作人:审核人:制作时间:课前预习案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诵读文章,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意,用黑色笔标出重点文言词语,并尝试翻译课文。

2.在充分预习、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理解,独立完成导学案。

3.找出自主学习的疑难点,课堂上合作探究解决。

学习目标:1.准确掌握“济”“吊”“比”“举”等文言实词,归纳“于”“而”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2.掌握名词作状语、形容词的活用等词类活用,归纳判断句、被动句等特殊句式。

学习过程:初读文本·整体感知1.大声诵读一、二段,正音断句;尝试翻译课文,整体理解文意;请用黑色笔将课下注释搬入课文中;将不理解的文言词语用红笔圈出来。

2.借助古汉语词典,解决课文中不理解的文言词语。

3.写下自己不能解决的文言现象和其他阅读困惑。

预习案——再读文本·深入预习一.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一)作家作品1、作者简介司马光,字君实,夏县(今属山西)人。

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史学家。

幼年有“破缸救儿”的故事。

20岁中进士,为官清正,不畏强暴,敢于直谏,提出不少好的建议,但大部分未被采纳。

生活俭朴,好学不倦。

神宗时擢为翰林学士、御史中丞。

王安石变法,他以“祖宗之法不可变”为由,竭力反对。

神宗授旗为枢密副使,坚辞不受,退居洛阳,继续编书,书成呈神宗,赐名《资治通鉴》。

为相8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

著作有《司马文正公集》等。

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

2.作品简介《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是司马光(1019- 1086)和他的助手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

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二)惊心动魄的背景: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西北)一带大胜曹操军队,这是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著名战役。

赤壁之战导学案(带答案)

赤壁之战导学案(带答案)

赤壁之战导学案(带答案)萃英中学高二语文学科导学案课题赤壁之战编写人景志萍审核人高二语文班级姓名编号 4【学习目标】1、熟悉文本,了解人物性格,领略《赤壁之战》人物塑造的技巧3. 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各种特殊句式的形式和特点【学习重点】1. 常见的文言词语及句式2. 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与赏评,把握人物的特点性格【课内检测案提升】一、子音枭()雄芟()夷王室之胄()强弩()鲁缟()旌麾()刘琮()束手奄()有累()官番()阳一蹶()不振斫()案邂()逅羸()兵烟炎张()天二、(一)、一般实词1.此帝王之资也( )2.二子不协( )3.与操有隙( )4.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5.如有离违,宜别图之( )6.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 )7.如其克谐( )( )8 肃宣权旨( ) 9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10近者奉辞伐罪( ) 11.权以示群下( )12.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 13.不复料其虚实( )14今以实校之( ) 15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二))多义实词1、卒:鲁肃闻刘表卒。

乘犊车,从吏卒。

五万兵难卒合。

2、士:聪明仁惠,敬贤礼士。

()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

()3、将: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4、抚:及说备使抚表众。

()权抚其背曰。

()5、治:同心一意,共治曹操()今治水军八十万众()6、足:岂足托乎()兵精足用()7、次:引次江北()余船以次俱进()8、数:统兵数万()蒙冲斗舰乃以千数()9、烈:兼仗父兄之烈()火烈风猛()10、事:去亲戚而事君者()不足与图大事()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11、计:窃计欲亡赵走燕()备用肃计()12、难:今操芟夷大难()五万兵难卒合()13、略:略已平矣()助画方略()14、方:操军方连船舰()地方百里()15济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同舟共济 ( ) 为求援救,以济其患( )(三)一般虚词1.比至南郡( )2.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3.向察众人之议( )4.累官故不失州郡( )5.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 )6.顷之,烟炎张天( )(四)多义虚词1、以:权以示群下()蒙冲斗舰以千数()挟天子以征四方()宜别图之,以济大事()余船以次俱进( )2、为:今为君计()为操后患()安能复为之下()羸兵为人马所蹈藉()3、其: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其若是,孰能御之( )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游之乐也( ) 4、乃: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蒙冲斗舰乃以千数()骑乃得过()乃罢会()5、于: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五、指出下列句式1.刘备天下枭雄2.我,子瑜友也3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4豫州今欲何至5.行将为人所并.6.我,子瑜友也.7.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8.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9.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10.田横,齐之壮士耳. 11.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1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13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14.豫州虽败于长坂.15.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16.操军破,必北还. 17.曹公,豺虎也18.且将军大事可以拒操者,长江也19卿欲何言. 20.何以言之.21.交游士林. 22.欲安所归乎.23.愿意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24.裹以帷幕. 25.人马(烧溺死者)甚众.26.荆州之民附操者. 27.羸兵为人马所蹈藉.六、古今异义1、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2、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3、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4、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5、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6、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7、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侍之8、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9、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10、初一交战,操军不利11中国:中原地区七.翻译下列句子.1.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2.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3.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4.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5.挟天子以令四方,动以朝廷为辞.6.操当以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7.地方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8.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思考一、分析主要人物性格二、孙刘为什么会以少胜多?《赤壁之战》参考答案字音、枭(xiāo)雄芟(shān)夷王室之胄(zhòu)强弩(nǔ)鲁缟(gǎo)旌麾(huī)刘琮(cóng)束手奄(yǎn)有累(lěi)官番(pó)阳一蹶(jué)不振斫(zhuó)案邂(xiè)逅羸(léi)兵烟炎张(zhàng)天巩固练习四.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一)一般实词1.此帝王之资也(凭借)2.二子不协(和睦)3.与操有隙(嫌怨)4.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厌恶)5.如有离违,宜别图之(打算)6.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慰问)7.如其克谐(能够)(圆满顺利)8 肃宣权旨(传达) 9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有交情)10近者奉辞伐罪(皇帝的命令) 11.权以示群下(给-----看)12.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完全) 13.不复料其虚实(估计)14今以实校之(核对) 15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顾及)(二))多义实词1、卒:鲁肃闻刘表卒。

赤壁之战教案(精品3篇)

赤壁之战教案(精品3篇)

赤壁之战教案(精品3篇)【赤壁之战教案第1篇】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概括课文中心思想。

2、练习造句,巩固生字词。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周瑜、黄盖是怎样用火攻打败曹军的,请一个同学简要说说赤壁之战的经过。

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1、赤壁之战中,东吴以三万军队打败了号称八十万的曹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这以少胜多的原因是什么?2、学生读全文,思考后讨论。

(曹操失败是因为仗着兵多将广,骄兵轻敌,采取了错误的措施;东吴之所以取胜是因为能知彼知已,扬长避短。

)三、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说说怎样记住的。

2、抄写词语。

五、练习造句。

1、体会“非……不可”“果然”的用法2、口头造句。

六、作业:预习《田忌赛马》。

【赤壁之战教案第2篇】教学要求: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东吴获胜的原因在于知已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理清课文条理,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非……不可……”造句。

4、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了解东吴以少胜多的原因。

2、了解课文是怎样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清课文的条理。

2、了解赤壁之战的原因以及双方大致的情况。

教学教程:一、揭示课题。

历史故事记载,东吴的孙权等以三万军队在这里打败了一周曹操的八十万军队,孙权是怎样打败曹操的,他为什么能打败曹操?请学习课文。

二、检查预习。

1、用生字卡片检查读音。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3、赤壁之战发生在什么时候?交战双方是哪些人?战争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结果如何?(大致)4、提出读不懂的问题。

三、给课文分段。

1、默读课文,想一想赤壁之战的过程,开始怎样,后来怎样,结果怎样,分段。

2、讨论分段。

(1)(2—4)(5—11)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句读第一段,评议。

2、“调兵遣将”是什么意思?周瑜为什么要这样?3、“隔江相对”怎样理解?(大江两岸,两军相对)4、这段话讲了什么?(起因)1、指名读第二段,读后同学评议。

《赤壁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赤壁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赤壁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人物和故事情节。

2. 引导学生分析《赤壁之战》中的战略战术及其运用。

3. 通过对《赤壁之战》的学习,培养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的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赤壁之战》的故事梗概及历史背景。

2. 周瑜、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贡献。

3. 赤壁之战中的著名战略战术,如火攻、苦肉计等。

4. 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描写、情节安排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人物和故事情节。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赤壁之战中的战略战术及其运用。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描写和情节安排。

4.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赤壁之战》的意义和价值。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

2. 讲解《赤壁之战》的故事梗概,引导学生了解主要人物和情节。

3. 分组讨论赤壁之战中的战略战术及其运用,分享讨论成果。

4. 分析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描写、情节安排和表现手法。

5. 总结《赤壁之战》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智慧。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赤壁之战》故事情节和历史背景的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和团队协作。

4.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小组讨论成果,给予全面评价。

六、教学资源1. 教材:《赤壁之战》相关章节。

2. 参考资料:关于《赤壁之战》的历史文献、学术论文、相关书籍等。

3. 多媒体资源:赤壁之战的图片、地图、视频等。

4. 网络资源:相关网站、论坛、博客等。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赤壁之战》的故事梗概、历史背景和人物特点。

2. 教学难点:分析赤壁之战中的战略战术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八、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赤壁之战》的相关内容,收集和整理教学资源。

《赤壁之战》教案(精选15篇)

《赤壁之战》教案(精选15篇)

《赤壁之战》教案(精选15篇)《赤壁之战》篇1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熟读全文,理解课文的内容2、巩固文言基础知识能力目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情感价值观目标:学会运用知已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的方法来对待学习、对待生活学习重点与难点:巩固文言基础知识学法指导:诵读自主合作探究练习巩固知识链接:●赤壁之战的典故和典故三顾茅庐赤壁之战苦肉计官渡之战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成语三分天下鞠躬尽瘁●历史已经随着江水远去,硝烟已经散尽,很多人说曹操如果听取贾诩的建议就不会失败,但我想曹操有他自己的看法在感叹曹操的时候其实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羽扇纶巾”的周瑜,他“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潇洒,和乌林那惊天动地的一把大火公元209年的第一场雪就这样被映红了……此正是: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复习提纲:教材知识点梳理一.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1.将军禽操2.五万兵难卒合3.顷之,烟炎张天4.雷鼓大震二.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1.荆州与国临接2.备南走3.致殷勤之意4.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5.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6.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7.鼎足之形成矣 8.刘琮束手9.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10.愚谓大计不如迎之11.权起更衣 12.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13.地方数千里 14.当横行天下15.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16.邂逅不如意17.初一交战 18.去北军二里余19.北军大坏 20.北面而事之三.指出活用词并解释.1.敬贤礼士2.兵精粮多,足以立事3.必蹶上将军4.乘犊车,从吏卒5.诸人持议,甚失孤望6.可烧而走也7.瑜等率轻锐 8.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9.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10.操悉浮以沿江11.英雄乐业 12.备南走13.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 14.兼有步兵,水陆俱下15.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四.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一)实词1.此帝王之资也2.二子不协3.与操有隙4.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5.如有离违,宜别图之6.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7.如其克谐8 肃宣权旨 9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10近者奉辞伐罪 11.权以示群下12.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13.不复料其虚实14今以实校之 15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16.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24.上建旌旗25.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二)虚词1.比至南郡2.江表英豪咸归附之3.向察众人之议4.累官故不失州郡5.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6.顷之,烟炎张天五.特殊句式1.刘备天下枭雄2.我,子瑜友也3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4豫州今欲何至5.行将为人所并6.我,子瑜友也7.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于)江东8.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导学案2(鲁人教版必修1)《赤壁之战》教案设计5(鲁人教版必修1)一、教学目标(一)认识孙权的形象——他的正确决策是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的决定性因素。

《赤壁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赤壁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赤壁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人物;(2)掌握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3)分析作品中的矛盾冲突和人物性格特点;(4)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思维导图、角色扮演等方法,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3)学会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的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中的人物情感,理解战争的残酷和英雄的悲壮;(2)认识历史人物的英勇无畏和智慧谋略;(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责任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赤壁之战》节选自《三国演义》,主要描述了曹操大军与东吴联军在赤壁展开的一场激战。

2. 教学重点:掌握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中的矛盾冲突。

3. 教学难点:深入解读文本,把握作品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三国演义》和赤壁之战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注意人物形象和矛盾冲突。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矛盾冲突和人物性格特点,分享学习心得。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梳理故事情节,剖析人物形象。

5. 实践环节:让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角色扮演等方法,展示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整理笔记,巩固所学内容;2. 结合课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战争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2. 角色扮演:分组进行角色分配,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增强课堂互动;3. 思维导图: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梳理故事情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4. 对比分析:组织学生对比不同版本的《赤壁之战》,探讨各自的特点和优劣;5. 案例分析:引入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让学生了解《赤壁之战》在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赤壁之战.导学案doc

赤壁之战.导学案doc

《赤壁之战》导学案(教师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剪裁技巧和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重点掌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整理“于”“乃”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3、分析并掌握本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1、对文本中的词句的把握。

2、学习讨论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懂得以弱胜强的道理,培养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多谋善断的品德作风。

教学重点:词句的把握、分析并掌握本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自学探究,通过读、思、讲、议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四课时。

教学过程课前感知案一、导入新课:一千八百多年前,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了黄河流域。

为了一统天下,曹操南下击败刘表、刘备,占据了“荆、襄”之地,又乘胜企图以80万大军渡过长江,夺取江南东吴的地盘。

面对强兵压境,孙权与刘备联合起来,在赤壁一带,与曹操决战。

当时曹军号称80万大军,东吴周瑜率军3万,双方兵力对比悬殊。

最后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战争以曹军大败而告终。

“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一段时间内无力南下,奠定了魏、吴、蜀“三国鼎立”的局面。

那么,东吴怎么会以少胜多,击败曹军的呢?这就是本文要讲述的故事。

二、作者简介与背景介绍:司马光(公元1019——1086)北宋杰出的史学家和散文家,字君实,陕州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自幼嗜学,尤喜《左氏春秋》;及长,学识更为渊博。

司马光治学勤苦,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奉敕编撰《资治通鉴》(共费时19年)。

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精力尽于此书”。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共294卷,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末年赵匡胤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1362年。

《赤壁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赤壁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赤壁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相关历史知识。

掌握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主要人物的角色。

分析并解读文中重要的句子和词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会使用历史分析方法,对故事中的事件和人物进行深入思考。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故事中人物的英勇和智慧,培养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赤壁之战》原文2. 教学重点: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主要人物的角色。

文中重要的句子和词汇的理解和解读。

3. 教学难点:历史背景和相关历史知识的掌握。

运用历史分析方法,对故事中的事件和人物进行深入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三国演义》的故事背景,激发学生对《赤壁之战》的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赤壁之战》原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角色。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行为。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

四、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提问的情况。

阅读理解测试:学生对《赤壁之战》原文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2. 评价标准:课堂参与度:积极发言,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和观点。

阅读理解测试:正确理解故事情节,解读重要句子和词汇。

五、教学资源1. 教学材料:《赤壁之战》原文文本2. 教学工具:投影仪和显示屏,用于展示文本和图片。

教学PPT,用于辅助讲解和展示相关历史知识。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度,促进师生互动。

2. 分角色朗读:学生分饰故事中的不同角色,朗读原文,增强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感受。

3. 情景模拟:分组进行情景模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赤壁之战的紧张气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赤壁之战》教案15篇

《赤壁之战》教案15篇

《赤壁之战》教案15篇《赤壁之战》教案15篇《赤壁之战》教案1 【学习目的】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率领、调兵谴将、计策、波浪滔天、眺望、缆绳、硫磺、不计其数、丢盔弃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读懂课文的内容,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事情的经过和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如何从战役的详细过程中理解以弱胜强的原因。

【课前准备】学生在课前四人为一组,自叠纸船。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导语:三国故事,人人皆知。

如“单刀会”、“三顾茅庐”、“草船借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部分内容改编的《赤壁之战》。

〔板书课题〕2、你对“赤壁之战”有哪些理解?〔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3、你还有哪些疑问?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小组学习:〔1〕自学生字新词。

〔2〕围绕课始提出的问题进展讨论交流。

〔3〕对课文进展二次质疑,并由记录员负责记录。

2、全班交流:〔1〕学习生字新词,注意字音、字形、字义。

〔2〕分小组指读课文。

〔3〕交流已经读懂的问题。

〔4〕各小组交流提出的新问题。

三、理解梗概,分清条理。

1、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连起来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一、解题引趣,导入新课。

1、解题。

〔1〕请齐读课题《赤壁之战》〔2〕“赤壁”是地名,你能否把题目变成一句话。

〔3〕请把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的结果加进去说一说。

2、从课文入手,概括主要内容:〔1〕战争开场时,双方的力量比照方何?〔2〕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战役?〔以少胜多〕〔3〕把“以少胜多”也加进题目中说一说。

〔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展了一场大战,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结果周瑜获胜,曹操战败。

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4〕出示写有上面这段话的幻灯片。

问:大家看,这段话与这篇课文有什么关系?〔本文的主要内容〕〔5〕作为本课的主要内容,你觉得它还缺点什么?〔东吴周瑜是如何取胜的?〕〔6〕那么东吴是如何取胜的呢?〔用火攻打败曹操的。

28 赤壁之战 导学案

28 赤壁之战 导学案

28 赤壁之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指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各种方法,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并做到有情感。

2、帮助学生认识“幔、倘、聘、绛、拈、卒、堕”;会写“巡、刃、倘、聘、拈、韩、卒、舵、雌”;理解“巡哨、利刃、天助我也、士卒、决雌雄、漫天彻地、觑、拈、鏖、倘”等词语。

1、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认识罗贯中笔下的曹操等人物形象和了解赤壁之战的生动场面2、初步学会抓住文章的前后联系,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对此类文章的阅读兴趣,从而唤起课外阅读的热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在阅读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和合作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名著的欣赏、审美能力。

5、鼓励学生在课外多读一点《三国演义》的故事。

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认识罗贯中笔下的曹操等人物形象和了解赤壁之战的生动场面,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名著的欣赏、审美能力。

2、初步学会抓住文章的前后联系,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对此类文章的阅读兴趣,从而唤起课外阅读的热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在阅读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和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交代故事背景。

⒈板书课题。

⒉围绕以下问题进行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①赤壁之战发生的历史背景;②交战的双方是哪些人。

导语:那么,赤壁之战的过程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从今天要学的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做到准确、通顺。

⒈自由朗读课文。

⒉讨论交流:⑴《赤壁之战》这篇课文读起来和我们以前学习的课文有什么不同?——本文是古典文学原著的节选,文言词较多,朗读起来比现代白话文要困难些。

⑵朗读时要做到字音准确,句子通顺,有什么方法?(学生交流)——对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去理解。

——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断句要正确。

——对朗读困难的句子要多练习几遍。

——在读人物的话语时,还要注意人物的语气、声调。

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赤壁之战》导学案

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赤壁之战》导学案

《赤壁之战》学案——何俊玲教师寄语:学习目标:1、熟练读记“幔、聘、堕、巡哨、决雌雄、漫天彻地”等字词。

2、熟读课文,复述赤壁之战的经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了解赤壁之战的生动场面,认识罗贯中笔下的曹操等人物形象,培养对名著的欣赏、审美能力。

学习重难点:认识曹操等人物形象,了解赤壁之战的经过及生动场面。

学习过程:一、背景简介,故事开讲东汉末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想夺取江南东吴的地方。

东吴的周瑜调兵遣将,驻在赤壁,同曹操的兵隔江相对。

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

曹操的兵士都是北方人,坐不惯船,可是要渡过大江,非坐船不可。

曹操叫人用铁索把船一条一条连起来,铺上木板,就像平地一样。

他只等兵士练好了在水上打仗的本领,就下令渡江。

周瑜手下有一员老将,叫黄盖。

针对曹军弱点,在黄盖的建议下,周瑜决定实施火攻。

二、检查预习,牛刀小试1、填空:《赤壁之战》节选自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第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三江口周瑜纵火”、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作者是朝。

2、选择正确读音:献首来降(xiáng jiàng)穿绛红者(jiāng jiàng)簇(cùzú) 聘(pìng pìn) 弦(xuán xián)3、词语解释:决雌雄:漫天彻地:三、初读课文,了解情节自主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故事的发展、高潮和结果吗?小组内讨论一下。

2、把赤壁之战这一故事讲给同学听,注意其中的生动场面噢。

四、细读课文,深入理解1、回忆故事情节,“火攻”计策的实施主要有哪些关键的步骤?试着仿照例子完成下图:周瑜火攻曹操(三万兵)(八十万兵)黄盖假降喜接降书↓↓周瑜:曹操:黄盖:2、在赤壁之战中,曹操的神情动态前后有怎样的变化?读读文中描写曹操神情动态的语句,说说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五、拓展阅读,品味名著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节选)却说周瑜夜坐帐中,忽见黄盖潜入中军来见周瑜。

《赤壁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赤壁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赤壁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赤壁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赤壁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导言《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著名的战役,大约发生在公元208年左右。

这场战役是三国时期的关键之战,奠定了今日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节点。

本文旨在为教师提供一些教学设计思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段历史。

一、课程分析1. 教学目标(1)了解《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战争过程。

(2)学习牟实、准确的历史表达方式,运用人文思维去描述局面和情况。

2. 教学内容(1)历史发生背景。

(2)赤壁之战发生的原因。

(3)赤壁之战的经过。

(4)赤壁之战的胜败原因。

(5)赤壁之战的意义和影响。

3.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战争经过。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对当时和今日的影响。

二、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一种以情境为主导、以活动为载体的多元智能教学策略。

在学习赤壁之战时,可以将学生引入当时的军事环境,让他们想象并感受当时的气氛、压力等。

2. 问题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旨在通过提出问题来促进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学习赤壁之战时,教师应该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3. 项目化教学法项目化教学法是一种基于项目的多元智能教学策略,旨在将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

在学习赤壁之战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制作PPT或小组项目的方式,展示他们对此事件的理解和研究。

4. 布兰考夫教学法布兰考夫教学法旨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通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达自己的看法、疑虑、想法等来激发他们的思维。

在学习赤壁之战时,教师应该通过提问、答疑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三、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影片、图片等方式介绍《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战争过程。

2. 问题探究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赤壁之战的起因、经过和胜败原因等方面。

语文六年级上语文S版28《赤壁之战》导学案(第一课时)

语文六年级上语文S版28《赤壁之战》导学案(第一课时)

语文六年级上语文S版28《赤壁之战》导学案(第一课时)
28 赤壁之战 (第一课时)
1、会认“幔”等6个字,会写“巡”等10个字,
学习什么 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

学习重难点 认识曹操等人物形象,了解赤壁之战的生动场面,进一步培养
学生对名著的欣赏、审美能力。

体验学习
一、聊聊课题,记下疑问。

(小组讨论)
记下讨论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由朗读课文,提出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思考:《赤壁之战》和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二)讨论交流,汇报读书收获。

1.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

通过读书自己知道了什么?还
有哪些是自己不知道的?
2、.说说你是怎样解决生字新词的。

4.理解重点词语。

5.对朗读困难的句子做到正确断句。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聊聊三国里你所知道的故事:。

赤壁之战教案15篇

赤壁之战教案15篇

赤壁之战教案15篇赤壁之战教案1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赤壁之战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赤壁之战教案1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2、读懂课文,知道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能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学习遇事周密考虑、机智灵活的思维方式。

3、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叙述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了解赤壁之战的全程,从中悟出赤壁之战双方胜负的原因。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有关赤壁之战的资料。

教师:东西南北方位图、制作课件,选录电视剧《三国演义》火烧赤壁片断。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谈话引入同学们,上节课你们饶有兴趣地向大家介绍了自己最崇拜的三国人物,汇报了自己课前收集到的有关赤壁之战的资料,也理清了课文的线索。

今天,我们将深入学习这一课。

(板书:17、赤壁之战)二、自读自悟1、谈话:火攻的办法是谁想出来的:(黄盖)黄盖为什么会想到用“火攻”?请同学们读读相关的课文。

2、学生自读自悟。

3、提问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三、角色扮演1、谈话:东吴对“火攻”之计已经做到了胸有成竹,火攻的计策如何实施,周瑜和黄盖又是如何进行周密安排的,请你找一个合作伙伴,一个扮演周瑜,一个扮演黄盖,根据课文内容,演一演,说一说吧。

2、学生扮演角色练演。

3、指名上台表演。

四、分析战程。

1、通过表演,大家明白了“火攻”果然是一条妙计,谁来说说火攻分几步进行?2、指名回答,学生补充,教师相机板书。

3、在你看来,“火攻”之计哪一步最重要,最能体现黄盖计策的高超?4、学生各抒己见,并说明理由,涉及提到“东南风”时,教师要求找一找、画一画并读一读课文中描写东南风的句子,指名回答并理解暗写东南风的句子,出示明写、暗写东南风句子,全班齐读。

5、小结有关内容,分组分角色有感情朗读“火攻”部分,感悟火攻之计安排的巧妙,考虑的缜密以及火猛、风大,战斗的激烈。

高一语文导学案赤壁之战

高一语文导学案赤壁之战

高一语文导学案:赤壁之战引言: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场战役,发生在公元208年。

它是以中国三国时期蜀国和吴国联军对抗曹操领导的东汉政权的战役之一。

赤壁之战以其战术的巧妙和军事策略的智慧而闻名。

本导学案将讨论赤壁之战的起因、经过和影响。

第一部分:战前准备1. 背景介绍:赤壁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中国分为三个国家:魏、蜀、吴。

曹操统治魏国,刘备统治蜀国,孙权统治吴国。

曹操向南扩张,意图统一整个中国。

2. 切尔赫特之战:切尔赫特之战是赤壁之战前的一场重要战役。

刘备请孙权出兵抵抗曹操的进攻。

虽然这场战役刘备和孙权没有获胜,但曹操在南方的扩张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第二部分:赤壁之战的起因1. 蜀吴联军的形成:刘备和孙权见到曹操的威胁,决定联合起来对抗曹操。

他们达成共识,选择好一个战略位置,并开始准备战争。

2. 火攻之策:周瑜、陆逊等军事领导者提出了火攻的计策。

他们希望利用江水、火焰和风向的因素来损害曹操的舰队和士兵。

第三部分:赤壁之战的经过1. 新野之战:曹操率领大军进攻刘备统治下的蜀国。

刘备采取稳守策略,使曹操无功而返。

2. 准备战略:赤壁之战前,刘备和孙权密谋,制定了详细的战略计划。

他们决定利用火攻对抗曹操的舰队。

3. 战争爆发:赤壁之战开始,曹操率领数万大军进攻蜀国和吴国的联军。

而联军则利用火攻之计烧毁曹操的船只,造成了曹军的混乱。

4. 风雪之夜:由于联军的火攻计谋成功,曹操被迫退却。

在返回北方的路上,曹操的部队受到了寒冷和风雪的袭击,造成了巨大伤亡。

第四部分:赤壁之战的影响1. 曹操势力受挫:赤壁之战之后,曹操的南方野心受到了重创。

他的军队在战争中损失惨重,对南方的扩张计划受到阻碍。

2. 孙刘联盟:赤壁之战后,孙权和刘备加强了彼此的合作关系,形成了日后的孙刘联盟。

3. 文学与艺术:赤壁之战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题材之一。

赤壁之战的故事被后世许多文学家、诗人和艺术家创作成戏剧、诗歌和绘画等作品。

结论: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战役。

文言文复习导学案三赤壁之战

文言文复习导学案三赤壁之战

文言文复习导学案三《赤壁之战》教师寄语:战争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其实不只是战争,学习上也是如此,新学期已经拉开了帷幕,你知己么?你又知彼么?【复习要求】通读全文,完成下列要求1、在原文上写出带框字的意思,在文后空白处翻译划线的句子。

2、梳理出文中虚词“以”“乃”字的用法和意义,实词“治”在语境的意义。

3、梳理出文中的被动句并进行分类,梳理出定语后置句①初,言于孙权曰:“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二子不协,军中诸将,各有彼此。

刘备天下枭雄,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权即遣肃行。

到夏口,闻操已向荆州,而琮已降,备南走,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足以立事。

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备甚悦。

肃又谓诸葛亮曰:“我,子瑜友也。

”即共定交。

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

②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遂与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预备走舸,系于其尾。

先以书遗操,诈云欲盖降。

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

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北军大坏,操引军从华容道泥中,死者甚众。

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襄阳,引军北还。

一、将加框字的意思写在原文上二、翻译下列句子1、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之战》导学案1高一语文制作人李姝美审核苏同庆时间2010年10月18日一、教学目标(一)认识孙权的形象——他的正确决策是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的决定性因素。

(二)认识鲁肃、周瑜、诸葛亮在这次战争中的作用。

(三)了解史料剪裁从属于作者历史观的道理。

二、难点、重点: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三、教学方法:自主探究知识链接1、时代背景。

东汉末年,朝政紊乱,宦官和外戚斗争激烈,人民痛苦加深,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黄巾军起义。

各地军阀乘势而起,扩大自己的军事实力,争夺地盘,形成大分裂的局面。

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三国时一个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

公元208年秋天,曹操在统一了北方之后亲率号称八十万人的水军沿江南下,企图消灭刘备及孙权,统一中国。

孙权与刘备结成联盟,共同抗击曹军,两军在位于长江中游的赤壁相遇。

吴蜀联军根据曹操士兵都是北方人,不习水战以及他们的战船相连行动不便等不利因素,巧设诈降火攻之计,大破曹军。

曹操军队死伤无数,损失惨重,仓皇败走华容道,逃回北方。

此后曹操失去了统一天下的实力,刘备趁机夺取了益州、荆州,与魏、吴两国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2、作者与出处司马光,字君实,政治家、史学家。

《资治通鉴》是一部为帝王提供历史借鉴,以便更好地加强封建统治的通史。

《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

《赤壁之战》的材料则来自纪传体断代史《三国志》。

教学过程一、翻译文段,掌握重要实词和虚词。

见译文二、文章结构(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5节)战前的决策--孙、刘联盟抗曹的形成。

第一层次:(1-2 节)分别写曹操大军压境,鲁肃、诸葛亮策动孙刘联盟。

第二层次:(3-5节)写孙权接受周瑜、鲁肃的主张,决心抗曹,计划出兵。

第二部分:(6-7节)战争的实况--孙、刘协力破曹军于赤壁。

二、分析课文第一段:1、问:鲁肃去荆州的战略目标是什么?孙权为什么同意他去?2、问:鲁肃是怎样取得刘备信任而采纳了鲁肃的建议?(小结第1段:孙、刘联盟是鲁肃的本谋,这表现了鲁肃的政治远见,他一直是这一联盟的维护者。

这一联盟的建成对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起了重要作用。

)第二段:3、问:先指出孙、刘与曹操“共争天下”暗含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夸大叙述曹操的威力?怎样表示求援之意?4.(1)诸葛亮对刘、曹、孙各方实力的分析:刘——曹——孙——(2)对未来形势的预测:(小结第2段:诸葛亮以友军代表身份向孙权进言,保持了不卑不亢的态度,他针对孙权尚未最后决策的情况智激孙权,初步实现了联吴抗曹的目的,说明他是一个卓越的外交家和战略家。

)第三段:5.问:曹操这封战书的意图是什么?6.问:张昭等人主张迎降的理由,可看出什么问题来?理由:①政治因素——②地理因素——③军事因素——可看出:7、问:鲁肃的话为什么立即得到孙权的赞同?孙权既然同意他的意见,为什么不作决断?(小结第3段:①曹操以咄咄逼人的口气致书孙权,企图不战而屈人之兵,骄矜之心溢于言表;②东吴迎降派一时占上风,使孙权难以作最后决断;③鲁肃“逮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

)三、古文化常识1、常识:江表:下曹从事:2、成语:除残去秽: 芟夷大难:英雄无用武之地:势不两立:四、当堂检测1、解释加横线的词语:(1)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2)率轻锐继其后()(3)敬贤礼士()()(4)必蹶上将军()(5)英雄乐业()2、写出句式:(1)田横,齐之壮士耳()(2)与结盟好。

()(3)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4)欲安所归乎?()(5)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6)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7)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8)且将军大事可以拒操者,长江也.3、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1)致殷勤之意()(2)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3)鼎足之形成矣()(4)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5)权起更衣()(6)方与将军会猎于吴()(7)刘琮束手()4、翻译下列句子。

(1)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

(2)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3)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4)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5)挟天子以令四方,动以朝廷为辞。

(6)操当以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7)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

5、一词多义(1)卒:鲁肃闻刘表卒。

()乘犊车,从吏卒,()五万兵难卒合,()(2)将: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军中诸将,各有彼此 ( )行将为人所并 ( )(3)抚:及说备使抚表众。

()权抚其背曰()(4)治:共治曹操()今治水军八十万众()课后总结:课后反思:《赤壁之战》导学案2高一语文制作人李姝美审核苏同庆时间2010年10月18日一、教学目标 1、认识鲁肃、周瑜、诸葛亮在这次战争中的作用。

2、了解史料剪裁从属于作者历史观的道理。

二、难点、重点:1、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

2、人物形象及详略得当手法。

三、教学方法:自主探究知识链接曹操(155—220)三国时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史称魏武帝。

曹操祖籍安徽亳县,小名阿瞒,字孟德。

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扩张了自己的军事实力,又于建安元年(196年)把汉献帝迎至许昌,遂“挟天子以令诸侯”。

建安13年做了丞相,赤壁之战被刘备孙权击败后回北方重整势力。

公元216年自封魏王,曹丕继位后追封其父为武帝。

曹操精通兵法,又长于诗歌,以诗抒发报负,今存诗20余首。

其诗被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成为英雄老当益壮,志气冲天的代言,堪称千古绝唱。

周瑜(175—210)字公瑾,三国时吴国名将,庐江舒县(安徽舒城)人,出身士族,辅佐孙策、孙权建孙吴政权,又与孙权为连襟。

在建安13年曹操大军压境时与鲁肃等人力主迎战,并亲率大军破曹操于赤壁,赢得了千古英雄美名,后因病去世。

教学过程一、翻译文段,掌握重要实词和虚词。

见译文分析课文第四段 1、问:“肃劝权召瑜还”的目的是什么?2、问:“拔刀斫前奏案”意味着什么?3、问:周瑜的观点跟投降派是针锋相对的,他指出孙权方面有哪些优势和劣势?明确:①孙权的优势:政治上——地理上——军事上——②曹操的劣势:(小结第四段:周瑜一出场就显示出他在孙权决策中的作用,周瑜分析敌我力量对比,使主战派完全压倒了迎降派,东吴内部归于统一。

孙权当机立断,作最后决断——出兵抗曹。

显示了他是一位天才领导人,他的好胜性格也进一步表现出来。

)第五段4、问:周瑜为什么夜见孙权?5、问:周瑜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6、问:孙权说的“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反映了什么问题?7、问:哪些话反映了东吴的弱点?8、问:“卿能办之者诚决……孤当与孟德决之”这段话反映了孙权当时是怎样的心态?(小结第五段:①周瑜再陈方略;②孙权再表决心)。

第六、七段提示:这两段是写战况的。

作者写这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仅用三百余字,读后仍使人觉得它历历如在眼前。

这种笔法称为“史笔”。

“史笔”不同于小说,在《三国演义》中,庞统献连环计、黄盖献苦肉计、蒋干中计、阚泽下诈降书、诸葛亮借东风等情节都写得十分具体细致,而在本文中只用“操方连船舰”“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时东南风急”等语带过。

可见史笔既要尊重客观事实,不能有一丝一毫的虚构成分,又要分清事情的轻重,这是最基本的原则。

1、问:这两段话的重点是什么?次重点是什么?2、略写的是什么?“初一交战……瑜等在南岸”交待了什么?3、在赤壁之战中,像黄盖这样的部将当以数十乃至上百计,为什么作者只提黄盖一人?4、关于刘备,为什么只用一语带过?5、说说下面各句话说明什么问题①“时操军众已有疾疫”、“时操军兼以饥疫。

死者大半”②“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二、人物分析孙权:倾听臣下意见,能正确果断决策--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不卑不亢,睿智,分析深刻--政治家、外交家。

鲁肃:忠诚,有政治远见。

周瑜:慷慨豪迈,有才略、勇气。

三、全文主题: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范战例。

它说明正确地分析形势和正确的指挥是胜利的关键。

布局上的特点:详写决策过程,略写战斗情况;写决策过程,以孙权贯穿始终。

四、当堂检测(一)一词多义1、次:引次江北()余船以次俱进()2、数:统兵数万()蒙冲斗舰乃以千数()3、烈:兼仗父兄之烈()火烈风猛()4、略:略已平矣()助画方略()5、方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 )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 ( )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 ( )操军方连战舰,首尾相接 ( )(二)虚词1、而:若据而有之()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备必喜而从命()事急而不断()2、以:权以示群下()蒙冲斗舰以千数()挟天子以征四方()宜别图之,以济大事()3、乃: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蒙冲斗舰乃以千数()乃罢会()4、于: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课后总结:课后反思:译文当初,鲁肃听说刘表已死,(便)对孙权说:“荆州与我国邻接,地理形势险要、坚固,土地肥沃、广阔,人口繁多,生活富裕,如能占为已有,这是开创帝王之业的凭借。

现在刘表刚死,他的两个儿子(刘琦、刘琮)又不和协,军队中的那些将领,有的拥戴刘琦,有的拥戴刘琮。

刘备是天下骁悍的雄杰,与曹操有仇,寄居在刘表那里,刘表妒忌他的才能而不能重用(他)。

如果刘备和刘表的部下们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应当安慰他们,与他们结盟友好;如果他们离心离德,就另作打算,以成就(我们的)大事。

请让我能够奉命去慰问刘表的两个儿子,同时慰劳军中掌权的人物,并劝说刘备安抚刘表的部下,同心一意,共同对付曹操,刘备必定高兴而听从我们的意见。

如果这件事能够成功,天下大势可以决定了。

现在不赶快前去,恐怕就被曹操占了先。

”孙权即刻派鲁肃前往。

(鲁肃)到夏口,听说曹操已向荆州进发,(于是)日夜兼程,等到到了南郡,刘琮已投降曹操,刘备向南撤退,鲁肃直接去迎他,与刘备在当阳县长坂坡相会。

鲁肃转达孙权的意思,(和他)讨论天下大事的势态,表示恳切慰问的心意,并且问刘备说:“刘豫州现在打算到哪里去?”刘备说:“我和苍梧太守吴巨有老交情,打算去投奔他。

”鲁肃说:“孙讨虏为人聪明仁惠,敬重、礼待贤才,江南的英雄豪杰都归顺、依附他,已经占据了六个郡,兵精粮足,足够用来成就大业。

现在为您筹划,不如派遣亲信主动去结好东吴,以共建大业。

(但是您)却打算投奔吴巨,吴巨是个平庸的人,又处在偏远的郡地,很快被人呑并,难道能够依靠吗?”刘备很高兴。

鲁肃又对诸葛亮说:“我是子瑜的朋友。

”两个人随即(也因子瑜的关系)交了朋友。

子瑜就是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在江东避乱,是孙权的长史。

刘备采纳了鲁肃的计谋,率兵进驻鄂县的樊口。

曹操将要从江陵顺江东下,诸葛亮对刘备说:“事情很危急,请让我奉命去向孙将军求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