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导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之战》导学案1
高一语文制作人李姝美审核苏同庆时间2010年10月18日
一、教学目标
(一)认识孙权的形象——他的正确决策是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的决定性因素。
(二)认识鲁肃、周瑜、诸葛亮在这次战争中的作用。
(三)了解史料剪裁从属于作者历史观的道理。
二、难点、重点: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
三、教学方法:自主探究
知识链接
1、时代背景。
东汉末年,朝政紊乱,宦官和外戚斗争激烈,人民痛苦加深,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黄巾军起义。各地军阀乘势而起,扩大自己的军事实力,争夺地盘,形成大分裂的局面。
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三国时一个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公元208年秋天,曹操在统一了北方之后亲率号称八十万人的水军沿江南下,企图消灭刘备及孙权,统一中国。孙权与刘备结成联盟,共同抗击曹军,两军在位于长江中游的赤壁相遇。吴蜀联军根据曹操士兵都是北方人,不习水战以及他们的战船相连行动不便等不利因素,巧设诈降火攻之计,大破曹军。曹操军队死伤无数,损失惨重,仓皇败走华容道,逃回北方。此后曹操失去了统一天下的实力,刘备趁机夺取了益州、荆州,与魏、吴两国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2、作者与出处
司马光,字君实,政治家、史学家。《资治通鉴》是一部为帝王提供历史借鉴,以便更好地加强封建统治的通史。《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赤壁之战》的材料则来自纪传体断代史《三国志》。
教学过程
一、翻译文段,掌握重要实词和虚词。见译文
二、文章结构(共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5节)战前的决策--孙、刘联盟抗曹的形成。
第一层次:(1-2 节)分别写曹操大军压境,鲁肃、诸葛亮策动孙刘联盟。
第二层次:(3-5节)写孙权接受周瑜、鲁肃的主张,决心抗曹,计划出兵。
第二部分:(6-7节)战争的实况--孙、刘协力破曹军于赤壁。
二、分析课文
第一段:1、问:鲁肃去荆州的战略目标是什么?孙权为什么同意他去?
2、问:鲁肃是怎样取得刘备信任而采纳了鲁肃的建议?
(小结第1段:孙、刘联盟是鲁肃的本谋,这表现了鲁肃的政治远见,他一直是这一联盟的维护者。这一联盟的建成对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起了重要作用。)
第二段:3、问:先指出孙、刘与曹操“共争天下”暗含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夸大叙述曹操的威力?怎样表示求援之意?
4.(1)诸葛亮对刘、曹、孙各方实力的分析:
刘——
曹——
孙——
(2)对未来形势的预测:
(小结第2段:诸葛亮以友军代表身份向孙权进言,保持了不卑不亢的态度,他针对孙权尚未最后决策的情况智激孙权,初步实现了联吴抗曹的目的,说明他是一个卓越的外交家和战略家。)
第三段:5.问:曹操这封战书的意图是什么?
6.问:张昭等人主张迎降的理由,可看出什么问题来?
理由:①政治因素——
②地理因素——
③军事因素——
可看出:
7、问:鲁肃的话为什么立即得到孙权的赞同?孙权既然同意他的意见,为什么不作决断?
(小结第3段:①曹操以咄咄逼人的口气致书孙权,企图不战而屈人之兵,骄矜之心溢于言表;②东吴迎降派一时占上风,使孙权难以作最后决断;③鲁肃“逮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
三、古文化常识
1、常识:江表:下曹从事:
2、成语:除残去秽: 芟夷大难:
英雄无用武之地:势不两立:
四、当堂检测
1、解释加横线的词语:
(1)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2)率轻锐继其后()
(3)敬贤礼士()()
(4)必蹶上将军()(5)英雄乐业()
2、写出句式:
(1)田横,齐之壮士耳()(2)与结盟好。()
(3)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4)欲安所归乎?()
(5)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6)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7)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8)且将军大事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3、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致殷勤之意()
(2)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3)鼎足之形成矣()
(4)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5)权起更衣()
(6)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7)刘琮束手()
4、翻译下列句子。
(1)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
(2)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3)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4)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5)挟天子以令四方,动以朝廷为辞。
(6)操当以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7)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
5、一词多义
(1)卒:鲁肃闻刘表卒。()
乘犊车,从吏卒,()
五万兵难卒合,()
(2)将: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军中诸将,各有彼此 ( )
行将为人所并 ( )
(3)抚:及说备使抚表众。()权抚其背曰()(4)治:共治曹操()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课后总结:
课后反思:
《赤壁之战》导学案2
高一语文制作人李姝美审核苏同庆时间2010年10月18日
一、教学目标 1、认识鲁肃、周瑜、诸葛亮在这次战争中的作用。
2、了解史料剪裁从属于作者历史观的道理。
二、难点、重点:1、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2、人物形象及详略得当手法。
三、教学方法:自主探究
知识链接
曹操(155—220)三国时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史称魏武帝。曹操祖籍安徽亳县,小名阿瞒,字孟德。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扩张了自己的军事实力,又于建安元年(196年)把汉献帝迎至许昌,遂“挟天子以令诸侯”。建安13年做了丞相,赤壁之战被刘备孙权击败后回北方重整势力。公元216年自封魏王,曹丕继位后追封其父为武帝。曹操精通兵法,又长于诗歌,以诗抒发报负,今存诗20余首。其诗被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成为英雄老当益壮,志气冲天的代言,堪称千古绝唱。
周瑜(175—210)字公瑾,三国时吴国名将,庐江舒县(安徽舒城)人,出身士族,辅佐孙策、孙权建孙吴政权,又与孙权为连襟。在建安13年曹操大军压境时与鲁肃等人力主迎战,并亲率大军破曹操于赤壁,赢得了千古英雄美名,后因病去世。
教学过程
一、翻译文段,掌握重要实词和虚词。见译文
分析课文第四段 1、问:“肃劝权召瑜还”的目的是什么?
2、问:“拔刀斫前奏案”意味着什么?
3、问:周瑜的观点跟投降派是针锋相对的,他指出孙权方面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明确:①孙权的优势:政治上——
地理上——
军事上——
②曹操的劣势:
(小结第四段:周瑜一出场就显示出他在孙权决策中的作用,周瑜分析敌我力量对比,使主战派完全压倒了迎降派,东吴内部归于统一。孙权当机立断,作最后决断——出兵抗曹。显示了他是一位天才领导人,他的好胜性格也进一步表现出来。)
第五段
4、问:周瑜为什么夜见孙权?
5、问:周瑜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6、问:孙权说的“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反映了什么问题?
7、问:哪些话反映了东吴的弱点?
8、问:“卿能办之者诚决……孤当与孟德决之”这段话反映了孙权当时是怎样的心态?
(小结第五段:①周瑜再陈方略;②孙权再表决心)。
第六、七段
提示:这两段是写战况的。作者写这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仅用三百余字,读后仍使人觉得它历历如在眼前。这种笔法称为“史笔”。“史笔”不同于小说,在《三国演义》中,庞统献连环计、黄盖献苦肉计、蒋干中计、阚泽下诈降书、诸葛亮借东风等情节都写得十分具体细致,而在本文中只用“操方连船舰”“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时东南风急”等语带过。可见史笔既要尊重客观事实,不能有一丝一毫的虚构成分,又要分清事情的轻重,这是最基本的原则。
1、问:这两段话的重点是什么?次重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