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社会信念与判断
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 课件
目录
1
一、社会现象
社会现象是社会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出来的 外部形态。现象分为真象和假象。
社会现象作为人们有意识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是具有主观性的“自觉意志和特殊目的”与具 有客观性因果关系的统一,也就是价值和事实 的统一。
社会科学研究必须把价值和事实统一起来。
真理和谬误是互相对立的统一体。
7
真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
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因为真理属于认识范 畴。不能把真理等同于客观实在。
真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 客观性乃是真理的 根本属性。因为:第一,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 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第二,检验真理的 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 都是 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
9
价值
价值就是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之间的一种特殊关 系范畴(肯定与否定关系)。
主体需要
客体属性
10
价值来源于客体
客体也就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外部世界或 客观条件,具有满足人的物质、文化需要 的属性。
人利用外部世界来满足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的需要,产生价值关系。
客体既包括事物、现象,也包括人。
11
社会认知不只是关于对象的“实证性”研究和 “描述性”把握,还包括“批判性”研究和“规 范性”把握。
“批判”是思维和观念领域的分析、解构和重构。 “规范”是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来要求、衡量对
象。
22
(二)社会观察与社会调查
社会科学正是通过其批判性和规范性实现其影响 人的行为和社会现实的功能。
社会科学的方法有许多,社会观察、社会调查和 社会实验都是常用的方法,这些方法的运用,目 的都在于揭示社会事实的本来面目,而不应当附 加任何外来成分。
社会信念的自信判断_自我一致性模型的验证_江雅琴
社会信念的自信判断:自我一致性模型的验证*江雅琴 刘学兰** 汪新筱(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心理应用研究中心,广州,510631)摘 要 采用重复测验的自信判断范式,检验自我一致性模型。
项目一致性与项目共识性的分析表明:被试从大量共享的信念总体中抽取样本进行正误判断,自信判断则基于各个样本信念的一致性,并反映新样本做相同判断的可能性;建立在代表性样本上的判断有更高的一致性或共识性,信念建构的反应时更短且自信更高;项目一致性与项目共识性存在交互关系:高一致性的判断也是高共识性的判断。
结果验证了自我一致性模型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存在。
关键词 自我一致性模型 社会信念 自信判断* 本研究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1YJA190011)的资助。
**通讯作者:刘学兰。
E-mail: liuxuelan@1 前言自信判断(Judgment of Confidence)是元认知监测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指个体完成了一项学习任务后对自己答案准确性的估计。
线索模型(cue-utilization model)认为自信判断本质上是一种推论,它有两种不同的加工方式,一种是基于理论的判断,一种是基于经验的判断(Koriat & Ackerman, 2010)。
基于理论的判断可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有目的性的,在对知识状况做推论时明确使用了来自记忆系统中的规则和理论。
而基于经验的判断可能先产生一个纯粹的主观体验,然后使用这些体验作为判断的根据,这种加工过程是内隐的、无意识的。
线索模型还区分了三类线索:记忆线索、内部线索和外部线索。
记忆线索指的是伴随人的信息加工的知觉体验,比如相关信息的可接近性、项目加工的容易性、线索熟悉性等;内部线索指的是学习材料的内在属性;外部线索则是学习条件和编码策略。
内外部线索是基于理论的分析性推论,可以直接影响认知判断;同时,内外部线索也可以通过内在的记忆线索间接地影响认知判断,是基于经验的非分析性推论,它依赖于记忆线索的有效性(刘学兰,陈金环,2013; Koriat, 1997)。
社会心理学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直觉主义者认为,重要的信息即使不经过有意 识地分析也可以获得的。
• 我们应该转向直觉以寻求解释。 • 我们应该借助右脑的非逻辑智慧。
相信自己心中的力量。
哪种观点正确?
启动实验表明,无意识的确控制我们的大部分 行为。
• 我们很轻易很快递地把“美丽”知觉为一个好词 • 对绝大部分人来说,其日常生活不是由有意识的目 标和经过深思熟虑的选择决定的,而是受内部心理 过程的控制,它通过对环境特征的主观加工影响人 们的行为反应,并控制意识的觉察和导向作用。
我们可以很轻易地推断出个体行为背后的特质 。
• “那个图书管理员帮一个老太太将杂货送到了马路 对面”。
• 结果:能让人回忆起这句话的线索不是“书”(提 示图书管理员),也不是“背包”(提示杂货), 而是“乐于助人” • —人们自发推断出的图书管理员的特质。
常识性归因
我们的归因通常是理性的--通过“共同反应” 、“区别性”和“一致性”三个阶段来归因。
“这也许不是做决定的最好依据,但这样做最 容易。”
研究归因偏差的重要性
揭示人类怎样思考自身与他人。
• 首先,我们的思维模式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 其次,关注诸如归因错误这类思维偏见的原因就是 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人们不应该总是因为自己的 问题而被责备。 • 最后,我们通常意识不到这种思维偏见。
我们总是想搞清楚“什么会这样?”
• 特别是一些消极的或预期之外的事情。
– 约会时他为什么要迟到? – 为什么他不像以前那样积极?
没有搞清楚的时候常常造成误会或事故
• 如男女在交往中对一些举动/信号的不同理解。
社会信念与判断
误导信息效应(Loftus & Pickrell, 1995) E.g., Loftus & Palmer (1974, Study 2)
被试看了一个有关汽车相撞的电影 其中一组被提问:“当车辆猛撞(smashed)时,时速大概是多
少?”另一组被提问:“当车辆碰擦(hit)时,时速大概是多少 ?” 一周后,他们被询问:“车祸现场是否有碎玻璃?”
E.g., Anderson, Lepper, & Ross (1980)
被试被告知冒险的或者保守的人更适合做消 防员
然后,告诉被试这些证据是虚假的,反过来 也可以讲得通
尽管如此,被试仍然相信之前判断
知觉和解释事件
为什么会出现信念固着?
我们关注与我们期待相一致的行为 我们将模糊的事件或行为解释成支持我们的
启动效应
启动效应表明,我们对当下社会情境所 做的判断,同时受到情境中显著刺激和 我们头脑中已有建构的影响。
知觉和解释事件
敌意媒体效应(Vallone, Ross, &Lepper, 1985)
当人们对某个事件的认识有强烈的偏差时,他们总觉得媒体 是反对他们的,哪怕事实并非如此。
知觉和解释事件
我们甚至将矛盾的证据看成是支持自己 的假设的
E.g., Lord (1979)
让被试评价论述死刑是否有威慑证据的文章 结果发现,死亡的支持者和反对者都很容易接受
了支持他们信念的证据,并且激烈反对反对他们 的证据 也就是说,看到了同样的证据后,并没有使相互 矛盾的观念更为统一,反而增加了它们的不一致
知觉和解释事件
我们也构建我们过去的态度 E.g., Holmberg & Holmes (1994)
判断的概述 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2.有些祈使句、感叹句也可以表达判 是判断,反问句断。主要看它是否对客观对象的情况
4.你今天进步了吗? 不是判断,疑问句 做了断定。
5.石卡同学太喜欢政治课了! 是判断,感3叹、句同一个判断可以用不同语句表达
6.啊!黄河! 不是判断,感叹句 7.过来! 不是判断,祈使句
(如:她是学生\她难道不是学生吗?) 4、同一个语句可以表达不同的判断 (如:他走了(死了或离开此处了)
“现在是上午8点整”其一,这是一个判断,理由在 于对当下时间有所断定;其二,这个判断究竟是真还 是假,要看说话者所指的时间在什么时区等其他因素。
P31 探究与分享
➢上述表达是否明确或准确,为什么?
以下三个语句都试图表达判断:
1.这是新学生宿舍。
准确的判断表达: ①含义要明确 ②概念搭配要恰当 ③条件关系要正确
哲学认识论 >
侧重于 思维的内容
形式逻辑 > 日常生活 >
侧重于 思维的形式
侧重于 具体的语境
“今天气温是36℃”,若气温的属性确实是36℃, 即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达到了一致性,“今天气温是 36℃”就是真判断。
假设“今天气温是36℃”这个判断是真的,则“今天 气温不是36℃”就是假的。形式逻辑关注的侧重点只 在于判断的形式,以及判断形式之间的关系。
二、判断的表达与类型
2.判断的类型:★★★
依据判断本身是否包含其他判断,判断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
(1)简单判断: ①含义:直接由概念构成而不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叫作简单判断。 ②类型:包括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
1.他是高三学生。 2.苹果是甜的。 3.小华和小明是好朋友。 4.苹果比榴莲个头小。
如:他走了。——“他死了” 还是“他离开这里了”。 这是新学生宿舍。——“新学生的宿舍”还是“新宿舍” 。
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整理
《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杨文圣一、社会事实1、事实及其特点苏联哲学家柯普宁把人们对“事实”的理解和运用概括为三类:(1)现象、事物和事件本身被称为事实;(2)我们对事物及其特性的感觉和知觉被认为是事实;(3)事实也指我们想用它来论证或反驳某种东西的不容置辩的理论原理。
“事实乃是呈现于感官之前的事物(及其情况)为概念所接受,并由主体作出判断而被知觉的。
事实乃是关于感性经验的一种知识形式。
一般地说,所谓事实就是经验事实。
”——彭漪涟《事实论》“事实”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性:(1)可靠性;(2)客观性;(3)理论附着性。
2、社会事实及其特点一切行为方式,无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社会事实。
(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社会事实的价值特点一一欧阳康《社会认识方法论》(1)利益的分化和价值取向的冲突。
(2)社会价值事实的功能非中立性和价值多元性。
(3)价值目标的预期性和价值结果的非预期性。
(4)社会事件的即时价值与历史价值之间的背离与差异。
3、社会认知和社会评价及其困境(1)社会认知的界定从心理学上看,社会认知,主要是指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对人与人关系的认知,对人的行为原因的认知。
科学的社会认知所追求的是揭示社会历史现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包括对社会价值属性和社会运动方向的把握。
(2)社会评价的界定社会评价是人类掌握世界的重要方式,它是一种在对象性关系中的对象化活动,借助于主、客间的双向过程,实现人对社会的支配和拥有。
社会评价是从某种社会角度去考察和评价事物、现象的社会价值,判断该事物和现象对社会的作用的性质和程度。
(3)社会评价的困境其一,社会事件具有单一性,社会过程具有不可逆性,一定的社会事件一旦转化为历史便成为后人永远不可能直接把握的“本文”,以后的认识对它说来永远只能是一种解释,而且这种解释是否符合历史“本文”本身,既无法度量,也无法判别。
《社会心理学》精华版
社会心理学一、什么是社会心理学1.Social psychology的意义“social”来源于拉丁文“socius”,源意义为“结交”,引申为“社交”“psychology”在词源上由两个词“Psyche”和“logy”组成“Psyche”心灵或精神的意思“logy”词源意是“逻辑”Social psychology的词源意义是:对人类社会交往过程中心灵(心理)逻辑(规律)的研究2.学术界定义西方学者的经典定义: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我们周围情景力量(社会影响)的科学,尤其关注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如何受他人实际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的影响。
3.中国人的语言如何表述“社会心理学”思考:传统的中国人如何理解“社会”(social)与”心理学”(psychology)对于传统的中国人来说:社会=世道;心理学=人心,因此社会心理学按照传统的中国话表述为“世道人心”中国话表述:社会心理学是主要研究“世道”对于人心理(“人心”)产生的影响。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问题社会思维:我们如何知觉自我和他人我们的信念是什么我们的判断我们的态度社会影响:文化与社会从众的压力说服团体社会关系:偏见攻击吸引力赫尔亲密关系助人三、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心理学取向麦独孤强调社会心理学应该研究个体行为的机制和先天倾向。
2.社会学的取向罗斯强调社会心理学应该研究集群行为等群体行为。
3.文化人类学取向通过比较不同文化来研究文化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从而揭示存在于不同文化中的心理特质的差异。
4.生物学的取向人类存在的大量社会心理机制来源于人类的生物进化例:合作行为5.认知神经科学的取向认知神经科学主要研究一系列社会行为所对应的认知加工过程和大脑神经区域的反应。
四、社会心理学的解释层次(综合层面的解释)神学哲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基础层面的解释)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任何一个问题的解释都应该是多层次的,各种层次的解释是互补的,而非相互排斥的。
(完整版)社会心理学笔记
第一讲社会心理学简介一、社会心理学定义: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学科(沈德灿)二、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1. 学派时期●精神分析学派:自我的世界✓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人格结构无意识升华情结✓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自卑与补偿生活风格社会兴趣✓荣格的分析心理学:集体无意识✓新精神分析学派:沙利文人际关系、霍妮家庭教养方式、卡丁纳社会文化塑造●行为主义强调外部环境对人类行为影响,反映了一种对社会控制的追求,尽管原理来自动物实验,但是美国人对它十分热衷。
后期的代表人物:斯金纳。
●人本主义:人的价值马斯洛和罗杰斯在借鉴现象学和存在哲学而创立的流派,强调人的整体性,认为人的价值、尊严以及自我实现才是心理学研究的终极目的。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与自我实现理论,罗杰斯的患者中心疗法以及罗洛梅对人格概念的阐述反映了人本主义的基本思路。
2. 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起步(1895-1934)1895 Triplett对社会促进的研究 1908 Ross 和McDougall 的书1924 Allport的社会心理学教材●发展(1935-1945)1929经济危机极大推动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1936年成立的“社会问题的心理学研究会”及在德兴起的反犹情绪使人们认识到研究社会心理学的重要。
●繁荣(1946-1969)50s: Adorno权威人格、Milgram从众行为、Festinger认知失调60s:政治谋杀城市暴力社会反叛厌战情绪●自信危机(70 年代)从实验中获得的结果在解释社会问题时竟如此苍白无力,这种危机感使得社会心理学家从更加广泛的背景去分析人类的社会生活。
●大发展(80 年代至今)关注文化、种族、环境、健康和管理等问题第二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1. 社会心理学研究有两种取向SSP 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PSP 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强调的重点团体或社会个体理解行为的途径分析社会变量:如角色、地位分析心理状态、人格等首要目标描述行为预测行为研究方法调查和参与观察是主要方法以实验为主,兼调查2. 社会心理学研究所选取的层次●Intrapersonal Level: 我们如何感知周围的人、事等如:个体决策、对他人印象的形成●Interpersonal Level: 关注我们如何影响他人及受他人影响(社会影响)●Intergroup Level:关注我们的团队身份如何影响到我们对于其他团队成员的行为(偏见、内群体-外群体偏差)●Social Level:关注我们所处社会的文化和规范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如:关系、人情、阶层的变化二、社会心理学研究过程1. 提出问题和查阅文献●从实践中提出问题,研究目的在于收集有关某一特殊现象的资料或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判断的概述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2.歧义是指语言文字的含义不明确,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可能的理解。
下列语句中,不存在歧义的是( )
A.他连我们局长都不认识 B.你等我一下,咱们一起走
B
C.民政部已向华北、东北调拨物资
D.县里通知,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
【答案】B
A:可以理解为他不认识我们局长,也可以理解为我们局长不认识他,
练一练
1.人们在进行思想交流时,还需要将概念结合起来,形成判断,只有通过判 断我们才能表达某种确定的思想。下面语句属于判断的是( )
①所有优秀的学生都是珍惜时间的好学生。 ②难道会有无因之果吗? ③为什么世界人民日益关注气候变暖问题? ④啊,布达拉宫!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A
【答案】A 【详解】 ①②:判断就是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方式,即肯定认识对象是什么、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或 否定认识对象是什么、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据此可知,①②属于判断。故①②符合题意。 ③④:③④既没有肯定什么,也没有否定什么,不是判断,故③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矛盾关系 反对关系
情 况
出事的是我父亲!
导
有一个人特爱凑热闹,哪里人多就往哪里凑。一天,街上发生了 一起交通事故,人们都围在那里看热闹。这个人也急忙跑过去,使劲 儿往里挤。但是人太多了,他怎么也挤不进去。情急之下他大声嚷 道:“大家请让一让,让一让,出事的是我父亲!”等他顺着人们让开 的缝隙挤进去一看,不禁傻眼了,因为被撞的是一头驴。
(1)形式:语句 P32-1
(2)判断与语句的关系:判断
语言形式 语句 (1)(2)(3)
(3)语句作判断时应注意:
思想内容
①不作断定、没有真假的语句并不表达判断。
一般来说,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不直接表达判断。(补充)
第3章社会知觉——社会信念与判断
人们的知觉是由对象及其背景的相互关系 来决定的。
2、知觉的整体性:
在知觉的过程中,人能够把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 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就称 为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整体性的组织反映出一定的规则,可归纳为: 接近律 相似律 连续律
问题:你们中的哪一个——被试还是观察者——会 认为环境最不重要?
斯托姆斯发现是观察者(另一个基本归因倾向例证)
疑问:如果我们让你和观察者分别观察自己对面 的摄像机拍摄的录像,那又会出现什么现象?(现 在你看到的是你自己,而观察者看到的则是实验 时你所看到的。)
结果,这种做法正好将归因也翻转了过来:观察 者将你的行为更多地归因于你所面对的环境,你 却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自己的个性。
对他人的知觉
印象
社会知觉
对自己的知觉
自我
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知觉
归因
对现实世界的评价
态度
二、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
(一)客观因素 ⒈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
显著性 知名度 自我表演
⒉知觉对象所处的情境
空间距离 背景参考 (图书馆、教室)
(二) 主观因素
(一)认知者的经验 图式的作用:
1、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 2、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 3、影响记忆 4、影响自我知觉 (二)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价值观
这名学生为什么在课堂上睡觉?是睡眠不足(内 因)?还是厌倦了讲课内容(外因)?
常识性归因
哈罗德·凯利( Kelley, 1973 )的归因理论
基本归因错误
人们在归因时存在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当 我们解释他人的行为时,我们会低估环境 造成的影响,而高估个人的特质和态度所 造成的影响。
社会学概论
第一讲社会学的功能(描述性功能、解释性功能、预测性功能)一、理论意义对社会现象进行合理客观的描述,很多人会用自己的利益或感情区评判社会现象,有失公正,社会学家在价值中立原则的指导下会更加客观的去描述社会现象,给社会一个参照。
第一,对社会现象进行理论解释。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是不断出现的,社会学理论可科学的正确的认识评价这些社会现象第二,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社会学能够对当今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系统的了解和研究,预测未来社会的发展状况。
第三,对不同的观点划清理论界限。
在社会学的研究中,存在着不同的理论,有的符合实际,有的不合实际,故要获得正确的理论知识,必须对各种观点进行比较分析,将错误的观点出去,划清理论观点界限。
第四,加强自身理论建设。
中国社会学起步比较晚,学科体系的构建还不够完善,这需要我们借鉴国外社会学理论中的一些价值理念。
二、实践意义第一,为正确的社会政策的制定提供客观依据。
第二,有助于社会的秩序与稳定第三,有助于社会问题的科学正确的解决第四,为社会工作和社会管理提供必须的社会学知识第五,为每个人提供一个人是和了解社会的新视角第二讲什么是主文化,亚文化,文化中心主义,文化相对主义,文化滞后?主文化: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亚文化:社会上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的特有的文化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
从发展的角度看,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区分不是绝对的,两者都在发生变化,也可能互相转化。
主文化可以转变为不占主导地位的亚文化,亚文化也可以转变为占主导地位的主文化。
对于主文化或亚文化的性质或是非曲直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新兴的、符合历史发展方向的文化,在开始时常常不是主文化,而仅是一种亚文化,但由于它有发展前途,往往最终上升为主文化。
因此,仅凭主文化、亚文化的地位并不能判断其性质,只能根据它们在社会上所起的作用对它们作出判断。
文化中心主义:亦称种族中心主义,指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常有一种倾向,常易于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模式看成是最好的,是优于其他人的文化相对主义:它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没有优劣之分在研究文化变迁的特性时,美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了“文化堕距”的理论,亦即文化滞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为什么会犯基本归因错误? 我们为什么会犯基本归因错误?
•
根据上述实验,可以预见,在法庭上,大部分的录像都 是聚焦在嫌疑犯身上的。因此,将这样的录像带播放给陪 审团观看,几乎会造成百分之百的宣判有罪。
•
因此,根据这项研究,新西兰在国内颁布了一项新政策 ,这项政策规定,审判的录像必须同时对审判员和嫌疑犯 作出同样多的关注,即都从侧面进行拍摄。
我们如何解释他人? 我们如何解释他人
• 人们对他人行为的解释不是归因为内部就是外部。 • 但是,归因理论研究者发现人们在归因时存在一个普遍性 的问题——当我们解释他人行为时,我们会低估环境造成 的影响,而高估个人的特质和态度所造成的影响。 • 李·罗斯(Ross,1977)将这种个体在归因时低估情境 因素作用的倾向,称为基本归因错误(fou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1977)。
我们如何解释他人? 我们如何解释他人?
•
随后的几周里,人们无休止的分析和争论着,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
次车祸呢? 因为司机喝酒? 还是归咎于尾随他们并不断对他们进行拍照的狗仔队? 一名法国电视台的主持人认为是狗仔队导致了这场车祸的发生,并且 将其比喻为“老鼠”。 而流行刊物却对这种解释表示了愤慨,说道:“那个司机根本就是酩 酊大醉,而这才是本次事故的关键所在!”
我们为什么会犯基本归因错误? 我们为什么会犯基本归因错误?
•
我们越是缺乏在不同情境下观察他人行为的机会,就越 容易将很熟悉的人并且在多种环境下相处 过的人,在归因时,我们会对其所处的环境更加敏感( Idson & Misehel, 2001)。只有当我们描述陌生人时,我 们才会更稳固地贴上内在特质的标签。
我们如何解释他人? 我们如何解释他人
这种归因错误是难以避免的! 即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某人的行为反应是受自己的影响 他们仍低估外在因素的影响。 简而言之,我们通常会认为他人的行为就是其内在性格意 图等特点的直接反映。 例如在面试过程中,或者灰姑娘的故事……
• •
我们如何解释他人? 我们如何解释他人
我们为什么会犯基本归因错误? 我们为什么会犯基本归因错误?
3. 随时变化的观点 当我们在回顾自己的记忆内容时,通常会分配给情境更 多的权重。 • 当我们预期将来某个人的行为时,会根据时间的近远出 现不同的变化: • 1)如果预期最近某一天的行为,当前的情境就显得尤为 重要。 • 2)如果预期某人很远的将来行为,其性格就显得尤其重 要。 • •
•
•
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归因错误
当我们解释他人行为的时候,我们会犯基本归因错误。而对于我们自 己的行为,我们却通常用情境因素来解释。
• •
例如:塞车时,我们在描述自己和他人描述我们语言差异。 因此,当涉及到我们自己的时候,我们通常会使用描述行为和反应的 词语,如:当……的时候,我会感到很苦恼;而涉及到别人时,我们 更经常使用“那个人怎么样怎么样”之类的语言,如:他真是一个讨 厌的人。(资料来源:Fiedler & others, 1991; McGuire, 1986)
我们如何解释他人? 我们如何解释他人?
• 在9.11 过去十年之后,我们应 将这次事件归结于什么呢? 是什么驱使那19个人作出了这 种自杀性的行为?是他们特有的邪 恶?疯狂?还是精神问题?还是他 们有仇恨的历史?
我们如何解释他人? 我们如何解释他人?
•
• 正如这些案例所示,我们对人们判断基于我们如何解释他们的行为 根据我们的解释,我们可能判断一桩杀人行为为谋杀、一般杀人罪、自
我们如何解释他人? 我们如何解释他人
• 因此: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描述了我们怎样来解 释人们不同的行为。 • 海德(Heider, 1958 )被公认为归因理论的创始人,他指出 人们通常试图将个体的行为或者归因为内部原因(例如个人 的性格)或者归因为外部原因(例如人们所处的情境) • 但是,内因(性格)和外因(情境)的界限通常是很模糊 的,因为外部的环境因素会影响个体内部的改变 ( White,1991)。
第三讲
社会信念与判断
目录
我们如何解释他人?
我们怎样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我们如何解释他人? 我们如何解释他人?
• 1997年8月的一个夜晚,亨利 ·保罗驾车从丽兹酒店的后门驶出 ,随后驶上延塞纳河的巴黎高速公 路。车上的乘客是戴安娜王妃和她 的伴侣及保镖,汽车越驶越快,进 入一条隧道。车子突然失去控制发 生倾斜,进而撞向一根柱子,奔驰 车随即被压成一堆废铁,除了保镖 之外,车上所有人命丧黄泉。
谢谢! 谢谢!
研究归因错误的必要性
特质归因 (这个人是一个不友好的人) 不喜欢的反应 (我不喜欢这个人)
消极行为 (这个人对同学很无礼)
情境归因 (这个人得到了不公正的评价)
同情性的反应 (我可以理解他)
小结
•
归因研究者研究了我们怎样解释行为,我们什么时候会将人们的行为归 结于个人特质,什么时候该将其归结为环境的影响?基本上,我们都会做 出合乎情理的归因。 然而,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我们却通常犯基本归因错误(也称为对 应偏见)。我们会把他人的行为更多的归结为内在的特质和态度,而很少 考虑环境的影响限制,即使他们是很显著的。 如果一个气球的运动是由我们看不见的风推动的,我们不会认为它是 有内在动力的。但人不是无生命的物体,因此当一个人在活动时,我们通 常轻视“环境的风”,而集中考虑内在的动力。 我们会犯这种归因错误,部分原因是当我们观察某个人的表现时,那 个人就是我们注意的中心,而环境相对视而不见;但当我们观察自己的行 为时,我们的注意力通常是放在需要做出反应的情境上,这个时候,情境 就是可见的,因此我们会对环境更加敏感。
我们如何解释他人? 我们如何解释他人
• 实验被试: 迪特等人(Ditto & Others,1997)让男性被试和一名女性(事实上是实 验人员)进行约会。 • 实验过程: 实验中,女性实验人员对每一名男性被试写出了自己假定的印象之后, 要求被试根据这些印象的描述来猜测这名女性在多大程度上喜欢他。 当她仅仅列出消极的陈述时,如果告诉男性被试她是在别人的要求下 表现出消极的态度时,他们不会介意她的批评。 但当那名女性仅列出赞赏的印象时,男性被试会坚定地认为她确实喜 欢自己,而不管她是真正发自内心的表达还是被迫而表现出的积极评价。 因此:当涉及到我们自己的个人利益时,基本归因错误会表现得更明 显。
•
即:当我们成为行为的执行者时,环境会支配我们的注意,当我们观 察别人的行为时,作为行为载体的人则会成为我们注意的中心,而环 境变得相对模糊。
我们为什么会犯基本归因错误?
• • 2. 聚焦观点偏见(the camera perspective bias) 在一些实验中,要求实验者观看审讯过程中嫌疑犯认罪 的录像。 • 如果他们从聚焦在嫌疑犯身上的摄像机的角度观看认罪 过程,他们会认为罪犯的认罪是真诚的;如果他们从聚焦 在审讯员身上的摄像机的角度观看,他们就会认为嫌疑犯 是被迫认罪的。(Lassiter & Irvine,1986)。 • 尽管在审讯过程中要求审讯员禁止对嫌疑犯进行,但聚焦 理论仍然会影响审讯。
我们如何解释他人? 我们如何解释他人
• 要在日常生活中举例说明基本归因错误我们只需仔细观 察自己的经历就不难发现。 • • • 例如:为了结交一些新朋友,参加聚会时。 参加面试时 …………
我们为什么会犯基本归因错误?
•
•
1.认知和情境意识
行动者和观察者不同:归因理论学家指出当观察他人和我们自己的经 历时,我们观点会有所不同(Jones & Nisbett ,1971; Jones, 1976)
卫或者爱国主义行为。
我们如何解释他人? 我们如何解释他人
• • • 归因因果关系:到底是归因于情境还是归因于个人? 实验: 霍尔茨沃斯和雅各布森(Holtzworth-Munroe & Jacobson 1985,1988)研究指出:已婚人士经常分析自己伴侣的行 为,特别是他们的消极行为。对伴侣行为的分析通常与其 婚姻满意度相关。 • • 例如:约会时,伴侣迟到。 婚姻关系不愉快的人常常对这种消极行为解释为:他迟 到是因为他不在乎我;而婚姻关系愉快的人解释则为:他 迟到是因为交通堵塞。
我们为什么会犯基本归因错误? 我们为什么会犯基本归因错误?
• • • 4.自我知觉 环境可以改变我们对自己的认识。 讨论:你认为授课老师是一个健谈的人还是一个沉默寡 言的人? • 我们自己可以看到自己的行为在不同情境中变化,所以 与从别人的角度相比,我们更认为自己是多变的。( Baxter & Goldberg, 1987; Kammer, 1982; Sande & others, 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