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翻译的语用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8卷 第2期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 V ol.28 No.2 2011年6月 JOURNAL OF SHANGHAI SECOND POLYTECHNIC UNIVERSITY Jun. 2011 文章编号: 1001-4543(2011)02-0178-05
戏剧翻译的语用解读
胡 贞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1209)
摘 要:戏剧翻译是文学翻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翻译界对其所做的研究却并不多见。戏剧本身口语化较强的
特点决定了它与语用学有着天然的契合点。针对现有戏剧的翻译研究,提出了“语用解读”这一概念,即借助语用
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翻译中所涉及的语言使用问题进行交际意义上的综合分析。试从影响戏剧翻译的语用因素入手,
通过简要的分析说明来反映语用理论对戏剧翻译的可借鉴价值。
关键词:戏剧翻译;语用;解读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B
0 引言
戏剧文学,一般是指供戏剧舞台演出的文学剧本。随着社会生活和文化科技的不断发展、舞台表演经
验的不断丰富,戏剧文学也日趋完善。它不仅可供舞台演出,而且早已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可直接
供群众阅读。中西文化的相互融合也反映在戏剧文学的交流中。中国的一些经典戏剧,如《茶馆》,曾不止
一次地被搬上了异国舞台。可见戏剧翻译作为文学翻译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而戏剧翻
译的两重性却使其成为翻译研究领域最具争议性,也最被忽略的课题之一[1]
。这里的两重性是指剧本的可读
性和可演出性:前者着眼于剧本的遣词造句;后者着眼于剧本的非语言环境,更强调读者和观众的反应。
由于大多数剧本的创作都是为舞台演出服务的,所以剧本的可演出性和与读者的联系应成为戏剧翻译过程
中重点注意的问题,“鲜活的语言”是其追求。
由于戏剧剧本中的人物语言是剧作家塑造艺术形象,展示情节内容的根本手段,因此戏剧中的人物对
话就比其他文学形式中的对话更显重要。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与理解的学问,特别是以会话作为研究的
语言材料,即语用学更重视口语交际及其动态特点。虽然戏剧中的人物对白是经过提炼的文学语言,但它
一样具有交际的性质和特点,即动态性。因此,戏剧中的语言如何达意,如何使读者(观众)理解接受,
是语用学要研究的课题。戏剧译本要融入译入语读者之中,必须要考虑语用因素。好的戏剧译作,不仅仅
要做到语义等效,明确传达原作意思,还应重视语用等效,充分考虑到源语与译语之间的语言和文化差异,
运用语用学中的理论来指导戏剧翻译。 1 戏剧翻译的理论基础
本文仍以普通翻译理论作为戏剧翻译的理论基础,即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和彼得·纽马克的“文
本中心论”。他们二者的理论虽在某些层次上存在针锋相对的矛盾,但二者都认为交际是翻译的首要任务。
戏剧的翻译恰恰注重交际性,所以二者的引入并不矛盾,而是相得益彰。奈达认为,“翻译是指从语义到风
格在译语中用最贴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信息。”[2]
他后期的翻译理论基本上是从社会符号学入手,
重视符号的所指意义和关联意义。他提出以读者反应为中心的语言交际式翻译法,即译文传达实际上的意
义并且应当自然地道,使读者克服语言文化障碍正确理解译文。戏剧创作的最终目的是要搬上舞台演出,
所以读者与观众的反应应视为第一标准。正像余光中所言:“要做到读者顺眼、观众入耳、演员上口。”与
此同时,戏剧也是一种艺术形式。它的译本必须尽量保持这种文学艺术价值,因此纽马克的理论也具备指
收稿日期: 2010-10-08; 修回日期: 2011-04-06
作者简介: 胡贞(1979-),女,河南安阳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语用学,电子邮件地址tracy561@ 。
第2期 胡 贞:戏剧翻译的语用解读
179 导意义。他指出:“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来传达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信息。”[3] 奈达的“等效论”忽视了形式意
义,那种不分原作的语篇类型一律用等效法来翻译是有局限的。纽马克将戏剧归入严肃的富于想象的文学作品类,认为应当以“语意翻译”为原则,即译文应当接近原文的形式。他们二者理论的结合恰恰反映出戏剧的两重性。一方面,戏剧的语言文字特色应最大程度地予以保留,重视译文的可读性;另一方面,戏剧原文的信息应当尽量具体化,做到文学价值与读者(观众)反应效果的统一,重视译文的可演出性。这种结合即体现了语用翻译。
何自然指出,语用翻译是一种等效的翻译观,这种等效翻译包括语用语言等效翻译和社交语用等效翻译[4]
。前者类似于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即“不必拘泥于原文形式,只求保存原作内容,用译文中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将这个内容表达出来,以求等效”;而后者指的是为跨语际的跨文化言语交际服务的等效翻译。钱冠连也提出“翻译的语用观”[5]。他认为,“语用学对翻译的体现关系中,语用学研究翻译者使如何在附着符号束、语境和智力干涉的参与和干涉之下对多于话语字面的含义做出处理的。”这些理论研究的成果都表明了“翻译研究”正在发生“语用学转向”[6]。
本文提到从语用学的角度来把握戏剧翻译,是建立在上述理论基础之上的。在翻译理论指导的同时用语用分析的方法来评判译文的优劣与否会更客观、更全面。翻译中的语用分析,就是借助语用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翻译中所涉及的语言使用问题进行交际意义上的综合分析。下面结合具体的剧本翻译实例来看看语用分析对戏剧翻译的可借鉴价值。 2 戏剧翻译中的语用实例解释
上文已提及了语用分析的概念。现将语用学中的部分理论作为出发点,结合戏剧翻译的特色加以分析,旨在抛砖引玉。
2.1 指示
指示在语言学研究中被视为促成语篇连贯的手段。在语用学研究领域,指示这一术语指的是在言语活动中,对参与者所谈及的人物、事件、过程和活动等所做出的确切理解,都必须把它们和某些语境构成要素(如交际的时间、空间等)联系起来的这一现象。在交际过程中,指示词所提供的信息对确切理解话语是十分重要的,因而在戏剧对话的翻译过程中,指示词的翻译显得尤为重要。下面重点从两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1) 指示词语基本用法在戏剧翻译中的体现
指示词语有两种基本用法,一种是手势型用法(gestural usage ),另一种是象征型用法(symbolic usage )。手势型指示词语通常和副语言特征一起使用,例如用手来指点、甩一下头、使一个眼色等等。要理解这样使用的指示词语,必须要知道说话人在说话的同时使用了什么副语言手段。戏剧的舞台对话和这种指示型用法密切相关,所以较其他文学形式而言,指示型用法在剧本中更为普遍。这些指示词都以舞台指导(stage directions )的形式出现。在许多现代戏剧中,我们发现大量的舞台指导描述出了人物的性格和感情。
例1 报童:掌柜的,你不瞧也照样打仗!(对唐铁嘴)先生,您照顾照顾?
唐铁嘴:我不像他,(指王利发)我最关心国事! Paper Boy: Won’t make no difference, manager! The fighting’ll go on just the same. (To Tang the Oracle) Sir, you interested? Tang the Oracle: I’m not like him, (points at Wang Lifa) I’m always concerned about affairs of state.[7]
例2 Blakely: (With the smile of an old friend at Southward) You will not discuss your testimony outside the courtroom, Captain. 勃雷克里:(对萨德像个老朋友似的微笑着)上校,离开法院后不要和任何人议论你作证的情况。[8]
以上两个翻译示例很典型地反映出了戏剧中的手势型指示用法。一般来讲,舞台指导都是简单的短语或句子,基本以直译为主。例1中,报童先和茶馆老板王利发说话,接着转身和唐铁嘴说话,这一动作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