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计数与分类计数
白细胞计数与分类
![白细胞计数与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cf4e2154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ee.png)
白细胞计数与分类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起着重要的抵御外界病原微生物入侵以及维持机体内稳定的功能。
白细胞的计数与分类是临床血液学中的重要指标,它能够反映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状态,及时发现疾病和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
本文将对白细胞计数与分类进行深入介绍。
一、白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是指在一定的体积内,计算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
目前临床常用的方法有手工计数法和自动计数法。
手工计数法是通过显微镜下人工统计血液中各类白细胞的数量,相对较为繁琐,但结果准确可靠;而自动计数法则是利用血细胞计数仪来测量血液中不同类型白细胞的数量,速度快,并且具有较高的精确度。
二、白细胞分类白细胞按照形态特点和功能可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五类。
1. 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也称为多形核白细胞,其细胞核形状不规则,常呈珠链状排列。
中性粒细胞在人体中的比例最高,约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
中性粒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吞噬和消化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微生物,起着重要的免疫防御作用。
2. 淋巴细胞淋巴细胞是一种淡紫色的细胞,其细胞核很大,占细胞的大部分空间。
淋巴细胞的比例一般占总白细胞的20-40%。
淋巴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能够产生抗体来识别和抵御外来抗原,发挥着重要的抗体免疫功能。
3. 单核细胞单核细胞的细胞核形状规则,呈圆形或椭圆形。
单核细胞在白细胞中的比例约为3-8%。
单核细胞具有巨噬细胞的功能,能够吞噬和清除老化的细胞、病毒感染的细胞和细菌等,发挥着重要的清除作用。
4. 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分叶状结构,呈弯曲形状。
嗜酸性粒细胞在白细胞中的比例一般为1-5%。
嗜酸性粒细胞含有大量的粒状颗粒,这些颗粒可吸收和降解组织中的异物和寄生虫,对于过敏性疾病和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应答起着重要的作用。
5. 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的细胞核常分叶状,呈杆状或弯曲形态。
嗜碱性粒细胞的比例一般占总白细胞的0.5-1%。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的临床意义分析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的临床意义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b1978f45a8102d277a22f43.png)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的临床意义分析【关键词】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白细胞是一类有核的血细胞。
白细胞不是一个均一的细胞群,根据其形态、功能和来源部位可以分为三大类: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白细胞与红细胞和血小板一样都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在细胞发育过程中又都是经历定向祖细胞、前体细胞,而后成为具有各种细胞功能的成熟白细胞。
1 白细胞计数1.1 检验标本的正确采集严格使用EDTA-K2抗凝静脉血,抽血后立即轻轻颠倒混匀,防止血小板黏附和聚集,摇晃切勿用力,防止产生气泡及造成溶血;取样后2小时内及时送检进行测定,室温贮存不得超过6小时。
白细胞计数有目视计数法和仪器计数法,目视法是血液经稀酸稀释后,成熟红细胞全部被溶解,注入计数池后,在显微镜下计数白细胞。
数计操作时应注意因第1滴血混有组织液,应擦去。
不能过度挤压,以免组织液混入引起血液凝固或造成计数结果不准确,并保证计数板和盖玻片清洁。
一次完成充池,如充池过少、过多或有气泡,拭净计数板及盖玻片后重新操作。
计数池内如细胞分布严重不均,应重新充池。
计数红细胞用高倍镜,计数白细胞用低倍镜。
1.2 临床意义白细胞总数具有明显的生理波动性,一日之间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可以相差1倍。
如下午较上午偏高;用餐后较用餐前偏高;剧烈运动、情绪激动时较安静状态下偏高;月经前期、妊娠、分娩、哺乳期亦可增高;新生儿及婴儿明显高于成人。
正常成年人白细胞总数是(4.0~10.0)×109/L,每日不同的时间和机体不同的功能状态下,白细胞在血液中的数目是有较大范围变化的。
当每升超过10.0×109个白细胞时,称为白细胞增多。
而每升少于4.0×109个白细胞时,称为白细胞减少。
机体有炎症时常出现白细胞增多。
有急性感染,组织损伤、坏死、恶性肿瘤、白血病,尤其是慢性白血病、急性失血、急性中毒、类白血病反应等,白细数计数病理性增多。
某些感染,如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病毒感染、寄生虫感染等;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不增多型白血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理化损伤及药物反应;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等,出现病理性减少。
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
![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abd5f76d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bf.png)
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一种重要细胞,它们主要负责抵抗病原体、维持免疫平衡以及清除废旧细胞。
在临床检测中,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是评估免疫功能和疾病诊断的重要指标。
本文将对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进行详细介绍。
一、白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是指在一定体积单位内,数出的白细胞总数。
通常采用血细胞计数仪或显微镜进行数计。
白细胞计数是评估机体免疫状态和炎症程度的重要指标。
白细胞计数正常范围为4-10×10^9/L,高于或低于正常范围均可提示机体存在问题。
白细胞计数过高可能是由于感染、炎症、恶性肿瘤等引起,而白细胞计数过低则可能是因为免疫功能低下、骨髓抑制等原因引起。
二、白细胞分类白细胞分类是根据白细胞形态和功能的不同将其分为不同类型的细胞的过程。
通过白细胞分类可以更好地了解机体免疫功能和疾病的发展情况。
常见的白细胞分类包括中性粒细胞(中性白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1. 中性粒细胞(中性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是最常见的白细胞,其主要功能是吞噬病原体和进行巡行杀菌。
正常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占总白细胞的50-70%。
中性粒细胞计数的升高可能是感染、炎症、应激等原因引起,而计数的降低则可能是由于感染性疾病、骨髓抑制等引起。
2. 淋巴细胞淋巴细胞是免疫系统的主要细胞,它们具有识别和记忆病原体的功能。
正常情况下,淋巴细胞占总白细胞的20-40%。
淋巴细胞计数的增加可能是病毒感染、淋巴细胞增多性白血病等引起,而计数的降低则可能是免疫功能受损、慢性病等引起。
3. 单核细胞单核细胞主要负责吞噬和清除细菌、病毒等病原体。
正常情况下,单核细胞占总白细胞的2-8%。
单核细胞计数的升高可能是急性感染、慢性感染、细菌感染等引起,而计数的降低则可能是骨髓抑制、急性感染等引起。
4. 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主要参与过敏反应和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应答。
正常情况下,嗜酸性粒细胞占总白细胞的1-5%。
白细胞总数和分类表
![白细胞总数和分类表](https://img.taocdn.com/s3/m/700ed8df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ef.png)
白细胞总数和分类表
白细胞总数和分类计数是评估机体感染和炎症反应的重要指标,其参考值如下:
白细胞总数:成人正常范围为(4~10)×10^9/L。
高于10×10^9/L称为白细胞增多,低于4.0×10^9/L称为白细胞减少。
白细胞分类计数: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等。
各分类细胞计数的正常范围如下:
中性粒细胞:0.50~0.70(50%~70%)
淋巴细胞:0.20~0.40(20%~40%)
单核细胞:0.03~0.08(3%~8%)
嗜酸性粒细胞:0.005~0.05(0.5%~5%)
嗜碱性粒细胞:≤0.01(≤1%)。
请注意,这些参考值可能因年龄、生理状态和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如果白细胞计数或分类计数出现异常,建议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结合其他检查结果和临床症状进行综合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
![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https://img.taocdn.com/s3/m/5b79d297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5797f6c.png)
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白细胞,也被称为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关键组成部分。
它们是我们身体抵抗疾病和维持健康的重要因素。
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是评估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
本文将介绍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概念、方法以及临床意义。
1. 白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是指在给定体积的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
它通常用于评估机体的免疫状况和检测某些疾病。
白细胞计数的常用单位是每升白细胞的数量(白细胞计数每升)。
正常成年人的白细胞计数范围通常在4,000-11,000每升之间。
白细胞计数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包括手工计数、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流式细胞术。
手工计数是指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和计数白细胞。
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方法,它可以自动进行计数和分类。
流式细胞术是一种高级技术,可以对某些特定的白细胞进行进一步的检测和分类。
2. 白细胞分类计数除了总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也很重要。
白细胞分类计数是指在给定体积的血液样本中各种类型的白细胞的数量。
常见的白细胞类型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白细胞分类计数可以通过显微镜下观察染色的血液样本来进行。
专业的实验室技术人员将血液样本涂片染色,并使用显微镜分析和计数不同类型的白细胞。
一些先进的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也可以进行白细胞分类计数。
3. 临床意义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意义。
它们可以提供重要的信息,帮助医生诊断疾病和监测疾病的进展。
白细胞计数的增加可能表明感染、炎症或其他免疫反应的存在。
相反,白细胞计数的降低可能是由于骨髓抑制、免疫系统缺陷或药物的副作用。
因此,白细胞计数是许多疾病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指标。
白细胞分类计数可以更细致地评估免疫系统的状态。
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在不同的疾病和炎症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通过分析白细胞分类计数,医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疾病的类型和进展,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总结: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是评估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
一、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 WBC)及白细胞 ...
![一、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 WBC)及白细胞 ...](https://img.taocdn.com/s3/m/637386174b73f242336c5f48.png)
四大格所见WBC平均值 判断标准: WBC ≤4×109/L ,RCS <30% WBC (4.1--14.9)×109/L, RCS <20% WBC≥ 15×109/L, RCS <15%
三、变异百分率(v)评价法
V= I Xi-Xm l ×100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
2)中性粒细胞增多(neutrophilia):
反应性: 急性感染或炎症 严重的组织损伤或坏死 急性溶血、急性失血 急性中毒 恶性肿瘤
异常增生性:白血病 骨髓增殖性疾病
3)中性粒细胞减少(neutropenia):
感染 血液系统疾病 理化损伤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 自身免疫性疾病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
淋巴细胞lymphocyte:
★淋巴细胞
1)增多(lymphocytosis): 感染性疾病 淋巴细胞性恶性疾病 其他 :免疫性疾病、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相对增多 2)减少(lymphocytopenia): 相对减少 绝对减少(接触放射线、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DC percent(%) Absolute value( ×109/L)
二、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
1.白细胞数量的变化: (1)生理变化:
年龄、时间、环境、身体状况等 (2)病理变化:
leukopenia leukophilia 主要受中性粒细胞等各类细胞数量的影响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
Cellular morphology
一. The lymphocyte is smaller than neutrophil and possesses an ellipsoidal, slightly eccentrical nucleus.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在医学检验中有什么作用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在医学检验中有什么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2447b093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f6.png)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在医学检验中有什么作用618100在医学检验中,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是常见的检测项目之一,用于评估机体免疫状态、诊断和监测炎症、感染和许多其他疾病,白细胞计数指的是测量血液中的白细胞总数,而分类计数则进一步细分白细胞的类型和相对比例。
这些指标对医生来说提供了关键的信息,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本文将为大家科普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在医学检验中有什么作用。
一、白细胞计数在医学检验中的作用白细胞计数在医学检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提供了血液中白细胞的总体数量信息,对评估机体的免疫状态和炎症反应非常有价值。
以下是白细胞计数在医学检验中的几个重要作用:1.评估免疫状态:白细胞是机体免疫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通过白细胞计数,可以了解机体的免疫功能是否正常。
例如,较低的白细胞计数可能提示免疫功能较弱,容易导致感染的风险增加;而较高的白细胞计数可能表示机体正在进行免疫应答,例如感染或炎症反应。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白细胞计数提供了评估免疫状态的一种指标,但它并不足以完全反映机体的免疫功能。
免疫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网络,包括多种类型的白细胞和其他免疫相关细胞和分子。
因此,在评估免疫状态时,医生通常会结合其他免疫参数和临床症状进行综合评估,如淋巴细胞亚群分析、免疫球蛋白水平检测等。
2.检测感染和炎症:许多感染和炎症状态会导致白细胞计数升高。
感染性疾病和炎症反应时,免疫系统会释放更多的白细胞来对抗病原体或处理组织受损。
因此,通过白细胞计数的变化,可以判断是否存在感染或炎症,并帮助医生确定治疗方案。
通过白细胞计数的动态监测,可以评估治疗对感染和炎症的影响。
随着治疗的进行,有效的治疗措施通常会导致白细胞计数的下降。
例如,在抗生素治疗感染时,白细胞计数的下降可能表明感染正在受到控制。
这有助于医生评估治疗的效果,并在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
3.监测治疗效果:白细胞计数可用于监测治疗过程中的变化。
例如,在抗生素治疗感染期间,白细胞计数的下降可能表示感染得到了控制和改善。
3白细胞分类和计数
![3白细胞分类和计数](https://img.taocdn.com/s3/m/4ca7aca7a8956bec0875e341.png)
一.白细胞计数 试验目的及要求:
1.掌握改良牛鲍计数板计数池的结构原理及技 术方法。 2.熟练使用一次性微量定量吸管。 3.掌握目视法计数白细胞的原理及方法。
1.改良牛鲍计数板计数池计数原理
一定稀释倍数的血液或者体液,混匀后滴 入具有固定体积和精密划分刻度的血细胞计 数板中,在显微镜下对所选择区域中的细胞 进行计数,再乘以稀释倍数,即可换算成单位 体积内的细胞数.
操作步骤:
1.加入稀释液:0.38ml。 2.吸取血液20ul加入到稀释液中混匀。 3.充池。 4. 计数:在低倍镜下计数四角4个大方格内的白 细胞总数。 5.计算:
白细胞=[4个大方格内白细胞数量(N) /4]x10x20x106=(N/20)x109/L
注意事项:
1.充池不能有气泡,充好后不能随意移动。 2.计数池内细胞应该分布均匀,各大方格细胞数相 差不应大于8个,两次重复计数误差不超过10%。 3.细胞数量过多或者过少时应增大或减少稀释倍数。
牛鲍计数板的结构
大方格
中方格
1个大方格容积=1mm x 1mm x0.1mm=0.1mm3=0.1ul
中方格
计数时应遵循的原则及注意事项:
1.细胞充池后应充分沉淀后再计数.
2.凡压线的细胞按照数上不数下、数左不数右的原 则,避免漏数或重复计数。注意识别非细胞成分。
2. 微量吸管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直接流水冲洗3-5分钟 (切勿先倒掉染液)
123
涂片经水洗干燥后用油镜 分类计数100个白细胞
李 四
血涂片的观察
低倍镜观察 1.染色情况(满意、偏酸、偏碱) 2. 细胞分布情况 油镜下分类计数:体尾交界处。 油镜分类时应按一定走向,不要重复计数。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https://img.taocdn.com/s3/m/e374d15c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17.png)
白细胞检查
白细胞检查
一、白细胞计数 [原理]用白细胞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并破 坏成熟红细胞后加入血细胞计数板中,在低倍镜下 计数一定范围白细胞数,经换算即可求得每升血液 中的白细胞数。 [方法学评价] 1、显微镜计数法 2、血液分析计数法 [质量控制]
[参考值] 成人(4—10)×109/L 新生儿(15-20)×109/L 6月-2岁(11-12) ×109/L [临床意义] 同白细胞分类计数
(4)中性粒细胞常见形态异常 ❖ 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 ❖ 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 ❖ 棒状小体 ❖ 其他异常粒细胞
中毒颗粒
空泡形成
杜氏小体
棒状小体
2、嗜酸性粒细胞 ❖ 生理变化 ❖ 增多 (1)变态反应性疾病 (2)寄生虫病 (3)皮肤病 (4)某些传染病 (5)血液病及某些恶性肿瘤 (6)内分泌疾病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
[原理]将血液制成血涂片,经Wright染色后,于 油镜下按白细胞形态学特征逐个分别计数,得出各 种白细胞百分率。结合白细胞计数结果,可间接求 得每升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绝对值。
[方法学评价]
1、显微镜法
2、血液分析仪
[质量控制]
[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 (1)中性粒细胞增多 ❖ 生理性增多 ❖ 病理性增多
3、嗜碱性粒细胞计数 ❖ 增多 4、淋巴细胞 ❖ 增多 感染性疾病 血液病 排斥反应 相对性增多性疾病 ❖ 血液病
A 反应性 1)急性感染或炎症 2)广泛的组织损伤或坏死 3)急性失血 4)急性中毒 5)恶性肿瘤
B 异常增生性 1)粒细胞白血病 2)骨髓增生性疾病
(2)中性粒细胞减少 ❖ 感染性疾病 ❖ 血液系统疾病 ❖ 物理、化学因素 ❖ 单核-吞噬细胞功能亢进 ❖ 其他 (3)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 核左移 ❖ 核右移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及其临床意义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及其临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d67fd40ceff9aef8941e0657.png)
1. 1 检验人员的 素质是前 提 :我 们都知道 ,最先 进的仪器 也是靠人去操作的 ,因此检验人 员的素质 是做好 生化质 量控制 的前提 。人员素质包括了医德和业务水平 。良好的医德是医 院 行风建设的重要内容 ,树立良好 的职业道 德是每 个医务 工作人 员必须具备的行为准则 ,“一切为患 者服务 ”的宗旨不 能只停留 在口头上 ,要落实在行动上 ,而切实把好质量关就是 这一 宗旨 的 体现 。检验人员除了恪守职业道德外还必须具备有 丰富 扎实 的 理论基础 ,熟练 精湛的操作技能 。我们应 当经常 组织科 室人员 进行业务培训 、技术考核 ,不断提 高检验 质量 。当然 ,做 好生化 质控工作也离不开临床医护 人员的 协作 ,各级临 床医护 人员除 了解检验科各个项目的临床 意义外 ,更应 熟悉检 验科对 不同项 目采集标本的具体要求 。比 如不同 项目的 抗凝剂 ,防腐 剂以及 不同标本收集时应注意的具体事项 。护理人员应严 格按 操作 常 规正确地采集标本 。因为质控和平时常规标本的检 测之 间是 相 辅相成的关系 。
中外健康文摘 ·影像检验 2008年 6月 第 5卷第 6期 W orld H ea lth D igestMed验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及其临床意义
■ 曲淑萍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医保局医院 154002) 【摘要 】白 细胞 计数 和分类计数 (WBC +DC)在 检验项目 中应用 最多 ,可怎 样 从 其 中 获 取 有效 的 信 息 和 指 导 意 义 ,必 须 清 楚 W BC + DC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 。 【关键词 】白细胞计数 ;分类计数 ;临床意义 【中图分类号 】R 596.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 5085 ( 2008) - 06 - 0197 - 01
白细胞计数与分类
![白细胞计数与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2be0028d27d3240c8547ef7b.png)
整理版ppt
9
二. 白细胞分类计数
成人白细胞分类 百分比 (%) 绝对值(×109/L )
中性杆状 中性分叶 嗜酸 嗜碱 淋巴 单核
1~5 50~70 0.5~5 0~1 20~40 3~8
单核细胞→组织→巨噬细胞 功能:
(一) 单核细胞增多(monocytosis)
生理性增多:儿童 某些感染 血液病
(二)单核细胞减少(monocytopenia)
无意义
整理版ppt
27
七 类白血病反应(leukemoid reaction)
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产生的 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 周围血白细胞大多明显增多,甚或伴随外周血幼稚白细胞出现。 常见于感染、恶性肿瘤; 急性中毒、以及外伤、休克等应急状况。
整理版ppt
6
血细胞分析仪 与手工法血细胞计数的差异(1)
巨大血小板误认为红细胞或白细胞
整理版ppt
7
血细胞分析仪 与手工法血细胞计数的差异(2)
WBC 14.1 ×109/L, N 37.1%, L 6.4%, B 2.1%, E 53.5%, M 0.2%
整理版ppt
8
一. 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总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整理版ppt
31
整理版ppt
32
不明显
早期病例轻至中度贫血,血小 板数可增高,晚期均减少 极度增生,粒系细胞占0.90以 上,以晚幼及中幼粒为主,早 幼粒+原粒不超过0.10 积分显著减低,甚至为0
可见于90%以上病例 30
白细胞计数与分类计数
![白细胞计数与分类计数](https://img.taocdn.com/s3/m/faa89b7ab90d6c85ed3ac600.png)
白细胞计数与分类计数【参考值】白细胞计数成人(4~10)×109/L儿童(5~12)×109/L新生儿(15~20)×109/L白细胞分类计数(成人)相对值绝对值中性杆状核粒细胞1%~5%(0.04~0.5)×109/L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0%~70%(2~7)×109/L嗜酸性粒细胞0.5%~5%(0.05~0.5)×109/L嗜碱性粒细胞0%~1%(0~1)×109/L淋巴细胞20%~40%(0.8~4)×109/L单核细胞3%~8%(0.12~0.8)×109/L【临床意义】白细胞总数高于参考值上限称白细胞增多,低于参考值下限为白细胞减少。
其增多和减少主要受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影响,淋巴细胞等数量的改变也会引起白细胞总数的变化。
白细胞总数改变的临床意义详见白细胞分类计数的相关临床意义。
外周血涂片经Wright染色后观察其形态,可将白细胞分为5种类型,即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各种白细胞的特点及其变化的临床意义如下:1.中性粒细胞(1)中性粒细胞增多(neutrophilia)中性粒细胞增多常伴随白细胞总数的增多。
生理情况下,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一天内存在着变化,下午较清晨为高。
剧烈运动(或重体力劳动)、饱餐或淋浴后、高温或严寒、情绪激动和剧痛都可使白细胞暂时性增多。
妊娠中晚期及分娩时白细胞增多,于分娩后2~5天恢复至孕前水平。
病理性增多见于:①急性感染:尤其是化脓性球菌感染为最常见原因。
此外,某些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病毒(乙脑、流行性出血热)、真菌和放线菌、立克次体、螺旋体(梅毒)、寄生虫(肺吸虫)等都可使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
②广泛的组织损伤或坏死:严重外伤、大手术后、大面积烧伤、冻伤、血管栓塞(如心肌梗塞、脑梗塞、肺梗塞)等,多在36h小时内出现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
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
![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https://img.taocdn.com/s3/m/cfe02154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4c.png)
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主要成分,起着保护机体免受外界有害物质侵害的作用。
对于评估机体免疫功能和判断疾病情况,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是非常重要的指标之一。
本文将介绍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方法和意义。
一、白细胞计数方法白细胞计数是指在一定体积的血样中计算白细胞个数。
常用的方法有:1. 血液像差计数法:通过像差计数仪对样本进行分析,根据白细胞和红细胞的形态学差异来计数。
2. 血细胞自动分析仪:利用自动分析仪器对血液样本进行细胞分类和计数,速度快、精确度高。
3. 血片计数法:将血液涂片染色后,在显微镜下手动计数。
这种方法需要经验丰富的技术操作者进行操作,准确性较高。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方法白细胞分类计数是指在白细胞总数的基础上,根据形态和功能的不同对各类白细胞进行计数。
常用的方法有:1. 血片涂片法:制备染色的血液涂片,根据特定染色剂的作用,观察各类白细胞的形态特征,手动计数。
2. 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利用特异性抗体标记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并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和计数。
3. 流式细胞术:利用特定抗体与细胞表面的特定结构或抗原结合,通过激光流式细胞术仪器对细胞进行分类和计数。
三、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意义白细胞分类计数可以进一步了解机体的免疫状态和炎症程度,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确定。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白细胞分类计数结果及其意义:1. 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是炎症和感染的主要指示物,计数过高可能表示炎症反应或感染。
2. 淋巴细胞计数:淋巴细胞是机体免疫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计数过低可能表示免疫功能低下。
3.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增加可能与过敏反应、寄生虫感染等相关。
4. 嗜碱性粒细胞计数:嗜碱性粒细胞计数的增加通常与过敏反应或某些疾病如白血病有关。
5. 单核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的增高可能与病毒感染或寄生虫感染相关。
综上所述,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是一项重要的临床检验指标,通过对白细胞数量和分类计数的分析,可以评估免疫功能、判断炎症程度以及辅助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课件
![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df1afab941ea76e58fa045e.png)
白细胞计数值限度分级
( 4 )如在血片分类计数过程中发现较多有 核红细胞时,
● 计出血片中有核红所占 % 率,即以校正原 WBC 计数值减去有核红所占比例,求出外 周血中 WBC 总数值,
● 另作 WBC 分类计 100 个过程中遇到多少 有核红细胞,即有核红细胞 个 /100 个 WBC ,
● 或作血片有核细胞分类计数(包括有核红 细胞),计出有核红细胞所占 % 率。
异形淋巴细胞示意图
异形淋巴细胞示意图
异形淋巴细胞示意图
异形淋巴细胞常见病因
• 病毒性感染如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性单核 细胞增多症等
• 药物过敏 • 输血及血液透析,体外循环后 • 其他疾病如免疫性疾病,放射治疗,粒细
胞缺乏症等
其他类型细胞
• 单核细胞增高:生理性增高,某些感染, 血液病,急性传染病或急性感染的恢复期 。
临床意义之中性粒细胞增高
•
• 病理性增高异常增生性增多(以原始或幼稚细胞为
反应性增多见于:
•
• 急性感染或炎症
反应性增多见于:
•
• 广泛的组织坏死或损伤
反应性增多见于:
•
• 急性溶血中毒
反应性增多见于:
•
• 恶性肿瘤及其它
临床意义之中性粒细胞减少
• 白细胞低于4×109/L称白细胞减少 • 中性粒细胞低于1.5×109/L称粒细胞减少症 • 中性粒细胞低于0.5×109/L称粒细胞缺乏症
• 中毒性改变:细胞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 泡形成,核变性
• 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 • 棒状小体(Auer小体) • 球型包涵体 • 其它异常(与遗传有关)
•
•
•
核溶解
核固缩
核碎裂
实验--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
![实验--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https://img.taocdn.com/s3/m/25f490fe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a8.png)
)()个大方格内白细胞数(白细胞L N N /1050*4
20*10*49==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
第一临床医学院 08中七(2)班 董盼攀 20081150226
一、实验目的
掌握显微镜法白细胞计数的原理及方法数的方法
掌握显微镜外周血白细胞分类的方法及各种白细胞的正常形态
二、实验方法
白细胞计数
加稀释液 用吸管吸取白细胞稀释液0.38ml 于小试管中。
吸取血液 用微量吸管吸取新鲜全血或末梢血20ul ,擦去管尖外部余血。
将吸管插入小试管中白细胞稀释液的底部,轻轻放出血液,并吸取上层白细胞稀释液清洗吸管2-3次
混匀
将试管中血液与稀释液混匀,待细胞悬液完全变为棕褐色 冲池 再次将小试管中的细胞悬液混匀。
用滴棒蘸取细胞悬液1滴,充入改良Neubauer 计数板的计数池中,室温静置2-3min ,待白细胞完全下沉。
计数 在低倍镜下计数四角4个大方格内的白细胞总数
计算
白细胞分类 染色 将血涂片用瑞氏染液染色,冲洗干净,自然干燥后待用
低倍镜观察 低倍镜下观察白细胞的分布和染色情况
油镜观察 选择血涂片体尾交界处细胞分布均匀,着色良好的区域,按一定的方向顺序对所见到的每一个白细胞进行分类,并用白细胞分类计数器做好记录,共记录100个白细胞。
计算 求出各类细胞所占的百分率。
三、实验结果
3.1 白细胞总数 ×109/L
各类细胞所占的百分率
表1、5种白细胞的百分数
细胞类型百分数(%)中性粒细胞(N)61
嗜酸性粒细胞(E)0
嗜碱性粒细胞(B)0
淋巴细胞(L)35
单核细胞(M) 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细胞计数与分类计数【参考值】白细胞计数成人(4~10)×109/L儿童(5~12)×109/L新生儿(15~20)×109/L白细胞分类计数(成人)相对值绝对值中性杆状核粒细胞1% ~5% (0.04~0.5)×109/L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0% ~70% (2 ~7)×109/L嗜酸性粒细胞0.5% ~5% (0.05 ~0.5)×109/L嗜碱性粒细胞0% ~1% (0 ~1)×109/L淋巴细胞20% ~40% (0.8 ~4)×109/L单核细胞3% ~8% (0.12 ~0.8)×109/L【临床意义】白细胞总数高于参考值上限称白细胞增多,低于参考值下限为白细胞减少。
其增多和减少主要受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影响,淋巴细胞等数量的改变也会引起白细胞总数的变化。
白细胞总数改变的临床意义详见白细胞分类计数的相关临床意义。
外周血涂片经Wright染色后观察其形态,可将白细胞分为5种类型,即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各种白细胞的特点及其变化的临床意义如下:1.中性粒细胞(1)中性粒细胞增多(neutrophilia )中性粒细胞增多常伴随白细胞总数的增多。
生理情况下,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一天内存在着变化,下午较清晨为高。
剧烈运动(或重体力劳动)、饱餐或淋浴后、高温或严寒、情绪激动和剧痛都可使白细胞暂时性增多。
妊娠中晚期及分娩时白细胞增多,于分娩后2~5天恢复至孕前水平。
病理性增多见于:①急性感染:尤其是化脓性球菌感染为最常见原因。
此外,某些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病毒(乙脑、流行性出血热)、真菌和放线菌、立克次体、螺旋体(梅毒)、寄生虫(肺吸虫)等都可使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
②广泛的组织损伤或坏死:严重外伤、大手术后、大面积烧伤、冻伤、血管栓塞(如心肌梗塞、脑梗塞、肺梗塞)等,多在36h小时内出现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
③急性溶血:以血管内溶血更明显,溶血后12~36小时内中性粒细胞可增多。
④急性失血:急性大出血后1~2h,白细胞总数迅速增多,可达(10~20)×109/L,内出血较外出血显著,主要为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血小板也有所增高,而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此时仍可在正常范围,因失血早期血容量尚未得到补充,血浆和红细胞的比值尚未改变。
⑤急性中毒:代谢紊乱所致的代谢性中毒,如糖尿病酸中毒、尿毒症、子痫、内分泌疾病危象;急性化学药物中毒,如急性铅、汞中毒、农药中毒、安眠药中毒;生物性中毒,如昆虫毒、蛇毒、毒蕈中毒等,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可增高。
⑥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及恶性肿瘤: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时,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一般增至(10~50)×109/L,中性粒细胞增多,并伴有原始或幼稚粒细胞出现,部分病例白细胞数正常或减少。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时,多数病例白细胞数显著增多,可达(100~500)×109/L,可见各发育阶段的粒细胞,以中、晚幼粒细胞增多为主。
骨髓增殖性疾病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及慢粒,其特点是除了一种细胞成分明显增多外,还伴有一种或两种其它细胞的增生,白细胞总数常在(10~30)×109/L,为中性粒细胞增多。
非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可引起持续性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
其原因可能是肿瘤组织坏死的分解产物刺激骨髓中粒细胞的释放;某些肿瘤如肝癌、胃癌等还可产生促粒细胞生成因子;当恶性肿瘤发生骨髓转移时,可破坏骨髓对粒细胞释放的调控作用。
⑦应用某些药物:如皮质激素、肾上腺素、氯化钾等,可引起中性粒细胞一过性增多。
病理性白细胞增多的程度与致病菌种类、感染程度、病变范围、机体免疫功能有关。
严重感染时可伴有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甚至出现中性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leukemoidreaction )。
类白血病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
于(2)中性粒细胞减少(neutropenia)白细胞总数低于 4 109/L,称为白细胞减少症,1.5 109/L,称为粒细胞减少症,低于0.5 109/L当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称为粒细胞缺乏症。
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原因有:1)感染性疾病:某些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病毒感染是引起粒细胞减少的常见原因,如流感、病毒性肝炎、水痘、风疹、麻疹、巨细胞病毒感染等;某些原虫感染,如疟疾、黑热病等。
2)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非白血性白血病、嗜血细胞综合症、巨幼细胞性贫血、严重缺铁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骨髓转移癌等。
3)物理化学因素损伤:如放射线、放射性核素等物理因素;苯、铅、汞等化学物品等均可引起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
4)单核-吞噬细胞功能亢进:各种原因所致的脾肿大及其功能亢进,如门脉性肝硬化、淋巴瘤、Gaucher病、Niemann-Pick病等。
5)其他: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病;过敏性休克等也可使粒细胞减少。
6)某些药物:如抗生素(氯霉素、林可霉素)、抗肿瘤药、抗糖尿病药、抗甲状腺药、免疫抑制剂、抗癫痫药、抗精神病药(氯氮平)、非甾体类抗炎药、磺胺类药物、免疫增强剂(左旋咪唑、干扰素)、抗艾滋病药物(齐多夫定)等均可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
(3)中性粒细胞病理形态改变1)中毒性变化在严重感染性疾病、败血症、恶性肿瘤、中毒及大面积烧伤等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可发生中毒性和退行性变化。
①细胞大小不均:见于病程较长的化脓性炎症或慢性感染时。
可能为骨髓幼稚细胞受内毒素等影响发生不规则分裂所致。
②中毒颗粒,见于严重感染、大面积烧伤、代谢性和化学药物中毒等。
③空泡变性,胞质内出现空泡,是脂肪性变的表现。
常与中毒颗粒并存。
④杜勒小体,又称蓝斑,是胞质内的嗜碱区域。
系胞质发育不平衡的表现。
常与中毒颗粒并存。
⑤核变性,包括核固缩、核碎裂、核肿胀、核溶解等变化。
2)巨型变和分叶过多: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和抗代谢药物化疗时。
3)棒状小体:为细胞质中出现红色细杆状物质,一个或数个,长约1~6μm。
见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和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4)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中性粒细胞的核象是指粒细胞的分叶状况,它反映粒细胞的成熟程度。
而核象变化可反映疾病的病情发展和预后。
正常成人外周血中的中性粒细胞以3叶核者最多,未分叶核细胞与分叶核细胞之比(Schilling指数)不超过1:13。
在病理情况下核象发生变化,出现核左移或核右移现象。
1)核左移周围血中不分叶核粒细胞(杆状核粒细胞及幼稚粒细胞)>5%时,称为核左移。
常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急性溶血反应等。
粒细胞性白血病时,可出现极度核左移现象。
周围血杆状核粒细胞>5%称为轻度核左移;如>10%并伴有少数晚幼粒细胞称为中度核左移;如>25%并出现更幼稚的粒细胞时称为重度核左移。
2)核右移周围血中的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
主要见于感染恢复期、巨幼细胞性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药物,如阿糖胞苷、6-巯基嘌呤等,常伴有白细胞数减少。
2.淋巴细胞(1)淋巴细胞增多(lymphocytosis)外周血中淋巴细胞>5×109/L时称淋巴细胞增多。
生理性增多见于婴幼儿。
病理性增多见于:1)感染性疾病:主要为病毒感染,如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以及柯萨奇病毒、腺病毒、巨细胞病毒等感染;也可见于百日咳杆菌、结核杆菌、梅毒螺旋体、弓形体等的感染。
2)淋巴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如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白血性淋巴肉瘤等。
3)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
4)移植排异反应:见于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或移植物抗宿主病。
再障、粒细胞缺乏症和粒细胞减少症时,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其绝对值正常。
(2)淋巴细胞减少(lymphocytopenia):主要见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的治疗以及放射线损伤、免疫缺陷病、丙球蛋白血缺乏症等。
(3)异型淋巴细胞在病毒或过敏原的刺激下,一些淋巴细胞发生形态变异,称为异型淋巴细胞(abnormallyphocyte)。
Downey根据细胞形学态特点将其分为三型。
I 型即空泡型,又称浆细胞型,最多见;II 型即不规则型,又称单核细胞型;III 型即幼稚型,又称幼淋巴细胞型。
异型淋巴细胞约83%~96%属于T淋巴细胞、也有少数B淋巴细胞。
常人外周血中偶见,但不超过2%。
正异型淋巴细胞增多见于:1)感染性疾病:引起淋巴细胞增多的感染性疾病均可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尤其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等疾病,可高达10%以上,疾病恢复后仍可持续数周或数月才逐渐消失。
其他病毒感染性疾病如病毒性肝炎、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等,百日咳、结核病、梅毒、弓形体病、疟疾等,异型淋巴细胞多不超过5%。
2)药物过敏。
3)输血、血液透析或体外循环术后:可能与细胞肥大病毒感染有关。
4)其它疾病:如免疫性疾病、粒细胞缺乏症、放射治疗等也可出现异型淋巴细胞。
3.嗜酸性粒细胞生理性变化:在劳动、寒冷、饥饿和精神刺激等情况下,交感神经系统兴奋,通过垂体-肾上腺轴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肾上腺皮质激素可阻止骨髓释放嗜酸性粒细胞,并促使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向组织浸润,使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正常人嗜酸性粒细胞昼低夜高,上午波动较大,下午较稳定。
(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eosinophilia )1)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荨麻疹、食物和药物过敏、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等,嗜酸性粒细胞可达10%以上。
2)寄生虫病:如钩虫症、蛔虫症、血吸虫病、丝虫病等,常达10%或更多,甚至引起嗜酸性粒细胞性类白血病反应。
3)某些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皮炎、天疱疮、银屑病等。
4)某些血液病:如慢粒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和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5)肺癌等上皮性肿瘤。
6)某些传染病:传染病恢复期暂时性增多,唯有猩红热的急性期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7)其它:风湿性疾病、垂体前叶功能减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等。
8)某些药物:如某些抗生素(头孢菌素类、头霉素类、大环内酯类)、某些抗真菌药(氟胞嘧啶)、对氨基水杨酸、乙琥胺等,均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2)嗜酸性粒细胞减少(eosinopenia):常见于伤寒、副伤寒、大手术、烧伤、急性传染病的进行期等应激状态。
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4.嗜碱性粒细胞(1)嗜碱性粒细胞增多(basophilia ):1)过敏性疾病:过敏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药物、食物、吸入物过敏反应、荨麻疹、红斑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