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二单元第5课离骚教案(系列一)
高中语文必修二《离骚》优秀教学设计
离骚【教学目标】了解故事,丰满屈原形象。
梳理文路,理解节选部分的主旨,感知屈原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的思想。
了解诗歌浪漫传统的特征,体会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故事和鉴赏《离骚》中的诗句,了解屈原形象学习屈原忧国忧民、追求美政的高尚品德。
难点鉴赏诗歌的象征手法【教学过程】一、导入以濮阳市将要举办的西湖龙舟赛事引出——屈原二、感知屈原形象1、谈谈你印象中的屈原屈原,战国末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端午节,人们用吃粽子、赛龙舟的方式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他的代表作品:《离骚》,《天问》,《九歌》,《九章》。
其中〉《离骚》是代表作。
2、以年谱的形式讲述屈原故事,让学生感知血肉丰满的屈大夫形象,避免知识碎片化概念化。
(课前准备,课上简要展示)早年经历:勤读书,恤百姓,心怀大志公元前340年,屈原生于楚国丹阳,居乐平里。
屈原自幼嗜书成癖,读书多而杂。
他虽出身贵族,但因自幼生活在民众之中,加以家庭的良好影响,故而十分同情贫穷的百姓,从这时起,小小年纪便做了许多体恤民众的好事,博得了众口一词的赞誉。
18岁:抗秦军,作《桔颂》、展露才华。
秦军犯境,屈原组织乐平里的青年奋力抗击,他一方面居高临下地对青年们进行思想教育,一方面巧用各种战术,机智果敢地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一展其非凡才华。
24岁:任高位,施美政,富国强兵。
“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28岁:遭诋毁、被疏远,左徒遇贬“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5课《离骚》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5课《离骚》教案《离骚》教案教学目标:1 、思想目标: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抱负的爱国主义情感。
2 、学问目标: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把握“修姱”、“羁”、“谇”、“怨”、“浩荡”、“溘”、“尤”、“反”、“忳”等实词以及“虽”、“兮”、“以”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3 、能力目标:吟诵注重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同学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普通特点。
2、通过鉴赏《离骚》中的柔美语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3、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1、理解诗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
2、品尝、鉴赏诗歌中的移情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这副对联说的是哪一位作家?——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这是诗人中的诗人,高峰上的高峰,王者中的王者。
王者归来。
今日我们来触摸他的灵魂,《离骚》就是屈子真情的告白。
谁来说一说屈原?二.屈原及相关简介1.屈原,名平,字原。
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屈原一生经受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屈缘由出身贵族,又见闻广博,记忆力特殊好,对时代风云变化了如指掌,而且善于口才,很快成为楚国政坛引人注目的风云人物。
26岁就担任楚国左徒兼三闾大夫。
这职务相当高,仅次于楚国最高行政长官令尹,相当于后来的副宰相。
他对内常常和怀王一起研究国家事件,颁布政令;对外处理楚国与列国的外交事务,接待各路诸侯的来访。
楚怀王十分相信他。
当初的战国七雄形成东西两大阵营,即西边的秦国想吞并东边的六国,东边的六国联合起来抵挡秦国的兼并。
屈原审时度势,采取联齐抗秦、南北合纵的统一阵线。
屈原在楚国政坛的崛起,他的一系列政治主见的提出,在楚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老百姓拍手叫好,却引起了贵族势力的一片恐慌。
必修二离骚教案
必修二离骚教案教案标题:必修二离骚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离骚》的作者屈原及其创作背景;2. 理解《离骚》的主题和意境;3. 掌握《离骚》的基本诗意表达和修辞手法;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理解《离骚》的主题和意境;2. 掌握《离骚》的基本诗意表达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1. 屈原及《离骚》的创作背景介绍(1课时)- 通过讲解屈原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增强学生对诗作的兴趣和理解。
2. 《离骚》的主题和意境分析(2课时)- 通过课文解读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离骚》所表达的离愁别绪、壮志难酬的主题,以及其所营造的豪放悲壮的意境。
3. 《离骚》的诗意表达和修辞手法分析(2课时)- 通过分析《离骚》的诗句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领会其独特的表达方式,掌握其诗意表达和修辞手法。
4. 诗歌鉴赏和表达(2课时)- 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诗歌鉴赏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和表达,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和解读,引导学生理解《离骚》的主题和意境;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文讨论,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和交流;3. 分析法:通过分析《离骚》的诗句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4. 实践法:通过诗歌鉴赏和表达,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表达能力。
五、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呈现相关图片、音频、视频等,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 课外阅读材料:提供相关的诗歌鉴赏材料,拓展学生的诗歌视野;3.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互动交流,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和交流。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思维活跃度、参与度等;2. 作业评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定,包括课文理解、诗歌鉴赏等;3. 课后测验:通过课后测验检查学生对《离骚》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语文5离骚教学设计
《离骚》教学目标:1 、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2 、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掌握“修姱 ”、“羁”、“谇”、“怨”、“浩荡”、“溘”、“尤”、“反”、“ 忳 ”等实词以及“虽”、“兮”、“以”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3 、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4、掌握本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难点:1 、赋与比的写法。
2 、“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3 、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诵读法教学用具:多媒体、音频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2、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
3、掌握“修姱 ”、“羁”、“谇”、“怨”、“浩荡”、“溘”、“尤”、“反”、“ 忳 ”等实词以及“虽”、“兮”、“以”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端午节导入二、目标出示1、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2、知人论世,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
3、掌握“修姱 ”、“羁”、“谇”、“怨”、“浩荡”、“溘”、“尤”、“反”、“ 忳 ”等实词以及“虽”、“兮”、“以”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三、知人论世屈原: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
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5课 离骚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离骚【教学目标】1.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2.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3.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2.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
【教具】配音朗读磁带、投影胶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诗词导入。
二、屈原及相关简介结合注释了解屈原,由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1.屈原作品2.关于楚辞三、结合背景知识释题“离骚”二字,古来数种解释:1.司马迁:遭受忧患的意思。
“离”通“罹”,遭遇;“骚”,忧愁。
“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班固亦同)2.王逸:离别的忧愁。
“离,别也。
骚,愁也。
”——因司马迁距屈原年代未久,故司马迁的说法最可信。
另外还有认为“离骚”二字当释为“牢骚”的。
又有认为《离骚》和《劳商》“同实而异名”,是楚地歌曲名称。
(游国恩)。
还有以离骚为“排解忧愁”之意。
(钱钟书)四、诵读1.播放录音X读,正音;2.学生朗读,要求:把握诗的节奏:《离骚》本来是用楚地曲调吟诵的,音乐性很强,诵读时首先要划分好节奏。
诵读时,上分句末字“兮”,犹如现之“啊”,读音要稍长,押韵的字要重读,反复练习,直至口熟。
体味诗的情感:朗读时还要把握每一节的主旨,一节一节地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感情。
五、《离骚》知识点梳理:(多媒体展示,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小组合作疏通句子)1.重点词语2.通假字3.一词多义4.词类活用5.古今异义的词6.句式7.难句翻译六、阅读理解1.讨论:在述怀和反省中,有哪些诗句能表现出诗人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明确: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忧国忧民,热爱祖国)2.了解“香草美人”的象征方法香草、美人是《离骚》中最引人注目的两类意象。
高一语文必修2《离骚》教案优秀3篇
高一语文必修2《离骚》教案优秀3篇必修二《离骚》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教学重点】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2、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难点】1、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屈原被越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题歌曲。
提问你们知道屏幕上这位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端午节时民间有一个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二)自主合作探究1、关于作者及《离骚》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有关工具书介绍屈原,教师予以补充,多媒体出示有关屈原的镜头及生平简介。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离骚》本文选自《楚辞》。
(投影)“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5课《离骚》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2021年最新整理)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离骚》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离骚》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离骚》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的全部内容。
《离骚》一、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其与作者理想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难点: 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三、书目推荐品读屈原的《离骚》,你一定会为其在作品中表现的忧国忧民、不肯与世同沉浮的高尚品质以及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所深深打动。
他的《九章》同《离骚》一样,反复抒写自己的理想,揭露楚国政治的黑暗,其中的《涉江》甚为感人,同学们不妨找来好好读读.你还可以阅读郭沫若的剧本《屈原》,看看郭沫若笔下的屈原形象和你从《离骚》中感受到的屈原形象有什么异同。
四、文本教学(一)、激趣导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袅袅秋风,不知从何悄悄袭来,让洞庭生波,让木叶飘零,让山河变色,让我们心底生凉.每每读到屈子的这两句诗,我的眼前便会倏然立着一位满身忧伤的诗人,面对浩浩汤汤的洞庭波涌,他形单影只,兀立于萧瑟的秋风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淹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是一个怎样的诗人?一个不断求索的诗人,一个不断追寻的诗人,一个时时掩面痛哭的诗人,一个对人间邪恶不断诅咒的诗人,一个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常常行吟江畔长歌当哭以泪作诗的诗人。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三语文2.5《离骚》教案(精品教学设计)
《离骚》教案[教学目标]一、思想目标:1、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
2、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知识目标:1、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
2、掌握“修姱”、“羁”、“谇”、“怨”、“浩荡”、“溘”、“尤”、“反”、“忳”等实词以及“虽”、“兮”、“以”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三、能力目标: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 、赋与比的写法;2 、“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3 、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的诗风,与之相提并论的《楚辞》则开创了浪漫主义的诗风。
所以,“风骚”就成了文学的代名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楚辞》中的名篇《离骚》。
(板书课题:《离骚》)二、屈原与楚辞1、简介屈原:(约前 339 —约前 278 ),我国最早的大诗人。
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战国楚人。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改革政治,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其政治理想的内容是“美政”。
后遭谗去职,两次被流放,因无力挽救楚国灭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投汨罗江而死。
其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
其作品2、简介“楚辞”:①诗体名。
屈原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而创作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骚”体。
②总集名。
西汉刘向所辑,收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诗歌作品,主要是屈原的作品。
③特色:“楚辞”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鲜明形象;以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对后世影响很大。
三、新授1、解题:《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
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5、离骚-第一课时 教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诵读、理解中欣赏屈原鲜明的个性特征,把握人物的爱国忧民的精神实质。
提炼的课题
1、如何快速、有效的积累文言文常用实词、虚词、句法等知识;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3、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根据问题,明确“风骚”是《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进入文本。
(二)自主
解读作者、课题
通过预习明确作者情况、解读课题。
补充、强调:
1、“楚辞”(诗体名。屈原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而创作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骚”体。)
2、《离骚》代表了“楚辞”最高成就。它是屈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离骚”,即“遭遇忧愁”。
4、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问题或任务
教师如何教
学生如何学
(一)导入
进入文本
1、提问: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慨叹封建帝王武功有余而文才匮乏时说“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里的“风骚”指的是什么?
2、简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的诗风,与之相提并论的《楚辞》则开创了浪漫主义的诗风。所以,“风骚”就成了文学的代名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楚辞》中的名篇《离骚》。(板书课题:《离骚》)
(四)
自主探究
疏通第一段文意
指导,引导学生质疑,强调重点字词句。
逐句展示,指出每句的重点字词。
课堂检测方案
《新新学案》阶段2“1、2”。
课后作业布置
1、按照“句子、译文对应”的格式翻译第一段;
2、自主完成第2段翻译。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5课《离骚》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离骚》【教学设想】一、教学目标1.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2.了解屈原的生平,感知其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的思想。
3.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
4.了解《离骚》的语言风格和结构,理解节选部分的主旨。
二、教学重点1.通过品读《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
三、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含有丰富感情的句子。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四、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屈原被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
并配以主题歌曲。
提问:你们知道屏幕上这位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
)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的习俗就是为了纪念屈原。
二、知识积累1.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有关工具书介绍屈原,教师予以补充。
明确: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
战国时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居左徒、三闾大夫。
后因谗被贬。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挨,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等。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
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2.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有关工具书介绍《离骚》,教师予以补充。
明确:《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是诗人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辞”体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此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学案2.5离骚新(1)
《离骚》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作者理想的关系。
4.背诵全诗。
【学习重点】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学习难点】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学法指导】1.借助课文注释和古汉语字典自主理解诗的大意,掌握重点诗句的翻译及重点字词的含义。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屈原生平事迹及其对后世国民精神的影响;了解楚辞的特点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有感情地朗诵全文,细心体会其节奏、韵律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朗诵、品悟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知识链接】1、屈原生平屈原,战国末期人,杰出的政治家和诗人。
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
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
”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怀。
他的代表作《》,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主义杰作2、楚辞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它受《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
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
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创作了许多不朽作品。
在他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教学案:第二单元 第五课 离骚 Word版含答案
[新课入门须知][知目标][知作者]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辅佐怀王,参与议定国事和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
两次出使齐国。
因受小人陷害,他两度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怀。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传统。
作品:《九歌》《招魂》《天问》《离骚》《九章》《卜居》《渔父》。
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知背景]屈原与楚怀王同祖,得到楚怀王的信任,因此受到重用。
当时秦楚争霸,屈原主张明法度,任贤能,联齐以抗秦,曾两度奉命出使齐国,推动了合纵联盟的形成,但屈原联齐抗秦的政治路线遭到楚国保守势力子兰、靳尚等人的诋毁和破坏,因而被怀王疏远。
怀王贪而轻信,误中秦国“绝齐得地”的计策,愤而与秦战,兵败地削,又受骗入秦,客死异邦,这使屈原受到沉痛打击。
顷襄王立,子兰为令尹,对秦国采取妥协投降政策,加紧迫害屈原,策动上官大夫进谗襄王,结果屈原被放逐到江南蛮荒之地。
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自沉汨罗,以明其忠贞爱国之志。
诗人受尽打击迫害,被逐流浪,始终眷恋祖国,在此期间,先后写成了许多激情满怀的诗篇,《离骚》就是其中之一。
[知常识]1.楚辞体楚辞体是战国中晚期产生于南方长江流域楚地,由楚国的诗人吸收南方民歌的精华,融合上古神话传说,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
楚辞体打破了《诗经》四字一句的死板格式,是对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一次大的解放,也开启了我国史诗上的第二个春天。
楚辞采取三言至八言参差不齐的句式,篇幅和容量可根据需要而任意扩充。
形式上的灵活多样,使楚辞更适宜于抒写复杂的社会生活和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
2.《离骚》《离骚》是战国诗人屈原创作的文学作品。
必修二第二单元第5课《离骚》
一、课前一一结构化预习【学习目标】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作者理想的关系。
4、背诵全诗。
【学习重点】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学习难点】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预习任务安排及要求】1、屈原生平屈原,战国末期______ 人,杰出的政治家和 ______ 诗人。
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
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_____________ 。
”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
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怀。
他的代表作《_______ 》,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 _____________ 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主义杰作2、楚辞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楚辞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___ 》《天问》,的《九辨》等。
楚辞的特征,“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
”除此,《楚辞》中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
其次,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以大量的“ _”字作衬字。
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
3、“离骚”的含义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
班固在《离骚赞序》中释为“遭忧”。
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
后人多各从其一说。
4、阅读新课。
反复朗读课文,对照注解弄清句意。
诵读注意以下几点:(1 )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
人教版高二语文《离骚》教案设计(精选10篇)
人教版高二语文《离骚》教案设计(精选10篇)《离骚》是战国诗人屈原创作的文学作品。
“离骚”,东汉王逸释为:“离,别也;骚,愁也。
”《离骚》以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为主线,以花草禽鸟的比兴和瑰奇迷幻的“求女”神境作象征,借助于自传性回忆中的情感激荡,和复沓纷至、倏生倏灭的幻境交替展开全诗。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高二语文《离骚》教案设计(精选10篇),欢迎阅读。
高二语文《离骚》教案设计篇1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并朗读和串讲课文;2.理解诗中所表现出的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教学难点:对其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一、导语:我们刚刚学习了《诗经》三首,从中感受到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些特点,例如,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现状;在形式上四言一句,琅琅上口,又广泛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等等。
而今,我们将要学习的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诗作《离骚》,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与《诗经》相比,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的变化还是很大的。
另外,屈原有两句脍炙人口的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恰恰是出自《离骚》之中。
下面就让我们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去发现和归纳这些变化、体会诗人的那种“上下求索”的精神吧!二、学习有关文学常识(一)引导学生阅读课前、课下、课后的提示、注释、资料等文字。
设计三个问题帮助学生快速阅读1.诗人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2.《离骚》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它与诗人的经历有什么关系?3.被后世称为“楚辞体”或“骚体”的诗歌有那些特点?教师明确:1.屈原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
作为当时楚国的左徒和三闾大夫是负有内政、外交重任的。
所谓“联齐抗秦”的主张恰恰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
他的政治理想就是要使祖国独立富强,以至统一长期分裂的中国,达到所谓唐虞三代之治。
其具体主张就是举贤授能和修明法度。
上述思想便是所说的“美政”的具体含义。
2.参见教材第33页资料的结尾那句话(从“诗中通过这样的抒写”到完),而“离骚”这个词的解释就是“遭遇忧患”。
【公开课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第五课《离骚》案例设计
思考讨论:屈原的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和行为的示范。生活在当今社会的我们能从屈原身上学到什么,超越平凡,凸显自我价值呢?
九、教师寄语:黑色给了他光明的眼睛,他用它寻找救国的希望。
尽管屈原的理想破灭了,可他的精神却永垂千古!爱国不用侃侃而谈,坚守也无需信誓旦旦,将祖国根植心中,用生命将之托起,用行动护之强之,这就是最好的传承!
问题2、探究“怨灵修之浩荡兮,……固前圣之所厚”
诗人“怨”什么?面对这一困境,诗人做了怎样的选择?
问题3、探究“悔相道之不察兮,……岂余心之可惩”
诗人“悔”什么?“悔”后产生了哪些想法?诗人最终做了什么选择?
(5)、小结
透过《离骚》,我们看到了诗人批兰佩蕙,芳洁清峻的美好形象和刚直不阿,忠贞执着的伟大人格。面对现实的污浊险恶,屈原清醒地认识到前途的艰险和命运的多舛,但他决不屈心抑志,苟且偷生,忠贞爱国,捍卫人格,九死未悔!
二、 教学过程
(1)激情导入
青史上你留下一片洁白,朝朝暮暮,你行吟在楚泽,江鱼吞食了两千多年,吞不下你的一根傲骨,太史公为你的投水太息,怪你为什么不游宦他国。但丁,荷马和魏吉尔的史诗怎能撼动那悲壮的楚辞,你的死就是你的不死,你一直活到千秋万世。——余光中
古往今来,多少生命在历史的星河中默默产生,又默默消亡,但屈原这颗明星在两千年后的今天仍熠熠生辉。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屈原,走进《离骚》,一起去感受他那千年不变的爱国情怀,感受他弥足珍贵的正直与坚守。
。
板书设计
哀民生多艰不悔
灵修浩荡
怨众女嫉余不弃 唯美高洁
时俗工巧 至善至美
悔相道不察不惩
教学/活动反思
在讨论屈原形象这个环节,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还不够,急于将答案给出,应当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得出答案,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1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2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1分析文章的结构课文节选部分共13节、52句,通过比喻、象征和比较、对照的手法及夹叙夹议的运用表现了屈原志洁行高、执著追求的精神。
先从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遭遇写起,然后再否决自己退隐独善的闪念,表明自己决不变心的爱国热情。
第一段主要内容是诗人自述遭遇冤屈及被贬谪的政治原因,表示决不同流合污。
第二段主要表现诗人追求“美政”的思想,久死未悔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基调忧怨。
诗歌的形式和语言《离骚》的形式吸收和借鉴了南方楚地的民歌而成,但它有吸收了当时蓬勃发展着的新体散文的笔法,打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把诗句加长,结构扩大,既增加了内容含量,又增强了表现力。
它采用了大量的口语方言入诗,用得最普遍的“兮”,便是在当时民间诗歌,特别是楚地民歌中经常出现的口语,这一词语既增强了诗中咏叹的抒情气氛,又极大地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性和音乐美。
《离骚》的语言是相当美的。
首先,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
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戴香草喻保持修洁等。
但诗人的表现手段却比一般的比喻高明得多。
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第四句中的“芳”自然由“芰荷”“芙蓉”而来,是照应前两句的,但它又是用来形容“情”的。
所以虽然没有用“如”“似”“若”之类字眼,也未加说明,却喻意自明。
其次,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地表现政治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
再次,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最后,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等,将“兮”字去掉,对偶之工与唐宋律诗对仗无异,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
我国古代诗歌在艺术构思和表现上的主要特点是所谓的“触物以起情”和“索物以言情”,总括起来就是借物抒情。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5课《离骚》教学设计
《离骚》教学设计一、【内容与解析】1.内容:本课内容主要是教学屈原的《离骚》2.解析:《离骚》是一首伟大的抒情长诗,历来以其可与日月争辉的光芒照耀诗坛。
它有着丰富的内容,浪漫的想象,强烈的感情,自成一格的写作手法,思想和艺术上的魅力并重令无数人为之倾倒。
同时,它也是我们了解屈原伟大思想与生平的最重要的历史资料。
《离骚》整首诗通过美人香草的比喻、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表达了作者革新图强的政治抱负和同腐朽势力作斗争的坚强意志,抒发了热爱祖国的感情。
课文节选的这部分主要叙述作者因洁身自好,坚持正道而受到周围众人的猜疑和造谣中伤,君主也疏远了他,他一方面表明誓死决不就此退缩,和蝇营狗苟的小人们同流合污,一方面设想自己要隐退,同时更加努力培养自己美好的德行。
这部分内容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关心和对美德的追求,表达了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绝不同黑暗势力妥协而与世同流合污,绝不改变自己的高尚操守和报国情志的思想。
二、【教学目标与解析】(一)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2、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
如屈原借诗中的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3、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4、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能力目标1、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二)解析1、了解屈原的生平,感知其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的思想。
2、了解《楚辞》的一般特点和“骚体诗”的形式特点,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从而进一步掌握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 5《离骚》教案
《离骚》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 了解作者生平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 引导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3) 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与作者理想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 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 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2) 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难点: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三、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和手段:对重点可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讨论、作业等方法;难点只有加大练习,多提问、沟通。
四、教学思路介绍背景、地位等引起兴趣,朗读帮助理解,讨论明确问题,再练习以深化。
五、教法与学法A.教法1.运用讲读法、逐节读读、讲讲、背背,指点难字读音、难词词义。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的感情。
3.通过比较阅读法、探究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对作品的理解。
B.学法1.阅读勾画法;2.朗读法;3.讨论法;4.写作强化法。
六、教学手段与媒体:多媒体七、教时:两课时八、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主要任务:1、激发兴趣,知人论世;2、通读文本,整体感知。
●具体步骤:(一)导语设计:使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电视剧《屈原》的几组镜头:被楚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题歌曲。
提问:同学们,你们可知道屏幕上的这位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忧民的诗人是谁吗?他有哪些不朽的作品?明确:屈原,他的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等。
教师:诗人把自己的一片赤子之情寓于文章之中,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他的作品:《离骚》。
板书:《离骚》(二)作家作品: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方案
章节:必修二:备课人:黄树碧二次备课人:
课题名称《离骚》
三维目标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作者理想的关系。
4.背诵全诗。
重点目标1、通过鉴赏《离骚》的
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
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
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
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难点目标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
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导入示标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我们知道,
\"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
作为伟大的作品,
它的魅力到底在哪里呢?作者的高尚品质和爱国情怀是怎样体现出来的呢?
目标三导学做思一:掌握文学常识
导学:1、回忆《诗经》,然后比较本文,
2、反复朗读课文,对照注解弄清句意。
诵读注意以下几点:
(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
(3)注意处理声音的高低、疾缓、强弱变化,体会其节奏、韵律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对特别难懂的句子,可参照注释,在初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诵读。
3、课前思考
(1)屈原的作品大多表达怎样的思想情感?
(2)《离骚》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3)《离骚》常运用哪些表现手法?
导做:学生整理课前预习资料,提炼归纳然后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