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聚与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集聚与创新
创新是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研究影响创新的诸因素的文献有很多,随着空间经济学的兴起,集聚作为影响创新的因素被纳入到学者的考量当中了。比较典型的有:……。以上的学者研究集聚与创新的关系仅仅侧重于集聚程度这一个维度,但与此同时产业集聚的空间形态并不仅仅表现在一定地域当中企业的数量多少,而且表现为异质性的企业集聚的种类多少。故而考虑集聚企业分布的行业丰富度,可以讲产业集聚类型划分为单一性集聚和多样性集聚,针对此种划分方法,本文试图探究的问题是:什么样的集聚有利于创新?产业集聚通过什么样的机制影响创新?
一、创新的定义
Gerald Carlino&William R. Kerr(2014)系统地梳理了不同文献中的关于“创新”的定义。
OECD(2005):创新是一种新的、或者得到显著改进产品(流程)的应用;商业实践、内部组织和外部关系中一种新的营销方法或者新的组织方法得到应用。
熊彼特(1939)对创新和发明做出了如下的区分:从经济学和社会学意义上讲,发明和创新都是完全不相同的两个概念,尽管二者在偶然的情况下可能有交集。对于发明而言,个人的智力条件是最重要的;而对于创新而言,商人的才能在这个过程中可能是最重要的。所以,熊彼特认为的发明是创造一个从来没有存在过的东西,而创新则是将其商业化或者说是将其推向市场的过程。
1.2 创新的类型
渐进式创新和颠覆性创新。渐进式创新指的是随着学习的过程,而逐渐将新的经验应用到原有的产品之上,从而对原来产品的主要功能进行修改的一种更新过程(Usher 1929)例子是汽油取代蒸汽成为汽车引擎的驱动力。颠覆式创新指的是对现有趋势的取代或者完全替代了现有产品的功能。(熊彼特 1929)
流程创新和产品创新。流程创新指的是公司的生产技术创新,而产品创新指的是生产出新的产品(Cohen and Klepper,1929)
内部创新和外部创新。
1.3 衡量创新的方法
R&D投入(缺点是产出无法进行衡量)
根据专利等中间产品的产量衡量
通过最终新产品的产量来衡量。
创新的过程未必会产生新的产品,可能是原来的产品加上新的功能,并不能够完全反映在专利和最终产品的形成当中。(发明之外的创新有没有可能通过其他的指标衡量?)
二、什么样的集聚有利于创新?
2.1 理论研究
创新本质是创造新知识的过程,而创造新知识的必要条件就是知识的交流,因此应该从集聚特征的视角来观察集聚如何影响了知识交流的机制,从而作用于创新。
这一框架可以从两个层面当中去概括:一是创新的知识来源,究竟是同行业的知识交流更有利于创新还是说不同行业的知识交流会突破本行业的专业视野,这两种理论假设都可以得到案例和实证研究的支持;二是创新的动力来源,MAR外部性认为垄断性的市场结构能够将创新的收益内部化,企业从而有动力去持续创新;而Porter外部性和Jacobs外部性认为在竞争的市场结构当中,迫于生存的压力只能不断去创新。
后来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大多未突破这一框架,而是在这一框架之下进行实证检验。后来一些学者,如Berliant,开始试图从拥有异质性知识的个人之间的互动入手构建微观机理。
2.2 实证研究
实证研究方面,对于“何种类型的集聚有利于创新”这一问题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
① 认为多样化集聚更有利于创新的研究:
Glaeser et al.(1992)将该机制描述为:大量来自相同或不同产业的劳动人口汇聚到同一地理空间,营造出知识在人与人之间迅速传递的创新环境,从而促进当地产业创新。因此,产业集聚通过促进区域内的知识溢出进而推动了当地产业创新,各地创新产出也因产业集聚状况的不同而产生差异。作者以美国大城市制造业的数据为样本,试图探究MAR、porter
和Jacobs外部性何者能够解释美国大城市的经济增长,结果发现:Jacobs外部性,即多样性的产业集聚和竞争性的市场结构能够更好地解释美国大城市经济增长。
Lambooy&Jan,G(1996)研究了集聚如何使得当地的大学等研究机构通过知识外溢来影响经济增长的。作者认为:科研机构自发生产出多样性的知识,而多样性集聚会有更高概率对接科研机构生产出来的知识,将其转化为实际产出,并且产业集聚能够降低区域内的交易成本,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Feldman&Audretsch(1999)从行业和公司两个维度入手,研究多样性的集聚还是专业性的集聚更能促进创新。结果发现:无论是在行业层面还是公司层面,如果有共享同样的知识基础的异质性行业集聚更加有利于创新,反之,同质性的集聚对创新并没有显著的作用。
Dekle(2002)以美国的一位数行业为研究样本,指出产业集聚类型对创新的作用与行业本身的特征有关,在金融服务业里,多样化集聚更有利于创新;而在一般行业当中,多样化集聚对创新的作用并不显著。
②认为专业化集聚更有利于创新的研究
Henderson(2003)以美国的机械制造业和高新制造业数据为样本,实证探究这两个行业当中的企业是否受惠于知识外溢,以及最终受惠于MAR外部性还是Jacobs外部性。结果发现,知识外溢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能力有显著促进,但对机械制造业的影响却不明显;而且高新技术产业受惠于同行业的知识溢出,即支持MAR外部性。
彭向、蒋传海(2010)将产业集聚影响创新归结于知识溢出和企业竞争两个层面,知识溢出机制主要分为MAR外部性和Jacobs外部性,分别代表产业内知识溢出和产业间知识溢出。企业竞争方面,作者从产业互补性的角度进行了刻画。作者利用我国1999-2007年30个地区21个制造业行业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MAR和Jacobs外部性对当地的创新影响显著为正,但是其影响的程度不同,产业互补性对区域的创新作用影响最大,而产业的竞争性则会对区域创新产生负面影响。
王文羿、安同良(2014)对Grillich的资产—价值模型进行了拓展,以企业的市场价值以及研发绩效为指标来衡量上市公司的创新能力。作者以2003——2011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以扩展的资产—价值模型为机理,同时考虑到三种不同的知识地理衰减函数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专业化的知识溢出提升了上市公司的市场绩效并且也提高了这些公司的研发绩效。
三、集聚通过什么样的机制促进创新
张萃(2010)通过梳理相关的文献,认为产业集聚作用于区域创新本质上通过以下两种微观机制进行。
一是知识溢出机制,知识溢出具有地方化特性,只有在较小的范围内才能够发挥作用,并且很多知识具有缄默性,也只有人们互相接触才能够完成这一类知识的传播;
二是集聚企业互动机制,企业之间可以通过合作与竞争这两种形式来实现创新。合作层面,波特( Porter,2000) 指出,区域内企业之间的往来联系有助于区域内技术知识的溢出和创造 , 而区域外孤立的企业却只能闭门造车。Malmberg and Power( 2005)指出: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可以有市场化交易、非交易性合作以及与当地研究机构的合作。竞争层面,波特(1990)认为:产业集聚的区域,企业为了争抢利润和获得竞争优势,将会有技术创新的持续动力。
3.1 知识溢出机制
我认为探究产业集聚对于创新的影响机制本质应该是从拥有异质性知识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入手。因为无论创新的知识来源还是创新的动力来源都可以从知识溢出这一个机制当中得到解释。
知识来源层面,人际知识交流能够增加每个人的知识存量,提升人力资本,这是创新的重要前提;动力来源层面,知识溢出本质上是一种非市场交易的、零成本的获取知识的方式,相比较于研发投入和专利技术的市场化交易成本低很多,故而为创新降低了成本。
Berliant(2003)通过建立“搜寻—匹配”模型,对知识异质性进行了水平差异化假
定,研究城市中的个体通过何种机制进行互动,从而完成知识溢出的。拥有更大人口的城市当中个体的最优匹配结果是知识的专业化,这与亚当斯密提出的知识专业化路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