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庙赋第九段赏析【北宋】苏轼骈体文

合集下载

压波堂赋第九段赏析【南宋】杨万里骈体文

压波堂赋第九段赏析【南宋】杨万里骈体文
2-1182年),字希颜,一作晞颜,号洮湖,又号敦复先生(《诚 斋集》卷四四《压波堂赋》),镇江金坛(今犀江苏)人(同上书卷一二七 《陈先生(维)墓志铭》)。维子。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进士。调富 阳尉,改邵州教授,监行在左藏东库。擢司农寺主簿,坐法罢。起知蕲州。孝 宗乾道七年(1171年)为湖南提点刑狱,八年,除本路转运判官。九年,知襄 阳府。淳熙元年(1174年),以贪墨不才罢(《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二之一 ○)。九年卒,年六十一。有诗集,已佚。事见《周文忠集》卷三四《陈公从 古墓志铭》。
作品赏析
• 唐以来煮茶的炉通称“茶灶”,《唐书·陆龟蒙传》说他居 住松江甫里,不喜与流俗交往,整天只是“设蓬席斋。束 书茶灶。”往来于江湖,自称“散人”,宋南渡后誉为 “四大家”之一的杨万里《压波堂赋》有“笔床茶灶,瓦 盆藤尊”之句。可见,唐宋文人墨客无论是读书,还是下 棋,都与“茶灶”相傍,又见茶灶与笔床、瓦盆并例,说 明至唐代开始,“茶灶”就是日常必备之物了 。
击鼓而会战,川后鞭车而疾驱。眇一苇之浮没,眩秋毫 之有无。舟人大恐,相顾无色。
……………………………………………………… ………………………………………………………
洮湖,又名长荡湖,江苏十大淡水湖之一,位于金坛县境东南部,跨金坛、溧阳两县,总面积约 85平方公里。郦道元《水经注》称此湖为“五古湖”之一.属太湖水系。清朝初年,地理学家顾 祖禹独撰的一部巨型历史地理著作《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九中记载,洮湖「洮,音姚,俗读滔」, 一名长荡湖「荡,通作塘」,在江宁府溧阳县北二十里,镇江府金坛县西南三十里,常州府宜兴 县西百里。虞翻、韦昭、周处、郦道元,皆以洮湖为五湖之一也。光绪《金坛县志》有“长荡湖, 一斛水中半斛鱼”之述。水禽有黄雀、獐鸡、野鸭等,每当寒露过后,獐鸡野凫,成群结队而至, 正如当地民谣所说:“飞起不见天,落下盖湖面,天寒三日冻,一塘数百连(一连为6只)。”

天庆观乳泉赋第九段赏析【北宋】苏轼骈体文

天庆观乳泉赋第九段赏析【北宋】苏轼骈体文
•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THANK YOU!
• 古人烹茶,对水的要求近乎苛刻:所谓上品为山泉、中品为江流、下品为井水。儋州治无山,好井泉甚 少,坡翁居天庆观时“得井泉,味美,色白如乳,作《乳泉赋》,未尝示人”;天庆观前大坡上,又发 现“坡井”,其水亦佳。这两处,坡翁都曾夜半携瓶,专程往汲:“吾尝中夜而起,挈瓶而东,有落月 之相随,无一人而我同。”
作品赏析
• 据儋州、王存、曾肇《元丰九域志》,昌化军有"天庆观,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建。苏轼贬官居住此观。 《琼台志》云:"玄妙观,在城东南,宋立为天庆观,元改今名。国朝洪武癸酉(1393年),道正薛膺嗣募 建,后废。"儋州此观,没有道正司,明嘉靖间《广东通志》,作"朝天宫,旧天庆观。"雍正间《广东通 志》,则作"三清观,在州东南。"清道光间阮元等纂修《广东通志》,亦有"朝天宫,在儋州城东南,中 有息轩《名胜志》。宋苏轼《息轩诗》云:息轩在天庆司命宫之侧,还有天庆观《乳泉赋》。《琼州府 志》云:"三清观,在城南,久废。"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彭元藻、王国宪《儋县志》云:"真武庙,在 北门城楼(府志)。地点为一州名胜。"从以上而知晓,天庆观,经过改朝换代,屡次更名的出现,并不是 希奇之事。
•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 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 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庐山赋原文概述赏析第九部分【清代】李梦松骈体文

庐山赋原文概述赏析第九部分【清代】李梦松骈体文

正文 ▍text
• 其澤則乌龍飛魚,玉淵吼豹。其澗則清泉腻沸,相辭窈窱。 其井則天萼阒寂而難窺,其峡則龍门崭崱而可眺。至若茲 山之勝,瀑布稱尤,銀河倒泻,星漢上浮。夝靄喧壁,暑 日涵秋。東北犇赴,厓口隘湫。吹絲萬縷,金光耀眸。是 曰馬尾之水,激巉石而風飉飉。其囱南出者,則繞雙劍而 東流,趨大壑而下者,數百丈,悸魂魄而不肯休。
• 《诗经·小雅·信南山》有“中田有庐”,而《国语·楚语》则记载庐 山所在位置在战国时称“庐邑”。
• 庐山,又名匡山、匡庐,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境内。东偎婺源 鄱阳湖,南靠南昌滕王阁,西邻京九铁路,北枕滔滔长江,耸峙于 长江中下游平原与鄱阳湖畔,介于东经115°52′—116°8′,北纬 29°26′—29°41′之间,长约25千米,宽约10千米,主峰汉阳峰, 海拔1474米。山体呈椭圆形,典型的地垒式断块山。
THANK YOU!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李梦松,字梅偕,号歉夫,临川人。诸生。有《歉夫诗 稿》。李梦松《登小姑山》:削空拔江起,峰脚南可 登。……江豚忽出没,……凌虚四无倚,身势疑飞腾。
• 小姑山,即小孤山,位于安徽省宿松县城东南六十公里的 长江中的独立山峰。秃秋,即“秃鹙”,水鸟名,头项无 毛,状如鹤而大,色苍灰,好啖蛇。《诗·小雅·白华》“有 鹙在梁”;毛传:“鹙,秃鹙也。”
………………………………………………………
………………………………………………………
国学 骈体文
庐山赋
第九部分

清代 李梦松
概述 ▍summary
• 《尚书·禹贡》:“岷山之阳,至于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 其中,“敷浅原”就是庐山别名;此外,庐山还有南彰山、天子彰 等别名。而最早以“庐山”之名被写进史书的则是司马迁的《史 记》:“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

求志赋第九段赏析【北宋】晁补之骈体文

求志赋第九段赏析【北宋】晁补之骈体文
思苗山犹若兹兮,又何悲乎曲水。惟郑公之志约兮,逢 神人焉靡。求山岪峍而谷纡兮,风浏浏乎旦暮。
……………………………………………………… ………………………………………………………
晁补之生性聪敏,有很强的记忆力,他刚懂事就会写文章,王安国一见到他就感到很惊奇。十七 岁那年,父亲到杭州做官,他随同前往,于是荟萃了钱塘山川风景人物的秀丽,写成《七述》一 书,带去见杭州的通判苏轼。苏轼原先也想有所感赋,读了他的书赞叹说:“我可以搁笔了!” 苏轼又称赞他的文章写得博雅隽永瑰伟很有说服力,超过一般人甚远,以后一定会显名于世,因 此人人都知道了晁补之的名字。
பைடு நூலகம்
作品赏析
• 绍圣元年(1094年),晁补之出知济州(今山东巨 野)。当时有一群强盗白天抢劫街巷,晁补之暗中 记住他们的姓名,并对他们的行装都记得很清楚。 一天,他设宴请客,传召贼曹官,并将捕贼的方法 教给他,席间依次斟酒还没有斟完,贼曹官就已经 把盗贼全部抓来了,整个府城为此撤除了警戒。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晁补之(1053年-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钜野 (今山东巨野)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苏门四学士” (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
• 晁补之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 工书画,能诗词,善 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 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 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 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国学 骈体文
求志赋
第九段
北宋 晁补之
作品赏析
• 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 燕及茕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
• 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晁补之考中进士,参加了开封府考试和礼部别院的 考试,他都第一。宋神宗看了他的文章后说:“这是深于经术的,可以革除现 在的浮藻风气。”他被调为澶州的司户参军、北京国子监教授。

感二鸟赋第九段赏析【唐代】韩愈骈体文

感二鸟赋第九段赏析【唐代】韩愈骈体文

作品赏析
• 韩愈的寄怀感慨之作以道德才学之士的不平之鸣为主,抒发怀才不遇,有志难展的苦闷,表达他对腐败 现象的不满情绪。正是这类文章使他的作品熠熠生辉。《感二鸟赋》是韩愈用纯文学体裁写成的一篇寄 怀感慨之作,为韩愈28岁时离开长安时所作。
• 青年时代的韩愈胸怀大志,自贞元二年(786)到长安后,他修举子业,求举觅官,尽管他文才出众,却屡 困场屋,连续三次考进士都未考中。贞元八年(792),陆贽知贡举,请著名的古文家梁肃协助阅卷,韩愈 与李观、崔群等人受到赏识,在这一科同登进士第。但按唐朝的规定,“四举于礼部乃一得”的韩愈, “三选于吏部卒无成”,他虽然闯过了进士考试的一关,却又在吏部的博学弘辞科前被挡住了,尤其是 当贞元十年(794)后,陆贽罢相,仕途遏塞,权奸当道,韩愈更加找不到出路,只有空怀一腔抱负。是年 正月至三月,他怀着最大的希望,又三上宰相书以求仕进,但当时的宰相赵憬、贾耽、卢迈置之不理, 他只好怀着失意愤郁的心情,黯然离京。这段经历就是他在文中
唐代 韩愈
作品赏析
• 公贞元十一年正月至三月,以前进士三上宰相书,不报。时宰相赵憬、贾耽、卢迈,宜其不遇也。五月 东归,遇所献二鸟,感而作。公之赋见于集者四,大抵多有取于《离骚》之意。此篇苏子美亦谓其悲激 顿挫,有骚人之思,疑其年壮气锐,欲发其藻章以耀于世。苏语虽少贬,然《进学解》所云不虚矣。
• 《感二鸟赋》用对比手法,写作者才高品正但不被人赏识录用,而两只无知禽鸟,“非有道德智谋、承 顾问、赞教化者”却“反得蒙采擢荐进”,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埋没人才、荒恤国政的无知而可耻的行 径。正文用感叹独白的形式来抒发作者心中对“惟进退之殊异”的不合理现象的耿耿怨气,哀叹自己命 运坎坷到连两只鸟都不如。在艺术表现上,此赋少用典故,多用口语,句式趋向于散文化,使全赋曲曲 折折,一唱三叹,通过人与鸟的鲜明对比,不仅写怀才不遇,还寄托着作者的政治抱负和开创事业的理 想。

复改科赋第九段赏析【北宋】苏轼骈体文

复改科赋第九段赏析【北宋】苏轼骈体文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 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 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 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 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 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 苏氏兄弟在元祐年间的主张也不尽相同。例如苏轼只是私下劝告章惇说,司马光“时望甚重”, “不可慢”(《亡兄子瞻墓志铭》)。苏辙却上章要求罢免章惇枢密使之职。在役法问题上, 苏轼认为:“差役免役,各有利害”,“以彼易此,民未必乐”。苏辙却认为,“差役可行, 免役可罢,不待思虑而决”(《论罢免役钱行差役法状》)。司马光恢复诗赋取士,苏轼作 《复改科赋》称美此事,但苏辙比哥哥冷静得多,他虽然不反对司马光恢复诗赋取士,但主张 推迟一届施行,并因此得罪了司马光,“君实(司马光)始不悦矣”(《颍滨遗老传》)。
过之者成疣赘之患,不及者贻缺折之毁。曲尽古人之意,乃全 天下之美。遭逢日月,忻欢者诸子百家。
……………………………………………………… ………………………………………………………

赋赋第九段赏析【清代】吴锡麒骈体文

赋赋第九段赏析【清代】吴锡麒骈体文
• 吴锡麒骈文颇著称,吴鼒称赞说:“不矜奇,不恃博,词必泽于经 史,体必准乎古初,…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合汉魏六朝唐人为一炉冶之。”
THANK YOU!
精美图片
作者简介
• 吴锡麒(1746~1818),清代文学家。字圣征,号谷人。钱塘 (今浙江杭州)人。 乾隆四十年(1775)进士。
• 吴锡麒天姿超迈,吟咏至老不倦,能诗,尤工倚声,诗笔清淡秀丽, 古体有时藻采丰赡,代表作如《双忠祠》、《凤凰山怀古》、《观 夜潮》、《读放翁集》等。在浙派诗人中,能继朱(彝尊)、杭 (世骏)、厉(鹗)之后,自成一家。亦能词,但不如其诗和骈体 文的著名。
• 虽然对于现代人来说,赋远不及诗词、散文、小说那样脍炙人口。但在古代,特别在汉唐时诗 与赋往往并举连称,从曹丕的“诗赋欲丽”和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可窥端 倪。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在汉唐时期,有只作赋而不写诗的文人,却 几乎没有只作诗而不写赋的才子。建安以后乃至整个六朝时期,对赋的推崇甚于诗。《史记》 中称屈原的作品为赋,《汉书》也称屈原等人的作品为赋。后人因推尊《史》《汉》,所以便 把屈原等人作品称之为赋。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它是 在远承《诗经》赋颂传统,近接《楚辞》,兼收战国纵横之文铺张恣意之风和先秦诸子作品相 关因素的基础上,最后综合而成的一种新文体。它与汉代的诗文一起,成就了汉代文学的灿烂 与辉煌。
絲縈缱绻,绪結纏绵,筝摧促柱,瑟改危弦。毫欲栖而 泣露,墨未染而啼烟。雷歎頹息,魂傷黯然。
……………………………………………………… ………………………………………………………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 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赋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 “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 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对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 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曹植的《洛神 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庾信的《哀江南赋》等。

进拟御试应天以实不以文赋第九段赏析【北宋】欧阳修骈体文

进拟御试应天以实不以文赋第九段赏析【北宋】欧阳修骈体文
• 庆历二年(1042年)仁宗诏令御试“应天以实不以文”, 表达了革新的愿望,欧阳修立刻写了一篇《进 拟御试应天以实不以文赋》,鼓吹变法。他首先指出变德苟至兮,虽妖而不胜。皆由人事诰召,然后天 心一之上应。若国家有阙失之政,则当频见于众灾;欲人主知戒惧之习,所以保安于万乘。”虽然立论 颇涉阴阳灾异,但是顺人事而变革以应天道的主旨是明确的。赋的主体部分历数往古变法之举,劝仁宗 效法 古圣先贤力行变法。赋又直陈当今积弊:“方今民 疲赋敛之苦,又值饥荒之年。赀财尽于私室,苗 稼尽 于农田。劫掠居人,盗贼并起;流离道路,老幼相 连。”作者殷切地希望仁宗弃弊维新:“一言之 出兮, 谁敢不从;百事责实兮,自然无旷。发号施令,在圣 意之必行;变灾为祥,则太平之可望。”这 篇赋通览 古今,切于现实,有为而作,体现出欧阳修的经世致 用、以百事为道的文学观。
THANK YOU!
国学 骈体文
进拟御试应天以实不以文赋 第九段 北宋 欧阳修
作品赏析
• 《资治通鉴∙齐纪一》:有司以天文失度,请禳之。上曰:“应天以实不以文。我克已求治,思隆惠政; 若灾眚在我,禳之何益!”唐·赵蕤《长短经·运命》:“语曰:‘应天以实不以文。’言上天不以伪动也。 易日:善不积,不足以成名。” “应天以实不以文”,谚语,意思是指对上天要诚实,不能虚浮、掩饰。
图片欣赏Biblioteka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 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 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累赠太师、楚国公。与韩 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 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殿试藏珠于渊赋第九段赏析【北宋】欧阳修骈体文

殿试藏珠于渊赋第九段赏析【北宋】欧阳修骈体文
•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 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 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 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 《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集》传世。
• 天圣八年(1030年),殿试于三月十一日在崇政殿举行,由仁宗皇帝赵祯亲自主持。殿试必 须在一天之内完成赋、诗、论三种科目的考试,考题是“藏珠于渊赋”、“博爱无私诗”、 “儒者可与守成论”。可惜的是欧阳修殿试的诗、论都已散逸,只有《殿试藏珠于渊赋》还保 存着,全文计四百四十个字,格式规整,文意疏畅而语句变化有致,本来排名第一,但欧阳修 在文章中寄寓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深义,借题发表时论,抨击朝政,讽喻君王,要统治者不仅要 惜物更要恤民,因此考官给了他并不是很高的名次。三月十四日,仁宗皇帝主持殿试放榜唱名 仪式,知贡举呼唤殿试合格者的姓名,军头司站在殿陛下依次传呼,这也就是科举考试中所谓 的“传胪”。殿试合格者录取为进士,分为三甲,一甲第一、二、三名分别叫状元、榜眼、探 花。按照“传胪”惯例,省试名列前茅的考生,在殿试唱名超过三人以后,如果没有传呼到自 己,就可以站出来大声自报姓名,即使考分排队靠后,也可以升高等级,提前唱名。当时欧阳 修在殿外正焦急地等待着,可是迟迟不见传呼自己的名字。因为欧阳修省试是第一名,因此他 不得不站出来越队声明,最终皇帝钦点他为甲科十四名。
• 清吴景旭《历代诗话》卷二十载:载欧阳修等人开始并不知此题的 出处和题意,经上请皇帝及考官解释后方得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 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 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累赠太师、楚国公。与韩 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 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屈原庙赋第十段赏析【北宋】苏轼骈体文

屈原庙赋第十段赏析【北宋】苏轼骈体文
•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 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 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国学 骈体文
屈原庙赋 第十段
北宋 苏 轼
作品赏析
• 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其时苏轼刚登进士不久,归守母丧期满,告别四川 故乡,与其父苏洵取长江水道北赴汴京(今河南开封),途经湖北秭归屈原庙, 有感于国家命运,触景生情写下此赋。
• 《屈原庙赋》通过想象描写了屈原的经历,刻画了屈原孤愤无奈、悲伤绝望的 心情,不仅表达了作者对于屈原这位伟大诗人的景仰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 国家命运的忧思,更是表达了他不屈服现实、勇于抗争的决心与勇气。全文熔 叙事议论抒情为一炉,语言明畅,感情真挚,充盈着一股奋发向上的豪气,被 认为是发屈原之心的作品,其词气与屈原暗合。
全身远害,亦或然兮。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虽不适 中,要以为贤兮。夫我何悲,子所安兮。
……………………………………………………… ………………………………………………………
屈原庙位于秭归县城东北方的屈原故里,距县城约30千米,为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成长地。该处立 有“楚大夫屈原故里”石碑,并建有屈原庙。此 庙建于唐代元和年间,后经多次毁建,现存屈原庙 于1980年翻修,为民居 建筑形式,面阔3间,硬山顶,猫拱式山脊,青瓦白墙,素朴古雅,内塑新 塑 屈原像1尊,附近有香炉坪、响鼓溪、王寨山等景区,风光宜人。
• 接着作者写了屈原宁愿为国而死也不随从流俗的决心。对于很多人而言,屈原的确是一个不合时宜的人。他完全没有 必要为了这样一个国家去死,但是他就是去了,原因何在,因为这个国家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形式,而是一种文化,一 种精神。正如齐奥朗所言:“一个国家的偶像灭亡了,那么这个国家就灭亡了。”偶像就是文化,就是精神。屈原悲 伤的不是国破家亡,而是神器被毁,楚国就此不复存在了,这是令他感到绝望的根本之处。作为一个人,一个有良知 的人,他是不能够就此苟活于世的,是不能够没有灵魂、行尸走肉一般地活下去的。屈原是一个贵族,他有着无与伦 比高贵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不能够受到一丝一毫玷污的,同时越是高贵的灵魂越是脆弱,越是不堪一击。

浊醪有妙理赋第九段赏析【北宋】苏轼骈体文

浊醪有妙理赋第九段赏析【北宋】苏轼骈体文
惟此君独游万物之表,盖天下不可一日而无。在 醉常醒,孰是狂人之药? ……………………………………………………… ………………………………………………………
东坡自言酒量微浅,少饮辄醉,却乐此不疲,尤喜见人饮酒,是真得酒中趣者也。坡翁嗜酒只是 在为了追求一种境界,因为那种属于微醺的境界,是最可以使得人们的诗意生发的。东坡在《浊 醪有妙理赋》中借酒言道,否定了执著于功名的仕宦人生,表达了超然的情怀。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 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 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 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 清代乾嘉才子李调元在《赋话》卷三《新话》中说:“宋苏轼《浊醪有妙理赋》云:‘得时行道,我 则师齐相之饮醇;远害全身,我则学徐公之中圣。’穷通皆宜,才是妙理。通篇豪爽,而有隽 致,真率而能细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 此赋句句言酒而实为说道,酒者表像,道者实质。东坡本质实为道家,以儒家进取之心入世济 苍生,但屡遭挫折,故退而求其次:在内心保持高尚的节操,保持主体人格的独立和自由;对 于外部的客观世界则应採取饮酒的那种态度,即随缘自适,顺其自然,既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 污,又不与社会格格不入。随缘自适,顺应自然,这便是本赋所阐述之“妙理”的真谛之所在。

九日赋第九段赏析【明代】俞允文骈体文

九日赋第九段赏析【明代】俞允文骈体文

THANK YOU!
• 《风土记》:九月九日,律中无射而数九,俗尚此日,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 除恶气,为禦初寒。 汉俗九日饮菊花酒,以韨除不祥。
• 《续齐谐记》: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 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 如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 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寒声壮兮凄心脾,夜被空兮月入室。徒有地兮限 南北,欲授服兮无由得。
……………………………………………………… ………………………………………………………
《风土记》记载:“九月九日,律中无射,数九俗于此日。以茱萸烈气成熟色赤,折其房以插头 髻,云辟恶。”《礼·月令》:“季秋之月,其音商,律中无射。”“律中无射”指的是秋季到来。 “茱萸”,植物名,古时有缝制茱萸曩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以避灾的风俗。唐代王维《九月九 日忆山东兄弟》诗中就有这样的描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国学 骈体文
九日赋
第九段
明代 俞允文
作品赏析
• 重阳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重阳节源自 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季秋丰收祭祀演变而来。“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 “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 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 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 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 《东京梦华录》:九月重阳,都下贵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若莲房曰万龄菊, 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曰金铃菊,纯白而大者曰喜 容菊,无处无之,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都人出郊外登高宴聚,前一二日, 各以粉面蒸糕遗送,掺饤果实,如石榴子、栗黄、银杏、松子之类。

贵知我者希赋第九段赏析【北宋】刘敞骈体文

贵知我者希赋第九段赏析【北宋】刘敞骈体文
• 刘敞赞扬老耽以“圣人不从事于俗,贵知我者希”相标榜,作者和其光,同其尘,所以不顾 “鹜民”为在己,因此 “益审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理,是以不同誉于流俗,期度越于诸子。”“道之精者可以神 交,不可以功计,意之微者可以心照不可以言谓,是以知之弥众者其术弥下,识之愈希者其身 愈贵。”感叹世俗之士“务于人之知而不计其不可,急于己之贵而不悟其在我,市义于比周, 而衔名于众伙。”表明作者追求高洁品质的理想。
作品赏析
• 曲高而寡和,就是说圣人的行为,往往不易被一般人理解,这是因为圣人的行 为准则高出一般人的理解能力,他们虽然身穿破衣服却身怀宝玉。在这种情况 下,圣人并不因为自己不被别人理解而去迎合别人,变成身着锦绣而内心空空 的人。明代王守仁在《答舒国用》中说:君子不希求别人一定相信自己,只不 过要做到自己相信自己;也不希求别人了解自己,只要做到自己了解自己。由 此可见圣人都具有这样的高洁情操。现实生活中,一般人往往因为别人不理解 自己,便觉得痛苦,而极力去迎合别人,这多是因为自己没有“怀揣宝玉”, 没有高尚的思想情操而造成的。只有提高了自身修养,才能做到“被褐而怀 玉”。
• 道德经: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 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 老子在这段话中说:我的话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奉行,但是天下竟没有太多 的人去理解,也没有太多的人能够按照我说的去做。我们讲话都有一个主旨, 行事都有一个行为的根据。但是人们却由于不理解这些道理,所以才不理解我。 理解我的人很少,能够效法我说的那些道理的人就更少了。所以圣人总是免不 了要穿着粗布衣服,怀里揣着美玉而不为人知。
国学 骈体文
贵知我者希赋 第九段
北宋 刘 敞
作品赏析
•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 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这是老子《道德经》第七十章原文。这章的意思是: 老子说我的话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施行。但是天下竟没有谁能理解,没有谁能实行。言论有主 旨,行事有根据。正由于人们不理解这个道理,因此才不理解我。能理解我的人很少,那么能 取法于我的人就更难得了。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穿着粗布衣服,实则是心藏珍贵品质。

赤壁赋第八段赏析【北宋】苏轼骈体文

赤壁赋第八段赏析【北宋】苏轼骈体文
• 第四段,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客曾“羡长江之无穷”,愿“抱明 月而长终”。苏轼即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认 识。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 无穷尽的,不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 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 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而后,作者又从天 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说明。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无穷, 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作者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此情此景乃缘于李白《襄阳歌》 :“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进而深化之。
作品赏析
• 第三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此段由赋赤壁的自然景物,转而赋赤壁的历史古迹。主人以“何 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文理转折自然。但文章并不是直陈其事,而是连用了两个 问句。首先以曹操的《短歌行》问道:“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又以眼前的山川形胜问道:“此非孟德之困 于周郎者乎?”两次发问使文章又泛起波澜。接着,追述了曹操破荆州、迫使刘琮投降的往事。当年,浩 浩荡荡的曹军从江陵沿江而下,战船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曹操志得意满,趾高气扬,在船头对江 饮酒,横槊赋诗,可谓“一世之雄”。如今已不知去处,曹操这类英雄人物,也只是显赫一时,何况是自己 ,因而如今只能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但那都是 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才把悲伤愁苦“托遗响于悲风”,通过箫声传达出来。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 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

愁赋第九段赏析【明代】王世贞骈体文

愁赋第九段赏析【明代】王世贞骈体文

作品赏析
• 愁,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嗅不出、听不到的情绪。古代诗人却 运用种种修辞手法将愁绪转化为有重量、有长度、有色彩、有声响、 有生命的形象,并与诗人的情感结合,构成新的意境,妙言迭出。
•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 长。”李白将抽象的愁转化为“三千丈”白发和一线万里长江, “愁”有了长度。
• 到了南唐后主李煜笔下,又翻新意出新奇:“问君能有几多愁?恰 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比“白发三千丈”更为深远广阔,不仅有了 长度,还有了动态。不可见的愁绪成为流不尽、淌不完的滔滔江水。
• “若问此愁深浅,天阔浮云远。”郑域将愁绪引向高远莫测的苍穹, 写出了愁的新意境。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王世贞(1526年12月8日-1590年12月23日),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 (yǎn)州山人,南直隶苏州府太仓州(今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史学 家。
• “谁言南海无霜雪,试向愁人两鬓看。”裴宜直看到的“愁”,已经悄然爬 上了望乡不归者的双鬓。而在盼望游子归来的情人眼里,“愁”却又染上了淡 淡的绿和苍茫的暮色:“莫上高楼看柳色,春愁多在暮山中。”赵执信诗中, 愁思已寄托于柳叶变青,继之不忍再见它长大长绿,回首一瞥处,是无奈的暮 色苍茫。
• 王实甫笔下的“愁”,变成了缤纷飘落的红色花瓣和一碧溪流:“花落水流红, 闲愁万种。”贺铸之言愁,更令人可惊可叹:“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 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种“闲愁”,弥漫无际,铺天盖地,有声有色, 会飞会长。
THANK YOU!
国学 骈体文
愁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第九段
明代 王世贞
作品赏析
• 《礼记.月令》上记载:“孟秋之月,用始行戮”,在“立秋之日,天子亲帅 三公、九卿、诸侯大臣以迎秋于西郊……乃将帅选士厉兵,简炼桀俊,专任有 功以征不义……”残酷的战争,把人们置于水深火热之中,怎不使人见秋而大 悲大愁。曹操曾在《蒿里行》中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惨绝人寰的图景:“铠甲生 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秋天,一个让人心灵悲哀的季节。

苏轼《屈原庙赋》原文赏析鉴赏

苏轼《屈原庙赋》原文赏析鉴赏

苏轼《屈原庙赋》原文赏析鉴赏浮扁舟以适楚兮,过屈原之遗宫。

览江上之重山兮,曰惟子之故乡。

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

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

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

徘徊江上欲去而未决兮,俯千仞之惊湍。

赋《怀沙》以自伤兮,嗟子独何以为心! 忽终章之惨烈兮,逝将去此而沉吟。

吾岂不能高举而远游兮,又不能退默而深居。

独嗷嗷其怨慕兮,恐君臣之愈疏。

生既不能力争而强谏兮,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

苟宗国之颠覆兮,吾亦独何爱于久生。

托江神以告冤兮,冯夷教之以上诉。

历九关而见帝兮,帝亦悲伤而不能救。

怀瑾佩兰而无所归兮,独茕茕乎中浦。

峡山高兮崔巍,故居废兮行人哀。

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自子之逝今千载兮,世愈狭而难存。

贤者畏讥而改度兮,随俗变化斫方以为圆。

黾勉于乱世而不能去兮,又或为之臣佐。

变丹青于玉莹兮,彼乃谓子以非智。

惟高节之不可以企及兮,宜夫人之不吾与。

违国去俗死而不顾兮,岂不足以免于后世。

呜呼,君子之道岂必全兮,全身远害亦或然兮。

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虽不适中要以为贤兮,夫吾何悲子所安兮!宋英宗治平三年 (1066) 四月,苏轼的父亲苏洵卒于京师。

英宗赠苏洵光禄寺丞,并敕官府备船载苏洵之柩回四川。

苏轼兄弟选择水路,自汴水、入淮河,沿江而上,经江陵人蜀,护丧回家。

当他们路经屈原的故乡秭归的时候,瞻仰了香炉坪的屈原庙。

屈原庙建成于唐朝元和年间。

历代屡有废兴。

庙的周围,崇山峻岭,清溪蜿蜒,景色颇为壮观。

苏轼面对滚滚东去的大江,遥望远方的重山叠嶂,联想到屈原坎坷的一生,不禁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屈原庙赋》。

从文体上看,这是一首骚体赋。

所谓骚体,也就是楚辞体。

秦汉以后,楚辞作为一种文体,开始向两个方向分化,形成了骚体和散体两大支流。

或者叫骚体赋和散体赋两大支流。

秦汉以后的骚体赋,形式上与楚辞并无区别,可是,骚体赋逐渐洗去了楚辞的地方色彩,也不再具有战国时期楚文化那种雄奇瑰丽、气象万千的气魄。

骚体赋的本质是诗,以抒情为主。

哀黄生赋第九段赏析【明代】汤显祖骈体文

哀黄生赋第九段赏析【明代】汤显祖骈体文

THANK YOU!
• 汤显祖有多方面的成就,而以戏曲创作为最。其戏剧作品《还魂记》、《紫钗记》、《南柯记》和《邯 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其中《还魂记》(即《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这些剧作不但为中国人民 所喜爱,而且已传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国家,被视为世界戏剧艺术的珍品。其专著《宜黄县戏神 清源师庙记》也是中国戏曲史上论述戏剧表演的一篇重要文献,对导演学起了拓荒开路的作用。他还是 一位杰出的诗人。诗作有《玉茗堂全集》四卷、《红泉逸草》一卷、《问棘邮草》二卷。
• 《哀黄生赋》叙述了(黄生)黄栋的生平概况,以景寓情,寄托了 汤显祖对(黄生)黄栋的哀思,揭示了社会的不公以及者本人的哀 怨愤懣。
作品赏析
• 汤显祖一生蔑视封建权贵,常得罪名人。晚年淡泊守贫,不肯与郡 县官周旋。这种性格作风使他同讲究厉行气节、抨击当时腐败政治 的东林党人顾宪成、邹元标等交往密切,也使他推重海瑞和徐渭这 样“耿介”或“纵诞”的人物。
“还君故乡。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汤显祖(1550年9月24日—1616年7月29日),江西临川人,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中 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今抚州市)。
• 出身书香门第,早有才名,不仅于古文诗词颇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医药卜筮诸书。万历十一年 (1583年)中进士,在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 目睹当时官僚腐败愤而上《论辅臣科臣疏》,触怒了皇帝而被贬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一 任五年,政绩斐然,却因压制豪强、触怒权贵而招致上司的非议和地方势力的反对,终于万历二十六年 (1598年)愤而弃官归里。家居期间,一方面希望有“起报知遇”之日,一方面却又指望“朝廷有威风 之臣,郡邑无饿虎之吏,吟咏升平,每年添一卷诗足矣”。后逐渐打消仕进之念,潜心于戏剧及诗词创 作。

风异赋第九段赏析【北宋】梅尧臣骈体文

风异赋第九段赏析【北宋】梅尧臣骈体文

国学 骈体文ຫໍສະໝຸດ 风异赋第九段北宋 梅尧臣
作品赏析
• 《风异赋》云:夫风者天地之气也,犹人之呼嘘喘吸,岂 常哉!若应人事之变,则余不知。否定了天道与人事的联 系,表现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并从云状、天色、风声、 风势、人们的惊慌失措等方面多角度地风暴产生的过程。
• 楚人宋玉在《风赋》中说: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 不择贵贱高下而加焉。此语无疑是对风最好的诠释。听风 不宜用耳而要用心,因为风是有灵性的,唯有用心方能解 的风语识的风韵。
既而众曰:此何景也,伺彼徃来兮问逺迩之所自, 或曰:起浚都,播许郑。
………………………………………………………
………………………………………………………
《文选・宋玉风赋》:"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玉对曰: “此独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而共之!”王曰:“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高下 而加焉。今子独以为寡人之风,岂有说乎?”宋玉对曰:“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 " 《春秋繁露・五行对"起气为风。"《周礼・春官・保章氏》:"以十有二风。"贾公彦《疏》:"风即气 也。"
作品赏析
• 《幼学琼林》卷一 天文 • 混沌初开,乾坤始奠。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
凝者为地。日月五星,谓之七政;天、地与人,谓之三才。
• 日为众阳之宗,月乃太阴之象。虹名螮蝀,乃天地之淫气; 月里蟾蜍,是月魄之精光。风欲起而石燕飞,天将雨而商 羊舞。旋风名为羊角,闪电号曰雷鞭。青女乃霜之神,素 娥即月之号。雷部至捷之鬼曰律令,雷部推车之女曰阿香。 云师系是丰隆,雪神乃为滕六。欻火、谢仙,俱掌雷火; 飞廉、箕伯,悉是风神。列缺乃电之神,望舒是月之御。 甘霖、甘澍,俱指时雨;玄穹、彼苍,悉称上天。

苏轼《屈原塔》全诗翻译及赏析

苏轼《屈原塔》全诗翻译及赏析

屈原塔宋·苏轼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

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

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注释楚:楚国,楚地,如今的湖南湖北一带,也泛指南方。

屈原: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生于公元前340年,死于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相传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

歇:停止,休止。

《说文》:歇,息也。

精魂:精神魂魄。

沧江:泛指江河,江流,因为水为苍色,所以称“沧江”。

沧,水深绿色,通“苍”。

投饭:投下饭食喂河里的生物让它们吃饱了就不在吃屈原的遗体。

古时荆楚之人有在农历五月初五将煮好的糯米饭和蒸好的粽糕投入江中祭祀屈原的习俗。

饥渴:饥饿的鱼龟虾蟹,属偏义复词,特指“饥”。

就死:赴死。

就,即也。

眷眷:依恋反顾貌,带不舍之意。

决:别也。

南宾:忠州南宾县,如今的四川丰都。

当时诗人侍父入京做官,途经此地。

子:指屈原,屈原的精魂。

沦灭:消亡,消失。

沦,没也。

此事:指诗人猜测造塔原因这件事。

考:老,长寿。

《说文》,考,老也。

七十曰老。

《说文序》中提到“考”属转注(古代造字方法之一)字,“考老是也”,正好呼应前句的“谁不死”,并与后面的“折”产生对比,两字才可以相较。

折:断,指死亡。

大夫:指屈原,屈原曾受楚怀王信任担任三闾大夫。

死节:为了保全气节、节操赴死。

《楚辞九章》:或忠信而死节兮。

翻译楚地的人都为屈原感到悲哀,这种情感千百年来一直没有停止。

他的精神魂魄飘到了什么地方?只留父老在哽咽哭泣。

直到今天,在仓绿色的江流上,人们还投下饭食拯救饥饿的鱼龟虾蟹不让它们吃屈原的尸体。

遗留下来的风俗成了比赛划龙舟,人们哀叫的声音甚至要把楚地的山震裂。

屈原是古时的豪迈之人,当时慷慨赴死的意图非常强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接着作者写了屈原宁愿为国而死也不随从流俗的决心。对于很多人而言,屈原的确是一个不合时宜的人。他完全没有 必要为了这样一个国家去死,但是他就是去了,原因何在,因为这个国家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形式,而是一种文化,一 种精神。正如齐奥朗所言:“一个国家的偶像灭亡了,那么这个国家就灭亡了。”偶像就是文化,就是精神。屈原悲 伤的不是国破家亡,而是神器被毁,楚国就此不复存在了,这是令他感到绝望的根本之处。作为一个人,一个有良知 的人,他是不能够就此苟活于世的,是不能够没有灵魂、行尸走肉一般地活下去的。屈原是一个贵族,他有着无与伦 比高贵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不能够受到一丝一毫玷污的,同时越是高贵的灵魂越是脆弱,越是不堪一击。
宜夫人之不吾与。违国去俗死而不顾兮,岂不足以免于 后世。呜呼!君子之道,岂必全兮。
……………………………………………………… ………………………………………………………
屈原庙位于秭归县城东北方的屈原故里,距县城约30千米,为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成长地。该处立 有“楚大夫屈原故里”石碑,并建有屈原庙。此 庙建于唐代元和年间,后经多次毁建,现存屈原庙 于1980年翻修,为民居 建筑形式,面阔3间,硬山顶,猫拱式山脊,青瓦白墙,素朴古雅,内塑新 塑 屈原像1尊,附近有香炉坪、响鼓溪、王寨山等景区,风光宜人。
• 文章最后表明“君子之道”不必苛责求全,对屈原的精神表示肯定和赞赏。苏轼通过一种跨越时空的、一种精神上的 对话,完成了对于屈原精神的一次深刻的分析与理解,最后他终于明白,作为一个君子,所要思考的,所要接受的, 不是利害,不是现实,不是生死,而是一种道,这种道类似于儒家所谓的“仁者”之道,类似于孟子所谓的“舍生取 义”。有些人总是要为了某些东西做出牺牲,这种牺牲并不是为了能够得到更多的东西、更好的东西,而是为了捍卫 信仰,捍卫真理。屈原的死,是出于对自身的绝望,他只有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抗争,但是这种绝望不是彻底的绝望, 死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为了唤醒更多麻木的灵魂。这就是屈原的希望。
• 《屈原庙赋》采取“骚体赋”的形式写成的,同《离骚》一样,大量运用句尾 助词“兮”字,使文章唱叹有致,哀婉缠绵而又悲壮遒劲,读来使人有荡气回 肠之感。全赋熔叙事议论抒情为一炉,叙写了江峡的崔嵬山峰、峭壁惊湍、江 畔荒凉寂寞的屈原故居和屈原徘徊江上、怨慕楚王、思念故园的矛盾心情,抒 发了作者追慕屈原高洁的人品,渴望匡时济世的情感。这是作者与屈原灵魂的 对话之作,不论在思想内涵或是艺术表现方面,都堪称赋学史上独树一帜的作 品。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 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 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 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国学 骈体文
屈原庙赋 第九段
北宋 苏 轼
作品赏析
• 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其时苏轼刚登进士不久,归守母丧期满,告别四川 故乡,与其父苏洵取长江水道北赴汴京(今河南开封),途经湖北秭归屈原庙, 有感于国家命运,触景生情写下此赋。
• 《屈原庙赋》通过想象描写了屈原的经历,刻画了屈原孤愤无奈、悲伤绝望的 心情,不仅表达了作者对于屈原这位伟大诗人的景仰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 国家命运的忧思,更是表达了他不屈服现实、勇于抗争的决心与勇气。全文熔 叙事议论抒情为一炉,语言明畅,感情真挚,充盈着一股奋发向上的豪气,被 认为是发屈原之心的作品,其词气与屈原暗合。
•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 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 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赏析
• 开篇交代了出峡适楚的行程以及造访屈原故居的感受。屈原的故居在屈原死后被改建为屈原庙,但时过境迁,此时屈 原庙已荒废不堪。苏轼目睹此景,百感交集,心潮澎湃。
• 接着文章刻画了屈原孤愤、无奈、彷徨以及绝望的心态。屈原虽被放逐,然系心于国事,徘徊江上不忍离去。赋吟 《怀沙》诗章自伤怀抱。这些都是屈原内心的挣扎,他作为楚国的大夫,却没有尽到责任。尽管这些都不是他主观上 的原因所造成的,但是他没有尽到责任这是一个事实,屈原感到的是懊悔,是自责,是无奈,是悲痛。最终这些情绪 彻底压垮了他。对于他而言,唯有一死才是解脱。这并不意味着他在逃避责任,而是在这个时候,他已经没有承担责 任的可能了,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于国家以及人民的忏悔。
•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THANK YOU!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