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第二课时教案
1.使读者在阅读“所见”的同时,也读到了“见者”,体会到作者的坚强和乐观,阅读感受也更亲切、真实、可信;
2.“悖反”的写法,使文章产生独特的内在张力,也使文章染上了苦难美和悲壮美。
【研读课文 请结合下列语句,探究本文的语言特点。】
1.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了自然力所能刻画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背景:蓝天白云, 雪山草地,冰川大河,是西藏特有的自然景观。作者马丽华在西藏工作近三十年,足迹踏遍大半个西藏,写下了许多介绍西藏的文章。 1987年 3月上旬,作者跟随电影摄制组走进各拉丹冬,领略到壮美的雪山和奇异的冰塔林的景色,写下了这篇游记。
【跳读文章 理解作者情感】
找到能够表达作者见到雪山和冰塔林时强烈感受的词语或句子。
3.强化阅读的重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文本,拿着文本说话,有理有据。
八、教学反思
时间有限,缺少图像及音视频材料。
第二部分(3-11)详写第一天在不同地点所见的景象 及感受。(远观冰塔林、近观冰塔林。)
第三部分(12-15)写第二天的见闻感受。
(赞美壮丽自然,抒发攀登精神)
【知人论世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马丽华,女,山东济南人,原籍江苏省邳州。中共党员。一级作家、编审,现任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走过西藏》等。曾于1992年、2001年两次获得西藏珠穆朗玛文艺奖,1994年获庄重文文学奖,1997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2011年以长篇小说《如意高地》获第四届老舍文学奖。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在教学方法上,我意识到需要不断更新和尝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尝试引入更多与课文相关的案例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语文的魅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长江源头生态环境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让学生尝试使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其次,关于课文内容的讲解,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仍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打算多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修辞手法在表达情感和描绘景物中的作用。此外,我还将尝试运用一些图表、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结构和重点难点。
在课堂互动方面,我觉得自己还可以做得更好。有时候,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我没有给予足够的耐心和引导。为了提高课堂互动效果,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倾听学生的回答,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及时给予积极的反馈。
-提高环保意识,关注环境保护,践行绿色生活
⑤语文知识点拓展
-文学鉴赏:修辞手法的运用
-写作技巧:课文写作方法的借鉴
-口语表达:课堂讨论和分享
板书设计注重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同时融入艺术性和趣味性元素,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反思与改进
在完成《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这一章节的教学后,我觉得有几个地方值得反思和改进。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案-精选文档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并掌握生字词,感知课文,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情感目标:感受冰塔林的壮美,体会作者热爱西藏的情感,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以及作者介绍长江源头的顺序与进程。
2.感受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课时:两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延伸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1. 展示各拉丹东雪域高原美景图片。
2. 导语: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
“各拉丹冬”,藏语为“高高尖尖的山峰”,神秘的雪域高原,令人向往,充满未知与挑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长江的源头去探险吧!二作者介绍马丽华,当代女作家,山东济南人,中共党员。
长期从事《西藏文学》编辑工作。
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走过西藏》等。
曾于1992年、2019年两次获得西藏珠穆朗玛文艺奖,1994年获庄重文文学奖,2019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2019年以长篇小说《如意高地》获第四届老舍文学奖。
三背景资料蓝天白云,雪山草地,冰川大河,是西藏特有的自然景观。
作者马丽华在西藏工作近三十年,足迹踏遍大半个西藏,写下了许多介绍西藏的文章。
1987年3月上旬,作者跟随电影摄制组走进各拉丹冬,领略到壮美的雪山和奇异的冰塔林的景色,写下了这篇游记。
四正音裸露lù黧lí黑砾lì石劲jìng旅腈jīng纶熠熠yì演绎yì五释义1、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非常雄伟浩大。
2、接踵而至: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赏析内容,理解关键语赏析品小组讨论析四、写作特色五、主题归纳三、赏读品析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思考并回答下列的问题。
想一想,这些句子在表达方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1. “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这里的“眩晕”和“卖弄”是什么意思?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2.“风声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风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
”删去加点的部分,全句的表达3.“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作者是怎样描写冰山的裂纹和皱褶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会有怎样的变化?1.议论抒情写感受,给读者以强烈的共鸣。
游记要写出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其中还会渗透作者的感情。
文中作者远望冰塔林的景物,“巨大的冰谷里,一列小小身影”,融汇着作者的主观情感,感叹人在自然奇景面前的渺小。
“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直接发表议论,表达景物带给自己的震撼以及对自然神奇伟力的赞美。
2.移步换景巧观察,避免平铺直叙本文采用“移步换景”来观察描写景物,如“在它的脚下安营扎寨”“在各拉丹冬以东……草坝子上”“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等,移步换景,思路清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读了这篇游记你有什么样的感悟?人浑然忘我。
在这种忘我的精神境界中,作者感悟到生命是一种永恒,也是一种不朽,从而能坦然面对死亡)(“眩晕”指美景多得让人目不暇接,令人陶醉的意思。
“卖弄”指故意展现。
这里表达了景物带给自己的强烈震撼以及对自然神奇伟力的赞美,极大地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删去后,不能表现大自然的风是亘古存在的,不能表现冰窟的历史悠久)(作者采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法描写大自然的形成之前,引发人们思考生存和意义。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下第5单元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6.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树立绿色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词汇与句式运用: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如“皑皑”、“蜿蜒”等,并学会运用课文中的优美句式进行表达。
-文章结构与主题:理解课文的结构特点,分析作者如何通过描述各拉丹冬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特色来表达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其次,实践活动中的分组讨论和写作练习,让学生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他们在讨论和展示过程中积极思考、互相学习,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但同时,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讨论时过于依赖同伴,缺乏独立思考。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此外,学生在小组讨论环节表现出了较高的积极性,他们围绕游记文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展开讨论,提出了很多有见地的观点。但在引导讨论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开放性问题的思考还不够深入,有时需要我多次启发才能展开思路。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平时缺乏这方面的训练,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多设计一些类似的活动,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游记文学的基本概念。游记文学是作者通过游记形式记录旅行见闻和感受的文学体裁。它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不同的风土人情,增长见识。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这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游记文学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感受大自然的壮丽。
1.提升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通过学习课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掌握词汇、句式及修辞手法,并能运用到日常写作中。
2.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学会从文本中提炼作者观点和情感,提高对游记文学的鉴赏水平。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一. 教材分析《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描绘了作者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展现了长江源头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领略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增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同时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对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但文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和地理知识可能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解释和拓展。
此外,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应在此方面加以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江源头的自然地理特征,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阅读理解和诗歌鉴赏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长江源头的壮丽风光,增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中所描述的各拉丹冬的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2.难点: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和地理知识的解释,以及诗歌的鉴赏。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2.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提问、讨论,提高课堂参与度;3.诗歌鉴赏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元素的课件;2.地图:准备中国地图,标注长江源头的位置;3.资料:收集有关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地理、民俗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长江源头的壮丽风光,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各拉丹冬”、“雪山”、“冰川”等。
3.操练(1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针对课文中的重难点进行解读。
推荐K12学习辽宁省恒仁满族自治县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赏析内容,理解关键语赏析品小组讨论析四、写作特色五、主题归纳三、赏读品析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思考并回答下列的问题。
想一想,这些句子在表达方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1. “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这里的“眩晕”和“卖弄”是什么意思?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2.“风声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风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
”删去加点的部分,全句的表达3.“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作者是怎样描写冰山的裂纹和皱褶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会有怎样的变化?1.议论抒情写感受,给读者以强烈的共鸣。
游记要写出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其中还会渗透作者的感情。
文中作者远望冰塔林的景物,“巨大的冰谷里,一列小小身影”,融汇着作者的主观情感,感叹人在自然奇景面前的渺小。
“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直接发表议论,表达景物带给自己的震撼以及对自然神奇伟力的赞美。
2.移步换景巧观察,避免平铺直叙本文采用“移步换景”来观察描写景物,如“在它的脚下安营扎寨”“在各拉丹冬以东……草坝子上”“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等,移步换景,思路清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读了这篇游记你有什么样的感悟?人浑然忘我。
在这种忘我的精神境界中,作者感悟到生命是一种永恒,也是一种不朽,从而能坦然面对死亡)(“眩晕”指美景多得让人目不暇接,令人陶醉的意思。
“卖弄”指故意展现。
这里表达了景物带给自己的强烈震撼以及对自然神奇伟力的赞美,极大地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删去后,不能表现大自然的风是亘古存在的,不能表现冰窟的历史悠久)(作者采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法描写大自然的形成之前,引发人们思考生存和意义。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新人教版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游记的特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揣摩和品味本文精彩的语言。
3.把握作者写景的角度,学习写景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
2.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学习从多角度品析语言的方法,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
二、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各拉丹冬”雪山是长江的发源地。
各拉丹东是唐古拉山脉最高的一组雪山群,主峰海拔6621米。
“各拉丹冬”为藏语,意为“高高尖尖之山峰”。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有哪些壮观的景象呢?作者在各拉丹冬有哪些经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这篇课文。
(二)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黧黑(lí)裸露(luǒ)棱角(lénɡ)掀起(xiān)磅礴(pánɡ)虔诚(qián)砾石(lì)腈纶(jīnɡ)蠕动(rú)懈怠(dài)敦实(dūn)蜿蜒(wān yán)演绎(yì)接踵而至(zhǒnɡ)2.重点词语释义①黧黑:形容黑。
②恭顺:恭敬顺从。
③虔诚:恭敬而有诚意(多指宗指信仰)。
④懈怠:松懈懒惰。
⑤安营扎寨:原指军队搭起帐篷、修起栅栏住下,现泛指军队或其他团体建立临时驻地。
⑥风云变幻:忽然刮起风,生起云,变化不定。
比喻事物变化复杂或局势动荡不定。
⑦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⑧历历在目:清晰地出现在眼前。
⑨川流不息:(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⑩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3.作者介绍马丽华,出生于山东济南市。
1976、1990年分别毕业于山东临沂师院中文系和北京大学中文系。
1976年进藏后历任《西藏文学》编辑,西藏作协副主席,西藏文联副主席。
2003年调至北京,任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编审。
【优选整合】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5单元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案2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并掌握生字词,感受作者笔下的景物特点。
2.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其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梳理文章的脉络,探讨学习文章的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表现出来的自然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1.重点:把握课文的写景顺序和角度,理解作者对自然的感悟与思考。
2.难点:体会本文把景物描写与身体状况、内心体验、邈远思绪融为一体的写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播放纪录片《再说长江》第二集《重上江源》〕“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歌词中的“雪山”就是长江的源头——各拉丹冬雪山。
今天我们学习马丽华的游记散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一起揭开各拉丹冬神秘的面纱,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
二、自主学习1.检测生字词(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裸露..(jīnglún)..(luǒlù)虔.诚(qián)挪.动(nuó)霹雳..(pīlì)砾.石(lì)腈纶蠕.动(rú)眩.晕(xuàn)蜷.卧(quán)黧.黑(lí)皱褶.(zhě)冻疮.(chuāng)草坝.子(bà)气喘吁.吁(xū)接踵.而至(zhǒng)熠.熠烁烁(yì)(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
黧黑:形容黑。
砾石:经水流冲击磨去棱角的石块。
蠕动:像蚯蚓爬行那样动。
懈怠:松懈懒惰。
敦实:粗短而结实。
安营扎寨:指军队驻扎下来。
现在有时比喻建立临时的建设基地。
风云变幻:比喻事物的变化或局势多变、复杂。
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川流不息:(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2.了解作者马丽华,当代女作家,山东济南人,一级作家、编审,现任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
2019年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新人教版20190221134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并积累生字,生词。
了解与本文有关的文学常识。
2.把握文章的层次脉络,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概述文章内容。
过程与方法1.感悟文章形象生动的语言,学习其表达技巧。
2.学习作者按照空间转换的顺序多角度写景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探索大自然的坚强毅力,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把握文章的层次脉络,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概述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1.感悟文章形象生动的语言,学习其表达技巧。
2.学习作者按照空间转换的顺序多角度写景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长江如黄河一样是我们的母亲河,它用甘醇的江水哺育着中华儿女。
这条美丽而神奇的江河是多么让人亲近啊!同学们,你们知道长江发源于什么地方吗?它的源头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将目光聚集到祖国西部的雪域高原上,去领略那里奇异的风光吧!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马丽华,女,山东济南人,原籍江苏省邳州。
一级作家、编审。
她的作品曾多次获奖。
其代表作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走过西藏》等。
2.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裸露.(lù) 黧.黑(lí) 棱.角(lénɡ)刀削.(xiāo) 骤.然(zhòu) 演绎.(yì)隆.冬(lóng) 磅.礴(páng) 接踵.而至(zhǒng)霹雳..(pī lì) 冻疮.(chuāng) 大煞.风景(shā)丛莽.(mǎng) 砾.石(lì) 虔.诚(qián)咒.骂(zhòu) 蠕.动(rú) 眩.晕(xuàn)蜷.卧(quán) 腈纶..(jīng lún) 呼啸.(xiào) 静穆.(m ù) 懈怠.(dài) 蜿蜒..(wān yán) 敦.实(dūn) 皱褶.(zhě) 熠.熠烁.烁(yì shuò) 挪.动(nuó) 衰.竭(shuāi) 漫溢.(yì)⎩⎪⎨⎪⎧ 露.宿露.马脚 ⎩⎪⎨⎪⎧ 晕.倒月晕.⎩⎪⎨⎪⎧ 煞.尾煞.费苦心 ⎩⎪⎨⎪⎧ 省.劲ɡ自省.ɡ(2)词语释义黧黑:形容黑。
银州区第九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新人教版 (2)
蠕动:像蚯蚓爬行那样动。
懈怠:松懈懒惰。
敦实:结实;粗壮,敦厚老实。
腈纶:合成纤维的一种,用来纺织成毛线、布料等。
流苏:下垂的穗子,装饰在马车、帐幕等上面下垂的穗状物,用五彩羽毛或丝线制成。
风云变幻:比喻局势的动乱与变化.
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过程与方法
1.识记并积累生字,生词。
2.品味文中生动描述各拉丹冬壮美景色的语句,感受作者表达的丰富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中表现出来的自然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藏北游历]〔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版〕。有删改.作者在1976年进藏,在西藏工作和生活了27年,曾经写过10多本关于西藏人文地理的纪实作品,代表作有[走进西藏]等,她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本文是记述在长江源头的一段见闻的游记。
熠熠烁烁:形容光荣闪耀的样子.
漫不经心:疏忽大意,一点也不放在心上。
川流不息: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地行进.
新课导入
教师:都知道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同学们,那你们知道长江的源头在哪里吗?
学生:各拉丹冬。〔争先恐后地答复〕
教师:对的,同学们答复的都很不错,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马丽华去揭开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神秘面纱吧!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课题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课型
新授课
课时摆设
2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应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文章的层次脉络,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人教版 八下册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 教案
1.识记并积累生字,生词。
2.品味文中生动描述各拉丹冬壮美景色的语句,
感受作者表达的丰富情感。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
马丽华
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问题的设计符合学生情感体验和学习经验,符合语文学科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能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知识极其丰富,由于自身知识储备有限,准备的不是很充分,时间把握也不恰当。
在今后的工作和教学中,我应该不断地学习,丰富自己,演绎出更加精彩的课堂。
宝塔区蟠龙中学课时教案(环节设计)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
马丽华
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问题的设计符合学生情感体验和学习经验,符合语文学科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能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书到用时方恨少。
在这次备课的过程中,深深地感到自己对雪域高原的认知太肤浅,在备课前应找到《藏北游历》这部书,了解雪域高原,了解作者。
这是一篇充满神奇色彩的游记,课堂教学中留给学生朗读的时间还不够充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02)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1.把握游记的特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感悟长江源头的神异不凡。
3.品味文章语言,把握写景顺序和角度,理解作者对自然的感悟与思考。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观看纪录片《再说长江》第二集《重上江源》。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听着这熟悉的旋律,令人浮想联翩,歌词中的“雪山”就是长江的源头——各拉丹冬雪山,它位于东经91度07分,北纬33度29分。
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观看的纪录片,说一说各拉丹冬为什么会成为长江的源头呢。
今天我们学习马丽华的游记散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揭开各拉丹冬神秘的面纱,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整理内容,理清文章脉络请同学通读全文,从文中找出关于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的词语。
1.第1自然段写到“各拉丹冬有阴阳二坡,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
你认为“我”游览的是哪里呢?明确:“我”游览的是东南阳坡。
从第3自然段“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处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可知游览的是东南阳坡。
2.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找出第一天游览中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
明确: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也是以“我”的游踪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叙述了“我”游览各拉丹冬雪山的所见所感。
词语有:草坝子——冰河砾石堆上——走下砾石堆,接近冰山——此地海拔已超过六千米。
目标导学二:品读课文,感受雪山壮美请同学们品读第5—6自然段。
1.从文中找出描写各拉丹冬雪山景物的语句。
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从中感受到雪山怎样的特点?明确:远处全景: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
近景(沿冰河接近冰山):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
作者是按由远至近的顺序来描绘的。
感受: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18课《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精品教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18课《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精品教案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18课《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精品教案教学目的:1.积累语言,了解格拉丹东的特点。
2.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时间: 2 课时第 1 课时教学目的1.积累语言。
2.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马丽华,当代女作家,山东济南人,中共党员。
长期从事《西藏文学》编辑工作。
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走过西藏》等。
曾于 1992 年、 2001 年两次获得西藏珠穆朗玛文艺奖, 1994 年获庄重文文学奖, 1997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 20XX 年以长篇小说《如意高地》获第四届老舍文学奖。
蓝天白云,雪山草地,冰川大河,是西藏特有的自然景观。
作者马丽华在西藏工作近三十年,足迹踏遍大半个西藏,写下了许多介绍西藏的文章。
1987 年 3 月上旬,作者跟随电影摄制组走进各拉丹冬,领略到壮美的雪山和奇异的冰塔林的景色,写下了这篇游记。
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
“各拉丹冬”,藏语为“高高尖尖的山峰”,神秘的雪域高原,令人向往,充满未知与挑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长江的源头去探险吧!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重要词语,用横线标出文章的线索、文眼等,用序号标出意义段,用波浪线标出抒情或议论的文字。
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列出不懂之处,在此基础上校正读音,积累语言,理解结构:一、校正读音,积累语言裸露 lù黧 lí黑砾 lì石劲 jìng 旅腈 jīng 纶熠熠 yì演绎 yì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非常雄伟浩大。
接踵而至: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
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
【2020年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新人教版】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并积累生字,生词。
了解与本文有关的文学常识。
2.把握文章的层次脉络,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概述文章内容。
过程与方法1.感悟文章形象生动的语言,学习其表达技巧。
2.学习作者按照空间转换的顺序多角度写景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探索大自然的坚强毅力,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把握文章的层次脉络,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概述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1.感悟文章形象生动的语言,学习其表达技巧。
2.学习作者按照空间转换的顺序多角度写景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长江如黄河一样是我们的母亲河,它用甘醇的江水哺育着中华儿女。
这条美丽而神奇的江河是多么让人亲近啊!同学们,你们知道长江发源于什么地方吗?它的源头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将目光聚集到祖国西部的雪域高原上,去领略那里奇异的风光吧!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马丽华,女,山东济南人,原籍江苏省邳州。
一级作家、编审。
她的作品曾多次获奖。
其代表作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走过西藏》等。
2.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裸露.(lù) 黧.黑(lí) 棱.角(lénɡ)刀削.(xiāo) 骤.然(zhòu) 演绎.(yì)隆.冬(lóng) 磅.礴(páng) 接踵.而至(zhǒng)霹雳..(pī lì) 冻疮.(chuāng) 大煞.风景(shā)丛莽.(mǎng) 砾.石(lì) 虔.诚(qián)咒.骂(zhòu) 蠕.动(rú) 眩.晕(xuàn)蜷.卧(quán) 腈纶..(jīng lún) 呼啸.(xiào) 静穆.(m ù) 懈怠.(dài) 蜿蜒..(wān yán) 敦.实(dūn) 皱褶.(zhě) 熠.熠烁.烁(yì shuò) 挪.动(nuó) 衰.竭(shuāi) 漫溢.(yì) ⎩⎪⎨⎪⎧ 露.宿lù露.马脚lòu ⎩⎪⎨⎪⎧ 晕.倒yūn 月晕.yùn⎩⎪⎨⎪⎧ 煞.尾shā煞.费苦心shà ⎩⎪⎨⎪⎧ 省.劲shěnɡ自省.xǐnɡ(2)词语释义黧黑:形容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品味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的独特情感。
一、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所学的本篇游记的写作特点,导入新课。
二、局部探究
【精品课件】
活动一: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快速阅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在各拉丹东雪山所看到的众多景物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参考:长江奇观冰塔林、如屏风似的冰山、冰窟中呼啸的风、光滑难行的冰河、仙境般的冰山。
2.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些景物的?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参考:“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作者写冰塔林的远景。
“杰巴、安托、开大车的大胡子师傅,头戴狐皮帽,身裹羊皮袍,肩扛比人身还长的大冰凌,蠕动在巨大的冰谷里,一行几个小小的身影。
”用人的渺小衬托出冰峰的巨大。
“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运用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突出各拉丹东整个雪山冰川的壮观。
(1)“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
”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冰山冰壁的美。
(2)“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
冰体便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
”通过想象,表现出大自然的神奇,突出冰体的美。
可参考【微教案】《怎样运用比喻》
3.这些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
参考
长江奇观冰塔林:晶莹连绵、平坦辽阔;冰谷巨大,奇美,令人目眩。
如屏风似的冰山:冰山上图案丰富,形态各异。
仙境般的冰山:色泽晶莹洁白、形态各异、漂亮,冰峰巨大。
4.以“我喜欢_____________的景物描写,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
我喜欢冰塔林的景物描写,因为它晶莹、辽阔,壮观,显示出各拉丹东的神奇魅力。
小结:这篇游记的主体部分,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多种写作手法,展现了各拉丹东的神奇壮美,表现出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可参考【微课堂】《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
活动二:品味优美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这篇游记,描写各拉丹东神奇壮美的景物,同时,有很多优美的写景语句,包含着作者独特的情感。
快速阅读课文,找出你喜欢的语句,把它推荐给大家,并说明理由。
自主思考,小组交流,展示点评。
预设参考
1.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
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此句运用拟人手法,描写出各拉丹东的神奇壮美,字里行间流露出赞美之情。
2.他用奇怪的“鱼眼”为我拍了一张反转片。
我的一部分精神和生命便永存在这变了形的仙境中了。
用“仙境”形容这冰的世界,喜爱赞美的情感溢于言表。
3.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
冰体便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
从想象的角度,表现出冰体之漂亮,感叹大自然的神奇。
本文用优美的语句,赞美各拉丹东的神奇壮美,景物描写中饱含着作者观景的独特情感。
可参考【微教案】《如何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活动三:质疑问难。
学生就本节课中产生的疑问及未能解答的问题,向全班提出,师生回答,或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解决疑难。
三、总结拓展
1.播放【影视课文】,复习本课学习内容,深入感悟文章蕴含的情感。
2.小组讨论在文章写作中如何更好地描写景物,交流展示
参考
抓住景物特点细致描写景物,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多种角度进行描写,语言优美。
可参考【知识总汇】
四、作业设计
1.完成【试题中心】中“理解检测”部分。
2.请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根据你曾经游览过的一处风景,写一篇游记。
五、板书设计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
马丽华
抓住景物特点,运用比喻、拟人
写作特点
语言优美,包含作者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