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及答案资料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附答案解析
.
寡人之于国也高一语文必修3学案
使用时间:2014/2/ 编辑: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有关常识。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知识(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重点实词和重点虚词的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理解全文内容。
2.读熟课文,理解文中体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
【重点难点】
1.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重点实词和重点虚词的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理解和背诵全文内容。
2.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考纲要求】
1.理解B级:(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C级:(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古文阅读属于高考每年必考内容。高考考3个选择题共9分(文言实词虚词的积累、人物性格的理解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2句翻译共10分。
【学习内容】
第一课时
一、作家作品简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的主要主张是:仁政,民贵,君轻。与孔子合称“孔孟”。孔子被尊称为“圣人”,孟子被尊为“亚圣”。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轲思想及其言行的书。《孟子》全书立论的根本点是“性善论”,核心是“仁政”思想。《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孟子的民本、“仁政”思想是对我国上古社会的民本传统和孔子的仁爱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寡人之于国也》通篇未着一个“仁”字,却淋漓尽致地折射出“仁政”和民本思想的光辉。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3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3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篇一
寡人之于国也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及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学习巧用比喻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
2.提高掌握古汉语常识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2.对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难点: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解决办法:
1.对课文第三部分阐述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的正确理解。这部分实际上是孟子“仁政”内容的具体化。
2.对孟子及《孟子》一书的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生活动的设计
1.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
(2)借助字典,正确译文。
(3)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
2.课内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疏通课文,把握文章的主旨及结构。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著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行,是孟子的弟子编辑的,共七篇。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主张“制民之产’(使农民有规定数目的田可耕),但同时却主张恢复西周井田制度。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但始终未被采纳。《孟子》的文章很雄辩,感情强烈,辞锋犀利。在宣传主张、论辩事理时,常能分析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步步深人,层层进逼,以使自己的论辩最后获胜。《孟子》还善于运用譬喻来说明道理。常于从容谈论之间引喻对比,
《寡人之于国也》原创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三维目标】
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掌握有关句式的特点;
3、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和气势充沛的特点。
【教学重点】
落实文言知识,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教学难点】
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和气势充沛的特点。
【学法指导】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总体特点
【知识链接】
1、关于“四书五经”
儒家思想讲究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就是认识世界;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改造世界;诚心、正意、修身就是做人。儒家经典首推“四书五经”,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多存于其中。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
2、关于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主要主张: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轲所说的“王道”,是“以德行仁”。孟轲认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公孙丑上》)。就是说,以“仁政”统一天下,是谁也阻止不了的。他认为实行“仁政”,首先要争取“民心”,统治者应以“仁爱之心”去对待民众。他还提出要重视民众,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但他同时却又十分强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地位之不可改变,他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滕文公上》)。
性善论孟轲的性善论是他“仁政”学说的基础,也是他教育理论的根据。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人生来就具有“善端”,也就是有为善的倾向。这些“善端”是天赋的,为心中固有的,因此,又叫“良知”、“良能”。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导学案(高一必修四)--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导学案(高一必修四)
【学习重点】
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掌握本文的重点文言实词和文言句式;
3.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正确理解。
二、了解文学常识
1.作者名片真正的大丈夫——孟子
孟子,是真正的大丈夫。因为真正的大丈夫是光明磊落的人,是意志坚定的人,是富有仁德的人,是胸怀宽广的人。大丈夫人格的获得,孟子有一秘诀:善养浩然之气。何谓“浩然之气”?他说这种“气”“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这是一种崇高刚强的正气,一种不可势压利诱的骨气,一种超迈雄放的豪气,一种无所畏惧的勇气,一种宏毅坚定的志气。孟子这一特点,是他的精神导师孔子所不及的。宋代理学家朱熹说:“孟子有些英气。”其实何止是“有些英气”,我敢说,孟子是“极有英气”的。近人林语堂说:“我们读孟子,可使顽夫廉,懦夫有立志。”是的,读孟子,能让我们少一些悲悲戚戚,多一些豪迈气度。无论岁月如何更迭,沧桑如何变幻,永恒与时间是同在的。
2.写作背景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夺域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域以战,杀人盈域”;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问题十分突出。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统治者的当务之急,梁惠王也不例外,当然会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孟子便以此为话题,宣传施仁政与行王道。
三、夯实基础知识——课前预习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弃甲曳兵(yè) 饿莩(fú) 孝悌(tì)
B.鸡豚(tún) 狗彘之畜(zhìchù)
(完整版)寡人之于国也学案(带答案)
及第中学高一语文导学案编制:秦海杰张华伟演做:王永静审核:王玉娟审批:
《寡人之于国也》训练题
一、双基夯实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数(cù)罟洿(kuā)池弃甲曳(yè)兵
B.孝悌(tì)饿莩(fú)养生丧(sānɡ)死
C.狗彘(zhì)鸡豚(tún) 庠(xiánɡ)序之教
D.衣帛(bó)畜(chù)养请以战喻(yù)
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邻国之民不加少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B.直不百步耳系向牛头充炭直
C.弃甲曳兵而走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日出江花红胜火
3.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②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
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⑤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⑦斯天下之民至焉⑧移其粟于河内
A.⑤⑦⑧B.①③⑤
C.③⑥⑧ D.②④⑤
4.下列句子的句式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相同的一项是( )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夫晋,何厌之有
C.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5.下列各项中都属于孟子的“仁政”措施的是( )
①养生丧死无憾②不违农时③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⑤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A.①②③B.②④⑤
C.②③⑥D.①④⑤
6.对课文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并没有使人民增多,因此就向孟子提出了疑问。
B.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反问梁惠王,使梁惠王落入自己设下的圈套。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答案
【自主学习】
字音
王好(hào)战弃甲曳(yè)兵而走
谷不可胜(shēng)食也数罟(cùgǔ)不入湾(wū)池
养生丧(sāng)死无憾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然而不王(wàng)者涂有饿莩(piǎo)
通假字
①无通“毋”,不要。②无通“毋”,不要。
③颁同“斑”,花白。④涂同“途”,道路。
古今异义
河内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凶年。今义:指人和动物暴躁,心肠狠。)
邻国之民不加少(古义:副词,更。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或百步而后止(古义:有的人。今义:表选择的连词,或者。)
是亦走也(古义:跑,逃跑。今义:行走。)
词类活用情况
食:名词作动词,吃。王:名词作动词,为王,以仁德使天下百姓归顺。
树:名词作动词,种植、栽种。衣:名词作动词,穿。
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
文言句式1—5:状语后置;6—7:定语后置。
【合作探究】
1.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梁惠王“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但“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据此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用设喻的方法,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段—5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
2. 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
3. 其一,结构严谨本文3个部分末尾分别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各部分内容画龙点睛,又强化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文章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浑然一体,凸显出孟子论辩的雄浑、缜密、深沉的特质
高中语文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精品学案及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目标导学:
1.读准“数罟”“彘”“庠”“莩”等冷僻字词的音 ||,归纳“兵”“胜”等多义词的义项 ||。
2.理解孟子的“德政”思想||,认识孟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3.掌握孟子的论辩艺术 ||。
4.建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世界观||。
5.归纳多义词的义项 ||,背诵课文 ||。
预习案
知识链接:
1.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⑴孟子平生: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期间邹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当时有名的思想家、
政治家、教育家 ||。据《史记·孟子荀卿传记》记录 ||,他是子思(孔后代 ||,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 ||。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 ||,以攻伐为贤” ||,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 ||,被诸侯以为迂阔、远离实质 ||,不被采用 ||。所以 ||,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
序《诗》《书》 ||,述仲尼之意 ||,作《孟子》七篇” ||。后代把他与孔子合称孔孟并尊称他为“亚圣”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思想的一部著作 ||。南宋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同称“四书” ||。
⑶孟子的德政思想:
①民本思想:“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得乎天子为诸侯 ||,得
乎诸侯为医生 ||。”《孟子悉心下》
②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乐民之乐者 ||,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 ||,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
下 ||,忧以天下 ||,但是不王者 ||,未之有也”
③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 ||。”又说:“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研究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教师用)
寡人之于国也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相关常识:识记重点文言词语:凶、加、或、直
2、对照注释默读课文,把握全文大意
3、理解文中体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
【学习重难点】
1、多义词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预习案
【知识链接】
一、作家作品简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是一部记录孟轲思想及其言行的书。孟子的主要主张是:仁政,民贵,君轻。与孔子合称“孔孟”。孔子被尊称为“圣人”,孟子被尊为“亚圣”。
《孟子》全书立论的根本点是“性善论”,核心是“仁政”思想。《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孟子的民本、“仁政”思想是对我国上古社会的民本传统和孔子的仁爱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寡人之于国也》通篇末着一个“仁”字,却淋漓尽致地折射出“仁政”和民本思想的光辉。
数()罟(无(谨庠(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申之以孝tì()之义
第一课时
一、相关背景介绍:(孟子和梁惠王是在什么背景下谈话的?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持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梁惠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史记·魏世家》)迫不及待地讨教救国治国之策。在此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计。本文仅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对答,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有截然不同的结束: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么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教案字数:1412字
教学目标:
1.了解《寡人之于国也》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孟子的文章,了解孟子的思想和贡献。
2.学习分析课文内容和语言特点,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对于国家和社会问题的思考意识,掌握一定的辩论和议论文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1.分析《寡人之于国也》的内容,理解孟子的思想论述。
2.学习课文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特点。
教学难点:
1.理解孟子的思想,抓住关键论点和论据。
2.运用所学的语言技巧和修辞特点,进行辩论和议论文写作。
教学准备:
1.课件或黑板
2.学生讨论和辩论的话题
教学过程:
Step 1 引入(10分钟)
1.师生互动:
-老师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孟子是谁吗?他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什么贡献?”
-学生回答问题,老师进行相关点评和解答。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含答案
年级活页导学案第周第 23 课时时间月日组长签字
制作人:班级姓名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学习重点:文中涉及的文言实词、虚词,比喻论证;
知识链接:孟子及《孟子》: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其与弟子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二、自学指导
(一)、听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正音,诵读(5分钟)。
(二)学生初读开头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做到准确翻译文句。(12分钟后抽查)(看哪些小组翻译得又流利又准确)
关注句中重点虚实词的意思及用法
①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②河东凶亦然.。
③无如
..寡人之用心者
④寡人之民不加多
..,何也?
⑤请以.战喻。⑥填.然鼓.之。
⑦弃甲曳.兵而走.。
⑧或.百步而后止。
⑨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⑩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三)再读课文开头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思考下列问题(8分钟):
1、梁惠王有怎样的问题问孟子?
明确:
2、梁惠王“尽心”的具体表现有哪些?(用文中句子回答)
明确:
3、孟子如何回答梁惠王的问题?
明确:
(四)、诵读、背诵课文开头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5分钟)
(五)当堂训练(15分钟)
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5分)
最新寡人之于国也 导学案附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编号016
1
第一课时
2
【学习目标】:
3
1.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文学常识。
4
2.积累1到4自然段,重点字、词、句式。
5
【学习方法】
6
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7
【知识导学】
8
1.作者简介:
9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10
人。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11
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
12
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13
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14
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15 2.《孟子》简介:
16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17
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他18
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19
大。
20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21
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其中最22
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23
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24
3. 背景资料:
25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
26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27
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28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印刷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意义及用法。
2、学习比喻说理的方法。
3、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4、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学习重点
1、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意义及用法。
2、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学习难点
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知识链接
1、孟子经典语录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2、孟子和他的散文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称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来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到邹国。三岁丧父,孟母将其抚养成人,孟母教子甚严,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等教子故事,成为千古美谈,《三字经》里有“昔孟母,择邻处”之说。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门人,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把孔子侧重于个人道德的“仁”,推演为政治方面的仁政学说。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道。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7篇,表述他的见解和主张。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
《孟子》共七篇,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是一部全面反映孟子思想的语录体散文集,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教师版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一、下面是本文的文言知识导图,请预习并完善。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词
3.多义实词
4.重点虚词
5.词类活用
6.特殊句式
巩固训练: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直不百步耳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无失其时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答案A
解析B项和C项“无”通“毋”,不要。D项“涂”通“途”,道路。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河东凶.亦然 B .然而..不王者 C .养生..
丧死无憾 D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答案 D
解析 A 项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义:暴躁,心肠狠,不幸的。B 项古义:两个词,这样却。今义:连词,用在后半句话的开头,表示转折。C 项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填然鼓.之 B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 .树.之以桑 D .谨.
庠序之教 答案 D
解析 D 项为形容词作动词,其他三项均为名词作动词。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斧斤以.时入山林申之以.孝悌之义 B.⎩⎪⎨⎪⎧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C.⎩⎪⎨⎪⎧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填然鼓之. D.⎩⎪⎨⎪⎧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盈虚者如彼,而.
卒莫消长也 答案 D
解析 D 项均为连词,表转折。A 项介词,按照,依照/介词,把。B 项介词,在/介词,与。C 项助词,的/没有实在意义的衬字。
5.下列句子中,句式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申之以孝悌之义 B .未之有也
河南省博爱县第一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8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Word版含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
2.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句式
3.疏通课文,把握文章的主旨及结构
【知识导学】
1.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2.《孟子》简介: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3. 背景资料: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编写:张婧娟审核:刘纯冰审批:肖华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巧用比喻说理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理解本文寓理于事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了解孟子“仁政”(“王道”观)的具体内容。
【教学重点】
1.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教学难点】
1.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2.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预习导学案】
【知识链接】
1、《孟子》及孟子散文的特点
(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其政治主张与社会理想的根本核心是:“民本”、“仁政”。
他直接继承了孔子的师传,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把孔子侧重于个人道德的“仁”,推演为政治方面的仁政学说。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孟子生于“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的战国年代,其主张不被诸侯采纳,于是“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表述他的见解和主张。
(2)《孟子》是一部全面反映孟子思想的语录体散文集,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孟子》散文在写作上很有特色: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又加强了说服力。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今天查字典语文网小编为大家编辑发布的是《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巧用比喻说理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理解本文寓理于事的写作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了解孟子“仁政”(“王道”观)的具体内容。
二、教学重点
1.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三、教学难点
1.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2.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
四、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1.由《论语》导入新课。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今天我们学习《寡人之于国也》,看看孟子是如何凭着他高超的论辩技巧,阐述仁政的具体内容的。
2.介绍《孟子》及孟子散文的特点
(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其政治主张与社会理想的根本核心是:“民本”、“仁政”。
他直接继承了孔子的师传,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把孔子侧重于个人道德的“仁”,推演为政治方面的仁政学说。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孟子生于“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的战国
年代,其主张不被诸侯采纳,于是“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表述他的见解和主张。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课时导学
一、美文赏析
庄子钓于濮水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sì)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tú)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二、断句盲读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
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三、文言知识积累
(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1. 解释重点字词.
河内凶()河东凶亦然()邻国之民不加()少
2. 翻译重点句子。(指导:注意句式特点和重点字词的落实)
(1)移其粟于河内
-------------------------------------------------------------
(2)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 (二)研读第二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重点字词.
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
2、翻译重点句子。(指导:注意句式特点和重点字词的落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及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掌握孟子的一些名言和《孟子》中的成语
3、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二、教学重点: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三、教学难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知识链接】
一、作者介绍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二、创作背景: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题目是编者加的。“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对答,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对答,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有截然不同的结束: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么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学习过程:
一. 学生迅速诵读课文,读准字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二. (1)弃甲曳()兵
三. (2)涂()有饿piǎo ()
四. (3)鸡豚()狗彘()之畜()
五. (4)数()罟()不入wū()池
六. (5)无()失其时
七. (6)谨庠()序之教
八. (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九. (8)申之以孝tì()之义
十. .通过阅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一共七段,可以分成几部分?每段的内容是什么?
(学法指导:本文通篇对话,要分层,就要大体了解每部分的内容,对课文了解后再去分层)
三研读课文第一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1. 解释重点字词.
河()内凶()邻国之民不加()少
2. 翻译重点句子。(指导:注意句式特点和重点字词的落实)
(1)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
(2)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
3. 文段小结:
本段写梁惠王把自己的治国之道与“邻国之政”进行比较,说明自己的治国措施和“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
4. 诵第一自然段.
四 .研读第二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重点字词.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2. 翻译重点句子。(指导:注意句式特点和重点字词的落实)
(1)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 (2)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3. 文段分析,思考。
(1)孟子对梁惠王这个疑问是如何分析的?(或: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并无本质区别的?)
(2)对“五十步笑百步”喻义如何理解?
(因“五十步笑百步”的喻义理解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所以,应采取学生广泛讨论、相互交流的方法,教师稍作点拨分析)
4. 背诵第二部分。
五. 研读第三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重点字词.
不违()农时斧斤以()时入山林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然而不王()者王无罪()岁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2 .翻译重点句子。(指导:注意句式特点和重点字词的落实)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
3.文段分析,思考。
(1)提问: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
要求学生找出并画出三组排比句。
(2)提问:当采取了这些合理发展生产的措施后,产生的效果是什么?
要求学生找出并画出排比句,各自朗读,合书回答。
4.背诵第三部分。
六.小结.
七.当堂检测。
1.默写第一自然段.
2.背诵第二部分.
[延伸阅读]阅读下文,完成文后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