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课标版语文九年级下第六单元 《曹刿论战》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1课《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1课《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教学重点1.理清行文思路。

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品读法一、导入请同学们列举出我国历史上有哪些以少胜多的战役。

(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中国近代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二、检查预习1、重点文言词语。

2、作者作品本文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之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故又称“长勺之战”。

《左传》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

古代编年体史书,儒家经典之一。

三、探究指导长勺之战背景: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

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此前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

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

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

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

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

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

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

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

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一)研讨第1自然段。

1、文章的第1段主要写了什么? ——写鲁国战前的准备2、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有几问几答,说明了什么?三问三答,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曹刿论战》说课稿(范例13篇)

《曹刿论战》说课稿(范例13篇)

《曹刿论战》说课稿(范例13篇)《曹刿论战》说课稿1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曹刿论战》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古文,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

这篇出自于《左传》的文章主要围绕着“鄙”和“远谋”这一文眼,通过人物的对话总结战争的经验教训。

史料剪裁得当,刻画了曹刿这一爱国、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才能的形象。

2、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提出的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本单元提示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课文,读出一点语气。

因此,依据教材的编写意图、本文的特点及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我制定如下目标:(1)知识目标:加强诵读,疏通文意,进一步积累文言词汇和文言特殊句式;(2)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找出本文文眼,领会全文主旨;(3)情感目标:体会曹刿的爱国主义精神。

3、教学重、难点:(1)本文中古今异义词的学习和重点虚词“之”“以”的用法;(2)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3)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二、说教法新课程大力提倡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本课虽是讲读课文,也应该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只起主导作用。

新课程同时提出“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

在授课中,我有步骤的引导学生读人物对话、理清文章叙述线索、围绕全文文眼有详略的论述战争问题,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实践。

并运用多媒体展示板书。

三、说学法针对初三学生已有两年文言文学习功底,可利用课下注解和掌握的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在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明确文章主旨;采用讨论式学习方法,使学生通过探究解决问题,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

这也符合新大纲中“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科学地练习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的要求。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曹刿论战》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曹刿论战》教案

《曹刿论战》教案课题曹刿论战单元第六单元学科语文年级九年级学习目标1.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3.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4.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5.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重点2、3、4难点1、5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历史上以以弱胜强、少胜多的战例很多,大家知道哪些战役?请列举。

牧野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工农红军反围剿的战争、淮海战役历史上还有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争,那就是发生在齐鲁的长勺之战,让我们通过长于记述战争的《左传》去了解鲁国取胜的原因。

准备课堂笔记课堂导入,激发兴趣讲授新课作家作品简介《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左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丘明(公元前556年-公元前451年),中国春秋时史学家。

鲁国人。

一说左丘为复姓。

双目失明。

春秋时有称为瞽(gǔ)的盲史官,记诵、讲述有关古代历史和传说,口耳相传,以补充和丰富文字的记载。

左丘明即为瞽之一。

相传曾著《左氏春秋》(又称《左传》)和《国语》。

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

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

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

《曹刿论战》出自《左传》,记载了发生在公元前684年鲁国与齐国的一场战争、即齐鲁长勺之战前鲁国的战前准备和谋略。

题目是(教材编写者)后加的。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0曹刿论战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0曹刿论战教案新人教版
2. 文言文的翻译:让学生能够理解并翻译课文,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3. 文章主题的分析:通过分析课文内容,使学生理解曹刿的智谋和策略,以及他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4. 写作技巧的讲解:通过对课文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写作技巧,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5. 课文讨论与思考: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4. 审美鉴赏: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使他们能够欣赏和评价优秀的文学作品。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学生需要掌握并能够正确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提高语文素养。
2. 文言文的翻译与理解:学生需要能够理解并翻译课文,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3. 文章主题的分析与思考:学生需要通过分析课文内容,理解曹刿的智谋和策略,以及他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解决办法:
1. 对于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可以通过课前的预习和课堂上的互动练习来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
2. 对于文言文的翻译与理解,可以通过教师的解释和学生的自主翻译相结合,引导学生理解和翻译课文。
3. 对于文章主题的深入分析,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和思考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4. 对于写作技巧的应用,可以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练习相结合,引导学生掌握并应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6.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今天的学习内容。大家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学习了一些写作技巧。请大家记住曹刿的智谋和策略,并尝试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写作。今天的作业是翻译课文并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能够对文言文有更深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也能够培养自己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大家加油!

《曹刿论战》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曹刿论战》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曹刿论战》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实词与虚词及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长勺之战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1、把握本文围绕中心组材,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领含全文主旨。

三、情感与价值观:体会曹刿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1、文言实词2、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3、体会本文剪裁得当的特点教学过程:一、导入(回顾史上“以少胜多”战例)及作品简介。

二、范读三、学生自渎讨论,借助课下注释,初步了解文意。

四、学生就词句讨论,提问并将问题写在黑板上。

五、学生自由解答黑板上的问题。

六、总结归纳(出示小黑板)小黑板内容:1、古今异义牺牲:古义:今义:狱:古义:今义:忠:古义:今义:情:古义:今义:可以:古义:今义:间:古义:今义:2.一词多义:故:以:焉:之:七.、分角色朗读,逐段点名学生口头翻译,学生点评八、学生讨论.思考逐段归纳大意(板书)九、主题讨论十、写法探究:中心与剪裁十一、总结并题联肉食者未能远谋,曹刿斯言非妄语;明白人自有高见,长勺一战证雄才。

十二、布置作业背诵全文附板书设计曹刿论战《左传》战前准备:求信于臣,民弗从也求信于神,神弗福也战略思想(详)求信于民,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争经过:齐人三鼓,鲁军一鼓,齐师败绩战中指挥(略)下视其辙,登轼望之,遂逐齐师战后总结:彼竭我盈故克之战术思想(详)辄乱旗靡故逐之题联肉食者未能远谋,曹刿斯言非妄语;明白人自有高见,长勺一战证雄才。

王平。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第21课曹刿论战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第21课曹刿论战教案新人教版

第二十课曹刿论战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存文言文常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明白得鲁军以弱胜强的缘故。

能力目标:(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适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文章的艺术魅力,明白得课文主旨。

德育目标: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衷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二、【重点难点】1.重点:(1)理清行文思路。

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适当的叙事特点。

2. 难点:明白得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三、【教学预备】多媒体设备四、【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以弱胜强的辉煌战例,齐鲁长勺之战确实是其中的典型战例。

今天咱们学习的《曹刿论战》确实是谈长勺之战的。

通过学习,咱们明白得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什么缘故能战胜壮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咱们有哪些启发?<二>预习展现(1)《左传》《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形的一部纪年体史书。

《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以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清朝有的学者以为系刘歆改编。

近人以为是战国初年人依照各诸侯国史编成。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

书中保留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精练生动,尤其擅长描述战争及复杂事件,又擅长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进展有专门大阻碍。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

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后面,以为它是用史实来论述《春秋》经义的。

《春秋》记事超级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

”咱们此刻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题目,都是后人加的。

(2)关于历史散文体例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纪年、纪传三体。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1课《曹刿论战》教案(新版)新人教版(1)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1课《曹刿论战》教案(新版)新人教版(1)

21《曹刿论战》【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及背景相关知识。

2.朗读课文,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3. 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引用诸葛亮和毛泽东有关战争的名言,导入新课。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诸葛亮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驻我扰,敌疲我打。

──毛泽东二、预习检查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诵读课文的情况。

3.检查搜集的作者、作品等情况。

(1)《左传》简介《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一部史书。

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许多篇目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性格。

(2)春秋三传:《公羊传》,作者公羊高;《谷梁传》,作者谷梁赤;《左传》,作者左丘明。

其中成就最高的是《左传》。

(3)关于历史散文的体例历史散文有三种体例: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

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叙写史实.。

《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如《史记》。

(4)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

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

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起兵攻鲁。

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

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5)解题曹刿是什么人物?他“论”的是什么“战”?也叫曹沫,春秋时代鲁国大夫。

他“论”的是春秋时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齐鲁长勺之战。

三、诵读课文,感知文本1.要求:(1)读准字音,声音响亮;(2)把握朗读节奏和停顿;(3)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

《曹刿论战》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曹刿论战》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曹刿论战》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曹刿论战》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课时安排:共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

2、能正确译讲并背诵第1自然段。

学习过程:一、板题、示标。

同学们,让我们拨开历史的尘埃,在时间的长河中逆流而上,走进硝烟弥漫的古战场,去看春秋战国时发生在齐鲁之间的'长勺之战,这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

同学们,你们知道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齐国,又是谁在这场战役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吗?今天我们所要学得这篇课文就是关于这场战役的,学完这一课你们就会明白的。

(板题)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投影)二、第一次“先学后教”,比读准字音。

1、师:首先请同学们轮流朗读课文,比谁读音准确,停顿正确。

XX你先开始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有读错的地方,请举手帮助更正。

2、生轮流读课文,有错即停,指名正音,师板书学生读错的字,师及时表扬声音响亮、读得正确流利的同学。

3、可能读错的字词刿见鄙孚徧靡4、生齐读板书字词两遍。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比译讲课文。

1、指导自学自学指导一:请同学们边小声读课文第1自然段,边运用书下注释解释重点词,并练习翻译,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译讲第1自然段。

(如有疑问可问同学,也可举手问老师)2、生自学,师巡视,了解学情。

3、检查自学效果。

师:自学暂停,下面译讲课文。

XX,你译讲第一句,译讲方法请看投影:先读一句原文,再解释词,最后连起来翻译。

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有错,请帮助更正。

依次一人译一句。

(若有错,指名更正,生不会,师更正)估计有疑难的词:鄙古:鄙陋。

这里指目光短浅今:轻视,看不起牺牲古: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为正义的事业舍弃生命何以战:凭,靠必以分人:把比以信:按照,根据必以情:按照,根据可以一战:可以凭借生齐读第1自然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曹刿论战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曹刿论战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12 曹刿论战[教学目标]1.认识曹刿的智慧;2.理解文章体现曹刿智慧的方法;3.学习和掌握一些文言常识。

[教学重点难点]1.文章体现曹刿智慧的方法;2.一些文言常识。

[教学时数]2课时[预习]1.诵读并抄写课文。

2.参照注释,口译课文。

3.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起来。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学习课文中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2.理解和掌握一些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并能够准确翻译。

[教学步骤]一、检查预习。

1.检查诵读情况(小组读、个人读)。

2.同桌二位同学相互检查抄写情况,并对错别字进行登记。

3.教师在黑板上对错别字进行汇总,并与学生一起进行订正。

4.请学生说出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加以解答(也可以留待课文讨论时解答)。

二、导入课文[导入示例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选自《左传》,它的作者是写战争的能手,《左传》中留下了许多文学性很强的场景和细节。

但是,在这里的战争,好像没有流血的样子,也没有悬念和转危为安。

前面一句“可矣”,下决心出击了,下面一句就是“齐师败绩”。

这不是太轻松了吗?前面写战争前动员和政治上的调整和落实,花了那么多篇幅,都是为战争;可真正到了打仗,却好像还没有开打就赢了。

再说,齐国是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曾经九合诸候,一匡天下,齐国的军队绝不是豆腐渣,怎么就这么轻易地“败绩”了呢?这样的处理,透露出作者的匠心:文章的重点,不在战争,不在战争如何取胜,而在战争为什么取得了胜利。

文章的中心,不是战争,而是决定这场战争并取得胜利的人。

而且也不是这个人的一切,而是这个人的思想,他的战争理论。

现在,就让我们来了解他的理论吧。

[导入示例二]本课文的题目“曹刿论战”,可能给人一种错觉,以为这是一篇议论文。

其实不是。

这是一篇记叙文,是从《左传》中节选出来的。

《左传》据说是对孔子所编《春秋》的注解和阐释。

孔子编《春秋》,按年月日顺序,提纲挈领,很简明,于是后来就有人作“传”,也就是加以注解和补充丰富。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第21课《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第21课《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第21课《曹刿论战》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2、了解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情感目标:学习曹刿为国家着想、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二、教学重点:1、曹刿、庄公的人物形象;2、曹刿的“远谋”和庄公的“鄙”。

三、教学难点:1、巧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2、“论”战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点拨法。

五、课时安排:两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让我们拨开历史的尘埃,在时间的长河中逆流而上,走进硝烟弥漫的古战场,去看春秋战国时发生在齐鲁之间的长勺之战,这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

同学们,你们知道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齐国,又是谁在这场战役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曹刿论战》这篇课文探个究竟。

(板题)板课题:曹刿论战《左传》二、介绍相关知识,熟悉课文背景1、了解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

公元前685年刘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

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起兵迎击。

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

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2、关于《左传》《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

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

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这部书既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

三、出示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积累知识。

2.赏析人物。

四、书声琅琅读通文意1、自由读要求:圈出不认识的字词2、明确幻灯片上的生字词。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曹刿论战》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曹刿论战》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曹刿论战》教案一. 教材分析《曹刿论战》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文言文,选自《左传》。

这篇文章通过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揭示了战争中取胜的关键因素,即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正确的战略战术。

文章简练精辟,寓意深刻,是古代兵法的经典之作。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了解古代战争的一些基本知识,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并从中汲取智慧,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但本文内容较为深奥,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战争策略和军事术语。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提高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一些文言文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智慧,培养自己的战略眼光,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

2.难点:分析战争策略,理解曹刿的论点,以及如何将课文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战争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内容。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的力量,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课文内容,了解战争策略,搜集相关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文章大意,查阅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战争是古代社会的一种主要形态,我国古代战争史上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军事家和兵法家。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战争的课文——《曹刿论战》。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

然后,教师逐句讲解课文,分析战争策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扮演曹刿和鲁庄公,进行课堂剧表演,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九年级下册语文《曹刿论战》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曹刿论战》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曹刿论战》教案一. 教材分析《曹刿论战》是九年级下册语文的一篇课文,选自《左传》。

本文记叙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

文章通过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展示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同时也表现了鲁庄公的鄙陋无知。

本文的语言简洁,寓意深刻,对学生理解古代战争和军事策略具有一定的帮助。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文之前,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由于本文涉及到一些古代军事术语和战略思想,学生可能对此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储备来分析课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够理解课文中的军事术语和战略思想,并能够进行适当的解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读文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曹刿的军事才能和政治远见,使学生认识到在国家和民族利益面前,要有人文关怀和责任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够理解课文中的军事术语和战略思想,并能够进行适当的解读。

2.教学难点:课文中的军事术语和战略思想的解读,以及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在讲解课文内容时,运用讲授法进行详细解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自主学习法: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3.合作学习法:在课堂上,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课文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探究学习法: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探究,提高学生的问题发现和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为学生提供课文的朗读录音,帮助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

人教新课标九年级的下册版曹刿论战学习教案

人教新课标九年级的下册版曹刿论战学习教案

曹刿论战的对话部分采用了反问句和 设问句,加强了语气和表达效果。
03 曹刿论战思想内涵探讨
CHAPTER
战争观与和平理念
战争起因
探讨战争的起因,是否为正义或 非正义,还是出于某种利益关系
的考量。
和平理念
曹刿论战中体现的和平理念,如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小 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等 ,强调了政治清明、公正司法对
历史事件
齐鲁长勺之战,鲁国在曹 刿的谋划下以弱胜强,成 为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 战例之一。
文学价值
《曹刿论战》作为《左传 》中的一篇名篇,具有很 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
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与技能
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 和战争特点,掌握《曹刿 论战》的主要内容和写作 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 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 解能力和分析评价能力。
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应用
多媒体课件
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音频、 视频等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 程内容。
网络资源
利用网络资源,如历史资料、专家解 读等,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视野 。
学生活动组织与实施方案
小组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曹刿论战中的策略 、智慧和历史意义。
角色扮演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曹刿论战中的场景 ,加深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曹刿的智慧和谋略, 认识战争的残酷性,树立 和平意识。
教学内容与结构安排
文本解读
详细解读《曹刿论战》的文本 内容,包括曹刿的形象、战争 经过和写作特点等。
课堂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 扮演等活动,加深对文本的理 解和认识。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1《曹刿论战》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1《曹刿论战》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1、曹刿论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相关文学常识:长勺之战的背景,《左传》的相关知识。

2、理解掌握文中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加强文言积累,理解课文内容,加强学生的文言文语感训练。

过程与方法1、反复朗读,讨论探究,找出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联系现代汉语,在演变与沿革中去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课内引导,课外拓展的方法学习课文。

加强学生的文学积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充分认识到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武器装备,而且与民心的向背,战略战术等都有密切关系【教学重难点】重点:详略得当的结构安排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难点:认识到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武器装备,而且与民心的向背,战略战术等都有密切关系【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是失败了的英雄项羽的最后的人生悲歌,项羽拥兵40万之众,却被仅有10万兵马的刘邦挫败,落得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的结局,原因是什么?1、学生畅所欲言。

点拨:项羽的残暴和不善用人是他失败的原因之一。

2、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个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分析一下克敌制胜的关键是什么?教师板书课题、出处二、走进作者:三、预习检测:你认识它们吗?(幻灯片打出,检查预习情况)曹刿(guì)又何间焉(jiān)肉食者鄙(bǐ)牺牲玉帛(bó)小信未孚(fú)登轼而望之(shì)吾视其辙乱(zhé)夫战,勇气也(fú)望其旗靡(mǐ)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解题。

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鲁庄公、曹刿、乡人)从题目看,主要人物是谁?(曹刿)文章主要内容是在记叙一次战争的经过吗?从题目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论”)文章记叙的是哪一次战争?(长勺之战)2.引导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复述课文大意。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曹刿论战》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曹刿论战》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曹刿论战》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左传》的文学知识;理解《曹刿论战》的背景、内容及其意义;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小组讨论和课堂互动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曹刿论战》的内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曹刿论战》中所蕴含的兵家战略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曹刿论战》的基本内容和兵家战略思想;理解曹刿和鲁庄公的形象特点。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曹刿论战》的内涵;如何结合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介绍《曹刿论战》的背景知识和作者左丘明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会频繁地发生战争?这些战争对当时的社会和人民造成了哪些影响?2.知识点讲解(1)生字词:引导学生查阅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掌握生字词的读音、含义和用法。

(2)文学知识:介绍《左传》的基本知识和地位,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3)语法知识:讲解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常见文言文语法现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翻译文中的句子。

3.深入阅读(1)粗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文本内容;教师范读,纠正学生的发音和语调问题。

(2)精读:学生分段阅读,教师指导分析文中的重点语句和段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讨曹刿和鲁庄公的形象特点;教师点评指导。

4.课堂练习与讲解(1)笔头练习:学生完成课堂练习题,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2)口头练习: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再现《曹刿论战》中的情境;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作业布置与要求(1)抄写课文《曹刿论战》中的重点字词和语句。

(2)背诵课文《曹刿论战》。

(3)完成课后练习题。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辅助工具: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制作PPT演示文稿,呈现教学重点和难点。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1《曹刿论战》教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1《曹刿论战》教案 新人教版

《曹刿论战》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德育目标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1.理清行文思路。

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方法1.诵读法2.品读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

三国时官渡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以弱胜强的战例。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二、资料助读1.《左传》《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清代有的学者认为系刘歆改编。

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史编成。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

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2.关于历史散文编年体是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为为中心,按年、月、日来编撰、记述历史的一种方式,是编写历史最早也是最简便的方法。

如《春秋》、《资治通鉴》等就是编年体史书。

编年体最早起源于中国,其他地区类似形式的历史书则称为年代记,编年体也是年代记的一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刿论战》
课文分析: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

这一战争发生在公元前684年,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

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

全文的关键是“远谋”一语,通过人物对话,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

教学设想: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意,并要求学生积累文言重点词语,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选材、组材,详略得当的特点,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3、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主旨。

德育目标
学习曹刿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品读分析法。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充分预习课文,达到熟读成诵;
2、教师准备小黑析(语音、释义)。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

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二、检查预习
1、简介《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发生的背景;
2、语音:
刿(guì)又何间焉(jiàn)鄙(bǐ)弗敢专也(fú)
小惠未编(biàn)玉帛(bó)小信未孚(fú)公与之乘(chéng)
辙(zhé)轼(shì)旗靡(mǐ)
3、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停顿和重音)
4、释词:
肉食者鄙又何间焉牺牲玉帛小大之狱……
5、释句:
a.判断句式: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译为“……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忠之属也
b.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语,有的省略宾语,有的省略介词等等,翻译时要补出来。

可以一战
c.倒装句式:按照现代汉语的常式是主-谓-宾顺序,但有的文言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情况,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顺序。

“何以战?”战于长勺(倒装)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用简要的话概括文章内容;
2、理清课文线索。

明确:(人物活动线索:请见—问战—参战—分析;事件发展线索:迎战—备战—胜战—释战)
四、课后思考:在这个故事中,曹刿和鲁公各充当了怎样的角色?找出能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

第一课时板书设计:
曹刿论战
《左传》
线索人物活动:请见—问战—参战—分析
事件发展:迎战—备战—胜战—释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课文线索
二、深入探究
A、第一段
1、“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
补充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

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
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

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起兵迎击。

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

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明确: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侵犯”。

2、曹刿的身分怎样?
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忧国”。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
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

“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

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

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

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

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5、“何以战”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

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明确: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回答的?为什么第三个准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

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7、本段小结:这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B、第2段
1、作战地点选在哪里?
明确:长勺(“战于长勺”是个状语后置句),在鲁国境内,地理条件对鲁国有利。

2、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

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

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3、本段小结: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

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

C、第3段
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
明确:缘故,“攻击”的缘故和“追击”的缘故。

2、曹刿是如何回答的?
明确:有两层意思:
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竭”)的时机进行攻击。

“夫战,勇气也”(这是个判断句,“也”表示判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面省略“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敌人)。

“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

一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

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

3、小结:第3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

三、归纳总结全文
1.归纳中心思想。

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2.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明确:这是一篇记叙文,但全文以“论”为中心。

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四、背诵课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