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课标版语文九年级下第六单元 《曹刿论战》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单元教案
20曹刿论战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2.了解《左传》,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
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语设计
播放古代战争视频) 同学们,刚才大家看到这惊心动魄的画面,仿佛回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历史长河中发生过数不清的战争,而春秋时期齐鲁两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就是一次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今天让我们通过课文《曹刿论战》去探寻鲁国取胜的原因。
在文章中曹刿来论述战争,这节课我们也好比来打一场小小的战役,同学们是士兵,大家将要攻克三座堡垒(即三个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投影)。大家有没有信心攻克它们?
二、简介作家作品及相关背景
(通过预习我们了解到本文选自《左传》,大家对这部书了解吗?下面请一位同学简单介绍一下这部书的情况。)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音频,学生听读,把握字音。认读生字(大家都知道,要学好文言文,首先要读好。我先播放一下课文的朗读录音,同学们注意文中生字的读音,以及朗读的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同时给文中生字注音。
3.多媒体显示重点生字:提问学生认读(课文读完了,文中的生字你认识了吗。老师检查生字掌握情况,请两位同学来读一读)分两组回答。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复习课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复习课
教学目标:
1、了解中考课内文言文阅读考点及题型,明确复习方向;
2、结合《曹刿论战》这一课的知识点,对重要的实词和虚词考点进行归类复习,从而学会自己归类整理各知识点。
教学重点:对重要的实词和虚词考点进行归类复习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历年南宁市中考实词和虚词的考点
二、明确考点
1、中考文言实词、虚词的考查会在第13、14题(选择题)、第16题(课
内文言句子翻译)中出现,赋分8分。
2、考查的知识点: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重要的实
词及“之”、“以”、“而”、“于”、“虽”、“其”、“焉”、“为”、“乎”、“者”、“然”、“则”等常见虚词。
3、初中六册书的文言实词、虚词非常庞杂,有必要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纳
整理。
三、以《曹刿论战》为例归纳文言实词和虚词
(一)古今异义
牺牲玉帛
小大之狱
可以一战
再而衰
肉食者鄙
又何间焉
(二)词类活用
神弗福也
公将鼓之
公与之乘
(三)一词多义
1.十年春,齐师伐我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万钟于我何加焉
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安能辨我是雄雌
4.必以信
小信未孚
信义著于四海
欲信大义于天下
5.忠之属也
报先帝而忠陛下
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6.齐师败绩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7.夫战,勇气也
予观夫巴陵胜状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8.忠之属也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神情与苏黄不属
9.公问其故
故克之
故逐之
温故而知新
(四)虚词
1.肉食者谋之
小大之狱
公将鼓之
公将驰之
辍耕之陇上
何陋之有
2.何以战
必以分人
必以情
扶苏以数谏故
咨臣以当世之事
《曹刿论战》说课稿(范例13篇)
《曹刿论战》说课稿(范例13篇)
《曹刿论战》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曹刿论战》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古文,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这篇出自于《左传》的文章主要围绕着“鄙”和“远谋”这一文眼,通过人物的对话总结战争的经验教训。史料剪裁得当,刻画了曹刿这一爱国、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才能的形象。
2、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提出的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本单元提示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课文,读出一点语气。因此,依据教材的编写意图、本文的特点及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我制定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加强诵读,疏通文意,进一步积累文言词汇和文言特殊句式;
(2)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找出本文文眼,领会全文主旨;
(3)情感目标:体会曹刿的爱国主义精神。
3、教学重、难点:
(1)本文中古今异义词的学习和重点虚词“之”“以”的用法;
(2)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3)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二、说教法
新课程大力提倡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本课虽是讲读课文,也应该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只起主导作用。新课程同时提出“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在授课中,我有步骤的引导学生读人物对话、理清文章叙述线索、围绕全文文眼有详略的论述战争问题,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实践。并运用多媒体展示板书。
三、说学法
《曹刿论战》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初中语文人教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20 曹刿论战教
案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3.体会文章是如何处理详略的。
4.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理解课文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体会文章的详略处理。
3.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学法指导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想想,你能说出几个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这方面的战争论述。
二、作品简介(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了解)
《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是一部古代编年体史书,
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
书中记述了各诸侯国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残暴和荒淫,赞美了杰出人物的历史功绩,表达了重视人民的民本思想。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长于记事,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三、写作背景
齐与鲁是春秋时期的邻国,都在山东省,齐在东北部,鲁在西南部。
齐襄公即位后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公元前686年,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杀死。次年春天,公孙无知被人杀死,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君位。稍后,鲁庄公也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鲁军与齐军交战时鲁军大败。鲁庄公十年春,齐再次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在这次战役中,鲁国以弱胜强。这就是文章中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
部编人教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教案
《曹论战战》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属于散文作品。该文记的是齐鲁长勺之战,齐强鲁弱,结果鲁国大获全胜,成为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曹对战前、战中、战后都作了很好的论述,指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以下是本人整理的《曹刿论战》的教案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欣赏作品内容,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获得自己对人生益的启示。
3、初步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常用字的古今义。
3、掌握阅读文言文的一般规律。
【教学方法】
1、品读法(解说:学生能读中有品,品中有悟)
2、探究法(解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互助合作的习惯)
3、归纳法
【教学手段】
课件、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学生列举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引入课题,参照课文注解①简介《左传》。《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二、诵读课文
(一)认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和停顿。
1、辨读字词,检查学生预习效果。
曹刿()小信未孚()小惠未偏()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望其旗靡()
2、朗读课文
(1)教师背诵
(2)学生齐读
注意下列句子的语气和停顿。
①又何间焉(反问语气) 民弗从也(否定语气)忠之属也(肯定语气)夫战,勇气也(发议论)
②“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3、学生自由朗读。
(二)品读课文要求:理解文意,体会情节。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曹刿论战》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曹刿论战》
文本解读
《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名篇,记录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全过程。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包含着丰富的军事思想。它着重体现了战略防御的基本原则:如政治上取信于民,战争过程中把握战机,战略攻防中以逸待劳等。战争中正确运用这些原则,便可以达到以少胜多的目的,这一战例对后世军事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从文学角度看,作者选材精到,构思落笔立意高远,既于叙事中总结历史经验,又于行文中生动刻画人物形象,是一篇文字简短明快、内蕴丰富的记事散文。
围绕中心选材,重点突出。文章开篇交待了时间,战争起因,作战双方;接着写了战前的政治准备,战争过程中双方的对峙、攻防,最后写到战后的总结。但作者没有平均用力,更没有详细描写战争场面,而是集中笔墨写曹刿的“论战”。
第一段,战前论战。重点写曹刿和鲁庄公关于战前准备的对话,围绕着“何以战”这一中心问题,鲁庄公“三答”,曹刿“三评”。庄公先提出“衣食”的分配,“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又说到神灵的祭祀,“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前者不是普遍施予民众的实惠,无关战事全局;后者是例行的宗教性礼节,并非对民众的真诚许诺,因此二者都为曹刿所否定,但在否定中又有肯定,肯定了“民从”和“孚”的重要性。在曹刿的启发下,鲁庄公终于认识到作战需要人民的支持,于是有了第三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充分肯定了这一点,指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从战前论战可以看出曹刿对民心所向在战争中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认识到政治上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基础。
新统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教学课件
写作
“有创意地表达”,目的在于通过对选材、角度、 语言表达、表现形式等创新能力的培养,写出有个 性,不落俗套的文章,能够让读者眼前一亮。
名著导读
《简•爱》——外国小说的阅读。
除了关注小说的基本元素(如故事 情节、人物形象、主题表现)之外, 还要注意小说的创作背景、文化内 涵,叙事角度、语言特点等。
《出师表》
它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对朝廷内政提出的建议,表现了 诸葛亮忧心国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耿耿忠心。
全文语言质朴真切,措辞深浅适度, 晓之以理,动之以 情,真可谓是:百代文章,万丈光焰,穿越岁月之障,纵 横无人之际,润色万物,在我们心中耕耘。
《诗词曲五首》
所选的内容类型多样,有古乐府、歌行、 律诗,还有词和曲。学习这一课,要注意背 诵默写,写法赏析和积累语言等语文素养的 训练。
•3 . 学 会 有 创 意 地 写 人 记 事 , 表 情 达 意 。 •4 . 阅 读 《 简 • 爱 》 , 学 习 阅 读 外 国 小 说 的 读 书 方 法 。
过程与方法
•1 . 侧 重 阅 读 , 在 读 中 感 受 , 理 解 、 以 读 促 学 。 •2 . 强 化 实 践 , 注 重 探 究 , 发 展 合 作 , 以 “ 有 创 意 的 表 达 ” 的 写 作
知乘之丘乱之战;、长鄑勺之之战战,,击击败败宋齐国国;;所属势力
人教课标版语文九年级下第六单元《曹刿论战》1
• 一、导入 •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 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 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 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 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 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 同志的称赞。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 名的战例。”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 论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 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 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 • • •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用简要的话概括文章内容; 2、理清课文线索。 明确:(人物活动线索:请见—问战—参 战—分析;事件发展线索:迎战—备战— 胜战—释战)
• 四、课后思考:在这个故事中,曹刿和鲁 公各充当了怎样的角色?找出能概括全文Hale Waihona Puke Baidu主旨的句子。
• • • • • • • • • • • • • •
二、检查预习 1、简介《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发生的背景; 2、语音: 刿(guì 又何间焉(jiàn) 鄙(bǐ) 弗敢专也(fú) ) 小惠未编(biàn) 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公与之乘(chéng) 辙(zhé) 轼(shì 旗靡(mǐ) ) 3、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停顿和重音) 4、释词: 肉食者鄙 又何间焉 牺牲玉帛 小大之狱…… 5、释句: a.判断句式: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译为“……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忠之属也 b.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语,有的省略宾语,有的省略介词等等,翻译时要补出来。 可以一战 c.倒装句式:按照现代汉语的常式是主-谓-宾顺序,但有的文言句有宾语前置、定语 后置等情况,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顺序。 “何以战?” 战于长勺(倒装)
初中语文_曹刿论战(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曹刿论战》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属于散文作品。该文记的是齐鲁长勺之战,齐强鲁弱,结果鲁国大获全胜,成为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曹刿对战前、战中、战后都作了很好的论述,指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设计理念】
1、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3、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1.了解战争文化和作品背景。
2.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3.注重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积累。
【教学重难点】
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重点)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常用字的古今义。(难点)
【教学方法】
1、认读法(解说:目的是培养语感,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2、品读法(解说:学生能读中有品,品中有悟)
3、积累法(解说:培养学生善于积累,勤于记录的习惯)
【教学手段】
课件、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战争文化
1.请你记诵两条关于战争的古今名言
★用兵之道,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诸葛亮
★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毛泽东
2.《孙子兵法》的作者是谁?他是什么朝代的人?孙武,春秋时期
3.“千里走单骑”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它出自哪一部描写战争的著名小说?关羽,《三国演义》
4.谜语猜与“军事”有关的成语。
(1)“神农布阵”;草木皆兵(2)“军事论文”纸上谈兵
5.说一说
古代“以少胜多”的战例及相关人物。
•官渡之战巨鹿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曹刿论战》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曹刿论战》教案
一. 教材分析
《曹刿论战》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文言文,选自《左传》。这篇文章通过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揭示了战争中取胜的关键因素,即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正确的战略战术。文章简练精辟,寓意深刻,是古代兵法的经典之作。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了解古代战争的一些基本知识,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并从中汲取智慧,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但本文内容较为深奥,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战争策略和军事术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提高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一些文言文
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智慧,培养自己的战略眼
光,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
2.难点:分析战争策略,理解曹刿的论点,以及如何将课文内容运用到
实际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战争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内容。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的力量,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课文内容,了解战争策略,搜集相关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文章大意,查阅相关资料。
第20课《曹刿论战》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20曹刿论战
【设计理念】
1、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3、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欣赏作品内容,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3、初步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常用字的古今义。
3、掌握阅读文言文的一般规律。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教学方法】
1、认读法(解说:目的是培养语感,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2、品读法(解说:学生能读中有品,品中有悟)
3、探究法(解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互助合作的习惯)
4、归纳法(解说:学习需要方法,方法源于归纳,归纳益于拓展)
【教学手段】
课件、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曹刿论战》。本文记述的是一次以少胜多的战争,弱小的鲁国打败了强大的齐国。其原因是什么?让我们一起来探讨探讨。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
作者简介: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他曾任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又作《国语》,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始学界推其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
作品简介:《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到西汉班固时才改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全书六十卷,以《春秋》为纲,并仿照春秋体例,按照鲁国君主的次序,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悼公十四年间春秋霸主递嬗的历史,保存了许多当时社会文化、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珍贵史料,在史学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梁启超称《左传》的出现是"商周以来史界之革命"。
第六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曹刿论战》
简明而完整地记录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一 个著名战例——齐鲁长勺之战。 但是文章没有直接记叙这次战役的过程,而是记 录了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生动地说明了政治上 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 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通过人物对话,曹刿的 “远谋”和肉食者的“鄙”都得到了鲜明的对比, 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寓知识性与思想性于一体的 课文。
出任齐国国相辅佐齐威 王完成改革使齐国富强
所属势力
人物品读
战国初期 齐国
典型情节
人物特点/精神
”三比“而“暮寝而思之”
善于思考,理智
”进谏““王之蔽甚矣”
善于劝谏、敢于担当
基本信息
姓名
田因齐
籍贯
职业
国君
所属时期
主要成就 改革图强,徐州相王 所属势力
人物品读
典型情节
“善”
“三赏”
齐国临淄(今山东临淄) 战国 齐国
写作
“有创意地表达”,目的在于通过对选材、角度、 语言表达、表现形式等创新能力的培养,写出有个 性,不落俗套的文章,能够让读者眼前一亮。
名著导读
《简•爱》——外国小说的阅读。
除了关注小说的基本元素(如故事 情节、人物形象、主题表现)之外, 还要注意小说的创作背景、文化内 涵,叙事角度、语言特点等。
语言特点 精练传神,形象如生 写作特点 三叠结构,整齐对称
初中语文人教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教案
曹刿论战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相关文学常识:长勺之战的背景,《左传》的相关知识。
2、理解掌握文中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加强文言积累,理解课文内容,加强学生的文言文语感训练。
3、学习课文的结构的详略安排。
4、对比衬托和侧面描写的写作技巧。
5、运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6、课文的朗读和背诵:课文的篇幅较短,但其中有不少的对话,应该引导学生读出相应的语气。
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讨论探究,找出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联系现代汉语,在演变与沿革中去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课内引导,课外拓展的方法学习课文。加强学生的文学积累。
3、联系《邹忌讽齐王纳谏》,比较阅读。
4、将课文的学习与写作实践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充分认识到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武器装备,而且与民心的向背,战略战术等都有密切关系。同时鼓励学生将这些道理运用到生活、学习中。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详略得当的结构安排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难点:与《邹忌讽齐王纳谏》比较阅读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一、导入新课
导入: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分析一下克敌制胜的关键是什么?教师板书课题、出处二、你认识它们吗?(幻灯片打出,检查预习情况)三、播放课文录音片断,学生自由散读课文,然后齐读课文
学生齐读后,、教师注意及时指出学生朗读的优点和不足,特别注意指出学生在句读方面存在的问题。
四、研习新课
1 .解题。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鲁庄公、曹刿、乡人)从题目看,主要人物是谁?(曹刿)文章主要内容是在记叙一次战争的经过吗?从题目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论”)文章记叙的是哪一次战争?(长勺之战)
部编本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全部教案(共38页)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3.长勺之战背景简介
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5)重点句子:
①肉食者谋,未能远谋。
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④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2、判断句式: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译为“……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例如:忠之属也
3、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语,有的省略宾语,有的省略介词等等,翻译时要补出来。:
第一段,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通过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第二段,叙述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
第三段,战后曹刿论述战役取胜的原因。
课文是按着战前准备、战争进行、
战后总结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
2、换个角度: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概括情节。
曹刿:请见—问战—参战—论战
庄公:迎战—备战—胜战—问故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多媒体显示重点字音
刿(guì) 又何间焉(jiàn) 鄙(bǐ)
曹刿论战教案(6篇)
曹刿论战教案
曹刿论战教案(一):
《曹刿论战》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潜力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文章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主旨。
德育目标: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衷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齐鲁长勺之战就是其中的典型战例。这天我们学习的《曹刿论战》就是谈谈长勺之战的。透过学习,我们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二、解题:
1、《左传》
2、课文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
3、课文标题为“曹刿论战”,曹刿是当时奴隶主贵族,为了鲁国的利益,……。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多媒体显示重点字音:
刿(guì)又何间焉(jiàn)鄙(bì)弗敢专也(fú)旗靡(mǐ)
玉帛(bó)小信未孚(fú)公与之乘(chéng)辙(zhé)轼(shì)
2、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
3、选几位同学概述课文大意。
明确:依两条线索概括:
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奋战——胜战——评战)
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教案
曹刿论战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3.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4.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5.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前面我们刚刚学习丁先秦诸子散文,领略了诸子散文特有的艺术魅力。今天,我们学习先秦历史散文著作《左传》中的选段《曹刿论战》,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二、资料助读
1.《左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清代有的学者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史编成。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2.长勺之战背景简介
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刿论战》
课文分析: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争发生在公元前684年,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全文的关键是“远谋”一语,通过人物对话,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
教学设想: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意,并要求学生积累文言重点词语,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选材、组材,详略得当的特点,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3、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主旨。
德育目标
学习曹刿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品读分析法。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充分预习课文,达到熟读成诵;
2、教师准备小黑析(语音、释义)。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二、检查预习
1、简介《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发生的背景;
2、语音:
刿(guì)又何间焉(jiàn)鄙(bǐ)弗敢专也(fú)
小惠未编(biàn)玉帛(bó)小信未孚(fú)公与之乘(chéng)
辙(zhé)轼(shì)旗靡(mǐ)
3、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停顿和重音)
4、释词:
肉食者鄙又何间焉牺牲玉帛小大之狱……
5、释句:
a.判断句式: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译为“……是什么”和“……不是什么”。忠之属也
b.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语,有的省略宾语,有的省略介词等等,翻译时要补出来。可以一战
c.倒装句式:按照现代汉语的常式是主-谓-宾顺序,但有的文言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情况,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顺序。
“何以战?”战于长勺(倒装)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用简要的话概括文章内容;
2、理清课文线索。
明确:(人物活动线索:请见—问战—参战—分析;事件发展线索:迎战—备战—胜战—释战)
四、课后思考:在这个故事中,曹刿和鲁公各充当了怎样的角色?找出能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
第一课时板书设计:
曹刿论战
《左传》
线索人物活动:请见—问战—参战—分析
事件发展:迎战—备战—胜战—释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课文线索
二、深入探究
A、第一段
1、“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
补充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
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明确: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侵犯”。
2、曹刿的身分怎样?
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忧国”。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
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5、“何以战”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明确: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回答的?为什么第三个准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7、本段小结:这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B、第2段
1、作战地点选在哪里?
明确:长勺(“战于长勺”是个状语后置句),在鲁国境内,地理条件对鲁国有利。
2、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3、本段小结: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
C、第3段
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
明确:缘故,“攻击”的缘故和“追击”的缘故。
2、曹刿是如何回答的?
明确:有两层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