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身医学
心身医学-精品文档
生物心理社会模型的应用
生物心理社会模型在心身医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该模型强调了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 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作用。例如,情绪调节、认知行为疗法等心理学方法已 被用于治疗多种躯体疾病。
03
心身疾病的治疗与干预
心身疾病的治疗方法
01
药物治疗
根据疾病的性质和严重程度,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例如,对于
抑郁症患者,医生可能会开具抗抑郁药物。
02 03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是心身疾病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包括认知行为疗法、人际 疗法、家庭疗法等。心理治疗的目标是帮助患者理解和改变他们的思 维模式和行为,从而减轻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
02
心身疾病的分类与诊断
心身疾病的分类
躯体形式障碍:如躯体化障碍、 疼痛障碍等。
心理生理障碍:如失眠症、性功 能障碍等。
精神应激相关障碍:如急性应激 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等。
神经症性障碍:如抑郁症、焦虑 症等。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 如酒精依赖、药物依赖等。
心身疾病的诊断标准
病史
了解患者的家族史、既往史、生活 史等,以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心身疾病的康复治疗
康复计划
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包括康复锻炼、职业康复、社会技能训练等,以 帮助他们最大限度地恢复功能和独立性。
物理治疗
针对心身疾病引起的身体症状,如疼痛、僵硬、痉挛等,进行物理治疗,以减轻 症状和提高运动功能。
04
心身医学的研究进展与趋势
心身医学的研究进展
心身医学
4.
5.
对某些具有心身疾病遗传倾向或已经有心身疾病的先兆征象的情况者,应注 意加强心理预防工作。
(十) 心身疾病发病机制:
1. 心理动力理论:
(1)
Alexander:个体特异的潜意识动力特征
决定
心理冲突引起特定的心身疾病 如:试图消除被压抑的矛盾情绪或避开危险物
哮喘
(2)
修正的理论:
潜意识心理冲突
应激原
躯体性 理化:高低温度、湿度 心理性 心理冲突、挫折情境
噪音、振动、毒物药物
生物:微生物、寄生虫 疾病、疼痛、疲劳等
焦虑、恐惧、无依靠
怒气、抑郁、敌意等 不切实际的凶事预想
社会性 天灾人祸、战争、动乱 重大政治、经济变化 人际关系紧张不和睦
文化性 文化道德与评价、工 作、生活压力、语言 环境与风俗习惯变化
实际存在的
病因
医学
心理社会刺激
刺激
处理
恢复
心理、社会
及物理环境
心理
社会 机制
生理
机制
疾病
状态
慢性
状 死亡
遗传历史及环境
多因素发病理论模式
致病过程:
心理社会紧张刺激
大
脑
(认知评价) N内分泌
其它脑区
植物性NS
பைடு நூலகம்
下丘脑
释放因子
交感 肾 上腺 髓质 儿茶酚胺 腺 激 副交感 垂 性 体 甲 状 腺 素 肾 上 腺
NE,5-HT,DA,Ach
行为变化 或
+ 内啡肽
精神障碍
免疫系统功能失调
中枢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 相互作用 与 紧张刺激
致病的关系
胸腺功能失调
心身医学简介
中医内科系统常见的心身疾病
1、心血管系统心身疾病:
高血压病(眩晕)、原发性低血压(眩晕)、冠心病(胸痹、心 痛)、心脏神经症(胸痹、心痛)、心律失常(心悸)、心因性 晕厥(厥证)等;
2、 N系统心身疾病:
脑卒中(中风)、血管神经性头痛(头痛)、紧张性头痛(头 痛)、癫痫(痫证)等;
3、 消化系统心身疾病:
胃、十二指肠溃疡(胃脘痛)、慢性胃炎、胃神经症(胃痛—— 或叫胃痞、胃胀)、溃疡性结肠炎(泄泻或痢疾)、肠神经症 (泄泻)、习惯性便秘(便秘)、慢性肝炎(胁痛)、慢性胆囊 炎(胆胀)、食道神经症(梅核气)等;
4、 呼吸系统心身疾病:
支气管哮喘(哮病)、过度换气综合征(喘病)、神经性咳嗽(咳 嗽)、喉头痉挛(喉闭)等;
中医学与心身医学的关系
中医学特别是中医内科学,古代称为大方脉。大约 80%——90%的中医人员从事内科工作。因此,中医 内科学的发展关系到中医事业的前途和命运。中医内 科学要想更快的发展提高、保持国际领先水平,必须 向中医心身内科学发展。所谓心身内科学就是进一步 挖掘继承中医内科学心身相关、天人合一、形神合一 的理论和技术,吸收国外现代心身医学的技术和方法, 具备新时代特色的现代中医内科学。西医医学模式的 转变及其发展史,有力的证明了中医学的医学观、人 体观、疾病观的正确性。所以在二十一世纪,中医学 要牢牢抓住这一机遇,尤其是中医内科学要继承传统, 用现代科学成果营养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壮 大自己。新的实际将是中医学大有可为、大显身手的 时代。
5、 内分泌系统心身疾病:
糖尿病(消渴)、心因性多饮(消渴)、甲亢(瘿病)、尿崩症 (消渴)、肥胖病(痰病)、内分泌失调综合征(郁证)等;
心身医学简论
多学科交叉
未来,心身医学将和其他学 科如神经科学、生物医学等 交叉发展。
治疗模式改变
随着人们对身心健康的重视, 未来普及的健康保健和医疗 将更注重整体化的治疗和防 护。
修身养性
心理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如冥想 和瑜伽。
行为和认知疗法
行为和认知疗法在心理治疗中的 应用。
慢性疼痛治疗
通过运用心理与生理疗法,帮助 患者缓解疼痛。
心身医学的疗效证据
1 心理治疗
对焦虑、抑郁症等心理问题的治疗非常有效。
2 瑜伽
3 认知行为疗法
有助于降低血压、保持身心健康。
对慢性疼痛、心理问题等也有很好的疗效。
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和荣格等精神分析学派 的兴起,推动了心理因素在医学 中的应用。
整体医疗
20世纪60年代,整体医疗理念和 疗法得以发展。
心身医学的核心原理
1
应对压力
身体和心理是如何应对压力的。
2
思维和情感的力量
思维和情感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3
社会和文化因素
社会和心身医学的方法和技术
生物反馈
通过训练人自我感觉器官,让 人自己学会控制一些自主神经 功能,如血压、心率等。
瑜伽和冥想
通常是多种方法的综合,如瑜 伽、冥想等,强调人体呼吸等 生理和心理机制的调节。
行为治疗
主要是针对行为问题以及不良 习惯、压力来源等方面的改变 和训练。
心身医学的前景和展望
日益重视
心身医学正在被越来越多的 人所接受和重视,被纳入了 医学教育体系。
心身医学简论
心身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医学学科,探讨身体和心理健康之间的相互联系。
定义心身医学
身心一体
将身体和心理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和治疗。
心身医学简论课件
汇报人:日期:contents •心身医学概述•心身疾病的分类与诊断•心身疾病的治疗•心身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心身医学的研究进展目录01心身医学概述心身医学的定义定义心身医学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古代哲学和医学思想,但作为一个独立的医学领域,它是在20世纪初逐渐形成的。
起源重要性心理疾病的躯体表现预防和治疗策略心理因素与躯体疾病的关系01020302心身疾病的分类与诊断心身疾病的分类这类疾病受到强烈的精神刺激或长期慢性应激的影响,如急性应激障碍、精神应激相关疾病这类疾病主要表现为个体的人格特质出现明显偏离正常,如反社会人格、人格障碍这类疾病以焦虑、抑郁、强迫等情绪为主要表现,如广泛性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等。
神经症性障碍躯体形式障碍这类疾病既表现为生理症状,又有心理因素的影响,如进食障碍、性功能生理心理障碍0201030405心身疾病的诊断标准了解患者的家族史、个人史、症状表现、诱发因素等。
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心理评估诊断与鉴别诊断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以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变。
使用心理测验等方法评估患者的情绪状态、认知功能、行为模式等。
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心理评估的结果,对心身疾病进行诊断,并与其他器质性病变进行鉴别。
心身疾病的诊断方法03心身疾病的治疗抗抑郁药物抗焦虑药物镇痛药物其他药物药物治疗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疗法家庭治疗其他疗法综合治疗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相结合定期随访与评估社会支持社会支持系统对患者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应鼓励患者积极参04心身疾病的预防与控制1心身疾病的预防措施23保持合理的饮食、充足的睡眠、适量的运动和良好的心态等,有助于预防心身疾病的发生。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方式,提高个体的心理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避免心理问题的发生。
心理健康的维护减少接触和参与不良的社会活动,避免因社会压力和不良影响导致心身疾病的发生。
避免不良的社会环境药物治疗在必要情况下,医生会开具药物治疗方案,以帮助患者控制心身疾病的症状和预防复发。
浅谈对心身医学的几点认识
浅谈对心身医学的几点认识1. 引言1.1 什么是心身医学心身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医学学科,它认为人的身体和心理是密切相关、相互影响的。
心身医学不仅关注身体疾病的治疗,更注重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和治疗过程中的作用。
在心身医学的理念中,人的身体和心理是一个整体,治疗疾病必须从综合考虑身心因素出发,达到身心健康的平衡状态。
心身医学主张综合运用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营养调理等方法,以达到治疗疾病和促进康复的目的。
在心身医学的视角里,疾病常常是身体和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仅仅依靠药物治疗是不够的,还需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生活方式、社会环境等综合因素。
心身医学是一门以人的身心健康为中心的医学学科,它超越了传统医学中仅仅关注疾病表面症状的局限,更加注重人的整体健康和生命质量的提升。
通过心身医学的综合治疗模式,患者可以在身体和心理双重层面得到更全面、更有效的治疗和关怀。
1.2 心身医学在医学领域的作用心身医学在医学领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心身医学致力于探索和研究心理与身体之间的密切关系,帮助医学界更全面地理解和治疗疾病。
通过心理因素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心身医学为医学领域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思路,促进了医学的进步和发展。
心身医学对慢性病的治疗效果也备受关注。
慢性病在现代社会中占据了较大比例,常常需要长期的治疗和管理。
心身医学注重调节患者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疾病带来的压力和困扰,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心身医学在疼痛管理中的应用也具有重要意义。
疼痛是许多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给患者带来极大的身心困扰。
通过心身医学的方法和技术,可以有效地缓解疼痛,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
心身医学在医学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心身医学将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2. 正文2.1 心理因素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心理因素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是心身医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议题。
心身医学课件
根据评估结果,对符合标准的学员颁发资质认证,证明其具备从事心身医学工作的资格。
监督与继续教育
对已经获得资质认证的专业人员进行监督,并提供继续教育机会,确保其知识和技能的持 续更新和提高。
06
心身医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心身医学在医疗保健领域的应用拓展
预测性和预防性医疗保健
心身医学将更加侧重于预测和预防,通过了解个体的生物学、心理学和行为学特 征,为个体提供个性化的医疗保健方案。
04
心身医学的研究进展
心身医学的最新研究成果
神经生物学研究
近年来,心身医学领域在神经生物学方面取得了许多突破性成果,发现了心灵与身体之间 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与之相关的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节系统的变化。
情感认知研究
情感认知是心身医学的热门研究领域之一,主要涉及情感的产生、调节和认知过程,以及 与之相关的神经和心理机制。
预防医学
预防医学是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关注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而心身医学与之密切相关,因为许多疾病都与心理因素有关。
心身医学研究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心身医学研究仍面临着许多挑战,如研究方法学的可靠性、研究结果的普适 性和实际应用的有效性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探讨和解决。
机遇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心身医学研究也面临着许 多机遇,如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的出现、心理健康服务的不断拓展和普及, 以及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不断加强等。
03
20世纪60年代,随着行为疗法、认知疗法等心理治疗方法的
发展,心身医学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心身医学的基本原则
整体观念
心身医学强调人体是一个整体,身 体和心理是相互关联的。
个体化原则
心身医学在现代临床医学教育中地位与作用的思考
心身医学在现代临床医学教育中地位与作用的思考哎呀,说起心身医学,这可是个大事儿啊!咱们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心理问题越来越多,身体上的毛病也是层出不穷。
这时候,心身医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那么,心身医学在现代临床医学教育中到底有什么地位和作用呢?咱今天就来好好聊聊这个话题。
咱们得明白心身医学是什么。
心身医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心理和生理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
它认为,人的心理和生理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心理问题可能会导致生理上的问题,反过来也一样。
所以,治疗一个人的心理问题,不能只关注心理层面,还得关注生理层面。
这样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让人身心健康。
那么,心身医学在现代临床医学教育中有什么地位呢?其实,心身医学已经成为了现代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越来越多的医生开始关注患者的心理问题,认识到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而且,心身医学的研究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包括心理测量、心理咨询、行为疗法等等。
这些都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多的治疗手段,也让患者得到了更好的治疗效果。
接下来,咱们来看看心身医学在现代临床医学教育中的作用。
心身医学教育让医生更加关注患者的心理问题。
在过去,很多医生可能只会关注患者的生理症状,而忽略了心理因素。
但是,随着心身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医生开始意识到心理问题的重要性,从而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治疗患者。
心身医学教育提高了医生的心理素质。
作为医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只有这样,才能在面对各种复杂的病例时,保持冷静和理智,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而心身医学教育正是培养医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心身医学教育促进了临床医学的发展。
心身医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不断创新和完善,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多的治疗手段。
这些新的技术和方法的应用,使得临床医学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心身医学教育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心身医学的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第一章心身医学概述
第一章心身医学概述第一章心身医学概述所谓心身医学,从广义的角度,是指医学领域所有涉及心理与生理关系的问题。
从狭义的角度,则主要涉及心身疾病的基础和临床问题。
两者都与医学和心理学有关,因此心身医学应属交叉学科。
心身医学概述部分讨论心身医学概念的产生、现代心身医学的组成、发展与现状及心身医学的重要性。
第一节心身医学概念的产生心身医学(psychosomatic medicine),是研究心身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的狭义概念是研究心(心理)和身(躯体、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的作用,主要的实际研究领域是心身疾病。
广义的概念是研究正常和异常的心理与生理之间的相互作用,为疾病的多因素发病机制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在现代医学中,心身疾病有着较长的历史和丰富的研究内容。
心身医学这一名词1922年由德国学者Felix Deatsch提出,但追溯历史可以发现,德国精神病学家Johann Heinroth 在1818年就提出“心-身”(mind-body)的概念,并最早描述了躯体的整体性和心与身的不可分割性。
1844年,Jacobi用“psychosomatic”一词强调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机制中的重要地位,1872年,Tuke撰写了《健康和疾病中心理对躯体的影响》一书,为心身医学奠定了基础。
1930年,Krehl更是提出“没有疾病,只有病人”的箴言,他的学生Weizaecker将精神分析的知识应用于内科临床,并提出:“要研究活人,研究者必须把自己卷入到被研究者的生活里去”。
Bergmann通过研究证实了器质性变化前的功能紊乱可分为若干阶段,并创造了“功能病理学”(functional pathology)这一术语,功能病理学研究心理事件与神经症行为方式和内脏疾病的关系,这些研究推动了德国心身医学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Mitscherlich在前西德成立了第一个心身医学诊所。
1954年德国创刊了《心身医学与精神分析杂志》。
浅谈对心身医学的几点认识
浅谈对心身医学的几点认识1. 引言1.1 心身医学的定义心身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医学分支,它强调身体和心理之间的密切关系,认识到人体内心理与生理之间的相互作用。
心身医学的定义包括对身体和心理健康的综合关注,它关注个体身心整体的健康,旨在通过心理因素对身体健康的积极影响,帮助人们维持身心健康的状态。
心身医学强调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中的重要作用,是一种以整体性、个体化和综合性为特点的医学模式。
心身医学的定义涵盖了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和社会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个体的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通过心身医学的理念和方法,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身体和心理之间的互动关系,为保持身心健康提供更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在当今社会,心身医学的定义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以适应人们不断变化的健康需求和挑战。
1.2 心身医学的意义心身医学的意义在于将人体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整合到一个统一整体中,重新定义了健康与疾病的概念。
传统的医学模式往往只关注病理学和治疗,忽视了人体各方面的综合影响。
而心身医学则强调身心健康之间的密切联系,认为心理状态和生理疾病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心身医学的意义在于提醒人们关注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促进个体的整体健康。
通过心身医学的研究和实践,可以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为保持身心健康提供更全面的方法和策略。
心身医学对于慢性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心理疾病等慢性疾病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这些疾病的治疗带来新的思路和方法。
心身医学的意义还在于强调预防和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提倡健康生活方式和心理调适的方法,从根本上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心身医学的意义在于重新定义了健康与疾病的概念,提倡综合治疗和预防策略,为维护个体的整体健康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心身医学的理念和实践,可以实现人类身体和心灵的完美结合,促进整体健康的实现。
2. 正文2.1 心身医学的基本原理心身医学的基本原理是指人体的心理和生理相互作用,即心理因素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心身医学》全套心身医学(绪论)
加强健康教育
通过学校教育、社区活动等方式 ,普及心身健康知识,提高公众
的心身健康意识。
组织健康促进活动
鼓励各类组织开展健康促进活动 ,如健身俱乐部、健康讲座等, 以增强公众的体质和心理健康。
个体层面的心身健康促进
自我管理
个体应通过自我管理,控制情绪、减轻压力、调 整心态等,以保持心身健康。
寻求专业帮助
心理生理学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心理因素对身体健康的直接影响,为心身医学提供了重要的理 论依据。
心理免疫学
心理免疫学是研究心理因素与免疫系统 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探讨了心理状 态如何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进而影响
身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长期的心理压力、焦虑和抑郁可以削弱 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加感染和癌症的风 险。相反,积极的心理状态可以增强免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将心身医学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开展心身健 康筛查、心理干预、健康宣教等活动。
3
互联网医疗
借助互联网技术,开展远程心身医学咨询、在线 心理干预、心理健康测评等服务,满足不同地区 、不同人群的需求。
心身医学的社会影响及宣传教育
社会认知
加强心身医学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心身健康的认知,引导人 们关注自身及他人的心身健康。
心身疾病的流行病学
心身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心理社会因素在许多躯体疾 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冠心病、高 血压、糖尿病、哮喘等疾病的发病均受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 。
心身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还发现,心身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病 率较高,且治疗难度较大。因此,心身疾病的预防和控制需 要从多方面入手,包括改善生活方式、减轻心理压力、提高 心理健康水平等。
心身医学
2023-11-10
心身医学知识普及
第一章心身医学概述所谓心身医学,从广义的角度,是指在医学领域中所有涉及心理与生理关系的问题;从狭义的角度,则主要涉及心身疾病的基础和临床问题。
两者都与医学和心理学有关,因此,心身医学应属交叉学科。
心身医学概述部分将讨论心身医学概念的产生、现代心身医学的组成、发展与现状及心身医学的重要性。
第一节心身医学概念的产生心身医学,是研究心身相互关系的科学。
心身医学的狭义概念是研究心(心理)和身(躯体、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区其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的作用,主要的实际研究领域是心身疾病。
心身医学的广义概念是研究正常和异常的心理与生理之问的相互作用,为疾病的多因素发病机制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美国心身医学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①心理测量应用于临床;②心理动力学概念传入美国,精神分析学派在美国发展:③临床心理学进入精神卫生领域:④现代心身医学的兴起与发展。
其中,前三个阶段为现代心身医学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节现代心身医学的组成(1)心理因素:精神分析、人格因素、情绪因素;(2)生理因素:神经生理、内分泌学、免疫学;(3)社会文化因素;(4)临床心理生理研究;第三节心身医学的发展与现状1、60年发展的三个时期:初创发展(1939~1962)、中期发展(1962~1980)、近期研究(1980~1999);2、心身医学的未来发展:理论观念的变迁:特异性理论、一般性理论、整体性理论;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技术;将心身医学整合到临床各科;第四节心身医学的重要性包括心身健康的重要性、对医学的重要性、对应用心理学的重要性;第二章心身相关的理论第四节心理应激的理论1、塞里认为一般适应综合症(GAS )是机体通过兴奋腺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后来发展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对有害刺激所做出的防御反应的普遍形式。
他将GAS 分为警觉、阻抗和衰竭三个阶段:(1)警觉阶段当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之后,会产生一系列生理生化的变化,以唤起体内的整体防御能力,故亦称为动员阶段。
心身医学
三、历史背景 • 中国与西方的传统 • 近年来重新崛起的契机 • 新的医学模式与心身医学 四、学科发展轨迹
五、学科界定 学科界定(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 精神医(病)学 • 行为医学 • 医学心理学 • 社会医学 • 医学模式
心 身 医 学
何裕民
• 一、什么叫心身医学 • 狭义 狭义:重在研究心身疾病的病因、病理、 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的医学分支学 科。 • 广义 广义:是一种思维方法,一种医学观念, 一种诊疗操作原则,它适合于整个医学, 代表着理想的未来医学。 • 心身兼顾
•
• • •
二、什么叫心身疾病的心身症 疾病的五大要素(独立的临床病理单元)病 因、病变部位、特殊的病程、症状(诊断金 指标)、治疗。 心身疾病:四类病中分类:(与心理因素有 密切关系的躯体病患) 典型的:冠心病、高血压、消化性溃疡、支 气管哮喘、甲亢、肿瘤(部分)等。 心身症
心身医学概述课件
03
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 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04
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糖 尿病、甲状腺疾病等
05
神经系统疾病:如偏头 痛、神经衰弱等
06
皮肤病:如湿疹、牛皮 癣等
心身疾病
1
躯体疾病:如高 血压、心脏病、
糖尿病等
2
心理疾病:如焦 虑症、抑郁症、
强迫症等
3
社会适应障碍: 如社交恐惧症、
04
心身医学的目标 是提高患者的生 活质量和健康水
平
心身医学的发展历程
01
19世纪末,德国医生 Georg Groddeck提出 “心身医学”的概念
03
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 学家Aaron Beck创立“认 知行为疗法”
05
21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 Martin Seligman提出 “积极心理学”
施
02
心理疾病 的治疗方
法
04
心理疾病 的社会影
响
心身疾病的分类
心理疾病
焦虑症:包括 广泛性焦虑症、
惊恐障碍等
抑郁症:包括 单相抑郁症、 双相情感障碍
等
强迫症:包括 强迫性思维、 强迫性行为等
创伤后应激障 碍:包括急性 应激障碍、慢 性应激障碍等
躯体疾病
01
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 冠心病等
02
心身医学概述课件
演讲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目录
01. 心身医学的概念 02. 心身疾病的分类 03. 心身疾病的治疗方法 04. 心身医学的发展趋势
心身医学的概念
心身医学的定义
01
心身医学是研究 心理因素与生理 因素相互作用的
心身医学与应激心
心身医学是一种整合了身体、心理、情感、及精神的医学系统。它通过自我 治疗和调节身心,治疗许多常见病症。
心身医学原理
综合处理
身体与情感互动
心身医学通过身体、思维、情感、及意志综合处理, 调整人体自然能力去改善病症。
身体状态、情感状态和思考有一定的互动性,情感 与思维过程改变体验和身体功能。
心身医学的益处
强化免疫
缓解压力、抑郁症、伤害免疫系统,提高免疫力。
减低疼痛
缓解慢性疼痛,如头痛、背痛、肌肉疼痛等。
提高心理健康
缓解焦虑症、压力、抑郁症等心理问题。
改善生活质量
通过调节身心、增强自我意识、集中精力,提高生 活质量。
心身医学的挑战
心身医学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引领医学、心理学、神经科学、行为科学的综合 性、健康的思考方式,但是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难点,如缺乏专业人 才和资金,技术和方法的不完善等。
自身免疫病
减缓症状、缓解病程、提升免疫力。
应激与心身健康的关系
应激反应是身体对外界环境的一种适应性反应,但如果应激过长时间持续、过重、过于频繁,就会对生理、心 理、和精神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发展成应激心。
1
阶段一
对应激因素产生反应。
阶段二
2
过度适应,冲击止于一时。
3
阶段三
过度适应导致健康问题和疲劳反映。
神经科学
心身医学以神经科学作基础,通过了解身体对情感 和行为的响应,调节神经系统。
自我调节
人体有自我愈合的能力,心身医学通过自我调节和 自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治疗,提升身体自然能力去改善病症。
心身医学应用领域
心理障碍
缓解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症状。
04.第十一章 心身医学1
3、病后的心理变化
观察2/3的心肌梗塞病人在住院后有情 绪障碍
心肌梗塞病人进入监护病房后的心理变化可以 分为四期: (1)焦虑期:出现于入病房后的最初1~2天 后。主要是对死亡的恐惧而产生焦虑不安,严 重者可达到惊恐的程度。 (2)心理否认期:病人入病室后第二天,特别 是第3、4天,约有一半的病人可出现心理否认 反应。
癌症病人产生精神障碍,有以下四方面 原因:(1)患者对疾病和住院的应激反 应(疾病心理反应)。(2)合并精神疾 患,如焦虑症或抑郁。(3)躯体疾病所 致的精神障碍。(4)某些药物的负作用 如抗癌剂、药物过量或毒性反应和放疗 等。
癌症的预防和心理治疗
1.面对现实、不悲观、不退缩:伦敦医 生发现以“战斗精神”对待癌症的病人有 75%存活10年之久,而对感到无助的病人 只有22%活到10年。 2.矫正不健康行为:主要通过改变病人 的认知来进行矫正 3.调整人际关系和改变心理应对方式
心身关系
①在疾病开始前不久存在有心理或社会 事件及其影响。 ②心理障碍的躯体表现 即病人有躯体 症状,但这些症状并非因躯体疾病所致, 而是由于病人对某些个人问题的心理反 应。 ③躯体疾病的心理伴随现象 ④躯体疾病的心理结果
心身医学的任务
心身医学的主要任务是阐明心理与社会 因素在保持人类健康与促发疾病,以及 得病后病程发展与预后转归中的作用。 同时,还研究特殊的生理与心理动因对 于正常与异常心理机能的影响,从而提 出人类健康和疾病的较完善的整体性、 综合性理论。
四、有关心身医学的研究概况
目前心身医学的研究已经不限于情
绪因素或心理——社会紧张刺激对 人体生理过程的影响,而是更加深 入细致地把心理、社会、躯体等许 多因素进行综合性的研究。
心身医学简论.
11
无处不在的心身医学问题
此类患者多数情况下是在非精神科门诊或病房诊治。 与其他人相比,收住在非精神科科室的抑郁症患者
消耗医疗资源多2倍,费用多1倍,曾被送往急诊科 的次数高出7倍。有惊恐发作症状的患者,在急诊科 看病的次数是其他人的10倍;他们当中有70%的人 在得到正确的诊断之前,已经看过10个以上的医生。
社会文化背景因素对某些疾病有重要的影响。 如汽车文化与交通事故的增多,割礼与阴茎癌的低 患病率,酒文化与肝硬化,快速富裕后人们的饮食 行为与心血管疾病,等等,都存在较直接的因果联 系。
所以,应该注意社会经济地位、性别及家庭角色、 习俗(饮食、娱乐、工作方式)、政策、法律、传 媒等因素对患者当前临床情况的影响。
6/29/2019 12:31:59 PM
25
1.轴I: 包括所有精神障碍(除了轴II中所列的 障碍之外)以及其它可能成为临床注意焦点的 情况。
2.轴II:包括人格障碍和精神发育迟滞,以 及习惯性使用一种特定的防卫机制。
6/29/2019 12:31:59 PM
26
3.轴III:指在精神障碍之外还同时存在的任 何一种躯体障碍或一般医学情况。被确认的
与此相反,心身医学以多维诊断为基础,强调对所 有患者的治疗都必然是心理、生理兼顾的综合性治 疗。
6/29/2019 12:31:59 PM
30
1。躯体治疗:
在处理躯体疾病的同时,对有指征的患者应该合理 使用精神科药物。
要注意的是,由于躯体方面的合并问题,精神药物 容易引起不良反应。
临床上常看到,其它科医师不熟悉精神药物,不易 保证足量、足疗程,有时又会使用过量或形成药物 依赖。
6/29/2019 12:31:59 P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摘要:近来心身疾病越来越频发,引起了大家的广泛注意,关于,什么是心身疾病,心身疾病如何发生的,哪些又是心身疾病呢,大家可能并非十分清楚,那么本文就来详细的谈一谈。
关键字:心身疾病,发病机制一、心身疾病的概念和范围(一)心身疾病的概念心身疾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如原发性高血压等)和躯体功能性障碍(如偏头痛等)。
狭义的心身疾病是指其发病、发展、转归和防治都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躯体器质性疾病。
由于具有生理上的障碍,心身疾病又称为心理生理疾病。
心身疾病的定位可参考图5—3。
心理功能和生理功能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了人体完整的生命活动。
机体通过心理和生理的统一活动,与自然界和社会环境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以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保持人体的健康。
显然,自然、社会、心理和生理四个方面的因素都与人体的各种疾病有关。
但是,在不同的疾病中,各种因素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在一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变化中,总是有某个或某些因素在起着主导作用。
心身疾病就是指那些主要或完全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个体的心理冲突,情绪紧张,或者因个体的不良习惯与人格特征,导致机体的生理功能持续紊乱、组织损害和结构改变的器质性躯体疾病。
心身疾病与一般生理性躯体疾病的不同主要表现在病因与发病机理上;心身疾病也与神经症不同,神经症往往只有比较模糊的躯体症状,而很难找到具体的器质性病变。
[1] (一)心身疾病的范围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中,生活方式、行为和环境因素已占66.5%,而综合国内外流行病学资料,心身疾病在临床各科疾病中,已达1/3左右,而且呈上升趋势。
心身疾病广泛分布于全身各个系统,尤其多见于植物神经支配的器官与系统。
然而,要十分准确地划分出心身疾病是很难的。
一方面,过去被列入心身疾病名单的许多病人未必都符合心身疾病的诊断标准。
例如,不少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病因中就并无明显的心理社会因素。
另一方面,许多未列入心身疾病名单的疾病,其发病与发展与心理社会因素有明显的相关性。
例如,近年来日益为人们重视的乙型肝炎病人中常常存在较多的心身或身心问题。
基于这样的现实,近年来有逐渐淡化心身疾病诊断的倾向,而倾向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具体的病人,从天人合一、心身相关的角度来分析、处理临床疾病问题。
二、心身疾病的主要理论心身医学虽形成于近代,但早在2000多年前,心身统一的思想就出现在古代医学著作中。
我国经典医著《黄帝内经》关于“形神合一”的记载和论述,表明古人对于心理因素与疾病之间关系的重视。
“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欲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内经》的这种论述不仅把有害的情绪因素和不健康的行为视作致病原因,而且还认为这些因素可以影响疾病的整个过程和决定预后。
而如果能做到生理卫生和心理卫生并重,便能“形与神俱”,保持身心健康,得以延年益寿。
可以说传统的祖国医学早就有了一个相当完整的心身统一观。
《素问〃调经论》认为人的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是相互作用的,即所谓“形盛则神旺,形衰则神惫”。
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是相互影响的,即“形伤神,神伤形”。
祖国医学还强调情绪能致病也能治病。
即“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以情胜情”等。
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认为医生医治的不仅是病而且是病人,主张在治疗上必须注意人的性格特征、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对疾病的影响。
这些观点是心身医学最早的理论假设雏型。
把心身医学作为一门系统和严密的科学来研究,并植根于大量实验研究之上,是从二十世纪开始的。
不同时期的众多学者经过共同努力,才奠定了现代心身疾病的理论基础。
目前有关心身疾病主要有如下三大理论:(一)心理动力学理论“心身”这个术语最早是由德国哲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海因洛茨(Heinroth.J)于1918年提出的。
而心身相关的早期研究建立在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基础上。
他认为心理冲突是被压抑的精神活动能量的来源,当这种能量通过生理渠道被释放时,就会对人体构成损害,从而导致“心身疾病”的发生。
后来这种观点得到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亚历山大(Alexander FG)的认同和发展。
他认为心身疾病的发展有三个要素:1、未解决的心理冲突;2、身体器官的脆弱易感倾向;3、植物神经系统的过度活动性。
心理冲突多产生于童年时代,常被压抑到潜意识之中而不表现出来。
以后一旦遇到生活变故或社会因素的激发,这些冲突会重新出现。
如果这些复现的心理冲突找不到恰当的出口疏泄,就会通过过度活动的植物神经系统而发放,从而引起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和它所支配的脆弱器官的损伤,如哮喘的发作常常是由于童年时与母亲的矛盾冲突被压抑在潜意识中,以后在某种应激源的激发下,试图消除这种被压抑的情绪时,病人不是以意识的行为,而是以植物神经的过度活动来疏泄,导致其脆弱器官气管支气管的损伤和病变,于是,哮喘便发作了。
这派学者认为,只要查明致病的潜意识冲突即可弄清发病机制。
(二)心理生理学说20世纪初,巴甫洛夫提出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认为躯体各器官都受大脑皮层调节。
高级神经活动异常时可使内脏机能失调。
20年代,美国生理学家坎农(Cannon)揭示了情绪与生理过程之间的关系。
认为强烈的情绪反应(恐惧、愤怒等)会使动物产生“战斗或逃避”反应,通过植物神经系统影响下丘脑激素的分泌,导致心血管系统活动的改变。
如果不良情绪长期反复地出现,就会引起生理功能紊乱和病理改变。
30年代加拿大学者塞里(Selye.H)在他的应激适应学说中指出,各种有害因素,包括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社会心理性因素作用于机体后,都会出现一种非特异性应激反应。
人在进入应激衰竭期后,个体会出现焦虑、头痛、血压升高等一系列症状而最后导致心身疾病的产生。
50年代以后,美国的沃尔夫(Wolff)等人在纽约大学经过30多年生理心理疾患研究实验后,提出了心理生理学理论。
他们以坎农的情绪生理学说和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以及塞里的应激学说为基础,采用客观方法把生活中的应激与生理学反应联系起来,认为持久的生理变化可导致结构的改变。
提出生活情景与情绪对躯体疾病有重要影响。
一切外部应激源如社会的自然的文化的心理的因素,一切内部的易感因素、个体遗传学特点、易感性心理素质、个体人格特征、躯体病理生化改变均可作为刺激源作用于机体,通过主观认知评价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借助于神经生理生化、内分泌和免疫系统三个中介影响机体,产生疾病或促进康复。
(三)行为学习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米勒,他提出了关于“内脏学习”理论并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结论是人类的某些生理机能(例如血糖增高或降低、腺体分泌能力的增强或减弱、肌肉的舒张与收缩等)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
某些社会环境刺激可引发个体习得性心理和生理反应。
如情绪紧张、呼吸加快、血糖升高等。
由于个体素质上的问题或特殊环境因素的强化或通过泛化作用,使得这些习得性心理和生理反应可被固定下来而演变成为症状和疾病,如紧张性头痛、过度换气综合征、高血压等心身疾病症状的形成。
行为学习理论对心身疾病产生机制提供了一种新解释,且为这类疾病的治疗开创了新途径。
目前基于米勒的理论而提出的生物反馈疗法和其他行为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心身疾病治疗中,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一般躯体性疾病中,病因(如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后常因与特定器官的亲和力而引起特定器官的病变。
在心身疾病中,目前并未发现病因与特定器官的亲合、病变关系。
同样的病因作用于不同的个体,可引起相同或不相同的心身疾病。
显然,作为信号的心理社会刺激作用于机体后,经历了一个内在的加工过程,才导致心身疾病的发生。
这个内在的加工过程是心身疾病发生的中间环节。
正是这个中间环节即中介机制,将心理(精神)变化与生理变化联结在一起,从而导致了心因性的躯体疾病,即心身疾病。
此处重点讨论心身疾病的中介机制。
过去曾将中介机制划分为神经、内分泌和免疫三条途径,反映了研究初期的认识。
近十年来,大量的跨学科的动物与人体研究资料证实:这三者是一个整体。
Chrousos及Gold(1992)提出,由植物神经系统及神经内分泌系统构成了应激综合征的“效应器”即应激系统(Stress system),而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是个体对应激源经过认知评价,察觉威胁或挑战的存在后,大脑边缘系统去唤醒应激系统,并影响包括免疫系统在内的各种内脏活动。
这一系列的活动如超过个体的承受能力(反应阈值),破坏了机体的稳态,便会产生心身疾病。
为讨论问题的方便,现仅对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及免疫系统的作用分叙如下:(一)中枢神经系的作用神经心理学研究表明,一切心理活动都离不开以大脑皮质为中心的中枢神经系统。
各种心理、社会因素作为信息(刺激)传入,首先被大脑皮层觉察并认知评价而产生一定的情绪,而情绪对机体的生理功能产生影响。
如果反应强烈而持久,就可能引起相应的病理改变。
情绪是大脑皮层和皮层下中枢(边缘系、下丘脑、脑干网状系)协调活动的产物。
即情绪不但受大脑皮层调节,且直接与边缘系和下丘脑有关。
情绪的直接中枢在边缘系,而边缘系与下丘脑有广泛的神经联系。
(二)神经内分泌的作用情绪活动与神经内分泌有密切联系。
长期持续的不良情绪体验和心理矛盾是通过两条途径来产生各种躯体反应的,其中下丘脑起了重要作用。
1.大脑边缘系—下丘脑—植物神经通路即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效应作用。
情绪的直接中枢在边缘系,而边缘系与下丘脑有广泛的神经联系。
长期的不良情绪可使下丘脑兴奋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机制,引起大量儿茶酚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导致生理反应如血循加快(以增加心脑、骨骼肌的血液供应),外周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以及呼吸加速等。
2.大脑边缘系—下丘脑—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通路下丘脑可分泌多种神经激素。
如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作为一种化学信息兴奋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机制,使垂体前叶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进而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特别是糖皮质激素(氢化考的松)的合成与分泌,以利机体产生相应的生理、行为变化。
通过神经内分泌机制,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情绪反应经上述两条途径转变为躯体的生理反应。
(三)免疫系统的作用近代免疫学研究已证实,免疫功能受中枢神经系特别是下丘脑调节。
紧张刺激或情绪可通过下丘脑及由它控制分泌的激素影响免疫功能,如产生胸腺退化,影响T细胞成熟,使细胞免疫功能降低;皮质类固醇的增高对巨噬细胞有抑制作用,降低吞噬功能,使病原迅速扩散,影响B 细胞产生抗体,降低抵抗力而致病。
综上所述,心理社会因素作用于人体,经中枢神经系评估而产生情绪,神经内分泌系和免疫系共同作用,可将精神因素转变为生理、躯体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