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材料名词解释答案 2
工程材料名词解释材料

工程材料名词解释材料1.晶体:是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呈周期性重复排列的固体。
2.非晶体:是指组成物质的分子(或原子、离子)不呈空间有规则周期性排列的固体。
3.过冷度:熔融金属平衡状态下的相变温度与实际相变温度的差值。
4.加工硬化:金属材料在再结晶温度以下塑性变形时强度和硬度升高,而塑性和韧性降低的现象。
5.组元:组成合金的独立的、最基本的单元。
6.相:与合金的其余部分分开的界面。
7.相图:是用来表示相平衡系统的组成与一些参数(如温度、压力)之间关系的一种图。
8.马氏体:对固态的铁基合金(钢铁及其他铁基合金)以及非铁金属及合金而言,是无扩散的共格切变型相转变,即马氏体转变的产物。
9.残余奥氏体:奥氏体在冷却过程中发生相变后在环境温度下残存的奥氏体。
10.灰口铸铁:碳分主要以片状石墨形式出现的铸铁,断口呈灰色。
11.珠光体:奥氏体从高温缓慢冷却时发生共析转变所形成的,其立体形态为铁素体薄层和碳化物(包括渗碳体)薄层交替重叠的层状复相物。
12.马氏体:对固态的铁基合金(钢铁及其他铁基合金)以及非铁金属及合金而言,是无扩散的共格切变型相转变,即马氏体转变的产物。
13.奥氏体:γ铁内固溶有碳和(或)其他元素的、晶体结构为面心立方的固溶体。
14.退火:将金属或合金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持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15.正火:将钢件加热到上临界点(AC3或Acm)以上40~60℃或更高的温度,保温达到完全奥氏体化后,在空气中冷却的简便、经济的热处理工艺。
16.淬火:将钢件加热到奥氏体化温度并保持一定时间,然后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冷却,以获得非扩散型转变组织,如马氏体、贝氏体和奥氏体等的热处理工艺。
17.回火:将淬火后的钢,在AC1以下加热、保温后冷却下来的热处理工艺。
18.调质处理:淬火后高温回火的热处理方法称为调质处理。
19.淬透性:在规定条件下,决定钢材淬硬深度和硬度分布的特性。
工程材料基础名词解释

⼯程材料基础名词解释⼯程材料基础名词解释⼀、合⾦:合⾦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属元素、或⾦属元素与⾮⾦属元素组成的具有⾦属特性的物质。
⼆、固溶体:合⾦组元通过溶解形成⼀种成分和性能均匀、且结构与组元之⼀相同的固相称为固溶体。
三、固溶强化:通过融⼊某种溶质元素形成固溶体⽽是⾦属的强度、硬度升⾼的现象称为固溶强化。
四、结晶:物质从液态冷却转变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固,凝固后的物质可以为晶体也,可以为⾮晶体。
若凝固后的物质为晶体,则这种凝固称为结晶。
五、相图:指在平衡条件下,合⾦的成分、温度和组织之间关系的图形。
六、硬度:是指材料抵抗局部变形,特别是塑形变形、压痕或划痕的能⼒。
七、热处理:是指采⽤适当的⽅式在固态下对⾦属进⾏加热、保温和冷却,以获得所学的组织和性能⼯艺⽅法。
⼋、本质晶粒度:根据标准试验⽅法,在c?930保温⾜够时间(3-8⼩时)±10后测定的钢中晶粒的⼤⼩。
是表⽰钢中奥⽒体晶粒长⼤的倾向性。
九、淬⽕:把钢进⾏奥⽒体化,保温后以适当⽅式冷却,已获得马⽒体或以下贝⽒体组织的热处理⼯艺⽅法称为淬⽕。
⼗、回⽕脆性:淬⽕钢回⽕时冲击韧性并不总是随挥回⽕温度的升⾼⽽简单的增加,有些钢在某个温度范围内回⽕时,其冲击韧性显著下降,这种脆化现象称为回⽕脆性。
⼗⼀、调质:⽣产上习惯将淬⽕加⾼温回⽕称为调质处理。
⼗⼆、变质处理:在液态⾦属结晶之前,特意加⼊某些难熔固态颗粒,造成⼤量以⾮⾃发晶核的固态质点,使结晶时晶核数量⼤⼤增加,从⽽提⾼了形核率,细化晶粒,这种处理⽅式即为变质处理。
⼗三、过冷和过冷度:实际结晶温度低于理论结晶温度的现象称为过冷,理论结晶温度T0与实际结晶温度T1之差称为过冷度。
⼗四、时效:⾦属或合⾦在⼤⽓温度下经过⼀段时间后,由于过饱和固溶体脱溶和晶格沉淀⽽使强度逐渐升⾼的现象。
⼗五、红硬性:⼜叫热硬性,钢在⾼温下保持硬度的能⼒。
⼗六、选材的基本原则:所选的材料的使⽤性能应能满⾜零件的使⽤要求,易加⼯,成本低,寿命⾼。
工程材料名词解释

工程材料名词解释强度:强度是指材料抵抗塑性变形和断裂的能力。
抗拉强度:抗拉强度是指试样拉断前承受的最大标称拉应力。
变质处理:在浇注前以少量粉末物质加入金属液中,促进形核以改善金属组织和性能的方法。
相:相是指金属或合金中具有相同成分、相同结构并以界面相互分开的各个均匀组成部分。
组织:组织是指用金相观察方法,在金属及其合金内部看到的涉及相或晶粒的大小、方向、形状、排列情况等组成关系的构造情况.铁素体:铁素体是指碳溶于α-Fe中而形成的间隙固溶体. 奥氏体:奥氏体是指碳溶于γ-Fe而形成的间隙固溶体。
渗碳体:渗碳体是一种具有复杂晶体结构的间隙化合物,化学式近似于Fe3C。
珠光体:珠光体是指奥氏体从高温缓慢冷却时发生共析转变所形成的,其立体形状为铁素体薄层和碳化物薄层交替重叠的层状复相物。
莱氏体:莱氏体是指高碳的铁基合金在凝固过程中发生共析转变所形成的奥氏体和碳化物所形成的共晶体。
低温莱氏体:低温莱氏体是指在727º以下,由高温莱氏体中的奥氏体转变为珠光体,则由珠光体和渗碳体呈均匀分布的复相组成的机械化合物。
同素异晶转变:金属在固体状态岁温度的变化从一种晶格转变成另一种晶格的过程叫同素异晶转变。
热脆:当钢材在1000ºC-1200ºC进行热压力加工时,由于共晶体熔化,从而导致热加工时开裂。
这种金属材料在高温时出现脆裂的现象称为“热脆”。
冷脆:一般磷在钢中能全部溶于铁素体中,因此提高了铁素体的强度和硬度,但在室温下却使钢的塑性和韧性急剧下降,产生低温脆性,这种现象称为冷脆。
钢的热处理: 热处理是指将钢在固态下加热、保温盒冷却,以改变钢的组织结构,从而获得所需要性能的一种工艺。
马氏体:马氏体(martensite)是黑色金属材料的一种组织名称。
马氏体(M)是碳溶于α-Fe的过饱和的固溶体,是奥氏体通过无扩散型相变转变成的亚稳定相。
退火:将金属或合金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持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的热处理工艺称退火。
工程材料名词解释汇总

一、材料性质:1.回火稳定性:钢对回火时发生软化的抵抗能力2.红硬性:指钢在高温条件下仍能保持高的硬度和切削能力的性能3.热强性:指耐热钢在高温和载荷的共同作用下抵抗塑性变形和破坏的能力4.热脆性:在某一温度下长期工作,发生冲击韧性大幅度下降,突然发生脆性断裂的现象5.冷脆:当试验温度低于某一温度Tk时,材料由塑性转变为脆性的现象6.二次淬火:在含有大量的W Mo Cr V等合金元素的钢在回火过程中,过冷A分解析出碳化物,A中的C和合金元素的含量降低,使Ms点回升至室温,在冷却过程中,过冷A 转变为M7.二次硬化:在含有大量W Mo Cr等合金元素的钢中,回火后硬度随回火温度的升高不是单调降低,而是在某一回火温度硬度反而增加,并在某一温度出现峰值的现象8.回火脆性:指淬火钢在回火后出现韧性下降,而在某一温度范围表现脆化的现象9.屈服:材料受到的应力增加到某一值后,应力不再增加而变形继续发生,发生塑性变形10.蓝脆:低碳钢在300~400℃的温度范围内光亮的钢具有蓝的颜色,却出现反常的强度增高而塑性降低的现象11.焊接脆性:由于钢材化学成分和组织的变化而导致焊接构件脆断倾向增大的现象12.凝固脆性:指焊肉和熔合线金属由于熔化和凝固的过程引起组织和化学成分的变化,而形成裂纹的倾向性增大的现象13.钝化效应:通过改变钢的表面状态而造成基体金属表面部分电极电位升高的现象14.弹性极限:指材料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15.疲劳极限:在疲劳试验中,应力应变的循环次数增加大无限次而不发生破损的最大应力16.黑脆:碳素刃具钢在退火处理时由于加热时间长或冷却速度慢会有石墨析出,使钢脆化17.热疲劳现象:反复受热和冷却是金属表层产生反复的热胀冷缩,即反复承受拉、压应力作用而出现龟裂的现象18.腐蚀:在外界介质的作用下使金属逐渐受到破坏的现象19.一般腐蚀:金属表面大面积均匀的腐蚀20.晶界腐蚀:指沿着晶界进行的腐蚀,使晶粒的连续性遭到破坏21.应力腐蚀:在应力和腐蚀介质共同作用下发生的破坏22.点腐蚀:指在金属表面局部区域的一种腐蚀破坏形式23.宏观电池作用腐蚀:如铆钉和铆接金属材料不同、异种金属焊接时由于不同金属间电极电位不同造成电势差而构成原电池而造成的腐蚀24.腐蚀疲劳:指在腐蚀介质和交变应力的作用下发生的破坏25.475℃脆性:Cr含量大于15%的高铬钢在400~525℃范围长时间加热或在此温度范围内缓冷时,会导致室温脆化,强度升高,塑韧性降低,在475℃脆化现象最严重26.σ相脆性:F不锈钢在500~850℃长期停留会析出Fe Cr金属间化合物(高硬度)沿晶界分布,同时会引起大的体积变化造成钢很大的脆性,引起晶间腐蚀,降低钢的耐蚀性27.强度:指金属材料对塑性变形的抗力28.韧性:指钢在断裂前吸收能量和进行塑性变形的能力29.钢的热稳定性:指在高温下抗氧化或抗高温介质腐蚀的能力30.铸铁的氧化:高温下受氧化气氛的侵蚀,铸件表面发生化学腐蚀的现象31.铸铁的生长:铸铁在较高温度下及反复加热和冷却时发生体积长大的现象二、钢种定义:1、结构钢:用于制造各种大型金属结构的钢种,又称工程用钢2、机器零件用钢:用于制造各种机械零件的钢种3、调质钢:经过调质处理而使用的结构钢称为调质钢4、渗碳钢:低碳钢表面渗碳后进行热处理强化,提高其表面性能的钢种5、弹簧钢:用于制造各种弹簧或者类似弹簧性能的零件的钢种6、冷作模具钢:使金属在冷状态下变形的冷模具钢,工作温度小于250℃7、热作模具钢:使金属在热状态下变形的热模具钢,工作时模腔表面高于600℃8、工具钢:用于制造各种加工工具的钢种9、刃具钢:用于制造各种切削加工工具的钢种10、高速钢:一种高碳且含有大量W Mo Cr V Co等合金元素的合金刃具钢11、不锈钢:能够抵抗大气腐蚀和弱腐蚀介质腐蚀的钢种12、耐酸钢:指在各种强腐蚀介质中能偶耐蚀的钢种13、耐热钢:指在高温条件下工作并具有一定强度和抗氧化、耐腐蚀能力的钢种14、热强钢:在高温下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并具有足够强度而不产生大量变形或断裂的钢种15、热稳定钢:在高温下抗氧化或抗高温介质腐蚀而不破坏的钢种16、铸铁:指以Fe C Si为主要成分并在结晶过程中发生共晶转变的多元铁基合金三、热处理工艺及其他强化方式:1、合金化:加入适当合金元素改善金属性能的方法2、强化:使金属屈服强度增大的过程3、沉淀强化:通过过饱和的固溶体在时效处理后沉淀析出第二相粒子引起的合金强化4、弥散强化:利用碳化物作弥散强化相引起的合金强化5、水韧处理:将碳钢在950℃加热快冷后在400℃回火处理6、控制轧制:将普低钢加热至高温(1250~1350℃)进行轧制,终轧温度控制在Ar3附近7、调质处理:淬火加上高温回火的工艺8、固溶处理:指将合金加热到高温单相固溶体区恒温保持,使过剩相充分溶解到固溶体中后快速冷却,以得到过饱和的固溶体的热处理工艺9、稳定化处理:固溶处理后将钢加热到850~880℃保温后空冷,此时Cr的碳化物完全溶解而Ti的碳化物不完全溶解并在冷却时充分析出,使C不能和Cr形成碳化物10、铸铁的一次结晶:把初生A的析出和以后的共晶转变称为一次结晶11、铸铁的二次结晶:把凝固后进行的C自A中的脱溶和共析转变称为铸铁的二次结晶12、孕育处理:浇注前在铁水中加入少量强烈促进石墨化的物质(孕育剂)进行处理的过程13、球化处理:浇注前在铁水中加入一定量的球化剂促使石墨结晶后生产成为球状的工艺第一章:钢的合金化1. 工艺性能:焊接性能、切削加工性能、铸造性能、锻造性能、热处理性能2. 合金元素的存在形式:固溶体、强化相、第二相、单质3. 合金元素与铁、碳的相互作用以及对奥氏体层错能的影响4. 塑性变形的本质:位错运动5. 钢的强化机制:固溶强化、第二相强化、晶界强化、位错强化(出发点、强化机制、强化量、强化途径)6. 淬火+回火提高钢强度的原理:四种强化机制的利用7. 影响塑性的因素:溶质原子、第二相、晶粒大小、位错密度8. 断裂的类型:延性断裂、解理断裂、沿晶断裂9. 改善断裂抗力(提高韧性)的途径10. 合金元素对铁碳相图的影响(A4 A3 A1 S点E点C点)11. 合金元素对奥氏体形成过程的影响(A的形核、A的长大、渗碳体的溶解、A的均匀化)12. 合金元素对过冷A分解过程的影响(C曲线、Ms点Mf点),减少过冷A的措施13. 合金元素对回火过程的影响(M的分解、过冷A的转变、碳化物的析出、F的回复再结晶)14. 二次淬火、二次硬化、回火脆性以及防止第二类回火脆性的方法第二章:构件用钢1. 力学性能的三大特点:屈服现象、冷脆现象、时效现象(淬火时效、应变时效、蓝脆)——形成原因与防止措施2. 工艺性能:冷变形性能(影响因素)、焊接性能(焊接脆性:M相变脆性、过热过烧脆性、凝固脆性、热影响区的时效脆性)3. 耐大气腐蚀性能:大气腐蚀过程,提高耐大气腐蚀性能的途径(减少微电池数量,提高机体电极电位,钝化(Cr Al Si Cu P))4. 碳素构件用钢:化学成分、分类、热处理工艺、典型钢种(重点:冷冲压用钢)5. 低合金高强度构件用钢、高锰钢6. 进一步提高普低钢力学性能的途径:低碳B型普低钢、低碳S型普低钢、针状F型普低钢、控制轧制第三章:机器零件用钢1. 分类:调质钢、弹簧钢、渗碳钢、轴承钢2. 生产工艺:型材、改锻——预备热处理——切削——最终热处理——磨削3. 含碳量;合金元素:Cr Mn Si Ni(提高淬透性)4. Mo W V(降低过热敏感性和回火脆性,提高淬透性)5. 调质钢(化学成分、热处理工艺、组织特点)6. 弹簧钢(弹簧的作用,化学成分,热处理(冷成型、热成型))7. 渗碳钢(表面强化的方法、合金元素对渗碳的影响,化学成分,热处理)8. 滚动轴承钢(化学成分、主加合金元素Cr的作用、热处理工艺)9. 特殊性能用钢第四章:工具钢1、分类:刃具钢、模具钢、量具钢/ 合金工具钢、碳素工具钢、高速钢2、化学成分、热处理、组织结构3、碳素刃具钢(化学成分;两个缺点一个不足)4、合金刃具钢(化学成分、合金元素的作用、热处理、性能)5、高速钢(化学成分、合金元素的作用、铸态组织及压力加工、热处理(两次预热的作用、高温淬火的原因、三次回火的作用、冷处理减少回火次数))6、冷作模具钢(热处理:锻打+球化退火+淬火+回火:一次硬化法、二次硬化法;提高冷作模具钢韧性的方法)7、热作模具钢(分类:锤锻模、热挤压模、压铸模、热轧机轧辊)热疲劳现象及影响因素8、量具用钢第五章:不锈钢:1、腐蚀(化学腐蚀、电化学腐蚀)、腐蚀的类型、腐蚀的防止2、不锈钢的合金化原理(钝化、提高基体电极电位、单相基体组织)、合金元素的作用3、不锈钢的牌号4、各种不锈钢的相关知识(重点)第六章:耐热钢及高温合金第七章:铸铁第八章:有色金属及合金。
工程材料第二章知识点

工程材料第二章金属材料组织和性能的控制一、名词解释。
一次结晶过冷度二次结晶自发晶核非自发晶核同素异构转变变质处理相图支晶偏析扩散退火变质处理共晶反应组织(组成物)变形织构加工硬化再结晶临界变形度热处理过冷奥氏体退火马氏体淬透性淬硬性调质处理滑移再结晶冷加工热加工过冷度实际晶粒度本质晶粒度淬火回火正火一次结晶:通常把金属从液态转变为固体晶态的过程称为一次结晶过冷度:理论结晶温度与开始结晶温度之差叫做过冷度,它表明金属在液体和固态之间存在一个自能差二次结晶:金属从一种固体晶态转变为另一种固体晶态的过程称为二次结晶或重结晶(或金属的同素异构转变)自发晶核:从液体结构内部由金属原子本身自发长出的结晶核心叫做自发晶核非自发结晶:杂质的存在常常能够促进晶核形成,依附于杂质而生成的晶核叫做非自发结晶同素异构转变:金属在固态下随温度的改变,由一种晶格转变为另一种晶格的现象,称为同素异构转变变质处理:指在液体金属中加入孕育剂或变质剂,增加非自发晶核的数量或者阻止晶核的长大,以细化晶粒和改善组织相图:是表明合金系中各种合金相的平衡条件和相与相之间关系的一种简明示意图,也称为平衡图或状态图支晶偏析:固溶体在结晶过程中冷却过快,原子扩散不能充分形成成分不均匀的固溶体的现象扩散退火:为减少钢锭、铸件或锻坯的化学成分和组织不均匀性,将其加热到略低于固相线的温度,长时间保温并进行缓慢冷却的热处理工艺,称为扩散退火或均匀化退火共晶反应:有一种液相在恒温下同时结晶出两种固相的反应组织(组成物):指合金组织中具有确定本质、一定形成机制的特殊形态的组成部分。
组织组成物可以是单相,或是两相混合物变形织构:金属塑性变形很大(变形量达到70%以上)时,由于晶粒发生转动,使各晶粒的位向趋于一致,这种结构叫做形变织构加工硬化:金属发生塑性变形,随变形度的增大,金属的强度和硬度显著提高,塑性和韧性明显下降,这种现象称为加工硬化再结晶:变形后的金属在较高温度加热时,由于原子扩散能力增大,被拉成(或压扁)破碎的晶粒通过重新形核和长大变成新的均匀、细小的等轴晶,这个过程称为再结晶临界变形度:再结晶时使晶粒发生异常长大的预先变形度称做临界变形度热处理:是将固态金属或合金在一定介质中加热、保温和冷却,以改变材料整体或表面组织,从而获得所需性能的工艺过冷奥氏体:从铁碳相图可知,当温度在A1(PSK线/共析反应线)以上时奥氏体是稳定的,能长期存在,当温度降到A1以下后,奥氏体即处于过冷状态,这种奥氏体称为过冷奥氏体(过冷A)退火:将组织偏离平衡状态的钢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一般为随炉冷却)热处理工艺叫做退火-马氏体:碳在a —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淬透性:钢接受淬火时形成马氏体的能力叫做钢的淬透性淬硬性:钢淬火后硬度会大幅度提高,能够达到的最高硬度叫钢的淬硬性调质处理:通常把淬火加高温回火称为调质处理滑移:在切应力的作用下,晶体的一部分沿一定的晶面(滑移面)上的一定方向(滑移方向)相对于另一部分发生滑动的过程叫做滑移冷加工:在金属的再结晶温度以下的塑性变形加工称为冷加工热加工:在金属的再结晶温度以上的塑性变形加工称为热加工实际晶粒度:某一具体的热处理或热加工条件下的奥氏体的晶粒度叫做实际晶粒度本质晶粒度:钢加热到(930土10C),保温8h,冷却后测得的晶粒度叫做本质晶粒度淬火:将钢加热到相变温度以上,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快速冷却以获得马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称为淬火回火:钢件淬火后,为了消除内应力并获得所要求的组织和性能,将其加热到Ac1(PSK线/共析反应线)以下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冷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叫做回火正火:钢材或钢件加热到Ac3 (对于亚共析钢)、Ac1 (对于共析钢)和Accm (对于过共析钢)以上30~50C,保温适当时间后,在自由流动的空气中均匀冷却的热处理称为正火一次渗碳体是从液相包晶过程中直接析出二次渗碳体是从奥氏体中析出三次渗碳体是从铁素体中析出珠光体:铁素体+渗碳体高温莱氏体Le(A+Fe3C):奥氏体+渗碳体低温莱氏体Le'(P+Fe3C U +Fe3C):珠光体+二次渗碳体+渗碳体二、填空。
工程材料名词解释

1.刚性: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指标。
2.同素异构转变:金属在固态下发生晶格形式的转变称为同素异构转变.3.模锻: 是使金属坯料在冲击力或压力作用下,在锻模模膛内变形,从而获得锻件的工艺方法。
4.缩孔和缩松: 铸件凝固结束后常常在某些部位出现孔洞,大而集中的孔洞称为缩孔,细小而分散的孔洞称为缩松。
5、分型面: 两半铸型相互接触的表面6.硬度:材料软硬程度。
7.加工硬化:大量位错互相缠结,在晶界处塞积,使位错运动困难,阻碍塑性变形。
再要继续变形,就要更大的外力作用,这种现象称加工硬化(形变强化)。
8 .固溶体:以合金的某一组元为溶剂,在其晶体点阵中溶入其它组元原子(溶质)所组成的异类原子混合的结晶相,结构保持溶剂元素的点阵类型,其实质是固态溶液。
9.枝晶偏析:实际在生产条件下,由于结晶过程很快,原子扩散不可能充分进行,达不到平衡状态,也就是说原子扩散尚未进行就又继续冷却下来,偏离平衡的结晶条件,造成各相内成分不均匀,这种偏离平衡条件的结晶,称为不平衡结晶。
10.钎焊是利用熔点比焊件低的钎料作为填充金属,加热时钎料熔化而将焊件连结起来的焊接方法。
11.第二相强化或弥散强化化合物即第二相,化合物呈细小颗粒弥散分布在基体相中,会使合金产生显著的强化作用,称第二相强化或弥散强化。
12.残余应力:金属材料经塑性变形后残留在内部的应力称为残余应力。
13、固溶体异类元素(溶质)的原子溶解在固体金属(溶剂)中所形成的新相叫做固溶体。
14、起始晶粒度:A形成刚结束,其晶粒边界刚刚相互接触时的晶粒大小。
与A长大倾向性有关,还与化学成分有关。
15、细晶强化通过增加过冷度和变质处理细化晶粒,使强度、硬度和塑性、韧性得到提高。
16、分模面铸模上模与下模的分界面17,疲劳强度:金属材料在重复或交变应力作用下,于规定的应力循环次数N内不发生断裂时的最大应力,称为疲劳强度。
18、胎模锻是在自由锻设备上使用胎模生产模锻件的工艺方法。
19、塑性变形:外力去处后,不能恢复的变形,即残余变形称塑性变形.20、疲劳强度:材料抵抗无限次应力(107)循环也不疲劳断裂的强度指标,交变负荷σ-1<σs为设计标准。
工程材料——名词解释

1.工艺性能:材料对各种工艺性的适应能力。
2.晶格:用于描述原子在晶体中排列规律的三维空间几何点阵成为晶格。
3.组织: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相和晶粒的形态、大小和分布(基本组织)。
4.相:合金中,化学成分相同、晶体结构相同并有界面与其他部分分隔开来的一个均匀区域。
5.固溶强化:融入液质元素形成固溶而使金属的强度、硬度升高的现象成为固溶强化。
6.固溶件:合金结晶成固态时,含量少的组元(溶质)原子分布在含量多的组元(溶剂)晶格中形成一种与溶剂油相同晶格的相,称为固溶件。
7.细晶强化:通过细化晶粒而使金属材料力学性能提高的方法称为细晶强化。
8.同素异构转变:金属在结晶成固态以后继续冷却的过程中晶格类型随温度下降而发生变化的现象。
9.共晶转变:合金系中某一定化学成份的合金在一定的温度下(恒温),同时由液相中结晶出两种不同成份和不同晶体结构的固相。
10.共析转变:在某一恒定温度时,一定成分的固相又重新结晶成两个不同的固相的机械混合物。
11.过冷度:理论结晶温度与实际结晶之差称为过冷度。
12.加工硬化:随着金属材料变形量的增加,材料的强度和硬度增加而塑性下降的现象。
13.再结晶:P50.14.铁素体:铁素体是碳原子固溶到α—Fe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代号为F或α。
15.奥氏体:碳原子固溶到γFe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代号为A或γ。
16.珠光体:铁素体与渗碳体的两相机械混合物的共析体,代号为P,有固定化学成分Wc=0.77%17.相图:是表示在平衡状态下合金的化学成分、相、组织与温度的关系图。
18.退火:将金属或合金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持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19.正火:将钢材或钢件加热到Ac3(或Accm)以上30C~50C,保温适当的时间后,在静止的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20.淬火:是将钢件加热到Ac3或Ac1相变点以上某一温度,保持一定时间,然后以大于Vk的速度冷却获得马氏体和(或)下贝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工程材料名词解释汇总

⼯程材料名词解释汇总1 单晶体:晶体内晶胞结构相同、晶格的位向完全⼀致。
沿不同⾯和⽅向,原⼦排列的密度不同,出现各向异性。
2 多晶体:由许多⼩晶体组成,每个⼩晶体内晶格位向与结构相同。
但各个⼩晶体之间的彼此位向不同。
各向同性。
晶粒:多晶体中形状不规则的⼩晶体,晶胞结构和晶格位向完全相同。
晶界:晶粒与晶粒之间的界⾯。
组织:⾦属中晶粒的种类、数量、形状、⼤⼩和分布所形成的结构特征。
3.位错:由于晶体内部局部滑移,使晶体中⼀列或多列原⼦发⽣有规律的错排现象。
4.晶界:不同晶粒间的过渡层,排列紊乱;位向差⼤。
5.亚晶界:位向差很⼩。
位错的规则排列。
6.合⾦: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属,或⾦属与⾮⾦属经熔炼、烧结或其它⽅法组合⽽成并具有⾦属特性的物质。
组元:组成合⾦最基本的、独⽴的物质。
7.相:合⾦中结构相同、成分和性能均⼀并以界⾯相互分开的组成部分。
8.固溶体:相的晶体结构与某⼀组成元素相同;⾦属化合物:相的晶体结构与组成合⾦元素均不相同。
9.通过形成固溶体,使得材料的强度、硬度提⾼的现象称为固溶强化。
10.当⾦属化合物以细⼩的颗粒均匀分布在固溶体基体上,使合⾦的强度、硬度和耐磨性⼤⼤提⾼的⽅法称为弥散强化。
11.液态⾦属凝固后得到晶体称为结晶12.晶核:液体中最初形成的⼀些作为结晶中⼼的稳定的微⼩晶体。
13.实际结晶过程中,由于冷速较快使晶粒内部化学成分不均匀的现象称为晶内偏析。
固溶体按树枝状⽅式⽣长,使得先结晶的枝⼲与后结晶的分枝成分不同的晶内偏析现象称为枝晶偏析。
消除⽅法:扩散退⽕或均匀化。
14.从液相中直接结晶出固溶体的反应称为匀晶反应,只发⽣匀晶反应的相图称为匀晶相图。
15.两组元在液态⽆限互溶,固态有限互溶、或完全不互溶,且冷却过程中发⽣共晶反应的相图,称为共晶相图。
16.共析反应:⼀定成分的固相,在⼀定温度下,同时析出两种化学成分和晶格结构完全不同的新固相,这个转变过程。
特点:转变在固态下进⾏,原⼦扩散慢,组织细⼩17.通过细化晶粒来同时提⾼⾦属的强度、硬度、塑性和韧性的⽅法叫做细晶强化。
工程材料基础名词解释

工程材料基础总结晶体:构成原子或离子、分子在三维空间呈现出周期性规则堆积排列的固体称为晶体;呈现无规则排列的固体为非晶体。
单晶体和多晶体:一个晶体中的原子完全按照一种规则排列,且原子规则排列的空间取向完全一致,则该晶体为单晶体;如果在一个晶体中虽然原子排列的规则完全相同,但晶体中不同部分之间原子规则排列的空间取向存在明显的不同(将晶粒放大后会出现明暗不同区域),则称为多晶体。
晶粒和晶界:在多晶体中,一个原子规则排列空间取向相同的部分称为一个晶粒。
在一个晶粒中,不同部分的原子规则排列之间有时也存在很小的空间取向差,将晶粒内这些相互之间原子规则排列空间取向存在很小差别的部分称为亚晶粒。
晶粒与晶粒之间的分界面称为晶粒界,简称晶界。
晶体结构:晶体中原子或离子、分子具有各自特征的规则排列称为该晶体的晶体结构。
晶格:为研究方便起见,对于由原子或离子构成的金属和无机非金属而言,可将其构成原子或离子视为质点,将这些分布于三维空间的质点按一定的规则以直线相连便构成由质点和直线形成的三维空间格子,将其称为晶格或点阵。
晶格中质点所占据的位置称为晶格的结点或平衡位置。
晶胞:将按照一定规则从晶体中取出的能够完全反映晶体原子或离子排列规则的最小晶体单元称为晶胞。
晶格(胞)常数和晶胞致密度:分别以a、b、c表示晶胞平行于x、y、z坐标轴的边长,称之为晶格(胞)常数。
它反映了晶胞的大小。
将晶胞中原子所占据体积与晶胞整体体积之比称为该晶胞的致密度。
晶面和晶向:在晶格中,任意取至少三个原子便可构成一个平面,这种由原子构成的平面称为晶面,晶面原子密度:单位面积晶面上具有的原子个数;任意取至少两个原子便可构成一个晶体中的方向,将这种由一列原子构成的方向称为晶向,晶向原子密度:沿晶向单位长度上所含原子个数。
原子排列完全相同,仅仅是空间位向不同的晶面(晶向)称为一个晶面族(晶向族)。
晶体各向异性:沿晶体不同晶向性能不同的现象。
产生原因:晶体不同晶向上原子或分子等排列规律不同。
工程材料名词解释

工程材料名词解释1.片状珠光体:渗碳体为片状的珠光体2.球状珠光体:在铁素体上分布着颗粒状渗碳体组织3.渗碳:是指将钢件置于渗碳介质中加热并保温目的:是提高钢件表层的含碳量。
4.氮化:在一定温度下,使活性氮原子渗入工件表面的化学热处理工艺称为渗氮。
目的:是提高零件表面的硬度、耐磨性、耐蚀性及疲劳强度。
5.过冷奥氏体:冷却到A1线以下而又尚未转变的奥氏体6.残余奥氏体:马氏体转变不能完全进行到底,冷却到MS线以下转变停止时仍未能转变的奥氏体。
7.钢的化学热处理:钢放在一定的化学介质中,使其表面与介质相互作用,吸收其中某些化学元素的原子(或离子)并通过加热,使该原子自表面向内部扩散的过程称钢的化学热处理8.淬透性:在规定条件下,钢在淬火冷却时获得马氏体组织深度的能力。
9.淬硬性:钢在理想的淬火条件下,获得马氏体后所能达到的最高硬度。
10.奥氏体稳定化:奥氏体的稳定化是指奥氏体的内部结构在外界因素作用下发生某种变化而使奥氏体向马氏体的转变呈迟滞现象。
11.片状马氏体:铁基合金中的一种典型的马氏体组织,常见于淬火高,中碳钢及高Ni的Fe-Ni合金中,其空间形态呈凸透镜片状,也称为透镜片状马氏体。
12.板条马氏体:低碳钢,中碳钢。
马氏体时效钢和不锈钢等合金中形成的一种典型的马氏体组织,其光学显微组织是有成群的板条组成故称为板条马氏体13.正火:将钢材或钢件加热到Ac3(或Accm)以上适当温度,保温适当时间后在空气中冷却,得到珠光体类组织的热处理工艺;14.正火目的:改善钢的切削加工性能;细化晶粒,消除热加工缺陷;消除过共析钢的网状碳化物,便于球化退火;提高普通结构零件的机械性能。
15.退火:将组织偏离平衡状态的金属或合金加热到适当的温度,保持一定的时间,然后缓慢冷却以达到接近平衡状态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工艺有:扩散退火、完全退火、不完全退火、球化退火、再结晶退火和消除应力退火。
16.退火目的:均匀钢的化学成分及组织;细化晶粒;调整硬度,改善钢的成形及切削加工性能;消除内应力和加工硬化;为淬火做好组织准备3淬火目的:大幅度提高钢的强度与硬度。
工程材料的名词解释

工程材料的名词解释工程材料的意思是什么呢?怎么用工程材料来造句?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工程材料的意思,欣赏和精选造句,供大家阅览!工程材料的意思用于机械、车辆、船舶、建筑、化工、能源、仪器仪表、航空航天等工程领域的材料。
用来制造工程构件和机械零件,也包括一些用于制造工具的材料和具有特殊性能的材料。
工程材料有各种不同的分类方法。
一般都将工程材料按化学成分分为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四大类。
(一)金属材料金属材料是最重要的工程材料,包括金属和以金属为基的合金。
工业上把金属和其合金分为两大部分:1.黑色金属材料:铁和以铁为基的合金(钢、铸铁和铁合金)。
2.有色金属材料:黑色金属以外的所有金属及其合金。
应用最广的是黑色金属。
以铁为基的合金材料占整个结构材料和工具材料的90.0%以上。
黑色金属材料的工程性能比较优越,价格也较便宜,是最重要的工程金属材料。
有色金属按照性能和特点可分为:轻金属、易熔金属、难熔金属、贵金属、稀土金属和碱土金属。
它们是重要的有特殊用途的材料。
(二)非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也是重要的工程材料。
它包括耐火材料、耐火隔热材料、耐蚀(酸)非金属材料和陶瓷材料等。
(三)高分子材料高分子材料为有机合成材料,也称聚合物。
它具有较高的强度、良好的塑性、较强的耐腐蚀性能,很好的绝缘性和重量轻等优良性能,在工程上是发展最快的一类新型结构材料。
高分子材料种类很多,工程上通常根据机械性能和使用状态将其分为三大类:塑料、橡胶、合成纤维。
(四)复合材料复合材料就是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材料组合的材料,其性能是其它单质材料所不具备的。
复合材料可以由各种不同种类的材料复合组成。
它在强度、刚度和耐蚀性方面比单纯的金属、陶瓷和聚合物都优越,是特殊的工程材料,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工程材料造句欣赏1、金属泡津材料是一种高孔隙率的新的工程材料.2、我们专门从事贸易的所有类型的工程材料和所有相关产品,水泥,熟料,废钢,钢材,和其他商品。
工程材料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晶体:原子在三维空间作有规律周期性重复排列的固体,具有固定熔点、规则的几何外形和各向异性的特性。
位错:一种线缺陷,二维尺度很小但第三维尺度很大。
回复:冷变形金属重新加热时,加热温度低,材料组织和力学性能不发生明显变化,内应力消失的阶段。
再结晶:冷变形金属重新加热时,加热温度高,材料强度硬度降低,塑性韧性升高,加工硬化被消除的阶段。
热加工:再结晶温度上的加工。
滑移系:滑移面与其上滑移方向的乘积。
组织:肉眼或显微镜观察到的材料围观形貌。
固溶体:合金组元通过溶解形成一种成分和性能均匀的、且结构与组元之一相同的固相称为固溶体。
金属间化合物:合金组元相互作用想成的晶格和特性完全不同于任一组元的新相称为金属件化合物。
枝晶偏析:一个晶粒内的化学成分不均匀性。
固溶强化:通过形成固溶体是合金的强度硬度升高的现象。
同素异构转变:固态下随着温度的改变,晶体结构发生变化的现象。
本质晶粒度:钢加热到930℃,保温8h,冷却后测得的晶粒度为本质晶粒度。
实质上表示钢在规定条件下奥氏体长大的倾向。
临界冷却速度:淬火时,能全部获得M的最低冷却速度。
调制处理:钢淬火后高温回火的热处理工艺。
回火稳定性:钢在回火时,抵抗强度、硬度下降的能力。
二次硬化:淬火钢在500-600℃回火时,硬度升高的现场。
固溶处理:在较高温度下加热金属,然后快冷,是第二项来不及析出,获得单相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回火脆性:淬火钢在某一温度范围回火时,冲击韧性剧烈下降的现象。
(回火后韧性下降的现象)红硬性:材料在较高温度下保持高硬度的特性。
石墨化:铸铁组织中石墨的形成叫石墨化。
孕育(变质)处理:在浇筑前往液体中加入孕育剂使晶粒下滑的处理过程。
球化处理:向铸铁中加入球化剂使石墨变为球状的处理过程。
石墨化退火:通过退火使白口铸铁中的Fe3C转变为单质状态石墨的退火。
铸造:将热态金属浇筑到与零件的形状相适应的铸型型腔中冷却后获得铸件的方法。
铸造性能:金属在铸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工艺性能。
工程材料名词解释

抗拉强度:是材料在破断前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
屈服强度:是材料开始产生明显塑性变形时的最低应力。
塑性:是指材料在载荷作用下,产生永久变形而不破坏的能力韧性:材料变形时吸收变形力的能力硬度:硬度是衡量材料软硬程度的指标,材料表面抵抗更硬物体压入的能力。
刚度:材料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
疲劳强度:经无限次循环而不发生疲劳破坏的最大应力。
冲击韧性:材料在冲击载荷作用下抵抗破坏的能力。
断裂韧性:材料抵抗裂纹扩展的能力。
8、断裂韧性是表示材料何种性能的指标?为什么要在设计中要考虑这些指标?断裂韧性表示材料抵抗裂纹扩展的能力。
断裂韧性的实用意义在于:只要测出材料的断裂韧性,用无损探伤法确定零件中实际存在的缺陷尺寸,就可以判断零件在工作过程中有无脆性开裂的危险;测得断裂韧性和半裂纹长度后,就可以确定材料的实际承载能力。
所以,断裂韧性为设计、无损伤探伤提供了定量的依据。
<习题二>1、晶体:物质的质点(分子,原子或离子)在三维空间作有规律的周期性重复排列所形成的物质的晶体非晶体:是指组成物质的质点不呈空间有规则周期性排列的的固体。
晶格:表示晶体中原子排列形式的空间格子叫做晶格晶胞:从晶格中确定一个最基本的几何单元来表达其排列形式的特征,组成晶格的这种最基本的几何单元。
叫做晶胞晶格常数:晶胞的各边尺寸a,b,c叫做晶格常数致密度:致密度是指晶胞中原子所占体积与该晶胞体积之比。
晶面指数:表示晶面的符号叫做晶面指数晶向指数:表示晶向的符号叫做晶向指数晶体的各向异性:由于晶体中不同晶面和晶向上原子的密度不同,因此在晶体上不同晶面和晶向上原子结合力就不同,从而在不同晶面和晶向上显示出不同的性能。
点缺陷:是指在晶体中形成的空位和间隙原子面缺陷:其特征是在一个方向尺寸上很小,另外两个方向上扩展很大,也称二维缺陷,晶界、相界、孪晶界和堆垛层错都属于面缺陷。
线缺陷:晶格中一部分晶体相对另一部分晶体局部滑移,已滑移部分的交界线为位错线,即线缺陷。
工程材料-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⒈调质:对钢材作淬火+高温回火处理,称为调质处理。
⒉碳素钢:含碳量≤2.11%的铁碳合金。
⒊SPCD:表示冲压用冷轧碳素钢薄板及钢带,相当于中国08Al(13237)优质碳素结构钢淬透性:钢在淬火时获得的淬硬层深度称为钢的淬透性,其高低用规定条件下的淬硬层深度来表示淬硬性:指钢淬火后所能达到的最高硬度,即硬化能力相:金属或合金中,凡成分相同、结构相同,并与其它部分有晶只界分开的均匀组成部分称为相组织:显微组织实质是指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各相晶粒的形态、数量、大小和分布的组合。
组织应力:由于工件内外温差而引起的奥氏体(γ或A)向马氏体(M)转变时间不一致而产生的应力热应力:由于工件内外温差而引起的胀缩不均匀而产生的应力过热:由于加热温度过高而使奥氏体晶粒长大的现象过烧:由于加热温度过高而使奥氏体晶粒局部熔化或氧化的现象回火脆性:在某些温度范围内回火时,会出现冲击韧性下降的现象,称为回火脆性回火稳定性:又叫耐回火性,即淬火钢在回炎过程中抵抗硬度下降的能力。
马氏体:碳在α-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称为马氏体。
回火马氏体:在回火时,从马氏体中析出的ε-碳化物以细片状分布在马氏体基础上的组织称为回火马氏体。
本质晶粒度:钢在加热时奥氏体晶粒的长大倾向称为本质晶粒度实际晶粒度:在给定温度下奥氏体的晶粒度称为实际晶粒度,它直接影响钢的性能。
化学热处理:将工件置于待定介质中加热保温,使介质中活性原子渗入工件表层,从而改变工件表层化学成分与组织,进而改变其性能的热处理工艺。
表面淬火::指在不改变钢的化学成分及心部组织的情况下,利用快速加热将表面奥氏休化后进行淬火以强化零件表面的热处理方法。
1.过冷度—理论结晶温度与实际结晶温度之差1.正火—将钢件加热到Ac3或Accm以上30-50℃,保温适当时间后在静止的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工艺,称为正火。
2.奥氏体—碳固溶于γ-Fe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称为奥氏体,用γ或A表示。
工程材料名词解释

工程材料名词解释
工程材料是指在工程中使用的各种材料,包括金属、非金属和合成材料等。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工程材料及其解释:
1. 水泥: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由石灰石、黏土和其他材料经过研磨混合而成。
用于制作混凝土和砂浆等建筑材料。
2. 钢筋:由碳素钢制成的一种金属材料,常用于加固混凝土结构。
具有优异的抗张强度和耐腐蚀性能。
3. 沥青:一种黑色胶状物质,主要由石油提炼而成。
用于铺设道路、修补裂缝和防水等。
4. 砖块:由粘土通过烧制而成的方块状材料。
用于建筑墙体、地面铺设和装饰等。
5. 玻璃:由石英砂、碱碳酸盐和其他辅助材料经高温熔化而成的无机物。
用于制作窗户、镜子和容器等。
6. 木材:来源于树木,经过切削、干燥和处理等工艺制成的建筑材料。
具有轻质、隔热和装饰等特点。
7. 铝合金:由铝与其他金属元素合金化而成的材料,具有低密度、高强度和优良的导热性能。
常用于制作飞机、汽车和建筑等。
8. 混凝土:由水泥、砂、骨料和水按一定比例拌合而成的坚固
材料。
用于制作建筑和基础等。
9. 钢材:由铁与碳及其他合金元素合金化而成的材料,具有高强度、良好的可塑性和可加工性。
广泛应用于建筑、汽车和机械等领域。
10. 塑料:一种由高分子聚合而成的合成材料,具有轻质、耐
腐蚀和潮湿等优点。
用于制作塑料板材、管道和容器等。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工程材料,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新的工程材料不断涌现,为工程施工和装修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工程材料20个名词解释

1.固溶强化:通过混入某种溶质元素来形成固溶体而使金属的强度、硬度提高的现象称为固溶强化。
2.加工硬化:材料在形变时,随着形变量的增加,其强度和硬度提高,而塑性和韧性下降的现象称为加工硬化。
3.细晶强化:通过细化晶粒来提高金属的强度、硬度、塑性和韧性的方法叫细晶强化。
4.弥散强化:当第二相在晶内呈弥散质点分布时,塑性、韧性稍会降低,但可显著提高其强度和硬度。
这种合金强化方法称为弥散强化。
5.淬透性:奥氏体化后的钢在淬火时获得脆硬层深度的能力。
6.淬硬性:钢在淬火后所能达到的最高硬度,即钢在淬火时的硬化能力。
7.晶体缺陷:在实际应用的金属材料中,总是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原子偏离规则排列的不完整区域,这就是晶体缺陷。
8.变质处理:在液态金属结晶前,加入一些细小的、高熔点的物质,使它在金属液中形成大量分散的固体质点,起到非自发形核的作用,从而提高了结晶时的形核率,使晶粒显著细化。
9.回火:回火是淬火后在将工件加热到Ac1温度以下某一温度,保温后再冷却到室温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10.滑移:晶体的一部分沿一定的晶面或晶向相对于另一部分发生相对滑动位移的现象。
11.晶间腐蚀:沿着金属晶粒间的分界面向内部扩散的腐蚀。
12.相:合金中具有同一化学成分、同一结构和原子聚集状态,并以界面相互分开的、均匀的组成部分。
13.枝晶偏析:由于冷却速度较快,即使液相中原子来得及扩散,固相中也来不及扩散,以至于固溶体先结晶的中心与后结晶部分成分不同,称为晶内偏析,又叫枝晶偏析。
14.合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元素,或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15.残余奥氏体:奥氏体在冷却过程中发生相变后在环境温度下残存的奥氏体。
16.铁素体:碳溶解在体心立方晶格的α-Fe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
17.珠光体:共析反应产物为铁素体与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
18.再结晶:冷变形金属加热到一定温度后,在原来的变形组织中重新产生了无畸变的新晶粒,而性能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并恢复到完全软化状态,这个过程称为再结晶。
工程材料习题1-9章答案

工程材料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习题参考答案1-1、名词解释1、σb抗拉强度---金属材料在拉断前的最大应力,它表示材料对最大均匀塑性变形的抗力。
2、σs屈服强度----表示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开始产生塑性变形的最低应力,表示材料抵抗微量塑性变形的能力。
3、σ0.2屈服强度----试样产生0.2%残余应变时的应力值为该材料的条件屈服。
4、δ伸长率----塑性的大小用伸长率δ表示。
5、HBS布氏硬度---以300Kg的压力F将直径D的淬火钢球压入金属材料的表层,经过规定的保持载荷时间后,卸除载荷,即得到一直径为d 的压痕。
6、HRC洛氏硬度---是以120o 的金刚石圆锥体压头加上一定的压力压入被测材料,根据压痕的深度来度量材料的软硬,压痕愈深,硬度愈低。
7、σ﹣1(对称弯曲疲劳强度)---表示当应力循环对称时,光滑试样对称弯曲疲劳强度。
8、K1C (断裂韧性)---应力强度因子的临界值。
1-2、试分别讨论布氏硬度、洛氏硬度、维氏硬度适用及不适用于什么场合?1、布氏硬度 适用于退火和正火态的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工件,不适用于太薄、太硬(﹥450HB)的材料。
2、洛氏硬度 适用于检测较薄工件或表面较薄的硬化层的硬度,适用于淬火态的碳素钢和合金钢工件不适用于表面处理和化学热处理的工件。
3、维氏硬度 适用于零件表面薄硬化层、镀层及薄片材料的硬度,不适用于退火和正火及整体淬火工件。
第二章.习题参考答案2-1、名词解释1、 晶体---指原子(原子团或离子)按一定的几何形状作有规律的重复排列的物体。
2、 2、非晶体---组成物质的原子是无规律、无次序地堆聚在一起的物体。
3、单晶体---结晶方位完全一致的晶体。
4、多晶体---由多晶粒组成的晶体结构。
5、晶粒---每个小晶体具有不规则的颗粒状外形。
2-2、何谓空间点阵、晶格、晶体结构和晶胞?常用金属的晶体结构是什么?划出其晶胞,并分别计算起原子半径、配位数和致密度?1、空间点阵---为了便于分析各种晶体中的原子排列及几何形状,通常把晶体中的原子假想为几何结点,并用直线从其中心连接起来,使之构成一个空间格子。
工程材料名词解释

工程材料名词解释1.片状珠光体:渗碳体为片状的珠光体2.球状珠光体:在铁素体上分布着颗粒状渗碳体组织3.渗碳:是指将钢件置于渗碳介质中加热并保温目的:是提高钢件表层的含碳量;4.氮化:在一定温度下,使活性氮原子渗入工件表面的化学热处理工艺称为渗氮;目的:是提高零件表面的硬度、耐磨性、耐蚀性及疲劳强度;5.过冷奥氏体:冷却到A1线以下而又尚未转变的奥氏体6.残余奥氏体:马氏体转变不能完全进行到底,冷却到MS线以下转变停止时仍未能转变的奥氏体;7.钢的化学热处理:钢放在一定的化学介质中,使其表面与介质相互作用,吸收其中某些化学元素的原子或离子并通过加热,使该原子自表面向内部扩散的过程称钢的化学热处理8.淬透性:在规定条件下,钢在淬火冷却时获得马氏体组织深度的能力;9.淬硬性:钢在理想的淬火条件下,获得马氏体后所能达到的最高硬度;10.奥氏体稳定化:奥氏体的稳定化是指奥氏体的内部结构在外界因素作用下发生某种变化而使奥氏体向马氏体的转变呈迟滞现象;11.片状马氏体:铁基合金中的一种典型的马氏体组织,常见于淬火高,中碳钢及高Ni的Fe-Ni合金中,其空间形态呈凸透镜片状,也称为透镜片状马氏体; 12.板条马氏体:低碳钢,中碳钢;马氏体时效钢和不锈钢等合金中形成的一种典型的马氏体组织,其光学显微组织是有成群的板条组成故称为板条马氏体13.正火:将钢材或钢件加热到Ac3或Accm以上适当温度,保温适当时间后在空气中冷却,得到珠光体类组织的热处理工艺;14.正火目的:改善钢的切削加工性能;细化晶粒,消除热加工缺陷;消除过共析钢的网状碳化物,便于球化退火;提高普通结构零件的机械性能;15.退火:将组织偏离平衡状态的金属或合金加热到适当的温度,保持一定的时间,然后缓慢冷却以达到接近平衡状态组织的热处理工艺;工艺有:扩散退火、完全退火、不完全退火、球化退火、再结晶退火和消除应力退火;16.退火目的:均匀钢的化学成分及组织;细化晶粒;调整硬度,改善钢的成形及切削加工性能;消除内应力和加工硬化;为淬火做好组织准备3淬火目的:大幅度提高钢的强度与硬度;17.淬火:状态的马氏体或下贝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方法称为淬火;18.淬火目的:大幅度提高钢的强度与硬度;19.回火:淬火的钢在A1以下温度加热使其转变为稳定的回火组织,并以适当的方式冷却的工艺过程;20.淬火钢回火的目的:得到所需要的组织与性能通过适当回火可改变淬火组织,调整和改善钢的性能;稳定工件尺寸回火使不稳定的淬火组织转变为稳定组织;消除或减少淬火内应力;21.晶体:构成原子或离子、分子在三维空间呈现出周期性规则堆积排列的固体称为晶体;22.非晶体:呈现无规则排列的固体为非晶体;23.单晶体:一个晶体中的原子完全按照一种规则排列,且原子规则排列的空间取向完全一致,则该晶体为单晶体;24.多晶体:在一个晶体中虽然原子排列的规则完全相同,但晶体中不同部分之间原子规则排列的空间取向存在明显的不同将晶粒放大后会出现明暗不同区域,则称为多晶体;25.晶粒和晶界:在多晶体中,一个原子规则排列空间取向相同的部分称为一个晶粒;在一个晶粒中,不同部分的原子规则排列之间有时也存在很小的空间取向差,将晶粒内这些相互之间原子规则排列空间取向存在很小差别的部分称为亚晶粒;晶粒与晶粒之间的分界面称为晶粒界,简称晶界;26.晶体结构:晶体中原子或离子、分子具有各自特征的规则排列称为该晶体的晶体结构;27.晶格:为研究方便起见,对于由原子或离子构成的金属和无机非金属而言,可将其构成原子或离子视为质点,将这些分布于三维空间的质点按一定的规则以直线相连便构成由质点和直线形成的三维空间格子,将其称为晶格或点阵;晶格中质点所占据的位置称为晶格的结点或平衡位置;28.晶胞:将按照一定规则从晶体中取出的能够完全反映晶体原子或离子排列规则的最小晶体单元称为晶胞;29.晶格胞常数和晶胞致密度:分别以a、b、c表示晶胞平行于x、y、z坐标轴的边长,称之为晶格胞常数;它反映了晶胞的大小;将晶胞中原子所占据体积与晶胞整体体积之比称为该晶胞的致密度;30.晶面和晶向:在晶格中,任意取至少三个原子便可构成一个平面,这种由原子构成的平面称为晶面,晶面原子密度:单位面积晶面上具有的原子个数;任意取至少两个原子便可构成一个晶体中的方向,将这种由一列原子构成的方向称为晶向,晶向原子密度:沿晶向单位长度上所含原子个数;原子排列完全相同,仅仅是空间位向不同的晶面晶向称为一个晶面族晶向族;31.晶体各向异性:沿晶体不同晶向性能不同的现象;产生原因:晶体不同晶向上原子或分子等排列规律不同;32.位错:当晶格中一部分晶体相对于另一部分晶体沿某一晶面发生局部滑移时,滑移面上滑移区与未滑移区的交界线称为位错;刃型位错的运动形式有滑移和攀移两种;螺型位错运动形式只有滑移;阻碍位错运动的因素有:晶体结合键强度越高,点缺陷、线缺陷密度越大,面缺陷的总面积以及第二相粒子的数量越多,对位错运动的阻碍越大;33.晶须:由于种种原因,晶体中总是存在位错,制备出的位错很少的短条状晶体材料称为晶须;34.沿晶腐蚀:晶界处原子具有较高能量,因而处于化学活性较高的不稳定状态,在遇到腐蚀性介质时,易使晶体沿着暴露于表面的晶界向内逐渐被腐蚀,形成沿晶腐蚀;35.合金: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与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所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称为合金;36.组元:把组成合金的独立物质称为合金的组元;37.固溶体:在固态下,原子数量较少的组元原子以类似于溶液的方式溶解在原子数量较多的组元,形成一种成分及性能均匀的、且结构与组成元素之一的晶体结构相同的固相称为固溶体;固溶体的塑性比较好;38.二次固溶体:有些金属间化合物本身作为一个组元还可以溶解构成该化合物的组元原子或其他原子,形成所谓的二次固溶体;39.金属间化合物:金属组元原子与其他组元原子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化合物;它是一种晶格类型和特性完全不同于任一组元的新相;由于存在离子键和共价键,金属化合物具有较高的硬度和熔点,较大的脆性;40.固溶强化:随溶质含量增加,固溶体的强度、硬度增加,塑性、韧性下降的现象称为固溶强化;马氏体强化属于固溶强化过饱和高硬度马氏体溶解在固溶体中;41.细晶强化晶界强化:因晶界原子排列不同于晶粒内部,使得位错运动时不能穿越晶界,从而使晶界具有阻碍位错滑移的作用,所以通过细化晶粒来增加单位体积晶体内的晶界面积,可以有效提高金属的强度、硬度;并且由于微量杂质元素分布在晶界上,使得晶粒中杂质元素的含量减少,使得塑性和韧性也有所改善;其他强化手段在提高强度的同时都会使塑性下降,但细晶强化可以改善塑性;42.第二相强化:由于金属间化合物很硬,其作为材料中的第二相材料中量少、非连续的高硬、高脆相存在于材料基体相构成材料基体的连续相中可以提高材料的硬度,同时,金属间化合物作为第二相分布于基体相中还可以阻碍基体相中位错的运动,从而可以提高材料的强度,这种用金属化合物作为强化相的方法称第二相强化;因第二相粒子往往是通过先使合金形成过饱和固溶体,再利用过饱和溶质原子在较低温度下的析出而形成,所以第二相强化也称为析出强化或沉淀强化;时效处理本质上是第二相强化;第二相硬度高; 43.形变强化加工硬化:金属进行冷变形时,随着变形程度的增加,其强度和硬度会逐渐增大,而塑形却会逐渐降低,这种现象被称为加工硬化或冷作硬化;其产生机理主要与位错有关;冷塑性变形引起金属中位错及点缺陷密度增加,使位错间的相互缠结和钉扎作用、点缺陷对位错的钉扎作用增强,导致位错进一步滑移更为困难;若要使塑性变形继续进行,则必须增加外力以克服位错滑移的阻力,这就形成了加工硬化现象;44.相:将化学构成、物理状态、晶体结构和性质相同、均一,且有明显界面与其他不同部分分隔开的部分称为一个相;45.组织:显微镜下所观察到的材料内部各相的大小、形态、数量、分布等状况;反映了原子聚集体的状态;成分一定,相同的相在不同的处理条件下,可以有不同的组织;46.二次固溶体:金属间化合物本身作为一个组元溶解构成该化合物的组元原子或其他原子,形成二次固溶体;47.强度: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抵抗变形和断裂的能力;48.塑性: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断裂前产生不可逆永久变形的能力称为塑性;硬度:材料抵抗局部塑性变形的能力,是表征材料软硬程度的一种综合力学性能; 49.抗拉强度:材料在拉伸断裂前所能够承受的最大拉应力;屈服强度:材料开始产生宏观塑性变形时的最低应力;50.刚度:结构或构件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用弹性模量来衡量,弹性模量与塑性无关,并非弹性模量的高的塑性差;51.疲劳强度:经无限次循环而不发生疲劳破坏的最大应力;52.冲击韧度冲击韧性:材料受冲击载荷作用断裂时单位断口面积所消耗的冲击功,即用冲击功KA除以试样缺口处的横截面积得到材料冲击韧度,用ak表示;53.断裂韧性KIc:材料抵抗裂纹扩展的能力;54.结晶:物质由液相经凝固转变为原子或分子呈规则排列的晶体时的凝固过程;金属结晶包含固相形核和固相长大两个过程;55.过冷和过冷度:金属的实际结晶温度低于其理论结晶温度的现象称为过冷;理论结晶温度与实际结晶温度之差称为结晶过冷度;56.形核:液相中首先由液相原子聚集并按照该金属固相原子排列的规律排列形成许多小的固相质点的过程称为形核;57.晶核:液体中最初形成的一些作为结晶中心的稳定的微小晶体;58.晶核长大:晶核形成后,液相中原子将不断在晶核上按固相原子排列的规律聚集而使晶核体积不断长大的过程称为晶核长大;59.晶粒度:单位体积或单位面积上的晶粒数目,它是表示晶粒大小的尺度;晶粒越细小即晶粒度越大,材料的强韧性越好;60.变质处理:向结晶液相中加入大量的不溶固相质点,通过诱发非均匀形核来提高结晶形核率以获得细化的结晶组织,这种处理方法叫变质处理;61.相图:若一个物质体系处于能量最低的状态则称其为平衡状态;表明合金体系中不同成分的合金在不同温度下所存在的相以及相与相之间关系的图形称为平衡相图,简称相图;62.晶内偏析和枝晶偏析:实际结晶过程中,由于冷速较快使晶粒内部化学成分不均匀的现象先结晶固相中的高熔点组元含量高于后结晶的晶粒外层称为晶内偏析;固溶体按树枝状方式生长,使得先结晶的枝干与后结晶的分枝成分不同的晶内偏析现象称为枝晶偏析;消除方法:高温扩散退火;63.共晶转变:在恒定温度下,由一种具有确定成分的液相同时结晶出两种具有确定成分固相的转变称为共晶转变;64.包晶转变:由一种确定成分的液相与一种确定成分的固相相互作用而生成另一种具有确定成分的固相的转变称为包晶转变;65.共析转变:由一种具有确定成分的固相分解同时形成两种具有确定成分固相的转变称为共析转变;由共析转变形成的两种固相的机械混合物称为共析组织;66.析出强化或第二相强化:共晶组织的出现可使材料微观组织细化,有利于阻碍位错的运动,提高合金的强度;二次析出相的出现也可阻碍位错的运动,提高合金强度,此称为析出强化或第二相强化;67.热处理:通过在固态范围对金属材料加热、保温和冷却的方法,来改变材料的内部组织结构从而改善其性能的一种工艺;68.C曲线:过冷奥氏体分解的等温转变综合动力学图;图中Ms线是过冷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的开始温度,Mf是过冷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的终了温度;其中组织转变之前的等温时间称为孕育期;69.临界冷却速度:C曲线图中与转变开始线鼻尖相切的冷却速度Vk是保证过冷奥氏体只向马氏体转变的最小冷却速度,称为临界冷却速度;它的大小与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有关;70.回火脆性:淬火钢回火时的冲击韧性并不总是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而简单地增加,有些钢在某个温度范围内回火时,其冲击韧性显着下降,这种脆化现象称为回火脆性;71.回火稳定性耐回火性:淬火钢在回火过程中抵抗硬度下降的能力;72.热脆性:钢材热轧或锻造时由于低熔点相的晶界处的过早融化,导致钢沿晶界开裂的现象;杂质S会使钢具有热脆性;73.冷脆性:磷溶入铁素体后降低钢的室温脆性和韧性,并且使钢的脆性转变温度显着提高,使钢变脆的现象;韧脆转变温度:材料的冲击韧性随着温度下降而下降,在某一温度范围内冲击韧度值发生急剧下降的现象称为韧脆转变,发生韧脆转变的温度范围称为韧脆转变温度;74.热加工:从金属学观点看,把再结晶温度以上的塑性加工称为热塑性加工;75.热硬性红硬性:钢在一定温度下仍能保持高硬度的性能;。
工程材料名词解释

1、抗拉强度:是材料在破断前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
屈服强度:是材料开始产生明显塑性变形时的最低应力。
塑性:是指材料在载荷作用下,产生永久变形而不破坏的能力韧性:材料变形时吸收变形力的能力硬度:硬度是衡量材料软硬程度的指标,材料表面抵抗更硬物体压入的能力。
刚度:材料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
疲劳强度:经无限次循环而不发生疲劳破坏的最大应力。
冲击韧性:材料在冲击载荷作用下抵抗破坏的能力。
断裂韧性:材料抵抗裂纹扩展的能力。
8、断裂韧性是表示材料何种性能的指标?为什么要在设计中要考虑这些指标?断裂韧性表示材料抵抗裂纹扩展的能力。
断裂韧性的实用意义在于:只要测出材料的断裂韧性,用无损探伤法确定零件中实际存在的缺陷尺寸,就可以判断零件在工作过程中有无脆性开裂的危险;测得断裂韧性和半裂纹长度后,就可以确定材料的实际承载能力。
所以,断裂韧性为设计、无损伤探伤提供了定量的依据。
<习题二>1、晶体:物质的质点(分子,原子或离子)在三维空间作有规律的周期性重复排列所形成的物质的晶体非晶体:是指组成物质的质点不呈空间有规则周期性排列的的固体。
晶格:表示晶体中原子排列形式的空间格子叫做晶格晶胞:从晶格中确定一个最基本的几何单元来表达其排列形式的特征,组成晶格的这种最基本的几何单元。
叫做晶胞晶格常数:晶胞的各边尺寸a,b,c叫做晶格常数致密度:致密度是指晶胞中原子所占体积与该晶胞体积之比。
晶面指数:表示晶面的符号叫做晶面指数晶向指数:表示晶向的符号叫做晶向指数晶体的各向异性:由于晶体中不同晶面和晶向上原子的密度不同,因此在晶体上不同晶面和晶向上原子结合力就不同,从而在不同晶面和晶向上显示出不同的性能。
点缺陷:是指在晶体中形成的空位和间隙原子面缺陷:其特征是在一个方向尺寸上很小,另外两个方向上扩展很大,也称二维缺陷,晶界、相界、孪晶界和堆垛层错都属于面缺陷。
线缺陷:晶格中一部分晶体相对另一部分晶体局部滑移,已滑移部分的交界线为位错线,即线缺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习题集名词解释1.冲击韧性:材料抵抗冲击载荷而不破坏的能力称为冲击韧性,以在冲击力作用下材料破坏时单位面积所吸收的能量a k表示。
2.布氏硬度:是压入法硬度试验之一,所施加的载荷与压痕表面积的比值即为布氏硬度值。
3.洛氏硬度:是压入法硬度试验之一,它是以压痕深度的大小来表示硬度值。
4.韧脆转变温度:材料的冲击韧性随温度下降而下降,在某一温度范围内a k值发生急剧下降的现象称为韧脆转变,发生韧脆转变的温度范围称为韧脆转变温度。
5.工艺性能:表示材料加工难易程度的性能。
6.金属键:金属离子通过正离子和自由电子之间引力而相互结合,这种结合键称为金属键。
7.晶格:为了研究方便,将构成晶体的原子抽象为平衡中心位置的纯粹几何点,称为结点或阵点。
用一些假想的空间直线将这些点连接起来,构成一个三维的空间格架,称为空间点阵,简称为晶格或点阵。
8.晶胞:反映晶格特征的最小几何单元来分析晶体中原子排列的规律,这个最小的几何单元称为晶胞。
9.致密度:晶胞中原子本身所占有的体积与晶胞体积之比称为致密度。
10.晶体和非晶体:原子在三维空间作有规律的周期性重复排列的物质称为晶体,否则为非晶体。
11.空位:空位是指在正常晶格结点上出现了空位,空位的产生是由某些能量高的原子通过热振动离开平衡位置引起的。
12.间隙原子:间隙原子是指个别晶格间隙中存在的多余原子。
间隙原子可以是基体金属原子,也可以是外来原子。
13.位错:当晶格中一部分晶体相对于另一部分晶体沿某一晶面发生局部滑移时,滑移面上滑移区与未滑移区的交界线称为位错。
14.各向异性:晶体中,由于各晶面和各晶向上的原子排列的密度不同,因而同一晶体的不同晶向和晶面上的各种性能不同,这种现象称为各向异性。
15.晶粒和晶界:多晶体中每个外形不规则的小晶体称为晶粒,晶粒之间的交界面就是晶界。
16.合金:合金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金属元素、或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17.相:金属或合金中,凡成分相同、结构相同,并与其他部分有界面分开的均匀组成部分称为相。
18.固溶体:合金的组元之间相互溶解,形成一种成分及性能均匀的、且结构与组成元素之一的晶体结构相同的固相称为固溶体。
19.固溶强化:随溶质含量增加,固溶体的强度、硬度增加,塑性、韧性下降的现象称为固溶强化,这是金属强化的重要方法之一。
20.凝固和结晶:物质从液态到固态的转变过程称为凝固。
材料的凝固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形成晶体,我们称之为结晶;另一种是形成非晶体。
21.过冷和过冷度:实际结晶温度低于理论结晶温度的现象称为过冷。
理论结晶温度T0与实际结晶温度T1之差称为过冷度。
22.非自发形核:结晶过程中,依靠液体中存在的固体杂质或容器壁形核,则称为非自发形核,又称非均匀形核。
23.同素异构转变:物质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晶体结构呈不同类型的现象称为同素异构转变。
24.组元:相图中,组成合金的最简单、最基本、能够独立存在的物质称为组元。
25.组织:用肉眼或借助不同放大倍数的显微镜所观察到的金属内部的情景,即各相晶粒的形态、数量、大小和分布的组合。
26.杠杆定律:即合金在某温度下两平衡相的重量比等于该温度下与各自相区距离较远的成分线段之比。
在杠杆定律中,杠杆的支点是合金的成分,杠杆的两个端点是所求的两平衡相(或两组织组成物)的成分。
这种定量关系与力学中的杠杆定律完全相似,因此也称之为杠杆定律。
27.枝晶偏析:在一个枝晶范围内或一个晶粒范围内成分不均匀的现象叫做枝晶偏析。
28.共晶转变:在恒温下一定成分的液体同时结晶出两种成分和结构都不相同的固相的转变过程。
29.铁素体:碳在α-Fe中的间隙固溶体称为铁素体。
30. 奥氏体:碳在γ-Fe中的间隙固溶体称为奥氏体。
31.莱氏体:共晶转变产物为莱氏体,莱氏体是共晶奥氏体和共晶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呈蜂窝状。
32.珠光体(P):共析转变产物,珠光体是铁素体与渗碳体片层相间的组织33.二次渗碳体:从奥氏体中析出的渗碳体,称为二次渗碳体。
二次渗碳体通常沿着奥氏体晶界呈网状分布。
34. 晶粒度:晶粒的大小称为晶粒度。
35.变质处理:变质处理又称孕育处理,是一种有意向液态金属中加入非自发形核物质从而细化晶粒的方法。
36. 组织组成物:组成合金显微组织的独立部分。
37. 相组成物:组成合金相的独立部分。
38.滑移:是指晶体的一部分沿—定的晶面和晶向发生滑动变形的现象。
39.滑移系:发生滑移的晶面和晶向分别称为滑移面和滑移方向,一个滑移面和其上的一个滑移方向构成一个滑移系。
40.细晶强化:晶粒越细,金属材料的强度、硬度越高,同时塑性、韧性越好,称为细晶强化。
41.弥散强化:当第二相以弥散质点分布在晶内,虽然塑、韧性稍会降低,但却显著提高合金的强度、硬度,并且质点越细小、弥散度越大,合金的强度、硬度越高。
这种强化方式称为弥散强化或沉淀强化,它是合金的主要强化方法之一。
42.加工硬化:塑性变形过程中,随着变形程度的增加,金属的强、硬度增加,而塑、韧性降低,这一现象称为加工硬化或形变强化43.变形织构:由于塑性变形的结果而使晶粒具有择优取向的组织叫做“变形织构”。
44.内应力:是指外力去除后,残留在金属内部且平衡于金属内部的应力。
产生内应力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金属在外力作用下,内部变形不均匀所引起的。
45. 去应力退火:将工件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下某一温度保温以去除应力的退火。
46.回复:是指在加热温度较低时,由于金属中点缺陷及位错的近距离迁移而引起的晶内某些变化。
此时,加热温度较低,原子活动能力较小,变形金属的显微组织不发生明显变化,力学性能变化亦不大,仅强度和硬度略有下降,塑性略有提高。
47.再结晶:当冷变形金属被加热至较高温度时,由于原子活动能力增大,金属的显微组织将发生明显变化,由原来破碎、被拉长或压扁的晶粒变为新的均匀、细小的等轴晶粒,由于这一变化过程也是形核及长大的过程,故称之为再结晶。
但应注意,再结晶不是一个相变过程,没有恒定的转变温度,并无晶格类型的变化。
48.再结晶温度: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再结晶的最低温度。
49.临界变形度:当变形度达2%~10%时,金属中只是部分晶粒变形,变形极不均匀,再结晶时晶粒大小相差悬殊,大晶粒容易吞并小晶粒而长得更大,因而再结晶后晶粒特别粗大。
此变形度称为临界变形度,生产中应尽量避开临界变形度。
50.热(塑性)加工:从金属学观点看,把再结晶温度以上的塑性加工称为热塑性加工。
51.临界冷却速度:V临冷却速度线恰好与C曲线的鼻尖相切,它表示奥氏体在冷却时中途不发生转变,而直接转变为马氏体组织的最小冷却速度,称之为“临界冷却速度”。
52. 奥氏体化:将钢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使组织完全转变为奥氏体的过程。
53.本质晶粒度:在规定条件下(930±10℃,保温3~8h)奥氏体的晶粒度称为奥氏体本质晶粒度,用以评定刚的奥氏体晶粒长大倾向。
54.残余奥氏体:多数钢的M f点在室温以下,因此冷却到室温时仍会保留相当数量未转变的奥氏体,称之为残余(留)奥氏体,常用 ′或A′来表示。
55.退火:是将工件加热到临界点(A1、A3、Am)以上或在临界点以下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后,以十分缓慢的冷却速度(炉冷、坑冷、灰冷)进行冷却的一种操作工艺。
56.正火:所谓正火是将工件加热至A C3或Acm(Acm是实际加热时过共析钢完全转变为奥氏体的最低温度)以上30~50℃,保温后从炉中取出在空气中冷却。
57.淬火:所谓淬火就是将钢件加热到Ac3(对亚共析钢)或Ac1(对共析和过共析钢)以上30~50℃,保温一定时间后快速冷却(一般为油冷或水冷)以获得马氏体(或下贝氏体)组织的一种工艺操作。
58.等温淬火:将加热的工件放入温度稍高于Ms点的硝盐浴或碱浴中,保温足够长的时间使其完成贝氏体转变,获得下贝氏体组织。
59.淬透性:指钢在淬火时获得淬硬层(也称淬透层)深度的能力。
60.淬硬性:淬硬性是指钢淬火后所能达到的最高硬度,即硬化能力。
它主要取决于马氏体的硬度和马氏体、碳化物和残余奥氏的相对量及其组织形态。
马氏体的硬度取决于马氏体的含碳量。
61.回火:是将淬火钢重新加热至A1点以下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后冷却至室温的一种工艺操作。
62.回火脆性:淬火钢回火时的冲击韧性并不总是随回火温度的升高而简单地增加,有些钢在某个温度范围内回火时,其冲击韧性显著下降,这种脆化现象称为回火脆性。
63.调质:生产上习惯将淬火加高温回火称为“调质处理”。
64.马氏体:碳在α-Fe中形成的过饱和间隙固溶体称为马氏体。
65.索氏体(S):珠光体型3种组织中的一种,也是铁素体与渗碳体片层相间的组织,片层间距中等。
66.托氏体(T):珠光体型3种组织中的一种,也是铁素体与渗碳体片层相间的组织,片层间距最小。
67. 合金元素与杂质元素:为改善组织与性能有意加入的元素称为合金元素;由原料中或冶炼中带入的少量有害元素称为杂质元素。
68. 热脆性:钢材热轧或锻造时由于低熔点相的晶界处的过早融化,导致钢沿晶界开裂的现象。
69. 回火稳定性:淬火钢在回火过程中抵抗硬度下降的能力。
70二次硬化:含W、Mo和V等元素的钢在回火加热时由于析出细小弥散分布的碳化物以及回火冷却时残余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使钢的硬度不仅不降低,反而升高的现象。
71. 冷脆性:磷溶入铁素体降低钢的室温塑性和韧性,并且使钢的脆性转变温度显著提高,使钢变脆的现象。
72. 耐回火性:同回火稳定性。
73. 水韧处理:将铸造后的高锰钢加热到1050~1100℃使碳化物完全溶入奥氏体中,然后迅速水冷以获得全部奥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74.热硬性:钢在一定温度下仍能保持高硬度的性能。
75.晶间腐蚀:不锈钢中碳化物在晶界处析出造成的腐蚀。
76.石墨化退火:将渗碳体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温后缓慢冷却得到石墨的热处理工艺。
77.球化处理:在液态铁水中加入球化剂使石墨由片状转变为球状的处理工艺。
78.灰铸铁:石墨呈片状的铸铁。
79.可锻铸铁:石墨呈団絮状的铸铁。
80.球墨铸铁:石墨呈球状的铸铁。
81.蠕墨铸铁:石墨呈蠕虫状的铸铁。
82.固溶处理:经加热保温获得单一固溶体,再经快速冷却在室温下获得过饱和固溶体的热处理工艺。
83.时效处理:把经固溶处理后的合金加热保温一定时间从固溶体中弥散析出细小化合物,使合金强度和硬度提高的工艺。
84.简单硅铝明:含12%Si的铸造铝硅二元合金。
85.黄铜:以锌为主要合金元素的铜合金。
86.青铜:除黄铜和白铜以外的铜合金。
87.抗拉强度:材料断裂前所承受的最大应力称为抗拉强度。
88.离子键:金属离子通过正离子和自由电子之间的引力而相互结合,这种结合键称为离子键。
89.球化退火:加热到Ac1+(30~50)充分保温后缓冷使珠光体中的渗碳体球状化的退火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