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公安县2017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初一历史试卷分析
初一历史期中考试试题分析及教学反思
上周我参加考试,我是第一个历史的老师。
阅读论文,通过整个考试报告和分数,整体,反映了学生掌握知识和巩固。
通过这次考试,作为历史教师,我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并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首先,我认为我们不能单方面注意结果,而应该注意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态度。
尽管这次考试,我的班级表现不是很突出,但我发现在课程的过程中,给学生指导想法和认可的方法的想法是非常重要的。
有些学生有一些基本的技能不坚实,学习兴趣不强,但需要耐心指导,培养兴趣,让他们喜欢这门课。
因为要分析论文,在课开始时,学生反映的背面不清楚,我希望老师可以更大声。
虽然这是一个小问题,但是我很开心,通过这个小反馈,让学生仍然想听老师的讲座,表达他们的学习历史的愿望。
所以我调整了我的座位。
让学生可以上课,坐在教室的走廊或书桌前面,提高他们讲课的效果,在主题过程中发现,更平常,他们可以真正倾听,并积极的大脑。
教室里的气氛也很活跃,这就是我想看的情况,只要他们有学习的欲望,不要担心学生在老师讲课的背面,事情没有什么可做,影响教学效果和知识的巩固,这是一个非常令人兴奋的信号。
虽然在课堂前的学生也表现出积极的互动,思考积极主动。
所以,在学生后,通过他们的感染,也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样,所有学生的积极融合,所以我认为,对学生的关注和关心,非常重要,我也从中受益。
的二,掌握学习方法,也在通常需要继续渗透和发展。
通过这个答案和考试,学生的免费评审观察和分析发现,在评审过程中,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点更加模糊,没有抓住焦点,所以审查,不能有针对性,提高效率。
很多学生回顾,是阅读文字,平均力量。
所以,在短时间内,巩固知识效果不好,不专注。
这是教学过程不足的结果。
所以,在课程的过程中,需要突出的困难,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要记住,这是要理解的。
通过教学方面的安排,改进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在课前预览和课后预览可以有一个目的和方法做更少的少。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考试试卷分析期中考试是检验一个学期教学成果的最重要的手段,其试卷质量的高低决定能否很好检验一学期的教学成绩很重要。
下面对本学期的期中考试试卷进行分析,希望能够找到教学中的不足,以便为以后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
一、试题分析本试题满分为50分,实行开卷考试,题型有选择题和非选择两大部分,接近中考试题类型。
从题量上看共五个大题,设计出了42个问题,覆盖的知识面比较广、全,能够检全面测出课标上中国古代史部分对学生所要求的知识内容的掌握情况。
容易题约占50%,中档题占30%,稍难题占20%;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特别是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适当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直接从教科书上选取,主要考的是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适当也涉及了对学生分析能力的考查,设问跨度小,一般就一章或一节设问,对分析能力的考查也只是局限于比较浅的层面上。
二、试题解题情况1、概念把握不准确概念是学习历史的基本因素,无数个概念支撑了历史长河,历史概念区分了多个历史史实与现象,如果基本的概念模糊,势必影响对历史脉络的把握和对历史现象的理解。
如第6题国家统治人民的手段靠的是强硬的国家机器和软实力礼仪教化,学生不能正确回答,得分率不高。
2、相关学科知识掌握不牢历史学科内容包罗万象,涉及了语数政地等多领域、多门类、多学科知识,若相关学科知识缺乏,定会对学习历史带来一定困难。
如第22题:问题二“秦朝为了巩固统治用了什么措施加强思想统治”学生吴答统一文字、度量衡,加强思想统治的措施应是焚书坑儒。
本题学生失分较多。
3、历史思维能力、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能力、概括归纳能力差4、学科教学要教会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历史史实,分析历史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要教会学生擅于从材料中获取提炼有效信息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果学生概括归纳能力差,在答题时就会出现零乱、啰嗦或不完整。
如第23小题第2、3问,学生失分较多,失就失在不能从材料中获取有用的东西,对史实分析不透。
历史七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解析
历史七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解析历史作为一门学科,通过对过去的研究和分析,帮助我们理解现在和未来。
历史七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涵盖了许多关于人类历史的重要知识点。
本文将对试卷中的各个题目进行解析,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
第一部分:选择题1. 题目:下列哪个时期是人类最早的石器时代?解析:这是一道考察基础知识的题目。
人类的石器时代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根据历史学家的研究,旧石器时代是人类最早的石器时代,因此正确答案是A选项。
2. 题目:以下哪个朝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解析:这是一道考察中国历史的题目。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是秦朝,由秦始皇统一六国而建立。
因此,正确答案是C选项。
3. 题目: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美国独立战争的开始?解析:这是一道考察美国历史的题目。
美国独立战争的开始可以追溯到1775年的列克星敦和康科德战役,这是美国殖民地民兵与英国军队的第一次武装冲突。
因此,正确答案是B选项。
第二部分:填空题1. 题目:《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道考察中国历史文献的题目。
《资治通鉴》是一部纪传体通史,由司马光撰写,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通史之一。
因此,正确答案是史书。
2. 题目:古埃及的国王被称为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道考察古埃及历史的题目。
古埃及的国王被称为法老,他们被认为是神的化身,统治着整个古埃及社会。
因此,正确答案是法老。
第三部分:简答题1. 题目:简述世界两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结果。
解析:这是一道考察综合知识和分析能力的题目。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是欧洲列强之间的紧张局势和冲突,结果是导致了大规模的战争和巨大的人员伤亡。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是纳粹德国的侵略行为和日本对亚洲的侵略,结果是导致了全球范围的战争和世界格局的重大改变。
2. 题目:简述古代丝绸之路的意义。
解析:这是一道考察综合知识和分析能力的题目。
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质量分析doc
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质量分析一、试卷的评价1、试卷的基本情况:历史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100。
历史学科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25个、连线题和简答题。
2、试卷的基本特点:(1)标高适度。
基于目前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试卷出现了小部分偏题,课本内容没有涉及,个别题目稍难点。
整卷的试题难度应该说是适中的。
(2)题目设计具有简明性。
题意指向明确,题目的表述较清楚,简单明了,学生审题时一目了然。
二、试卷成绩情况本次考试,总体考试成绩来看,三个班相对而言较为平均,57和54班成绩略微低,需要进一步抓紧。
三、学生答题质量分析1、优点(1)对历史教材的主干知识掌握得较好。
学生能根据要求加以复习巩固,对重点知识的掌握较熟练。
(2)能根据题意认真解答。
大部分学生能根据题目的要求,认真分析问题,虽不能正确写出答案,但基本意思是对的。
2、存在问题(1)基本功不扎实。
书写不公正、不规范,错别字多。
如:“齐桓公”写成“齐恒公”,把“魏”写成“卫”。
(2)同类知识混淆不清。
(3)大部分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不强;部分学生并不善于运用已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此次选择题的得分率略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在理解、分析能力上还欠缺。
四、总结此次考试,成绩十分不理想,和我预期的完全不一样。
想想,又在预料之中,七年级第一次接触历史,也是我第一次教历史,难免学生不适应我的教法,还有我平时对学生不严格,有些放纵他们。
这次成绩不好,也是一件好事,让我以后不管有多累,都拿这次成绩鞭策自己,尽心尽力,尽最大的努力在最短的时间让学生学好历史。
接下来,自己要做的就是不急不躁,结结实实的按照自己的思路,稳但不拖,在复习中不断地结合学生反思自己,及时的改变,科学的教与学的方法。
在联系中,有选择的去练,教会学生在扎实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注意做题技巧与方法的引导,人人会做题,能讲题,认着的做题习惯等。
每一次考试,不同的结果,不一样的反思,对于经验不足的自己都是一次不一样的理解,并有不同的认识和提高,我想这也是一种积累。
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期中考试试卷质量分析
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期中考试试卷质量分
析
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质量分析
一、命题思想
本次试卷贯彻课程改革的精神,重视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原则,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情分析
1.题型:本试卷分为选择题、改错题、材料题、综合题四大类型,题目设计精巧,考查全面,体现了新课程历史教学的开放性、自主性、探究性。
2.难度:试题难度适应中考的要求,紧扣教材重点进行出题,难度较大,但由于学生整体素质较差,尚不能完全适应这类题目。
3.范围:本次期末考试范围是历史七年级上册,试题对基
础知识的考查是主体内容,且重点突出,符合新课标要求。
三、题型分析和总体评价
1.选择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学生回答情况较好,但失分率较高,需要加强学生对事件之间联系的认识,加强事件与事件间纵向与横向的联系、比较。
2.改错辨析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教材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考查学生对历史本质的认识与理解以及判断历史是非的能力。
部分题目新颖,能够很好地考察学生的洞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以上是本次历史期中考试试卷的质量分析。
初一历史期中考试试题分析及教学反思
初一历史期中考试试题分析及教学反思
初一历史期中考试试题分析及教学反思
在本次初一历史期中考试中,我发现了一些值得反思的教学问题。
通过对试题的分析和对学生成绩的观察,我意识到在历史教学中,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将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能力。
首先,对于选择题部分,我们发现学生普遍存在对基础知识点掌握不扎实的问题。
例如,对于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顺序以及重大事件的发生时间,部分学生记忆混淆或遗忘。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复习,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历史发展脉络。
其次,对于主观题部分,我们发现学生在解答时缺乏将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能力。
例如,在回答有关唐朝文化的问题时,部分学生只是简单列举了唐朝的几位文化名人,而未能深入阐述唐朝文化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为了改善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加强对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联系现实生活的能力培养。
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针对学生的薄弱知识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复习计划,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
2、引用丰富的历史素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提高他们的
学习兴趣。
3、注重课堂互动,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培养他们的历史思辨能力。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辅导,帮助每个学生克服学习困难。
通过这次反思,我深刻认识到历史教学的重要性,以及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我也会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为提高教学质量持续努力。
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及质量分析
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及质
量分析
本文对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进行了分析,并对试卷质量进行了评估。
试卷分析
试卷共分为两部分,A卷和B卷,每卷满分均为100分。
A卷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选择题和填空题各占40%的分值,简答题占20%的分值。
其中选择题难度适当,考查了学生对历史名词和概念的理解;填空题部分题目为解析题,要求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进行解题,难度较大;简答题难度适中,考查了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了解程度。
B卷为论述题,共20分,要求学生针对一篇历史文章进行分析和评论。
B卷难度适中,用语规范,考查了学生对历史文章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质量分析
根据本次考试的试卷分析结果,整张试卷难度适中,试题内容与学生所学知识点相符,试卷结构合理,试题形式多样化,注重考查学生的理解和答案的规范性。
但在填空题中有一小部分的解析题难度较大,对学生的历史运用能力有一定考验。
综上,本次考试试卷质量为良好水平。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分析一、试卷概况:1、试卷基本情况:七年级历史考试时间为60分钟,卷面总分为100分,题型为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其中选择题25道,每小题2分共50分。
材料分析题2道共50分。
2、试卷考查范围:试卷考查的范围为1-9课。
3、试卷特点:试卷整体难度偏易,基础性较强,立足于历史基础知识的考察。
试题以重点知识来设计题目,重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
题目设计简单明了,题意指向明确。
二、学生答题情况:1、成绩分析:我任教七一、七二两个班。
七一班考试人数50人,平均分48.62,优秀率12%,及格率34%,最高分98分,最低分8分;七二班考试人数51人,平均分45.92,优秀率9.8%,及格率29.41%,最高分96分,最低分6分。
2、学生答题情况分析:(1)基础知识掌握的不牢固,做题时不能进行前后联系。
(2)审题不清。
不能提取题目中的限定词或关键信息。
(3)基本功不扎实,书写不工整,错别字较多。
在答材料题时,因错别字失分较多。
如商鞅的鞅,把粟写成栗等。
(4)同类问题混淆不清,张冠李戴现象很普遍。
如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商鞅变法的内容和秦始皇改革的措施,各学派的主要观点混淆等。
(5)材料题答题不规范,所答内容与题干要求不符,不写引导词等。
如26题(1),发源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请你分别写出这两大流域过上农耕生活动的原始居民。
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写引导词,直接答题。
其中一些同学写的与题干中的顺序不符,因而此题得不到分。
(6)成绩两极分化严重,最高分和最低分相差90分,及格率太低。
三、改进措施:1、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力争做到堂堂清。
2、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
课堂上多引进一些课外史料,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用历史信息的能力。
2、注意学生分析、概括和综合能力的训练。
分析、概括和综合是历史学习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检验学生能力的根本内容,在平时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试卷分析(七年级历史)
2017年七年级期中历史试卷分析一、试卷说明从总体看试卷,试题覆盖面广,能紧紧围绕知识点,重视在试题类型和叙述方式上紧扣书本、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侧重点是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查,题目的设计具有发展性。
题源于教材,试题难度适宜。
二、答题情况分析从试卷中反映出以下问题:1. 选择题满分20分。
出错较多的是需要记忆的小题。
造成这些题失误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知识掌握不牢固,不注重对有效信息的分析,缺乏相历史知识的积累,不能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等等。
如第9题,周王朝对礼器使用规格制定了严格的制度···这表明周王朝极力维护的是—等级制。
1. 第二题:非选择题,本试题总分30分,依旧考察的是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1)一些学生态度不端正,试卷存在大量空白,甚至无试卷。
一些同学只做选择题,或者后面空了许多题。
(2)一些同学不会审题甚至不仔细审题,答非所问。
如材料题21题(3)第二小问,问地方官员的产生方式的不同,不少同学回答的是制度。
又如22题问对商鞅的评价,许多同学直接答商鞅做了什么。
(3)一些同学基础知识不牢固,甚至没有记忆,如分封制等。
(4)错字较多。
如诸侯—诸候、秦朝--奏朝、郡县—群县等。
三、建议1.端正学生学习历史的态度。
没有看题就放弃了。
所以要端正学生学习历史的态度,告诉他们学习生物的简便方法,是他们学习历史快乐起来。
2.注重答题技巧的传授注意审题能力的培养这次考试中,导致失分严重的主要问题就是学生不认真审题。
在以后的教学中,多注意引导学生认真读题,审清题,有的放矢地作答。
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训练学生的答题技巧,传授解题方法,尤其是材料题,一定要多训练多指导,力争使学生能够从容答卷,减少失误。
3.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
平时教学中应以课本为主。
在考试中,基础知识部分是占主体的,掌握基础知识是学生综合运用,灵活掌握知识的前提,是学生取得好成绩的前提。
在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对知识点的巩固,反复训练,以每个学生都能熟练地掌握为前提,尤其是对于学困生,一定要让他们掌握最基础的知识,争取使他们能够及格。
七年级历史1期中考试考总结分析
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总结分析
一、试卷分析:
1、试卷的基本情况:
考试时间为50分钟,卷面总分为100分,题型包括单选题75分,材料分析题25分。
2、试卷所涉及的教材内容:
试卷考查的知识点,分布于七年级历史1至10课。
3、试卷的基本特点:
(1)基础性强。
试题立足于课本基础,重点知识来设计题目。
(2)基于目前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试卷没出现偏题、怪题,题目以升中考试题类型来设计,难易适中,重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及理解能力。
二、从考试结果来看:本次考试平均分是25.71,和上次月考相比几乎没有变化;及格率和低分率分别是百分之37和百分之25,上次的都是百分之32,相比有一点点的进步;认真学习的学生基本上达到预期目标。
存在问题:有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上课不够专心,没有理解老师上课所讲知识;错别字多、答非所问、答题不规范,卷面成绩优秀率不高,中下层面学生比例大,低分率偏高:总体反映出目前七年级学生历史的核心素养欠缺,有待加强。
三、改进措施:
1,培养学生学习本科目的兴趣,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上好每一堂课。
2,继续做好重点基础知识的归纳,让学生有充足的课堂时间去记忆,培养学生的记忆方法,引导学生课后加强复习。
3,重视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对历史材料的理解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具备理解题目要求的能力。
4,教学练习中要培养学生抓关键词的能力。
目前无论是选择题还是综合题,要教会学生找关键词,同时要抓准关键词,提取有效信息。
5,加强学生的答题技巧培养,规范学生的答题。
2019年11月12日。
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1)
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一、试卷范围及题型本次期中试卷考查的范围是七年级上册单元内容,共有两大题型:单项选择题、材料分析两大题型,试卷共50分,选择题20分,材料题30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及表达等各方面的能力。
试卷整体难度属于难。
二、试卷评析:单项选择题20个小题20分,重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从学生答题情况来看,水平参差不齐,暴露出大部分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够牢固。
如单选题的第一小题,考查最早种植水稻的是什么人,有些同学没有掌握这一知识点。
第15 小题,题目中已经明确说明了买药,但有些同学不能正确理解,导致漏选。
,说明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当加强对学生临场答题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
至于材料题,仍然是十分比较多的部分,集中表现在审题不认真,答题不规范,表述不准确不完善等方面。
体现在卷面上,文字表述混乱,张冠李戴现象严重,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差,不能够根据题目中的有效信息来回答问题。
三、存在问题: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
很多学生对历史知识点掌握不到位,很多应该掌握的知识都没有掌握住,特别是一些重点知识,比如单项选择题考查具有民族精神、爱国精神,难度不大有相当一些同学没做对。
2、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不强。
很多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还可以,但是把知识运用到具体解题中不能做到灵活自如,有些题只不过换了一种形式,学生就不知道是什么了。
3、知识总结概括能力不足。
对于那些需要将知识点归纳总结的题,很多学生不能有效组织知识回答,如主观题部分考查,如果以单个知识点的形式呈现,学生可能会答,总结到一起学生就出现错误了。
4、史料分析问题多多。
学生或者不能正确分析史料,特别对史,结果答错,或者将历史事件混淆,所答不对,或者根本不知史料所云,乱答一气,或者张冠李戴,不知所云。
5、错字、别字、词不达意之处甚多。
还有的学生在自己发挥的部分所答与题目根本不沾边。
2017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期中考试试卷质量分析
XX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期中考试试卷质量分析一、试卷的评价1、试卷的基本情况:思品社会合卷考试时间为90分钟。
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填空题。
2、出卷目的、考试要求: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考查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特别是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试卷的基本特点:(1)1、突出学科本位。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程的重要内容是地理地图知识,既有自然地理的基础知识,又有人文知识的初步概念。
因此,本次考试试卷在立意、选材、设问以及形式上都把加强对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作为自己的主要功能。
(2)标高适度。
基于目前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的现状,试卷没出现较大的偏题、怪题。
整卷的试题难度应该说是比较适中的。
(3)题目设计具有简明性。
题意指向明确,题目的表述较清楚,简单明了,学生审题时一目了然。
二、试卷成绩情况本次考试,我校七年级2个班,总体考试成绩来看,2个班成绩差不多。
三、数据统计分析1、数据抽样分析:(客观题)题号分值得分率题号分值得分率12分07812分06632分071942分04062分068862分06372分040682分043892分错误主要内容:a比例尺的计算;方向的判定;气候的描述方法;d分析地图的能力;e原因:对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较弱;分析比较的能力不强。
主观题失分内容、原因:a对河流流向的描述;b等高线地形图的识读;地图的阅读分析能力;d举例说明气候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各班成绩分析:班级考生人数平均分及格率七1班233783%七2班2234从上表各班成绩平均分合格率来看,各班的差异较小,比较均衡;四、典型错误分析1、11题第小题(图见试卷)图上河流的流向是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为:自西南向东北。
学生的主要错误答案是:西南---东北。
原因分析:大部分学生对地图上的方位的判断较为熟悉,但对河流流向的描述不恰当。
初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初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初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篇一」初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一、基本情况本次考查本班共25人参考,及格人数11,44%。
最高分41分。
整体考查情况不理想。
二、试题分析1、侧重双基。
整个选择题部分,除15题外,大多考对历史基本知识的考查。
第2题、第9题、第13题兼顾了对学生读图能力的考查。
2、难易适中,重点突出本次历史试题从难易的程度来看设计的也比较合理,且对重点知识的考查很突出,如23、24两条材料题,都紧扣课标要求,突出重点。
第15题,23题第1小题,24题第4小题,设计有一定难度,能考出学生的层次和水平。
3、试题灵活,联系社会实际本份试题命题很灵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但考查的知识点都在课本。
如21题,考查大禹治水和都江堰工程时,联系实际,“泰州位于长江流域,今天该流域最大的水利工程是什么?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学生需要有必要的地理知识才能作答。
第23题,“孔子的仁的思想,对今天社会建设有何现实意义?”要求学生关心时事,关心政治才能正确作答。
再如第24题,考查商鞅变法时“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回答,在商鞅变法法后,某位平民想使自己的社会地位与卿大夫平等,那么他最合法的途径是什么?”考得很灵活,学生不仅要记得商鞅变法的内容,而且要善于筛选信息,明确指向“奖励军功”,才能正确作答。
本份历史试题是一份比较成功的试题,既能考出学生的知识,又能考出学生的能力,不足之处是由于所学内容不多,试卷中不少内容超出中考考纲,学生作答比较困难。
三、原因分析1、教学进度未跟上,没有必要的集中复习时间。
2、对学生读图能力、有效提取信息的能力训练不够。
3、平时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测反馈不够,答题指导不到位。
四、教学设想1、落实好基础知识对于课本的一些历史基本知识,一定要扎扎实实的落实好,让学生要掌握准确无误,尽量在课堂掌握巩固。
2、培养基本能力培养学生读图、识图、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精选3篇)
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精选3篇)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1)一、试卷分析七年级历史试卷为闭卷试题,满分为100分。
从试卷题型看,试卷分为五个大题,25个小题。
其中:第一题为选择题,共20个小题;第二题为简答题,共2个小题;第三题为材料解析题;第四题为分析说明题;第五题为探究题。
从考查内容看,试卷着重考查了从史前时期到秦汉时期的历史。
其中,第一、二大题侧重于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考查,第三、四、五大题,则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侧重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及依据材料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考查内容符合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能较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从试题的难度看,难度适中,有较好的区分度。
尤其是第三大题,依据材料,层层设问,第一问到第五问,由易到难,既考查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考查了学生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分析;既突出了对课本重点知识的考查,又体现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
总的来说,这是一份质量较高的试卷。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学生答题情况总体上不是太好,主要表现为尚未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基础知识有些薄弱;缺乏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等。
下面就各题情况做一简单分析:第一大题选择题满分40分,学生一般得分在30-36。
其中3、9、13小题错的学生最多。
第二大题简答题满分16分,学生一般得分在13-16分。
总体上较好。
第三大题材料解析题满分14分,学生一般得分在8-12分。
其中第五问(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次变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做得较差。
第四大题分析说明题满分14分,学生一般得分在10-12分。
其中第三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南北方原始居民建造的房屋结构截然不同?)学生在做的时候,大部分同学只能写出南北方气候条件的不同特点,而不能进一步说明地穴式房屋和干栏式房屋的优点,因此都只能得2分。
(满分为4分)第五大题探究题满分16分,学生一般得分在10-14分。
本题体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学生的答题情况出现明显的两级分化。
七年级历史期中试卷分析(1)
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一、基本情况本次考试主要是考查八年级学生对七年级上册历史的认知水平,试卷总分50分,以基础知识为考核重点,所学的内容都已覆盖到,本试卷测试时间为60分钟,满分为50分,第一大题为单项选择题,20个小题,每题1分,共计20分,第二大为材料题,共计30分。
采用闭卷考试形式,围绕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重点考察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理念。
二、试题评价(1)题型结构合理,有选择题和材料题,与中考题型基本一致。
(2)基本内容都已覆盖到,没有偏题、怪题,难易适中,分数分布较为合理。
(3)对学生的各种能力都进行了考查,特别是对学生的分析运用能力,如材料题24题。
三、学生得失分情况分析选择题方面:普遍得分的题为第2、17题,失分的题主要是3、4、10、18小题,原因如下,第3小题是有关西藏的历史为否定式选择题,学生审题不清导致失分,第4题对于历史人物识记能力不行,第19题强调的是理解能力有点难度,学生把握的不够好,材料题方面:第21题考的内容得分较容易,因为很容易从教材找到,第22题第一问同学们做的不是很好,说明学生的识图能力不强,导致写的答案五花八门,第二问还好基本写对,第23题做的不够理想,特别是学生对相关知识不了解,说明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很差,从学生所失分的情况反映出来的问题是学生不爱记事件的时间,缺乏概括能力,一些知识混淆答题时不够认真,审题不仔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不强;没有掌握答题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建议1、固本强基,狠抓基础知识落实基本知识点的落实:人物、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影响等是历史最基本的知识点,必须牢固掌握,反复记忆是最重要的方法,注重对基础知识的传授与训练,因为基础知识是其他能力培养的基础。
注重解题方法的传授,尤其是材料解析题。
2、加强材料题的思路分析,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进行前伸后延。
进行有跨度、有联系、有对应的综合复习,采用形象视图、逆向思维等方式,查漏补缺。
七年级历史第一学期期中试卷分析
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一、试卷评价1.总体评价:总体上说,本次历史试卷,注重基础,重视应用,凸显能力,渗透德育。
以新课标为准绳,学科的重点内容为核心,紧跟时代脉搏,设问巧妙,立意高远。
以基础立意转向基础、能力并举,稳中求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把握了教学的改革方向,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导向鲜明,是一份融综合性、人文性、开放性和时代性于一体的试题。
2.题型及特点: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项,共24题,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为60分钟。
选择题20个小题,共计40分。
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重在对学生历史分析能力的考查,引导学生学会认识、剖析历史现象和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总结和把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而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要求较高,对历史知识的整合也有一定的要求。
非选择题3个小题,共计60分。
试题以材料阅读题的形式呈现。
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观察、理解等能力,要求学生对知识要熟练掌握、要有较强的分析、比较和概括知识的能力,对刚刚接触初中历史的七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3.考试内容:七年级试卷主要考查了有关中国古代史(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至秦朝))的相关内容,从而了解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况。
二、学生答卷情况分析本次参考人:713 及格人数:471人最高分98分,最低分26分,年级平均分65.94,及格率66.85,优秀率66.851.选择题。
本大题为单项选择,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本题最高得分为40分,最低得分10,出错最多的是第18小题,出错原因是把夏朝和秦始皇秦朝混淆了。
2.非选择题。
本部分4小题,共60分。
从试卷统计结果得出:第22题学生答题情况最为理想由此可见学生对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已经基本掌握。
成绩最不理想要数第24题了,18分的试题很多学生得7分左右。
学生出错的主要原因是对材料的分析不透彻,不能抓住主要信息,再加上审题不清,使本来很简单的答案复杂化,而且答不到点子上。
初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初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一)基本情况
纵观今年期中考试试题,就全卷内容来看,多角度的考察了学生,试题由易到难,重点突出;考试的内容特别细小,知识点比较碎。
但是学生考试的却不是很理想,对此我做出如下分析:
(二)具体情况分析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大多数中等生失分比较少,这说明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的较好,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学生整体有所提高,说明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有点入门。
其中大多数错的是第15小题,说明当时全国的经济重心()应该选c从黄河流域转移长江流域说明学生对地理知识了解不清。
第二题考查的是填空题,是平时的细小知识点,第25题没有讲过,世界上最早发明活字印刷术的人是—。
还有一个是21题学生失分最多,主要是莫高窟,学生出现错别字失分。
第三题是材料题,27题科技与发明还没学,学生对基本常识根本掌握,基本没得分。
28题主要错在第三问,材料中的中书省是什么机构?相当于现在的什么机构?这应该由于我的原因可能我没讲解到位,导致学生失分。
第四题是探究题,考查了唐朝重要知识点,由于平常平时讲的较多,大部分学生做得较好。
(三)教学反思
对于本次考试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将会做出如下改进的措施:
1.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要提高学生做选择题的能力,多做选择题。
2.一定注重学生的背诵情况,重点查背,基础知识一定要记忆。
3.加大非选择题的训练,让学生学会做开放性的题型。
总之,这次考试有点差,争取下次考试能有大的进步。
湖北省公安县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含答案)
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七年级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24分)1.暑假是外出旅游的好日子。
假如你已经去过出土我国最早人类的遗址,那么你能告诉我,它位于哪个省吗A.广东B.湖南C.云南D.陕西2.“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前,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已经会使用天然火”。
根据这些特点,请你判断他属于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蓝田人3.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处的长江流域气候湿润,草木茂盛,虫兽较多。
因此,最适合他们居住的房屋样式是A.洞穴B.干栏式房屋C.搭上草棚的水井D.半地穴式房屋4.我国先民的足迹遍布于祖国的东西南北,已经发现的遗址数以万计,但是地域文化却各具风采,根本原因是A.自然环境不同B.使用的工具不同C.生活习惯不同D.思想意识不同5.“吾祖峻德,万古流芳;平定荒漠,举世称殇。
……造车指南,辨兆万民不易之方向。
”据材料判断这是拜谒何处的祭文A.炎帝陵B.黄帝陵C.大禹陵D.嫘祖庙6.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在“5·12”汶川大地震中,除鱼嘴部分有轻微损坏外,其余基本完好。
该工程建造于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秦朝时期D.西汉时期7.春秋战国是我国社会大变革时期,围绕如何治理国家,四位学者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其中代表法家学派的主张是A.以德化民B.以法治国C.“无为而治”D.“兼爱”“非攻”8.郭沫若说:“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
”这是因为春秋战国出现A.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B.诸侯争霸局面C.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D.商业繁荣局面9.它是中国第一帝都。
两千多年前,秦人从这里挥师东进,横扫六合,成就了华夏一统的泱泱帝国,并由此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历史趋势。
材料中的“中国第一帝都”是A.洛阳B.咸阳C.长安D.北京10.在《秦王扫六合》一课的讨论环节中,某学习小组的同学就“分封制”和“郡县制”进行了激烈争论,下列观点正确的是A.分封制是封建社会的象征B.分封制结束了地方官吏的世袭C.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D.郡县制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11.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发动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起义地点是A.陈B.大泽乡C.巨鹿D.荥阳12.秦末农民起义出现多支起义军,最后推翻秦朝统治的是A.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军B.项羽领导的农民军C.刘邦领导的农民军D.刘邦、项羽领导的农民军选择题答题栏二、非选择题(13题6分,14题7分,15题6分,16题7分,共26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初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初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初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篇一」一、试卷分析(一)试卷结构历史考试时间60分钟,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其中选择题25个,50分,非选择题四个,50分,总分100分。
(二)试卷特点就全卷内容来看,本套试题以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科书为依据,没有超出规定的范围;试卷的设计与题型以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来考查学生;基础性强,试题立足于历史基础知识,以重点知识来设计题目,重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试卷的编排遵循了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符合考生的作答心理,试卷紧扣大纲,依据课本,重点突出,难易适中,导向明确。
试题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与考试标准的基本要求,在题型、题量、难度系数基本保持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知识考查内容,突出了能力考查要求,对指导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
从试卷中我们可以看出:(1)全卷两种题型,即:选择、材料分析。
两种题型的优化,全面考查了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
全卷主客观试题分配恰到好处,其中选择题占了50%,便于检测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而材料分析和论述题占50%,则侧重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而两种题型的配置充分体现了水平测试的双重功能。
充分反映了课改、教改与考改新思路,考查了学生正确处理历史材料以及综合分析与表达能力。
(2)全卷涉及的知识面广,且知识范围分配合理。
试题全面覆盖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知识点,而且知识范围的分配也充分反映了课程标准与考试标准的要求。
这就有利于全方位检测学生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侧面的历史知识。
3)突出了对学科主体内容和历史知识内部联系的考查。
今年试卷考查的内容全部都是学科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没有偏题、怪题,体现了初中历史教学的普及性、基础性。
同时材料分析题和论述题又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现实性,特别是从历史事件本身的联系与影响方面着题。
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质量分析
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质量分析一、试卷的评价1、试卷的基本情况:历史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它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
2、试卷的基本特点:(1)基础性强。
试题立足于历史基础知识,以重点知识来设计题目。
重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2)标高适度。
基于目前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试卷没出现较大的偏题、怪题。
整卷的试题难度应该说是比较适中的。
(3)题目设计具有简明性。
题意指向明确,题目的表述较清楚,简单明了,学生审题时一目了然。
二、试卷成绩情况本次考试,我校七年级两个班,总体考试成绩来看,两个班成绩都差不多。
三、学生答题质量分析1、优点(1)对历史教材的主干知识掌握得较好。
学生能根据要求加以复习巩固,对重点知识的掌握较熟练。
(2)能正确地运用解题方法。
大部分学生能采用较常用的直选法和排除法来解答选择题。
(3)能根据题意认真解答。
大部分学生能根据题目的要求,认真分析问题,正确地得出答案。
(4)部分学生的学科能力有所提高。
大部分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较强;部分学生善于运用已知知识进行分析判断,此次判断题的得分率略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具备了理解、分析能力。
2、存在问题(1)基本功不扎实。
书写不公正、不规范,错别字多。
(2)同类知识混淆不清,学生对同类知识掌握不牢固,张冠李戴的现象很普遍。
(3)读图、地点类的知识掌握不到位。
(4)分析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试题中考查考生分析能力的题目比例很小,但此类题目的得分率较低,反映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影响未能正确地加以分析。
(5)复习不到位。
本次考试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是太好,选择题错了很多,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用的时间太少,没有集中精力去记忆。
四、改进措施1、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教材,课堂上多引进一些课外史料,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2、注重学生分析、概括和综合能力的训练。
分析、概括和综合是历史学习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检验学生能力的基本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七年级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24分)
1.暑假是外出旅游的好日子。
假如你已经去过出土我国最早人类的遗址,那么你能告诉我,它位于哪个省吗
A.广东B.湖南C.云南D.陕西
2.“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前,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已经会使用天然火”。
根据这些特点,请你判断他属于
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蓝田人
3.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处的长江流域气候湿润,草木茂盛,虫兽较多。
因此,最适合他们居住的房屋样式是
A.洞穴B.干栏式房屋
C.搭上草棚的水井D.半地穴式房屋
4.我国先民的足迹遍布于祖国的东西南北,已经发现的遗址数以万计,但是地域文化却各具风采,根本原因是
A.自然环境不同B.使用的工具不同
C.生活习惯不同D.思想意识不同
5.“吾祖峻德,万古流芳;平定荒漠,举世称殇。
……造车指南,辨兆万民不易之方向。
”据材料判断这是拜谒何处的祭文
A.炎帝陵B.黄帝陵C.大禹陵D.嫘祖庙
6.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在“5·12”汶川大地震中,除鱼嘴部分有轻微损坏外,其余基本完好。
该工程建造于
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秦朝时期D.西汉时期
7.春秋战国是我国社会大变革时期,围绕如何治理国家,四位学者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其中代表法家学派的主张是
A.以德化民B.以法治国C.“无为而治”D.“兼爱”“非攻”8.郭沫若说:“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
”这是因为春秋战国出现
A.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B.诸侯争霸局面
C.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D.商业繁荣局面
9.它是中国第一帝都。
两千多年前,秦人从这里挥师东进,横扫六合,成就了华夏一统的泱泱帝国,并由此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历史趋势。
材料中的“中国第一帝都”是
A.洛阳B.咸阳C.长安D.北京
10.在《秦王扫六合》一课的讨论环节中,某学习小组的同学就“分封制”和“郡县制”进行了激烈争论,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分封制是封建社会的象征B.分封制结束了地方官吏的世袭
C.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D.郡县制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11.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发动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起义地点是A.陈B.大泽乡C.巨鹿D.荥阳
12.秦末农民起义出现多支起义军,最后推翻秦朝统治的是
A.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军B.项羽领导的农民军
C.刘邦领导的农民军D.刘邦、项羽领导的农民军
选择题答题栏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见右图北京人复原头像
材料二:北京人还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但他们已经能直立行走,上肢
基本上具备了现代人的特点。
手是劳动的器官,发展较快,变得灵活轻巧。
下肢
用来支撑身体和直立行走,发展较慢。
随着四肢的分化和手的发展,脑也在缓慢
地进化。
(1)依据上面的图片材料,指出北京人的头部与现代人有何区别。
(2分)
(2)概括材料二,指出北京人的体质特征。
(2分)
(3)北京人体质的进化说明了什么道理?(2分)
14.近年来,名人故里争抢频频发生:抢完了李白,抢赵云;抢完了赵
云,抢武松;抢完了武松,抢西门;抢完了西门,抢黄帝;抢完了
黄帝,抢炎帝。
名人故里遭争抢,名人究竟惹了谁?如何看待各
地争抢名人故里问题,成为当下人们的热点话题之一。
让我们一起
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海内外华人为什么称自己为“炎黄子孙”?(3分)
(2)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时代有哪些重大的发明和神话故事?(2分,各举一例即可)
(3)你如何看待各地争抢名人故里的现象?(2分)
15.历史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总会留下一些遗迹,这些遗迹就成为我们探究历史古风遗韵的重要依据,请结合下列资料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
图一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图二殷墟遗址(1)图一的遗址经考古学家认定,是夏朝的都城,请你说出此都城的名称。
如果将此都城进行复原,除了城堡、宫殿外,还会有什么国家机构?试分析夏朝国家机构的性质。
(3分)
(2)图二为殷墟遗址,此遗址是哪一个王朝的都城?哪一国王迁都到此?该王朝屡次迁都的原因是什么?(3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域。
通过改革,齐国国富兵强。
材料二: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1)材料一中的“齐桓公”生活在什么时期?依据材料一回答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的结果如何?(2分)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次变法内容?该变法在哪个诸侯国实施?(3分)
(3)这两次改革所起的作用有什么共同之处?(2分)
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七年级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有12小题,每题2分,共计24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有4小题,13题7分,14题6分,15题6分,16题7分,共计26分)13.(1)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脊较粗,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等。
(2)他们的身高平均为157厘米,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的腿骨略长,能够直立行走。
(3)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14.(1)黄帝和炎帝结成炎黄部落后,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后来华夏族的主干,后人尊称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2)炎帝:传说中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首创耒耜,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学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
传说中他还会制作乐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黄帝:相传在黄帝时期已经能够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学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
相传在黄帝时期,仓颉发明了文字,伶伦编出了乐谱,隶首发明算盘。
黄帝的妻子嫘祖擅长纺织,并会缫丝。
(3)争夺名人故里反映了各地政府对通过发展旅游业,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视。
但是名人故里之争也反映了人们对名人的盲目崇拜,忽视了对名人与文化的深层次的理解。
15.(1)阳城。
如监狱。
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
(2)商朝,盘庚。
因为水患和政治动乱。
16.(1)春秋时期;使齐国富国强兵(或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2)商鞅变法,秦国(答秦或秦朝均不得分)。
(3)共同作用:都使国家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的战斗力得到了加强。
(或答国富兵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