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电路

合集下载

第八章:集成运放放大电路

第八章:集成运放放大电路
u i1 - + +VCC Rc Rb T1 u ic
+
+ uo uo1 IR e
-
Rc
+ RL u -o2 T2 Rb E
u ic
uo= 0 (理想化)。
_V
Re
+ ui2 -
EE
共模电压放大倍数
Auc 0
8.2.3 具有恒流源的差分放大电路
根据共模抑制比公式: Re K CMR Rb rbe 加大Re,可以提高共模抑 制比。为此可用恒流源T3来 + 代替Re 。 u
8.2 差分放大电路
差分放大电路(Differential Amplifier) 又称差动放大电路,简称差放,是构成 多级直接耦合放大电路的基本单元电路。 它具有温漂小、便于集成等特点,常用 作集成运算放大器的输入级。
8.2.1 直接耦合放大电路的零点漂移现象 1. 零点漂移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 直接耦合放大电路在输入信号为零时, 会出现输出端的直流电位缓慢变化的现 象,称为零点漂移,简称零漂。
uo2 T2 Rb -
Au d
u i1 RL - ( Rc // )
u id
2
Rb rbe
2
+ ui2 -
+
ib
+
ic rbe β ib RL uo1
2
差模输入电阻:
+
Rid 2Rb rbe
输出电阻:
ui1 +
Rb
+
RC
-+
Ro 2Rc
(2)加入共模信号
ui1=ui2 =uic, uid=0。 设ui1 ,ui2 uo1 , uo2 。 因ui1 = ui2, uo1 = uo2

第八章 常用电气控制电路图

第八章 常用电气控制电路图

2.工作原理
当需要电动机停机时,按下停止按钮SB1, 该线路中的电动机在刚刚脱离三相交流电源时 ,由于电动机转子的惯性速度仍然很高,速度 继电器 KS的常开触点仍然处于闭合状态,所 以接触器KM2线圈能够依靠SB1按钮的按下通电 自锁。于是,两相定子绕组获得直流电源,电 动机进入能耗制动。当电动机转子的惯性速度 接近零时,KS常开触点复位,接触器KM2线圈 断电而释放,能耗制动结束。
图是一例转子绕组 串联若干级电阻,以 达到减少启动电流的 目的,在启动后逐级 切除电阻,使电动机 逐步正常运转的启动 按钮操作控制线路。 图中KM1为线路接触 器, KM2、KM3、KM4 为短接电阻启动接触 器。
2.工作原理
合上电源开关QS,按下启动按钮SB2,接触器 KM1得电,主触点闭合,电动机转子串联三组电 阻R1~R3作降压启动,在转速逐步升高电动机 转到一定时候时,逐次按下按钮SB3、SB4、SB5 ,接触器线圈KM2、KM3、KM4依次吸合,其常开 辅助触头KM2、KM3、KM4依次闭合并自锁,将三 组电阻逐一短接,使电动机投入正常运转。 应用范围:本线路适用于手动操作绕线式电 动机串联电阻启动的场合。
十三、速度原则控制的能耗制动控制线路
1.识图指导 图所示为速度原则控 制的能耗制动控制线路。 该线路与时间原则控制的 能耗制动控制线路基本相 同,这里仅是控制电路中 取消了时间继电器KT的线 圈及其触点电路,而在电 动机轴端安装了速度继电 器KS,并且用KS的常开触 点取代了KT延时打开的常 闭触点。
十四、两管整流能耗制动控制线路
图是由两只二极管构成的 电动机能耗制动控制线路图。 1.识图指导 由两只二极管整流的可正 转、反转能耗制动控制线路如 图8-14所示。该控制线路电动 机能正转、反转运行。停机时 ,切断三相交流电源,给定子 绕组通以直流电源,产生制动 转矩,阻止转子旋转。通过二 极管整流提供直流制动电流。

电力电子技术第八章 吸收电路..

电力电子技术第八章 吸收电路..

第八章 吸收电路 Ls iLs Rs iDf Df uDf + T
Ls Io Cs
+ -
iLs(0)=Irr
Rs
Ud
N2 u0 U d N1
D
uCs(0)=0 Cs
iL
s
Ud 二极管被强制关断 T
Irr
Rs
阴极 阳极
Cs
+ uCs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第八章 吸收电路
假设斩波器工作
在连续电流模式,
第八章 吸收电路
将边界条件
uDf (0 ) I rr Rs 和
2 s
I rr Rs U d I rr R dt Cs Ls Ls 2 d uDf duDf 代入到 Ls Cs RsCs uDf U d 2 dt dt duDf (0 )
Ls I rr t 得:uDf (t ) U d e cosat Cs cos
8.2.3 吸收电路分析
通过变压器耦合
的单相二极管整流
器工作在线性区域。 变压器原边的开关 断开时,二极管开 始导通 。
Ud N1
Rs
Cs
N2
D
+
C0
u0 -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第八章 吸收电路
Rs
Ls iLs
Cs
N2 Ud N1
+ -
D
+ u0
iD
当变压器原边的开关闭合时,漏电感和二极
管中的电流逐渐减小。
始电流为Irr,吸收电路中电容上的初始电压假设为
零。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第八章 吸收电路
图中等效电路Rs=0,此时

第八章 正弦波振荡电路

第八章 正弦波振荡电路

第八章 正弦波振荡电路分析振荡产生的机理和条件,讨论正弦波振荡电路的一般结构和分析方法,介绍常见的RC 、LC 和石英晶体正弦波振荡电路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第一节 正弦波振荡电路的基本原理一个放大电路通常在输入端外加信号时才有输出。

如果在它的输入端不外接信号的情况下,在输出端仍有一定频率和幅度的信号输出,这种现象就是放大电路的自激振荡。

自激振荡对于放大电路是有害的,它破坏了放大电路的正常工作状态,需要加以避免和消除。

但在振荡电路中,自激却是有益的。

对于自激振荡的频率和幅度加以选择和控制,就可构成正弦波振荡器。

振荡电路既然不需外接输入信号,那么它的输出信号从何而来?这就是我们要讨论的振荡电路能产生自激振荡的原因和条件。

一、振荡的条件在图6-1中,A是放大电路,F 是反馈网络。

当将开关S 接在端点1上时,就是一般的开环放大电路,其输入信号电压为i U ,输出信号电压为o U 。

如果将输出信号o U 通过反馈网络反馈到输入端,反馈电压为f U ,并设法使f U=i U ,即两者大小相等,相位相同。

那么,反馈电压f U就可以代替外加输入信号电压i U ,来维持输出o U 。

也就是说将开关S 接在端点2,除去外加信号而接上反馈信号,输出信号仍将保持不变,即不需输入而靠反馈来自动维持输出。

这时,放大器就变为自激振荡器了。

由以上的讨论可知,要维持自激振荡,必须满足f U=i U ,即反馈信号与输入信号大小相等,相位相同。

由于放大电路的开环电压放大倍数为i o A U U = o f F U U =若i f U U =,则F A=o fi oU U U U =1(F A称为环路增益)。

因此,振荡电路维持自激振荡的条件是:F A=1 即F A=1称为幅值平衡条件。

其物理意义为:信号经放大电路和反馈网络构成的闭环回路后,幅值保持不变,既无增加也无衰减。

f a ϕϕ+=2n π(n =0,1,2……)称为相位平衡条件。

波形产生电路与变换电路

波形产生电路与变换电路
波。 如果|UOH|=|UOL|, 但τ充≠τ放, T1≠T2, 那么输出也为矩形波。
通常定义矩形波为高电平的时间T2与周期T之比为占空 比D, 即
D T2 T
第八章 波形产生电路与变换电路
R
RW
RW′

VD2
8–5

uC
- ∞ Ro


C

uo
空 比


R3 VDz3
R2
VDz4
±Uz
电 路
D T2 RW' rd1 R T RW rd1 rd2 2R
第八章 波形产生电路与变换电路
8.1.3 锯齿波产生电路
R3
△ △
R2
- ∞ Ro A1 +
uo1

VDz3
C VD1
RW′
RW VD2
-∞
A2 + +
uo
R′
VDz4
±Uz
R″
图 8 – 8 锯齿波产生电路
第八章 波形产生电路与变换电路
uo uo1
Uz
R2 R3
U
z
O
R2 R3
Uz
-Uz
T1
T2
第八章 波形产生电路与变换电路
8.1.2 三角波产生电路
R3
R2
C
△ △
- ∞ Ro A1 +
uo1 R
-∞
+ VDz1
A2 + +
uo
R′
±Uz
VDz2
R″
图 8 – 6 三角波产生电路
第八章 波形产生电路与变换电路
1. 工作原理
uo1
+Uz
O
t
-Uz

第8章 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

第8章 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

I0(1) I1(1) I 2(1) 18.57 21.801 5.547 56.31
(20.319 j2.281) 20.446 6.405 A
u(3) =70.7cos(3t 30 )V 单独作用(图c)
70.7 U (3) 2 30 V 50 30 V
第八章 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
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线性电路在非正弦周期电 源或直流电源与不同频率正弦电源的作用下,达到稳 态时的电路。 本章主要介绍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的一种分析方 法:谐波分析法。
8-1 非正弦周期电流和电压 8-2 非正弦周期信号的傅立叶展开 8-3 非正弦周期量的有效值、平均值 和平均功率 8-4 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的计算
其平均功率为
1 T P pdt T 0
代入 (8 7) 式展开有以下各项
1 T 0 U 0 I 0dt U 0 I 0 T
1 T 0 U mk cos(kt uk ) I mk cos(kt ik )dt U k I k cos( uk ik ) T 1 T 0 U 0 I mk cos(kt ik )dt 0 T 1 T 0 I 0U mk cos(kt uk )dt 0 T 1 T 0 U mk cos(kt uk ) I mn cos(nt in )dt 0 (k n) T
U 0 I 0 U k I k cos k
k 1
(8 8)
式中
I 0、U 0 为直流分量, I k、U k 为 k 次谐波有效值,
k uk ik
第k次谐波电压电流的相位差。
注意
直流与交流分量之间不产生平均功率;不同频率的 正弦分量之间也不产生平均功率。

第八章 交流电路

第八章   交流电路
AC
L
i B
u AB
由于电感元件内存在着自感电动势eL ,它本身就是 一个交流电源,当eL >0时A是这电源的负极,B是 它的正极;当eL<0时,电源的极性也跟着反过来。
18
电感上的电压 电压是指电位降落。电位降落的正 负与选择回路的绕行方向有关。 AC 如选择回路的绕行方向和电流的方 向一致,比如在上图的电路中也取 为顺时针方向,则电感元件上的电 位降落u(t)应指的是
由上式知,电容的功率以电流频率的二倍随时间变 化,瞬时值是时正时负的,这表明电容周期性地从 电源吸取能量又重新回馈回电源。一周期的平均功 率为 1 T 1 T PC 0 PC dt 0 IU C cos 2t dt 0 T T 2 这表明电容在电路中的作用仅是吞吐能量而并不消 耗能量。吞吐功率的最大值为
u( t ) U m cos(t u )
dq 得 i(t ) Qm sin t Qm cos(t ) dt 2
q Qm cos t 电容器上的电压与q成正比 u( t ) C C Qm u 0 i 可知 I m Qm U m 2 C
(3)电容有隔直流、通交流、高频短路的作用,电 感有阻高频、通低频的作用等。
25
(4)相位差在交流电路的元件组合电路中起着突出 的作用。单个元件在功率问题上相位差的作用也是很 重要的。 (5)实际元件严格说来都不是单纯的元件。实际元 件必定具有电阻、电容、电感几方面的综合特性, 可以作为纯元件的适当组合来处理。 。
Pn IU C I Z C
2
15
Pn 称为电容的无功功率。
PC
uC
i
t
16
例题1 一个25微法的电容元件,在20伏、50周电源的 作用下,电路中的电流为多少?将电源的频率改换 为500周,并保持电压不变,电流变为多少? U 2fCU ,当 U = 20 伏, f = 50 周时,代 解 I ZC

电工学第八章 基本放大电路

电工学第八章 基本放大电路

RL RC//RL
返回
(3)电压放大倍数的计算


Ui I b rbe



UoIcRL IbRL
式中 RL RC//RL 则放大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

Au
U0

Ui
R' L rbe
输出端开路时(未接RL)
Au
RC rbe
结 论
❖ Au与β、rbe和并联电阻 有关;
❖负载电阻RL越小,放大倍数越小; ❖ 输入电压与输出电压相位相反。
返回
放大电路可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情况来分析。
动态:输入端加上输入信号时,放大电路的工作状态。
❖ 此时,电路中电流和电压值是直流和交流分量叠加。 ❖ iB、iC、iE、uBE和uCE,称为动态值(直流分量和交流 分量的叠加) ❖ 对放大电路的动态分析就是采用放大电路的交流通道, 确定电压放大倍数Au,输入电阻ri,输出电阻ro等。 ❖ 动态分析方法:微变等效电路法和图解法 直流通道——只考虑直流信号的分电路。 交流通道——只考虑交流信号的分电路。
步骤: ❖ 用估算法确定IB; ❖ 由输出特性曲线确定IC和UCE。
由 U CE U CC ICR C 得
IC=0时, UCEUCC
UCE=0时,I C
U CC RC
返回
(1)输入输出特性曲线
如下图所示,(IBQ,UBEQ) 和( ICQ,UCEQ )分别对 应于输入输出特性曲线上的一个点,称为静态工
0.0m 4 A40A
IC IB
3.750.04
1.5mA
U CE U CC ICR C
1 2 1.5 1 0 34 130
6V
返回

第八章 功率放大电路

第八章 功率放大电路
Vi
+Vcc
T1
iL RL T2
uo
t
vo t 失真
-Vcc
输入信号 vi在过零前后,输出 信号出现的失真。
8.4 甲乙类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
乙类双电源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存在的问题
vi很小时,在正、负半周交替过 零处会出现非线性失真,这 个失真称为交越失真。
8.4.1 甲乙类双电源互补对称电路
2
P o Vo I
Vom (VCC VCES ) 2 最大不失真功率为: Pomax 2R L 2R L 2 理想最大输出功率为: oM VCC (Vom VCC 略VCES ) P 2R L
2.三极管的管耗PT
1 π PT1 = 0 vCE iCd( t ) 2π
+Vcc T1
偏置电压/V 0.60
为解决交越失真,可给三极管稍稍加一点偏置,使之工作在甲乙类。
谐波失真度
THD /% 1.22 0.244
ICQ/mA
0.048 0.33
+
Vi -
RL
+ vo -
0.65
0.70
0.75
2.20
13.3
0.0068
0.0028
T2
-Vcc
VCE4=VBE4(R1+R2)/R2
当Vom = VCC 时,η
max=π
2
/4 =78.5%。
8.3.3 功率BJT的选择
1.最大管耗和最大输出功率的关系
1 VCCVom Vom PT 1 ( ) RL 4
2
问:Vom=? PT1最大, PT1max=?
用PT1对Vom求导得出: PT1max发生在Vom=2VCC/=0. 64VCC处 将Vom=0.64VCC代入PT1表达式得:

第大学电子电路基础 第八章

第大学电子电路基础 第八章

T1B
B
1
L
3 2 T3
A B
≥1
R3
L=A+B
(a)
(b)
3.三态输出门ຫໍສະໝຸດ 输出为1 截止, 当EN=0时,G输出为1,D1截止,相当于一个正常的二输入端 与非门,称为正常工作状态。 与非门,称为正常工作状态。 输出为0 都截止。 这时从输出端L 当 EN=1 时 , G 输出为 0 , T4 、 T3 都截止 。 这时从输出端 L 看进 呈现高阻,称为高阻态,或禁止态。 去,呈现高阻,称为高阻态,或禁止态。
3.6V
T 2 3 截止
8.2.2、TTL与非门举例——7400 8.2.2、TTL与非门举例 7400 与非门举例
7400是一种典型的 TTL 与非门器件, 内部含有4 7400 是一种典型的TTL 与非门器件 , 内部含有 4 个 2 输入端 是一种典型的 TTL与非门器件 与非门,共有14个引脚。引脚排列图如图所示。 14个引脚 与非门,共有14个引脚。引脚排列图如图所示。
Rc2 R c4 130Ω
3 1
+V CC
综合上述两种情况, 综合上述两种情况, 该电路满足与非的 逻辑功能, 逻辑功能,即:
L = A⋅ B ⋅C
3.6V A B C 0.3V 1V
1
R b1 4kΩ 5V
1.6kΩ
T 4 导通 2 D 导通 Vo
3
3 3 1
4.3V 截止
1
T 22
T1 饱和 R e2 1kΩ
第八章 逻辑门电路
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8.1 基本逻辑门电路 TTL门电路 8.2 TTL门电路 MOS逻辑门电路 8.3 MOS逻辑门电路 8.4 集成逻辑门电路的应用

第八章 交流电路详解

第八章  交流电路详解
1
4. 理解交流电路的瞬时功率、平均功率、功率因数的概念
和提高功率因数的意义,掌握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
5. 了解串、并联谐振的特征、谐振频率和品质因数Q的意义。
学习难点
1、交流电路中R、L及C元件串并联后电压、电流的相位关系。
2、简谐交流电的复数表示及复阻抗的计算。
2
§8.1 简谐交流电及其产生和表示方法
u
UC
U
图(a)
图(b)
25
(1)电压关系 瞬时关系: 矢量关系: 有效值关系:
uR uC u
UR UC U
2 U 2 UR UC 2
(2)交流阻抗
总电压和电流的有效值之比称为RC串联电路的交流阻抗,即:
U 2 Z R2 X C R 2 (C ) 2 I
5、简谐交流电的表示法
9
(1)三角函数的表示法
e Em cos(t e ) u U m cos(t u ) i I m cos(t i )
式中,e、u、i 是瞬时值, Em、Um、Im是峰值,e、 u 、
i 是初相位。
(2)波形图示法
如右图所示给出了交流电流 的波形图。
滑 环
N S
线 圈
电 刷
也称为电枢
转子线圈的两端分别与电刷接触,在线圈匀速旋转时,通 过线圈平面的磁通量发生变化,线圈中产生按正弦规律变化的 电流,称为简谐交流电。简谐交流电的电动势、电压和电流的 瞬时值可分别表示为:
6
e Em cos(t e ) u U m cos(t u ) i I m cos(t i )
(3)相位关系 总电压与电流之间的相位差为:
tg 1

(完整版)第八章相量图和相量法求解电路

(完整版)第八章相量图和相量法求解电路

第八章相量图和相量法求解电路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阻抗的串、并联及相量图的画法。

2、了解正弦电流电路的瞬时功率、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功率因数、复功率的概念及表达形式。

3、熟练掌握正弦电流电路的稳态分析法。

4、了解正弦电流电路的串、并联谐振的概念,参数选定及应用情况。

5、掌握最大功率传输的概念,及在不同情况下的最大传输条件。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1).正弦量和相量之间的关系;(2). 正弦量的相量差和有效值的概念(3). R、L、C各元件的电压、电流关系的相量形式(4). 电路定律的相量形式及元件的电压电流关系的相量形式。

2.教学难点:1. 正弦量与相量之间的联系和区别;2. 元件电压相量和电流相量的关系。

三、本章与其它章节的联系:本章是学习第 9-12 章的基础,必须熟练掌握相量法的解析运算。

§8.1 复数相量法是建立在用复数来表示正弦量的基础上的,因此,必须掌握复数的四种表示形式及运算规则。

1. 复数的四种表示形式代数形式A = a +j b复数的实部和虚部分别表示为: Re[A]=a Im[A]=b 。

图 8.1 为复数在复平面的表示。

图 8.1根据图 8.1 得复数的三角形式:两种表示法的关系:或根据欧拉公式可将复数的三角形式转换为指数表示形式:指数形式有时改写为极坐标形式:注意:要熟练掌握复数的四种表示形式及相互转换关系,这对复数的运算非常重要。

2. 复数的运算(1) 加减运算——采用代数形式比较方便。

若则即复数的加、减运算满足实部和实部相加减,虚部和虚部相加减。

复数的加、减运算也可以在复平面上按平行四边形法用向量的相加和相减求得,如图8.2所示。

图 8.2(2) 乘除运算——采用指数形式或极坐标形式比较方便。

若则即复数的乘法运算满足模相乘,辐角相加。

除法运算满足模相除,辐角相减,如图8.3示。

图 8.3 图 8.4(3) 旋转因子:由复数的乘除运算得任意复数A 乘或除复数,相当于A 逆时针或顺时针旋转一个角度θ,而模不变,如图 8.4 所示。

第八章 直流电路小结

第八章  直流电路小结

第八章 直流电路一.电路的基本参量1.电流:通过导体横截面的 跟通过这些电量所用 的比,叫 ⑴定义式:I=⑵物理意义:表示电流 的物理量。

⑶单位: ,符号⑷性质:电流是个 量,只有 没有 。

通常所说的电流方向实际是电荷的流向,一般规定 为电流的方向。

⑸产生电流的条件:①存在 ;②导体的两端 2.电压:U= 即在电路中电势差的绝对值叫电压。

3.电阻:⑴定义式:R=⑵物理意义:表示导体的电流 的物理量。

⑶单位: ⑷电阻定律:①在 不变时,金属导体的电阻与它的长度L 成 ,与它的横截面积s 成 ,这就是 。

②表达式: 其中ρ称为导体的电阻率,是由 决定。

③导体的电阻是由 决定,与I 、U 无关。

二.电动势1.电源电动势E :①电源具有把正电荷通过电源内部从负极移到正极的本领,这种本领用电动势表示,因此电源电动势是表示电源把其他形式能转化为 的物理量。

②电动势是标量,只有 没有 ,为了方便规定:由负极经过电源内部指向正极的方向作为电动势的正方向。

③单位: 符号④电源的电动势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即E= 2.电源的内阻r :电源本身所具有的电阻 三.欧姆定律1.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强度与它两端的电压成 ,与它的电阻成 ,这就是欧姆定律。

① 公式: ②适用条件: 。

③应用时注意同段同时性原则。

2.闭合电路欧姆定律:①电路:用导线把 、 和 等连接起来。

形成一个电流通路叫电路。

②闭合电路欧姆定律:闭合电路的电流与电源的电动势成 ,与外电路电阻R 和内电阻r 之和成 ,这就是 。

③公式:I= ;此公式适用条件: 。

E=U 外 + U 内,此公式适用条件: 。

④路端电压(外电压)随外电路R 的增大而 。

断路时,R →∞,I= ,U 外= ;短路时,R=0,I= ,U 外= . ⑤U —I 图像:是一条向下倾斜的 ,直线斜率即表示电源的 ,r= 。

直线与纵轴交点的纵坐标(截距)表示 ,直线与横轴交点表示 。

电工电子技术第八章 半导体二极管及整流电路

电工电子技术第八章  半导体二极管及整流电路
以上均是二极管的直流参数,二极管的应用是 主要利用它的单向导电性包括整流、限幅、保护等
4.分析、应用举例
二极管的应用范围很广,它可用与整流、检波、限幅、 元件保护以及在数字电路中作为开关元件。
二极管为非线性元件在分析计算时和以往线性元 件不同下面我们以例子说明。
例1. 试求下列电路中的电流。(二极管为硅管)
C
D2
u2
S RL u0
t
u0
充电结束
整流电路为电
容充电
t
2.电容滤波电路的特点
(1)近似估算:半波Uo=U2,全波Uo=1.2U2。 (2) 输出电压U0与时间常数RLC有关,希望C足够大。
RLC愈大电容器放电愈慢U0(平均值)愈大, 一般取τ d RLC (3 5) T (T:电源电压的周期)
+4
+4
+4
+4
+4
+4
价电子填补空穴 空穴移动方向
电子移动方向
+4
+4
+4
外电场方向
结论
1.本征半导体中存在数量相等的两种载流 子,即自由电子和空穴。
2.本征半导体的导电能力取决于载流子 的浓度。
3.温度越高,载流子的浓度越高。因此本
征半导体的导电能力越强,温度是影响半导 体性能的一个重要的外部因素,这是半导体 的一大特点。
A VDA
VY=3–0.3=2.7V
B
VDA导通后, VDB因反偏而截止,
VDB
Y
R
起隔离作用, VDA起钳位作用,
–12V
将Y端的电位钳制在+2.7V。
二极管导通后,管子上的管压降基本恒定。

《电路》第八章_向量法

《电路》第八章_向量法
I m I m Ψ I m e


jwt
)]
2.
正弦波与旋转相量:

jy
旋转相量

Im e
+1
jw t
i Re[I m e
jt
]
ω
Im
O
t1 t2 t1 t2
+j
O
T
t
正弦电流 i 的瞬时值等于其对应的旋转相量在实轴上的投影。
三. 相量的运算
1. 同频率正弦量的加减
u1 ( t ) u2 ( t ) 2 U 1 cos(w t Ψ 1 ) Re( 2 U 1 e
O
+1
(a1 a2 ) j(b1 b2 )
2、减法 用代数形式进行,设 F a jb 1 1 1
F2 a2 jb2
F1 F2 (a1 jb1 ) (a2 jb2 ) (a1 a2 ) j(b1 b2 )
几何意义
+j
F1 F2
F2
§8-2 正弦量
一. 正弦量 1、振幅Im
i(t)=Imcos(w t+y i)
正弦量在整个振荡过程中达到的最大值。 2、角频率ω i T 相位变化的速度,反映正弦量 Im 变化的快慢,单位 rad/s。
w 2 f 2
O
T
2
wt
频率f :赫兹(Hz) yi 周期T:秒(s) 如:f =50Hz, T = 0.02s,ω =314 rad/s
2
3
因同频的正弦量相加仍得到同频的正弦量,所以,只 要确定初相位和有效值(或最大值)就行了。因此, 正弦量 复数
实际是变 换的思想

电工基础第八章 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

电工基础第八章 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
3.视在功率
非正弦电流电路的视在功率定义为电压和电流有效值的乘积,即
S UI U02 U12 ... Uk2 ... I02 I12 ... Ik2 ...
注意:视在功率不等于各次谐波视在功率之和。
第四节 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的分析
非正弦周期电路稳态电路的分析计算采用谐波分析法。 其理论依据是线性电路的叠加定理。
交流量的平均值,也称绝对平均值或整流平均值。即
Irect

1 T
T
i dt
0Leabharlann 1T Urect T
u dt
0
第三节 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中的有效值、平均值、平均功率
三、非正弦电流电路的功率
1.平均功率(有功功率) 根据平均功率的定义式:
P 1
T
p(t)dt
T0
可得非正弦电流电路的平均功率为
f (t) a0 (a1 cost b1 sin t) (a2 cos 2t b2 sin 2t) ...
(ak cos kt bk sin kt)

a0 (ak cos kt bk sin kt) k 1
a0
,
a k
,
bk
为傅里叶系数,可按下面各式求得
第四节 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的分析
例8-3 已知图中u(t)=[10+100 2 sint+50 2 sin(3t+30)]V,
L=2,1/C=15,
R1=5, R2=10 。
求:各支路电流及它们
的有效值;
电路的有功功率。
图8-4 例8-3图
第四节 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的分析
解:因为电源电压已分解为傅里叶级数,可直接计算各次谐波作用下的

第八章_交流电路

第八章_交流电路
a r cos 2 2 r a b 或 b arctg b r sin a
与代数形式的关系
三、复数法和矢量法
综上,已介绍了复数的两种表示方法,即:
A a jb
…………(1)
代数式
A a jb r cos jr sin
L
设i I m cost UL L U Lm
X L L — 感抗
U Lm I m X L
③有效值关系
U Lm IX L
2.交流电路中的纯电感
④相位关系
电压超前电流
2)功率
①瞬时功率
2
PL iU L I mU Lm cos(t ) cos(t ) 2
2
PL 0 电感从电源吸取能量 I X L cos( 2t ) 2 PL 0 电感把能量送回电源
1.交流电路中的纯电阻时值关系
U R iR
②最大值的关系
设U R U Rm cost U R U Rm i cost I m cost R R U Rm I m R
③有效值关系
UR
U R IR
i
0
④相位关系 电压与电流同相
t
1.交流电路中的纯电阻
j
U me
j ( t )
很明显,上式的虚部恰好是 u ,即
u I m [U me
j (t )
] U m sin(t )
三、复数法和矢量法

U m U me

j
U m
Um

称为正弦量 u 的“振幅相量” (最大值相量)
则有:
u I m U me

电路课件第8章阻抗与导纳

电路课件第8章阻抗与导纳

并联电路的阻抗
在并联电路中,总阻抗的 倒数等于各元件阻抗的倒 数之和。
复杂电路的阻抗
对于复杂电路,需要先进 行等效变换,将电路化简 为串联或并联形式,再利 用相应的方法计算阻抗。
03
导纳的计算
导纳的公式
总结词
导纳是阻抗的倒数,其计算公式为 Y=1/Z。
详细描述
导纳是电路中元件对电流的导纳能力 ,表示为Y,其计算公式为Y=1/Z, 其中Z是阻抗。导纳的单位是西门子 (S),阻抗的单位是欧姆(Ω)。
详细描述
阻抗(Z)和导纳(Y)之间的关系可以用 数学公式表示为Z=1/Y或Y=1/Z。这意味着 在复平面内,阻抗和导纳的实部和虚部互为 倒数,且共轭存在。这种关系在交流电路的 分析中尤为重要,特别是在分析正弦稳态电 路时。通过阻抗和导纳的关系,可以方便地
计算出电路的电压、电流、功率等参数。
2
阻抗的计算
需求进行选择和设计。
在设计滤波器时,阻抗和导纳的大小会影响滤波器的传递函数、截止频 率、通带和阻带的性能等。通过调整阻抗和导纳的大小,可以实现不同 性能指标的滤波器。
在放大器中的应用
在放大器的输入和输出端,阻抗和导纳的大小会影响 信号的传输和处理。通过合理选择阻抗和导纳的值, 可以优化放大器的增益、带宽、噪声等性能指标。
04
阻抗与导纳的应用
在交流电路中的应用
阻抗和导纳是交流电路中非常重要的概 念,它们决定了电路的工作状态和性能 。通过合理选择阻抗和导纳,可以优化
电路的功率传输和信号处理能力。
在交流电路中,阻抗表现为对交流电的 阻碍作用,而导纳则表现为对交流电的 导通作用。通过调整阻抗和导纳的大小 ,可以实现对交流电的滤波、整形、平
衡等处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 , Im , I
§8. 3 相量法基础
两个正弦量的相加
i1 = 2 I1 co ω t +ψ1 ) s(
i2 =
2 I2 co ω t +ψ2 ) s(
角频率: 角频率: ω 有效值: 有效值:
u, i i1 I1
i1 0
ω
i2
i2 I2
i1+i2 →i3 i3 ω I3 ωt
初相位: 初相位: Ψ 1
不能比较相位差
(4) i1(t) = 5cos(100 t − 30 ) π
0
i2(t) = 3cos(100 t −1500 ) π
ϕ = −300 −(−1500 ) = 1200
i2(t) = −3cos(100 t + 30 ) π
0
两个正弦量进行相位比较时应满足同频率、同函数、 两个正弦量进行相位比较时应满足同频率、同函数、同符 且在主值范围比较。 号,且在主值范围比较。

A= a + jb
A=| A| e =| A| ∠ θ

A=| A| e
A=| A| e jθ =| A| (cosθ + j sinθ ) = a + jb
3)两种表示法的关系: 两种表示法的关系: 两种表示法的关系
Im b
A |A|
A=a+jb A=|A|ejθ =|A| θ
直角坐标表示 极坐标表示 0 或
R
交流i 交流
R
W = RI T
2
W = ∫ R (t)dt i
2 0
T
电流有效 值定义为
1 T 2 I= ∫0 i (t )dt T
def
有效值也称均方根值 (root-meen-square)
同样,可定义电压有效值: 同样,可定义电压有效值: 正弦电流、 正弦电流、电压的有效值 设 i(t)=Imcos(ω t+Ψ )

u(t) = 2Ucos(ω t +θ ) ⇔ U = U θ ∠
( 取实部: 对A(t)取实部: Re[A t)] = 取实部
2Icos(ω t +Ψ )
对于任意一个正弦时间函数都有唯一与其对应的复数函数
i = 2Icos(ω t +Ψ) ↔ A t) = 2Ie (

j(ω t+ ) Ψ
A(t)还可以写成 还可以写成
A t) = 2Ie ejωt = 2 I ejωt (
第8章
重点: 重点:
相量法
正弦量的表示、相位差; 1. 正弦量的表示、相位差; 2.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 电路定理的相量形式; 3. 电路定理的相量形式;
8.1
1.复数 的表示形式 1.复数A的表示形式 复数 Im b
复数
) A=a+jb (j = −1 为虚数单位
Im b A |A|
A
θ
0 1) a Re 2) 0 a Re
复常数

A(t)包含了三要素:I、 Ψ 、ω ,复常数包含了Ι , Ψ 。 包含了三要素: 、 包含了三要素
对应的相量。 称 I = I∠ 为正弦量 i(t) 对应的相量。 Ψ

i (t ) = 2 I cos(ω t + φ ) ⇔ I = I ∠φ
相量的模表示正弦量的有效值 相量的幅角表示正弦量的初相位 同样可以建立正弦电压与相量的对应关系: 同样可以建立正弦电压与相量的对应关系:
ω = 2π f = 2π T
单位: 单位: rad/s ,弧度 / 秒 i Im O T 2π π tωt
初相位(initial phase angle)φ (3) 初相位 φ 反映正弦量的计时起点。 反映正弦量的计时起点。
Φ
同一个正弦量,计时起点不同,初相位不同。 同一个正弦量,计时起点不同,初相位不同。
Im = 2I
i(t) = Im cos(ω t +Ψ ) = 2I cos(ω t +Ψ )
同理,可得正弦电压有效值与最大值的关系: 同理,可得正弦电压有效值与最大值的关系:
U=
1 2
Um

Um = 2U
若一交流电压有效值为U=220V,则其最大值为Um≈311V; ,则其最大值为 若一交流电压有效值为 ; U=380V, , Um≈537V。 。 ) 工程上说的正弦电压、电流一般指有效值, 注 (1)工程上说的正弦电压、电流一般指有效值,如设 备铭牌额定值、电网的电压等级等 。 但绝缘水平 、 耐压值 备铭牌额定值 、 电网的电压等级等。 但绝缘水平、 指的是最大值。 因此, 指的是最大值 。 因此 , 在考虑电器设备的耐压水平时应按 最大值考虑。 最大值考虑。 (2)测量中,电磁式交流电压、电流表读数均为有效值。 )测量中,电磁式交流电压、电流表读数均为有效值。 (3)区分电压、电流的瞬时值、最大值、有效值的符号。 区分电压、电流的瞬时值、最大值、有效值的符号。
周期性电流、 4. 周期性电流、电压的有效值
周期性电流、电压的瞬时值随时间而变, 周期性电流、电压的瞬时值随时间而变,为了衡量其 大小工程上采用有效值来表示。 大小工程上采用有效值来表示。 周期电流、电压有效值 周期电流、电压有效值(effective value)定义 定义
直流I 直流
物 理 意 义
1 f = T
单位: , 兹 单位:Hz,赫(兹)
周期T 重复变化一次所需的时间。 单位: , 周期 :重复变化一次所需的时间。 单位:s,秒 频率f 每秒重复变化的次数。 频率 :每秒重复变化的次数。
2. 正弦量的三要素
i(t)=Imcos(ω t+ φ)
(1)幅值 振幅、 最大值) (1) 幅值 (amplitude) (振幅、 最大值)Im 反映正弦量变化幅度的大小。 反映正弦量变化幅度的大小。 角频率(angular frequency)ω (2) 角频率 相位变化的速度, 反映正弦量变化快慢。 相位变化的速度, 反映正弦量变化快慢。
都可以看成旋转因子。 故 +j, –j, -1 都可以看成旋转因子。
8.2 正弦量
正弦电流电路 激励和响应均为正弦量的电路称 为正弦电路或交流电路。 为正弦电路或交流电路。 i 波形: 波形: 瞬时值表达式: 瞬时值表达式: T O t
1. 正弦量
i(t)=Imcos(ω t+φ )
Ι
φ/ω
周期T 和频率f 周期 (period)和频率 (frequency) : 和频率
设 u(t)=Umcos(ω t+φu), i(t)=Imcos(ω t+ φ i) 则 相位差 :ϕ = (ω t+ φ u)- (ω t+ φ i)= φ u等于初相位之差
φi
规定: 规定: |ϕ | ≤π (180°)。 °。
• ϕ >0, u超前 ϕ 角,或i 滞后u ϕ 角(u 比i先到达最大值); 超前i 先到达最大值) 超前 先到达最大值 u, i u i O
Ψ2Leabharlann Ψ3因同频的正弦量相加仍得到同频的正弦量,所以, 因同频的正弦量相加仍得到同频的正弦量,所以,只 要确定初相位和有效值(或最大值)就行了。因此, 要确定初相位和有效值(或最大值)就行了。因此,
正弦量
复数
实际是变 换的思想
1正弦量的相量表示 造一个复函数
A t) = 2Ie (
j(ωt +Ψ)
( = 2Icos(ωt + Ψ) + j 2Isin ωt +Ψ)
θ
a Re
| A|= a2 + b2 b = ctg θ ar a 2.复数运算
a =| A| cosθ b =| A| sinθ
Im A2
图解法
(1)加减运算 (1)加减运算——采用代数形式 采用代数形式 加减运算 若 则
A1=a1+jb1, A2=a2+jb2 A1±A2=(a1±a2)+j(b1±b2)
o
= 180.2+ j126.2+ 2.238+ j6.329
= 182.5+ j132.5 = 225.5∠36o
旋转因子: (3) 旋转因子: 复数
Im
A• ejθ
θ A Re
ejθ =cosθ
+jsinθ =1∠θ ∠
0
A• ejθ 相当于 逆时针旋转一个角度θ ,而模不变。 相当于A逆时针旋转一个角度 而模不变。
5∠47 +10∠− 25 = ?
o
5∠47o +10∠− 25o = (3.41+ j3.657) +(9.063− j4.226)
= 12.47 − j0.569 = 12.48∠− 2.61o
例2.

(17 + j9) (4+ j6) 220∠35 + =? 20+ j5 19.24∠27.9o ×7.211∠56.3o 原 =180.2+ j126.2 + 式 20.62∠ .04o 14 = 180.2+ j126.2+ 6.728∠70.16o
φ uφ i ϕ 先到达最大值。 • ϕ <0, i 超前 uϕ 角,或u 滞后 i ϕ 角,i 比 u 先到达最大值。 ,
ωt
特殊相位关系: 特殊相位关系:
ϕ =±π (±180o ) ,反相: 反相: ±π ±
u, i u u i 0 u, i u i 0 iω t
ϕ = 0, 同相: 同相:
u, i
0 ϕ= π/2: π/2
ωt
u 超前 i π/2, 不说 u 滞后 i 3π/2; π/2 π ; i 滞后 u π/2, 不说 i 超前 u 3π/2。 π/2 π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