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邓三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合集下载

毛邓三课件 第七章

毛邓三课件 第七章

把两者混为一谈必然导致两种后果: 一种是把改革体制误看成是改变基本制度, 反对对体制作任何改革。 一种是把体制的改革变成对根本制度的改变, 使改革变成“改向”。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 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发 展的源泉,也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恩格斯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不 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应当 与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 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列宁:“在社会主义下,对抗将会 消失,矛盾仍将存在”
(二)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矛盾? 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有过论述,
但未系统阐述。社会主义改造
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1.改革的任务决定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改变落后的生产力,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 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 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 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改革的任 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教育、科技等方面的 体制改革和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
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对生产力标准的坚持和发展, 是真理标准(从实际出发)和价值标准(从人民根本 利益出发)的统一。
综合国力:指一个国家的经济、国防、科技和社会统 一发展的综合实力。
(1)“三个有利于”标准,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 标准延伸和具体化为“生产力”、“综合国力”和 “人民的生活水平”三个指标体系 (2)“三个有利于”标准,把生产力标准进一步扩展 为综合国力 (3)“三个有利于”标准,把“人民生活水平”作为 一个重要方面,这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的 目的和社会主义国家各项工作的落脚点。

毛邓三7

毛邓三7
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页。 第135-136
1、全面改革的历程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中国的改革由农村 拉开序幕。农村改革 的第一步是废除人民 公社制度,建立以家 庭联产承包为主,统 分结合、双层经营的 新型集体所有制。
改革开放的小岗村
• 乡镇企业异军突 起,为从土地上 转移出来的农村 剩余劳动力提供 了出路,为提高 农民收入、为促 进工业和整个经 济的改革和发展, 开辟了一条新路。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革命
第一,就改革内容及广度而言,改革不是对 原有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体制的根 本性变革。 第二,改革与革命功能和目的相同,都是为 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三,促进和推动人们思维方式的深刻转变 第四,改革开放加速提升中国社会总体文明 发展水平 ,改革开放引起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等 一系列重大变化。
• 改革开放30年:奏响华章盛世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2、理解我党改革开放的基本政策。 3、掌握改革开放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教学重点: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教学难点: 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二、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三、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二)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三)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1、毛泽东关于对外开放的思想 (1)在经济上要对外开放 第一,要欢迎外国资本的投资。 第二,主张同外国人做生意。 第三,要学习外国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 (2)吸收外国的先进文化。
20世纪中后期,在以信息化为基础的 产国际化 资本国际化

毛邓第七章有答案作业

毛邓第七章有答案作业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改革的性质应该是( C )A.社会主义国家基本制度的变革 B.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方式的改革C.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D.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2.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是( B )A.对抗性矛盾 B.非对抗性矛盾C.人民内部矛盾 D.敌我矛盾3.邓小平首次提出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 C )A.1982年党的十二大 B.1987年党的十三大C.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谈话 D.1997年党的十五大4.邓小平所说的“三个有利于”应当成为我们( C )A.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的依据 B.进行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C.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 D.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指导思想5.在全面改革中,重点是( A )A.经济体制改革 B.政治体制改革C.文化体制改革 D.科技体制改革6.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 C )决定的A.改革的性质 B.改革的目的C.改革的任务 D.改革的途径7.党中央把实行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的是在( A )A.十二届三中全会 B.十一届三中全会C.十三届三中全会 D.十四届三中全会8.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 A )A.改革 B.发展C.稳定 D.提高竞争力9.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以中国的实践经验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的是( A )A.毛泽东 B.周恩来C.刘少奇 D.邓小平10.四项基本原则不包括( C )A.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C.坚持实事求是 D.坚持人民民主专政11.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是( A )A.改革 B.四项基本原则C.经济建设 D.人民内部矛盾12.(),在经过长达15年的谈判后,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

A.2001年1月 B.2002年1月 C.2002年12月 D.2001年12月二、多项选择题1.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必须明确()A.谈论姓“社”姓“资”问题没有意义B.不能离开“三个有利于”标准抽象的去谈论社会主义C.不能把可为“资”服务又可为“社”服务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的东西加以排斥D.一切合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就是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所需要和允许的E.一切违背“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决不是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所需要和允许的2.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A.改革是动力B.发展是目的C.稳定是前提D.发展是手段E.改革是目的3.“改革是中国的一场革命”,这一论断的含义是指()A.改革与革命具有相同的内容B.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C.改革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D.改革引起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深刻变化E.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4.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的最重要依据是A.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B.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C.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 D.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E.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5.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贡献表现在()A.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向前发展。

毛邓三课件第七章

毛邓三课件第七章

➢ 就国内背景来说,“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 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原有的生 产关系严重影响了劳动者的积极性 、主动性、创 造性的发挥,使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 提高地比较慢。
➢ 就国际环境来看,原有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与 世界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表现出强烈的不适应, 如果不进行调整和改革,就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 中落伍。
(一)全面改革的历史进程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 中国的改革由农村拉开序幕。农村改革的第一 步是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 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
风阳花鼓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户人家卖牛羊,小户人家卖儿郎; 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腰鼓走四方。
泥巴房,泥巴床,泥巴囤里没有粮; 一日三餐喝稀汤,正月出门去逃荒。
惊人
风阳县委上报的逃荒人数
1967年2月,风阳人口外流9900多人,3月1.8万多人 1969年3月,37%的农户和23%的人口外流。 1970年春节,又有4000多人外流。 1978年,风阳县前五生产队,10户人家,4户没有大门,3户没有桌子,68 人中,40多人没有棉裤。
史成德家,7个孩子,10口人,只有3只缺口碗。
当年18户农民在“分田”秘密协议上按下的手 印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的一个伟大创造。 ➢ 乡镇企业也是中国农民的一大发明创造。
➢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为从土地上转移出来 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提 供了出路,为提高农 民收入、为促进工业 和整个经济的改革和 发展,开辟了一条新 路。
➢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阐明了人类社会基本矛 盾运动的一般规律。但他们没有分析社会主 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 列宁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矛盾还会存在 的观点。但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运动规律没 有系统阐述。

毛邓三 - 人力班传进来的料

毛邓三 - 人力班传进来的料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1、选择计划经济体制及其原因。

苏联的榜样作用;新中国成立初,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实力十分薄弱,现代工业非常少;当时的经济结构简单、科技水平不高、社会利益关系相对简单;理论界普遍存在: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的观念。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第二,在分配制度上,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第三,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体现在: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第九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 , 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具有以下五层含义:∙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的前提。

∙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是依法治国的主体。

∙国家的宪法和法律是依法治国的依据。

第四,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是依法治国的客体。

第五,依法治国的实质是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第六,依法治国的特点是使国家的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依法治国方略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毛概第7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毛概第7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邓小平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尤其是“文化大 革命”的教训的基础上,多次强调不改革不行;不制定新的 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政策,就会葬送我国的现代化事业 和社会主义事业;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
精品课件
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一场新的革命。它不是原有经济体制 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它的实 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 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 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失成败的最主要标准。
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强调的是对于改革 开放的一些具体政策措施,必须从抽象的姓“社”姓“资” 的争论中摆脱出来,放开手脚,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在改革开放的性质问题上,则不 能不问姓“社”还是姓“资”,而是 必须理直气壮地支持社会主义方向。
1992年春,小平 同志在视察民营企业 珠海江海电子厂时说, 不要争论是姓“社” 还是姓“资”,只要 有利于提高综合实力, 要放手去做
2004年进出口贸易总 额1.15亿美元,增长 35.7%,由上年居世界第 四位上升为第三位。
精品课件
2005年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 节的改革取得新突破;进出口贸易 总额达到1.42万亿美元,增长 23.2%;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 603亿美元;年末国家外汇储备达 到8189亿美元。
精品课件
20世纪90年代以后,江泽民
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
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促进发展、保持稳定这个全党工
作的大局,系统地分析了改革、
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指出它们好比现代化建设棋盘上
的三着紧密关联的战略性棋子,
每一着棋都下好了,相互促进,

毛邓三 第7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毛邓三 第7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装配
资本
设计
20世纪中后期,在以信息化为基础的新技 术革命推动下,经济全球化趋势日趋明显。
(二)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客观需要(专门从我国的发展来说明)
1.社会主义是个开放的社会。 2.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 3.对外开放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必要的 条件。 4.对外开放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借鉴。 5.社会主义改革需要同对外开放同步进行。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需要
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 优秀成果。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只有在继
承和利用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创造出来的全部社会 生产力和全部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并结合新 的实际进行新的创造,才能顺利建设成功。”
——江泽民
三、改革开放是“文革”结束后决定当代中
(二)改革是一场革命,但不是抛弃社会 主义基本制度
邓小平指出,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 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 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 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 叫革命性的变革”。(《邓小平文选》 第3卷,135页)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是在坚 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通 过改革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具体制 度,扫除障碍,解放生产力。
1.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2. 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需要。 3.是迎接新的科技革命挑战的需要。
二、对外开放的客观必然性——中国 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一)实行对外开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说明)
1.对外开放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2.是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的必 然要求(理论依据)

毛概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毛概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单调划一的服装:从颜色到样式,
西德一个年产5000万吨褐煤的露天煤矿只用2000工人,而 中国生产相同数量的煤需要16万工人,相差80倍; 瑞士伯尔尼公司一个低水头水力发电站,装机容量2.5万千 瓦,职工只有12人。我国江西省江口水电站,当时装机2.6 万千瓦,职工却有298人,高出20多倍。 法国马赛索尔梅尔钢厂年产350万吨钢只需7000工人,而中 国武钢年产钢230万吨,却需要67000工人,相差14.5倍。 法国戴高乐机场,一分钟起落一架飞机,一小时60架;而北 京首都国际机场半小时起落一架,一小时起落两架,还搞得 手忙脚乱。 ——1978年赴西欧五国(法国、瑞士、比利时、丹麦、 西德)考察团 的见闻
全球化的影响
全球化是个进程,指的是物质和精神产品的 流动冲破区域和国界的束缚,影响到地球上每个 角落的生活。全球化还包括人员的跨国界流动。 人的流动是物质和精神流动最高程度的综合。
按英国学者戴维. 赫尔德的说法:“全球化是 一个体现社会关系和交易的空间组织变革的过程, 此过程可以根据其广度、强度、速度以及影响来 衡量,并产生了跨大陆或区域间的流动与活动、 交往与权力实施的网络。”
巨大的震撼:中外经济科技之间巨大差 距
邓小平乘坐日本新干线的感慨!
1978年邓小平去日 本访问之后,坐在新 干线上,讲了一句话, 说我懂得了什么叫现 代化。
邓小平的感受是: “乘坐新干线,使人 有了追赶时代的感觉。 中国惟有大步前进。”
三、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的革命
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建立充满 活力和生机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 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 时代前列; 改革不是放弃社会主义。
1980年9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 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肯定了包产 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

毛概I·7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毛概I·7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一节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5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1.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第一,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 存在着矛盾.毛泽东说,社会 总是充满着矛盾,即使社会主 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也是如此, 不过矛盾的性质和阶级社会有 所不同罢了.正是这些矛盾推 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
8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邓小平 一方面肯定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 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另一方面在总 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 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特别是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状况进行了深 入思考,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
第一节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一节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9
第一节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二,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三,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30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一节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4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1.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矛盾?马列 主义经典作家有过论述, 主义经典作家有过论述,但未系统 阐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 阐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毛泽 东在《 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的问题》一文中, 的问题》一文中,全面阐述了社会 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邓小平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 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 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 江泽民指出: 改革,发展,稳定好比现代化建设棋盘上 的三着紧密关联的战略性棋子,每一着棋 都下好了,相互促进,就会全局皆活;有 一着下不好,就可能全局受挫.

第七章社会主义革改和对外开放

第七章社会主义革改和对外开放
C哪o些p主yr要igh内t 容20,0怎4-样20正11确A认s识po改se革P的t性y L质td,.
改革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 了解为什么必须实行开放的政策,我们进 行了怎样的开放,将如何进一步扩大开放。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第一节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 完善和发展
式,即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 之路。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二、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
动力
1.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
自我完善和发展Evaluation only. ted with As邓p小o平se在.S总li结d社es会f主or义.建N设ET的历3.史5经C验lie尤n其t 是Profile 5.2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根据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发展的 正反两方面经验,可以得出两条结 论:一是不E改va革lu没ati有on出o路nly,. 必须坚 ted with持As社po会se主.S义lid改e革s f;or二.N是ET以3改.5革C为lie名nt,Profile 5.2 C改o变py社rig会ht主20义0性4-2质01也1没As有po出s路e P,ty必Ltd. 须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 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毛泽东指出, 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它的
解决不需要像E资v本al主ua义tio社n会o那nl样y. 采取剧烈 ted wit的h A阶s级po斗s争e.的Sl方ide式s,fo它r 可.N以E依T 靠3.5社C会l主ien义t Profile 5.2

《毛概》精品课教案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毛概》精品课教案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熟悉改革开放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改革包括的主要内容。

了解我们进行了怎样的开放,将如何进一步扩大开放。

知识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的特点、对策和措施。

教学重点:"三步走"战略步骤;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教学难点:"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科学性。

第一节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正是这两种基本矛盾的相互作用,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探讨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和性质。

他认为,我们已经建设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从本质上看是适合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但这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主义还很不完善,很不成熟,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和环节常常与生产力的发展相矛盾。

这具体表现为生产社会化的实现程度、发展趋势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具体形式以及经济体制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经济整体的统一性、计划性与各经济主体的独立性、自主性之间的矛盾;在人民内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各种具体利益之间的矛盾等等。

如果不及时解决这些矛盾,就会严重地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主义要前进,就需要不断地否定自身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方面和环节。

当然,由于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其内在的基本矛盾运动在总体上是非对抗性的,并且摆脱了私有制社会所固有的对抗性、盲目性、自发性,成为可以被人们所认识、掌握、预测并能及时调节、控制的过程。

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完全可以依靠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自觉性、能动性因素的增长,通过社会制度自身的调整和改革,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解决。

《毛概》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毛概》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2005
洛阳师范学院
三、(3)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2. 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一是加强对外资的产业和区域投向引导,促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1978 2005
进国内产业优化升级。 二是深化涉外经济体
利用 外资 总额 亿元
制改革,完善促进生产要素跨境流动和优化 配置的各项制度。三是实施“走出去”战略, 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 出,扩大互利合作和共同开发。
洛阳师范学院
三、(3)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3. 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经济全球化既给对外开放带来机遇,也使国家的 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安全等受到挑战。因此 在开放过程中,要提高防范和化解风险、维护国 家各种安全的能力。既加强对全球经济走势和波 动的预测,又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提
高自我发展能力。
活水平的提高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和体现。这
一标准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和从人民的根本利益 出发的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
洛阳师范学院
一、(2)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1.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第一,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 毛泽东说,社会总是充满着矛盾,即使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也是如此,不 过矛盾的性质和阶级社会有所不同罢了。 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 发展。
能限制自己的发展。同时,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
界。一方面历史经验表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 的。另一方面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困难也要求我 们必须实行对外开放 。
洛阳师范学院
三、(2)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
主义国家,不论发展程度,发达 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对他们
洛阳师范学院

毛邓三整合资料

毛邓三整合资料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1、如何正确处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问答题)(1)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

(2)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协调统一起来,在改革和发展中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经济制度,除了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之外,还有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同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第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为基础;第二、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格局;第三、以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可实行更有效的宏观调控。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制度并存,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1.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第一、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先富是实现共同富裕之路的手段,共富是目的;●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合理经营、诚实劳动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第二、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2.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论述如何建立健全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保障制度对于提高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发展也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构建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现行社会保障政策已成为当务之急(1)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2)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3)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提高管理效率。

(4)多头并举,开辟新的筹资渠道。

首先要硬化征缴手段,扩大社保资金规模。

(5)尽快完善社会保障法制建设。

(6)加强宣传,增强全国人民的社会保障意识。

3、试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并且在一定的时间内收人差距扩大的客观必然性。

毛邓三重点归纳-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毛邓三重点归纳-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我国从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之后,如何进一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理论上有四个重大问题需要做出准确回答:一是社会主义社会还有没有矛盾;二是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是阶级斗争还是改革;三是改革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改革;四是用什么标准检验改革实践的成败得失。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改革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改革的主要内容,正确认识改革的性质及改革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

弄清楚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步骤及如何进一步扩大开放。

教学重点和难点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关于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关于“三个有利于”标准;关于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教学时数和设计教学时数:4课时教学设计: 提示、讲授、讨论、多媒体、影像。

主要内容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二、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提问]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答: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提问]什么是社会基本矛盾?其运动有什么规律?[提问]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基本矛盾有什么特点?(与其他阶级社会比较而言)(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1、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第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第二,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

可以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通过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得到解决。

第四,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分析是有缺陷的。

其不完善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没有揭示社会主义本身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二是没有始终坚持把社会基本矛盾的原则贯彻于社会主义社会。

毛特概述总结笔记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毛特概述总结笔记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1、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国内、国际)2、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性质)(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经济体制转换的根本途径,不改革就没有出路。

这就一方面使改革成为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一种基本形式,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另一方面,也使改革具有了解放生产力的性质,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通过改革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具体制度,扫除障碍,解放生产力。

(二)理解社会主义改革需要明确以下几点:(1)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2)从深度上看,我国的改革是对原有体制的根本性变革;(3)从广度上看,改革要触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4)从改革要实现的目标上讲,改革将把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变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5)改革作为一次新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一)马恩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的——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引起和决定这对矛盾的根本因素。

生产关系按照生产力性质和要求不断改变自身形式,是这一矛盾运动变化的必然结果。

(二)列宁、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观点1、列宁对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矛盾的问题,曾有过“在社会主义下,对抗将会消失,矛盾仍将存在”的著名论断。

2、斯大林自1936年宣布在苏联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后,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经历了一个从“完全适合”到“也有矛盾”的认识过程,但他对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什么的问题,终究还是没有搞清楚。

(三)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提出背景:随着社会主义新制度的建立,国内的敌我矛盾已经基本解决,人民内部矛盾逐渐显现和突出。

毛邓三期末复习之二选择题

毛邓三期末复习之二选择题

毛邓三期末复习题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一、单选题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放生产力的正确途径是:A、革命B、改革C、政治运动D、阶级斗争2、我国改革的性质是:A、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B、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统治的政治斗争C、用市场调节代替计划调节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3、新世纪的头二十年我国的奋斗目标是:A、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B、全面实现小康C、基本实现现代化D、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4、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A增强大中型国有企业活力B完善宏观调控体系C、改革旧的价格管理体制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5、“三个有利于”标准具有内在的联系性,其中最基本的是:A、提高人民生活水平B、提高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C完善社会主义制度D、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6、中国的基本国策是:A、改革B、发展生产力C、对外开放D、保障人权7、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是:A、改革B、发展生产力C、对外开放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8、“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A、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说的B、对社会各个方面要进行根本性变革的意义上说的C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的经济体制意义上说的D、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的政治体制意义上说的9、把对实行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是在党的:A、十一届三中全会B、十二届三中全会C、十三届三中全会D、十四届三中全会10、我国的改革起点是:A、经济B、政治C、城市D、农村11、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是在:A、2000年B、2001年C、2002年D、2003年12、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的是:A、经济特区的建立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C、达到总体小康D、加入世贸组织13、正式使用“对外开放”一词的是:A、毛泽东B、周恩来C、邓小平D、江泽民14、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征是: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B、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C、坚持独立自主D、坚持对外开放和改革二、多选题1、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问题上,邓小平强调改革:A、也是解放生产力B、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C、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改变D、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2、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A、闭关自守,盲目排外的思想B、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思想C、照搬照抄,崇洋媚外的思想D、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思想3、我国经济摆脱了封闭、半封闭状态,逐步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是:A、全方位B、多层次C、宽领域D、多渠道4、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是:A、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B、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C、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D、是否有利于巩固国家政权5、实行改革开放是:A、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B、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C、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征D、社会主义国家的一贯政策6、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A、改革是动力B、发展是目的C、发展是手段D、稳定是前提7、邓小平提出,在改革中我们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是:A、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B、坚持共同富裕C、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D、坚持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8、把对外开放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最重要的依据是:A、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B、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C、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D、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9、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是指:A、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B、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C、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文化D、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10、我国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是指:A、对资本主义国家开放B、对社会主义国家开放C、对发达国家开放D、对发展中国家开放三、判断正误并说理1、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毛概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与对外开放

毛概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与对外开放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 矛盾的特点 社会主义社会基 本矛盾的性质
又相适应又相矛盾
非对抗性的矛盾
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 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
性两 质种 的不 矛同 盾
敌我矛盾
用专政的办 法解决 用民主的办 法解决
人民内部 矛盾
二、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不仅 要多方面的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 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 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 分,而且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 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 维方式。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好现代化建设棋盘上的三着紧
密关联的战略性棋子,每一着棋都下好了,相互 促进,就会全局皆活;如果有一着下不好,其它 两着也会陷入困境,就可能全局受挫。 ——江泽民
改革是动力 发展是目的 稳定是前提
三、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 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 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 的必然要求。
经济全球化趋势
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和协 作不断深化和加强 国际贸易深度和广度拓展
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速度 不断加快 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对世 界经济的影响不断加深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
和对外开放
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 命运的关键抉择 2、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3、毫不动摇的坚持对外开放
改革开放的背景
1
政治混乱 文化革命 经济发展 缓慢、停 滞,崩溃 边缘
2Hale Waihona Puke 国际竞 争力大 差距明 显
国内背景 国际背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一、单选题1.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的是(C)。

A.列宁B.斯大林C.毛泽东D.邓小平2.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是(B)。

A.完全相适应B.又相适应又相矛盾C.完全不适应D.有点适应有点矛盾3.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A)。

A.靠自己的发展B.靠国际形势的发展C.靠经济全球化的发展D.靠世界银行的贷款4.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处于基础地位是(A)。

A.生产力的增强B.综合国力的增强C.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D.整个社会的发展5.改革的重点是(A)。

A.经济体制改革B.政治体制改革C.科技体制改革D.文化体制改革6.邓小平在我国改革开放全面展开的历史进程中,反复强调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必要前提,中国的最高利益,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A)。

A.发展B.创新C.改革D.稳定7.我们应当把对外开放的基本立足点放在(C)。

A.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上B.发展睦邻友好关系上C.增强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上D.吸收和借鉴世界一切文明成果上8.我国经济特区的“特”在于实行特殊的(D)。

A.政治制度B.社会制度C.经济制度D.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9.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和主要内容是(A)。

A.对外贸易B.对外资金交流C.对外技术交流D.对外劳务合作10.邓小平指出我国对外政策的首要任务是(C)。

A.对外开放B.争取对外C.争取和平D.独立自主11.1956年毛泽东正式提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文章是(A)。

A.《论十大关系》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C.《论人民民主专政》D.《关于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2.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理论基础是(A)。

A.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B.社会主义本质学说C.社会主义社会两类矛盾学说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13.邓小平说:“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

”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B)。

A.是发展的前提B.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C.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D.才能使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14.改革是社会发展的(B)A.根本动力B.直接动力C.间接动力D.最终决定力量15.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性质应该是(D)A.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变革B.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方式的改革C.社会主义原有体制的修补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16.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实行这一国策的前提和基础是(B)A.公平合理、互惠互利B.独立自主、自力更生C.相互尊重、和平共处D.友好往来、增进了解17.我国与世界各国和地区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扩大对外贸易、吸收利用外资、进行对外技术交流时,都必须坚持的一个共同原则是(D)A.和平共处原则B.四项基本原则C.自力更生原则D.平等互利原则18.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是(A)A.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B.我国进入世界十大贸易国行列C.引进外资规模居发展中国家首位D.形成了沿海、沿江、沿边对外开放的新格局19.为了全面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中央所做的一项重要决策是(C)A.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方面资源B.深化外贸体制改革C.实施“引近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新战略D.积极参与区域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2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D)A.人民群众同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之间的矛盾B.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矛盾C.实现共同富裕与社会分配不公之间的矛盾D.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21.“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A)A.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说的B.对社会各个方面要进行根本性变革的意义上说的C.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的经济体制意义上说的D.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的政治体制意义上说的22.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深圳、珠海、(A)和厦门试办经济特区。

A.汕头B.福州C.泉州D.上海2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思想路线是(A)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B.与时俱进C.理论联系实际D.民主集中制24.1979年我国农村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正是以此为突破口,改革越出(C)的框架。

A.包产到户B.包干到户C.计划经济D.商品经济25.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的时间是(C)。

A.1977年B.1986年C.1988年D.1992年26.党的( B )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

A.十三大B.十四大C.十四届三中全会D.十五大27.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事实雄辩地证明,( B )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A.共同富裕B.改革开放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D.引进外资28.1993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中明确规定:“国家实行( C )”至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初步形成。

A.有计划的市场经济B.以计划为指导的市场经济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商品经济29.1997年,党的( A )将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框架内,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肯定。

A.十五大B.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C.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D.十六大30.上海飞乐音响公司1984年发行的股票(通称“小飞乐”),是改革开放后我国首批公开发行的股票。

1986年11月14日,当邓小平将“飞乐音响(600651)”股票赠予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的( D )后,俗称“小飞乐”的“中国第一股”让世界为之轰动。

A. 雷曼B.巴菲特C.盖茨D.约翰·凡尔霖二、多选题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简明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其相互关系为(ABCD)A.经济建设是各项工作的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都必须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B.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规定了道路、制度、领导和指导思想一系列最根本最重大的原则问题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是两个相互联系的基本点D.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都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关系是(ABCD)A.二者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改革开放的政治前提C.坚持改革开放能促使更好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D.二者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3.实行改革开放是(AD)A.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B.社会主义国家的一贯政策C.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D.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征4.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ABC)A.改革是动力B.发展是目的C.稳定是前提D.改革是目的5.实行改革开放是(ABC)A.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B.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C.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征D.社会主义国家的一贯政策三、辨析题1.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的判断,在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问题。

相对于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第一次革命而言,改革之所以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因为:第一,改革同革命一样,其性质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第二,改革同革命一样,都是特定社会历史阶段发展的直接动力。

第三,改革同革命一样,其特点都具有根本性、广泛性和深刻性。

2.按照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到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由1000美元达到3000美元。

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关键时期,它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

稳定与发展似乎成了两难选择。

有人认为,为了确保稳定,就要限制发展。

请结合材料,辨析这一观点。

答:(1)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互相促进、互相统一、不可分割。

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发展是改革和稳定的基础。

(2)要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各方面的重大关系,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3)在改革发展中产生的新问题与新矛盾,最终要靠深化改革和继续发展来解决,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离开了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不能实现。

四、论述题1.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