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CIT的治疗现状及进展 (1)
研究癌症的最新进展
![研究癌症的最新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a9b093d9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4336457.png)
研究癌症的最新进展一、癌症的背景和现状癌症作为一种严重的健康威胁,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巨大的负担。
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的数据,全球每年新发癌症患者超过1900万人,并导致逾900万人死亡。
而与此同时,不断探索和推进癌症治疗和预防手段的研究也在进行之中。
二、肿瘤免疫治疗:最新进展在过去几十年里,肿瘤免疫治疗被认为是击败癌细胞的潜力巨大的方法之一。
其中,检查点抑制剂药物被证明对某些恶性肿瘤有着显著效果。
该类药物通过抑制细胞表面上的抑制性信号分子,以增强活化T细胞对肿瘤发起大规模攻击。
这种治疗方式在早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功,例如利妥昔单抗(Rituximab)等。
三、个体化医学:前沿技术驱动研究癌症的治疗效果因人而异,个体化医学的目标就是根据每个患者的基因组和表观组学特征,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方法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致力于利用这些工具来识别和理解癌症细胞中异常调控的网络及其驱动突变。
近年来,一些前沿技术取得了非常有希望的突破。
例如单细胞测序技术可以帮助科学家深入了解肿瘤细胞群体内部细胞之间的异质性,从而为精准治疗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
此外,大规模合成克隆图谱(CLOUT)等新兴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构建药物作用机制模型和鉴定适应值较高的靶点。
四、基因编辑:开创癌症治疗新篇章基因编辑作为目前备受关注和争议的领域之一,也对癌症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例如CRISPR-Cas9系统作为一种简单高效的基因编辑工具,在癌症治疗中正逐渐被采用和改进。
使用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直接对肿瘤细胞中的致癌基因进行修复或者使其失活,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此外,通过改变免疫细胞表面分子,基因编辑技术也为提高免疫细胞识别和攻击癌细胞的能力提供了新的机会。
五、早期诊断:从“液体活检”到“人工智能”早期诊断在癌症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方法如组织活检等对患者侵入性较大且操作复杂,但随着医学科技的迅速发展,更多非侵入性、敏感度高且可重复性强的诊断方法被广泛探索。
肿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诊疗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肿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诊疗中国专家共识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c47bcc59998fcc22bdd10d09.png)
CIT是肿瘤化疗常见的并发症
肿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Chemotherapy 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CIT):由于抗肿瘤化疗药物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尤其对巨核系细胞产生抑制作 用,导致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值。
美国一项针对43995例实体瘤CIT患者的调研显示,CIT是肿瘤化疗中常见并发 症,各瘤种中CIT*的发生率,最高的可达61.7% 1。
多项随机前瞻性输血试验:比较了预防性 血小板输注的阈值带来的临床获益,发现 当PLT ≤10x109/L时输注血小板与PLT ≤20x109/L时输注血小板,在出血风险上 无明显差异;
美国ASH血小板输注指南中推荐:预防性 血小板输注的阈值为PLT≤10x109/L,这 样不仅降低出血风险,还能减少血小板输 注所需的昂贵费用。
1. 王芳, 等.[J].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08, 14(2):109-112.
更新要点一: 规范血小板输注治疗
成人白血病和多数实体瘤患者中
新版共识规定预防性血小板输注的阈值为PLT≤10x109/L
2014版CIT共识1
2018版CIT共识2
1. 肿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14版) 2. 肿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18版)
• rhTPO超适应症使 用比例为67.75%
用药剂量不规范
• rhTPO未使用个体 化治疗剂量,而是 采用固定剂量;
• rhIL-11在推荐剂量 范围内使用比例仅 为24%
用药疗程不规范
• 正确监测PLT的水 平,并且合理停药 的比例仅为55.9% (rhTPO)和 41.2%(rhIL-11)
赵敏, 吴楠.[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22):31-32.
肿瘤科新进展及最新研究综述
![肿瘤科新进展及最新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8570829d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d171f64.png)
肿瘤科新进展及最新研究综述肿瘤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而肿瘤科作为一门学科,不断地在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研究最新的科技进展。
本文将综述肿瘤科领域的新发现以及最新研究成果。
一、免疫治疗的突破近年来,免疫治疗成为肿瘤科研究的热点。
通过调节患者的免疫系统,免疫治疗能够增强机体对癌细胞的识别和消灭能力。
针对不同类型的肿瘤,科学家们提出了多种免疫治疗方法。
例如,根据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蛋白,可以使用PD-1抑制剂刺激机体的免疫应答,抑制肿瘤生长。
此外,还有CAR-T细胞疗法,通过改造患者自身的T细胞,使其攻击癌细胞,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二、靶向治疗的突破靶向治疗是指通过针对肿瘤细胞的某一特定变异进行治疗。
近年来,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使得科学家们能够发现肿瘤细胞中的致病基因变异,并在此基础上研发针对性的药物。
例如,对于HER2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可以使用赫赛妥珠单抗,该药物能够抑制HER2蛋白的活性,从而抑制肿瘤生长。
此外,还有EGFR抑制剂、ALK抑制剂等,针对不同的致病基因变异,研发了相应的靶向药物。
三、基因编辑技术的进展基因编辑技术是指对生物基因组进行精确的修改,以实现对特定基因的研究和治疗。
近年来,CRISPR-Cas9技术的出现,使得基因编辑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科学家们通过CRISPR-Cas9技术,针对肿瘤相关基因进行编辑,进一步研究了基因突变与肿瘤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
此外,基因编辑技术还可以用于开发新的治疗方法,例如基因敲除、基因修复等。
四、液体活检的应用传统的肿瘤诊断方法往往需要进行组织活检,但这一过程痛苦且可能造成并发症。
而液体活检则是通过检测体液中的循环肿瘤DNA,实现对肿瘤的无创检测和监测。
液体活检可以用于肿瘤早期筛查、监测治疗效果以及预测肿瘤复发等。
近年来,科学家们通过液体活检技术,不仅能检测肿瘤的存在,还能检测其基因突变情况,从而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综上所述,肿瘤科领域的新进展及最新研究为肿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中国肿瘤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专家诊疗共识
![中国肿瘤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专家诊疗共识](https://img.taocdn.com/s3/m/da71be9a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a0.png)
中国肿瘤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专家诊疗共识一、本文概述随着癌症治疗方法的不断进步,化疗作为其中的重要手段,为众多癌症患者带来了生存的希望。
化疗药物在杀灭肿瘤细胞的也常常伴随着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
为了规范我国肿瘤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诊疗行为,提高临床医生的诊疗水平,保障患者的安全与健康,我们组织专家团队,结合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制定了《中国肿瘤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专家诊疗共识》。
本共识旨在明确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定义、发病机制、诊断方法、治疗策略以及预防措施,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规范、实用的诊疗指导。
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一共识的推广与实施,促进国内外同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诊疗水平的提高,为更多的癌症患者带来福音。
二、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流行病学和发病机制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Chemotherapy-Induced Thrombocytopenia,CIT)是化疗过程中常见的血液学毒性反应之一,其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因化疗药物种类、剂量、治疗方案以及患者个体差异而异。
据流行病学调查,接受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中,约20%~50%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血小板减少症。
严重者可导致出血风险增加,甚至危及生命。
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个环节。
化疗药物对骨髓造血干/祖细胞的直接损伤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这些药物可抑制骨髓内巨核细胞的成熟与分化,从而减少血小板的生成。
化疗药物还可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加。
化疗药物还可能影响血小板的功能,如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血小板凋亡等。
不同类型的化疗药物对血小板生成的抑制作用有所不同。
例如,烷化剂类、抗代谢类、抗肿瘤抗生素等药物主要抑制骨髓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与分化;而铂类药物则主要通过诱导免疫反应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加。
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化疗药物,以减少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
rhIL-11 2018共识--20180403
![rhIL-11 2018共识--20180403](https://img.taocdn.com/s3/m/ac536c65168884868762d662.png)
使用rhIL-11和(或)rhTPO
密切观察血小板及出血情况
注:
1、化疗后6-24小时即可以应用,rhIL-11推荐剂量为50μg/kg,皮下注射,每天1次,连用7-14 天 2、停药指征:血小板≥100×109/L 或至血小板较用药前升高50×109/L,在下一个周期化疗开始前2 天及化疗中不 得用药 3、对于因血小板减少而非血小板功能缺陷发生显著出血的患者,为获得持续的升血小板效应,可以考虑在血小板 输注的同时使用促血小板生成药物
指南及共识推荐
其他权威推荐: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卫生部血液内科临床路径等。
付蓉. 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J].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17, 38(1):15. 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 肿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14 版)[J]. 中华肿瘤杂志, 2014, 36(11):876-879.
CIT与的危险因素
年龄 体能评分(ECOG) 骨髓转移 既往化疗周期
既往接受过放疗,特别是长骨、扁骨
治疗方案(否含铂类、吉西他滨、阿糖胞苷、蒽环等化疗药)
Y.Hashiguchi, T.Fukuda, T.Ichimura,et al. Chemotherapy-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and clinical bleeding in patients with gynecologic malignancy.EJGO. 2014, 168-173
SaitohM, et al. 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11 improved carboplatin 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without affecting antitumor activeties in mice bearing. Lewis lung carcinoma cells. Cancer Chemother Pharmacol, 2002, 49: 161- l66.
我国肿瘤精准治疗的现状和思考
![我国肿瘤精准治疗的现状和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866b24ef941ea76e58fa04ac.png)
5.精准医疗利益分配问题:随伴着精准医疗的 推进,医疗改革也将进入深水期。对于这样一个可 能影响中国医疗体系的改革,必将是以政府为主导、 医疗机构承担、企业跟随的模式。那么,怎样保证政 府、企业、医疗机构、患者等参与方的利益分配,是一
此,我国实施精准肿瘤医疗的近期目标应包括利用 第二代测序技术对以肺癌、乳腺癌和肝癌等为代表
000—130
2.特异性药物靶向治疗方法:特异性靶向药物 在提高肿瘤临床疗效方面的作用已经有目共睹。如 HER2靶向制剂(拉帕替尼、帕妥珠单抗)、ABL抑制 剂(伊马替尼、尼洛替尼)、MEK抑制剂(曲美替尼) 等。这种针对在肿瘤生存、生长及转移过程中起关 键作用的异常分子而设计的药物,能够提高治疗效 果并且减少不良反应。尤为典型的是索拉非尼,在 晚期肾癌、食管癌和肝细胞癌的治疗方面均取得较
期实现个体和社会健康效益最大化的新型医学概念 与医疗模式。
断学、治疗学、分子医学、医学信息学技术、卫生经济 学和医学社会学等,使传统的医疗模式走向整合化, 为每个人提供量体裁衣般的疾病预防、筛查、诊断、 治疗和康复计划,以最小资源投入获取最大健康保
障,从而提高整体人群的健康水平。2015年,国内
我国之所以也要发展精准医疗,从广义上来说, 这个政策最终会减少政府的医疗费用支出,使有限 的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使得资金也能够被“精准” 使用。而且,精准医疗所涉及的医疗技术均居当前
最先进水平,我国应当紧跟世界科学技术的潮流。 从狭义上来说,精准医疗从个人层面实现个体化医 疗,对提高国民健康水平有重大意义。
部分专家对精准医疗的定义达成共识:“精准医疗
是集合现代科技手段与传统医学方法,科学认知人
体机能和疾病本质,以最有效、最安全、最经济的医
DOI:10.3760/cma.j.issn.0529-5815.2016.07.002 作者单位: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 医院基本外科 通信作者:郭俊超,Email:gjcpumch@163.eom
肿瘤免疫治疗的十大挑战
![肿瘤免疫治疗的十大挑战](https://img.taocdn.com/s3/m/b92090ff2b160b4e777fcf34.png)
肿瘤免疫治疗的十大挑战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CIT)的治疗进展迅速,反映出人体免疫系统与肿瘤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尽管CIT在广泛的人类肿瘤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但只有少数晚期肿瘤患者通过这些治疗得到了持久的免疫应答和生存。
发表在今年Immunity上的一篇文章,列举了目前CIT面临的十大挑战。
应对这些挑战需要基础科研人员和临床医师的共同努力,加速了解肿瘤与免疫系统之间的复杂关系,从而为肿瘤患者开发更好的治疗方案。
表1 肿瘤免疫治疗的十大挑战挑战一转化为人体免疫的临床前模型的研发临床前常用模型的一个问题是这些模型依赖于癌细胞系的植入。
植入后生长的肿瘤通常不能重现影响人体肿瘤免疫反应的肿瘤免疫背景特征。
最常用的临床前模型为皮下移植物,不能反映在复杂组织和/或器官特定环境中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也会影响干预后对肿瘤的免疫反应。
传统的基因工程小鼠模型通过敲除抑癌基因或使用Cre-LoxP 系统诱导体细胞突变,从而导致新发肿瘤。
这种肿瘤诱导方法不能模拟人类肿瘤进化过程中突变的连续累积,这种模型代表了冷免疫和基因稳定的肿瘤,通常对CIT没有很好的应答。
目前正在进一步完善临床前模型,包括人性化小鼠模型、基因重组小鼠模型,以改善来源于人类肿瘤干细胞前体的肿瘤、类器官和乳腺癌的免疫原性。
体外人体肿瘤外植体模型对CIT尤其具有吸引力,因为它们可以通过免疫染色和实时成像的结合来观察肿瘤与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
另外的挑战来自于免疫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它依赖于肿瘤微环境(TME)中众多不同的细胞类型来发挥功能,因而不能在单一细胞类型中轻易复制。
其中一些复杂性反映在免疫浸润中,人体肿瘤可以排列在肿瘤免疫连续体上,并根据免疫细胞相对于肿瘤的空间定位和间质区分划分为炎性、免疫沙漠型或免疫排斥型。
炎性肿瘤中免疫细胞密切贴近肿瘤细胞,免疫排斥型肿瘤中免疫细胞嵌入周围肿瘤间质、远离肿瘤细胞,免疫沙漠型肿瘤无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s)。
反向转化,是从临床研究中获取科学见解并将其应用到临床前模型中,这有助于进一步描述存在的一些特殊缺陷。
咖啡酸片---肿瘤CIT的应用
![咖啡酸片---肿瘤CIT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5fdcc6fd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af.png)
中华肿瘤杂志,2018,40(9)Cancer Res 2007; 67: (10). May 15, 2007
巨核细胞凋亡是CIT发生的关键因素
CIT主要是化疗药物对巨核系细胞产生抑制作用。研究显示,化疗药物对于巨核细胞的前体作用最强,对于干细胞和成熟巨核细胞作用相对较弱。
咖啡酸口服半衰期近1小时。主要在肝脏和血浆中代谢,主要生成甲基化、氧化、缩合类的代谢产物。
口服给药,以尿排泄为主,少部分经粪和胆汁排泄。24小时内尿排出97.8%,尿、粪总排量为口服药量的99.5%。
药代动力学研究
吸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分布
代谢
排泄
——《南京药学院学报》3H-咖啡酸的体内过程研究 徐黻本,邵鹤生,潘尚仁 等,1980年 第一期
Elting LS,et al.J Clin Oncol.2001 Feb 15;19(4):1137-46.Bonadonna Get al. N Engl JMed.1995 Apr 6;332(14):901-6
Elting,et al.j ClinOncol.2001.19.1137
CIT的临床危害
国内独家
拥有原料药和制剂两项发明专利,生产技术先进,产品质量优异,临床疗效显著。
主要由小肠吸收,30分钟吸收超过半量,1小时吸收约70%。由胆汁排入十二指肠的原形药及其代谢物有75%左右仍又被小肠吸收,形成肠-肝循环
咖啡酸血浆蛋白结合率低,多数以游离形式存在。在血液和肾脏中分布较高,在其他脏器中的分布依次为子宫、肝肺、卵巢、脾脏、骨髓、垂体等。
放化疗联合使CIT程度更严重,恢复更慢
胸骨及骨盆大面积照射对PLT的影响
传统cit治疗方案
![传统cit治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f3b90050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fb.png)
传统CIT治疗方案引言CIT(传统免疫治疗)是一种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力来抑制癌细胞生长和扩散的治疗方法。
传统的CIT治疗方案包括免疫细胞疗法、细胞因子治疗和癌症疫苗等。
本文将介绍传统CIT治疗方案的原理、方法和临床应用。
传统CIT治疗方案原理传统CIT治疗方案的原理是通过激活和调节机体免疫系统来增强抗癌免疫反应。
癌细胞具有逃避免疫攻击的能力,抑制机体免疫系统对癌细胞的识别和杀伤。
传统CIT治疗方案通过提高机体免疫细胞的活性、增加免疫因子的分泌或者引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进而增强机体对癌细胞的抗击能力,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
传统CIT治疗方案方法免疫细胞疗法免疫细胞疗法是一种利用患者自身免疫细胞来攻击癌细胞的治疗方法。
常见的免疫细胞疗法包括:•淋巴细胞疗法(Lymphocyte therapy):从病人体内采集淋巴细胞,在实验室中培养和扩增,然后再重新注入患者体内,以提高机体对癌细胞的攻击能力。
•自然杀伤细胞疗法(Natural Killer Cell therapy):通过采集患者的自然杀伤细胞并培养扩增后,将其再次注入患者体内,增强机体对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细胞因子治疗细胞因子是一种对机体免疫系统产生调节作用的分子。
细胞因子治疗是通过注射或者静脉滴注给予患者一定剂量的细胞因子,以增强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
常见的细胞因子治疗包括:•白细胞介素治疗(Interleukin therapy):白细胞介素是一种调节机体免疫系统的细胞因子,常用于治疗某些癌症如黑色素瘤、肾细胞癌等。
通过注射白细胞介素来增强机体对癌细胞的杀伤能力。
•干扰素治疗(Interferon therapy):干扰素是一种调节免疫系统的细胞因子,常用于治疗乙型肝炎、慢性髓性白血病等。
通过注射干扰素来激活机体免疫系统对癌细胞的攻击。
癌症疫苗癌症疫苗通过引入和激活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免疫细胞,增强机体对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常见的癌症疫苗包括:•肿瘤相关抗原疫苗(Tumor-associated antigen vaccines):这种疫苗会携带与特定肿瘤相关的抗原,通过注射患者体内,激发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识别和攻击癌细胞。
肿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及研究进展上传详解演示文稿
![肿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及研究进展上传详解演示文稿](https://img.taocdn.com/s3/m/1250c413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7a.png)
第十六页,共49页。
Schiffer CA, et al. J Clin Oncol. 2001;19:1519-38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临床医生. 2001,29(3):29-30
王芳..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8.14(2): 109-112
我国卫生部2001年发布的《内科输血指南》 中规定
水肿:约占20% 心律失常:约占15%
肾功能不全者减量
老年人,尤其有心脏病史者慎用
第二十二页,共49页。
ONS指南重点提示 心脏病史的患者慎用rhIL-11
ONS指南重点提示
对于既往有液体潴留、充血性心功能衰竭、房颤或冠状动脉疾病 史的患者使用rhIL-11应慎重;具有上述症状风险的患者,如老年或使 用大剂量蒽环类药物预处理的患者应小心监测。
/L
CIT常导致化疗减量或延期或终止 CIT影响肿瘤的疗效,生存期和生活质量
通常在化疗后3至14天出现
CIT的出现及下降幅度和所用的化疗药物、剂量、是否联 合用药以及患者的个体差异和化疗次数有关
第三页,共49页。
不同的化疗方案导致不同程度的CIT
第四页,共49页。
Shipp MA et al. J Clin Oncol. 1995;13:2916-2923 Kabger Cj et al. Semin Oncol. 1999;26:12-18
TPO在体内外均可刺激巨核细胞系的增殖和 分化,调控血小板生成各阶段
血小板生成的特异性调控因子,特异性升高 血小板
第二十六页,共49页。
国外:TPO降低凋亡率,提高存活率
不使用TPO
使用TPO
不使用TPO,巨核细胞存活率随着培养时间推 移显著下降。
使用TPO,巨核细胞存活率随着培养时间显 著上升。
肿瘤免疫治疗新进展与研究现状
![肿瘤免疫治疗新进展与研究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5bba2a65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67.png)
肿瘤免疫治疗新进展与研究现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肿瘤免疫治疗在过去的几年中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免疫治疗的目的是帮助患者的免疫系统攻击和摧毁癌细胞,从而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
不同于传统的放疗和化疗,免疫治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效果稳定和生存期延长等优势。
本文将对肿瘤免疫治疗的新进展和当前的研究现状进行介绍。
一、肿瘤免疫治疗的新进展1. CAR-T免疫治疗CAR-T细胞免疫治疗是由患者自身T细胞改造而成,具有很高的针对性和杀伤力。
目前,CAR-T细胞治疗已经获得了肿瘤治疗领域的关注,并已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得到应用,如晚期黑色素瘤、淋巴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
CAR-T治疗可促进自身免疫系统攻击和清除癌细胞,适用面广,但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问题,如严重的细胞毒性反应、神经递质异常等。
2. PD-1/PD-L1抗体免疫治疗PD-1和PD-L1通路被认为是癌细胞逃逸免疫攻击的重要途径。
以接受PD-1/PD-L1抗体治疗的患者为对象的临床试验已经证实了它们对黑色素瘤、肺癌、结直肠癌、胃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作用。
其中,PD-1抗体治疗黑色素瘤的结果表明,约40%的患者的疾病持续稳定,最长生存期长达3年以上。
虽然治疗效果达到瞩目结果,但也存在治疗有效性多样、免疫性不良反应等问题。
3. NK细胞免疫治疗NK细胞是天然杀伤细胞(NKC)的主要成员之一,可直接杀伤癌细胞,不依赖特异性抗原。
最近的研究发现,NK细胞中的CD56bright亚群具有较强的能力,可用于治疗多种肿瘤,如黑色素瘤、肾癌、结肠癌等。
NK细胞免疫治疗的安全性较高,对患者的免疫系统没有明显损伤,同时也不易产生抗药性。
二、当前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现状1. 个性化治疗由于肿瘤存在药物耐受性和患者生理状态等不同因素,免疫治疗对不同患者的效果也有所不同。
为了提高预后,研究人员正在致力于探讨个性化治疗的方法。
利用单细胞转录组学和新型代谢物检测技术等,不仅可以针对不同患者的个性化特征进行治疗,而且可以选择具有较高杀伤力的治疗方法。
肿瘤免疫治疗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肿瘤免疫治疗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https://img.taocdn.com/s3/m/fa8ad61e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53.png)
肿瘤免疫治疗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肿瘤免疫治疗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前沿领域,它利用人体自身免疫系统的力量来攻击癌细胞,相比传统的放疗、化疗等治疗手段,具有更广阔和更有希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介绍肿瘤免疫治疗技术的研究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希望能够为读者深入了解这个领域提供帮助。
一、肿瘤免疫治疗技术的研究现状1. 肿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肿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它通过抑制肿瘤细胞表面的免疫检查点分子,从而激活机体的免疫反应,攻击和消灭肿瘤细胞。
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多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被成功研制并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如PD-1抑制剂和CTLA-4抑制剂等。
2. CAR-T细胞疗法CAR-T细胞疗法是目前肿瘤免疫治疗领域最为热门的技术之一,它通过将人体T淋巴细胞改造成能够识别并攻击肿瘤细胞的CAR-T细胞,从而帮助患者克服自身免疫系统无法攻击癌细胞的问题。
已经有多种CAR-T细胞疗法被研制成功并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成效,如用于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
3. 抗体药物联合治疗抗体药物联合治疗是一种将不同的抗体药物结合使用来增强免疫治疗效果的手段。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整合不同抗体药物的优点,达到更好的疗效和更高的成功率。
例如,通过同时使用多种抗体药物来提高肿瘤细胞的抗药性和减少免疫治疗的副作用等。
二、肿瘤免疫治疗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1. 个体化治疗个体化治疗是未来肿瘤免疫治疗研究的一大热点,它的目的在于根据患者的基因、遗传和环境等因素,为患者设计出更具普遍和适合自身情况的治疗方案。
这种方法将极大地提高免疫治疗的成功率和效果,降低免疫治疗的副作用,为明确治疗方向提供一定的指示。
2. 新型免疫检查点分子目前已知的免疫检查点分子只占了免疫系统复杂形态中的一部分,未来还需要针对更多的免疫检查点分子进行研究,从而更好地解开人体免疫系统的奥秘,开发新的免疫治疗手段。
例如,研究一些可以在肿瘤微环境下激活和增强机体免疫反应的新型免疫检查点分子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照组
组1: -3,-1,4,6
早期血小板增多
注:AI方案的化疗导致累积性血小板减少。(历史性对照) 相同剂量的AI方案在 Cycle2中导致的血小板最低值比Cycle1 低:51±10×103/μL 和80±14×103/μL;(P=0.001)
早期血小板增多 血小板最低值增高
早期血小板恢复
但血小板恢 复较慢,说 明化疗后用 药同样重要 组4: d 4,6,8,10 组5: d -7, -5,-3,-1
反复化疗更容易导致血小板减少
随着化疗进程,血小板 呈下降趋势
CIT带来诸多临床问题
J Oncol Pharm Pract September 7, 2010
CIT对化疗的影响
609名实体瘤和淋巴瘤患者,1,262 个化疗周期
生存期缩短 III、IV度血小板减少病人增加输血, (P<0.0001)
血小板生成素(TPO)与TPO-R(c-mpl)特异性结合 c-mpl表达于巨核细胞、血小板和原始干细胞表面 TPO刺激c-mpl后5-14天,骨髓中血小板数量增加
TPO调控血小板生成的各个阶段
诱导干细胞向巨核细胞分化 刺激巨核细胞增殖和核内复制 增加巨核胞浆物,形成碎片 促进血小板的生成 促进血小板释放
预试验阶段的最优组
试验阶段的最优 组
组2: d -5,-3,-1,4
组6: d -5 ,4(1.2ug)
提前应用rhTPO用于肉瘤患者的研究
该研究最具吸引力的发现是以低单位剂量(1.2ug/Kg)的rhTPO,在 化疗前5天和化疗后第4天各一个单位剂量就能产生足够的血小板保护 效应。这表明为获得最佳效应而在化疗时合理安排rhTPO应用时间的 极度重要性。
6%化疗周期 15%化疗周期
9%化疗周期
延期(≥7天)(P=0.003) 降低化疗剂量(降低≥ 20%)
在血小板计数低于50000/ul的病人中发生 出血
J Clin Oncol. 2001;19:1137-46.
血小板降低导致出血风险增加
对1262个化疗周期分析显示,随着血小板降低,出血风 险显著增加
多种化疗方案均可导致CIT
在接受化疗的患者中, 约20%的患者血小板减少程度达到III/ IV度, 严重影响化疗足量足程的进行。
Shipp MA et al. J Clin Oncol. 1995;13:2916-2923. Kabger Cj et al. Semin Oncol. 1999;26:12-18
CIT的治疗现状及进展
目 录
CIT对化疗的影响
CIT常用治疗方法
TPO用药时机的探讨
目录
CIT对化疗的影响
CIT常用治疗方法
TPO用药时机的探讨
CIT----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 (Chemotherapy-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血小板生成减少: ① 遗传性
位点II
位点I
N C
Dimitri HARMEGNIES, el. Characterization of a potent human interleukin-11 agonist. Biochem. J. (2003) 375, 23–32
白细胞介素11( IL-11)
FDA于1997年底批准Genetics Institute公司的IL-11用于发生 3\4度CIT的恶性肿瘤病人 研究显示使用IL-11能使血小板恢复更快并减少血小板输注的 次数 起效慢 rhIL-11用药注意事项
② 获得性:骨髓浸润(肿瘤、白血病、骨髓纤维化及结核等)、骨髓抑制药物、 辐射、巨核细胞再生障碍、病毒感染等。
血小板破坏增加: ① 非免疫性血小板破坏增强: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感染、药物引起、急 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严重烧伤等。 ② 免疫性血小板破坏增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药物引起、肝素引起、 输血后紫癜等。 血小板分布异常: 脾肿大等。
观察指标:
疗效评估指标:血小板的变化情况及外源性血小板输 注情况 安全性指标:不良反应分级
Ⅲ/Ⅳ度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更低
血小板恢复更快
特比澳组PLT恢复至 ≧75*10E9/L的时间 缩短2.36 天
血小板输注率更低
Ⅲ/Ⅳ度血小板减少持续时间更短
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
特比澳组(5例): 发热2例(5.0%) 水钠蓄溜1例(2.5%) 肌肉关节痛2例(5.0%) 头痛1例(2.5%) 对照组(33例): 发热7例(13.7%) 水钠蓄溜 12例(23.5%) 心律失常10例(19.6%) 结膜充血14例(27.5%) 肌肉关节痛5例(9.8%) 头痛3例(5.9%)
TPO用药时机的探讨
CIT治疗总结
血小板下降及rhTPO升血小板时间示意图
PLT 下 降及恢 复过程
血小板值
TPO 升 血 小 板 效应
化疗日
国外rhTPO预防用药研究进展
提前应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以减轻化疗引起的早期血小板 减少的重要性
J Clin Oncol 21:3158-3167. 2003
副作用较大:50%,水肿,呼吸困难,晕厥,以及心血管副反应 肾功能受损患者须减量使用 老年患者,尤其有心脏病史者慎用:房扑房颤的发生率较高。 既往有液体储留,心力衰竭,心律不齐,冠脉病变者慎用
TPO是血小板生成的特异性调控因子
血小板生成素(TPO)又称c-mpl配体,在体内外 均可刺激巨核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IL-1 IL-3 IL-6 (因副作用大,没有上市) (因副作用大,没有上市) (因副作用大,没有上市) (1997年上市) (2005年上市) (ITP) (ITP) (未上市)
白细胞介素-11(rhIL-11) 血小板生成素(特比澳)
罗米司亭(Romiplostim,Nplate ) 艾曲波帕(Eltrombopag,Promacta) 巨核细胞生长因子(PEG-MGDF)
Elting,et al. J Clin Oncol. 2001;19:1137
CIT的危害
直接
出血 输血
增加治疗费用 降低化疗效果
CIT 危害 间接 延期 减量
降低生活质量 缩短生存周期
目录
CIT对化疗的影响
CIT常用治疗方法
TPO用药时机的探讨
CIT常用治疗方法 血小板输注 血小板生长因子( IL-11、TPO)
提前应用rhTPO用于肉瘤患者的研究
目的:确定一个能最大程度减轻早期血小板减少的rhTPO应用方案。 AI方案(阿霉素/异环磷酰胺)
预试验阶段
试验阶段
1.2ug/Kg×4dose
治疗日期
治疗日期 Saroj Vadhan-Raj J Clin Oncol 21:3158-3167. 2003
预试验阶段结果
总结:TPOvsIL-11:更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更好的疗效
血小板升高比例 血小板减少症平均持续时间 血小板输注次数
更好的安全性
更少比例的发热、头痛 更少比例的肌肉关节痛 更少比例的水肿 更少比例的心率失常 更少比例的结膜充血
来源:戴晓芳等。中华肿瘤杂志,2008
目录
CIT对化疗的影响
CIT常用治疗方法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肿瘤中心 喻杰,戴晓芳,刘莉,伍钢 中华肿瘤杂志,2008,30(8):623-625
试验基本资料
目的:目的评价rhTPO治疗实体瘤化疗后血小板 减少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前瞻、随机、平行对照。
纳入标准:化疗后PLT<75×109/L。 治疗组35例,rhTPO,15000U/d,IH; 对照组37例,rhIL-11,3mg/d,IH;
血小板输注的利弊
临床利益: 1.减少微小出血的发病率 2.降低大量出血的发病率/死亡率 3.起效快,迅速提高血小板 临床弊端: 1.来源困难,价格昂贵 2.产生抗体,输注无效 3.可能感染血源性疾病 4.迅速消耗,维持期短
血小板输注无效
血小板输注无效(refractoriness to platelet transfusion,RPT) 定义:把监控血小板输注校正计数增值(CCI) 和血小板回收率作为判别依据,当输注后1h CCI<7.5和20h CCI<4.5或1h回收率<20%,则认 为血小板输注无效。连续两次以上输PLT后未能 使PLT计数升高至预期值
白细胞介素(IL-11)
白介素-11(interleukin11,IL-11)是 由造血微环境基质细胞和部分间叶 细胞产生的多效性细胞因子:
成熟的IL-11编码178个氨基酸,分子 量为19.2kDa 为4-螺旋束型结构,每个功能域由7个 反平行的β折叠片层组成
位点III
IL-11通过与受体(IL-11R)结合促进 信号传导,从而促进造血干细胞和 巨核祖细胞的增殖,
பைடு நூலகம்
Vadhan-Raj S, et al. J Clin Oncol.2003;21:3158-67.
国内:特比澳预防肺癌CIT研究
方法:自身前后对照研究。前一化疗周期(对照周期)血小板值最 低值≤50×109/L,本周期(用药周期)化疗开始的第d-3,-2,-1,+1,+8 天分别皮下注射特比澳,300U/kg。化疗方案为GC。18例NSCLC患 者入组。
结 论:把握用药时机至关重要
提前使用rhTPO的保护作用表现在以下方面:
增加储备:提前应用rhTPO(d-5)使得化疗前骨髓巨核细胞的数 量明显增加。因此增加了血小板前体细胞的储备,使得在化疗诱 导的血小板数量下降之前就增加了其数量。 巨核细胞保护作用:尽管化疗后总的细胞数有明显下降,但巨核 细胞数仍然显著高于基线值,表明rhTPO保护了巨核细胞不受化 疗的细胞凋亡的影响。 促进化疗后PLT恢复:化疗后成熟巨核细胞数的增加可以进一步 增加血小板产量,从而提高血小板的谷值,促进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