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县如何抓县域经济的思考

合集下载

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县域经济既是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也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衔接处,发展县域经济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

本人结合XXX县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从定战略、抓建设、创环境三个方面,谈一点发展县域经济的看法。

一、发展县域经济要发挥优势,明确思路县域经济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它涉及到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由于各县地理区位、资源状况、历史、人文等特定资源的不同,因此县域经济特别具有地方特色。

发展县域经济,首先要研究挖掘自身的优势,或自然资源优势,或社会文化资源优势,或交通区位优势,等等。

只有充分认识并开发好优势,以此为基础构筑起本地区的特色产业,才能创造出本地经济的特色。

其次是要确立明晰的发展思路。

发展思路应体现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搞好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有利于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地区开放型经济;有利于生态、经济、人文良性互动,实现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XXX县从县情实际出发,确立了发挥土地、矿产、生态、劳动力等资源优势,突出发展抓项目、强县抓工业、富民抓产业、增收抓劳务,培育壮大林果、畜牧、劳务、经作等四大主导产业的发展思路,实践证明是符合XXX经济社会的基础和长远发展实际的。

二、发展县域经济要突出重点,协调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增加财力、提高综合经济实力为核心,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应着力突出以下几个方面:1、要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产业结构调整是解决目前县域经济总量中农业总量居高不下、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二三产业严重滞后等突出问题的关键。

从XXX县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资料、市场等各种因素分析,要紧紧围绕“农业稳县、工业强县、商贸活县、旅游富县”的战略目标,加速产业结构的适应性调整和战略性调整。

一是抓好农业结构调整。

始终坚持稳粮、扩经、强牧、兴果、造林的发展方略,突出种植结构、养殖结构、林果结构和就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抓龙头带农,抓科技兴农,抓基地扶农,抓市场活农,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思考和建议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思考和建议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思考和建议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思考和建议。

一、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目标和主要措施。

到2010年,我县要培育起2—3个特色明显、优势突出、支撑作用强的支柱产业,县域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在2000年基础上翻一番,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后劲明显增强,综合实力进入全州中上等水平。

──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

按照“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方针,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切实把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完善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联接机制,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农户分散经营集中起来,共同开拓市场,提高农业的社会化、组织化、市场化程度。

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加速农村经济发展,确保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不低于4。

──实施“兴工强县”战略,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我们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最大的差距就在于工业化程度低。

我们要充分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工业化进程,要以结构调整推动工业化,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要以对外开放推动工业化,努力增强发展动力;要以可持续发展战略带动工业化,努力优化资源配置;要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切实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

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以建好散花经济园区和矿产资源开发加工园区为重点,着力抓好建筑建材、亚麻、酒业、乳猪、腐乳、矿产、化工等项目的实施,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统筹发展,实现科学发展观。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通盘谋划,整体运作,促进城乡联动、工农对接,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得到改善,非农产业比重、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人均受教育年限、社会基本保险覆盖率、能源利用率等大幅提高,政府管理能力明显增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人与自然更加和谐。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思路与措施的几点思考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思路与措施的几点思考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思路与措施的几点思考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行政区间内或其经济空间范畴内的经济。

其最大的特点:一是农的成份大,整个经济与农的联系也即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专门紧密。

二是整个经济相对落后。

三是在经济进展的相当时期内,往往与当地的资源优势相联系。

对县域经济概念它的内涵外延,还需要理论界认真研究。

因为,这对探讨县域经济进展的内在进展规律有专门强的指导作用。

应从县域经济与市域、省域经济、与国民经济的共性与个性,各个县的共性与个性以及当前县域经济所处的历史方位等不同方面,深入研究县域经济的特点、规律等,以此更有效地指导县域经济进展所需要的宏观、微观政策和措施。

一、关于县域经济的进展思路和进展重点关于县域经济的进展,当前各界最关注的是“三农”及有关咨询题,专门是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工业化和城镇化、农业劳动力转移、农业产业化经营等等,并对这些咨询题都有了比较丰富、比较深入的探讨。

我认为,县域经济的进展,差不多任务是加快“三农”咨询题的解决,突破口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基础配套和进展的集中体现是城镇化程度的提升。

其中:差不多任务是加快“三农”咨询题的解决,即“三农”咨询题是制约县域经济进展的差不多咨询题,县域经济的整体工作要围绕着或立足于“三农”咨询题的解决来展开,统筹城乡经济进展,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突破口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即县域经济进展的整体要靠工业来带动,包括农产品增值要紧靠工业来转化,农业劳动力转移第一靠工业来吸纳,城镇建筑业、服务业的进展第一要工业进展来制造需求和积存资金等等。

因此,县城经济进展中,工业是重中之重,也是解决“三农”咨询题的要紧出路所在。

基础配套和集中体现是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即一二三产业专门是二、三产业的进展需要城镇化的进展提供更好的硬件环境来配套,而城镇化水平要与一二三产业专门是工业的进展需要相适应。

城镇化水平滞后会制约一二三产业的进展,而太超前则不仅可不能必定推动一二三产业的必定进展,还会成为无本之木,造成社会资源的白费。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思考和建议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思考和建议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思考和建议随着城市经济的逐渐饱和,各地政府开始将目光转向乡村和县级市场,希望能够通过发展县域经济实现经济增长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下面是几点思考和建议,希望对有关县域经济发展的决策者有所帮助。

首先,必须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一个良好的基础设施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

政府应当加大对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县域的基础环境,提高办事效率。

此外,政府还应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通过PPP模式推动投资,降低政府负担。

其次,应该注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县域经济往往没有像大城市那样多元化,依赖传统产业的情况较为普遍。

为了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政府需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寻找具备市场潜力和竞争力的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政府可以出台一些具体的政策来吸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落户,提供税收减免、土地优惠等激励措施,减少企业创业和发展的成本。

第三,要注重培养和吸引人才。

人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政府应该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提供更多的教育和培训资源,提高人才素质。

同时,政府应该鼓励人才回乡创业,提供创业补贴和优惠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回乡发展。

此外,还可以给人才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和创业环境,创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第四,要促进乡村旅游和农业产业发展。

县域经济的优势之一就是乡村资源的丰富,政府可以借助这一优势,发展乡村旅游和农业产业,吸引更多的游客和企业投资。

政府可以提供资金支持,改善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推动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宣传。

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大对农业产业的支持力度,引导农民转变思路,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业产业的附加值。

最后,要加强政府服务和管理能力。

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提供良好的服务和支持。

政府应该加强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规划和管理,加强对企业的服务和扶持,提高政府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合作,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发挥市场资源的配置作用。

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及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及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及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思考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及“三去一降一补”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县域经济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受到了高度重视。

然而,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中依然存在一系列问题。

首先,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

在过去,许多县区将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而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发展。

如今,这些县域虽然拥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工业体系,但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农业发展滞后,人口流失严重等问题也随之而来。

其次,县域经济发展缺乏创新意识。

许多县域经济的发展仍停留在传统制造业和第一产业阶段,未能及时转型升级。

同时,县域企业的科研投入不足,关注度不高,缺少自主创新的能力和动力。

再次,县域经济服务体系不完善。

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服务体系的支撑。

然而,一些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证明,其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包括了面向企业和个人的各类服务能力和水平都需要提升和提高。

最后,县域经济发展缺乏规划。

许多县域经济发展主导权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但有些地方政府缺乏规划意识,采用“政绩工程”和“临时抱佛脚”的方式进行经济发展,缺乏长期的规划和考虑,导致经济发展无序和低效。

为了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首先,实现县域经济的结构调整,注重农业生产和生态建设的发展,鼓励企业向新型产业转型升级。

其次,积极探索自主创新道路,引导和扶持具有成长潜力和创新能力的企业,增强自主创新的动力和能力。

第三,完善县域经济的服务体系,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提供有力的服务支持。

最后,加强规划意识,实现县域经济的长远可持续发展,注重合理规划,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未来的发展中,县域经济将持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只有在切实有效地解决现有问题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实现县域经济的发展和振兴。

县域经济发展思路的探索和思考

县域经济发展思路的探索和思考

县域经济发展思路的探索和思考县域经济发展思路的探索和思考县域经济发展对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就业增加、促进农民增收、加快财政增长以及巩固基层政权等方面,已经并将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市委、市政府又把正定列入石家庄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梯队,要求我们率先发展、跨越式发展。

因此,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课题历史地摆在我们面前。

在这种情况下,正定县委认真回顾总结了近年来发展县域经济历程,并就今后发展思路和措施进行了认真地探索和思考。

一、发展现状正定县毗邻省会,辖9个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174个行政村,人口43.7万,总面积468平方公里,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

“九五”期间曾跻身全国“百强县”和全省“十强县”行列。

但经过2001年区划调整,经济实力最强的三个乡镇划归石家庄市区,经济总量减少三分之一,财政收入由2000年的23668万元调减至17700万元,减少四分之一,经济实力受到较大影响。

面对现实,我们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立足县情,完善思路,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使县域经济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

2002年全县财政收入就恢复到区划调整前水平;2003年我县综合经济实力又跻身“河北省十强县”,位列第九;2004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73亿元,同比增长13.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完成29.3亿元,同比增长27.4%;财政收入超过3亿元,同比增长23.5%。

具体讲,目前我县经济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特色主导产业进一步壮大。

目前,全县发展优质专用麦26.6万亩,占小麦种植面积的86.9%;奶牛存栏4.18万头,发展养牛小区18个,40%的奶牛实现进区饲养;生猪存栏40.86万头,出栏77.58万头;林果发展到12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17.8%,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经营的产业化发展新格局,涌现出了惠康、天天乳业、海天饲料、先锋饲料等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各类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31家,农副产品转化增值率58%;初步形成了禽蛋、蔬菜、乳制品、肉类、林果、优质麦等六大特色主导产业,年销售收入达35亿元,产业化经营率达65%。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思路的思考认识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思路的思考认识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思路的思考认识1. 引言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于地方经济的繁荣与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各个县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如何制定合适的发展思路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县域经济发展思路进行思考和认识。

2. 宏观环境分析2.1 经济形势和趋势在制定县域经济发展思路之前,首先需要对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和趋势进行分析。

这包括收入水平、就业状况、产业结构、投资环境等多个方面的考虑。

只有深入了解当前经济状况,才能更好地制定发展思路。

2.2 社会文化环境除了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也是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社会文化的变化对于政策的制定和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以更好地认识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

2.3 政策环境政策环境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各级政府的政策措施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了解当前的政策环境,以便在制定发展思路时能够充分考虑政策的引导作用。

3. 发展思路的确定3.1 制定明确的发展目标在确定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时,需要先制定明确的发展目标。

发展目标应该具备可行性和可持续性,同时考虑到区域的特点和优势。

只有明确了发展目标,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的发展策略。

3.2 坚持特色发展每个县域都有自己独特的资源和优势,因此,在制定发展思路时,应该充分发挥特色资源,走特色发展之路。

将特色产业和特色文化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在与周边县域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3.3 加强区域间协调发展县域经济发展不能孤立地看待,应该与周边县域进行区域间协调发展。

通过合作与交流,优势互补,共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共赢的局面。

3.4 促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4.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机制创新除了确定发展思路外,还需要创新机制,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县域经济既是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衔接处,也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的交汇点。

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从多个方面入手。

当前,除了要在政策、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做出努力外,还需要强化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加强县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资源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加强县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资源的优势和作用。

在这方面,需要善于做到四点。

一是发掘资源。

现实中,我们常常听到一些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同志抱怨本地基础薄弱、条件落后、资源匮乏。

诚然,不同地区之间的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的分布存在着很大差异,但是,自然资源的缺乏并不意味着其他资源的缺乏;某种资源一时的缺乏也不意味着将永远缺乏。

是不是真的缺乏资源取决于我们能否正确地认识资源和有效地开发资源。

一些地方之所以会出现“抱着金饭碗讨饭吃”的现象,根本原因在于没能正确地认识和开发资源。

事实上,一些所谓的“劣势”资源,换个角度看可能就是优势资源,关键是发掘和利用。

二是利用资源。

善于利用资源,就是要千方百计地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这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善于寻找市场。

资源只有投入市场转化为产品才能带来经济效益。

现实中,那些拥有丰富资源的内陆地区之所以发展缓慢,主要就是因为与市场联系不紧密、信息渠道不畅通,导致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

其次,要重视发展循环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

最后,要厉行节约,减少资源浪费。

三是整合资源。

资源整合的目的就是要使现有和潜在的各种资源能够相互配合与协调运用,使之达到整体最优和效用最大化。

实践证明,整合不仅能出生产力,而且能够出效益。

就一个县域来看,其内部总是存在着许许多多不同类型的资源,能否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发挥这些资源的整体优势,主要取决于我们是否有资源整合意识和能力。

四是保护资源。

从长远利益出发,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必须保护好自然和生态环境。

对发展壮大我县县域经济的思考(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对发展壮大我县县域经济的思考(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对发展壮大我县县域经济的思考(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县域经济是以区县范围划分的经济活动的集合,自秦推行郡县制以来,就有“县积而郡,郡积而天下;故县治,天下无不治”的说法。

专家分析,中国经济下一步的增长点在县域经济。

党的十六大首次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提出,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如何推进我县县域经济的发展,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立足资源优势,打造主导产业发展县域经济,资源是条件,是基础。

我县资源丰富,具有一定的相对优势。

我们要准确认识和把握县情,选准优势,重点突破,择业发展,壮大产业,创立名牌,从而实现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经济优势-竞争优势的过渡转化。

1、立足水能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水电产业(1)成效。

我县水能资源蕴藏量达46.52万千瓦,技术可开发量43.01万千瓦,可开发电源点200余个。

到目前为止,全县已报建和开发电源点203处,装机23.775万千瓦。

其中,已竣工投产电站81处,装机9.3365万千瓦;在建电站78处,装机9.013万千瓦;审批即将开工电站31处,装机4.5435万千瓦。

通过几年的发展,水电开发成效明显:一是实现财政增税,农民增收。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仅2004年,水电开发实现税收712.4万元,同比增长76%;通过水电开发带动了劳务经济,增加了林农收入,壮大了集体经济。

二是带动发展了一批高能耗企业,延伸了相关产业链条。

通过水电开发,吸引了大批外来客商投资办厂,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还带动了砂石开采、运输、修理、餐饮、旅游等行业的发展。

三是拉通了“两广”通道,开拓了电力市场。

通过水电开发,开通了码市—广东连南110千伏线路和贝江—广西西湾镇110千伏线路,成功实现了与“两广”电力通道对接,拓宽了电力市场。

四是有效改善和加强了开发区域道路交通和水利设施建设;促进了干部群众思想观念更新和整体素质提高。

(2)问题。

一是缺少骨干电源点支撑,电力网络建设滞后。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县域经济是指农村和乡镇经济的总称,是整个国家经济的基础和农业经济的主体。

发展县域经济对于促进农村地区的繁荣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当前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县域经济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

本文将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农村金融服务和人才引进等方面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以推动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基础设施建设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

要打通农村地区与城市之间的交通和物流网络,改善农村交通条件,加强县际之间的联系,便捷农产品流通。

此外,应注重提升水电气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确保农村地区基本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此外,数字化建设也是重要的一环,推动电子商务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升县域经济的竞争力。

第二,产业结构调整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过去,农村地区以传统农业为主导,依赖于天气和自然条件。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应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旅游业、乡村特色产业等,提升农民的收入和生活品质。

此外,要注重环境保护,推广绿色农业和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三,农村金融服务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由于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相对滞后,导致很多农村企业和农民难以获得贷款和融资支持。

因此,应加强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和发展,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满足农民的融资需求。

同时,要加强金融教育,提高农民的金融意识和金融素养,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

最后,人才引进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村地区缺乏高素质的人才,阻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因此,应积极引进人才,为他们提供优良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激情。

同时,还要重视农村人才培养和教育,通过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为县域经济提供人才支持。

总之,县域经济发展是实现农村地区繁荣和人民幸福的重要途径。

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引进人才等,为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及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及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及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思考县域经济是指地处中小城市、县级市或县区的经济发展。

在中国,县域经济一直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县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结构单一、资源匮乏、创新不足等。

下面将对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及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思考。

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

很多县域经济主要以传统行业为主,如农业、制造业等。

这种单一的产业结构造成了县域经济容易受到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一旦主导产业遇到困难或市场需求变化,整个县域经济就会受到较大影响。

县域经济需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支柱产业,提高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一些县域经济由于资源匮乏难以发展。

一些地处偏远、资源匮乏的县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资源限制的问题。

一些山区县域经济受限于土地资源,无法发展大规模的工业项目。

在这种情况下,县域经济需要发展特色农业或生态旅游等资源节约型产业,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些县域经济创新能力不足。

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但是许多县域经济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

一方面,县域经济的科技创新水平相对较低,缺乏高新技术的支撑;由于教育水平和创业环境的限制,创新人才的流动性不高,研发投入较少。

县域经济需要加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人才培养和科研投入,为经济发展提供创新动力。

1.多元化产业结构:县域经济应通过积极引导和扶持发展新的产业,培育新的支柱产业,提高经济的多元化发展能力。

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提供优惠措施,吸引投资者和创新型企业进入县域,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2.资源优化配置:针对资源匮乏的县域经济,可以通过合理规划和优化资源配置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可以发展特色农业、生态旅游等资源节约型产业,同时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改善县域经济的资源利用效率。

3.加强创新能力:县域经济应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升创新能力。

可以加强科研单位和企业的合作,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提供创新创业的支持政策,吸引更多的人才进入县域经济,推动创新驱动型发展。

我县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我县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我县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我县是一个美丽而富饶的地方,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人文历史。

然而,长期以来,我县的经济发展一直相对滞后,制约着我们全县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加强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以寻找适合我们县的发展路径和策略。

首先,我认为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我县的自然资源。

我县拥有丰富的农田和水资源,我们可以发展农业和水产养殖等领域,提高农业的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收入。

此外,我县的山区和森林资源也非常丰富,我们可以开展生态旅游和林业经济,打造独具特色的生态产业,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到我县消费和投资。

其次,我们应该注重培养人才,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和水平。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县城,我们需要不断的注入新鲜的血液和智慧。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教育的投入,提升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同时,我们还应该鼓励人才流动和创业,为优秀的人才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第三,我们应该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和规划。

基础设施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它不仅可以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还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对交通、通信、电力等方面的投资,提高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水平。

同时,我们还应该加强对城市规划的研究和实践,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吸引更多的人来我县生活和工作。

此外,我们还应该加强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和引导。

科技创新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只有加强科技创新,我们才能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对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和扶持,鼓励他们加大科研投入,培养更多的科研人员和创新人才,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最后,政府和企业还应该加强合作,共同推动我县经济发展。

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而企业则是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

因此,政府和企业应该加强合作,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共同制定和执行经济发展的战略和政策,形成共赢的局面。

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思考

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思考

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思考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城乡和县域协调发展,全面推进*进程的一个着力点和具体行动。

我们一定要抢抓机遇,以十六届六中全会和省、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为动力,在深入研究县情的基础上,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自身的条件和优势,在县域经济中找准位置,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实力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一、科学定位发展方向是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突破口县域经济是以空间为单元的经济发展形式,发展空间相对独立自主,但也需要强势经济辐射力的拉动。

为此,彰武作为经济欠发达的县份,必须依据我县的诸多优势,把发展县域经济定位在借势、借力发展的基础上,定位于“融入沈阳城市经济圈”的战略性思考之中。

综合分析,彰武县融入“沈阳城市经济圈”有六大优势:一是土地优势。

我县与沈阳周边其他地区比,土地总量大、价格比较低,这将成为我们利用土地招引大项目、大资金、大物流的最明显的优势,也是我们区别于周边其他县份的优势。

二是区位优势。

近一段时期,沈阳的周边县区,正在从工业走廊、工业园区、产业基地规划建设等方面加快融入“沈阳经济圈”。

按现代经济的规律,贯穿我县的沈阳到彰武、铁岭到四平、彰武到通辽3条高速公路建成后,我县将在新的“一小时经济圈”辐射范围之内,同沈阳周边的其他县区比起来,在区位优势上占得一些先机。

这对彰武今后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的好机遇。

我们必须要变区位优势为真正的经济优势,加大招商引商、区位融合、政策宽松的力度,做好发挥区位优势的大文章。

三是资源优势。

我县有些农产品、矿产资源在省内乃至全国都是叫得响的。

如我县的硅砂、草炭、膨润土等资源,虽然规模不是很大,但品位、质量比较高,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转化为生产率,转化为税收,都需要我们做许多工作。

四是劳动力优势。

我县有近10万富余劳动力,而且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

五是人气优势。

省市各级领导都对彰武给予了高度重视,对彰武融入“沈阳经济圈”寄予厚望,给予了大力支持;同时,多年来国家、省、市关注支持彰武发展的人很多,对彰武的变化感到欣慰的人也很多,这些都是我们加快发展的坚强后盾。

县域经济发展思路

县域经济发展思路

县域经济发展思路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旨在为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二、优化产业布局县域经济的发展首先需要优化产业布局。

在制定县域经济发展规划时,应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合理确定产业发展方向。

通过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力的产业,可以提高县域经济的整体效益。

同时,要注重产业的升级和创新,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产业转型,提高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

三、鼓励创业创新县域经济的发展还需要鼓励创业创新。

政府应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培训、融资支持等方面的帮助。

同时,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更多的创业人才。

创业创新可以带动经济发展,激发县域经济的潜力,并为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政府应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交通、通信、水利等方面的基础设施水平。

完善基础设施可以有效提高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和市场的竞争性,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五、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人才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县域应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力度,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县域发展。

同时,也要加强对当地人才的培养和引导,提高他们的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

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可以推动县域经济的转型升级,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六、加强政府服务和产业引导政府应加强对县域经济的服务和引导。

政府部门要积极做好县域经济发展的规划和政策制定工作,提供便利化的营商环境,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关键产业的引导,推动相关企业合理布局,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提高县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七、加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政府要加大对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持和扶持力度,推动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发展。

县域经济的问题与对策

县域经济的问题与对策

县域经济的问题与对策【摘要】县域经济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滞后等问题凸显。

也存在着发展的机遇,如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市场需求不断扩大等。

为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应加强产业支撑,拓展新产业,优化政策环境,推动转型升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竞争力。

未来,县域经济应注重创新、开放、协同,政府应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县域经济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县域经济问题,县域经济挑战,县域经济机遇,产业支撑,政策环境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县域经济竞争力,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县域经济未来展望,关键因素,政策支持,县域经济保障。

1. 引言1.1 县域经济的问题与对策县域经济在我国经济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目前,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产业结构单一,技术水平低,创新能力不足,面临资源短缺、环境压力、劳动力不足等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有力的对策。

加强产业支撑,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通过发展新兴产业、培育特色产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等方式,推动县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升竞争力。

优化政策环境,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建立健全县域经济发展政策体系,支持企业创新发展,提高营商环境,吸引和留住人才,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

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各方面的支持和保障,只有通过产业支撑、政策优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才能实现县域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的解决,将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2. 正文2.1 县域经济当前面临的问题一、产业结构单一许多县域经济仍然依赖传统产业,如农业、轻工业等,产业结构单一且陈旧,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在当前的经济发展背景下,县域经济的发展成为了重中之重。

如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推动县域经济健康稳定的增长,成为了我们应当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第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县域经济发展需要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支撑,包括交通、水利、电力等方面。

只有基础设施建设齐全,才能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

第二,要积极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各类企业在县域经济中的创新和发展。

政府需要进一步优化服务,减少行政审批、简化办事流程,同时加强对企业的政策扶持和服务保障,提升企业的发展信心和积极性。

第三,要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县域经济往往以传统农业为主,因此需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引导企业朝着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

可以通过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加大科研投入等方式,推动县域经济由传统农业向多元化、现代化的产业结构转型。

第四,要积极引导农民转变观念,参与城镇化进程。

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有足够的劳动力支持,而农民作为劳动力的主要来源,应当积极参与到城市化进程中。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培训、就业创业等政策来引导农民转变观念,增加城镇就业机会,从而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第五,要加强区域间合作。

县域经济的发展不能只依靠一个县的力量,需要与周边地区进行合作,形成区域经济联动效应。

通过加强跨区域合作,共享资源和优势,才能更好地推动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总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农民的共同努力。

政府需要进行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支持,企业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农民需要转变观念、积极参与经济建设。

只有形成合力,才能实现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目标。

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思考

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思考

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思考摘要:我国绝大部分的土地在县域的土地之内,大多数人口生活在县域之内,全国2000多个县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如何,直接决定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状况。

因此说,加强环境保护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推动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必然要求。

随着县委、县政府“工业强县”战略的大力推进,当前,我县经济社会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矛盾相对突出,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更加迫切。

因此,我们必须切实增强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认识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环境保护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坚决摒弃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做法,绝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妥善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解决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问题。

一、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必须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环境是经济发展的承载空间,环境是人口自然再生产的物质基础,环境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公共消费品,环境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大量资源。

”这充分说明了环境对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反之,经济发展必然要坚持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必须把加强环境保护同步安排部署,努力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以往人们谈到环保时总是把它与促进经济发展对立起来,认为环境保护只会加重经济发展的负担,特别是当经济发展面临困境的时候,人们首先往往考虑的是牺牲环境利益,甚至环境安全来保证经济稳定和经济安全。

据统计,环境污染使我国发展成本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6%左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约占GDP的15%左右。

追求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不但会造成人类生存条件恶化,从长远上看也会极大地拖累经济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翻”的新要求。

关于打造生态经济强县的思考

关于打造生态经济强县的思考

关于打造生态经济强县的思考长宁县人民政府县长曾健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建设生态文明首次写入党代会的政治报告,这是我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执政理念的一次升华,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理念的重要体现,同时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也具有重要意义。

长宁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立足实际,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之路,打响“竹海牌”,让“生态文明”在长宁“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全力打造生态经济强县。

一、长宁发展生态经济的有利条件(一)生态资源是长宁第一优势资源。

长宁“六山一水三分地”,山青水秀,天蓝地绿,生态资源富集,生态系统完整。

现有林地面积66.2万亩,其中竹林面积45.8万亩,森林覆盖率44.1%。

长宁竹海是全国目前唯一以竹类资源保护为主的国家自然保护区;世纪竹园被誉为“世界竹种基因库”。

云豹是绝迹了半个多世纪与大熊猫、藏羚羊等一样珍贵的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近年重现梅硐等地深山老林,有望建立云豹保护区。

长江一级支流百里淯江贯穿县境,大多数季节水质达到国家Ⅱ类标准。

竹海竹根水、梅硐溶岩水是优质矿泉水源,竹海氡温泉被誉为“返老还童神水”。

长宁县境地形地貌多样,地层复杂,有“西南地质博物馆”之称。

世界著名土壤学家侯光炯1985年10月在长宁创办了自然免耕研究所。

县境土壤肥沃,不雨而润,不肥而沃,盛产农、林、畜、水产品。

城区空气质量达国家二级以上标准,竹海景区空气质量高于国家一级标准,有“天然氧吧”之称。

拥有蜀南竹海、梅硐竹石林、佛来山等影区,其中蜀南竹海是国家AAAA级旅游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跻身中国最美十大森林之列,通过了“绿色环球21”认证。

(二)生态长宁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初,县委、县政府提出“以竹海兴县”战略,进入21世纪又进一步提出“环境立县”战略,切实加强了对竹海景区和淯江河的建设性保护;2003年,国务院批准设立蜀南竹海自然保护区,从此,长宁的生态保护进入了国家级序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县如何抓县域经济的思考
——关于广西西林县地理标志产品产业化发展的研究
摘要
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中基础层次的行政区域经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对缩小城乡差距、夯实发展基础、促进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小康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十二五”以来,西林县依托良好的区位和丰富的资源优势,攻坚克难,趁势而上,县域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西林县的发展还是低水平的,各项经济指标还有很大差距。

近期,西林县财政局对西林县域经济发展情况作了系统的调研,结合全县经济发展现状,在客观总结县域经济发展面临困难和问题的基础上,就如何发挥优势,加快推进西林县域经济发展作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西林县地理标志产品产业化发展对策及建议
前言:
一.调研背景:
地理标志产品发展有利于提高西林县美誉度。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制度是针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名、优、特产品所采取的一项特殊的产品质量监控制度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地理标志产品可以说是一项越来越热的特色商机,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增长点。

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发展有利于推动西林县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综上所述,地理标志产品是“兴农”和企业发展壮大的助推器,是使农民富裕的“摇钱树”,是使“土特产”走向世界的通行证,直接关系到西林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调研目的:
长期以来,广西西林县借助独特的气候、地理、人文和历史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西林县的沙糖桔种植、麻鸭养殖和姜晶加工逐步走向规模化和产业化。

同时,西林县委、政府加大地理标志产品申报力度,2012年以来,先后有“西林沙糖桔”、“西林麻鸭”和“西林姜晶”等三个产品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但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特色产业发展以及产品保护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

调研组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国外地理标志产品成功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对西林县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促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以及农民增收进行深入调研,结合西林县的实际情况,分析西林县地理标志产品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发展壮大西林县地理标志产品及其特色产业发展的新思路,为促进西林县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三.调研时间:
四.调研方法:本课题主要采用实地考察法和文献资料法。

正文:
一.西林县概况
1、地理位置。

西林县位于东经104°20´—105°36´,北纬24°1´—24°45´,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最西端,滇黔桂三省(区)的交界处,俗有“广西省尾”之称。

东面与田林县接界,南面和西面依次与云南省的富宁、广南、邱北、师宗、罗平等县相邻,北面和贵州省的兴义市及本自治区的隆林县交界。

从平面图版上看西林形状近似展翅西飞的凤凰。

东西相距116公里,南北相距79公里,总面积为3019.58平方公里,距百色市区250 公里,离自治区首府南宁市520公里,距云南省昆明市410公里。

2、自然资源。

西林县自1992年享受民族自治县待遇,属革命老区县、天生桥水电站库区县和广西28个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2012年列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

全县有耕地面积34.67万亩,其中水田5.85万亩,旱地28.91万亩,此外还有待开发的适宜种果蔬林地及荒山约10万亩。

土壤多属酸性,具有深厚、疏松、湿润、肥力较高等特点。

年平均气温19.6℃,年平均无霜期为358天,极端低温年平均7-5℃,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年降雨量1101.5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1603.8小时,土地气候条件十分优越,西林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5.51%,有沙糖桔为主的柑桔类水果12万亩,茶叶面积11.8万亩。

西林县先后获得“中国沙糖桔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2012年度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等称号。

二.沙糖桔、麻鸭、姜晶产业结构现状
表一:西林县十二五期间地理标志产品情况统计表
据表一分析,西林县沙糖桔自2012年底成功申报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后,2013年在种植面积和产值上均出现了一个大飞跃,面积较上年度增加1.3万亩,增长65.8%;产值更是增加了6524万元,增长256.8%,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和果树丰产期增长因素,至少也是翻了两番。

十二五期间,麻鸭和姜晶产业生产和产值相对平稳,尚无可对比性。

表二:西林县地理标志产品近五年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情况表


内容
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
国民生产总

(万元)
122000 141100 162100 166300 183800
三类地理标志产品总值5811 7621 8429 15180 18318
年份名称
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种
植、
养殖

(亩
、羽)
产值
(万
元)
种植、
养殖

(亩、
羽)
产值
(万
元)
种植、
养殖

(亩、
羽)
产值
(万
元)
种植、
养殖

(亩、
羽)
产值
(万
元)
沙糖桔1756
9
1082 20665 2540 34277 9064 42022 12265
麻鸭2075
00
1660
20987
5
1679
21475
1718
21150
1692
姜晶(生姜)1404
6
4519 14070 4210 14250 4398 10485 4361
合计7261 8429 15180 18318
(万元)
占比% 4.76 5.40 5.20 9.13 10.00
据表二分析,三类地理标志产品在2012年之前占全县国民生产总值比例相对平稳,均在5%左右。

2013年后出现大幅增长,占到了全县国民生产总值10%左右。

综合上述数据分析,近两年来,西林县的沙糖桔、麻鸭、生姜三个产业已经成为该县国民生产总值的重要构成部分。

特别是沙糖桔产业,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6.67%,已经构成了影响全县国民生产总值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西林县地理标志产品及其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由于西林县地处偏远,远离二、三线中心城市,距离首府南宁近600公里,距离云南昆明市400多公里,距离贵州贵阳市400多公里。

目前全县仍有100多公里尚未贯通二级公路。

为此,在当今国内外市场化激烈竞争中处于交通不便、信息不通和投资不足的先天性劣势。

抛开主观条件,西林县地理标志产品及其特色产业发展存在以下客观问题:(一)政府引导能力不足。

(二) 生产厂家混乱,产品体系建设缺失。

(三)产品科技水平不高,市场信息不灵。

(四)龙头企业尚未成长壮大,农业合作社和农民的市场观念不强。

(五)市场监督管理不到位。

四、西林县地理标志产品及其特色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从上述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不难看出,西林县在地理标志产品及其特色发展上任重而道远,面临着重重困难和问题,但更多的是面临着发展的好机遇。

笔者就西林县地理标志产品及其特色产业发展提出的对策与建议总的思路是:政府“抓标准、重监管、善引导”;企业和农业合作社“抓管理、重质量、打品牌”;广大农户“抓生产、重技术、提效率”,具体有以下对策及建议:
(一)及时制定并出台制度和标准。

(二)强化监管措施。

(三)善于运用政策引导。

(四)创新管理模式。

(五)推广地理标志产品标准化生产。

(六)全力做好品牌营销。

(七)打好人力资源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