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产业集群的升级路径分析
基于集群视角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路径研究——以江苏为例
本模式。因此, 必须积极探索江苏农产品加 _业集群发展的科学路径, T - 不断提升农产品加工业的竞争力。
关键 词: 产 品加 .业 ; 产 品加 工度 ; 农 r 农 - 区位熵 ; 业 集群 产
一
江 苏 农 产 品 加 工 业 的 规 模 不 断 扩 大
年江 苏农 产 品加 工度 也 达到 33 . 说 明江苏 总体 的农 产 .5 这 品加 工度 已经 达到 发达 国家 的水 平 二 江 苏农产 品加 工产 业集群 优势 尚不显 著 关 于产 业 集 群 的 开创 性 研究 始 于 新古 典 经 济学 的集
农 产 品 加 工 业 俏 模 资 广: 模 的 扩 张 速 度 远 高 r 从 业 人 员 和 企 业 数 量 的 张 速 度 特 J. j足 企 业 数 量 指 标 I
的 系统 . 是形 成产 业集 群 现象 的主要 原 因” 产 业集群 凭借 。 自身在 成 本 节 约 、 源 优 化 、 险分 散 以及 创新 激 发等 方 资 风 面 的独 到 功 效 , 被奉 为 区域 经 济发 展 的核 心 动力 . 为各 成
0 I0 5 2 0 j0 6 2
531 _8 53
4 1 88 7 .6
21 .7 16
1 2 95 4
平 还 有 明 显 的 差 距 .0 8年 的农 。 』l 度 仅 为 20 J工 f
6 8 50 5 . 0 8 5 53 l. 2
50 83 8 -9 59 22 6 .3
国 的工业 总产 值 。 般来 说 , 一 某一 产业 的 区位 熵指 数越 高 , 表 明该产 业 发展 水平 越 高 .对 于 国 民经 济 发 展 的贡献 越
其次 。 力 培育 区域农 产 品加 工龙 头企 业 。积极扶 持 大 农产 加工 企业 规 模化 经 营. 力 培育 区域农 产 品 加工龙 头 大
我国产业集聚升级路径及政府作用分析
一
、
引
言
预活动 不可 避免 。从 社会 网络关 系来 看 , 政府 作 为 产业发 展政 策 的制定 者 和社会 资 源 的协调 者 , 无论 是从 技 术 、 劳动 力 、 入 一 出 等各 个 层 面看 , 投 产 都具 有至 关重要 的作 用 。 宁 (0 6 认 为从 结构功 能主 蔡 20 ) 义 出发 , 集 群 网络 密集 性结 构 的深 入 分析 有助 于 对 政 策制定 者实 施更 具针 对 性 的 网络治理对 策 , 根据
产 业集 群 升 级被 定 义为 集 群 企 业 为 了提 升 产 生效
22 0 0年1, 图将产 业 集 聚作 为 引领 全省 经济 的重 力 中之重 , 争取将 集 聚 区变 为长 三角 乃 至全 国的工业 化示范 区 。那 么 在产 业集 聚 升级过 程 中 , 府到底 政 发挥 了怎么样 的作 用 ?这 些措施 利 弊如何 ?该进行 如何改 进是 决策 者们 应该 关 注 的问题 , 本文 将根 据 我 国产 业 聚集 发 展 的现状 进 行路 径分 析 , 此基 础 在 上探 讨 了 政府 在 这 一过 程 中应 发挥 怎 样 的作 用 并
导 致对 系 统 的 冲击 。如某 地 区在 其 他 条 件 与外 地 等 同 的情况 ,某 一 单一 方 面 的优 势 会 形 成竞 争 力 累计 , 而 引 起其 他 地 区资 源 的 流人 。 进 了本 地 从 促 快 速 的发 展 。“ 径 依 赖 ” 论 则 充 分 的认 可上 述 路 理
共赢 已经 成为 未 来企 业 发 展 的重 要 模 式 ; 同时 , 从
行 业 性质 及产 业 链 角度 形 成 的企 业共 同体 与 其他 共 同体形 成 了群 体 抗争 的局 面 ,故 现在 的企 业 主
两化融合:苏州工业园区转型发展的路径分析
两化融合:园区转型发展的路径分析调研项目负责人顾玉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党的十七大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
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决策,将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生重大意义。
近年来,苏州工业园区结合自身资源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示范区”为契机,通过“两化融合”,加快推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继续争当省市乃至全国科学发展的示范。
一、两化融合的内涵与意义什么是两化融合?从狭义上讲,两化融合是指在我国工业生产过程中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企业生产能力、提高企业运行效率、提高产业集群竞争力、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既包括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应用信息技术,还包括支撑上述各环节信息化的信息产业的发展,更包括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工业企业之间、工业企业与生产服务业之间、工业企业与社会管理和生活部门之间的信息流通和反馈,以及由此形成良性的产业升级内生机制。
广义上讲,我国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指的是我国正处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跃迁和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跃迁的双重任务叠加的社会发展阶段,即我国在没有完全完成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的时候,又开始了向信息社会的转型,在这个历史阶段既要继续推进社会各个领域融入社会化大生产进程,又要开始推进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
一般而言,广义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包括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社区信息化、农业信息化、信息基础设施、信息产业发展等诸多领域。
两化融合的意义在于:首先,两化融合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大力推进两化融合,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江苏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发展路径研究
同不足ꎬ制造资源共享水平不足ꎬ集群内企业间的联
系松散ꎬ区域协作不畅通ꎬ龙头企业牵引上下游产业
力度较弱ꎮ
3 4 集群公共服务下沉不到位
集群发展促进机构在中小企业和政府之间发挥
的桥梁纽带作用不足ꎬ 组织共治、 资源共用、 利益共
享、合作共赢的治理体系仍需要完善ꎬ公共服务的精
核心环节申请专利ꎬ形成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
好、竞争能力强的知识产权ꎮ 支持中小企业参与或牵
头制定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ꎬ将创新成果和专利转
化为标准ꎮ
4 4 加速数字化转型ꎬ构建集群发展数据底座
积极实施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
行动ꎬ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ꎬ布局网络、算力ꎬ加快
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ꎮ 建立工业互联网平台ꎬ支持
是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ꎬ是产业
链供应链重要的组成单元ꎬ在推进产业合作、产学研协
国家
同创新、提高产业组织效率、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实现
高水平自立自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 ꎮ
1 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培育现状分析
1 1 国外集群培育经验
为了促进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ꎬ许多国家都在大
86%ꎬ主导产业支柱作用日益显著ꎬ已形成一定的规
模优势ꎮ 2023 年以来ꎬ多地培育中小企业特色产业
集群的文件不断印发ꎮ 江苏、广东、四川、陕西、上海
等地陆续出台了促进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的
政策ꎬ对产业导向、培育数量、认定标准、培育模式等
制定了明确的规划 [6] ꎮ 在产业导向上ꎬ江苏提出重点
支持主导产业属于“1650” 现代产业体系的产业集群ꎮ
物流大数据等产业数字化平台建设ꎮ “ 全面” 是指在
两种农村产业集群发展路径的比较研究——以戴南不锈钢产业、丁伙花卉产业为例
( 州大学 经济学院 , 扬I 江苏 扬州 2 5 0 2 09)
摘 要 : 0世 纪 9 年代 以来, 自2 0 产业集群在我 国农村迅速发展 , 对地方经济的发展 起到 了重要 的推 动作用。 由
于各地 自身因素的 不同, 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也有所不 同。 江苏省戴南不锈钢 产业和 丁伙花卉 产业是两种比较典型 的模式。 首先分析戴 南与丁伙的产业集群概 况, 然后 , 在此基础上寻找到 两种模式产生与发展的共性 , 总结出选择农
2 0 年第 l 08 4期
经济研究导刊
E ON0MI S ARCH C C RE E GUI DE
No 1 2 0 .4, 0 8 S f lN . 3 e a o 3 i
总第 3 3期
两种农村产业集群发展路径的比较研究
以戴 南不锈 钢 产 业 、 丁伙 花卉 产 业 为集群 .
被 国家 林业 局命 名为 “ 中国花 木之 乡” 丁伙镇 , 木 的 花
产 业在全 国花卉产业 发展大潮 中逐渐焕 发生机 ,成为该 镇 的支柱产业 和面 向国内外市场 的特色 产业 ,显示 出 良好 的
发展势 头。
绝大部分农村地区的主要产业 ,在将产业集群作为发展农村 经济的一种战略时 ,理应选择以本地农业产业为出发点的农
村地 区发展产业集群应遵循的一般原 则, 即产业 关联度原 则、 经济效益 比较原 则、 市场导 向原 则和动态比较优势原
则. 对农村产业集群 的选择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 词 : 村 产 业 集群 ; 性 ; 成 机 理 农 共 形
中图分类号 : 30 文献标 志码 : 文章编号 :6 3 2 1 2 0 )4 0 6 - 3 F 2 A 1 7 — 9 X(0 8 1- 0 5 0
推动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
推动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是当前数字经济时代的重要课题,对于提升产业竞争力和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推动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的定义、重要性、实施路径和关键技术四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是指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对传统产业集群进行全面的升级和转型,以提升产业的智能化水平和数字化能力。
数字化转型可以帮助产业集群实现生产流程的智能化、产品设计的个性化、市场营销的精准化等目标,进而提升整个产业链的效率和竞争力。
其次,推动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数字化转型可以提升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其次,数字化转型可以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数字化转型还可以促进产业集群的创新和协同,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共赢,实现产业集群的协同发展。
在实施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路径和方法。
首先,制定数字化转型的整体规划和战略,明确产业集群的数字化发展目标和路径,为数字化转型的实施提供指导。
其次,推动产业集群内部企业的数字化升级,引入先进的数字技术和信息化工具,提升企业的数字化能力和创新能力。
再次,建设数字化平台和生态系统,打造数字化产业集群的基础设施,促进产业集群内外企业的互联互通和合作共赢。
最后,加强数字化转型的监督和评估,及时调整和优化数字化转型的实施方案,确保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的顺利推进。
在推动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关键技术的应用尤为重要。
首先,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产业集群实现智能化生产和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其次,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产业集群实现数据的采集、存储和分析,提升生产和决策的智能化水平。
再次,物联网和数字化制造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设备的互联互通,提高生产的自动化和数字化水平。
最后,区块链和数字化金融技术的应用可以提升产业集群的数字化化程度,加强产业的数字化协同和创新能力。
宿迁市产业集群发展问题研究
宿迁市产业集群发展问题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宿迁市位于江苏省中北部,是中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区域性经济中心。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和产业升级的趋势,宿迁市产业集群发展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地理区域内,按一定产业类型集聚的企业,形成一定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群体。
宿迁市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具备发展产业集群的潜力。
随着国家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推动,宿迁市产业集群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产业集群规模相对较小,缺乏协同发展和产业链衔接的机制。
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缺乏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人才短缺和落后的管理水平也制约了产业集群的发展。
有必要对宿迁市产业集群发展问题展开深入研究,探讨解决方案和提出政策建议,促进其产业集群的持续健康发展。
1.2 研究目的宿迁市作为江苏省重要的经济枢纽城市,产业集群发展一直是该市经济发展的核心议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宿迁市产业集群发展问题进行研究,挖掘现存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推动宿迁市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探讨如何激发宿迁市产业集群发展潜力,提出可行性建议,为宿迁市未来经济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
通过深入分析宿迁市产业集群的状况和问题,为相关部门和企业提供决策参考,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宿迁市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推动当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双赢的局面。
1.3 研究意义宿迁市作为江苏省重要的产业基地和经济增长极,产业集群发展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在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深入研究宿迁市产业集群发展问题的意义重大而深远。
首先,研究宿迁市产业集群发展问题可以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通过深入剖析宿迁市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和问题诊断,可以为地方政府制定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的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提供依据,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效益和产业竞争力。
其次,研究宿迁市产业集群发展问题可以促进产业协同创新和合作。
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知识累积路径——基于江苏省三个典型产业集群案例研究
1 引言
一
为要 素知 识 (o pnn ko l g)与建 构知 识 cm oet nwe e d
(rht trl nweg) 要 素知识是 指产 品各项核 acicua ko l e , e d
个 产业 集 群 的发 展 与 企业 一 样 都 要 经 历 萌
芽、 成长 、 熟 、 成 衰退 的过程 , 但在这 一相对 “ 短暂 ” 的 演化过程 中 , 同的产业集 群呈现 了不 同的活力 。 不 造 成 这一现象 的原 因是什么 ?基于要 素知识 与建 构知 识 的知识创 新角度 分类法 ,本文 提 出了产业集 群创 新 网络知识 累积 的不 同路径 命题假 设 ,通过对 江苏 省三个典 型产业集 群 的案例研究 对命题 假设进 行 了
式合作关 系 的总体结构 ,而这 种 网络 形成 和出现是 为 了响应 组织对 知识 的需 求 ¨。产业 集群 内这种跨 1 组织 的创新 网络的形成 ,不仅 有利 于企业 寻找到促
进 自身发展所需的知识 ,而且能逐步增强集群内
企业技 术创新 的能力 。 18 9 5年 ,Cak 对 产 品知识 结 构特征 研 究 的 l 在 r 基础 上 , 首先从 知识 与创新 的关系 出发 , 将知 识划分
产业集群的创新网络是指具有局部地理区域特 企业之间首先是要素知识的流动 ,从产业集群的长 征的创新 网络 ,它是 由产业集群 内部各 成员要 素之 期发展来看 ,要素知识最终在集群内是一个共享的
间在创新 过程 中形成 的关 系 与结构模 式 ,是集 群在 技术创新 过程 中 ,围绕企 业形成 的各 种正式 与非正
把知识划分为要素知识和建构知识 , 这种分类方式 不仅适应产品知识 ,还可以扩充到企业知识与集群
产业集群发展的模式与路径
产业集群发展的模式与路径产业集群是指在其中一地区或其中一行业内,经济主体以一定的产业基础、产业链和价值链为依托,通过充分的互动、协作和联动,形成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产业集聚和集约发展的区域经济现象。
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与路径可以从组织架构、创新驱动、政策支持和市场导向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其次,创新驱动是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
创新是集群发展的动力和竞争力源泉。
在产业集群中,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技术创新是指通过研发和创造新的技术和产品来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核心能力。
管理创新是指通过改进和创造具有竞争优势的管理方式和机制来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
制度创新是指通过和创造适应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法规和制度环境,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市场环境和发展机会。
因此,在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培育创新人才、激发创新活力等方面的工作,提升集群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第三,政策支持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
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和资源投入来提供支持和保障。
政府可以从财政资金、产业政策、税收优惠、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产业集群相应的扶持和激励。
跨部门的合作和协调也是政策支持的重要内容,不同领域的部门可以协同合作,共同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
此外,政府还可以加强对产业集群的管理和监管,鼓励集群内部的企业遵守规则和法律,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环境。
最后,市场导向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和目标。
市场导向是指根据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来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
在市场导向下,产业集群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方法来引导资源配置和产业升级,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市场导向要求产业集群具备良好的市场分析和市场预测能力,能够准确定位自身的优势和定位,并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差异化定位和选择。
总的来说,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与路径既需要有组织架构的支撑,也需要强调创新驱动、政策支持和市场导向。
只有在良好的组织架构下,产业集群才能形成互动、协作和联动的局面,实现资源的共享、协同和优化配置。
产融结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及对策研究——以无锡为例
【摘要】推动产融结合高质量发展是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增强规模经济效应、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
本文以无锡作为案例,在分析产融结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路径的基础上,研究无锡产业发展与产融结合现状,针对直接融资规模有待提升、业务融合程度不足等现状,提出要通过优化股权投资生态环境、推动企业IPO 来优化产业融资结构,扫除业务壁垒来加速产业部门与金融部门之间的各类业务融合,加强信息披露来防范风险蔓延,从而促进地区产业现代化发展,推动地区产业向产业链条的中高端攀升。
【关键词】产融结合;产业转型升级;无锡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已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但当前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经济复苏困难重重,我国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着诸多风险与挑战,发达国家不断通过贸易政策、技术封锁、关键环节限制等政策性手段,对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战略限制。
加强自主技术的研发是破解发达国家战略限制的关键方法,要想提升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良好的金融环境不可或缺,金融能够为产业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同时,现代产业集群化趋势不断加强,企业如何运用供应链融资、掌握供应链中的定价权,已成为提升企业产业地位、增强规模经济效应、促进产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因素。
无锡作为我国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枢纽城市,具有较好的经济基础,产业集聚度强,经济开放程度高,本文以无锡为例进行产融结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探讨具有充分的产业基础。
二、产融结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1.产融结合的模式从资本融合角度看,产融结合即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相结合。
从全球范围来看,主要分为“由产及融”和“由融及产”两种模式。
由于我国政策规定银行业不能投资产融结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及对策研究——以无锡为例基金项目:无锡市科学技术协会2023年软科学研究课题“产融结合对促进无锡产业转型升级影响研究”(KX-23-C071)蔡家立作者简介:蔡家立(1992—),女,汉族,硕士,无锡太湖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经济金融214实业,所以我国主要沿着“由产及融”的路径发展,包括产业资本直接持股金融机构和产业集团自办财务公司两种形式。
产业集群模块化升级路径的依据
作者简介:姚苏秦(1983-),男,河南信阳人,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创新管理、项目管理。
孙锐,国立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战略管理、知识管理。
产业集群模块化升级路径的依据姚苏秦 孙 锐摘 要:模块化理论的兴起为产业集群升级提供了有益的思路,但是采取模块化升级道路的集群必须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
模块化的升级思路也并非适合于所有的产业集群,盲目升级只会带来南辕北辙的效果。
只有满足了产品的模块化要求,能够顺应模块化浪潮的地方产业集群才可以考虑把模块化作为升级路径。
关键词:产业集群;模块化;升级路径 产业集群是发展地方经济、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产业组织形式。
在借鉴国外产业组织发展政策的基础上我国的产业集群如雨后春笋在大江南北涌现。
然而粗放式的经营方式和僵化的地产业政策使得我国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瓶颈。
在学术界备受关注的模块化理论为我国产业集群政策的调整提供了有益思路,而目前我国学者将此理论与产业集群升级问题相结合的论述尚不多见。
希望本文的观点为研究产业集群模块化升级开启有益的思路。
一、产业集群模块化升级的内涵作为经济管理研究领域具有全球影响力和卓越贡献的亚洲学者,青木昌彦先生在他的著作———《模块化时代:新产业结构的本质》一书的中文版序言中指出,“当今‘模块化’的概念不仅是经济学家、经营学专家之间最热门的话题之一,而且它还有可能改变现存产业组织、企业组织的结构,具有十分强大的冲击力”。
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快,模块化理论的出现使得对产业集群的理解出现了许多变化。
传统理论视角下的产业集群发展瓶颈在于要素数量、生产成本、运输成本等,都已变为次要因素。
如果还是仅仅从这些制约因素考虑产业集群的升级问题,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潮流的背景下就明显脱离实际。
这就要求产业集群的升级要突破传统思路,进行理论创新。
从广义上理解的产业集群可以划分为两个形式,一是组织集群模式,二是地理集群模式。
江苏产业集群创新网络跨区域重构研究
此 孙 钰等 把 产 业 集 群 网络 的作 用 机制 分成 三 个层 次 : 1 ()
6 .% 。 91
( ) 形 资 源 。江 苏 省 这 两 年 企 业 专 利 产 出 大 幅 提 高 。 2无 21 0 0年 . 苏 企 业 共 申 请 专 利 1 . 件 . 权 专 利 72万 江 25万 授 . 件 . 别 比 上 年 增 长 5 .% 和 5 .% 共 有 4 分 74 33 6项 成 果 获 国
产要 素 的配 置 , 高 内部 核心 网络 的 运 营效率 , 此可 被 提 因
只有 区域 中的企 业 、 共研 发 机构 、 公 大学 、 政府 等 有机 向网络 组 成 . 通过 产 业 链 、 竞争 合 作 或其 它 模式 连接 在 一
地 结合 在 一 起 . 效 进行 知识 及 人 力 资本 的学 习 、 流才 高 交 能增 强集 群整 体 的实 力 . 对产 业 集 群升 级产 生 积极 的 推进 作用 而 集群 内部 的生 产要 素 也 才 能实 现有 效率 的配置 , 形 成高效 率 的协 同生产 网络 。 域 的创新 网络 , 实现 技术 、 知识 和信 息等 要 素 的共享 , 产 使 业 集群在 更 大的 区域 范 围内 实现 产 生正 的外 部 效应 . 分享 实力 顺利 实现产 业结 构 升级具 有 重要 意 义
和团 队 2 0 0 9年 .全 省 各 类专 业 技 术 人 才达 到 105 4 .3万 人 。高 等学 校从 事研 究 与发 展 活动人 员 3 7 . 2 0 36 2 为 0 0年
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发展(中)试卷85分
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发展(中)试卷85分1、产业集群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共享设施等,可以增强外部效应。
正确错误2、产业集群各行为主体间的交互作用和基于统一分工的协同创新机制为产业技术突破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正确错误3、无论是既有产业集群的升级,还是全新产业集群的打造,必须克服传统的“招商引资”模式,构造“市场与政府双轮驱动”的产业集群模式。
正确错误4、产业集群参与者,特别是企业之间的知识溢出、扩散为产业升级提供源泉。
正确错误5、在部分省份和地区,如浙江、江苏、天津、山东、陕西等,专门出台了一些规范产业集群发展的文件和规定。
正确错误6、2009年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提出,强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是实现重大“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突破,以及“二次技术创新”的关键环节。
正确错误7、应坚持把公共服务平台,特别是公共技术平台的建设和改造,作为产业集群的发展重点。
正确错误8、产业集群的接近性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温床。
正确错误9、从20世纪初,一些国家在研究虚拟产业集群,当时主要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网上组织产业集群。
正确错误10、2000年,古镇以引进创新、信息集成再创新为主,在企业技术中心和照明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的基础上建设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与高等院校合作,引导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工作。
正确错误11、在中央部门层面上,国家发改委于2007年出台了国内第一份针对产业集群发展的专项政策《关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若干意见》。
正确错误12、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以产业链条为纽带,以产业集群为载体,发展一批专业特色鲜明、品牌形象突出、服务平台完备的现代产业集群。
正确错误13、中国的产业集群区域分布主要以东南沿海地区为主。
正确错误14、基于产业深化发展的产业升级,产业集群的自由化创新模式成为其重要组织形式。
正确错误15、中国的产业集群最明显的特征是低成本。
正确错误16、中国产业集群的产业分布范围()。
宽泛狭窄单一多样17、在各级政府的工作报告和区域规划中,()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产业集群升级的机理及路径研究共3篇
产业集群升级的机理及路径研究共3篇产业集群升级的机理及路径研究1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产业集群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
在这种产业集群的基础上,企业之间的合作与竞争策略、技术创新与知识共享、人才培养与流动以及公共服务等方面相互交织,构成了一种复杂的经济生态系统。
随着现代化生产方式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产业集群模式已经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包括技术升级缓慢、竞争压力增大、合作方式落后等。
因此,产业集群的升级和转型已成为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产业集群升级的机理产业集群升级的机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多种因素,如技术进步、外部环境、企业竞争策略、管理创新等。
在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下,产业集群的升级与转型才能得以实现。
首先,技术创新是产业集群升级的重要动力。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产业发展的变化,高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的升级。
其次,企业竞争策略也是产业集群升级的关键因素。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行业集中度的不断提高,企业需要制定更加有效的竞争策略,包括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加强研发创新、拓展市场份额等。
第三,外部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到产业集群的升级。
政府政策、国内外市场环境、行业规范等因素的变化,将进一步推动产业集群的升级与转型。
第四,产业集群的管理创新也是升级的关键。
从传统的技术创新向产品与服务创新扩展,探索合作共赢机制,创新发展模式、管理机制等,都将为产业集群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
产业集群升级的路径产业集群升级的路径是多样化的,不同的产业集群具有不同的升级路径。
但无论如何,企业和政府必须积极面对升级和转型的挑战,探索适合自己的升级路径。
第一,打造科技创新平台。
通过加强技术创新与研发,扩大产业集群成员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提高技术水平和技术含量,实现产业高端化、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型。
第二,突出特色优势,加强产业链升级。
从产业链上游到下游,形成一条纵向的产业链,加强对产业链各环节的控制,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
农业产业集群的成长路径及经济效应分析——以扬州市为例
作用。
[ 键 词 ] 业 产 业 集 群 ; 长 路 径 ; 济 效 应 分 析 关 农 成 经 [ 中图 分 类 号 ] 3 1 F 2 [ 献标识码] 文 A [ 章 编 号 ] 0 49 4 (0 8 0 —0 10 文 10 —9 0 2 0 ) 10 5 —4
d v l p n f t e a r u t r li d s r ,tis t o s me l c l n l ss e eo me to h g i l a n u t y re o d o o a ay i :Th i i f Ya g h u o h g iu t r l n u t y c u a e man ct o n z o n t e a rc lu a d s r y i
Th o h Pa h a o o i f c e Gr wt t nd Ec n m c Ef e tAna y i f Ag i u t r lI u t y Cl s e s l ss o r c lu a nd s r u t r
— —
Ta e Y a g ho t s a x m pl k n z u Ciy a n e a e CHE Go gj n N n — u
群 的成果 和其 他 学 者 的 理解 , 结 合 农 业 自身 的特 并
题 一般被 看作 是工 业 和 商 业 的 专 有 问题 , 此 , 乎 因 几
邮鸭 、 藕 、 荷 江都 花 木 、 州 鹅 等 当地 特 色 资 源 , 扬 进行
新时代江苏区域产业协同创新现状及问题分析
0引言新一轮的产业科技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产业协同创新不断突破地域和组织的界限,传统的创新模式被打破,创新流程和方式的新规则和新秩序正在建立。
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的深度结合,充满活力的平台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孕育成形。
产业协同创新机制是促进江苏区域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高其在国内外竞争力的关键路径。
江苏区域产业创新的主方向是协同创新,各级政府和各产业部门越来越重视协同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本文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分析江苏区域产业协同创新的制约因素和影响要素以及产业协同的创新机制,为带动产业加速转型、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促进产业模式创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和有益参考。
1产业协同创新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1.1产业协同创新研究文献综述(1)协同创新的内涵。
对于协同创新的内涵、协同创新的效果,HAKEN [1]指出要实现1+1>2的协同效果,产业内部之间应通过互动完成系统内部的有序状态。
GREER 等[2]提出区域产业协同创新的基础是企业之间相互关联的组合能力。
在SERRANO [3]研究的基础上,谢婕[4]对协同创新的内涵进行完善和深入研究,指出跨区域的整合和多主体是协同创新的主要特征,协同创新由互动维度和整合维度构成。
DAVIS 等[5]提出协同创新是协同的相关理论在创新区域的应用和延伸,其核心模式和组织关系是绩效提升和相关知识的增值。
(2)产业协同创新网络实证研究。
ROWLEY 等[6]研究网络结构和主体关联对不同产业的影响,重点分析不同联系度占主导地位的网络、产业和绩效之间的关系。
MEAGHER 等[7]对德国23个创新网络、600个网络成员进行实证调研。
CAPALDO [8]提出创新能力和网路强弱关联的新框架模型。
国内,邵云飞等[9]运用复杂网络仿真方法对产业协同创新网络的网络结构及企业不同的技术学习策略对技术学习绩效的影响进行分析。
周志刚等[10]研究企业创新网络中跨组织知识共享行为的演化博弈。
苏南模式的三大转型路径
苏南模式的三大转型路径1. 引言1.1 苏南模式的定义苏南模式是指苏州和南京两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在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一种发展模式。
其特点是立足于江苏省经济重要地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业升级为主线,全面推进城市转型和经济发展。
苏南模式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被视为一种成功的经验和发展路径。
苏南模式的基本特征包括:强调产业优化与升级、注重科技创新与人才引进、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推动城市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
这些特征使得苏南地区在经济发展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苏南模式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一种适应性发展模式,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
通过深入挖掘其内在逻辑和关键要素,可以为其他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1.2 苏南模式的重要性苏南模式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实践,也是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典型案例。
苏南模式的成功经验可以为其他地区和国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苏南模式的形成和发展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苏南模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
探讨苏南模式的重要性不仅有助于完善中国的经济制度和政策,也有助于提升中国的整体经济竞争力和国际地位。
【字数:134】2. 正文2.1 苏南模式的第一转型路径:产业结构优化苏南模式的产业结构优化是指通过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链的完整性和竞争力,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
在苏南模式中,产业结构优化是其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支撑,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之一。
苏南地区在优化产业结构方面注重挖掘和发展核心竞争优势产业,如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通过引进、培育和扶持重点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发展和创新合作,形成产业生态圈和产业集群效应。
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的路径分析
分 为 :历 史 文 化 推 进 形 成 的 产 业 集 群 ;为 降低 成 本 形 成 的传 统 产 业 的企 业 集群 ; 大 企 业 裂 变 形 成 的 中小 企 业 集 群 ; 龙 头 企 业 为 主 体 形 成 的 产 业 集 群 ; 以 大 学 和 科 研 机 构 为 依 托 而 衍 生 的 产 业 集 群 ;所 谓 被 组 织 就 是 通 过 外 部 的 干 预 而 形 成 产 业 集 群 , 如 政 府 力 量 推 动 形 成 的 被 组 织 发展 路径 形成 的产业 集群 。
创 造 理 论 , 总 结 出一 条 具 有 可 持 续 发 展能 力的产业集群创新发展路 径。 关 键词 :产 业 集群 路 径依 赖 路 径 创
造 创 新 发 展路 径
“ 路径依赖 ” 与物理 学中的惯性具有相 似之处 ,一旦 事物进入某 一路 径 ,很可能
对 这 种 路 径 产 生 依 赖 。 因 为 ,经 济 生 活 存
国政府 和学术界 关注 的焦 点。9 0年 代 中
在着 自我 强化和报酬递增 的机 制 ,不管是
经 济 、政 治 、 还 是 个 人 的选 择 都 可 能 沿 着
结果 ,这种技 术被 越多的采用 ,使得这种
技 术 取 得 更 多 的进 步 ,而 历 史 文 化 的 影 响
既定路径 , 进入 良性循 环轨 道 , 迅速优化;
更为精细 ,一个企 业可 以集 中该产业 的某
一
个 工 序 或 某 一 种 中 间 产 品 的 生 产 ,加 工
手段 ,产业 集群 发展 程度成 为衡量一个 区
域 经 济 发 展 的标 准 ,战 略 学 家 迈 克 尔 ・ 波 特 ( 9 8) 为 发 达 国家 或 地 区拥 有 声 名 19 认 显 赫 的产 业 集群 ,是 发 达 经 济 体 之 所 以 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规模 经济 比较 明显 , 以钢铁 行业 的合理 集 中度 所 设 备 制 造 、 织 等 行 业 集 聚 效 应 明 显 。 即 江 苏 省 的 产 业 集 人壁 垒高 , 纺 这样 有 利 于提 高 国 际竞 争力 和 降低 成 群主要 为传统 比较优 势 行业 ( 织业 , 纺 纺织 服 装 , 帽 制造 应该处 于较高水平 , 鞋
文 章 编 号 :6 23 9 (0 2 0 —0 70 1 7— 1 8 2 1 ) 60 5-2
1 前 言
集中, 但是江苏 省的产业集 群也 存在 一些 问题 , 具体 有 以下
改 革 开 放 以来 , 苏 省 的 产 业 集 群 抓 住 历 史 机 遇 , 得 几 个 方 面 : 江 取 () 织 业 过 度 竞 争 。 江 苏 省 纺 织 服 装 、 帽 制 造 业 和 1纺 鞋 了 快 速 发 展 。但 是 , 个 不 争 的事 实 是 , 苏 省 产 业 集 群 大 一 江
完整 的价值链 , 如南 通是 纺 织 基地 , 主要 提供 初 级 加 工 品 , 壁 江 山 , 些 外 商 投 资 企 业 以 出 口 为 主 , 2 0 这 如 0 8年 外 资 企 常 州为牛仔 布的生产基地 , 供 中间产 品 , 提 而无锡 是 服装 加 业 出 口量 前 1 0家 企 业 中 , 子 信 息 制 造 行 业 7 家 ( 中苏 0 电 2 其 工 基地 , 生产 出最 终 产 品 , 这 些 传 统行 业 主要 集 中于 苏 州 5 且 7家 )外 商投 资行 业 或外 商 并购 本 地企 业 并不 会 带来 , 南, 地域集 中度较 高 , 行业集 中度 较低 ; 石化 、 金等 传统 重 预期 的技术外溢 和技术转移 (ol t b l a dF a kRe e 冶 Je Si ae n rn i , e z
21 第 6 0 2年 期
集 群内部 的企 业 多 是 国 外企 业 下 包 网络 中 的加 工 厂 , 如 个 集 群 的发 展 , 高 江 苏 省 产 业 集 群 在 全 球 分 工 体 系 中 的 提 20 0 9年江苏省通信 设备 、 计算 机 及其 他 电子设 备 制造 业总 地 位 。逐 步 从 OE 原 始 设 备 制 造 ) 渡 到 O M( 过 DM ( 始 设 原 产值的 6 . 用于 出 口, 88 这些 加 工企 业 之 间的大 多数 是相 计 制 造 ) 再 提 升 到 OB 原 始 品 牌 制 造 ) 是 当 前 我 国 中 小 , M( ,
互 独 立 的 , 业 之 间并 没 有 合 作 关 系 , 昆 山 工 业 园 区 最 大 企 业 产 业 集 群 融 人 全 球 价 值 链 、 取 潜 在 发 展 空 间 的 主 要 企 如 获
的电子制造企业 仁宝 、 富士康是 生 产相 同产 品的企 业 , 企业 战 略 选 择 。 江 苏 省 目前 的 中 小 企 业 产 业 集 群 主 要 以 OE M
14 2 且 多 集 中在 承 接 外 国 公 司 “ 料 加 工 ” “ 牌 生 产 ” 劳 动 密 纺 织 业 的 年 产 值 分 别 占 全 国 的 2 . 、 1 , 主 要 集 中 于 来 、贴 的 无 常 南 扬 苏 地 集型制 造行业 , 群组 织内部“ 集 自稔 性 ” 险 突 出 , 新 动 力 苏 州 、 锡 、 州 、 通 、 州 等 苏 南 、 中 城 市 , 理 集 中 度 风 创
作 者 简 介 : 瑜 ( 9 5 经 大 学硕 士研 究 生 , 究 方 向 : 治 经 济 学 。 研 政
N o 6, .0 201 2
现代商贸工业 Mo enB s es rd d s y dr ui s T a e n ut n I r
产 品 多 直 接 出 口到 日本 、 国 、 加 坡 、 国 等 地 , 连 规 模 代 工为 主 , 韩 新 韩 就 在此基 础上应积极 发展 自有 品牌 , 力 于提 升研 着 最 小 的产 品也 用 来 直 接 出 口 。 发 设 计 能力 和 营 销 能力 , 高 本 土 商 品 的 国 际 知 名 度 , 而 提 进 为 实现 江 苏 中 小 企 业 产 业 集 群 的 成 功 升 级 , 通 过 模 应 所 以苏 南 的 产 业 集 群 内部 并 不 能 构 成 一 个 完 整 的 企 业 增 强 我 国 的 产 业 竞 争 力 。
网络 , 只是相 同企业在 地理上 的集 中而 已 , 其竞争 优 势来源
于廉价 的劳动力和便利 的交通 。随着 用工 成本 的增 加和交 块 化分 工 , 提高集 群 内企业之 间 的配套 协作 能力 , 将单 个企
通 的 日益 发 达 , 南 地 区的 传 统 优 势 将 消 失 , 不 及 时 优 化 业 的优 势 集 合 为 集 群 优 势 , 一 步 优 化 产 业 链 条 , 而 提 升 苏 如 进 从 产 业 组 织 结 构 , 能会 导 致 产 业 空 心 化 。 可 在 全 球 价 值 链 的 位 置 。 同 时 , 该 积 极 加 强 区 域 合 作 , 过 应 通
工 业 则 主 要 为 大 型 企 业 , 理 分 布 较 分 散 , 是 集 中 度 相 对 2 1 ) 地 但 01 。
较高; 电子信息设备 、 计算机 及其 他 电子设 备制 造业 集 中 于
其次 , 苏州等 电子 制造业集 群是 劳动 密集 型企 业 , 于 处 苏州、 无锡 等地 , 主要为外商 投 资企业 , 负责 零部 件加 工 , 属 价值 链的低端 , 利润率较 低 , 2 0 如 0 8年利润 率仅 为 6 6 , .5 于接包 型企业 , 于电子信息 行业 的价值 链 低端 , 有完 整 在 江 苏 省 制 造 行 业 中 排 倒 数 第 三 ( 具 制 造 业 利 润 率 为 处 没 家
2 江苏 省产 业集群 的发 展现 状
其 次 中小 企 业 协 作 能 力 不 强 , 过 度 竞 争 现 象 严 重 ; 三 , 且 第
大 江 苏 省 的 产 业 在 地 域 上 的 集 中 度 较 高 。 江 苏 省 仪 器 仪 纺 织 机 械 生 产 水 平 低 , 型 生 产 机 械 需 要 从 国 外 进 口 。 () 2 钢铁等传统 重 工业 集 中度 较低 。 由于钢 铁 行业 进 表 及文化 、 办公 用 机械 制造 、 信 设 备 、 算机 及 其 他 电子 通 计
No 0 , 0 2 . 6 2 1
现代 商贸工业 Mo enB s es rd d s y d r ui s T aeI ut n n r
2 1 第 6期 0 2年
江苏 省产业 集群 的升级路径 分析
丁 瑜
( 京财经 大学经济 学院 , 苏 南京 204) 南 江 10 6
制造 , 纺织等行业 主要 以中小企业 集群 的形 式存 在 , 电子 2 , 如 3 且主 要集 中于苏南 地 区, 域集 中度 较 高 , 地 如苏 州 工 信 息设备 、 计算机 及其他 电子 设备 制造 主要 集 中于 苏州 、 无 业园 区、 昆山经 济技 术 开发 区、 锡 高新 技术 产 业 开发 区 , 无 锡 等地 , 苏州 的丝 绸 、 亚麻 生产 集群 , 州灯 心绒 、 常 牛仔 布生 三个 集 群 2 1 0 0年 总产 值 占江 苏 省 GD P总 量 的 3 9 、 .2 产集 群等 ; 医药 、 工等 行 业则 是 集 中度 较 高 的行 业 , 产 4 1 、. 8 。苏南地 区成 为 了全 国 电子 信息 制 造业 的 化 其 .4 34 值 主 要 集 中 于 大 型 企 业 , 医 药 行 业 主 要 为 南 京 医 药 产 业 领 头 羊 , 是 苏 南 产 业 集 群 也 存 在 一 些 问题 。 如 但
的价值 链 。
6 2 , 油 加 工 、 焦 及 核 燃 料 加 工 业 为 2 2 ) .7 石 炼 .8 。 第 三 , 南 电 子 产 业 集 群 内 部 同 构 程 度 较 高 , 生 产 相 苏 即
3 江 苏省产 业 集群 的主 要问题
江 苏 省 的产 业 集 群 较 发 达 , 产 业 组 织 的 空 间 结 构 较 同产 品 的 行 业 聚集 , 即 而不 是 一 个 较 完 整 的 产 业 链 , 些 大 多 这
摘
要 : 用产品 内分工理论 , 别是 模块化 分工及 其组织机制 , 运 特 分析 江苏省产业 集群存在 的问题及 其症结 所在 , 江 为
苏省 产 业 集群 转 型 升 级 服 务 。
关 键 词 : 业 集群 ; 品 内分 工 ; 块 化 ; 型 升 级 产 产 模 转 中图分类号 :2 F 文献标 识码 : A
集 团 和 扬 子 江 药 业 集 团 , 化 行 业 以 中 国 石 油 化 工 股 份 有 石 首 先 , 南 地 区 制 造 业 以 F I 主 , 通 信 设 备 、 算 苏 D 为 如 计 限公 司 江 苏 石 油 分 公 司 、 国 石 油 化 工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金 陵 机 及 其 他 电 子 设 备 制 造 业 规 模 以 上 企 业 中 , 有 控 股 4 中 国 4 分 公 司 为 主 。 江 苏 省 的 传 统 优 势 产 业 和 机 械 制 造 业 有 比 较 家 , 营企 业 9 9家 , 商 投 资 1 6 私 6 外 6 0家 , 见 外 商 占据 了 半 可
江 不足 , 年来 一直被锁定 在全球 产业 价值 链低 端 。因此 , 多 分 较高 。但是 , 苏省的纺织业 也 存在 着 中国纺织 业 的通病 。 纺 两 中 的 即 析 江苏省 产业集 群存 在 的 问题 , 索集 群 转 型升 级 的 可行 首 先 , 织 行 业 呈 现 “ 头 小 、 间 大 ” 现 象 , 产 品研 发 、 探 普通 加 工 等低 附加 值 部 路 径 , 摆在经 济理 论工 作 者 和实 际工 作 部 门 面前 的 一项 品牌营销 等附加值 较 大 的部 分小 , 是 分大 , 江苏省 知名 服 装企 业 只有红 豆 、 司 登两 家企 业 ; 如 波 非 常 紧 迫 和 重 要 的课 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