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第二节 海陆变迁(第1课时)教学案3(新版)商务星球版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3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一课时)说课稿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3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一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3章第二节(第一课时)》这一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现象及其原因。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掌握海陆变迁的主要类型和原因,认识海陆变迁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变化的认知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初步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和影响等方面的理解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科学探究活动来加深理解。
同时,学生应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以便于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究,提高学习效果。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掌握海陆变迁的主要类型和原因,认识海陆变迁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推理和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变化的认知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地球、关注地球环境变化的情感,增强保护地球家园的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主要类型和原因,海陆变迁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
2.教学难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科学探究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习效果。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模型等教学辅助手段,直观展示海陆变迁的现象和原因,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现象,引发学生对海陆变迁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讲授新课:介绍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主要类型和原因,引导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地球科学意义。
3.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海陆变迁案例,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
4.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七年级地理上册3.2海陆变迁(第1课时)教案(新版)商务星球版(1)
海陆变迁【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课标解读】通过海陆变迁的实例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认识地球上的海陆仍然在不断变化之中。
【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主要讲述“沧海桑田”的变化,以及形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这节课的知识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尤其是“大陆漂移说”的基本观点。
【重点】海陆变迁及原因,大陆漂移说的基本观点及依据。
【学情分析】本节课所讲的地理现象和规律都是较大尺度和跨越时空的,学生缺乏足够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底蕴。
所以教学中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以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和主动性。
【教学目标】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并了解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知道大陆漂移说,形成科学的地理态度。
【教学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法、合作探究法、演示观察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模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问题探究---当堂达标【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地图册。
【教学过程】激情导入过渡板书课题出示目标出示自学指导自主学习小结读图研讨《西游记》中“东海龙王”中的“东海”是哪个大洋的边缘?设置悬念:大家有没有想过辽阔的东海有一天会变成陆地呢?大家请看屏幕。
出示东海的古河道和古村庄遗迹、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
接着提问:大海变成桑田有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太平洋。
学生认真看图,积极思考。
学生回答:可能或不可能。
大声齐读教学目标,边读边理解,明确本课的学习要求和学习重点及应该达到的目标。
认真阅读,明确要求,积极思考。
认真研读课本的图文资料,结合这两幅图,独立完成。
学生展示自学成果,得出答案:喜马拉雅山曾经是海洋;东海海底曾经是陆地。
地壳运动和海平面的升降。
讨论举例。
学生加深理解。
积极思考读图思考积极回答:围海造设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沧海桑田”的具体例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能顺利地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精校版商务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3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一课时)word教案
精品地理资料·精校版《海陆变迁》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变迁。
2.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树立勇于创新的精神。
2.通过海陆的变迁,使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教学重点了解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学会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图导图练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课前准备课件、课前学案课时安排共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件展示:“沧海桑田”的故事。
(使用“学乐师生”拍照\录像\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教师: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美丽的星球上,不论是多姿多彩的陆地,还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你知道"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吗?(让一两个学生讲讲)传说我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
后人就以这种沧海桑田的变更,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如果学生讲到,不必重复)其实这个故事的原意是指海陆的变迁,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二、新课学习1.沧海桑田设置悬念课件展示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和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荷兰的围海大坝。
请同学们观察这些地理现象,进而思考下面有趣的问题。
(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3)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在不断扩大?学生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观察图片,结合思考问题的提示展开讨论。
教师过渡:学生代表发言,教师评价后点拨归纳。
(1)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区,在地质时期曾经是海洋,现在变成了陆地,也就是说海洋可以变成陆地。
【商务星球版】7年级地理上册3.2《海陆变迁》教案(第1课时)
《海陆变迁》参考教案【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教学模式】问题导学【教学方法】观察法、小组合作法【教具准备】地图册、多媒体图片【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黑龙江伊春6月19日电:近日,嘉荫县一农民采山时发现一块鱼化石(见下图)。
“石头”里面嵌着一条“鱼”,鱼头、脊柱、尾巴、鱼刺清晰可见。
据专业人士介绍,这是一块鱼化石,目前,保存这样完整、清晰的鱼化石不多见。
两年前,距离发现这块鱼化石不远处的一座山上,也曾发现过类似学生观看、思考、交流:说明这里原来可能是海通过了解化石发现的报道,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的鱼化石。
问:山上哪来的鱼化石呢?点拨:鱼被掩埋进泥土中,后来由于压力等原因,泥土和鱼都变成了石头。
鱼化石非常珍贵,它们对研究地壳运动、地质变迁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这节课来了解海陆变迁。
洋,后来成为高山,鱼在漫长年代中变成了化石。
提出问题研讨学习1.你能解释下列现象吗?从这些现象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①在青藏高原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
②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
③东非大裂谷不断扩张将形成海洋。
④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将消亡。
2.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实验演示活动:(1)在地球内力作用下:①地壳由于水平方向上受力发生变形,造成海陆变迁:两本书挤压演示中间隆起成山、拉伸演示中间出现空缺成海②在垂直方向上,地壳隆起或下陷,海平面升降使海陆变迁:1.学生积极讨论后回答:①说明这里原来是海洋。
②说明这里原来是陆地。
③④说明现在地壳现在还在活动。
启示:地壳在活动中;海洋和陆地在不断的变化,这就是海陆变迁。
2.观察实验演示活动、体会海陆变迁的原因海陆变迁的实例很多,由学生解释现象,感悟“地球表层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通过演示活动使学生了解海一摞书,抬升到桌面以上,形成“陆地”;降到桌面以下形成海洋。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3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1课时)教学设计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3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3章第二节(第1课时)教学设计》是一节关于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教学。
本节课通过介绍地壳运动、海平面上升等自然现象,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掌握海陆变迁的基本知识。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表面的地形、气候等方面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其具体过程可能尚不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海陆变迁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掌握海陆变迁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关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其具体过程。
2.难点:理解地壳运动、海平面上升等自然现象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海陆变迁的现象。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海陆变迁案例为依据,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变迁原因。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地理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收集相关的海陆变迁图片、视频等资料。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地球仪等。
3.教学设计:提前规划教学流程,准备好相关问题和讨论话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变化。
2.呈现(10分钟)展示地球表面的地形、气候等图片,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多样性。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指出不同地区的海陆变迁现象,并分析其原因。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找到的海陆变迁案例,总结海陆变迁的原因。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如填海造陆、气候变化等。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第二节 海陆变迁优秀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新版)商务星球版初中七年级
海陆变迁【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并了解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知道大陆漂移说,形成地理科学态度。
•通过读“世界板块分布”图,在图上指出七大板块,并掌握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上两大山系的成因,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目标】1.了解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知道大陆漂移说,并掌握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重难点)。
3.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上两大山系的成因,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重点)【教学模式】学案导学。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学习目标老师:仔细理解一下红体字的含义。
过渡与衔接:看一下大屏幕,喜马拉雅山的岩石层中为什么会有海洋生物岩石呢?(海陆变迁)海洋变成陆地(自然变化)陆地变成海洋(自然变化)海洋变成陆地(人类活动)学习目标让学生读一读,看一看理解红体字的意义学学习目标,来指导学生学习让学生带着任务听课,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合作探究合作探究简单小结:海陆变迁原因(大陆漂移)大陆漂移的证据1、大陆拼合2、生物的相似性生看图片,思考问题学生说一说:海洋变成陆地学生说一加强视觉效果,更容易得出结论观察合作探究3、地层的相似性老师:这样我们能证明大陆原来是在一起的。
演示大陆漂移的模拟图(板块运动)给学生展示并理解板块运动学说:全球大致划分七大板块,各版块是不断运动的,板块内部较为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运动活跃。
展示图说:陆地变成海洋思考一下二者的不同,讨论海陆变迁一个原因是图片,合作探究。
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归纳观察一下视频板块有两种运动:挤压和X裂挤压解释一下,喜马拉雅山为什么在不段增高?X裂红海为什么在扩大?东非大裂谷在扩大?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展示)(教师归纳小结)一、海陆变迁二、大陆漂移学说三、板块构造学说1. 全球主要由七大板块组成2. 板块在不断地运动3. 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的交界处比较活跃四、两大火山地震带1.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2. 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自然变化,另一个是人类活动导致的学生动动手拼一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从图片获取地理【当堂达标】1.七大板块中,几乎全在海洋的是:()A.印度洋板块B.非洲板块C.南美板块D.太平洋板块2.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喜马拉雅山脉是由两个板块碰撞形成的,这两个板块是:()A.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B.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C.非洲板块和欧亚板块D.太平洋板块和北美板块3.板块构造学说认为,红海是由两个板块分裂形成的,这两个板块是:()A.太平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B.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C.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D.太平洋板块和北美板块4.板块构造学说认为:()A.全球岩石圈分为七大板块B.各板块既包括大陆也包括海洋C.板块X裂地区常形成海洋和裂谷D.板块碰撞地区都形成高山5.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板块的名称。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1课时)教案(新版)商务星球版
海陆变迁【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教学目标】1•能举例说明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并了解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
2•知道大陆漂移学说及其基本观点,了解地理科学发展史,并注意科学兴趣的培养。
【教学模式】问题探究。
【教学方法】演示观察法、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地理助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承接难占八、、突破那么由‘喜马拉雅山发现鱼龙化石’可证明世界存在’海陆变迁’。
这也是’海陆变迁’的一个有力例证。
那么什么力量使‘海洋’变为’喜马拉雅山’的呢?让学生阅读课本P49第一段。
教师补充证明’海陆变迁’事例: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树木化石说明什么?地壳运动可以使海陆发生改变,人类活动也可以使海陆发生变化。
很久以前为海洋。
学生阅读第一段,回答:地壳运动说明台湾海峡原来是陆地地壳运动可以使海陆发生改变,人类活动也可以使海陆发生变化。
教师让学生阅读P49 '思考’。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黄河三角洲变化。
黄河三角洲是由黄河所带泥沙冲积而成黄河三角洲第一幅图黄河三角洲第二幅图黄河三角洲第三幅图教师展示荷兰围海造田图片拉雅山学生阅读‘思考’内学生读图。
看黄河三角洲的变化。
学生看图片体会人类活动改变海陆。
将’思考’第1题黄河三角洲变化以图片形式出现让学生更好理解。
学生的知识有限让学生 通过图片更 好理解人类 活动对海陆 改变的影响学生由于条 件限制不能 自己完成,可 由教师提出 学生体会。
通过刚才学习同学知道地球上的海洋与陆地在地壳运动、 人类活动等作用下是可以相互变化。
因而有些同学可能对我们先前学习的’海陆分布’内容里海陆 分布情况有一个大胆推测:在很久之前的地球海陆分布可能不是现在样子。
事 实上以前就有人有这种想法,并得出了一个有关海陆分布的学说。
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本 P50第二段文字回 答下面冋题:学生阅读完成问题德国 魏格纳 文字方面内 1大陆漂移说是国 提出的。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3章 第2节海陆变迁(第1课时)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新版)商务星球版初中七
海陆变迁(第1课时)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知道大陆漂移学说及其基本观点,了解地理科学发展史,并注意科学兴趣的培养。
【设计思想】
[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之一。
本课即侧重于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
[设计理念]:“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
本课教学内容的设计逻辑顺序:发现问题—思考假设—证明论证。
[教材分析]:“海陆的变迁”是第二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了地球面貌形成的原因。
通过学习本节海陆的变迁等实例,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是无止境的。
[学情分析]:世界海陆分布的原因探究一直是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问题。
就初中生的心理而言,本节内容可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
本节重在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树立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目标】
1.能举例说明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并了解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
2.知道大陆漂移学说及其基本观点,了解地理科学发展史,并注意科学兴趣的培养。
(重难点)
【教学模式】学案导学。
【教学方法】演示观察法、问题探究导学、阅读分析等方法。
【教具准备】剪刀、透明纸、学生课前收集的海陆变迁的实例、简单PPT等。
【教学过程】。
七年级地理上册3.2海陆变迁(第1课时)教案(新版)商务星球版
海陆变迁(第一课时)【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及解读】●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事例说明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并了解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知道大陆漂移学说,形成科学的地理态度。
3.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教学模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当堂达标【教学方法】启发诱导、读图思考、寻找证据、得出结论。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地图册、地理助学。
20世纪60年代,中国科学考察队在喜马拉雅山脉海拔4 800米处的岩石中发现了“鱼龙”化石。
这是一种人类过去未知的“鱼龙”,取名为“喜马拉雅鱼龙”。
据考证,这种鱼龙生喜马拉雅山的发现这种生活在海洋中的生物,为什么会被掩埋在今天的世界屋脊上?[诱导点拨]:通过刚才的动画片,我们知道沧海变桑田的过程需要海水下降或者地壳上升。
学生观看黄河三角洲思考成因学生观看荷兰的围海大坝探究活动二:大陆漂移多媒体展示魏格纳的图片学生活动:体验魏格纳的发现通过活动来体验魏格纳的发现。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大胆的假设:大西洋两岸的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后来发生了破裂、漂学生明确:海牛是栖息在热带浅海环境【当堂达标】1.(目标1)喜马拉雅山中有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A.喜马拉雅山原来是海洋岛屿上的山脉B.喜马拉雅山所在地区原来是一片汪洋C.海洋生物原来生活在山上D.有我将海洋生物带到了山上2. (目标1)“沧海桑田”说明的地理知识是()A. 地球上只有茫茫大海和农田B.茫茫大海在地壳运动过程中也有可能成为陆地C.大海也是农田D.大海可以被人类劳动改造成良田3.(目标1)下列沧海桑田的变化,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是 ( ) A.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B.海底的古河流三角洲C.荷兰的填海造陆D.红海的不断扩大漫画不仅生动、形象、幽默,还包含着深刻的道理。
读漫画《原来我们曾是一家人啊》,回答4~5题。
七年级地理上册3.2海陆变迁(第1课时)教案(新版)商务星球版
海陆变迁(第1课时)【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教学目标】1、能举例说明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并了解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
(重点)2、知道大陆漂移学说及其基本观点,了解地理科学发展史,并注意科学兴趣的培养。
(重、难点)【教学模式】学案导学【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读图法活动体验式【教具准备】地图册地球仪小剪刀多媒体【教学过程】追问:这些生活在海洋中的生物,怎么会出现在今天的世界屋脊上?过渡语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的事实说明了海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有时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称为海陆变迁,很多时候也被称为“沧海桑田”,我们这节课就学习有关海陆变迁的知识。
板书:第二节海陆变迁自主学习(1)要求学生打开助学第47页,据学习过程提示,阅读课本第49页内容,在课本上标注相应知识点,(2)标记疑难问题。
(3)板书海陆变迁现象原因(1)据学习过程提示,把相应知识点标注在课本上;(2)解决不了的问题做标记从总体上把握第一部分知识点的知识结构:海陆变迁的原因、海陆变迁现象质疑解惑(1)多媒体展示: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板书:地壳运动海平面的升降(2)补充:除地壳运动、海平面的升降原因外,某些外力作用也会引起海陆变迁。
比如:黄河三角洲,以平均每年 1.5~3千米的速度向渤海推进(河流的堆积作用);人类活动也会造成海陆变迁,如荷兰围海造田日本、香港的填海造陆等。
(3)我们生活的地球上还有一些局部的地区由陆地变为海洋,大家能举出例子吗?(1)学生回答:地壳运动、海平面的升降(如台湾海峡古河床遗迹)和人类活动(2)学生回答收集到的有关实例,向大家展示:荷兰的围海造陆,日本、香港的填海造陆。
通过学生搜集、展示资料,使其发现、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过渡语刚才的几个例子,说明了在一些局部的地方,海陆是可以变迁的。
大家观察老师手中的地球仪,从全球来看,现在的海陆分布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吗?(学生思考)请大家暂时不要着急下结论,现在我们从世界地图上看看能会得到些什么启示。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3章 第2节 海陆变迁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1)
海陆变迁【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学案导学【教学方法】观察法、小组合作法【教具准备】地图册、多媒体【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喜马拉雅山“鱼龙”化石的图片。
质疑:这种生活在海洋中的生物,为什么会被掩埋在今天的世界屋脊上?学生观看、思考、交流:几万年前这里曾是一片海洋,后来由于地壳运动,海底抬升,才形成今天的喜马拉雅山。
通过设疑,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生研1.追问: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2.. 补充:海陆变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力:地壳运动、火山和地震等一、海陆变迁1.阅读课本P49内容,说出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原因。
2.下面是海陆变迁的两个实例,你能通过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逐步讨与学习外力:流水、风力、海浪和人类活动等解释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吗?(1)黄河三角洲在不断“生长”,平均每年以1.5~3千米的速度向渤海推进。
(2)荷兰作为世界著名的“低地国”,全国约1∕4的陆地低于海平面,约1∕5的国土来自围海造田。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能力和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的能力。
衔接与过渡从以上实例我们不难看出海陆是变迁的。
那么我们今天的海陆分布状况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呢?对此,科学家提出了不同的假说,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大陆漂移说。
师生研讨与学习师生研讨3.补充、展示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提出:4.引导学生结合“大陆漂移示意”图,认识学习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观点。
5.引导学生结合下图,寻找大陆漂移说的证据。
二、大陆漂移3.读课本P50内容,填空:(1)提出大陆漂移说的是德国的科学家魏格纳。
(2)大陆漂移说认为,大约在2亿年前,地球上只有一块大陆,大陆周围是一片大洋,后来大陆缓慢的漂移分离,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海陆变迁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举例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变迁和大陆漂移假说,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运动变化过程中,同时也让他们知道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地表形态仅仅是地球漫长发展过程中一个小镜头而已,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想观念和科学精神。
【学情分析】
初中一年级的农村学生,对身边的一些地理现象有较强的好奇心和兴趣。
刚刚学习了地球、地图,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对海陆分布的学习,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
但是,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存在一定的难度。
本节课尽量体现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思想。
通过学习,不仅使学生学到地理知识,更能学到科学家那种善于观察、勇于实践、不畏牺牲的科学精神,同时通过动手实践操作环节又可以增进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团结互助精神【教学目标】
1、举出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知道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和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3、能够讲述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故事,培养科学兴趣
【教学模式】“导、学、点、测”四环节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描绘并裁剪的非洲和南美洲图。
【教学过程】
题进入学习环境。
展示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
一
一、自学课文49页,完成下列问题:
1、了解海陆是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
2、
现代科学表明,_______和_______是造成海
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3、此外,_______也
能引起海陆的变化
学生分组自学,根据课文
完成自学要求。
根据课文自学,
让每个学生投
入到紧张的学
习之中,教师巡
查并作简单指
导。
教师点拨
仅仅在珠穆朗玛峰发现鱼龙化石还不能完全证明海陆是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中的,还需
要其他的证据,看看下面的例子,能不能证明海陆是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的?
做一做
想一想
1、在沂蒙山区发现了古代海底动物三叶
虫的化石,说明过去这里曾经是_____。
2、
台湾海峡的海底发现了古代森林和古代河
流的遗迹,说明这里曾经是_____。
3、山
学生分组自学。
1、海洋。
2、陆地。
3、上升。
7、
说明海陆是在不断运动
和变化的,不仅在远古时
通过大量的实
例来证明海陆
是在不断运动
自主学习
二带着疑问,我们来自学课文第50页
完成下列问题
1、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______的假
说。
2、简述大陆漂移说的内容
学生自学,进行简述,在
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
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
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
后
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
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
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
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体现学生的主
体地位,培养学
生自学能力,养
成学习习惯。
教师点拨提出一个假说,很容易,但是,你要找到证据使其他人认同你的看法。
小组合作讨论1、你认为大陆漂移说,是空想的呢,还
是有科学依据的?2、请你寻找证据来证
明。
大陆轮廓的拼合
大陆两岸古生物对照
学生按照学习分组进行
讨论,寻找能够证明大陆
漂移说的证据。
大陆轮廓的拼合
大陆两岸古生物对照
拼合大陆古老地层的相
似性。
可能也有学生回答南极
洲发现了煤层等等。
体现学生的主
体地位,培养学
生自学能力,养
成学习习惯,对
学生的回答要
做出肯定的批
语
拼合大陆古老地层的相似性
教师点拨
发现非洲大陆与南美洲大陆轮廓能够重合,魏格纳不是第一人,但是他却成为了大陆漂移学说的第一人,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 小组合作学习
朗读课文51页,想一想,从魏格纳与大
陆漂移说的故事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学生各抒己见,学习魏格纳那种善于观察、
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构建 梳理
通过知识建构,让学生对
知识点自己进行总结,进一步梳理巩固。
【达标检测】 一、填空题
1.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地壳的________和海平面的________,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________的假说。
二、单项选择题
3、喜马拉雅山发现有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 ) A.喜马拉雅山原来是海洋岛屿上的山脉 B.喜马拉雅山所在地区原来是一片汪洋 C.海洋生物原来生活在山上
地壳运动 海陆变迁
大陆漂移
海平面的升降 人类活动
D.有人将海洋生物带到了山上
4、“沧海桑田”说明的地理知识是()
A.地球上只有茫茫大海和农田
B.茫茫大海在地壳运动过程中也有可能成为陆地
C.大海也是农田
D.大海可以被人类劳动改造成农田
5、下列海陆变迁中,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是()
A.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
B.海底的古河流
C.荷兰的围海造田
D.红海的不断扩大。
三、材料分析
6、太平洋岛国图瓦卢被迫举国迁移
图瓦卢总面积只有26平方公里,总人口1.1万人,由9个最高海拔也不过4.5米的环形小珊瑚岛组成,属于热带海洋性气候,一年四季风景如画。
人们将构成这个国家的九个环状珊瑚小岛称为太平洋上的“九颗闪亮明珠”并不过分,因为在很多人眼里,图瓦卢真的像一个世外桃源。
然而,就在2001年,图瓦卢领导人在一份声明中说,他
们对抗海平面上升的努力已告失败,将放弃自己的家园,举国移民新西兰。
你认为图瓦卢举国迁移的原因是什么?
你人为造成海平面上升的原因中有没有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较少但比较抽象,涉及的时空尺度大,学生对具体的地理分布知识掌握不多,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形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手段,对所学知识的及时应用能够较好地理解所学内容。
通过增加学生活动,分析案例,结合课件,提供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地理学习方式,令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小组内部的合作互助学习如何才能更充分有效等问题都还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摸索、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