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社会学习理论
认知与社会学习理论
第七章认知与社会认知理论一、内部原因格式塔心理学或完型心理学,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行为主义的缺陷。
二、外部原因邻近学科的影响,控制论、信息论、计算机科学和语言学。
把人与计算机做类比。
三、人格心理学中的认知理论的兴起勒温场理论:人们受到各自认知的“生活空间”的影响,在表征时会有不同的组织方式。
凯利最早解释个体行为中的差异是由于个体在对世界的感知和信息加工中存在着差异引起的,将认知结构视为人格结构。
第二节罗特的社会学习理论最负盛名的著作有:《社会学习与临床心理学》(1954)《人格社会学习理论的运用》(1972)第三节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一、班杜拉简介(美国心理学家)1972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授予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73 年获加利福尼亚心理学会“杰出科学成就奖”;1974 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80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二、理论观点(一)交互作用论强调人是主动的,反对把人看成是被动的、是潜意识行动与过去历史的受害者,或者只是由环境决定的。
主张交互作用论,即人受环境力量的影响,但是他们可以选择行为的方式。
个人与环境以交互作用的方式彼此影响,每个人的人格特点是个人和情境变量持续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学习经验的差异就是个别差异的原因。
(二)观察学习观察学习是指人通过观看他人(榜样)而习得复杂行为的过程。
包括观察“示范者”的行为,和观察“示范者”所受到的强化。
又称替代学习、榜样学习、模仿学习。
由于看到他人行为被强化,而代替了自己行为的强化,所以观察者也能学习到示范者的行为。
观察学习的好处:效率高、错误率低;间接学习,不必亲身经历,即可明白该怎么做观察学习的四个阶段:注意过程,只有注意到榜样的行为,辨别出其重点并认识到其特征时,才能通过观察来学习。
保持过程,看到某个榜样的次数并不多,为了再现榜样的行为,必须记住它。
我们是以“心象表征系统”和“言语表征系统”两种方式在记忆中将榜样行为的重要线索进行编码的。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是心理学发展的重要理论之一,主要关注个体的外部行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通过对环境刺激的学习和塑造而形成的,而内在的心理过程对行为的影响相对较小。
行为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包括帕夫洛夫、华生和斯金纳等。
帕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是行为主义理论的经典实验之一。
他通过在狗的口腔中放置食物,并同时发出铃声,使狗在经过多次重复后,仅仅听到铃声时就会分泌唾液。
这表明,狗的行为是通过条件反射形成的,而不是由内在的心理过程驱动的。
斯金纳则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他认为行为是通过外部刺激和反馈机制来塑造和改变的。
他的实验中使用了操作箱,通过给动物提供奖励或惩罚,来增加或减少某种行为的发生频率。
这种理论对于行为改变和行为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认知理论认知理论关注个体的思维过程和内在的心理活动。
认知理论认为,个体通过感知、记忆、思考和解决问题等认知过程来理解和处理信息。
认知理论的代表人物包括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等。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发展的。
他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分别是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他的实验研究揭示了儿童思维的特点和规律,对教育和发展心理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维果茨基则提出了发展性认知理论,强调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影响。
他认为,个体的认知能力是通过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承来获得的。
他的理论对于教育和发展心理学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个体具有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追求自我实现和成长。
人本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包括马斯洛和罗杰斯等。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他认为,人的需求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五个层次。
只有在满足了较低层次的需求后,个体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对四种学习动机理论的评析
对四种学习动机理论的评析学习动机理论是心理学分支教育心理学领域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它关乎学习能力的发展和发挥作用,对学习质量和学习成果也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动机理论可以大致分为四种:社会学习理论、情绪性学习理论、行为动机理论和认知动机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的基本观点是,人是一个被社会环境影响的有机整体,他的行为是受外界刺激和社会环境影响而发展的。
荣格认为,行为是对社会环境的反映,人性深处存在着一种认知与行为相结合的学习,也就是所谓的“学习态度”,这就是“社会学习”的概念。
情绪性学习理论(Affective Learning Theory)的基本观点是以情感为基础的学习,这种学习与认知无关,而是以感情或态度为基础的学习。
情绪性学习主要是对学习情境的一种感受,这种感受会影响学习的动机,促进学习的持久性和激励性。
情绪性学习主要是以积极的情感来激励学习,可以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也可以帮助学习者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行为动机理论(Behavioral Motivation Theory)的基本观点是按照建立了特定奖励与处罚机制的要求,通过对学习者进行激励和制约来调节学习行为,通过反复操练、报酬或惩罚等方式,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这一理论认为,通过反复的正面和负面的奖励刺激,可以调节和控制学习者的行为,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它基于对人的行为本质的分析,以得到回报的可能性来引导和影响学习者的行为。
认知动机理论(Cognitive Motivation Theory)更加重视学习者主观意义上的情感、态度和需求,它强调学习者主观意识认识活动中所包括的学习动机,重点在于探讨学习者不同阶段的心理行为,以及学习者在同一阶段中对学习的态度和需求。
它特别重视学习者的心理行为的本质,倾向于从学习者的内心出发,研究学习者内心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影响,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员工培训的理论基础综述
员工培训的理论基础综述近年来,随着企业竞争日益激烈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员工培训已经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力和适应变革的重要手段之一。
员工培训不仅可以提高员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能增强员工的激情和创造力,促进员工的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
本文将综述员工培训的理论基础,其中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构建主义理论等。
行为主义理论是员工培训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通过正反馈、惩罚和模仿等方式来建立和改变人的行为习惯。
在员工培训中,行为主义理论强调通过奖励和惩罚机制来塑造和强化员工的良好工作习惯。
例如,通过奖励优秀员工,可以激励其他员工积极进取,促进全员学习和发展。
认知理论是另一种重要的员工培训理论基础。
认知理论认为个体接收和处理外界信息的方式对学习和记忆有重要影响。
在员工培训中,认知理论强调通过提供清晰的目标、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和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来促进员工的学习和记忆。
例如,通过设定明确的培训目标,员工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培训内容,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社会学习理论也是员工培训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学习和发展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实现的。
在员工培训中,社会学习理论强调通过模仿他人的行为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例如,通过学习和模仿优秀员工的行为和工作方法,其他员工可以更好地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工作效率。
构建主义理论是近年来逐渐受到重视的员工培训理论基础。
构建主义理论认为个体通过与他人和环境的互动来建构和解释知识。
在员工培训中,构建主义理论强调通过团队合作和共同学习来促进员工的学习和发展。
例如,通过组织团队项目,员工可以互相合作、交流和分享经验,相互学习和成长。
除了以上几种理论基础外,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员工培训理论,如情感智能理论、成人学习理论等。
这些理论基础为员工培训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指导,为企业提供了有效的员工培训方法和策略。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员工培训并非理论一切,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关键。
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人们从中获取新的知识、技能和经验。
不同的学习理论提供了不同的解释和方法来理解和促进学习的过程。
本文将介绍三种主要的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学习的本质和方法。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是一种强调外部刺激和可观察行为的学习理论。
它认为学习是一种通过反馈和奖惩来形成条件反射和习惯的过程。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Pavlov和美国心理学家Skinner。
1. Pavlov的条件反射实验Ivan Pavlov通过对狗的实验揭示了条件反射的机制。
他用响铃声(无条件刺激)与给狗食物(无条件刺激)同时出现,狗开始把响铃声和食物联系起来,最终只要听到响铃声就会分泌唾液(条件反射)。
这个实验说明了学习是通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联来建立的。
2. Skinner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B.F. Skinner认为学习是通过对行为的后果做出调整来实现的,他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他通过在动物笼子里设置一个杆子,当动物按压杆子时即可获得食物奖励。
通过给予奖励或惩罚,动物逐渐学会采取特定的行为。
这一理论强调通过给予积极的奖励来增加行为,通过惩罚来减少或消除不良行为。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人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记忆和理解。
学习在认知主义中被视为一个主观的过程,人们通过内在的心理活动来处理信息、建立知识结构和解决问题。
认知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Piaget和美国心理学家Vygotsky。
1. Piaget的认知发展理论Jean Piaget通过观察儿童的思维和行为,提出了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他认为儿童的思维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
儿童在认知发展中通过感知、记忆、思考和解决问题逐渐建立起对外界的理解和知识结构。
2. Vygotsky的社会文化理论Lev Vygotsky关注社会环境对学习的影响。
分析行为主义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社会认知理论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分析行为主义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社会认知理论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一、简介行为主义理论:基本概念: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又称刺激-反应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
基本观点:该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
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
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
代表人物:1.桑代克联结主义的刺激—反应学习实验内容:就是“猫开门”的实验。
他把饿得发慌的猫关进被称为迷笼的笼子,笼外放着食物,笼门用活动的门闩关着。
被放进笼时的猫在笼子里躁动不安在乱碰乱抓的过程中,偶然碰到那个活动的门闩,门被打开了,猫吃到了食物。
如此反复,猫从笼中出来吃到食物的时间会越来越少。
实验表明,所有的猫的操作水平都是相对缓慢地、逐渐地和连续不断地改进的。
由此,桑代克得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猫的学习是经过多次的试误,由刺激情境与正确反应之间形成的联结所构成的。
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基本学习方式是试误学习,人类的学习方式可能要复杂一些,但本质是一致的。
他从动物学习研究中,试图揭示普遍适用于动物和人类学习的规律。
根据实验的结果,桑代克提出了众多的学习律,其中主要有:1) 准备律(law of readiness)2) 效果律(law of effect)3) 练习律(law of exercise)除了上述三个主要学习律(其中最主要的是效果律)之外,桑代克还指出了一些其他的规律,或称为学习原则。
其中有多重反应(multiple responses)律、定势(set)律、选择性反应(selective response)律、同化(assimilation)律、联想性转换(associative shifting)律等。
2、基本观点:在20世纪初创立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华生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
认知社会学习理论
3
4
什么是学习
Domjan1993年提出,学习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个体此时以一种新的方式思考、理解或对环境 做出反应; (2)这种变化明显第是个体经验的结果,是由于重 复、钻研、实践、观察,而不是由于遗传、成熟过 程或因受伤引起的生理损伤而导致的; (3)这种变化是永久性的。事实、思想和行为被习 得又很快被忘掉,就不是真正地学习到了。由于疲 劳、患病或药物造成的变化不能称作学习反应。
1
认知社会学习理论
Cognitive Social-learning Theory
孟宪娟 保定师专教育系
阿尔伯特· 班杜拉
2
提出者:阿尔伯特· 班杜拉(Albert Bandura, 1925-),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系教授。 出生于加拿大,1947年入美国哥伦比亚 大学,1952年在衣阿华大学获博士学位, 1953年至今在斯坦福大学心理系从事研 究和教学。1974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 主席。
6
学习的五种基本方式
2. 经典条件反射学习(华生) 3. 操作条件作用或工具条件作用学习 (斯金纳) 4. 观察学习 (班杜拉)
7
8
合作学习
4. 合作学习或指导学习 collaborative or guided learning (维果茨基) 近期发展心理学者越来越推崇具有文化 意义的技能和特性。儿童通过与他们的社会化代理 人之间的合作,习得和掌握这些东西。父母和其他 更有能力的人帮助年幼儿童习得新能力,途径有三: (1)在他们自己不能干的事情上向他们提出挑战;(2) 根据他们现有的能力,经过认真设计,提供一些提 示、建议和指导;(3)鼓励儿童实现他们能完成的行 为。儿童逐渐第对所做的事情更熟悉,就会从教学 者那里承担起更多的计划和制订策略角色,最终能 独立第迎接类似的挑战。这种学习不同于前述4种学 习,更有能力的合作者提供一个脚手架以及必要的 鼓励和帮助,让这种学习得以展开。
教育学中的学习理论认知行为和社会学习
教育学中的学习理论认知行为和社会学习教育学中的学习理论:认知行为和社会学习教育学是一门探究人类学习与教育过程的学科,其中学习理论是其核心内容之一。
学习理论探讨了学习的本质、过程和影响学习的因素。
在教育学中,认知行为和社会学习是两个重要的学习理论,本文将对这两个理论展开讨论。
一、认知行为学习理论认知行为学习理论强调了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人类认知过程对学习的影响。
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学习是一种行为的改变,而这种行为改变主要是通过认知过程来实现的。
认知行为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德拉。
在认知行为学习理论中,学习的过程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接受刺激、加工刺激、做出反应和接收反馈。
学习者通过接受外部刺激,将其加工处理,并做出相应反应。
然后,学习者接收到反馈,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
这种循环反馈的过程促进了学习者的认知发展。
认知行为学习理论还强调了激励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学习者接受到积极的激励可以增强其学习兴趣和动力,而负面的激励则可能抑制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在教育中,教师需要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提供适当的激励,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实现的。
在社会学习理论的框架下,个体的学习过程是在社会互动中发生的,他们通过观察模仿他人的行为,从中获取知识和技能。
代表性的社会学习理论研究者是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德拉和加拿大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德拉。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连续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特定的行为。
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并根据观察结果进行模仿和学习。
他们通过模仿来学习新的行为方式、技能和价值观念。
社会学习理论还强调了学习者的动机对学习过程和成果的影响。
如果学习者认为学习对他们的生活有意义并能够产生积极的结果,他们更有可能投入到学习中。
社会学习理论的中心思想是学习是一种社会过程,人们通过观察和交流来获取知识和技能。
第四章认知学习理论第六节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第四章认知学习理论第六节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第四章认知学习理论第六节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第六节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了解班杜拉的生平以及他的贡献掌握班杜拉对行为习得过程的叙述,以及他所进行的实验和研究等掌握社会学习理论的一般原理以及班杜拉的学习理论班杜拉是美国著名学习心理学家,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社会学习理论的创立者。
班杜拉于1977年出版了《社会学习理论》一书,该书总结了他的研究成果,系统地介绍了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学习理论的形成过程。
班杜拉认为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行为习得过程,一种是通过反应结果所进行的学习,一种是通过示范所进行的学习,也就是他特别关注的观察学。
在对观察学习的研究中他进行了许多实验,通过这些实验他又对观察学习的有关心理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观察学习的发展心理学研究,在观察学习中进行反应综合的位置和反应信息的传递的研究,强化在观察学习中的作用的研究以及示范影响的范围——观察学习的功能的研究。
从这些研究中他得出了社会学习的一般原理,如人类的许多学习都是认知性的;反应的结果是人类学习的主要来源;观察是学习的另一个主要来源;展现一个榜样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效应;观察学习是规则和创造性行为的主要来源。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交互决定论、自我调节论和自我效能原理。
班杜拉的生平及著作班杜拉对行为习得过程的叙述班杜拉在研究中所进行的实验有关问题的研究社会学习的一般原理班杜拉的学习理论对班杜拉学习理论的评价一、班杜拉的生平及著作艾伯特·班杜拉(A1bert Bandura,1925~)出生在加拿大艾伯特省的蒙达。
像斯金纳一样,他也是在一个小镇上长大的。
他就学的中学仅有20个学生。
1949年,他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获学士学位,1951年在美国衣阿华大学获心理学硕士学位,翌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他在衣阿华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尽管接受的是临床心理学方面的教育,但由于受赫尔的学生斯彭斯的影响,对实验模式的有效性印象颇深。
教育学中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教育学中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归纳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学习与教育的心理过程和规律的学科,其研究领域广泛涉及到教育的各个层面和环节。
本文将对教育学中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点进行归纳介绍。
一、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主要研究学习的过程、机制和规律。
其中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的理论: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通过刺激和反馈来形成和巩固学习行为。
这一理论认为,人的外部环境对于学习起着决定性作用,学习是通过外部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联建立和巩固的。
2.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关注学习者如何接收、处理和组织信息,以及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是如何理解和解决问题的。
根据认知学习理论,学习是一种主动的、有目的的认知活动。
3.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行为来实现的。
在社会学习理论中,关键的要素是观察他人的行为结果以及奖惩机制对于学习的影响。
二、记忆与遗忘记忆是学习的基础,而遗忘则是信息在大脑中消失或无法再次检索的过程。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还探讨了以下几个与记忆和遗忘相关的知识点:1.记忆的类型:教育心理学将记忆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种。
短时记忆主要负责短暂的信息存储和加工,而长时记忆则对长久保存的信息起着关键作用。
2.记忆策略:记忆策略是人们在学习和记忆过程中采用的特定方法和技巧。
例如,分块法、联想法和编码法等都是常用的记忆策略,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学习和记忆信息。
3.遗忘的原因:遗忘是信息在记忆系统中丧失或无法再次检索的现象。
主要原因包括时间因素、干扰和记忆衰退等。
了解遗忘的原因有助于采取措施来提高学习的效果。
三、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关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规律。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还涉及以下几个与发展心理学相关的知识点:1.认知发展:认知发展研究了人在不同年龄阶段如何获得知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将人的认知发展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具有特定的认知特点和局限。
试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试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并籍此谈谈榜样教育的作用和策略一、社会学习理论(又称社会认知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是阐明人怎样在社会环境中学习,从而形成和发展他的个性的理论。
社会学习是个体为满足社会需要而掌握社会知识、经验和行为规范以及技能的过程。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以观察学习为核心而建立的。
1、交互决定观这一观点认为个体、环境和行为是相互影响、彼此联系的。
三者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当时的环境和行为的性质。
在社会认知理论中,行为和环境都是可以改变的,但谁也不是行为改变的决定因素,例如攻击性强的儿童期望其他儿童对他产生敌意反应,这种期望使该儿童的攻击行为更有攻击性,从而又强化了该儿童的最初的期望。
2、学习与表现班杜拉将新的学习与习得行为的表现区别开,强调知识的获得与基于知识的可观察的表现是不同的过程,人所知道的要比表现出来的多,外在强化或学习者对于即将出现的后果的高度相信会影响表现而不是学习3、参与性学习与替代性学习参与性学习是通过实做并体验行动后果而进行的学习,实际上就是做中学。
那些导致成功后果的行为被保留下来,而导致失败后果的行为则被舍弃。
参与性学习的后果为学习者提供信息和激励,是在建立预期,影响动机并塑造信念,是学习者的认知而非行为的后果影响了学习。
替代性学习是通过观察别人而进行的学习。
人类大部分学习是替代性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速度,还避免人去经历有负面影响的行为后果。
二、观察学习1、观察学习的过程观察学习过程分为四个主要的组分部分: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①注意过程。
观察学习的方式和数量都由注意过程筛选和确定。
什么样的榜样更容易引起人的注意从而加以模仿呢?应从观察者的心理特征、榜样的活动特征和观察者与榜样的关系特征三方面考虑。
三方面中,观察者与榜样之间的关系在某些方面对注意的影响更重要。
如果榜样与观察者经常在一起,或者二者相似,那么观察者就经常或容易学会榜样行为。
如:子女较多地模仿父母,学生较多地模仿教师,斗殴分子则更易于模仿电视剧中的攻击行为,其原因就在于此。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引言: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学科,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形成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
本文将介绍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社会文化理论、生物学理论和心理动力学理论。
通过对这些理论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发展过程和心理机制。
一、行为主义理论:1.1 古典条件反射理论:通过对动物的实验研究,帕夫洛夫提出了古典条件反射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是通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系形成的。
1.2 操作条件反射理论:斯金纳进一步发展了行为主义理论,提出了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是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形成和改变的。
1.3 社会学习理论:阿尔伯特·班德拉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学习行为不仅仅依赖于刺激和反应,还受到观察和摹仿他人行为的影响。
二、认知理论:2.1 信息处理理论:认知理论研究人类的思维和记忆过程,信息处理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过程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过程,包括输入、处理和输出。
2.2 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提出了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能力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所变化,从感知运动阶段到形象操作阶段再到抽象逻辑阶段。
2.3 社会文化认知理论:维果茨基提出了社会文化认知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和学习是在社会和文化环境中发展的,强调了社会互动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三、社会文化理论:3.1 社会认知理论:班杜拉提出了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不仅受到内在因素的影响,还受到社会环境和他人的评价、期望等因素的影响。
3.2 文化心理学理论:柯尔霍斯特提出了文化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和行为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3.3 社会发展理论:沃尔科特提出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人类的发展是在社会交往和互动中实现的,个体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互影响。
四、生物学理论:4.1 进化心理学理论:进化心理学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的进化机制,认为人类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是为了适应环境和生存的结果。
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或称社会认知理论(social cognitive theory),受到行为论与认知论的双重影响。
社会学习论者除了外显行为,也探讨内在行为,如预期、价值等。
认知论者则进一步认为认知结构才是个别差异的重要来源,反对行为学派将人视为黑盒子。
因此认知学派将人视为讯息处理的主体,着重于讯息处理模式,同时也承袭了行为学派强烈的实验风格。
下面我们将介绍这一学派的三位重要学者:Roter,Bandura,以及Kelley。
(一)Rotter 的社会学习理论Rotter(1982)认为行为潜能(behavior potential)是在特定情境下,某一行为发生的机率。
一行为发生的机率由两个变项所共同决定,一是预期(expectancy),另一个是增强价值(reinforcement value)。
预期是个人主观估计某一行为会获得奖赏的机率。
增强价值是个人对各种增强的主观偏好。
他认为并非所有的预期都依情境的不同而不同,预期会受到控制源(locus of control)的影响,所谓的控制源就是一种一般性的预期。
控制源分为:1. 内控(internal control):相信他得到奖赏主要是自己的努力与能力2. 外控(external control):能否获得奖赏,是由他所无法控制的外在力量决定的(二)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Bandura(1965)的理论相当强调观察学习对人格发展和改变的重要性。
观察学习深受替代性后果(vicarious consequences)的影响。
当我们看到学习的楷模因为某个行为得到奖赏或惩罚的后果,便会习得行为。
他并认为人格的发展是透过一个相互决定论(reciprocal determinism) 的历程。
班度拉理论的首要贡献在于他提出了观察学习这个概念,观察学习是指有机体的反应因观察了别人的行为而被影响,这些人称为楷模。
6、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维特罗克生成学习理论、分布式认知学习理论
第四节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一、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是阐明人怎样在社会环境中学习,从而形成和发展人的个性的理论。
社会学习是个体为满足社会需要而掌握社会知识、经验和行为规范以及技能的过程。
班杜拉将社会学习分为直接学习和观察学习两种形式。
直接学习是个体对刺激做出反应并受到强化而完成的学习过程。
其学习模式是刺激—反应—强化,离开了学习者本身对刺激的反应及其所受到的强化,学习就不能产生;观察学习是指个体通过观察榜样在处理刺激时的反应及其受到的强化而完成的学习过程。
如果人们只通过第一种方式进行学习,就会非常缓慢而费力的,有时还要付出很大代价。
幸好,人类可以通过观察榜样进行学习,实际人类的大部分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而获得的。
正因为人类具有观察学习的能力,所以人们才能不依靠尝试错误一点一点地掌握复杂的行为,而很快地学到大量复杂的行为模式。
由此可以看出,观察学习在人类学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在儿童、青少年的学习中,观察学习的地位就更为重要。
因此,班杜拉对观察学习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积累了较丰富的实证资料。
他的社会学习理论就是以观察学习为核心而建立的。
二、观察学习(一)观察学习的实验研究班杜拉以儿童的外部行为作为研究的出发点,通过一系列实验对儿童的社会学习行为做了大量的研究。
下面介绍班杜拉关于观察学习的两个经典实验。
模仿学习的实验是这样进行的:将被试儿童分为甲、乙两组,在实验的第一阶段让两组儿童分别看一段录像片。
甲组儿童看的录像片是一个大孩子在打一个玩具娃娃,过一会儿来了一个成人,给大孩子一些糖果作为奖励。
乙组儿童看的录像片开始也是一个大孩子在打一个玩具娃娃,过一会儿来了一个成人,为了惩罚这个大孩子不好的行为,打了他一顿。
看完录像片后,班杜拉把两组儿童一个个送进054一间放着一些玩具娃娃的小屋里,结果发现甲组儿童都会学着录像片里大孩子的样子打玩具娃娃,而乙组儿童却很少有人敢去打一下玩具娃娃。
第一阶段的实验说明对榜样的奖励能使儿童表现出榜样的行为,对榜样的惩罚则使儿童避免榜样行为。
认知学习和社会学习的概念
认知学习和社会学习的概念
认知学习和社会学习是两个不同的学习概念。
认知学习是指个体通过认知过程,包括感知、思考、记忆、推理等,获取新知识、技能和理解的过程。
在认知学习理论中,强调个体对信息的加工和理解,以及内部心理过程对学习的影响。
认知学习注重个体的自主学习和发展,强调个体的问题解决和知识构建能力。
典型的认知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的塞尔教学理论和建构主义的皮亚杰理论等。
社会学习是指个体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行为来学习新知识、技能和理解的过程。
在社会学习理论中,关注的是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对学习的影响。
社会学习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协作和信息交流,通过与他人的互动,个体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结果来学习。
典型的社会学习理论包括著名的社会学习理论家阿尔伯特·班德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和阿尔伯特·班德拉的社会认知理论等。
总体来说,认知学习侧重于个体的内部心理过程,注重个体的思考和理解能力;而社会学习注重于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注重个体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行为来学习。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引言概述: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的科学,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演变。
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这些理论为我们认识和理解人类的心理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本文将介绍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心理动力学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
一、行为主义理论:1.1 古典条件反射理论:由俄国心理学家帕夫洛夫提出,认为人类的行为是通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联形成的。
1.2 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强调个体的行为是通过与环境的积极反馈和惩罚相联系而形成的。
1.3 社会学习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和形成的。
二、认知理论:2.1 认知发展理论: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认为个体的认知能力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发展,从而影响其思维和行为。
2.2 信息加工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阿特金森和舒夫提出,强调个体在接受信息时会进行一系列的加工和处理,从而影响其行为和决策。
2.3 认知社会学习理论:由加拿大心理学家班迪拉提出,认为个体的认知能力和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相互作用,通过社会交往和合作来促进认知发展。
三、社会学习理论:3.1 模型观察学习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认为个体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和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
3.2 自我效能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认为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和信念会影响其行为和决策。
3.3 人际认知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强调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的态度和认知会影响其行为和决策。
四、心理动力学理论:4.1 内驱力理论:由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认为个体的行为受到潜意识和无意识动力的驱使和影响。
4.2 心理防御机制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认为个体通过心理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免受焦虑和冲突的影响。
4.3 心理发展理论: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自我实现和整合的过程,包括个体与自我、他人和社会的关系。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一、社会认知理论班杜拉认为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学得社会行为,这些观察以心理表象或其他符号表征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来帮助他们模仿行为。
班杜拉的这一理论接受了行为主义理论家们的大多数原理,但是更加注意线索对行为、对内在心理过程的作用,强调思想对行为和行为对思想的作用。
他的观点在行为派和认知派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并对认知--行为治疗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交互决定观这一观点认为个体、环境和行为是相互影响、彼此联系的。
三者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当时的环境和行为的性质。
在社会认知理论中,行为和环境都是可以改变的,但谁也不是行为改变的决定因素,例如攻击性强的儿童期望其他儿童对他产生敌意反应,这种期望使该儿童的攻击行为更有攻击性,从而又强化了该儿童的最初的期望。
三、观察学习的过程观察学习不要求必须有强化,也不一定产生外显行为。
班杜拉把观察学习分为以下四个过程:(一)注意过程注意和知觉榜样情景的各个方面。
榜样和观察者的几个特征决定了观察学习的程度:观察者比较容易观察那些与他们自身相似的或者被认为是优秀的、热门的和有力的榜样。
有依赖性的、自身概念低的或焦虑的观察者更容易产生模仿行为。
强化的可能性或外在的期望影响个体决定观察谁、观察什么。
(二)保持过程记住他们从榜样情景了解的行为,所观察的行为在记忆中以符号的形式表征,个体使用两种表征系统——表象和言语。
个体贮存他们所看到的感觉表象,并且使用言语编码记住这些信息。
(三)复制过程复制从榜样情景中所观察到的行为。
个体将符号表征转换成适当的行为,个体必须:①选择和组织反应要素。
②在信息反馈的基础上精炼自己的反应,即自我观察和矫正反馈。
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复制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所谓自我效能感,即一个人相信自己能成功地执行产生一个特定的结果所要求的行为。
如果学习者不相信自己能掌握一个任务,他们就不能继续做一个任务。
(四)动机过程因表现所观察到的行为而受激励。
教育心理学中常见的几种理论介绍
教育心理学中常见的几种理论介绍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学习和教育行为的学科,它探究人类学习的过程、发展和影响因素,旨在提供针对个体差异的教育指导方法。
在教育心理学领域,有许多理论被学者们广泛研究和应用。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
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是教育心理学领域最早被广泛接受和应用的理论之一。
该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刺激和反应的关联而形成的。
以美国心理学家沃森为代表的行为主义者强调外部环境对学习的影响。
他们认为,个体的行为是外界刺激的结果,通过正、负强化和惩罚等方式,可以塑造个体的学习行为。
行为主义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教学设计和评价上。
教师可以通过刺激和反应的强化来帮助学生形成所期望的学习行为。
教学设计上,可以运用强化技术,例如奖励和鼓励,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而在评价方面,行为主义者倾向于关注学习行为的明确目标和可观测结果,例如考试成绩和行为观察。
二、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他认为个体在认知方面具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和能力。
依据皮亚杰的理论,认知能力的发展是通过适应新信息和调整现有认知结构来实现的。
认知发展理论学派强调个体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应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和资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并引导学生在发展阶段上适宜的认知活动。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问题解决和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个体的学习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实现的。
该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巴德拉提出,他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在社交互动中进行的。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社会活动,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并在适当的时候模仿这些行为,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在教育实践中,社会学习理论要求教师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进行观察、模仿和参与他人的行为。
教师应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并提供具体的示范和反馈,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
分析行为主义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社会认知理论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分析行为主义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社会认知理论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一、简介行为主义理论:基本概念: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又称刺激-反应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
基本观点:该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
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
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
代表人物:1.桑代克联结主义的刺激—反应学习实验内容:就是“猫开门”的实验。
他把饿得发慌的猫关进被称为迷笼的笼子,笼外放着食物,笼门用活动的门闩关着。
被放进笼时的猫在笼子里躁动不安在乱碰乱抓的过程中,偶然碰到那个活动的门闩,门被打开了,猫吃到了食物。
如此反复,猫从笼中出来吃到食物的时间会越来越少。
实验表明,所有的猫的操作水平都是相对缓慢地、逐渐地和连续不断地改进的。
由此,桑代克得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猫的学习是经过多次的试误,由刺激情境与正确反应之间形成的联结所构成的。
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基本学习方式是试误学习,人类的学习方式可能要复杂一些,但本质是一致的。
他从动物学习研究中,试图揭示普遍适用于动物和人类学习的规律。
根据实验的结果,桑代克提出了众多的学习律,其中主要有:1) 准备律(law of readiness)2) 效果律(law of effect)3) 练习律(law of exercise)除了上述三个主要学习律(其中最主要的是效果律)之外,桑代克还指出了一些其他的规律,或称为学习原则。
其中有多重反应(multiple responses)律、定势(set)律、选择性反应(selective response)律、同化(assimilation)律、联想性转换(associative shifting)律等。
2、约翰·华生基本观点:在20世纪初创立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华生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学习的五种基本方式
2. 经典条件反射学习(华生) 3. 操作条件作用或工具条件作用学习 (斯金纳)
4. 合作学习或指导学习 collaborative or guided learning (维果茨基) 近期发展心理学者越来越推崇具有文化 意义的技能和特性。儿童通过与他们的社会化代理 人之间的合作,习得和掌握这些东西。父母和其他 更有能力的人帮助年幼儿童习得新能力,途径有三: (1)在他们自己不能干的事情上向他们提出挑战;(2) 根据他们现有的能力,经过认真设计,提供一些提 示、建议和指导;(3)鼓励儿童实现他们能完成的行 为。儿童逐渐第对所做的事情更熟悉,就会从教学 者那里承担起更多的计划和制订策略角色,最终能 独立第迎接类似的挑战。这种学习不同于前述4种学 习,更有能力的合作者提供一个脚手架以及必要的 鼓励和帮助,让这种学习得以展开。
17
3 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操作行为主义
(1) 人类习得的多数社会反应都是自由地表现 出来的操作。动物和人的行为都是由外部刺激、 强化物和惩罚而不是由内部力量或内驱力所推 动的。 (2) 当人自发地出现一个反应并受到强化时, 操作学习就发生了。 (3) 强化物和功能不是减小内驱力,而是增加 反应出现的可能性。
29
二、认知社会学习论的基本观点
1 与过去理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30
共同点:人的个性是他们的社会学习经验的产 物,都使用大致相同的术语如情境(cue)、反 应 (response) 、 强 化 (reinforcement) 、 惩 罚 (punishment) 、 习 得 (aquisition) 和 刺 激 泛 化 (stimulus generalization)作为他们重要的理论 建构。 不同点:(1) 内驱力不能解释人的全部行为; (2) 人的学习行为不一定需要强化
23
负强化与惩罚不同
你们大概要说:“实际上所有父母都使用令人 厌恶的刺激去控制他们孩子的行为!”的确如 此。但斯金纳理论家认为负强化和惩罚是不同 的。一个负强化物是一个令人厌恶的刺激,而 当孩子表现出一个符合期望的举动(它是做出 强化的人希望逐渐养成的东西)时,这个负强 化物就撤回了。反之,最常见的惩罚方式是当 孩子做出一个令人不快的行为就给他一个使他 厌恶的刺激。换言之,惩罚的目的是与强化相 反的,是禁止一个不能接受的行动,而不是加 强一个可接受的行动。
28
人为长远利益付出短期代价
例如,一个学生上大学,要花费许多财力和时 间,也面临着很多令人厌烦的要求。学生容忍 这些花费和令人不愉快的东西,是因为他们知 道,当他们拿到学位的时候,可以获得更大的 好处。他们的行为并不取决于它的当时后果, 否则没有几个大学生会愿意在大学里经受这种 磨难。他们坚持留在大学里读书,因为他们想 到了接受教育的长期利益,并决心为此付出短 期代价。 班杜拉认为,强化对人的社会学习起的作用 与新赫尔主义理论和斯金纳理论说的不同。
9
一、认知社会学习论的理论来源
1 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
10
华生是第一位社会学习理论家,他认为,儿童 是向环境提供的榜样和示范学习的被动者。父 母、教师对儿童成长负完全的责任。他警告父 母如果想让孩子养成好习惯的话,就不要对孩 子娇生惯养。 华生的经典实验:9个月的阿尔伯特对白鼠产 生恐惧感,并泛化到兔子和圣诞老人面具。说 明环境的决定作用。
1
认知社会学习理论
Cognitive Social-learning Theory
孟宪娟 保定师专教育系
阿尔伯特· 班杜拉
2
提出者:阿尔伯特· 班杜拉(Albert Bandura, 1925-),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系教授。 出生于加拿大,1947年入美国哥伦比亚 大学,1952年在衣阿华大学获博士学位, 1953年至今在斯坦福大学心理系从事研 究和教学。1974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 主席。
27
班杜拉:人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
但是我们能否用根据动物实验得出的理论来解 释人类的社会学习?班杜拉认为不行。他说, 虽然人类的社会行为也服从于操作条件作用规 律,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行为可以以那种方 式习得。他批评斯金纳理论的极端行为主义假 设,即外部刺激-与反应同时发生的强化物和 指引这些行动的情境,控制着人类的大多数行 为。班杜拉强调,人类是可以认识事物的、积 极的信息加工者,与动物不一样,人可以思考 行为和后果之间的关系,他们相信会发生的事 情,比他们实际体验到的事件对他们的影响更 大。
21
正强化和负强化
强化物可以是正向的,也可以是负向的。上述例子中 的女孩受到的是正强化,因为当一个令人愉快的正 向刺激在关照行为之后被加到情境中,使这一反应 又重复出现了。因此,正强化是一种奖励,它是一 种特定行为的结果。相反,负强化是使人不快的刺 激,当一种特定反应出现时,它从情境中被减去。 举个例子,当我们钻进汽车要发动时,车里响起令 人不快的刺耳声音,直到我们系上安全带,声音才 停止。通过负强化使系安全带成为一种习惯, 就是说, 由于系安全带可以终止刺耳的噪声,所以我们学会 了系安全带。中止、逃离或回避不愉快的情境是我 们养成很多习惯的基础。
16
儿童学习的心理机制
一个5岁小孩本来不愿意背诵诗歌,但他喜欢吃 糖果,妈妈说,如果你背会一首诗,我就给你 吃一块糖。小孩很想吃糖(吃的内驱力),所 以背会了一首诗,并得到一块糖。吃到糖以后, 想吃糖的驱力暂时减弱。 后来,孩子发现,会背一首诗,妈妈很高兴, 还夸奖他,于是,想得到夸奖成为他的内驱力, 当他得到夸奖之后,这种内驱力也会减弱。 最持久的内驱力来自孩子对诗歌本身的兴趣。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对此做出了很好的解释。
11
12
华生的名言
“像对待一个年轻的成年人那样对待他们……让 你的行为总是客观、亲切而坚定的,永远也不 要抱他们,吻他们,不要让他们坐在你膝盖上, 早上和他们握手道别;如果他们在课业上得到 好成绩,拍他们脑门一下。只需一周时间,你 就会发现,你多么容易在与孩子相处时做到完 全的客观又亲切诚恳,你会为自己过去那种令 人作呕的、感情用事的教育方式而惭愧。”
20
操作学习是怎样产生的
这些操作是怎样习得的?如前所述,当人自发 地出现一个反应并受到强化时,操作学习就发 生了。在斯金纳的理论框架中,强化物不是减 小内驱力,而是任何可以增加该反应出现的可 能性的事件。所以,当一个3岁女孩在玩的时 候让她的娃娃呆舒服些,而受到她自豪的妈妈 的搂抱的时候,她就以更大的积极性继续关照 她的娃娃,这时,斯金纳理论家就会说,母亲 的搂抱强化了女孩的关爱行为。
18
19
外部刺激、强化物和惩罚
在新赫尔主义理论家构建他们的社会与人格发展理论 时,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斯金纳,华生的一位激进的 行为主义信徒,进行了一系列动物研究,发现了一 些重要原理,它们导致了另一个社会学习理论,成 为连接新赫尔主义理论与当今许多行为学家赞同的 观点之间的链环。斯金纳与新赫尔主义理论最大的 不同点在于,他认为,内驱力对人类的社会学习只 起很小作用甚至不起作用。他说,我们人类习得的 多数社会反应都是自由地表现出来的操作,它或多 或少地是它们的结果的机能。动物和人的行为都是 由外部刺激、强化物和惩罚事件而不是由内部力量 或内驱力所推动的。
3
4
什么是学习
Domjan1993年提出,学习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个体此时以一种新的方式思考、理解或对环境 做出反应; (2)这种变化明显第是个体经验的结果,是由于重 复、钻研、实践、观察,而不是由于遗传、成熟过 程或因受伤引起的生理损伤而导致的; (3)这种变化是永久性的。事实、思想和行为被习 得又很快被忘掉,就不是真正地学习到了。由于疲 劳、患病或药物造成的变化不能称作学习反应。
5
学习的五种基本方式
1 重复repetition和单纯影响mere exposure 当代社会心理学家有许多研究证明,人们对 一首歌曲、一种新食品、一个人,接受的有关 它们的刺激越多,就会对它们采取越积极的态 度。这就是单纯影响效应。虽然人们说他们知 道他们喜欢什么,但是实际上,他们喜欢他们 知道的。(They say they know what they like, but actually they like what they know.)
22
负强化
如果一个孩子知道他只要不把衣服往房间地板 上乱扔就不会招致妈妈的训斥,那么这种爱整 洁行为就会更多地出现。如果你发现你早上8 点起床去听一个老师的课可以回避另一位令你 厌烦的老师,那么你可能成为一个早起床的人。 在上面两个例子中,行为都因为负强化--通 过某种不愉快的事情避免出现或消除而加强了。 但是斯金纳认为,很多不相信负强化作用的父 母都很少使用它来影响孩子的行为。
2 新赫尔主义理论
(1) 人类的所有行为都出自两种动机驱力: 非习得的动机--初级驱力(吃、喝、性) 习得的动机--次级驱力(交往、赞许、权 力、成就) (2) 没有强化就没有学习。强化的功用是减小 驱力。 (3) 个性是学习到的行为习惯的积累。
13
14
减小驱力法
新赫尔主义理论家嘲笑弗洛伊德主义关于给成 人个性蒙上一层新外衣的口唇期和肛门期的固 结说。他们把个性看成是相对稳定的学习到的 反应的积累,或称习惯,它们可以持续一生。 因 为 他 们 证 明 , 减 小 驱 力 法 (methods of reducting drives)是成功的。只要一个反应可以 减小一种内驱力,就可以说它是被强化的和被 习得的(并由此而成为习惯)。
26
自发的社会行为可以成为有条件的
Weisberg发现,非条件社会刺激和音乐声都不能强化婴 儿的学说话行为。只有当咿呀说话与条件社会刺激 伴随出现时,才能使说话行为出现得更多。 斯金纳在分析这一结果时认为,不能把这些婴儿的 咿呀学语行为归为“咿呀学语本能”、或习得的学 说话需要及其他任何内部动机。婴儿学说话只是因 为他们得到了外部刺激,从而激发这种行为反复出 现。 这个例子说明,自发的社会行为可以成为有条件的。 人类大量的社会行为都可以通过操作学习原理成为 条件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