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期末复习资料-传概.docx
最新传概复习资料终稿
2011传概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20分二.填空题20到30分三.简答题2题画图30分四.论述题20分1.能指、所指的概念能指:符号的物质形式。
所指:符号所指代和表示的意义。
2.信息信息论的信息定义:减少不确定性所需要的信号数量。
从传播的角度来说,信息被看作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3.反馈信息论中:反馈是一种信号,它将一个系统的输出信号的一部分或全部以一定的方式和路径送回到系统的输入端,作为输入信号的一部分,目的是为了对这个系统进行自我控制。
这一路径被称为反馈回路。
在传播过程中,反馈是接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做出的反应,并将这些反应的的一部分或全部作为信息传递给上一则信息的发送者。
4.冗余信息论:冗余是重复配置系统的一些部件,当系统发生故障时,冗余配置的部件介入并承担故障部件的工作,由此减少系统的故障时间。
在传播中,冗余是载有很多相同信息的信号,是过剩信息。
它弥补了噪音带来的负面影响。
5.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语言符号:是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形成的,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以语言和字形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的符号系统。
非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是指不以人工创制的自然语法为语言符号,而已其他视觉、听觉等符号为信息载体的符号系统。
6.共同经验范围(语言共同体的延伸)传播过程中的确立离不开意义的交换,而意义存在的合理性就在于被用来交换。
意义交换的前提,即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交换的双方必须完全或在一定程度上对所传递的讯息有着共通或较为相似的理解和解释,这就是所谓的“共同经验范围”,也成为“共通的意义空间”。
7.文字的作用1)书写语言像口头语言一样2)反映人类接触的频繁程度以及征服等;3)反映各种文化是怎样产生的;4)反映了文化的差异。
8.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反映;文化由语言塑造。
9.西方印刷术15c中期,古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术;1456年,古登堡印刷《圣经》。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一、传播学的基本概念1.传播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中信息传播过程与规律的学科,研究形式包括口头传播和书面传播。
2.传播学的范围和内容:传播学的范围涉及传播的过程、机制、效果等方面,内容包括发送者、接受者、媒介、信息等要素。
二、传播学的理论1.传播学的理论体系:传播学的理论体系由传播理论、传播模型和传播规律组成。
2.传播理论:包括"传播人内心理论"、"传播人行为理论"、"传播人价值理论"以及"传播受众认知及反应理论"等。
3.传播模型:常见的传播模型有拉斐尔传播模型、朴素模型、多步流程模型、差异模型等。
4.传播规律:包括"传播的普遍性规律"、"传播的效率优化规律"、"传播的稳定性规律"、"传播的传染力量规律"等。
三、传播方式与媒介1.传播方式:主要包括广播传播、电视传播、报刊传播、网络传播等。
2.传播媒介:包括传统媒体(广播、电视、报刊等)和新媒体(互联网、手机等)。
3.传播效果评价方法:主要有研究型、实践型和综合型三种评价方法。
四、传播过程与要素1.传播过程:主要包括信息采集、信息编码、信息传递、信息解码和信息反馈。
2.传播要素:分为人的要素(传播者和接受者)、媒介要素和信息要素。
3.群体传播:包括集群传播和社会传播,通过人际关系和社会网络来实现传播活动。
五、传播伦理与传播效果1.传播伦理:包括事实传播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道德传播的依法合规、人文传播的尊重和包容等。
2.传播效果:主要评价指标包括信息的准确性、传播的广度、传播的深度和传播的影响力等。
六、传播学的发展与应用1.传播学的发展历程:分为初级阶段、演进阶段和应用阶段。
2.传播学的应用领域:包括广告传播、公共关系、政治传播、国际传播、新闻传播等。
总之,传播学概论是传播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对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大纲(2021-01)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大纲(2021-01)《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大纲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1年¥22.00《传播学概论》是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基础课。
其目的在于通过对该课程的讲授,使学生了解传播学的基本知识,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较为扎实的基础。
该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传播类型、传播过程、传播媒介、传播受众、传播效果、传播学流派、传播学研究方法等。
期末复习以阅读教材(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为主,同时关注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传播现象。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传播现象及历史发展一、什么是传播第一,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第二,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体现着一定的社会关系。
第三,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第四,传播之所以能够成立,是因为传受双方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第五,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二、传播的历史发展(一)口语传播时代(二)文字传播时代(三)印刷传播时代(四)电子传播时代第二节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及特征一、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二、社会信息系统及其特点(一)社会信息系统(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1第一章复习题1、简述传播的含义。
P5-6 第一,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第二,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体现着一定的社会关系。
第三,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第四,传播之所以能够成立,是因为传受双方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第五,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2、迄今为止,人类的传播活动经历了哪几个阶段?p28-34 (一)口语传播时代(二)文字传播时代(三)印刷传播时代(四)电子传播时代3、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p6-8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社会信息系统本身,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4、简述社会系统及其特点。
P9-11所谓社会信息系统,就是指社会中信息的产生、传递、接受和反馈的系统。
实际上,传播系统就是一个非常典型和严密的信息系统。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 反馈:传播过程中受传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的反应,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的,发出反馈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
2. “两级传播”理论:拉扎斯菲尔德等⼈根据伊⾥调查的发现,对传播过程作了这样⼀种推测:⼤众传播的影响并不是直接“流”向(作⽤于)⼀般受众,⽽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中间环节,即“⼤众传播-意见领袖-⼀般受众”这就是“两级传播”概念产⽣的依据。
1962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杰斯对农村中新事物的采纳和普及过程进⾏了深⼊的调查研究。
这项研究的成果之⼀,是把“两级传播”理论发展成“多级”或“N级传播”理论。
3. 传播流程:由⼤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4. 抽样调查法:指从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抽取⼀部分单位进⾏考察和分析,并⽤这部分单位的数量特征去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的⼀种调查⽅法。
其中,被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称为“总体”;从总体中抽取出来,实际进⾏调查研究的那部分对象所构成的群体称为“样本”。
在抽样调查中,样本数的确定是⼀个关键问题。
抽样的⽅式,有随机抽样和⾮随机抽样两⼤类。
5. 模式:⼀种简洁地表现“理论”的⼿段。
基本类型:⽂字模式,图像模式(最常⽤的模式),数学模式6. 受众: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是传播过程的要素之⼀。
⼤众传播的受众是对报刊读者,⼴播听众和电视观众的总称。
在⼤众传播活动中,受众起着举⾜轻重的作⽤。
受众不仅是⼤众传播信息到达的⽬的地,⽽且也是媒介信息的积极主动的“觅信者”。
同时,受众还是⼤众传播过程的反馈信息源。
7. 媒介:原义为中间物,传导体,⼿段,⼯具等。
在传播学中,是指扩⼤⼈类信息交流能⼒的传播中介物。
媒介包括个⼈之间进⾏信息交流的中介物(如电话)和⽤于向社会公众进⾏公开传播的⼯具(如报刊)。
随着国际互联的崛起,⼜出现了络这新⼀媒介。
8. “两⾯提⽰”:在提⽰⾃已⼀⽅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以某种⽅式提⽰对⽴⼀⽅的观点或不利于⾃⼰的材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提纲
《传播学概论》复习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1、“信息”概念的出现对“传播”概念的界定有何影响有了信息的概念,传播概念的阐述就更为简洁和确切了。
20世纪40年代信息科学诞生以后,许多传播学家在界定传播概念之际都突出强调传播的信息属性。
例如:“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传播学家施拉姆《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传播学家阿耶尔《什么是传播》)2、“传播”的定义及其理解定义: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理解:》(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
人是传播的主体和轴心。
人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既是行为的施控者,又是行为的受控者;既是产生传播的原因,又是导致传播的结果。
(2)传播是信息的交流。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不是简单地输出信息,还应含有复杂的双向交流;(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
媒介负载符号,符号负载信息。
(4)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应的变化。
不论是传播信息还是接受信息,每一个参与活动的人,都是有意图、有目的和有自觉性的动机的。
3、传播有那些特点(1)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
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共通的意义空间指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同时,从广义上讲,它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相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第二章传播学的回顾与展望4、传播学四大先驱现代意义上的传播研究于20世纪30、40年代在美国脱颖而出。
出现了四位代表人物。
它们是哈罗德·拉斯韦尔、库尔特·勒温、卡尔·霍夫兰、保罗·拉扎斯菲尔德,他们被誉为传播学的四大先驱和奠基人。
传播学大一上学期期末考试题纲
传播学大一上学期期末考试题纲
考试科目《传播学》适用专业本课程考试适用于报考会展专业的考生。
考试目的本次考试的目的主要是测试考生在会展专业方面是否已奠定了继续深入学习的理论基础,是否具有本科学习的能力。
考试内容根据《传播学》课程大纲的要求,并考虑高职高专教育的教学实际,特制定本课程考试内容。
传播学大一上学期期末考试题纲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一、考核知识点
(一)传播与信息
(二)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三)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二、考核目标和考核要求
(一)理解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
(二)理解传播的定义及其基本特点
(三)掌握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
(四)解答复习题
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一、考核知识点
(一)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二)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三)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
二、考核目标和考核要求
(一)理解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信号系统的四个根本特征
(二)理解人类传播活动的四个发展阶段
(三)理解传播学家哈特对媒介系统的分类
(四)解答复习题
1、人类传播的第一套题外话符号系统是什么?其产生有什么意义?
2、简述中国的印刷术的发明对印刷传播发展的贡献和古登堡印刷术的意义?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1.所谓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是人类关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机制,是智能的象征。
2.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传播的特点:(1)。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
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需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4.传播的类型:(含义理解就行)A.内向传播,自我传播是指个人在人体内部对接受自外部的信息进行处理的活动。
b.人际传播,广义的人际传播是指大众传播以外的其他人类传播类型;狭义的人际传播则指的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或凭借简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交流活动。
c.组织传播(包括群体传播)d.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5.传播的模式:传播模式的定义:就是对传播活动的内在机制与外部联系进行的一种直观的简洁的描述,也是一种象征性的拥有同现实传播活动相同的结构属性的合乎逻辑的设想。
6.p59-(1.) 第一阶段(这点大家理解就行,重点里好像没有要求背,这也太多了)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拉斯韦尔模式、香农-韦弗模式●拉斯韦尔模式(5W)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释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示为有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缺点:它属于一个单向直线模式,虽然考虑到了受传者的反应(效果),却没有提供一条反馈渠道,因而,这个模式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香农-韦弗模式是描述电子通信过程的,这个模式导入了噪音的概念,表明了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过程内外的各种障碍因素会形成对讯息的干扰,这对于社会传播过程来说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填空1、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
2、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实验法以及个案研究法。
3、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是: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
4、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1、“传播”的英文是: communicate(动词)communication(名词)。
2、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包括: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3、人类传播的历史演进可分为六个时代:符号与信号时代、说话和语言时代、文字时代、印刷时代、大众传播时代和网络传播时代。
1、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说:“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它们是构成客观世界的三种基本要素。
2、“三论”指的是: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
1、内向传播,或称自我传播、自身传播,是发生在主我(I)和客我(me)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2、人际传播的动机包括:认识自我、协调关系、控制环境和沟通情感。
3、大众传播的四种基本社会功能是: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提供娱乐。
1、拉斯韦尔的五W指的是: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以及取得什么效果。
2、丹尼斯·麦奎尔将传播模式分为五种类型,即基本模式、个人影响、扩散和大众传播对个体的影响模式、大众传播对文化与社会的影响模式、受众中心模式和大众媒介的体系、制作、选择与流动模式。
其中基本模式又包括线性传播过程模式、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和系统传播过程模式。
传播模式与其所属的模式类别连起来:施拉姆模式:控制传播论过程,拉斯韦尔5W模式:线性传播过程模式,卡茨的使用与满足模式:以受众为中心的模式,赖利夫妇模式:系统论传播模式。
1、最早提出“把关人”概念的学者是库尔特·卢因。
2、《报刊的四种理论》中总结的人类四种传播制度是:集权主义传播制度、自由主义传播制度、社会责任论传播制度和社会主义传播制度。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整理
传播学最终版一、名词解释1、大众传播。
答案:现代化的传播机构或组织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向广大的受众开展信息传播的活动。
2、反馈。
答案:反馈是信息的接受者在接受信息以后对传者所做出的反应。
3、传播单位。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与前面介绍的各种模式比较,它的最大特点是没有明确的传播主体和传播客体,而是统称为“解码者”,或者称为“传播单位”。
他们把参与传播行为的各方描述成对等的,行使着相同的功能,那就是编码和译码。
4、环境监视功能。
答案:施拉姆把它称为“雷达功能”。
就是向人们提供种种即将到来的灾害、威胁等警告,从而提高人们的警惕,促使人们加以防御。
5、《权力的媒介》。
答案:美国学者阿特休尔在上世纪80年代写的《权力的媒介》一书被认为是对《报刊的四种理论》“第一次构成了严重的挑战”。
他主要想表达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一切媒介,都不是独立的、自为的,而是某种权势的“吹鼓手”,包括的、世俗的;党派的、经济的,总之,是“某种权势的媒介”。
并且认为,控制者与被控制者之间存在四种关系:一是官方关系,是由规定、法令和条例决定的;二是商业形式的关系,主要是广告商及商业伙伴;三是利益关系形式,比如金融企业,或政党,或团体等;四是非正式形式,这主要是只亲朋好友。
6、EPS。
答案:任何一种大众传播媒介,都经历了从上流社会走向大众,再由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大众走向兴趣一致的小群体怎么一个过程。
有学者将这一规律称作EPS,其中E(elite)指上流社会、精英阶层,P(popular)指大众化、流行化,S(specialized)指专门化。
7、第四媒体。
答案:互联网因其诞生在报刊、广播、电视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介之后,又被形象地称为“第四媒体”。
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正式提出“第四媒体”的概念。
8、地球村。
答案:由于电子传播媒介的出现和普及,使得原来比较分散、联系不够紧密的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的联系加强,从而使空间距离相对缩短,就像一个城市或乡村社区部的联系那样紧密。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一、填空题二、名词解释三、简答题四、论述题五、图表题六、案例分析第一讲传播学的产生和发展资源、资本、信息(一)产生它诞生于20世纪40-50年代产生背景:①需求②行业③保障(详见笔记p1)美国人创立:①政治②经济③文化(二)发展(1)早期阶段①20―30年代研究传播效果,“枪弹论”(行为主义理论、皮下注射论、“刺激―反应论”)1.所谓沟通,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它是人际关系生存和发展的机制,是智力的象征。
2.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传播的特点:(1)。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
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需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传播的五位创始人(1)拉斯威尔(1902一1977)美国著名政治家。
其主要观点是通信的“5W模式”和基于“5W”的直线通信模式。
1-5w模式即who-谁-传者研究、sayswhat-说什么-内容研究、inwhichchannel-经什么途径-通道研究、towhom-对谁说-受者研究、withwhateffect-有什么效果-效果研究。
虽然5W模型很简单,但它指出了传播的基本要素和传播研究的基本组成。
(2)勒温(或译为“卢因”)(1890―1947)列文是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
传播理论中“守门人”理论的创始人和群体动力学的导师。
“守门人”: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勒温成为传播学创始人的重要理论原因。
他认为在传播过程中信息总是沿着包含有检查点即“门区”或关卡的某些渠道流动,那些能够允许信息通过或不许信息流通的人或机构,即为“守门人”。
“守门人”的主要作用是选择和过滤他所接到的信息。
群体动力学:列文认为人类行为环境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动态整体,人类也是如此其中的一部分,任何个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都由此情境和所属群体决定,这观点暗示传播者,要通过传播改变一个人的态度、认识和行动,不仅要考虑受传者的个人特性,而且要考虑他所属的群体的特点和环境因素。
《传概1》大一期末复习资料.doc
内向传播:是指发生在一个人体内的信息交流活动,是作为意愿和行为的代表的主我作为他人社会评价和社会期望的客我间的信息交流。
内向传播的核心是自我管理。
人际传播:广义的人际传播是指大众传播之外的一切人类传播类型,是一个人不借助机器设备与另一个人互动的传播模式。
狭义的人际传播是指两者或两者以上面对面或通过简单媒介进行信息交流活动。
人际传播是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基础。
人际传播的基础是自我表露。
组织传播:组织传播是由各种相互依赖的关系结成网络,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的一种信息交流过程。
群体传播:群体传播是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信息交流。
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借助于一个或多个机器,产生和传递公众信息的一个过程。
大众传播的正面效应:A监视功能;B联系功能;C教育功能;D娱乐功能大众传播的负面效应:1麻醉精神2积极参与变成消极旁观3对信息态度冷漠4人际间交往减少5文化低俗化6跨文化传播的国家主权问题教养理论:长时间收看电视的人,其对社会现实的看法更加接近于电视所呈现的景象,而非真实情况。
两级流动传播模式:来自大众传播的消息和影响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首先抵达意见领袖这一屮间环节;接着,意见领袖将其所见所闻传递给同事或接受其影响的追随者。
强大效果模式:如果根据传播理论的原则审慎地筹划节目或传播活动,大众传播就能发挥强大的影响。
子弹理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他们所传递的信息可以引起受传者直接迅速的反应,以此左右人们的意见,甚至支配他们的行为。
沉默的螺旋:和媒介屮主流观点持相反意见的人市于害怕被排斥而保持沉默。
选择性接触:人们倾向于接触那些他们认为与自己固有态度和兴趣相一致的媒介讯息。
选择性注意:人们倾向与注意消息中那些与自己的态度信仰非常一致的部分,抑或是与其态度相悖的但易驳倒的部分。
选择性理解:人们通常根据自己固有的某些经验来理解传播内容,或根据已有的观念来理解信息,而对于那些与自己固有观念相反的信息则加以排斥和歪曲。
大一传播学概论知识点
大一传播学概论知识点1.传播学的概念:传播学是研究信息传播现象和过程,研究人类如何创造、传播和接受信息的学科。
传播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2.传播学的发展历程:传播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代,但正式成立的传播学还是在20世纪初。
传播学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传播暗示阶段(20世纪初),传播双方协商阶段(20世纪中叶),传播行为与效果研究阶段(20世纪后期至今)。
3.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传播学主要研究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播现象和过程,包括传播媒介、传播渠道、传播活动和传播效果等。
4.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包括:传播理论、传播效果理论和传播研究方法等。
传播理论主要研究信息传播的规律和机制,如传播模型、传播过程和传播影响等;传播效果理论主要研究信息传播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如态度变化、行为转变和社会变革等;传播研究方法主要研究如何进行科学的传播研究,如调查、实验和观察等。
5.传播学的主要分支学科:传播学涵盖了多个分支学科,如传媒学、广告学、公关学、新闻学等。
传媒学主要研究传媒行业和传媒产品,如新闻报刊、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等;广告学主要研究广告活动和广告效果,如广告创意、媒体选择和目标受众等;公关学主要研究公关活动和公关效果,如形象管理、舆情应对和社会责任等;新闻学主要研究新闻报道和新闻传播,如新闻价值、新闻伦理和新闻报道方式等。
6.传播学的应用领域:传播学的研究和应用广泛应用于不同的领域和行业,如政治传播、企业传播、社会传播和健康传播等。
政治传播主要指政治信息的传播和影响,如选举宣传、政府宣传和政策解读等;企业传播主要指企业形象的传播和管理,如品牌建设、危机公关和员工沟通等;社会传播主要指社会问题的传播和解决,如环境保护、扶贫宣传和性别平等等;健康传播主要指健康信息的传播和宣传,如疾病预防、健康教育和医疗服务等。
7.传播学的发展趋势:传播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不断演变和发展。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填空10*2 名词解释4*5 简答题6*8 材料分析题1*12)共学12章第一章名词解释传播: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有,第一,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第二,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第三,从传播的社会关系学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第四,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第五,传播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的学科。
我们研究传播时,也研究人——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与他们所属的集团、组织和社会的关系。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传播过程’。
简答题信息系统=传播系统=社会传播分为种个基本类型,即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第二章1.人类传播发展的七座里程碑:1 语言的出现 2文字的创造3印刷术的发明 4电报和xx技术的发明 5摄影术与电影技术的发明 6广播和电视技术的发明 7电脑技术的发明电子网络上一层的局限性是下一层出现的原因古登堡的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
标志着大众传播时代的来临,其直接作用就是在于使文字的批量复制成为可能。
每日纪闻——历史上第一份官方报纸第三章符号,是传播过程中为传达信息而用以指代某种意义的中介。
符号是信息意义的外在形式或物化载体,是事物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符号的特点:1在一定的指代和表述关系中产生的 2在形式上独立存在,它虽然和指称的对象事物或意义密不可分,但毕竟又是不同的两个事物 3编码和译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符号的基本功能:1表述和理解功能 2传达功能 3思考功能象征性互动理论(G.H米德)核心问题:考察以象征符(尤其是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它有三个基本前提:1人是根据“意义”来从事行动的 2意义是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 3意义是由人来“解释”的。
意义、社会互动、解释,是象征性互动理论的三个重要概念。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
1大众传播的四大社会功能(本章重点)一、环境监测功能。
对社会而言,可能发出自然灾害等警告,促成信息流通,巩固社会规范。
对个人而言,提高新闻人物的社会地位。
对统治阶层而言,可以维持和巩固其统治地位。
对文化而方,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推动各种文化的发展。
二、社会协调功能。
激励和动员群众,提出对策,抵御有碍于社会安定的各种威胁;防止因报道某些事件和敏感问题造成的过度刺激;将公众的注意力集中到某些事件上去,形成论文中心。
对社会和个人,都有助于对信息的摄取和利用,也防止受传者因信息过多而无所适从。
有利于巩固统治阶级地位,防止外来文化“入侵”。
三、三、文化传递功能。
大众传播能够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并继续教育离开学校的成年人。
对统治阶级来说,促成社会社会化是他们的一种权力扩张。
对文化本身来说,可以起到促成该文化体系的一致性和标准化的作用。
四、娱乐功能。
有助于把统治阶层的权力扩展到生活领域,通过各种娱乐节目使意志和信念得到充分的体现。
对文化体系来说,形成了“大众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雅或精英文化。
2 传播的定义传播:既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一共享说~该定义强调传播者与受众者对信息的分享二交流说~强调传播是互动的活动三说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对受者施加影响,达到说服的行为。
3简述传播的四种基本控制形态?——控制形态有:一、政治控制。
集中表现在政府部门对传播的限制与管理上。
常见的手段有立法、行政、操纵新闻。
二、经济控制。
关键媒介在所有权上,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广告。
三、受众控制。
受众对传播的控制主要表现在反馈上。
有直接表示意见建议的(通过信件、电话等),有间接显示态度和看法(是否订阅报纸、收看节目等)传播者也主动收集公众反应。
四、自我控制。
一是媒介组织对本机构人员的纪律要求与行业规范,二是各类传播从业者按照一般的行为准则和自身的职业道德对自己行为的约束。
4传播契约的定义传播契约:参加传播的人带着可以支配他们的表现的契约进入传播关系,他们进入传播关系以遵守某种规定性为前提,这种契约,这种规定性,我们即称之为传播契约。
(完整word版)00642《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导论学习指导:本章是《传播学概论》全书的引论,重点在于了解传播学的关键概念、学科概况及学科背景。
第一节根植于人类生活的传播现象一、概念:1。
1964年,拉扎斯菲尔德在《宣传、传播与舆论》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大众传播科学”。
2.1947年,施拉姆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成立了第一个传播研究所。
3。
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二、问答:1.传播的定义大致分为哪三种类型?①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这是指通过传播共同享有一则信息、一种思想或态度,目的在于建立彼此之间认知的共同性.施拉姆认为:“今天我们可以给传播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它即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
”②强调传播是意图地施加影响—这是指甲方传递信息给乙方时,希望或要求乙方相信、接受并采取同一态度,而乙方原先并没有这种意向。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霍夫兰等认为,传播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③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美国传播学者贝雷尔森等认为,“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来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以及其他内容,这种传递的行为或过程通常称作传播”.2.人类社会的传播现象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传播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和人类文化史,社会发展史并存的,传播是一种社会行为,它的产生与发展是由来已久的。
3。
传播活动的演变过程?①传播活动是随着人类社会生活与信息交流的推进而不断发展与完善的;②人类社会的传播方式虽然简单,但是却是多通道,多样化的。
第二节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一、概念1。
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信息交流的社会学科。
2.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3。
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4.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完整word版)郭庆光《传播学概论》自考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传播概述【名词解释】传播学:研究人类社会传播现象和传播活动规律的学科。
人际传播:至少两人之间进行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活动。
工具性传播:人类进行传播是为应对环境,即顺利地有效地展开与自身生存和发展相关的一切行为。
麻醉作用:与大众传播媒介的接触,耗费现代人大量时间,使之越来越疏于行动,并以为自己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
即沉溺于被动的信息积累。
托马斯公理:如果人将某状况作为现实把握,那状况作为结果就是现实。
类似“自我达成的寓言”,即如果个人根据对状况的错误理解而开展行动,结果就可能使之成为现实。
【简答题】传播的本质形态多样性(使用符号不同)、时空遍布性(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行为伴随性(实物传播、贯穿性)、极端重要性(传播的本质)大众传播职业化的传播机构利用机械化、电子化的技术手段向不特定的多数人传送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其主要优点为:快、广、多、好(清晰度、保真度)。
传播的四大功能监测环境——用新闻不断地向整个社会及时报告环境的变动协调社会各部分——以【论述题】传播的定义(一)共享说:强调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额分享(二)影响说:强调是传者意图对受者施加影响、改变对方(认知、态度或行为)的过程(三)“仪式”说:强调是传者与受者之间开展的仪式(四)“符号“说:强调传播是符号的流动拉斯维尔的5W模式5W:Who(谁)→says What(说什么)→in What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对谁)→with What effect(取得什么效果)5W,传播结构(过程)中的5个要素和环节:传者、讯息、媒介、受者、效果。
5W,传播学的研究领域: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
5W模式的问题:(1)单向/双向(无反馈):线性模式,将传播堪称是单向传达信息、呈直线形态的过程。
但传播使双向的。
(2)孤立/联系:割裂传播过程与社会过程的联系(3)静止/变动:“讯息”往往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变化(e.g.噪音)(4)环节/要素:“效果”并不一定出现,传播可能无效,因此只是环节。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自己整理)
一.名词解释1.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2. 冗余信息:信息中包含的、不影响信息完整的、不容心愿自由选择的那一部分。
3. 反馈: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4.噪音:对正常传播的信息起干扰作用,使讯息变得不清晰的信号。
5. 群体压力:群体对其成员形成的约束力与影响力,包括信息压力和规范压力两种。
6. 意见领袖:是指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7. 编码:认知---表述过程,就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
8. 把关人:控制信息在信道里流通的个人或组织。
9. “5W”模式: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在 1948 年提出。
该模式首次将传播活动解释为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10. 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的社会集合现象。
多以聚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式出现,往往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干扰和破坏。
11.释码:受传者对接收到的信息的理解和阐释的过程。
释码过程要受到受众的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的影响,故体现了社会的多样性。
12. 信息沟:人们在掌握信息方面存在的差距。
由于这种差距的存在,人们才有进行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言语活动。
13. 经验学派: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传统学派,他们在传播学研究中占有主流地位。
他们多从行为主义角度进行研究,在研究中注重经验材料和实证考察。
14. 批判学派(西欧学派):是对欧、美等国持不同于美国实证分析、经验研究派别立场,坚持批判观和方法进行的研究的总称。
注重从宏观上研究传播和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结构的关系,对资本主义体制下的政府和传播持严厉的批判态度。
15.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第⼀章1、传播学起源: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中设了《传播》⼀章专门加以论述。
美国学者⽪尔⼠也在1911年出版的《思想的法则》中设了⼀个题为《传播》的短章。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
基本特点:(1)社会传播是⼀种信息共享活动。
也就是说,它是⼀个将单个或少数⼈所独有的信息化为两个⼈或更多⼈所共有的过程。
这⾥的共享概念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2)社会传播是在⼀定社会关系中进⾏的,⼜是⼀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施拉姆说:传播⼀直和社区⼀词有共同的词根,这并⾮偶然。
没有传播就不会有社区,没有社区也不会有传播。
所谓社区也就是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传播产⽣于⼀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
它⼜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表述的内容和采⽤的姿态措辞等等,⽆不反映着各⾃的社会⾓⾊和地位。
社会关系是⼈类传播的⼀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们保持既有社会关系并建⽴新的社会关系。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它⼜是⼀种双向的社会互动⾏为。
这就是说,信息的传递总是在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进⾏的。
在传播的过程中,传播⾏为的发起⼈——传播者通常处于主动地位,但传播对象也不是单纯的被动⾓⾊,他可以通过信息反馈来影响传播者。
双向性有强弱之分,但任何⼀种传播——⽆论其参与者是个⼈、群体还是组织——都必然是⼀种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展开的社会互动⾏为。
(4)传播成⽴的重要前提之⼀,是传受双⽅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信息的传播要经过符号的中介,这意味着传播也是⼀个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
符号化即⼈们在进⾏传播之际,将⾃⼰要表达的意思转化成语⾔、⾳声、⽂字或其他形式的符号;⽽符号解读指的是信息接收者对传来的符号加以解释、理解其意义的活动。
反馈也包括在符号解读基础上的再次符号化的活动。
共通的意义空间,意味着双⽅必须对符号意义有共通的理解,否则传播过程本⾝就不能成⽴,或传⽽不通,或导致误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概论一、名词解释1.内向传播:内向传播又称自我传播,自身传播。
是指发生在一个人体内的信息交流活动, 是作为意愿和行为的代表的主我作为他人社会评价和社会期望的客我间的信息交流。
在这个传播过程屮,发送信息的主题和接受信息的客体都是同一个人。
内向传播的核心是自我管理。
2.人际传播:广义的人际传播是指大众传播之外的一切人类传播类型,是一个人不借助机器设备与另一个人互动的传播模式。
狭义的人际传播是指两者或两者以上面刈•面或通过简单媒介进行信息交流活动。
人际传播是组织传播的基础。
其特点是直接传播,随意性大,保密性强,反馈迅速,速度可控;弱点是覆盖面窄,传播速度慢,内容易走形,多数留于记忆。
3.组织传播:组织传播是由各种相互依赖的关系结成网络,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的一种信息交流过程,是组织成员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与环境之间的信息互动。
组织传播包括信息,相互依赖的关系,传播过程,传播环境,传播网络五个部分。
4.群体传播:群体传播是群体内部成员Z间的信息传递和信息交流。
群体就是一定数量的个体基于某些因索和目的,以特定的方式组合而成的系统。
群体内各成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指向某种共同的活动目标。
群体传播是介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
5.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借助于一个或多个机器,产生和传递公众信息的一个过程,这些信息的目标为庞大的,异质的及分散的受众。
6.约哈里之窗:1955年,美国心理学家约瑟夫•卢夫特和哈瑞•英汉姆提出的分析人际关系和传播的约哈里之窗。
由于现实中人们的自我表露程度不同,每个窗口的大小也不同, 受到时间、地点、交往对象等因素的制约。
扩•大对他人的自我开放区域能够提高人际传播效率,自我表歸的过程不但能促进对自己和他人的理解,还能促进社会的协调与发展。
7.符号:符号就是用来指代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符号可以具体表现某物,也可以表示精神的抽彖概念。
符号是传播者与受众的中介,单独存在与其间,承担双方的信息交互。
8.倒U状曲线:一则消息中或高或低的恐惧都将导致少量的态度改变,而中等程度的恐惧将导致最大量态度的改变9.大众传播功能与效果的区别:大众传播的功能是从宏观角度来研究,而大众传播的效果是从微观角度研究人众传播对受众的认识和行为产生的影响。
大众传播的功能的研究对彖是传播媒介及其内容,即大众传播的功能的研究客体是大众传播本身,而大众传播的效果研究的客体是经过传播之后受众的态度和行为发生的改变。
10.两级流动模式:来自大众传播的消息和影响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首先抵达意见领袖这一屮间环节;接着,意见领袖将其所见所闻传递给同事或接受其影响的追随者。
这一过程被称为两级流动传播,即大众传播一一意见领袖-------- 般受众11・受众使用大众传播的动机:获取信息,认识外部世界:人要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与外部世界进行信息交流,同时人也有好奇心,对外部世界有了解的欲望娱乐消遣,满足情感和精神的需要:人们读报,听广播看电视除了是了解信息外,主要是为了欣赏文艺节目和娱乐。
获取知识:除了上述动机外,通过媒介了解信息,从而增加人际交流中的共同语言以及从传播内容中获得情感需要。
12.子弹理论:子弹理论又称魔弹论,其核心观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 他们所传递的信息作用与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一样,可以引起直接迅速的反应,他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意见,甚至支配他们的行为。
13.有限效果理论:有限效果理论认为,大众传播一般不能成为产生受众效果必要地和充足的原因,媒介仅仅拥有极小或者有限的效果,传播中有另一些相互牵制的因素会影响传播效果。
14.教养理论:长时间收看电视的人,其对社会现实的看法更加接近于电视所呈现的景象,而非真实情况,也就是说,电视通过长时间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了观众的现实观和社会观,并且人们基于这样的现实对自己的日常生活作出判断。
、15・麦卡卢汉的媒介决定论:①热媒介与冷媒介:电影广播照片书籍等传递信息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用过多感官和思维活动就能理解的媒介是热媒介。
而传递的信息少而模糊,需要感官和思维配合理解的就是冷媒介,比如电视电话漫画谈话。
②媒介即信息:传播媒介最重要的效果在于它影响了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
③地球村理论:电子媒介的出现使得世界变成了一个部落,地球变成一个村庄。
16.沉默的螺旋理论:和媒介屮主流观点持相反意见的人由于害怕被排斥而保持沉默。
人们在表明自己观点之前要对周围环境进行观察,如果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意见时,就倾向于大胆表达,当发现自己是少数时,就会选择沉默或者附和优势意见。
17.第三者效果:特定的消息对你我这样的人没有什么影响,但是--般读者可能会受到很大影响。
人们倾向于夸大大众媒介消息对其他人的行为态度的影响18.强大效果模式:如果根据传播理论的原则审慎地筹划节目或传播活动,大众传播就能发挥强大的影响。
19.把关人:把关人又称守门人,是指在向受传者传递信息的过程中,有权控制信息的流量和流向,影响着受众对信息的理解,决定让那些信息通过并如何通过的人或者机构。
编辑记者和国家,政府等都可以充当把关人。
20.议程设置: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就是媒介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通过反复播出某类新闻报道,以强化该话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
也就是说,当某一问题被大众媒介所关注,那么该问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位置就会得以提升。
21.抽象阶梯:人类语言将不同数量的信息编成单一符号的能力,简称抽象阶梯。
越是抽象,字词与现实的联系越不直接,他们之间的相符程度就越低。
二、简答1、人际传播的特点和弱点直接传播:人际传播不依赖大众传播媒介作为中介物随意性大:在人际传播屮,传者和受者的位置和传播的内容和方式都能随意调整保密性强:因为这是一种直接交流反馈迅速:由于这是一种血对血或者借助简单媒介的传播,因此传者与受者之间能迅速反馈速度可控:双方能根据需要进行速度的控制覆盖面窄,传播速度慢:由于这是一种而对面或者借助简单媒介的传播,信息的传播受到时间空间的制约,传播效率不高容易走形:多为口头传播,信息的复制和保存能力差多数留于记忆:由于个人素质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容易造成信息失真,形成人为的传播障碍2、大众传播中信宿对信息的选择过程①选择性接触:受众倾向于接触那些他们认为与自己已有态度相一致的媒介讯息,并且避开与自己固有观念相悖和不感兴趣的信息,即可能带来不协调的信息。
②选择性理解:人们通常依照某些经验來接受和理解传播内容,或根据自己已有观念來理解信息,对那些与自己原有观点相反的内容加以排斥和扭曲,以维持自己现有的观念和立场。
因此受众对所接触的信息所给予的意义,不一定同传播者想要给予的意义相一致, 甚至会产生相反的理解③选择性记忆:受众成员对其所接触理解的媒介信息,并非能长久地映入脑海中,而是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只是有选择的记住一部分内容,其余部分则被忽略。
人们只倾向于记住与自己“主导参考结构”相一致的态度,而忘记与自己意见不合的资料。
3、信宿在解码过程中会受到那些因素的影响信宿在解码过程中受到两种因素的影响:(1)结构因素:指感官刺激在人的神经系统中引起的反应(2)功能因素:具体体现为人们理解事物时总是把事物组织起來而赋予其意义,会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①、需要和动机:只有外界刺激与内在需要相一致时,外界刺激才会被受众注意和理解,否则就会被冋避②、态度:受众的理解呈现与已有态度一致的趋势③、情绪:不同情绪状态下的人们对同一传播内容产生不同理解④、个性:个性不同的人们会对同一传播内容产生不同理解⑤、文化背景:文化背景塑造人们对传播内容的观点⑥、假定:理解是根据已有的假定而来的4、大众传播的内容有哪些共性以及哪两种基本形态①选择性: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的内容,是其经过选择的,并不是全盘反映的。
同样,受众所收到的信息,也只是其从媒介提供的内容中选择出来来的②综合性: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传播的内容是综合的,各种形式各种内容都会有③公开性:是面向社会的,是公开的④娱乐性:大众传播的内容大多是娱乐性的而不是消息性的。
⑤政治性:大众传播的内容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往往符合某一政治集团的利益。
大众传播的内容由两部分组成:“说什么”和“怎么说”“说什么”是特定内容,是传播的核心,传播内容的差异就体现在这里。
“说什么”不是由完全有大众媒介决定的,而受制于他们存在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
“怎么说”就是特定的传播内容和手段,虽然它具有外在性和形式性,但是其作用举足轻重, 传播学中关于劝服与态度改变的问题,大多涉及这一方面。
5、大众传播的受众有哪些群体性与个体性特点受众在接受和处理大众传播信息时,即具有群体特性,又有个体特性。
(一)群体特性①大众传播的受众数量巨大。
许多大型媒介的受众要用几十万甚至上亿来计算,这些受众除了工作和睡眠,接触大众传播的时问最多,一般为4到6小时。
②大众传播的受众分散在各个角落,从事着不同的职业,有着不同动机,互不认识互不联系,是无组织群体③大众传播的受众由成分复杂的一大批人组成,不同受众对不同的传播内容有明显的选择倾向。
④大众传播的受众相对于传播者而言是隐匿的,传播者对受众的了解是笼统的,只能了解受众整体的主要特征和愿望,而无法了解单个个体的要求(二)个体特性①虽然大众传播的受众大多由具有共同经验的个人组成,但是受众作为群体中的个体,受到人际传播和社会关系的影响,又由于个人心理结构的差异,因此表现在刈•信息内容的选择认知方面均有所不同。
②在传播过程屮,传播者、受众和传播内容三者Z间,除了受众对社会信息有独立的价值判断外,传播者与受众的利益是否一致,也会影响传播效果三、综述1、七种宣传策略(概念及举例)(1)辱骂法概念:辱骂法是给某一思想贴上一个不好的标签,使我们不用证据就拒绝和谴责这种思想。
辱骂法在比较广告中被使用,更普遍地是被运用在政治和其他领域的公开演讲中。
举例:(2)光辉泛化法概念:光辉泛化法又称晕轮效应,是将某事物与好字眼联系在一起,借好事物的光,使我们不加证实而接受或赞同另一类事物。
比如产品的名称都会使用好字眼。
光辉泛化法在广告和政治宣传中使用极其普遍,因此人们很难注意到它。
举例:(3)转移法概念:转移法是指将某种权威、约束力、令人尊敬或崇拜的事物的威信转移到其他事物上, 使后者更容易被接受。
转移法通过联系过程起作用,通过联系而欣赏,传播者的目标是将一种观念、产品或某项事业与人们赞赏的东西联系起来。
转移法在政治和商业上都有广泛的用途。
有吋转移法也可以借助两个人在一起的场面实现,将一个人的魅力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
举例:(4)证词法概念:证词法利用某些令人尊敬或讨厌的人说出的话,来加强对某人、某事、某产品的定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