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第4课时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合集下载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课件2.4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人教版)
向内陆自然带的变化;从山麓向山顶更替的是垂直地域分
异,如喜马拉雅山等一些高山地区自然带的分异。
3.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判读方法
判定南
北半球 判定热量带 判断纬度高 低 判断阴阳坡
南坡同类自然带高于北坡,则该山脉一
般位于北半球 山麓的自然带(基带)反映所处的热量带 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纬度位 置越低
巴西高原东南部的热带雨林带
成因类似于马达加斯加岛东岸 的热带雨林带
南半球缺少寒带苔原带和亚寒带针 南半球相应纬度带是海洋,没 叶林带 有陆地分布
天山、昆仑山山麓的绿洲
高山冰雪融水使其地表水或地 下水丰富
三、影响雪线分布高度的因素
温度(热量或纬度) 降水因素 地貌 因素 季节因素 自然环境 变迁、人类 活动因素 气候、地貌 等因素综合 作用 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 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少,雪线越高 坡度越大,积雪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 高;阳坡接受到的太阳辐射量较多,气温偏高,雪 线位置偏高,阴坡则相反 夏季气温高,雪线上升;冬季气温较低,雪线下降 全球变暖,使雪线上升;臭氧层破坏,使雪线上升; 沙漠化造成气候变干,使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 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吸收太阳辐射 能力上升,导致冰雪融化,雪线上升 喜马拉雅山南坡,即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 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的影响,因此雪线高度 南坡比北坡低
分析地理现象;二是掌握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及成因。
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形成基础——地球圈层之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地球圈层之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是地球环境整 体发展演化的基础,也是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如下图 所示: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
(1)地理环境中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2)各要素表现出来的特征与整体环境表现出的特征一 致。 (3)一个要素发生变化也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
高三地理复习优质课件1:2.12陆地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高三地理复习精品课件
温带荒漠带
针对训练: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 机整体。同学们可以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推测气候 的形成与特征;而气候又是影响自然带分布的最重要因素。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与“自然 带分布模式图”之间的对应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整体 性 (2)在“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中,甲地位于 西风带 (风带), 请在图上相应的位置用箭头画出该风带的风向。 (3)A地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 是 热带雨林气候,对应的自然带①是 热带雨林带。 (4)从“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上可以看出,C地在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考点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考点透析
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 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自然地理 环境中的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和土壤 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对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举南方 低山丘陵区的例子加以理解。
中纬度
山地的垂直地 带分异
水热状况
海拔高度
海拔较高的低 纬山地
合作探究:
1、自然带的分布与气候类型的分布是否为完全一 一对应关系?你能否举例说明?
2、关于垂直地域分异的几个规律性问题及判读
学法指导
(1)世界陆地自然带与世界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
(2)植物是自然带的明显标志,因此自然带多以植物命 名,表现为“温度带+植物类型+带”的形式。
(2)湖泊消亡引起了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 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A)
A.整体性
B.差异性
C.稳定性
D.脆弱性
二、差异性:陆地自然带及分布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五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件(43张)
考点一
考点二
2.水生动物(鱼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1)生存空间:①湖面(海域)广阔,生存空间大;②跨度大(流程长),水域环境多样,种类繁多;③河湖(海)相连,有利于×××洄游产卵。(2)气候:①纬度低,水温高,生长速度快;②水温适宜,利于产卵、繁殖;③水域浅(纬度低),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3)水文:①盐度高(低),适宜咸水(淡水)鱼类生存;②纬度(海拔)高,盐度低、水温低,适宜冷水性鱼类生长;③结冰期长,存活率低;水质好。(4)食物:①多条河流入海(湖)/寒暖流交汇(上升流/水温变化明显),底层海水上泛,营养盐类丰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②水草丰美/其他鱼类为×××提供充足饵料。(5)天敌:缺少天敌制约,繁殖速度快,种群密度大。(6)人类活动:水质下降,污染加重;过度捕捞。
考点一
考点二
(1)当地的自然植被属于(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2)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气温 B.降水 C.光照 D.土壤
考点一
考点二
分析解答 第(1)题,考查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地域分异规律)及逻辑思维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提供的时间“3月25日”和关键词语“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可推理出3月25日当地自然生长的杂树萌生新叶而呈现一丝绿色,说明当地自然植被是落叶阔叶林,故选B项。常绿阔叶林冬季不落叶,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常绿硬叶林为地中海气候区植被,我国东部地区为季风气候,排除C项;观察景观图中杂树枯叶的特征,可排除D项。第(2)题,较温暖的气候才能满足灌木四季常绿,冬季气温过低则难以生存,因此气温是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答案 (1)B (2)A
专题五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整体性和差异性课件
B.暖干
C.冷湿
D.冷干
()
【名校课堂】获奖P P T -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五整体性和差异性 课件( 最新版 本)推 荐
【名校课堂】获奖P P T -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五整体性和差异性 课件( 最新版 本)推 荐
【答题思维路径】 第(1)题,思路分析如下: 第(2)题,思路分析如下:
【名校课堂】获奖P P T -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五整体性和差异性 课件( 最新版 本)推 荐
【名校课堂】获奖P P T -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五整体性和差异性 课件( 最新版 本)推 荐
【名校课堂】获奖P P T -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五整体性和差异性 课件( 最新版 本)推 荐
3.影响东部山地多年冻土下界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
A.热量
B.水分
C.风速
D.光照
4.西部山地多年冻土下界较同纬度的东部山地高,主要原因是 ( )
【解析】5选B,6选A。第5题,由图中信息可知,林分密度越大,林地总蓄水量先 增大后减小;林分密度增大,土壤最大持水量呈先增后减趋势;枯落物及林下植 物最大持水量随林分密度变化不大,和土壤最大持水量没有直接关系。第6题, 土壤的发育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肥沃程度和枯枝落叶的分解密切相关,直接 影响土壤的腐殖质层即有机物的积累,当植被的林分密度过大时,植被遮挡太 阳辐射,林下光热不足,枯落物难分解,土壤发育较差。低密度林,光照和热量 条件好,但林地总蓄水量少,水分条件不好;因此高密度林不利于土壤养分的循 环累积;由图可知,密度越大,总储水量会逐渐减少,因此也不利于林地涵养水 源功能的发挥;低密度林林冠截留能力较弱,雨水直接渗透土壤,但是涵养水源 主要依靠植被根系的吸水和固水能力。
【名校课堂】获奖P P T -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五整体性和差异性 课件( 最新版 本)推 荐
人教版高三地理二轮复习课件:整体性和差异性专题(共61张ppt)
C.针阔叶混交林
D.草原
(C )
解析:根据自然带水平分异规律,常绿阔叶林和常绿硬叶林 均为亚热带自然带的植被,而该地区为 45°N,不可能有这 两种植被,故 A、B 项错误;针阔叶混交林主要分布在亚欧 大陆中高纬度地区,图示地区为 45°N,且为山区,故为针 阔叶混交林,C 项正确;草原一般为降水量较少的半干旱地 区对应的植被,而图示地区西侧受西风带和地形抬升作用的 影响,降水较多,故不可能是草原,D 项错误。 答案:C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①生产功能,如植物的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 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要素统一在一起,在 一定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 ②平衡功能,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 (3)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一个要素的演化 伴随着其他要素的演化,各个要素的演化是自然环境演化的 一个方面,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是地貌、土壤、生物、水 文统一演化的过程。
2.导致该地区中小湖泊面积增大的主要原因是 A.地面温度上升 B.湖面蒸发作用加强 C.降水强度增大 D.地表径流量增大
(D )
[题组冲关] 如图示意近年来黄河源地区的中小湖泊面积与气候、水
文要素关系。读图,完成 1~3 题。
3.该地区中小湖泊补给水源主要是 A.大气降水 B.冰雪融水 C.冻土融水 D.地下水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 ①看更替方向:东西方向。 ②看延伸方向:多南北方向。 ③看自然带变化:森林→草原→荒漠。 ④看主导因素:水分。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误区警示 (1)沿 某 线 自 然景 观呈 现 森林 —草 原 —荒 漠 的 变化 并非 都属于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如非洲从刚果盆地向南北 两侧的变化应属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澳大利亚沿南 回归线由东向西与非地带性现象有一定的关系。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一部分第四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件ppt
例1 下图为当今全球气候变暖原理及效应图。读图,回答(1)~(2)题。
(1)对图中箭头①的解读,正确的是( C ) A.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减少 B.地面吸收的大气辐射减少 C.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多 D.大气逆辐射释放的热量增多
(2)该图反映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 D ) A.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B.相互影响,实现环境自我修复 C.具有地带性分布特征 D.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
分异规律 形成基础
从赤道到两极的 地域分异
热量
从沿海向内陆的 地域分异
水分
山地的垂直地域 水热状况
分异
影响因素
分布规律
高低纬明显;自然景观南 太阳辐射
北更替,东西延伸
中纬度明显;自然景观东 海陆分布
西更替,南北延伸
海拔
中低纬度高山明显;从山 麓到山顶更替
特别提示: ◇ 垂直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与水平地带中从赤道向两极的变 化相似。 ◇ 垂直自然带的分布与山体所在的纬度和山体的相对高度大小有关。 山体所在的纬度越低,相对高度越大,垂直带谱越复杂。反之,越 简单。 ◇ 山体的基带(山麓的自然带)与山体所处的水平自然带相同。 ◇ 同一自然带,同一海拔阳坡高于阴坡(热量);纬度越高,同一自然 带分布的海拔越低。
例2 下图为金沙江(28°15′N)两岸的植被垂直地带性分布示意图。读 图,回答(1)~(2)题。 (1)图中甲自然带为( A )
A.针叶林带 B.落叶阔叶林带 C.荒漠带 D.针阔叶混交林带
(2)甲自然带阴坡分布的上限高于阳坡,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C ) A.地形 B.土壤 C.水分 D.坡度
【解析】第(1)题,大气吸收具有选择性,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 源于地面长波辐射,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其吸收的地面红外线长 波辐射增多,导致气温升高,C正确。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之山体效应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热门考点课件( 22张)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⑤
3.最热月气温10℃等温线一般与山地林线相重合,但青藏高原的最高林线不与该线重合,而且位于青藏 东南部,其原因是( )
A.气温高 B.降水多
C.光照强
D.坡度缓
精讲精析 影响山体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
a.山体所在纬度——相同高度的山体,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复杂。 b.山体海拔——纬度相当的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复杂。 c.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复杂。
典型例题
【答案】1.C 2.A
1.材料“山体效应指由于隆起山体中央的温度(T1)和山体外相同海拔自由大气的温度(T2)差异较大”, 说明山体效应形成原因是山体的热力效应所产生山体内部比外部(或外围低地)温度高的温度分布格局。结合大气受 热过程,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山体内部海拔高,空气较稀薄,白天地面接北收的太阳辐射较山体外部多, 传递给大气的热量也较多,大气温度较高。山体外部的地面热量传递到与山体相同海拔高度时,距地面热源距离远, 热量已大为减弱,所以温度低,③正确;读山体效应示意图,山体内部地形闭塞,同外界热交换少,白天热量不易 散失,温度高,②正确;与地势高,日照时间长无关,①错误;空气稀薄,大气保温作用较弱,主要发生在夜间, 但山体效应主要发生在白天,④错误;故答案为:C。
2.山体效应使山体内部温度更高,利于森林向高海拔处生长,因此山体内部林线更高,A正确;纬度越低、相 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复杂,山体内部与外部相比,相对高度较小,因此自然带谱复杂程度较低,B错误;山体 效应影响山系中央和外围地区,对山麓自然带影响不大,C错误;科罗拉多落基山脉西部离海洋较近,是西风的迎 风坡,来自太平洋的水汽被山地抬升,降水较多,因此西侧雪线更低,D错误;故答案为:A。
2013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第4课时 区域可持续发展
( 3)
( 河流航运价值的分析判断 4)
( 流域开发治理的综合效益包括防洪、抗旱、发电、航运、 5) 供水、灌溉、养殖、旅游、水质、土地利用等方面。
【例 2】 ( 2011年福建文综, 37题, 37分) 如图为 R 河流域及周边地区 图。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R 河塑造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 峡谷平均深度达 1 600 m 。R 河中上 游地区年降水量约为 250~500 m m , 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 100 mm。 甲国在 R 河干支流上修建了近百座水库和大型引水工程, 促进 了该国西部的城市和工农业的发展。 ( R 河大峡谷呈现出谷底荒漠、北壁林木苍翠、南壁植物稀少的 1) 景观, 分别说明其成因。 ( 与甲国西部沿海地区相比, 河沿岸地区工业较不发达, 2) R 分析其 原因。 ( 分析 R 河河口出现断流现象的人为原因。 3) ( 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 4) 分析 R 河径流量减少对下游自然环 境的影响。
2012年海南地理 16、 区域 经济 发展 17、18题, 9分 2012年福建文综 37( ( 题, 3) 4) 22分 2012年广东文综 41( ( ( 题, 3) 4) 5) 20分 区际 联系 与 区域 协调 发展 2012年安徽文综 28、 29题, 8分 2012年江苏地理 29 题, 14分 2012年浙江文综 37( 题, 2) 10分 以资源跨区域调配线路示意图为载 体, 考查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地理背 景、意义、影响及对策。结合热点 图文材料, 考查产业转移的原因及影 响。 以热点区域或典型区域为背景材料, 考查区域经济发展条件、发展过程 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大部分可通航, 通往全国大 部分地区 建水电站, 开发水能
建水库, 建船闸, 促航运
2013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1部分 专题2 第5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课件
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分析
解题思维流程
【通关锦囊】 从本质上讲雪线高低是与纬度、蒸发量、降 水量的关系,具体影响因素有:山体所在纬度——纬度 低,雪线海拔高;纬度高,雪线海拔低;坡向——阳坡雪 线海拔高,阴坡雪线海拔低;迎风坡雪线海拔低,背风 坡雪线海拔高。
(3)我国西北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在干旱的荒漠地区,常常 有绿洲分布,这主要是因为高山地区有大量的冰雪融水, 形成了丰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是非地带性因素影响造成 的。 答案 (1)B (2)A (3)C
非地带性因素的分析方法 受地形起伏、海陆分布、洋流等因素的影响,陆地一 部分自然带的分布不具备地带性规律,或者陆地自然带地 带性规律表现得不很完整、不很鲜明,这些因素称为自然 带非地带性分布因素,它们使地理环境更加复杂多样。可 从以下四个方面对非地带性因素进行分析:
D.f—江淮平原把旱地改造成水田,加剧了土壤盐碱化
答案 (1)B (2)D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应用角度分析 (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常 分析某一区域景观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 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 (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 的变化。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 题,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 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1)地形状况对自然带分布的影响。地势的高低、山脉 的走向等都会对自然带的水平分布产生一定的影响,改变 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如南美洲南端安第斯山脉的东部和 西部自然带不同,就是安第斯山脉的阻挡作用,使温带落 叶阔叶林不能继续向东延伸,在巴塔哥尼亚高原形成温带 荒漠带。
(2)海陆位置对自然带分布的影响。陆地的大小、陆地 的纬度分布等对自然带水平分布的影响十分明显,往往约 束自然带的延伸,甚至使某些自然带在某一大陆缺失。如 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的原因是该地区全部 为海洋。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海拔/m 500 m 以下 500~1 000 m 1 000~1 500 m 1 500~2 000 m 2 000~2 500 m
硒含量均值/(mg·kg-1) 0.17 0.23 0.28 0.49 0.97
样本数/个 382 3 788 2 348 2 060 1 174
1.500 m 以下地区样本数较少,主要是由于( )
(4)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红壤:是在湿热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土 壤,“酸、瘦、黏”是其特性,较贫瘠。
(5)云贵高原石灰岩地区:因受成土母质岩性影响,成土速度较 慢,土层浅薄。
(6)水稻土:我国南方地区在人类生产活动(长期种植水稻)中形成 的耕作土壤。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丰富,较肥沃,多呈青灰色。
(7)冲积平原地区和河流三角洲地区:土层往往比较深厚,土壤 肥沃。
群落属性
影响因子
离河岸距 离(m)
群落结构
群落盖度 (%)
海拔 (m)
土壤 含水 量(%)
土壤容 重
(g/cm3)
土壤电 导率
(mS/cm)
50
乔—灌—草 30.33 916 5.73 1.41 0.36
200 乔—灌—草 34.00 917 5.04 1.50 0.59
350 乔—灌—草 40.33 914 4.42 1.50 0.37
视角 1:以某地土壤矿物养分含量分布变化的研究成果为命题背 景,综合考查土壤的分布和成因等相关内容
(2022·安康二模)云南省新平县哀牢山区有大面积富硒土壤。研 究表明,有机质能够促进土壤微生物活性提高,加强土壤中硒元素 的吸附和固定。下图示意新平县哀牢山不同海拔样本土壤硒含量, 采样点选择考虑了分布的均匀性。据此完成 1~3 题。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对接迁移。非选择题无论是陌生的地理知识, 还是已有的地 理知识, 都需要回归教材, 进行知识的联想、迁移, 并实现与新 问题的对接, 这样才能找准答题的突破口。例如, 上题解答过 程中, 要联系 “气压带、 风带” “南极地区自然环境特点” “自 然地域分异规律” “农业区位因素”等课本知识, 并与本题中 的“大气透明度极佳”“科考船„„遇到的困难”“P 大陆 自然带„„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P 大陆热带草原带„„ 的农业地域类型”完美对接。
答案: 1) ( 本区北部以平原为主, 南部以低山丘陵为主; 地势南高北低; 北 部海岸线较平直, 南部海岸线曲折, 多岛屿。 ( 河流径流量大, 2) 携带泥沙量大; 位于河流入海口, 地势低平, 流速缓慢, 以堆积作用为主, 泥沙大量堆积; 地处海陆交界地带, 海水的顶托使堆 积作用增强, R 河的河口地段形成众多的沙洲。 在 ( 特点: 3) 城镇用地比重明显增大, 滩涂比重略有增加; 其他各类用地比 重减小。 不利影响: 水资源减少, 水质下降; 生物多样性减少; “热岛 城市 效应”增强; 生态调节功能减弱。
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呈现 热带草原景观 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巴西 高原东南部、澳大利亚东 北部的热带雨林带 南半球缺少苔原带和亚寒 带针叶林带 我国新疆天山、昆仑山山 麓地带分布的绿洲
海拔高, 气温低, 降水 少, 不能形成热带雨林 气候 信风来自海洋, 温暖湿 润; 山地迎风坡, 多地形 雨; 暖流增温增湿 南半球相应纬度是海 洋, 缺少陆地分布 高山冰雪融水使其地 表水或地下水丰富 苔原带、亚 寒带针叶林 带 温带荒漠带 热带草原带 热带雨林带
( 描述图示区域地形的主要特点。 1) ( 分析 R 河河口地段多沙洲的自然原因。 2) ( 据表归纳 R 河三角洲经济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特点, 3) 并指出该变 化对自然地理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图获取信息, 并进行正确的解读从而 转化为答案。第( 题, 1) 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一般把握地形类型及分 布、 地势特征和海岸线三个方面。 地形类型及分布和地势特征根据图 中的等高线特征可以直接读出, 而对海岸线特征的描述属于本题的特 殊之处, 从图中看出, 南北海岸线的确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2) 沙洲 第( 题, 是泥沙堆积的结果, 泥沙的堆积与河流含沙量的高低、河口处的地形 坡度和海水的顶托作用有关, 在此解题思路的引导下, 结合长江的水 文特征作出具体分析和回答。第( 题, 3) 从表中的数据比较中可以得出 R 河三角洲经济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特点, 针对这种变化具体分析 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注意关键词 “自然地理环境” “不 和 利”。
材料二
流入里海的伏尔加河南北
近跨 15个纬度。河流都流经平原地区, 落 差很小, 水流缓慢平稳。 伏尔加河流域冬季寒冷而漫长, 多降 雪, 且河流封冻时间长。夏季短促温暖, 降 水量较少, 流域内降水以降雪为主, 春季气 温回升, 积雪和河冰融化易发洪水, 春季径 流量达 60% 以上。 俄罗斯对伏尔加河大规模开发利用始于 20世纪 30年代, 在河流的 干支流修筑了许多大型水坝, 从而实现了航运、发电、灌溉、防洪等综 合经济效益。同时也修建运河与外海( 如黑海) 和其他河流相通。
【典例】( 2012年江苏地理, 27(1) (3)(4)( 题, 5) 13分) 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如图是我国第 28次南极科考航线和 P 大陆自然
带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
科考队在南极冰盖之巅——冰穹 A ( 海拔 4 093米)
的昆仑站成功安装了我国自主研发的首台南极巡天光学望 远镜 A ST3-1, 用于对超新星、太阳系外行星、瞬变天体的 研究。
( 分析里海湖面不断缩小的原因。 1) ( 试分析里海夏季南部和北部表层水温相差小, 2) 而冬春季南 北水温相差大的原因。 ( 伏尔加河流域易发生哪些自然灾害?对伏尔加河的航运、 3) 发电、灌溉会带来哪些不利的影响?
形成基础
组成要素
统一 演化 的过 程
具 体 表 现
牵一 发而 动全 身
产生 新 功能
生产功能、平衡功能
【例 1】( 2012年福建文综, 37题( 2) 题, 1)( (3) 25分) 如图示意中 国东部某区域。阅读图文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 要大力扩大文化、软件 和信息服务、商贸流通、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出口。积极 支持东部地区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进一步提高能 源、土地、海洋等资源的利用效率。
地理 环境 的差 异性
2012年安徽文综, 27题, 4分 2012年浙江文综, 7题, 4分 2012年北京文综, 4~5题, 8分 2012年山东文综, 1~2题, 8分
以模式图或统计图为背景, 考 查地带性与非地带性自然区 域现象的分异规律。
答案:1.地貌 2.水平
3.非地带性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热量、 水分
海 拔 高 度
喜马拉雅山 的垂直自然 带分布
影响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的 主要因素有: 纬度、海拔、 相对高度、坡向等。
【例 2】 ( 2012年北京文综, 4~5题, 8分) 下图为某山地的垂直带 谱示意图。读图, 回答( 各自然带的界线随季节变化而移动 B. 北坡热量条件差, 林带上界比南坡低 C. 南坡冰雪带下界因降水量大而较低 D. 南北坡山麓水平距离造成基带差异大 ( 该山地位于( 2) )
综合题的答题步骤
1. 审题。 首先要审明中心词, 明确所要论述的对象是什么; 其次是审 条件限制词, 依据条件限制词进行相关知识的迁移, 并进行筛选, 确 定答题范围, 罗列答案要点; 最后结合解答方式词和内容回答词, 进 一步提炼, 如上题中的中心词为 P 大陆; 条件限制词如第( 题中的 5) “有利”; 内容回答词如第( 题中的 1) “原因”, 3) 第( 题中的 “困难”, 第( 题中的“影响因素”; 4) 解答方式词如第( 题中的“分析” 4) “说 明”, 5) 第( 题中的“试分析”。
A. 喜马拉雅山脉 B . 天山山脉 C. 祁连山脉 D. 昆仑山脉
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认真读图, 明确山地垂直 带谱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 1) 图中信息显示该山 第( 题, 地是东西走向, 南坡带谱复杂, 大部分自然带在南坡的分 布海拔低于北坡, 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判断该山位于青藏 高原边缘, 南坡是西南季风迎风坡, 降水多, 雪线低, 项正 C 确, 、 项错误。 A B 南北坡基带差异大是南北坡基带海拔不 同导致的, 项错误。第(2)题, D 天山、祁连山和昆仑山的南 坡基带都不可能是雨林季雨林带。答案为( C , 1) (2)A 。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分布规律 分异规律 形成 基础 主导 因素: 热量 重要 因素: 水分 影响 因素 文字 示意 图 主要分布 地 区典型事 例 非洲沿 20° 经线 E 自然带的 变化
由赤道到 两极的地 域分异( 纬 度地带性)
太阳辐 射( 纬 度位 置)
纬线延伸, 纬度更 替( 东西延伸, 南北 更替) 。低、高纬度 地区明显
解析: 第(1) 首先明确大气透明度主要与空气中水汽和杂 题, 质的含量有关, 然后结合南极洲的地理环境进行相关的分 析。光学望远镜需要在黑暗的环境下观测, 24小时不间断地 观测只能是在极夜时期。第(3) 科考船往返中山站和乌斯 题, 怀亚港之间主要在大西洋中航行, 属于盛行西风带, 风大浪 高, 并且有西风漂流, 同时又有从南极大陆冰盖断裂进入海 洋的冰山, 这些都会造成航行的困难。第( 题, 大陆是澳大 4) P 利亚大陆, 自然带的分布呈明显的半环状, 从南北方向看, 纬 度地带性明显, 即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从东西方
( 昆仑站所在地区大气透明度极佳, 1) 其原因主要 有 、 ; 该地在 时期, 可以用光学望远镜 24小时不间断地对星空进行天文观测。( 3分) ( 科考船往返中山站和乌斯怀亚港之间可能遇到的困难 3) 有 、 等。( 2分) ( 分析 P 大陆自然带分布所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 4) 并说明其 主要影响因素。( 4分) ( P 大陆热带草原带最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5) 分析其有利条件。( 4分) 。 试
3. 书面表达。应按如下步骤进行: ( 先构思或草拟答题要点, 1) 尤其是答题的关键点。 ( 避免出现错别字, 2) 表达不清的、不严谨的、口语化的或与已 知原理、规律相违背的语句。 ( 保证字迹工整, 3) 卷面整洁。
【变式训练】
( 2012年江南十校二联) 结合图与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里海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咸水湖, 今天的里海是 古地中海残存的“海迹湖”, 里海湖面一直处于不断缩小 的状态, 近百年湖面萎缩有加快的趋势。 里海及附近气候干旱, 蒸发非常强烈。夏季南北表层 水温差异较小; 但冬春季表层水温温差大。 里海入湖补给水径流量的 85% 来自北部的伏尔加河。
1991年和 2008年 R 河三角洲经济区各类用地比重/ %
年份 1991 2008 水田 48. 08 41. 87 旱地 14. 47 9. 89 林地 18. 72 17. 27 草地 0. 34 0. 04 园地 0. 21 0. 03 城镇 9. 65 23. 91 陆地 水域 7. 96 6. 35 滩涂 0. 35 0. 63 未利 用地 0. 22 0. 01
从沿海 向内陆 的地域 分异( 经 度地带 性) 山地垂 直地域 分异( 垂 直地带 性)
主导 因素: 水分 重要 因素: 热量
海 陆 位 置
经线延伸, 经 度更替( 南北 延伸, 东西更 替) 。中纬度 地区明显 从山麓到山 顶更替, 高 山、高原地 区明显( 水平 延伸, 垂直更 替)
亚欧大陆中 纬度地区从 沿海向内陆 依次为: 森 林、草原、 荒漠
向看, 经度地带性明显, 即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经 度地带性主要受水分的影响, 纬度地带性主要受热量的影 响。 第(5) 澳大利亚的热带草原带因为草场丰富, 题, 农业地域 类型是大牧场放牧业, 在此要与混合农业区分开, 混合农业 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气候区。大牧场放牧业是商品农业, 因此 需要地广人稀、 交通便利, 技术水平高等条件, 放牧业要求有 丰富广阔的草场资源, 而草场的形成必须有与之适应的气 候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