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古诗鉴赏——基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性阅读+专题三+核心突破一+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 第四篇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一 古诗词鉴赏讲解课件

中考语文 第四篇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一 古诗词鉴赏讲解课件
(2)本诗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请作赏析。(3 分) “对 花惊白发”写 出对时光流 逝的感慨;“ 见雁忆黄 河” 写出对家乡的 思念;“乱后 书来少”表达 对亲人的牵 挂;“不堪羁宦日 ”表达对宦游的厌倦。
2.(2015·舟山)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5 分)
崆 峒①
[清]谭嗣同
1.(2015·杭州)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题。(5 分) 九日寄子约① [明]皇甫
漫有登高兴,兼当望远何? 对花惊白发,见雁忆黄河②。 乱后书来少,霜前木落多。 不堪羁宦③日,同是阻干戈。
【注 释】①子约: 即皇甫濂, 作者之弟。② 黄河:代 指故乡。③羁宦: 离家在外地做官。
(1)从 首联登高、望远等词语中,可 判断标题里的“九 日”是指重阳节。(2 分)
第四篇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一 古诗词鉴赏
从 2013~2015 三年间浙江各地的语文中考试题来看, 古诗 词鉴赏所考查 的内容和形式 都趋于稳定, 题型有简答 题、填空题和选择 题,一般设置两道小题。
浙江 各地市多倾向 于以课外古 诗词材料来命 题考查, 命题 考查点主要有 :①把握古诗 词的意象与意 境。②品味 古诗 词凝练的语言 ,体悟诗人的 思想感情。③ 理解古诗词 的内容,体会表达 技巧和表达效果。
示例 :最能体现诗人心境的词 语是“淡然” ,体现了 诗人享受朴素宁静 生活的淡泊情怀。
4.(2013·温州)古诗阅读。(5 分) 柏林寺南望 [唐]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①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②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注释】①精舍:寺庙,指柏林寺。②霁:雨止。
(1)诗 的前两句描写诗人遥闻钟声、 泊舟穿径的情景, “ 微 ”“ 深 ” 二 字 体现 出 了 柏 林 寺幽 静 或 幽 深的 环 境 特 点。(2 分)

精品文档 (39)古诗鉴赏 专题四

精品文档 (39)古诗鉴赏 专题四

这一专题,主要是关于古诗鉴赏具体步骤方面的内容。

在学习古代诗歌鉴赏时,我们一般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一、从背景等相关信息着手文学是时代的晴雨表。

因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明,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诗风。

诗人抒情写志,怀古咏物,也都是因现实生活某种因素的触动而有感而发,其喜怒哀乐,与他所处的历史时代以及自身的生活遭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因此,了解作家人生遭遇,了解作家创作的历史背景,包括当时的时代氛围,地理环境和社会习俗,以便设身处地揣摩诗人的心境,运用联想和想象,填补因诗歌描述所留下的空白。

比如,杜甫是一个爱国忧民的诗人,他在成都草堂居住时正值安史之乱;陆游、辛弃疾生活在南宋,是著名的爱国诗人;王维、孟浩然是著名的唐代田园诗人等。

以杜甫的《春望》为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对这首诗,如果不了解其写于安史之乱,叛军进入长安之后,那么“国破”“烽火”的含义,“感”什么“时”,“恨”什么“别”就难以得到很好的理解。

另外,一些诗歌中可能会有注释,这些注释的目的就是把在鉴赏时可能涉及的背景知识罗列出来,所以在阅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诗歌后面的注释内容。

比如这样一题:张九龄《归燕诗》:“海燕虽微眇,乘春亦暂来。

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注释:本诗写于诗人被罢免宰相之后的秋天。

看完这首诗我们很容易知道这是一首迁谪失意诗,因为注释里边有很明确的信息:本诗写于诗人被罢免宰相之后。

二、解题文有文眼,诗有诗眼。

而一般来说,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它往往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所以在阅读鉴赏诗歌前,先把文章的题目弄明白了,对整首诗歌的理解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以近几年高考语文卷中出现的部分诗歌为例: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其表明的中心是送别;李白的《春夜洛阳闻笛》,这表明作者在春夜这个睡觉的时刻,在洛阳城里听了了笛子的独奏。

古诗词鉴赏及赏析

古诗词鉴赏及赏析

古诗词鉴赏及赏析
古诗词鉴赏是一种对古诗词进行深入理解、分析.评价和欣赏的活动,旨在发掘古诗词的美学价值、文化意义和艺术表现力。

以下是一些古诗词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1.理解背景:了解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创作风格等,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诗词的深层含义。

2.通读全诗:先通读全诗。

初步了解诗词的主要内容和意境。

为进一步分析打下基础。

3.咀嘱词语:注意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它们往往有若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含义。

需要仔细品味。

4.把握意象:意象是作者用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具象形象,如月、柳、花等,它们在诗词中常常有若特定的含义。

5.分析结构:注意诗词的结构布局,如起承转合、前后照应等,它们对于整体意境和情感的表达有著重要的作用。

6.体会情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思想,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与作者产生共鸣。

7.品评艺术手法:了解并分析诗词中使用的各种艺术手法,如比喻、拟人、象征等,理解它们在表达情感和深化主题方面的作用。

8.参考注释和资料:如果遇到难以理解的词句或典故,可以参考诗词的注释或相关资料,以帮助理解。

9.注重细节:注意诗词中的细节描写,它们往往能揭示出作者的情感和主题的深层内涵。

10.多读多练:通过大量的阅读和练习,提高自己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在鉴赏古诗词时,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勇于探索和尝试,结合自己的审美经验和情感体验,深入理解诗词的美学价值和文化意义。

同时,也要注意尊重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文化遗产的价值,不要随意歪曲或主观瞳断。

第四章 古诗鉴赏——基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性阅读+专题二+Word版含答案

第四章 古诗鉴赏——基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性阅读+专题二+Word版含答案

专题二掌握关键的高考真题研究能力1.(2014·江苏)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韦应物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李商隐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1)读标题,探内容第一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诗题交代了写作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触发缘由:访友不成。

“休暇日”交代“访”的时间,“侍御”暗示友人的官员身份。

第二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诗题交代了写作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触发缘由:访友不成。

“隐者”点明了友人的身份。

(2)读正文,明主旨第一首:该诗关键“情语”是“空”字和“怪”字,表达了作者访友不成的怅惘之情和对友人居住环境或诗思的欣赏赞叹之情。

第二首:该诗的隐性情语句子是日暮归来雨满衣,表达了作者对友人隐逸生活的羡慕之情。

鉴赏韦诗第一句叙写作者一旬中九天为公务奔忙,好不容易迎来了一个休假日。

第二句写作者利用休假日去拜访友人王侍御,不料却扑了个空。

“不遇又空还”把作者乘兴而来却寻访不遇的沮丧、懊恼的心情表现得非常真切。

三、四句从赞美友人的“诗思”入手,进而衬托出其不凡的人格。

末句妙语双关,既是对友人居住环境的具体描绘,又是对友人“诗思”“诗境”的比况形容。

李诗的前两句写隐者远离城市,不愿经过城市,所以认识他的人很少,但这并不能改变隐者的志趣。

他的平生志向就是过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后两句的主人公既可以理解为诗人,也可以理解为想象中的隐者,其中“沧江白石渔樵路”写的是作者(隐者)渐次走过的路,他行于沧江之上,走过白石之地,踏过樵夫的路,穿过渔夫的径,就这么一路洒脱地走来,从清晨走到日暮,然而傍晚时分,忽然下起了一阵秋雨,以致“归来雨满衣”。

高考语文课件第四章古诗词鉴赏专题三核心二

高考语文课件第四章古诗词鉴赏专题三核心二
高考语文课件第四章古诗 词鉴赏专题三核心二
汇报人:XX 20XX-01-29
目录
• 古诗词背景与作者简介 • 意象分析与情感表达 • 篇章结构与写作手法剖析 • 高考真题解析与应试策略 • 知识拓展与延伸阅读建议
01
古诗词背景与作者简介
时代背景及文化氛围
唐代盛世背景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艺术高度繁荣的时期 ,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 成就,为古诗词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2022年全国卷II
《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比较鉴赏
《登高》与《送友人》比较鉴赏
2021年全国卷I
《春江花月夜》与张若虚其他作 品比较鉴赏
2022年全国卷I
《青玉案·元夕》与《生查子·元夕 》比较鉴赏
2021年全国卷II
《长恨歌》与白居易其他作品比 较鉴赏
答题思路与方法指导
前后呼应
首尾呼应、伏笔照应等手法,使 诗歌结构严谨,主题突出,给读 者留下深刻印象。
写作手法运用举例
比兴手法
通过对自然景物或事物的 描绘,引发读者的联想和 想象,表达诗人的情感和 主题。
用典手法
借用古代典籍中的故事、 成语等,增强诗歌的文化 内涵和表现力。
象征手法
通过对某一具体形象的描 绘,象征性地表现抽象的 概念、情感或主题。
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旨
01
通过解读诗歌标题、注释、作者等信息,理解诗歌大意,明确
诗歌主旨。
分析诗歌意象,体会诗人情感
02
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自然景物、人物形象等,体会诗人
的情感表达。
掌握诗歌表达技巧,赏析诗歌艺术特色
03
了解常见的诗歌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夸张等,赏析诗歌

高考语文课件第四章古诗词鉴赏专题三核心三

高考语文课件第四章古诗词鉴赏专题三核心三

B
C
2.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 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 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 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 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 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D
题型二:炼字型
提问方式
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为什么?
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 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 明理由。
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 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 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02 古诗词鉴赏基础知识
诗词的格律与韵律
格律
格律是指诗词创作时所遵循的一定的格式和规则,包括字数、句数、平仄、押 韵等。不同的诗词体裁有不同的格律要求,如绝句、律诗、词牌等。
韵律
韵律是指诗词中的声韵和节奏。声韵包括声母、韵母和声调,是构成诗词音韵 美的重要因素。节奏则是指诗词中语句的长短、快慢、轻重等交替出现的有规 律的变化。
题型四: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型
答题思路 1. 认真审题。
2. 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题型四: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型
3. 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4. 紧扣原文,有理有据。05 古诗源自鉴赏实例分析《春江花月夜》赏析
01
诗歌背景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 若虚的代表作,被誉为“孤篇 盖全唐”。诗歌描绘了春天江 畔的夜晚景色,展现了美妙的 艺术境界。

2024年高考语文诗词鉴赏古诗词阅读、鉴赏知识体系全梳理

2024年高考语文诗词鉴赏古诗词阅读、鉴赏知识体系全梳理

2024年高考语文诗词鉴赏古诗词阅读、鉴赏知识体系全梳理古代诗歌阅读知识梳理【知识导图】【复习思考】对应课标内容复习自我反思一诗歌形象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包括人、景、物。

1、鉴赏人物形象答题规范:(1)什么形象;(2)形象的基本特征(联系诗歌内容分析);(3)形象的意义。

答题范例: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规范作答:(1)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

(2)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

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3)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鉴赏景物描写题型一:分析意境提问方式:(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请从情和景的角度鉴赏这首诗?答题规范:这首诗描绘了()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题型二:分析写景特色及作用型提问方式:(1)这首词从哪些角度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这首诗在写景上用了哪些技巧?(3)请分析这首诗的写景特色及作用。

答题步骤:①明确写景特色(描写手法:远近、高低、俯仰、视听、动静、虚实、色彩对比等;修辞手法)②阐述怎样体现这种特色的(结合诗句)③分析作用(营造氛围、借景抒情、以景衬情)写景要注意以下内容:角度:远近、高低、俯仰、动静、明暗等。

方式:嗅、视、听、触、感。

手法:点面结合、白描、工笔、细节描写、虚实结合、声色结合、色彩对比、想象联想。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3、鉴赏事物形象答题规范:步骤一:指出形象(物象)并概括物象的基本特征;步骤二: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形象(结合表现手法);步骤三:点出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常见意象的思想感情、文化意义:1、树木类: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古诗词鉴赏与解读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古诗词鉴赏与解读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古诗词鉴赏与解读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

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古诗词鉴赏与解读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古诗词的鉴赏与解读,可以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古诗词作品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历史意蕴和情感内涵,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表达能力。

本文将以核心素养视域为基础,探讨古诗词鉴赏与解读在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具体实施方法。

一、古诗词鉴赏与解读的重要性1.培养审美情趣。

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学的珍品,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情感和意境。

通过古诗词的鉴赏与解读,可以启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2.传承文化传统。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一。

通过古诗词的鉴赏与解读,可以使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3.提升情感表达能力。

古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和深邃的情感而著称,通过对古诗词的鉴赏与解读,可以激发学生对情感表达的热情和能力,在情感表达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古诗词鉴赏与解读的实施方法1.注重情感体验。

在古诗词的鉴赏与解读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感受古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增进对古诗词情感内涵的理解和体验。

2.注重历史与文化解读。

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诗意与历史文化密不可分,要在鉴赏与解读中注重对古诗词背后文化和历史的解读,让学生了解古诗词反映的历史风貌、社会风情等。

3.注重语言解读。

古诗词的语言精练、意蕴深远,要在鉴赏与解读中注重对古诗词语言的解读,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的用字、句法结构和修辞手法,提升语言品味和表达能力。

4.注重跨学科融合。

古诗词融汇了哲学、历史、文学等多种学科内容,要在鉴赏与解读中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的思维和探究,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和能力范畴。

三、教学实施的具体建议1.构建多元化的古诗词鉴赏与解读资源库。

教师可以收集整理古诗词作品,结合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资源,打造一个多元化的古诗词鉴赏与解读资源库,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考语文课件第四章古诗词鉴赏专题三核心四

高考语文课件第四章古诗词鉴赏专题三核心四

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围绕如何运 用所学知识鉴赏古诗词展开讨论。
各小组可以选取一首具体的古诗词作 为案例进行分析,将理论知识与实践 相结合,提高鉴赏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
讨论内容包括如何分析诗词的意象、 意境、情感、语言、艺术手法等要素 ,以及如何结合时代背景、作者生平 等进行深入理解。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重点内容
高考语文课件第四章 古诗词鉴赏专题三核 心四
汇报人:XX 20XX-01-29
目 录
• 引言 • 古诗词鉴赏基础知识 • 专题三核心四:情感与主题 • 专题三核心四:艺术手法与风格 • 高考真题解析及应试技巧 • 课堂互动环节
01
引言
高考语文课件第四章概述
第四章主要内容
高考语文课件的第四章通常聚焦 于古诗词鉴赏,通过对经典古诗 词的深入解读,提升学生的文学
怀古之情与忧国忧民之思
怀古之情
诗人通过缅怀历史、凭吊古迹等方式,表达对逝去岁月的追忆和对历史文化的敬 仰。如杜牧《赤壁》中的“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忧国忧民之思
诗人关注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通过诗歌表达对时局的担忧和对百姓的同情。如 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06
课堂互动环节
学生自主鉴赏一首古诗词并分享感受
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 进行鉴赏,并准备分享自己的感
受和理解。
分享内容包括对诗词意境、情感 、语言、艺术手法等方面的分析 ,以及个人对诗词的独到见解和
感悟。
其他同学可以针对分享内容进行 评价和补充,展开互动交流,共
同提高鉴赏水平。
分组讨论:如何运用所学知识鉴赏古诗词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四章古诗词鉴赏专题三核心突破三鉴赏古诗艺术技巧讲义含解析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四章古诗词鉴赏专题三核心突破三鉴赏古诗艺术技巧讲义含解析

核心突破三鉴赏古诗艺术技巧艺术技巧也称艺术手法,是指作者为了强化某种效果,在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情达意时所采用的各种积极手段,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构思立意等方面的技巧。

四者间尤其是前三者的分界并不鲜明,部分技巧或手法有着归属上的交叉。

一、修辞手法鉴赏修辞手法,包括两个要点:一是辨认出修辞手法,二是说出表达效果。

古诗常用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双关、互文等。

1.比喻“以彼物喻此物也。

”比喻通常有明喻、暗喻、借喻三类。

主要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

回答时不必分清是哪类比喻,但在判断时要用心辨别。

明喻很好判断,暗喻、借喻则需要结合语意判断。

赏析时,应抓住本体与喻体间的关联,扣住相似处分析,可用“将……比作……”的句式。

2.比拟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古诗主要使用前者。

(1)拟人。

拟人是指赋予事物以人的行为特点,使被描写的对象更加鲜活,意蕴更加丰富。

赏析时,应注意指明事物是被拟作了人的何种特点,应结合诗歌原句尽量具体回答,可用“赋予了……以人的……”的句式。

(2)拟物。

拟物是指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使被描写对象给人以形象感、新奇感。

回答比拟手法时可以不分拟人、拟物,直接答“比拟”,但我们习惯上是要分的,如是“拟人”就答成“拟人”。

3.借代借代俗称“换名”,指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而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物来代替。

借代的主要方式:(1)部分代整体(如用“帆”代指船)。

(2)特征代本体(如用“旌旗”代指军队)。

(3)具体代抽象(如用“烽烟”代指战争)。

借代可以使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强化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特征。

赏析时可以采用“用……代指……”的句式。

4.夸张夸张是指运用丰富的想象,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也叫夸饰或铺张。

其作用是突出、强化某种事物或感情,烘托气氛。

赏析时,应点明被作者夸张的事物本来的面目与修辞后的状态的差别,可用“作者夸大/缩小了……的景象/情感,带来了……的效果”的句式。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古诗词鉴赏与解读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古诗词鉴赏与解读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古诗词鉴赏与解读一、引言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传统的精华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在当今社会,随着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和推广,人们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也愈发注重其蕴含的核心素养。

本文将从核心素养的视域下探讨古诗词的鉴赏与解读,旨在加深人们对古诗词的认识和理解,同时让古诗词在当代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古诗词与核心素养的关系核心素养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跨学科思维和沟通思维,使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而古诗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融合了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多种元素,是培养核心素养的优秀载体。

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不仅能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同时还能够获得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跨学科思维的锻炼。

将古诗词融入核心素养的教育中,能够更好地达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提升的目标。

三、古诗词的教学策略针对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教师可以通过以下策略来设计古诗词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1. 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古诗词的文化内涵,包括历史背景、人生哲理、艺术表达等方面。

通过了解古诗词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同时也能够提升他们的历史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

2. 培养批判性思维在古诗词的鉴赏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和分析古诗词的意蕴,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可以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去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进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鼓励创造性表达古诗词的鉴赏并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和理解,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创造性的表达来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写作、朗诵等方式去表达对古诗词的感悟和理解,使其在参与性和交互性中实现对古诗词的创造性理解。

四、古诗词鉴赏与解读案例下面通过鉴赏和解读一首著名的古诗词,来展示在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古诗词教学。

初三语文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初三语文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初三语文古诗词阅读与鉴赏古诗词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和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初三学生作为语文学科的学习阶段,古诗词的阅读与鉴赏更是需要重视和提升。

本文将从古诗词的魅力、阅读方法以及鉴赏技巧三个方面来论述初三语文古诗词的阅读与鉴赏。

一、古诗词的魅力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哲思。

首先,古诗词以简洁的语言描述了壮美的山川景色、美丽的花草树木,使人仿佛置身其中;其次,古诗词常通过对人情世故和人生哲理的表达,产生共鸣和思考;最后,古诗词的音乐性和韵律感,让人回味无穷。

正是这些魅力,使得古诗词成为了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成为了初三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

二、古诗词的阅读方法古诗词的阅读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下面我将分享几个常用的方法供初三学生参考。

首先,要注意理解语境。

古诗词的表达常常依赖于上下文的语境,而不是独立于此。

因此,我们在阅读时需要仔细品味前后文,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解读其中的隐喻和修辞手法。

其次,要重视韵律和节奏。

古诗词的美不仅在于其意境,还在于其音律和节奏感。

我们在阅读时可以尝试朗读,感受其中的韵律变化,体验古人的情感表达。

第三,要注重比喻和意象。

古诗词中常常使用比喻和意象来进行情感和景物的描绘,因此,我们在阅读时需要留意其中的比喻和意象,理解其深层的含义和象征。

最后,要多读多背。

古诗词的学习需要大量的阅读和背诵,通过多读多背,我们可以积累更多的诗词素材和理解能力,提高对于古诗词的欣赏和鉴赏水平。

三、古诗词的鉴赏技巧除了阅读之外,初三语文学习还需要注重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的培养。

下面我将介绍几个鉴赏技巧供大家参考。

首先,要注重诗词的背景了解。

古诗词的创作往往受到历史和社会背景的影响,在鉴赏时我们需要了解作者的生平背景、时代背景以及创作动机,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的意义。

其次,要分析句式和修辞。

古诗词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我们可以从句式和修辞手法入手来分析古诗词的特点和表达方式,进而欣赏其中的艺术之美。

通用版高考语文轮复习讲义第章《古诗鉴赏》专题 核心突破从表达技巧角度鉴赏 (一)

通用版高考语文轮复习讲义第章《古诗鉴赏》专题 核心突破从表达技巧角度鉴赏 (一)

通用版高考语文轮复习讲义第章《古诗鉴赏》专题核心突破从表达技巧角度鉴赏 (一)古诗是汉语文学的瑰宝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人生智慧,在语文考试中也是必不可少的考点。

通用版高考语文轮复习讲义第章《古诗鉴赏》专题是考生备考过程中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将从表达技巧角度出发,为考生讲解如何进行古诗鉴赏。

一、把握文本语言古诗词的核心在于其语言质量。

在鉴赏过程中,考生要注重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如运用的比喻、拟人、对偶等表现手法,以及句子结构、形象描绘等等。

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深入了解诗人的文学思想和表达方式,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含义。

二、注重感性领会古诗的语言形式既有深厚的文化背景,也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

在鉴赏古诗的时候,考生要注重感性领会,通过感性领会来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体悟其背后的人生感悟。

同时,也要接受多元的鉴赏理解,不拘泥于一种解释。

三、熟练掌握批评方法在古诗鉴赏的过程中,要熟练掌握批评方法。

首先要注重诗歌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以及思想表达的情感方式。

其次要认真分析诗歌的表现方式,如表达技法、文学手法、意境等方面的内容,分析诗歌的音、形、义、思想等元素。

同时,也要理性地分析诗歌的缺点和不足,避免死板的理解方式。

四、注重比较鉴赏在对古诗进行鉴赏的过程中,要注重比较方法,即把同一时期、同一种题材、同类作品进行对比鉴赏,发现它们在表达方式、意境构成等方面的异同点。

比较鉴赏可以更好地理解古诗的背景和意义,同时也有利于培养考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评价能力。

综上所述,通过把握文本语言、注重感性领会、熟练掌握批评方法和注重比较鉴赏等方法,考生可以更好地进行古诗鉴赏,理解古诗的含义和精髓,为考试取得好成绩提供帮助。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
简介
本专题主要介绍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课程中的古诗词鉴赏内容。

通过研究古诗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审美能力,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本文档将为您提供一些相关信息和研究建议。

古诗词鉴赏的重要性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

通过鉴赏古诗词,学生能够感受到诗词的美妙之处,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升华文表达能力,并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审美情趣。

研究建议
- 阅读古诗词:从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材中选取的古诗词作品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学生可以通过认真阅读古诗词,感受其中的美、领悟其中的哲理,培养文学素养。

- 理解作者思想:古诗词是诗人抒发情感、表达思想的艺术表现形式。

学生在鉴赏古诗词时,要通过对作者的背景、社会环境等
方面的了解,理解作者在当时的思想和情感,领会古诗词中蕴含的
深意。

- 分析诗词技巧:古诗词包含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学
生要仔细分析古诗词中使用的比喻、象征、对仗、律诗等修辞手法,理解其深层意义,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 比较不同诗词:在鉴赏古诗词时,学生可以比较不同作者、
不同时期的作品,分析其差异和特点,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

总结
通过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课程中的古诗词鉴赏专题研究,学生可
以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提升华文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希望本文档能为您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指导。

教育最新2019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鉴赏_基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性阅读微专题从比较角度鉴赏古诗讲

教育最新2019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鉴赏_基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性阅读微专题从比较角度鉴赏古诗讲

微专题从比较角度鉴赏古诗一、形象异同比较鉴赏1. (2017 •北京)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晓行巴峡王维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注]行。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

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树杪:树梢。

鉴赏此诗描写了巴峡周围的景色和风土人情。

词句清丽,景象雄伟。

开头点明时间和地点,说在暮春的黎明诗人行经巴峡,心中却思念着遥远的京城。

接着写诗人沿途所见所闻,晴江边有浣衣的少女,朝阳里传来一片鸡鸣。

江面上舟船聚拢,水上人家的集市已经开始了;遥望江岸远山,山桥竟横跨在树梢之上。

有人认为“万井”是指千泉万涓,而不是指千家万户。

因为以巴峡的地势,不可能像平原一样聚居很多人家。

也有道理,可备一说。

然而这些美丽的景象并不能让诗人欢快起来,因为身在异乡,难免有思乡之愁。

尤其是听到人们说着异乡方言,莺啼还是故乡声音的时候。

诗人最后说,幸得山水有许多的意趣,才能稍稍缓解他的离别之情。

从格律上说此诗是一首五言排律,中间几联在形式上都是对仗,在内容上都是写景,很有特色。

诗人既好山水,自然善于捕捉异地的自然景物、风俗民情等特殊的美感。

“晴江一女中浣”“水国舟中市”等句子,写出了诗人即目所得的优美风光。

水国舟市,道尽水乡的独特风貌;桥过树梢,极写山乡的奇幻景观。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使人视野开阔,诗歌意境也随之宏远。

不同的方言俚俗,相同的莺啼鸟叫,写尽在外流浪漂泊异乡人的思念之情。

此地虽有山水情趣,也只能稍事排解离别之情、思念之苦。

虽然有淡淡的离乡之愁,但总的说来,全诗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并不消沉。

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水经注》)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杜甫《秋兴八首》)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晓行巴峡》:所用的“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水国”“万井”等意象,显示了巴峡水乡的祥和,色调明丽,诗人置身其中,虽有淡淡的思乡之情,情感却并不悲苦。

第四章 古诗鉴赏——基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性阅读+专题三+核心突破四+Word版含答案

第四章 古诗鉴赏——基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性阅读+专题三+核心突破四+Word版含答案

核心突破四从思想感情角度鉴赏——情为何物?家国情怀一、古代文人思想、感情的内涵观察那些写诗吟词的古代文人,就会发现他们的人生经历、思想感情都有共同之处:1.人生理想与人生道路古代文人的理想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和“功成身退”。

“儒”和“道”成了文人的两大思想主流。

“穷”即政治失意,人生不得志,怀才不遇;“达”即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其中,“独善其身”,可视为身退,就是出世人生;“兼济天下”,可视为功成,就是入世人生。

古人“身退”的前提是“功成”,但有作为的文人大多不能“功成”,只好走三条路:其一,愤世嫉俗,郁闷伤感(多信奉儒家思想),如屈原、杜甫;其二,黯然退隐,悠然闲适(多信奉道家思想),如陶渊明、孟浩然;其三,愤世嫉俗,不得不退隐,却又心有不甘,饱受出世与入世矛盾的煎熬(多信奉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如李白、苏轼。

身退后,不再关注天下,而是更多地关注自身的品性,在“未功成”和“退隐”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2.喜怒哀乐的缘由古代文人的情感无非就是“喜怒哀乐”四字,同常人一样。

但引起这些情感的缘由却与众不同:(1)喜乐。

这种情感在古诗中很少见,让他们“喜乐”的大致有三方面因素:①自然。

祖国各地大好河山优美多姿。

②国家。

国家太平繁荣,百姓安居乐业。

③人生。

隐逸生活闲适、自由;政治得意,功业有成。

历经战乱后暂得安宁,亲人(友人)团聚,回归故乡。

(2)悲愤。

这种情感在古诗中最为常见,有人说,中国古代诗词是用“愁”做成的,让他们悲愤、忧愁、痛苦的因素较为丰富、复杂:①国家。

报国无门,山河沦丧,小人当道;统治者穷兵黩武,当权者昏庸腐朽。

②百姓。

人民遭受苦难,剥削者压榨人民。

③亲人。

相思不得相见。

④友人。

依依不舍的留恋,离愁别恨,牵挂、担忧、关切。

⑤历史。

昔盛今衰,王朝兴替;借古讽今,由历史寄托怀才不遇、统治者昏庸、壮志难酬等。

⑥人生。

不得志,仕途失意,被贬谪;人生短暂,年华易逝;年华已老,壮志未酬;客居他乡,孤独寂寞;人生无常,伤春悲秋。

古诗文阅读鉴赏

古诗文阅读鉴赏

古诗文阅读鉴赏
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精华,经过千年沉淀,催生出许多经典之作,值得细细品味与鉴赏。

阅读古诗文不仅能够享受文学艺术的美,还能够深入了解历史文化背景和思想观念。

以下是关于古诗文阅读鉴赏的一些指南:
1. 了解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古诗文是历史的见证,它所涉及的人物、事件、地点等都有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因此,在阅读古诗文时,要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背景,这有助于理解和鉴赏古诗文。

2. 重视诗文的艺术形式和技巧
古诗文是文学艺术的瑰宝,除包含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和卓越的笔墨外,其艺术形式和技巧也是不可忽视的。

而这些形式和技巧包括韵律、节奏、比喻、典故等,都是诗文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注重文化交流和思想启迪
古诗文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本身的文学艺术,更在于它所传达的思想、信仰和价值观。

因此,在阅读古诗文时,要注重文化交流和思想启迪,并从中吸取营养和启示。

4. 尊重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情感表达
每位古代文学家都有自己的创作意图和情感表达,他们所创作的诗歌散文也都反映了不同的人生境遇和人生观。

在阅读古诗文时,要尊重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情感表达,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他们的作品。

总之,在阅读古诗文时,要加强对历史文化的了解,重视文学艺术的形式和技巧,注重文化交流和思想启迪,尊重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情感表达,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对古诗文的深入鉴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象悟境,入境始亲一、形象:景物、物象、人物形象诗歌的形象,指的是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而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或自然景象,并借以寄寓作者生活理想或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对于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对于写景诗、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就是形象。

它包括景物形象、事物形象和人物形象三类。

景物形象是最主要的。

1.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

可以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有由多个景物形象(意象)组合成的意境。

景物形象一般有:景物(季节、时令、地域),场面(农事、战争、离别等),色彩。

2.事物形象(物象)。

它是指咏物诗或杂诗中的形象,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的形象。

它不同于前面的景物形象。

从描写对象上看,物象是咏物诗中的主体形象,全诗主要描写该物的特点,而景物形象在其他诗中无主次之分;从作用上看,物象是作者用来寄托思想感情的象征性形象,景物形象在诗中主要是通过一幅画面,渲染一种气氛,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同一种事物,可以是景物形象,也可以是事物形象。

如柳,在贺知章的《咏柳》中是物象,在柳永的《雨霖铃》中则是景物形象。

3.人物形象。

它大致有两类:一是主观形象(作者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即作者自己);二是客观形象(作者描写或刻画的人物)。

每首诗都有抒情主人公形象,但不一定有客观的人物形象。

诗中客观的人物形象只是抒情主人公抒情达意的途径之一。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的周瑜,风流倜傥,指挥若定,是词中的人物形象,而那中年失意、壮志未酬而又略显旷达的苏轼,就是主观形象。

结合课本知识填空。

《琵琶行》一诗中的客观人物形象是琵琶女,其形象特征是:年老色衰、沦落江湖。

主观人物形象是作者(白居易),其形象特征是:怀才不遇、沦落江湖、忧愁痛苦。

二、意象与形象意象就是含意的象,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

象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含诗中所写的景和物。

意即作者的情思。

诗歌意象因物象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

古诗词中的意象,一般有相对固定的寓意,如“梅”一般是“孤独”“寂寞”“孤芳自赏”“高洁伟岸”的代名词,“蝉”则是“惜时光”“伤别离”“苦远游”“感身世”的同义语。

意象的表述通常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形式。

在古诗词鉴赏中,考生容易把意象和形象两个概念混为一谈。

虽说形象与意象在多数情况下可以合二为一,但是还是有区别的。

意象是隶属诗歌形象的,诗歌形象所指范围广,既可是具体的,也可是抽象的情感或理趣;而意象只能是客观的、具体的。

诗歌形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情、理等,而意象通常只是自然景象、物象。

请指出杜甫《登高》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所用的意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回之鸟。

三、意象与意境意象是指诗人为抒情或言志而精心挑选的客观自然景物(山川草木、日月星辰、亭台楼阁、名胜古迹等),但这些客观物象加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意之后,便成了诗词中的意象。

而意境是诗人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它是既依托意象而产生又超越具体物象的,通过读者联想和想象才能进入的一种艺术境界。

在古诗词中,意象和意境是密不可分的:意象或意象组合构成了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和途径。

一般说来,意象构成意境主要有两种情况:一个意象构成一个意境,咏物诗大多如此,如王冕的《白梅》只描写了白梅一种景物;意象组合(列锦、交叉)形成意境,即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生活图景,形成一个整体的意境,从而表达一种基调或某种氛围。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更是采用多个意象来描绘图景的典范之作。

总之,意象和意境是互相依存的,但并非所有的意象组合都能构成一个意境,正确地把握二者关系,还需要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来沟通景与情、情与理的关系。

当然,意象和意境在使用范围和读者获取途径上明显不同:前者属于个体概念,是一个个具体可感的表意的典型物象,我们可以在诗词中数出来;后者是一个整体概念,是“象外之境”,它是一种需要读者借助外在的艺术形象表达,通过联想和想象,融入自己的心理体验才能悟出来的情调和境界。

由于“意境”一词较为复杂,故在高考中常用“氛围”(偏重外部环境)、“心境”(侧重内心世界)、“境界”(外部与内部的融合)等词语称呼。

试比较“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与“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意境上的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前句意境属豪放类,雄浑开阔。

借助“平野”“大江”等阔大意象,营造雄浑开阔的意境,借以表达作者的渺小与孤独。

后句意境属婉约类,凄清冷寂。

早上醒来,不见情人,但见杨柳稀疏,晓风习习,残月斜照,整个画面显得孤独冷清,表达了词人与情人分别后的凄凉伤感。

一、分析概括意象特点(内涵)和作用1.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醉太平·怀古张可久翩翩野舟,泛泛沙鸥。

登临不尽古今愁,白云去留。

凤凰台上青山旧,秋千墙里垂杨瘦,琵琶亭畔野花秋,长江自流。

鉴赏这是一首缅怀古人、伤悼自身的小令。

一开始,便以“野舟”和“沙鸥”来比喻自己的天涯羁旅、湖海飘零,经过这样的形容点化,就把静态变为动态,旧的内容化为新的意境了。

小令的开头美丽、深厚而博雅。

“野舟”和“沙鸥”,既是眼前的景物,又是自己的化身。

一个漂泊天涯的倦客,在登山临水的时候,触景生情,怎么能不发出无穷的忧思呢?“登临不尽古今愁”,就通过这个抒情线索把它连接起来了。

但如果沿着这根抒情线索发展下去,就只有叹老嗟卑的感叹,怨生恨死的苦恼了,作者用“白云去留”一句话,改变了那种灰色的情感,真有回肠荡气的妙趣,移山倒海的笔力。

中间用一组鼎足式的对偶句,充满了缅怀和景仰的感情,概括了李白、苏轼、白居易在政治上失意时所留下的一些诗作,借以抒发自己的感情,特别显得格调高昂、气势磅礴、局面浩荡。

三句曲词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多么复杂的情感,多么深沉的悲哀!中间写得如此浩荡,如此壮阔,结语如何把读者引向更广阔的天地,是值得仔细推敲的。

作者用“长江自流”高度概括曲意。

物换星移,人事全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有什么值得悲叹呢!从而把年华易逝的感慨,转化为纯任自然的心理状态,思想升华了,意境提高了,给人的启示更多了。

“泛泛沙鸥”一句中的“沙鸥”这一意象有何意蕴?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沙鸥”具有象征意味,既是眼前景物,又是作者自己的化身,说明自己像一只漂泊不定的沙鸥。

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塑造了一个羁旅天涯、飘零湖海的倦客形象。

意象类试题考查的能力关键处有二:一是准确把握意象特点(内涵),二是结合诗歌准确分析其作用。

1.如何准确把握意象特点(内涵)(1)抓住重点词语,把握其外在特点。

这些重点词语主要指该意象前面的修饰限制语及后面的描述语,抓住这两类词语,就可以清楚其特点了。

如上题中的“泛泛沙鸥”中的“泛泛”就是“沙鸥”的修饰语,点明了“沙鸥”的行为特征:到处飘飞。

再如“风急天高猿啸哀”诗句,“风”“天”“猿”后面的动词也同样点明了意象的外在特点。

另外,要注意意象所处的地域(环境)特征、时令色彩和冷暖色调,尤其是后两者,不同季节,不同色调,传达出的情调是不同的。

(2)找准“物”与“情”“志”的契合点,把握其思想情感内涵。

①依据具体语境。

所谓“物”与“情”“志”的契合点,就是指意象与内容、情感的联系。

要找出联系,需要依据具体语境。

这里说的语境,不仅包括内容及作者的情感,还包括诗中出现的其他相关意象。

如上面诗歌中的“沙鸥”意象,还要结合“野舟”“白云”两个意象。

②借助背景知识。

诗歌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情况、时代背景以及注释内容。

运用这些背景知识有助于我们分析与揭示意象特点及其涵义、情思。

③参照意象固定涵义。

诗中不少意象由于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以及民族特殊的审美习惯,有其特定的意义和内涵,如“柳”“月”“红豆”等,分析时可以联系,但必须结合诗人当时的具体处境和特定心境,尤其是具体语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如何准确分析意象作用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思考、展开:(1)营造意境。

意象的作用之一是造境,众多意象组合在一起,渲染了某种氛围,奠定了感情基调。

思考的着力点在于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如冷清的意象营造的是凄清的氛围,奠定的是伤感的情调。

(2)表情达意。

一些传统意象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往往是固定的,如“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出“诗人的羁旅之苦”,“空城落花”传达出“作者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

意象在传达情感方面的作用由具体诗歌而定。

(3)衬托人物。

一是为人物的活动提供环境和背景,二是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

(4)结构作用。

或为前后照应,或为全诗线索。

二、分析概括事物形象特点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北陂[注]杏花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陂(bēi):山坡或堤岸。

鉴赏这首绝句写于王安石贬居江宁之后,是他晚年心境的写照。

此诗一、二句写景状物,描绘杏花临水照影之娇媚。

首句点明杏花所处地理位置。

“陂”,此处是指池塘。

一池碧绿的春水环绕着杏树,预示着勃发的生机。

“绕”字用得精巧,既写陂水曲折蜿蜒之流势,又写水花之相依相亲。

次句从花与影两个方面写杏花的绰约风姿。

满树繁花竞相开放,满池花影摇曳迷离。

“妖娆”二字本用于写人,这里移用于杏花,展现了杏花争奇斗艳的照人光彩。

一个“各”字,表明在诗人眼中,花与影一样地美艳、多情,一样地令人流连忘返、沉迷自失。

王安石写花善于从本体和投影两方面着手,如此刻画,虚实相生:一方面使景物更具立体的美,另一方面也透露出诗人的审美趣味,即对虚静恬淡之美的情有独钟。

三、四句议论抒情,褒扬北陂杏花的品性之美。

这两句对偶精工,托物言志,耐人玩味。

“春风吹作雪”,这一笔淋漓地描绘出风吹杏树,落英缤纷,似漫天飞雪,而随波逐流的凄美景象,比喻生动,浮想联翩。

即便是春风轻拂,娇媚的花儿也不堪吹折,它凋谢了,零落了,这本是让人黯然神伤的。

但诗人却偏说它胜过南陌杏花,矜持与自足之意溢于言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