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中国与日本、美国等世界大国在近现代振兴发展的不同道路
中国与日本近代发展道路有何不同和相同以及启发
中国与日本近代发展道路有何不同和相同以及启发内容简要:与注重保护国内市场,以自主品牌的高附加价值产品进行国际竞争的日本古典发展主义不同,中国的新发展主义积极地向外资开放国内市场,以廉价劳动力参加全球生产分工,并以加工贸易为主带动出口和刺激经济增长。
中国发展模式的兴起不仅反映了全球化新阶段的不同历史条件,而且也继承了中国鸦片战争以来对外关系方面的历史遗产。
日本大国的崛起可以说从明治维新开始,走向资本主义道路,而中国可以从洋务运动等等一系列的救国运动开始,一步一步走向社会主义。
无论是在军事上,政治上,思想上中国与日本的维新都存在着异同。
日本的发展之路同样给中国以启迪。
关键词:明治维新戊戌变法古典发展主义新发展主义洋务运动一.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区别明治维新以天皇为首的日本明治政府,为巩固地主资产阶级的统治,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一次资产阶级改革运动。
其主要内容是政治上废藩置县,消除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上实行土地改革和地税改革,实行保护扶植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一系列政策。
如将企业交给私人经营;向资本家发放无息贷款;统一货币;禁止各地设立关卡;取消商人专利的同业公会等。
军事上颁布义务兵役制,建立近代常备军,按照西法练兵,对官兵进行武士道精神教育。
明治维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日本免于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地,成功地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迅速崛为东方资本主义强国。
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
在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面临着被帝国主义瓜分的严重民族危机时期,他们掀起了中国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这就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以图挽救民族危亡的一场爱国政治运动。
它以“公车上书”为发端,到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形成百日维新高潮。
康梁的基本主张是:政治上开议院,制宪法,以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实行君民共治;经济上提倡大力兴办实业,实行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以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代落后的封建主义生产方式;文化上废除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提倡科学,兴办新式学堂;军事上设置制造军火,精练海陆军等。
中国与日本现代化进程的对比
中国与日本现代化进程的对比内容提要:现代化是指近代以来,世界各国一种向以西欧及北美地区等地国家许多近现代以来形成的价值为目标,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
一般而言,近代化包括了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思想领域的自由化和民主化等。
在这个层面上来对比一下中国和日本的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中国、日本、现代化、对比正文:中国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在鸦片战争被打开国门后缓慢地开始的。
这个进程是由“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的萌发拉开帷幕的。
在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的船坚炮利使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了。
他们开始抛弃虚骄自大的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林则徐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设立译馆,翻译夷书,使广东“海外图说毕集”。
他组织编译的《各国图例》和《四洲志》直接为抗英斗争服务,受到人们的重视。
林则徐还积极仿制西方战船,提出建设一支新式海军的主张。
魏源也是新思想的倡导者,他根据《四洲志》等资料,编写出《海国图志》一书,书中阐述了作者“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林、魏的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启迪着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面对现实,放眼寰球,去重新认识世界,探索救国之路。
在新思想的影响下,出现了之后一系列的探索近代化的活动。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从18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前期,洋务运动以“自强”为旗号,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包括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制造局等。
后期,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方面的困难,以“求富”的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包括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另外,洋务派从70年代中期开始筹划海防,到80年代中期,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旅顺口、威海卫两个海军基地以及海军衙门。
同时,洋务派还先后创办了30多所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又选送了几批留学生、进修生出国深造。
大国崛起——中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作业之影视欣赏:题目:观看《复兴之路》和《大国崛起》,结合《近现代史纲要》的学习,比较中国与美国、日本等世界大国在近现代振兴发展的不同道路,谈谈对你有什么启示。
要求:1、结合史实,客观全面,有论有据。
2、字数不少于一千字。
大国崛起的中英对比一个国家的崛起势必对整个世界有着深远的影响。
由英国的崛起看正在“和平崛起”中的中国,其发展值得肯定。
英国虽作为老牌的发达国家,我国也是有着独特的道路。
历史经验——英国的崛起翻开欧洲地图我们可以看到,在西欧大陆外有两个大的岛屿,一个叫不列颠岛,另一个叫爱尔兰岛,前者的全部加上后者的北半部以及附近的一些小岛组成了一个国家,这个国家叫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即英国。
这个大小仅相当于中国的一个中等省份的岛国,直到今天,人口也只有5800多万,可谓“小国寡民”。
但是许多人不禁会产生这样的疑惑,这样的一个国家何以在过去两个多世纪里,一直保持头等强国的地位,而以“日不落帝国”傲视全球?这个开启了人类历史的近代化进程的岛国,建立了如此伟业的现象,值得我们研究与借鉴,其崛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军事力量——海权新航路开辟后,海运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处于大西洋航线中心线上,海运便利。
岛国本身的地理位置,使英国只需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就可以实现对本土的防卫,同时,用它来保护海上交通与贸易,支援海外殖民活动。
二.统治者推行的政策——伊丽莎白一世伊丽莎白统治的时期被称为“黄金时代”,其伟大成就离不开女王的开明政策。
政治上,她关心臣民,捍卫了她的统治。
她的统治帮助英格兰避免了经济上的危机和宗教战争;经济上,伊丽莎白一世实行重商主义政策,他特别鼓励造船和航海业,鼓励建立各类海外贸易公司,扩大英国呢绒等商品的海外市场。
继续鼓励圈地运动,颁布迫害失地农民的血腥立法、徒工法和济贫法。
她先是消灭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再是打败有荷兰,拥有海上霸权后,四处掠夺殖民地,使国家积累了大量财富;文化上,她任其发展,涌现出了诸如莎士比亚、弗朗西斯,培根等著名人物。
中日近代化的比较
在我国的中外历史比较研究中,投入力量最多,取得成果最丰硕的,当推近代中日比较研究。
在全面介绍相关研究成果之前,有必要先简要回顾一下此项研究的历程。
早在1861年,冯桂芬就将当时中日走向世界的被动性与主动性作了比较,感叹日本“蕞尔小国,尚知发愤为雄,独我大国将纳污含垢以终古哉”(注:冯桂芬:《校邠庐抗议》卷下,光绪十年豫章刻本,页43。
)。
郭嵩焘担任驻外公使期间,注意到“日本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且学习的是西方的立法和财政等“创制”,抓住了“立国之本”,而中国只知西洋船坚炮利,这使他产生了“寝室积薪”之忧。
(注:郭嵩焘:《伦敦致李伯相》,《养知书屋文集》卷11,光绪十八年刻本,页4;《伦敦与巴黎日记》,岳麓书社1984年版,第909页。
)经历了洋务新政而又对明治维新有所了解的王韬、薛福成、郑观应、李鸿章等人,也在诸多方面对中日两国进行了比较。
甲午战争后,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通过中日比较,认识到明治维新优于洋务新政,决心仿效日本实行变法。
辛亥革命时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也将其斗争与日本的明治维新相比拟,宣称“中国民党者,即五十年前日本维新之志士也”,反清革命则犹如日本之倒幕运动。
(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第5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2页;吕万和:《明治维新与中华民族的觉醒》,《天津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
)20世纪初,大批中国学生赴日留学,切身体会到了中日两国在各个方面的差距,他们创办报刊,著书立说,把中日比较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其中以戴季陶于1928年发表的《日本论》(注:海南出版社1994年版。
)和郭沫若于1935年发表的《中日文化的交流》(注:《沫若文集》第1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66-72页。
世界各国的现代化进程与发展模式
世界各国的现代化进程与发展模式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步入现代化的道路。
然而,不同国家在现代化的进程和发展模式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世界各国的现代化进程和发展模式。
1. 历史文化背景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是与其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密不可分的。
以日本为例,其近代史的特殊性使得其在现代化进程中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
几经战乱和天灾,日本人民形成了艰苦朴素、自助自救、拥有强烈民族精神的优秀品格。
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政府及民间积极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和文化,创造性地将其与国内的传统文化相结合,人才辈出,大量优秀的产业和科技企业得以崛起。
这种融合式的现代化路径让日本在极短的时间内成为了世界经济大国之一。
而在中国,则具有与日本有所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
尤其是近代以来的“百年国耻”对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中国社会中,讲究“以家为国”的传统观念、种种内外部因素,以及制度的跟不上,使得中国现代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遭遇了瓶颈。
2. 最优发展模式的不断寻找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找到一种最适合本国国情、拥有长远的可持续性的发展模式非常关键。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东亚地区以缩小贫富差距、发展新兴产业等方式取得了长足进展。
而在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着诸多难题。
政治体制不稳定、经济结构单一,以及外部依赖程度过高等问题直接影响了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如何寻找最优发展模式,发展出适合本国的产业和服务,成为了非洲等地区面临的重要挑战。
3. 民主政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发展是民主政治的基础。
历史上,许多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都存在跳过“民主”的现象。
虽然这也促进了其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会将某些问题留给下一代付出代价。
相比之下,大多数民主国家则注重在民主化进程中不断提高人民的参与度和社会的公平度,让经济成果更加平均地分配。
有学者指出,经济增长模式的单一和效益分配的不平衡是导致现代化进程中人民不满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现代化过程有何异同?
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现代化过程有何异同?现代化是世界各国不约而同地追求的目标。
每个国家的现代化路径和进程都有着相似之处,也有很多差异。
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各不相同,本文将通过比较并分析其异同来探讨这一话题。
一、现代化路径的选择1.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现代化的起点是1949年建国,当时的中国经济基础落后,封建势力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成为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首选。
2.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欧美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往往采用资本主义市场化道路,其中包括日本、韩国等亚洲四小龙。
二、现代化进程的要素1.科技创新一般来说,现代化离不开科技创新。
中国和其他国家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差异并不大,但中国长期封闭导致科技发展相对欠缺,从而使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相对缓慢。
2.组织架构在组织架构方面,中国和其他国家均有着明显的不同。
中国为国有企业为主,而西方国家注重市场配置资源,强调产权保护和法制化建设。
3.人口和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人口和文化也是重要的因素。
中国人口庞大,但文化传统对于现代管理制度缺乏必要的理解和实践经验。
而发达国家则相对更注重人口素质和文化教育。
三、现代化成果的彰显1.经济增长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取得了惊人的成绩,综合国力已超过世界很多发达国家之一;而发达国家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较为平衡。
2.社会福利在社会福利方面,中国需要进一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而发达国家则注重公民身份、权利、福利的保障。
3.文化传承现代化并非只有经济、制度学问等方面的改变,更要重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发达国家则在科技、文化、教育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四、总结中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各不相同,但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劣势,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在现代化过程中,需关注科技创新、组织架构、人口、文化等因素,并注重经济增长、社会福利、文化传承,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文明。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对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现代化过程有更深入的理解。
中日两国近代化道路的思考
中日两国近代化道路的比较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范多宝 730030关键词:近代化中国日本比较研究内容提要:中日两国在近代化过程中,走了两条不同的道路:从政治上讲,日本中央集权得到了强化,而中国中央集权被严重削弱;从经济上讲,日本大力扶植私营企业,而中国长期压制私营企业;从文化上讲,日本勇于改造传统文化而中国则固守传统文明。
其结果日本成为了亚洲强国而中国承受了空前的屈辱。
对历史的反思有助于我们清醒地认识造成中日两国的差距的原因,以史为鉴,更好地实现民族振兴。
在中国近代史教学过程中,免不了对有些问题进行一些肤浅的思考。
在思考中发现,中日两国在近代化过程中,走的是两条层次不同甚至在某些方面截然相反的道路。
历史无情地将中国抛在了后面,承受了空前的灾难和屈辱。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有许多学者从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洋务运动的比较,或者是从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中,探求历史的玄机。
但当我们从一个更广阔的视野去分析问题时,触及到一些更为深层的问题。
纵观世界各国在近代史上经济的发展,大多是以民间资本为主导,与民族国家的形成和统一息息相关。
在西欧,典型的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在私营的工场手工业中,生长在私有制的土壤中。
虽然在资本主义发展早期,也有一些国家兴办的手工工场,比如法国的国家工场比较发达,但是民间资本在经济发展中,始终占主导地位。
工业革命后,自由资本主义思潮兴起,重商主义日益失去市场,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的自由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起来,并显示了它的勃勃生机。
英国在都铎王朝统治时期,法国在波旁王朝统治时期,都通过打击和削弱贵族势力,形成了强大的王权,国内市场日趋统一;19世纪中期,美国通过内战维护了国家统一,德意志和意大利通过王朝战争完成了国家统一。
国家的统一,不仅给资本主义发展提供统一的国内市场,而且为开拓广阔的海外市场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西方经济政治的发展,促生了西方近代文明。
以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为旗帜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树立了人们的民主观念,为民主政治的建构和运行,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关于中国与日本近现代发展不同的思考
读《当中国统治世界》有感关于中国与日本近现代发展不同的思考摘要:作为有着两万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我们经历了封建时期大天朝的朝代更迭,也遭受了清代末年难以回首的诸强欺凌,以及随后的侵略战争,在到如今的新中国的成立,我们在世界舞台上也越来越举足轻重了。
然而,在谈论我们发展的历史时,日本这个小岛国也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在我们眼前,他曾是我们的大天朝脚下的附属小国,向我们朝贡,祈求我们保护;可到了18世纪末期,在清朝逐渐衰弱之际,一直不起眼的日本却在此时冒了出来,以强大的军事力量出现在我们面前,甲午战争,以及后来的侵华战争,他反过来对我们有了巨大的优势,直到现在,他也一直跻身于世界前列。
在这之中,有着偶然因素也有着历史的必然因素,它们能引起我们很多思考。
关键词:列强侵犯,现代化,价值观,迷失正文:在漫漫历史的长河中,有许许多多的文明、民族、国家出现或消逝于时间的流逝中。
至今,有的经历了发展最终壮大起来,已成为当今世界格局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也有的经过了起起伏伏,经受了种种摧残,已不复存在或者不现昔日荣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从原始地生活着,到学会使用工具,再到有了一定的社会秩序,社会组织;随着人们对社会,对人性本质认识的深入了解探讨,社会从最开始的母系制度,到封建制度、奴隶制度,再发展到了如今的民主共和制度。
我们人类就是在不断地发展,不断地进步的。
历史就是一本永远也写不完的书,记录着我们所做的一切。
我们从历史中了解过去,借鉴历史中成功的经验,铭记历史中失败的教训,为我们的今后的发展做出正确的指引。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
在18世纪,随着蒸汽机的发明与应用,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掀起一股改革浪潮,各种以化石原料为动力的机械化生产加工设备取代了人力劳作,许许多多的现代化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屹立起来。
农业已不再是社会主要关注点,工商业成为了英国最主要的经济来源。
这股浪潮渐渐席卷了整个欧洲。
然而,生产物资的缺乏阻碍他们前进的脚步,可幸运的是,在大西洋的另一面,富饶肥沃的美洲大陆正好提供了他们所需要的。
比较中国与日本、美国等世界大国在近现代振兴发展的不同道路
比较中国与日本、美国等世界大国在近现代振兴发展的不同道路当今的中国正站在一个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但是这条道路并不挺平坦,所以我们很需要吸取别的国家的经验和教训,使得我们这个路走得更顺一点。
我觉得主要是因为我们后起国家可以避免前人所走过的弯路,不重蹈前人覆辙,吸取前人好的经验,使得我们这条路能够走得平坦一些。
让我们比较日美个国家的发展历程,从它们的历程中来寻找探索我们中华民族的前进道路和发展方向。
首先,来看看与我们一衣带水的岛国邻居——日本的发展史。
19世纪中叶,美国的坚船利炮轰开了紧锁国门几个世纪的日本,胁迫其签订了不平等的《神奈川条约》。
随后欧洲各列强纷纷对日本进行各种侵略,日本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外部压力成为日本国内部变革的动力。
1868年,明治维新正式开始。
在“求知识于世界”的维新纲领指导下,日本派出由政府高官组成的使节团到欧美各国考察。
此后,日本开始了国家工业化:推进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开办大量官营工厂,并大力扶持民营企业。
但是天皇制的写日宪法,为日本埋下了军国主义的祸根,随后的近50年,军国主义日本对周边国家发动了侵略,激起了世界人民的反对。
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结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迷梦。
二战后的日本,以《和平宪法》为基础,在美国扶持下,经济迅速发展。
在1968年,即明治维新百年之际,成为当时仅次于美国和苏联的世界经济强国。
1620年,五月花号上的清教徒开始了在新大陆上自治管理的生活。
100多年后,由于英帝国强行增税,殖民地独立战争爆发,1776年,北美13个殖民地宣布成立美利坚合众国,并在1787年制定了对美国发展影响深远的成文宪法,建立起中央政府。
此时,大量移民带来了欧洲最先进的技术成果,迅速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美国快速发展,但制宪会议上悬而未决的奴隶制问题,最终在1860年导致了南北战争的发生。
林肯总统带领北方打赢了这场维护国家统一的战争,中央政府也由此逐渐壮大。
在政府推动下,历时一个多世纪的西进运动成果斐然。
现代化进程中的日本与中国
现代化进程中的日本与中国近百年来,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都经历了一场场的现代化进程,这场进程改变了两个国家的面貌。
尽管两个国家在很多方面存在着相似之处,但他们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却有着不同的选择和趋势。
本文将从经济发展、社会变革以及文化交流等方面分析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和日本的异同。
首先,从经济发展来看,中国和日本都是亚洲的经济大国。
然而,两国在追求现代化的经济模式上却有所不同。
日本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经历了高度增长的时期,而从那时起,中国也开始了自己的经济改革。
在日本的现代化过程中,工业化起到了关键作用,改良传统产业并打造了市场竞争力强的制造业。
相反,中国更注重发展现代服务业,并利用技术创新来推动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两国的发展模式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但都对现代化进程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其次,从社会变革的角度来看,中国和日本在现代化的路径上也存在差异。
日本通过建立现代教育体系和推行家庭计划生育政策,成功地实现了人口红利的转型,并形成了高度教育和文化水平的社会。
而中国则借助城市化和农村发展政策,致力于解决农村地区的贫困问题,并推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此外,中国还通过改革开放政策,逐步开放国门,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外资技术,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最后,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中国和日本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特点。
中国古代文明的灿烂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对日本的影响深远。
近年来,中国的电影、音乐和传统文化等也在日本流行。
日本的动漫、电影和时尚等文化产品也在中国受到欢迎。
文化交流不仅丰富了两国人民的生活,还促进了两国之间的友谊与合作。
综上所述,虽然中国和日本的现代化道路存在着差异,但两国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发展都对现代化进程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无论是经济发展、社会变革还是文化交流,中国和日本在现代化中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希望未来,两国能够加强合作,共同面临现代化进程中的挑战,为亚洲和世界的共同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日两国近代化比较和评析
中日两国近代化比较和评析在近代化的进程中,中日两国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转型。
然而,由于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差异,两国的近代化路径和结果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本文将对中日两国的近代化进行比较和评析。
一、背景介绍中日两国在19世纪末迎来了近代化浪潮。
而在此之前,两国的社会体制、经济结构和政治制度都有着极大的差异。
中国当时封建专制统治,社会经济落后;而日本则是一个农业国家,也在尝试与西方接触和学习。
二、近代化的动力与路径1. 动力来源中日两国近代化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威胁。
中国在19世纪中叶与英国发生了鸦片战争,随后不断地被西方列强侵略,这促使中国开始意识到自身的落后,并积极寻求变革。
而日本由于受到西方列强的压迫和世界舞台上的边缘地位,也迫切需要摆脱这种状态。
2. 近代化的路径差异在近代化过程中,中国选择了改革开放和自上而下的现代化模式。
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金田起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一系列的改革运动,试图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制度。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改革运动的成效并不理想。
相比之下,日本采取了一种主动学习和借鉴的策略。
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大规模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制度,通过改革教育、军事、法律等领域,快速推动了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与中国相比,日本在近代化的过程中更快速、更彻底。
三、近代化结果的评析1. 经济发展随着近代化的推进,中日两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不同的成就。
日本在20世纪初成为了亚洲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
而中国在近代化过程中受到了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相对较慢。
2. 社会变革近代化也带来了两国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差异。
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度逐渐被打破,重视平等和社会公正。
而中国在科技和经济上的发展与社会结构的变革相对滞后,尽管20世纪后期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开放,但社会差距依然较大。
3. 政治制度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实行了君主立宪制,逐渐向民主化发展。
中日两国近现代发展的差异
中日两国作为东亚近邻,在历史上很早就有往来与联系,日本的文化、文字等各个方面都受到了来自中国的深远影响。
两国在近现代的历史发展轨迹上,亦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又朝着不同的轨迹往不同的方向发展。
为了更好地认识这种发展过程中的偏差,就几个重要的点简要的进行分析。
一、闭关锁国与不平等条约不管是清朝政府,还是德川幕府,都不同程度的实施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闭关锁国严重的限制了本国与外国的人员交流、文化传播、经贸往来、科技引进。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强了统治,但是也严重限制了国家发展和创新的动力,无法吸收国外先进的思想和技术,无法强化产业和经济,更看不到世界变革的方向。
国家始终处于低水平运行上,直接导致了国力的持续衰弱。
与此同时西方国家正经历着工业革命,生产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国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此消彼长,中日两国都难以避免遭受西方国家用武力与威胁打开国门。
于是从1840年的历次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被迫对外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同样,日本从1854年被迫与美国签订了《神奈川条约》,之后也被迫同美国、荷兰,俄国,英国,法国签订了其他条约。
二、太平天国运动与倒幕运动太平天国与倒幕运动都是为了推翻现政权,诱因除去腐败的内政,积贫积弱的执政能力外。
很大程度上也因闭关锁国,导致了国力衰弱,民生下滑,以及面对外国势力的压力。
但区别在于,太平天国因为一系列原因最后失败了。
而倒幕运动最后获得了成功,为之后的明治维新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从这一步开始,中国和日本都开始了对现状进行反思和改革,从而将国家引入了不同的轨道。
三、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面对外国先进的思想、科学技术,以及武力威胁,中日两国都开始了不同的自强之路。
从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开办轮船招商局以来,洋务派在商贸、人才培养、军事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确实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这种进步是不完整的,有缺陷的。
本质就在于政治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改革和发展受到多方制约。
而日本自倒幕运动成功以来,从1870年日本成立工部省开始,进行了产业布局和发展。
比较中国和日本的近代化进程
比较中国和日本的近代化进程自19世纪末以来,中国和日本两个亚洲大国都经历了近代化进程。
两国在这个进程中取得了不同的成就和发展方向。
本文将就两国的近代化进程进行比较,探讨原因和影响。
一、前奏期的差异在19世纪初的时候,中国和日本同处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中。
此时的中国和日本都受亚洲的西方殖民者和商人所控制,经济也陷入了困境。
但是,两个国家在这个时期的反应是不同的。
日本通过黑船来临、天皇复辟、版籍解放等一系列变革,进行了整体性的改革。
而中国政府却因为其官僚体制严重腐败,导致改革事业一直走向失败。
此时的中国和日本对西方来的外来文化和技术的态度也有所不同。
日本采取了利用之外吸收和融合,让日本向西方统计学、医学、经济以及军事方面发展。
然而,中国却不同,早期反对和抵制了外来资本主义文化以及技术的流入。
这使得中国在近代化进程中滞后于日本。
二、现代化的方向19世纪末,两国都展开了近代的改革和现代化进程。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改革目标主要是要求改革政治和制度,而日本则是实行全面的大规模经济和社会的变革。
这两个国家的现代化方向重心不同,这也是两国迥然不同现今发展水平的原因。
三、现代化的进程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十年时间里,进行了广泛而又深刻的改革。
这个改革包括废除农民阶级和武士阶级的割据地方,颁布宪法并实行普选。
日本还在法律和教育制度上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这些变化都为日后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中国在1901年发起了庆典改革,希望注重科技、教育和组织方面的改革,以便能够打破旧的官方体制。
但是,这个改革却未能取得很大的进展,其进程远远滞后于日本。
四、近代化进程的影响从近代化的进程来看,日本远远超越了中国。
由于日本的现代化改革强调了市场经济、技术和改革,意味着效率和生产力的提高,因此激励了日本在亚洲地区最先进行全面工业化,在经济发展方面迅速赶上了欧美国家。
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仍滞于观念和制度体制方面的困境,难以引领整个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
中国与日本近代化道路的比较研究
中国与日本近代化道路的比较研究(姓名:徐晨皓)(专业:电子信息班级:11047812 学号:11047854)对于中国近代发展情况和日本近代发展情况,我发现它们初始情况十分相似,但不同的是过程与结果。
但是是什么导致了中国与日本近代发展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
我们可以从中国的近代史与日本的近代史慢慢比较,你会发现时间越往后,差别就越大,当然,其中的各种缘由我们也可以一一的体会出来。
中国的近代史发展可谓是艰苦卓绝,直到现在才慢慢崛起,日本的近代史发展则是另一番景象,从崛起到妄想称霸到如今的经济强国。
那从中我们该反思些什么呢?一、两国的近代开端。
从国家体制来看,中国是封建帝国主义,日本则是德川幕府统治,总体来看,都是统治阶级至上的国家。
而且,两个国家都是以农耕为主,都没有大型的机械工具,与西方工业革命之后的先进技术相比,都远远落后。
中日两国都过着封闭的日子,与外界的交流甚少,但不同之处是,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日本小小岛国,人口少,总体中国远远富裕与日本。
20世纪70年代,中国沿海地区人民深受鸦片的毒害,同时1838年底,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
但这恰恰引起了英国商人的愤怒,也给英国政府进攻中国提供了一个借口。
1840年6月,英军发动鸦片战争。
由于清朝后期的政治制度已腐朽不堪。
皇帝骄妄自大,沉醉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之中;军事废弛,清军虽然人数众多,但缺额甚多,武器落后,其装备水平与清朝早期相比反而有所退步,军务废弛,缺乏训练,军纪败坏,已经到了腐朽的地步;清朝后期思想界处在很麻木、压抑和沉闷的氛围中;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导致的经济落后······最终,英国强大的军事力量面前,清政府显得不堪一击,不得不在1842年8月,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1)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2)赔款洋银2100万元;(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4)中国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须与英国协商。
近代中国与日本发展歧路的分析
近代中国与日本发展歧路的分析中文摘要: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专制统治,实现了民主共和,但革命后的中国依然一盘散沙,帝国主义的侵略有增无减,传统封建势力根深蒂固,富国强兵的梦想依然遥遥无期。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克思列宁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并不顺利。
但可喜的是,我们找到了改革开放,也找到了一条正确的“双重超越”之路。
关键字:近代中日差异背景发展道路和平崛起正文: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列强向全世界发起了又一次有力的扩张。
这一次扩张不同以往。
扩张者不仅能够获得短暂军事胜利,还能够彻底征服最强大的帝国,并在经济上彻底控制对手。
在这样的历史大势中,曾经被地理障碍和众多的人口所保护的中国和日本——远东最强大的两个国家,不得不面对军事和经济的双重威胁。
中日几乎同时感受到了西方的强大威胁,但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里,中日两国在近代化过程中,两国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历史无情地将中国抛在了后面,中国虽地大物博,但到了21世纪依然身处第三世界;日本虽是小国,却能积极对外扩张,对内提高经济水平,虽然一度在原子弹的威力下战败,到如今却依然是发达国家、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两国的差异如何解释?具体原因我认为要从近代化历史背景、发起阶级、内容以及对外经济关系四个方面来进行比较。
1、背景:双方发起近代化的背景比较相似。
内因均是封建体制的日趋没落,国内旧有的上层建筑不适于经济生产力的发展,农民与地主的矛盾激烈。
外因均是迫于西方列强的入侵(资本主义对海外市场的需求),一开始处在被动状态。
中国近代化开端为1840年鸦片战争,日本的话,一般认为是1868年明治维新。
2、发起阶级:双方的发起阶级区别较大。
中国:最初为中国地主阶级开明派,代表林则徐、魏源,举措是介绍西方的历法、地理社会等自然社会科学著作;随后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代表慈禧、李鸿章、张之洞,主张“中体西用”,介绍西方的科技和军事技术,陆续创办了早期的官办民族工业如安庆内军械厂、江南制造总局;再后来是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戊戌变法”;再后来为孙文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中国与日本现代化进程的对比
中国与日本现代化进程的对比内容提要:现代化是指近代以来,世界各国一种向以西欧及北美地区等地国家许多近现代以来形成的价值为目标,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
一般而言,近代化包括了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思想领域的自由化和民主化等。
在这个层面上来对比一下中国和日本的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中国、日本、现代化、对比正文:中国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在鸦片战争被打开国门后缓慢地开始的。
这个进程是由“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的萌发拉开帷幕的。
在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的船坚炮利使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了。
他们开始抛弃虚骄自大的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林则徐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设立译馆,翻译夷书,使广东“海外图说毕集”。
他组织编译的《各国图例》和《四洲志》直接为抗英斗争服务,受到人们的重视。
林则徐还积极仿制西方战船,提出建设一支新式海军的主张。
魏源也是新思想的倡导者,他根据《四洲志》等资料,编写出《海国图志》一书,书中阐述了作者“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林、魏的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启迪着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面对现实,放眼寰球,去重新认识世界,探索救国之路。
在新思想的影响下,出现了之后一系列的探索近代化的活动。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从18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前期,洋务运动以“自强”为旗号,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包括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制造局等。
后期,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方面的困难,以“求富”的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包括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另外,洋务派从70年代中期开始筹划海防,到80年代中期,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旅顺口、威海卫两个海军基地以及海军衙门。
同时,洋务派还先后创办了30多所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又选送了几批留学生、进修生出国深造。
乡村振兴战略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与措施
农业现代化:推广现代农业技术,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生态保护: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实现绿色发展
强化顶层设计,完善政策体系
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加强政策协调,形成支持乡村振兴的政策合力 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保障农民土地权益 加大财政投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
政府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主导作用,制定政策、规划、资金支持等措施,引导社会力量参与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的国际比较 与借鉴
目录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乡村振兴战略的国际比较
国际乡村振兴战略的典型案例
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与探索
国际比较与借鉴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启 示
各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与目标
美国:农业现代 化和农村发展
欧盟:农业可持 续发展和农村繁 荣
日本:农业振兴 和农村再生
中国:农业现代 化和农村全面小 康
国际组织推动乡村振兴案例
世界银行:提供贷款和技术支持,帮助发展中国家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推广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
欧盟:实施农村发展计划,支持农业创新和乡村旅游等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
日本:成立农业合作社和农民协会等组织,提供农业技术和销售支持,促进农村经济发 展
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与意义
意义: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目标:产业兴旺、生态宜居、 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
中国道路与美国道路的比较
中国道路与美国道路的比较美国道路今天面临着多重困境和严峻挑战,与美国相比,虽然中国也面临诸多挑战,但总体态势积极向上。
中国加入了世界范围内的制度竞争,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
这个道路还在完善之中,但其总体的成功毋庸置疑。
在高度国际竞争过程中形成的中国道路,含有中国五千年连续文明的传统基因、中国社会主义红色传统的基因,以及包括西方文明在内的其它文明的合理元素。
正因为中国道路是这种“三合一”的产物,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西方道路是一种超越。
具体来讲,在经济、社会、政治三个领域中,中国道路都展现了这一特性。
在经济领域,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混合经济模式,它是超越华盛顿共识的。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主导了美国经济发展,最终导致了2008年严重金融危机,美国综合国力和百姓生活均受到严重影响,至今美国经济还处于艰难的复苏之中。
“华盛顿共识”本质上是一种“市场原教旨主义”,其弊端在不少国家早已显现。
而中国的经济模式是市场作用与政府作用的混合、“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的混合、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混合。
虽然这个模式还有很多改进余地,但从中国于1994年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至今的20来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没有经历过金融危机、财政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大国,而且多数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得到了空前提高,这种提高的速度和规模在整个人类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在社会领域,美国道路的最大困境是“个人本位”和“权利本位”带来的社会“分裂”,即个人权利的过度膨胀和个人责任的严重退化带来的各种权利之间的排斥、冲突、对抗。
美国政治文化中社会与政府对抗的传统,还导致政府日益失去对社会不同利益的整合能力。
而中国道路的特点是社会与政府之间高度的良性互动,这种大规模的互动,在新媒体和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每时每刻都在中国大地上发生。
某种意义上这也是对西方“社会与政府对立”模式的一种超越。
这种互动模式使中国社会充满了活力,使政府能够对社会的呼声作出更直接、更有效的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中国与日本、美国等世界大国在近现代振兴发展的不同道路当今的中国正站在一个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但是这条道路并不挺平坦,所以我们很需要吸取别的国家的经验和教训,使得我们这个路走得更顺一点。
我觉得主要是因为我们后起国家可以避免前人所走过的弯路,不重蹈前人覆辙,吸取前人好的经验,使得我们这条路能够走得平坦一些。
让我们比较日美个国家的发展历程,从它们的历程中来寻找探索我们中华民族的前进道路和发展方向。
首先,来看看与我们一衣带水的岛国邻居——日本的发展史。
19世纪中叶,美国的坚船利炮轰开了紧锁国门几个世纪的日本,胁迫其签订了不平等的《神奈川条约》。
随后欧洲各列强纷纷对日本进行各种侵略,日本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外部压力成为日本国内部变革的动力。
1868年,明治维新正式开始。
在“求知识于世界”的维新纲领指导下,日本派出由政府高官组成的使节团到欧美各国考察。
此后,日本开始了国家工业化:推进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开办大量官营工厂,并大力扶持民营企业。
但是天皇制的写日宪法,为日本埋下了军国主义的祸根,随后的近50年,军国主义日本对周边国家发动了侵略,激起了世界人民的反对。
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结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迷梦。
二战后的日本,以《和平宪法》为基础,在美国扶持下,经济迅速发展。
在1968年,即明治维新百年之际,成为当时仅次于美国和苏联的世界经济强国。
1620年,五月花号上的清教徒开始了在新大陆上自治管理的
生活。
100多年后,由于英帝国强行增税,殖民地独立战争爆发,1776年,北美13个殖民地宣布成立美利坚合众国,并在1787年制定了对美国发展影响深远的成文宪法,建立起中央政府。
此时,大量移民带来了欧洲最先进的技术成果,迅速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美国快速发展,但制宪会议上悬而未决的奴隶制问题,最终在1860年导致了南北战争的发生。
林肯总统带领北方打赢了这场维护国家统一的战争,中央政府也由此逐渐壮大。
在政府推动下,历时一个多世纪的西进运动成果斐然。
此后,爱迪生将美国率先带入电气时代,对发明和创新的制度性保障成为这个国家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19世纪末,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强国。
这个年轻的国度已站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潮头。
1929年,波及全球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来临,美国损失惨重。
罗斯福总统加大了政府管理经济的力度,通过一系列新政措施,使美国逐步走出困境,也由此开创了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共同作用于经济的混合经济模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美国历史新的转折点,美国在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并由此开始主导世界。
回顾500余年来九大国发展的历程,思考大国崛起的关键因素。
我想,单一的因素一定是片面的、错误的,但我认为有一些共同的因素却值得我们关注:国家要兴旺、要强盛,必须要形成一个统一的力量、强大的民族凝聚力、重视思想文化的繁荣、重视科学和教育、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经济制度、善于学习
但绝不简单模仿别国的道路。
对于理想的大国,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所以,关于大国的话题,也许是一个永远无法穷尽的讨论,还有更多、更大的责任留给我们当代的大学生去承担,去完成。
我们或许不知道21世纪的变化将把大国带向何方,但有一点是我认为是可以肯定的:建立长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将是人类共同努力的方向。
大国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说到底就是国民素质的较量,是人才的较量。
国家加强科学文化教育的同时,我们当代大学生,应当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成为对国家、人民有贡献的人才。
最后,我想引用《大国崛起》片尾时的一段话来作为我此次感想的结束语:“忽视过去的人,在未来行程里只是一个缺乏思想准备的匆匆过客。
忽视过去的国家,面对世界变局将不会有成熟的选择,甚至有迷失方向的风险。
走过六十年,回首五百年,一路巡看交相兴替的大国演变,我们要做的,其实就是一件事——让历史照亮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