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北师大数学五下《中位数和众数》教案_1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体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能力目标: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情感目标: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难点: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教学策略:在讨论与交流的基础上,体会每种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准备:各种统计图、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用旧知识导入。
谁知道什么叫平均数?怎样求平均数?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评议和补充。
有时候平均数不能很好的代表这组数的集中趋势,因此需要新的统计量,我们这一节课就来学习新的统计量。
板书课题《中位数和众数》。
二、学习新课。
2.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用哪一个数示工作人员月工资的平均水平?3.用平均数为什么不行?(月平均工资1000元可是大多数员工根本达不到,因此不合理)4.引入中位数和众数。
将工资从小到大排列去中间的一个就是中位数;出现一组数据中次数最多的成为这组数据的众数。
注意:中位数或众数虽然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但他们不能利用所有的数据信息,有时也不能完全反映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三、巩固目标。
1.认一认。
2.试一试。
这组数据个数是偶数,怎样求它们的中位数呢?引导学生讨论。
3.教师小结:当一组数据的个数是偶数时,中位数取中间两个书的平均数。
四、课堂总结,教师评价。
板书设计:中位数和众数中位数:将一组数据从大到小排列,中间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众数。
教学反思:中位数和众数的练习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进一步体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能力目标: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情感目标: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难点: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教学策略:在讨论与交流的基础上,体会每种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准备:各种统计图、投影仪。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7.3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7.3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据感知和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中位数和众数概念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将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应用于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法:通过教师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以及计算方法。
2.观察演示法:通过展示具体例子,向学生展示中位数和众数的实际应用。
3.问题解决法:通过讨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并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通过出示一组数据,让学生尝试找出其中的中位数和众数。
2.让学生思考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并与同桌交流,然后向全班汇报。
2. 讲授环节1.介绍中位数的概念,并通过具体例子演示求解。
2.介绍众数的概念,并通过具体例子演示求解。
3.对中位数和众数的异同进行归纳总结。
3. 实践环节1.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进行中位数和众数的计算,例如:某班级考试成绩的中位数和众数是多少?2.让学生与同桌一起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并向全班汇报自己的思路和解决方法。
4. 总结环节1.教师对中位数和众数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2.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并提出自己的思考与感想。
六、教学评价1.通过上课期间的讨论,问题解决和演示等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数据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的思考和表现,发现其数学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3.通过对学生的小结和总结的评估,检查学生在课程中所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
七、课堂作业1.根据教材上的提示,完成课后练习中的习题。
2.自主搜索相关资源,了解更多关于中位数和众数的知识点,并进行总结。
北师大版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中位数与众数》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 8 章第 2 节内容。
《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根据具体问题,能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程度。
”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北师大版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阅读。
北师大版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能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与学过的统计量知识(平均数、中位数)的比较,认识众数。
2.让学生在统计数据、观察分析、合作探索、联系生活中理解众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
2.通过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求众数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明白身边处处有数学,体味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保护视力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意义及作用。
教学难点:众数和中位数、平均数三者的区别,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如何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来表示。
教具准备:相关课件、计算器、学习卡。
教学过程:一、在生活情境中体验,培养统计意识复习导入板书统计统计我们并不目生,我们学过关于统计的哪些知识呢?知道统计量吗?我们学过哪些统计量啊 ?统计量是统计理论中用来对数据进行分析、检验的变量。
板书平均数中位数平均数用来表示什么? 平均水平所有的中位数用来表示什么? 普通水平所处位置二、在数据整理中体验,统计量所表示的意义同学们说的真好。
奖励一下大家(播放视频) 这个节目怎么样?哪里好?动作整齐身高差不多师:“六一”儿童节快到了,为了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我们学校的五年级准备编排一个集体舞,每班选 10 人,这是五年(2) 班的 24 位候选同学的身高数据。
(课件出示 24 个数据)怎样找这十个同学合适呢?用哪个数据做标准呢? 平均数你就快速的用计算器算出来中位数你也快点罗列算出来1、提取数据。
寻觅 10 个身高比较接近的几组数据。
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设计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设计3篇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内容分析1.教学主要内容本节课“中位数和众数”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的第三课时。
2.教材编写特点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理解并会求平均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在生活实例中体会中位数、众数这两个统计量的实际意义,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使学生认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特点,根据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
3.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本节课的数学核心思想是学生通过生活中大量的实例,认识、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统计中的实际意义,根据实际需要,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并能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数学思考:通过实际背景,初步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差别。
(3)解决问题:能结合具体情况选择利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4)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的科学态度,深刻体会现实世界离不开数学,同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和求法。
教学难点:对统计数据需从多角度进行全面分析三、教学对象分析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包括知识技能,也包括方法)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理解并会求平均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理解平均数及其含义,能正确地求出平均数,对中位数、众数这两个统计量的实际意义,只有朦胧的认识,生活中有运用,但没有被明确提出过。
2.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该内容的经验对中位数、众数这两个统计量的实际意义,只有朦胧的认识,生活中有运用,但学生明确运用较少,没有被明确提出过。
学生该部分知识缺少生活经验。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7.3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2)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7.3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定义中位数和众数。
2.学生能够应用中位数和众数求解实际问题。
3.学生能够对相关概念进行比较和分析。
二、教学重点1.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
2.学会如何应用中位数和众数求解实际问题。
3.掌握相关概念间的比较和分析。
三、教学难点1.学生理解统计数据的概念及其种类。
2.学生应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法2.讨论交流法3.问题解决法五、教学准备1.教材《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
2.板书工具、小黑板、彩色笔等示教工具。
3.已收集好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外资料。
六、教学过程第一步:知识导入•引入问题:班里有8个同学的考试成绩如下:72,83,91,62,74,83,77,89,求这8个同学的平均分数是多少?教师与学生一同探讨如何求出这8个同学的平均分数,并引出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第二步:教学内容•定义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中位数: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好序后,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即为中位数。
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即为众数。
•讲解中位数与众数的求解方法。
以实例为例,进行归纳总结中位数与众数的求解方法。
第三步:教学实践•给出若干实际问题,并让学生应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例题:某家庭已知爸爸的工资为 3000 元,妈妈的工资为 2000 元,姐姐的工资为 2500 元,哥哥的工资为 3500 元,求这个家庭所有成员的工资中位数和众数?•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总结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第四步:教学归纳教师与学生进行总结性回顾,概括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与求解方法,强化学生的记忆。
第五步:课堂练习教师出若干中位数和众数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第六步: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进行简短的总结,强调学生需要培养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加强实际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七、教学评价课堂教学采用讨论交流和问题解决的方式,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7.3中位数和众数课程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7.3中位数和众数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并能够使用统计方法求取中位数和众数;2.加深对集合、样本、样本空间、频数与频率等概念的理解;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课程内容1. 复习老师先给学生们讲解一下上节课所学的统计概念,包括集合、样本、样本空间、频数与频率等概念,并让学生们做一些简单的例题来复习。
2. 引入老师通过一个例子(比如班级里所有同学的身高数据),引入本节课要讲解的概念——中位数和众数。
3. 讲解通过讲解示意图,让学生们理解什么是中位数以及如何求取中位数,体现中位数作为一个数列的中间值的特点;然后再讲解什么是众数以及如何求取众数,体现众数在一个数列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特点。
4. 练习老师让学生们分组进行练习。
每个小组给出一个数据集(比如小组成员的考试成绩),然后让学生们通过所学知识,求取数据集的中位数和众数,并分析数据的特点。
5. 展示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数据集以及求取的中位数和众数,老师引导同学们讨论数据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加深对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
6. 总结老师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们加深对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并能够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三、课程评价与作业1. 课程评价对于本节课的评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们的回答情况进行评价。
如果学生们能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那么这节课就算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2. 课后作业让学生们自己找一个数据集,通过所学知识求取数据集的中位数和众数,并分析数据的特点。
可以让学生们把自己的成果写在课程笔记中,供下一次课的复习。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中位数和众数》word教案
《中位数和众数》一、教学目标1.在实际情境中,使学生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中的中位数、众数。
2.能针对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求一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2.教学难点:统计量的选择能力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认识冲突1、我有一位姓钱的朋友想去一家超市工作,他从两家招聘单位那里了解到了员工工资收入的情况(出示):这是两张工资表,你从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员人人数不一样,工资高低情况不一样)(1)、如果让你帮助出谋划策,你会建议小钱去哪家超市工作?说说你的理由。
(估计学生认为第二家超市员工工资高一些,引导学生得出比较两家超市员工工资的整体水平,去计算平均数)师:要比较哪家超市员工工资的整体水平高,我们学过可以用平均数来表示整体水平(求出平均数),请大家用计算器分别计算出两家超市员工的工资平均数。
板书:平均数整体水平汇报,平均数分别是1000元,900元。
(2)、师:第一家超市平均工资高,你觉得小钱应该去第一家超市应聘吗?说说你的理由。
(3)思考:两家超市的平均数都能反映各自超市员工的工资水平吗?师出示两个超市的条形统计图,比较平均工资与员工的工资情况(标出平均工资线)引导学生看第一家和第二家超市中平均数与各数的接近程度。
(学生产生冲突:第一家超市平均数虽然高,但大多数人的工资都没达到平均数;第二家超市平均数虽然低一些,但多数人达到了平均数)结论:第二家超市平均数能反映员工工资水平,第一家不能。
师:那为什么第一家超市的平均工资反而会高一些?(前两人的工资数大,影响了平均数,使它变大了)小结:(看统计图)在这组数据中(第一家超市),出现了两个相对较大的的数,我们把这样的数称为极端数。
(板书:极端数)受极端数的影响,这里的平均数能真实反映超市员工的工资水平吗?(板书:不真实)2、(看工资表)那你能不能找一个数,用来合理地反映出这个超市的大多数工作人员的月工资水平?先独立思考,然后把你的想法告诉你的同桌或其他同学学生讨论。
《中位数和众数》新课标课教案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新课标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掌握求一组数据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二、教学内容:1. 中位数的含义和求法2. 众数的含义和求法3. 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掌握求一组数据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以及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2.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教材自主学习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及求法。
3. 课堂讲解:讲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并通过例题演示。
4. 动手实践:学生分组讨论,互相练习求中位数和众数,教师巡回指导。
5. 解决问题:学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
6.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中位数和众数的性质及应用。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将解题过程和答案写在作业本上。
2. 选做题:研究其他统计量(如平均数、方差等),了解它们的含义和求法。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讲解、练习和实际问题解决,评价学生对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思维过程和方法选择,评价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3. 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中位数和众数的重要性。
2. 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如数学软件或在线平台,辅助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和可视化。
3. 提供丰富的实例和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教学资源:1. 教材:提供新课标的数学教材,用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参考。
2. 实例和练习题:收集与生活相关的数据实例和多种类型的练习题,用于课堂讲解和实践。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中位数与众数》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七单元第三节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简单的数据统计、认识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会求平均数,这为本节的学习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
《中位数和众数》一课是《数学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一个新的要求,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找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能解释其实际意义。
这是一节概念课,同时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课。
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非常好的素材。
(二)教学对象分析在已经学习了平均数的基础上,学生对统计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备了一定的统计归纳能力,猜想能力,有一定的兴趣参与学习探究过程,能够把自己的探究成果和同伴交流。
(三)教学环境分析在多媒体环境下授课,使教学过程各环节的参与程度得到了提高。
提高课堂的操作性、参与的全面性、评价的及时性,增加师生、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量。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中位数及众数的意义(2)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2)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2) 教学难点:能正确选择运用平均数、中位数或众数。
四、教学方法教学中以具体情境为背景,通过直观、图示、动画,让学生充分感知。
采用启发式、小组合作与尝试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突出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性学习活动。
五、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课堂上来了一位新朋友,我们来看看他是谁?生:师:姚明,现在美国NBA 打球,身高2米26,在所有的NBA 球员中是最高的,姚明是我们中国人,由此看来,我们所有中国人的身高应该排在世界第一位对吗? 开始复习旧知出示图片 课件情境设疑 大胆猜想出示情景图 课件 快乐评价 总结提升结束小组讨论交流验证探究总结概念生:师:为什么?那么用一个什么数能反映出我们所有中国人的身高状况呢?生:平均数。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新化中心小学普文彬“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新化中心小学普文彬一、教学内容:“中位数和众数”是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第88-89页第一课时内容。
二、设计思路1、设计理念: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教师和学生平等对话,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明确培养目标、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着眼于优化课堂教学,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探索向纵深发展。
2、教材分析:“中位数和众数”是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平均数这个统计量所表示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来学习的。
学生将通过丰富的实例在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活动中,初步掌握中位数和众数并理解它们的实际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知识打下基础。
3、学情分析:中位数和众数"是统计这一单元的最后一课时,以前在小学阶段从未涉及到,这是本教材第一次将其引入小学课堂,本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理解会求平均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对中位数、众数这两个统计量的实际意义,只有朦胧的认识,生活中有应用,但没有被明确提出过,学生缺少该部分知识的生活经验。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在实际的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掌握中位数、众数等数据代表的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中位数、众数产生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对统计数据从多角度进行全面分析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中位数与众数的学习过程,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的意识,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掌握中位数与众数的意义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分析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过程:(一)基本训练1、五(1)班一同学上学期期末考试中,他的语文、数学、科学及英语的成绩分别是:82分、90分、88分和80分。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88—89 页。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中位数和众数,并会求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和中位数。
2.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和作用并会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中位数、众数的概念的过程,以生活实例为背景,通过解决具体问题,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既各有所长,也都有不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字信息的意识,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并会求中位数和众数,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其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问题情境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创设情景、引出新知教师讲述小李应聘的故事A 公司:公司员工月平均工资2500 元。
B公司:公司员工月平均工资2000元。
如果你是小李的话,你该选择去哪家公司工作呢?二、教学中位数、众数的定义(一)出示两家公司的具体的工资资料(课件出示)(二)初步感受并理解中位数的意义1.分析上面两家公司的工资情况,你认为小李应该去那家公司?2.A 公司的月平均工资怎么会比B 公司的月平均工资高呢?3.继续分析A 公司的工资表,小李在A 公司可能会拿到多少工资?通过分析他的工资状况学习中位数的意义。
下面请同学们继续看A 公司的工资情况表,刚刚我们说在这组数据中经理的工资太高了,再用平均数来表示他们公司员工工资的平均水平就不太合适了,因为平均数会受到偏大数的影响。
那你觉得在这组数据中用哪个数来表示该公司的员工工资水平比较合适呢?在表中找一找。
为什么选呢?师:像这样的数,我们就把它叫做中位数。
4.学生在教材中找出关于中位数的定义,画出定义中的关键词。
(三)实践应用,进一步认识中位数“说出下面几组数据的中位数” (幻灯片出示数据)(四)初步感受并理解众数的意义1. 幻灯片出示一组数据“ 22、22、22、24、26、29”找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学生继续观察这组数据发现在这组数据中有一个数很特别。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教案 下册第七单元中位数和众数
教学内容(课题)
教科书第88—89页 《中位数和众数》
教学目标和要求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2.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师:按照你的理解能说说什么是中位数吗?
生1:中位数可能就是中间的那个数。
生2:我要补充一下,应该是按大小顺序排好后,中间的那个数。否则,如果把经理的3000元放在中间,就不行了。
师:对,中位数就是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中间位置的一个数。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多少呢?
生:650。
师:在这里,大家想一想,平均数1000元和中位数650元哪个数表示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更合适呢?你是怎么想的?
教学难点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区别。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一个人去找工作时,他一般最关注什么?
生:工资。
生:工作环境和待遇。
师:是呀,找工作时工资的多少往往是人们最关注的,李叔叔看到一份超市招聘广告上写着:本超市工作人员月平均工资1000元,现招收工作人员若干。李叔叔一看条件还不错,就去应聘。超市副经理拿出了超市工作人员的工资表。
某超市工作人员月工资表 单位:元
经
理
副
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理
员工A
员工B
员工C
员工D
员工
E
员工
F
员工G
员工H
员工
I
月工资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学校数学《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本内容是北师大版学校数学五班级下册第86页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详细的实例,理解中位数、众数以及平均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依据详细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2、感受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对数据的分析计算过程中,提高观看力量,数据分析力量,以及多种角度看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能够运用适合的统计量分析刻画一组数据;把握中位数和众数的一般求法。
教学难点:体会平均数、众数、中位数三者的含义及差别,并能在详细情境中选择恰当的统计量对数据做出合理评判。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制造认知冲突。
1、回顾平均数的含义。
展现姚明的一张照片。
一美国女孩是姚明的球迷,看了姚明的角逐后感叹道:“噢,原来中国人是世界上最高的人。
”接着引导孩子们就美国女孩的话,发表看法。
生:这只能说姚明是打篮球中最高的,不能那样说生:姚明是很高,但是姚明只能代表他自己,不能代表我们全部的中国人。
师:哦,不能用这样极端的数据来代表全部人中国人的身高,也就是说姚明身高不具有我们中国人身高的代表性。
那毕竟哪个数才能代表中国人的身高呢?生:平均数。
中国人身高的平均数。
师:是的,平均数能比较好的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的特别多,作用很大。
师:这个平均数应当怎样求?你会求吗?试试看。
出两道求平均数的题让同学做做。
2、感受认知冲突。
创设情景:再过十几年,大家都要高校毕业了,会面临找工作,那你们找工作时最关怀什么呢?全班齐答:工资。
我们班xx同学也想找一份合适的工作,他对这样两个聘请信息产生了兴趣,出示两个公司的聘请广告:苹果电脑公司:现有员工9人,人均月工资3000元,欲招一名高校生。
粽子电脑公司:现有员工9人,人均月工资2500元,欲招一名高校生。
师:xx同学拿不定办法,请同学们帮他作出一个选择,假如仅从工资方面考虑,他应当去哪家公司呢?请说明理由。
北京版数学五上《众数和中位数》教学设计
北京版数学五上《众数和中位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及求解的方法。
2.技能目标:能够通过实际数据确定众数和中位数。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兴趣,增强合作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计算方法。
2.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的方法求解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多种教学辅助材料。
2.学生: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数据的任务。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先介绍数据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处理数据,你们能举例说明吗?为什么需要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Step 2】引入众数(10分钟)1.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班级的体重、家庭成员的年龄等,让学生通过观察数据找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2.引导学生总结出现次数最多的数称为众数。
3.教师给出定义:众数指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让学生抄写并理解。
【Step 3】众数的求解(15分钟)1. 通过PPT展示一个小学生体重数据的实例,比如8个学生的体重分别为35kg, 38kg, 35kg, 40kg, 35kg, 38kg, 42kg, 38kg,然后让学生找出众数。
2. 教师引导学生统计数据,找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并给出答案:35kg和38kg都是众数。
3.教师讲解找众数的方法:可以通过实际观察数据,也可以通过制作数据表来统计频数,最后找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即为众数。
4.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通过抽取一组实际生活中的数据(如班级学生的身高、体重等),利用制作数据表的方法找出众数。
【Step 4】引入中位数(10分钟)1.教师通过PPT展示一组数据(如3,4,5,6,7)并让学生观察,然后提问:如何找出一组数据的中间值?2.引导学生两两比较,找出中间的数,得出结论:中间的数即为中位数。
3.教师给出定义:中位数就是一组数按大小排列后的中间的数。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
(2)结合具体情景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差别,能初步选择适当的数据代表来表示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并作出恰当的判断。
从而培养学生的评判能力。
(3)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体会数学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难点】重点:1、中位数与众数的意义。
2、对统计量的选择能力。
难点:对众数意义的理解二、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制造认知冲突。
1、回顾平均数的含义。
展示姚明的一张照片。
一美国女孩是姚明的球迷,看了姚明的比赛后感叹道:“噢,原来中国人是世界上最高的人。
”接着引导孩子们就美国女孩的话,发表看法。
哦,不能用这样极端的数据来代表所有人中国人的身高,也就是说姚明身高不具有我们中国人身高的代表性。
那究竟哪个数才能代表中国人的身高呢?是的,平均数能比较好的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的非常多,作用很大。
这个平均数应该怎样求?你会求吗?试试看。
2、求下列各题的平均数。
25、30、35、40。
12、15、18二、创设具体情境,初步认识中位数和众数出事公司工作人员月工资一览表。
1、学生观察表格,交流自己的感受。
思考:1000元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什么大部分人得到工资不到1000元呢?用1000元反映公司员工的月收入合适吗?2、思考:你认为用怎样的数反映员工的月工资比较合适?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教师在肯定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除了平均数以为,数学上还有两个统计量可以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那就是“中位数”和“众数”。
4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学生先按照自己的理解说一说,然后师生共同小结。
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顺序排列,中间的数就是这组数的中位数。
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就是这组数的众数。
5、学生找出员工收入的中位数及众数,与平均数比较,感觉中位数与众数的特点。
北师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北师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授课教师:教学目标:1.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会求中位数与众数,并能根据具体问题解释其实际意义。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并在具体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合作水平。
3.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培养统计水平。
教学重点:会求中位数和众数,能结合情境理解其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能根据具体问题情境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1、同学们你们的父母或邻居有没有找工作的经历,你知道他们在找工作时注重哪些?我的一位朋友李明在求职的过程中就遇到了这方面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2.师出示广告,指名读招聘广告。
A、认真观察这组数据,你能发现什么?B、说说平均数是怎么算出来的吗?二、揭示问题,自主探究新知1、中位数。
(1)再观察这组数据,你认为哪个数据最能代表员工工资的中等水平?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和你的同桌或其他同学交流一下。
(2)说说选这个数据的理由?(3)比较位置及排列顺序。
(4)导出中位数的概念。
引导:对照这两组数据中位数的求法,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当数据个数是奇数时,中位数就是最中间的那个数;当数据个数是偶数时,中位数就是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师:李明加入后,随后本公司又来了两位职员,据李明了解他们的月工资都是1300元。
(师在列表中加入两个1300)这时工资表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你发现了什么?(工资是1300的人数最多) 师:我们把像这样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最多次的数叫做“众数”。
谁知道现在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1375)比较“中位数”和“众数”的区别?(出现一组数据首先要看它有没按顺序排列,要是没有按顺序排列先要实行排序,再找出最中间的数。
而众数则不管顺序的前后,只考虑出现多次。
所以中位数只和位置、顺序相关,众数只和出现的次数相关和顺序没相关系。
)通过大家的探讨我们不但对平均数有了新的理解,同时还理解了两位新朋友,揭示课题:中位数和众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本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86页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的实例,理解中位数、众数以及平均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2、感受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对数据的分析计算过程中,提高观察能力,数据分析能力,以及多种角度看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能够运用适合的统计量分析刻画一组数据;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一般求法。
教学难点:体会平均数、众数、中位数三者的含义及差别,并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恰当的统计量对数据做出合理评判。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制造认知冲突。
1、回顾平均数的含义。
展示姚明的一张照片。
一美国女孩是姚明的球迷,看了姚明的比赛后感叹道:噢,原来中国人是世界上最高的人。
接着引导孩子们就美国女孩的话,发表看法。
生:这只能说姚明是打篮球中最高的,不能那样说生:姚明是很高,但是姚明只能代表他自己,不能代表我们所有的中国人。
师:哦,不能用这样极端的数据来代表所有人中国人的身高,也就是说姚明身高不具有我们中国人身高的代表性。
那究竟哪个数才能代表中国人的身高呢?生:平均数。
中国人身高的平均数。
师:是的,平均数能比较好的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的非常多,作用很大。
师:这个平均数应该怎样求?你会求吗?试试看。
出两道求平均数的题让学生做做。
2、感受认知冲突。
创设情景:再过十几年,大家都要大学毕业了,会面临找工作,那你们找工作时最关心什么呢?全班齐答:工资。
我们班xx同学也想找一份合适的工作,他对这样两个招聘信息产生了兴趣,出示两个公司的招聘广告:苹果电脑公司:现有员工9人,人均月工资3000元,欲招一名大学生。
粽子电脑公司:现有员工9人,人均月工资2500元,欲招一名大学生。
师:xx同学拿不定主意,请同学们帮他作出一个选择,如果仅从工资方面考虑,他应该去哪家公司呢?请说明理由。
生:当然是去苹果电脑公司,因为苹果电脑公司的工资高。
这个孩子的发言引来一片附和,大多数孩子都认可去苹果电脑公司。
师:噢,看来同学们的意见很一致。
有没有不同意见?生:我觉得只看平均数还不行,(接下来说不清楚,只是一种学习的直觉,也不能忽略)师:你的意思是说只看平均数还不成?刚才我们说姚明身高的时候,平均数有那么多的优点,怎么现在又说只看平均数还不成了呢?生:平均数也有不行的时候,如果说有的人工资特别高,而其他的人特别低的话,也有可能。
师:他刚才说的什么意思?谁听明白了?生:老师,我似乎明白她的意思了,有可能苹果公司工作人员的工资差距拉得很大。
我举个例子说明吧(很多孩子似有所悟的点了点头)师:有道理么?谁能重复一遍?生:师:那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具体工资吧,看是不是像他们所说的那样。
出示具体工资的幻灯片。
3、深化认知冲突。
出示两个公司员工的具体工资:师:看了这两个公司员工的工资情况,现在大家建议这位同学应该去哪个公司?孩子们纷纷表示去粽子电脑公司。
有几个孩子甚至开玩笑说如果xx想当经理的话,还是去苹果电脑公司的好。
师:为什么变主意了?怎么想的呢?生:因为作为普通员工,粽子电脑公司的工资高。
生:苹果电脑公司只是经理和副经理的工资高,其他员工少的可怜。
生:苹果电脑公司当官的和员工的工资差距太大,而粽子电脑公司比较平均。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里用平均数3000元表示苹果公司所有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合适么?生:不合适。
生:不恰当,有点忽悠人。
师:为什么不合适呢?生:因为有太大的数。
师:太大的数什么意思?生:就是有比较特殊的数,比其他的要大。
师:也就是说有极端数据出现时,平均数就不能很好的代表这组数的整体水平。
(二)初步感受中位数、众数的含义1、寻求新概念。
师:因为有极端数据出现,平均数3000元不能很好地代表苹果公司的整体水平,那究竟用什么数表示合适呢,我们能不能找一个合适的数?(学生独立探究,小组汇报)2、揭示概念。
师:同学们的方法非常好,都有道理。
在数学上我们一般采用这三种方式来描述、分析和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首先当然是平均数,平均数在生活中用途很广泛。
通过刚才的分析,平均数有时也会受到一些极端数据的影响,我们这个时候一般会用中位数和众数去描述一组数据的特征。
(板书课题)师:什么是中位数?生:就是一组数据中最中间的那个数。
师:对,非常好。
那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呢?怎么求的呢?在求中位数时还要注意什么?生:要按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师:还有第三种就是众数。
什么是众数呢?(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怎么求呢?(比较次数多少)(三)深入体会平均数、中为数、众数的作用和含义1、求下列各组数据的中位数13、15、19、23、52、5、13、15、19、23、总结求中位数的方法2、求下列各组数据的众数12,15,30,18,3040,35,62,40,99,621,2,3,4,5,6,7 总结求众数的方法(四)课堂练习(五)小结。
有什么感想或者有什么收获?(略)教学反思这是一节概念课,也是一节体会统计思想的活动课。
所以,要在学习过程中,结合有现实背景的素材,让学生感受和体验,以丰富认识。
因此,此课的教学,更应注重过程。
特别是对理解概念的活动设计,活动过程的体验感受等方面,更需要精心设计。
因此,我把课的难点定位为:理解中位数的意义,即学习中位数的必要性;教学的重点是理解中位数的意义,掌握求中位数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才会思索,有了问题才可以引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
一开课就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出发。
二、在分析讨论中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我没有直接给出,主要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认识到不按顺序排列,处于中间的数是不确定,而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后中位数是确定,从而理解求中位数时,数据应该排序。
通过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建构出这两个概念,这样做使学生逐步体会到这两个统计量都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但是描述的角度并不同,这样可以比较全面、正确地理解所学知识。
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各种回答给予肯定,各人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然后通过学生合作交流,相互完善,在自主探索中发现概念的形成过程。
一些特殊情况都在练习中反映出来。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
”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
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
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
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感到学生的参与性很强,乐于与同伴交流、探索知识。
需要强调的是:学生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教师不可一味的否定学生。
教师要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千万不要代替学生思考,更不可强加给学生固定的思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