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的思想核心 PPT课件
合集下载
《老子》四章 ppt课件
超然通达,淡泊名利, 洁身自好【道】
成就
境界
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 反能彰显;不自我夸耀,反能有功;不自高自大,反能.长久获尊重。正因为不与人争,所 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古人所谓"委曲便会
● “曲则全"的处世哲学:求全之道,莫过于不争,不争之道,在于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 不自矜,做人低调、谦让。
● 注释:
● ①其安易持: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②其未兆易谋: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 的时候容易解决。③泮:同“判”,分离。重点④其微易散: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 失。⑤毫末:毫毛的末端,字调比喻及其细微的事物。⑥累土:一筐土。累,同 “募”,土筐。⑦无为:指顺应自然,无求有所作为。⑧几:接近。⑨欲不欲:想望 人所不想望的。10、学不学:学习人所不学习的。11、复:弥补、补救。
思考:概括最后一章蕴含的道理?
●本章谈的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事物发展变化的自然规律, 即道的造化法则。在老子看来,大的事物总是由小的事物发展 而来的,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有自身生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 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 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老子认 为,人们应该了解这个过程,对可能出现问题的环节予以特别 关注,以杜绝祸患。
老子的成事之道: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 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 谓“曲则全”者,岂虛言哉!诚全而归之。(22章) [译文] ● 委曲反会保全,弯曲反会直伸;低洼反会充盈,陈旧反会更新;少取反会获得,多反会迷惑。
《老子》四章 ppt课件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xià n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 自矜jīn者不长chá ng。其在道也,曰余食赘zhuì行,物或恶wù 之, 故有道者不处chǔ。(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 qiǎng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
(第六十四章)
译文: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所以圣人不求有所
作为,因此不会败事,不执意把持,因此不会丧失。一般人做事,常在 接近成功时遭致失败。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就不会 失败。所以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珍贵难得的货品,学习常人所 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以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加以干预。
其安易持①:事物安然未变的时候容 易失散。
其未兆易谋②: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 的时候容易解决。
其脆易泮③: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 离。泮,同“判”,分离。
其微易散④: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 为之于未有⑤: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
毫末⑥: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 物。
累土⑦:一筐土。累,同“蔂”,土筐。
企者不立①: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 跨者不行②: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 自见者不明③: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 自是者不彰④: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显。 自伐⑤:和下文的“自矜”都是自我夸耀 的意思。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⑦
(“自见”“自是”“自伐” “自矜” 等行为)这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 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
课堂小结
《〈老子〉四章》主要阐述了老子关于“有”和“无”辩证关系的 分析、有道之人不彰显自我的道理,强调了人要“自知”“自胜”“知 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的观点,并告诉人们要依照自然规律,从 小事做起,“无为而治”,这四章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老子的观点。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 qiǎng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
(第六十四章)
译文: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所以圣人不求有所
作为,因此不会败事,不执意把持,因此不会丧失。一般人做事,常在 接近成功时遭致失败。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就不会 失败。所以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珍贵难得的货品,学习常人所 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以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加以干预。
其安易持①:事物安然未变的时候容 易失散。
其未兆易谋②: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 的时候容易解决。
其脆易泮③: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 离。泮,同“判”,分离。
其微易散④: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 为之于未有⑤: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
毫末⑥: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 物。
累土⑦:一筐土。累,同“蔂”,土筐。
企者不立①: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 跨者不行②: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 自见者不明③: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 自是者不彰④: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显。 自伐⑤:和下文的“自矜”都是自我夸耀 的意思。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⑦
(“自见”“自是”“自伐” “自矜” 等行为)这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 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
课堂小结
《〈老子〉四章》主要阐述了老子关于“有”和“无”辩证关系的 分析、有道之人不彰显自我的道理,强调了人要“自知”“自胜”“知 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的观点,并告诉人们要依照自然规律,从 小事做起,“无为而治”,这四章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老子的观点。
老子思想(共十四讲)课件
无私、无欲、无争的道德境界
无私
无私是老子提倡的一种重要道德品质,指心中没有私念,能够公正无私地看待和处理问题。 无私的境界是超越个人利益,关注整体利益和他人福祉,从而在行为上表现出大公无私、 舍己为人的精神。
无欲
无欲是指去除过度的欲望和贪求,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淡泊。老子认为,过多的欲望会导致 心灵的混乱和行为的偏差,因此应该尽量减少欲望,保持清心寡欲的状态。无欲的境界有 助于人们摆脱物质的束缚,追求精神的自由和内在的平静。
PART 06
老子的军事哲学
不战而胜的军事战略
• 总结词:老子主张以不战而胜为主要军事战略,强调通过避免战争来达到胜利 的目的。
以柔克刚的军事策略
总结词
老子提倡以柔克刚的军事策略,主张通过软 实力和巧妙的手段来战胜对手。
详细描述
老子认为柔中带刚是一种更为高明的策略, 它能够让军队在面对强敌时更加灵活多变, 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情况。同时,这种策略 还能够让军队在战斗中更加省力、高效地达 到目标。因此,老子提倡以柔克刚的军事策 略,主张通过软实力和巧妙的手段来战胜对
事物的相互转化
总结词
老子认为,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会不断转化,这种转化是有规律的。
详细描述
老子认为,事物转化的规律是“反者道之动”,即事物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是符 合道的规律的。这种转化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因为事物的内在矛盾决定 了它们必然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反者道之 动
总结词
老子认为,“反者道之动”是事物发展的根 本规律。
无争
无争是指不与人争斗、不争强好胜的处世态度。老子认为,争斗会导致矛盾和冲突,破坏 和谐的社会秩序。因此,应该尽量减少争斗,以和平、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和社会。无争 的境界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老子的思想主张》课件
在老子看来,“道”是宇宙间最根本、最原始的动力和规律,它产生万物,决定万 物的存在和变化。
“道法自然”的观点,强调万物都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保持其本性,不强行干预, 以达到和谐共生的状态。
道法自然的思想来源
道家思想是老子提出“道法自 然”观点的主要思想基础。
老子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思 考,领悟出万物发展的内在规 律,从而提出了“道法自然” 的观点。
柔弱胜刚强的思想来源
柔弱胜刚强的思想来源于老子对自然界的观察,他认为自然 界中的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只有顺应自然、不 强行干预才能获得更好的结果。
老子受到周易的影响,认为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柔弱 与刚强也是如此,只有顺应阴阳变化才能获得成功。
柔弱胜刚强的具体应用与实践
在企业管理中,柔弱胜刚强的思想可以应用于领导者的管理方式。领导 者应该注重员工的感受和需求,采用柔性管理方式,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和创造力。
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04
老子认为,只有顺应自然,人类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和自由,实现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
04
柔弱胜刚强
柔弱胜刚强的含义
柔弱胜刚强是指以柔克刚、以守为攻的策略,强调通过顺应自然、不争不斗的方 式达到胜利。
老子认为柔弱是生命的象征,而刚强则代表着死亡和僵硬。柔弱并非软弱可欺, 而是充满生机和弹性,能够适应变化。
减少干预
无为而治要求政府减少对 经济和社会的干预,让市 场和社会自我调节,以实 现更好的发展。
注重自我管理
无为而治也强调个人自我 管理的重要性,认为个人 应该通过自我修养和自我 约束来达到更高的境界。
03
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的含义
道法自然,是老子思想中的核心观念之一,意指“道”的本质是自然而然,按照自 身的规律发展,不受外界意志和强制力的干预。
“道法自然”的观点,强调万物都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保持其本性,不强行干预, 以达到和谐共生的状态。
道法自然的思想来源
道家思想是老子提出“道法自 然”观点的主要思想基础。
老子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思 考,领悟出万物发展的内在规 律,从而提出了“道法自然” 的观点。
柔弱胜刚强的思想来源
柔弱胜刚强的思想来源于老子对自然界的观察,他认为自然 界中的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只有顺应自然、不 强行干预才能获得更好的结果。
老子受到周易的影响,认为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柔弱 与刚强也是如此,只有顺应阴阳变化才能获得成功。
柔弱胜刚强的具体应用与实践
在企业管理中,柔弱胜刚强的思想可以应用于领导者的管理方式。领导 者应该注重员工的感受和需求,采用柔性管理方式,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和创造力。
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04
老子认为,只有顺应自然,人类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和自由,实现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
04
柔弱胜刚强
柔弱胜刚强的含义
柔弱胜刚强是指以柔克刚、以守为攻的策略,强调通过顺应自然、不争不斗的方 式达到胜利。
老子认为柔弱是生命的象征,而刚强则代表着死亡和僵硬。柔弱并非软弱可欺, 而是充满生机和弹性,能够适应变化。
减少干预
无为而治要求政府减少对 经济和社会的干预,让市 场和社会自我调节,以实 现更好的发展。
注重自我管理
无为而治也强调个人自我 管理的重要性,认为个人 应该通过自我修养和自我 约束来达到更高的境界。
03
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的含义
道法自然,是老子思想中的核心观念之一,意指“道”的本质是自然而然,按照自 身的规律发展,不受外界意志和强制力的干预。
老子与道家思想PPT课件
1、形式上追求素朴之美
即朴素清新、自然天成的美学倾 向,提倡文学、音乐表现形式的简 洁与朴实。反对精巧与华美。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 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 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十五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
—李白
五
五行:金 木 水 火 土 五色:青 黑 黄 赤 白 五禽:虎 鹿 熊 猿 鸟 五乐:宫 商 角 徵 羽 五脏:脾 肺 肝 心 肾 五志:思 悲 愁 喜 恐 五味:酸 辛 咸 苦 甘 五谷:黍 稷 菽 麦 稻
地 , 包 罗 万 象 , 涉 及 宇
内 容 博 大 精 深 , 涵 盖
整 , 被 誉 为 一 部 哲 学 诗
约 义 丰 。 语 录 体 , 文 字
千 言 韵 文 , 八 十 一 章 ,
。
第一章
玄同此常故有无名道
之 又
谓 之
两 者
有 欲
常 无
名 万
名 天
可 名
可 道
玄 , 众
玄 。
同 出 而
以 观 其
庄子成语
鹏程万里 呆若木鸡 飞黄腾达 大相径庭 每况愈下
望洋兴叹 善始善终 学富五车 栉风沐雨 庄周梦蝶
朝三暮四 相濡以沫 捉襟见肘 庖丁解牛 沉鱼落雁
八仙
吕洞宾 铁拐李 曹国舅 蓝采和 何仙姑 汉钟离 韩湘子 张果老
二、道家思想核心
(一)核心:“道”
1、道,可道,非常道。(第一章)
2、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 不改,周行而不怠。可以为天地母,吾不 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第二章)
无中生有 天长地久 功遂身退 宠辱若惊 大器晚成 大智若愚 出生入死 听之不闻
《老子》四章 PPT课件21张
不崇尚贤能的人,使百姓不争夺;
不珍视难得的财货,使百姓不为强盗;
不炫耀引起贪欲的事物,使百姓思想不惑乱。
因此圣人治理天下,要使百姓的心灵空虚,使百姓的饮食得以满足。
使百姓的意志被削弱,使百姓的筋骨强健。
永远使百姓没有过多的知识,没有贪婪的欲望,
使那些聪明的人不敢有所作为。
用无为的方式处理事务,那么没有事务不做的。
会把事情弄糟。因此,圣人往往追求别人所不追求的,从不重视稀
有难得的货物。圣人总是学习别人所不学的,补救众人所常犯的过
错。圣人以此辅助天地万物的自然发展,而不敢妄加干涉。
这一章是谈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老子认为,大的事物总是始于小的东
西而发展起来的,“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
情,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
初始时的那种热情,缺乏韧性,如果能够做到“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在最后关头要像一开始的时候那样谨慎从事,就不会出现失败的事情了。
(1)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日:“教之。(《论语·子路》)(2)是以圣
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
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老子依据他对人生的体验和对万物的洞察,指出“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
败之。”许多人不能持之以恒,总是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老子
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没有保持事情
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行,同
《老子》四章课件(共4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鸟,吾知其能飞; 鱼,吾知其能游; 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罔,游 者可以为纶,飞者 可以为矰(zēng)。 至于龙,吾不能知, 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 犹龙邪!”
——孔子
知人论世,触摸经典
(二)时代背景
“春秋无义战, 战国无君子。”
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 间,有36名君主被杀,52 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 事480多起,诸侯的盟会 450余次。
老子的道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表示道之质,即化生为万物的原物质。 二是表示道之性,即这原物质化生的万物演化时 所遵循的基本法则。
承认一切是一, 那就是智慧的。
——赫拉克利特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 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 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 之所恶,唯孤、寡、不 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 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 损。人之所教,我亦教 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 将以为教父。(第四十二 章)
成部分。
循章读句,解码老子思想
(二)辩证思想
朴素辩证法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内容,综合老子的道本思 想可知,老子的辩证思想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对立 统一
转变 量(质) 变
循章读句,解码老子思想
(三)美学思想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道 的本性即是自然,出于对自然 的推崇,老子也很推崇素朴和 稚拙,认为“大巧若拙”,赞 美婴儿“含德之厚”,主张大 丈夫“处其实,不居其华”。
第六十三章(节选):图难 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 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 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 大,故能成其大。
从本章来看,圣人 应该怎样做才能终 成其大?
1)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 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 无失。
2)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3)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 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四章》课件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第四章——道、法自然
教学内容
老子的基本哲学思 想:无为而治、道 法自然
老子思想对个人修 养的启示
老子思想对社会治 理的启示
教学结构
导入
介绍老子及《道德经》的基本 知识
正文
按照上述教学内容展开,每章配 以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 辅助教学
结尾
总结老子的思想,并引申到现代社 会的意义和价值
07
《老子四章》的影响与价值
《老子四章》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1 2
代表性的哲学思想
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 思想影响深远,被认为是道家思想的基石。
文化传承的载体
《老子四章》是《道德经》的一部分,是中国 古代文化的瑰宝,具有极高的文化传承价值。
3
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老子四章》的研究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哲学、 文化、历史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老子四章》强调“无为而治”,对于现代社会治理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可 以引导人们更加理性地面对自然和社会。
对现代人生态度的启示
《老子四章》提倡“淡泊名利”、“知足常乐”,对于现代人生态度的培养 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08
学习《老子四章》的意义和 方法
学习《老子四章》的意义
传承文化
修身养性
学习《老子四章》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传 统文化,了解古代哲学思想,提高文化素养 。
教学安排
教学时间
教学重点
每节课时数为45分钟,每周安排1-2次课。
讲解《老子四章》中的重点内容和难点解析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协作能力 。
教学难点
作业安排
帮助学生理解老子的思想和哲学,提高学生 的思维水平和人文素养。
《老子》四章PPT课件
所者久,死而不亡者 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
寿。
就是长寿。
研读文本
第三十三章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本章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使用了怎样的方法揭示了这样的道理?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自知
对偶排比 层层递进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
自胜
者寿
自足、强 行
六十四章
老子轶事
老子降生
老子的父亲老佐是宋国的司马。楚国攻宋,老佐在守彭城督战时被楚 君鱼石部下放暗箭射中,入胸五寸,不幸坠马身亡。宋军群龙无首,溃不 成军,四散逃窜。老佐眷属正处宋营军帐中,有数名侍女、十数家将、数 十侍卫。忽闻老佐阵亡,又见敌军如潮涌来,众家将急忙驾车,保老夫人 且战且逃。至傍晚,追兵虽已不见,但老夫人身旁仅剩下两名侍女和一位 驾车家将了。家将不敢稍停,披星戴月,摸黑前行,慌不择路,沿西南方 向奔去。第二日天明时分,老夫人与家将侍女来到一个偏僻村庄,向村民 问去宋都之路,均摇头说不知。家将只知应向西行,岂知早已偏南。一行 四人绕小道,行程七日,仍不见宋都,却来到了陈国相邑。
强行者有志。不失其 久。
所者久,死而不亡者 ④死而不亡者寿: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意
寿。
思是,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这就是寿。
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
认识别人的人有智慧,了解自己的
者明。胜人者有力, 人才算聪明。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
自胜者强。知足者富, 胜自己的人才算坚强。知道满足的人能
强行者有志。不失其 够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
➢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 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欲不欲,学不学,不是说以不欲为欲,以不学为学。而是说 圣人所欲、所学与常人的所欲、所学相反。
《老子》四章(课件(共52张PPT)
深入品读,感悟赏析
通过“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句话,老子告诉大家要做 一个什么样的人?本章强调的重点是什么?
【明确】:要做自知、自胜、知足、强行的人。 本章强调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
深入品读,感悟赏析
如何理解《老子》第三十三章中的“知人”“知足”“强行”?
【明确】:老子认为,个人品行修养,重在修身。对外的“知 人”“胜人”固然可贵,对内的“自知”“自胜”更为重要,更符 合大道。
资源与积累
《道德经》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 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 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 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 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重点字词: (1)其未兆易谋:问题还没有显露 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 (2)泮:同“判”,分离。 (3)毫末:比喻极其微小的事物。 (4)累土:一筐土。 (5)几:接近。 (6)欲不欲:想望人所不想望的。 (7)复:弥补。
诵读课文,读懂文意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 译文:事物安然未生变时容易持守,问
诵读课文,读懂文意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重点字词: (1)强行者有志:努力不懈地去 奋斗的人是有志气的。 (2)不失其所者久:言行不离道 之规律中的人能够活得长久。 (3)死而不亡者寿:躯体虽死而 精神仍然存在于世的人才是真正 的长寿。
语言积累与探究
壹
诵读课文,读懂文意
人教版高中语文《老子》PPT教学课件
表现手法差异
东方文学善用象征、隐喻等手法表达抽象情感或哲理思考;西 方文学则更擅长运用夸张、讽刺等手法揭示社会现实或人性弱 点。
PART 05
知识拓展与延伸阅读建议
相关道家经典著作推荐阅读
《庄子》
作为道家学派的另一部重要著作,与《老子》思想相互补充,对 于理解道家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列子》
书中包含了许多道家思想的故事和寓言,有助于学生更直观地理 解道家思想。
03
小组代表发言
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讨论成果,其他同学可以提
问或补充。
角色扮演
角色设定
教师设定一个具体的生活场景,如企业管理、家庭教育、人际交 往等,学生分组扮演不同的角色。
情境模拟
各小组根据道家思想,探讨在设定场景中如何运用“无为而治”、 “道法自然”等理念来解决问题或改善关系。
个人修养
道家思想强调内在修养和品德提升,对 于个人成长和人际关系处理有积极意义。 例如,保持谦逊、宽容的态度,追求内 心的平静与和谐等。
PART 04
艺术手法与审美体验
《老子》中修辞手法运用
比喻
01
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抽象道理具体化,如“上善若水”等。
对偶
02
运用对偶句式,使语言凝练、富有节奏感,如“有无相生,难
2023 WORK SUMMARY
人教版高中语文《老 子》PPT教学课件
REPORTING
目录
• 课程介绍与背景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思想内容与价值观念探讨 • 艺术手法与审美体验 • 知识拓展与延伸阅读建议 • 课堂互动环节与思考题
PART 01
课程介绍与背景
《老子》简介及作者生平
《老子》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又称《道德经》,据传为老子所著。
东方文学善用象征、隐喻等手法表达抽象情感或哲理思考;西 方文学则更擅长运用夸张、讽刺等手法揭示社会现实或人性弱 点。
PART 05
知识拓展与延伸阅读建议
相关道家经典著作推荐阅读
《庄子》
作为道家学派的另一部重要著作,与《老子》思想相互补充,对 于理解道家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列子》
书中包含了许多道家思想的故事和寓言,有助于学生更直观地理 解道家思想。
03
小组代表发言
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讨论成果,其他同学可以提
问或补充。
角色扮演
角色设定
教师设定一个具体的生活场景,如企业管理、家庭教育、人际交 往等,学生分组扮演不同的角色。
情境模拟
各小组根据道家思想,探讨在设定场景中如何运用“无为而治”、 “道法自然”等理念来解决问题或改善关系。
个人修养
道家思想强调内在修养和品德提升,对 于个人成长和人际关系处理有积极意义。 例如,保持谦逊、宽容的态度,追求内 心的平静与和谐等。
PART 04
艺术手法与审美体验
《老子》中修辞手法运用
比喻
01
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抽象道理具体化,如“上善若水”等。
对偶
02
运用对偶句式,使语言凝练、富有节奏感,如“有无相生,难
2023 WORK SUMMARY
人教版高中语文《老 子》PPT教学课件
REPORTING
目录
• 课程介绍与背景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思想内容与价值观念探讨 • 艺术手法与审美体验 • 知识拓展与延伸阅读建议 • 课堂互动环节与思考题
PART 01
课程介绍与背景
《老子》简介及作者生平
《老子》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又称《道德经》,据传为老子所著。
老子五章PPT(优秀课件) 通用
(三)“道”是指形而上的道。如《易·系传》所说: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又如道书所说: “离有离无之谓道。”这便同于佛经上所说的:“即有即空, 即空即有。”玄妙幽微,深不可测了!
❖
——选自南怀谨《老子他说》
有无开场白, 梦游太虚幻境,以及“假作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乃至假托林黛玉的笔 下反骂贾宝玉:“无端弄笔是何人?剿 袭南华庄子文。不悔自家无见识,却将 丑语低他人”等等老庄与禅道思想,几 乎俯拾皆是。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我不知道它的确切名号叫什么,给它加上一个标号说是 “道”,勉强给它一个描述说它是无不包涵的整体存在。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这个整体存在绵延运行,运行之中它远化展开,远化展开 之后又循环反复。所以,道是整体性存在,天是整体性存 在,地是整体性存在,人也是整体性存在。
四、作者作品
《道德真经》即《道德经》, 或称《老子》《老子五千 文》。 原为先秦诸子中道 家的代表作,后为道教奉 为主要经典。唐代尊为 《道德真经》。
五、创作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王权下放,陪臣执命,政 治和社会关系均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而当现实 社会中的氏族制束缚着历史的发展,“天命观” 和“天道观”同样也束缚着思想的发展,老子 形而上学的“道”的提出是对自然史的认识上 寻找否决“天命观”“天道观”的理论根据, 因而具有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和合理性。
❖ “上善若水”——一个人要效法自然之道的无 私善行,做到如水一样至柔之中的至刚、至 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器度。
❖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到江送客棹,出 岳润民田。”
❖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人往高处 走,水向低处流。” “水唯能下方成海,山 不矜高自及天。”
❖
——选自南怀谨《老子他说》
有无开场白, 梦游太虚幻境,以及“假作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乃至假托林黛玉的笔 下反骂贾宝玉:“无端弄笔是何人?剿 袭南华庄子文。不悔自家无见识,却将 丑语低他人”等等老庄与禅道思想,几 乎俯拾皆是。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我不知道它的确切名号叫什么,给它加上一个标号说是 “道”,勉强给它一个描述说它是无不包涵的整体存在。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这个整体存在绵延运行,运行之中它远化展开,远化展开 之后又循环反复。所以,道是整体性存在,天是整体性存 在,地是整体性存在,人也是整体性存在。
四、作者作品
《道德真经》即《道德经》, 或称《老子》《老子五千 文》。 原为先秦诸子中道 家的代表作,后为道教奉 为主要经典。唐代尊为 《道德真经》。
五、创作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王权下放,陪臣执命,政 治和社会关系均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而当现实 社会中的氏族制束缚着历史的发展,“天命观” 和“天道观”同样也束缚着思想的发展,老子 形而上学的“道”的提出是对自然史的认识上 寻找否决“天命观”“天道观”的理论根据, 因而具有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和合理性。
❖ “上善若水”——一个人要效法自然之道的无 私善行,做到如水一样至柔之中的至刚、至 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器度。
❖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到江送客棹,出 岳润民田。”
❖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人往高处 走,水向低处流。” “水唯能下方成海,山 不矜高自及天。”
《老子道家思想》课件
《老子道家思想》PPT课 件
欢迎来到《老子道家思想》PPT课件!在本课件中,我们将探讨老子的生平和 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让我们开始这段关于古老哲学的旅程吧!
老子简介
老子是古代中国春秋时期的重要哲学家和思想家,被尊奉为道家学派的创始 人之一。他的真实身份和生平事迹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强调通过遵循自然法则来达到和谐、平衡和内心自由的状态。
道德经主要观点
道德经中,老子探索了人性、政治、伦理等多个领域的问题。他强调返璞归真、包容万物、无私奉献等观念,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德经核心思想
道德经中的核心思想包括“道可道非常道”、“虚而不屈”、“名可名非常名”等。这些思想为人们提供了独特的人 生智慧和处世法则。
道德经的翻译和版本
由于道德经的文字简练而深奥,它被翻译成了许多版本。每个版本都在不同程度上解释了老子的思想,有助于 读者理解道家思想的多样性。
道和德的区别
在道家思想中,道被视为宇宙的原始力量,而德则是个体的道德品质。道与 德的关系在个人修炼和社会治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核心理念之一,强调通过不干预和不强求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它是一种智慧与自然 的结合。
道德经概述
道德经是老子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是一部关于道家思想和生活智慧的经典著 作。它以短小精炼的语言阐述了许多深刻的哲学观点。
欢迎来到《老子道家思想》PPT课件!在本课件中,我们将探讨老子的生平和 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让我们开始这段关于古老哲学的旅程吧!
老子简介
老子是古代中国春秋时期的重要哲学家和思想家,被尊奉为道家学派的创始 人之一。他的真实身份和生平事迹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强调通过遵循自然法则来达到和谐、平衡和内心自由的状态。
道德经主要观点
道德经中,老子探索了人性、政治、伦理等多个领域的问题。他强调返璞归真、包容万物、无私奉献等观念,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德经核心思想
道德经中的核心思想包括“道可道非常道”、“虚而不屈”、“名可名非常名”等。这些思想为人们提供了独特的人 生智慧和处世法则。
道德经的翻译和版本
由于道德经的文字简练而深奥,它被翻译成了许多版本。每个版本都在不同程度上解释了老子的思想,有助于 读者理解道家思想的多样性。
道和德的区别
在道家思想中,道被视为宇宙的原始力量,而德则是个体的道德品质。道与 德的关系在个人修炼和社会治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核心理念之一,强调通过不干预和不强求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它是一种智慧与自然 的结合。
道德经概述
道德经是老子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是一部关于道家思想和生活智慧的经典著 作。它以短小精炼的语言阐述了许多深刻的哲学观点。
《老子》四章 ppt课件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都是只以自我为中心,只关注自我,
所以就会局限于自己狭隘的小范围和狭隘的主观意识,从而盲目自大自满,
导致他们不能明白真相,常被假象蒙蔽,使真相得不到彰明。
结合最后一句话,第二十四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这四种人生态
度不符合自然规律,不是长远之道,必然会导致失败。
姓名: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
秋末期人。
身份: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
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和主要代表人物。
个人经历: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
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
评价: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
礼。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
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与庄子并
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函谷
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
关时,著《道德经》。
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一)老子出生
据传,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在商朝
阳甲年,公神化气,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
理氏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澄澄的李
子。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到了中
人们,众人
或许,可能
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
代词,指自见、自是、
自伐、自矜等行为
做
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走不远,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不
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立功勋,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长久。“自见”“自
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
“知自者明”
对内的“自知”“自胜”更为重要,更符合大道。
《老子的思想主张》课件
德行与修养
探索老子对德行和个人修养的 看法,以及如何实践这些观念。
老子的影响
1 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了解老子思想对中国文化、价值观和传统的深远影响。
2 对世界哲学的贡献
探讨老子思想在全球哲学领域中的地位和贡献。
3 现代社会的借鉴
讨论如何从老子的思想中获得启示,并应用于现代社会。
结论
对老子思想的评价
总结老子思想的优点、限制和前景。
今后的思考和探索
探讨如何在今后的学术和实践中进一步研究老子的思想。
感想和启示
分享个人对老子思想的理解和从中获得的启示。
1
道家思想概述
简要介绍道家思想的基本原理和核心观点。
2
道的本质
探索老子对道的理解、属性和作用的思考。
3
道德与治理
讨论老子对道德和政府治理的看法,以想
道教
介绍道教作为老子思想最重要 的宗教流派,以及其核心信仰 和仪式。
道德经的主要思想
概述老子著作《道德经》中的 主要思想,如无为而治、返璞 归真等。
《老子的思想主张》PPT 课件
老子的思想主张
在这个PPT课件中,我们将探索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思想主张,了解他的核 心思想及其对中国文化和世界哲学的影响。
引言
老子简介
在此部分中,我们将介绍老子的背景、生平 和重要贡献。
老子的意义
探讨老子思想的重要性以及为什么它在现代 社会仍然具有影响力。
老子的哲学思想
《老子》四章 ppt课件55张
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智:智慧 明:聪明 自胜:宾语前置句
强行:qiǎnɡ古今异义,古:勤勉而行 今:用强制的方法
进行
所:名词,地方、位置(立身之处)
译文:了解别人的人是聪明的,了解自己的人是有智慧的,能 够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才是强大的。 知道满足的人是富有的,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 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分析第11章
疏通文本第11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 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 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辐:辐条 毂:车轮的中心部位 当:在
埏埴:揉和黏土
户牖: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以为:把.....作
译为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毂当中,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
毂中空地方的“ 无”。和泥制作陶器,陶器的功用正是产生于
(2)近代以来,《老子》也受到了西方思想家 的重视,成为世界哲学宝典之一。当今世界,更是掀起 “老子热”“大道热”以应对21世纪的新挑战。
二、疏通文本
正字音
辐 fú 户牖 yǒu 累土 lěi
毂 gǔ
埏埴 shān zhí
赘行 zhuì 易泮 pàn
强行 qiǎng 几 jī
《老子》四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 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 之以为用。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 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 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 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 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 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智:智慧 明:聪明 自胜:宾语前置句
强行:qiǎnɡ古今异义,古:勤勉而行 今:用强制的方法
进行
所:名词,地方、位置(立身之处)
译文:了解别人的人是聪明的,了解自己的人是有智慧的,能 够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才是强大的。 知道满足的人是富有的,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 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分析第11章
疏通文本第11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 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 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辐:辐条 毂:车轮的中心部位 当:在
埏埴:揉和黏土
户牖: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以为:把.....作
译为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毂当中,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
毂中空地方的“ 无”。和泥制作陶器,陶器的功用正是产生于
(2)近代以来,《老子》也受到了西方思想家 的重视,成为世界哲学宝典之一。当今世界,更是掀起 “老子热”“大道热”以应对21世纪的新挑战。
二、疏通文本
正字音
辐 fú 户牖 yǒu 累土 lěi
毂 gǔ
埏埴 shān zhí
赘行 zhuì 易泮 pàn
强行 qiǎng 几 jī
《老子》四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 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 之以为用。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 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 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 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 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 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傅佩荣解读:
道展现为统一的整体,统一的整体展现为阴阳二气,阴阳二 气交流形成阴、阳、和三气,这三气再产生万物。万物都是背 靠阴而面向阳,由阴阳激荡而成的和谐体。人们所厌恶的,就 是沦为“孤家”、“寡人”、“仆人”,但是王公却以此来称 呼自已。所以一切事物,有时是受损反而获益,有时是获益反 而受损。别人教导我的,我也用来教导别人。“强悍的人没有 办法得到终善”,我将以此作为施教的开始。
【第四章原文】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傅佩荣解读: 道,空虚而作用似乎没有极限。是那么渊深啊!像是
万物的本源。它收敛锐气,排除纷杂,调和光芒,混同 尘垢。是那么沉静啊!像是若有若无地存在着。我不知 道它是由谁产生的,好像在上帝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为什么要学“道”
人的认知与欲望、社会困境、虚无主义及其化解之道
身体的困境 心智的茫然 虚无主义的危机
1.追逐生存所需,疲困不已 2.勾心斗角,欲望无穷 3.情绪复杂多变,难以安顿 1.人类中心的价值观是虚妄的 2.本末倒置,轻重不分 3.卖弄智巧,错失大道 1、文化失去活力 2、价值与存在的思考 3、换个角度思考人生意义
• 17、三十五章:道之出口,谈乎其无味。(道 本无言)
• 道)
• 19、三十八章: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 而有以为,故失道而后德……前识者道之华, 而愚之始。
• 20、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用 之道)
• 21、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 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 为道……明道若昧,进道若退,类道若数……道 隐无名。夫为道,善贷且成。(行道与修道)
什么是“道”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道是清静无为,德是柔软谦卑。
道法自然
《道德经》 第25章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重点章节解读
【第一章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 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 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以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十四章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 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 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 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 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傅佩荣解读: 看它却看不见,称它为“夷”;听它却听不到,称它为“希”; 摸它却摸不着,称它为“微”;这三方面都无法穷究底细,所 以它是浑然一体的。它外显的部分并不明亮,隐含的部分也不 晦暗,绵绵不绝的样子无法为它定名,然后又回归于空无一物。 这叫做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体的形象,这叫做若有若无的 惚恍。迎向它,看不见它的源头;眼随它,看不见它的后续。 把握早已存在的“道“,可以用来驾驭当前的一切。能够了解 最早的开始,这叫做”道“的规律。
• 22、 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道的自然过程)
• 23、 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 下无道戎马生于郊。(人之道)
• 24、四十七章:不窥片庸知天道(感应之道) • 25、 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
又损,以至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如何修道)
• 26、 五十一章:道生之,德富之,物形之,势成 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对道的理解
•
老子破天荒提出“道”这个概念,作为自己的哲
学思想体系的核心。它的涵义博大精深,可从历史的
角度来认识、也可从文学的方面去理解,还可从美学 原理去探求,更应从哲学体系的辩证法去思维……
•
哲学家们在解释“道”这一范畴时并不完全一致,
有的认为它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是构成宇宙万物的
元素;有的认为它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同时也是产
声啊,空虚无形啊,它独立长存而不改变,循环运行而不止息, 可以作为天下万物的母体。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叫它做 “道”,再勉强命名为“大”。它广大无边而周流不息,周流 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返回本源。所以,“道”是大的, 天是大的,地是大的,人也是大的。存在界有四种大,而人是 其中之一。人所取法的是地,地所取法的是天,天所取法的是 “道”,“道”所取法的是自已如此的状态。
“无”到“有”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傅佩荣
• 傅佩荣,当代著名《论语》研 究专家,深入研究儒家和道家 思想,祖籍上海。台湾辅仁大学 哲学系毕业,台湾大学哲学研 究所硕士,美国耶鲁大学哲学 博士,专攻宗教哲学。曾任比 利时鲁汶大学客座教授,荷兰 莱顿大学讲座教授,台湾大学 哲学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长,现 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所教授。 2009年6月,他在央视《百家讲 坛》主讲《孟子的智慧》
所用) • 3、八章:水利万物而不争,故几于道 (取
象尽意) • 4、九章:功成名就遂身退,天之道 (效法
天道) • 5、十四章:执古之道,以御今有,能知古
始,是谓道纪 (道的纲纪) • 6、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保此道者不欲
盈…… (修道之人)
• 7、十六章:…知常客,客乃公,公乃全,全乃 天,天乃道,道乃久(自然之道)
• 30、六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 以愚之。(政治之道)
• 31、六十七章: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 (修为之道)
• 32、七十三章: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 善应(天之道)
• 33、七十七章:天之道……天之道……人之道…… 唯有道者(修之道)
• 34、七十九章:天道无亲(修之道) • 35、八十一章: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
生宇宙万物的泉源。不过在“道”的解释中,学者们
也有大致相同的认识,即认为它是运动变化的,而非
僵化静止的;而且宇宙万物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
人的思维等一切运动,都是遵循“道”的规律而发展
变化。总之,在这一章里,老子说“道”产生了天地
万物,但它不可以用语言来说明,而是非常深邃奥妙
的,并不是可以轻而易举地加以领会,这需要一个从
理解道德经之"道"字
• “道”在《道德经》中都是以什么形式出 现的。在多少章,多少次出现。下面,我 用学术界比较公认的,都比较认可,王弼 所排定的章次,来把“道”在《道德经》 中所出现的章次,简单的一一列出。
• 1、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宇宙之道) • 2、 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道之
• 13、三十章:以道左人者不以兵强天下……物 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亡 (道之所用)
• 14、三十一章:夫兵者,不详之器,物或恶之, 故有道者不处 (道之所用)
• 15、三十二章:道,常无,名朴,……道之在 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以物比道)
• 16、三十四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宇宙之道)
【第二十五章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 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傅佩荣解读: 有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出现之前就存在了。寂静无
【第四十章原文】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
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傅佩荣解读:
“道”的活动,表现在返回上;“道”的 效用,表现在柔弱上。天下万物源自有,有再 源自无。
【第四十二章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 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 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 教,我亦教之。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重点章节解读
【第四章原文】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傅佩荣解读: 道,空虚而作用似乎没有极限。是那么渊深啊!像是万物
的本源。它收敛锐气,排除纷杂,调和光芒,混同尘垢。是 那么沉静啊!像是若有若无地存在着。我不知道它是由谁产 生的,好像在上帝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 故道生之,德处之,长之育之,亭之蜀之,美之
覆之。(道与德之关系) • 27、五十三章: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
是最,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是谓盗夸,非道也 哉!(道与世人的关系) • 28、五十五章:心使气日强,壮者亡,谓之不道, 不道早亡(精神思维之道) • 29、 五十九章 长生久视之道。(长生之道) • 30、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位天下…… (取政治之道) • 32、十二章:道者万物之奥……不如坐进此道,古 之所以贵道者何……(万物为道之本)
傅佩荣解读:
道,可以用言语表述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 用名称界定的,就不是恒久的名。名称未定之前,那是 万物的起源;名称已定之后,那是万物的母体。因此, 总是在消解欲望时,才可看出起源的奥妙;总是在保存 欲望时,才可看出母体的广大。起源与母体,这二者来 自一处无名称不同,都可以称为神奇。神奇之中还有神 奇,那是一切奥妙的由来。
解读《道德经》 之“道”
---云海
名人眼中的《道德经》
鲁迅先生说:“不读《老子》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 不知人生真谛。”“中国根柢全在道教”。
德国总理施罗德曾在电视上呼吁,每个德国家庭买一 本中国的《道德经》,以帮助解决人们思想上的困 惑。
日本当代学者卢川芳郎说:“《老子》有一种魅力, 它给在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以一种神奇的力 量。”
【第二十一章原文】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 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 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 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傅佩荣解读: 大德的表现,完全跟随着道。道这种东西,是恍恍惚惚的。
道展现为统一的整体,统一的整体展现为阴阳二气,阴阳二 气交流形成阴、阳、和三气,这三气再产生万物。万物都是背 靠阴而面向阳,由阴阳激荡而成的和谐体。人们所厌恶的,就 是沦为“孤家”、“寡人”、“仆人”,但是王公却以此来称 呼自已。所以一切事物,有时是受损反而获益,有时是获益反 而受损。别人教导我的,我也用来教导别人。“强悍的人没有 办法得到终善”,我将以此作为施教的开始。
【第四章原文】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傅佩荣解读: 道,空虚而作用似乎没有极限。是那么渊深啊!像是
万物的本源。它收敛锐气,排除纷杂,调和光芒,混同 尘垢。是那么沉静啊!像是若有若无地存在着。我不知 道它是由谁产生的,好像在上帝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为什么要学“道”
人的认知与欲望、社会困境、虚无主义及其化解之道
身体的困境 心智的茫然 虚无主义的危机
1.追逐生存所需,疲困不已 2.勾心斗角,欲望无穷 3.情绪复杂多变,难以安顿 1.人类中心的价值观是虚妄的 2.本末倒置,轻重不分 3.卖弄智巧,错失大道 1、文化失去活力 2、价值与存在的思考 3、换个角度思考人生意义
• 17、三十五章:道之出口,谈乎其无味。(道 本无言)
• 道)
• 19、三十八章: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 而有以为,故失道而后德……前识者道之华, 而愚之始。
• 20、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用 之道)
• 21、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 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 为道……明道若昧,进道若退,类道若数……道 隐无名。夫为道,善贷且成。(行道与修道)
什么是“道”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道是清静无为,德是柔软谦卑。
道法自然
《道德经》 第25章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重点章节解读
【第一章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 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 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以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十四章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 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 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 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 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傅佩荣解读: 看它却看不见,称它为“夷”;听它却听不到,称它为“希”; 摸它却摸不着,称它为“微”;这三方面都无法穷究底细,所 以它是浑然一体的。它外显的部分并不明亮,隐含的部分也不 晦暗,绵绵不绝的样子无法为它定名,然后又回归于空无一物。 这叫做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体的形象,这叫做若有若无的 惚恍。迎向它,看不见它的源头;眼随它,看不见它的后续。 把握早已存在的“道“,可以用来驾驭当前的一切。能够了解 最早的开始,这叫做”道“的规律。
• 22、 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道的自然过程)
• 23、 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 下无道戎马生于郊。(人之道)
• 24、四十七章:不窥片庸知天道(感应之道) • 25、 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
又损,以至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如何修道)
• 26、 五十一章:道生之,德富之,物形之,势成 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对道的理解
•
老子破天荒提出“道”这个概念,作为自己的哲
学思想体系的核心。它的涵义博大精深,可从历史的
角度来认识、也可从文学的方面去理解,还可从美学 原理去探求,更应从哲学体系的辩证法去思维……
•
哲学家们在解释“道”这一范畴时并不完全一致,
有的认为它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是构成宇宙万物的
元素;有的认为它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同时也是产
声啊,空虚无形啊,它独立长存而不改变,循环运行而不止息, 可以作为天下万物的母体。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叫它做 “道”,再勉强命名为“大”。它广大无边而周流不息,周流 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返回本源。所以,“道”是大的, 天是大的,地是大的,人也是大的。存在界有四种大,而人是 其中之一。人所取法的是地,地所取法的是天,天所取法的是 “道”,“道”所取法的是自已如此的状态。
“无”到“有”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傅佩荣
• 傅佩荣,当代著名《论语》研 究专家,深入研究儒家和道家 思想,祖籍上海。台湾辅仁大学 哲学系毕业,台湾大学哲学研 究所硕士,美国耶鲁大学哲学 博士,专攻宗教哲学。曾任比 利时鲁汶大学客座教授,荷兰 莱顿大学讲座教授,台湾大学 哲学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长,现 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所教授。 2009年6月,他在央视《百家讲 坛》主讲《孟子的智慧》
所用) • 3、八章:水利万物而不争,故几于道 (取
象尽意) • 4、九章:功成名就遂身退,天之道 (效法
天道) • 5、十四章:执古之道,以御今有,能知古
始,是谓道纪 (道的纲纪) • 6、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保此道者不欲
盈…… (修道之人)
• 7、十六章:…知常客,客乃公,公乃全,全乃 天,天乃道,道乃久(自然之道)
• 30、六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 以愚之。(政治之道)
• 31、六十七章: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 (修为之道)
• 32、七十三章: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 善应(天之道)
• 33、七十七章:天之道……天之道……人之道…… 唯有道者(修之道)
• 34、七十九章:天道无亲(修之道) • 35、八十一章: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
生宇宙万物的泉源。不过在“道”的解释中,学者们
也有大致相同的认识,即认为它是运动变化的,而非
僵化静止的;而且宇宙万物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
人的思维等一切运动,都是遵循“道”的规律而发展
变化。总之,在这一章里,老子说“道”产生了天地
万物,但它不可以用语言来说明,而是非常深邃奥妙
的,并不是可以轻而易举地加以领会,这需要一个从
理解道德经之"道"字
• “道”在《道德经》中都是以什么形式出 现的。在多少章,多少次出现。下面,我 用学术界比较公认的,都比较认可,王弼 所排定的章次,来把“道”在《道德经》 中所出现的章次,简单的一一列出。
• 1、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宇宙之道) • 2、 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道之
• 13、三十章:以道左人者不以兵强天下……物 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亡 (道之所用)
• 14、三十一章:夫兵者,不详之器,物或恶之, 故有道者不处 (道之所用)
• 15、三十二章:道,常无,名朴,……道之在 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以物比道)
• 16、三十四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宇宙之道)
【第二十五章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 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傅佩荣解读: 有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出现之前就存在了。寂静无
【第四十章原文】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
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傅佩荣解读:
“道”的活动,表现在返回上;“道”的 效用,表现在柔弱上。天下万物源自有,有再 源自无。
【第四十二章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 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 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 教,我亦教之。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重点章节解读
【第四章原文】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傅佩荣解读: 道,空虚而作用似乎没有极限。是那么渊深啊!像是万物
的本源。它收敛锐气,排除纷杂,调和光芒,混同尘垢。是 那么沉静啊!像是若有若无地存在着。我不知道它是由谁产 生的,好像在上帝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 故道生之,德处之,长之育之,亭之蜀之,美之
覆之。(道与德之关系) • 27、五十三章: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
是最,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是谓盗夸,非道也 哉!(道与世人的关系) • 28、五十五章:心使气日强,壮者亡,谓之不道, 不道早亡(精神思维之道) • 29、 五十九章 长生久视之道。(长生之道) • 30、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位天下…… (取政治之道) • 32、十二章:道者万物之奥……不如坐进此道,古 之所以贵道者何……(万物为道之本)
傅佩荣解读:
道,可以用言语表述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 用名称界定的,就不是恒久的名。名称未定之前,那是 万物的起源;名称已定之后,那是万物的母体。因此, 总是在消解欲望时,才可看出起源的奥妙;总是在保存 欲望时,才可看出母体的广大。起源与母体,这二者来 自一处无名称不同,都可以称为神奇。神奇之中还有神 奇,那是一切奥妙的由来。
解读《道德经》 之“道”
---云海
名人眼中的《道德经》
鲁迅先生说:“不读《老子》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 不知人生真谛。”“中国根柢全在道教”。
德国总理施罗德曾在电视上呼吁,每个德国家庭买一 本中国的《道德经》,以帮助解决人们思想上的困 惑。
日本当代学者卢川芳郎说:“《老子》有一种魅力, 它给在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以一种神奇的力 量。”
【第二十一章原文】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 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 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 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傅佩荣解读: 大德的表现,完全跟随着道。道这种东西,是恍恍惚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