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登黄鹤楼

合集下载

《登黄鹤楼》原文及翻译赏析

《登黄鹤楼》原文及翻译赏析

《登黄鹤楼》原⽂及翻译赏析《登黄鹤楼》原⽂及翻译赏析1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前珠翠绕,蓬壶殿⾥笙歌作。

到⽽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如故,千村寥落。

何⽇请缨提锐旅,⼀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翻译 黄鹤楼上远望中原,荒草烟波的地⽅,有着许多的城池。

遥想当年,城中花团锦簇遮住了视线,柳树成荫掩护着城墙,楼阁都是雕龙砌凤。

万岁⼭前、蓬壶殿⾥尽是⼀派宫⼥成群、歌舞升平的热闹景象。

如今,胡虏铁骑却践踏包围着京师郊外,尘沙弥漫,战势凶险。

⼠兵在哪⾥?他们⾎染沙场,鲜⾎滋润了兵刃。

百姓在哪⾥?他们在战乱中丧⽣,⼫⾸填满了溪⾕。

悲叹⼤好河⼭⼀如往昔,但千家万户流离失所,⽥园荒芜。

⾃⼰何时才能请缨杀敌,率领精锐部队出兵北伐,挥鞭渡过长江,扫清横⾏“郊畿”的胡虏,收复中原。

然后归来,重游黄鹤楼,以续今⽇登临之兴。

注释 万岁⼭:即万岁⼭⾉岳,宋徽宗政和年间所造,消耗了⼤量民⼒民财。

蓬壶殿:疑即北宋故宫内的蓬莱殿。

铁骑:指⾦国军队。

郊畿:指汴京所在处的千⾥地⾯。

风尘:指战乱。

风尘恶:是说敌⼈占领中原,战乱频仍,形势⼗分险恶。

膏:滋润,这⾥做被动词。

锋:兵器的尖端。

锷:剑刃。

沟壑:溪⾕。

缨:绳⼦。

请缨,请求杀敌⽴功的机会。

河洛:黄河、洛⽔交汇的洛阳地区。

这⾥泛指中原。

汉阳:今湖北武汉市(在武昌西北)。

赏析 这是⼀⾸登⾼抒怀之词。

全词由词⼈登上黄鹤楼所见之景发端,追忆了昔⽇汴京城的繁华,再回到眼前讲述战乱频繁、⽣灵涂炭的情景,最后怀想来⽇得胜后的欢乐之情,抒发了词⼈对国破家亡的悲痛之情和光复中原的强烈愿望。

这⾸壮词采⽤散⽂化写法,可分四段,层次分明。

从篇⾸到“蓬壶殿⾥笙歌作”为第⼀段。

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

“想当年”三字点⽬。

唐诗《登黄鹤楼》原文及赏析

唐诗《登黄鹤楼》原文及赏析

登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解
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武昌县,民国初年被火焚毁,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文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也有人作昔人已乘白云去。

2、悠悠:久远的意思。

3、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4、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译文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
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
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
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
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赏析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

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

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

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

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

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唐诗三百首之《登黄鹤楼》

唐诗三百首之《登黄鹤楼》

唐诗之《登黄鹤楼》
唐诗三百首之《登黄鹤楼》
《登黄鹤楼》
作者:崔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解】:
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武昌县,民国初年被火焚毁,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文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也有人作昔人已乘白云去。

2、悠悠:久远的意思。

3、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4、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韵译】: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
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
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
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
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评】: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

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

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

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

说: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题诗在上头。

”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

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王之涣《登黄鹤楼》全文赏析

王之涣《登黄鹤楼》全文赏析

王之涣《登黄鹤楼》全文赏析王之涣《登黄鹤楼》全文赏析《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一作朱斌诗)创作的一首诗。

人们对于王之涣《登鹳雀楼》都有着很高的评价,《登鹳雀楼》的第一句诗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名句。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王之涣《登黄鹤楼》全文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登黄鹤楼》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黄鹤楼》注释:1、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

《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2、白日:太阳。

依:依傍。

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3、欲:想要。

穷: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眼界宽阔。

4、更:再。

《登黄鹤楼》译文: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

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登黄鹤楼》创作背景: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一说,作者王之涣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

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但是,根据王之涣及其夫人的墓志铭,则王之涣系垂拱四年(688年)生人,后“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薄”,在开元十年(722年)与夫人李氏成婚时仍在衡水主簿任上,且任职时间一直持续到开元十四年(726年)前后,此后才罢官悠游,而此时王之涣已经年近四十,经过十五年的悠游后约在天宝元年(742年)复补文安郡文安县尉,不久即去世,享年五十五岁。

学者李希泌推测,鹊雀楼在平阳府蒲州(今山西蒲县),与王之涣的老家绛州,同属晋南,故这首诗可能是王之涣在弃官回乡时所作,创作年代约在开元十五年至二十九年(727—741年)。

《登黄鹤楼》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

《登黄鹤楼》原文及注释.doc

《登黄鹤楼》原文及注释.doc

《登黄鹤楼》原文及注释《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一起来看看我为大家整理的:《登黄鹤楼》原文及注释,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登黄鹤楼》原文及注释黄鹤楼 / 登黄鹤楼唐代: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注释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

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

乘:驾。

去:离开。

空:只。

返:通返,返回。

空悠悠:深,大的意思悠悠:飘荡的样子。

川:平原。

历历:清楚可数。

汉阳:地名,现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乡关:故乡。

赏析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

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

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

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

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

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历代写黄鹤楼的诗很多,但崔颢的一首七律,人称最佳,请看他是怎样写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黄鹤楼王之涣古诗

登黄鹤楼王之涣古诗

登黄鹤楼王之涣古诗《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登黄鹤楼王之涣古诗,欢迎大家阅读。

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鹳雀楼,故址在当时的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县),建在高阜上,共有三层,站在这座楼台上,前望可看到莽莽的中条山,下瞰可观滚滚东流的黄河水,是唐代的游览胜地。

诗人首先运用粗线条大笔勾勒画面,这里,其着眼点不在楼之一隅,而是从远眺及鸟瞰的角度去把握山水楼阁的总体,腾挪跌岩,摹山绘水,让读者从山水的生机勃勃的生命力中看到诗人笔力扛鼎、大气磅礴的风发意气。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两句,给读者展现的是夕阳西下、黄河东流的壮阔远景——一幅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立体图画。

在这幅图画中,落日飞霞、远山如黛、黄河耀金、大海涌波,都表现了登高远眺的特点。

“依”、“流”二字具有画龙点睛之妙,经过它们的点染,自然景物顿时具备了活泼泼的生命。

“依”字一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那种感伤凄凉的语调,展现了落日告别远山时含情脉脉的神态,显示了其充满生命和力量的内质;“ 流”字仿佛是注入这幅图画的一条动脉,让我们领略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昂扬、壮阔的气势,俯视到喷珠溅玉的惊涛骇浪,甚至可以谛听到奔腾咆哮的黄河的涛声。

加上“白日”、“黄河”等不同色调的对比运用,更使画面具有了立体的层次感。

诗的前两句着力渲染登楼所见的山水壮观,绘下了极其壮阔的境界。

但是诗人兴犹未尽,他接着用如椽大笔,饱含激情,写下了千古佳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若要穷极千里之遥,让全部的山河之美尽入胸怀,就需要不断前进。

这虽然写的是当前实感,却已隐约地表现了诗人的胸襟抱负。

由于前两句作了很好的铺垫,后两句既是诗人深邃思想经过感情浓缩后的结晶,又与前面的景物衔接自然,浑然一体,从而就使全诗的境界大大拓宽,构成一幅表兮独立、逸乎凡响的登楼远眺图。

在这首诗中,诗人没有拘泥于山水楼阁本身的具体形态,而是善于迅捷地抓住山水与鹳雀楼之间最突出的视觉特征,给读者创造一种豪放的眼界开阔感。

登黄鹤楼的诗意

登黄鹤楼的诗意

登黄鹤楼的诗意优质文档你我共享第 1 页 共 1 页登黄鹤楼的诗意登黄鹤楼的诗意 《登黄鹤楼》 作者:崔灏 原文: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2、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

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

3、乘:驾。

4、去:离开。

5、空:只。

6、返:通返,返回。

7、空悠悠:深,大的意思8、悠悠:飘荡的样子。

9、川:平原。

10、历历:清楚可数。

11、汉阳:地名,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12、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13、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14、乡关:故乡。

诗意: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赏析: (一)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

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

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

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

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登黄鹤楼》原文及翻译赏析

《登黄鹤楼》原文及翻译赏析

《登黄鹤楼》原文及翻译赏析《登黄鹤楼》原文及翻译赏析《登黄鹤楼》原文及翻译赏析1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翻译黄鹤楼上远望中原,荒草烟波的地方,有着许多的城池。

遥想当年,城中花团锦簇遮住了视线,柳树成荫掩护着城墙,楼阁都是雕龙砌凤。

万岁山前、蓬壶殿里尽是一派宫女成群、歌舞升平的热闹景象。

如今,胡虏铁骑却践踏包围着京师郊外,尘沙弥漫,战势凶险。

士兵在哪里?他们血染沙场,鲜血滋润了兵刃。

百姓在哪里?他们在战乱中丧生,尸首填满了溪谷。

悲叹大好河山一如往昔,但千家万户流离失所,田园荒芜。

自己何时才能请缨杀敌,率领精锐部队出兵北伐,挥鞭渡过长江,扫清横行“郊畿”的胡虏,收复中原。

然后归来,重游黄鹤楼,以续今日登临之兴。

注释万岁山:即万岁山艮岳,宋徽宗政和年间所造,消耗了大量民力民财。

蓬壶殿:疑即北宋故宫内的蓬莱殿。

铁骑:指金国军队。

郊畿:指汴京所在处的千里地面。

风尘:指战乱。

风尘恶:是说敌人占领中原,战乱频仍,形势十分险恶。

膏:滋润,这里做被动词。

锋:兵器的尖端。

锷:剑刃。

沟壑:溪谷。

缨:绳子。

请缨,请求杀敌立功的机会。

河洛:黄河、洛水交汇的洛阳地区。

这里泛指中原。

汉阳:今湖北武汉市(在武昌西北)。

赏析这是一首登高抒怀之词。

全词由词人登上黄鹤楼所见之景发端,追忆了昔日汴京城的繁华,再回到眼前讲述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情景,最后怀想来日得胜后的欢乐之情,抒发了词人对国破家亡的悲痛之情和光复中原的强烈愿望。

这首壮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可分四段,层次分明。

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段。

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

“想当年”三字点目。

“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洁地写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

《登黄鹤楼》白日依山尽

《登黄鹤楼》白日依山尽

《登黄鹤楼》白日依山尽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解】:1、鹳雀楼:在今山西省蒲县西南,传说鹳雀经常栖息于此。

【韵译】: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王之涣的诗全集赏析】: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据《清一统志》记载,楼的旧址在山西蒲州(今永济县,唐时为河中府)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

唐人留诗者甚多。

”王之涣的这首五绝是“唐人留诗”中的不朽之作。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

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诗笔到此,看似已经写尽了望中的景色,但不料诗人在后半首里,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样两句即景生意的诗,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

这两句诗,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唐诗三百首之《登黄鹤楼》

唐诗三百首之《登黄鹤楼》

唐诗三百首之《登黄鹤楼》唐诗三百首之《登黄鹤楼》
《登黄鹤楼》
作者: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解】:
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武昌县,民国初年被火焚毁,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文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也有人作昔人已乘白云去。

2、悠悠:久远的意思。

3、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4、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韵译】: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
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评析】: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

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

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

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

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

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登黄鹤楼》原文及翻译赏析优秀5篇

《登黄鹤楼》原文及翻译赏析优秀5篇

《登黄鹤楼》原文及翻译赏析优秀5篇注释篇一1、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

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此岸的龟山。

2、悠悠:飘荡的样子。

3、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

川,平原。

4、历历:清楚可数。

5、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6、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7、乡关:故土家园。

8、烟波:暮霭沉沉的。

江面。

《登黄鹤楼》原文及翻译赏析篇二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朝代:宋代岳飞原文: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译文及注释:佚名译文登楼远望中原,只见在一片荒烟笼罩下,仿佛有许多城郭。

想当年啊!花多得遮住视线,柳多掩护着城墙,楼阁都是雕龙砌凤。

万岁山前、蓬壶殿里,宫女成群,歌舞不断,一派富庶升平气象。

而现在,胡虏铁骑却践踏包围着京师郊外,战乱频仍,风尘漫漫,形势如此险恶。

士兵在哪里?他们血染沙场,鲜血滋润了兵刃。

百姓在哪里?他们在战乱中丧生,尸首填满了溪谷。

悲叹大好河山依如往昔,却田园荒芜,万户萧疏。

何时能有杀敌报国的时机,率领精锐部队出兵北伐,挥鞭渡过长江,扫清横行“郊畿〞的胡虏,收复中原。

然后归来,重游黄鹤楼,以续今日之游兴。

注释⑴黄鹤楼:旧址在黄鹤山〔武昌之西〕西北的黄鹤矶上。

陆游《入蜀记》:“黄鹤楼旧传费玮飞升于此,后忽乘黄鹤来归,故以名楼。

“⑵万岁山:即万岁山艮岳,宋徽宗政和年间所造,消耗了大量民力民财。

据洪迈《容斋三笔》说:“〔万岁〕山周十余里,最高一峰九十尺,亭堂楼阁不可殆记。

“蓬壶殿:疑即北宋故宫内的蓬莱殿。

这四句形容北宋汴京宫室壮丽,富庶繁华。

⑶铁骑:指金国军队。

郊畿:指汴京所在处的千里地面,又指金国铁浮屠重甲骑兵。

登黄鹤楼原文及赏析

登黄鹤楼原文及赏析

登黄鹤楼原文及赏析登黄鹤楼,名扬天下。

自古以来,黄鹤楼就被誉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

登黄鹤楼,意味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登黄鹤楼》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诗篇,由唐代文学家崔颢所作。

这首诗描绘了崔颢登上黄鹤楼的情景,通过对大自然的描述与人生感慨的交织,表达了作者对辽阔的天空和自由的向往。

诗中的第一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意味着崔颢已经错过了黄鹤离去的时机,只能在空荡荡的黄鹤楼中回忆往事。

诗的开头就给人一种凄凉感,并把注意力引向黄鹤楼,预示着黄鹤楼的重要性。

接下来的几句诗中,崔颢具体描绘了登上黄鹤楼的情景,以及楼上所能看到的景色。

“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

”这两句诗不仅揭示了崔颢眼前的美景,还借景抒怀,表达了对历史的追溯和对家乡的思念。

接下来的几句诗中,崔颢表达了他的感慨和人生哲理。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希望能够延长自己的寿命,以实现自己的良好愿望。

崔颢希望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去实现自己的抱负,展示自己的才华。

最后一句“时人纵使鲠独鹤,安得猛虎尽忠臣”,崔颢通过比喻来表达自己对世俗的不满和对现实的期待。

他认为只有在理想的环境中,才能够实现个人的价值和追求。

通过对《登黄鹤楼》的赏析,我们能够感受到崔颢对黄鹤楼的崇敬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重庆山城楼外楼,几度夕阳红欲醉”。

这首诗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与人生感慨的融合,以及唐代特有的山水田园意境,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豪情壮志和追求自由的精神。

《登黄鹤楼》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也是一首源远流长的经典之作。

它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自由和理想的向往。

同时,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对社会现状的思考,也使其具有深远的意义。

登黄鹤楼,不仅仅是一次登上楼的经历,更是一种精神的升华和文化的表达。

这首诗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出发,通过对黄鹤楼及其背后的含义的描写,诠释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对自由的渴望。

王之涣的《登黄鹤楼》古诗

王之涣的《登黄鹤楼》古诗

王之涣的《登黄鹤楼》古诗
《登黄鹤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七绝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的全文如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首句“白日依山尽”,描绘了夕阳西下的景象,给人以无限遐想之感。

接下来的“黄河入海流”,则表现出大自然的宏伟壮观和无穷无尽的能量。

这两句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第三句“欲穷千里目”,表现了作者想要看得更远、更广阔的愿望。

最后一句“更上一层楼”,则是对前一句愿望的具体实现,同时也寓意着人生需要不断追求进步和发展。

整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它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美好情感,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

登黄鹤楼古诗解释

登黄鹤楼古诗解释

诗文欣赏分析:黄昏时分登上鹳鹊楼,万里河山,尽收眼底;夕阳也在遥远的天际渐渐沉落。首二句诗「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苍茫壮阔,气势雄浑。末二句是境界的升华,出人意表、别有一番新意,既有高瞻远瞩之胸襟,又寓孜孜进取之深意,有情有理。有人说“诗忌说理”,应当说,诗歌不要生硬枯燥抽象地说理,而不是说诗歌不能宣扬哲理。在这首诗里,诗人把道理和景物、情事自然贴切地融合在一起,使人感觉不到它是在说理,而是理在其中。
我们一买好票,便迫不及待地乘上游览车,向黄鹤楼驶去。我怀着兴奋的心情看着路上的一草一木,仿佛它们也想上车去看看黄鹤楼的真面目。
来到黄鹤楼跟前,我抬头仰望,黄鹤楼与天峰塔相似,也是有好几层组成的。来到黄鹤楼的第一层有一张很高大的挂画,画中许多人望着一个骑仙鹤的老人,栩栩如生,虽然我不知道这幅图的确切含义,但却让我也有了许多幻想;
黄鹤楼第一次与她谋面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古诗吧!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文释意如下:
夕阳西沉,渐渐没入连绵的群山,黄河奔腾,汇入浩瀚的大海。虽然眼前一片壮阔,但要打开千里视野,看得更清更远,那还须再登上一层层高楼。
紧接着来到二楼,沿着围栏边往下望,近处的美景仿佛一幅山水画瞬间展现在我的眼前,煞是令人陶醉;
缓缓来到三楼,四处转了一圈,发现三楼主要以小店为主,店里陈列着有关黄鹤楼的纪念品,玲琅满目;
走上四楼,终于登上了五楼,五楼就是黄鹤楼的最顶层了,从这里往下望,黄鹤楼下的绿树红花和长江相互辉映,犹如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卷。
黄鹤楼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楼之美誉,今天身临其境,果然名副其实,难怪有那么多的伟大诗人运用大量的诗句来、厚重有力。为唐诗中之不朽之作。

《登黄鹤楼》翻译及赏析范文

《登黄鹤楼》翻译及赏析范文

《登黄鹤楼》翻译及赏析范文《登鹳雀楼》是一首登高望远诗,为诗人王之涣,全诗只用了寥寥数语,把景色写得浩瀚壮阔。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登黄鹤楼》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均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令人襟怀豪放。

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

清代诗评家也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

”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此诗不仅刻画了祖国的壮丽山河,而且写出了登高远望的襟怀。

向西远看,夕阳贴着高山落下,黄河滚滚流向大海。

要想看到千里之远,就得再登上一层高楼。

后二句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一生活哲理,成为不朽的名句。

诗人登上高高的鹳雀楼,眺望远远近近的山川景色。

扶栏西望。

一轮白日正巾近山梁,徐徐下落,下落,终于隐身到西山背后去了;脚底下的黄河流水,波涛滚滚,哆嗦远去,远去,为投入大海的'怀抱而奔腾不息。

多么雄浑的景象,多么壮阔的大自然!但是诗人知道,大自然实在太大,自己的眼界还很狭小,要想进一步地开阔视野,眺望那更远更壮观的世界,还需要登上更高的地点。

而自己,就连这共有三层的鹳雀也还没登上最高层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诗人登楼过程中的具体感受,但它给予我们的启示却深刻得多。

站得愈高,看得愈远,人生也是这样。

只有不断攀登,不断进取,不断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才能在思想上达到愈来愈高的境界,在事业上取得愈来愈高的成就。

人生就像登楼,这不是很有教益的生活哲理吗?这是一首五绝(五言绝句)前两句写景,景中含情;后两句抒情,情中见理。

2023登黄鹤楼原文、翻译、赏析

2023登黄鹤楼原文、翻译、赏析

2023登黄鹤楼原文、翻译、赏析2023登黄鹤楼原文、翻译、赏析1原文:黄鹤楼/登黄鹤楼朝代:唐朝作者: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及注释:译文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注释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2.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

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

3.乘:驾。

4.去:离开。

5.空:只。

6.返:通返,返回。

7.空悠悠:深,大的意思8.悠悠:飘荡的样子。

9.川:平原。

10.历历:清楚可数。

11.汉阳:地名,现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12.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13.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14.乡关:故乡。

赏析:首联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诗中颔联。

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是人非、鹤去楼空。

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

登黄鹤楼王之涣全诗

登黄鹤楼王之涣全诗

登黄鹤楼王之涣全诗登黄鹤楼王之涣全诗《登鹳雀楼》是唐朝文学家王之涣所写,为著名的诗作之一,表达诗人王之涣的积极向上的进取的精神。

《登鹳雀楼》年代: 唐作者: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解】1、鹳雀楼:在今山西省蒲县西南,传说鹳雀经常栖息于此。

【韵译】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

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诗笔到此,看似已经写尽了望中的景色,但不料诗人在后半首里,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样两句即景生意的诗,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

这两句诗,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

崔颢的《登黄鹤楼》原文及译文

崔颢的《登黄鹤楼》原文及译文

崔颢的《登黄鹤楼》原文及译文崔颢的《登黄鹤楼》原文及译文《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崔颢的《登黄鹤楼》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原文: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解】: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武昌县,民国初年被火焚毁,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文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也有人作昔人已乘白云去。

2、悠悠:久远的意思。

3、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4、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韵译】: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评析】: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

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

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

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

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严沧浪也说唐人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

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创作背景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记》);又传说费祎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这首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

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

名家点评南宋·严羽《沧浪诗话》: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元·方回选评《瀛奎律髓》:此诗前四句不拘对偶,气势雄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