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六节平衡功能评定技术
平衡功能的评定及康复训练
1平、支衡撑面训积由练大变的小 基本原则
2、稳定极限由大变小 3、从静态平衡到动态平衡 4、逐渐增加训练的复杂性 5、从睁眼到闭眼 6 、 因 人 而 异 , 循 序 渐 进
定性评定:在确定患者存在平衡功能障碍后, 需要进一步对患者进行定性评定。关节肌肉功 能异常、反应延迟、肌群应答错误、各种感觉 信息判断不准确、感觉运动整合不恰当或其他 原因等均可导致平衡障碍。
评定目的
★确定是否存在影响行走或其它功能性活动的 平衡障碍
★确定障碍的水平或程度 ★寻找和确定平衡障碍的发生原因 ★指导制定康复治疗计划 ★监测平衡功能障碍的治疗和康复训练的疗效 ★跌倒风险的预测
前
庭
功
能
的
训
练
1、患者双足尽可能靠拢,必要时双手或单手扶墙保持 平衡,然后左右转头。 2、患者步行,必要时他人给予帮助。 3、患者练习在行走中转头。
1、患者应双足分开与肩同宽站立,直视前方目标,逐渐使支
撑面变窄,即双足间距离缩短至1/2足长,在进行这一训练
时前臂首先伸展,然后放置体侧,再交叉于胸前,在进行
下一个难度训练之前,每一体位至少保持15s,训练时间总
共
为
5
~
15min
康复治疗--平衡功能的评定及平衡训练
3、原发性前庭功能障碍患者常伴有颈 部关节活动受限。
(二)平衡反应的检查
平衡反应为皮质水平的反应,它整合前庭、 视wk.baidu.com及触觉刺激输入,是大脑皮质、基底节与小 脑相互作用的结果。肌张力正常且肌张力能够随 身体重心的变化而变化,即具有适应性,是可诱 发出平衡反应的条件。因此,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常表现出平衡反应障碍。
设备功能特点:
1.对于目前国外非常重视的老年人无原因 跌倒,我国尚未开展有关的体检,本设 备可开展体检,筛查出正常人群中平衡 功能减退的患者,并以予即使治疗。
2.可协助诊断导致平衡功能障碍的原因, 对接受康复治疗的患者平衡功能进行量 化,报告跌倒危险指数,以防止患者跌 倒的医疗事故发生
平衡及稳定性测试系统
一、平衡的生物力学因素的评定
1、肌肉骨骼系统完整性的评定。 2、疼痛、关节活动范围受限、肌力或 肌纤维长度的变化
3、关节活动受限或缺乏副运动,姿势 本身也会发生变化。
4、肌力减弱、肌长度或力量不平衡、 肌耐力低下
二、姿势控制的运动因素的评定
(一)运动对策的评定 重心受到干扰时将诱发出何种姿势协同模式取决于
站立面的种类及干扰强度。 1、检查踝关节协同动作时站立支持面要平、硬且
宽; 2、检查髋关节协同动作时被检查者可站在窄于足
平衡功能评定
平衡功能评定
平衡功能评定是通过一系列测试和评估来判断一个人的平衡能力。平衡是人体重心在保持稳定时的状态,是人体在站立、行走和完成各种动作时维持稳定的关键能力之一。以下是对平衡功能评定的介绍和评价。
首先,平衡功能评定可以通过平台试验来进行。这种试验是在一个平坦的平台上进行的,测试者被要求保持站立或进行不同的动作,如单脚站立、闭眼站立、局部肌肉协调动作等。通过测试者是否能稳定地站立和完成动作,可以初步评估其平衡能力的好坏。
其次,平衡功能评定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来进行。比如测试者可以被要求进行行走、上下楼梯、穿鞋、转身等动作,通过观察其是否能平稳地完成这些动作,可以继续评估其平衡能力。同时,可以结合动作完成时间和动作质量等指标来对平衡功能进行更加具体的评价。
此外,平衡功能评定还可以通过一些专业仪器来进行,如动态平衡仪。动态平衡仪可以测量测试者站立和行走时的重心变化,并记录下来,通过数据分析来评估其平衡能力。此类仪器可以提供更加客观和准确的评价结果,对于一些平衡功能受损者,尤其是老年人和运动伤病者来说,更为重要。
最后,平衡功能评定需要考虑到个体差异和特殊情况。不同年龄段、性别、身体状况的人,其平衡能力不同,需要制定相应的评定标准。另外,一些特殊情况,如身体残疾、运动损伤等,
也需要制定专门的评定方法,以确保评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综上所述,平衡功能评定是通过一系列测试和评估来判断一个人的平衡能力。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评价指标,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平衡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在进行评定时,需要结合不同的方法和工具,以确保评定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2020年康复医学治疗技术(师)[代码:209]专业知识真题精选
2020年康复医学治疗技术(师)[代码:209]专业知识真题精选
[单项选择题]1、
静息状态下维持身体于某种姿势的能力称为
A.动态平衡
B.静态平衡
C.反应性平衡
D.保护性调整反应
E.稳定极限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
【考点定位】本题出自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导教材康复医学与治疗技术中第三篇专业知识第一章康复评定基础第六节平衡功能评定
【题眼解析】静态平衡是指身体不动时,维持身体于某种姿势的能力,如坐、站立、单腿站立、倒立、站立在平衡上维持不动。(B对)
【知识拓展】平衡功能分为两类,静态平衡,动态平衡(是指运动过程中调整和控制身体姿势稳定性的能力),其中动态平衡分为自动态平衡(指的是人体在进行各种自主运动,例如由坐到站或由站到坐等各种姿势间的转换运动时,能重新获得稳定状态的能力)及他动态平衡(指的是人体对外界干扰,例如推、拉等产生反应、恢复稳定状态的能力)。
[单项选择题]2、
以下哪项评定不属于运动功能评定
A.MRC法
B.MAS法
C.Bobath法
D.Brunnstrom法
E.平衡和协调能力评定
参考答案:E
[单项选择题]3、
颈椎病颈椎牵引的角度,错误的是
A.颈椎前倾角度小时,牵引力作用于上颈椎
B.随颈椎前倾角度的加大,作用力的位置下移
C.颈椎前倾10°~20°较合适,以15~40分钟为宜
D.前倾一小角度,牵引力与颈椎的横截面垂直,减轻颈肩部疼痛
E.前倾10°~20°的牵引力,使扭曲于横突孔中的椎动脉得以伸展
参考答案:E
参考解析:
【考点定位】本题出自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导教材康复医学与治疗技术中第三篇专业知识第五章骨科疾病第九节颈椎病牵引疗法
康复医学概论11-平衡功能评定和协调功能评定-PPT文档
髋调节机制
指人体站在一个较小的支持面上,受到一 个较大的外界干扰时,稳定性明显降低,身 体前后摆动幅度增大。为了减少身体摆动使 重心重新回到双足的范围内,人体通过髋关 节的屈曲活动来调整身体重心和保持平衡
跨步调节机制
当外力干扰过大,使身体的摇动进一步增 加,重心超出其稳定极限,髋调节机制不能 应答平衡的变化时,人体会自动地向用力的 方向快速跨出或跳跃一步,重新建立身体重 心支撑点,其作用是通过重新获取新的平 衡,来保护自己避免受到伤害
⑤骨骼肌系统 能产生适宜的运动, 完成大脑所制定的运动方案
(二)平衡能力的评定方法及标准
量表评价法 仪器评定法
1、量表评价法
属于主观评定法,不需要仪器和设备, 方法简单方便,使用广泛
目前常用的有Fugl-Meyer量表、Berg 量表等
Fugl-Meyer平衡功能量表
包括从坐位到站位的量表式的平衡 评定,内容比较全面,简单易行
(1)静态平衡测试
即静态姿势图法,在睁眼、闭眼、外界 视动光的刺激下,测定人体重心平衡状态
能定量评测在姿势控制方面的功能缺损 和监测不平衡疾病的发展,以及证明药物 等治疗引起的稳定性丧失
(2)动态平衡测试
令病人以躯体运动反应跟踪计算机荧 光屏上的不同方位视觉目标,保持重心 平衡,其测试参数同静态平衡测试
4、平衡的控制条件
人体平衡的维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 ①正常的肌张力
康复技术操作规程完整
康复医学科
康复技术操作规程第一篇物理治疗。
第一章功能评定
第一节身体形态评定
一、姿势
二、身高与体重
三、肢体长度和围度
第二节关节活动范围测量
一、四肢关关节
二、脊柱关节
第三节肌力评定
一、徒手肌力评定
二、等速肌力评定
三、其他器械肌力评定
四、肌肉耐力评定
第四节肌张力评定
一、手法评定
二、仪器评定
第五节感觉评定
一、浅感觉
二、深感觉
三、复合感觉
第六节平衡评定
一、临床观察
二、量表评定
三、仪器评定
第七节协调评定
一、上肢
二、下肢
第八节步行评定
一、步行能力
二、步态分析
第九节心血管评定
一、心率
二、血压
三、心电分级运动试验
四、简易运动试验技术第十节呼吸评定
一、通气功能
二、代谢当量
三、心肺联合运动试验第十一节疼痛评定一、压力测痛法
二、视觉模拟评分法
三、疼痛问卷
附录:
附表1—2-1上肢关节活动范围测量附表1—2-2下肢关节活动范围测量附表1-3-1 上肢肌肉徒手肌力检查附表1—3-2 下肢肌肉徒手肌力检查附表1—3—3 躯干肌肉徒手肌力检查第二章运动治疗
第一节关节活动范围训练
一、被动关节活动范围训练
二、主动-助力关节活动训练
三、主动运动
第二节关节松动技术
一、上肢
二、下肢
三、脊柱
第三节牵伸技术
一、上肢
二、下肢
三、躯干
第四节肌力训练
一、徒手肌力训练
二、等长肌力训练
三、等张肌力训练
四、等速肌力训练
第五节步行训练
一、步行前训练
二、步行训练
第六节呼吸训练
一、腹式呼吸训练
二、抗阻呼气训练
三、深呼吸训练
四、局部呼吸训练
五、排痰训练
六、呼吸肌训练
第七节平衡与协调训练
一、无器械平衡训练
二、简易设备平衡训练
三、仪器平衡训练
四、协调训练
康复技术操作规程完整
康复医学科
康复技术操作规程
第一篇物理治疗.
第一章功能评定
第一节身体形态评定
一、姿势
二、身高与体重
三、肢体长度和围度
第二节关节活动范围测量
一、四肢关关节
二、脊柱关节
第三节肌力评定
一、徒手肌力评定
二、等速肌力评定
三、其他器械肌力评定
四、肌肉耐力评定
第四节肌张力评定
一、手法评定
二、仪器评定
第五节感觉评定
一、浅感觉
二、深感觉
三、复合感觉
第六节平衡评定
一、临床观察
二、量表评定
三、仪器评定
第七节协调评定
一、上肢
二、下肢
第八节步行评定
一、步行能力
二、步态分析
第九节心血管评定
一、心率
二、血压
三、心电分级运动试验
四、简易运动试验技术第十节呼吸评定
一、通气功能
二、代谢当量
三、心肺联合运动试验第十一节疼痛评定
一、压力测痛法
二、视觉模拟评分法
三、疼痛问卷
附录:
附表1—2—1上肢关节活动范围测量附表1-2—2下肢关节活动范围测量附表1-3—1 上肢肌肉徒手肌力检查附表1-3—2 下肢肌肉徒手肌力检查附表1—3—3 躯干肌肉徒手肌力检查第二章运动治疗
第一节关节活动范围训练
一、被动关节活动范围训练
二、主动-助力关节活动训练
三、主动运动
第二节关节松动技术
一、上肢
二、下肢
三、脊柱
第三节牵伸技术
一、上肢
二、下肢
三、躯干
第四节肌力训练
一、徒手肌力训练
二、等长肌力训练
三、等张肌力训练
四、等速肌力训练
第五节步行训练
一、步行前训练
二、步行训练
第六节呼吸训练
一、腹式呼吸训练
二、抗阻呼气训练
三、深呼吸训练
四、局部呼吸训练
五、排痰训练
六、呼吸肌训练
第七节平衡与协调训练
一、无器械平衡训练
二、简易设备平衡训练
三、仪器平衡训练
四、协调训练
平衡功能的评定及康复训练
平衡训练方法
双膝跪位和半跪位
主要适合于截瘫患者 静态平衡训练:患者取双膝跪位或半跪位,然后保持平 衡。 他动态平衡训练:患者取双膝跪位或半跪位。患者可先 跪于治疗床上,治疗师向各个方向推动患者,平衡功能改善 后,再在平衡板上训练。 自动态平衡训练:患者取双膝跪位或半跪位。患者自已 向各个方向活动或和治疗师进行抛接球训练。
评定目的
★确定是否存在影响行走或其它功能性 活动的平衡障碍 ★确定障碍的水平或程度 ★寻找和确定平衡障碍的发生原因 ★指导制定康复治疗计划 ★监测平衡功能障碍的治疗和康复训练 的疗效 ★跌倒风险的预测
一、平衡的生物力学因素的评定 1、肌肉骨骼系统完整性的评定。 2、疼痛、关节活动范围受限、肌力或肌 纤维长度的变化 3、关节活动受限或缺乏副运动,姿势本 身也会发生变化。 4、肌力减弱、肌长度或力量不平衡、肌 耐力低下
平衡训练的注意事项
1.平衡功能训练适用于具有平衡功能障碍的患者。 2.当患者具有严重的心率失常、心力衰竭或严重 感染,或严重的痉挛等,则暂不宜训练。 3.训练时,治疗师要在患者旁边注意监护,以免 发生跌倒。 4.训练前、训练中治疗疗程结束后,要注意平衡 功能评定,以了解问题所在,制定或修改训练方 案。 5.平衡功能训练不是孤立进行的,要同时进行相 应的肌力训练等其他训练。
(三)干扰躯体感觉输入
改变支持面面积和支持面的稳定性
康复医学概论11-平衡功能评定和协调功能评定
协调功能评定的定义和重要性
协调功能评定是衡量个体在运动过程中控制身体协调的能力。协调功能对于 日常活动和运动表现至关重要。
协调功能评定的方法和工具
协调功能评定可以通过测试协调性、灵敏性和多任务执行来进行。工具包括 平衡板、传感器和运动分析系统。
平衡功能评定与协调功能评定的关系
平衡功能评定和协调功能评定是相互关联的。良好的平衡功能有助于提高协调性,而强大的协调功能可 以增强平衡能力。
应用举例:康Hale Waihona Puke Baidu医学中的平衡功能评定 和协调功能评定
平衡功能评定和协调功能评定可用于评估运动损伤、老年人的跌倒风险和康复计划的进展。
结论和要点
平衡功能评定和协调功能评定是康复医学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可以帮助诊断、 制定康复计划和监测进展。它们对个体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康复医学概论11-平衡功 能评定和协调功能评定
平衡和协调功能是康复医学中的重要部分。本节介绍了平衡功能评定和协调 功能评定的定义、重要性以及相应的方法和工具。
平衡功能评定的定义和重要性
平衡功能评定是衡量个体在保持身体平衡方面的能力。它在康复医学中很重 要,因为平衡失调可能导致摔倒和受伤。
平衡功能评定的方法和工具
康复评定(平衡协调)
一、平衡
(四)评定 1、定量评定
静态平衡 动态平衡
静态平衡
一、平衡
内容:双腿站立 单腿站立 足尖对足跟站立 睁眼、闭眼站立
百度文库
参数:重心摆动类型 重心移动路线或轨迹 重心摆动范围 重心位置
一、平衡
动态平衡
内容:身体向各方向主动移动 在支撑面不稳时身体的 调整能力
参数:稳定极限 调整反应
一、平衡
醉汉步态、震颤、轮替 运动障碍、辨距不良、 肌张力低下
2、不随意运动
震颤、舞蹈、手足徐动、 偏身投掷、肌阵挛
二、协 调
(三)评定 1、指鼻试验
2、指-指试验 3、交替指鼻和对指试验 4、轮替试验 5、拇指对指试验 6、握拳试验 7、反弹试验 8、跟-膝-胫试验 9、前臂旋转试验 10、拍地试验
11 、交替足跟至膝、足跟至足趾
第三章 康复评定
第六节 平衡、协调的评定
一、平衡
(一)基本概念 1、定义
人体在不同的环境和情况下,维持 身体直立姿势的能力。平衡就是维 持人体重心(COG)于支撑面上方的 能力
一、平衡
2、支持面
指人在任何体位下所依靠 的表面,即接触面 支持面的质地和大小均影 响身体平衡
一、平衡
3、稳定极限(limit of stability,LOS)
1、定性评定
运动对策的评定 平衡反应
03626社区康复护理自考资料整理版
社区康复护理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康复医学概述
1. WHO对康复的定义:
综合协调地应用各种措施,最大限度地恢复和发展病、伤、残者的身体、心理、社会、职业、娱乐、教育和周围环境相适应方面的潜能,以减少病、伤、残者的身、心、社会功能障碍,使其重返社会,以提高生活质量。
2. 康复的四个工作领域:医学、教育、职业社会康复
3. 教育康复:指通过教育和培训以促进康复。
4. 职业康复的内容
①职业评定;②职业训练;③选择、介绍职业;④就业后的随访。
5.康复医学的基本原则
功能康复、全面康复、重返社会
6.康复医学的目标
预防性康复、矫正或治疗、教育和再训练
预防性康复:是指对一般无病或单纯病痛的患者最大可能的避免身体残疾的发生。
7.康复医学的内容:康复医学的基础理论、康复功能评定、康复治疗
8.康复功能评定:是客观地、准确地评定功能障碍的性质、部位、范围、程度并估计其发展、预后和转归,为制定康复治疗计划打下科学基础。
9.康复医学的对象
①急性病后的患者②手术后的患者
③各类残疾者④慢性病患者
⑤老年人
10.康复医学的服务方式(WHO)
①康复机构康复
②上门康复服务
③社区康复
11.康复医学的重要性:
1)社会和患者的迫切需要
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健康观发生改变;医学的进步使各种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疾病谱发生改变;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病,需要长时间的康复治疗。
2)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人口的平均期望寿命延长,老年人口增加,60%的老人患有多种慢性病;工业、交通、文体活动等导致残疾者比例增加,需要长期康复治疗的人数增加。
3)应对严重自然灾害和战争
康复技术操作规程完整
康复医学科
康复技术操作规程
第一篇物理治疗.
第一章功能评定
第一节身体形态评定
一、姿势
二、身高与体重
三、肢体长度和围度
第二节关节活动范围测量
一、四肢关关节
二、脊柱关节
第三节肌力评定
一、徒手肌力评定
二、等速肌力评定
三、其他器械肌力评定
四、肌肉耐力评定
第四节肌张力评定
一、手法评定
二、仪器评定
第五节感觉评定
一、浅感觉
二、深感觉
三、复合感觉
第六节平衡评定
一、临床观察
二、量表评定
三、仪器评定
第七节协调评定
一、上肢
二、下肢
第八节步行评定
一、步行能力
二、步态分析
第九节心血管评定
一、心率
二、血压
三、心电分级运动试验
四、简易运动试验技术第十节呼吸评定
一、通气功能
二、代谢当量
三、心肺联合运动试验第十一节疼痛评定
一、压力测痛法
二、视觉模拟评分法
三、疼痛问卷
附录:
附表1—2—1上肢关节活动范围测量附表1-2—2下肢关节活动范围测量附表1-3—1 上肢肌肉徒手肌力检查附表1-3—2 下肢肌肉徒手肌力检查附表1—3—3 躯干肌肉徒手肌力检查第二章运动治疗
第一节关节活动范围训练
一、被动关节活动范围训练
二、主动-助力关节活动训练
三、主动运动
第二节关节松动技术
一、上肢
二、下肢
三、脊柱
第三节牵伸技术
一、上肢
二、下肢
三、躯干
第四节肌力训练
一、徒手肌力训练
二、等长肌力训练
三、等张肌力训练
四、等速肌力训练
第五节步行训练
一、步行前训练
二、步行训练
第六节呼吸训练
一、腹式呼吸训练
二、抗阻呼气训练
三、深呼吸训练
四、局部呼吸训练
五、排痰训练
六、呼吸肌训练
第七节平衡与协调训练
一、无器械平衡训练
二、简易设备平衡训练
三、仪器平衡训练
四、协调训练
(完整版)康复评定技术学教学大纲
《康复评定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五、考核方式与要求
1.考试方式和时间《康复评定技术》为专业课,考试成绩由期末考试与平时考核两部分组成,期末考试权重占80%,平时考核权重占20%,两者相加满分100分,达到或超过60分为及格。不足60
分者为考试不及格,如期末一次考试不及格者,可允许参加一次补充考试,补考成绩及格者,本门课程最终成绩一律记为60分,补考成绩仍不足60分者,以补考的实际成绩记入该课程的最终考试成绩。
2.期末考试本课程期末考试参加由学院组织的统一考试,考试方式采用笔试考试方式进行,课程命题根据本标准规定的课程内容和考试目标来确定考试范围和要求。着重考核学生对本课程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概念掌握情况,以及分析和解决外科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考试命题既要有一定覆盖范围,又要避免面面俱到;要注意适当突出本课程重点章节,体现本课程的重点内容。另外,考试命题不应超出本标准考核知识点的范围,不应有偏题或怪题。最后按80%权重计入外科护理学考试总成绩。
3.平时考核本课程平时考核由课内实验,上课考勤,听课秩序及课堂提问等内容组成,满分100分,其中实验考核权重占本部分的50%,即50分;上课考勤占本部分30%,即30分;听课秩序及课堂提问占本部分20%,即20分。其中上课考勤项中每无故缺勤一次,扣10分,该项分数扣完为止。最后以三项考核之和计算总分,按20%权重计入外科护理学考试总成绩。
六、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其它拓展资源
1.教材:《康复评定技术》,王玉龙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十二五”规划教材。
运动功能评定技术—平衡功能评定技术平衡种类与评定方法(康复评定技术课件)
肆、平衡仪测试
动态平衡仪测试
• 它能快速准确地得出测试结果,以帮助临床 医生进行病情诊断,还可以对病人进行针对
性的训练。
叁、环节二
中枢整合
中枢神经系统将三种感觉信息进行整合,迅速判断何 种感觉所提供的信息是有用的,何种感觉所提供的信 息是相互冲突的,从中选择出提供准确定位信息的感 觉输入,放弃错误的感觉输入。
叁、环节三
运动控制
• 中枢神经系统在对多种感觉信息进行分析整 合后下达运动指令,运动系统以不同的协同 运动模式控制姿势变化,将身体质心调整到 原来的范围内或重新建立新的平衡。
叁、环节一
感觉输入
• 视觉系统: 当身体的平衡因躯体感觉受到干扰或
破坏时,视觉系统通过颈部肌肉收缩使头 部保持向上直立位和保持水平视线来使身 体保持或恢复到原来的直立位,从而获得 新的平衡。
叁、环节一
感觉输入
• 躯体感觉: 平衡的躯体感觉包括皮肤感
觉(触、压觉)和本体感觉。在维 持身体平衡和姿势的过程中。
2
中枢整合
感觉信息在多级平衡觉神经中枢中进行整合加工, 并形成运动的方案。
贰、人 体 平 衡 三 个 环 节
3
运动控制
中枢神经系统在对多种感觉信息进行分 析整合后下达运动指令,运动系统以不同的 协同运动模式控制姿势变化,将身体质心调 整到原来的范围内或重新建立新的平衡。
康复评定技术学教学大纲
《康复评定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作用
二、课程目的与要求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总论”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康复评定的方法
第三节康复评定的内容
第四节康复评定的实施
“第一章总论”教学难点
康复评定的主要内容、注意事项
“第一章总论”教学重点
康复评定的方法和实施过程
“第二章人体反射和形态评定技术”教学内容
第一节人体反射评定技术
第二节人体形态评定技术
“第二章人体反射和形态评定技术”教学难点出现各种人体反射的正常时间“第二章人体反射和形态评定技术”教学重点常见异常姿势及其评定
“第三章运动功能评定技术”教学内容
第一节肌力评定技术
第二节关节活动度评定技术
第三节肌张力评定技术
第四节感觉功能评定技术
第五节协调功能评定技术
第六节平衡功能评定技术
第七节步态分析技术
“第三章运动功能评定技术”教学难点
1.肌力评定
2.肌张力评定
“第三章运动功能评定技术”教学重点
1.肌力评定
2.肌张力评定
3.关节活动度评定技术
4.平衡功能评定技术
5.步态分析技术
MMSE)
四、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五、考核方式与要求
1.考试方式和时间《康复评定技术》为专业课,考试成绩由期末考试与平时考核两部分组成,期末考试权重占80%,平时考核权重占20%,两者相加满分100分,达到或超过60分为及格。不足60
分者为考试不及格,如期末一次考试不及格者,可允许参加一次补充考试,补考成绩及格者,本门课程最终成绩一律记为60分,补考成绩仍不足60分者,以补考的实际成绩记入该课程的最终考试成绩。
2.期末考试本课程期末考试参加由学院组织的统一考试,考试方式采用笔试考试方式进行,课程命题根据本标准规定的课程内容和考试目标来确定考试范围和要求。着重考核学生对本课程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概念掌握情况,以及分析和解决外科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考试命题既要有一定覆盖范围,又要避免面面俱到;要注意适当突出本课程重点章节,体现本课程的重点内容。另外,考试命题不应超出本标准考核知识点的范围,不应有偏题或怪题。最后按80%权重计入外科护理学考试总成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步及跳跃反应
当外力使身体明显偏离支撑点时,最简便 的方法就是向着被推方向快速跨出一步, 改变支撑点而不是试图维持原有支撑点。 正常儿童形成跨步及跳跃反应的时间是 15~18个月。 教材P47,图2-32~图2-34
二,平衡功能的评定
目的: 1,是否存在平衡功能障碍 2,明确引起平衡功能障碍的原因 3,判断康复治疗价值 4,确定康复治疗方法及是否有效 5,预测发生跌倒的危险性
基本概念
1,平衡功能正常时能: ①保持体位 ②在随意运动中调整姿势 ③安全有效对外来干扰作出反应. 2,支撑面:指人在各种体位下(站立\坐\卧\行 走)所依靠的表面,即接触面. 站立时:两足间的面积
支撑面(站立时)
平衡功能的正常反应
平衡受中脑和大脑皮质控制,属于高级水 平的发育性反应。 平衡反应是一种自动反应,在某些情况下 可以随时变化。 平衡反应可以通过训练获得,其控制要求 具备完善的中枢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包 括视觉、前庭系统、本体感觉、精细触觉、 神经系统的整合作用、有效的肌张力、肌 力和耐力、关节的灵活性。
1.感觉输入
视觉系统:由视网膜收集经视传入视中枢 通过: 颈部肌肉—使头直立\眼水平 睁眼\闭眼时的平衡差距 躯体感觉:皮肤感受觉和本体感觉 站立时:足部皮肤的触\压觉,踝关节的本体感觉 前庭系统:三个半规管 感觉头部的空间位置,使眼\头保持正确位置
1.感觉输入
2.中枢整合
三种感觉信息在包括脊髓、前庭核、内侧纵束、 脑干网状结构、小脑及大脑皮层等多级平衡觉神 经中枢中进行整合加工,并形成运动方案。 当体位或姿执变化时为了判断人体重心的准确位 置和支持面情况,中枢神经系统将三种感觉信息 进行整合,迅速判断何种感觉所提供的信息是有 用的,何种感觉所提供的信息是相互冲突的,从 中选择那些提供准确定位信息的感觉输入,放弃 错误的感觉输入.------这一过程被称为感觉中枢整 合
2.平衡反应的四种方式:图3-42
第一种方式:患者取仰卧位、坐位或站立位,当身体的支 撑点发生变化时,出现躯干向外力作用方向弯曲,同时肢 体向外伸展。 第二种方式:患者取仰卧位、坐位或站位,由于身体的支 撑点发生倾斜或移动使重心移位,出现躯干向倾斜上方弯 曲,同侧肢体向外伸展,对侧保护性伸展。 第三种方式:患者取坐位或站立位,由前向后推患者,出 现足蚓状肌先收缩,随后足趾背屈、屈髋、躯干屈曲、上 肢向前抬,最后头、肩向前。 第四种方式:患者取坐位或站立位,由后向前推患者,出 现足趾先屈曲,然后足跟抬起、伸髋、躯干后伸、上肢向 后摆,最后肩后伸、头后仰。
观察法的特点:实用
过于粗略和主观,缺少量化,但由于其应 用简便,可对具有平衡功能障碍的患者进 行粗略的筛选,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判断 价值,至今在临床上仍广为应用
2,量表法
常用的量表主要有: Fugl-Meyer平衡反应测试 Berg平衡量表、 上田氏平衡反应试验 MAS平衡功能检测 Tinntti量表 站起-走 计时测试
3,平衡测试仪-动态平衡测试
3,平衡测试仪-动态平衡测试
平衡功能评估小结
平衡功能障碍的原因
视觉 前庭功能 本体感受效率 触觉的输入和敏感度,尤其是手部和足部 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视觉及空间感知能力 主动肌与拮抗肌肉协调动作 肌力与耐力 关节的灵活度和软组织的柔韧度
1,观察法
⑴坐位平衡:在静止状态下能否保持平衡,如睁、 闭眼。 ⑵站立位反应(闭目直立检查法): ①Romberg征:双足并拢直立。观察睁、闭眼 时身体摇摆的情况 ②单腿直立检查法:单腿直立,双下肢交替进行, 睁\闭眼状态下反应. ③Tandem Romberg试验:两足一前一后,足尖 接足跟直立,双前臂交叉于胸前.睁\闭眼状态下 的反应.
2,量表法
Tinntti量表
2,量表法
站起-走计时测试
3,平衡测试仪
系统组成: ①受力平台 ②显示器 ③电子计算机 ④专用软件
3,平衡测试仪
平衡测试系统
平衡测试系统
3,平衡测试仪-静态平衡测试
3,平衡测试仪-静态平衡测试
3,平衡测试仪-静态平衡测试
3,平衡测试仪-静态平衡测试
2,量表法
Berg平衡量表:临床应用广泛. 评定内容及标准:教材P110~111 评定结果:教材P111
2,量表法
Berg平衡量表:教材P110
得分
2,量表法
上田氏平衡反应试验:教材P112 用于偏瘫病人的平衡能力的评定.
2,量表法
MAS平衡功能检测: MAS是评定运动功能的量表,其中有关平衡功 能测定的有12分.教材P113
二,平衡功能的评定
(一)评定内容 1,静止状态:不同体位,睁眼\闭眼时 2,运动状态:运动中能精确完成动作并保持 平衡 3,在动态支撑面内:行驶的汽车\火车上 4,姿势反射:不同体位下,建立新平衡的反应 时间和运动时间
二,平衡功能的评定
(二)评定方法 1,观察法 2,量表法 3,平衡测试仪
第三章运动功能评定技术
第六节 平衡功能评定技术
百度文库
一,概述
基本概念 定义 平衡:是指人体保持各种姿势状态稳定的 一种能力,是一种自发的,无意识的或反射性 的活动,受重心和支撑面两个条件制约。 平衡反应、保护性伸展反应、跨步及跳 跃反应,都是从小就学会的,是一种自动 反应,平衡所提供的稳定性对一切技巧活 动都是必需的。
四种方式
3.两种特殊的平衡反应
保护性伸展反应:教材P109,P44 跨步及跳跃反应:教材P44,P47-48
保护性伸展反应
当身体受到外力作用偏离原支撑点时,上 肢和/或下肢后伸并外展,以支持身体,防 止摔倒。 正常儿童形成保护性伸展反应的时间是: 上肢,4~6个月;下肢,6~9个月。 教材P44,图2-26
3.运动控制
当平衡发生变化时,身体通过三种调节机 制或姿执性协同运动模式来应变: 踝调节机制:坚固较大的支持面,较小的外 界干扰 髋调节机制:较小的支持面(小于双足面 积),受到较大的外界干扰时 跨步调节机制:外界干扰过大时
3.运动控制
(三)平衡反应
1.平衡反应的形成规律: 定义:教材P108 正常儿童形成平衡反应的时间是: 俯卧,6个月; 仰卧,7~8个月; 坐,7~8个月; 蹲起,9~12个月; 站立,12~21个月。
训练原则
平衡训练的基本原则 支撑面积由大变小 从静态到动态 身体重心逐步由低到高 从自我保持平衡至破坏平衡时维持平衡 在注意下保持平衡和在不注意下保持平衡 训练 从训练时睁眼过渡到闭眼 破坏前庭器官的平衡来保持身体的平衡
平衡训练的顺序
系统有顺序的进行:坐位平衡 爬行位平 衡 双膝跪位平衡 立位平衡 从容易做的动作开始: 最稳定体位 最 不稳定体位;人体支撑面积由大到小;身 体重心由低到高;静态平衡训练到动态平 衡训练;睁眼下训练到闭眼下训练;无关 颈参与活动到有头颈参与活动
(一)平衡功能分类
静态平衡:一级平衡 人体在无外力的情况下维持某种姿势的 过程。 自我动态平衡:二级平衡 人体在无外力作用下从一种姿势调整到 另外一种姿势的过程。 他人动态平衡:三级平衡 人体在外力推动作用下调整姿势的过程。
(二)人体平衡的维持机制
感觉输入 中枢整合 运动控制
1,观察法
⑶跨步反应:受试者取站立位,检查者向 左、右、前、后方向推动受试者身体。阳 性反应:脚快速向侧方、前方、后方跨出 一步、头部和躯干出现调整。阴性反应: 不能为维持平衡而快速跨出一步,头部和 躯干不出现调整 ⑷其它:不同的行走:足跟\足尖\直线\侧方\倒 退\圆圈\绕障碍物\脚跟碰脚趾
2,量表法
Fugl-Meyer平衡反应测试:教材P112 在Brunnstrom评定基础上发展而来,常用于中枢神经系统 损伤的患者评定. 评定方法:注意 ①.无支撑坐位时双足应着地, ②检查健侧展翅反应时,从患侧向健侧轻推患者至接近失 衡点,观察有无外展健侧上肢90度以伸手扶持支撑面的展 翅反应.检查患侧时同前. ③评定健侧平衡时,患者必须能将患腿从地面提起,才给1 或2分. ④最高14分,少于14分有障碍,评分越少障碍程度越重.治 疗前后评分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