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六节平衡功能评定技术
平衡功能评定医学PPT
对于骨折、关节炎等骨科疾病的患者,平衡功能评定是评估其康复效果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治疗方案。
应用领域
02
CHAPTER
平衡功能评定的方法与技术
通过观察受试者在静态站立时的姿势和动作,评估其平衡能力。
站立平衡测试
闭目站立测试
体重分布测试
要求受试者闭上眼睛站立,以评估其本体感觉和视觉对平衡的贡献。
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04
CHAPTER
平衡功能评定的医学价值与展望
平衡功能评定是诊断和鉴别诊断各种平衡障碍相关疾病的重要手段,如前庭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诊断与鉴别诊断
通过平衡功能评定,可以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效果以及预后情况,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评估病情与预后
平衡功能评定结果可以为康复治疗师提供训练指导,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促进患者平衡功能的恢复。
普及与推广应用
平衡功能评定将与神经科学、心理学、康复医学等多个学科交叉融合,形成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研究体系。
多学科交叉融合
基于平衡功能评定的结果,将为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精准化的治疗和康复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个性化与精准化治疗
展望
研究开发更加准确、可靠、便捷的平衡功能评定方法和技术,提高评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肌肉骨骼疾病
如关节炎、脊柱侧弯等,影响关节和肌肉的正常功能,降低平衡能力。
神经系统疾病
如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症等,影响神经信号传递,导致平衡功能障碍。
视觉障碍
如视力减退、眼球震颤等,影响视觉空间感知,使平衡控制能力下降。
内因
某些药物可能导致平衡失调,如抗精神病药物、抗癫痫药物等。
药物副作用
平衡功能评定 ppt课件
反应性平衡:当身体受到外力干扰而失去平衡 时人体作出保护性调整反应以维持或建立新的 平衡的能力,如保护性伸展反应、跨步反应等
平衡功能评定
躯体感觉系统 视觉系统 前庭系统 骨骼肌协同运动模式 姿势控制中的预备性活动 中枢神经系统的整合作用
第二种方式:患者取仰卧位、坐位或站位, 由于身体的支撑点发生倾斜或移动面使重心 移位,出现躯干向倾斜上方弯曲,同侧肢体 向外伸展,对侧保护性伸展。
第三种方式:患者取坐位或站立位,此时 向后推患者,出现足蚓状肌先收缩,随后 足趾背屈、屈髋、躯干屈曲、上肢向前抬, 最后头、肩向前。
第四种方式:患者取坐位或站立位,此时 向前推患者,出现足趾先屈曲,然后足跟 抬起、伸髋、躯干后伸、上肢向后摆,最 后肩后伸、头后仰。
平衡功能评定
大肌群参与身体姿势保持、平衡等粗大运动 (坐、站、走等)
小肌群实施精细活动(手指的灵巧性、控制细 小物品的能力等)
平衡功能评定
精细运动的协调性是指在CNS控制下,一组或 几组小肌群共同进行平衡、准确而协调的随意 运动
灵巧性指上肢末端即手的精细运动的协调性, 如操作物品的速度、移动物品的准确性等
检查工具包括秒表、尺子、椅子、小矮凳和台 阶
0-20分:平衡功能差,患者需坐轮椅 21-40分:有一定平衡功能,需在辅助下步行 41-56分:平衡功能较好,独立步行 <40分,提示有跌倒的危险
平衡功能评定
平衡功能评定
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与特定运动或动 作相关的肌群以一定的时空关系共同作用,从 而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的运动。它要求有 适当的速度、距离、方向、节奏和力量进行运 动。
第三章 6(平衡功能评定)
积) ,受到一个较大的外界干扰时,稳定性 明显降低,身体前后摆动幅度增大。为了减 少身体摆动使重心重新回到双足的范围内, 人体通过髋关节的屈伸活动来调整身体重心 和保持平衡。
③跨步调节机制(stepping strategies)
当外力干扰过大,使身体的摇动进一步增加,
重心超出其稳定极限(LOS),髋调节机制不
(3)运动控制(协同运动模式)
中枢神经系统在对多种感觉信息进行分析整
合后下达运动指令,运动系统以不同的协同 运动模式控制姿势变化,将身体重心调整回 到原来的范围内或重新建立新的平衡。 当平衡发生变化时,人体通过三种调节机制 或姿势性协同运动模式来应变,包括踝调节 机制、髋调节机制及跨步动作机制。
功能性前伸试验:
活动状态下能否保持平衡,如坐或站立时移动身体。
在不同条件下行走
脚跟碰脚趾行走
走直线
走圆圈 绕过障碍物行走
跌倒危险指数(姿势应力试验)
主要用于老年人检查,让其站立位下,腰部系
5.评定内容:
①静止状态下:在不同体位时均能保持平
衡,睁、闭眼时能维持姿势稳定,在一定 时间内能对外界变化做出必要的姿势调整 反应。 ②运动状态下:能精确地完成运动,并能 完成不同速度的运动(包括加速和减速) ,运动后能回到初始位置,或保持新的体 位平衡。如在不同体位下伸手取物。
5.评定内容:
前庭觉
重力与空间 位置
移动不平整基底移 非正常运动 动目标或在黑暗中 环境
与平衡有关的运动控制系统
特
中 反
征
枢 应
运动系统
牵张反射 脊髓 外界刺激 局限并固定 模式 不随意运动 脑干皮质下 外界刺激 随意运动 脑干皮质 自身外界
平衡功能评定PPT课件
.
25
19
.
• ②他动动态平衡:指人体对抗来自 外界的外力干扰,例如推、拉等产 生的保护性调整反应,以重新恢复 稳定状态的一种能力。
20
.
• 平衡的生理学机制 • 人体能够在各种情况下保持平衡,
有赖于中枢神经系统控制下的感觉 系统和运动系统的参与、相互作用 以及合作
21
.
• ①适当的感觉输入(视觉、本体感 觉、前庭) • ②交互的神经支配和抑制 • ③大脑的整合作用 • ④正常的肌张力 • ⑤骨骼肌系统产生适宜的运动
11
.
稳定极限★
• Limit of stability , LOS • 指人在站立时身体能够倾斜的最
大角度。 • 是判断平衡的重要指标之一。 • 大小取决于支撑面的大小和性质。
12
.
.
人体维持平衡的机制★ ★
平衡
人体能够在各种 情况下保持平衡, 有赖于中枢神经 系统控制下的感 觉系统和运动系 统的参与、相互 作用以及合作。
•
9
.
• 支持面的大小和质地均影响身体平 衡,即身体的稳定性。
• 支撑面大,稳定性强,不容易移动 • 维持平衡,即是保持人体重心在支
持面范围内
10
重心与支撑面
• 重心必须落在支撑面上,人体才有可能保持平衡。 • 平衡状态的优劣可用重心与支撑基底中心的连线与经过
支撑基底面中心所作的垂线所成的夹角的大小来评定,此 夹角越小,平衡越好,反之越差。 • 平衡就是维持COG于支撑面上的能力。
13
.
14
.
15
.
16
.
17
.
平衡的分类
• 静态平衡:人体处于某种特定的姿势, 如坐或站等姿势时保持稳定状态对 的一种能力。
康复评定技术第三章ppt课件
二、主要肌肉的手法检查方法
由于大脑所支配的是运动而不是一块或一组肌 肉的收缩。因此,一个动作的执行是由主要动 作肌和辅助肌共同参与完成的运动。
下面仅介绍身体主要关节及主要动作肌在运动 中的作用及其手法肌力检查方法。
开始肌力评定前,检查者应向受试者解释评定 的目的、方法,使受试者理解、并予以良好配 合。
3.适应证和禁忌证
(1)适应证:包括: ①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周围神经损伤、多发性神经炎、
脊髓损伤、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等,由神经病变引起的 肌肉功能障碍; ②失用性肌萎缩:由制动、运动减少或其他原因引起的 肌肉失用性改变,导致肌肉功能障碍; ③肌源性肌萎缩:肌肉病变引起的肌肉萎缩或肌力减弱, 如原发性肌萎缩、重症肌无力等; ④骨关节疾病:如骨折、关节炎、截肢或损伤等引起的 肌力减弱,肌肉功能障碍; ⑤其他:由于其他原因导致的肌肉功能障碍; ⑥正常人群:肌力评定还可作为体质评定指标。
2级:俯卧,肩关节中立位,检查者支撑患侧肩部,肩 部可做全范围耸肩运动。
1级:可触及肌肉收缩。 0级:未触及肌肉收缩。
5、4级肌力检查
2级肌力检查
4.肩胛骨下压及内收
【主要动作肌】斜方肌下部纤维 【神经支配】副神经,C2~4 【运动范围】10~12cm(肩胛下角) 【检查方法】 体位:俯卧位 手法及评级:
仰卧位:两下肢伸直并拢,抬高45°,维 持此姿势的时间超过60s,腹肌肌力为正常。
(3)等张肌力测试:测定肌肉进行等张收缩使 关节作全幅度运动时所能克服的最大阻力。
(一般临床作为一种肌力的训练方法)。
(4)等速肌力测试:等速肌力检查主要采用带 计算机系统的等速测力器进行,
等速测试可以提供最大肌力矩、肌肉的爆发力、作功 能力、功率和耐力方面的数据,被认为是肌力功能评 价及肌肉力学特征研究的最佳方法。另外,等动测力 仪还常被作为关节、肌肉康复的训练仪器。但等速测 力仪价格昂贵 ,不易普及。
第三章 6(平衡功能评定)
平衡反应的内容:
迈步反应: 检查体位:被检查者取站立位,检查者握住其
双上肢。 检查方法:向左、右、前、后推动被检查者。 反应:为了维持平衡,被检查者的脚相应地向 侧方或前方、后方迈出一步,头和躯干出现调 整。
倾斜反应、坐位反应均在出生后7~8个月出现,终生存在。 迈步反应在出生后15~18个月出现,终生存在。
能应答平衡的变化时,人体启动跨步调节机制
,自动地向用力方向快速跨出或跳跃一步,来
重新建立身体重心支撑点,为身体重新确定稳
定站立的支持面,避免摔倒。
跨步及跳跃反应
保护性伸展反应
正常人:
平衡干扰小,站立支持面适宜—踝关节动作模式 干扰大,支持面小—髋关节动作模式 重心偏移过远,达稳定极限—跨步模式+平衡反应
2.平衡反应及其形成规律
平衡反应是人体维持特定的姿势和运动的基本
条件,是人体为恢复被破坏的平衡做出的保护 性反应。 平衡反应是指当平衡状态改变时,机体恢复原 有平衡或建立新平衡的过程,包括反应时间和 运动时间。 反应时间是指从平衡状态的改变到出现可见运 动的时间; 运动时间是指从出现可见运动到动作完成、建 立新平衡的时间。
平衡测试系统 (Balance evaluation system, BES )
(1)观察法:
①坐位平衡:在静止状态下能否保持平衡,如睁、闭眼坐
②站立位反应:
Romberg征,双足并拢直立,观察在睁、闭眼时身体摇 摆的情况,又称为“闭目直立检查法”。 单腿直立检查法:要求受检者单腿直立,观察其睁、闭 眼情况下维持平衡的时间长短,最长维持时间为30秒; 强化Romberg检查法:要求受检者两足一前一后、足尖 接足跟直立,观察其睁、闭眼时身体的摇摆,最长维持 时间为60秒。
康复评定(平衡协调)
一、平衡
(四)评定 1、定量评定
静态平衡 动态平衡
静态平衡
一、平衡
内容:双腿站立 单腿站立 足尖对足跟站立 睁眼、闭眼站立
参数:重心摆动类型 重心移动路线或轨迹 重心摆动范围 重心位置
一、平衡
动态平衡
内容:身体向各方向主动移动 在支撑面不稳时身体的 调整能力
参数:稳定极限 调整反应
一、平衡
醉汉步态、震颤、轮替 运动障碍、辨距不良、 肌张力低下
2、不随意运动
震颤、舞蹈、手足徐动、 偏身投掷、肌阵挛
二、协 调
(三)评定 1、指鼻试验
2、指-指试验 3、交替指鼻和对指试验 4、轮替试验 5、拇指对指试验 6、握拳试验 7、反弹试验 8、跟-膝-胫试验 9、前臂旋转试验 10、拍地试验
11 、交替足跟至膝、足跟至足趾
1、定性评定
运动对策的评定 平衡反应
一、平衡
运动对策的评定
踝关节对策 髋关节对策 跨步对策
平衡反应
一、平衡
1、卧位倾斜反应 2、膝手位反应 3、坐位平衡反应 4、跪位平衡反应 5、迈步反应
二、协 调
(一)定义 人体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的 运动的能力
二、协 调调
(三)结果分析 1、感觉性~ 2、小脑性~ 3、前庭性~ 4、基底节性~
闭眼时加重
构音障碍 醉汉步态
伴有眩晕、眼震、 恶心、呕吐
伴有不自主运动、震 颤、行走躯干僵硬等
指人站立时身体能够倾斜的最大角度, 是衡量平衡功能的重要指标
正常LOS是一个椭圆, 前后12.50,左右160
一、平衡
(二)分类
1、静态平衡 2、动态平衡 3、反应性平衡
一、平衡
(三)维持机制
(完整版)康复评定技术学教学大纲
《康复评定技术》课程教学大纲五、考核方式与要求1.考试方式和时间《康复评定技术》为专业课,考试成绩由期末考试与平时考核两部分组成,期末考试权重占80%,平时考核权重占20%,两者相加满分100分,达到或超过60分为及格。
不足60分者为考试不及格,如期末一次考试不及格者,可允许参加一次补充考试,补考成绩及格者,本门课程最终成绩一律记为60分,补考成绩仍不足60分者,以补考的实际成绩记入该课程的最终考试成绩。
2.期末考试本课程期末考试参加由学院组织的统一考试,考试方式采用笔试考试方式进行,课程命题根据本标准规定的课程内容和考试目标来确定考试范围和要求。
着重考核学生对本课程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概念掌握情况,以及分析和解决外科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试命题既要有一定覆盖范围,又要避免面面俱到;要注意适当突出本课程重点章节,体现本课程的重点内容。
另外,考试命题不应超出本标准考核知识点的范围,不应有偏题或怪题。
最后按80%权重计入外科护理学考试总成绩。
3.平时考核本课程平时考核由课内实验,上课考勤,听课秩序及课堂提问等内容组成,满分100分,其中实验考核权重占本部分的50%,即50分;上课考勤占本部分30%,即30分;听课秩序及课堂提问占本部分20%,即20分。
其中上课考勤项中每无故缺勤一次,扣10分,该项分数扣完为止。
最后以三项考核之和计算总分,按20%权重计入外科护理学考试总成绩。
六、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其它拓展资源1.教材:《康复评定技术》,王玉龙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十二五”规划教材。
七、说明本次教材大纲制订主要根据康复治疗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依据《康复评定技术》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使学生通过实践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康复医学评定技术对患者进行准确有效的评估,为临床康复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从而为学生学习后继康复治疗学课程和临床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
平衡功能评定技术(康复评定技术课件)
平衡功能评定概述
(三)平衡功能评定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症: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脑外伤、脑血管意外、帕金森、多发 性硬化等)、前庭功能损害、肌肉骨骼系统疾病或损伤(下肢骨折 及骨关节疾患、骨质疏松症、截肢、关节置换、颈椎与腰椎损伤、 肌肉疾患、外周神经损伤等)。 禁忌症:严重的心肺疾患、下肢骨折未愈合。
平衡功能评定方法
(一)平衡功能评定方法
3.动态支撑面的平衡功能 当支撑面发生移动时能否保持平衡。例如,在行使的汽车或火车
中行走。 4.姿势反射
当身体处在不同体位时,由于受到外力(如推力或拉力)而发生 移动,建立新平衡的反应时间和运动时间。
平衡功能评定概述
(四)平衡功能评定注意事项
(1)评定时注意安全防护,患者不能安全独立完成所要求动作时, 要注意给予保护以免摔倒,必要时给予帮助。 (2)对于不能站立的患者,可进行坐位平衡功能的评定。 (3)评定顺序应由易到难,可先进行静态的、坐位的平衡能力检查 评定,再进行动态的、站立位的检查。 (4)注意观察患者在不同状态下保持平衡的情况,评定人员不要用 语言提示患者应采取的平衡措施。
平衡功能评定概述
(二)平衡功能分类
➢ 静态平衡:是指身体人体在无外力作用下维持某种固定姿势的能 力。一种姿势或稳定状态。 ➢ 动态平衡:是指运动过程中调整和控制身体姿势稳定性的能力。 ➢ 反应性平衡:当身体受到外力干扰而使平衡受到威胁时,人体作
出保护性调整反应以维持或建立新的平衡。保护术
目录/contents
01 平衡功能评定概述 02 平衡功能评定方法
平衡功能评定概述
(一)定义—平衡
平衡是人体在特定可以感觉到的环 境中(无论是静态或动态)控制其身体 重心在身体支撑面上以保持身体直立姿 势不至于跌倒的一种能力。
《平衡功能的评定》课件
脊髓损伤患者的平衡功能可能会受到影响,导致下肢感觉和运动功能的障碍,需要进行平衡功能评定 。
详细描述
脊髓损伤患者的平衡功能可能会受到影响,导致下肢感觉和运动功能的障碍。通过平衡功能评定,可 以了解脊髓损伤患者的平衡状况,评估他们的行走能力和跌倒风险,为制定康复计划提供依据。同时 ,评定结果还可以为患者选择合适的辅助器具提供参考。
《平衡功能的评定》ppt课件
目录
• 平衡功能评定的概述 • 平衡功能评定的方法 • 平衡功能评定的实践操作 • 平衡功能评定的案例分析 • 平衡功能评定的未来发展
01
平衡功能评定的概述
平衡功能评定的定义
平衡功能评定:是指通过一系列测试 和评估,对个体的平衡能力进行客观 、量化的评估,以了解其平衡功能的 状态及可能存在的问题。
个性化康复计划
01
根据平衡功能评定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提高康复效
果。
预防跌倒
02
通过定期进行平衡功能评定,及时发现潜在的平衡功能障碍,
预防跌倒事故的发生。
评估治疗效果
03
对康复过程中的平衡功能进行动态评估,及时调整康复方案,
提高康复质量。
提高平衡功能评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标准化操作
制定平衡功能评定的标准化操作流程,确保评定的准确性和可靠 性。
指导康复治疗
对于因疾病或损伤导致平衡功能障碍的患者,平衡功能评 定可以为康复治疗提供指导,帮助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康复 计划。
提高生活质量
平衡功能障碍可能导致日常活动受限和生活质量下降,通 过平衡功能评定可以了解个体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平衡 能力,从而采取措施提高其生活质量。
平衡功能评定的应用场景
01
观察患者的步态、姿势和动作 ,初步判断平衡功能状况。
平衡功能评定
感谢观赏
Thank you
平 衡 功能评定
Evaluation of equilibrium function
学习目标
1.掌握平衡的概念。 2.掌握平衡的分类。 3.掌握平衡功能检查与评估方法。
说说你理解的平衡?
目录
1 平衡的概念 Concept of balance
2 平衡功能的分类 Classification of balancing function
定义:
当身体受到外力干扰而失去平衡时人体做到的保 护性调整反应以维持或建立新的平衡能力。
跨步
保护性伸展
影响人体平衡的因素:
1.重心:重心位置越低,平衡越好,反之平衡就差。 2.支持面:支持面大时,平衡好,当支撑面变小时,平衡变差。 3.稳定角:稳定角大,平衡就好,反之平衡就差。 4.摩擦力:当摩擦力很小时,两脚不能过分分开(如在冰面上 站立时,此时支撑面越宽,对平衡越不利。)
平衡功能正常的表现:
不仅能够保持各种体位,而且可以在随意运动中调节姿势,同时还能有 效地对外来干扰做出适当反应。
在调节平衡过程中, 有很多器官协调配 合,如肌肉、关节、韧带、眼睛等,但是 最重要的是藏在内耳的前庭器官,具体包 括内耳半规管以及前庭内的椭圆囊和球囊 。当机体进行旋转、直线变速运动时,或 头的位置与重力方向关系发生变化时,前 庭器官的感觉细胞受到刺激,引起相应的 神经冲动。大脑再根据传来的信息,作出 适宜的反应,来保持身体的平衡。
2 平衡功能的分级:
人体平衡
静态平衡动态平衡反 Nhomakorabea性平衡静 态 平 衡
定义:
又称1级平衡,指人体在无外力作用下,身体静止 不动时维持身体与某种姿势的能力。
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量表法
Berg平衡量表:临床应用广泛. 评定内容及标准:教材P110~111 评定结果:教材P111
2,量表法
Berg平衡量表:教材P110
得分
2,量表法
上田氏平衡反应试验:教材P112 用于偏瘫病人的平衡能力的评定.
2,量表法
MAS平衡功能检测: MAS是评定运动功能的量表,其中有关平衡功 能测定的有12分.教材P113
2,量表法
Tinntti量表
2,量表法
站起-走计时测试
3,平衡测试仪
系统组成: ①受力平台 ②显示器 ③电子计算机 ④专用软件
3,平衡测试仪
平衡测试系统
平衡测试系统
3,平衡测试仪-静态平衡测试
3,平衡测试仪-静态平衡测试
3,平衡测试仪-静态平衡测试
3,平衡测试仪-静态平衡测试
2.平衡反应的四种方式:图3-42
第一种方式:患者取仰卧位、坐位或站立位,当身体的支 撑点发生变化时,出现躯干向外力作用方向弯曲,同时肢 体向外伸展。 第二种方式:患者取仰卧位、坐位或站位,由于身体的支 撑点发生倾斜或移动使重心移位,出现躯干向倾斜上方弯 曲,同侧肢体向外伸展,对侧保护性伸展。 第三种方式:患者取坐位或站立位,由前向后推患者,出 现足蚓状肌先收缩,随后足趾背屈、屈髋、躯干屈曲、上 肢向前抬,最后头、肩向前。 第四种方式:患者取坐位或站立位,由后向前推患者,出 现足趾先屈曲,然后足跟抬起、伸髋、躯干后伸、上肢向 后摆,最后肩后伸、头后仰。
1,观察法
⑴坐位平衡:在静止状态下能否保持平衡,如睁、 闭眼。 ⑵站立位反应(闭目直立检查法): ①Romberg征:双足并拢直立。观察睁、闭眼 时身体摇摆的情况 ②单腿直立检查法:单腿直立,双下肢交替进行, 睁\闭眼状态下反应. ③Tandem Romberg试验:两足一前一后,足尖 接足跟直立,双前臂交叉于胸前.睁\闭眼状态下 的反应.
(一)平衡功能分类
静态平衡:一级平衡 人体在无外力的情况下维持某种姿势的 过程。 自我动态平衡:二级平衡 人体在无外力作用下从一种姿势调整到 另外一种姿势的过程。 他人动态平衡:三级平衡 人体在外力推动作用下调整姿势的过程。
(二)人体平衡的维持机制
感觉输入 中枢整合 运动控制
1.感觉输入
视觉系统:由视网膜收集经视传入视中枢 通过: 颈部肌肉—使头直立\眼水平 睁眼\闭眼时的平衡差距 躯体感觉:皮肤感受觉和本体感觉 站立时:足部皮肤的触\压觉,踝关节的本体感觉 前庭系统:三个半规管 感觉头部的空间位置,使眼\头保持正确位置
1.感觉输入
2.中枢整合
三种感觉信息在包括脊髓、前庭核、内侧纵束、 脑干网状结构、小脑及大脑皮层等多级平衡觉神 经中枢中进行整合加工,并形成运动方案。 当体位或姿执变化时为了判断人体重心的准确位 置和支持面情况,中枢神经系统将三种感觉信息 进行整合,迅速判断何种感觉所提供的信息是有 用的,何种感觉所提供的信息是相互冲突的,从 中选择那些提供准确定位信息的感觉输入,放弃 错误的感觉输入.------这一过程被称为感觉中枢整 合
第三章运动功能评定技术
第六节 平衡功能评定技术
一,概述
基本概念 定义 平衡:是指人体保持各种姿势状态稳定的 一种能力,是一种自发的,无意识的或反射性 的活动,受重心和支撑面两个条件制约。 平衡反应、保护性伸展反应、跨步及跳 跃反应,都是从小就学会的,是一种自动 反应,平衡所提供的稳定性对一切技巧活 动都是必需的。
2,量表法
Fugl-Meyer平衡反应测试:教材P112 在Brunnstrom评定基础上发展而来,常用于中枢神经系统 损伤的患者评定. 评定方法:注意 ①.无支撑坐位时双足应着地, ②检查健侧展翅反应时,从患侧向健侧轻推患者至接近失 衡点,观察有无外展健侧上肢90度以伸手扶持支撑面的展 翅反应.检查患侧时同前. ③评定健侧平衡时,患者必须能将患腿从地面提起,才给1 或2分. ④最高14分,少于14分有障碍,评分越少障碍程度越重.治 疗前后评分对比.
3.运动控制
当平衡发生变化时,身体通过三种调节机 制或姿执性协同运动模式来应变: 踝调节机制:坚固较大的支持面,较小的外 界干扰 髋调节机制:较小的支持面(小于双足面 积),受到较大的外界干扰时 跨步调节机制:外界干扰过大 1.平衡反应的形成规律: 定义:教材P108 正常儿童形成平衡反应的时间是: 俯卧,6个月; 仰卧,7~8个月; 坐,7~8个月; 蹲起,9~12个月; 站立,12~21个月。
基本概念
1,平衡功能正常时能: ①保持体位 ②在随意运动中调整姿势 ③安全有效对外来干扰作出反应. 2,支撑面:指人在各种体位下(站立\坐\卧\行 走)所依靠的表面,即接触面. 站立时:两足间的面积
支撑面(站立时)
平衡功能的正常反应
平衡受中脑和大脑皮质控制,属于高级水 平的发育性反应。 平衡反应是一种自动反应,在某些情况下 可以随时变化。 平衡反应可以通过训练获得,其控制要求 具备完善的中枢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包 括视觉、前庭系统、本体感觉、精细触觉、 神经系统的整合作用、有效的肌张力、肌 力和耐力、关节的灵活性。
3,平衡测试仪-动态平衡测试
3,平衡测试仪-动态平衡测试
平衡功能评估小结
平衡功能障碍的原因
视觉 前庭功能 本体感受效率 触觉的输入和敏感度,尤其是手部和足部 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视觉及空间感知能力 主动肌与拮抗肌肉协调动作 肌力与耐力 关节的灵活度和软组织的柔韧度
1,观察法
⑶跨步反应:受试者取站立位,检查者向 左、右、前、后方向推动受试者身体。阳 性反应:脚快速向侧方、前方、后方跨出 一步、头部和躯干出现调整。阴性反应: 不能为维持平衡而快速跨出一步,头部和 躯干不出现调整 ⑷其它:不同的行走:足跟\足尖\直线\侧方\倒 退\圆圈\绕障碍物\脚跟碰脚趾
观察法的特点:实用
过于粗略和主观,缺少量化,但由于其应 用简便,可对具有平衡功能障碍的患者进 行粗略的筛选,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判断 价值,至今在临床上仍广为应用
2,量表法
常用的量表主要有: Fugl-Meyer平衡反应测试 Berg平衡量表、 上田氏平衡反应试验 MAS平衡功能检测 Tinntti量表 站起-走 计时测试
四种方式
3.两种特殊的平衡反应
保护性伸展反应:教材P109,P44 跨步及跳跃反应:教材P44,P47-48
保护性伸展反应
当身体受到外力作用偏离原支撑点时,上 肢和/或下肢后伸并外展,以支持身体,防 止摔倒。 正常儿童形成保护性伸展反应的时间是: 上肢,4~6个月;下肢,6~9个月。 教材P44,图2-26
训练原则
平衡训练的基本原则 支撑面积由大变小 从静态到动态 身体重心逐步由低到高 从自我保持平衡至破坏平衡时维持平衡 在注意下保持平衡和在不注意下保持平衡 训练 从训练时睁眼过渡到闭眼 破坏前庭器官的平衡来保持身体的平衡
平衡训练的顺序
系统有顺序的进行:坐位平衡 爬行位平 衡 双膝跪位平衡 立位平衡 从容易做的动作开始: 最稳定体位 最 不稳定体位;人体支撑面积由大到小;身 体重心由低到高;静态平衡训练到动态平 衡训练;睁眼下训练到闭眼下训练;无关 颈参与活动到有头颈参与活动
跨步及跳跃反应
当外力使身体明显偏离支撑点时,最简便 的方法就是向着被推方向快速跨出一步, 改变支撑点而不是试图维持原有支撑点。 正常儿童形成跨步及跳跃反应的时间是 15~18个月。 教材P47,图2-32~图2-34
二,平衡功能的评定
目的: 1,是否存在平衡功能障碍 2,明确引起平衡功能障碍的原因 3,判断康复治疗价值 4,确定康复治疗方法及是否有效 5,预测发生跌倒的危险性
二,平衡功能的评定
(一)评定内容 1,静止状态:不同体位,睁眼\闭眼时 2,运动状态:运动中能精确完成动作并保持 平衡 3,在动态支撑面内:行驶的汽车\火车上 4,姿势反射:不同体位下,建立新平衡的反应 时间和运动时间
二,平衡功能的评定
(二)评定方法 1,观察法 2,量表法 3,平衡测试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