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铜镜

合集下载

唐代铜镜,青铜镜铸造史上的最高峰!

唐代铜镜,青铜镜铸造史上的最高峰!

唐代铜镜,青铜镜铸造史上的最高峰!

青铜器,指的是我国古代铜锡合金或铜锡铅合金的铜器。一般而言主要流行于魏晋南北朝之前。汉代冶铁技术大进步,我国从青铜时代进入了铁器时代,青铜器就慢慢走向衰落了。本图集均为馆藏文物唐代青铜器,个别年代有待商榷。图为陕西历史博物馆唐代铜镜。

青铜器最早发现于甘肃马家窑文化和马厂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末期。距今4000年以上。最早的青铜器是单范铸成的小刀,齐家文化已经出现了青铜镜。图为唐代真子飞霜镜。镜面内容为'敲竹唤龟,鼓琴招凤',日本人多称之为伯牙弹琴镜。

早期的青铜,由于矿石资源匮乏,生产力水平低下,无法获得更多的矿产资源,所以都属于极其名贵的器物。所以,著名的山西临汾陶寺尧文化遗址,也只发现了几件青铜器。图为唐太平万岁文字镜。

据说唐代武则天亲自排练一种“舞之行列必成字”的“圣寿乐”。诗人写到“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每遇舞头分两项,‘太平万岁’字当中。”

后来的夏代二里头遗址,发现的青铜器文物也不多,且多非常单薄,具有早期青铜器的典型特征。图为唐四灵纹镜。

青铜器由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古人们掌握的唯一一种合金。所以极其名贵。不舍得拿来作农具,多铸造金碧辉煌的礼器,所以,

古代青铜器多贵周鼎商彝。青铜镜也是到了战国时期才开始比较普及,各国大夫级别墓葬从开始陪葬使用青铜镜。所以,战国商青铜镜的第一个高峰。图为鸾凤菱花镜,属于典型的唐代制品。

可以这么讲,战国之前的春秋晚期,青铜还极为珍贵,当时称之为金。金有三等,黄金,白金,赤金。黄金和青铜的比价在战国之前并不是很高。也就是说,当时人们对黄金还没有那么喜欢。图为唐神兽纹镜,这种皮壳是唐代青铜镜的典型特征之一。

唐代铜镜

唐代铜镜

唐代神兽镜
• 简介
• • • 唐代神兽镜 直径188mm 重973克 八出菱花形,圆钮平顶,内 切圆形,两只神兽隔钮相对 嬉戏。上饰一珠并蒂莲花, 下饰二鸾鸟衔一莲花,外缘 饰相间花卉纹,通体白光, 质地精良。盛唐时期的铜镜, 形制有了新的变化,产生了 菱花、葵花等花式镜,造型 新颖、美观悦目,极为流行。 盛唐时期铜镜合金的成分里, 锡的比重增加,因此镜面的 颜色净白如银,极为光彩夺 目。此镜保存完美,为唐代 铜镜中之经典品种,堪称收 藏上佳品。
唐代龙纹瑞兽镜
• • • 简介: 直径16.3cm;重1171克. 圆形,伏兽钮,一圈珠点突棱将纹 饰分为内外两区,内区为三龙三海 兽相间环状排列,其龙纹形象丰盈、 结实饱满,外区饰瑞兽、禽鸟、蝴 蝶,内外均以葡萄叶蔓铺地,龙纹 出现于唐代葡萄镜中极为少见,黑 漆古,厚重,精美 。唐代的龙爪皆 为三爪,明清两代,龙纹等级森严, 只有皇帝才可享用五爪金龙的纹饰 规格。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卷 四三描绘龙地形貌特征:“头似驼, 角似鹿,眼似鬼,耳似牛,项似蛇, 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 虎。”
感谢您的观看!
唐代铜镜的铸造工艺
五、漆绘 六、嵌石:一种金属腐蚀嵌石,磨漆画,属于 金属装饰工艺品类,其是借用制作高凸印刷板 的技术,在金属板表面经腐蚀后出现了设计的 由面、线、点组成的图案,在腐蚀凹陷处填漆 (或嵌石、涂漆),经烘干研磨而成 。

唐代宝相花透光镜

唐代宝相花透光镜

唐代宝相花透光镜,驻马店市遂平县出

土,现藏驻马店市博物馆。直径17

厘米,边缘宽0.5厘米,厚0.3厘米,重600克。球形镜纽,六瓣菱花形纽座。主区纹饰相间排列两种不同宝相花,三朵葵花式,三朵菱花式,以线表示花瓣,以面表示花托,花苞之间有点相隔,整体纹饰由点、线、面相结合,具有明显的古朴端庄的艺术风格。铸造工艺具有浮雕式的立体感,丰富饱满。边缘无纹饰,宽厚凸出。镜面平滑,既可以映照人面,又能在光线照射下映射出背面纹饰。

透光镜经简单加工研磨、抛光,在镜面承受聚光灯或日光的照射时,呈现出背面的铭文和图像,这类铜镜被古人称之为透光镜,国外有人称之为“魔镜”。

我国最早关于透光镜的记载,见于隋唐之际王度的神异小说《古镜记》,其中提到一枚“古镜”,说是“承日照之,则背上文画,墨入影内,纤毫无失”。这虽然出自小说类文,但其描写却十分符合透光镜特征。

关于透光镜的透光原理,北宋科学家沈括、元代吾邱衍、清代郑复光等历代学者都对其进行了研究。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卷十九述说:“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予观之,理诚如是。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皆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这段话,是现在已知的古人对透光镜原理进行探讨的最早文字记录。他认为,是热胀冷缩性质引起古铜镜透光的。同类物体,体积越大,其热胀冷缩导致的形变量也就越大。由此,铜镜在铸成后的冷却过程中,薄的地方收缩量小,厚的地方收缩量大,于是,在镜面就形成了与背面图案文字相仿的下陷凹痕。他同时发现其他的铜镜,虽然很薄,但不能透光,认为古人有其他铸造工艺使铜镜透光。

逛博物馆:13面唐代铜镜,高浮雕技法,布局清新明朗,生气充沛,柔美自然丨三门峡博物馆

逛博物馆:13面唐代铜镜,高浮雕技法,布局清新明朗,生气充沛,柔美自然丨三门峡博物馆

逛博物馆:13面唐代铜镜,高浮雕技法,布局清新明朗,生气

充沛,柔美自然丨三门峡博物馆

铜镜是古人整容照面用的生活用品,其正面磨光发亮,镜背大多铸有钮和花纹,花纹构图体现了不同时代的风俗和匠师们的技艺。

唐代铜镜在造型上突破了汉式镜,创造出各种花镜,如葵花镜、菱花镜、方亚形镜等。

今天,瑞视觉与大家分享的,是三门峡博物馆内的13面铜镜。

铜镜的构图虽然还是环绕式和对称式的表现手法,但是布局清新明朗,流畅华丽,自由活泼,特别是高浮雕技法,生气充沛,柔美自然。

道符八卦镜,唐代,三门峡市区出土。

瑞兽葡萄镜,唐代,三门峡市区出土。

同上:瑞兽葡萄镜,唐代,三门峡市区出土。

三乐镜,唐代,灵宝市文管会征集。

十二生肖八卦四神镜,唐代,三门峡市区出土。

双鸾镜,唐代,三门峡市区出土。

双鹊盘龙月宫镜,唐代,三门峡市区出土。

万字镜,唐代,1986年三门峡刚玉砂场工地出土。

真子飞霜镜,唐代,1994年三门峡电业局出土。

海兽葡萄纹铜镜——中国铜镜艺术史的一颗璀璨明珠!

海兽葡萄纹铜镜——中国铜镜艺术史的一颗璀璨明珠!

海兽葡萄纹铜镜——中国铜镜艺术史的一颗璀璨明珠!

双鸾开镜似秋光,解鬟临镜立象床。”

——唐·李贺《美人梳头歌》

铜镜是古人梳妆整容的生活必需品,以铜、锡等铸造而成,有圆形、方形、花瓣形、柄形等多种形式。铜镜的正面光亮,可用来装饰整容,背面有钮和花鸟禽兽图案,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铸造和使用铜镜的国家之一,唐朝则是铜镜制作的繁荣期,其中海兽葡萄纹铜镜尤其具有代表性,其造型优美、纹饰奇特、内涵丰富,彰显着大唐的盛世气象。

地位铜镜繁荣时期的璀璨明珠

中国古代铜镜的历史长达4000 多年,不同学者对其阶段区分也有所迥异,有的将其分为三大时期,其一为铸造盛世(战国、两汉、隋唐时期),其二为世俗化时期(宋、元、明时期),其三为衰落期(清代铜镜逐步为玻璃镜所代替)。也有学者将其划分为更为细致的5 个时期:早期(以齐家文化、商周铜镜为代表)、流行期(以春秋战国铜镜为代表)、鼎盛期(以汉代铜镜为代表)、中衰期(以三国、晋、魏、南北朝铜镜为代表)、繁荣期(以隋唐铜镜为代表)、衰落期(以五代、十国、宋、金、元铜镜为代表)。

展开剩余80%

▲尖八角海兽葡萄镜

唐代是我国铜镜发展史上颇为辉煌的时期,也是一个极具创新的时代。唐镜图纹主要流行四神十二生肖镜、瑞兽镜、花鸟镜、瑞花镜、神仙人物故事镜、盘龙镜、八卦镜、万字镜和特种工艺镜等,而其中海兽葡萄镜是唐代铜镜最引人注目的镜类之一。

海兽葡萄镜大致出现于唐高宗时期(649—683年),在武则天执政时期(684—705年)极为流行,今天所见到的海兽葡萄镜大多属于这一时期。其形制主要为圆形,少量呈方形、菱花形等。镜背纹饰系高浮雕,主题图案以葡萄和海兽组成。

四鸾衔绶金银平脱镜

四鸾衔绶金银平脱镜

四鸾衔绶金银平脱镜

唐四鸾衔绶金银平脱镜是唐朝时期文物,西安市长乐坡出土。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唐代铜镜不仅以题材新颖、纹饰华美著称,而且在铸造工艺上也颇有创新,出现了金银平脱、螺钿、贴金贴银等特种工艺镜。唐四鸾衔绶金银平脱镜是西安出土的唐代平脱镜中最精致、最完整的一面。它采用的就是金银平脱工艺。鸾鸟昂首展翅,优雅现已地起舞,金光银灰的饰片在黑色素胎地映衬下更加显得华丽夺目。

文物特征

圆形,镜背正中置圆钮,镜钮四周以金丝同心结环绕,素缘。钮外一周贴饰花叶形银片,镜背主纹为四只鸾鸟衔绶带逆时飞翔,为金片刻镂粘贴而成。

文物寓意

鸾鸟(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向来被人们认为是能够带来幸福的吉祥鸟,而绶带的“绶”与长寿的“寿”字谐音,代表着长寿不老。“鸾鸟衔绶”蕴含着幸福长寿,而环绕的“同心结”则被寓意相爱之意。这枚铜镜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

制作工艺

金银平脱是唐代的一种华贵的装饰方法,做法是把厚度一般不超过半毫米的金银箔纹片粘贴在器物上,然后用色漆

髹涂数道,再经打磨,使纹片与漆面平齐,以显示出用色漆地上的金银图案,纹片上有时还施镌刻,金银平脱较多地应用于漆器,兼见于铜镜等其他制品。这种工艺做工精细,费工费料,做成的器物也因此极为美观华贵,是金银平脱镜称为皇家贵戚、达官贵人的重要装饰品和馈赠物。

唐代铜镜鉴定方法

唐代铜镜鉴定方法

唐代铜镜鉴定方法

唐代铜镜在造型上突破了汉式镜,创造出各种花镜,如葵花镜、菱花镜、方亚形镜等等。图案除了传统的瑞兽、鸟兽、画像、铭文等纹饰外,还增加了表现西方题材的海兽葡萄纹,表现现实生活的打马球纹等等。唐代铜镜的纹饰和总体布局,也突破了前期的程式规范。铜镜的构图虽然还是环绕式和对称式的表现手法,但是布局清新明朗,流畅华丽,自由活泼,特别是高浮雕技法,生气充沛,柔美自然。

唐代铜镜党演变情况可分为三个时期。

初唐

一方面继承隋代传统,多为四神镜、十二生肖镜、瑞兽镜;另一方面又受外影响,出现海兽葡萄镜。

盛唐中唐

民族特点加强,多为花鸟镜、瑞花镜、人物故事镜、盘龙镜、对凤镜等,寓意吉祥。构图也未像传统汉式镜那样严格对称,而是采用绘画风格,但求均衡,不求对称。装饰手法也比以前增多,华丽精致,雄健豪放,是唐镜的最盛期,代表了唐镜的水平。

晚唐

出现衰落趋势,多为八卦镜,万字镜,有宗教意义,整个看上去,简单粗放,单调乏味。

鉴定:

(一)唐代铜镜制作精细、质地优良。制作铜镜一般是以铜、锡、铅合金为原料。因为铜的可塑性强,锡的伸展性好,会增加铜镜的硬度和光泽。铅的比重大,合金溶液后,可使铜镜表面匀称规整,不易变形,纹饰会更加清晰流畅自然。因此说唐代铜镜制作工序不但十分讲究,而且在合金配方上也是非常科学的。据已发现的唐代铜镜的合金比例,铜占三分之二左右,锡与铅共占三分之一,其断面多呈银白色或淡黄色,就是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另外唐代铜镜的匠师们不仅熟练地掌握了铜镜的金属配方,而且还以其丰富的想像力和卓越的创造

力,采用了特种工艺制作出许多精美绝伦的铜镜,如金银平脱镜、螺钿镜等,充分表现了唐代铜镜的高度发展水平,令人叹为观止。

唐代铜镜工艺的发展历程

唐代铜镜工艺的发展历程

唐代铜镜工艺的发展历程

唐代是中国古代铜镜工艺发展的重要时期,其铜镜工艺在技术、

造型和装饰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和进步。本文将从唐代铜镜工

艺的起源、技术革新、造型演变和装饰特色等方面,全面探讨唐代铜

镜工艺的发展历程。

一、起源与技术革新

唐代是中国古代铜镜工艺发展的重要时期,但其起源可以追溯到

更早的时期。早在商周时期,中国就已经开始使用青铜制作各种器物,其中就包括了一些简单形态的青铜镜。然而,在唐代之前,这些青铜

镜还追求形制简单实用,并没有特别突出的技术特色。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美好生活和文化品位

也有了更高追求。这也促使了唐代青铜器制作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

在这一时期,人们开始注重对于器物造型美感和装饰细节等方面进行

改进,并且引入了一些新的制作工艺和技术手段。例如,唐代的铜镜

制作中,首次出现了铸造技术中的“失蜡法”。这一技术的出现,使

得铜镜的制作更加精细和复杂。同时,唐代还引入了一些新材料和工

艺手段,如金属薄片贴饰、金属丝细雕等等。这些技术革新为唐代铜

镜工艺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造型演变与审美特色

在唐代铜镜工艺发展的过程中,其造型演变与审美特色也发生了

明显变化。

在早期唐代时期,由于技术限制和审美观念的局限性,铜镜的造

型相对简单朴实。多为圆形或方形,并以简单几何图案为主要装饰。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和社会进步,人们对于美感要求也逐渐提高。

到了中晚唐时期,在技术革新和文化繁荣的推动下,铜镜开始呈

现出更加多样化、精细化和繁复化的造型。例如,在形状上除了圆形

和方形之外,还出现了椭圆形、六角形、八角形等等。在装饰上,除

唐代铜镜一般尺寸

唐代铜镜一般尺寸

唐代铜镜一般尺寸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在文化艺术方面的发展是非凡的,其代表性的工艺品“唐代铜镜”就是最顶尖的产品之一。

唐代铜镜按正负两面可分为正面、背面。正面有很多精致的装饰,凸起表面镀以平坦的铜箔,用双铜色把图案铭刻在镜表表面;背部则是唐代最盛行的罗马字装饰,可以用铜箔圈住,形成完整的图案。

唐代铜镜的尺寸一般为微小的瓶子或大型的镜子,总共分为十一种尺寸,即可以分为径:3厘米、5厘米、7厘米、9厘米、10厘米、13厘米、15厘米、18厘米、20厘米、22厘米,最大的收藏价值的圆形镜子有25厘米至30厘米,也有50厘米的镜子。这些收藏价值较高的大型镜子主要以紫砂制作,多以佛像、仙子、宝鼎、鲤鱼等为装饰,表现出唐朝文人典雅胜景之美丽。

唐代铜镜在古代学说中也有其独特表达的功能,它们被认为能够协助人们分辨或解决问题的习语或物品,特别是当谈到面部应该归类到哪一类型去时,它是一种

精确的推断工具。它们由非常精美的紫砂制成,每一件都有一个独特而制作精良的轮廓,煞是美观又有含义,因此,唐代铜镜在当今收藏市场要求中非常受欢迎。

唐代铜镜虽小却极具收藏价值,不仅因其历史悠久、古朴典雅,更是由于它能够提醒我们向优秀的古老文明致敬、佩服,且也能够使我们贯彻古人的理念,谨记着“若地而论义,学无以成德”的中华传统美德。

【青铜文化】正仓院藏镜集萃(图录)

【青铜文化】正仓院藏镜集萃(图录)

【青铜文化】正仓院藏镜集萃(图录)

正仓院,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发布的世界文化遗产'古奈良的历史遗迹'的一部分。它始建于8世纪后半叶,位于奈良市东大寺大佛殿西北面。正仓院宝物很多都标有明确的使用年代和由来,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依据。这里的宝物多为传世品而不是发掘品,因此保留着原有的品质和风貌。它们主要有三种来源:一为唐代传入日本的中华精致文物;二为经由中国传入日本的西域文物;三为奈良时代日本模仿中华文物所做、或创造之物。正仓院的收藏品全面展示了8世纪主要文化圈的特点,即以中华文化为主,包括印度、伊朗甚至希腊、罗马、埃及等国文化。有一种说法甚至认为,'正仓院是丝绸之路的终点'。

正仓院的宝物为何仍保持着良好的状态?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由于受制度限制,宝物不能随意开封,一直处于严密的保护状态。同时,宝库处在一个稍高的地方,地板离地面非常高,避免了湿气侵蚀和虫害。这就是其著名的温度调控系统,把四季气候和天气转变对收藏所致的影响减至最小。宝物收藏在柜子里,避免了阳光照射和空气污染。在这样的环境下,极度脆弱、在其他环境下难以久藏的材质也可得到完好的承存。此外,宝物入库的时候有一个《献物账》,所谓'献物',就是贡献出来的物品。《献物账》就是献物的清单。可见唐代的中国和日本都有非常严格的制度,入库都写单子。这份单子对后人的重要性有时甚至超过实物本身。唐朝时期中国国力鼎盛,受到邻国日本的追捧。遣唐使不仅给日本带去了唐朝先进的制度和理念,把盛唐的文化传承到了东瀛,也带回了大量的艺术品,把典雅细致的皇室品位带给了当时的日本天皇。奈良时期,圣武天皇在奈良兴建东大寺,以迎接扬州高僧鉴真前来日本。正仓院可以说是迄今保留得最全面、最丰富、最有价值的唐朝艺术品的宝库。有人说,现在要看真正的唐朝建筑,必须到日本奈良。今天能够看到的唐朝最准确、没有走样的文物,也往往是在正仓院。下面就给大家展示部分正仓院收藏的

铜镜的工艺巅峰-唐代最华美铜镜欣赏

铜镜的工艺巅峰-唐代最华美铜镜欣赏

铜镜的工艺巅峰-唐代最华美铜镜欣赏

铜镜是中国古代常见的日用器具,传世和出土数量极多,构成了一个规模庞大、分布广泛的收藏门类。目前考古发现中国古代最早的铜镜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齐家文化,延续使用至明清时期,几乎贯穿整个中国古代历史。

铜镜不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直观体现了所处时代的铜铸造工艺、审美意趣、民俗信仰和中外文化交流互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

唐代铜镜以其杰出工艺与华美纹饰著称,就来让我们看看大拍上唐代铜镜成交价格排行榜吧:

1:唐双凤纹铜镜,尺寸:直径32厘米,估价:HKD 1,000,000 ~ 1,500,000,成交价:HKD 1,265,000 ,成交时间:2013.04.07,拍

卖公司:保利香港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保利香港2013年春季拍卖会。

圆形,圆钮。钮外饰两只展翅凤鸟首尾相接环绕。双凤神采奕奕,体态丰盈,羽翼饱满,展翅高翔,头顶冠羽,昂首曲颈,喙微张,似啼鸣,羽毛片片可数,尾羽繁复多变,自然卷曲,尽显柔软质感。此境双凤纹饰精工细琢,整体造型生动自然,双凤纹饰如此细腻者应为仅见,且镜体硕大厚重,铸造工艺精湛,纹饰繁复华美,当为此类镜中之极品。白光,保存完好,品相上佳。

2:唐瑞兽葡萄纹镀银铜镜,尺寸:直径17厘米,估价:HKD 400,000 ~ 600,000,成交价:HKD 740,000 ,成交时间:2012.11.28,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2秋季拍卖会(二)。

镜圆形,伏兽形钮,中间一圈凸棱分内外两区。内区饰六狻猊,形态各异地围绕镜钮,间以葡萄及藤蔓纹,外区饰四对不同的鸟兽纹,计有雉鸡、仙鹤、神鹿、狻猊。缘上饰朵花纹一周。此式镜为唐代典型的铜镜设计,故宫博物馆及上海博物馆均收藏大小不同的近似例子。此器源自英国私人收藏,购于二十世纪上半叶。

浅析唐宋铜镜的装饰纹样

浅析唐宋铜镜的装饰纹样

浅析唐宋铜镜的装饰纹样作者:常祥郝素梅刘秀玲

来源:《收藏家》2022年第07期

歷史长河中,铜镜不仅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也是精美的工艺品。镜背上繁缛华丽的纹样,承载着当时的生产工艺和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现以济南市考古研究院藏唐宋铜镜为例,对唐宋铜镜中的纹饰进行浅析。

一、唐代铜镜

铜镜历经战国、两汉的繁荣时期,到了唐代进入鼎盛阶段。唐代铜镜品类繁多,纹样丰富,工艺精美,式样千姿百态,使其一跃攀登上青铜铸造工艺的高峰。根据镜背纹饰,可分为瑞兽葡萄镜、瑞花镜等16 类①。

(一)唐葡萄纹铜镜

葡萄在我国有“多子多孙”的含义,其盘曲绵长的藤蔓又寓意着长寿。葡萄纹作为装饰纹样始于东汉,唐朝时期,葡萄纹大量出现在铜镜、金银器、丝绸和壁画中。唐代葡萄纹镜在造型上主要有圆形、菱花形和方形,以圆形为主;在纹饰方面可分为瑞兽葡萄镜和葡萄蔓枝镜。

1.瑞兽葡萄纹镜

章丘女郎山墓地出土一件唐瑞兽葡萄纹镜(M99 ∶ 1),此镜造型为圆形,伏兽纽;镜纽外一周凸弦纹,将镜背分为内外两区;内区为四瑞兽和藤蔓,四瑞兽首尾相接绕纽穿梭在藤蔓间,两者自为一体;瑞兽作抬头状,头部浑圆硕大,圆目外鼓,欲与望镜人交谈,极为灵动,细长身躯卷曲,四肢舒展,似C 形匍匐之态,尾部纤细弯曲,萌态可掬;外区饰禽鸟6 只与葡萄纹6 组,葡萄实小巧玲珑,与葡萄叶紧邻排列,其枝蔓如同波浪般翻滚缠绕其中,两组葡萄纹之间均有一只飞翔的禽鸟,禽鸟俊美飘逸,因为禽鸟纹饰的加入,整体显得更加丰富饱满;镜缘凸起微卷,缘内侧饰花瓣纹。直径9.53、缘厚0.83 厘米(图1)。

中国·林州文物鉴赏——唐代云纹盘龙镜

中国·林州文物鉴赏——唐代云纹盘龙镜

中国·林州文物鉴赏——唐代云纹盘龙镜

在制镜史上,唐代是继承汉代后的又一个高峰,工艺之精美,形式之繁多,纹样之丰富,均超越前代,取得了惊人的成就。1980年姚村镇北陵阳村征集的这面云龙镜,可见唐代铸镜工艺精湛之一斑。

这面铜镜直径16厘米,边厚0.5厘米,重784克。镜作八弧葵花形,半球形钮,镜背浮雕一龙,呈矫健飞腾之态,张牙舞爪,龙首较小向钮,作口吞钮球状,四条腿下有三趾利爪,周身施鳞片,尾向上卷曲。整个镜背构图生动活泼,制作富丽堂皇,器表呈银白色。此铜镜气象雄浑,把人们想象中的神物,塑造得雄奇莫测。

铜镜是由铜锡合金铸造。唐代在铜料中增加了锡的比重,使铜料的颜色净白如银,制成的铜镜青光闪闪,镜面平滑光亮,有一种精纯而神采飞扬的材质美。这面云龙镜表面呈银白色,俗称“水银古”“水银沁”“水银青”等。铜镜两面都没有绿锈,正面隐约可见人影,甚至还可看清毛发须眉,这是因为林州一带,降雨量及空气湿度都明显小于南方,地下水位低于南方,其土质基本中性,形成传统水银沁的概率相对比南方大。唐代铜镜合金为铜、锡、铅三元合金,含锡量大多在20%以上,这种合金的金相结构为枝状晶,分子团之间有间隙,在这三元素中,铜最容易流失。在长期使用或埋入地下千年后,表面层的铜原子不停地向外迁移时,表面层的锡就会相对聚集,久而久之会自然形成所谓的水银沁,并非铜镜沁过水银。

唐代铜镜在造型上已突破了汉式传统的圆形格式,创造了各种花式镜,有葵花镜、菱花镜、八棱镜、八弧镜、方亚形镜、四方委角花式镜及无钮有柄手镜等,其中有的是三、五成套使用的。还有一种工艺非常讲究、大小如银元的小型镜子,真可以说是便于携带的袖珍镜了。铜镜背面图案的布局也益见巧思,一反从镜钮到边缘作同心圆层层布置的程式,多运用散点或适合形式的章法,变得简单明快,清晰流畅,图案的题材更是多种多样,有花草虫鸟、奇禽异兽、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宗教以及社会生活等。唐代国际交流频繁,在铜镜图案上

罕见的唐代金背镜

罕见的唐代金背镜

罕见的唐代金背镜

唐代的铜镜种类繁多,遗留至今的数量也可为不少,我们这里要介绍的却是一件十分罕见的唐金背镜。这件八瓣菱花形禽兽葡萄金背镜,直径为19.7厘米、厚1.3-1.4厘米、钮高1.35厘米,2002年4月西安市东郊纺织城马家沟村东唐太州司马阎智夫妇墓出土。据墓志资料知,阎智卒于圣历二年(699年),神龙二年(706年)与夫人裴氏合葬于万年县崇道乡原。

八瓣菱花形禽兽葡萄金背镜,镜钮为叠卷躯伏螭钮,钮外一周高凸棱将镜背分为内外两区,内区高浮雕八只大瑞兽,三只小瑞兽,瑞兽形态各异,均为小尖耳,圆眼,一只蹲坐于地,怀抱葡萄枝蔓,边吃边回首张望,一只俯身,正与地上仰躺的小瑞兽嬉戏,一直站立,两前足抓住葡萄枝干,边吃边侧首张望,一只边行走边回头张望,一只站立,旁侧携一小兽,边走边交谈,两只站立行走,扭身回首,一只边挠痒边与小瑞兽嬉戏,周围空隙间饰缠枝葡萄。外区葡萄枝叶上立八对鸾鸟:一只栖于枝上,一只展翅飞翔;两只雀栖于葡萄枝上,一只展翅回首,一只侧首张望;两只雁,一只栖于枝上,低头口衔枝干,一只展翅俯身飞翔;两只凤凰栖于枝上,一只展翅张望,一只展翅回首;两只雀,一只栖于枝上,回首张望,一只展翅俯身飞翔;两只鹤相向飞翔,共衔一枝蔓;两只鹰,一只立于枝上,扭头张望,一只侧身展翅,怀抱枝干,正在啄食;两只孔雀,相向栖于枝上,展翅翘尾,一只回首仰望,一只侧首张望。外区每一鸾鸟下方有一串葡萄。缘面菱角内各饰五朵如意云纹。

关于唐代的贴金、贴银铜镜,《中国铜镜史》中有这样的概括:“贴金、贴银镜:此型镜系指镜背上贴以银板或金板,其上刻出各种纹饰。或者在青铜镜背的凸起纹饰上贴以金、银片,由于工艺的原因,捶贴的金银片易于脱落。”同时,还列举了已发现的此类铜镜的六种形式,即贴金花鸟镜、贴银鎏金花鸟山水人物镜、贴银鸾兽花枝镜、贴银鸟兽镜、贴银鎏金鸟兽镜[1]。这些铜镜的基本特点是:都是以棰贴的方式将金片或银片粘贴在镜背上的。从金银片的分布来说,有

唐代铜镜的特点

唐代铜镜的特点

唐代铜镜的特点

唐代铜镜一般较厚重,镜体多呈银白色,表面匀净,花纹清晰,镜面微向外凸,可照全人面。大的铜镜可达65cm以上,小的仅4cm;最重的有数千克,小的仅百余克。1986年安徽合肥出土一件八卦纹镜,为“亚”字形,圆钮,菱花形钮座,座外为方折环列八卦图,用双线弦纹框入其内,其外四边各有4字篆体铭文“天地含气,日月贞明,写规万物,洞鉴百灵。”素平缘,边长17.8cm,镜面光亮照人。双鸾衔绶镜是唐代最为流行的铜镜之一,常见的镜背纹饰是双鸾(民间传说中象征吉祥的飞鸟)口衔长绶,足踏花枝或踩瑞云,并配以苞叶花朵、月亮、流云、奔兽、花鸟等。

唐代铜镜赏析

唐代铜镜赏析

我国铜镜的历史极为悠久。20世纪70

年代,考古工作者在青海齐家文化墓

葬(M25)中发现目前我国最早的铜镜是距今约4000余年的“七星纹铜镜”,不仅标志着中华先民静水照容的时代由此渐渐远去,而且开启了中国古代长达几千年的铜镜发展史,之后,全国各地考古发现的不同时代的铜镜更是层出不穷。在素有“七朝古都”之美誉的偃师大地上,历年来也先后出土了为数众多的铜镜,东汉、西汉、曹魏、西晋、北魏、唐宋至明、清等

各个时期皆有,足以说明铜镜不仅是古代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用具,还是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珍品。尤其是在唐代,铜镜形制多样、气质古朴、

纹饰繁复、雕工精美、铭文工整、书体秀美,均

达到了我国铜镜发展史上一个巅峰的时期。

2013—2015年开展的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

物普查数据显示,偃师博物馆馆藏不少唐代铜镜,

盛唐、中唐及晚唐时期都有,大多制作精美,抛

光细致,范模也比较清晰;有的镜面呈现银白色,

光洁清新,说明对铜、锡、铅的配比掌握自如;唐代铜镜赏析

河南省偃师博物馆 张英华 李秋展

图1 唐圆形金银平脱铜镜

还有的在范模上使用了透雕技艺,更说明这一时期制镜的工艺达到相当水准。依镜面形制分型主要有圆形、菱花形、葵花形、四方委角及方形,依纹饰图案特点分型主要有瑞兽葡萄镜、对鸟镜、星文八卦镜、铭文八卦十二生肖镜、金银平脱镜、仙人鸿雁镜、夔龙纹镜、团花镜、划纹镜以及素面镜等等,依镜面尺寸大小,可分为大型、中型、小型。这些铜镜不仅为研究古代铜镜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对研究唐朝时期河洛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现仅择其中几面珍贵铜镜进行介绍,让我们追寻铜镜的精美纹理,细细体会其中的玄妙和艺术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唐代铜镜

【摘要】李唐王朝是继汉代之后,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又一繁盛时期,其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势强盛,影响深远,各族人民用辛劳的劳动和智慧,创造了瑰丽的民族文化。作为体现当时工艺发展水平的铜镜,就是众多文化遗产中的一枝奇葩。

【关键词】铜镜唐代价值

镜子自古以来就是一种用来照见事物的工具。南北朝时的著名长诗《木兰诗》写花木兰征战十年回到家中,重整儿女嫁妆的情景,“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就足以说明了铜镜的最基本的功能。而古代志向高远、胸怀大志的男儿,常从镜中看到时光匆匆、青春易逝,有的感怀于事业未成,禁不住嗟叹不已。“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唐李白《将进酒》)。

一、铜镜的起源

铜镜作为中国古人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的出现、发展和演变史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社会进步的体现。中国古人将镜子的发明归功于黄帝。古有云:“帝因铸镜以像之,为十五面,神镜宝镜也。”这一传说包含着古人对先祖的崇拜和敬仰,并将其神化的体现。关于铜镜的起源,著名近代考古学家郭沫若先生认为:“古人以水为鉴,即以盆盛水而照容,此种水盆亦称为监,以铜为之则为鉴。《尚书》:‘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1】

我国至今考古发现的最早的铜镜是齐家文化的铜镜。齐家文化是原始社会末期黄河上游的地方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省境内的黄河及其支流沿岸阶地上。齐家文化已经进入铜石并用时代,生产力得到较大进步,零星出土一些小型红铜器或青铜器。迄今为止仅见的两面铜镜就发现在该文化的墓葬中。其一为素镜。1975年甘肃广和齐家坪墓葬出土,此镜圆形,直径六厘米,镜面平坦,背面无纹饰,中心铸有半环状钮。【2】其二为七角星纹镜。1976年出土于青海贵南县25号墓。镜直径8.9厘米,厚0.3厘米,重109克。镜面光滑,镜背拱钮已残,镜背周沿和钮旁各饰一道凸弦纹,两周同心弦纹间,以填平行线三角和空白三角相间的方式,呈现出七角图案,这面铜镜可以视为我国最早的纹饰铜镜。【3】早期铜镜镜面较小,多光素或简单几何纹饰。战国之时,始见精美铜镜。因铜镜使用远比鉴方便,秦汉时期,鉴逐渐消失,铜镜的使用日趋广泛。汉朝官府设立专门机构,负责铜镜制造。从制镜原料的使用来看,有金、银、铜、铁,其中尤以铜为多。汉镜多有铭文,均为吉祥语,如“家室富昌”、“富子孙”、“大吉祥”等。常见式样有十二辰镜(规矩镜)、辟邪镜、仙人镜等,还曾出现过奇妙的透光镜。汉代镜以尚方所制镜最为精良。清代湖州知府赵学辙有临汉镜铭:“尚方作镜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书如金石国之宝。”隋唐之后开始出现带柄铜镜、放行铜镜,纹饰亦趋多样,唐代最为有名的是海兽葡萄镜。宋代以后一改以前青铜作镜,作镜的合金铜含银、铅、锡量均少,质量不及前期。明朝后期玻璃水银镜从欧洲传入,时称西洋镜。清朝乾隆以后,玻璃水银镜大行于市,铜镜渐渐淡出历史舞台。

二、唐代铜镜的特点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全盛时期,正直稳定、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安居乐业,当时的铜镜铸造业迎来了铜镜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高峰,显示出一派富丽堂皇、千姿百态的面孔。总体来说,这时的铜镜质地精良、制作精细、造型多样、纹饰绚丽,达到铜镜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1992年10月出土于甘肃省庆城县三十铺阜城村的唐代虫鸟纹葵花形铜镜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此镜直径10.5厘米,厚0.45厘米,镜面光滑,虽经岁月侵蚀,表面花鸟仍清晰可辨。这一时期的铜镜呈现出鲜明的特征。

(一)制作精良、质地优良。据已发现的唐代铜镜的合金比例,铜占三分之二左右,锡与铅

占三分之一,合金配方科学,制作工艺讲究,匠师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卓越的创造力,制作出了许多精美绝伦的铜镜制品,令人心旷神怡。

(二)外形美观。这一时期的铜镜不仅有常见的圆形镜、方形镜,而且出现了各种花式镜,如葵花镜、菱花镜等,后又出现有四方委角行镜。图案除了传统的瑞兽、鸟兽、画像、铭文等纹饰外,还增加了表现西方题材的海兽葡萄纹,布局清新明朗,流畅华丽,自由活泼,使主题纹饰内容和外在形式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高度的艺术美。(三)寓意深刻。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和繁荣的又一个黄金时期,国家强盛,人民安居乐业,民族关系和谐,对外交往增多,思想开放,因而出现了海兽葡萄镜、花鸟镜、瑞花镜、人物故事镜、盘龙镜、对凤镜等各式各样的铜镜,这些镜在继承中华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合理成分,更加华丽精致,寄托了人们对国家的祝福和对幸福生活的企盼,寓意吉祥。

三、铜镜的社会历史价值

(一)体现了古人的审美情趣

唐代社会安定,经济发展较快,铜镜体现了盛唐风韵的华丽气象。唐镜的装饰图案中出图了大量的瑞兽纹、四神纹、花鸟纹、宝相花纹、海兽葡萄纹,其中海兽葡萄纹是唐代铜镜中最具代表性的纹饰。它以高圈浮雕葡萄为主题,间饰瑞兽、雀鸟、蜂蝶和花草,瑞兽穿梭在茂密的葡萄中,生机盎然,把铜镜装饰得富丽堂皇,深受人们喜爱。唐镜这种追求自由活泼、清新自然的艺术手法,体现了唐人的乐观、自信,对美好现实生活的贪恋。这种大唐气象使得人们在审美价值上更追求现实的美、丰腴的美,以及追求人与自然之间共处的和谐的美,代表了唐代人对生活的热爱。

(二)重要的科学文献价值

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不但国家强大、经济空间繁荣,而且中外文化交流繁荣,长安已是古代国际性的大都会,中国古代铜镜发展到了全盛阶段,质地精良,已经达到很高的工艺水平,尤其是盛唐时期的镜子,呈银白色,其金属成分中,大体铜平均69%,锡25%,铅5%,配比较为稳定。在唐代,已采用了向镜中加入微量或一定量的银的新工艺,使得典型的盛唐时期铜镜泛银色白光,很少有铜绿锈色,给人以厚重、富态之感,加之纹饰绚丽多彩、内容丰富,实为难得之艺术珍品。明《天工开物》记述:“唐开元中镜尽以白银与铜等分铸成,每口值银数两者以此故。朱砂斑点乃金银精华发现……,唐代、宣炉皆朝廷盛世物云。”同时还制作了金银平脱镜、嵌螺细镜、金背镜、银背镜等特种工艺镜。唐代铜镜在整个中国古代铜镜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位置,为研究唐代冶铸工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提供了丰富详实的资料。

(三)丰富的社会文化意蕴

首先,制作精美的铜镜可以作为古人墓葬的随葬品。中国古人有”视死如视生”的观念和“灵魂不死”的意识,认为一个人的死是新的轮回的开始,逝者也应该享有现实社会中的财产。于是古人墓葬中出现了大量的随葬品,由于铜镜所具有的破暗取明、去魔压邪作用,所以人们把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铜镜下葬,以供死者在阴间继续使用。

其次,铜镜还可用于帝王的贡品或赏赐。据《唐书礼乐制》记载,八月五日是唐玄宗的生日,这天也被定为“千秋节”,又称为“千秋金鉴节”,群臣会献上美酒和铜镜祝寿,或作为互赠的礼物,唐玄宗也会在千秋节赠群臣以铜镜,以示圣恩。“(开元十七年)八月癸亥,上以降诞日,宴百僚于花萼楼,百僚请以每年八月五日为千秋节,王公以下献镜及承露囊”“(开元十八年)八月丁亥,上御花萼楼,以千秋节百官献贺,赐四品以上金镜等”【4】。

第三、铜镜是古代诠释爱情婚姻的信物。“花好月圆”、“破镜重圆”等词语都说明古人以圆镜来比喻爱情。杜牧《破镜》中:“佳人失手镜初分,何日团圆再会君”,描写了一幅夫妻分离,团圆无望的场景。因此古代情侣常常把铜镜作为爱情信物赠与对方。

最后、古人常借镜以喻自省。唐太宗李世民曾留下千古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