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一《再别康桥》教学设计16

合集下载

《再别康桥》(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再别康桥》(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再别康桥》(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学习目标]:1、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体会诗人的感情。

2、深入意境,体会诗歌的画面美。

[教学方法]:教法:1、朗读指导法2、启发式导问法学法:1、朗读感悟法。

2、问题讨论法。

[教学设想]:导入—解题—知人论世—三步朗读—学写[教学预案]:一、导入新课:昨天我们走过了戴望舒的《雨巷》,今天我们又将《再别康桥》。

(老师板书课题)二、展示课堂目标三、解题:1、有谁能解释一下标题的字面意思?从标题的字面意思我们可以揣测这首诗歌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又一次离别康桥,依依惜别之情)为什么?(因为自古以来离别诗都是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2、有谁能列举几首来印证一下?预设: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小结:由此可见,大凡离别诗歌都要抒发依依不舍或劝勉之情。

四、作家、背景:1、作者是谁?抽一学生写出作者姓名“徐志摩”。

2、学生先介绍,然后课件展示作者介绍。

3、小结:作者在康桥度过了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所以,康桥确实让作者有些留恋难舍。

由此可见,作者及其创作背景也是揣摩诗歌情感的窗口。

五、诵读、整体感知。

(一)流利朗读,读准字音、节奏1、学生自由朗读(2分钟)2、抽学生朗读,然后由其他学生到黑板上指出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并纠正。

3、抽几个学生上黑板写出自己认为应注意的生字,并注音,然后让学生读。

(二)情绪朗读,初步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

1、相信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那就请大家一起带着感情地朗读一下这首诗。

2、进行背书比赛:老师每两行提示一个字,看谁最先背得。

3、读完全诗,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三)审美朗读,品味语言,体会感情1、以自己的方式读诗歌,看谁读得最有感情,并说说你这样读的理由,其他同学评价。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再别康桥》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再别康桥》教案

2课《再别康桥》《再别康桥》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的讲读课文。

这是高中阶段的第一单元,学习现当代新诗和外国诗歌。

本文安排在单元第二篇,在学习了《沁园春·长沙》的豪迈气概之后,如何指导学生学好中国新诗史上的代表作,树立学生学好新诗,尝试生动学习诗歌,创作小诗的关键。

学生可以借此学习诗歌情感与意象的表达与应用,学习鉴赏诗歌。

1、师生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反复诵读,来共同感受语言建构与运用之美。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让学生能够品悟现代新诗的思维发展与意境提升之美。

3、学生要掌握鉴赏诗歌语言的基本方法,去仔细揣摩优美的诗句,进而理解品味文化传承之美。

4、通过学习两首新诗,让学生能够具备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感悟诗人的情感美的能力,引导学生接受一次美的洗礼,获得一次美的熏陶。

1、理解诗歌美之所在、美之真谛。

2、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学生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更多的现代新诗作品,了解新诗特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一、导语设计佛云:人生有七大苦,我们前面通过《雨巷》的学习,品味到了“求而不得之苦。

”人生第六苦就是“爱别离”。

别离是一种执着的苦。

人生本来聚少离多,“多情自古伤离别”。

冯至《别离》写道“我们招一招手,随着别离|我们的世界便分成两个。

”离别时是痛苦的。

待到花落云散,冬雷震震夏雨雪之时,才惊觉昨天的生活已是今天的美梦,所爱的终究像手中的沙一般飘扬而去,午夜梦回之际,这“爱别离”的滋味,怎一个“苦”字了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离别的诗歌。

看他对别离是一种怎样的描写,和一般的离别诗有什么区别。

这就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二、文本解读(一)知识积累1、作家作品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

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一《再别康桥》教学设计81

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一《再别康桥》教学设计81

人教必修一《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深深的依恋之情。

2、指导学生学会欣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审美趣味。

3、品味诗歌语言,感悟徐志摩诗的独特风格和高尚情操。

【重点难点】重点: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深深的依恋之情。

难点:指导学生学会欣赏诗歌的方法,品味诗歌语言。

【教学方法】诵读——探究——再诵读——体悟《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入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通过合作学习,诵读鉴赏,把握诗的内容和写作思路,揣摩诗中的意象,体会诗的意境。

再由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诗的意象,探究这首诗是如何营造出迷离恍惚朦胧优美的情感意境。

体会诗人对自然的爱,对自由的追求,对美的体悟,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活的高尚情操。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有这样悄悄地走了。

但他把柔媚明丽的《再别康桥》留给了人们,究竟诗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让我们与徐志摩《再别康桥》,走近诗人内心。

(学生自由读)◆参与建构:假如你是老师,你觉得学习这首诗歌主要让大家学习什么?(尊重学生的认知,板)二、整体感知、指导朗读:1、听范读,初步领会词的内容和意境。

2、听完范读后,请学生用一个词谈谈自己对诗作内容的整体感受?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词。

◆体验分享:《再别康桥》是诗人1928年11月6日第三次从英国回来的途中于中国海上写的,全诗诗句的韵脚有ai(来,彩)、ang(娘,漾)、ao(摇,草)、iao(箫,桥)等,每节内部用韵基本相同,这样,各诗节用韵错落有致,诵读时自然有一种旋律感。

其次,全诗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一种呼应,读起来意韵悠长,给人以美的享受。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分析:1.教材特点分析:《再别康桥》是一首现代新诗,它不同于学生接触、学习最多的古典诗歌,在字数、句数、声韵、节奏等形式上,用词和语言表达上,抒情方式上等方面有较大不同,同时现代新诗对古典诗歌也有继承性,他们有着某些一脉相承的联系。

《再别康桥》中,诗人描写了康桥柔美的风光,运用想象和联想和暗喻等的修辞手法,把康桥的景物描写的妖娆有情,表达了对康桥的依依不舍、感恩、怀念之情。

学生要领会诗人描写的画面的意境,深刻体会作者对康桥的情谊。

2.学生情况分析: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在课文中学习的诗歌并不多,且大部分是古典诗歌,对于现代诗歌的特点体会不深,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意象,深入品味诗歌的语言和意境,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高一学生对新鲜事物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在教学中设置整体一贯的有价值的问题,对于调动学生积极性,理解现代新诗《再别康桥》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1.感受康桥柔美的风光,领会作者对康桥的热爱、怀念、惜别之情,品读诗人个性特征。

2.学会运用联想和想象,分析诗歌意象。

教学重点:感受康桥柔美的风光,领会作者对康桥的感恩、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运用联想和想象,分析诗歌意象。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手段:多媒体渲染,小组探讨,反复朗读涵咏导入:同学们,有一个诗人曾经说过,“我不敢说受了康桥的洗礼,一个人就会变气息,脱凡胎。

我敢说的只是——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同学们能够猜出这个人是谁吗?对,这个人就是徐志摩。

今天我们通过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欣赏一下徐志摩眼中的母校康桥。

请学生介绍作者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1897年1月15日生于浙江海宁,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

教师补充:我们看,徐志摩一生短暂,但是他在这短短的十多年的文学创作中,给现代文坛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在现代文坛上始终是一颗皎皎明星。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0篇)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0篇)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0篇)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分析,品味诗中创造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诗意美。

2、重点掌握诗人对自由、率真天性的追求──人性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欣赏音乐《情人的眼泪》,让学生交流在音乐的旋律中听到的内容。

音乐,它是旋律,但它也是诗,它用诗一般的旋律向我们倾诉心中的爱与情。

同样,好的诗歌也是美的音乐,它用音乐一般的韵律向我们述说着人世间忧愁与欢乐。

二、学生朗读全诗,思考1、找出体现诗意美的诗句,并简要分析:明确: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一层妩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水中的倒影,像一位美艳的新娘。

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在柔波中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在这仙境般的康河,诗人受到感染,情愿做一条水草,承受康河清波的爱抚。

榆阴下的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那五彩斑斓的景色充满了醇厚的诗意,诗人的留恋全都融进了康河的风光中。

诗人乘着满载星辉的一叶小舟,向着青草凄凄的小河深处,击拍欢歌,去寻他彩虹似的梦。

诗意美除了构思的新巧、韵律的和谐,更主要体现在意境美。

诗人将自己多年对母校的感情浓缩在凝练的诗句中,溶化到一些富有个性色彩的形象和想象中间,不同于一般的别离诗,他选择的意象是夏季的“云彩”、“金柳”、“青荇”、“青草”、“星辉”等,而传统的别离诗选择的意象多是长亭、流水、浮云、落日、孤舟等,而且多是暮秋时节。

诗人巧妙地把气氛、感情、形象三者融合为一,因而造成一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匀称柔和的境界,就像一幅幅色彩绚丽的欧洲风情画。

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等,将它们巧妙地剪辑到自己的诗作中,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立体的,给人以视觉上的审美享受。

他所寄寓的情思也因而显得潇洒、飘逸,而不是一般别离诗的缠绵、愁苦。

人教版本-语文-高一-人教必修一第2课《再别康桥》教案

人教版本-语文-高一-人教必修一第2课《再别康桥》教案

人教必修一第2课《再别康桥》教案【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并尝试背诵。

2、体会作者浓郁的思想感情,分析本诗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作者浓郁的思想感情,分析本诗的意境美。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康桥,可以说是徐志摩的精神之乡。

那么当他离开康桥时,作者是怎样诉说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再别康桥》吧!一、初读——正音,感知诗歌的建筑美做注音题。

两生板演,(2分钟),订正,点讲,齐读字音,不会的难点写在积累本上。

1、正音:漫溯(su )、朔月(shuo )、斑斓( lan )长篙(gāo)、蒿莱(hāo)、嵩山(song )、枯槁(gāo)记载(zǎi)、一年半载(zǎi)、载歌载舞(zài )、下载(zài )河畔(pàn)、挑衅(xìn )大家自由朗读一遍,一注意读准字音,二注意建筑美在具体的句子和每节的排列形式。

1分钟后,提问。

2通过诵读,我们基本熟悉了这首诗歌,那么我们看看诗的外形,分析一下它在外部结构形式上又有什么特点:共七节,每节两句四行,字数相近(每句字数6—8字,大致相等)、错落排列(单行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匀称,给人以美感,而这便是建筑美。

二、范读——听录音,感知诗歌的音乐美。

1、指导朗诵:①《再别康桥》是一首意境优美的诗歌,听录音的范读,仔细感受它的意境。

②徐志摩作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诗歌也具有音乐美的特点,要认真感受他的断句、韵脚、节奏。

2提示:注意音乐美往往体现在有韵脚、韵律节奏、音步(几字一节)。

本首诗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叠音词和叠韵词的使用。

诗中使用的叠音词有“轻轻”“悄悄”“油油”,叠韵词有“荡漾”“招摇”“斑斓”。

这些词的反复使用,使得诗歌语言语调轻盈,音韵和谐,节奏舒缓,读起来朗朗上口。

《再别康桥》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再别康桥》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再别康桥》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再别康桥》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一、教学背景和教学目标教学背景:本节课是高一英语必修课,要求把文言文思想运用到现代英语表达当中。

再别康桥是新编选修5教材的课文,是由徐志摩所作的一首抒发怀念之情的现代诗作。

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应该能够了解作者徐志摩所述的背景和意义。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理解该课文的震撼感、美感和文学内涵,寓教于乐,掌握文言文与现代英语表达之间的转化。

通过学习本课程,期望学生能够达到以下目标:1.了解《再别康桥》的史实和艺术内涵;2.掌握文言文和现代英语的表达方式;3.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4.促进学生分析、思考和自我表达能力。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教学方法:1.课前预习:老师为学生讲解一些关于徐志摩及其作品的信息,为学生提供背景知识,丰富学生关于此课文的知识面。

2.集体讨论:教师以在线或现场会议的形式组织学生们讨论课文,提出问题,鼓励每个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比如:对该课文的感性理解和理性分析,对作者的评价等等。

3.小组合作:将学生以小组形式分工合作,每组认真分析和解读该课文,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合作能力,彼此辅助。

4.课后作业:学生可以展开阅读,进行个人的文学鉴赏和思考,可以结合自身学习和生活经验,深入分析写作的艺术手法并撰写自己的文学评论,以此提高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1.课前小结:老师向学生介绍《再别康桥》的背景及作者。

在这部诗中,作者徐志摩的思想和情感通过诗歌的艺术形式被完美地表达出来,同时也体现了他对“伟大的后人”的慈爱和祝福之情。

2.预习导入:提前几天,让学生预习本文,运用他们对文言文和现代英语的理解和表达技巧,尝试转化“别离”的情感。

比如根据“桥”这个情境词一个人离别的画面,进行想象性表达。

3.阅读教学:请学生分组,小组联合解读,学生可以用他们理解的话语进行讨论。

教师还可以辅助学生理解阅读文本,区分文言意象中的意境和现代意境的表达。

《再别康桥》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抓住关键词句,理清四首诗的思路。

2.通过抓手法、意境和主要意象把握内容大意。

3.掌握诗歌鉴赏的主要方法,感悟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内容和思路。

教学难点:诗歌的意象与内容关系。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方法:整体感知与重点辨析欣赏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鉴赏《再别康桥》一.新课导入:听朗读录音,谈感受。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1.作者: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早年留学英国剑桥大学,回国后写了一些积极向上的诗文其代表做是《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沙扬拉拉》《这是一个怯懦的世界》等。

“新月派”的主要人物还有闻一多《一句话》、朱湘《情歌》《关外来的风》等。

2.背景:一种说法是,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

在伦敦剑桥大学,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

据他后来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

在风景修理的康河两岸,他仰卧在有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

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

他完全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在康桥上漫步,流连忘返,写下了这首诗。

另一种说法是,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

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海。

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里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

遗憾的是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比较忙,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位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的活动记录下来。

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徐志摩《再别康桥》赏析轻吟漫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将会陶醉在那注入了纯情的一个个意象中,感受到他那故地重游、乍逢即别的一段思绪和一步几回头、欲别不能的缠绵情谊。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再别康桥》(教学设计+说课稿+课堂实录)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再别康桥》(教学设计+说课稿+课堂实录)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自读诗歌,把握诗意。

2.理解三美,明确意象。

3.背景探幽,把握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2.探究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情感,感受诗歌的绘画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分析意象把握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一)导课(疑此诗中有佳句,为君寻取拟芳名)2014年有部特别火的电视剧《何以笙箫默》,剧中主人公为何以琛、赵默笙,不知道大家看过没?《何以笙箫默》之所以收视率高,在于导演所取得极富诗意的名字,大家能猜出来出自那一首是吗?学生回答(《再别康桥》)。

具体到诗句,是哪一句呢?生答(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

正所谓疑此诗中有佳句,为君寻取拟芳名。

也从侧面反映出《再别康桥》的影响力。

今天,我们一起赏析《再别康桥》。

(二)初读感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1.学生自读,理解诗意。

2.学生朗读,师生互评。

3.初步感知诗歌之美,美在何处?(音乐美、建筑美)(三)探究意象,把握情感(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首诗歌最突出的特点即是通过景物描写抒发自己的情感,请大家沿着诗歌节次找找都有哪些意象?(云彩、金柳、柔波、青荇、清潭、康河……)让我们沿着这些意象开始寻美之旅。

(1)教师诵读第一节。

(2)提问:我们所知道的都是与人告别,如:执手相看泪眼、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为什么这首诗歌却“作别西天的云彩”?(学生那探究思考)教师点拨补充:与物告别,是一种单方向的告别方式,目的在于突出自我的情感。

诗人在和他自己的内心、自己的回忆进行对话,这种情感是隐藏在心头的秘密,大声喧哗是不合适的,只有把脚步放轻、声音放低才能进入会议的氛围,才能沉浸在自我的情感之中,诗歌在清新之中略带伤感。

2.第二节学习(1)学生朗读。

(2)这一节最典型的特征是采用古典意象来表达情感,是哪个意象呢?(金柳)古典诗词中写柳的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表达离别的不舍;“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表达魂牵梦萦的思乡之情,正是“几条杨柳,沾来多少泪痕”。

《再别康桥》优秀教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再别康桥》优秀教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再别康桥》优秀教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班级姓名小组【学习目标】1、能准确总结出《再别康桥》中的相关文学常识。

2、能正确总结出本诗中的重点字音、字义、字形。

3、能当堂背诵《再别康桥》。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诵读,学会从诗歌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难点:鉴赏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

【学情分析】我们已经学过十多篇的现当代诗歌,对诗歌的诵读技巧不陌生,但对诗歌的鉴赏方法不太了解,因此如何引导学生鉴赏现代诗歌应该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学生在品读鉴赏的过程中可以受到美的熏陶,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也是新课标关注学生多方位的情感体验的要求。

针对我们的特点,可采用感情朗读和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进行鉴赏。

【导学流程】【自主学习】一、早读内容:再别康桥二、回顾旧知:1.背诵《雨巷》2.《雨巷》中的相关文学常识。

三、基础知识感知1、新月派简介: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团体,1923年成立,代表人物为()(),成员有胡适、梁实秋、陈西滢等。

他们不满足于新诗的过于自由,努力追求新的格律,其中卓有成就的闻一多。

他主张新格律诗要保持整齐的外形,讲究音节和押韵,讲究诗的词藻,创立了“()()()”的“三美”新格律理论,对中国新诗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作者简介:徐志摩(1897—1931)()代诗人、散文家。

名章序,笔名南湖、云中鹤等。

浙江海宁人。

著有诗集《》、《》、《》等,他的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二、自主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朔月()漫溯()长篙()蒿莱()嵩山()枯槁()记载()河畔()挑衅()斑斓()波澜()2、下列各组中加粗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撑(zhǎng)着彷(páng)徨凄(qī)清漫溯(suò)B.彳亍(chì chù)凄婉(wǎn)颓圮(pǐ)迷茫(méng)C.河畔(pàn)荡漾(yàng)青荇(xìng)长篙(gāo)D.斑斓(lán)沉淀(dìàn)似(sì)的笙箫(shēng)3、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浮藻凄惋颓圮绿草如茵B、艳影笙箫静默追根溯源C、凄清惆怅悠长碧波荡漾D、迷惘太息冷漠夜斓人静小组讨论,问题探究再读《再别康桥》,回答下列问题。

《再别康桥》优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再别康桥》优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户县职教中心刘会娥一、设计思路(一)教学指导思想和设计理念以素质教育精神和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根据本课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重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本节课紧紧围绕“美”来建构课堂,以诵读贯穿始终,按照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的认知规律,逐层推进教学环节,使学生学会如何感悟美,鉴赏美,理解美,进而表达美。

(二)教材分析《再别康桥》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诗两首》的第二首。

必修一体现了教材编排中“将审美教育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一指导思想,第一单元所选的四首现代诗歌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堪称典范。

“新月派”是现代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在新诗创作上提出“三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的标准。

《再别康桥》正是这一标准的范本,学好这首诗,对于了解新诗的特点,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三)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是职中综合高中部高一级,基础不太好,甚至有些学生对语文缺乏兴趣,但他们的内心依然有着对美的追求与向往。

前面的学习让他们有了一定的诗歌鉴赏基础,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提高。

另外,学生普遍自信心不足,不善于主动表达和交流,也需要老师多鼓励多引导。

(四)教法和学法教法1、诵读指导法:教师范读,并指导学生诵读。

2、讨论与点拨结合法:师生平等对话,共同讨论,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灵感,有利于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老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有利于学生更准确的理解诗歌,掌握方法。

3、情景创设法:灵活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资料、背景音乐,结合老师优美诗意的语言,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学法1、多样朗读法(1)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诗歌贵在吟诵,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可以集中注意力,体会和领悟诗歌的音乐美;通过默读,通过潜心把玩,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再别康桥教案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优秀6篇)

再别康桥教案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优秀6篇)

再别康桥教案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作者给大家整理的6篇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对于再别康桥教案的写作思路。

再别康桥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媒体设计: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播放黄磊朗诵带《再别康桥》。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一,导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

《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

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

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三,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有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了解《再别康桥》的背景与作者•理解诗歌的意境主题•学习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培养学生欣赏与自我表达能力2.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主题,掌握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

•难点:结合作者的生平背景分析诗歌的内在意义。

3.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讲解诗歌的背景与作者,解析诗歌的意境主题,引导学生体味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

•讨论法:鼓励学生在小组中展开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与感受。

•分组朗读法:安排学生分组朗读诗歌,培养学生朗读技能,提高诵读的表现力。

4. 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向学生展示诗歌《再别康桥》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康桥的旅行经历。

•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情感体验与感性想法,启发学生对诗歌的热情。

(2)课文阅读•讲解诗歌的背景与作者:介绍徐志摩的生平背景,解读他写诗的创作背景与意图。

•理解诗歌的意境主题:通过分析诗歌的词语、句式、意象等语言表达,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留别伤怀”、“思亲思故乡”、“人生短暂”等主题。

•学习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韵律形式等语言现象,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指导学生在小组内一起交流思考,分享自己的理解与感悟。

•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引导学生自由表达个人见解,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独特思考。

(4)诗歌朗读•安排学生分组朗读: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朗读诗歌,提高他们的语音语调表现力。

•评价诵读表现:教师评价小组朗读的表现,鼓励他们提高朗读的表现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

(5)课堂总结•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与目标。

•向学生介绍下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二、教学反思《再别康桥》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它充满了浓厚的感情色彩和细腻的意境表现。

在本次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讲授法、讨论法和分组朗读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诗歌的阅读、讲解和分析,提高学生的语言艺术素养和欣赏能力,增强他们的语文修养。

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一《再别康桥》教学设计87

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一《再别康桥》教学设计87

人教必修一《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计:
认知目标:了解徐志摩的简历及其创作风格
能力目标:训练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把握诗歌意象品位意境
情感目标:鼓励学生热爱美丽自然,珍惜生活中的人情美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感受诗意美和人情美,品味艺术上的三美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中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三,教学对象分析:
刚上高一就接触诗歌对学生来说有些难度,在已经学习了《毛泽东词二首》和相关意境知识之后,问题虽有些缓解,但还不能完全理解和应用,所以,教学重点以浅显易懂的情感和诗歌特点把握为主,教学中还是强调整体感知,在主体性教学和开放式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引领,从而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特点和作者的感情,达到教学目的。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在教学中针对学生感性认识强于理性认识,在强调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立足意象引领感悟,以启发、体验等渠道进行主题性和开放式的教学,贯彻“教规律教方法”的教学思想,最终要学生学会鉴赏和体会,从而提高文学素养。

五,教学媒体设计
在课堂上使用PowerPoint,将录音和相关资料及教学重点合理设置,配合教学
七,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金柳
色彩青荇换韵——上口
绘画美水草
清泉叠字——轻快柔和有旋律感音乐美
动感彩虹
星辉反复——呼应复沓回环有余韵
彩云
八,教学过程流程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必修一《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徐志摩
教学目的:
1、通过诵读,了解诗中的意象
2、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通过咀嚼、吟诵,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意象美”
教学重点:
从诵读加深理解,通过理解提高诵读能力。

教学难点:
从诗的意象中把握徐志摩诗的艺术美。

教学方法:
以诵读为主,教师从旁点拨指导,学生反复朗诵鉴赏诗之美。

教学手段:
配乐诗朗诵,营造诗意氛围,师生共同进入意境。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不止一篇送别诗作。

古人云: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板书:再别康桥)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阅读注释①回答问题:由康桥你想到了什么?
:康桥=剑桥
想到了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以及美国的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

2、作者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

曾经在美国、英国留
过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
社,为新诗代表人物。

用他本人的话说,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期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

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

很可惜,诗人在他35岁时乘飞机从南京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

三、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2分钟)
2、指名朗读
3、欣赏配乐诗朗诵
4、体会、找差距
①感情:可以感受到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感情,那么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呢?(浓)(板书:依依惜别的深情)
②全诗的高潮在第几节?(第五节)因此全诗的感情是起伏跌宕的。

③句式:四行一节(整齐)
④节奏:每节押韵、节节换韵
⑤语气:舒缓、轻柔、低沉(悄悄、轻轻、沉默)
5、学生默读、体会感情(2分钟)
6、指名朗读,注意感情与节奏
四、分析鉴赏——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
1、:读了许多遍课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外,对于作者所描写的康桥有什么印象?
(美丽)
可以说是风光如画。

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时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

”如今我们品味着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是不是可以称得上“诗中有画”。

(板书:风光如画)2、找寻意象:这康桥以及它周边的秀丽都是通过描写景物感受的。

: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潭水,长篙,星辉)
这些事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

它们都已超越了它们的自然属性,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恋情。

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意象。

3、总结意象:这些景物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自然景物,都浸入了作
者的感情,而超越了它们本身的自然属性。

这种“经诗人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被称之为意象。

五、比较阅读
与白居易的《南浦别》和李白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比较本诗的艺术特色。

特点: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①一般别离的诗,告别的是人,而此诗不是,告别的是康桥,作别的是西天的云彩。

②一般别离的诗,告别时会有千言万语的嘱托与叮咛,或牵手顿足,或肝肠寸断;而此诗却从“轻轻、悄悄、沉默”渲染出了一个只着色不摹声的寂静环境,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③独具特色的意象选取。

没有告别送行的人,以及车水马龙,有的只是云彩,金柳,青荇,星辉等自然景物,造成一种清新感。

六、学生讨论作鉴赏小结
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康桥如画的美景,景中又蕴涵了诗人浓浓的深情,情于与景的交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意象的选取也值得我们学习。

鉴赏这样的诗歌精品,朗读与理解互相促进,我们便仿佛步入艺术殿堂与作者做心与心的交流这难道不是一种美的享受吗?七、再次朗读
找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配乐朗诵,全班深入体会。

八、迁移拓展。

分析徐志摩《生活》一诗,找出诗中的意象。

生活①
阴沉,黑暗,毒蛇似的蜿蜒,
生活逼成了一条甬道:
一度陷入,你只可向前,
手扪索着冷壁的粘潮,
在妖魔的脏腑内挣扎,
头顶不见一线的天光
这魂魄,在恐怖的压迫下,
除了消灭更有什么愿望?
①写于1928年5月29日,初载1929年5月10日《新月》月
刊第2卷和3号,后收入诗集《猛虎集》。

云彩运思而成
金柳比喻
风艳影依恋之情寓意深刻
光青荇拟人
如潭水欢乐
画长篙
星辉离愁
(客观物象) + (主观情意)= 意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