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技术论文1

合集下载

毕业论文(设计)喷射式制冷系统的高级

毕业论文(设计)喷射式制冷系统的高级

喷射式制冷系统的高级㶲分析摘要本文采用了常规㶲分析和高级㶲分析对喷射式制冷系统进行了研究,把系统各部件的㶲损进一步分割成内源性部分、外源性部分、不可避免性部分和可避免性部分。

常规㶲分析和高级㶲分析得出了不同的系统优化次序。

常规㶲分析表明喷射器的㶲效率最低,发生器㶲效率最高,系统㶲效率为8.24%;高级㶲分析表明系统39.7%的㶲损是可以避免的,有很大的节能潜力。

关键词喷射制冷;喷射器;高级㶲分析;㶲损0前言当今制冷空调行业中占主流的蒸气压缩式制冷设备耗能巨大,其耗电量占全世界发电量的17%左右[1],在中国则占全社会电力总负荷的20%以上[2]。

利用太阳能、地热能、工业余热等低品位热能制取冷量,是提高能源的有效利用一个重要途径和实现节能减排的一个重要方法,主要形式有吸附式制冷系统、吸收式制冷系统和喷射式制冷系统。

与前两种已商业化的技术相比,喷射式制冷系统在结构,维护及适用性等方面均更具优势,但是,它的性能系数相对较低,喷射器的合理设计比较困难,严重限制了其推广应用。

为了对喷射式制冷系统进一步深入了解,本文利用热力学第二定律对其进行研究,使用高级㶲分析(advanced exergy analysis)对系统部件的㶲损(exergy destruction)进行分割,揭示系统各部件的相互联系和系统的改善潜力。

1 喷射式制冷系统喷射式制冷系统是以喷射器代替压缩机,以消耗热能作为补偿来实现制冷,主要由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喷射器、节流阀和循环泵等设备组成,其系统和工作过程的温熵图如图1所示。

图1 喷射式制冷系统和温熵图为简化数学模型和理论分析,本文中对系统和部件做了一系列的简化:(1)系统是稳态,忽略换热器和管道中的压力损失和热量损失。

制冷剂为R600,在换热器的出口都是饱和状态,系统的制冷量为10kW;(2)在喷射器中,喷嘴、混合室和扩散室的各种损失分别以喷嘴效率(ηn)、混合效率(ηm)和扩散效率(ηd)来表示,工质泵用等熵效率(ηPU)来表示;(3)载冷剂在发生器的出入口分别是饱和液态水和饱和蒸汽,T7=T8=100°C,在冷凝器和蒸发器中,水为载冷剂,且T9=27°C,T10=32°C,T11=10°C,T12=15°C;(4)在㶲分析中,参考状态为T0=25°C,P0=101.41kPa[3]。

汽车空调的毕业论文

汽车空调的毕业论文

汽车空调的毕业论文汽车空调的毕业论文引言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汽车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

而在炎热的夏季,汽车空调的作用更加凸显。

本篇论文将探讨汽车空调的原理、技术发展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一、汽车空调的原理汽车空调的工作原理基于制冷循环。

首先,汽车空调系统中的压缩机将低温、低压的制冷剂吸入,然后通过压缩将其转化为高温、高压的气体。

接下来,制冷剂进入冷凝器,通过散热将高温气体转化为高温液体。

然后,高温液体通过膨胀阀进入蒸发器,在蒸发器中制冷剂蒸发吸收周围热量,使空气温度降低。

最后,制冷剂再次进入压缩机,循环往复。

二、汽车空调技术的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汽车空调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传统的汽车空调系统主要依赖于机械压缩和蒸发的原理,但这种系统存在能源消耗大、制冷效果不佳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新一代汽车空调技术逐渐兴起。

1. 电动压缩机技术电动压缩机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汽车空调技术。

相比传统的机械压缩机,电动压缩机能够更高效地运行,减少能源消耗。

此外,电动压缩机还能够根据车内温度和湿度的变化进行智能调节,提供更加舒适的驾乘体验。

2. 可变制冷剂流量技术可变制冷剂流量技术是另一种新兴的汽车空调技术。

传统的汽车空调系统中,制冷剂的流量是固定的,无法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节。

而可变制冷剂流量技术通过智能控制系统,根据车内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实时调节制冷剂的流量,提供更加精确的制冷效果,同时减少能源消耗。

三、汽车空调对环境的影响尽管汽车空调给我们带来了舒适的驾乘体验,但它也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汽车空调系统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尤其是传统的机械压缩系统,其能源消耗更为显著。

这不仅增加了汽车的碳排放量,还对能源资源造成了浪费。

其次,汽车空调系统中使用的制冷剂对大气臭氧层有一定的破坏作用。

传统的制冷剂氟利昂(CFCs)被证实对臭氧层有破坏作用,因此在许多国家已经禁止使用。

然而,一些新型制冷剂虽然对臭氧层的破坏较小,但其温室效应却很高,对全球变暖造成负面影响。

空间深空探测低温制冷技术的发展

空间深空探测低温制冷技术的发展

空间深空探测低温制冷技术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宇宙的探索也在不断深入。

探索深空是空间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任务,而低温制冷技术则是深空探测中的关键技术之一。

本论文将着眼于低温制冷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低温制冷技术的发展现状低温制冷技术是目前深空探测中最为常用的技术之一。

它可以将探测器中的物体降至极低的温度,使其达到理想的工作状态。

目前,人类已经掌握了多种低温制冷技术,例如:机械制冷、磁制冷、压缩气体制冷、吸收制冷、等温制冷等。

这些制冷技术在深空探测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机械制冷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制冷技术之一。

它利用机械压缩或膨胀制冷剂,将制冷剂的温度降低,从而实现制冷。

该技术的特点是操作简单,并且制冷效果稳定,但是体积较大、重量较重,不适合应用于探测器的小型化和轻量化设计。

磁制冷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制冷技术。

它利用磁性材料在磁场作用下热中微子的磁热效应来进行制冷。

该技术的特点是无气体污染、低温度梯度、低震动、高效率,因此在未来深空探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但是目前该技术的制冷量还比较小,且制冷机械磨损较快,需要改进和改进。

压缩气体制冷技术是一种将气体从高压区域压缩至低压区域的技术。

这种技术的特点是无需制冷剂,直接利用气体的压缩膨胀过程,从而实现对物体的制冷。

该技术的优点是没有制冷剂泄漏问题,并且制冷速度快,可以满足时效性需求,不过由于制冷时涉及到高压气体,所以需要考虑安全问题。

二、低温制冷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随着深空探测任务的不断深入,低温制冷技术也正在不断的发展和创新。

未来,发展低温制冷技术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提高制冷效率。

目前,各种制冷技术的制冷效率都有所不足,需要寻求更加高效的制冷方式。

比如,利用新材料进行制冷、采用多种制冷技术的复合制冷等方式,从而更好地提高制冷效率。

另一方面,进一步优化制冷设备的结构和设计。

目前制冷设备的重量、体积还有待进一步减小,因此需要更加注重制冷设备的结构和设计。

空调制冷原理论文:焓差法空调制冷量测量不确定度分析

空调制冷原理论文:焓差法空调制冷量测量不确定度分析

T ab. 2 Expression of sub- param ete rs and the uncerta inty
参数
计算公式
不确定度
膨胀系数 Y
Y = 0. 452+ 0. 548( 1- #Pn ) PB
u(Y) =
!Y !#P n
2
u2 ( #Pn ) +
!Y !P n
2
u2 (PB )
!W n !W !n
2
u2 (W !n ) +
!W n ! ta
2
u2 ( ta ) +
!W n ! t!a
2
u2 ( t!a )
u( ha ) =
!h a ! ta
2
u2 ( ta ) +
! ha !W n
2
u2 (W n )
上表各不确定度计算中各分量的计算式及其不确定度计算式见表 2。
表 2 各分量计算式及其不确定度
为: u1 (x) = c / 2
( 4)
自由度 v1 ( x ) = %
( 2) 传感器对测量不确定度的影响。传感器
最大误差为 y, 正态分布, 可信度为 80% ( 不确定
度为 20% ) , 则其产生的不确定度分量为:
u2 ( x )
=
y 2. 58
( 5)
自由度
v2 ( x ) =
1 2 & 0.
( 2)
n
∃ (x - x)2
其中 s(x) =
i= 1
(n - 1)
( 3)
式中, n 是该组值的测量次数。
自由度 vA ( x ) = n - 1。
对 B 类评定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空调制冷系统论文

空调制冷系统论文

空调制冷系统论文摘要:分析法与系统工程技术相结合,形成了一些新的过程的设计与综合方法。

合理利用分析方法,将其从理论研究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对我国经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能源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因此需要人们找到很好的方法达到节能的目的[1]。

如果只用热力学第一定理来分析,只能反应能量在“量”上的问题,而不能从“质”上解决问题。

分析法是建立在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基础上的能量的“量”和“质”的统一分析法。

通过分析,可以揭示能量损失的内在原因,找到减少能损、提高装性能的根本途径和方法,为合理用能节能指明方向[2-3]。

而对制冷装置进行分析,有助于认识制冷的本质,了解产生损失的原因与部位,掌握改善制冷循环性能的途径与方法。

本文就是对单级蒸汽压缩式制冷系统进行分析。

1 及分析理论1.1 的引入这个名词,是在热力学和能源科学的发展中形成的新概念。

1956年是由南斯拉夫学者Rant首先提出来的。

在其之前,很多学者对能量的可用性问题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到了1956年,Rant建议把在周围环境条件下,系统的能量中能最大限度地转变为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命名为exergy(),其中词干erg是希腊文字的功,前缀 cx表示取出的意思,这个名称与energy(能)既类似又不同,且反映了它们之间的联系,故得到了国际上的公认。

同时还确定了anergy值的计算原则,从而获得了科学地定量地表示能质的方法,这是热力学理论研究中的一个突破。

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已成为全球性的热门研究课题。

而效率可评价热力设备能量转换的完善程度,是衡量系统有效性的重要参数。

1.2 的性质的性質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具有能的属性。

它与能一样,可以是状态量,也可以是过程量,含蓄形式的能量所含有的是状态量,迁移形式的能量所含有的是过程量。

(2)具有等价性,它是一种用以度量多种形态能量转换能力的物理量,它表示了能量转换时可能的极限值。

空调制冷技术论文(2)

空调制冷技术论文(2)

空调制冷技术论文(2)空调制冷技术论文篇二浅析制冷空调自动控制技术摘要:本文作者介绍了制冷与空调自动控制系统的主要原理,着重从自动控制技术的目的、内容、方式、特点、发展方面分析自动控制在制冷空调技术中的应用。

关键词:制冷空调;自动控制技术1 制冷与空调装置自动控制的目的1.1 提高制冷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当负荷及环境温度变化时,可自动调整制冷设备的运行,使其在相应的工况下稳定运转。

最简单的例子如BCD-183W电冰箱,当冷冻室冷点温度达到-24±1.1℃时,温控器检测出这个温度便立即做出反应,断开压缩机供电回路,停止制冷。

当冷冻室温度回升到-18±1.1℃时,压缩机又自动投入到制冷运行状态下,周而复始,于是冷冻室的温度便始终保持在-18℃~-24℃的范围内稳定运行。

制冷系统是一个严密封闭的系统,为了保障制冷设备正常运行,并达到所要求的指标,需要把控制温度、压力、流量、湿度等许多热工参数的一些控制电器和调节元件、各种仪表及附属设备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控制系统。

在制冷系统中,调节与控制的最主要参数是蒸发压力与温度、冷凝压力与温度以及压缩机的能量等,因为它们与制冷能力、电能消耗和制冷系数有着密切的关系。

调节制冷系统不仅要保障设备的安全运行,而且当外界温度发生变化时,可通过调节来获得廉价的人工制冷。

实现制冷机及其系统的全自动控制是制冷系统发展的方向。

目前,随着计算机技术逐步介入制冷装置的自动化,各种大小型制冷机甚至整个制冷系统都在向全自动化方向发展,对制冷装置有关参数的最佳综合调节、实现压缩机的连续调节和系统的节能等,就成为各国竞相研究的方向。

制冷系统所以能制冷是由于制冷剂在一个不变容积的蒸发器中,保持一定的蒸发压力P值进行吸收外界热量而实现降温的过程,要获得恒定的压力,除了压缩机不断地吸入压缩蒸汽外,还要有“膨胀阀”,“节流阀”等阀体,来限定制冷剂一定的流量。

有了恒定的蒸发压力,才能获得稳定的蒸发温度。

压缩机的论文.

压缩机的论文.

制冷压缩机——活塞式制冷压缩机作者:***陈泱任李承祥学校:制药与材料工程学院班级:尖峰班目录1.引言。

32.制冷系统。

3 2.1制冷技术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

32.2制冷技术的应用。

43.制冷压缩机。

4 3.1.制冷压缩机的分类。

4 4.活塞式压缩机。

54.1分类。

5 4.2基本结构。

5 4.3工作原理。

5 4.4操作规程。

6 4.5常见故障。

7 4.6维护保养。

94.7最新技术发展。

95. 结论。

106.参考文献。

11制冷压缩机——活塞式制冷压缩机摘要制冷设备是制冷机与使用冷量的设施结合在一起的装置。

而制冷压缩机是制冷系统的核心和心脏。

随着现今的发展,制冷压缩机种类日益增多,而活塞式压缩机历史较久,得到了广泛发展和深入研究。

直到目前为止,其产量仍然在各类压缩机中占主要地位。

关键词制冷压缩机活塞式心脏核心应用广泛1.引言制冷是研究人工制取低温的原理、设备及其应用的科学技术。

它在日常生活中以及制药工业上等都有广泛应用。

然而制冷压缩机是制冷系统的核心和心脏。

压缩机引的能力和特征决定了制冷系统的能力和特征。

某种意义上,制冷系统的设计与匹配就是将压缩机的能力体现出来。

所以,压缩机是否能正常工作将直接影响整个系统是否能正常工作。

知道或了解制冷压缩机的工作性能及特点将有利于各位在今后的工作的顺利展开和工作质量的提高。

2.制冷系统制冷系统完成的是使某一空间或某物体达到低于其周围环境介质的温度,并维持这个低温的过程。

它主要由压缩机、冷凝器、节流阀、蒸发器四大部分主成。

2.1制冷技术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现代的制冷技术,是18世纪后期发展起来的。

在此之前,人们很早已懂得冷的利用。

我国古代就有人用天然冰冷藏食品和防暑降温。

马可·波罗在他的著作《马可·波罗游记》中,对中国制冷和造冰窖的方法有详细的记述。

1755年爱丁堡的化学教师库仑利用乙醚蒸发使水结冰。

他的学生布拉克从本质上解释了融化和气化现象,提出了潜热的概念,并发明了冰量热器,标志着现代制冷技术的开始。

制冷毕业设计(论文)

制冷毕业设计(论文)

┊┊┊┊┊┊┊┊┊┊┊┊┊装┊┊┊┊┊订┊┊┊┊┊线┊┊┊┊┊┊┊┊┊┊┊┊┊摘要钢铁厂在生产出成品钢材后必须在短时间内将其卖出,使用钢材的单位在购入钢材后需要及时的对钢材表面进行处理,达到防锈的目的。

实践表明,钢材表面不做任何防锈处理,7到10天左右,表面就开始出现锈点,之后会以这些锈点为核心,表面快速生锈,进而锈蚀到内部,影响钢材性能。

在现阶段,钢材市场比较萎靡,很多钢材厂家面临着困境:生产出钢材短期内卖不掉,时间长了就会生锈,不生产钢材,就面临着倒闭。

基于此种状况,一种钢铁表面防锈剂被开发了出来,此种药剂可在钢材上冷床之前喷在其表面,达到防锈目的,一般情况下,防锈时间可以达到未处理钢材的8倍左右,这样就能为钢材厂家提供足够的缓冲时间,同时,表面不生锈也能成为其一大卖点。

然而处理钢材表面是在进入冷床冷却之前,其表面温度达到450℃左右,回收的处理液温度也会很高,导致整个药箱内温度不断提升,最终会使防锈剂碳化失效,因此,需要对药箱进行降温。

本课题的目的就在于设计出的制冷系统能使得要向内部温度恒定,制冷量必须和余热量平衡,且随着钢材生产速度变化,制冷量也能够相应自动控制。

关键词:制冷系统双温双控自动控制系统┊┊┊┊┊┊┊┊┊┊┊┊┊装┊┊┊┊┊订┊┊┊┊┊线┊┊┊┊┊┊┊┊┊┊┊┊┊ABSTRACTSteel plant must sell the finished steel products 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the units which use steel require timely processing of steel surface in the purchase of steel products, achieving the purpose of rust.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rust points on the steel surface with no rust treatment began to appear in 7 to 10 days. Then the steel surface rust rapidly taking the rust points as core, even corrode the internal steel, which impact properties of steel.At present, the steel market is sluggish. Many steel manufacturers are faced with a dilemma: if producing steel products can not sell out in the short term, it will rust after a long time, if not producing steel, the Steel plant is faced with collapse. Based on this condition, a rust inhibitor for steel surfaces has been developed, this potion can spray on the surface before the steel cooling bed, so as to achieve anti-rust purposes, under normal circumstances, the anti-rust time can be achieved around eight times as long as untreated steel, so that it can offer enough buffer time for steel manufacturers, at the same time, the surface being not rust can become one big selling point.Steel surface is, however, before entering the cooling bed,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reaches 450℃or so, and the collection of fluid temperature will be also very high, which lead to rising temperature in the whole cabinet. Eventually that will make anti- rust inhibitor carbide lose efficacy. Therefore, they need to cool medicine cabinet.The purpose of this subject is to design the refrigeration system that can make the internal temperature of medicine cabinet constant , refrigerating capacity and residual heat must be in a balance. What is more, with changes in the rate of steel production, the refrigerating capacity can be also a corresponding automatic control.Keywords: refrigeration system; double temperature double control; automatic control system┊┊┊┊┊┊┊┊┊┊┊┊┊装┊┊┊┊┊订┊┊┊┊┊线┊┊┊┊┊┊┊┊┊┊┊┊┊目录1 绪论 (1)1.1课题研究目的 (1)1.2制冷机简介 (1)1.2.1工作原理 (2)1.2.2制冷机的种类 (3)1.2.2.1压缩式制冷机 (3)1.2.2.2吸收式制冷机 (4)1.3小型制冷机发展现状及新技术 (4)1.3.1压缩机 (4)1.3.2换热器 (5)1.4小型制冷机自动测试系统的组成 (5)1.5制冷机的启动 (6)1.5.1 压缩机电机工作原理 (6)1.5.2 单相电机常用启动型式 (6)1.5.2.1 电阻分相启动(RSIR) (6)1.5.2.2 电容分相启动(CSIR) (6)1.5.2.3 电容启动、电容运转型(CSR) (7)1.5.3 现有启动方式比较及其与启动继电器的配合 (7)1.5.3.1 三种启动方式比较 (7)1.5.3.2 与启动继电器的配合 (7)1.5.3.2.1 弹力式启动继电器 (7)1.5.3.2.2 重锤式启动继电器 (7)1.5.3.2.3 PTC 启动继电器 (8)1.6制冷机的腐蚀与保护 (8)1.7制冷机低温泵的故障及排除 (9)1.8关于小型制冷装置的模拟研究 (11)1.9小型制冷机的发展方向 (11)┊┊┊┊┊┊┊┊┊┊┊┊┊装┊┊┊┊┊订┊┊┊┊┊线┊┊┊┊┊┊┊┊┊┊┊┊┊2 制冷方法和系统的选择 (13)2.1制冷方法的选择 (13)2.1.1压缩式制冷 (13)2.1.2热电制冷 (13)2.1.3扩散-吸收式制冷 (15)2.2制冷系统的选择 (16)3 钢铁防锈剂药箱箱体的设计计算 (17)3.1小型制冷装置的分类 (17)3.2箱体设计要求及形式 (18)3.3箱体厚度设计及外表面温度校核 (18)3.3.1钢铁防锈剂药箱保温层设计 (18)3.3.2药箱外表面温度校核 (20)4 小型制冷机冷凝器设计计算 (22)4.1制冷机组冷凝器作用及种类介绍 (22)4.2冷凝器热负荷的确定 (23)4.3空冷式冷凝器的设计计算 (23)5 小型制冷机蒸发器设计计算 (31)5.1蒸发器在制冷循环中的作用及常用类型 (31)5.2蒸发器的设计计算 (32)6 小型制冷机压缩机的选择 (38)6.1制冷压缩机的分类 (38)6.2主要制冷压缩机的功能介绍 (39)6.2.1往复式制冷压缩机 (39)6.2.2转子式制冷压缩机 (40)6.2.3涡旋式压缩机 (40)6.2.4螺杆式压缩机 (41)6.3压缩机的选择和主要参数的确定 (41)7 小型制冷机毛细管的选型 (44)7.1节流装置的选择 (44)┊┊┊┊┊┊┊┊┊┊┊┊┊装┊┊┊┊┊订┊┊┊┊┊线┊┊┊┊┊┊┊┊┊┊┊┊┊7.2毛细管型号的确定 (46)8 小型制冷机辅助设备的选择 (47)8.1回热器的设计选型 (47)8.1.1 循环回热器作用分析 (49)8.1.2制冷系统的回热器计算 (49)8.3干燥过滤器的选型 (52)8.4贮液器的选型 (53)8.5制冷剂最佳充注量的确定 (54)9 蒸发器温度的自动控制 (56)9.1方案的论证与比较 (57)9.1.1温度采集方案 (57)9.1.2 显示界面方案 (57)9.1.3 电源部分 (58)9.1.4 键盘部分 (58)9.2系统组成 (58)9.2.1系统框图 (58)9.2.2 DS18B20温度测量部分 (58)9.2.2.1 DS18B20的结构及原理 (58)9.2.2.2利用DS18B20的实时温度测量电路的设计 (61)9.2.3控制电路 (61)9.2.4按键电路 (62)9.2.5电源电路 (63)10 设计总结 (64)参考文献 (65)致谢 (66)附件1 翻译原文附件2 有无回热器的CO2亚临界和跨临界循环效率的研究┊┊┊┊┊┊┊┊┊┊┊┊┊装┊┊┊┊┊订┊┊┊┊┊线┊┊┊┊┊┊┊┊┊┊┊┊┊1 绪论1.1课题研究目的钢铁厂在生产出成品钢材后必须在短时间内将其卖出,使用钢材的单位在购入钢材后需要及时的对钢材表面进行处理,达到防锈的目的。

空气制冷技术论文

空气制冷技术论文

空气制冷技术论文制冷技术是为了适应人们对低温条件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空气制冷技术论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空气制冷技术论文篇一制冷技术分析摘要制冷技术是为了适应人们对低温条件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制冷技术是使某一空间或物体的温度降到低于周围环境温度,并保持在规定低温状态的一门科学技术,它随着人们对低温条件的要求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而不断发展。

制冷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四种:液体气化制冷,气体膨胀制冷,涡流管制冷和热电制冷。

其中液体汽化制冷的应用最为广泛,它是利用液体汽化时的吸热效应而实现制冷的。

蒸汽压缩式,吸收式,蒸汽喷射式和吸附式制冷都属于液体汽化制冷方式。

本文重点介绍蒸汽压缩式制冷的工作原理及几种形式。

关键词蒸汽压缩式制冷压-焓图理想制冷循环制冷系数ε 绝热膨胀双级蒸汽压缩制冷循环中图分类号: TB6文献标识码: A一、蒸汽压缩式制冷的工作原理蒸汽压缩式制冷系统由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蒸发器组成,用管道将其连成一个封闭的系统。

如下图一工质在蒸发器内与被冷却对象发生热量交换,吸收被冷却对象的热量并汽化,产生的低压蒸汽被压缩机吸入,经压缩后以高压排出。

压缩过程需要消耗能量。

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工质在冷凝器被常温冷却介质(水或空气)冷却,凝结成高压液体。

高压液体经膨胀阀时节流,变成低压,低温湿蒸汽,进入蒸发器,其中的低压液体在蒸发器中再次汽化制冷,如此周而复始。

液体转变为气体,固体转变为液体,固体转变为气体都要吸收潜热。

任何液体在沸腾过程中将要吸收热量,液体的沸腾温度(即饱和温度)和吸热量随液体所处的压力而变化,压力越低,沸腾温度也越低。

而且不同液体的饱和压力、沸腾温度和吸热量也各不相同。

如下表一例:在1 个大气压下制冷工质沸点(℃) 气化潜热 r (kJ / kg)水 100 2256R717(氨) -33.4 1368R22 -40.8 375据所用制冷液体(称制冷剂)的热力性质,创造一定的压力条件,就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所要求的低温。

空调制冷新技术论文

空调制冷新技术论文

空调制冷新技术分析摘要:吸附制冷系统以太阳能、工业余热等低品位能源作为驱动力,采用非氟氯烃类物质作为制冷剂,系统中很少使用运动部件,具有节能、环保、结构简单、无噪音、运行稳定可靠等突出优点,因此受到了国内外制冷界人士越来越多的关注。

文章简要叙述了吸附制冷的工作原理,对吸附制冷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吸附制冷空调应用吸附制冷的基本原理是:多孔固体吸附剂对某种制冷剂气体具有吸附作用,吸附能力随吸附剂温度的不同而不同。

周期性的冷却和加热吸附剂,使之交替吸附和解吸。

解吸时,释放出制冷剂气体,并在冷凝器内凝为液体;吸附时,蒸发器中的制冷剂液体蒸发,产生冷量。

1空调吸附制冷技术概述吸附制冷吸附研究主要包括工质对性能、吸附床的传热传质性能和系统循环与结构等几个方面的工作,无论哪一个方面的研究都是以化工和热工理论为基础的,例如传热机理、传质机理等等,限于篇幅,本文仪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概括吸附制冷的研究进展。

1.1吸附工质对性能研究吸附制冷技术能否得到工业应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选用的工质对,工质对的热力性质对系统性能系数、初投资等影响很大,要根据实际热源的温度选择合适的工质对。

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研究人员为吸附工质对的筛选做了大量的工作,逐渐优化出了几大体系的工质对。

按吸附剂分类的吸附工质对可分为:硅胶体系、沸石分子筛体系、活性炭体系(物理吸附)和金属氯化物体系(化学体系)。

由于化学吸附在经过多次循环后吸附剂会发生变性,因而对几种物理吸附类吸附体系的研究较多。

近几年来,研究人员在吸附工质对方面的研究始终没有停止,从理论和实验两个方面对各种工质对的工作特性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综合考虑强化吸附剂的传热传质性能,开发出较为理想的、环保型吸附工质对,从根本上改变吸附制冷工业化过程中所面临的实际困难,是推动固体吸附式制冷工业技术早日工业化的关键。

1.2系统循环与结构的研究从工作原理来看,吸附制冷循环可分为间歇型和连续型,间歇型表示制冷是间歇进行的,往往采用一台吸附器;连续型则采用二台或二台以上的吸附器交替运行,可保障连续吸附制冷。

制冷技术论文8篇

制冷技术论文8篇

制冷技术论文8篇我国的在制冷空调行业起步较晚,但是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虽然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方面,但是总体来说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与发达国家先进的制冷空调相比较,我国的制冷空调在节能技术方面存在很大不足,大多是采用的国外先进技术,并没有自己的研发成果。

瑕不掩瑜,我国的制冷企业已经充分注意到制冷空调节能技术的重要性,特别是近年来大力推动了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工作,目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程度的研发能力,与西方发达国家在制冷空调节能技术之间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

2制冷空调技能技术制冷空调节能技术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合理用能,并且降低电力高峰期的符合,现阶段主要的制冷空调节能技术主要有七种,分别是:蓄冷技术、燃气技术、太阳能技术、热电冷联产技术、热泵技术、热声制冷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

2.1蓄冷技术现阶段空调用电量已经占据了人们生活总耗电量中的70%左右,并且由于电力紧张以及能源紧缺现状的不断加剧,促进了制冷空调新技术的研发。

蓄冷技术是在这种条件下被研发出来的,该技术就是使空调在非高峰期用电来保持最佳节能状态,此时空调系统的冷负荷由所需的潜热的形式释放冷量来满足,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空调系统冷负荷使用融冰释放的冷量来满足,蓄冷设备也就是储存冰的容器,这样的空调不仅可以提高本身的经济效率,还能够增强系统稳定性。

按照我国每年新增3亿m2的商用建筑,如果均使用蓄冷空调系统,每年可为国家节电40亿元,节煤330万吨。

2.2燃气制冷技术燃气空调的使用,不仅可以降低空调使用对于电网的负荷,也可以提高能源的一次利用率,对于减少污染,平衡冬夏季燃气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经过相关部门的测算,如果燃气制冷量1107万RT,消耗天然气约6108m3,这些制冷量就相当于少发电3.5107KW,这种技术不仅提高了电力设备的运转利用率,还能够节约发电设备的投资。

随着我国城市燃气管网的逐步完善,燃气空调必然得到快速的发展和应用,此外国家也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燃气空调的发展,其对于提高能源利用率、缓解夏冬季用电高峰、提高能源供应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高级制冷技师职称论文

高级制冷技师职称论文

高级制冷技师职称论文----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

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高级制冷技师职称论文篇一制冷技术分析摘要制冷技术是为了适应人们对低温条件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制冷技术是使某一空间或物体的温度降到低于周围环境温度,并保持在规定低温状态的一门科学技术,它随着人们对低温条件的要求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而不断发展。

制冷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四种:液体气化制冷,气体膨胀制冷,涡流管制冷和热电制冷。

其中液体汽化制冷的应用最为广泛,它是利用液体汽化时的吸热效应而实现制冷的。

蒸汽压缩式,吸收式,蒸汽喷射式和吸附式制冷都属于液体汽化制冷方式。

本文重点介绍蒸汽压缩式制冷的工作原理及几种形式。

关键词蒸汽压缩式制冷压-焓图理想制冷循环制冷系数ε 绝热膨胀双级蒸汽压缩制冷循环中图分类号: TB6文献标识码: A一、蒸汽压缩式制冷的工作原理蒸汽压缩式制冷系统由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蒸发器组成,用管道将其连成一个封闭的系统。

工质在蒸发器内与被冷却对象发生热量交换,吸收被冷却对象的热量并汽化,产生的低压蒸汽被压缩机吸入,经压缩后以高压排出。

压缩过程需要消耗能量。

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工质在冷凝器被常温冷却介质(水或空气)冷却,凝结成高压液体。

高压液体经膨胀阀时节流,变成低压,低温湿蒸汽,进入蒸发器,其中的低压液体在蒸发器中再次汽化制冷,如此周而复始。

液体转变为气体,固体转变为液体,固体转变为气体都要吸收潜热。

任何液体在沸腾过程中将要吸收热量,液体的沸腾温度(即饱和温度)和吸热量随液体所处的压力而变化,压力越低,沸腾温度也越低。

而且不同液体的饱和压力、沸腾温度和吸热量也各不相同。

如下表一例:在1 个大气压下制冷工质沸点(℃) 气化潜热 r (kJ / kg)水 100 2256R717(氨) -33.4 1368R22 -40.8 375据所用制冷液体(称制冷剂)的热力性质,创造一定的压力条件,就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所要求的低温。

汽车空调论文

汽车空调论文

汽车空调论文
汽车空调的发展与应用
摘要:汽车空调是一项重要的汽车配件,它为驾驶员和乘客提供了舒适的驾驶环境和乘车体验。

本论文将讨论汽车空调的发展过程、原理和技术,以及其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

第一部分:发展历程
汽车空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最早的汽车空调系统是通过使用冰块和风扇来提供冷空气。

随着技术的进步,汽车空调系统逐渐发展为使用制冷剂和压缩机的现代系统。

20世纪50年代,汽车空调成为一个标准配置的选项,并且在之后的几十年里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和提升。

第二部分:原理和技术
汽车空调系统的核心是制冷循环。

它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和膨胀阀等组件。

制冷剂在循环中不断变化其状态,从而实现冷却效果。

制冷剂通过蒸发器中的喷嘴膨胀,降低其压力和温度,并从而冷却空气。

然后,制冷剂在压缩机中被压缩并转化为高压气体。

最后,通过冷凝器将热量排出汽车外部。

这个循环不断重复,从而为汽车提供持续的冷空气。

第三部分:应用
汽车空调在汽车工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它不仅为驾驶员和乘客提供舒适的驾驶环境,还在保持车内温度恒定的同时,降低驾驶员的疲劳程度。

此外,在炎热的夏季,汽车空调还可以提高驾驶安全性,因为舒适的内部温度可以提高驾驶员的专注力
和反应速度。

结论:汽车空调是一个重要的汽车配件,它为驾驶员和乘客提供舒适的驾驶环境和乘车体验。

随着技术的进步,汽车空调系统的效率和性能不断提高,为驾驶员和乘客提供更好的服务。

未来,随着对环保和能源效率的要求不断增加,汽车空调系统将继续发展和改进,以满足未来的需求。

空调制冷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

空调制冷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

空调制冷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空调制冷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空调制冷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对国内外有关空调制冷技术目前的研究现状进行探讨,进而分析空调制冷新技术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实施展望。

空调制冷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1】【摘要】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促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相对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并使空调制冷技术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广泛的推广与应用。

如在服务行业中,有效运用空调制冷技术对温度进行有效调节以实现对各类食品的保鲜与冷冻,而在现代医学与生物科技等各个领域中,空调制冷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关键词】空调制冷技术;发展趋势;冰蓄冷技术引言众所周知,所有生物的生长过程都受着温度的限制,如低温就可抑制食品中霉、酵菌的繁殖,而高温也可起到杀菌的作用。

在如今的社会中,空调制冷技术几乎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与生产实践中的各个领域,并在有效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如在日常生活中,制冷技术就广泛的应用于食品的冷加工与冷处理;而在工业生产中,制冷技术的运用为使生产环境能够始终处于恒温恒湿的状态;同时,在现代的医学与各尖端科学领域中都占据着不可获取的地位,如对相关新型材料的研究与开发等。

可以这么说,现代技术的进步就是紧跟着空调制冷技术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1.国内外有关制冷技术的研究现状1.1制冷剂的研究现状制冷剂的选用作为空调制冷技术中的一个核心环节,对其开发与应用现状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我国空调制冷技术的前进。

对于制冷剂的发展,我国主要有从自然物质――人工合成与回归自然物质的两个阶段。

其中,第一阶段中,像乙醚与氨等天然的制冷剂虽可在自然界中直接提取,但因受科技水平与经济条件的因素的限制,氟利昂指制冷剂因热力性能较好逐渐将其取代,而这也是制冷剂发展初期阶段。

随后,由于氟利昂对臭氧层易造成较严重的破坏而被其它制冷剂所取代。

目前,在大量的天然制冷剂中,丙烷以及氨等是最有可能取代氟利昂而成为新型制冷剂的。

空调制冷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2

空调制冷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2

空调制冷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2)空调制冷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制冷剂作为空调制冷技术的核心研究对象,其研究、发展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国内的空调制冷技术的发展。

目前,我国将制冷剂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从自然物质到人工合成的物质、再回归到自然物质两个阶段。

自从国内外纷纷研究代替氟利昂的制冷剂,经过长期的研究总结,目前,在众多的天然制冷剂中氨、丙烷与其他烃的混合物及CO2制冷技术以其自身的优势最有可能成为代替氟利昂制冷剂的自然物质。

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已不是如何发展空调制冷技术,而是如何实现其产业化的问题。

2 空调制冷技术的具体应用发展2.1 冰蓄冷技术在电能资源紧张的现状下,降低空调自身的能耗,是摆在人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经过不懈努力,专家研制成功冰蓄冷技术,有效降低了空调能耗。

采用这种技术制成的新型空调,可以利用非峰值的电能,来保持制冷物质的最佳能量节约状态,并维持系统的运行良好。

将空调自身运转所需要的潜在能量和显在能量全部释放出来,提供给空调系统以便实现正常工作,也就是通过融冰冷量的放出,来使空调内部的冷负荷达到既定要求。

这时,蓄冷装置就成为了储存冰块的容器。

这种冰蓄冷技术的空调,可以实现填谷移峰的功能,它提高了装置运行的稳定程度,提升了经济效益,并有效削减了空调的能量损耗。

2.2 在变频空调节能上的应用变频空调所指的是在普通空调基础之上运用了变频专用的压缩机,并增加了变频的控制系统,其它结构及制冷原理与普通空调是一样的,变频空调主机为自动无级变速,能够依据房间情况进行自动提供所需冷热量,如果室内的温度达到了一定期望值,空调的主机就能够保持这一温度恒定运转,并实现不停机的运转,以保证室内环境温度稳定。

变频空调的变频器能够对压缩机的供电频率进行改变,从而调节压缩机的转速,通过压缩机转速快慢来控制室内的温度,当室温波动比较的时候,电能的消耗就会小,舒适度也就大大提高了,变频空调依据环境温度来自动制冷、制热及除湿运转的方式,能够让室内的温度在短时间之内达到所需温度,且在低能耗及低转速的状态下进行较小温差波动,从而快速实现了节能、快速及舒适控温的效果。

制冷技术论文

制冷技术论文

石家庄城市职业学院城建系《制冷技术》课程论文空气源热泵在我国不同地区的应用专业: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年级: 11供热学号: 11CJ06008姓名:曹志强年月日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正文:1引言 (1)2原理及特点 (2)3适应性 (3)4结论 (5)参考文献 (6)空气源热泵在我国不同地区的应用摘要: 热泵是一种将低温热源的热量转移到高温热源的装置,低温热源既是我们周围的介质———空气、河水、地下水、海水等。

空气作为可再生能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空气源热泵利用可再生能源—空气能,并辅以清洁能源—电能,运行中没有任何污染,是国家大力推广的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的绿色环保设备。

尽管空气源热泵具有许多优点,但受室外环境因素限制也比较严重,也正因为如此空气源热泵在我国不同地区的应用及普及相差很大,我们应该按照地理条件的不同,正确选取供热设备。

关键词: 热泵 空气源 逆卡诺循环 供热系数 节能环保一、引言 a 设计思想:热泵利用的是逆卡诺循环原理,其包括四个基本过程:定熵压缩、定温放热、定熵膨胀、定温吸热。

b 节能意义:节能不是作为一种宣传口号被传播,而是切实的被各地政府提到日程上来。

从长江三角洲的“电荒”到涉及东北、华东、华南、西南等地区的“煤荒”与“缺油”,传统能源短缺的“红灯笼”挂遍中国大地,节能的意义已经被大家认同。

今天我们将来比较空气源热泵的节能效率。

一般情况下,每消耗1度电大约产生3-4度电以上的热量,机组的能效比(COP )可达3-4以上,相当于热效率超过300%-400%,比直接电加热方式节能67%-75%以上。

下图可供参考:1/4;(免费的自然能源)同燃煤、油、气锅炉比,可节省40%以上的能源,短期内可收回投资。

c必要性:空气源热泵尽管性能优越,但也有其适合工作的地区,正所谓好马配好鞍,了解该热泵的工作区对节能及供热系数的提高意义重大。

比如供热时空气盘管表面结霜结露是空气源热泵面临的挑战。

汽车空调毕业论文

汽车空调毕业论文

汽车空调毕业论文汽车空调毕业论文引言随着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汽车空调系统已经成为现代汽车的标配之一。

汽车空调的出现,不仅为驾驶员和乘客提供了舒适的驾乘环境,还对车内空气质量和驾驶安全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本篇论文将从汽车空调的原理、发展历程、技术特点和未来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汽车空调的原理汽车空调系统的工作原理主要是通过制冷循环和空气循环两个过程来实现。

制冷循环通过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等组件,将车内的热量传递至车外,从而降低车内温度。

而空气循环则通过风扇、滤清器和换气口等设备,将冷却后的空气送入车内,提供舒适的驾乘环境。

二、汽车空调的发展历程汽车空调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汽车空调系统还处于实验阶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空调系统逐渐成为一项重要的技术创新。

20世纪50年代,汽车空调系统开始应用于高端豪华车型,但由于成本高昂,一直未能普及。

直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制冷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降低,汽车空调系统才逐渐在中低端车型中得到应用。

三、汽车空调的技术特点1. 节能环保: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汽车空调系统也在不断追求节能环保的目标。

采用高效制冷剂、智能温控系统和能量回收技术等,可以降低能耗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 多功能性:现代汽车空调系统不仅可以调节车内温度,还可以调节湿度、风速和空气质量等。

一些高端车型还配备了空气净化器和负离子发生器,提供更健康、舒适的驾乘环境。

3. 智能化: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汽车空调系统也越来越智能化。

通过与车辆的其他系统进行联动,可以实现自动调节温度、根据驾驶员和乘客的需求进行个性化设置等功能。

四、汽车空调的未来趋势1. 制冷技术的革新: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兴起,汽车空调系统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未来的汽车空调系统将更加注重能源的利用和环境的保护,采用更先进的制冷技术,如热泵技术和热电联供技术等。

2. 智能化的发展:随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的汽车空调系统将实现更智能化的功能。

毕业设计(论文)-空调制冷技术设计

毕业设计(论文)-空调制冷技术设计

毕业设计(论文)-空调制冷技术设计1.设计概况本文旨在介绍制冷系统的设计过程,包括设备选择、制冷量的选择、制冷机房负荷、制冷系统设计工况、制冷机组和冷却塔等方面。

2.设备选择2.1 制冷量的选择制冷量的选择是制冷系统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一。

在选择制冷量时,需要考虑到所需制冷量的大小、使用环境的温度和湿度等因素。

根据实际情况,我们选择了XX型号的制冷机组。

2.2 制冷机房负荷制冷机房负荷是指制冷系统在运行时所需的总功率。

在计算制冷机房负荷时,需要考虑到制冷系统中所有设备的功率和使用时间等因素。

通过计算,我们确定了制冷机房负荷为XX kW。

2.3 制冷系统设计工况制冷系统设计工况是指制冷系统在不同环境下的工作状态。

在设计制冷系统时,需要考虑到环境温度、湿度、压力等因素。

我们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了制冷系统设计工况为XX。

2.4 制冷机组制冷机组是制冷系统中最重要的设备之一。

在选择制冷机组时,需要考虑到制冷量、功率、效率等因素。

我们选择了XX型号的制冷机组,其制冷量为XX kW,功率为XX kW,效率为XX%。

2.5 冷却塔冷却塔是制冷系统中用于散热的设备之一。

在选择冷却塔时,需要考虑到制冷量、环境温度、湿度等因素。

我们选择了XX型号的冷却塔,其制冷量为XX kW,适用于环境温度为XX℃,湿度为XX%的工况。

4.1.1 冷却水泵冷却水泵是用于将冷却水循环输送到设备中,以降低设备温度的关键设备。

在选择冷却水泵时,应考虑到设备的工作条件、冷却水的流量和压力等因素。

同时,还需要根据设备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泵型和材料。

4.1.2 冷冻水泵冷冻水泵是用于将冷冻水输送到设备中,以降低设备温度的关键设备。

在选择冷冻水泵时,应考虑到设备的工作条件、冷冻水的流量和压力等因素。

同时,还需要根据设备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泵型和材料。

4.1.3 补水泵补水泵是用于将水补充到设备中,以维持设备的正常运行的关键设备。

在选择补水泵时,应考虑到设备的工作条件、补水水量和压力等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工业大学
制冷技术结课论文
题目:空气源热泵在我国不同地区的应用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专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任课教师:**
班级:建环082
*名:***
学号:*********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正文:
1引言 (1)
2原理及特点 (2)
3适应性 (3)
4结论 (5)
参考文献 (6)
空气源热泵在我国不同地区的应用
建环082 080502032 单宝林
摘要: 热泵是一种将低温热源的热量转移到高温热源的装置,低温热源既是我们周围的介质———空气、河水、地下水、海水等。

空气作为可再生能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空气源热泵利用可再生能源—空气能,并辅以清洁能源—电能,运行中没有任何污染,是国家大力推广的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的绿色环保设备。

尽管空气源热泵具有许多优点,但受室外环境因素限制也比较严重,也正因为如此空气源热泵在我国不同地区的应用及普及相差很大,我们应该按照地理条件的不同,正确选取供热设备。

关键词: 热泵 空气源 逆卡诺循环 供热系数 节能环保
一、引言 a 设计思想:热泵利用的是逆卡诺循环原理,其包括四个基本过程:定熵压缩、定温放热、定熵膨胀、定温吸热。

b 节能意义:节能不是作为一种宣传口号被传播,而是切实的被各地政府提到日程上来。

从长江三角洲的“电荒”到涉及东北、华东、华南、西南等地区的“煤荒”与“缺油”,传统能源短缺的“红灯笼”挂遍中国大地,节能的意义已经被大家认同。

今天我们将来比较空气源热泵的节能效率。

一般情况下,每消耗1度电大约产生3-4度电以上的热量,机组的能效比(COP )可达3-4以上,相当于热效率超过300%-400%,比直接电加热方式节能67%-75%以上。

下图可供参考:
(免费的自然能源)
空气源热泵机组以空气为低温热源制取热量,耗电量仅为电锅炉全年的1/4;
同燃煤、油、气锅炉比,可节省40%以上的能源,短期内可收回投资。

c必要性:空气源热泵尽管性能优越,但也有其适合工作的地区,正所谓好马配好鞍,了解该热泵的工作区对节能及供热系数的提高意义重大。

比如供热时空气盘管表面结霜结露是空气源热泵面临的挑战。

我们根据结霜的平均系数将中国分为四部分:低温结霜区,如北京;轻霜区,成都;一般结霜区,杭州;重霜区,长沙。

这样看来有些城市不适合采用空气源热泵,那么我们就应该选取其他设备。

另外在北方采取空气源热泵制热效率往往不如辐射采暖或暖气,我们也应该正确舍取。

二、空气源热泵的工作原理及特点空气源能量巨大,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能源,由于其分布广阔,获取方便,而且其是清洁能源,对环境无污染,因此被作为热泵的低温热源是既方便又环保的。

冬天热泵是以制冷剂为热媒,在空气中吸收热能(在蒸发器中间接换热),经压缩机将低温位的热能提升为高温位热能,加热系统循环水(在冷凝器中间接换热);夏天热泵是以制冷剂为冷媒,在空气中吸收冷量(在冷凝器器中间接换热),经压缩机将高温位的热能降低为低温位冷能,制冷系统循环水(在蒸发器中间接换热)。

系统图如下:
压焓图为:
压力

空气源热泵热平衡方程式:
供热量=吸收室外空气的热量+消耗的电能
供冷量=吸收室外空气的冷量+消耗的电能
对于内部制冷剂,我们一般选取性能稳定,对环境无污染,并且制冷,制热系数高的R22和R417等。

空气源热泵空调在夏季室外环境温度很高时,很难把室内热空气排向室外,房间制冷效果很差;冬季室外环境温度很低时,制热会有结霜现象,制热效果也很差。

人们对空气源热泵空调有个形象的比喻:“夏季不制冷,冬季不制热”然相对其他热泵来讲其对环境要求很低。

冬季室外环境参数-11~-2 (平均为-8℃),温度过低导致管冻坏,其本身工作时需要考虑结霜损失,夏季受限小,正常工况下,工作时气温35℃,出水7℃,COP可达3.综合其特点,我们可以了解空气源热泵的优点:空气作为低位热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处处都有,可以无偿地获取;a运行可靠,不受夜晚,阴天,雨天,雪天等天气影响;b节能环保,原理简单;c一机两用,冬季供热水,夏季供冷水,利用率高;d安装简单,比如阳台,地下室,不需设置机房。

然任何设备都不是无可挑剔的,空气源热泵缺点:1机组性能随室外空气状态参数(地区及季节差异)不同而变化,对热泵供热能力、制热性能系数影响很大;2结霜问题,结霜后热泵制热性能系数下降,机组可靠性降低,室外换热器热阻增加,空气流动阻力增加;3空气的热容量小,热泵比空冷冷水机组需要大得多的空气量掠过蒸发器,按经验,热泵每kW供热量实际需要空气1200 m3/h。

三、典型气候区空气源热泵的适用性在中国,由于气候差异悬殊,因此将其所在位置大致划分成几个气候区域:严寒,寒冷,夏热冬冷,夏热冬暖,依靠温湿
度的变化标准来判断它是否是沿海或大陆性气候,并且区别研究。

针对中国地理情况,我们姑且取四个典型城市【哈尔滨(严寒),北京(寒冷),南京(夏热冬冷),广州(夏热冬暖)】空气源热泵的应用进行分析研究。

冬季制热:对于寒冷地区热泵的适应性决定当地温湿度。

根据日本学者对不同空气源热泵机组的实验结果,可能结霜的气象参数范围为
-12.8≤tw≤5.8℃,φ≥67%。

当tw>5.8℃时,可以不考虑结霜对热泵的影响;当
tw<5.8℃,φ<67%时,由于空气露点温度tdew低于室外换热器表面温度tfe,不会发生结霜现象;tw<-12.8℃时,由于空气含湿量太小,也不会发生结霜现象。

目前我国指导热泵工程设计的文献将冬季室外算温度tw=-3℃规定为空气源热泵所能使用的最低线,可以这样理解,在冬季供暖计算温度tw≥-3℃的地区,空气源热泵大体上可以正常运行:而在tw<-3℃的地区,空气源热泵运行很困难。

而在我国的“三北地区”,绝大部分地区的冬季供暖计算温度都要低于-3℃,这也正是空气源热泵无法
在寒冷地区直接应用的原因。

我们不妨以-3℃为界,假定空气源热泵在室外气温高于-3℃时能够正常运行,而在室外气温低于-3℃的情况下无法正常运行,通过对气象资料的统计,定量地空气源热泵在各寒冷地区无法直接应用的时间和这一时间所占整个冬季供暖时间的比例。

.下表为四大代表城市冬季气候参数:
表一、冬季室外参数比较
从表一中我们可以看出,就是气候最为寒冷的哈尔滨市,在采暖期内也至少有约30%的供暖时间可以用空气源热泵运行,而在大部分的西北和华北地区(如北京),供暖季都至少有一半的时间可以用空气源热泵运行供暖。

这些地区的空气源热泵尚且不能保证整个采暖区的供暖,应当配备其他采暖设施,比如地板辐射采暖。

空气源热泵机组工作时,当蒸发器盘管温度低于露点温度时,其表面产生冷凝水,冷凝水低于0℃时结霜,蒸发器散热肋片间的通风间隙局部或全部结霜堵塞,从而增大热阻和风阻,直接影响换热效率。

而夏热冬冷地区(如南京)由于气温的关系得到较好的应用,然其湿度低,使用时应当配备空气加湿设备,以达到人们需要的舒适性。

前三座城市都会出现结霜现象,应当对设备进行改进方可达到提高制热系数的作用。

广州全年温度温和,尽管冬天温度仍可达10℃
左右,考虑到能源的利用率来说,对该地区而言不适合采用其制热,而选取地热或电暖气等相对经济可行
夏季制冷:空气源冷热水机组正常制冷的上限温度一般在40-45℃,最大允许室外温度可达50℃左右。

跟冷却塔不一样,制冷工况下相对湿度对空气源热泵没不利影响,相反,相对湿度大,对冷却有利。

四大代表城市的夏季室外参数如下:
表二、夏季室外参数比较
夏季自来水进水温度28~30℃,生活热水出口温度65℃,结合制冷剂进出口的温度计算出平均温差Δtm,只有5-40℃,所以只有小流量连续制备热水,由式A=Q/(KΔtm),需要估算热回收换热器的传热系数,对比数据可见夏季制冷以上城市平均温差Δtm相差不大,用空气源热泵制冷系数高,特别是南京,其相对湿度大,对冷却更加有利,然后是广州,北京,哈尔滨。

特别说明的是广州利用空气源热泵虽然可行,对比其丰富的水资源来说选取水源热泵制冷系数更高。

四、结论 a使空气源热泵采暖技术从只能适应长江流域扩大到黄河流域,并获得冬季采暖节能60%的可喜结果
b我国空气源热泵的使用率将上升,但对空气源热泵必须加以适当适合的改进,对能源消耗(电能)还要加以控制。

c热泵机组的低温性能是有差异的,对于以采暖为主的寒冷地区,应当注意选择。

可以配地板辐射采暖,对于性能良好的机组在配地板采暖时,由于出水温度低(25-35℃)
d空气源热泵机组以后的发展方向将是解决除霜技术,进而提高制热效率,保证机组寿命。

e空气源热泵节能理念是毋庸置疑的,对建筑节能这项大的政策是有利的。

参考文献王芳、范晓伟,我国空气源热泵的技术发展, 2002 ,西安建筑大学报,2002,05
王剑峰、陈光明,空气源热泵冬季结霜特性研究【J】,太阳能学报,1997,01
姜益强、姚杨、马最良,空气源热泵供热平衡问题研究【J】,暖通空调,2000,05
各地天气预报网
百度文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