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哲学之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

合集下载

中国佛教哲学之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

中国佛教哲学之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

中国佛教哲学之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公元581年,隋朝的建立了统一到国家,公元618年,李渊建唐,隋唐时期,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为了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出现了佛、道、儒三教并存的局面。

伴随着当时寺院经济的发展(辛替否曾说:“七分天下之财而佛有七八分”),佛学研究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先后形成了如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等佛教教派。

佛教哲学本质上是一种宗教伦理学说,其根本宗旨是宣扬人生是苦,涅槃极乐。

其目的是让人们从现实的苦难中解脱出来,追求来世,达到成佛的理想境界。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天台宗,天台宗的始祖为龙树,但事实上,天台宗真正的开创者确是智顗,因他常住浙江天台山,故名天台宗,但又因为其创立该宗的依据是印度的《法华经》,因此天台宗也称为法华宗。

在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宗教注重义理,北方的宗教重视禅定,天台宗把南北方的宗教结合起来,提出了“止观并重”、“定慧双修”的宗教主张,止就是禅定,观即是义理,并主张要从世俗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进入“泥洹”也即“涅槃”——成佛的理想境界,必须坚持止观并重、定慧双修。

其主要观点是“三谛圆融”、“一心具三千”。

“三谛圆融”是从“一心三观”发展而来的。

“一心”即是“一念”,指人的心理活动的最短时刻。

“三观”即假观、空观和中观,指的是观察、分析世界的方法。

所谓三谛,就是三观。

并认为空、假、中三者并无区别,一念便可以同时具足三种看法,因此,空、假、中三者,只要悟到其一,便可悟到其它二者,三者本是一体,互不妨碍,所以叫“三谛圆融”。

所谓“三千”,即“三千世界”,也就是佛教心目中的整个世界。

只要有一点点主观思维的活动,便会产生出三千种世界,千差万别,包罗万象的三千世界都存在于“一念心”中,都只不过是“一念心”的产物。

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接下来是唯识宗。

唯识宗由我们所熟知的唐代名僧玄奘以及其弟子窥基所建立。

又因他们曾长期住在长安的慈恩寺,因而又称慈恩宗(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雁塔村)。

中国佛教哲学和宋明理学

中国佛教哲学和宋明理学

中国佛教哲学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从汉代到唐代六百余年的消化、吸收和改造,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哲学。

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有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

中国佛教智慧采用否定、遮拨的方法(并不仅仅限于这一方法),破除人们对宇宙一切表层世界或似是而非的知识系统之所“执“(着),以求获得精神上的自由、解脱,而直悟生命的本性(本真)。

中国佛学各宗派有一套自己独特的运思模型。

(一)天台宗的运思是圆融的慧思,他们采取层层圆而无偏、遍而无漏的辩正综合方式,用“三谛圆融”说把一心同时观照的表象世界之空无、假有、非空非有等各个方向,互不妨碍、彼此圆融地统一起来;
(二)华严宗提倡开放的心灵运思,其“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主张,把本体与现象、现象与现象之间的关系都看作是互为依恃、互为因果、相即相入的,把世界看作是无限丰富的,看作是融摄了不同层次的相对价值系统的绝对价值系统,在一无限和谐的实在中主体和客体互为依藉、互相关联;
禅宗主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认为自性是佛、平常即道,一旦见到自己的真性和本有心灵,就了解了终极的实在和得到了菩提(智慧)。

宋明理学中的哲学思想(亦称“道学”)。

佛教中有哪些著名的门派?

佛教中有哪些著名的门派?

佛教中有哪些著名的门派?一、南传小乘佛教1.上座部佛教:上座部佛教源于南传佛教,是佛教中最古老的一个门派。

上座部佛教强调个人的修行和解脱,注重戒律的遵守。

2.南传大乘佛教:南传大乘佛教在南传佛教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强调普度众生的悲愍心和观音菩萨的救渡。

二、北传大乘佛教1.天台宗:天台宗是中国佛教中的一个重要门派,创始人为智者普贤。

天台宗注重修行的具体方法和实践,强调修持“菩提心”和观察心境的清净。

2.真言宗:真言宗是北传大乘佛教中的一个重要门派,以密咒修行为特色。

真言宗强调声音和语言的力量,在修行中使用咒语来实现道教的境界。

3.禅宗:禅宗是北传大乘佛教中的一个重要门派,强调直接领悟佛性,超越言语,靠瞑想和禅修来达到解脱的境界。

三、藏传佛教1.格鲁派:格鲁派是藏传佛教中最大、最有影响力的一个派别。

格鲁派注重各种仪式和仪轨,推崇上师制度,并强调修行者通过功德来实现解脱。

2.宁玛派:宁玛派是藏传佛教中的一个重要门派,创始人为蓝毗尼。

宁玛派强调特殊的灌顶仪式和实修方法,注重超越言语和思维来直接体悟佛性。

3.萨迦派:萨迦派是藏传佛教中的一个重要门派,创始人为萨迦耶钵须。

萨迦派融合了各个佛教教派的要素,注重修持黄教法门和密宗法门。

同时,修行者需要通过师徒传承来获得真正的教诲。

四、未知门派是一些未被广泛传播的佛教门派,对其了解甚少。

在佛教中,有许多门派各有特色,体现了佛教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每个门派都有其独特的修行方式和教义,供不同的修行者选择和信仰。

无论是个人解脱修行还是广度众生,佛教门派都提供了不同的道路和指引,使人们能够接触到不同的佛法修行方法,从而悟透心灵的平静与智慧。

无论是南传小乘佛教、北传大乘佛教还是藏传佛教,每个门派都对人类的精神追求做出了巨大贡献,使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佛教的智慧和艺术。

五教是哪五个

五教是哪五个

五教是哪五个
中国佛教的五教,也称五宗教,分别是梵宗,菩提宗,理宗,智宗和唯识宗。

传统意义上,五宗指的是五个主要佛教宗派,每一宗派都有其特色。

梵宗的核心教义是保持觉悟,注重实践。

它的智慧奉行尊崇千年经典藏经之旨,而且极力普及般若心经。

菩提宗以释迦牟尼佛为根本,是以发菩提心为主要教典,其特点是励志修行,发展大乘佛教。

理宗把经义解释为佛法之理,注重对佛法理论的研究,是佛教思想的精英流派,并主张读诵及传播佛经。

智宗的教义和诠释都侧重智慧,强调佛性的体现,以及合理、客观探究宇宙智慧秩序的道理。

唯识宗以思想家、诗人、文学家著称,是将智慧融入实际生活实践的流派。

主旨是通过对对佛性定义的哲学探讨,将佛教从理论上介绍给他人。

五教之间,有着共同的基点'佛法',但各自都有其特点。

而这五大流派,又会统称为“中国佛教”,在西方还被称为“中国道教”。

五教不仅改变了当时的宗教思想,影响了许多未来的宗教派别,还成为了中国和日本佛教学说的代表性。

可以说,中国佛教的五教是传统宗教思想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影响了地域文化和实践,还极大地改变和影响了中国社会全面文明的发展方向。

中国佛教的五教,将永远留在中国宗教文化的舞台中,成为中国佛教的核心精神。

中国佛教大乘八宗指哪几宗

中国佛教大乘八宗指哪几宗

中国佛教大乘八宗指哪几宗佛教从汉代传入中国以后,到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翻译讲学、从萌芽到成熟的阶段,当时的派别就有十一种;直到唐代才正式形成宗派,计大乘八宗,小乘二宗(又有史家将小乘的俱舍归入法相宗,成实归入空宗,故一般只提八宗)。

大乘八宗,其中慈恩宗、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贤首宗),多偏于教理的发挥、解说;禅宗、密宗、净土宗、律宗,偏于行持,重在讲行,教理方面就不如前面四宗广繁。

在历史上又将禅宗称为宗下、宗通,将经教称为教下、说通。

现将各宗派分别介绍如下:慈恩宗:又名法相宗、唯识宗。

讲法相唯识,主要经典为《华严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

三论宗:又名空宗、无相宗、中观宗。

讲般若,讲空。

依龙树菩萨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菩萨的《百论》等立宗。

天台宗:又名法华宗。

以《妙法莲华经》为宗旨,《大智度论》作指南,《大般涅盘经》为扶疏,《大品般若经》为观法。

智顗的天台三大部:《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是该宗的根本典籍。

华严宗:以《华严经》为根本典籍,故名。

又因实际创始人法藏号贤首,也称贤首宗。

以发挥“法界缘起”的思想为宗旨,又称法界宗。

律宗:因着重研习及传持戒律而得名。

实际创始人为唐代道宣。

因依据五部律中的《四分律》建宗,也称四分律宗。

复因道宣住终南山,又有南山律宗或南山宗之称。

净土宗:以普贤菩萨为始祖,主张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因其中国初祖慧远曾在庐山建立莲社提倡往生净土,故又称莲宗。

实际创立者为唐代善导。

该宗所依经典为三经一论:《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世亲菩萨的《往生论》。

密宗:又作真言宗、瑜伽宗、金刚顶宗、毗卢遮那宗、开元宗、秘密乘。

此宗以毗卢遮那成佛经,金刚顶经等为依。

立十住心,统摄诸教,建立曼荼罗,三密(身、口、意)相应,即凡成圣。

其不思议力用,惟佛能知,非因位所能测度,故曰密宗。

禅宗:又称佛心宗、达摩宗、无门宗。

指以菩提达摩为东土初祖,探究心性本源,以期“见性成佛”之大乘宗派。

唯识宗名词解释

唯识宗名词解释

唯识宗名词解释唯识宗又称“法相宗”或“慈恩宗”。

中国佛教派别之一。

源出于印度大乘佛教的瑜伽宗,因强调万法唯识”,故名。

实际创宗人为唐代玄奘及其门人窥基。

窥基常住慈恩寺,世称“慈恩大师”,亦将该教派称“慈恩宗”。

唯识宗的基本教义是“心”为实有,“万法唯识”,“一切唯识所现”,认为“识”有八种,即耳识、眼识、鼻识、舌识、身识(以上称前五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

主张宇宙一切事物都是意识所变现的影象。

客观事物好象是在意识之外(“似外境现”),其实都是在意识之中(“相在识中”),世界除意识以外,一切都不存在,这是一种露骨的主观唯心主义学说。

唯识宗还把世界分为“我”和“法”两大部分。

“我”指生命的主体,“法”指事物及其规律,二者包括了一切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都是八识的显现,是虚伪的假象,“但由假立,非实有性”(《成唯识论》)。

唯识宗又把意识活动分为“能缘”与“所缘”两方面。

“能缘”指意识的能动作用,又称“见分”;“所缘”指意识的对象,又称“相分”。

离开“见分”与“相分”,就没有“我”和“法”。

故曰:“依斯二分,施设我、法。

彼二离此,无所依故。

”为了破除“我”、“法”二执,唯识宗又提出“三性”说。

所谓“依他起性”,是说一切意识活动都互相依赖而生,万事万物又都依赖于心识而生灭;所谓“遍计所执性”,是说万事万物普遍地分别计较,执着心外实有;所谓“圆成实性”,是说要去掉“遍计所执性”,了解万事万物都以心识而生灭,“我”、“法”本来就是空的。

他们认为通过修炼,使自己的认识达到“圆成实性”,就可以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进入极乐世界。

唯识宗企图取消主观与客观的对立关系,把客观世界完全说成是主观世界的作用,认为就是主观方面,能起认识,了别作用的,也不是由于人的身体的物质结构(如眼、耳、心等等),而是纯精神。

他们把哲学的根本问题完全归结为主观的作用,而这主观的作用,又与人的生理、心理条件毫无联系,显然这是十分荒谬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佛教分几大宗派,各自有什么特色?

佛教分几大宗派,各自有什么特色?

佛教分几大宗派,各自有什么特色?天台宗天台宗,中国佛教宗派。

因创始人智顗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

其教义主要依据《妙法莲华经》,故亦也称法华宗。

以《妙法莲华经》为宗旨,《大智度论》作指南,《大般涅盘经》为扶疏,《大般若经》为观法。

智顗的天台三大部,是该宗的根本典籍。

此宗的主要思想是实相和止观,以实相阐明理论,用止观指导实修。

该宗是中国佛教最早创立的一个宗派。

它集合南北各家义学和禅观之说,加以整理和发展而成一家之言,当时得到朝野的支援和信奉,对隋唐以后成立的各宗派多有影响。

元明以后,该宗学者往往兼倡并净土,形成'教在天台,行归净土'之风。

该宗在汉族地区虽几经兴衰,但仍廷续至今不绝。

三论宗三论宗,中国佛教宗派。

隋吉藏创立。

因依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的《百论》等三论立宗,故名。

此宗所依经典,自罗什、僧肇、僧朗相承以来,就以《大品》、《法华经》、《华严经》为宗依。

至法朗又加《涅盘经》。

即有4部大经,所以隋唐诸三论师的传记中每每有'四经三论'或'四论三经'之说。

此外《维摩经》、《仁王经》、《金刚般若经》、《胜鬘经》、《金光明经》等,也都有较详细的疏解。

《智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是此宗的根本论典,除《智论》外,吉藏均有注疏。

关于此宗的专着如《大乘玄论》、《法华玄论》、《净名玄论》、《二谛章》、《三论玄义》等皆是此宗的要典。

诸法性空的中道实相论,为此宗的中心理论。

法相宗法相宗,中国佛教宗派。

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对真实(相)和绝对真实(性)而得名。

又因强调不许有心外独立之境,亦称唯识宗。

由于创始者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常住大慈恩寺,故又称慈恩宗。

主要奉古印度大乘佛学瑜伽一系学说,其所依经典,即以《瑜伽师地论》为本,以《百法明门论》、《五蕴论》、《显扬圣教论》、《摄大乘论》、《杂集论》、《辨中边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大乘庄严经论》、《分别瑜伽论》等十论为支的所谓'一本十支'为主要典籍。

中国佛教哲学之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

中国佛教哲学之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

中国佛教哲学之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公元581年,隋朝的建立了统一到国家,公元618年,李渊建唐,隋唐时期,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展时期,为了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出现了佛、道、儒三教并存的局面。

伴随着当时寺院经济的开展〔辛替否曾说:“七分天下之财而佛有七八分〞〕,佛学研究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先后形成了如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等佛教教派。

佛教哲学本质上是一种宗教伦理学说,其根本宗旨是宣扬人生是苦,涅槃极乐。

其目的是让人们从现实的苦难中解脱出来,追求来世,到达成佛的理想境界。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天台宗,天台宗的始祖为龙树,但事实上,天台宗真正的开创者确是智顗,因他常住浙江天台山,故名天台宗,但又因为其创立该宗的依据是印度的?法华经?,因此天台宗也称为法华宗。

在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宗教注重义理,北方的宗教重视禅定,天台宗把南北方的宗教结合起来,提出了“止观并重〞、“定慧双修〞的宗教主张,止就是禅定,观即是义理,并主张要从世俗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进入“泥洹〞也即“涅槃〞——成佛的理想境界,必须坚持止观并重、定慧双修。

其主要观点是“三谛圆融〞、“一心具三千〞。

“三谛圆融〞是从“一心三观〞开展而来的。

“一心〞即是“一念〞,指人的心理活动的最短时刻。

“三观〞即假观、空观和中观,指的是观察、分析世界的方法。

所谓三谛,就是三观。

并认为空、假、中三者并无区别,一念便可以同时具足三种看法,因此,空、假、中三者,只要悟到其一,便可悟到其它二者,三者本是一体,互不阻碍,所以叫“三谛圆融〞。

所谓“三千〞,即“三千世界〞,也就是佛教心目中的整个世界。

只要有一点点主观思维的活动,便会产生出三千种世界,千差万别,包罗万象的三千世界都存在于“一念心〞中,都只不过是“一念心〞的产物。

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接下来是唯识宗。

唯识宗由我们所熟知的唐代名僧玄奘以及其弟子窥基所建立。

又因他们曾长期住在长安的慈恩寺,因而又称慈恩宗〔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雁塔村〕。

十三宗

十三宗

十三宗乃佛教诸宗之总称。

在我国,指毗昙宗(或以俱舍宗代之)、成实宗、三论宗、涅盘宗、律宗、地论宗、净土宗、禅宗、摄论宗、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密宗。

在日本则为:南都六宗之华严宗、法相宗、律宗等三宗;开宗于平安初期之天台宗、真言宗等属密教系统之二宗;镰仓时期之后,禅宗系统有临济宗、曹洞宗、黄檗宗等三宗;净土教系统有净土宗、真宗、融通念佛宗、时宗等四宗,上述十二宗加日莲宗,则为日本佛教十三宗。

玆就各宗派之宗名、教乘、宗祖、依用经典、要义、年代等,列表如后。

[论中国佛教无十宗(汤用彤)、中国佛教的特质与宗派(现代佛教学术丛刊(31))](参阅‘宗派’3154)【华严宗】又称贤首宗、法界宗、圆明具德宗。

为我国十三宗之一,日本八宗之一。

本宗依大方广佛华严经立法界缘起、事事无碍之妙旨,以唐代杜顺禅师(557~640,即法顺)为初祖。

本宗依华严经立名,故称华严宗。

华严经系如来成道第二七日,于菩提树下为文殊、普贤等上位菩萨所宣说之自内证法门。

佛陀入灭后七百年顷,龙树于龙宫中见此经有三本,以上、中二本非凡力所能持,乃诵下本十万偈四十八品(或谓三十八品),流传印度民间,且作大不思议论十万偈以释其文义;复作十住毗婆沙论,以注释华严经十地品之一部分,此即华严释论之滥觞。

至佛陀灭度后九百年顷,世亲作十地经论,解释十地品;金刚军、坚慧等诸论师亦先后作十地品之释论。

【净土宗】以往生极乐净土为目的之宗派。

我国十三宗之一,日本十三宗之一。

净土乃指清净国土、庄严刹土,即清净功德所庄严之处所。

又称莲宗,盖东晋慧远在庐山结白莲社,取义生西方净土者皆由莲花所化生,而极乐国土亦名莲邦。

本宗特别以称念佛名为主要修行法,藉弥陀本愿之他力,祈获生于西方极乐净土,故又称念佛宗。

【天台宗】又作法华宗、天台法华宗、台宗、圆宗、台家。

我国十三宗之一,日本八宗之一。

六朝时,智顗大师栖止天台山,倡立一宗之教观,世称天台大师,遂以所立之宗称为天台宗,或台教。

天台与唯识禅观比较初探

天台与唯识禅观比较初探

刘朝霞:天台与唯识禅观比较初探天台、唯识皆以宏大精严的止观修证体系而著称。

唯识宗,又称瑜伽行派,“瑜伽”,意为相应,在佛教中尤指通过禅观实践与真如实相相契的行为。

因此,瑜伽派,或瑜伽师、瑜伽行派是兼指大小诸乘各宗的禅观实践者,与汉地广义的“禅师”(习禅之人)所指相近,而与以解经、诵经为专职的经师、长于说法的法师、专宗戒律的律师相区别。

唯识学在印度,最初就是由长于禅修践履者所创立,《婆薮槃豆法师传》中详细记述了无著修习小乘空观、大乘空观的经历,由于唯识学源于瑜伽行,唯识学兴起之后,迅速大盛,遂使瑜伽行派这一称呼成为唯识一系的专称,犹如汉地后来以“禅师”来专称禅宗行者。

南岳慧思、天台智者皆为当时著名的禅师,道宣称赞慧思“陈世心学莫不归宗” ,智者的禅学著作则是长期以来汉地佛教界习禅者的必读书、必备手册。

天台宗以渐次、不定、圆顿三种止观接引不同根机,《摩诃止观》最为圆熟。

唯识学内容的集大成者为《瑜伽师地论》,详述从凡夫到成佛十七个阶段每一步应当修习的内容,其中最精粹的内容则体现在《解深密经》和《摄大乘论》中。

天台学与唯识学虽然都源于祖师的禅修实践,但二者在气质上差异较大,一为博大圆融,一为谨严深广。

要想理解这种差异,与其分析哲学观念的不同,不如根据其根本经典探讨其禅观经验与理念的区别。

对于其中异同的分析,既是理解二家观念的分歧的基础,也可以就此寻找大乘禅观的通途。

本文拟就两家最具特色的禅观思想:天台圆顿止观和唯识缘总法止观进行简单比较,但对二者的理解分别以次第三观、次第唯识观为基础,故先讨论后者。

一、次第唯识观与次第三观1、次第唯识观在印度唯识三大士的论著中,有两个偈子反复出现,足见三人对此的重视,很可能弥勒为无著传授大乘空观就是从这个偈子讲起的。

无著的核心著作《摄大乘论》(唐译)卷二“入所知相分”引《分别瑜伽论》云:菩萨于定位,观影唯是心。

义相既灭除,审观唯自想。

如是住内心,知所取非有。

次能取亦无,后触无所得。

汉传佛教大乘有哪8大宗派~最大的宗派竟然是它!

汉传佛教大乘有哪8大宗派~最大的宗派竟然是它!

汉传佛教大乘有哪8大宗派~最大的宗派竟然是它!按一般的说话,汉传佛教大乘有八大宗派:唯识、三论、天台、华严、禅、净土、律、密。

汉传佛教以大乘佛教为主体,以成佛为目的,所有宗派围绕这个目的行进。

日本佛教跟中国汉传佛教有一些特征很像,都是虽然宗派林立,但都以一宗为大而浸润各派,日本的这一派是真言宗,而在中国汉传佛教的这一派则是净土宗。

净土宗在汉传佛教的实际影响多大?当今汉传佛教体系除了极个别的禅宗道场外,几乎全部的宗派、寺院、僧侣的实际修行方法其实还是念佛。

直接来自印度的有两宗—唯识、三论。

两派情形很类似,都是根正苗红的印度固有的派系,也都只是传承了各自体系的很小一部分,实际创始人也都是当时的大学者兼大译师,风格上都继承了印度佛教重逻辑的特点,都是主张通过遣除我法二执而证菩提,三论宗往诸法性空的方向深入,唯识宗往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的方向深入。

正好是两个方向。

但是偏偏中国人其实骨子里不喜欢太过于复杂的理论和逻辑推测,导致两派都相继传承断绝。

后来民国虽然一度“复兴”,但是似乎只是后人继续研究前人留下的经论而已,但这两派从前都是有教理匹配的观法的,比如唯识就有“五重唯识观”,而这部分却没有能复兴起来,那这就好比一个人不会炒菜,就是把能前人的菜谱背下来肚子也不会饱的嘛。

但这两派所代表的唯识、中观仍是印度大乘佛教的精华,只是作为汉传佛教的一个具体修行宗派,恐怕就多有不足了。

实际上两派是失传了。

现今虽还有人研究但已经难称为一宗了。

律宗,本来戒律是一切宗派共同的,但中国佛教转型为大乘佛教时大乘律没及时传入,于是创派人道宣律师便从大乘的角度重新解释了本属小乘的《四分律》,见地上持唯识宗的见地,修行上以严格持守戒律为行持。

天台、华严,同样是中国才有的特色中派,同样是立足于一部被认为最究竟的经典发挥其深意,创派的年代同样是盛世,创派者同样是非常有个人魅力的大师级人物且都当过国师。

同样很擅长把经文的深意以接近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来解释,同样创出一套划分佛教的标准并把自己的教派奉为最上等,也都在当时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禅宗、律宗、三论宗、唯识宗 共96页

禅宗、律宗、三论宗、唯识宗 共96页

無念與絕念 “若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 見。”
臥輪禪師 “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 提日日長。” “慧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 提作麼長。”
佛性平等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五祖:“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 堪作佛!”
慧能:“人雖有南北,佛性無南北;獦 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
東土五祖
初祖菩提達磨 二祖慧可 三祖僧璨 四祖道信 五祖弘忍
神秀: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 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 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佛性常清靜, 何處染塵埃。
發展和演變
慧能著名的弟子有南嶽懷讓、青原行思、 荷澤神會、南陽慧忠、永嘉玄覺,形成 禪宗的主流。其中以南嶽、青原兩家弘 傳最盛。南嶽下數傳形成溈仰、臨濟兩 宗;青原下數傳分為曹洞、雲門、法眼 三宗;世稱“五家”。其中臨濟、曹洞 兩宗流傳時間最長。臨濟宗在宋代形成 黃龍、楊岐兩派。合稱“五家七宗”。
正法眼藏:佛的心眼徹見正法,名“正法眼”, 深廣而萬德含藏,叫做“藏”。
以心傳心、心印、印可、心心相印
以心傳心:離言說文字而以心傳於心。達摩《血脈論》曰:“三界 興起,同歸一心。前佛後佛,以心傳心,不立文字。”《六祖壇經》 曰:“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 印可:“印”的意思是決定無疑。“印可”即認可、許可的意思, 證明弟子之所得,而稱美許可之也。 心印 :心者佛心,印者印可或印定之義。禪宗不立文字,不依言 語,只以心傳心,以佛心印定眾生心,證不二相,故曰心印,以此 佛之心印直印于眾生之心。謂之以心傳心。 心心相印: 心者,佛心。以此佛心直印于眾生之心,謂之以心傳 心,以心印心。“但心心相印,印印相契,使自證知光明受用而 已。”後也用以指彼想感情完全投合,又指彼此會意,心有戚戚。

什么是禅宗

什么是禅宗

什么是禅宗“一花五叶”?“一花五叶”指禅宗宗派的源流。

“一花”指禅宗之源——由达摩传入中国的“如来禅”;“五叶”指禅宗之流——六祖慧能门下的五个宗派。

语出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八:“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禅宗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律宗、净土宗、华严宗、禅宗、密宗)之一,最具有民族特色。

它以慧能南禅为主脉,首创于中唐,盛行于晚唐和五代。

禅宗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它所体现的佛学思想,在我国佛教史乃至文化史上影响极为深远。

禅宗,因禅而得名。

禅是梵语音译,全称为“禅那”,意思是思维、静虑。

禅宗重视修行禅定。

它还自称“传佛心印”,以觉悟众生本有之佛性为目的,所以又称为“佛心宗”。

关于禅的起源,史载渊于释迦牟尼拈花示众的传说。

当年释迦佛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众皆惑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佛即开口说:“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非相,微妙法门,咐嘱迦叶。

”并授以衣钵。

迦叶即为禅宗一代开山祖师,衣钵为信,代代单传。

传至二十八代达摩时,印度本土佛教日渐衰微,传人难觅。

于是,达摩托衣钵,航海东来,一苇渡江,栖止嵩山少林寺,是为中国禅宗初祖。

达摩面壁九年,静待法缘,终于有一博学善士,名叫神光,前来参谒。

初时达摩默然端坐,不理不睬,后为神光立雪断臂、舍身求法之志所感动,知是法器,遂收其为徒,取名慧可。

慧可问:“我心未宁,乞师与安?”达摩答:“将心来!与汝安。

”慧可曰:“觅心了不可得。

”达摩曰:“与汝安心竟。

”慧可闻言,有所省悟,于是“奉达摩为师,毕命承旨。

从学六年,精究一乘”。

其后,达摩便将如来衣法及《楞伽经》四卷传与慧可,即为东土禅宗二祖。

传法偈云:吾本来兹土,传法渡迷情。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此后依次相传,经慧可、僧璨、道信,五传而至弘忍。

弘忍门下分“北宗”神秀与“南宗”慧能二派。

北宗主“渐悟”,行于北地,并无分派;南宗主“顿悟”,行于南方,盛于中唐以后。

慧能门下又有南岳怀让、青原行思二支,为唐末以降,禅宗的主流。

佛教与中国文化

佛教与中国文化

天台宗
“实相”,他称之为“三谛”(三种真理)。在慧文看 来,事物由因缘(条件)所生,故为假有(假谛);虚幻 的存在不真实,故为真空(空谛);“空”与“假”两 者不可割裂开来,即为中道(中谛)。他认为这“三谛” 也可于“一心”中得到,叫作“三谛一心”。把这个 理论运用于止观实践,就叫作“一心三观”,即于心 中同时观察、认识和体悟此三者。 智顗提出具有不可思议性质的“一心三观”,强调不 历次第而于心中瞬间同时观悟空假中三谛。他认为, 真如随缘形成一切现象,皆不实在,故为假,对此的 观察则称为“假观”。一切现象既然皆为真如的显现, 没有独立的实体,故为空,对此的观察则称为“空
法相宗
法相宗的创始人玄奘及其弟子窥基
玄奘和弟子窥基是法相宗(唯识宗)的创立者,因他们 曾常住长安大慈恩寺,此宗也被称为“慈恩宗”。 窥基(632—682)俗姓尉迟,字洪道,是唐右金吾卫 将军尉迟敬宗之子,长安人。17岁出家、奉敕为玄奘 弟子,先住广福寺,后移住大慈恩寺,从玄奘学梵文 和佛教经论。25岁参加玄奘译场,参与了多部佛典的 翻译,任笔受。窥基著述甚多,有“百部疏主’之称。 重要的著作有《成唯识论述记》、《瑜伽师地论略 纂》、《杂集论述记》、《因明入正理论疏》、《金 刚般若经会释》、《法华经玄赞》、《大乘法苑义林 章》等。
天台宗
之后22年佛讲诸部《般若经》。第五、法华、涅槃时, 指般若时之后8年佛讲《法华经》和《涅槃经》。 “化仪四教”侧重依据佛说法的不同形式来划分。 一、顿教,指《华严经》所讲不历修行阶次,顿至佛 位的教义;二、渐教,指从讲诸部《阿含》到《般 若》,此需依次渐修;三、秘密教,指各人听到的与 自己理解能力相适应的教义;四、不定教,各人听到 与自己理解能力相应的教义,但各人有不同的理解。 “化法四教”侧重据佛说法内容来划分 。一、藏 教.指小乘三藏(经、律、论)教义;二、“通教”, 指诸部《般若》,因其既讲深奥的道理,又包括浅显 的道理;

佛教宗派

佛教宗派

佛教十大宗派俱舍、成实为小乘,禅、密、律、净、华严、三论、唯识、天台为大乘。

大乘八宗的特色可以用四句话涵盖之:“密富禅贫方便净,唯识耐烦嘉祥空,传统华严修身律,义理组织天台宗”。

可以从源流..和法门..这两个切入点进行探究:禅宗因菩提达摩东来,提倡“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法精要,以“内传法印,以契证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由此衣钵相传,心法相付,传法于二祖慧可。

经僧璨、道信、弘忍而至六祖惠能,以顿悟禅大弘于南方,形成“一花开五叶”、“五家七宗”的辉煌时期。

净土宗因庐山慧远大师结社念佛,后经昙鸾、善导、少康等祖师的提倡,形成一大宗派,主张一心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其后以三经一论发展出“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的念佛法门,广受古今佛教大众欢迎,至今仍盛行于北传佛教各个国家,各个阶层。

密宗因善无畏、金刚智来到中国,在八世纪初才成立宗派,注重身、口、意三密相应,对于仪规、观想、结印、持咒,特别重视。

提倡修四加行来加速成就,或求得当生成佛,因而也盛行于各地。

律宗至南山道宣律师发扬《四分律》,以大乘教义解释小乘律典,完成“南山五大部”,依据戒律精神,阐述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四科,尤其戒体至为重要,提倡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以戒为师,在受持各种戒法与日常修持上,统摄其他各宗各派。

华严宗由盛唐贤首法藏国师大成其体系,阐扬法界缘起,重重无尽、圆融无碍的六相、十玄思想,说明佛陀在海印三昧中所呈现的一真法界相状,称为性起法门。

天台宗以一心三观、圆融三谛、一念三千的思想为中心,由智顗大师大成天台判教体系,成为我国佛教思想发展史上,最有特色的贡献。

同时又在一心、十法界、百界千如的思想上,开展出性具思想,正好与华严宗的性起思想相对。

唯识宗又称法相宗,因玄奘大师翻译印度瑜伽系统的经论,门人窥基大力阐扬万法唯识的思想,大成唯识宗。

唯识学可说是佛教的心理学,对于心识有深入的分析,阿赖耶识种子如瀑流,由此说明生命的流转、轮回业报的力量以及解脱的根本,主张一切万法皆由阿赖耶识缘起。

什么是禅宗?禅宗的宗旨是什么?

什么是禅宗?禅宗的宗旨是什么?

什么是禅宗?禅宗的宗旨是什么? 什么是禅宗?禅宗的宗旨是什么?曙提法师:禅宗,⼜称宗门,汉传佛教宗派之⼀,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 曙提法师: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

汉传佛教宗派多来⾃于印度,但唯独天台宗、华严宗与禅宗,是由中国独⽴发展出的三个本⼟佛教宗派。

其中⼜以禅宗最具独特的性格。

其宗旨为:“不⽴⽂字,教外别传;直指⼈⼼,见性成佛”,意指透过⾃⾝实践,从⽇常⽣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后达到真正认识⾃我。

如本法师:禅宗的⾏者是难能可贵的,发⼤愿⼼今⽣了办⽣死⼤业,为明⼼见性⽽精进菩提,所谓:断⼀分⽆明,增长 如本法师:⼀分法⾝,渐断渐增,如是⽽办道,终结为证得法⾝(梵语dharma—kaya)为宗。

赵朴初:禅是禅那(dhyana)的简称,汉译为静虑,是静中思虑的意思,⼀般叫做禅定。

此法是将⼼专注在⼀法境上⼀⼼ 赵朴初:参究,以期证悟本⾃⼼性,这叫参禅,所以名为禅宗。

禅的种类很多,有声闻禅、有菩萨禅、有次第禅、有顿超禅。

禅学⽅⾯,在中国有⼀⽀异军特起,那就是所谓"教外别传"的禅宗。

这个宗所传习的,不是古来传习的次第禅,⽽是直指⼼性的顿修顿悟的祖师禅。

 禅宗是密宗还是显宗? 禅宗是密宗还是显宗?多识仁波切:佛教中的“密法”⼀词有两种含义: 多识仁波切: ⼀是⾦刚乘密法。

另⼀种是将与⼴⾏般若波罗蜜多(⾏法)相对的深密般若波罗蜜多(观法)称密法。

第⼆种密法指的是性空真理。

只有慧根⾼之⼈才能认识这种真理,普通弟⼦不但认识不了这种妙理,反⽽会产⽣顽空,堕⼊虚⽆主义⽽毁掉善根,因此,佛律禁⽌向普通弟⼦讲性空妙理。

在这种情况下将性空之理称作深密。

如《解深密经》所说的“深密”就指这种情况。

“禅宗”顾名思义,重点是修禅悟真,所谓“悟真”和“见性”的“真”和“性”就是指事物的本来⾯貌,万法的本性,就是《般若经》所开⽰的中观妙理。

这种妙理虽属深奥难解之密义,但从法理上讲,仍然属于显法,并不属于⾦刚乘密法。

中国禅资料

中国禅资料

中国禅资料中国佛教八大宗派简述:中国佛教出现过许多派别,主要有八宗。

一是三论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三是天台宗,四是贤首宗又名华严宗,五是禅宗,六是净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性、相、台、贤、禅、净、律、密八大宗派。

关于禅的起源,我想分两点来说明:一是在印度,一是在中国。

大家知道,在印度,禅的起源是说,佛到了晚年临于涅槃之际,有一天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百万人天不知其用意是什么。

此时此刻,只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佛陀在这时就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这就是禅宗所说的禅的起源。

当然这个公案的用意,只是就禅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一件事提出,不能用我们现在人历史的、考证的眼光来看。

有这件事,还是没有这件事,究竟是历史还是传说,和禅都没有什么关系。

因为禅要说明的既不是历史,也不是传说,即使是历史也说明不了禅。

所以佛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这个公案就是禅在印度的起源。

摩诃迦叶尊者是西天禅的第一祖,一直传到菩提达摩第二十八祖。

菩提达摩到中国来传法,他既是西天的第二十八祖,也是中国的初祖.禅宗初祖达摩!是中国禅宗的第一代祖师,自称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禅宗二祖慧可!俗姓姬,虎牢(又作武牢)!禅宗三祖僧璨!出生年月及姓氏均不详!禅宗四祖道信!(580-651),俗姓司马!禅宗五祖弘忍!(公元601-674年)!俗家姓周!禅宗六祖慧能!(638~713年8月3日)俗姓卢!禅宗没有第7祖,因为到六祖以后就分支了,分成5大宗派达摩把禅宗从印度传来前,达摩的师父般若多罗对达摩说:这个法脉只传六代。

也就是说六祖以后不允许再有人叫禅宗的“ 祖”。

/fojiao/1/2211.htm(参考网站)从唐到宋,南宗的禅师辈出,在此三、四百年中又分为五家七派,可想见其兴旺的景象。

此宗和净土宗一样,一直是中国流传最广的宗派。

佛教有几个宗派

佛教有几个宗派

佛教有几个宗派中国佛教,共有十三宗之多了,其中除了成实与俱舍两宗属于小乘佛教,此外都是大乘佛教。

后来,由于各宗的相摄相抗,十三宗仅剩下了十宗,涅盘宗归入天台宗,地论宗归入华严宗,摄论宗归入法相宗。

现在且把大小乘各宗与空有的关系,列表如下:佛教㈠小乘⑴成实宗─────空宗⑵俱舍宗─────有宗㈡大乘⑶三论宗(涅盘)─空宗⑷天台宗(摄论)─空宗⑸唯识宗(地论)─空宗⑸华严宗─────有宗⑹南山───空宗.有宗⑺净土宗─────有宗⑻禅宗──────空宗⑼密宗───空宗.有宗喜喜回答采纳率:46.8%2009-05-28 10:37佛教在印度,小乘有上座、大众二十部派争执;大乘有中观、瑜伽空、有二宗。

佛教传入中国后,起初没有区分大小乘经典,立宗立派也没有区别,成型的有:律宗、成实宗、俱舍宗、三论宗、涅般宗、地论宗、禅宗、摄论宗、天台宗、净宗、唯识宗、华严宗、密宗这十三宗派。

这十三宗中,涅般宗归入天台宗;地论宗归入华严宗;摄论宗归入唯识宗。

流传迄今者,实唯十宗。

后来科判这十宗中的俱舍宗、成实宗列属小乘经典。

故中土大乘宗派中,有影响的、现今仍流行的实属八大宗派: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律宗、禅宗、净土宗。

密宗。

寻觅的豹子回答采纳率:30.9%2009-05-28 10:38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最初没有宗派的门户之见,后来由于翻译事业的逐渐鼎盛,佛典的大量译成,以及佛教思想家对于佛法的分类判摄,才有宗派的出现。

┌—成实宗—————————空宗│┌—小乘—┤│ ││ └—俱舍宗—————————有宗│││ ┌—三论宗(涅盘)—————空宗佛教—┤ │ 巢│ │ 天台宗(摄论)—————空宗│ 巢││ │ 唯识宗(地论)—————空宗│ ││ │ 华严宗—————————有宗└—大乘—┤│ 南山宗—————————空宗.有宗││ 净土宗—————————有宗││ 禅宗——————————空宗│└—密宗——————————空宗.有宗参考资料:/%BA%AE%CC%B6%C7%EF%CF%A6/blog/item/6d00a30e1b6996 e736d122a1.html匿名回答采纳率:12.8%2009-05-28 10:47中国佛教十个宗派回答人的补充 2009-05-28 11:37网页 /news/show.aspx?id=225&cid=36释法建回答采纳率:15.3%2009-05-28 11:34释迦佛言:佛教分为两宗三乘。

禅宗介绍

禅宗介绍

经文之六
• 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 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 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 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 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 火急速去,不得迟滞。思量即不中用。见性 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 得见之众得处分。”退,而递相谓曰:“我 等众人,不须澄心用意作偈,将呈和尚,有 何所益?神秀上座,现为教授师,必是他得。 我辈谩作偈颂,枉用心力。”余人闻语,总 皆息心。咸言:“我等已后。依止秀师。何 烦作偈?”
六祖慧能
• 六祖慧能大师是真正意义上禅宗的开山祖 师,是禅宗的源头。
《坛经》的得名
• 六祖慧能在广州光孝寺由该寺的方丈印宗 法师为其受戒。受戒之处有个戒坛,此戒 坛传说是南朝刘宋时期一个叫求那跋陀罗 三藏法师的印度高僧所建。这位印度高僧 对中国佛教贡献很大,翻译了许多佛经, 他说光孝寺地方很好,并立碑预言说后世 有肉身菩萨在此受戒。
经文之九
• 复两日,有一童子,于碓坊过,唱诵其偈。惠 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虽未蒙教授,早 识大意。遂问童子曰:“诵者何偈?”童子曰: “尔这猎獠不知。大师言,世人生死事大,欲 得传付衣法,令门人作偈来看。若悟大意,即 付衣法,为第六祖。神秀上座于南廊壁上,书 无相偈。大师令人皆诵,依此偈修免堕恶道; 依此偈修,有大利益。”惠能曰:“上人,我 此踏碓。八个余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 至偈前礼拜。”
华严宗
• 法藏大师创立华严宗,借鉴天台、三论及 玄奘的瑜伽学说,但其物标“别教一 乘”“法界缘起无尽”则殊胜无匹。他把 生死、涅槃、真俗、本末,因果等种种二 相分别,全都归入“法界缘起”,点出了 “因彻果海,果彻因缘”这一令人观止的 宏大精深的菩萨境界。从教理出发,依据 人们思想所能达到的理境,华严宗可以说 是登峰造极,无与伦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佛教哲学之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公元581年,隋朝的建立了统一到国家,公元618年,李渊建唐,隋唐时期,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为了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出现了佛、道、儒三教并存的局面。

伴随着当时寺院经济的发展(辛替否曾说:“七分天下之财而佛有七八分”),佛学研究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先后形成了如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等佛教教派。

佛教哲学本质上是一种宗教伦理学说,其根本宗旨是宣扬人生是苦,涅槃极乐。

其目的是让人们从现实的苦难中解脱出来,追求来世,达到成佛的理想境界。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天台宗,天台宗的始祖为龙树,但事实上,天台宗真正的开创者确是智顗,因他常住浙江天台山,故名天台宗,但又因为其创立该宗的依据是印度的《法华经》,因此天台宗也称为法华宗。

在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宗教注重义理,北方的宗教重视禅定,天台宗把南北方的宗教结合起来,提出了“止观并重”、“定慧双修”的宗教主张,止就是禅定,观即是义理,并主张要从世俗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进入“泥洹”也即“涅槃”——成佛的理想境界,必须坚持止观并重、定慧双修。

其主要观点是“三谛圆融”、“一心具三千”。

“三谛圆融”是从“一心三观”发展而来的。

“一心”即是“一念”,指人的心理活动的最短时刻。

“三观”即假观、空观和中观,指的是观察、分析世界的方法。

所谓三谛,就是三观。

并认为空、假、中三者并无区别,一念
便可以同时具足三种看法,因此,空、假、中三者,只要悟到其一,便可悟到其它二者,三者本是一体,互不妨碍,所以叫“三谛圆融”。

所谓“三千”,即“三千世界”,也就是佛教心目中的整个世界。

只要有一点点主观思维的活动,便会产生出三千种世界,千差万别,包罗万象的三千世界都存在于“一念心”中,都只不过是“一念心”的产物。

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接下来是唯识宗。

唯识宗由我们所熟知的唐代名僧玄奘以及其弟子窥基所建立。

又因他们曾长期住在长安的慈恩寺,因而又称慈恩宗(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雁塔村)。

唯识宗强调“万法唯识”、“唯识无境”说。

他们首先把世界分为“我”和“法”两大部分,认为“我”指生命的主体,如人的情欲、意志等自我意识活动;“法”指事物及其规律,如山河大地、人的肉体等。

他们认为“我”和“法”都不是客观的存在,都是虚假的现象,都是空的。

因为他们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识”变现出来的。

他们把“识”分为八种,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

前五识相当于我们所说的感觉,。

第六识相当于我们所说的知觉,是对感觉的综合。

第七识又称思量识,具有思考衡量的作用,它是联系前六识与第八识的桥梁。

第八识最重要,它含藏诸法“种子”,故称种子识或藏识,也叫根本依,因为它是前七识赖以成立的根本和依据。

根据唯识宗的说法,第八识所藏的诸多种子中按照同异来分,有共相种子和不共相种子。

共相种子变现出的相分人人感觉相同,如山
河大地。

不共相种子变现出的相分则各人感觉不同,如同一种声音,有人以为悲,有人以为喜。

这些种子若按性质划分,则可分为“有漏种子”(污染的、恶的种子)和“无漏种子”(清净的、善的种子)。

人们要想超凡入圣,只有通过累世的宗教修养,使污染的种子变为清净的种子,即转“识”成“智”,这样也就达到了成佛的境界。

因此,在修行成佛的途径上,唯识宗主张累世修行,而不赞同顿悟成佛之说(禅宗主张顿悟成佛)。

但是,唯识宗认为,人的一生行为的后果都被记录在第八识所保存的种子中。

认为人们的现世遭遇,都是前生行为的结果,而现世的行为,又是来生遭遇的原因。

人们受苦受难的根源,不是在于统治阶级的剥削与压迫,而是在于自己的行为。

很显然,唯识宗的这套理论,完全是为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秩序服务的。

唯识宗还提出“三性说”,一是“遍计所执性”,是指一般人对事物及其性质差别的看法。

二是“依他起性”,即依各种因缘而生起。

三是“圆成实性”,获得关于事物真实本性的认识,就叫做“圆满”。

有了这种“圆满”的认识,并能成就种种佛教上的功德,就叫做“圆成实性”。

人们通过修炼,使自己的意识达到“圆成实性”,那么灵魂就可以得到解脱,从而成为“佛”了。

然后介绍一下华严宗。

华严宗的实际创始人是唐代的法藏,他曾被武则天赐号“贤首大师”,因此,又称贤首宗,又因该宗宣扬“法界缘起论”,所以又称法界宗。

华严宗最大的贡献就是提出并阐述了“四法界”的宗教哲学学说,即“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

“法界”是指包含理和事及其相互关系的总相、总称。

“理”是指事物的本性、本体,“事”是指万事万物。

事法界是指形形色色的现象世界(杂),所谓理法界是指清净的本性世界(纯),这两种世界相互包容而无妨碍(纯杂无碍)就叫理事无碍法界,各种事物之间也相互包容而无妨碍叫做事事无碍法界。

在四法界中,华严宗着重讲了“理事无碍法界”和“事事无碍法界”。

它认为,理是事的本性、本体,事是理这一本性的显现,两者相互统一而不相互妨碍,这就如同水与波互相交融,塑造金狮子的金体与金狮子相融为一体一样,所以叫理事无碍。

既然事事物物都是理的体现,或者说由于千差万别的事物的本性即理都是同一的,所以事物之间也是互相包容、互不妨碍的。

因此,华严宗又把理事之间这种无碍的关系,概括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一”是指本体,“一切”指各种各样的复杂现象。

从金狮子这方面说,狮子有眼耳口鼻毛等,这是“一切”但都是金的,这是“一”;从金的这方面看眼耳口鼻毛没有差别,因此“一即一切”。

也就是同一本体显现为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事物,这就是“一即一切”。

千差万别的事物都归结为统一的本体,这就是“一切即一”。

因此也可以说,任何一个事物都包括一切事物,每一事物都包含有其他事物。

最后是我们最熟悉的禅宗。

“禅”的意思是静虑,即安静的沉思。

南北朝时期,印度僧人菩提达摩来到中国,曾在嵩山少林寺面壁9年,称为修壁观,自成一套禅法。

达摩以一领木棉袈裟作为传法信物传给
了慧可,慧可传僧粲,僧粲传道信,道信传弘忍,弘忍传慧能,称为六祖。

禅宗真正成为有力的宗派,是从慧能开始。

他一改从达摩到弘忍的以禅定、读经为本的认为人生来就有“清净心”(佛性)的神学,提倡“顿悟”成佛说,他首先充分肯定了人人皆可成佛的先天的内在根据,即“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

“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坛经•般若第二》)。

然后禅宗以“心”为本体,提出了心生万法的观点,心虽然能包容一切,但心本身却是空虚的,有知有识是心的作用,只有用心(心生)的时候万象才显现出来。

心的主宰是性,心只是性的临时寄居处,心和性的关系如地和主人一样。

心之所以能产生并认识万法,就象地上生长五谷靠人耕种一样。

心性是精神,万法是客观事物和现象。

心生万法,也就是精神产生物质。

这是一种非常明显的唯心主义观点。

在禅宗看来,既然万法都是心生的,因而是不真实的,所以,只有向内心追求,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

禅宗认为人类的痛苦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他要在现实世界中追求什么,这正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因此说:“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眼前。

”(《坛经•疑问品第三》)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如何成佛的问题上,禅宗提出了“三无”的主张和“顿悟”之说。

所谓“三无”,即慧能所说的“无念”、“无相”、“无住”。

“无念”即不动心,不起念。

“无相”是使心没有任何相状,与外物接触时,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不产生任何表象。

“无住”即不要执着,不要放在心上,因为万法都是无常无住,有生有灭的。

只要没有
任何思虑,不持任何观点,自由自在,使心常空虚寂静,就是佛国。

根据上述原则,禅宗便把佛教的修行,归之为修心,修心即可达到“三无”,从而也就显现出自己先天具有的本性即佛性,这就叫做“见性成佛”。

从这种“三无”、“见性成佛”之说出发,必然导出出世、解脱途径的“顿悟”主张。

这是因为,人人先天具有的本性即佛性,是不可分割的。

所以,对佛性只能是一次去领悟和把握,不是逐次可以达到的。

同时,消除妄念又只能依靠自心觉悟,所以,人人只要在刹那间觉悟,便可立地成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