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文献学 提要的名词解释

文献学提要的名词解释文献学是一门研究文献的学科,它涵盖了文献的收集、整理、鉴定、传播和利用等方面。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文献作为人们获取知识和文化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学术研究、保护文化遗产以及推动社会进步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文献学关注的是文献的收集。
文献的收集是文献学研究的基础,它涉及到如何获取到全面准确的文献资料。
在过去,人们主要通过图书馆、档案馆等渠道收集文献,而现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在线数据库、电子图书等渠道更加便捷地获取文献资料。
但同时,互联网的信息泛滥也给文献的收集带来了挑战,如何在海量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文献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其次,文献学强调的是文献的整理与鉴定。
文献的整理是指对收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类、分类、编目等操作,使之更加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便于查找和利用。
而文献的鉴定则是对文献的真实性、可信度和学术价值进行评估。
文献学家通过分析文献的来源、作者、出版机构等信息,对其进行鉴别和评价,以确保所收集到的文献能够真实可靠地支持学术研究。
第三,文献学探讨的是文献的传播与利用。
文献的传播是指将文献资料向社会进行广泛传递和推广。
在过去,文献的传播主要依赖于出版社、期刊等传统媒体渠道,而如今随着电子出版、自媒体等新媒体的兴起,文献的传播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
文献学家研究和探索如何借助新媒体手段,将文献快速、准确地传递给用户。
同时,文献的利用则是指将文献资料运用到学术研究、教育教学、社会决策等各个领域。
文献学家研究如何更加有效地利用文献,推动学术创新和社会发展。
总之,文献学作为一门对文献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从收集、整理、鉴定到传播和利用等多个维度来理解和分析文献的作用和价值。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文献学的研究越发重要,它不仅对于学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了保护和传承人类的文化遗产做出了积极贡献。
文献学的发展不仅关乎个体的学术素养,更是整个社会知识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的推进,相信文献学在未来仍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人类的进步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杜泽逊·文献学重点知识

文献学概要题型: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的概念文献:“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最初郑玄、朱熹把文献分解成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后来概念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献学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扩大,现在所谓的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也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2、文献学研究的范围:文献本体的研究、文献的实证、整序与典藏、编纂、传播;即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包括对文献的载体材料、形制、传抄和印制方式、文献类型的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版本、校勘、真实性辨伪、完整性辑佚问题;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 也包括藏书史研究、书评学等;文献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对文献的载体材料的研究;甲骨、金石、竹简、绢帛、纸张等对文献的形制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研究;对文献的传抄和印制方式写本、拓本、刻本、活字本的研究;对文献的类型经学、宗教、总集、别集、地方志、丛书、宗谱等的研究等;文献实证研究: 文献实证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问题:版本、校勘;解决文献内容的真实性问题:辨伪;解决文献内容的完整性问题:辑佚△文献学的任务一般任务:文献整理最终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意义:全面认识文献,快速筛选文献,能够对不同版本进行鉴别,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加工整理供自己和他人使用;对史实和历史常识有更多了解,为历史、文学的专业研究提供技术保障;第二章:文献的载体1、文献的载体有哪些1、甲骨2、金石3、竹木4、简帛5、纸张6、电子2、甲骨文发掘及重要研究着作及意义△概念:殷商时期刻在龟甲骨或动物骨上的记录占卜的象形文字,记录了纪年、帝王世系、祭祀、战争在内的丰富资料;是我国最早的系统文字;清代光绪年间发现,至今出土约十至十五万件;甲骨文之父王懿荣;刘鹗铁云藏龟第一部;孙诒让契文举例研究第一人;甲骨文发掘:甲骨文是1899年由金石收藏家王懿荣首先发现并开始收藏的;他去世后,他所收藏的1000多片甲骨为刘鹗所得,刘氏又继续收集,约得5000片,并选择其中部分自己完好者于1903年出版铁云藏龟,这是我国着录甲骨文的第一部书;此后,罗振玉、王国维等又继续搜访,编印了殷墟书契、殷墟书契菁华、殷墟书契前编、后编、续编等书;从1928年到1937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用现代考古学方法进行了十多次发掘,相继编印出版了殷墟书契甲编、殷墟书契乙编;1959年,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综合各家之书,编了一部大型的甲骨文献图书甲骨文合集,为人们研究甲骨文提供了可靠的文献依据;除了殷商时的甲骨文外,周代的甲骨文在20世纪时也有发现;甲骨文发掘主要分两个时期,即早期乱掘时期和1028年以后科学发掘时期;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外现存甲骨韩拓片约14-15万片,其中单字约4500个,有不到一半的字被识读,有一些字的释读学者们有分歧,有大量的字目前还难以认识;重要研究着作:1、铁云藏龟清代刘鹗辑;是第一部汇集甲骨文材料的专书;2、契文举例清代孙诒让研究甲骨第一人撰;是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专着;3、殷墟书契罗振玉辑4、殷墟书契考释罗振玉撰5、殷墟书契甲编董作宾编6、殷墟书契乙编董作宾编甲骨文的文献价值意义:甲骨文的主要价值有两方面,一是语言文字学价值,而是殷商史研究价值;1、语言文字价值;在甲骨文发现以前,研究古文字主要依赖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提供的是秦统一中国后实行的小篆字体;许慎对文字形体构造的解说也只能以小篆为依据,自然会有错误;甲骨文的发现,由于提供的文字材料极其丰富,使我们能看到比小篆早一千数百年的系统汉字字形四千多个,说文所无之字,大大丰富了古文字的数量;甲骨文的发现,为世人提供了距今三千多年的象形文字汉字系统在整个人类文字历史上,其意义都是伟大的;2、殷商史研究价值;在甲骨文发现以前,关于商代历史,我们主要靠史记·殷本纪来了解;但殷本纪是否可信一直是一个问题;甲骨文发现后,王国维首先利用甲骨文资料系统考证殷商史,不仅可以补史书之空白,证史书某一部分之可信,而且还可以纠史书之误讹,同时引导历史研究者自觉遵守“二重证据法”,引起治学方法上的进步,其在殷商史研究中的价值显而易见;△甲骨四堂: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郭沫若鼎堂、董作宾彦堂3、金文文献汇集、考释的着作及意义△概念:我国先秦时期称铜为金,金文主要指镂刻或熔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当然也有少量其他金属,如铁器、金银器等;其时代主要是商周秦汉,以周代最多,战国晚期被铁器取代;如毛公鼎有497字;宋吕大临考古图,乾隆敕编西清古鉴等;汇集、考释的着作:1、考古图十卷,宋代吕大临撰;吕氏考古图体例谨严,分类与考证多有可取,保存了宋代存世的许多青铜器图形、铭文、收藏、出土等资料,因此深为金石考古界所重;2、金石索十二卷,清代冯云鹏、冯云鹓兄弟撰;此书汇刻铜器、时刻及其他器物于一编,内容丰富,取材较为严格,在清代金石学者着述中成书较早,颇为世重;3、西清古鉴四十卷、西清续鉴甲编二十卷、西清续鉴乙编二十卷、宁寿鉴古十六卷;清代乾隆欶撰;4、三代吉金文存二十卷,罗振玉编;5、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郭沫若撰;金文文献的学术价值意义:1、语言文字资料;金文在研究汉字发展脉络和规律中具有举足若轻的作用,对我们认识古汉字面貌、研究汉字的演变发展、探究古字古义,有着无可估量的作用,另外,青铜器铭文有些是押韵的,韵文是研究音韵学的重要材料;而青铜器铭文作为商周时期的文章,对我们研究商周时期的文法也是了不起的原汁原味的材料;2、释读及考订传世文献的佐证;金文资料有助于我们正确释读纸面文献,如尚书、诗经等,同时能帮助我们订正古书的错误,考证古书产生的年代;3、古史资料;特别是商周史研究不可或缺的材料,如友多鼎记载的对少数民族的战争;4、近世出土简帛文献马王堆、银雀山等至少五个及价值△概念:简,指简牍,竹木制成的长条用绳连为册,用于书写;椟则为木质方版,用于写信或上奏,也用于其他内容的文字记载;帛是丝织品,用于书写;我们所说的简帛文献,是对简牍文献和缣帛文献的概括;近世出土简帛文献:1、马王堆汉墓帛书;1973年12月长沙马王堆三号西汉墓出土;2、银雀山汉简;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出土;3、江陵秦简;1993年江陵王家台片十五号秦墓出土竹简;4、江陵汉墓简牍;1983年12月至1984年1月从江陵张家山三座西汉早期墓中出土;5、敦煌汉简;甘肃敦煌、玉门、酒泉汉代烽燧、驿置遗址出土的简牍;6、曾侯乙墓竹简;1978年发掘,地点在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墓主为战国早期曾国国军曾侯乙;简帛文献的价值:1、佚籍复出;大批古佚书的出土,使我国一部分古籍佚而复出,丰富了古文献的内容,解决了某些学术上悬而未决的问题,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新资料、新课题;2、考校释读传世古籍;传世古籍的简帛古书写本的出土,为考证古书的时代及真伪、校补古书讹脱、释读古书文义提供了可靠的最新依据,大大推动了古文献学的深入研究;3、历史资料宝库;大批不属于古籍的文书、遣策、历谱、药方等,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历史资料;4、文字学资料;出土简帛文献为我们提供了战国至秦汉间汉字形体的资料,为研究战国文字、秦汉文字提供了大量素材;5、书籍制度史实物;出土简帛为我们了解古代书籍形态有特别重要的意义;5、石刻文献要籍及价值至少五个△概念:刻在石头上的文字和图画;石刻文字极为丰富,主要分碣、摩崖、碑;石刻文献要籍:1、集古录十卷,宋代欧阳修撰;这是今存最早的金石学着作;2、金石录三十卷,宋代赵明诚撰;★3、语石十卷,清代叶昌炽撰;这是一部笔记体的石刻通论性专着;4、金石萃编一百六十卷,清代王昶撰;5、石刻题跋索引,杨殿珣撰;本书为检索历代石刻题跋出处的索引工具书;6、隶释二十七卷,隶续二十一卷,宋代洪适撰;石刻文献的价值:1、史料价值;石刻资料可以补史之阙、正史之谬;2、文学价值;石刻文字,就文体而言,包罗甚广,但仍以传记文最丰富,因为墓碑、墓志数量最大,无非为人物立传;其中名家佳作甚多,是传记文学的宝库;3、文字学和书法价值;历代碑刻,有古文、篆、隶、楷各种字体,而且保存了数量相当大的别体字,这是研究汉字发展演变的重要资料;至于书法,临摹古代碑刻拓本,更是习用的方法;4、经学和宗教史料;我国儒家经典有刻石的传统,研究历代石经,成果很多,是经学和金石学的交叉学科;另外, 佛经刻石也很多,这些佛经有不少刻经题记,是重要的佛教史料;第三章:文献的形成于流布1、文献的形成方式:文献的形成方式大体可归纳为着、述、编、译四种;着,也叫“作”、“造”、“着作”;古人对着作要求很高,强调“无本于前”、“前始未有”;述:强调“古已有之”,有所承因;说文:“述,循也;”即遵循之义;开创者为作,遵循者为述;但述并不止于简单的继承,对于前人的创造,要有消化、理解领会过程,使之更为完善;传、注、义疏编:又叫纂、辑;根据一定体例缀辑旧文,其重要特点是原始条文都是其他文献的原文,不加改窜,一般要求注明出处;辑佚也属编纂范围;最常见的编纂成果有总集如诗经、楚辞、昭明文选、玉台新咏、乐府诗集、类书如初学记、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永乐大典、丛书如汉魏丛书、四库全书、四部丛刊等;译:就是翻译;把一种语文的文献转换成另一种语文的文献;它与着、述、编都不同,是一种独特的文献形成方式 ;我国文献由翻译而来者为数甚多,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三方面:佛典翻译始于东汉,唐代佛教进入全盛期;最早的佛经汉译本四十二章经;鸠摩罗什和玄奘法师、学术翻译主要是西方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书籍的汉译、文学翻译;2、文献的流传方式:文献形成之后,就要流布;流布的方式主要有:讲唱、镌刻、抄写、印刷、摄影、微机输及激光扫描等;讲唱,是最早也是至今仍很重要的文献流布方式;在文字产生前,人类文明已经存在,人类的历史只能靠口耳相传,其中神话和长篇史诗较为常见,进入阶级社会,又产生了长篇叙事诗;长篇史诗和长篇叙述诗都靠少数聪明人背诵下来并讲唱给别人听以达到流布和流传的目的;镌刻,就是把文献用文字刻在某种载体上;甲骨、金属、石头上都可镌刻文献;抄写,在印刷术发明以前,举凡帛书、简策、纸,以及国外的莎草纸、羊皮纸、贝叶,这些载体上的文献都是写上去的;即使在印刷术发明以后,很多文献仍靠抄写来达到流布的目的;许多古书仅有抄本传世,可见抄写即使在印刷术普及后仍是文献的重要流布方式;印刷是一种大量复制文献的方法,比抄写大大进步;早期是手工操作,后来是机械操作,是我国发明的;关于印刷最早的记载应是唐玄奘普印普贤像的事迹;摄影是西方人发明的,现在各大图书馆的善本正在拍成微缩胶卷,便于保护文件,又便于复制、阅读;微机输入、激光扫描是目前流行的流布方式;3、四库全书的抄本及收藏P246四库全书,清代乾隆欶编,请乾隆内府抄本;文渊阁本三千四百六十一部七万九千三百零九卷;先藏清宫,后移台北故宫博物院;文津阁本三千五百九十种七万九千八百九十七卷;先藏沈阳故宫,后移甘肃;文澜阁本三千五百零三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先藏避暑山庄,后移北图;文源阁本,在圆明园,清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毁;文汇阁本,在扬州大观堂,太平军毁;文宗阁本,在镇江金山寺,太平军毁;先通行者为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又据商务本缩印;★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1、历代官府的收藏概况:官府文献收藏从文献有了文字记载以后就应当开始了,早期收藏情况已难以考察,现在可知的从商代开始;商代的甲骨文据专家统计,出土约有十万至十五万片,而且主要是在安阳小屯殷墟,从科学发掘情况看,是有意存放的;周代文献更加丰富,文献的收藏管理更趋制度化,设官吏掌管;秦统一天下后,图书亦有专门藏所,有专门之官典守;我国封建社会的皇家藏书制度的建立是在汉朝;自汉代起,历代封建王朝都设有掌管藏书的官吏;西汉官府藏书空前丰富,而且进行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系统整理;东汉官藏图书亦极丰富,且有专门官员在专门机构管理、校勘;东汉藏书之处:兰台、东观、石室、仁寿阁、辟雍、宣明、鸿都等;东汉政府调整藏书机构的最大贡献是成立秘书监,使藏书机构取得了相对独立的地位;三国时期,官府亦六艺文献收藏于管理;魏晋南北朝天下大乱,战火不熄;国家藏书旋聚旋失;魏时藏书于秘书省中、外三阁;南朝梁、齐两朝除在宫内文往殿藏书外,另辟华林园专藏佛典;西晋秘书监荀勖和东晋着作郎李充创图书按经、史、子、集分类的四部分类法,对历代图书整理和藏书产生了重大影响;隋唐时期,天下统一,经济繁荣,文化发展;国家藏书机构更加完善,藏书数量激增;隋代官府藏书的管理机构是秘书省;隋代国家藏书成就突出:一是大规模地开展了文献收集、整理、录副工作,使国家藏书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二是对藏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写出了一批着作;唐代主要继承隋,开元时期,唐代藏书量达到高峰;唐代秘书省仍为管理国家藏书的主要机构;唐代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的是新设的一些藏书机构,主要有弘文馆、史馆和集贤院;唐三馆宋初沿袭唐代旧制,设三馆:史馆、昭文馆、集贤院,称西馆;太平兴国二年977,建三馆书院,名崇文院,将西馆藏书迁入院中贮藏;两宋仍以秘书省作为国家图书的管理机构;两宋国家藏书机构在图书搜集、整理、利用方面成就突出;首先是编制了许多国家藏书目录;其次是充分利用藏书,具体承担了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文苑英华等大型类书、总集的编纂任务; 再次是南宋初秘书少监程俱撰写了麟台故事,南宋秘书监陈骙编中兴馆阁书目以及佚名撰写的中兴秘阁续录,对两宋国家藏书事,进行了一次系统总结;元代帝王亦重视藏书,由秘书监管理;明代帝王亦重视藏书;明代初年,藏书主要在文渊阁;清代政府承袭了明宫廷的全部藏书,国家藏书发展到了我国古代国家藏书的全盛时期,清代藏书最盛时是乾隆时期;清代的宫廷藏书最着名的就是所谓“四库七阁”;清末,学部成立京师图书馆,即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前身;进入民国,各地大都有了公共图书馆;△综上所述,历代国家藏书有如下一些特点:首先,各朝都设有专门的机构来从事国家藏书的管理工作;其次,国家藏书一般都继承前朝国家藏书,并能采用征集、收购、组织专人抄写等方法来迅速增加藏书量;藏书内容,秦代以前,多为文书档案,两汉扩大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等六类图书,魏晋以后为经、史、子、集四类,并通过部类的扩充与调整容纳新出之书;自汉代以后,历代多编有国家藏书目录,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国家藏书及管理水平;再次,国家藏书事业受到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明显;最后,国家藏书的普遍缺点是难以流通,无异于帝王之私有财产,最后不免散佚;2、历代着名的藏书家3、明代常熟三大藏书楼收藏及流传情况:明朝末年江苏常熟三大藏书家楼:赵琦美的脉望馆,钱谦益的绛云楼和毛晋的汲古阁;脉望馆藏书丰富,不仅校抄了大量秘本,而且广泛搜罗古今典籍,及民间俗文学;抄校辑集的元明两代稀见杂剧剧本古今杂剧,今存国家图书馆,被誉为研究我国戏剧史的宝库;校刊的仲景全书,为研究伤寒的最好版本;脉望馆书目实开近世着录残宋本先例,大量的校跋文字成为后人鉴定版本的重要依据,并引发后人对藏书理论进行总结研究;绛云楼藏书非常丰富,设有大书柜73个,宋刻孤本多贮其中;清朝顺治年间不慎发生火灾,藏书大部被毁;钱谦益将残书赠给族孙钱曾;钱曾藏书处早年有“述古堂”,晚年有“也是园”;他辑的述古堂藏书目和也是园书目共着录藏书六千余种;钱曾去世后,其书尽归泰兴季振宜;毛晋的“汲古阁”广收宋、元刻本,抄录罕见秘见,其“影宋钞”为天下所重;藏书多达84000余册,是历代私藏最多的一家,流布也甚广;着名的有十三经、六十种曲、文选、津逮秘书等;4、天一阁P74、澹生堂P79、胡应麟P77、周永年P87、卢文弨P86、朱彝尊P84、吴骞P89、黄丕烈P91、傅增湘P99、郑振铎P102天一阁:浙江宁波范钦创建的“天一阁”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该阁建于嘉靖四十至四十五年公元1561—1566年;范钦性喜藏书,海内异本,无不购藏于阁内,生前积书达七万卷之多;范钦和他的后代立下了“书不可分”“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家训;并对保管阅览天一阁藏书制定了十分严格的规定;天一阁现收藏各类古籍近30万卷,其中藏书以明代地方志和进士题名录等史料性书籍居多且最为珍贵;据统计,天一阁原藏省、府、州、县志有435种,比明史、艺文志着录的还要多,现在还存268种;澹生堂:澹生堂是明末最着名的藏书楼之一,其主人是明代着名藏书家祁承火业;有澹生堂藏书约、澹生堂书目行世;书目着录藏书九千余种,十万余卷,在当时罕见其匹;澹生堂抄本亦十分珍贵,用蓝格纸,版心下有“澹生堂抄本”五字,颇有流传;同时,澹生堂还注重收藏戏曲;在祁承爜死后十几年,发生明末战乱,澹生堂藏书开始散失;辗转至今,澹生堂旧本已星散各家,寥寥无几;上世纪50年代,澹生堂佚书数十百册于绍兴复出,多为祁氏世守之自着书、明代乡试录及明刻戏曲总集;其多数尽归北京图书馆,残零则归浙江图书馆;5、明清代着名抄本6、清末四大藏书楼及图书流传1、铁琴铜剑楼——国图、上海、常熟;常熟瞿绍基2、海源阁四经四史之斋——北京图书馆、山东图书馆;山东杨以增3、皕宋楼藏宋书二百余种——静嘉堂书库;归安陆心源4、八千卷楼中国清代杭州藏书楼——南京图书馆;钱塘丁丙能体现宋代藏书之多的:体现私家藏书之多的——“私家目录学史上的双璧”:郡斋读书志南宋学者晁功武编纂与直斋书录解题南宋着名学者陈振孙编纂体现国家藏书多的——太平御览、太平广记7、图书散佚的原因:根据张三夕中国古典文献学、吴枫中国古典文献学、张舜徽中国文献学中关于文献亡佚原因的介绍,现将文献亡佚的原因总结如下:1、天灾人祸及战乱;书厄的出现,一般都与急风暴雨似的阶级斗争、民族斗争、社会动乱相关,也与强大的水、火、虫蛀等自然灾害有关,与管理不善有关;2、统治者个人主观原因,暴力禁毁;3、古人重德轻艺;凡是涉及技艺方面的书籍,人们总是不加重视,因而导致了典籍的易于散亡;4、重文词,轻朴学;由于封建社会的士大夫,重视文词,鄙弃朴学,对于词藻华艳的作品,极感兴趣;朴实说理的书籍,反为人所疏忽;5、书籍重修后原书亡佚;由于事物不断向前发展,某些编录名物的书籍,各为它的时代所局限,后人凭借它原有的材料,加以重修;重修的书盛行,而原书便废;6、因人废言;由于着书的人犯了罪,伏了法,或者身败名裂,为社会所不齿,因之对它的着述,也就由疏远而遗弃以至于散亡;7、私人收藏;由于封建社会里,某些私人收藏家特别是对海内的孤本“讳莫如深”,不轻易给人知道,这自然给书籍带来了灾害;同样有些官书不向社会流传,只在朝廷中存放,视为秘籍,一遇灾祸,定亡无疑;8、出书技术落后;在古代传播文字的工具没有完备时,所有书籍全靠手写,因此人们对抄录的书籍是有所选择的,两种以上相近的图书,若有一部删繁存简足以概括多种内容的书籍出现,便大家都传抄此书,而抛弃其他各家了;有些因部头过大传抄不易,也就不存于世了;9、图书自然淘汰7、永乐大典的价值及其散佚:永乐大典共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明解缙、姚广孝等人奉明成祖之命修成,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一部类书;内容涵盖经史子集以及天文、地志、阴阳、医卜、释道、技艺等古今图书七、八千种,保存了不少宋元以前的书籍;体例是依照洪武正韵的韵目,“以韵统字,用字系事”;价值:1、永乐大典“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各韵分列单字后会汇集与该字有关的天文、地理、人事、名物以及诗文、词曲等资料,对名物器什、山川地形,皆绘有精致的插图;这为我们查找各方面史料带来极大方便;2、写诗要对偶,又要用典,有出处;永乐大典作为类书可发挥查诗文语句典故之用;3、校勘、考订古书;古籍在流传过程中,容易出现翻刻、抄写的错误,永乐大典类书则可以帮忙校改;如明清流传的水经注错误较多,尤其经文与注文混淆,戴震在四库馆利用永乐大典本重校水经注,基本恢复了其本来面貌,成为善本;近人王国维亦尝用永乐大典本水经注与通行本相校;4、辑佚;古籍在流传中容易散佚掉,类书因为是大量摘引古书而成,保存了大量逸文逸篇,所以是辑佚书的重要来源;现在虽然只存残卷,仍不断有人从中辑出佚书;现存大典中尚存方志约七百多种,另外科技、医学、文学书籍亦很可观;明清靖末年张四维参与重抄永乐大典,从中抄出名公书判清明集、折狱龟鉴,当是利用永乐大典辑佚书之史;但总而言之,永乐大典主要用途是辑佚和校勘;散佚:1、战乱;书厄的出现,一般都与急风暴雨似的阶级斗争、民族斗争、社会动乱相关;永乐大典惨遭浩劫,大多亡于战火,被许多外国侵略者掠夺去;2、天灾人祸;文献的散佚也与强大的水、火、虫蛀等自然灾害有关,与管理不善有关;如光绪二十六年庚子事变,翰林苑被人放火焚烧,无数图书、书版包括永乐。
杜泽逊·文献学-重点知识整理word版本

文献学概要题型: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的概念文献:“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
最初郑玄、朱熹把文献分解成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
后来概念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献学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扩大,现在所谓的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也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
2、文献学研究的范围:文献本体的研究、文献的实证、整序与典藏、编纂、传播。
即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
包括对文献的载体材料、形制、传抄和印制方式、文献类型的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版本、校勘)、真实性(辨伪)、完整性(辑佚)问题。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
也包括藏书史研究、书评学等。
(文献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对文献的载体材料的研究。
(甲骨、金石、竹简、绢帛、纸张等)对文献的形制(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研究。
对文献的传抄和印制方式(写本、拓本、刻本、活字本)的研究。
对文献的类型(经学、宗教、总集、别集、地方志、丛书、宗谱等)的研究等。
文献实证研究: 文献实证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问题:版本、校勘;解决文献内容的真实性问题:辨伪;解决文献内容的完整性问题:辑佚△文献学的任务一般任务:文献整理最终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意义:全面认识文献,快速筛选文献,能够对不同版本进行鉴别,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加工整理供自己和他人使用。
对史实和历史常识有更多了解,为历史、文学的专业研究提供技术保障。
对校名词解释文献学

对校名词解释文献学
文献学是一门研究文献的学科,它涉及到对各种类型的文献的
收集、整理、分类、研究和保护等方面。
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书籍、期刊、报纸、手稿、档案、电子文献等各种形式的文献。
首先,文献学关注文献的收集和整理。
这包括对各种类型的文
献进行系统的收集和整理,建立文献目录、索引和数据库,便于人
们查找和利用文献资源。
文献学也研究如何鉴别和鉴定文献的真伪、真实性和可信度,以确保文献的质量和可靠性。
其次,文献学研究文献的分类和编目。
通过对文献进行分类和
编目,可以使文献资源更加有序和易于管理。
文献学研究不同的分
类体系和编目规则,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需求和目的进行文献分类
和编目。
此外,文献学也关注文献的研究和分析。
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和
分析,可以了解到文献中所包含的知识和信息,揭示文献背后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
文献学研究文献的形成、传播和影响,探讨
文献与社会、文化、学术等方面的关系。
此外,文献学也关注文献的保护和保存。
由于文献具有重要的
历史和文化价值,文献学研究如何对文献进行合理的保护和保存,
以防止文献的丢失和损坏。
文献学研究文献的保存技术和方法,包
括数字化技术在文献保护和保存中的应用。
总之,文献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到文献的收集、整理、分类、研究和保护等方面。
通过文献学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
利用各种类型的文献资源,促进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
文献学名词解释

文献以各种技术手段,把一定的信息内容记录到一定的载体上形成的存储型传递媒介。
“文献”一词出自于“《论语·八佾》篇中。
最初,“文”与“献”是两个词,“文”,指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献”,指多闻熟悉掌故的人。
后来融合为一,泛指有史料价值的文章和图书。
1983年7月2日发布的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把文献规定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据此文献不但包括现代图书馆的全部馆藏,也包括了档案馆、博物馆、声像馆及情报中心所收藏的全部馆藏。
文献具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
内容指文献所包含的思想、知识和信息;形式指思想、知识和信息赖以依附的物质载体。
文献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有力工具之一。
文献具有存储信息、传递信息两大基本功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献的传递作用更为明显。
文献的存储是手段,传播是目的。
文献的种类很多,按载体的不同可分为:印刷型文献、缩微型文献、声像型文献、计算机阅读型文献;按性质和加工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按记录内容和用途的不同可分为:图书、期刊、科技报告、会议文献、专利文献、标准化文献、政府出版物、学位论文、产品样本等等现代文献的社会功能:文献是记录人类知识的最重要手段。
文献是人类进行科学交流、传播知识的重要工具。
文献是人类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重要依据。
文献是衡量某一学科、某一组织、某一国家和世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
《别录》西汉刘向撰,中国目录学的开山之作。
汉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以宫中藏书颇有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由刘向等对搜集来的各种异本进行校勘,条别篇章,编订目次,写定书名。
每校完一书,刘向就撰写一篇书录,介绍著者生平,学术源流,并评论其思想和价值,称之为《叙录》。
汇集诸书《叙录》别编成书,名为《别录》。
历时20余年,完成《别录》20卷, 原书亡于北宋,《隋书》及新、旧《唐书》的《经籍志》有著录,今有清人的辑佚本。
《七略》书目名。
类书名词解释文献学

类书,是古代的一种工具书,多为分类整理文献资料,包括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科学等方面的资料。
类书将各类资料分门别类地加以编排,以便查阅和征引。
文献学则是研究文献的产生、流传、整理与利用的学科,涉及文献的分类、编目、鉴定、保管和利用等方面的知识。
文献学旨在揭示文献的本质和规律,帮助人们有效地利用文献,促进学术交流和发展。
因此,可以说类书是古代文献学中的一种重要工具和研究对象,而文献学则是对包括类书在内的所有文献进行研究的学科。
文献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文献学【名词解释】1.《三体石经》2.《穆天子传》【老师笔记】“信史”,即可信的历史。
《穆天子传》虽然影响很大,但传说的成分更多。
因此,它不是信史。
【百度解释】记述周穆王事迹而带有虚构成分的传记作品。
又名《周王传》﹑《周穆王游行记》,是西周的历史神话典籍之一。
作者不详。
为晋咸宁五年(279)汲县民盗掘魏襄王墓所得竹书之一。
共6卷。
前5卷记周穆王驾八骏马西征之事﹔后1卷记穆王美人盛姬卒于途中而返葬事﹐别名《盛姬录》。
后虽有人疑为伪书﹐但一般认为它是周穆王至魏襄王间的传闻记录。
西晋初年(太康二年),在今河南汲县发现一座战国时期魏国墓葬,出土一大批竹简,均为重要文化典籍,通称“汲冢竹书”,竹简长二尺四寸(古尺),每简四十字,用墨书写。
其中有《穆天子传》﹑《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后合并为至今流传的《穆天子传》。
由荀勖校订全书六卷。
3.善本善本最早是指校勘严密,无文字讹误,刻印精美的古籍,后含义渐广,包括刻印较早、流传较少的各类古籍。
实际上,真正的善本仍应主要着眼于书的内容,着眼于古籍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
善本的完整定义:(1)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或抄写的图书。
(2)明代刻印、抄写的图书(版本模糊,流传较多者不在内)。
(3)清代乾隆及乾隆年以前流传较少的印本、抄本。
(4)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印行的图书。
(5)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6)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及较少见的刻本、抄本。
(7)辛亥革命前的有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抄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抄本。
(8)在印刷上能反映我国印刷技术发展,代表一定时期印刷水平的各种活字本、套印本,或有较精版画的刻本。
(9)明代印谱,清代集古印谱,名家篆刻的钤印本(有特色或有亲笔题记的)。
4.类书【老师笔记】类书指抄录古代书籍中的词、句、段、篇,进行分类编排,以供查阅、检索(录)的工具书。
文献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甲骨文甲骨文,是指一种契刻在龟壳或动物骨骼上的文字,也叫契文、卜辞、龟甲文字、殷虚(墟)文字。
1899年甲骨文最早发现于河南安阳城郊的小屯村一带(即古代的殷墟),以后在山西、陕西等地也曾发现过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是商代后期的一些占卜和记事文字(以后人们又发现了先周和西周时代的甲骨文),其内容几乎涉及到了当时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每一方面,包括政治、军事、社会、生产、日常生活、天文历法、医学等等。
每一片甲骨文从一字到数十字不等。
甲骨文主要是一种王室档案,它虽然具有图书的某些性质,但并不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图书。
金文金文主要是指古代契刻或铸造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也称钟鼎文、铜器铭文。
青铜器在古代是一种极受时人珍视的器具,它主要用来作礼器(即祭祀时所用的器物)、乐器(其实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礼器)、兵器和一般生活用具。
每当有重大事件发生,当事的贵族一般都要铸造青铜器,并在其上铸造或契刻下事件的过程,以昭告子孙,并使子孙后代永远宝藏。
这些铸造或镌刻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甲骨文盛行的商代。
在商周时代,金文也是一种记载和保存当时历史的主要形式,它的字数不等,少则一字或一个符号,多则数百字。
同甲骨文一样,金文也具有图书的某些性质,但并不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图书。
石鼓文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它镌刻10个鼓状的石头上,唐代被人们发现于陕西凤翔的原野之上,内容是歌咏秦国国君游猎情况的四言诗。
石鼓文的时代现在还不能完全肯定,大约是春秋或战国时代的遗物。
简牍简,即竹简,是指写了文字的竹片;牍,即木牍,是指写了文字的木片。
就古代文献所记而言,简专指竹简,牍则专指木牍,但在实际上,简也可以是木片制成,牍也并非都是木制的。
一般而言,简主要用于书写内容较多的文字,而牍则主要是用来书写契约和信函。
若干简编缀在一起的称为策(册)。
简策的产生及其使用的时间很长,至少从殷商时代起就有了简策,至魏晋时人们仍在继续使用简策,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是其使用的全盛期。
(完整版)文献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甲骨文甲骨文,是指一种契刻在龟壳或动物骨骼上的文字,也叫契文、卜辞、龟甲文字、殷虚(墟)文字。
1899年甲骨文最早发现于河南安阳城郊的小屯村一带(即古代的殷墟),以后在山西、陕西等地也曾发现过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是商代后期的一些占卜和记事文字(以后人们又发现了先周和西周时代的甲骨文),其内容几乎涉及到了当时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每一方面,包括政治、军事、社会、生产、日常生活、天文历法、医学等等。
每一片甲骨文从一字到数十字不等。
甲骨文主要是一种王室档案,它虽然具有图书的某些性质,但并不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图书。
金文金文主要是指古代契刻或铸造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也称钟鼎文、铜器铭文。
青铜器在古代是一种极受时人珍视的器具,它主要用来作礼器(即祭祀时所用的器物)、乐器(其实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礼器)、兵器和一般生活用具。
每当有重大事件发生,当事的贵族一般都要铸造青铜器,并在其上铸造或契刻下事件的过程,以昭告子孙,并使子孙后代永远宝藏。
这些铸造或镌刻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甲骨文盛行的商代。
在商周时代,金文也是一种记载和保存当时历史的主要形式,它的字数不等,少则一字或一个符号,多则数百字。
同甲骨文一样,金文也具有图书的某些性质,但并不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图书。
石鼓文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它镌刻10个鼓状的石头上,唐代被人们发现于陕西凤翔的原野之上,内容是歌咏秦国国君游猎情况的四言诗。
石鼓文的时代现在还不能完全肯定,大约是春秋或战国时代的遗物。
简牍简,即竹简,是指写了文字的竹片;牍,即木牍,是指写了文字的木片。
就古代文献所记而言,简专指竹简,牍则专指木牍,但在实际上,简也可以是木片制成,牍也并非都是木制的。
一般而言,简主要用于书写内容较多的文字,而牍则主要是用来书写契约和信函。
若干简编缀在一起的称为策(册)。
简策的产生及其使用的时间很长,至少从殷商时代起就有了简策,至魏晋时人们仍在继续使用简策,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是其使用的全盛期。
避讳名词解释文献学

避讳名词解释文献学
文献学是一门研究和分析各种类型的文献和文化资料的学科。
它研究文献的起源、发展、保存、分类、传播和使用等方面的问题。
文献包括书籍、期刊、报纸、手稿、电子文献等不同形式的记录和保存信息的载体。
文献学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文献的起源与发展:研究文献的起源、演变和发展过程,了解文献和书籍的历史背景,以及文献对于人类知识的贡献和影响。
第二,文献的保存与分类:研究如何有效地保存、管理和分类各种类型的文献,使其更易于访问和利用。
第三,文献的传播与使用:研究文献如何在不同的环境中传播和使用,如何有效地传递知识和信息。
第四,文献的评价和价值判断:研究如何评价文献的质量和价值,以及如何进行知识的验证和鉴别。
文献学在学术界和图书馆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帮助研究者了解和掌握现有的研究成果和知识,为研究提供必要的背景资料和理论支持。
同时,文献学也为图书馆和档案馆等机构提供了管理和组织文献的方法和技术。
文献学的研究成果对于知识产权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和社会发展等领域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完整版)文献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甲骨文甲骨文,是指一种契刻在龟壳或动物骨骼上的文字,也叫契文、卜辞、龟甲文字、殷虚(墟)文字。
1899年甲骨文最早发现于河南安阳城郊的小屯村一带(即古代的殷墟),以后在山西、陕西等地也曾发现过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是商代后期的一些占卜和记事文字(以后人们又发现了先周和西周时代的甲骨文),其内容几乎涉及到了当时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每一方面,包括政治、军事、社会、生产、日常生活、天文历法、医学等等。
每一片甲骨文从一字到数十字不等。
甲骨文主要是一种王室档案,它虽然具有图书的某些性质,但并不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图书。
金文金文主要是指古代契刻或铸造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也称钟鼎文、铜器铭文。
青铜器在古代是一种极受时人珍视的器具,它主要用来作礼器(即祭祀时所用的器物)、乐器(其实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礼器)、兵器和一般生活用具。
每当有重大事件发生,当事的贵族一般都要铸造青铜器,并在其上铸造或契刻下事件的过程,以昭告子孙,并使子孙后代永远宝藏。
这些铸造或镌刻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甲骨文盛行的商代。
在商周时代,金文也是一种记载和保存当时历史的主要形式,它的字数不等,少则一字或一个符号,多则数百字。
同甲骨文一样,金文也具有图书的某些性质,但并不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图书。
石鼓文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它镌刻10个鼓状的石头上,唐代被人们发现于陕西凤翔的原野之上,内容是歌咏秦国国君游猎情况的四言诗。
石鼓文的时代现在还不能完全肯定,大约是春秋或战国时代的遗物。
简牍简,即竹简,是指写了文字的竹片;牍,即木牍,是指写了文字的木片。
就古代文献所记而言,简专指竹简,牍则专指木牍,但在实际上,简也可以是木片制成,牍也并非都是木制的。
一般而言,简主要用于书写内容较多的文字,而牍则主要是用来书写契约和信函。
若干简编缀在一起的称为策(册)。
简策的产生及其使用的时间很长,至少从殷商时代起就有了简策,至魏晋时人们仍在继续使用简策,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是其使用的全盛期。
解题名词解释文献学

解题名词解释文献学
解题名词解释文献学,作为一种独特的研究方法,旨在更全面地探索和解释文学世界中的名词,以便进行系统探讨和研究。
因此,解题名词解释文献学是一种能够重点考虑,提取和研究文学中反复出现的主题词语,从而最终建构出文献语汇表的方法。
解题名词解释文献学通过研究早期文献的语言,努力揭示文献的脉络,并分析出文献中的名词的本义、暧昧义和传统义,从而弥补文献中的空缺。
其主要原则是,只有在文献的历史内容中,才能真正理解文献的中心意义和众多词汇的内涵。
解题名词解释文献学认为,名词本身不仅是一种语言,而且也是一种思想,是一种关于文献历史与文献现实背后,潜在思想、价值观念或概念的体现。
因此,解题名词解释文献学不仅仅是对文献中出现的名词,而且还包括关于该词语的历史、演变、形成和发展的深入研究。
解题名词解释文献学运用实证方法,凭借历史记载和诸多实际实例来推断、解释和证明文献的特定用词的含义,将许多未曾明确的名词概念换算成抽象的概念,从而使文献变得更加清晰易懂。
此外,解题名词解释文献学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它可以揭示当前社会就某一主题而产生的新词汇,并将其融入论文中,以形象生动地表达文献中未被涉及的词汇,从而给人以更加完整的文学指导。
解题名词解释文献学是对某一话题的深度研究,在洞察语言本质、认识文献背后的文化精神的同时,也能增加学术认知,及时发现文献
中的知识缺陷,更有效地开展研究。
解题名词解释文献学通过仔细研究文献中出现的词汇,将读者带入文献的历史文化背景,形成自己对文献的深入理解,从而拓展学术空间,更好地看待生活与文学。
中医文献学常考的名词解释

中医文献学常考的名词解释中医文献学是研究古代中医文献的学科,它涵盖了中医学术史、经典文献、古籍文化等多个方面。
在学习中医文献学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名词和术语,下面就来解释一些常考的名词。
1. 经典在中医文献中,经典是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古代中医文献,如《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
这些经典是中医学的基础,是传承和发展中医学的重要依据。
2. 古籍古籍是指古代书籍,包括中医文献学中的中医经典、医药学著作,以及与医学相关的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书籍。
古籍是了解古代医学思想、疾病诊疗方法等的重要来源。
3. 方书方书是记载医药方剂的书籍,它主要包括药方和药物的配伍、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方书在中医学研究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不仅能够了解古代医药的发展和应用,还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4. 注释注释是对经传、方剂等古籍进行解释和说明的文献形式。
在中医文献研究中,注释是理解古籍内容和思想的重要工具,它可以帮助读者解决遇到的疑问,阐明古籍的意义。
5. 校勘校勘是指对古籍进行考证和校订的过程。
中医文献学中的校勘主要包括对古代中医文献的版本比对、排比校对等工作。
通过校勘可以消除文献中的错误和疑点,还原古代文献的原貌。
6. 评述评述是对中医经典、古籍的评价和说明,它是对古籍的内容、作者、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判的过程。
在中医文献学中,评述是学者对古籍深入研究的一种表现形式。
7. 妙用妙用是指古代医药方剂的特殊应用。
在古代医书中,很多方剂都有一定的妙用,即某些方剂对某些特定病症的效果特别好。
了解方剂的妙用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和借鉴。
8. 奇方奇方是古代中医中的特殊疗法和治疗方法。
奇方往往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特殊性,可以用于一些难治性疾病的治疗。
了解奇方可以为医生提供解决疑难病症的思路和方法。
9. 藏书阁藏书阁是古代存放书籍的地方,是中医文献学研究的重要场所。
在古代,中国的各个大学或书院都设有藏书阁,收藏了大量的中医经典和古籍著作。
文献学的名词解释

文献学的名词解释文献学是一门研究文献的学科,它关注文献的产生、流传、保存和利用等方面。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文献学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在本文中,我将对文献学中一些重要的名词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门学科。
1. 文献(Literature)文献是指人类创造的各种书籍、手稿、文章、论文、报告、档案等各种文字资料。
它承载着人类的思想、知识和文化,是研究的重要基础。
文献可以分为口头传统的和书面传统的两类,又可以根据内容分为学术文献、非学术文献等。
2. 文献的分类(Classification)文献的分类是对文献进行整理和归类的过程。
根据不同的标准,文献可以被分为多个类别。
一般来说,可以根据文献的载体类型(如书籍、文章、手稿等)、内容(如文学、历史、科学等)、学科领域(如哲学、社会学、数学等)等进行分类。
通过分类,研究者可以更加方便地查找和利用文献资源。
3. 文献的索引(Index)文献的索引是对文献内容进行提取和编制索引的过程。
索引是一个按照一定规则进行排列的文献目录,它可以帮助读者更快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资源。
常见的索引方式包括作者索引、主题索引、关键词索引等。
有效的文献索引可以提高文献的利用效率,提供更好的信息检索服务。
4. 文献的标引(Abstracting)文献的标引是对文献内容进行分析和提炼的过程。
标引通常包括对文献的主题、关键词、作者、出版信息等进行分析和提取。
标引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文献的内容,帮助读者对文献进行初步了解,并帮助文献的分类和索引工作。
标引是文献学中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文献利用效果的关键。
5. 文献的引证(Citation)文献的引证是指在学术论文或其他文献中引用其他文献的过程。
引证可以作为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也可以用来表明自己工作的基础。
引证需要按照一定的格式进行,常见的引证方法包括现代语言协会(MLA)、美国心理学协会(APA)等。
正确的引证可以增加论文的可信度,同时也方便读者查找被引文献。
文献学期末考试参考

(一)名词解释1、文献:所谓的文献,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古人最初把文献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指书面材料,即文章或典籍,另一部分指口头材料,即贤人所讲述的材料。
后发生变化,专指典籍和文字资料。
(《辞海》定义文献为: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
……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如历史文献.后指与某一学科有关的重要图书资料.如医学文献。
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以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
《辞源》则定义:文,指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献,指熟悉掌故的人。
……后指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
)2、文献学:文献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文献"概念的自然延伸,或者说“文献”的学问化、学科化就形成了“文献学”郑鹤声、郑鹤春先生最早提出“文献学"概念:“续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
叙而述之,故曰文献学。
(赵国璋、潘树广主编的〈文献学辞典>解释文献学为:“即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的专门学科。
在我国通常有两个含义,一指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学(或称古典文献学),即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含目录、版本、辨伪、校勘、注释,编纂和辑佚等)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一指现代文献学.)3、总集:总集是汇集了两个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和多个朝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一般来说,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如《文选》便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
(后面的简答题作进一步介绍)4、别集:别集是相对总集而言的,它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一般分他人编集和作者自编两种.其体例主要是分类、分体、编年三种。
分类即按作品的内容来分类编排,如《门类增广十注杜工部诗》;分体即按作品的体裁或文体来编排,如《李太白文集》;编年即按作品写作年代顺序来编排,如《稼轩词编年笺注》。
古典文献学 复习资料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5*4 简答2*10 标点翻译20 修改判断20 文学辨伪20 校勘(字词、历史、重要依据)201 .文献”定义文指文章;献指贤(贤才),谓博学多闻、娴熟掌故之人,约相当于今日之谓“活字典”。
(文章、典策)文献”由“典籍与贤才”到专指“典籍” 。
(贤才、秉礼之贤大夫)现代定义:“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价值或与某学科相关的图书文物资料。
今为记录知识的各种载体的统称,即以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如竹帛、纸张、胶片、磁带、磁盘、光盘等)。
”2 “古典文献学”定义古典文献学: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
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的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利用和保存文献资料。
版本、目录、校雠(校勘)等为传统文献学的主要部分。
3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趋向其研究对象包括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
1980s以来,古典文献学出现一些新的趋向,分支文献学和专科文献学受到重视,如文学文献学、文学批评文献学、文献目录学等。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古典文献。
古典文献,一般指“五四”运动以前用雕版、活字和手抄的古籍文献,同时包括文书、卷册、碑铭、拓本等。
凡是近代铅印出版物以外的文字材料,均属古典文献的范畴以内。
4 古典文献学的知识范围古典文献学的主要范围:目录、版本与校勘古典文献学的其他内容:辨伪、辑佚、标点、注译、检索等5 古典文献学的意义大而言之,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国家历史政治文化之重大意义。
小而言之,对个人了解历史文化,从事学术研究,文献学均为基础必备之知识。
6 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1)先秦两汉古典文献学的主要成就①孔子及其弟子(子夏等)文献整理之功②秦及楚汉之交对文献的破坏③西汉对文献的恢复与整理(刘向、刘歆父子等)④司马迁特殊的文献整理贡献⑤后汉郑玄等大儒的文献整理⑥熹平(173-178)石经:最早之官定儒家经本(2)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五代古典文献学的主要成果①魏晋南北朝文献破坏与整理(破坏:西晋灭亡;萧梁灭亡。
文献学名词解释

文献以各种技术手段,把一定的信息内容记录到一定的载体上形成的存储型传递媒介。
“文献”一词出自于“《论语·八佾》篇中。
最初,“文”与“献”是两个词,“文”,指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献”,指多闻熟悉掌故的人。
后来融合为一,泛指有史料价值的文章和图书。
1983年7月2日发布的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把文献规定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据此文献不但包括现代图书馆的全部馆藏,也包括了档案馆、博物馆、声像馆及情报中心所收藏的全部馆藏。
文献具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
内容指文献所包含的思想、知识和信息;形式指思想、知识和信息赖以依附的物质载体。
文献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有力工具之一。
文献具有存储信息、传递信息两大基本功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献的传递作用更为明显。
文献的存储是手段,传播是目的。
文献的种类很多,按载体的不同可分为:印刷型文献、缩微型文献、声像型文献、计算机阅读型文献;按性质和加工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按记录内容和用途的不同可分为:图书、期刊、科技报告、会议文献、专利文献、标准化文献、政府出版物、学位论文、产品样本等等现代文献的社会功能:文献是记录人类知识的最重要手段。
文献是人类进行科学交流、传播知识的重要工具。
文献是人类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重要依据。
文献是衡量某一学科、某一组织、某一国家和世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
《别录》西汉刘向撰,中国目录学的开山之作。
汉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以宫中藏书颇有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由刘向等对搜集来的各种异本进行校勘,条别篇章,编订目次,写定书名。
每校完一书,刘向就撰写一篇书录,介绍著者生平,学术源流,并评论其思想和价值,称之为《叙录》。
汇集诸书《叙录》别编成书,名为《别录》。
历时20余年,完成《别录》20卷, 原书亡于北宋,《隋书》及新、旧《唐书》的《经籍志》有著录,今有清人的辑佚本。
《七略》书目名。
文献学名词解释

文献学名词解释文献学是研究文献及其性质、特点、传承、保存、整理、利用等问题的学科。
下面是一些与文献学相关的重要名词的解释:1. 文献:文献是指人类社会各个领域创造的包括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形式的各类记载性资料。
文献可以分为原始文献和再版文献,原始文献是指首次发表或创作的资料,再版文献则是在原始文献的基础上进行再版、再整理或再编撰的资料。
2. 文献的性质:文献的性质包括文献的形态特点、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形态特点指文献的具体物理形态,如纸质文献、电子文献等;自然属性指文献记录了人类社会生产、科学研究、文化创造等各个领域的知识和经验;社会属性指文献是人类社会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载体,具有社会历史的特定性和社会意义。
3. 文献的分类:文献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按照内容可分为科技文献、人文文献、社会科学文献等;按照载体形式可分为纸质文献、电子文献等;按照出版标志可分为正式文献和非正式文献等。
4. 文献的传承:文献的传承指将文献的原始内容、形态特点和性质传递给后人。
文献的传承可以通过印刷、复制、翻译、编纂等形式进行。
传承文献需要重视文献的保存与保护,以及文献的传播和传承机制的建设。
5. 文献的保存与整理:文献的保存与整理是指将文献整理、分类、存放、保护等工作。
保存与整理工作可以通过建立文献馆、图书馆、档案馆等机构来实施,也可以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手段进行。
6. 文献的利用:文献的利用是指通过学术研究、教学、文化创作、社会实践等方式充分利用文献的内容和信息。
文献的利用可以通过阅读、引用、引证、分析等方法进行。
7. 版本学:版本学是研究文献流传过程中不同版本的形成和发展的学科。
版本学通过对文献的版本比较、校勘、考订等方式,揭示各个版本之间的差异与联系,还原文献的原貌,判断版本的真伪和价值。
8. 纪录学:纪录学是研究信息管理和文献档案事业的学科。
纪录学主要包括信息记录、检索、组织、展示、保护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旨在研究如何高效地管理和利用文献信息。
文献学名词解释

文献学名词解释1.《三体石经》【老师无笔记,此为百度解释】《三体石经》建于公元241年(三国魏齐王曹芳正始二年),因碑文每字皆用古文、小篆和汉隶三种字体写刻,故名。
石经刻有《尚书》、《春秋》和部分《左传》,是继东汉《熹平石经》后建立的第二部石经。
《三体石经》在中国书法史和汉字的演进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穆天子传》【老师笔记】“信史”,即可信的历史。
《穆天子传》虽然影响很大,但传说的成分更多。
因此,它不是信史。
【百度解释】记述周穆王事迹而带有虚构成分的传记作品。
又名《周王传》﹑《周穆王游行记》,是西周的历史神话典籍之一。
作者不详。
为晋咸宁五年(279)汲县民盗掘魏襄王墓所得竹书之一。
共6卷。
前5卷记周穆王驾八骏马西征之事﹔后1卷记穆王美人盛姬卒于途中而返葬事﹐别名《盛姬录》。
后虽有人疑为伪书﹐但一般认为它是周穆王至魏襄王间的传闻记录。
西晋初年(太康二年),在今河南汲县发现一座战国时期魏国墓葬,出土一大批竹简,均为重要文化典籍,通称“汲冢竹书”,竹简长二尺四寸(古尺),每简四十字,用墨书写。
其中有《穆天子传》﹑《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后合并为至今流传的《穆天子传》。
由荀勖校订全书六卷。
3.善本【老师无笔记,此为百度解释】善本最早是指校勘严密,无文字讹误,刻印精美的古籍,后含义渐广,包括刻印较早、流传较少的各类古籍。
实际上,真正的善本仍应主要着眼于书的内容,着眼于古籍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
善本的完整定义:(1)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或抄写的图书。
(2)明代刻印、抄写的图书(版本模糊,流传较多者不在内)。
(3)清代乾隆及乾隆年以前流传较少的印本、抄本。
(4)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印行的图书。
(5)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6)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及较少见的刻本、抄本。
(7)辛亥革命前的有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抄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抄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学【名词解释】1.《三体石经》2.《穆天子传》【老师笔记】“信史”,即可信的历史。
《穆天子传》虽然影响很大,但传说的成分更多。
因此,它不是信史。
【百度解释】记述周穆王事迹而带有虚构成分的传记作品。
又名《周王传》﹑《周穆王游行记》,是西周的历史神话典籍之一。
作者不详。
为晋咸宁五年(279)汲县民盗掘魏襄王墓所得竹书之一。
共6卷。
前5卷记周穆王驾八骏马西征之事﹔后1卷记穆王美人盛姬卒于途中而返葬事﹐别名《盛姬录》。
后虽有人疑为伪书﹐但一般认为它是周穆王至魏襄王间的传闻记录。
西晋初年(太康二年),在今河南汲县发现一座战国时期魏国墓葬,出土一大批竹简,均为重要文化典籍,通称“汲冢竹书”,竹简长二尺四寸(古尺),每简四十字,用墨书写。
其中有《穆天子传》﹑《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后合并为至今流传的《穆天子传》。
由荀勖校订全书六卷。
3.善本善本最早是指校勘严密,无文字讹误,刻印精美的古籍,后含义渐广,包括刻印较早、流传较少的各类古籍。
实际上,真正的善本仍应主要着眼于书的内容,着眼于古籍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
善本的完整定义:(1)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或抄写的图书。
(2)明代刻印、抄写的图书(版本模糊,流传较多者不在内)。
(3)清代乾隆及乾隆年以前流传较少的印本、抄本。
(4)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印行的图书。
(5)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6)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及较少见的刻本、抄本。
(7)辛亥革命前的有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抄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抄本。
(8)在印刷上能反映我国印刷技术发展,代表一定时期印刷水平的各种活字本、套印本,或有较精版画的刻本。
(9)明代印谱,清代集古印谱,名家篆刻的钤印本(有特色或有亲笔题记的)。
4.类书【老师笔记】类书指抄录古代书籍中的词、句、段、篇,进行分类编排,以供查阅、检索(录)的工具书。
【百度解释】所谓类书,就是采摭群书,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随类相从而加以编排,以便于寻检、征引的一种工具书。
5.丛书【老师笔记】丛书指把各种不同的书,原封不动地汇编在一起,然后冠以总名。
【百度解释】由很多书汇编成集的一套书,按一定的目的,在一个总名之下,将各种著作汇编于一体的一种集群式图书,叫丛书,又称丛刊、丛刻或汇刻等。
形式有综合型、专门型两类。
6.目录【老师笔记是目录学】指研究目录工作形成,发展的一般规律,对目录工作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的学科叫“目录学”。
【书本概念】目,就是篇目、条目的意思;录,就是著录、记载的意思。
把书名一条条记录下来,就成了书籍的目录。
【百度解释】目录是书籍正文前所载的目次,是揭示和报道图书的工具目录是记录图书的书名、著者、出版与收藏等情况,按照一定的次序编排而成,为反映馆范、指导阅读、检索图书的工具。
7.敦煌学【笔记】1900年,王道士发现藏经洞;1902年,叶昌炽做莫高窟藏经洞的报告;敦煌文献记载隋唐到清朝的内容,王维国第一人研究敦煌学。
【百度解释】敦煌学是指以敦煌遗书、敦煌石窟艺术、敦煌学理论为主,兼及敦煌史地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是研究、发掘、整理和保护中国敦煌地区文物、文献的综合性学科。
与徽州学和藏学齐名,是中国的三大区域文化之一。
8.版本【笔记】以写本、勘本、抄本、印本、批校本等各种形式的图书作为研究对象的叫“版本学”。
【百度解释】最初指一种书籍经过多次传抄、刻印或以其他方式而形成的各种不同本子。
随着时代的发展,版本也开始应用于影视、软件等事物上。
“版”是简牍时代以木制作的书籍的一种形制,印刷术发明后,用以印刷书籍的木版也称版。
书称“本”。
【百度详细解释】1.同一书籍因编辑、传抄、印刷、装订等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本子。
2.印本。
与写本相对。
3.同一类东西在不同的载体上所表现出的不同样子。
9.战国文字【无笔记】【百度解释】战国文字,是战国时期不同地区使用的汉字的统称。
是指春秋末年至秦统一以前这段历史时期内,齐、燕、韩、赵、魏、楚、秦等国曾使用过的一种古文字。
它是汉字发展史中上承春秋金文,下启秦汉篆隶的重要环节。
10.籀文【无笔记】【百度解释】汉字的书体名称。
籀文或大篆,春秋、战国间通行於秦国,字体与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构形多重叠。
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
也叫籀书,又称大篆。
起于西周晚年,春秋战国时期行于秦国。
字体与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构形多重叠。
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以小篆为正字,《说文解字》收录的籀文,可称为《说文籀书》。
【简答题】1.类书与辞书有什么区别:类书:指抄录古代书籍中的词句、段、篇、进行分类编排,以供查阅检索的工具书。
辞书:字典、词典和各类专科辞典的统称。
辞书的主要作用是帮助人们在读书学习过程中解决字词的读写、理解和运用问题。
(1)特征不同:类书:①内容上广采博收、包罗宏富②编排上主要以类相从③具有汇编性。
辞书:①汇集词语②以单个词或单个语分别处理③按照执简御繁、便于寻检的原则④按形序、音序、义序等方式编排(2)产生和发展不同:类书:《皇览》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类书。
宋代——类书空前发展明清时期——鼎盛时期。
辞书: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周代的《史籀》是见于著录的最早一部字书。
(3)分类不同:类书:按其内容和编排方式不同,有义系、形系、音系三类。
辞书:1、以义为系的字、词典《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词典2、以形体结构为主的字书以《说文解字》为代表,它是公认的第一部字典。
3、以音韵为系的韵书以《广韵》为代表。
(4)作用和类型不同:①类书的作用:封建社会——为帝王熟悉封建文化,作为治乱兴国,君臣得失的借鉴,以及供读书人作诗文查取典故辞藻之用和士人科举考试之用。
当今——第一,提供各种原始、系统的资料。
第二,校勘古籍和辑录佚文。
②类书的类型按采集范围分,有综合性和专门性两大类。
③辞书的类型字典按功用特点分:综合性和专门性。
词典分为语文性词典和知识性词典两大类。
语文性又可分为综合性和专门性两大类:知识性词典可分为百科性和专科性词典。
2.甲骨文如何断代、分期?在《甲骨文断代研究6例》中,董作宾将盘庚迁殷至纣王灭亡这二百七十三年间的殷墟甲骨文,分为下述五个不同时期。
即:第一期:武丁及其以前盘庚、小辛、小乙、(一世三王);第二期:祖庚、祖甲(一世二王);第三期:廪辛、康丁(一世二王);第四期:武丁、文丁(二世二王);第五期:帝亡、帝辛(二世二王);这五个不同时期,是用下述十项标准研究甲骨文得出的。
世系、称谓、贞人、坑位、方国、人物、事类、文法、字形,书体。
3.类书与丛书有什么异同?类书:抄录古代书籍中的词句、段、篇,进行分类编排,以供查阅、检索的工具书。
丛书:把各种不同的书汇编在一起,再给它编一个总名。
相同:直接取材于众书,并且以原文原貌呈现,没有臆改篡乱的情形。
相异:丛书没有特定的编纂体例,只是将多种著作编印在一起,原书仍各自独立;至于类书则是由各书中选择摘抄材料,分类编次。
4.古本《竹书纪年》的含义是?①《竹书纪年》凡十三篇,相传为战国时魏国史官所作,叙述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历史,按年编次。
②竹书纪年是编年体史书,记载先秦时期的历史,与传统正史记载多有不同,对研究先秦史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竹书纪年又与近年长沙马王堆汉初古墓所出古书近似,而竹书纪年的诸多记载也同甲骨文、青铜铭文相类,可见其史料价值。
③《竹书纪年》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晋国、魏国史官所记之史书,是中国古代唯一留存的未经秦火的编年通史。
它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皆在古代经史之上。
5.类书的功能有哪些?①便于查找史料。
类书按类编排,非常方便查考有关资料。
②帮助今人校勘和考订古书。
由于在流传和翻刻中容易形成讹误,利用类书中保留的原始文献,有助于校订异文。
③有利于今人的辑佚。
类书在编纂过程中,大多直接采录原始文献。
由于兵火水灾等因素,一些图书因此失传。
而类书中保存了有关资料,通过辑录佚文,往往能再现图书内容。
6.古代文献流布方式有:①讲唱:文献通过民间口头传唱出来②镌刻:把文献用某种文字刻在甲骨、龟背、石头或青铜器等上③抄写:将文献传抄在竹简、棉帛、丝绸或纸上④印刷:印刷术的发明使文献得以刊印发行⑤摄影:(自己发挥)7.商周时期铜器铭文种类有:酒器,如爵、觚、尊、壶等食器,如鼎水器,如盘等乐器,如钟、等8. 《竹书纪年》对中国传统学术研究的影响?(1)《竹书纪年》是中国古代唯一留存的未经秦火和汉儒篡改的编年通史,它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皆在古代经史之上。
成为校对古书必须具备的重要参考资料。
(2)纠正了现存史书的谬误,补足历史史实的不足。
如《史记》中关于战国年表中的混乱错误,后世史学家通过《竹书纪年》重定年表,成为重建战国年代学不可或缺的主要依据(3)《竹书纪年》的出土和整理,还刺激了晋代史学的发展,促使了中国史学的独立。
这种学术分类结构的变化对中国传统学术的走向意义深远。
(4)《竹书纪年》的发现,是对以儒家历史观为根基的春秋——左传——国语系统和后世的《史记》——《汉书》系统的一次重大颠覆【论述题】1.传世文献与地下出土文献的关系。
①“传世文献”是指从古时传抄递印下来的文献,一般来说就是各种古籍。
“出土文献”指的是从地下发掘出来的文献(其中包括两种情况:一,文献形成之后,因为种种原因未能传承下来,此后被重新发掘出来;二,该文献仍然存留于世,呗发掘出来的是它较早时代的一个版本。
)②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可以互补互证。
文献流传,历时愈久,愈易失真。
出土文献长期埋藏,因而得以保持较为原始的面貌。
出土文献本身也不一定十全十美,所以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本质上应该是互补互证,不能绝对地分高下优劣。
③出土文献的研究可订正传世文献的讹误,证明传世文献的可靠性,对传世文献有所增益。
④20世纪20年代王国维提倡在古史研究中应用“二重证据法”,即以“地下之新材料”检验补充“纸上之新材料”。
地下材料在先秦秦汉的古籍整理中,有助于研究古籍的源流,包括成书的时代、篇章的分合以及资料的来源等问题。
⑤三重证据法是建立在二重证据法基础上运用三重或多重证据研究历史的考据方法。
在近代之前,传统史家常常只是运用文献记载作为唯一的研究历史的证据材料。
另参考:出土文献与古典文学研究间应是一种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
一方面,出土文献的整理与研究需要古典文学研究的支持、协助;另一方面,古典文学研究需要出土文献不断为其提供新的材料、新的论据以及新的课题。
出土文献是埋藏于地下的文字材料,由于时代和自然侵蚀等原因,今天直接阅读存在相当的困难,必须首先进行辨识和整理。
因为出土文献有相当一部分属于文学或与文学相关的文献,故没有相应的古典文学知识难以进行整理,需要有古典文学研究者的参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