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生理黄疸
宝宝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的区别

宝宝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的区别黄疸是比较常见的新生儿常见症状,而黄疸的病症类型也比较多,通常很多父母都不知道怎么区分。
那么常见的病理性和生理性黄疸有什么区别呢?小编为大家准备了相关的资料,接下来就让小编带大家一睹为快!宝宝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的不同1、出现时间不同生理性黄疸一般出现在宝宝出生后的2-3天。
宝宝皮肤呈现浅黄色,巩膜微带黄色,尿稍黄。
宝宝精神没有不适情况,在第4-6天黄疸最明显。
病理性黄疸一般出现在宝宝出生后的12-24小时内。
或者黄疸消退后又重复出现。
病理性黄疸持续时间明显长于生理性黄疸时间。
2、黄疸出现的程度生理性黄疸一般出现在面部、颈部,皮肤浅黄或者柠檬色,巩膜微黄,尿黄但是尿布不会染色。
病理性黄疸一般较重,呈金黄色,四肢、手心、脚心皮肤都很黄,尿布上也会出现明显染黄颜色。
3、黄疸消退时间生理性黄疸消退一般不超过2周,足月宝宝大多在7-10天黄疸就会消退,早产宝宝可能要延长至出生后第3-4周才会消退。
若2周还没消退或者消退后又出现了黄疸,则是病理性黄疸。
4、宝宝精神状态宝宝如果是生理性黄疸,精神佳,吃奶香,吃奶有力,哭声洪亮。
如果是病理性黄疸,精神差,吃奶不香,吸奶无力,甚至抽风。
一般说来,生理性黄疸无须处理,只要让宝宝多吃母乳,多排尿,就可以排出胆红素,黄疸就会逐渐消退。
若宝宝黄疸黄染程度发展很快,黄染范围大,扩展到四肢,甚至手脚心,就意味着病情严重,若延误治疗很可能会造成脑神经系统不可逆转的损害,所以出现这些异常情况家长要及早带孩子去医院诊治。
生理性黄疸的症状1、早产儿生理性黄疸较足月儿多见,可略延迟1~2d出现,黄疸程度较重消退也较迟,可延至2~4周。
2、黄疸色泽轻者呈浅花色,重者颜色较深,但皮肤红润黄里透红。
3、新生儿一般情况好,无贫血,肝脾不肿大肝功能正常,不发生核黄疸。
4、生理性黄疸轻者呈浅黄色局限于面颈部,或波及躯干,巩膜亦可黄染2~3日后消退,至第5~6日皮色恢复正常;重者黄疸同样先头后足可遍及全身,呕吐物及脑脊液等也能黄染时间长达1周以上,特别是个别早产儿可持续至4周,其粪仍系黄色尿中无胆红素。
新生儿得黄疸是什么原因实用一篇

新生儿得黄疸是什么原因实用一篇新生儿得黄疸是什么原因 1新生儿得黄疸是什么原因新生儿得黄疸是什么原因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生后28天),由于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导致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为特征的病症,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胎儿出生后,由母体内低氧的环境改成体外的`正常环境,多余的红细胞产生大量胆红素,又无法通过没有发育成熟的酶系统来排出体外,只能跟着血液流动到体表,皮肤和巩膜显示出了黄色。
病理性黄疸:先天性缺陷(先天性代谢酶和红细胞遗传性缺陷)、新生儿溶血症、新生儿缺氧和感染、胆道畸形、肠肝循环增加(肠道闭锁,幽门肥厚,巨结肠,甲状腺功能减低,饥饿和喂养延迟)、新生儿肝炎等疾病是病理性黄疸最常见的原因。
黄疸正常值足月宝宝的黄疸正常值不超过221μmol/L(12.9mg/dl),早产宝宝不超过257μmol/L(15mg/dl)。
正常值有一定波动范围,必须根据其他症状表现进行诊断。
大多数新生儿黄疸都不需要治疗,多喂糖水可使黄疸加快消退。
症状严重者,可采用光照疗法,光照治疗是一种通过荧光灯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辅助疗法。
如果经过光照疗法后胆红素水平仍持续升高,就需要进行换血疗法。
黄疸诊断依据生理性黄疸足月儿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高峰,5~7天消退,最迟不超过2周;早产儿多于生后3~5天出现,5~7天达高峰,7~9天消退,最长可延迟到3~4周;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85μmol/L(5mg/dl)。
足月儿为205μmol/L(12mg/dl),早产儿257μmol/L(15mg/dl)定为生理性黄疸的界限。
病理性黄疸生后24小时内出现血清胆红素:足月儿221μmol/L (12.9mg/dl)、早产儿257μmol/L(15mg/dl),或每日上升超过85μmol/L(5mg/dl);黄疸持续时间: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黄疸退而复现;血清结合胆红素34μmol/L(2mg/dl)。
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的区别
1、从出现时间上区分:
生理性黄疸:足月儿(胎龄满37周不满42周的新生儿)生后2~3天出现黄疸;早产
儿(胎龄不足37周的新生儿)生后3~5天出现黄疸。
病理性黄疸:在生后24小时内
即出现。
2、从持续时间上:
生理性黄疸:足月儿4~5天达高峰,5~7天消退,最迟不超过2周;早产儿5~7天达高峰,7~9天消退,最长可延迟到3~4周。
病理性黄疸: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大于2周,早产儿大于4周。
3、从黄疸的程度上:生理性黄疸--黄疸程度较轻,黄疸主要分布在面部及躯干部,而前臂、小腿、手心及足心常无明显黄疸。
病理性黄疸--皮肤呈金黄色,甚至桔黄色,或黄疸遍及全身,手心、足底也有较明显的黄染。
4、从黄疸进展情况:生理性黄疸--黄疸进展较慢,每日胆红素升高< (5mg/dl)。
病理性黄疸--在一天内加深很多,每日胆红素上升大于5mg/dl。
5、从一般情况:生理性黄疸--新生儿一般情况良好,体温正常,食欲好,睡眠、
哭声、精神状态和平常一样,体重渐增,大便及尿色正常。
病理性黄疸:可伴有体温不正常、食欲不佳、呕吐,或精神差、嗜睡、两眼呆滞、吸奶无力、不吃奶甚至出现呻吟、尖声哭叫等。
伴有贫血或大便颜色变淡或呈白色(白陶土样)者;尿液呈深黄色、茶色甚至酱油色。
6、对于黄疸消退后又出现得是病理性黄疸。
必须注意的是,在某些因素作用下,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也可以向病理性黄疸转化。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的区别 分不清楚可能会危及宝宝生命的!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的区别分不清楚可能会危及宝宝生命的!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宝宝中比较危险的病症之一,宝爸宝妈们一定要搞清楚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的区别!一、出现时间不同生理性黄疸: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大多是在宝宝出生2-3天内出现,4-5天最严重。
病理性黄疸: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比生理性黄疸出现得早,通常在24小时内就会出现。
二、持续时间不同生理性黄疸: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持续时间一般是,足月儿持续7-10天,早产儿2-4周的样子。
病理性黄疸: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持续时间较长,远远超过生理性黄疸的持续时间,足月儿大于2周,早产儿超过4周的都是病理性黄疸。
三、出现原因不同生理性黄疸1.血氧分压突然升高宝宝血氧分压的突然升高,使得红细胞破坏过多,致使血清胆红素增加,导致新生儿黄疸。
2.肝功能发育不成熟要肝脏将间接胆红素转化为直接胆红素才能被人体排出,新生儿肝功能不成熟,胆红素的结合以及排出就会缓慢,致使血清胆红素增高,引起新生儿黄疸。
3.肝-肠循环发育不成熟新生儿肝-肠循环不成熟,排入肠道中的直接胆红素过多的被肠道所吸收,致使血清中胆红素增高,导致新生儿黄疸。
4.白蛋白功能差白蛋白运送间接胆红素到肝脏的能力不足,以至于血液中间接胆红素过高,导致新生儿黄疸的出现。
病理性黄疸1.溶血性黄疸因为宝宝与妈妈的血型不合等原因,导致溶血反应,引起的新生儿黄疸。
2.感染性黄疸病毒或者细菌感染使肝细胞功能受损,使得间接胆红素无法很好的转化为直接胆红素被排出体外,引起的新生儿黄疸。
3.阻塞性黄疸由于先天胆道畸形使得肝脏转化间接胆红素的过程受到影响,导致了新生儿黄疸的发生。
4.母乳性黄疸如果新生儿母乳的摄入量不足,会使得宝宝的胎粪排出延迟,直接胆红素排出减少,引起新生儿黄疸。
当母乳中含有较多的β-GD时,会使得肠道中的直接胆红素被水解为间接胆红素,进而被肝脏重新回收,导致肝肠循环的增加,引起黄疸。
四、血清胆红素含量不同生理性黄疸:一般来说,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足月儿经皮胆红素值小于12.9mg/dl,早产儿经皮胆红素值小于15mg/dl。
生理性黄疸的名词解释是

生理性黄疸的名词解释是生理性黄疸的名词解释是什么?生理性黄疸,也称为新生儿黄疸,是指在新生儿出生后前几天内出现的黄疸现象。
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症状,表现为皮肤和眼白部分的黄染。
它是由于大量的胆红素沉积在皮肤组织中造成的,有时也可见于白色组织,例如口腔黏膜和巩膜。
生理性黄疸是在正常的生理过程中发生的,通常是无害的,儿童会在几天或几周内自行消退。
生理性黄疸发生的原因是由于胎儿在母体中的时候,产生的大量胆红素没有得到及时的代谢和排出。
胆红素是红细胞分解的产物,一般会在肝脏中被代谢和排出体外。
新生儿的肝脏功能尚未完全发育,因此无法有效地处理大量的胆红素。
在出生后的几天内,胆红素会逐渐积累在婴儿体内,导致黄疸的出现。
生理性黄疸通常在婴儿出生后的第二至第三天开始出现,达到高峰时期,在第五至第七天,然后逐渐消退。
对于足月婴儿,黄疸出现的时间较短,大约在7-10天内消退。
对于早产儿,黄疸可能会持续较长的时间,但仍然在数周内自行消退。
生理性黄疸通常是对称性的,在全身范围内皮肤呈现黄色。
除了原发因素外,尚存在一些其他因素可能会影响生理性黄疸的出现。
母体与婴儿之间的血型不匹配是一个常见的原因。
当母亲是RH阴性而婴儿是RH阳性时,母体体内的抗RH抗体可引起胎儿的红细胞破坏,导致更多的胆红素释放至婴儿体内。
此外,乳汁摄入不足也可能会导致胆红素的排出速度过慢而加重黄疸症状。
对于生理性黄疸,一般不需要进行特殊的治疗。
在大部分情况下,黄疸会自行消退,而不会对婴儿的健康造成持久的影响。
然而,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黄疸严重程度超过正常范围,或黄疸持续时间较长,可能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医疗干预。
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血液检查,以确定胆红素浓度是否达到需要治疗的水平。
在处理生理性黄疸时,一些简单的措施可以帮助减轻黄疸症状。
经常进行哺乳,以促进胆红素的排出。
如果母乳喂养,确保乳汁摄入量充足,有助于减少胆红素的积累。
另外,让婴儿暴露在阳光下,特别是在早晨或傍晚的柔和阳光下,可以帮助加快胆红素的代谢和排出。
名词解释生理性黄疸

名词解释生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是一种常见的新生儿疾病,也称为黄疸性肝炎。
它是由于新生儿肝脏功能未发育完全,无法及时清除体内的胆红素所导致的。
胆红素是由于红细胞分解产生的一种黄色的化合物,在正常情况下,肝脏会将胆红素转化成为可溶于水的形式,从而通过尿液和粪便排出体外。
然而,由于新生儿肝脏功能尚未发育完全,不能有效地将胆红素转化为可溶性,导致胆红素在体内积累,从而导致皮肤和眼球发生黄疸。
生理性黄疸通常在婴儿出生后的第2至3天开始出现,并在婴儿出生后的第7至10天内逐渐消退。
其主要特征是黄疸的发生,皮肤和眼白变黄。
婴儿的尿液也可能变为深黄色,而粪便则可能呈现较浅的黄绿色。
通常情况下,生理性黄疸不会导致其他明显的症状,婴儿的情绪和食欲也会正常。
生理性黄疸对婴儿的健康一般没有明显的不良影响,不需要特殊的治疗,通常会随着肝脏功能的发育而自行消退。
然而,如果黄疸持续超过两周或者伴有明显的不适症状,就需要引起警惕,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此外,生理性黄疸有时也可能与其他病理性黄疸相混淆,如溶血性黄疸、感染性黄疸等。
因此,在诊断和治疗时需要与医生进行详细的沟通和检查。
总之,生理性黄疸是一种正常的新生儿疾病,由于肝脏功能未发育完全导致体内胆红素的积累,从而引起黄疸。
它通常自行消退,对婴儿的健康没有明显的不良影响。
然而,如果黄疸持
续时间较长或者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就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临床医学:新生儿黄疸特点

临床医学:新生儿黄疸特点
新生儿黄疸特点是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中常考考点。
帮助大家梳理相关内容,以便大家更好地复习和记忆。
新生儿黄疸黄疸是新生儿期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
年长儿或成人出现黄疸都是病理现象,新生儿则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
部分病理性黄疸克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产生胆红素脑病,故应加强对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观察,尽快找出原因,及时治疗。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一般足月儿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5~7天后逐渐消退,最迟不超过2周消退;早产儿多于生后3~5天出现黄疸,5~7天达高峰,7~9天后逐渐消退,最长可延迟至3~4周消退。
足月儿血清胆红素221 mol/L(12.9 mg/dl);早产儿血清胆红素257 mol/L(15 mg/L)。
病理性黄疸出现早、持续久、升得快、退而复现,往往生后24小时以内出现,血清胆红素足月儿220 mol/L (12.9mg/dl),早产儿257 mol/L(15mg/dl)或每日上升85 mol/L(5mg/dl);
【真题再现1】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特点是()
A.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
B.足月儿2周内消退
C.早产儿3~4周内消退
D.血清胆红素8~10mg/dl
E.血清结合胆红素1mg/dl左右
【正确答案】A
【真题再现2】
女,7天,早产儿,两天前出现全身皮肤粘膜发黄,并逐渐加重,测定血清胆红素14mg/dl。
该患儿最有可能的诊断是()
A.新生儿生理性黄疸
B.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症
C.新生儿败血症
D.新生儿窒息
E.新生儿缺血性脑病
【正确答案】A。
新生儿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特点、新生儿黄疸病因机制、高危因素识别、新生儿黄疸干预指征及指南区别

新生儿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特点、新生儿黄疸病因机制、高危因素识别、新生儿黄疸干预指征及指南区别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现象,当血清胆红素值> 85 µmol/L时肉眼即可观察到皮肤黄疸。
胆红素过高需警惕胆红素脑病,可以导致严重后遗症或死亡,早期识别具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并及时干预十分重要。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区分生理性黄疸新生儿早期由于胆红素代谢特点所致,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升高,并除外各种病理因素。
足月儿多在生后2~3 天出现,4~5 天达峰,轻者仅限于巩膜、面颈部,重者延至躯干、四肢,2 周内消退,早产儿消退较慢,可延长到生后2~4 周。
病理性黄疸出现以下情况考虑为病理性黄疸:(1)日龄不足24 h 出现黄疸,血清总胆红素TSB > 102 µmol/L (6 mg/dL);(2)足月儿TSB > 220.6 µmol/L(12.9 mg/dL),早产儿> 255 µmol/L(15 mg/dL);(3)血清结合胆红素> 26 µmol/L;(4)TSB 每天上升> 85 µmol/L(5 mg/dL);(5)黄疸持续时间较长,超过2~4 周,或进行性加重。
新生儿黄疸病因新生儿黄疸的病因、发病机制可概括为胆红素生成过多(溶血性和肝前性)、肝胆红素代谢能力低下(肝细胞性)、胆汁排泄受阻(梗阻性和肝后性)以及肠肝循环特性,表1 新生儿黄疸病因及机制新生儿黄疸识别1、明确病史,关注高危因素新生儿生后均应进行高胆红素血症高危因素的评估。
该指南列举的高危因素较国内共识更加全面,包括:(1)较低胎龄(胎龄< 40 周时,风险随胎龄减少而逐渐升高);(2)生后24 h 内出现黄疸;(3)产科出院前胆红素测量值[经皮胆红素(TcB)/血清或血浆总胆红素(TSB)] 接近光疗阈值接近光疗阈值;(4)明确的各种原因引起的新生儿溶血,或因胆红素增长过快而考虑溶血可能[日龄≤ 24 h 时,增加速度≥ 0.3 mg/(dL·h);日龄>24 h,增加速度≥ 0.2 mg/(dL·h)];(5)产科出院前新生儿已接受光疗;(6)父母或兄弟姐妹有光疗或换血的既往史;(7)有遗传性红细胞疾病家族史;(8)纯母乳喂养且摄入不足;(9)头皮血肿或明显瘀伤;(10)唐氏综合征;(11)糖尿病母亲分娩的巨大儿。
怎么判断黄疸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 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如何治疗

怎么判断黄疸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如何治疗新生儿的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我们知道宝宝生理性黄疸是不需要就医治疗,会随着时间而渐渐消退,但病理性黄疸则需要就医治疗,那么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快速分辨宝宝是生理性的黄疸还是病理性的黄疸呢?一、根据黄疸出现和消退的时间判断1、生理性黄疸在宝宝出生后的第2—3天出现,在4—6天会达到一个黄疸最高值,之后无需医治黄疸便会慢慢下降,7—10天明显消退,通常在宝宝出生后的2周左右黄疸便会完全消退,早产儿不会超过3周。
2、病理性黄疸在宝宝出生后的24小时之内或一到两周出现,之后2—3周持久不退,甚至加重或治疗后反复发作。
一般足月的宝宝如果黄疸2周后不见消退,即可立即就医诊治,可能就是病理性黄疸。
二、根据宝宝出现黄的部位判断1、生理性黄疸黄疸发黄的部位在宝宝的脸部、眼睛和前胸比较明显,但手心和脚心不黄,属于生理性黄疸,家长可先观察,多喂宝宝喝水,促进排便,加快胆红素的排出。
2、病理性黄疸黄疸发黄的部位除了眼睛、脸部发黄,宝宝的身体其他部位也很黄,家长们可通过按压宝宝身体的任何部位,若皮肤呈现是黄色的,那可能就是病理性黄疸了,需要及时就医治疗。
三、根据宝宝的大小便判断1、生理性黄疸如果宝宝是生理性黄疸的,其大小便颜色和拉便次数都正常,颜色是黄色的大便或黑绿色的胎便,每天拉大便次数8次左右,小便颜色淡黄。
2、病理性黄疸如果宝宝是病理性黄疸,可能因为先天性胆道畸形,肝胆出现问题,导致大便颜色突然变白,而且颜色越来越淡,拉便次数也相对减少,小便颜色深黄。
四、根据宝宝的病情判断1、生理性黄疸宝宝除了面部、眼睛较黄以外,其他各方面都表现正常,如吃奶、睡眠、大小便、体温等都不会出现异常的情况,少数宝宝会有轻微的食欲不振现象。
2、病理性黄疸宝宝精神状态没有生理性黄疸的宝宝好,有时宝宝会出现无故哭闹,精神萎靡、嗜睡、吮奶无力、呕吐、拒绝喝奶的症状,双眼往一个方向凝视或惊叫或身体抽搐的反应等。
生理性黄疸的名词解释

生理性黄疸的名词解释生理性黄疸是一种常见的新生儿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和黏膜的黄疸。
下面是对生理性黄疸的名词解释:1. 生理性:生理性黄疸指的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即在婴儿出生后几天内出现的皮肤和黏膜的黄疸,并且没有其他明显的症状。
这种黄疸通常在婴儿1个星期左右自行消退。
2. 黄疸:黄疸是一种临床表现,指的是人体内胆红素水平增高导致皮肤和其他黏膜出现黄色的症状。
黄疸可以分为溶血性黄疸、肝细胞功能障碍性黄疸和胆道梗阻性黄疸等。
生理性黄疸属于肝细胞功能障碍性黄疸。
3. 胆红素:胆红素是一种由红细胞分解产生的黄色色素,是肝脏对红细胞降解产物进行处理并排泄的重要物质。
在生理情况下,人体会产生一定量的胆红素,正常情况下,胆红素通过肝脏分解代谢后从粪便排出。
4. 新生儿:新生儿是指出生后不久的婴儿,一般在0到28天之间。
此时婴儿的生理机能不够成熟,对各种刺激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出现某些特殊的生理现象。
5. 出生后几天内:生理性黄疸通常在婴儿出生后2到3天内开始出现,最常见的是第2至第3天,且在第5至第7天左右逐渐消退。
这是因为胎儿在母体中获得母体的胆红素代谢能力,而出生后需要适应自己独立进行胆红素代谢的过程。
6. 自行消退:生理性黄疸通常不需要治疗,只需要观察和适当的护理措施,如保持婴儿充足的饮食和适宜的日照等。
通常在婴儿1个星期左右会自行消退,不会对婴儿的健康产生长期的不良影响。
7. 婴儿:婴儿是指出生后的2个月到1岁的幼儿。
与新生儿相比,婴儿的生理功能和抵抗能力逐渐增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增强,出现黄疸的概率也较低。
8. 症状:生理性黄疸通常是唯一的症状,表现为皮肤和黏膜的黄疸。
黄疸通常从头部开始,然后逐渐向下扩散,最终影响到全身。
另外,生理性黄疸没有其他明显的症状,如发热、乏力、食欲不振等。
综上所述,生理性黄疸是一种出现在新生儿的正常生理现象,主要表现为皮肤和黏膜的黄疸。
这种黄疸通常在婴儿出生后几天内出现,并且没有其他明显的症状。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

疾病名:新生儿生理性黄疸英文名:neonatal physiological jaundice缩写:别名:physiological jaundice of newborn;发育性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暂时性黄疸ICD号:P59.8分类:儿科概述: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是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所引起,是正常新生儿在生长过程中的一种生理现象。
黄疸是由于体内胆红素的增高引起皮肤、黏膜或其他器官黄染的现象。
成人血清胆红素>34µmol/L(2mg/dl)时,巩膜和皮肤可见黄染,新生儿由于毛细血管丰富,胆红素>85µmol/L (5mg/dl)时才出现皮肤黄染。
新生儿黄疸分生理性黄疸(physiological jaundice)和病理性黄疸两类。
流行病学:约有60%~7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出现生理性黄疸。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通过大量的临床研究和调查,认识到生理性黄疸的程度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不仅有个体差异,也与种族、地区、遗传、性别、喂养方式等有关。
东方人比西方人,美国印第安人比白种人要高。
病因:1.胆红素生成多 胆红素生成较多原因有:(1)红细胞破坏多:胎儿在宫内处于低氧环境,红细胞代偿性增多,但寿命短,出生后血氧含量增高,过多的红细胞被迅速破坏。
(2)旁路胆红素来源多。
(3)血红素加氧酶含量高:在生后7天内含量高,产生胆红素的潜力大。
2.肝功能不成熟(1)肝摄取胆红素能力差:肝细胞内Y、Z蛋白含量不足,使肝对胆红素摄取不足。
(2)肝结合胆红素功能差:肝内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含量低且活力不足,形成结合胆红素的功能差。
(3)肝排泄胆红素功能差:排泄结合胆红素的功能差,易致胆汁淤积。
3.肠-肝循环特点 新生儿刚出生时肠道内正常菌群尚未建立,不能将进入肠道的胆红素转化为尿胆原(粪胆原),且新生儿肠道内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较高,将肠道内的结合胆红素水解成葡萄糖醛酸和未结合胆红素,后者又被肠壁吸收经门静脉达肝脏。
生理性黄疸名词解释

生理性黄疸名词解释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在出生后数天内发生的一种常见的生理现象,由于胆红素代谢的不完全所引起的,表现为皮肤、眼睛和黏膜呈现黄色的症状。
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黄疸的最常见类型,约有60%至70%的新生儿會在出生后数天内出现这种现象。
黄疸是由于新生儿体内胆红素的代谢不平衡导致的,而胆红素是红细胞分解的产物,它会进入血液中并随着血液循环到达肝脏,在肝脏中被转化为胆红素衍生物,然后通过胆汁排出体外。
然而,在新生儿阶段,肝脏的胆红素代谢功能尚不完善,因此可能会出现胆红素积聚而导致皮肤和其他组织出现黄疸的情况。
通常,生理性黄疸在婴儿出生后的两至三天内出现,然后逐渐加重,并在出生后的第七至十天内达到高峰。
此后,黄疸会逐渐减轻,通常在两周或四周内消失。
生理性黄疸的黄色一般从头部开始,然后扩散到整个身体,包括皮肤、眼睛和黏膜。
此外,黄疸可能会影响皮肤下的流动性黄色,通常在肝脏和脾脏中出现增大。
对于大部分新生儿来说,生理性黄疸是一种正常的生理过程,往往不需要特殊处理。
但在一些情况下,黄疸可能超过正常范围,这就需要及时进行监测和干预。
如果黄疸在出生后的第一天内出现,或者黄疸在出生后的第三天后持续加重,或者黄疸的程度非常严重(例如,黄疸蔓延至全身,伴有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那么就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治疗生理性黄疸的方法可能包括改善新生儿的营养状况、增加新生儿的饮食摄入量、增加新生儿排尿和排便的次数、帮助新生儿排出多余的胆红素。
此外,如果黄疸超过正常范围或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医生还可能会考虑使用光疗或其他治疗方法来帮助新生儿排除胆红素。
总之,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出生后数天内出现的一种常见现象,由于胆红素代谢不完全所引起。
大部分情况下,生理性黄疸是一种正常的生理过程,不需要特殊处理。
然而,如果黄疸在出生后第一天内出现、加重过快或伴有其他异常症状,那么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生理性与病理性黄疸怎区分(专业文档)

生理性与病理性黄疸怎区分(专业文档)生理性与病理性黄疸怎区分正常的生理性新生儿黄疸一般在出生后的3—5天出现,到10天左右就基本消退,最晚不会超过3周。
大部分的新生儿黄疸都会在第二周消退。
假如在第二周,父母依然发现孩子出现比较明显的黄疸,这个时候就需要多留心,及时区分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对孩子治疗大有帮助。
症状:生理性黄疸—黄疸色不深,妈妈会发现宝宝的食欲依然很好,精神也不错,没有过多的吵闹现象。
在7—10天的时候就会自然消退。
病理性黄疸—宝宝出现黄疸时间过早,或者症状过重、延续时间长,这个时候就要怀疑是病理性的黄疸。
病理性黄疸通常有这样一些症状:在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黄疸就非常明显;黄疸遍及全身,为桔黄色,且在短时间内明显加深;黄疸减轻消退后又加重或重新出现;黄疸出现后2—3周仍不减轻甚至更明显;宝宝的大便颜色淡或呈白色,尿呈深黄色;黄疸同时伴随有发烧、拒奶、精神不好、嗜睡、两眼呆滞等症状。
妈咪呵护:1、生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通常是由于婴儿的肝脏功能不成熟而造成的。
随着新生儿肝脏处理胆红素的能力加强,黄疸会自然消退,所以生理性的黄疸,家长一般不需要额外的护理,在孩子黄疸期间可以适量多喂温开水或葡萄糖水利尿。
2、病理性黄疸:严重的病理性黄疸可并发脑核性黄疸,通常称“核黄疸”,造成神经系统损害,导致儿童智力低下等严重后遗症,甚至死亡。
父母需要仔细观察孩子的黄疸变化,当出现特殊情况时,应及时送往医院,请求医生的帮助。
胆汁淤积性黄疸的病因胆汁淤积性黄疸以梗阻性黄疸而无肉眼可见的肝内外胆道阻塞为其特征,可由多种病因如药物、病毒性肝炎、酒精中毒、妊娠、家族性等引起,临床上可表现有典疸,皮肤骚样及食欲不振,乏力等现象。
胆汁淤积性黄疸的病因肿瘤: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某一个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其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异常病变。
结石:人体或动物体内的导管腔中或腔性器官(如肾脏、输尿管、胆囊或膀胱等)的腔中形成的固体块状物。
生理性黄疸名词解释儿科护理学

生理性黄疸名词解释儿科护理学
儿科护理学: 理解黄疸
儿科护理学是一个复杂的学科,由于儿童特别容易受到不同疾病
的影响,所以护士必须有充分的知识和技能,以便以最佳方式为儿童
提供护理。
其中一类疾病就是黄疸,它是一种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
儿科疾病,其发病率在新生儿中尤其高。
黄疸是一种临床诊断,由于新生儿体内的胆红素水平过高而引起的,导致皮肤及眼睑的颜色变得发黄。
黄疸的分为两种:1.新生儿期
黄疸,一般是由于新生儿黄疸病毒感染所致;2.物理性黄疸,一般是
由于某些疾病引起新生儿体内胆红素水平过高所致。
物理性黄疸是由于新生儿体内胆红素浓度过高而引起的,一般是
由婴儿的某些内部疾病引起的,如肝病、湿疹、癫痫等,或者是母亲
产时传播给婴儿,使婴儿感染某种病毒,如乙型肝炎病毒等,都会引
起婴儿体内胆红素浓度升高,从而引起黄疸。
儿科护士在临床上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识别和处理婴儿的黄疸,
因为它不仅可以对婴儿造成身体伤害,而且可能是一些严重疾病的先兆,从而使儿童护理能够及早发现,及早采取行动,避免病情恶化。
因此,儿科护士应首先根据检查结果,准确判断出新生儿的黄疸
类型,并根据不同的黄疸类型提供对应的护理,以减轻新生儿的不适,保护婴儿健康。
此外,儿科护士还要积极配合其他医护人员,为新生
儿提供全面且周全的护理,以确保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什么叫做生理性黄疸

什么叫做生理性黄疸
新生儿的黄疸,出现时间比生理性黄疸早,或消退时间比生理性黄疸晚,或血胆红素超过生理性黄道范围,都属于病理性黄疸。
例如,足月新生儿2天内或早产儿3天内开始出现黄疸,成是足月儿一周后、早产儿两周后黄道仍不消退,都超过生理性黄疸应该出现或消退的时间,称为病理性黄疸。
如果足月儿血总胆红素每100毫升中含址超过12毫克,早产儿及未成熟儿每100毫升血中超过15毫克时,都超过了生理性黄疸胆红素的最高限,也称为病理性黄值。
生理性黄值消退后,在新生儿期内再次出现黄值,也属于病理性黄疸。
新生儿出生后2-3天起,皮肤会出现轻度黄染,眼的巩膜也发黄,这种黄疸在出生后第4-6天达到高峰,以后逐渐减退,直到消失。
这种现象在多数新生儿都会发生,而且黄疸的程度都不太重,其血胆红素小于12mg/L,不会给小儿带来不适和异常,故称为生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发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新生儿生后红细胞较成人多且寿命短,过多的红细胞破坏释放出胆红素,胆红素进入肝脏后因-蛋白少,不易形成结合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增多而形成黄疸。
另外,由于新生儿的葡萄糖醛酰转移酶缺乏,因而又不能过多地把未结合胆红素转变为结合胆红素,从而黄疸滞留。
在肠道内的结合有一部分又可成为未结合胆
红素,这种胆红素有被重吸收,加重了黄疸。
所有这些原因累加起来形成了新生儿的生理性黄疸。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健康宣教

怎样护理新生儿黄疸? 遵医嘱
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后续检查和治疗。
遵循医生的指导以确保新生儿健康。
总结与建议
总结与建议
正常现象
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现象,多数情况下无 需担忧。
但需密切关注变化,确保及时处理。
总结与建议
良好的沟通
与医生保持良好沟通,及时反馈新生儿的任何异 常情况。
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蓝光治疗。
何时需要就医?
其他症状
若伴随发热、呕吐或嗜睡等症状,也需尽快就医 。
这些可能是其他健康问题的征兆。
怎样护理新生儿黄疸?
怎样护理新生儿黄疸? 观察
定期检查皮肤和眼白的颜色变化,记录黄疸 的程度。
可以利用自然光来帮助观察黄疸情况。
怎样护理新生儿黄疸? 喂养
确保新生儿得到足够的喂养,促进排泄以减 少胆红素。
定期进行体检以确保新生儿健康。
总结与建议
家庭支持
家人需共同关注新生儿的健康,提供必要的支持 和关爱。
良好的家庭环境对新生儿的成长至关重要。
谢谢观看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健康宣教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新生儿生理性黄疸? 2. 谁会受到影响? 3. 何时需要就医? 4. 怎样护理新生儿黄疸? 5. 总结与建议
什么是新生儿生理性黄疸?
什么是新生儿生理性黄疸?
定义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是指在出生后几天内,因胎儿 体内胆红素代谢不完全而导致的轻度黄疸现象。
生理性黄疸通常无害,而病理性黄疸可能需要医 疗干预。
谁会受到影响?
谁会受到影响? 新生儿
几乎所有的新生儿都会在出生后经历一定程 度的生理性黄疸。
尤其是早产儿和低体重儿更可能发生。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护理业务学习PPT

在何种情况下需要医疗干预? 病理性黄疸的识别
若黄疸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或胆红素水 平过高,应考虑病理性黄疸。
病理性黄疸可能需要光疗或其他治疗方式。
在何种情况下需要医疗干预?
合并症观察
观察新生儿是否出现其他症状,如黄疸伴随 发热、呕吐等。
这些症状可能提示潜在的健康问题,需及时 就医。
在何种情况下需要医疗干预?
黄疸程度可通过观察皮肤和眼白的颜色变化来判 断。
何时需要进行护理?
何时需要进行护理?
观察时间
新生儿在出生后48小时内应定期观察黄疸情 况,特别是在出院前。
若黄疸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应特别关注 。
何时需要进行护理? 评估标准
根据胆红素水平(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 进行评估,必要时进行血液检测。
如何进行护理?
环境调节
确保新生儿的环境舒适,避免过热或过冷,适度 的阳光照射有助于胆红素降解。
应避免直接阳光暴晒,以免引起皮肤损伤。
如何进行护理?
监测与记录
定期监测黄疸的变化情况,并记录喂养量和排便 情况,便于医生判断。
记录任何异常表现,如嗜睡、喂养困难等,及时 反馈给医护人员。
在何种情况下需要医疗干预?
大多数新生儿在出生后的第一周内都会出现轻微 的黄疸,属于正常现象。
什么是新生儿生理性黄疸?
发生机制
新生儿的肝脏尚未完全成熟,无法有效代谢胆红 素,导致其在血液中积累。
母乳喂养的婴儿可能会因母乳中的某些成分影响 胆红素代谢而出现黄疸。
什么是新生儿生理性黄疸?
临床表现
黄疸首先在面部出现,随后逐渐扩展到躯干和四 肢,严重时可能影响到手掌和脚底。
使用黄疸计可以帮助判断黄疸的严重程度。
新生儿黄疸名词解释儿科

新生儿黄疸1. 儿科的定义儿科是医学的一个分支,专注于儿童的生长发育、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
儿科医生是专门接受儿科培训的医生,负责儿童的整体健康管理,包括新生儿期、婴幼儿期、儿童期和青少年期。
2. 新生儿黄疸的定义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皮肤和巩膜黄染的症状,通常在出生后的头几天内出现。
它是由于胆红素在婴儿体内积累过多导致的。
胆红素是红细胞分解产生的一种黄色化合物,正常情况下会通过肝脏排出体外。
然而,新生儿的肝脏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无法有效排除胆红素,导致其在体内积累。
3. 新生儿黄疸的症状新生儿黄疸的主要症状是皮肤和巩膜的黄染。
黄疸通常从头部开始,然后逐渐向下扩展至全身。
其他可能的症状包括婴儿食欲不振、睡眠不安、尿液颜色深黄或橙色,以及大便颜色变浅。
4. 新生儿黄疸的原因新生儿黄疸的主要原因是新生儿肝脏功能尚未完全发育。
其他可能的原因包括:•胎儿红细胞寿命短,导致大量胆红素生成;•胎儿肝脏排泄胆红素的能力不足;•胎儿肝脏酶系统不成熟,无法有效将胆红素转化为可溶性形式;•母婴血型不相容,导致胎儿红细胞破坏增加;•母体糖尿病,影响胎儿胆红素代谢。
5. 新生儿黄疸的分类根据发生时间和黄疸部位,新生儿黄疸可以分为生后黄疸和先天性黄疸。
•生后黄疸:出生后的头几天内出现的黄疸,是最常见的类型。
大多数生后黄疸是生理性的,通常在1-2周内自行消退。
然而,如果黄疸持续时间较长或黄疸严重,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先天性黄疸:出生时就有黄疸的情况。
先天性黄疸可能是由先天性肝胆道异常、遗传性疾病或感染等原因引起的。
这种类型的黄疸通常需要更进一步的评估和治疗。
6. 新生儿黄疸的诊断新生儿黄疸的诊断通常基于体格检查和血液检查。
•体格检查:医生会检查婴儿的黄疸程度、黄疸范围和其他可能的症状。
还会询问母亲的孕期和分娩情况,以及家族中是否有黄疸或肝病的历史。
•血液检查:通过检查婴儿的血液中胆红素水平来确定黄疸的严重程度和原因。
常用的检查包括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的测量。
新生儿黄疸常见的原因是

新生儿黄疸常见的原因是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皮肤和黏膜出现黄疸的症状,通常从头部开始向身体其他部位蔓延。
这是因为新生儿的肝功能尚未完善,无法有效地排除体内多余的胆红素,导致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引起的。
下面将详细介绍新生儿黄疸常见的原因:1. 生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最常见的一种黄疸。
约有60%的新生儿在出生后的2-4天内出现轻度黄疸,这是由于胎儿期血红蛋白降解产生的胆红素在出生后无法及时排出体外所致。
此种黄疸一般不会超过两周,无需特殊治疗,随着新生儿肝脏功能的逐渐成熟,会自行消退。
2.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是由于胎儿在子宫内出现溶血现象引起的,造成大量胆红素在血液中释放,超过了肝脏处理的能力。
常见的原因包括血型不合引发的新生儿ABO血型不兼容或Rh血型不兼容、急性或慢性黄疸性肝炎、地中海贫血等。
3. 母婴传播性黄疸:母婴传播性黄疸是指通过孕妇传给胎儿的某些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的黄疸。
例如乙型、丙型肝炎病毒、结核杆菌、梅毒螺旋体等,这些病原体能经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影响胎儿肝脏功能。
4. 药物性黄疸:新生儿在服用某些药物时,如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和磺胺类药物等,身体无法及时代谢和排泄所导致的黄疸。
5. 先天性黄疸:一些儿童在胎儿发育期间就存在胆道系统的畸形,如胆道闭锁、胆管发育不良等,这些畸形会导致胆红素排泄受阻,从而引起新生儿黄疸。
6. 代谢性疾病引起的黄疸:有一些新生儿常见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卟啉病、卡尼氏综合症等,这些疾病都可能导致胆红素代谢异常,进而引发黄疸。
7. 毒素性黄疸:新生儿接触到毒素,如重金属(铅和汞)或某些有害化学物质,也可能导致黄疸的发生。
总之,新生儿黄疸的发生原因可能因人而异,综合考虑生理因素、遗传因素、感染因素、药物因素和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如果发现新生儿出现持续性黄疸,建议家长及时就医,由医生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评估,以确定黄疸的原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和干预。
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的区别

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的区别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是两种常见的黄疸形式。
黄疸是一种症状,表现为皮肤、眼白和黏膜出现黄色染色。
这种染色是由于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引起的。
胆红素是红细胞分解的产物,在正常情况下由肝脏代谢和排泄。
下面将讨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的区别。
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最常见的黄疸类型之一。
它通常在出生后两到三天内出现,但很少超过一周。
生理性黄疸在新生儿中很普遍,大约有60%的新生儿在出生后的第一个星期内经历过这种症状。
这种黄疸不需要治疗,通常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行消退。
病理性黄疸则是由于某种疾病或其他异常状况引起。
这种黄疸通常持续时间较长,并且可能需要治疗才能改善。
病理性黄疸可以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包括肝脏疾病、胆道梗阻、红细胞溶解过快和药物等。
这些原因导致胆红素无法正常代谢和排泄,从而导致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升高,引发黄疸症状。
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在一些方面有所不同。
首先,在生理性黄疸中,黄疸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早,通常在出生后两到三天内,而病理性黄疸通常在出生后的第一周之后才出现。
其次,生理性黄疸通常不需要治疗,而病理性黄疸可能需要治疗才能改善。
治疗方法可能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或其他干预措施,以解决引起黄疸的根本原因。
最后,生理性黄疸往往没有其他症状,并且不会对新生儿的健康产生重大影响。
而病理性黄疸可能伴随其他症状,如食欲缺乏、恶心、呕吐、肚子痛等,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导致肝功能异常和贫血。
除了上述区别外,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还有一些其他的特点。
生理性黄疸往往呈对称性,即黄疸在身体各个部位出现的程度相当。
而病理性黄疸可以呈非对称性,黄疸可能在某些部位更为明显。
此外,生理性黄疸的黄疸程度通常较轻,肌肤颜色呈现黄色。
而病理性黄疸的黄疸程度可能较重,肌肤颜色可能呈现深黄色或橙黄色。
在诊断黄疸类型时,医生通常会通过检查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以及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来确定是生理性黄疸还是病理性黄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出生24小时后血清胆红素由出生时的17~51μmol/L(1~3mg/dl)逐步上升到86μmol/L(5mg/dl)或以上临床上出现黄疸而无其它症状,1~2周内消退。
生理性黄疸的血清胆红素足月儿不超过204μmol/L(12mg/dl)早产儿不超过255μm ol/L(15mg/dl)。
但个别早产儿血清胆红素不到204μmol/L(12mg/dl)也可发生胆红素脑病,对生理性黄疸应有警惕以防对病理性黄疸的误诊或漏诊。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1)黄疸出现得早,生后24小时内即出黄疸;(2)黄疸程度重,呈金黄色或黄疸遍及全身,手心、足底亦有较明显的黄疸或血清胆红素大于12~15毫克/公升;(3)黄疸持久,出生2—3周后黄疸仍持续不退甚至加深,或减轻后又加深;(4)伴有贫血或大便颜色变淡者;(5)有体温不正常、食欲不佳、呕吐等表现者。
有病理性黄疸时应引起重视,因为它常是疾病的一种表现,应寻找病因。
此外未结合胆红素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会通过血脑屏障损害脑细胞(常称核黄疸),引起死亡或有脑性瘫痪、智能障碍等后遗症。
所以一旦怀疑小儿有病理性黄疸,应立即就诊。
[编辑本段]常见的几种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新生儿黄疸的分类及鉴别诊断》(1)溶血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最常见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为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亲血型为0、胎儿血型为A或B最多见,且造成的黄疸较重;其他如母亲血型为A、胎儿血型为B或AB;母亲血型为B、胎儿血型为A或AB较少见,且造成的黄疸较轻。
这样一来,一些父母会十分紧张,担心孩子会发生ABO溶血,其实要说明的一点是:不是所有ABO系统血型不合的新生儿都会发生溶血。
据报道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的发病率为11.9%。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特点是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且逐渐加重。
(2)感染性黄疸:感染性黄疸是由于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等原因主要使肝细胞功能受损害而发生的黄疸。
病毒感染多为宫内感染,以巨细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见,其他感染有风疹病毒、EB病毒、弓形体等较为少见。
细菌感染以败血症黄疸最多见。
黄疸的特点是生理性黄疸后持续不退或生理性黄疸消退后又出现持续性黄疸。
(3)阻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多由先天性胆道畸形引起的,以先天性胆道闭锁较为常见,其黄疸特点是生后1-2周或3-4周又出现黄疸,逐渐加深,同时大便颜色逐渐变为浅黄色,甚至呈白陶土色。
(4)母乳性黄疸: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病理性黄疸。
少数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其黄疸程度超过正常生理性黄疸,原因还不十分明了。
其黄疸特点是:在生理性黄疸高峰后黄疸继续加重,胆红素可达10-30 mg/dl,如继续哺乳,黄疸在高水平状态下继续一段时间后才缓慢下降,如停止哺乳48小时,胆红素明显下降达50%,若再次哺乳,胆红素又上升。
病理性黄疸不论何种原因,严重时均可引起“核黄疸”,其预后差,除可造成神经系统损害外,严重的可引起死亡。
因此,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应重在预防,如孕期防止弓形体、风疹病毒的感染,尤其是在孕早期防止病毒感染;出生后防止败血症的发生;新生儿出生时接种乙肝疫苗等。
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黄疸变化,如发现有病理性黄疸的迹象,应及时送医院诊治。
[编辑本段]临床症状1、生理性黄疸轻者呈浅黄色局限于面颈部,或波及躯干,巩膜亦可黄染2~3日后消退,至第5~6日皮色恢复正常;重者黄疸同样先头后足可遍及全身,呕吐物及脑脊液等也能黄染时间长达1周以上,特别是个别早产儿可持续至4周,其粪仍系黄色尿中无胆红素。
2、黄疸色泽轻者呈浅花色,重者颜色较深,但皮肤红润黄里透红。
3、黄疸部位多见于躯干、巩膜及四肢近端一般不过肘膝。
4、新生儿一般情况好,无贫血,肝脾不肿大肝功能正常,不发生核黄疸。
5、早产儿生理性黄疸较足月儿多见,可略延迟1~2d出现,黄疸程度较重消退也较迟,可延至2~4周。
[编辑本段]新生儿黄疸的原因人们常常简单地把黄疸病看作就是皮肤发黄,其实这只说对了一半,皮肤发黄只是外表现象。
正常人体血液里含有一定量的色素物质,叫做胆红素,如因生理和病理原因使血液里的胆红素增高,皮肤、眼白等处就会发黄。
那些原因可引起体内胆红素升高呢?《新生儿黄疸》第一,红细胞破坏太多太快。
体内的胆红素约80%是由衰老的红细胞被破坏而形成的。
如果红细胞破坏太多太快,胆红素激增,就会引起黄疸。
母、子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性黄疸就属于这一类,新生儿生后24小时内就出现黄疸,而且进展很快,皮肤呈现金黄色。
当血里的胆红素超过20毫克%时,胆红素就可能进入脑细胞,干扰脑细胞的正常活动和功能,引起核黄疸,威胁新生儿的生命。
目前对严重黄疸虽已有了较好的治疗方法,但要取得理想的疗效,还必须在发生核黄疸前及时抢救。
家长在观察黄疸程度时,应注意选择天然光线充足的地方,并反复多次察看有否加重。
对黄疸进展迅速的新生儿要及时就医。
第二,肝细胞摄取、结合和排泄胆红素发生障碍。
由于肝细胞发炎或肝细胞内缺少一种酶,或这种酶活力低,就不能很好排泄胆红素,如患新生儿肝炎或败血症等。
出生一周内的新生儿产生生理性黄疸,就是因肝脏酶活力低下这个原因。
有的婴儿吃了母乳也会引起这种类型的黄疸,因为母乳内含有一种具脂肪成分的孕酮物质。
婴儿哺乳后,这种脂肪成分很快被脂肪酶分解,释放出游离脂肪酸,它可以增加小肠对胆红素的吸收而导致黄疸,但婴儿是健康的。
以上情况都称为肝细胞性黄疸。
第三,由于胆管阻塞,胆红素不能排泄到小肠,使胆汁淤积在肝细胞或胆道内而引起黄疸。
我们称它为阻塞性黄疸,如新生儿胆道闭锁、胆汁粘稠等。
[编辑本段]新生儿黄疸的检查新生儿黄疸应做的检查正常新生儿脐血胆红素最高约51.3μmol/L(3mg/dl),在生后4天左右达高峰,一般不超过171~205μmol/L(10~12mg/dl),早产儿不超过256.5μmol/L(15mg/dl),以后逐渐恢复。
凡登白试验呈间接反应。
尿中胆红素阴性,粪内胆色素增多。
脐血~24h ~28h 3~7d足月儿<42.8(2.5) <102.6(6) <128.3(7.5) <205.2(12)早产儿<42.8(2.5) <136.8(8) <205.2(12) <265.5(15)[编辑本段]新生儿黄疸应该如何治疗西医药治疗1 光照疗法:新生儿裸体卧于光疗箱中,双眼及睾丸用黑布遮盖,用单光或双光照射,持续24——48小时,胆红素下降到7毫克/公升以下即可停止治疗。
2 酶诱导剂:常用苯巴比妥,剂量:5——6mg/kg/日光照治疗能自愈多喂糖水可使黄疸加快消退,不必治疗。
但遇黄疸较严重时应予光疗并作进一步检查,以防夹杂病理性黄疸。
湿热型黄疸可见到小儿皮肤黄而鲜明,其色如枯色,伴见发热、烦躁、啼哭、口渴、呕吐、尿黄、便秘等症状,常用茵陈、栀子、大黄、黄芩、车前子、竹茹、陈皮等中药治疗,伴见高热、烦躁喘促,或抽搐、或昏迷,并且有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此型—般病情较重,多为核黄疸病人。
中成药可灌服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汤药可用水牛角、生石膏、炒栀子、黄连、茵陈、菖蒲、大黄、钩藤等药,水煎服。
若患儿已昏迷则中药灌不进去时,可用茵陈、栀子、大黄、甘草煎汤,保留灌肠,一日一次,或采用针灸,西药抢救等办法综合治疗。
瘀滞型黄疽可见面目及全身发黄,黄色较深且晦暗,并逐渐加重,身体消瘦,饮食减少,大便溏稀,并伴有皮肤出血而见瘀斑瘀点等,中医认为此为热邪深入,伤及脾胃,瘀阻血分,因此治疗要活血化瘀,养肝健脾,中药可用柴胡、赤芍、白芍、当归、桃仁、红花、川芎、佛手、陈皮、茯苓、山药、鸡血藤等药物。
脾湿型黄疸的小儿皮肤发黄,日久不易退,其色晦暗,面色无华,体质消瘦,乏力纳少,大便溏软,四肢欠温,治疗可用健脾化湿、和中之法,中药可用茵陈、白术、干姜、党参、山药、茯苓、佛手、菖蒲、郁金、焦山楂等,中成药可用健脾丸,地茵合剂等。
[编辑本段]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中药方湿热蕴郁中焦,发为阳黄【新生儿黄疸症状】精神倦怠,饮食不佳,身热,头痛厌食,恶心呕吐,胃脘不适,大便白如陶土,小便深黄,眼睛及周身发黄。
【新生儿黄疸治法】清热利湿【新生儿黄疸方药】茵陈10克,栀子6克,犬黄6克,黄柏6克,郁金6克,砂仁2.4克,滑石12克,苡仁10克,青皮6~11克,炒三仙各10克【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两次分服。
【新生儿黄疸按语】本方症为黄疸,属于急性传染性肝炎。
本病大多由于饮食不洁,湿热熏蒸,症状表现为厌食油腥,脘腹不适,大便色白,皮肤发黄。
故治以茵陈蒿汤加味,疗效尚稳妥。
本方采用茵陈、栀子、黄柏、滑石、苡仁清利湿热;青皮、川朴、炒三仙、砂仁调气化滞;大黄、郁金逐热散瘀行血退黄。
全方组方合理,共奏清热利湿退黄之效。
湿热内蕴,气滞血瘀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黄疸症状】患儿神疲易倦,食少恶心,舌质微红,苔薄白,上腭乳黄,脉弦数。
【新生儿黄疸治法】清热利湿,调气活血【新生儿黄疸方药】青黛3克,紫草9克,乳香6克,白芷6克,焦楂9克,茜草9克,绿茶9克【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两次分服。
【新生儿黄疸按语】本方症为黄疸性肝炎,实热型,湿热郁于肌肤,气不得运,血不得行,胆汁外溢,以致皮肤巩膜发黄。
对于此类黄疸,医生除常用青黛、紫草、乳香等清解热毒,活血化瘀药退黄外,还常用绿茶来降转氨酶。
名老中医认为,绿茶主治肝胆湿热,有清肝、醒脑、祛湿、利水、退黄之功。
湿邪内蕴,肝脾失和【新生儿黄疸症状】皮肤、巩膜发黄,色泽晦暗,尿黄染尿布,大便色浅黄,稀粘不成形,食纳不佳,舌质淡,苔白微腻。
【新生儿黄疸治法】健脾化湿,利胆退黄【新生儿黄疸方药】生麦芽9克,茵陈15克,金钱草9克,穿肠草6克,通草3克,黄柏3克【用法】水煎服,茵陈后下,每日一剂,早晚三次分服。
【新生儿黄疸按语】肝胆湿热蕴郁于里,上不得越,下不得泄,熏蒸瘀遏,浸于肺,发于皮,则周身发黄;或由于湿邪内阻,脾阳不振,胆液为湿所困阻,浸淫肌肉,溢于皮肤。
故治疗以清热利湿退黄为主,同时注意护脾胃之气,升发胃气。
方以生麦芽配伍茵陈既是此理;金钱草、穿肠草、通草、黄柏均为通利之品。
对于黄疸较重或日久不愈者,考虑湿热夹杂,内蕴与血分。
血瘀不行则黄疸日深,可用活血化瘀之品,加丹参、血竭、广角之类,多可获效。
茵陈丹参汤【新生儿黄疸方药】茵陈15克,丹参15克,车前子6克,甘草3克【用法】水煎服,一日一剂,取汁80~100毫升,分3~5次分服。
【适应病症】新生儿黄疸。
出生后4周内的新生儿,出现目黄,身黄,尿黄。
【新生儿黄疸按语】新生儿黄疸日久不愈,多是因为肝胆湿热兼血瘀所致。
方中茵陈清热利湿、疏肝利胆,药理研究有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的作用,并用降低血中胆红素及解热的功能;丹参活血化瘀,古有“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之说,近代研究其有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促进肝脏生理机能好转及缩小肝脾肿大的功能;车前子性寒降泄,能清利湿热下行而利小便,有较强的利尿作用;甘草调和诸药,清热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