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全
1.文艺学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活动的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A世界:艺术模仿论(再现论)文艺起源于人类对宇宙或者世界的模仿。
西方:自然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百年孤独)
柏拉图提出理式世界、感觉世界、艺术世界。艺术是模仿的模仿,影子的影子。否定艺术。
亚里士多德人提出对世界的摹仿有两种:历史学家对世界摹仿——已经发生过的事,个别的、具体的事;诗人对世界的摹仿——具有普遍性的、可能发生或应有的事。他认为艺术模仿的世界可以达到真理。肯定艺术。
中国:观物取象说
需注意的问题:文学不能脱离世界(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文学所反映的世界不等于现实生活。
B作者:艺术表现论(作者通过创作表达感受并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因此是一种作者表现活动。)
中国:“诗言志”说、物感说、白居易
西方:18.19世纪的浪漫主义。华兹华斯: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应该注意的问题:文学是作家思想情感的表达,作家是文学创作的主体。文学的表现活动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活动
表现论与模仿论的区别:
文学本质问题: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
文学批评问题:模仿论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
文学创作问题:模仿论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表现论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突出文学创作中“天才”的巨大作用
C作品:艺术形式论(艺术描写可以超越事物的本真形态,去创造更具有普遍性的、更深层的意蕴)
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的本质在于文学的形式,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性”。“陌生化”效果。强调从形式构成中去阐释容所具有的审美效果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文学:文学是艺术的一个分支,用语言塑造形象,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形式,又称为“语言艺术”。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
文艺学: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解释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文学理论:文艺学的一个分支,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
文学理论组成的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读者。
文学理论的任务:1、研究文学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2、研究文学与人类其他活动的不同,在性质上必然具有独立性
3、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
4、研究作品的过程因素以及其相互关系
5、研究读者接受过程和规律
文学理论的品格:1、文学理论的实践性:来源于文学活动的实践
为文学活动所检验
2、文学理论的明确的价值取向:一种意识形态
民主、科学、现代的取向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基石):
1、文学活动论:文学是人的一种高级的精神活动,文学的出发点、联结点和归宿点是人,
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文学是塑造“丰富的人”、“完整的
人”的重要途径,文学是一种“人学”。
2、文学反映论:文学反映生活,同时也反作用于生活。马克思主义的文学反映论把文学
看成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认识与反映。
3、艺术生产论:进入现代商品生产,一切艺术生产都是为资本主义创造价值,一切艺术
品都具有商品属性。
4、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艺术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具有文学的审美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1、审美个性
审美个性是相对于不自由的、片面发展的现实个性而言的。在文学活动中,现实不自由的、片面发展的个性,在审美理想的作用下升华为自由的、全面发展的个性。审美个性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人性的复归。
2、文学形象
文学形象即意象,它是由语言文字的涵义构成的,又是被读者内心体验到的,它融合了主体的生活经验、思想感情、想象力等。文学形象具有间接性、意象性和模糊性。
3、审美意象
文学形象的核心是审美意象,审美意象是审美意识的基本单位。文学形象的创造就是审美意象的创造。审美意象构造的材料是生活经验即感性意象,它不经过抽象和概念化阶段,而是在审美理想(人的自由要求)作用下,转化为审美意象。4、审美体验
在文学活动中,由于解除了现实关系,我们能够以自由的审美主体的身份,重新感受生活,思考人生的真谛,体验人生的价值。审美体验是对人生的全身心的体验,具有知情同一性;审美体验是超现实性的,达到了哲学的高度,成为对生存意义的领悟。
5、文学的虚拟性
文学作为审美活动的一种形式,虽然要以现实为基础,但又必须按照审美理想选择、改造生活中的素材和体验,塑造审美意象。由于审美理性的作用,文学描绘的世界偏离了现实世界。
但文学的虚拟性又给人以真实感。由于审美意识是充分的非自觉意识,主体丧失了理智,把幻象当作真实;又由于主体与客体融合,对象意识成为自我意识,所以我们才会有艺术同情。
6、原型
原型理论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所谓原型是指文化-心理原始结构。文学原型即原始文化-心理活动,分解开来包括原始巫术文化和原始意识。文学发源于原始巫术,它是文学的母体、胚胎和前结构。文学意识的前身是原始意识,原始意识结构也成为文学的深层心理结构。
文学概论复习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填空
1、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活动构成的四要素:世界、作品、作者、读者。
3、文学发生的四种观点: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
4、文学作为话语包含以下五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
5、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包括:含蓄、含混。
6、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
7、文学创造的客体的两种解释:客体即“自然”说、客体即“情感”说。
8、文学创造的主体的两种解释:主体即“模仿者”与“创造者”、主体即“客观者”与“移情者”。
9、想象分为再现想象、比拟想象、虚构想象。
10、联想分为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
11、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三种类型。现实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理想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象征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12、诗的基本特征: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小说的基本特征: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故事情节、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戏剧的基本特征: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13、现实主义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14、王国维将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15、故事所包含的要素:情节、人物、场景、事件。
16、清代桐城派古文家姚鼐将文学风格分为阴柔之美和阳刚之美。
17、直觉:本意指实现外形,其意为直接而瞬间的,未经意识思维和判断而发生的一种领会式知道的方式。
18、文学作品的体裁:诗、散文、小说、剧本、报告文学等。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1.文艺学: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研究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文艺学。2。文学理论:把文学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文学普遍规律的文学,文学理论作为研究文学普遍规律的学科,有独特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价值取向。3。文学反映论:作家通过作品反应周围事物。4。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是一种艺术形态,是作家站在自己的利益立场上,对世界的看法,这种看法是具有美的因素的看法。5。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6。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两个具有语言和行为能力的主题都可以用符号(语言)作为中介达成一种对话关系。7。文学的含义:文学的审美含义,文学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8。话语:是指与社会权力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9。社会主义新人形象:是体现时代精神和人民审美理想的具有新颖生动的个性和丰富多样的性格内涵的社会主义革命者、创业者和建设者形象。10。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文艺大发展大繁荣的总纲和灵魂。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11。文学创造的主体:指作家和诗人是能够自由选择写作对象、自由进行创作过程的作家和诗人。12。艺术构思: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累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13。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是一种崇高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自由的精神,他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生存状态及其命运幸福相联系。14。艺术真实:他是作家在假定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意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15。散文:散文有广义的散文与狭义的散文,广义的散文既包括诗歌以外的一切文学作品也包括一般科学著作、论文、应用文章。狭义的散文即文学意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剧本、等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杂文、游记等。16。意境: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态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17。行动元与角色:行动元的意思就是说人物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行动
文学概论复习要点
文学概论复习要点
文学概论是一门研究文学的基础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文学定义、文
学发展史、文学流派、文学批评等。下面给出了文学概论复习的要点。
一、文学的定义
1.文学的广义和狭义定义:广义上指所有以语言为媒介创造的艺术作品,狭义上指具有一定立意和形式的诗歌、小说、戏剧等文体的艺术作品。
2.文学的功能:审美功能(艺术性)、表达功能(思想性)、传播功
能(社会性)。
3.文学与其他艺术的关系:文学是最基本的艺术形式,也是其他艺术
形式的重要源泉和表现手段。
二、文学发展史
1.古代文学:古代史诗、古代散文、古代戏剧等。
2.中世纪文学:鲁宾逊漂流记、亚瑟王传说等。
3.文艺复兴文学:莎士比亚的戏剧、但丁的《神曲》等。
4.新古典主义文学:莫利埃尔的喜剧、英国浪漫主义的诗歌等。
5.浪漫主义文学:雨果的长诗、拜伦的戏剧等。
6.现实主义文学:弗洛贝尔的小说、东尼·莫里森的小说等。
7.自然主义文学:巴尔扎克的小说、毛姆的小说等。
8.象征主义文学:波德莱尔的诗歌、王小波的小说等。
9.超现实主义文学:安德烈·布列东的小说、萨特的戏剧等。
10.后现代主义文学:乔伊斯的小说、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的小说等。
三、文学流派
1.古典主义:以希腊罗马文化为取向,崇尚秩序与理性,追求平衡和谐。
2.浪漫主义:强调个性、感情、幻想和想象力,鄙视现实,崇尚超越。
3.现实主义:追求真实和客观,揭示社会现实,关注社会问题。
4.自然主义: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强调人类的生理因素和社会环境
因素。
5.象征主义:追求意象、暗示和隐喻,关注人类内心世界。
6.超现实主义:追求完全自由的创作方式,突破现实的束缚,表现非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科学统称为文艺学。
无论在中国或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科学都叫“诗学”、“诗论”,因为诗的起源最早。19世纪以前,整个文学的研究基本上处于笼统而未分化的状态。19世纪以后,文艺学终于形成了若干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分支,从而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才得以成立。
目前国内外文学理论界习惯将文艺学分为三个组成部分:
1、文学发展史,即按照历史的顺序研究一定范围内文学发生发展的状况及其规律,通过对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的分析与评价,对一定时期的文学思潮和创作实践进行总结。文学史可按国别、地域划分,如《欧洲文学史》、《英国文学史》;也可按历史时期为断代史,如《中国当代文学史》;也可按作品种类划分为专史,如《中国小说史》、《中国诗歌史》
2、文学批评,即对各个时代的作家、作品,以及各种文学现象(泛指一切与文学有关的事物和现象)进行研究、分析、评论的科学。其主要对象是当代的作家、作品、文学潮流。
3、文学理论,即以人类社会历史的现实的一切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学科。
上述三分支之间互相独立又互相影响。文学理论为文学发展史和文学批评提供理论武器,离开文学理论的指导,文学发展史就成了一笔糊涂账,文学批评也就失去了活的灵魂。反过来,文学发展史和文学批评的研究成果又可以丰富、补充和发展文学理论。
注:“三分法”影响很大,但本课程还是倾向于采用“五分法”,即在以上和分支的基础上,再加上文学理论史和文学批评史。因为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也有着历史的发展,理应同文学发展史一样,成为文学史的一部分。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学概论复习资料
⽂学概论复习资料
⼀、填空题(10个、20分)
1、⽂学包括3个互相独⽴⼜互相联系的分⽀⽂学发展史、⽂学批评、⽂学理论。
2、⽂学⽂本由三个部分构成:语⾔系统—⾔、形象系统—象、意蕴世界—意。
3、⽂学的唯⼀媒介物是语⾔。
4、⽂学理论的四⼤分⽀:⽂学哲学、⽂学社会学、⽂学⼼理学、⽂学语⾔学。
5、把典型⼈物说成“熟悉的陌⽣⼈”的是别林斯基。
6、庄⼦:“⾔者所以在意,得意⽽忘⾔。”
⼆、名词解释(4个、20分)
1、再现论
在⽂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再现说主张⽂学艺术来源于⽣活,是对⽣活的模仿和再现。
2、实⽤说
“实⽤说”是⼀种出现很早、影响久远的⽂学观。“实⽤说”的⽂学观从功能⾓度来界定⽂学,强调⽂学是⼀种教化的⼿段,如中国古代的“兴观群怨”说、“⽂以载道”说、西⽅贺拉斯的“寓教于乐”说等都把⽂学的道德教化功能摆在⾸位,但它同时也注意到了⽂学的审美特点。
3、中国诗论的开⼭纲领
先秦“诗⾔志”说(《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为志,发⾔为诗,情动于中⽽形于⾔,⾔之不⾜,故嗟叹之,嗟叹之不⾜,故永歌之,永歌之不⾜,不知⼿之舞之,⾜之蹈之也。”——朱⾃清评其为“中国诗论的开⼭纲领”
4、课本剧
课本剧就是把课⽂中叙事性的⽂章改编为戏剧形式,以戏剧语⾔来表达⽂章主题。改写的时候注意保留原意,不能改得⾯⽬全⾮。
5、蒙太奇
蒙太奇(法语:Montage)是⾳译的外来语,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经常⽤于三种艺术领域,可解释为有意涵的时空⼈地拼贴剪辑⼿法。最早被延伸到电影艺术中,后来逐渐在视觉艺术等衍⽣领域被⼴为运⽤。说明电影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同样的东西因不同的剪辑表现出不同的意义。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一)
第一章文学观念
A、名词解释
1、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2、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3、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4、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5、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对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6、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7、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8、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9、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与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10、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广义、狭义、符号学。
11、文学文化: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12、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13、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14、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15、审美:心理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16、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17、文学的认识性:对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大全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一、填空(定义和描述)
1.创作动机: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作活动的内在动力。创作动机具有自发性与自觉性的双重心理特征。创作动机的心理准备包括创作力、创作空间、原型经验三部分驱使作家进行文学创作的内在动力,它的产生有两种因素:一是外界刺激力、一是内部驱动力。
2.心理迷狂说(柏拉图):是柏拉图提出的命题。他认为,高明的诗人都是凭灵感来创作,而灵感来自于两种途径:一是“神明凭附”,一是“灵魂回忆”。当诗人获得了这种诗神的灵感或在灵魂中回忆到了理念世界,就可能产生一种精神上的迷狂状态。迷狂说(灵魂回忆说)否定了技艺和经验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柏拉图的迷狂说揭示了灵感的来源和非理性特征,并极大地弘扬了非理性精神,但迷狂说在他整个理性主义体系下仍坚持了理性主义的立场。
3.虚静说:“虚静”就是使人的精神进入一种无欲、无得失、无功利的极端平静的状态,这样事物的一切美和丰富性就会展现在眼前。所以“虚静”可以理解为审美活动时的心理状态。
早在先秦时期,老子提出了道家修养的主旨为“致虚极,守静笃”。他认为世间一切原本都是空虚而宁静的,万物的生命都是由“无”到“有”,由“有”再到“无”,最后总会回复到根源,而根源则是最“虚静的”,从而认为“虚静是生命的本质”。
此后,庄子在吸收老子“虚静”思想的基础上,对老子有关“虚静”的论述做了进一步的发展,他指出要达到“致虚守静”的境界必须做到“心斋”与“坐忘”,庄子认为“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在庄子看来人要达到“虚静”的境界必须忘了世间万物,忘了自己的存在,远离世俗切利害关系,不受私欲杂念干扰,以无知、无欲、无求的心态去感受世间的“道”达到物我同一达到“物化”的状态,才能真正的体会自然,认识自然,创作出真正与自然相通的艺术作品。
文学概论最全复习资料
1、广义的文学观(上古至先秦两汉)
2、狭义的文学观(魏晋以来,“文学的自觉”)
情感性是文学审美活动的性质
1.审美是一种非实用而又使人产生情感愉悦的活动。
2.审美是一种非概念而又能引起情感与认知的自由协调运动的过程。3.审美是一种个体的同时又可以普遍传达的内心情感体验。
文学审美情感的特点:(简答、论述题)
其一,从内涵看,审美情感是一种超越个人利害得失而具有人类普遍性的典型情感。
金圣叹:“世间妙文,原是天下万世人人心里公共之宝,决不是此一人自己文集。”
其二,从性质看,审美情感不同于随意发泄的日常情感,而是一种情感的形式或形式的情感。
李泽厚:“所谓独特的审美情感,乃是与艺术形式相对应的主观情感形式或主观情感结构。”(《美学四讲》之三)
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即审美情感离不开审美形式,它是与艺术形式同构对应的情感形式。
其三,从表现看,审美情感是与审美无功利性和审美形象相互渗透着,并通过审美形象显现或感受的。
艺术情感在文学创作过程的重要作用:
第一,文学创作与情感的宣泄需求。
第二,文学创作与情感的再度体验。
第三、艺术情感与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的形成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各种社会意识形式都必须放到社会存在的发展中来看待。
艺术掌握是一种通过人的审美感受和审美体验将人类社会和自然加工成艺术形象的精神活动。作为对现实的一种占有形式,艺术掌握面对的是人和人的社会生活。
艺术掌握的特征:充满主体精神,想象和激情是其思维基本形式。始终伴随着人的情感活动。追求艺术成果的特殊性和不可重复性。对美的追求,它将按照一定的审美理想将人及其社会生活对象化和形式化。(简答题)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科学统称为文艺学。
无论在中国或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科学都叫“诗学”、“诗论”,因为诗的起源最早。19世纪以前,整个文学的研究基本上处于笼统而未分化的状态。19世纪以后,文艺学终于形成了若干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分支,从而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才得以成立。
目前国内外文学理论界习惯将文艺学分为三个组成部分:
1、文学发展史,即按照历史的顺序研究一定范围内文学发生发展的状况及其规律,通过对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的分析与评价,对一定时期的文学思潮和创作实践进行总结。文学史可按国别、地域划分,如《欧洲文学史》、《英国文学史》;也可按历史时期为断代史,如《中国当代文学史》;也可按作品种类划分为专史,如《中国小说史》、《中国诗歌史》
2、文学批评,即对各个时代的作家、作品,以及各种文学现象(泛指一切与文学有关的事物和现象)进行研究、分析、评论的科学。其主要对象是当代的作家、作品、文学潮流。
3、文学理论,即以人类社会历史的现实的一切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学科。
上述三分支之间互相独立又互相影响。文学理论为文学发展史和文学批评提供理论武器,离开文学理论的指导,文学发展史就成了一笔糊涂账,文学批评也就失去了活的灵魂。反过来,文学发展史和文学批评的研究成果又可以丰富、补充和发展文学理论。
注:“三分法”影响很大,但本课程还是倾向于采用“五分法”,即在以上和分支的基础上,再加上文学理论史和文学批评史。因为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也有着历史的发展,理应同文学发展史一样,成为文学史的一部分。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基本概念
文艺学: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文学活动:文学以活动的方式而存在,是整个人类活动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文学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美]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文学活动作为文学理论的客体是复杂的多层次系统。从意向上可以理解为两个过程: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 / 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
文学理论的性质
【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三个分支之一,它与其他分支有极其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的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着其他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它以文学的普遍规律为其研究范围,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内容。
【对象和任务】 任务: 世界 (文学四要素) 1.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发展的根由、规律。
M.H.艾布拉姆斯 2.文学活动本质论:从总体上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
作品 《镜与灯》 3.文学创作论: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 4.作品构成论: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读者 作家
5.文学接受论:研究读者接受过程和规律。 【应有品格】
实践性:文学理论是对古今中外一切文学活动实践的总结,其出发点和基础只能是文学活动的实践。它来源于文学活动的实践,也须经得起文学活动的实践的检验。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文艺学:本名文学学,是研究文学的基本规律及相关知识的学科。
(2)文学理论:以人类社会一切文学现象为研究对象,从中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规律和价值的一门关于艺术的社会学科。
(3)艺术交往论:马克思在其政治经济学的著作中,提出了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相互之间交往的理论,哈贝马斯吸收了马克思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了交往行为的理论,这种交往行为对诗学的贡献,是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因此,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4)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是指人的自由自觉的意识,即人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自然的特性。人的本质力量是蕴涵在人的本性中,通过一系列的言行来加以体现、贯彻的性质。人的生活活动的过程即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过程。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就是人的本质力量通过社会实践而在现实世界中对象化,人又从对象化的世界中反观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过程。
(5)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文学活动应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整体关系,他们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活动系统。
(6)劳动说:劳动是文学发生的起点,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劳动对于文学活动的产生有着至关重要、决定性的作用。
(7)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文学伴随生产劳动而产生,并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同时也要收其他意识形态生产的影响,并且又可以对物质生产等领域产生反作用。但物质生产与文学生产的关系并不是一对一的,文学发展的进程也有特殊的情况,就是它的发展同经济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显得快些,有时慢些,有时甚至同发生呈反方向的发展。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第一章
第一章文学观念名词解释,
文学观念
1、文学观念就是对文学的看法;是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文学观念是发展变化的。
2、文学四要素
当代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四要素是指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
3、再现说
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4、表现说
“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传达。
5、实用说
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一般地说实用说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可以为某种社会目标服务。
6、客观说
;在“文学四要素”中;客观说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
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7、体验说
;体验说是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口的意向性的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是的体验和现创造。
8、文学的定义
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9、符号论的文化概念
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这个观点是由德国的现代哲学家卡西尔提出的。
10、品质阅读
是指“试图尽可能完全地把握作品的肌质;表示首先注意到语言中的各种要素;重音和非重音;重复和省略;意象和含混等等;然后由此向人物、事件、情节和主题运动。这是就西语而言的;若是论汉语文学中‘品质阅读”则是读者阅读是首先关注文本的用字、比兴、押韵、平仄、对仗和用事等;进一步再延伸到对情景的描写或人物、情节的叙述的理解。
文学概论教程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文艺学: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活动:以文学创作、文学欣赏和文学批评、文学消费为主要内容的活动的总称。其一,它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四元素构成。其二,它在意向上可分为两个过程,一是从创作到作品到欣赏接受的过程,这是一个精神过程。二是从文学生产到产品形成再到交换买卖的过程,这是一个商品生产与交换的过程。
3.文学理论: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
4.文学批评: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一切文学现象进行阐释和评价的科学。
5.文学史:叙述和研究文学发展过程、分析评价各个时代的作家、作品和文学思潮的学科。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其它马克思主义者继承发展了的文学理论。它有五大基石,分别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生产论、文学交往论。2.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一切社会活动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因而文学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人的本质力量通过文学创造和文学欣赏展现出来。3.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一切文学作品的客观材料和主观情思,都只能来源于社会生活,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在文学领域的运用。
4.艺术生产论: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现代社会,艺术成为商品,因而艺术是生产,为资本创造价值,并受物质生产水平的制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文艺学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活动的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A世界:艺术模仿论(再现论)文艺起源于人类对宇宙或者世界的模仿。
西方:自然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百年孤独)
柏拉图提出理式世界、感觉世界、艺术世界。艺术是模仿的模仿,影子的影子。否定艺术。
亚里士多德人提出对世界的摹仿有两种:历史学家对世界摹仿——已经发生过的事,个别的、具体的事;诗人对世界的摹仿——具有普遍性的、可能发生或应有的事。他认为艺术模仿的世界可以达到真理。肯定艺术。
中国:观物取象说
需注意的问题:文学不能脱离世界(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文学所反映的世界不等于现实生活。
B作者:艺术表现论(作者通过创作表达感受并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因此是一种作者表现活动。)
中国:“诗言志”说、物感说、白居易
西方:18.19世纪的浪漫主义。华兹华斯: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应该注意的问题:文学是作家思想情感的表达,作家是文学创作的主体。文学的表现活动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活动
表现论与模仿论的区别:
文学本质问题: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
文学批评问题:模仿论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
文学创作问题:模仿论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表现论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突出文学创作中“天才”的巨大作用
C作品:艺术形式论(艺术描写可以超越事物的本真形态,去创造更具有普遍性的、更深层的意蕴)
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的本质在于文学的形式,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性”。“陌生化”效果。强调从形式构成中去阐释内容所具有的审美效果
英美新批评:兰塞姆文学本体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
结构主义:对作品进行整体的模式研究,追踪作品的“深层结构”。叙述性作品二元对立
需注意的问题:作品是作家与读者情感沟通的中介;作品具有相对独立的形式;把作品与世界、作者、读者隔绝开来,孤立起来,是片面的。
D读者:读者接受论(读者阅读作品,既是一种有条件的接受,也是一种能动的再创造)
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20世纪60年代兴起,代表人物:
姚斯:对接受活动中的读者的自主性加以积极的肯定和强调,推动了文学研究由重视作者和作品向重视读者的范式的转型
伊瑟尔:隐含读者,接受研究转为效应研究。作者与读者在文本中的潜在对话。
注意:读者是文学活动得以最终实现的重要环节;读者是文学的接受主体;过分强调读者在文学中的地位,忽视作家、作品的客观性,使它无法全面而辩证地解答文学的所有问题。
3.文学活动的发生:
西方巫术发生说(英国弗雷泽相似律、接触律)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席勒斯宾塞理论)过剩精力是游戏和艺术共同的基础,人们的这种游戏的本能,是文艺的起源。谷鲁斯提出“内模仿说”。艺术和游戏确有联系,游戏接近于艺术,游戏中产生的娱乐也接近于美感享受,但游戏缺乏艺术的深刻社会内容,它给人的娱乐也是粗浅的、暂时的。因而文学艺术起源于游戏的命题,离开了人类的社会实践,离开了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前提,也是不科学的。劳动法生说(文学活动发生的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活动——劳动。劳动是文学发生的起点,即劳动是文学发展的基础、源泉。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4.文学活动的发展: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存在“不平衡关系
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
艺术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成正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平衡关系:经济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最终制约文学发展水平。
文学称为更高的即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恩格斯。
文学发展的诸种原因:
经济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最终制约文学发展水平:政治意识形态的变革对文学意识形态提出相应的变革要求;文学发展有着自身体系化的要求和发展惯性。
5.文学的含义:
广义: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既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和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西方十八世纪前,中国魏晋前(3-6世纪))
狭义:文学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他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这是文学的审美含义。(中国魏晋时期开始,宋文帝建立四学正式脱离,西方16到18世纪,1747年,查理斯巴托七种美的艺术,提出美的艺术才是文学。文学的审美含义脱颖而出)
文学审美艺术形态属性的表现:如果从目的,方式和态度三方面来看,表现为: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双重缠绕状况。
文学的审美无功利性,是指作家或读者的创作或欣赏活动不指向直接的实际利益满足的特性。无功利性为阅读无功利性和审美(创作)无功利性。文学直接地是无功利的,但间接地或内在地却又有某种功利性。第一,作为作家或读者的社会性话语活动,文学虽然与直接功利目的无关,但间接地仍旧有深刻的社会功利性(审美地掌握世界)。第二,作为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话语结构,文学的功利性在于,它把审美无功利性仅仅当作实现其反映现实生活这一功利目的的特殊手段
文学既是形象的也是理性的。形象,这里指审美形象,是由文学的本文结构所呈现的审美感性形态。文学必然地要表现为直觉方式,是主体对于对象的不依赖理性而获得的瞬间领悟。是感性的而不是推理的,是直接的而不是间接的,是体验的而不是分析的。理性,通常被认为与形象相对,是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普遍本质而形成观念的方式。理性以特殊方式存在:第一,形象被置入文学、成为文学的直接存在方式,这本身就依赖于理性的力量。第二,文学的艺术形象本身就蕴含着某种理性。
文学是情感的也是认识的。认识是人对世界的客观的、理智的反映方式。文学不仅表达主观情感评价,也表达客观理智认识。
话语五要素:话语是特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或活动,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①说话人,是话语的两主体之一,是体现在本文中的叙述者或抒情者角色和作家因素。
②受话人,是话语的另一主体,指阅读本文的接受者角色和读者因素。
③文本,是供阅读以便达到沟通的特定语言构成物。
④沟通,是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通过本文阅读而达到相互了解或融洽状态。
⑤语境,是说话人和受话人的话语行为所发生于其中的特定语言关联域,包括具体语言环境和更广而根本的社会生存环境。
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涵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话语蕴藉有两种情形:含蓄(小中蓄大)含混(一中生多)
文学的话语蕴藉的审美特征:内指性,音乐性,陌生化。
6.文学创造:
文学创造的客体:客体即自然,客体即情感,客体即原始意象。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
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的特殊性:整体性的社会生活;具有审美价值或审丑价值的社会生活(丑的有个
性,审丑批判);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文学创造的主体:模仿者与创造者,旁观者和移情者,特殊的艺术生产者,没得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