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概论()第七章要点总结
《环境学概论》考研知识点归纳
《环境学概论》考研知识点归纳《環境學概論》知識總結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聚落环境:是人类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3、城市环境:是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
4、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5、环境保护: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和潜在的环境问题,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具体实践活动的总称。
6、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
7、环境自净能力:当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因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扩散、稀释、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物化和生化作用,使污染物的浓度和毒性逐渐自然降低的现象称为环境自净能力。
二、简答1、情况科学的主要义务:①探究全球规模内情况演化的规律,相识人类情况变化的过程、情况的基本特性、情况结构和演化机理等,以便应用这些认识使情况质量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避免对人类不利的变化;②揭示人类举动同自然情况之间的干系,以便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情况保护的干系,令人类社会和情况协调发展;③探究情况变化对人类保存的影响,发挥情况科学的社会功用,探究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机理及情况毒理学研究,为人类一般、健康的生活服务;④研究区域情况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2、情况科学的基本义务:揭示人类-情况系统的实质,研究人类-情况系统之间的协调干系,掌握它的发展规律,调控人类与情况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以改善情况质量,造福人民,促进人类与情况之间的协调发展。
3、理论环境学的主要任务:运用有关的现代科学理论,总结利用和改造环境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继承和发展有关的环境科学理论,以建立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
环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环境科学概论第一章绪论概念:环境:指以人类为主体得外部世界,环境就就是人类生存环境,指得就是环绕于人类周围得客观事物得整体,它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
或者为指围绕着人群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与发展得各种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得总体。
环境法中得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得各种天然得与经过人工改造得自然因素得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与乡村等。
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得研究对象,它就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得发生与发展、调节与控制以及改造与利用得科学。
其目得在于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得影响及其环境质量得变化规律,从而为改善环境与创造新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就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得各个独立得、性质不同得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得基本物质组成。
环境问题:指自然过程突变或人类活动引起得环境破坏与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生产、生活与健康带来得不利影响。
其原因就是人类认识得局限性与环境得复杂多变性。
原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类环境问题,就是指由于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引起得,没有人为因素或人为因素很少得环境问题。
次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二类环境问题,就是指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得环境问题。
第二章大气环境概念:干结空气:大气中除去水汽与固体杂质以外得整个混合气体。
主要成分就是氮气(78、09%)与氧气(20、94%)。
其次就是氩气(0、934%体积)与二氧化碳(0、033%体积)。
空气中水得体积百分含量在0、1-0、5%之间,其余得大气成分为稀有气体。
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得浓度,达到了足够得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得舒适、健康与福利或危害了环境得现象。
大气污染源:指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得场所,设备与装置。
包括:天然源(指自然界自行向大气环境排入污染物得污染源。
环境学概论考试资料整理
第一章 绪论环境:1、广义的概念: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作为某一中心事物的对立面而存在。
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2、狭义的概念:中心事物是人类,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须的相适应的环境,或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可分为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两种。
1、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的,是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即阳光、温度、气候、地磁、空气、水、岩石、土壤、动植物、微生物以及地壳的稳定性等等自然因素的总和;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
按自己固有的规律发生和发展,被利用和改造。
自然环境的要素构成 自然环境的层次结构2、人工环境人工环境:人类活动的产物 社会环境:经济、政治、文化组成。
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但反过来又成为人类活动的制约条件,也是影响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决定性因素。
工程环境: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中创造出来的人工环境环境(Environment):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二条 环境:在环境科学领域,环境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
外部世界主要指人类已经认识到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1)自然因素:高山、大海、江河、湖泊、天然森林、野生动植物等;(2)社会因素:住房、工厂、桥梁、娱乐设施等人工构筑物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等要素。
自然因素的总体称为自然环境,社会因素的总体称为社会环境。
环境要素: 构成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而又服从总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称为环境要素,亦称环境基质。
《环境保护概论》总结复习
環境保護概論第一章绪论環境問題的定義:由于人類活動作用於人們周圍的環境所引起的環境質量變化,以及這種變化反過來對人類的生產、生活和健康的影響問題。
人類與環境是對立的統一,人類改造環境,環境也反作用于人類;解決環境問題的根本途徑是調節人類社會活動與環境的關係,但要真正實現這種易傲杰必須具備下列條件:在通曉環境變化過程的基礎上,預測人類社會活動引起的環境影響,掌握自然生態規律和經濟規律;要以環境制約生產,運用規律改造環境;全面規劃、合理佈局、有計畫地安排社會生產力,使發展生產與保護環境的關係協調起來;要提高人類對環境價值的認識,使千百萬人協調動作,為實現這種調節進行系統的自覺的努力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一是全球性、广域性的环境污染;二是大面积的生态破坏;三是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
可持续发展定义: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起需求的能力的发展。
内涵:第一,强调公平性原则,包括本代人的公平、代际间的公平以及公平分配有限资源;第二,强调持续性原则,其核心是指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第三,强调共同性原则,即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其所体现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实现这一目标,也必须是全球人民的共同行动。
应具备的特征:1、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提倡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逐步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过渡;2、可持续发展要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3、可持续发展应以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第五章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排入大气、水、土壤中,并引起环境污染或导致环境破坏的物质,叫做环境污染物。
环境污染物的及其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1生产性污染物2生活性污染物3放射性污染物污染物的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三类: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及生物性因素。
环境污染的特征:1、影响范围大2、作用时间长3、污染情况复杂(因为环境污染具有相加作用、独立作用、拮抗作用和协同作用)4、污染治理难第六章大气污染及其防治大气污染的涵义:自然界中局部的质能转换和人类所从事总类繁多的生活、生产活动,向大气排放出各种污染物,当污染物超过环境所能允许的极限(环境容量)时,大气质量发生变化,对人们的生活、生产、健康、精神状态、设备财产以及生态环境遭到恶劣影响和破坏,此类现象称为大气污染。
《环境学》课程笔记
《环境学》课程笔记第一章人类文明与环境问题的发展1.1 人类文明与环境问题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密不可分。
从原始的采集狩猎文明到农业文明,再到工业文明,人类对环境的影响逐渐加深。
环境问题主要包括资源的过度开采与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系统的破坏等。
这些问题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研究人类文明与环境问题的发展对于解决当前的环境危机具有重要意义。
1.2 人类农业文明及其标志性成果农业文明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其标志性成果包括农业生产的普及和农业技术的进步。
在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开始使用犁耕、灌溉等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形成了定居的生活方式。
这一时期的人类文明主要集中在河流流域,如尼罗河流域、黄河流域等。
1.3 人类农业文明及其环境问题特征在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土地的过度耕作和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由于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大规模开垦土地,导致土地退化、沙漠化等问题。
同时,为了灌溉农田,人类过度利用水资源,导致水资源短缺和水土流失等问题。
1.4 人类工业文明及其环境问题特征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表现为工业污染和资源过度消耗。
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大量工厂和企业的建立,排放出大量的废气和废水,导致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
同时,为了满足工业生产的需要,人类过度开采矿产资源,导致资源枯竭和生态破坏。
1.5 工业文明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思考工业文明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科技发展的不平衡:工业文明时期,科技在生产力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在环境保护方面相对滞后。
2)经济增长的盲目性:工业文明时期,经济增长成为主要目标,忽视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资源利用的不合理:工业文明时期,人类过度开采和消耗资源,导致资源枯竭和生态破坏。
1.6 环境问题解决方案思考与讨论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合作和共同努力。
以下是一些解决方案的思考与讨论:1)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培养绿色消费观念,推动可持续发展。
建筑环境学概论重点
建筑环境学概论重点第⼀章1、真太阳时是当地太阳位于正南向的瞬时为正午12时的计时⽅式。
2、建筑对⽇照的要求的根据是建筑的使⽤性质、当地的⽓候条件。
3、建筑物的阴影和建筑物⾃⾝阴影在墙⾯上的遮蔽情况与建筑物的平⾯体形、建筑物⾼度、建筑朝向有关。
4、太阳位置是地球上某⼀点所看到的太阳⽅向,常⽤太阳⾼度⾓和⽅位⾓来表⽰。
5、太阳⾼度⾓是太阳⽅向与⽔平线的夹⾓。
6、太阳⽅位⾓是太阳⽅向的⽔平投影偏离南向的⾓度。
7、影响太阳⾼度⾓和⽅位⾓的因素有:⾚纬(季节的变化)、时⾓(时间的变化)、纬度(观察点所在位置)。
8、“民⽤建筑热⼯设计规范” (GB50176-93)分为:严寒、寒冷、夏热冬冷、夏热冬暖、温和地区5个分区,⽬的在于使民⽤建筑的热⼯设计与地区⽓候相适应,保证室内基本热环境要求,符合国家节能⽅针。
9、建筑热⼯设计分区的主要指标是累年最冷⽉和最热⽉平均温度,辅助指标是累年⽇平均温度<=5度和>=25度的天数。
10、建筑⽓候区分为七个⼀级区,适⽤于⼀般⼯业建筑和民⽤建筑,其划分的主要指标是⼀⽉七⽉平均温度、平均相对湿度,辅助指标是年降⽔量、累年⽇平均温度<=5度和>=25度的天数。
11、热岛现象指城市⽓温⾼于郊区的现象,且市内各区的温度也不⼀样,如果绘制出等温曲线,就会看到与岛屿的等⾼线极为相似,⼈们把这种⽓温分布称为“热岛现象” 。
热岛强度会随⽓象条件和⼈为因素不同出现明显的⾮周期变化。
防治:第⼆章1、热湿环境四要素:温度、湿度、风速、环境辐射温度2、建筑热湿环境形成影响因素:外扰、内扰3、内扰含有室内设备、照明、⼈员等室内热湿源4、外扰主要包括室外⽓候参数包括有室外空⽓温湿度、太阳辐射、风速、风向变化以及邻室的空⽓温湿度进⼊室内。
5、外扰和内扰对室内环境的作⽤形式包括有对流换热、导热和辐射。
6、得热量是某时刻在内外扰作⽤下进⼊房间的总热量。
7、得热量与外扰之间存在衰减与延迟的关系8、冷负荷与得热量之间的关系取决于房间的构造、围护结构的热⼯特性和热源的特性。
环境科学概论第七章学习辅导材料(1)
《环境科学概论》第七章环境污染及防治技术学习辅导材料一,内容提要1、环境污染及形成〔1〕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的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发生扩散、迁移、转化,使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它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污染源✧污染源是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的发生源,通常是指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的总称。
✧按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可把污染源分为天然污染源、人为污染源✧天然污染源——是指自然界自行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或造成有害影响的场所,如正在喷发的火山。
✧人为污染源——是指人类社会活动所形成的污染源,是环境保护研究和控制的主要对象。
✧污染源按环境污染的主要对象(受体),可分为大气污染源、水体污染源、土壤污染源以及生物污染源等。
✧按向环境排故污染物的空间分布方式,污染源可分为点污染源、线污染源和面污染源(合称为非点污染源)。
✧按照人类社会活动功能,污染源可分为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交通运输污染源、生活污染源。
〔3〕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污染物的迁移——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所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是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运动形式之一。
✧污染物迁移的方式: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生物迁移2、大气污染及防治技术〔1〕大气污染效应✧由于大气污染的作用,可以使某个或多个环境要素发生变化,使生态环境受到冲击或失去平衡,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这种因大气污染而引起环境变化的现象,称为大气污染效应。
〔2〕空气主要污染物✧颗粒物质、硫化物、碳氧化物、氮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3〕颗粒物质✧颗粒物质——是指除气体之外的包含于大气中的物质,包括各种各样的固体、液体和气溶胶。
✧按粒径的差异,可以分为降尘和飘尘两种。
✧降尘——指粒径大于 10μm,在重力作用下可以降落的颗较状物质。
✧飘尘——指粒径小于 10μm的煤烟、烟气和雾在内的颗粒状物质。
《环境学概论》总结
第一章绪论1.环境: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环境的特性:1)整体性和区域性;2)变动性与稳定性;3)资源性与价值性3.原生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引起的,没有人为因素或者人为因素很少的环境问题。
4.次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二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环境问题,是目前环境学所研究的主要领域。
5.人类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第一阶段,人类为大自然奴隶的阶段,这一阶段被认为是人类环境没有问题阶段;第二阶段,人类与大自然相互抗衡的阶段,这一阶段可以认为是局部生态破坏与生态退化阶段;第三阶段,人类把大自然当作奴隶的阶段,这一阶段出现了环境问题的两大高潮期,第一次在20世纪30~60年代,发生了近代八大公害事件,第二次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全球性的大气污染、大面积生态破坏、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迭起三类影响范围最大、危害严重的环境问题,这一阶段可以认为是全球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阶段;第四阶段,人类视大自然为朋友的阶段,人类开始进入可持续发展阶段。
6.环境科学的任务及研究内容:1)探索人类活动与生态平衡的相互协调关系2)揭示全球范围的环境演化规律3)研究污染物对环境变化及生物生存的影响4)寻找区域性环境污染的综合性防治途径7.环境污染与疾病:化学污染疾病:痛痛病、水俣病;物理污染疾病;生物污染疾病8.环境中化学元素异常与地方病:1)地方性甲状腺肿2)地方性氟骨病3)克山病4)大骨节病9.居住环境的污染:1)厨房污染2)建筑装潢材料污染3)家用电器的污染10.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1)限制阶段2)“三废”治理阶段3)综合防治阶段4)规划管理阶段11.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第二章生态学基础1.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是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断演变,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环境科学概论各章主要内容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一、名词概念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环境问题——是指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
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指构成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基本物质组分。
公害病——因环境污染引起的地方性疾病。
公害事件——因环境污染造成在短期内人群大量发病和死亡的事件。
二、填空题1、环境要素的特点①最差(小)限制律。
环境的质量不是由环境各要素的平均状态决定,而是取决于环境要素中处于最差(低)状态的那个要素。
②等值性。
各环境要素无论规模或数量有何不同,对环境质量的限制作用无质的区别,即任何环境要素对于环境质量的限制,只有当它们处于最低状态时,才具有等同性。
③整体性大于各个体之和。
环境质量不等于组成该环境的各要素性质之和,而是在量变(各个环境要素个体效应)基础上的质变。
④互相联系、互相依赖。
各要素在地球演化过程中出现有先后,但又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的,某些要素的出现同时又孕育着其他要素。
2、世界环境日(每年6月5日),2009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联合国环境署确定的主题和中国主题)。
世界主题:你的星球需要你——联合国际力量,应对气候变化;中国主题:减少污染——行动起来3、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
——环境科学是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具体的研究对象。
4、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和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召开时间、地点。
1972年6月5日至16日,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并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
1992年6月,在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5、中国环境保护发展历程——①中国环保事业起步阶段(1973-1978)②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阶段(1979-1992)③可持续发展阶段(1992-)6、1979年9月13日,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和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重点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重点(总47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环境科学概论地球与环境学院耿艳主要内容:1. 环境概念2.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3. 环境生态学4. 环境污染控制(气、水、声等)第一章环境与环境科学•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第二节环境科学及其分类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一、环境概念环境的定义: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事物,就是这个事物的环境。
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电子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二条:•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 2. 环境类型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 2. 特点•(1)最小限制律•(2)等值性•(3)整体性大于各个体之和•(4)出现先后,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三、环境效应及其特点• 1. 环境效应:•指环境受到污染后所发生的一系列反应。
包括•(1)环境生物效应生态系统•(2)环境化学效应酸雨、光化学烟雾•(3)环境物理效应噪声、沙尘暴、矿区沉陷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 2.环境特点•1)整体性和有限性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环境自净能力:污染物进入环境以后引起一系列的物理、化学、生物变化,最终污染物被清除。
这一过程称为自净。
环境清除污染物能力的大小称为环境自净能力。
•环境容量:指对一定区域,根据其自然净化能力,在特定的污染源布局和结构条件下,为达到环境目标值,所允许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
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第二节环境科学及其分类•二、环境科学分科• 1. 环境学:环境科学的核心,重点研究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
环境学概论考试重点
第一章绪论1. 环境的概念: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事物,就是这个事物的环境。
2. 环境的基本特征:整体性和区域性、资源性和价值性、危害作用的时滞性、变动性和稳定性。
3. 环境要素的属性:最差限制律、等值性、整体性大于个体和、互相联系互相依赖。
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
狭义: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
4. 环境问题的分类: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火山、地震、台风等属于原生环境问题,水土流失、沙漠化、盐渍化、物种灭绝、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噪声、振动、电磁波干扰、热干扰属于次生环境问题。
5. 20世纪8大著名公害事件:比利时马斯河谷事件(公害污染物:烟尘、SO2)、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光化学烟雾)、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烟尘、SO2)、伦敦烟雾事件(烟尘、SO2)、日本水俣病事件(甲基汞)、日本骨痛病事件(镉)、日本四日哮喘病事件(重金属微粒与二氧化硫形成硫酸烟雾)、日本米糠油事件(多氯联苯)。
6.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7. 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全球化、社会化、综合化、政治化。
积累化和高科技化。
第二章全球环境问题1. 什么是全球环境问题全球环境问题是指对全球产生直接影响或具有普遍性,并对全球造成危害的环境问题,或者说是超越一个以上主权国家的国界和管辖范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2. 全球环境问题的共同特点:人为性、危害性、移动性、可变性、加速性、隐蔽性。
3. 全球十大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地退化、水资源危机、海洋污染、森林锐减、化学物质污染与越境转移、城市问题。
4. 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危害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第一个因海平面上升举国搬迁的国家——图瓦卢);气候异常,洪涝、干旱、冰冻、火灾频发。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复习重点知识汇总-复习重点笔记(考前狂背版)
考试复习重点资料(最新版)资料见第二页封面第1页《环境科学概论》知识点汇总(各校通版)考试复习重点01章《环境与环境科学》01节环境及环境特征一、环境概念1.环境(概念'与一主体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
环境是一相对概念,随中心事物变化而变化。
中心事物与环境存在着对立统一。
人类环境指以人类为主体的生存空间,包括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二条: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环境类型按环境主体分:人类环境自然人工生物环境按空间分:星际环境全球环境区域环境聚落环境{城市乡村院落等}二、环境要素及其特点1.环境要素:也称环境基质,是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一般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人工环境要素)。
但通常是指自然环境要素,包括水、大气、生物、岩石、土壤,以及声、光、电磁辐射等。
环境要素组成环境的结构单元,环境结构单元又组成环境整体或称环境系统。
地球表面各种环境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即地球环境系统。
2.特点(1)最小限制律:环境质量受诸要素中处于最劣状态的那个环境要素的控制。
(2)等值性:无论任何一个要素,只要它处于最劣状态,对环境的影响是相同的。
(3)整体性大于各个体之和(4)出现先后,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三、环境效应及其特点1.环境效应:指环境受到污染后所发生的一系列反应。
包括(1)环境生物效应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中诸要素变化,导致生态系统变化的效果。
(2)环境化学效应酸雨、光化学烟雾在环境条件的影响下,物质之间化学反应所引起的环境效果。
(3)环境物理效应噪声、沙尘暴、矿区沉陷由于物理作用引起的环境效果。
2.环境特性——由于人类的干扰和破坏,环境表现的特性(1)整体性:环境保护没有地区的界限(2)有限性①人类活动空间有限②环境稳定性有限环境自净能力(污染物进入环境以后引起一系列的物理、化学、生物变化,最终污染物被清除。
环境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环境: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名词解释)自然环境: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
人工环境: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而形成的环境要素。
(选择或填空)环境要素:也称环境基质,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
自然环境要素通常指水、大气、生物、阳光、岩石、土壤等。
环境的分类(按其范围由近及远):环境的功能特性:(大题+上解释答)(一)整体性人与地球环境是一个整体,地球的任一部分,或任一个系统,都是人类环境的组成部分。
各部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关系。
局部地区的环境污染或破坏,总会对其他地区造成影响和危害。
(二)有限性(三)不可逆性能量流动的不可逆。
(四)隐显性除了事故性的污染与破坏(如森林大火、农药厂事故等)可直观其后果外,日常的环境污染与环境破坏对人们的影响,其后果的显现要有一个过程,需要经过一段时间。
(五)持续反应性环境污染不但影响当代人的健康,而且还会造成世世代代的遗传隐患。
(六)灾害放大性某方面不引人注目的环境污染与破坏,经过环境的作用以后,其危害性或灾害性,无论从深度和广度,都会明显放大。
环境问题的分类:(选择)1.原生环境问题:由自然因素造成的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它主要是指地震、洪捞、干旱、滑坡等自然灾害问题。
2.次生环境问题:由人为因素引起的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其表现形式为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与干扰。
环境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次生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1.人口压力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3.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书P9)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以及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问题。
第二章全球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有(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的破坏、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锐减;酸雨、海洋污染、有毒化学品和危险废物越境转移。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重点知识点汇总
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他们相互达到高度适应、协调统一的状态。
第四章 大气污染与防治 大气圈:
概念:在自然地理学上,把由于地心引力而随地球旋转的大气层叫作大气 圈. 大气圈结构:
均质层分为: 对流层、平流层和中间层 非均质层中又分: 暖层(电离层)和散逸层(外层) 大气污染: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向大气排放出各种污染物,当污染物超过环境所 能允许的极限(环境容量)时,大气质量发生恶化,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健康、 精神状态、设备财产以及生态环境等遭受到恶劣影响和破坏,此类现象称为大气 污染 。
七、能源、资源短缺 八、森林锐减 九、垃圾成灾 十、有毒化学品污染
十一、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对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和利用 公众环境意识不高 人口压力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第三章 生态学基础 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指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群落与其所处环境 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具有能量转换、物质循环代谢和信息 传递功能的统一体,是生态学的基本功能单位。 生态系统的特征: 是生态学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 内部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 生态系统中营养级的数目受限于生产者所固定的最大能值和这些能量在流动中 巨大损失,因此生态系统中营养级不会超过 5-6 个 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
悬浮物质、溶解物质、胶体物质 水环境容量:是指在不影响水的正常用途的情况下,水体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量 或自身调解净化并保持生态平衡的能力。 水的自净能力:是指水体受到污染后,由于其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物的作 用,使水体在一定时间内及一定条件下逐渐恢复到原来状态的现象。
环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环境科学概论第一章绪论概念:环境:指以人类为主体①外部世界,环境就是人类生存环境,指①是环绕于人类周围①客观事物①整体,它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
或者为指围绕着人群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①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①总体。
环境法中①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①各种天然①和经过人工改造①自然因素①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①研究对象,它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①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以及改造和利用①科学。
其目①在于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①影响及其环境质量①变化规律,从而为改善环境和创造新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①各个独立①、性质不同①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①基本物质组成。
环境问题:指自然过程突变或人类活动引起①环境破坏和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带来①不利影响。
其原因是人类认识①局限性和环境①复杂多变性。
原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类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引起①,没有人为因素或人为因素很少①环境问题。
次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二类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①环境问题。
第二章大气环境概念:干结空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固体杂质以外①整个混合气体。
主要成分是氮气(78.09%)和氧气(20.94%)。
其次是氩气(0.934%体积)和二氧化碳(0.033%体积)。
空气中水①体积百分含量在0.1-0.5%之间,其余①大气成分为稀有气体。
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①浓度,达到了足够①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①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①现象。
大气污染源:指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①场所,设备和装置。
包括:天然源(指自然界自行向大气环境排入污染物①污染源。
环境学知识点整理
环境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绪论1、环境:周围的事物,是相对于主题的客体。
(人类生存的环境,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
)2、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有害于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变化。
也包括环境污染和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破坏)3、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①人类无限制地追求更高生活标准的欲望,导致盲目地、无限度地索取和排放废物;②环境向人类提供物质基础的能力有限,即地球为人类提供的生存空间和各种资源是有限的;③环境的自净能力有限并且缓慢。
4、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它是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发生的,是人类经济活动的直接或间接的结果。
5、认识:1)寂静的春天(1962年环保类书籍);2)增长的极限(1972年):1968年在意大利成立罗马俱乐部。
罗马俱乐部1972年出版了《增长的极限》,是对地球的第一份会诊报告;3)第一次联合国会议(1972):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通过《人类环境宣言》,该宣言的内容:主要是环境污染及其治理问题;4)我们共同的未来(1987年联合国提出的报告):最重要内容是第一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5)第二次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992年)通过《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该宣言内容:寻求人口、经济、社会、环境与发展相协调。
◇1991年6月,北京举行的发展中国家环境与发展部长级会议,发表了《北京宣言》6、环境科学的主要任务:1)了解人类与环境的发展规律:这是研究环境科学的前提。
2)研究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这是环境科学研究的核心。
3)探索人类活动强烈影响下的全球性变化:这是环境科学研究的长远目标。
4)开发环境污染防治技术与制定环境管理法则:这是环境科学的应用方面。
><7、环境科学的分科:①环境地学—{环境地质学;环境地球化学;环境地理学;环境海洋学;环境土壤学;污染气象学} ②环境生物学③环境化学④环境物理学⑤环境医学⑥环境法学⑦环境经济学⑧环境管理学⑨环境工程学><8、人类的环境观:①天命论——天定胜人②地理环境决定论③征服论——人定胜天④协调论——人地归一9、环境伦理:是伦理学一个分支,研究环境责任的道德基础。
环境工程概论 第7章
多,城市地面沉降的诱发主因逐渐由单一的地下水开采过渡到城市
工程建设和地下水开采的叠加作用,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
3、地面沉降的防治
(1)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 对于已经发生地面沉降的地区,结合水资源评价,研究确定地下水的 合理开采方案,严格控制井位、井径、井数以及出水量,压缩周边地区地下 水开采量,减少水位降深幅度。在地面沉降剧烈的情况下,暂时停止开采地 下水。同时,调整地下水开采层次,进行合理开采,适当开采更深层
二、土地退化与防治 3、土地退化的防治
(1)水土流失的防治: 首先,应加强重点预防保护区水土资源保护, 对重要的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和山地灾 害易发区,应严格控制进行任何形式的开发建设活动, 有特殊情况必须建设的,应充分进行水土保持方案论证, 切实采取水土流失防治措施,防止水土流失的发生和发 展。 其次,应大力推动小流域综合治理,突出抓好 坡耕地和侵蚀沟综合整治。同时,应加大封禁保护力度, 充分发挥生态自然修复能力。
间范围内的全部环境要素,以及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活动作用于
空间的某些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指目前或可预见到的将来,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
可供农、林、牧业或其它各业利用的土地,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资 料和劳动对象。
一、土地及土地资源 3、土地特性
土地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具有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自然 特性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属性,包括土地面积的有 限性、土地位臵的固定性、土地质量的差异性、土地功能的生 态性等;其经济特性则是指人们在利用土地的过程中,在生产 力和生产关系方面表现出的特性,包括土地供给的稀缺性、土 地用途的多样性、土地用途变更的困难性、土地增值性、土地 4、土地分类 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土地利用后 果的社会性等等。 土地分类是基于特定目的,按一定的标准对土地 进行概括、归并或细分,区分出性质不同、特点各异 的类型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环境规划
一名词解释
1、环境规划:是人们为使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而对自身的开发活动和对环境的影响所做的合理安排。
2、环境承载力:是用来环境规划的重要科学概念,是指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承载能力,即指在某一个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所承受的人类活动作用的阈值。
发展变量:是人类生活活动与经济载发活动作用的一种变量。
限制变量:是环境约束条件的一种表示,是环境状况对人类活动的反作用。
限制因子包括:环境类限制因子、资源类限制因子、工程类限制因子、心理类限制因子。
3、污染物的环境容量:是指某环境单元所允许承纳污染物质的最大数量,它是一种重要环境资源。
它是一个变量,包括基本环境容量(差值容量)和变动环境容量(同化容量)。
4、水环境容量:是指水体在一定环境功能条件下,水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允许负荷量。
5、自净容量:是指水体通过物理、化学及生物作用等对水体中污染物所具有的降解或无害化能力,即表征为自净容量。
6、大气环境容量:是指大气在一定的环境功能条件下,大气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师大允许负荷量。
7、土壤环境容量:是指土壤中的污染物达到土壤环境标准时,土壤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数量。
8、环境线性规划:是在各种相互关联的多变量线性等式或不等式约束条件下,去解决或规划一个对象的线性目标函数最优化问题,即将环境规划目标值和环境变量之间的
关系,通过线性优化模型表达出来,并通过计算机程序运行求解。
二简答
1、环境规划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
答:环境规划的目的就在于调控自身的开发活动,规范自身的行为,减少污染,防止生态破坏,保护资源,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保护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所依赖的基础,实现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环境规划的作用在于它可指导各项环境保护活动的进行,可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可以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能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2、请简述环境规划制定的主要任务及原则。
答:环境规划制定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达到既促进和保证经济的发展,又能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保证人民的身体健康,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制定环境规划时应注意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关系。
做到瞻前顾后,统筹兼顾,充值考虑技术进步与控制环境污染的关系。
同时又要充分估计到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困难,使规划制定建立在切实可靠的基础之上。
应考虑的原则有:㈠坚持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同步规划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使环境建设以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为指导,综合考虑人口、资源、发展、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㈡考虑自然环境结构与自然资源的特征区域自然环境结构和自然资源的特点不同,人类利用自然环境发展经济的方向、方式也不一样,引起的环境问题也各不相同。
因此,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方向、途径和措施也有明显的差异。
㈢应保证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在制定环境规划中应充值得到体现。
㈣社会环境结构的一致性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和差异,可影响区域开发的方式和强度,变对环境的破坏及污染产生不同的影响。
㈤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对策的一致性进行环境规划,必须以环境综合整治思想为指导,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即环境规划中应充值体现综合整治的战略方针。
3、环境规划的类型。
答:㈠经济制约型的环境规划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环境保护服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一般表现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环境问题,为了解决已发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而制定的环境保护规划,是对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生活等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而规定的防治目标和措施。
㈡协调型的环境规划是为了促使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以提出经济和环境目标为出发点,以实现这一双重目标为终点。
㈢环境制约型的环境规划这种环境规划是从充分地、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出发,同时防止在经济发展中产生环境污染,建立环境保护目标,制定环境保护规划。
这种环境规划充值体现了经济发展服从环境保护的需要,经济发展的目标是建立在环境保护基础上,即经济发展受环境保护的制约。
4、请简述环境规划的程序。
答:环境规划过程是一个科学决策过程,其主要的程序有:⑴编制环境规划工作计划;
⑵区域调查、分析和评价,包括区域内环境质量现状、自然资源现状及相关的社会和经济现状调查,明确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并作出科学分析和评价;⑶区域环境预测:在区域现状调查和掌握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预测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变化趋势。
⑷确定区域环境规划目标:在根据环境规划草案中预定的环境规划目标的基础上,经过专家论证对目标进行修正,最后确定区域环境
规划目标;⑸拟定区域环境规划草案:根据环境预测目标以及预测结果的分析,拟定若干种环境规划草案,以备择优选用;⑹优选区域环境规划草案:在对各种规划草案进行系统分析和专家论证的基础上,筛选出最佳环境规划草案;⑺环境规划方案的确定:根据实现环境规划目标和完成规划任务的要求,对选出的环境规划草案进行修正、补充和调整,形成区域环境规划方案;⑻区域环境规划方案的实施;
5、环境规划的内容。
答:Ⅰ区域环境目标和环境指标体系的研究1.区域环境目标的确定2.区域环境指标体系的确定(1)污染指标(2)资源指标;Ⅱ环境预测和环境问题的研究1.环境预测研究
2.环境问题的研究Ⅲ区域环境规划方案研究1.根据区域自然资源特点,建立合理的生产地域综合体,确定合理的工业结构及产业结构。
2.根据区域环境容量的特点,确定大、中型重污染工业企业的合理布局。
3.制定大气环境污染的综合防治方案。
4.制定水环境污染的综合防治方案。
5.制定废弃物,特别是有害废弃物的处臵方案。
Ⅳ区域环境保护技术政策研究1.提出区域自然资源合理利用政策。
2.提出大气环境污染的综合防治政策。
3.提出区域水环境污染的综合防治政策。
4.提出区域固体废弃物及有害废物的处臵政策。
5.提出适宜的区域土地利用政策。
6.提出合理的区域环境保护投资政策。
6、请简述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基本概念。
答:是改善和提高区域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根本途径。
它是①从区域环境整体出发,以区域环境容量为基础,以实现区域环境目标为目的,②综合考虑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实行经济与环境双向调控,合理布局工业,大力推进清洁生产,③采用人工处理措施与利用环境自净能力相结合,采取总量控制和发放排污许可证的办法,以控制区域环境污染。
④调控区域环境质量,可通过系统分析,应用环境系统工程方法,
制定出最佳区域污染综合防治方案。
⑤综合考虑人为防治措施。
7、请简述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基本方法。
答:针对区域污染来源和途径,开展多方面防治途径的研究,是调控区域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方法,它的主要环节包括:确定区域环境污染控制目标;进行区域环境容量的估算;确定区域内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以及进行区域环境污染系统量优控制。
I进行区域环境综合防治的主要环节确定环境目标进行区域环境容量的估算环境污染总量控制区域环境污染系统最优控制II环境系统分析方法:数据的收集、系统与过程的模型化、系统的模拟、规划预测或系统分析。
8、请简述区域清洁生产的概念、目标要求及内容。
答:㈠概念:是国内外环境保护的经验总结。
它着眼于在工业生产全过程中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同时要求污染物最大限度的资源化;它不仅考虑工业产品的生产工艺,而且对区域产品结构、原料和能源替代,生产运营和现场管理,技术操作,产品消费,直至产品报废后的资源循环等诸多环节统筹考虑,其目的就在于使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㈡目标要求:①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短缺资源的代用、二次能源的利用及节能、降耗、节水,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缓资源的耗竭;②减少废料和污染物的生成和排放,促进工业产品的生产及消费过程,减少工业生产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㈢清洁生产的内容:①清洁的生产过程:包括尽量少用、不用有毒有害的原料;生产无毒、无害的中间产品;减少生产过程的各种危险性因素,如高温、高压、低温、低压、易燃、易爆、强噪声及强振动等;采用少废、无废的工艺和高效的设备;实行物料的再循环(厂内、厂外)。
②清洁的产品:节约原料和能源,少用昂贵和稀缺的原料;利用二次资源作原料;产品在使用过程事及使用后不会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因素;产品易于回收、复用和再生;进行合理包装;产品具有合理的使用功能及使用寿命;
易于处臵并易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