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非常有效的“画图”解题法
小学数学“画图”解题方法
1、平面图对于题目中条件比较抽象、不易直接根据所学知识写出答案的问题,可以借助画平面图帮助思考解题。
如,有两个自然数A和B,如果把A增加12,B不变,积就增加72;如果A不变,B增加12,积就增加120,求原来两数的积。
根据题目的条件比较抽象的特点,不妨借用长方形图,把条件转化为因数与积的关系。
先画一个长方形,长表示A,宽表示B,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原来两数的积。
如图(l)所示。
根据条件把A增加12,则长延长12,B不变即宽不变,如图(2);同样A不变即长不变,B增加12,则宽延长12,如图(3)。
从图中不难找出:原长方形的长(A)是120÷12=10原长方形的宽(B)是72÷12=6则两数的积为10×6=60借助长方形图,弄清了题中的条件,找到了解题的关键。
再如,一个梯形下底是上底的1.5倍,上底延长4厘米后,这个梯形就变成一个面积为60平方厘米的平行四边形。
求原来梯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根据题意画平面图:从图中可以看出:上、下底的差是4厘米,而这4厘米对应的正好是1.5-1=0.5倍。
所以上底是4÷(1.5-1)=8(厘米),下底是8×1.5=12(厘米),高是60÷12=5(厘米),则原梯形的面积是(8+12)×5÷2=50(平方厘米)。
2、立体图一些求积题,结合题目的内容画出立体图,这样做,使题目的内容直观、形象,有利于思考解题。
如,把一个正方体切成两个长方体,表面积就增加了8平方米。
原来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只凭想象,做起来比较困难。
按照题意画图,可以帮助我们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来。
按题意画立体图:从图中不难看出,表面积增加了8平方米,实际上是增加2个正方形的面,每个面的面积是8÷2=4(平方米)。
原正方体是6个面,即表面积为4×6=24(平方米)。
再如,用3个长3厘米、宽2厘米、高1厘米的长方体,拼成一个大长方体。
小学数学(画图法)解题方法
小学数学解题方法:图示法——画线段图法方法概述1.线段图指的是由一定意义的线段、箭头、数字符号等构成的图式。
它可以形象、直观地帮助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线段图的种类:(1)单线分段图就是用一条线段来表示整体与部分量之间关系的线段图。
画单线分段图的基本步骤是:先画标准量(单位“1”)——接着表示部分量——最后标注所求问题。
(2)复式并列图就是用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段来表示几个并列量之间关系的线段图。
画复式并列图的基本步骤是:先画标准量——再画比较量——最后标注所求问题。
(3)变式线段图就是在单线分段图和复式并列图基础之上进行的变形,多用于解答较复杂的实际问题,它的画法要根据具体问题灵活运用。
例如画图表示两车二次相遇,就可以按照这样的步骤进行。
方法点一:画单线分段图解部分量和整体之间关系的分数、百分数问题例1 野骆驼是一种比大熊猫还要珍贵的野生动物,①目前全球现存的野骆驼大约有900峰,②其中5/9生活在我国境内。
我国境内的野骆驼大约有多少峰?观察上图可以发现,我国境内的野骆驼数量约是?答:我国境内的野骆驼大约有500峰。
例2 一袋食盐①,②用去后1/4还剩600克。
这袋食盐的质量是多少克?观察上图可以发现,600克对应着一袋食盐质量的,用600除以即可得出一袋食盐的质量,也可根据“一袋食盐的质量-用去的部分食盐质量的=600”列方程解答。
方法一算术法方法二方程法解:设这袋食盐的质量是x克。
答:这袋食盐的质量是800克。
例3 一个盒子里装有若干个围棋子①,其中黑色棋子的个数比棋子总数的30%多20个②,白色棋子的个数比棋子总数的3/5少10个。
盒子里共有多少个棋子?观察上图可知,10个黑色棋子对应棋子总数的,用10除以就得到棋子的总数。
答:盒子里的共有100个棋子。
例4 一批货物①,第一次运走全部货物的1/3多20吨,②第二次运走全部货物的1/4多30吨,③这时货物还剩30吨。
这批货物一共有多少吨?观察上图发现,(20+30+30)对应货物总量的1-1/3-1/4。
小学数学六类画图解题分析
小学数学六类画图解题分析平面图对于题目中条件比较抽象、不易直接根据所学知识写出答案的问题,可以借助画平面图帮助思考解题。
例1有两个自然数A和B,如果把A增加12,B不变,积就增加72;如果A不变,B增加12,积就增加120,求原来两数的积。
根据题目的条件比较抽象的特点,不妨借用长方形图,把条件转化为因数与积的关系。
先画一个长方形,长表示A,宽表示B,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原来两数的积。
如图(1)所示。
根据条件把A增加12,则长延长12,B不变即宽不变,如图(2);同样A不变即长不变,B增加12,则宽延长12,如图(3)。
从图中不难找出:原长方形的长(A)是120÷12=10原长方形的宽(B)是72÷12=6则两数的积为10×6=60借助长方形图,弄清了题中的条件,找到了解题的关键。
例2一个梯形下底是上底的1.5倍,上底延长4厘米后,这个梯形就变成一个面积为6O平方厘米的平行四边形。
求原来梯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根据题意画平面图:从图中可以看出:上、下底的差是4厘米,而这4厘米对应的正好是1.5-1=O.5倍。
所以上底是4÷(1.5-1)=8(厘米),下底是8×1.5=12(厘米),高是60÷12=5(厘米),则原梯形的面积是(8+12)×5÷2=5O(平方厘米)。
立体图一些求积题,结合题目的内容画出立体图,这样做,使题目的内容直观、形象,有利于思考解题。
例1把一个正方体切成两个长方体,表面积就增加了8平方米。
原来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只凭想象,做起来比较困难。
按照题意画图,可以帮助我们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来。
按题意画立体图:从图中不难看出,表面积增加了8平方米,实际上是增加 2个正方形的面,每个面的面积是8÷2=4(平方米)。
原正方体是6个面,即表面积为4×6=24(平方米)。
例2用3个长3厘米、宽2厘米、高1厘米的长方体,拼成一个大长方体。
(全)小学六年级数学必会6类“画图”解题法
小学六年级数学必会6类“画图”解题法1平面图对于题目中条件比较抽象、不易直接根据所学知识写出答案的问题,可以借助画平面图帮助思考解题。
例1 有两个自然数A和B,如果把A增加12,B不变,积就增加72;如果A不变,B增加12,积就增加120,求原来两数的积。
根据题目的条件比较抽象的特点,不妨借用长方形图,把条件转化为因数与积的关系。
先画一个长方形,长表示A,宽表示B,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原来两数的积。
如图(1)所示。
根据条件把A增加12,则长延长12,B不变即宽不变,如图(2);同样A不变即长不变,B增加12,则宽延长12,如图(3)。
从图中不难找出:原长方形的长(A)是120÷12=10原长方形的宽(B)是72÷12=6则两数的积为10×6=60借助长方形图,弄清了题中的条件,找到了解题的关键。
例2 一个梯形下底是上底的1.5倍,上底延长4厘米后,这个梯形就变成一个面积为6O平方厘米的平行四边形。
求原来梯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根据题意画平面图:从图中可以看出:上、下底的差是4厘米,而这4厘米对应的正好是1.5-1=0.5倍。
所以上底是4÷(1.5-1)=8(厘米),下底是8×1.5=12(厘米),高是60÷12=5(厘米),则原梯形的面积是(8+12)×5÷2=50(平方厘米)。
2立体图一些求积题,结合题目的内容画出立体图,这样做,使题目的内容直观、形象,有利于思考解题。
例1 把一个正方体切成两个长方体,表面积就增加了8平方米。
原来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只凭想象,做起来比较困难。
按照题意画图,可以帮助我们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来。
按题意画立体图:从图中不难看出,表面积增加了8平方米,实际上是增加2个正方形的面,每个面的面积是8÷2=4(平方米)。
原正方体是6个面,即表面积为4×6=24(平方米)。
利用画线段图,巧解小学数学难题,运算能力提高一倍,值得收藏
利用画线段图,巧解小学数学难题,运算能力提高一倍,值得收藏在小学数学中,有不少的难题,学生抓耳挠腮,百思不得其解。
这是因为小学生理解能力较差,不会审题,对于题目给出的条件,没有全面、综合去考虑。
结果,得不出正确的解法。
有没有一种巧妙的方法,能让小学生直观地去解题呢?有!那就是利用画线段图来解。
因为线段图非常简洁非常直观明了,通过观察,小学生能够容易地判断出解法,并能通过这种方式,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
举例子来说明吧:两个小同学折纸鹤,小红折的数量比小丽的3倍还多5个,她俩一共折了53个,问题,两个人分别折了多少个?这道题,初看之下,条件有三个,小学生很容易被3倍还多5个这句话给绕住,那么,就可以动手画个线段图,来帮助理解。
看这个线段图,一目了然,学生会马上明白,这道题应该用53-5,得出的结果再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小丽折的个数,那么小红的也能很容易计算出来了。
再比如这道题:小明买3支笔用了27元,那么,买同样的8支笔,需要多少元?我们继续用线段图来解,如下图:学生一看,就明白了,27元买了三个,先算出一个的价格,再去算8个的价格。
再来看一道复杂一些的分数应用题:某工程队修一条路,前5月修了20千米,正好修了全长的四分之一,照这样计算,剩下的路,需要修多长时间?怎么解呢?依旧用画线段图的方法。
来看看线段图,算法是不是呼之欲出呢!总结一下,如何使用画线段图这种数学方法?使用画线段图需要注意些什么呢?画线段图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可以把复杂的数量关系变的简单易懂,尤其是对于理解能力较弱的同学,使用这一方法更有效。
在使用当中,首先要搞清所有的条件和数量关系,其次,在画图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个,线段的长短得适中,不用太长,只要能等量地表示出数量关系即可。
最好用尺子按照刻度去画,不要画的太随意了。
第二个,画出图以后,得标明数量和条件,像上面的三幅图中,都逐一标明了每一个数量关系,甚至问题也用问号来表示。
六年级下册数学-数学6类“画图”解题
小学数学6类“画图”解题1.平面图对于题目中条件比较抽象、不易直接根据所学知识写出答案的问题,可以借助画平面图帮助思考解题.例1 有两个自然数A和B,如果把A增加12,B不变,积就增加72;如果A 不变,B增加12,积就增加120,求原来两数的积.根据题目的条件比较抽象的特点,不妨借用长方形图,把条件转化为因数与积的关系.先画一个长方形,长表示A,宽表示B,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原来两数的积.如图(1)所示.根据条件把A增加12,则长延长12,B不变即宽不变,如图(2);同样A不变即长不变,B增加12,则宽延长12,如图(3).从图中不难找出:原长方形的长(A)是120÷12=10原长方形的宽(B)是72÷12=6则两数的积为10×6=60借助长方形图,弄清了题中的条件,找到了解题的关键.例2 一个梯形下底是上底的1.5倍,上底延长4厘米后,这个梯形就变成一个面积为6O平方厘米的平行四边形.求原来梯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根据题意画平面图:从图中可以看出:上、下底的差是4厘米,而这4厘米对应的正好是1.5-1=O.5倍.所以上底是4÷(1.5-1)=8(厘米),下底是8×1.5=12(厘米),高是60÷12=5(厘米),则原梯形的面积是(8+12)×5÷2=5O(平方厘米).2.立体图一些求积题,结合题目的内容画出立体图,这样做,使题目的内容直观、形象,有利于思考解题.例1把一个正方体切成两个长方体,表面积就增加了8平方米.原来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只凭想象,做起来比较困难.按照题意画图,可以帮助我们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来.按题意画立体图:从图中不难看出,表面积增加了8平方米,实际上是增加2个正方形的面,每个面的面积是8÷2=4(平方米).原正方体是6个面,即表面积为4×6=24(平方米).例2 用3个长3厘米、宽2厘米、高1厘米的长方体,拼成一个大长方体.这个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按题意画立体图来表示,三个长方体拼成的大长方体有以下三种(1)拼成长方体的长是2×3=6(厘米),宽3厘米,高1厘米.表面积为(6×3+6×1+3×1)×2=54(平方厘米).(2)拼成长方体的长是3×3=9(厘米),宽2厘米,高1厘米.表面积为(9×2+9×1+2×1)×2=58(平方厘米).(3)拼成长方体的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高是1×3=3(厘米).表面积为(3×2+3×3+2×3)×2=42(平方厘米).这道题有以上三种答案,通过画图起到审题和理解题意的作用.3.分析图一些应用题,为了能正确审题和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可以把题目中的条件、问题的相互关系用分析图表示出来.例1新华中学买来8张桌子和几把椅子,共花了817.6元.每张桌子价78.5元,比每把椅子贵62.7元,买来椅子多少把?分析图:(l)买椅子共花多少钱?817.6-78.5×8=189.6元)(2)每把椅子多少钱?78.5-62.7=15.8(元)(3)买来椅子多少把?189.6÷15.8=12(把)综合算式为:(817.6-78.5×8)÷(78.5-62.7)=189.6÷15.8=12(把)答:买来椅子12把.4.线段图一些题目条件多,条件之间关系复杂,一时难以解答.可画线段图表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例1光明小学六年级毕业生比全校总人数的还多30人.新学期一年级新生人学360人,这样现在比原全校总人数增加了.求原来全校学生有多少人?从图中可以清楚看出,(360-30)人与全校人数的(+)相对应,求全校人数用除法计算.列式为:(360-30)÷(+)=330÷=900(人).例2 甲乙两人同时从相距88千米的两地相向而行,8小时后在距中点4千米处相遇.甲比乙速度快,甲、乙每小时各行多少千米?按照题意画线段图:从图中可以清楚看出,甲、乙8小时各行的距离,甲行全程的一半又多出4千米,乙行全程的一半少4千米,这样就可以求出甲、乙的速度了.甲速:(88÷2+4)÷8=6(千米)乙速:(88÷2-4)÷8=5(千米)5.表格图有些问题,通过列表不仅能分清题目的条件和问题,而且便于区分比较,起到从表中不难看出,又搬4次和共搬多少块,这两个数量不相对应,要先求一共搬多少次,才能求出共搬多少块,列式为:15÷3×(3+4)=35(块)另一种思路为,先求又搬4次搬的块数,再加上原有的块数,就是共搬的块数.列式为:15÷3×4+15=35(块)6.思路图有些问题因为分析的角度不同,因此解题的思路也不同.通过画图能清楚看出解题思路,便于分析比较.例1有一个伍分币、4个贰分币、8个壹分币,要拿出8分钱,一共有多少种拿法?这道题从表面港一点也不难,但是要不重复.不遗漏地把全部拿法一一说出来也不容易,可以用枚举法把各种情况一一列举出来,把思路写出来.从图表中可以清楚着出不同的拿法.此题一共有不重复的7种拿法.从以上各例题中可看出:解题时通过画图来帮助理解题意,起到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作用.我们不妨在解题中广泛使用.。
小学数学非常有效的“画图”解题法
小学数学非常有效的“画图”解题法01小学数学到底学什么学过数学的人都知道,思维方式的运用在学习数学这一科目上的重要性,小学阶段的数学主要培养的是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从形象思维逐步过度到抽象思维的过程,如果在小学阶段没有将基础打牢,那么等孩子上初中后面对更复杂的学习内容,就会变得更吃力。
可以这样说,审题是对题目进行初步的感知,特别是应用题,而理解题意这个环节,决定你考了问题的角度,确定你考虑问题的方法,因此,这是做题中的重要环节。
02小学数学“画图”解题立竿见影根据审题的内容画图,把该题的条件、问题在图上表明,借助线段图或实物图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还原本来的面目,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图中一下子就可以找到答案,而且通过画图也能很快找到自己的错误。
很多小学生做应用题,就知道看题目,草稿纸也不用,紧盯着啊看啊......能看出花来?光看题,又不是看小说。
03借助画图帮助孩子理解题意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借助画图解题,它是孩子打开解决问题大门的一把“金钥匙”,很多问题都可以很快速的求解,比如几何问题、路程问题,如果光靠想是很难想出答案的画图就一目了然,下面我们举几个栗子来看看。
1、平面图对于题目中条件比较抽象、不易直接根据所学知识写出答案的问题,可以借助画平面图帮助思考解题。
如,有两个自然数A和B,如果把A增加12,B不变,积就增加72;如果A不变,B增加12,积就增加120,求原来两数的积。
根据题目的条件比较抽象的特点,不妨借用长方形图,把条件转化为因数与积的关系。
先画一个长方形,长表示A,宽表示B,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原来两数的积。
如图(l)所示。
根据条件把A增加12,则长延长12,B不变即宽不变,如图(2);同样A不变即长不变,B增加12,则宽延长12,如图(3)。
从图中不难找出:原长方形的长(A)是120÷12=10原长方形的宽(B)是72÷12=6则两数的积为10×6=60借助长方形图,弄清了题中的条件,找到了解题的关键。
小学数学“画图”解题是100分保障不信咱举几个例子
小学数学“画图”解题是100分保障,不信咱举几个例子!小学数学到底学什么学过数学的人都知道,思维方式的运用在学习数学这一科目上的重要性,小学阶段的数学主要培养的是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从形象思维逐步过度到抽象思维的过程,如果在小学阶段没有将基础打牢,那么等孩子上初中后面对更复杂的学习内容,就会变得更吃力。
可以这样说,审题是对题目进行初步的感知,特别是应用题,而理解题意这个环节,决定你考了问题的角度,确定你考虑问题的方法,因此,这是做题中的重要环节。
小学数学“画图”解题立竿见影!根据审题的内容画图,把该题的条件、问题在图上表明,借助线段图或实物图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还原本来的面目,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图中一下子就可以找到答案,而且通过画图也能很快找到自己的错误。
很多小学生做应用题,就知道看题目,草稿纸也不用,紧盯着啊看啊......能看出花来?光看题,又不是看小说。
借助画图帮助孩子理解题意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借助画图解题,它是孩子打开解决问题大门的一把“金钥匙”,很多问题都可以很快速的求解,比如几何问题、路程问题,如果光靠想是很难想出答案的画图就一目了然,下面我们举几个栗子来看看。
1平面图对于题目中条件比较抽象、不易直接根据所学知识写出答案的问题,可以借助画平面图帮助思考解题。
如,有两个自然数A和B,如果把A增加12,B不变,积就增加72;如果A不变,B增加12,积就增加12O,求原来两数的积。
根据题目的条件比较抽象的特点,不妨借用长方形图,把条件转化为因数与积的关系。
先画一个长方形,长表示A,宽表示B,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原来两数的积。
如图(l)所示。
根据条件把A增加12,则长延长12,B不变即宽不变,如图(2);同样A不变即长不变,B增加12,则宽延长12,如图(3)。
从图中不难找出:原长方形的长(A)是120÷12=10原长方形的宽(B)是72÷12=6则两数的积为1O×6=6O借助长方形图,弄清了题中的条件,找到了解题的关键。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图示法
2、学校原计划买20只皮球,每只15元,实际每只涨价3 元,并且多买5只。实际比计划多花多少元?
3、生产一批机器,计划每天生产20台,15天完成,实 际每天多生产5台,又多生产了3天。实际比计划超产多 少台?
A、5×3 B、20×3 C、15×3 D、(20+5)×(15+5)-20×15 说明其他三个答案分别是图中的那一部分。还可
以怎样计算?
长方形图
长方形图是一种迁移、应用范围很广的图示方式。比较 适合直观揭示“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 程”、“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之类的数量关 系。
如:一上
示意图与线段图
示意图与线段图
随着教学的进展,再相机引进“线段图”。实践研究表 明,引进线段图的契机很多。比较发现,教学求一个数 的几倍是多少时引出,优势更为明显。
如:教材三上P51页、p52页
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 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
示意图与线段图
例1:小胖有6根小棒,小丁丁的小棒根数 是小胖的3倍,小丁丁有多少根小棒?
对策:套圈、直接介绍等
长方形图
所谓长方形图是指用长、宽分别表示这两个量之 积的图形。它又叫做矩形图或面积图。
例:学校长方形植物园原来长20米、宽15米,扩 建后长增加5米、宽增加3米。扩建后面积增加多 少平方米?
学生独立完成有困难 常用策略:扩建后面积减去扩建前的面积 对策:画长方形图
长方形图
图示法的教学实践
儿童因年龄的局限,对符号运算性质的推 理可能会比较困难,运用作图辅助的策略,让 他们在纸上涂涂画画可以拓展思路,帮助他们 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画图”也是一 种常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浅谈画图法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画图法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的运用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画图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画图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明确问题的关键点,并通过图形化的方式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画图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
有些数学问题是抽象的,学生很难直接理解和把握。
通过画图,可以将抽象的问题转化为具体的视觉图形,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问题的含义和内涵。
在解决几何问题时,画出图形后,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需要求解的角度、长度、面积等,从而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意义和要求。
画图法可以帮助学生明确问题的关键点。
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很多时候关键在于找到问题的关键点,即问题中的重要参数或条件。
而通过画图,可以将问题中的关键点直观地呈现,并帮助学生抓住重点。
在解决比例问题时,可以根据题目画出比例图,从中获得比例的关系,进而解决问题。
画图法还可以通过图形化的方式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画图可以帮助学生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简单的部分,从而更好地进行分析和解答。
通过绘制图形,学生可以运用几何形状的特性和关系,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几何问题,然后运用几何知识进行求解。
画图还可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的规律和特点,从而找到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画图法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的运用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限制。
画图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绘画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对于一些学生来说,他们可能无法准确地绘制出需要的图形,从而无法正确理解和解决问题。
画图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
对于一些难度较高的问题,学生可能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来绘制和分析图形,从而影响解题的效率和速度。
画图法只适用于一些几何相关的问题,对于其他类型的数学问题,如代数问题、实际应用问题等,画图法可能并不适用或效果不佳。
小学数学六类画图解题分析
小学数学六类画图解题分析平面图对于题目中条件比较抽象、不易直接根据所学知识写出答案的问题,可以借助画平面图帮助思考解题。
例1有两个自然数A和B,如果把A增加12,B不变,积就增加72;如果A不变,B增加12,积就增加120,求原来两数的积。
根据题目的条件比较抽象的特点,不妨借用长方形图,把条件转化为因数与积的关系。
先画一个长方形,长表示A,宽表示B,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原来两数的积。
如图(1)所示。
根据条件把A增加12,则长延长12,B不变即宽不变,如图(2);同样A不变即长不变,B增加12,则宽延长12,如图(3)。
从图中不难找出:原长方形的长(A)是120÷12=10原长方形的宽(B)是72÷12=6则两数的积为10×6=60借助长方形图,弄清了题中的条件,找到了解题的关键。
例2一个梯形下底是上底的1.5倍,上底延长4厘米后,这个梯形就变成一个面积为6O平方厘米的平行四边形。
求原来梯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根据题意画平面图:从图中可以看出:上、下底的差是4厘米,而这4厘米对应的正好是1.5-1=O.5倍。
所以上底是4÷(1.5-1)=8(厘米),下底是8×1.5=12(厘米),高是60÷12=5(厘米),则原梯形的面积是(8+12)×5÷2=5O(平方厘米)。
立体图一些求积题,结合题目的内容画出立体图,这样做,使题目的内容直观、形象,有利于思考解题。
例1把一个正方体切成两个长方体,表面积就增加了8平方米。
原来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只凭想象,做起来比较困难。
按照题意画图,可以帮助我们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来。
按题意画立体图:从图中不难看出,表面积增加了8平方米,实际上是增加 2个正方形的面,每个面的面积是8÷2=4(平方米)。
原正方体是6个面,即表面积为4×6=24(平方米)。
例2用3个长3厘米、宽2厘米、高1厘米的长方体,拼成一个大长方体。
小学数学解题方法之一:图示法
方法点一用格子图解决实际问题例1一根彩带长240米,把它分成三段,第一段比第二段长20米,第三段是第一段2倍,三段各长多少米?方法指导解决此类问题主要是先根据总数量与总份数求出一份量,再求出其他数量。
此题中彩带总长度不变,三段相比较,第二段最短,所以把第二段看作一份,则第一段是一份多20米,第三段是第一段的2倍,则是第二段的两倍多两个20米。
如图:观察上图可以发现,这根彩带的总长度是4个第二段的长度和加上3个20米,用(240-20×3)除以4就可以得出第二段的长度,第二段的长度加20米就是第一段的长度,第一段的长度乘2就得到第三段的长度.正确解答第二段:(240-20×3)÷4=45(米)第一段:45+20=64(米)第三段:65×2=130(米)答:第一段长65米,第二段长45米,第三段长130米。
例2甲、乙、丙三人各拿出同样多的钱买气球。
甲拿到的气球比乙拿到的气球少6个,乙和丙拿到的气球同样多。
这样,乙和丙每人要各付给甲1.2元。
每个气球售价多少钱?方法指导此题中甲、乙、丙三人花了同样多的钱,说明三人买的气球一样多,甲比乙和丙都少拿6个气球,则乙和丙比甲各多拿6个。
甲、乙、丙花同样多的钱!,应该得到同样多的气球,这样如果乙和丙每人给甲2个气球,则甲、乙、丙三人的气球一样多,如图所示。
即2个气球的售价是1.2元。
由此可以求出一个气球的价钱。
正确解答1.2÷(6-6×2÷3)=1.2÷(6-4)=1.2÷2=0.6(元)答:每个气球售价0.6元。
例3冰化成水体积要减少,水结成冰体积要增加几分之几?方法指导解决此类问题,首先要确定把哪一个量看作单位“1”,冰化成水体积减少是和冰本身来比,把冰看作单位“1”;水结成冰体积增加是和水本身来比,把水看作单位“1”。
观察上图发现,11份的冰化成水后,体积为10份,比原来减少1份,10份的水结成冰后,体积是11份,比原来增加1份,增加的1份除以水的体积10份就得到所求问题。
画图法解决小学数学练习题
画图法解决小学数学练习题画图法是小学数学学习中常用的一种解题方法,通过画图来辅助理解、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
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数学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本文将从画图法的定义、应用、优势以及小学数学练习题中的具体案例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画图法的定义及基本原理画图法是指通过绘制相关图形来辅助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它可以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具象化,使问题更加直观、具体,有助于学生理解问题的含义和内涵。
同时,图形也是沟通帮助理解和交流的工具,通过观察和分析图形,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思考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画图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将问题中的信息转化为图形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并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于一些几何题、数据统计题等,画图法尤为适用。
通过画图,学生可以更直观地观察、比较和分析图形的特征,从而更好地解答问题。
二、画图法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画图法在小学数学中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几何学习中,学生通过画图可以更好地理解各种几何形状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解决面积、周长等问题时,通过画图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图形的变化规律,进而得出解答。
此外,在数据统计方面,画图法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学生可以通过绘制条形图、折线图等图形,更好地展示数据之间的比较和关系。
通过观察图形,学生可以更精确地获取相关信息,加深对数据的理解。
三、画图法的优势画图法在解决小学数学练习题中具有以下优势:1. 直观明了:通过画图,学生可以将问题中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形象,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意义和目标。
2. 逻辑清晰:画图法能够帮助学生整理思路、建立逻辑关系,使问题求解的过程更为清晰和条理。
3. 探究性学习:通过画图分析问题,学生能够发现问题规律,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
4. 培养创新意识:画图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引导学生寻找多种解决方法,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小学数学练习题中的画图法案例以下是几个小学数学练习题,通过画图法来解决:1. 甲、乙两个盒子中,甲盒有4个红球,乙盒有5个红球。
小学数学6类“画图”解题方法
01平面图对于题目中条件比较抽象、不易直接根据所学知识写出答案的问题,可以借助画平面图帮助思考解题.例1 有两个自然数A和B,如果把A增加12,B不变,积就增加72;如果A不变,B增加12,积就增加120,求原来两数的积.根据题目的条件比较抽象的特点,不妨借用长方形图,把条件转化为因数与积的关系.先画一个长方形,长表示A,宽表示B,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原来两数的积.如图(1)所示.根据条件把A增加12,则长延长12,B不变即宽不变,如图(2);同样A不变即长不变,B增加12,则宽延长12,如图(3).从图中不难找出:原长方形的长(A)是120÷12=10原长方形的宽(B)是72÷12=6则两数的积为10×6=60借助长方形图,弄清了题中的条件,找到了解题的关键.例2 一个梯形下底是上底的1.5倍,上底延长4厘米后,这个梯形就变成一个面积为60平方厘米的平行四边形.求原来梯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根据题意画平面图:从图中可以看出:上、下底的差是4厘米,而这4厘米对应的正好是1.5-1=0.5倍.所以上底是4÷(1.5-1)=8(厘米),下底是8×1.5=12(厘米),高是60÷12=5(厘米),则原梯形的面积是(8+12)×5÷2=50(平方厘米).02立体图一些求积题,结合题目的内容画出立体图,这样做,使题目的内容直观、形象,有利于思考解题.例1把一个正方体切成两个长方体,表面积就增加了8平方米.原来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只凭想象,做起来比较困难.按照题意画图,可以帮助我们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来.按题意画立体图:从图中不难看出,表面积增加了8平方米,实际上是增加2个正方形的面,每个面的面积是8÷2=4(平方米).原正方体是6个面,即表面积为4×6=24(平方米).例2 用3个长3厘米、宽2厘米、高1厘米的长方体,拼成一个大长方体.这个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按题意画立体图来表示,三个长方体拼成的大长方体有以下三种(1)拼成长方体的长是2×3=6(厘米),宽3厘米,高1厘米.表面积为(6×3+6×1+3×1)×2=54(平方厘米).(2)拼成长方体的长是3×3=9(厘米),宽2厘米,高1厘米.表面积为(9×2+9×1+2×1)×2=58(平方厘米).(3)拼成长方体的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高是1×3=3(厘米).表面积为(3×2+3×3+2×3)×2=42(平方厘米).这道题有以上三种答案,通过画图起到审题和理解题意的作用.03分析图一些应用题,为了能正确审题和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可以把题目中的条件、问题的相互关系用分析图表示出来.例1新华中学买来8张桌子和几把椅子,共花了817.6元.每张桌子价78.5元,比每把椅子贵62.7元,买来椅子多少把?分析图:(l)买椅子共花多少钱?817.6-78.5×8=189.6元)(2)每把椅子多少钱?78.5-62.7=15.8(元)(3)买来椅子多少把?189.6÷15.8=12(把)综合算式为:(817.6-78.5×8)÷(78.5-62.7)=189.6÷15.8=12(把)答:买来椅子12把.04线段图一些题目条件多,条件之间关系复杂,一时难以解答.可画线段图表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例1光明小学六年级毕业生比全校总人数的还多30人.新学期一年级新生人学360人,这样现在比原全校总人数增加了.求原来全校学生有多少人?从图中可以清楚看出,(360-30)人与全校人数的(+)相对应,求全校人数用除法计算.列式为:(360-30)÷(+)=330÷=900(人).例2 甲乙两人同时从相距88千米的两地相向而行,8小时后在距中点4千米处相遇.甲比乙速度快,甲、乙每小时各行多少千米?按照题意画线段图:从图中可以清楚看出,甲、乙8小时各行的距离,甲行全程的一半又多出4千米,乙行全程的一半少4千米,这样就可以求出甲、乙的速度了.甲速:(88÷2+4)÷8=6(千米)有些问题因为分析的角度不同,因此解题的思路也不同.通过画图能清楚看出解题思路,便于分析比较.例1有一个伍分币、4个贰分币、8个壹分币,要拿出8分钱,一共有多少种拿法?这道题从表面港一点也不难,但是要不重复.不遗漏地把全部拿法一一说出来也不容易,可以用枚举法把各种情况一一列举出来,把思路写出来.从图表中可以清楚着出不同的拿法.此题一共有不重复的7种拿法.从以上各例题中可看出:解题时通过画图来帮助理解题意,起到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作用.我们不妨在解题中广泛使用.。
解小学数学应用题,可以用这5种画图法,轻松简便
解小学数学应用题,可以用这5种画图法,轻松简便如果一个学生学会了画应用题,可以有把握地说,他一定学会了解应用题。
“画图法“可以说是帮助学生理解题意,解决应用题最有效的工具!解小学数学应用题,可以用这5种画图法,轻松简便!下面一一举例:一、线段图法例:两个小同学折纸花,小红折的数量比小丽的3倍还多5个,她俩一共折了53个,问两个人分别折了多少个?根据题意作图:解析:看这个线段图,很容易发现53-5,得出的结果再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就是小丽折的花个数。
列式计算:小丽折的个数:(53-5)÷4=12(个),小红折的个数:12 ×3+5=41(个)。
二、平面图法例:有两个自然数A和B,如果把A增加12,B不变,积就增加72;如果A不变,B增加12,积就增加120,求原来两数的积。
解析:这道题可以画长方形图来具象化,长表示A,宽表示B,那么两数的积就是长方形的面积。
A、B原来两数用长方形图a表示,当A增加12即长增加12,宽不变,即B不变,如图b;当B增加12即宽增加12,长不变,也就是A不变,如图c。
所以:长方形的宽也就是B=72÷12=6,长方形的长也就是A=120÷12=10,那么,A、B的积为6×10=60。
三、立体图法例:把一个正方体切成两个长方体,表面积就增加了8平方米。
原来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根据题意作图:解析:由图可知,增加的8平方米,就是正方体的2个面,每个面的面积是8÷2=4(平方米),则正方体的表面积是:4×6=24(平方米)。
四、列表图法例:有一个5分币,4个2分币,8个1分币。
要拿9分钱,有几种拿法?根据题意作图:由列表图,可以清楚看到共有7种拿法。
五、树状图法例:小明是个小马虎,晚上睡觉时将两双不同的袜子放在床头,早上起床没看清就随便穿了两只。
小明正好穿的是同一双袜子的可能性是多少?解析:假设2双袜子为A袜、B袜,那么4只袜子分别是A1、A2、B1、B2,根据题意作图:由树状图可知,2双袜子任意搭配有12种情况,其中同一双的情况有4种,所以小明穿同一双袜子的的可能性是4/12,也就是1/3。
小学数学画图的方法与技巧
小学数学画图的方法与技巧
1. 准备绘图工具。
在画图前,要准备好各种画图工具,例如铅笔、橡皮、尺子、圆规、直角板等。
2. 规划画图内容。
在画图前,应该规划好画图内容,包括画图对象、尺寸、比例等,以便于画图过程中能够按照既定的计划来操作。
3. 注意比例关系。
在画图过程中,要注意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尤其是长度、宽度、高度等方面,可以通过使用比例尺等方法来保证正确性。
4. 采用简单的几何图形。
在小学数学中,大部分的图形都可以用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来组合而成,例如圆、三角形、矩形等,所以可以先画出这些简单的图形,然后再组合成复杂的图形。
5. 注意图形的对称性。
对称性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画图时也同样要注意图形的对称性,例如直线对称、中心对称等。
6. 细心认真。
在画图时,要细心认真,仔细考虑每一个细节,尤其是长度、尺寸等方面,一旦出现差错,就需要重新作图。
7. 练习、复习。
画图是一项需要多次练习才能掌握的技能,所以要多加练习、复习。
可以通过绘制课本中的例题、习题等来提高画图技巧。
浅谈画图法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画图法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的运用
画图法是数学问题解决的一种有效方法,尤其适用于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中。
通过画图,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找到规律和解题路径,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和效率。
画图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
在小学数学问题中,很多题目抽象且抽象,对学生来说难以形象化。
通过画图,能够将抽象的题目转化为具象的图像,让学生对问题有更清晰的认识。
在解决几何题目时,通过画图,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几何关系,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解决运算问题时,画图也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运算模型,更好地理解问题的逻辑关系。
画图法能够帮助学生发现问题中的规律和解题路径。
通过画图,可以将问题分解为多个小部分,进而找到问题的规律和解题的路径。
在解决排列组合问题时,通过画出排列组合的图像,能够帮助学生找到排列和组合的规律,进而解决相应的问题。
在解决问题时,画图也能够帮助学生通过图像判断问题的可行性和解题的方向,从而节省解题时间和提高解题准确性。
画图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画图,学生能够培养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在解决问题时,学生可以通过画图,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式思考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在解决几何问题时,学生可以通过画图,自己创造几何形状,发现问题中的规律和特点,从而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非常有效的“画图”解题法借助画图帮助孩子理解题意
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借助画图解题,它是孩子打开解决问题大门的一把“金钥匙”,很多问题都可以很快速的求解,比如几何问题、路程问题,如果光靠想是很难想出答案的画图就一目了然,下面我们举几个栗子来看看。
1、平面图
对于题目中条件比较抽象、不易直接根据所学知识写出答案的问题,可以借助画平面图帮助思考解题。
如,有两个自然数A和B,如果把A增加12,B不变,积就增加72;如果A 不变,B增加12,积就增加120,求原来两数的积。
根据题目的条件比较抽象的特点,不妨借用长方形图,把条件转化为因数与积的关系。
先画一个长方形,长表示A,宽表示B,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原来两数的积。
如图(l)所示。
根据条件把A增加12,则长延长12,B不变即宽不变,如图(2);同样A不变即长不变,B增加12,则宽延长12,如图(3)。
从图中不难找出:
原长方形的长(A)是120÷12=10
原长方形的宽(B)是72÷12=6
则两数的积为10×6=60
借助长方形图,弄清了题中的条件,找到了解题的关键。
再如,一个梯形下底是上底的1.5倍,上底延长4厘米后,这个梯形就变成一个面积为60平方厘米的平行四边形。
求原来梯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根据题意画平面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上、下底的差是4厘米,而这4厘米对应的正好是1.5-l=0.5倍。
所以上底是4÷(1.5-1)=8(厘米),下底是8×1.5=12(厘米),高是60÷12=5(厘米),则原梯形的面积是(8+12)×5÷2=50(平方厘米)。
2、立体图
一些求积题,结合题目的内容画出立体图,这样做,使题目的内容直观、形象,有利于思考解题。
如,把一个正方体切成两个长方体,表面积就增加了8平方米。
原来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如果只凭想象,做起来比较困难。
按照题意画图,可以帮助我们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来。
按题意画立体图:
从图中不难看出,表面积增加了8平方米,实际上是增加2个正方形的面,每个面的面积是8÷2=4(平方米)。
原正方体是6个面,即表面积为4×6=24(平方米)。
再如,用3个长3厘米、宽2厘米、高1厘米的长方体,拼成一个大长方体。
这个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
按题意画立体图来表示,三个长方体拼成的大长方体有以下三种情况:
(l)拼成长方体的长是2×3=6(厘米),宽3厘米,高1厘米。
表面积为(6×3+6×1+3×1)×2=54(平方厘米)。
(2)拼成长方体的长是3×3=9(厘米),宽2厘米,高1厘米。
表面积为(9×2+9×1+2×1)×2=58(平方厘米)。
(3)拼成长方体的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高是1×3=3(厘米)。
表面积为(3×2+3×3+2×3)×2=42(平方厘米)。
这道题有以上三种答案,通过画图起到审题和理解题意的作用。
3、分析图
一些应用题,为了能正确审题和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可以把题目中的条件、问题的相互关系用分析图表示出来。
如,新华中学买来8张桌子和几把椅子,共花了817.6元。
每张桌子价78.5元,比每把椅子贵62.7元,买来椅子多少把?
分析图:
(l)买椅子共花多少钱?817.6-78.5×8=189.6元)
(2)每把椅子多少钱?78.5-62.7=15.8(元)
(3)买来椅子多少把?189.6÷15.8=12(把)
综合算式为:
(817.6-78.5×8)÷(78.5-62.7)
=189.6÷15.8
=12(把)
答:买来椅子12把。
4、线段图
一些题目条件多,条件之间关系复杂,一时难以解答。
可画线段图表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
如,光明小学六年级毕业生比全校总人数的还多30人。
新学期一年级新生人学360人,这样现在比原全校总人数增加了。
求原来全校学生有多少人?
从图中可以清楚看出,(360-30)人与全校人数的(+)相对应,求全校人数用除法计算。
列式为:
(360-30)÷(+)=330÷=900(人)。
再如,甲乙两人同时从相距88千米的两地相向而行,8小时后在距中点4千米处相遇。
甲比乙速度快,甲、乙每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按照题意画线段图:
从图中可以清楚看出,甲、乙8小时各行的距离,甲行全程的一半又多出4千米,乙行全程的一半少4千米,这样就可以求出甲、乙的速度了。
甲速:(88÷2+4)÷8=6(千米)
乙速:(88÷2-4)÷8=5(千米)
5、表格图
有些问题,通过列表不仅能分清题目的条件和问题,而且便于区分比较,起到良好的审题作用。
如,小明3次搬运15块砖,照这样计算,小明又搬了4次,共搬多少块砖?根据条件、问题,列出易懂的表格,能清楚看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3次
15块
又搬4次
共搬?块
从表中不难看出,又搬4次和共搬多少块,这两个数量不相对应,要先求一共搬多少次,才能求出共搬多少块,列式为:
15÷3×(3+4)=35(块)
另一种思路为,先求又搬4次搬的块数,再加上原有的块数,就是共搬的块数。
列式为:
15÷3×4+15=35(块)
6、思路图
有些问题因为分析的角度不同,因此解题的思路也不同。
通过画图能清楚看出解题思路,便于分析比较。
如,有一个伍分币、4个贰分币、8个壹分币,要拿出8分钱,一共有多少种拿法?
这道题从表面港一点也不难,但是要不重复。
不遗漏地把全部拿法一一说出来也不容易,可以用枚举法把各种情况一一列举出来,把思路写出来。
从图表中可以清楚着出不同的拿法。
此题一共有不重复的7种拿法。
从以上各例题中可看出:解题时通过画图来帮助理解题意,起到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作用。
我们不妨在解题中广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