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 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语文教案说木叶

语文教案说木叶

语文教案说木叶

说“木叶”教学设计篇一

《说木叶》这篇课文选自试验修订本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本单元所选都是文艺学论文,从各个角度介绍了民族文化艺术的优秀传统及独特风格。说木叶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所以本篇文章对古代诗歌语言的无限的表现力进行了精辟的透视,不但使我们感受艺术的魅力,提高文学鉴赏力,还能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从中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比较单纯集中,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精微之处的表达效果,由此看出本文思路比较清晰,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就定为引导学生通过品味作者引用的诗文准确体察语文的微妙之处,于细微处见精神,含英咀华,来解读诗歌的内涵和抒情意蕴,真正感受诗歌语言的精粹。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二就是淡化教材,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只把教材做为一个例子。本课教材的淡化体现为课外的内容将要占到课时的一半。

依据教学大纲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古诗词语言暗示的表现技巧和归纳的方法,积累古诗词名句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及从相关资料中抽象出一般规律的能力

3、情感目标: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学生奋发向上。

学生学过篇诗歌,但只是对词句的分析和对情感的理解,并没有深层挖掘诗句的表达技巧,对语言的微妙处也没有敏感的体察,而这正是古诗词含蓄蕴藉之处,正是古诗词魅力所在,本课以此作为教学的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学会这一表达技巧,能够有意识理解和运用它提高自己的文学素质。在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时要本文用的是归纳法,从多个诗句中木这一意象的共同特征归纳出诗歌语文暗示性这一特质,所以在拓展时教师要注意到这一知识点的积累和能力训练,让学生自己依据刚学过的知识概括出共性的东西,形成抽象概括的能力。情感目标是基于新教材对于学生心理的关注而确立的。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等心理因素,随着对学生心理学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智力因素有时显得无能为力,因为非智力因素在某种情况下占主导地位,现代教学能够兼顾二者,用非智力因素来促进智力因素,达到真正使学生健康地发展。传统语文课人文教育方面还显得薄弱,只注重语文的工具性,使语文课美感得不到充分体现。本课实现情感目标主要用诗句的优美意蕴来打动学生,重视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说木叶教案幼儿园

说木叶教案幼儿园

说木叶教案幼儿园

教案标题:发现自然之美——说木叶

教学目标:

1. 帮助幼儿了解木叶的外观特征和形态。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细节意识。

3. 培养幼儿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教学资源:

1. 图片或实物木叶

2. 幼儿园周围的自然环境

教学准备:

1. 准备足够数量的木叶,确保每个幼儿都能拿到一片。

2. 准备一些图片或实物木叶,以便向幼儿展示。

教学步骤:

引入活动:

1. 让幼儿围坐在一起,展示一些不同种类的木叶图片或实物。

2. 引导幼儿观察并描述木叶的外观特征,例如形状、颜色、质地等。

主体活动:

3. 分发木叶给每个幼儿,让他们仔细观察自己手中的木叶。

4. 引导幼儿用手指触摸木叶的表面,感受其质地。

5. 鼓励幼儿用语言描述他们观察到的木叶特征,例如“这片木叶是绿色的,形状像一个心形。”

6. 给幼儿提供一些问题,引导他们思考,例如“你觉得这些木叶是从哪里来

的?”、“为什么木叶会有不同的形状和颜色?”

7. 引导幼儿思考并回答问题,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拓展活动:

8. 带领幼儿到幼儿园周围的自然环境中,让他们观察并收集更多不同种类的木叶。

9. 引导幼儿将收集到的木叶进行分类,可以根据形状、颜色等特征进行分类。

10. 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他们观察到的木叶特征,并鼓励他们互相分享彼此的发现。

总结:

11. 回到教室,与幼儿一起总结今天的活动内容,强调木叶的多样性和美丽。

12. 提醒幼儿要爱护自然,保护环境,不随意破坏树木和植物。

13. 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欣赏自然界的美丽。

评估方式:

1. 教师观察幼儿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记录幼儿的观察结果和描述能力。

《说木叶》教案(精选4篇)

《说木叶》教案(精选4篇)

《说木叶》教案(精选4篇)

意象是诗歌思想内涵的载体,是诗歌艺术的精灵。要阅读、欣赏古代诗歌须了解有关意象的知识,领悟语汇产生固定的暗示意义的原理。林庚先生的这篇《说“木叶”》为我们理解古代诗歌意象,并且能够举一反三,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写作说木叶教案,作者整理分享了4篇《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案一等奖篇一

1、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

2、从文章所阐述的知识和道理中,看出它在文学鉴赏中所具有的普遍意义,做到融会贯通。

3、注意理解诗歌意象在诗歌表达中的重要作用。

1、本文看似繁琐,其实内容并不多,在结构疏理上可简单化。

2、为何用“木”不用“树”是全文的关键,这是重点。

3、本文又是一篇可以用来作“引子”进行迁移性练习的好文章,可以设计一个探究性学习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及其作用。

二课时

一课时

一、导入

诗歌的语言它在现实中的意义是有所不一样的,我们先来看这么两个例子。举“憔悴”(“为伊消得人憔悴”、“斯人独憔悴,荷戟独徘徊”、“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雨”(“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秋风秋雨悉煞人”、“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说明它们的在诗歌中的意义和在现实生活在的不同。(艺术美感和生活素材的关系)

为什么一入诗,它们就有了美感,而且往往有相对统一的情感内涵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说“木叶”》就知道了。

二、自由朗读全文,把重要字词句子摘录在书右。

《说木叶》教学设计5篇

《说木叶》教学设计5篇

《说木叶》教学设计

《说木叶》教学设计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木叶》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说木叶》教学设计1

三维目标:

1、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2、讨论研读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

3、培养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升领略诗歌中“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2、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

教学难点:

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㈠导入:

如果我告诉大家我们班将要来一位新同学,他的名字叫“沈劲(婧)”,你们能不能猜出他是男生还是女生呢?(学生不好判断)教师分别写出两字。

“劲”猜出是男生,“婧”是女孩。

教师:好,这位新同学还不存在,不过通过这,我们发现一个字竟能“决定”人的性别。

其实在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也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尤其是我国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

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读后满口余香,可谈到妙处我们却又常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跟诗歌的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今天,我们就通过《说“木叶”》一文,对中国古典诗词语言作一番探幽。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林庚先生1910年生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当年他与戏剧家曹禺、小说家吴组缃并称为“清华三才子”。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林庚教授对明清小说也很关注,并提出了颇多精辟的创见。

《说“木叶”》教案教学设计

《说“木叶”》教案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说“木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从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

3.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梳理文中所说“木叶”与“树叶”的不同特征,品味诗词意象背后的意趣。

2.教学难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实践。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任选一种导入均可)

形式一: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中有一句千古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为什么杜甫在这首诗中用“落木”而不用“树叶”呢?“落木”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究竟有怎样的文化意蕴呢?今天我们一起到课文《说“木叶”》中寻找答案。

形式二:

在中国,有这样一位学者,他与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并称清华四剑客,后来又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他对唐诗作出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的经典概括,被学界广为接受。他曾说过:“人走路要昂着头,我一生都是昂着头的。”他就是著名的诗人、学者林庚。

林庚说:“诗歌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诗化的语言,它需要从日常生活的语言中不断进行提炼,既不能脱离生活语言,又要超过生活语言。”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林庚的文艺随笔《说“木叶”》,看看他在这篇文章中对

《说“木叶”》优秀教案三篇

《说“木叶”》优秀教案三篇

【导语】意象是诗歌思想内涵的载体,是诗歌艺术的精灵。要阅读、欣赏古代诗歌必须了解有关意象的知识,领悟语汇产⽣固定的暗⽰意义的原理。林庚先⽣的这篇《说“⽊叶”》为我们理解古代诗歌意象,并且能够举⼀反三,提供了⼀个很好的范例。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

篇⼀

●教学⽬标

知识⽬标

1.指导学⽣了解⽂中引⽤的古代诗句的含意。

2.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叶”意象的意蕴。

能⼒⽬标

培养学⽣把握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情⾊彩,⽐较同⼀意象在不同诗作中的细微差别,提⾼诗歌赏析的能⼒。

德育⽬标

培养学⽣热爱⽣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养成良好的读诗习惯。

●教学重点

1.抓出主要信息,搞清层次关系,理解课⽂内容。

2.了解诗歌语⾔具有潜在暗⽰性的特点。

●教学难点

从⽂章所阐述的知识和道理中,看出它在⽂学鉴赏中所具有的普遍意义,指导学⽣进⾏诗歌鉴赏实践。

●教学⽅法

1.⾃读法。尽可能让学⽣⾃⼰仔细体会本⽂所辨析的“⽊叶”“树叶”“落⽊”的细微区别,教师适当点拨,由个别推及⼀般,使他们明⽩诗歌语⾔的暗⽰性特点。

2.探究阅读,让学⽣通过鉴赏实践,提⾼诗歌的解读能⼒。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导语设计

教师:杜甫的《登⾼》⼀诗中有两个千古名句:“⽆边落⽊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试问:其中的“落⽊”何意?

学⽣思考后明确:“落⽊”即“落叶”。

教师:那杜甫为什么不说“⽆边落叶萧萧下”呢?“⽊”和“叶”有何区别呢?让我们⼀起阅读林庚的《说“⽊叶”》来解开这

个“谜”吧!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说木叶》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说木叶》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说木叶》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

《说木叶》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

《说木叶》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引言

《火影忍者》无疑是一部珠玑。拉开了一个忍界鸿蒙到教皇火影的篇章。《说木叶》是知名“卡卡西老师”撰写的以《火影忍者》为主题的文章,以自己的独特观点对《火影忍者》进行了深入浅出地解读和总结。作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师,发现《说木叶》的阅读对于学生的素养提升有极大帮助。因此推出《说木叶》教案,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口语表达及写作能力进行全方位地提升。

一、教学目标

1.1 阅读

通过本单元的阅读,学生能够理解作者“卡卡西老师”的观点及其对《火影忍者》的解读。

1.2 口语表达

通过小组活动以及课堂讨论,学生能够安利自己喜欢的作品,

并且能够表达自己对《火影忍者》的看法。

1.3 写作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写作及个人写作,学生能够分析文章并撰写符合语言和思想的阅读体验及感受。

二、教学内容

2.1 阅读:《说木叶》

2.2 口语表达:小组活动,学生以3-4人为一个小组,采用PPT形式,每组分享自己喜欢的作品,并以15-20分钟为限,进行组内讨论以及与其他组的互动。

2.3 写作能力:分组合作写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共同撰写一篇文章,包括:摘录喜欢的一段话,解读这句话的意思,且可以以自己的观点进行扩展,最后将文章公开发表。

三、教学过程

3.1 阅读教学

3.1.1 预习环节:

在课前布置阅读任务,让学生提前阅读《说木叶》,并展开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3.1.2 阅读环节:

直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要求学生重点理解“卡卡西老师”的看法,并对文章进行思考,回答问题。

说木叶(论坛精华帖) 教案教学设计

说木叶(论坛精华帖) 教案教学设计

说木叶(论坛精华帖)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木叶”一词的含义及其在论坛精华帖中的运用。

2. 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论坛精华帖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网络素养。

3. 引导学生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关注社会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二、教学内容

1. 木叶的含义:介绍木叶在自然界中的特点、作用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木叶在论坛精华帖中的运用:分析论坛精华帖中木叶的寓意、表达效果及其在帖子中的作用。

3. 网络素养:讨论如何提高网络素养,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拒绝不良信息。

4. 观察力与思考力:以木叶为例,培养学生观察社会现象、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木叶的含义、作用及其在论坛精华帖中的运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论坛精华帖中木叶的运用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其寓意。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提高网络素养,培养观察力与思考力。

4. 实践法:鼓励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关注社会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四、教学步骤

1. 导入:简要介绍木叶的含义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 讲解:详细讲解木叶在论坛精华帖中的运用,分析其表达效果。

3. 讨论:分组讨论如何提高网络素养,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

4. 实践:让学生举例说明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关注社会现象,培养观察力与思考力。

五、教学评价

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性、主动性。

2. 理解力:通过提问、作业等方式检验学生对木叶含义及其在论坛精华帖中运用的掌握程度。

3. 网络素养:评估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提高网络素养的方法的可行性。

《说木叶》教学设计11篇

《说木叶》教学设计11篇

《说木叶》教学设计

《说木叶》教学设计11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木叶》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说木叶》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一、了解诗歌语言的特质。

二、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课文围绕“木叶”举出古典诗歌中的大量实例,通过精到的比较、分析,阐发了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质。教学中可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学习比较的方法,认真体味“木”、“树”等词语不同的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对诗语的特点和鉴赏诗语的方法获得实感。

教学步骤

一、说“木叶”

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涛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我国是诗的国度,从劳动中产生了诗歌,经过了不算长的时间,到唐代就已达到顶峰,纵观古代诗歌,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作者由诗人们钟爱的“木叶”人手,解析了树、树叶、木叶之间细微的差异,重点分析了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

但也有的时候,诗人把它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涛:“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

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

作者林庚是著名的学者、诗人,本文中,他对“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作丁极为精细的辨析,应该说对我们怎样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

说木叶教案(精选10篇)

说木叶教案(精选10篇)

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案(精选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木叶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木叶教案篇1

教学目标

一、了解诗歌语言的特质。

二、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课文围绕“木叶”举出古典诗歌中的大量实例,通过精到的比较、分析,阐发了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质。教学中可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学习比较的方法,认真体味“木”、“树”等词语不同的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对诗语的特点和鉴赏诗语的方法获得实感。

教学步骤

一、说“木叶”

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涛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我国是诗的国度,从劳动中产生了诗歌,经过了不算长的时间,到唐代就已达到顶峰,纵观古代诗歌,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作者由诗人们钟爱的“木叶”人手,解析了树、树叶、木叶之间细微的差异,重点分析了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

但也有的时候,诗人把它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涛:“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

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

作者林庚是著名的学者、诗人,本文中,他对“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作丁极为精细的辨析,应该说对我们怎样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

《说木叶》教学设计

《说木叶》教学设计

《说木叶》教学设计

《说木叶》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木叶》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说木叶》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锻炼学生提取课文关键信息的能力、总结归纳分析的能力;

2. 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3.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4.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课文,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总结归纳

难点:1、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诗歌中的同类现象。

教学方式:朗读法、探究法、分析与归纳等方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整体感知

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问:通过阅读文本,找找林庚先生发现了什么现象?(学生自由回答)

(一)、迅速浏览1至3段,找出作者在阅读古代诗词时发现的

四个问题。

1、“木叶”是什么为什么?

2、诗词中多见“树”或“叶”而很少见“树叶”?

3、为什么诗歌中多见“木叶”而不见“树叶”?

4、为何“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又不用“木叶”而用“落木”?

☆先看第2个问题,结合诗句分析。用文中所引诗句引导学生思考: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说木叶(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说木叶(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说木叶(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章:了解木叶的定义和特征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木叶的定义和特征。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教学重点:

1. 木叶的定义和特征。

2. 观察和描述木叶的方法。

教学难点:

1. 木叶的特征描述。

教学准备:

1. 木叶样本。

2. 观察记录表。

教学过程:

1. 引入:讲解木叶的定义和特征。

2. 实践:学生观察木叶样本,填写观察记录表。

练习:

1. 学生回家后,观察家中的植物叶子,描述其特征。第二章:了解木叶的生态作用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木叶的生态作用。

2.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 木叶的生态作用。

2. 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 木叶的生态作用的理解。

教学准备:

1. 生态环境图片。

2. 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资料。

教学过程:

1. 引入:讲解木叶的生态作用。

2. 实践:学生观看生态环境图片,了解生态环境的现状。

3. 讨论:学生分享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看法,讨论保护生态环境的方法。练习:

1. 学生回家后,调查家附近的生态环境状况,提出保护建议。

第三章:学习木叶的绘画技巧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掌握木叶的绘画技巧。

2. 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欣赏和创作能力。

教学重点:

1. 木叶的绘画技巧。

2. 艺术创作的能力。

教学难点:

1. 木叶的绘画技巧的掌握。

教学准备:

1. 绘画材料。

2. 木叶绘画范例。

教学过程:

1. 引入:讲解木叶的绘画技巧。

2. 实践:学生跟随示范,尝试绘制木叶。

3. 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互相评价。练习:

1. 学生回家后,绘制一幅木叶画,下节课分享。第四章:了解木叶的文化意义

说木叶教学设计

说木叶教学设计

说木叶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说木叶》篇一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由“木叶”而阐释的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特点;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相对稳定的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培养学生古典诗歌素养,领悟国学奥妙。教学难点

1、如何理解古诗中“木叶”的艺术形象;

2、古诗人为什么用“木叶”而不用“树叶”的道理。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主要信息读懂课文,掌握知识;

2、比较阅读法;

3、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教学设计总体构思《说“木叶”》是高中语文教材中不可多得的一篇介绍古典诗歌鉴赏知识的文章,让中学生对古典诗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在教授这篇课文时,应最大限度地挖掘其鉴赏诗歌的示范作用,以“木叶”说开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理解古典诗歌中意象相对稳定的特点,提高中学生理解和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潜心钻研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理解古诗中“木叶”的艺术形象,弄清“木叶”、“树叶”、“落木”这几个意象的特点及区别。然后,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通过鉴赏例解,教会学生明确理解古诗的关键是解读意象。最后,将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引向深入:教师将自己平时的诗词作品给学生示例,要求学生课外学习仿写古典诗词,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积极性,将被动学习转为主动进取,领悟国学奥妙,传承国学文明。研读课文

一、让学生潜心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摘录出所引用的下列诗句,并揣摩老师分列排列的用意:(板书或多媒体显示)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洞庭始波,木叶微脱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说木叶》教学设计

《说木叶》教学设计

《说木叶》教学设计

《说木叶》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木叶》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说木叶》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同类诗歌语言艺术现象。

3.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积淀,唤起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教学难点

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实质则是谈中国诗歌语言艺术具有暗示性的重要特点。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设想:

课前学生要充分自主预习,能借助段落的中心句,把握主要自然段的大意。使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生一起欣赏一篇高考满分作文(屏幕显示):广阔的苍穹上突然上演一出绝世的舞蹈。然后,一个“雁字”,接着一个“雁字”。我呆

在那里,无法动弹,直到夜幕徐降,芦苇荡的尽头响起了母亲的呼唤声。

年少的我,并不知这里边有一种民族文化哀愁。后来,我在古代名篇中,读到了“雁阵惊寒”,顿时感到了一种彻骨的诗意。于是,我一次又一次仰望天空,努力寻找大雁的影子。然而,我失落了,它们越来越少,“雁阵惊寒”般的名篇也很少问世……

是谁偷走了“雁字”的影子?

又是谁,荒芜了文化的天空,扼杀了我的诗意?……

(20xx年高考江苏卷《怀想天空》)

《说木叶》 的教学设计

《说木叶》 的教学设计

《说木叶》的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学会通过把握关键句,快速理清文章结构的方法。

2、理解“树木”和“木叶”、“落叶”和“落木”的不同意味,思考古代诗人为何喜用“木叶”而不用“树叶”。

3、把握“木叶”在古典诗词中的意蕴,理解体会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4、探讨诗歌语言暗示性的利弊,培养批判思维。

二、重点难点

1.了解文艺理论性文章从文学现象入手,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写作思路;

2.理解体会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3.探讨诗歌语言暗示性的利弊,培养批判思维。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1、导语:回顾杜甫的《登高》,思考“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为何诗人不用“落叶”而用“落木”呢?

环节一:了解作家作品

林庚:(1910— )字静希。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

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

解题:“说” ,一种文体。这里是动词,“谈谈”的意思,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大多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写法比较灵活。

环节二:自读,思考一下问题,从而理清文章思路。

问题:第一段的重点在哪里,主要讲述的是什么?

第二段主要论述对象有几个,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第三段的主要对象有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第四段开始探究上文中提出的问题,作者在这里是如何人回答的?

第五段和上一段是什么关系,作者主要讲了什么?

《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案

木叶,我国古代许多民族流行的一种乐器,是苗家富有古风色彩的天然乐器,吹木叶,则是苗族人民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

木叶,是苗、瑶、侗、彝、壮、布依、黎、土家、僳僳、阿昌、白、傣、水、哈尼、仡佬、仫佬、毛南、满、蒙古、藏、汉等族单簧气鸣乐器。苗语称黑不龙、促戈脑。侗语称巴眉、嘎不洛。彝语称斯切、斯切嫫。壮语称拜美。广泛流行于黔、川、滇、湘、鄂、桂、闽、海南、内蒙古和东北各地。

【教学目标】

1、本文主要是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2、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给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供实感。

【教学过程】

㈠、导入:

各位同学,正式上课之前我想先给大家复习一个成语叫“一字千金”,相信大家对这个成语的意思非常熟悉了。那“一字千金”是从哪个故事来的呢?

战国末期,大商人吕不韦做了一笔中外历史上最大的投机生意。他不惜巨资,把作为人质的异人立为秦国国君。异人当了秦王之后,为报答吕不韦的恩德,封吕不韦为丞相,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人物。由一个商人摇身一变成了进退百官的权威,朝中的大小官员嘴上不说,心里却很不服气。吕不韦也知道他的政治资历太浅,人们可能在私下议论,他觉得提高声望是让人们服气的最好办法。但怎洋才能迅速提高呢?他一时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吕不韦为这件事大伤脑筋,召集门客进行商议。有的门客建议吕不韦统兵出征,灭掉几个国家,立下赫赫战功,以此来树立威信。有人立即反对说:“这办法有百害无一利,即使把仗打胜了,回来也升不了官,因为没有比丞相还高的职务了。重要的是战争风险太大,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万一战争失利,结果会适得其反。” 有人说:“我们知道孔子的学问很好,那是因为他写了部叫《春秋》的书;孙武能当上吴国的大将,是因为吴王看了他写的《孙子兵法》。我们为什么不能写部书,既能扬名当世,又能垂范后代呢?”吕不韦认为这个办法很好,命令门客立即组织人员撰写。吕不韦当时有三千门客,很快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书名为《吕氏春秋》。书写成后,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 布告贴出许久,人们畏惧吕不韦的权势,无人来自讨没趣。于是“一字千金”便流传至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木叶教案教学设计

说“木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指导学生了解文中引用的古代诗句的含意。

2.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把握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情色彩,比较同一意象在不同诗作中的细微差别,提高诗歌赏析的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养成良好的读诗习惯。

●教学重点

1.抓出主要信息,搞清层次关系,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

●教学难点

从文章所阐述的知识和道理中,看出它在文学鉴赏中所具有的普遍意义,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实践。

●教学方法

1.自读法。尽可能让学生自己仔细体会本文所辨析的“木叶”“树叶”“落木”的细微区别,教师适当点拨,由个别推及一般,使他们明白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

2.探究阅读,让学生通过鉴赏实践,提高诗歌的解读

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教师:杜甫的《登高》一诗中有两个千古名句:“无边

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试问:其中的“落木”何意?

学生思考后明确:“落木”即“落叶”。

教师:那杜甫为什么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呢?“木”和“叶”有何区别呢?让我们一起阅读林庚的《说“木叶”》来解开这个“谜”吧!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难懂的诗句。教师巡视并

帮助解决。

2.学生再读课文,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段意。

四人一小组交流后明确:

第1自然段,以众多诗人作品中的“木叶”形象作引子,引出议论话题。

第2自然段,探寻古诗中多用“木叶”的理由,排除了

诗人们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由“木叶”而“落木”,指出

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

使得中国诗歌如此丰富多彩。

第3自然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

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

第4自然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

的因素。

第5自然段,说明“木”为什么有这个特征。因为诗歌

语言在概念的背后,还躲着暗示性,它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第6自然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

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第7自然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综上所述,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1~3自然

段为第一部分,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

“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

在一个“木”字。第4~6自然段为第二部分,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第7自然段是小结。

三、具体研习课文

出示投影:

思考下列问题,然后自由发言。

1.“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

2.“树叶”与“木叶”的潜在意味有何不同?

3.“落木”与“落叶”的意味有何不同?

4.“木叶”与“落木”的意味又有何区别?

5.“木”在形象上有哪些艺术特征?

学生甲:“木”就是“树”,在概念上是一致的。但在

意味上,“木”一般是在秋风叶落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而“树”则要借助树叶的多来表达饱满的感情。

学生乙:“树”与“叶”都有繁密、湿润的意味,合起

来并不比单用意蕴丰富。“木”与“叶”则不同,“木”有

疏朗、干燥的意味,“木叶”暗示落叶的微黄、干燥,传递

出疏朗的清秋气息。

学生丙:以曹植《美女篇》为例,“落叶”是春夏之交

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而“落木”比“木叶”还进一层,不仅触觉上有干燥之感,而且连“叶”字所保留的清秋气息

和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学生丁:“落木”比“木叶”更显得空阔,少了“叶”

便少了清秋的绵密之意,完全是一片悲凉、凄清。

学生戊:“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第一,“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它有着一般“木头”“木

料”“木板”等的影子,这使读者更多地想到了树干,而很

少想到叶子,“叶”因此常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

这排斥暗示着落叶。例如,“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这里“扫高木”,显然是叶落的景况,显出“落木千山”的

空阔。第二,“木”还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

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

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而清秋的气息。至于“落木”,则比“木叶”显得更加空阔。“木叶”

中“叶”带有绵密的意思,“落木”则连“叶”这个字所保

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四、探究阅读

古代诗歌中,类似“木叶”的意象不胜枚举。例如:松、竹、梅、兰、草、柳等。让学生试析某一意象在不同诗歌中

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以“柳”为例:

出示投影: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注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垂柳

唐彦谦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种纤腰学不成。

注:乐游苑:又称乐游原。长安东南名胜。地势很高,

可俯瞰长安全城,是当时士女节日游赏之处。

鉴赏:《咏柳》诗,用碧绿的色彩,生动的比喻,新奇

的想象,描绘了春柳生气勃勃的葱茏景象,赞美了春风,赞

美了它给我们带来的喜悦。这首小诗,色彩明丽,构思新巧,从春风绿柳展开想象,用人们常见的生活细节,拟人化地刻

画了春柳的形象,显示了春天的无限生机,使人感到清新爽目。

《柳》诗是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的一首七绝。本

来是东风吹得柳枝飘动,诗中却用一“逐”字,说柳枝在追

逐东风,写出柳枝的蓬勃生机。“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即销魂,言花之色香使人心醉神摇。诗写的是

秋日之柳,但先追想它春日的情景,然后又回到眼前的柳上来,用春日之柳的繁盛衬出秋日这柳的枯凋。

《垂柳》是一首韵味很浓的咏柳诗,它不仅惟妙惟肖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