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 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说木叶》教案(精选4篇)

《说木叶》教案(精选4篇)

《说木叶》教案(精选4篇)意象是诗歌思想内涵的载体,是诗歌艺术的精灵。

要阅读、欣赏古代诗歌须了解有关意象的知识,领悟语汇产生固定的暗示意义的原理。

林庚先生的这篇《说“木叶”》为我们理解古代诗歌意象,并且能够举一反三,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写作说木叶教案,作者整理分享了4篇《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案一等奖篇一1、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

2、从文章所阐述的知识和道理中,看出它在文学鉴赏中所具有的普遍意义,做到融会贯通。

3、注意理解诗歌意象在诗歌表达中的重要作用。

1、本文看似繁琐,其实内容并不多,在结构疏理上可简单化。

2、为何用“木”不用“树”是全文的关键,这是重点。

3、本文又是一篇可以用来作“引子”进行迁移性练习的好文章,可以设计一个探究性学习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及其作用。

二课时一课时一、导入诗歌的语言它在现实中的意义是有所不一样的,我们先来看这么两个例子。

举“憔悴”(“为伊消得人憔悴”、“斯人独憔悴,荷戟独徘徊”、“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雨”(“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秋风秋雨悉煞人”、“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说明它们的在诗歌中的意义和在现实生活在的不同。

(艺术美感和生活素材的关系)为什么一入诗,它们就有了美感,而且往往有相对统一的情感内涵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说“木叶”》就知道了。

二、自由朗读全文,把重要字词句子摘录在书右。

三、默读全文,理清结构1、(1-3)“木叶”为诗人所钟爱。

2、(4-6)“木”被人喜欢的原因两个。

3、(7)总结四、思考明确一个问题:古诗中为什么用“木”不用“树”?叫学生回答,老师补充明确:因为“木”有“疏朗”和“枯黄”的暗示内涵,所以就有了“深秋”的意味,而“树”则没有。

五、作业:思考:为什么“木”就有了这种暗示呢?第二课时一、导入:1、从上节课的问题开始,从国旗下讲话中“做人上人”的思想入手,说明思想是有传统的,而文化、文学也是如此。

《说木叶》教案(精选20篇)

《说木叶》教案(精选20篇)

《说木叶》教案《说木叶》教案(精选20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木叶》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说木叶》教案篇1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养成咀嚼、回味的良好阅读习惯。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策略: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在探讨中加深对诗歌语言微妙意味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步骤:一.导入:(投影以下内容)师生朗读一遍(读出感情来)。

《九歌湘夫人》:(节选)“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师:木与树、木叶与落木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林庚先生的《说木叶》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大家速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二.(投影以下内容)1.诗歌中的语言可以单凭语言解释吗?为什么?2.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本植物的通称。

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会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样,“木”也就给人以落叶之感。

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能给人以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课文说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成为语言形象的潜在力量,这些潜在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结合起来,就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致的,都给人枝繁叶茂,浓阴匝地的感觉;而“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甚至还让人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

“木叶”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是属于沉沉的阴天,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

而“落叶”,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来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3.郑板桥有一句诗,叫做“删繁就简三秋(),领异标新二月花。

《说“木叶”》教案(公开课)

《说“木叶”》教案(公开课)

《说“木叶”》教案(公开课)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日本文学中的“物哀”观念,以及本课的主题——说“木叶”。

1.2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感受作者对“木叶”的深入思考。

第二章:文学背景2.1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日本古典文学中“木叶”的意象,如《源氏物语》、《万叶集》等。

2.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木叶”在日本文学中的丰富内涵。

第三章:文本解读3.1 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分析课文,探讨作者是如何通过对“木叶”的观察和思考,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哲学观念。

3.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章:创作手法4.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创作手法,如象征、暗示等。

4.2 学生尝试分析这些手法在文中的作用和效果。

第五章:拓展延伸5.1 教师鼓励学生思考“木叶”这一意象在当代文学中的运用,如电影、诗歌等。

5.2 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教学目标:1. 理解日本文学中的“物哀”观念和“木叶”的意象。

2. 深入解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木叶”的深入思考和情感表达。

3. 掌握课文中的创作手法,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4. 拓展自己的文学视野,了解“木叶”在当代文学中的应用。

教学资源:1. 课文《说“木叶”》原文。

2. 日本古典文学中涉及“木叶”的作品。

3. 相关论文和评论。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日本文学中“物哀”观念和“木叶”意象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课文深度解读和创作手法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对拓展延伸活动的参与度和表现。

六章:对比分析6.1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其他日本文学作品,比较“木叶”与其他自然意象在文学表达上的差异。

6.2 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探讨“木叶”的独特性和它在文学中的特殊地位。

七章:文化探讨7.1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木叶”意象背后的日本文化特质,如对自然的敬畏、季节感等。

7.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研究“木叶”在日本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八章:审美体验8.1 教师鼓励学生通过绘画、摄影等形式,表达对“木叶”的审美体验。

《说木叶》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说木叶》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说木叶》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说木叶》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说木叶》教学设计教学目的: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说木叶》一书的阅读,让学生了解日本动画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影响,探究动画艺术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跨文化交流。

教学过程:一、导入引导学生观看《火影忍者》动画片中的主题曲和片段,让学生感受动画的节奏、画面和情感表达,讨论动画的艺术特征和文化背景。

二、阅读分析1.介绍《说木叶》一书的背景和作者,让学生了解书籍的出版和影响,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研究兴趣和方法。

2.分析《说木叶》一书的结构和风格,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形象、情节设计、语言表达和主题思想,培养学生文学批评的能力和方法。

3.探究《说木叶》一书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引导学生了解日本动画文化的特点和影响,分析动画艺术对文化传承和社会变迁的作用,培养学生文化思维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三、讨论互动1.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受,探究《说木叶》一书的主题和意义,加深学生对动画艺术的理解和感受。

2.组织学生自主选题,开展文学研究或动画制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探究动画艺术的创作与表现,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四、综合评价采用多元评价方法,结合学生阅读笔记、小组讨论、个人作品和课堂表现等进行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提升。

教学特色:本教学设计注重将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融入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感性理解和理性思考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培养跨文化交流和创新表达的能力,将教学目的与实践效果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水平。

教学建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考方式。

2.加强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修养,引导学生阅读和研究优秀文学作品,深入探究文化背景、艺术特点和意义内涵,提高文学审美和文化意识。

《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关于木叶的文化背景、历史和科学知识。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3. 提高学生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木叶的文化背景、历史和科学知识。

2.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对木叶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木叶的奥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木叶的历史和文化。

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关于木叶的PPT、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各种木叶,引导学生关注木叶的美。

2. 探究木叶的文化背景(10分钟)介绍木叶在日本文化中的地位,以及与中国文化的联系。

3. 分析木叶的科学知识(10分钟)讲解木叶的种类、特点和生态功能,引导学生了解木叶的科学价值。

4. 小组讨论:观察木叶(15分钟)学生分组观察校园内的木叶,讨论木叶的形态、颜色、纹理等特点。

5. 小组汇报:木叶的特点(10分钟)各小组代表汇报观察到的木叶特点,其他小组成员补充。

6. 写作练习:描绘木叶(15分钟)学生用文字描绘所观察到的木叶,锻炼写作能力。

7. 课堂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木叶的文化和科学价值。

8. 作业布置收集关于木叶的资料,准备下一节课分享。

9. 课后反思教师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总结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策略。

10. 教学评价学生对木叶的了解程度、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六、教学拓展1. 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了解全球范围内的木叶文化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2. 邀请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讲解木叶的科学研究和应用。

七、课堂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植物园或树木园,现场观察不同种类的木叶。

2. 开展木叶艺术品制作比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八、教学实践1. 让学生结合所学,对校园内的树木进行观察和记录,提出保护建议。

语文教案《说“木叶”》优秀3篇

语文教案《说“木叶”》优秀3篇

语文教案《说“木叶”》优秀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心得体会、策划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竞聘演讲、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competitive speeches, insigh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语文教案《说“木叶”》优秀3篇意象是诗歌思想内涵的载体,是诗歌艺术的精·灵。

《说“木叶”》优秀教案三篇

《说“木叶”》优秀教案三篇

【导语】意象是诗歌思想内涵的载体,是诗歌艺术的精灵。

要阅读、欣赏古代诗歌必须了解有关意象的知识,领悟语汇产⽣固定的暗⽰意义的原理。

林庚先⽣的这篇《说“⽊叶”》为我们理解古代诗歌意象,并且能够举⼀反三,提供了⼀个很好的范例。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知识⽬标 1.指导学⽣了解⽂中引⽤的古代诗句的含意。

2.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叶”意象的意蕴。

能⼒⽬标 培养学⽣把握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情⾊彩,⽐较同⼀意象在不同诗作中的细微差别,提⾼诗歌赏析的能⼒。

德育⽬标 培养学⽣热爱⽣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养成良好的读诗习惯。

●教学重点 1.抓出主要信息,搞清层次关系,理解课⽂内容。

2.了解诗歌语⾔具有潜在暗⽰性的特点。

●教学难点 从⽂章所阐述的知识和道理中,看出它在⽂学鉴赏中所具有的普遍意义,指导学⽣进⾏诗歌鉴赏实践。

●教学⽅法 1.⾃读法。

尽可能让学⽣⾃⼰仔细体会本⽂所辨析的“⽊叶”“树叶”“落⽊”的细微区别,教师适当点拨,由个别推及⼀般,使他们明⽩诗歌语⾔的暗⽰性特点。

2.探究阅读,让学⽣通过鉴赏实践,提⾼诗歌的解读能⼒。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导语设计 教师:杜甫的《登⾼》⼀诗中有两个千古名句:“⽆边落⽊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试问:其中的“落⽊”何意? 学⽣思考后明确:“落⽊”即“落叶”。

教师:那杜甫为什么不说“⽆边落叶萧萧下”呢?“⽊”和“叶”有何区别呢?让我们⼀起阅读林庚的《说“⽊叶”》来解开这个“谜”吧!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学⽣默读课⽂,找出⽂中难懂的诗句。

教师巡视并帮助解决。

2.学⽣再读课⽂,试⽤简洁的语⾔概括每段段意。

四⼈⼀⼩组交流后明确: 第1⾃然段,以众多诗⼈作品中的“⽊叶”形象作引⼦,引出议论话题。

第2⾃然段,探寻古诗中多⽤“⽊叶”的理由,排除了诗⼈们考虑⽂字洗练的因素。

由“⽊叶”⽽“落⽊”,指出古代诗⼈们在前⼈的创造中学习,⼜在⾃⼰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如此丰富多彩。

说木叶教案(优秀11篇)

说木叶教案(优秀11篇)

说木叶教案(优秀11篇)高二语文《说木叶》教案1《说“木叶”》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说“木叶”》教案。

2、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给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供实感。

【课时分配】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诗中有两句传诵千古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同学们知道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吗?(学生明确“落木”即“落叶”之意后)那杜甫为什么不用树叶、落叶,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呢?“木”与“叶”有何区别呢?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

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

读后满口余香,却是妙处难与君说。

这跟诗歌的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今天,我们就通过《说“木叶”》一文,对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特质作一番探幽。

二、检查预习情况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袅袅()橘徕()亭皋()寒砧()漂泊()窸窣()迢远()冉冉()落于言筌()灼灼()门栓()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作者发现了一个文学现象,是什么?中国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

2、文章题目为“说‘木叶’”,为了说得有序,说得深透,本文采用了句首标义法,每段开头都用一句话领起下文,容易让读者把握“说”的要领。

请默读全文,抓住一些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结构。

1-3段:“木叶”为诗人所钟爱。

4-6段:“木”被人喜欢的两个原因7段:总结经过四个到六个学生的回答,教师加以总结。

这样处理教材可以练习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让他们能够高屋建瓴地来把握文章,提纲挈领,切中肯綮。

3、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明确:不是。

写“木叶”的真正目的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特点。

4,作者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明确: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说木叶教案精选7篇

说木叶教案精选7篇

说木叶教案精选7篇高二语文《说木叶》教案篇一课前预习1.基础字词(1)识读字音征戍(shù)橘颂(jú)招徕(lái)落木萧萧(xiāo)涔阳(cén)无妨(fáng)陇首(lǒng)得鱼忘筌(quán)寒砧(zhēn)桅杆(wéi)漂泊(bó)秋风袅袅(niǎo)疏朗(shū)窸窣(xī)迢远(tiáo)灼灼其华(zhuó)亭皋(gāo)冉冉(rǎn)门栓(shuān)翩翩起舞(piān)(2)识别字形(3)分辨词义流传留传流传:指事迹、作品等传下来或传播开,如“大禹治水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留传:指物品遗留下来传给后代,如“这把茶壶是祖上留传下来的”。

修养休养修养:①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如“他是一个很有修养的艺术家”;②指养成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如“这人不讲礼貌,真没修养”。

休养:①指休息调养,如“放假后,他们到度假村休养去了”;②指恢复并发展国家或人民的经济力量,如“休养生息”。

-饱含包含饱含:指所含的量特别充足,如“饱含着深厚的感情”。

包含:仅指里面含有,如“这句话包含好几层意思”。

熟能生巧得心应手熟能生巧:表示熟练了,也就找到了窍门,重在找到了窍门,熟练的程度较轻。

得心应手:形容记忆纯熟,做事顺手,尽合心意,熟练的程度较重。

一言难尽说来话长一言难尽:形容事情曲折复杂,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多用于不好的事),多用于书面语。

说来话长:表示事情很复杂,不是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多指不大愉快的事),多用于口语。

(4)理解词义无妨:不妨。

歧路:岔路。

迢远:遥远。

翩翩:飞舞的样子。

灼灼:明亮鲜艳的样子。

亭皋:水边的平地。

亭,平;皋,水旁地。

冉冉:形容枝条柔弱下垂的样子。

绵密:言行、思考细密周到。

窸窣:象声词。

此处指叶落的细小的声音。

景况:情况;光景。

如:我们的光景越来越好。

疏朗:稀疏透明、通透明亮的意思。

说木叶(论坛精华帖) 教案教学设计

说木叶(论坛精华帖) 教案教学设计

说木叶(论坛精华帖)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木叶”一词的含义及其在论坛精华帖中的运用。

2. 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论坛精华帖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网络素养。

3. 引导学生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关注社会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二、教学内容1. 木叶的含义:介绍木叶在自然界中的特点、作用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木叶在论坛精华帖中的运用:分析论坛精华帖中木叶的寓意、表达效果及其在帖子中的作用。

3. 网络素养:讨论如何提高网络素养,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拒绝不良信息。

4. 观察力与思考力:以木叶为例,培养学生观察社会现象、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木叶的含义、作用及其在论坛精华帖中的运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论坛精华帖中木叶的运用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其寓意。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提高网络素养,培养观察力与思考力。

4. 实践法:鼓励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关注社会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木叶的含义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 讲解:详细讲解木叶在论坛精华帖中的运用,分析其表达效果。

3. 讨论:分组讨论如何提高网络素养,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

4. 实践:让学生举例说明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关注社会现象,培养观察力与思考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性、主动性。

2. 理解力:通过提问、作业等方式检验学生对木叶含义及其在论坛精华帖中运用的掌握程度。

3. 网络素养:评估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提高网络素养的方法的可行性。

4. 观察力与思考力:考察学生在实践环节中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分析能力。

六、教学资源1. 网络资源:收集关于木叶的论坛精华帖,用于案例分析。

2. 印刷资源:提供有关木叶的科普资料,加深学生对木叶的了解。

3. 视频资源:寻找相关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木叶的运用。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木叶的含义及其在论坛精华帖中的运用。

《说木叶》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说木叶》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说木叶》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说木叶》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说木叶》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引言《火影忍者》无疑是一部珠玑。

拉开了一个忍界鸿蒙到教皇火影的篇章。

《说木叶》是知名“卡卡西老师”撰写的以《火影忍者》为主题的文章,以自己的独特观点对《火影忍者》进行了深入浅出地解读和总结。

作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师,发现《说木叶》的阅读对于学生的素养提升有极大帮助。

因此推出《说木叶》教案,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口语表达及写作能力进行全方位地提升。

一、教学目标1.1 阅读通过本单元的阅读,学生能够理解作者“卡卡西老师”的观点及其对《火影忍者》的解读。

1.2 口语表达通过小组活动以及课堂讨论,学生能够安利自己喜欢的作品,并且能够表达自己对《火影忍者》的看法。

1.3 写作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写作及个人写作,学生能够分析文章并撰写符合语言和思想的阅读体验及感受。

二、教学内容2.1 阅读:《说木叶》2.2 口语表达:小组活动,学生以3-4人为一个小组,采用PPT形式,每组分享自己喜欢的作品,并以15-20分钟为限,进行组内讨论以及与其他组的互动。

2.3 写作能力:分组合作写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共同撰写一篇文章,包括:摘录喜欢的一段话,解读这句话的意思,且可以以自己的观点进行扩展,最后将文章公开发表。

三、教学过程3.1 阅读教学3.1.1 预习环节:在课前布置阅读任务,让学生提前阅读《说木叶》,并展开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3.1.2 阅读环节:直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要求学生重点理解“卡卡西老师”的看法,并对文章进行思考,回答问题。

3.1.3 阅读再现:通过课内讨论的方式,学生将自己的质疑、思路、感受发表出来,同时进行交流并做好阶段性总结。

3.2 口语表达教学3.2.1 小组组建:学生进行自由组合,组成3-4人为组的小组。

3.2.2 PPT制作:学生准备一份10-15页的PPT,进行自我介绍和分享自己喜欢的作品,并对其他组的作品进行评论。

关于说木叶的教学教案

关于说木叶的教学教案

关于说木叶的教学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并认识木叶的种类、特点和分布情况。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了解和欣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木叶的定义和分类木叶的特点和功能木叶的分布情况和生态作用木叶在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中的应用第二章:木叶的种类与特点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木叶的种类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2.2 教学内容常绿乔木叶的特点落叶乔木叶的特点灌木叶的特点草本植物叶的特点2.3 教学活动观察不同种类的木叶,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观察结果和发现。

第三章:木叶的功能与分布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木叶的功能和分布情况,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3.2 教学内容木叶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木叶的蒸腾作用和保水作用木叶的分布情况和生态作用3.3 教学活动进行实验,观察木叶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木叶的蒸腾作用和保水作用。

第四章:木叶与传统文化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木叶在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欣赏和创造力。

4.2 教学内容木叶在书法、绘画等艺术作品中的应用木叶在诗歌、文学等作品中的象征意义木叶在其他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和表现4.3 教学活动欣赏木叶在书法、绘画等艺术作品中的应用。

分析木叶在诗歌、文学等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并总结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总结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探究能力。

5.2 教学内容回顾本章所学的内容,总结木叶的种类、特点、功能和传统文化中的应用。

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木叶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价值。

5.3 教学活动进行小组讨论,总结本章所学的内容和收获。

回答拓展问题,分享个人的思考和观点。

第六章:木叶的生态与保护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木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6.2 教学内容木叶在不同季节和气候条件下的变化木叶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木叶保护的意义和措施6.3 教学活动观察木叶在不同季节和气候条件下的变化,并讨论其原因。

《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案《说木叶》教案(1)【教学目标】1.锻炼学生提取课文关键信息的能力、总结归纳分析的能力;2. 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1、分析课文,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总结归纳;难点:1、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诗歌中的同类现象。

【教学方式】朗读法、探究法、分析与归纳等方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请你们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

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意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个轻松的回顾,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

)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

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同学们,就让我把这几句话作为本堂课的“题记”献给大家。

让我们一起带着的激情和想象,走进诗歌的殿堂吧。

二、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讨论,明确:就是“树叶”。

问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引1: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思考:这所有的诗句,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明确:枝繁叶茂,浓阴匝地引2: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说木叶教案8篇

说木叶教案8篇

说木叶教案说木叶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潜力。

3.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4.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潜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教学难重点分析: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

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忙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交代预习状况课前预习的时候,我让同学们处理了相关的生字词,并对文中的诗词做了大概的了解,同时要求同学们抓住每一段的关键句。

在研习课文之前,先给大家补充一些读书的方法:宋朝的心学家陆九渊以前总结出一些读书的方法,我认为这对于我们此刻的阅读理解以及平时读书都是十分有帮忙的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功夫兴味长。

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陆象山文集》上诗的意思即是:1、读书务必要静下心,心静自然能讲文章理解透彻;2、好好玩味其中的意蕴,所谓的意味深长;3、读不懂得地方能够先行放过,不要走死胡同;相反的,在重点之处则就应仔细思量、思考。

《说“木叶”》是林庚先生关于诗歌意象的一篇文化随笔,文中篇幅很长,引用的诗词很多,那么我们在理解这篇文章的时候就就应运用到上面所说的读书方法,整体把握,抓住关键,把书读薄。

弱水三千,我独取一瓢而饮。

二、导入“诗圣”杜甫有一句千古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那么其中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呢?天空上掉下来的木头吗?(学生回答)那里我们能够看出,诗词的鉴赏离不开对意象的分析把握,这天我们就走进林庚先生的《说“木叶”》。

《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案人教版《说木叶》教案《说木叶》这篇课文的教学要让同学们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给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供实感。

以下是店铺精心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说木叶》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店铺!《说木叶》教案篇1教学目的: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质;培养学生把握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情色彩,提高诗歌的赏析能力;教学重难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实践教学方法:1、小组讨论研究以“寻疑———追答———悟理”为线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精髓2、通过诗歌鉴赏实践,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唐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诗中有两句传诵千古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同学们知道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吗?(学生明确“落木”即“落叶”之意后)那杜甫为什么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呢?”“木”与“叶”有何区别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林庚的《说“木叶”》来解开这个迷吧。

二、整体感知把握全文(以“寻疑———追答—悟理”为线来理解全文)1、四人一组讨论寻找你认为能表现文章行文脉络的疑问句,并加以整理。

2、以小组为单位追寻上述问题的答案。

3、从课文看,“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三、探究阅读融会贯通只要提到“木”字大家就会想到在瑟瑟秋风中凋零的树木,引发人们的感伤情怀。

以此类推,很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

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

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梅”和“柳”意象。

1、赏“梅”诗品梅之意象诗一:早梅诗二:山园小梅齐己林逋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教案《说“木叶”》(大全)

教案《说“木叶”》(大全)

教案《说“木叶”》(大全)第一篇:教案《说“木叶”》(大全)《说“木叶”》教学设计【课文概述】本文是选读课文,所以准备用一个课时来完成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自主思考,理解“木”的特征和“木叶”的含义,并扩展到课外,让学生感受诗歌意象的暗示性。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对学习语文有浓厚的兴趣,在前几天上《咬文嚼字》的时候,我举了大量的诗词来证明文中的道理,学生听后感受到了我国诗词的美,同时对诗词产生了兴趣,这对学习引用诗词较多、探究诗词用词的《说“木叶”》来说,无疑是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所以,学习本文,我想让学生多探讨、多思考、多感悟,力求让他们再一次领略诗词的魅力,这对今后做诗歌赏析题也会有较大的帮助。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从文中关于树叶、落叶、木叶、落木的诗句理解“树”与“木”的区别,并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把握诗歌意象所表现的感情色彩,比较同一意象在不同诗作中的细微差别,提高诗歌欣赏的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养成读诗歌、品诗歌的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树”与“木”的区别,从而明确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教学难点】以本文指导学生诗歌欣赏实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理由】用文章中的诗句导入,这样可以让学生快速投入文章的学习,并初步熟悉文章] 多媒体展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王褒《渡河北》)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沈全期《古意》)问题:看多媒体展示的诗句,看看它们有什么明显的共同点?明确:都用了“木叶”来表示落叶。

师:我们刚学完《咬文嚼字》,知道了一个字的不同,诗歌的意境也就不一样,有时甚至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那么“木叶”是以什么样的魅力使得诗人们爱不释手呢?我们今天就在课文《说“木叶”》中去探个究竟。

(板书课文标题及作者)二、初读文章【设计理由】理清文章的基本线索1、画出文章的诗句,说说作者为了阐明“木叶”的妙处,用了哪些相似的形象来作对比。

说木叶(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说木叶(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说木叶(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木叶的基本特征和性质,包括木叶的形态、结构、生长环境等。

2. 培养学生对木叶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3. 通过学习木叶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生态环境,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木叶的形态和结构:介绍木叶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以及木叶的脉络结构。

2. 木叶的生长环境:讲解木叶在不同季节、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生长状况。

3. 木叶的生态功能:阐述木叶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等方面的作用。

4. 木叶的文化内涵:介绍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木叶的诗词、绘画等艺术形式。

5. 木叶的观察与实践: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采集不同种类的木叶,分析其特征和差异。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木叶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文化内涵。

2. 观察法: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制作关于木叶的手工艺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察心得和创作思路。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如图片、视频、PPT等。

2. 准备户外观察所需的工具和设备,如采集袋、放大镜等。

3. 准备制作手工艺品所需的材料,如彩纸、胶水等。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木叶的基本知识和特征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户外观察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

3. 学生制作手工艺品的创意和技巧。

4. 学生对木叶文化和环保意识的认知和理解。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木叶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木叶的形态和结构:使用PPT等教学工具,讲解木叶的形态、大小、颜色等特征,以及木叶的脉络结构。

3. 讲解木叶的生长环境:介绍木叶在不同季节、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生长状况,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

4. 讲解木叶的生态功能:阐述木叶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等方面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说“木叶”》教学设计及反思5篇

《说“木叶”》教学设计及反思5篇

《说“木叶”》教学设计及反思5篇第一篇:《说“木叶”》教学设计及反思《说“木叶”》教学设计及反思《说“木叶”》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二课,本单元所选的都是文艺学论文,从不同角度介绍了民族文化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

学习这一单元,既是对高一诗歌鉴赏从感性到理性的提升,也是为高二下半学期选修中国古典诗歌提供理论基础,为高三诗歌鉴赏能力的总体提升做好准备。

《说“木叶”》是本单元的第二课,是一篇讲读课文,内容比较单纯集中,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征。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与第一课《咬文嚼字》中语言与作者思想感情之间的关系有着紧密的联系,在第三课《谈中国诗》中也涉及到,因此,本节课从本单元的知识体系来看,是对上一节课知识的加深,也是对下一节课的关照。

这篇课文深入浅出,把深奥的文学理论知识渗透于对“木叶”的捕捉和阐释,但刚进入高二的学生对诗歌知识的积累多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对词句的分析和对情感的理解上,并没有深层挖掘诗句与思想情感之间的关系,对语言的微妙处也没有敏感的体察,而这正是古典诗词含蓄蕴藉之处,文学魅力所在。

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就定为引导学生走进课文,结合实例深入浅出地对古典诗歌的暗示性进行形象化的理解,同时让学生能够走出课文,触类旁通,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依据教学大纲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形象化地理解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深入理解诗歌语言与诗人情感之间的关联;2、能力目标:运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知识进行诗歌鉴赏与分析,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3、情感目标: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唤起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并通过对著名诗人作品的分析,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本课的重点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什么是暗示性,虽然文中有明确的解释,但是学生要对这一抽象的概念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就必须将这一概念与诗歌鉴赏的过程融会贯通,在教学中尽量避免空洞的概念,使学生明确对语言暗示性的把握其实就是对语言背后作者的情感的把握。

说木叶教案(高二必修教学案例)

说木叶教案(高二必修教学案例)

说木叶教案(高二必修教学案例)第一篇:说木叶教案(高二必修教学案例)《说“木叶”》教案【教学目标】1、本文主要是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2、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给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供实感。

【教学过程】㈠、导入:各位同学,正式上课之前我想先给大家复习一个成语叫“一字千金”,相信大家对这个成语的意思非常熟悉了。

那“一字千金”是从哪个故事来的呢?战国末期,大商人吕不韦做了一笔中外历史上最大的投机生意。

他不惜巨资,把作为人质的异人立为秦国国君。

异人当了秦王之后,为报答吕不韦的恩德,封吕不韦为丞相,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人物。

由一个商人摇身一变成了进退百官的权威,朝中的大小官员嘴上不说,心里却很不服气。

吕不韦也知道他的政治资历太浅,人们可能在私下议论,他觉得提高声望是让人们服气的最好办法。

但怎洋才能迅速提高呢?他一时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吕不韦为这件事大伤脑筋,召集门客进行商议。

有的门客建议吕不韦统兵出征,灭掉几个国家,立下赫赫战功,以此来树立威信。

有人立即反对说:“这办法有百害无一利,即使把仗打胜了,回来也升不了官,因为没有比丞相还高的职务了。

重要的是战争风险太大,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万一战争失利,结果会适得其反。

”有人说:“我们知道孔子的学问很好,那是因为他写了部叫《春秋》的书;孙武能当上吴国的大将,是因为吴王看了他写的《孙子兵法》。

我们为什么不能写部书,既能扬名当世,又能垂范后代呢?”吕不韦认为这个办法很好,命令门客立即组织人员撰写。

吕不韦当时有三千门客,很快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书名为《吕氏春秋》。

书写成后,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

”布告贴出许久,人们畏惧吕不韦的权势,无人来自讨没趣。

于是“一字千金”便流传至今。

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

《说木叶》教学设计精品5篇

《说木叶》教学设计精品5篇

《说木叶》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4.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

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请你们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

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意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个轻松的回顾,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

)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

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同学们,就让我把这几句话作为本堂课的“题记”献给大家。

让我们一起带着的激情和想象,走进诗歌的殿堂吧。

二、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讨论,明确:就是“树叶”。

问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引1: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木叶教案教学设计说“木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指导学生了解文中引用的古代诗句的含意。

2.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把握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情色彩,比较同一意象在不同诗作中的细微差别,提高诗歌赏析的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养成良好的读诗习惯。

●教学重点1.抓出主要信息,搞清层次关系,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文章所阐述的知识和道理中,看出它在文学鉴赏中所具有的普遍意义,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实践。

●教学方法1.自读法。

尽可能让学生自己仔细体会本文所辨析的“木叶”“树叶”“落木”的细微区别,教师适当点拨,由个别推及一般,使他们明白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

2.探究阅读,让学生通过鉴赏实践,提高诗歌的解读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仪●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教师:杜甫的《登高》一诗中有两个千古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试问:其中的“落木”何意?学生思考后明确:“落木”即“落叶”。

教师:那杜甫为什么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呢?“木”和“叶”有何区别呢?让我们一起阅读林庚的《说“木叶”》来解开这个“谜”吧!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难懂的诗句。

教师巡视并帮助解决。

2.学生再读课文,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段意。

四人一小组交流后明确:第1自然段,以众多诗人作品中的“木叶”形象作引子,引出议论话题。

第2自然段,探寻古诗中多用“木叶”的理由,排除了诗人们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

由“木叶”而“落木”,指出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如此丰富多彩。

第3自然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

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

第4自然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第5自然段,说明“木”为什么有这个特征。

因为诗歌语言在概念的背后,还躲着暗示性,它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第6自然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第7自然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综上所述,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1~3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

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

第4~6自然段为第二部分,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

第7自然段是小结。

三、具体研习课文出示投影:思考下列问题,然后自由发言。

1.“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2.“树叶”与“木叶”的潜在意味有何不同?3.“落木”与“落叶”的意味有何不同?4.“木叶”与“落木”的意味又有何区别?5.“木”在形象上有哪些艺术特征?学生甲:“木”就是“树”,在概念上是一致的。

但在意味上,“木”一般是在秋风叶落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而“树”则要借助树叶的多来表达饱满的感情。

学生乙:“树”与“叶”都有繁密、湿润的意味,合起来并不比单用意蕴丰富。

“木”与“叶”则不同,“木”有疏朗、干燥的意味,“木叶”暗示落叶的微黄、干燥,传递出疏朗的清秋气息。

学生丙:以曹植《美女篇》为例,“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而“落木”比“木叶”还进一层,不仅触觉上有干燥之感,而且连“叶”字所保留的清秋气息和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学生丁:“落木”比“木叶”更显得空阔,少了“叶”便少了清秋的绵密之意,完全是一片悲凉、凄清。

学生戊:“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

第一,“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它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使读者更多地想到了树干,而很少想到叶子,“叶”因此常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

例如,“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这里“扫高木”,显然是叶落的景况,显出“落木千山”的空阔。

第二,“木”还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

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而清秋的气息。

至于“落木”,则比“木叶”显得更加空阔。

“木叶”中“叶”带有绵密的意思,“落木”则连“叶”这个字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四、探究阅读古代诗歌中,类似“木叶”的意象不胜枚举。

例如:松、竹、梅、兰、草、柳等。

让学生试析某一意象在不同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以“柳”为例:出示投影: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柳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注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垂柳唐彦谦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种纤腰学不成。

注:乐游苑:又称乐游原。

长安东南名胜。

地势很高,可俯瞰长安全城,是当时士女节日游赏之处。

鉴赏:《咏柳》诗,用碧绿的色彩,生动的比喻,新奇的想象,描绘了春柳生气勃勃的葱茏景象,赞美了春风,赞美了它给我们带来的喜悦。

这首小诗,色彩明丽,构思新巧,从春风绿柳展开想象,用人们常见的生活细节,拟人化地刻画了春柳的形象,显示了春天的无限生机,使人感到清新爽目。

《柳》诗是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的一首七绝。

本来是东风吹得柳枝飘动,诗中却用一“逐”字,说柳枝在追逐东风,写出柳枝的蓬勃生机。

“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即销魂,言花之色香使人心醉神摇。

诗写的是秋日之柳,但先追想它春日的情景,然后又回到眼前的柳上来,用春日之柳的繁盛衬出秋日这柳的枯凋。

《垂柳》是一首韵味很浓的咏柳诗,它不仅惟妙惟肖地写活了客观外物之柳,又含蓄地寄托了诗人愤世嫉俗之情。

开篇极写垂柳婀娜多姿与纤柔飘逸,然后笔锋一转,另辟蹊径,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故事,抒发诗人托物寄兴的情怀。

于柔情中见犀利,于含蓄中露锋芒,表面上“咏柳而贬美人”,实质上把矛头指向以皇帝为首的官僚集团,针砭时弊,畅快淋漓。

五、课文总结作者林庚是学者,也是诗人。

他以深厚的学养与丰富的联想力,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作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中艺术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很好借鉴。

六、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二。

●板书设计●延伸阅读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欣赏诗歌的目的,在于领略诗人抒写的情感,但这并非最后的目的。

欣赏诗歌,期望能通过诗人的启迪以引起共鸣式的感性的燃烧。

所谓诗的作用和诗教,主要是指此而言。

所谓诗的教育,也全在感情的潜移默化中进行。

由于诗歌形象的基本规律是以一代十,以少胜多,它极精约,极概括,因而留给欣赏者的联想空间就极宽阔。

因为以极简约表现极丰富,读诗难免有时要“猜”。

这种猜,在别的文体可能说明意义的含混;而在诗,离开了猜想的空间却可能意味着贫乏。

当然,猜想应当与真正的晦涩加以区别。

猜想不是因费解引起,而是由于诗本身有太多的郁积,从而需要欣赏者以自己的经验和思考来加以补充和阐发。

1.欣赏诗歌的终极目的是什么?2.第一段中“主要是指此而言”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 3.“诗教”有什么特点?4.诗歌欣赏中“猜”的内涵是什么?5.怎样理解文中画线的句子含意?参考答案:1.引起共鸣式的感情燃烧。

2.欣赏诗歌主要是思想情感和人文精神上要受到教育和影响。

3.思想感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4.欣赏者通过联想和想象,以自己的经验和思考对诗的内容加以补充和阐发。

5.对创作者来说,诗歌应给人留下联想和想象的空间,对欣赏者而言,欣赏诗歌必须借助想象与联想。

●备课资料一、课文补注林庚简介林庚先生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1910年生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

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

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

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

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

与“盛唐气象”紧相联接的,是他对盛唐诗歌的另一艺术概括--“少年精神”,其研究成果汇集在《唐诗综论》里。

林庚教授的楚辞研究和他的唐诗研究可称为双璧,《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是他多年研究楚辞的一部论文集,其中大多数是关于屈原生平及其作品中文字、地理等问题方面的考释,也有一些论述屈原的人格、艺术成就和作品特色的文章。

林庚教授对明清小说也很关注,并提出了颇多精辟的创见。

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

二、阅读方略体味语言所谓体味语言,就主要是指在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从不同角度来体会、琢磨和分析语言。

文学作品的语言属于形式范畴。

可以从内容的角度来体味语言,如从主题思想、情感变化、意境特征来体味语言;还可从表达的需要来体味语言,如从思路安排、结构转承、情节连缀的角度,从形象刻画和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从修辞方式的使用的角度来体味语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因此,文学作品的阅读对体味语言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又因为文学语言是一种形象的语言,在解读它的表层意义时又可能需要联想和挖掘它的潜在意义;所以,体味语言的水平的高低,从某种角度来说,决定一篇文学作品阅读的成功与否。

如何去体味语言,切入点必须选好,切入点的把握同样对语言的揣摩、品味有很大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切入:把握整体关系体味语言,不要就词论词、依句说句,要从作品的整体关系上去理解某些词语的意义,如文章中的文眼、领起句、过渡句和收束句中的关键词以及文中被反复强调和渲染的词语等;把握不同角度体味语言,可以从内容的理解、表达技巧的分析、内容与形式的结合等方面去体味;把握两个层次体味语言,两个层次指表层和深层,要从词语的上下文语境里由表层意义入手,去琢磨言外之意,分析深层意义。

体味语言也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平时的阅读过程中,要注重训练,可以引导学生从语言单位中进行词语与句子的理解训练。

既可借助词语内语素、词语间的结构关系进行意义推断和确认,也可从句和篇的关系来分析。

词语和句子这两种语言单位的意义理解都强调在语境中完成。

体味语言的训练,还可以引导学生从语言特点的把握上去进行,使学生明白既要注意语言的静态意义,还要注意语言的动态意义;既要注意语言表层信息的分析,还要注意深入捕捉语言的潜在信息。

要注意语言的多义性、模糊性和形象性的特点。

也可以从文学作品的构成方面去进行训练,要能从内容(题材、主题、情感、意境)和形式(形象、结构、情节、技巧、风格)与语言的联系中体味和分析语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