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 检查技术

合集下载

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像学诊断

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像学诊断

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像学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像学诊断综述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简称CNS)是人体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大脑、脊髓和与之相连的神经根。

影像学诊断是一种非侵入性的诊断手段,通过不同的成像技术对中枢神经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估,有助于判断异常情况和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治疗方案的制定。

一:头部CT扫描头部CT扫描主要通过X射线成像技术,横断面的影像图像,用于评估头部疾病和损伤。

常见的应用包括头部外伤、脑出血、脑肿瘤等的检查和诊断。

1.1 颅骨头部CT扫描可以显示颅骨的形态、结构和密度,评估是否存在颅骨骨折、颅骨畸形等病变。

1.2 脑部头部CT扫描可以显示脑部的形态、位置、大小和密度,评估脑出血、脑肿瘤、脑梗死等病变。

1.3 脑室和脑池头部CT扫描可以显示脑室和脑池的形态和大小,评估脑积水、脑脓肿等病变。

二:脑部MRI扫描脑部MRI扫描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脑部的高分辨率影像,可以评估脑部结构、功能以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2.1 T1加权影像T1加权影像对脑灰白质的结构和解剖学特征显示较好,可以评估脑结构的正常情况和异常情况。

2.2 T2加权影像T2加权影像对脑白质的结构和病变显示较好,可以评估脑白质病变、脑水肿等情况。

2.3 弥散加权影像弥散加权影像可以评估脑部水分的分布情况,对评估脑水肿和缺血性病变有重要意义。

2.4 功能性MRI功能性MRI可以评估脑部的功能活动,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研究有重要意义。

三:脊柱MRI扫描脊柱MRI扫描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脊柱的高分辨率影像,可以评估脊柱的结构、功能以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3.1 脊柱骨骼脊柱MRI扫描可以评估脊柱骨骼的结构和畸形情况,对脊柱骨折、椎体滑脱等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3.2 神经根和脊髓脊柱MRI扫描可以评估神经根和脊髓的结构,对脊髓脊神经根病变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3.3 椎间盘脊柱MRI扫描可以评估椎间盘的结构和病变,对椎间盘突出、椎间盘退变等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检查方法-总论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检查方法-总论

Virtual endoscopy, VE
颈动脉狭窄 仿真内窥镜
颈动脉狭窄 仿真内窥镜Leabharlann 图像后处理5.容积演示
Volume rendering, VR
三维重建技术,首先确定扫描容积内的 象素密度直方图,以直方图的不同峰值 代表不同组织,然后计算每个象素中的 不同组织百分比,继而换算成不同的灰 阶,以不同的灰阶(或色彩)及不同的 透明度三维显示扫描容积内的各种结构。
颈动脉 Carotid artery
3. 最大强度投影
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 在三维重建过程中,从设定视角发
出假定投影线,使投影线穿性轨迹中兴 趣结构密度以上的象素进行编码,形成 二 维 投 影 像 , 主 要 用 于 CT 血 管 成 像 (CTA)。
超声
4.CT
计算机X线体层
5.MRI
磁共振成像
Plane film 平片
Cerebral Angiography 脑血管造影
CT 计算机X线体层
Ultrasound
超声
MRI 磁共振成像
(一) 头颅平片
Plain film of skull
PLAIN FILM X线平片
历史与现状
除骨折、骨本身的疾病,其他均为间接表现
血脑屏障 (Blood brain barrier,BBB)
血脑屏障破坏越严重 强化程度越高
对比剂
图像后处理 image post process
1.多方位重组(MPR) 2.表面阴影显示(SSD) 3.最大(小)密度投影(MIP) 4.仿真内窥镜(VE) 5.容积演示(VR)
T1WI
T2WI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常见病变 一、脑肿瘤 2.脑膜瘤 最常见的颅内脑实质外肿瘤。 多发于40-60岁,女性多见。 好发于脑表面有蛛网膜颗粒的部位,幕上多见,大脑凸面和矢
状窦旁最多见,其次为蝶骨嵴、嗅沟及前颅窝底、鞍结节、 小脑桥脑角等。 多为球形或分叶形,血供丰富,包膜完整,分界清楚。少数呈 扁平状或盘状,沿脑表面蔓延。可见钙化。 CT表现:等或高密度,边界清楚,球形或分叶形,与大脑廉小 脑幕颅骨相连,明显均一强化。 MR表现:等T1等T2信号,边界清,有包膜,强化明显,有“硬 膜尾征”。
中枢神经系统 影像诊断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常用检查方法 一 、X线平片 头颅正侧位像:观察颅骨骨折、颅缝分离、头颅畸形、颅骨疾
病、蝶鞍情况、钙斑等 颅底像:颅底特别是中颅窝骨结构有否破坏 切线像:颅骨凹陷性骨折、病灶与骨板的关系 脊椎正侧位像:椎管内病变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常用检查方法 二、脑血管造影 适应证:脑动脉瘤、血管发育异常、血管闭塞、了解肿瘤的供
血情况 禁忌证:严重动脉硬化、冠状动脉硬化、心肾功能不良、造影
剂过敏 方法:股动脉导管法 全脑血管造影、颈内外动脉选择性造影、椎动脉造影 动脉期、静脉期、静脉窦期摄片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常用检查方法 三 、CT检查 平扫CT:脑血管病、脑外伤、脑积水、脑萎缩、脑先天畸形 增强CT:提高病变组织同邻近组织的密度差 三维CT:颅骨3DCT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常见病变 一 脑肿瘤 1.胶质瘤
脑实质内最常见的肿瘤。 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瘤、
室管膜瘤、胚胎性肿瘤。 星形细胞瘤最多见,依病理
分级影像表现有所不同。 星形细胞瘤、间变性星形 细胞瘤、胶质母细胞瘤。 影像一般规律:密度逐渐不 均,边界逐渐不清,水肿 逐渐明显,强化逐渐明显。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技术和方法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技术和方法

非增强扫描
水溶性有机碘对比剂后的
CT扫描
检查技术 磁共振成像技术
概 述 MRI的优点: 对人体无电离辐射损伤、安全、无创 对脑质、脊髓和软组织的分辨力优于CT 能直接进行多方位、多序列成像,显示病 变比CT更敏感 可进行脑功能和组织生化代谢方面的研究 MRI的缺点: 对皮质骨、钙化的显示不如CT 设备昂贵,检查费用较高
垂体腺瘤
MRI平扫:微腺瘤常使垂体上缘上凸,垂体柄偏移, 肿瘤多在T1WI为低、T2WI为高信号。巨腺瘤在T1WI 和T2WI均与脑皮质等信号,合并囊变、坏死、出血 时信号不均。肿瘤可突入蝶窦、侵及鞍上池、向上 压迫视交叉,也可累及鞍旁及两侧海绵窦,侵犯鞍 背使正常脂肪信号消失
MRI增强:微腺瘤强化较正常垂体慢,增强早期为低 信号区,延迟后逐渐强化,晚期可与正常垂体等信 号。巨腺瘤呈均一或不均一强化,并能清楚显示海 绵窦受累情况
第二节 正常影像解 剖
正常表现
CT断层
正常表现
CT断层
正常表现
CT断层
正常表现
CT断层
正常表现
CT断层
正常表现
CT断层
正常表现
MR断层
冠状位 T2WI
正常表现
MR断层
矢状位 T1WI
正常表现
MR断层
矢状位 T2WI
正常表现
脊柱断层
T1WI
正常表现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影像学表现
CT平扫:多呈低或低、等混杂密度。形态不规 则,边界不清。95%瘤内有坏死或囊变,出血 很常见,钙化少见。瘤周水肿和占位表现明显
CT增强:实体部分明显强化但不均一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MRI平扫:实体部分T1WI呈低、等混杂信号, T2WI呈高、等混杂信号;囊变坏死在T1WI 呈低、T2WI呈高信号;典型的出血在T1WI 和T2WI均呈高信号

中枢神经系统医学影像诊断学(1)

中枢神经系统医学影像诊断学(1)

mental calculation
Right-handed group
left-handed group
right-handed group: left hemisphere dominant left-handed group: right hemisphere dominant
Musical scale:left amygdaline activated Scary music:bilateral amygdalines activated
★ 脑脊液腔隙,T1低,T2高信号 ★ 颅神经,Ⅱ、Ⅴ 、Ⅶ、Ⅷ、Ⅸ ★ 脑血管流空信号 ★ 颅骨与软组织
整理ppt
32
正常表现(MRI冠状1)
冠状位 T1WI
正常表现(MRI冠状2)
冠状位 T2WI
正常表现(MRI矢状1)
矢状位 T1WI
正常表现(MRI矢状2)
矢状位 T2WI
MRI新技术
显强化
整理ppt
25
正常表现(CT轴位1)
正常表现(CT轴位2)
正常表现(CT轴位3)
正常表现(CT轴位4)
正常表现(CT轴位5)
正常表现(CT轴位6)
四、正常MRI 表现 第一节
★ 脑实质 ◆ T1灰质信号低于白质;T2灰质信号高于 白质 ◆ 苍白球、红核、黑质及齿状核等因铁质 沉积,T2WI低信号
Amygdaline responsible for emotion
Acupuncture language points (Tongli and Shangqiu: Aphasia treatment)
Non-points Sensory area: postcentral gyrus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研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研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研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神经系统的了解越来越深入。

中枢神经系统是指人体的大脑和脊髓,为人体智力、思维、记忆、情感等高级功能活动提供了支持。

然而,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复杂,功能多样,研究起来十分困难。

近年来,随着新技术和新方法的相继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研究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一、脑电图技术脑电图技术是一种测量脑电活动的方法,透过电极置于头皮上来记录脑电波变化。

脑电图技术具有非侵入性、灵敏度高、时间分辨率高等优点,已经成为了神经科学领域中测量神经元活动的经典技术之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脑电图的信号处理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采用小波分析等多种分析技术,可以从脑电波的频谱密度和相干性等信息中提取出更加精细的信息,进而更加深入地了解脑电活动。

二、磁共振成像技术磁共振成像技术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成像技术,可用于获取人体内部组织的三维结构图像。

在神经科学领域,磁共振技术已经成为了神经系统成像的重要手段之一。

磁共振技术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非侵入性的神经系统成像,能够洞察到神经组织内部的细节结构和连接方式,可以用于分析信息的处理、整合、传输等方面,从而帮助研究者更好地了解神经系统的功能和结构。

然而,磁共振技术目前仍存在一些限制,例如成本高昂、设备大型复杂、不适合对快速神经过程的研究等。

因此,研究人员正在积极探索新的成像技术,以提高研究效率和准确性。

三、脑磁图技术脑磁图技术是一种测量神经元活动的方法,可以测量神经元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位置分布的磁场。

由于磁场穿透力强、时间分辨率高,脑磁图技术可以有效地测量大脑的活动,包括觉醒、注意力、记忆、语言等高级神经功能的处理。

与脑电图技术相比,脑磁图技术能够更加精确地定位脑活动的位置,使得研究人员可以更好地研究神经元在不同区域的相互作用和功能。

此外,脑磁图技术还可以结合其他的神经成像技术,如磁共振成像技术,以提高研究效率和准确性。

重症监测技术—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监测(护理课件)

重症监测技术—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监测(护理课件)

(一)临床监测
(3)浅昏迷 唤之不应,推之不醒,仅对剧痛刺激稍有反应,各种生理反
射存在,呼吸、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无异常。
(一)临床监测
(4)深度昏迷 全身肌肉松弛,对各种刺激全无反应,各种反射全部消失,
呼吸不规则,血压下降,多用常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 (Glasgow Coma Scale,GCS如下表),主要包括睁眼反应、 言语反应、运动反应三项。最高15分,最低3分,8分以下为昏迷。
5.病情观察:严密观察,及时处理。 6.加强交流:包括语言和非语言交流。
节的伸曲动作,如下肢的外展和内收动作,也可检查病人的握力, 检查肌力时应做两侧对比。
肌力监测
(一)临床监测
6. 肌张力 肌张力是指静息状态下的肌肉紧张,肌张力增加,触摸肌肉
时有坚实感,做被动检查时阻力增加。肌张力减弱,触摸时肌肉 松软,被动运动时肌张力减低。
(二)颅内压监测
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 ,ICP)是颅内容物对颅腔 壁产生的压力,正常颅内压力为平卧时5-15mmHg(1.33-2kPa)。
颅内压增高是临床常见综合征,可使病人出现意识障碍,严 重者发生脑疝,并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颅内压监测是颅脑疾病 处理的重要前提。
颅内压监测
颅内压监测仪
分类
• 脑室内压力监测 • 硬脑膜下监测 • 蛛网膜表面压力监测 • 硬脑膜外压力监测
意义
• 颅内压监测能早期发现颅内压增高,及时选择治疗时机,观 察降颅压治疗的效果,对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有指导意义。但 毕竟是一项有创性检测方法,且可并发颅内感染,故应严格选择 适应症。
(三)中枢神经系统监测要求
1.一般观察:意识、生命体征、瞳孔等。 2.安静安全:避免刺激、坠床等。 3.运转正常:做好保证,备好急救物品。 定数量/定位置/定人管理/定期检查、消毒和维修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
❖ 3、DSA: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一、中枢神经系统的检查方法
❖ 4、MRI(核磁共振成像)
脊髓病变目前最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二、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二、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大脑纵裂
二、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二、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三、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影像表现
❖ 1、脑CT:
灰质(较高密度):灰白色 白质(较低密度):灰黑色 基底节(较高密度):灰白色 骨和生理性钙化(高密度):白色 含脑脊液的脑室、脑沟、和脑池(低密度):黑色
❖ 1、脑出血: CT:
1、急性期: 1)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增高的肾形、类圆
形或不规则团块;
2)周围水肿带宽窄不一; 3)局部脑室受压移位。 2、吸收期:
血肿周围模糊、水肿带增宽、血肿缩小并密度减低
3、囊变期:
1)软化囊腔
2)脑萎缩
MRI :
1、急性期:T1WI:等信号;T2WI:稍低信 号
2、亚急性期和慢性期:T1WI:和T2WI:均 呈高信号低信号
脑萎缩
三、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影像诊断
❖ 2、脑梗死: 1)缺血性 2)出血性 3)腔隙性
3、脑萎缩:
1)脑沟、脑室和脑池增宽 2)脑白质疏松:白质密度不均匀
减低但高于梗死灶。
三、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影像诊断
(四)颅内感染
1)结核性脑膜炎: 脑膜渗出、肉芽肿为其基本病变,可合 并结核球、脑梗死和脑积水。
※ 2、新生儿颅内出血:
三、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影像诊断
(七)脑软化
❖ CT: 脑局部呈液性密度,周 围伴有负效应。
三、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影像诊断
(八)脊髓病变
❖ 1、椎管肿瘤:
分类:髓内肿瘤、髓外硬膜下肿瘤和硬膜 外肿瘤

中枢神经系统检查方法与基本病变-精品医学课件

中枢神经系统检查方法与基本病变-精品医学课件

MR: 信号异常
• Hypo T1WI and Hyper T2WI:
– Almost All
• Hypo T1WI and Hypo T2WI:
– Calification, air, hemorrhage
• Hyper T1WI and Hyper T2WI:
– Fat, hemorrhage
edema
infarction
Acoustic neurinoma
cavernous hemangiona
subacute hemorrhage
CT & MRI:结构改变
• 正常结构消失 • 占位效应 Mass Effect
• 脑积水 • 脑疝
Hydrocephalus Herniation
Torcula herophili
Occipital sinus
Transverse sinus
脑静脉窦
Sup. Sagittal sinus
Inf. Sagittal sinus
轴扫定位
基线:CML 层厚:5-10mm
正常脑组织的CT值
Tissue
空气 脑脊液 白质 灰质 骨 钙化

CT(HU)
• 等密度Isodensity: neoplasm, hematoma, • 混杂密度Mix-density: tumors, et al.
meningioma
virus encephalitis
astrocytoma
Subarachnoid cyst
teratoma
aneurysm
Thalamus Choroid plexus
Occipital lobe
Genu of corpus callosum Caudate nucleus Int.capsule 3rd ventricle

医学影像技术(医学高级):中枢神经系统

医学影像技术(医学高级):中枢神经系统

医学影像技术(医学高级):中枢神经系统1、名词解释末梢型感觉障碍正确答案:肢体远端对称性完全性感觉缺失,呈手套袜子形分布,可伴有相应区内运动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见于多发性神经病2、名词解释E-W核正确答案:(江南博哥)司瞳孔缩小及晶体变厚而视近物,参与缩瞳和调节反射。

3、名词解释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syndrome)正确答案:基底动脉尖端分出小脑上动脉和大脑后动脉,闭塞后导致眼球运动障碍及艟孔异常、觉醒和行为障碍,可伴有记忆力丧失、对侧偏盲或皮质盲。

4、问答题程控室控制设备启停共有几种方式?分别为哪几种?正确答案:3种,程控、联锁手动、解锁手动。

5、名词解释眼型Grave病正确答案:主要临床表现为眼球突出,眼肌麻痹,而甲状腺功能正常。

双眼受累及,CT见眼外肌肥大。

6、名词解释短暂性全面性遗忘症(TGA)正确答案:发作时出现短时问记忆丧失,病人对此有自知力,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发作时对时间、地点定向障碍.但谈话、书写和计算能力保持;是大脑后动脉瓢支缺血累及边缘系统的预叶海马、海马旁回和穹隆所致;7、名词解释昏睡(sopor)正确答案:处于沉睡状态,正常的外界刺激不能使其觉醒,需较强烈刺激方可唤醒,可不完全答话,后很快入睡。

8、填空题对于高频输出信号,如其阻抗与两端连接的电源所用负载的阻抗不匹配时,()正确答案:容易产生反射,功率不能被负载全部吸收9、名词解释Jackson发作正确答案:部分性运动发作癫痫的一型,即异常运动从局部开始,沿大脑皮质运动区移动,临床表现为抽搐从手指-腕部-肘-肩-口部-面部逐渐发展。

10、名词解释急性脊髓炎(Acute myelitis)正确答案:是非特异性炎症引起脊髓白质脱髓鞘病变或坏死,导致急性横贯性脊髓损害,也称为急性横贯性脊髓炎,以病损水平以下肢体瘫痪,传导束性感觉障碍和尿便障碍为临床特征。

11、名词解释瑞内(Rinne)试验正确答案:正常时气导>骨导,传导性耳聋时气导<骨导,神经性耳聋时气导>骨导(均缩短)。

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的检查及其评价

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的检查及其评价

神经系统体格检查
检查儿童神经系统体征,如脑膜 刺激征、病理反射等,判断是否
存在异常。
脑电图检查
通过脑电图检查,了解儿童脑电 活动情况,评估大脑功能状态。
功能成熟度评估
感知觉发育评估
评估儿童视觉、听觉、 触觉等感知觉能力的发
展情况。
运动发育评估
评估儿童粗大运动、精 细运动等运动能力的发
展水平。
语言发育评估
跨学科合作将成为研究新趋势
未来,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研究将更加注重跨学科合作,包括神经科学、影像学、遗传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融 合,共同推动该领域的发展。
人工智能等技术将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的检查和评价将更加智能化、自动化,能够大大提 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THANKS FOR WATCHING
03
对儿童进行定期随访和评估,了解康复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
疗方案。
04 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因 素分析
遗传因素作用机制及影响程度
1 2
基因表达调控
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受多基因遗传调控,包括神经 生长因子、受体和信号通路等基因的表达。
遗传疾病
某些遗传性疾病可直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 和功能,如唐氏综合征、脆性X综合征等。
感谢您的观看
营养干预策略
针对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的婴幼儿,应采取相应的营养干预策略, 以改善其神经发育状况。
其他可能影响因素探讨
内分泌因素
免疫因素
甲状腺激素、性激素等内分泌激素在中枢 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或抑制可影响中枢神 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睡眠因素
精神心理因素
睡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认知功能具 有重要影响,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差可影 响神经元的突触可塑性和记忆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各种疾病影像检查方法

中枢神经系统各种疾病影像检查方法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方法●X线检查✧平片:评估颅骨的骨质改变,不能直接显示脊髓✧造影检查1.脊髓造影·将造影剂引入脊蛛网膜下腔中,通过改变患者体位,在透视下观察其在椎管内流动情况和形态,诊断椎管内病变的一种检查方法。

·显示椎管内有无肿瘤、梗阻以及梗阻的部位和梗阻的程度。

·有创,已被MRM代替2.脑血管造影·将造影剂引入脑血管中,使脑血管显影的方法。

·脑血管造影主要用于诊断脑动脉瘤、血管发育异常和血管闭塞等症并了解脑瘤的供血动脉。

·常用DSA技术。

●CT扫描:诊断价值较高,应用普遍✧平扫:显示含有钙化、骨化的病变有优势✧平扫+增强扫描✧CTA:诊断效果类似DSA●MR检查·MRI是利用原子核在磁场内共振所产生的信号经重建成像的一种成像技术。

·MRI优点:①软组织分辨率高②由于骨结构没有信号,故没有骨组织的干扰③无射线④任意平面成像⑤多种参数、序列成像✧平扫:T1上解剖结构较好,T2发现病变敏感显示肿瘤、出血、梗塞、感染、畸形。

✧增强:显示平扫不能显示的等信号病变;进一步明确病变性质;准确显示病变大小、形态、数目;分辨肿瘤与水肿;显示病变的部位及解剖关系。

✧MRA:显示血管性病变如动脉瘤、A-V-M等。

其他: 弥散加权成像DWI:对早期脑梗死敏感性极高磁敏感成像SWI:对于小静脉、小出血灶显示有较大优势血氧饱和度水平依赖成像BOLD(fMRI):显示功能情况灌注成像磁共振波谱分析MRS正常影像学表现中枢神经系统-正常CT表现脑的解剖大脑:间脑、颞叶、额叶、顶叶、枕叶小脑:半球、蚓部、扁桃体脑干:中脑、桥脑、延髓脑室:侧脑室、三脑室、中脑导水管、四脑室CT扫描✧平扫:头部CT主要用横断面,有时加用冠状面。

横断面CT多以眦耳线(眼外眦与外耳道中心联线)为基线,依次向上扫描8~10个层面。

CT表现:1、脑白质:密度稍低于灰质,CT值20-30Hu。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ppt课件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ppt课件

ppt课件
39
丘脑层面
ppt课件
40
蛛网膜下腔
ppt课件
41
⑸.CT增强扫描: 正常脑实质不强化或仅轻度强化,血管结构直接强化,垂 体、松果体及硬膜明显强化。
ppt课件
42
正常颅脑CT增强扫描像
ppt课件
43
4.脑核磁共振 MRI ⑴.脑实质:T1WI脑髓质信号稍高于皮质,T2WI脑髓质信
规则,界限不清,易坏死、出血及囊变,血管丰富分化不 良。
ppt课件
75
[影像学表现] 1.CT表现 :病变位于脑白质
⑴.Ⅰ级肿瘤: ①.囊性低密度灶,其内可看到瘤结节。 ②.边缘清楚,占位效应轻,瘤周水肿不明显。 ③.增强:无或轻度强化。 ⑵.Ⅱ—Ⅳ级肿瘤: ①.高、低或混杂密度的囊性病灶。 ②.边缘不清,占位效应及瘤周水肿明显。 ③.可有斑点状钙化或者瘤内出血。 ④.增强:不规则环形伴壁结节强化或不均匀性强化。
ppt课件
85
2.CT表现: ⑴.平扫: ①.肿块类圆形,边界清楚,等或高密度。 ②.宽基底,紧贴颅骨内板或硬脑膜,可见斑点状钙化。 ③.瘤周水肿轻或无,静脉或静脉窦受压时可出现中或
ppt课件
4
3.脑CT:
包括平扫、增强扫描和特殊成像: (1).平扫(precontrast scan):横断面扫描为主,以眦
耳线(OML)为基线依次向上扫描,层厚10mm。有时加冠状 面。
(2).增强 CT(contrast scan):经静脉注入碘对比剂后 再扫描,病灶常显示更清晰。碘过敏者不宜行增强检查.
管壁毛糙不整,可看到“血管湖”。 ③.肿瘤的血循环征:细小紊乱的肿瘤血管网,不均
匀 且边缘不清的肿瘤染色,有时可见到静脉早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后处理技术显示病变更直观 2. 增强CT
普通增强CT少用;CTA检查发现椎管内血管畸形 有较高价值
颈髓CT平扫(矢状位)
医学影像学(第8版)
(一)颅脑MRI
三、MRI检查
1. MRI检查 (1)普通MRI检查
需常规进行,包括横断位T1WI和T2WI检查,必要时加行冠状和(或)矢状位成 像。对于小病灶,需用高分辨力薄层检查
(2)特殊MRI检查 水抑制T2WI(FLAIR)检查:能敏感检出普通T2WI上难以发现的脑室旁脑沟旁病灶 脂肪抑制技术:主要用于检查和诊断颅内含有脂肪组织的病变,如脂肪瘤、畸胎瘤等 磁敏感加强成像技术(SWI)检查:用于检出常规CT及MRI不能发现的微出血灶以及 脑内小静脉异常等
医学影像学(第8版)
3. MR血管成像(MRA)检查 可用于检查脑血管疾病,但显示效果通常不及CTA检查
4. 1H磁共振波谱(1H-MRS)检查 通过分析病变组织内代谢物的改变,有助于颅内病变尤为肿瘤性病变的诊断与鉴 别诊断
医学影像学(第8版)
颅脑MRI增强(轴位)
颅脑MRA
医学影像学(第8版)
a
b
颅脑MRS(a.谱线图;b.比值图)
感,有利于疾病早期诊断 MRI检查部分颅内疾病也有一定局限性,例如钙化灶确定较困难,也不适于急性
脑出血、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和一般急性脑外伤等急症检查 MRI也是椎管内各种疾病的首选和主要影像检查技术,具有独特检查价值
第一节
检查技术
医学影像学(第8版)
(一)颅脑X线
一、X线检查
1. 头颅平片
医学影像学(第8版)
脑血管造影(侧位)
脑血管造影(正位)
医学影像学(第8版)
(二)脊髓X线
1. 脊髓平片 检查脊髓本身病变和椎管内病变引起的一些改变,如骨质改变以及椎间隙、椎间 孔大小的改变 常规摄取脊椎正、侧位片,观察椎间孔时需摄取斜位片
2. 脊髓血管造影 检查椎管内血管畸形,为诊断金标准,还可介入治疗
医学影像学(第8版)
二、CT检查
CT是颅内各种疾病的首选和主要影像检查,能发现大多数疾病,通常能明确诊断 对于某些变性疾病及较小病变,如垂体微腺瘤、小转移瘤等,CT检查价值有限 CT检查对椎管内或脊髓的疾病诊断多无价值
医学影像学(第8版)
三、MRI检查
是颅内各种疾病主要影像检查技术,也是CT检查的重要补充 MRI具有组织分辨率高、多序列多参数和多种fMRI检查等优势,对发现疾病更敏
第二章
中枢神经系统
第一节 检查技术 第二节 正常影像表现 第三节 基本病变表现 第四节 疾病诊断
重点难点
掌握 颅脑、脊髓正常及基本病变的CT影像表现
熟悉 颅脑、脊髓正常及基本病变的MRI影像表现
了解 颅脑、脊髓影像学检查技术
医学影像学(第8版)
概述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位于骨组织包绕的颅腔和椎管内,影像学检查具有 重要意义
颅脑MRI(轴位T1WI)
颅脑MRI(轴位T2WI)
医学影像学(第8版)
颅脑MRI(矢状位T1WI)
颅脑MRI(冠状位T1WI)
医学影像学(第8版)
颅脑MRI(轴位T2 FLAIR)
颅脑SWI
医学影像学(第8版)
2. 增强检查 常需进行,应用指征:平扫发现异常,难以确定病灶大小、数目及性质;临床高 度怀疑颅内疾病,而平扫未发现明确异常
医学影像学(第8版)
颈椎X线片(正位)
颈椎X线片(侧位)
颈椎X线片(左斜位)
颈椎X线片(右斜位)
医学影像学(第8版)
(一)颅脑CT
二、CT检查
1. CT平扫
为颅脑疾病的常规检查方法,部分疾病如脑外伤、脑出血等,常可明确诊断
2. CT增强
增强检查:是大多数颅脑疾病常用增强方法,依据强化程度和方式多可诊断 CTA检查:主要用于脑血管疾病检查,可诊断脑动脉主干及分支狭窄和闭塞、颅内
椎管内病变常规检查技术 以常规矢状位T1WI和T2WI为主,必要时辅以轴位及冠位 脂肪抑制T1WI和T2WI检查偶用 2. 增强MRI检查 有助于脊髓和其他椎管病变鉴别诊断
3. MRA检查 用于发现和诊断椎管内血管畸形
医学影像学(第8版)
颈髓MRI(矢状位T1WI)
颈髓MRI(矢状位T2WI)
医学影像学(第8版)
a
b
颅脑扩散加权成像(a. DWI图b=1000;b. ADC图)
医学影像学(第8版)
颅脑扩散张量成像(DTI)
医学影像学(第8版)
(2)灌注加权成像(PWI)检查 主要用于脑血管性疾病检查,对评估急性脑梗死的缺血性半暗带有一定价值
还可用于常见星形细胞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病理级别的评估
颈髓MRI(矢状位T2抑脂)
脑和脊髓疾病复杂,临床表现相似,影像学检查能准确检出这些疾病,作出诊断, 有利于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
各种影像检查技术均可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检查,但是其优势、不足和应用范 围不同,需要根据临床拟诊疾病选择相应检查方法
医学影像学(第8版)
一、X线检查
X线平片很少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检查,通常只用来评估颅骨和脊椎的骨质改变 DSA检查应用较多,主要是评估脑血管和脊髓血管病变
运用MSCT获得的容积数据,可行多种CT图 像后处理,多方位重建可清晰显示病变空间 位置
运用最大强度投影(MIP)可更好地发现颅 内动脉瘤及其与载瘤动脉的关系
正常颅脑血管MIP像(血管)
医学影像学(第8版盘病变,且优于平片 准确测量骨性椎管各径线和截面积 显示椎旁软组织异常 对检查原发并局限于椎管内的病变价值有限 常规轴位扫描,需用软组织窗和骨窗观察,应用重
医学影像学(第8版)
5. 功能性MR(fMRI)检查 能反映疾病导致的脑功能性改变,同时fMRI也是精神影像学新学科分支的重要
检查方法 (1)扩散加权成像(DWI)和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查
DWI主要用于急性脑梗塞的早期诊断、脑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及病理级别评估等; DTI能够显示正常脑白质纤维束走向和结构完整性,以及病变所致的脑白质纤维束受 压、中断及破坏,对疾病诊断、治疗及预后有重要价值
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等;已部分取代有创DSA检查 CT灌注检查:可反映脑实质微循环和血流灌注情况,主要用于检查急性脑缺血,
对脑肿瘤也有一定诊断价值
医学影像学(第8版)
颅脑CT(平扫)
颅脑CT(增强)
医学影像学(第8版)
颅脑血管成像(CTA)
颅脑CT灌注成像(CTP)
医学影像学(第8版)
3. 图像后处理技术
临床上很少应用,主要用于检查颅骨骨折和颅骨肿瘤 常规摄取后前位和侧位片,必要时加摄切线位片
2. 脑血管造影
常用DSA技术,包括颈动脉造影和椎动脉造影 主要用于评估脑血管疾病,也作为CTA检查的补充方法,为脑血管疾病诊断的金
标准
医学影像学(第8版)
头颅X线片(正位)
头颅X线片(侧位)
(3)脑功能定位检查 利用血氧水平依赖(BOLD)原理对脑皮质功能区进行定位,主要用于脑外科手术前
方案制定,也用于术前癫痫灶的定位
医学影像学(第8版)
a c
b 颅脑灌注成像PWI
(a. CBF; b. CBV; c. MTT; d. TTP)
d
医学影像学(第8版)
(二)脊髓MRI
椎管和脊髓疾病首选和主要影像检查技术 1. 普通MRI检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