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教案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教案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属于中国古代外交发展史的内容,在教材中起着重要的过渡作用。

本课通过明成祖时期郑和下西洋的壮举,阐述了明朝前期加强统治、政治统一、经济发达、国力强盛的特点,具有“承上”性。

同时,本课还延续性地讲述了明朝中后期对外关系上的巨大变化,昭示了明朝中后期国势的衰落,为下一节课讲述明朝的灭亡,清朝“取而代之”加强君主集权埋好巧妙的伏笔,起到了“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郑和下西洋的概况及意义,了解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2)知道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的概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三)教学重难点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与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教学难点:郑和能实现远航的条件及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郑和下西洋》视频,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它承载着古老中国繁荣灿烂的文化,沿途传递友谊、播撒文明,开创了我国古代对外交流史上的又一新时代。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郑和,走进明朝,学习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新课学习一、郑和下西洋1.简介郑和。

2.结合《郑和下西洋路线图》介绍西洋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图表展示法,首先引导学生完成郑和下西洋盛况表,加深学生对郑和七下西洋的感性认识,从而加强记忆,落实基础知识;其次展示地图,结合地图说明“西洋”这一历史地理概念并找出出发点,最远点,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以及时空观念。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课时教案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课时教案

七下3.15《明朝的对外关系》课时教案一、教材分析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频繁,属于友好往来。

明朝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

后两者表现为冲突与战争。

明代对外交往特点的演变,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知道葡萄牙攫取在澳门居住权的史实;2.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3.3. 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教学难点】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习近平主席的一句话(如下所示)以及唐、宋、元时期的海上往来图片。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域面积十分辽阔。

一定要向海洋进军,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教师导入:中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广袤的海洋国土,自古以来,中国人探寻海洋的脚步从未停止。

从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到唐朝鉴真东渡、宋朝海外贸易兴盛到元朝海上丝绸之路的鼎盛时期。

同样,明朝的几百年间,海洋也为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看看明朝是怎样面对海洋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的。

【自主学习】自主预习(一)郑和下西洋1、目的明成祖为了,“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教学设计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教学设计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目标1.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的史实;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与戚继光抗倭的反侵略斗争性质;知道葡萄牙攫取在澳门居住权的史实。

2.通过《郑和下西洋路线图》《相关史事》等资料,了解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的概况。

3.感受郑和下西洋所体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与勇气,学习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郑和下西洋。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活动】出示图片《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三宝庙》。

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有一些地名、庙宇是以“三宝”命名的,如泰国有“三宝公庙”,马来西亚有“三宝山”,印度尼西亚有“三宝庙”“三宝井”“三宝洞”。

想一想:为什么用“三宝”命名呢?其中含有怎样的历史信息?设置疑问,导入本课。

探究新知一、郑和下西洋(一)背景【教师活动】出示《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提问:何为西洋?【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西洋”是我国古代地理概念。

明初,人们把黄海、东海及其海外的海域称为“东洋”,而把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称为“西洋”。

【教师活动】明朝雄厚的国力支撑了大规模的航海活动。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郑和像》,并阅读教材第70页《人物扫描》,指出拥有航海方面的人才,是远航所具备的重要条件。

引导学生回忆已学知识,分析当时远航已经具备的技术条件,诸如指南针、造船技术等。

【学生活动】了解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提问: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回答: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二)概况【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结合《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找出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次数、船数、首次下西洋的人数、到达的地区、最远到达的地方等信息。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船队最多时有船200多艘,仅首次下西洋时,就有27000多人,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包括郑和下西洋、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戚继光抗倭等历史事件。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及其特点,认识郑和下西洋的伟大意义,以及明朝对外抵抗外来侵略的努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明朝的对外关系可能还比较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结合已有知识,理解并掌握教材中的新信息。

此外,学生对于海洋探险、殖民扩张等主题可能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借此契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掌握郑和下西洋、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戚继光抗倭等历史事件的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郑和下西洋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反抗外来侵略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的时间、路线、意义以及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

2.教学难点: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的过程及其影响,戚继光抗倭的背景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获取新知识。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合作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历史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明朝对外关系。

4.情感教育:结合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文字、音频等多媒体素材。

3.资料:收集相关历史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讲解。

4.板书:准备相关板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郑和下西洋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郑和是谁?他为什么要下西洋?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郑和下西洋的时间、路线、所到之地,以及带回来的奇珍异宝。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优秀教案4页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优秀教案4页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优秀教案4页教学目标:1.了解明朝的对外关系和外交政策2.掌握明朝国家的外交制度和手段3.对明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有基本的认识教学重难点:掌握明朝的对外关系和对外政策,了解周边国家的形势和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启发思考:“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外交事件?”2.让学生谈谈自己所了解的外交事件,简述其影响。

二、讲授(30分钟)(1)明代时期的外交主要是为了保护国家的安全和维护边疆稳定。

明朝的外交政策强调“以商治国”,并实行“通商闭关”政策。

(2)明朝的外交手段主要有派遣使臣、和亲、割地、赔款、贸易等。

(1)明朝的外交制度由礼部掌管,礼部可以派遣使臣,接待外国使臣。

(2)明朝实行“内外有别”的制度,外国使臣不能进入皇宫,不能拜见皇帝,要拜见官员。

(3)明朝的贸易主要由两条路线,一条是南海贸易路线,另一条是丝绸之路。

(1)明朝与朝鲜关系友好,有和亲之事。

(2)明朝与日本关系复杂,明成祖时期有和亲之事,但明朝晚期出现了宁波之战。

(3)明朝和蒙古之间不断发生战争和和亲之事。

(4)明朝与西域国家关系也较为友好,多有贸易。

(5)明朝与东南亚国家关系友好,开展了繁荣的南海贸易。

1.为什么明朝实行“通商闭关”政策?2.明朝的外交制度有哪些特点?四、拓展(10分钟)为学生展示一幅明朝的外交地图,让学生通过地图了解更多的明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了解更多的贸易路线。

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回答几个问题,复习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资源:1.教学单元课件2.明朝外交地图教学评价: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明朝的对外关系和外交政策有了深刻的认识。

2.让学生通过讨论和展示的方式,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于明朝外交的了解。

《明朝的对外关系》精品教案

《明朝的对外关系》精品教案

《明朝的对外关系》精品教案1(材料导向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郑和船队图画)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众说纷纭,一说宣扬大明威德,《明史·郑和传》中记载:“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一说寻找建文帝,《明史·郑和传》中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 一说发展贸易缓解财政支出,有史料称郑和下西洋使“贫民致富”、“国用充足”;另有包抄帖木儿帝国、 扫荡张士诚旧部、解决军事复员问题等说法。

面对这么多的说法,我们该取哪一种观点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下《明朝的对外关系》。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郑和下西洋1.读教材,回答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条件。

教学课题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课型 新学习目标 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能够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

认识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学习其爱国主义精神,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增加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教学难点 郑和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和影响。

课程标准 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

答案提示: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2.读教材,学生抢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答案提示: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3.读教材,学生抢答郑和下西洋的时空范围。

答案提示:(1)时间:1405-1433年。

(2)空间: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图片展示。

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邮票5.根据图片和教材,学生分组讨论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答案提示: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目标导学二:戚继光抗倭1.教师简短介绍倭寇情况。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明朝的对外关系》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与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爱国情感。

二、教学内容:1.对外关系的概念和分类;2.明朝的对外政策及主要国家关系;3.明朝时期的马来西亚、朝鲜、日本等国家的交往。

三、教学方法:1.情景剧表演:分成小组,分别扮演明朝、马来西亚、朝鲜、日本等国家的代表人物,通过情景剧的表演,了解明朝与这些国家的交往方式和内容。

2.小组合作研究:学生自主组成小组,针对明朝的对外政策及主要国家关系进行研究,分析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的特点和影响。

3.问题导学:教师提供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如:为什么明代对外存在“不避亲、不交财、不议防、不过宴”等政策?明朝为什么在对外关系上更多采取礼尚往来的方式?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与学生讨论现实生活中的对外关系,如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外交交往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2.情景剧表演(3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情景剧表演,表演明朝与马来西亚、朝鲜、日本等国家的对外交往场景,以了解明朝的对外关系的具体内容和方式。

3.小组合作研究(30分钟):学生自主组成小组,进行研究与讨论,分析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的特点和影响。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向全班汇报研究成果。

4.问题导学(20分钟):教师提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明朝对外关系的原因和影响。

5.总结与评价(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对明朝对外关系的知识进行总结概括。

五、教学评价与反思:通过本次教学设计,在学生的参与和表现上有了明显的提高。

通过情景剧表演,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并在小组合作研究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同时,通过问题导学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的相关内容;
(2)了解倭寇和倭患的相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2)通过表格对比分析,让学生直观体会到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3)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独立表达能力,体会郑和船队是和平之师、友好使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体会在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中,郑和不怕艰难、大无畏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与勇气,值得我们学习。

(2)学习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郑和下西洋; (2)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郑和下西洋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自制图片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材料解析法、表格对比法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教学反思】
时间方面控制有待加强;对待学生回答问题,应该及时给予鼓励;
对教材挖掘程度不够深,有待加强。

整体还行,需要更进一步努力!。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2.掌握明朝时期的对外交流形式和内容;3.学习明朝时期对外关系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本课讲解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包括明朝时期对外交流的形式、内容和影响。

1.明朝的对外交流形式1.使节出使:明朝向外派遣使节,与其他国家建立联系;2.海上贸易:明朝通过海上贸易扩展对外贸易,开放海港,提高经济贸易的效率和规模;3.边境军事:明朝通过军事手段,与北方的少数民族契约,确保边境地区的安全;4.文化交流:明朝通过书信、诗词等文化形式,与其他文化传统有交流,增进民族间了解和意识。

2.明朝的对外交流内容1.对外贸易内容:明朝向外输出丝绸、茶叶、银器等大批商品;2.使节联系内容:明朝向外出使的使节,交换文化、经济和外交意见;3.边境军事内容:明朝与北方民族关系紧张,通过军事手段确保边境地区安全。

3.明朝对外关系的影响1.对外贸易的增长:明朝因对外贸易的增长,推动了本国经济发展的进程;2.文化交流的增进:明朝与其他文化传统进行交流,增进民族间了解和意识,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3.对边境地区的稳定:明朝对边疆地区的稳定,有助于减少少数民族反叛的情况,维护国内的团结和稳定。

三、教学过程1.导入向学生介绍明朝时期的对外交流形式和内容,并与学生探讨明朝对外关系是否很重要。

2.讲解通过讲述、解释等方式,详细讲解明朝时期对外交流的形式、内容和影响。

3.分组讨论分成小组,讨论各小组所负责的对外关系形式、内容和影响。

4.拓展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材料作业,了解其他时期的对外关系,并总结不同时期的对外关系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5.总结通过总结课堂上的内容,让学生掌握明朝时期对外关系的总体情况及其影响。

四、教学反思本次课程是通过讲述、分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并分析其形式、内容和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明朝时期对外关系的情况,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doc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doc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doc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明朝时期的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的演变过程。

2.理解明朝时期的海外贸易,掌握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

3.学习明朝外交中的“朝贡制度”,掌握朝贡使节的来访和交流方式。

二、教学重点2.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3.明朝的“朝贡制度”。

1.如何理解朝贡制度的特点及其作用;2.弄清海上丝绸之路的复杂性和丝绸之路的本质。

四、教学方法1.讲授、解析法。

2.课件演示。

3.讨论。

五、教学内容和进度课时安排细节预计时间第一课教师简介:中国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概述中国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不同丝绸之路的区别,强调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

15分钟第二课明朝外交政策的演变1)明太祖时期的对外政策;5)明代永乐大帝的对外政策。

60分钟第三课明朝封疆制度和对蒙古的对外政策1)回乌尺碑的意义和作用;2)马可波罗和丝绸之路;3)明朝和蒙古的军事关系;4)明朝的“四夷馆”。

1)中国的“朝贡制度”;2)朝鲜的朝贡;5)西域的朝贡。

2)明代对外贸易的港口和商楼;3)明代有关外国商人的法规;4)明代航海史上的偉大航海家;六、教学评估1.出席率:100%。

2.课外阅读、听、看相关材料及回答问题。

3.期末考试。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参考文字和图片资料,更深入地理解了明朝时期的对外政策,以及明朝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复杂关系。

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了中国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掌握了明代“朝贡制度”的特点及其在对外交往中的作用。

同时,学生还对明代对外贸易有了更多的认知,对明代航海史上的偉大航海家有了更多的了解。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生对明朝对外关系的整体框架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他们应对历史和地理问题的技能。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取了讲授和解析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技术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七年级历史下册《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下册《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教学设计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
(1)设计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2)组织学生互相批改、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2.教学目的:
通过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明朝对外关系知识的掌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明朝对外关系的特点和影响。
(2)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一个明朝对外关系的重要事件或人物,进行角色扮演或模拟外交,撰写剧本并进行表演,以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拓展阅读:
推荐学生阅读与明朝对外关系相关的历史书籍、文章,如《郑和下西洋》、《明朝与世界的交流》等,以拓宽知识面,提高历史素养。
4.家庭作业:
(1)要求学生向家长介绍本节课所学的明朝对外关系知识,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家庭亲子互动。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分享中互相启发,共同解决问题。
2.教学步骤:
(1)导入:通过展示明朝时期的瓷器、丝绸等物品,引发学生对明朝对外关系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明朝的对外关系,并尝试总结出重要事件、人物及影响。
(3)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教师进行点评、补充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
五、作业布置
1.书面作业:
(1)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和课堂所学,整理出明朝对外关系知识结构图,包括重要事件、人物、航线等,以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2)布置相关习题,如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旨在巩固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
2.实践作业:
(1)鼓励学生搜集与明朝对外关系相关的资料,如图片、文物、故事等,进行深入研究,提高学生的历史感悟和分析能力。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明朝的对外关系,掌握明朝的外交政策和实践。

2.理解明朝对外贸易的重要性,了解明朝与周边国家和欧洲国家的贸易往来。

3.掌握明朝在对外关系中所取得的成就和失败,并分析其原因。

二、教学内容1.明朝对外关系概述2.明朝对周边国家的政策与实践3.明朝与欧洲国家的贸易往来4.明朝在对外关系中所取得的成就和失败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历史上几个重要时期的对外关系,如汉武帝时期、唐太宗时期等,并提问:你们知道明朝时期中国是如何处理自己与周边国家和欧洲国家的关系吗?2.讲授(30分钟)a) 明朝对外关系概述介绍明朝建立之初,采取“四夷同文”的政策,以安抚少数民族。

随着时代发展,出现了“禁海令”、“海禁令”等限制海上贸易的政策。

明朝时期,对外关系主要包括与周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与欧洲国家的贸易往来。

b) 明朝对周边国家的政策与实践详细介绍明朝与蒙古、朝鲜、日本等周边国家的关系。

重点讲述了明太祖和元朝蒙古的关系,以及永乐年间朝鲜和日本向明朝进贡的情况。

同时,也介绍了明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和开发。

c) 明朝与欧洲国家的贸易往来介绍明朝与欧洲国家的贸易往来情况,如荷兰人马丁·海因里希·克拉普曼(Matthijs Quast)率船前来中国进行贸易,以及葡萄牙人在中国建立商业站点等。

d) 明朝在对外关系中所取得的成就和失败分析明朝在对外关系中所取得的成就和失败,并探讨其原因。

如明太祖时期成功击败元军,但后期未能有效处理好西北边境问题;永乐年间通过进一步加强对周边国家的控制和管理,使得明朝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达到了顶峰;但后期因政策失误和内忧外患等原因,导致明朝对外关系的失败。

3.讨论(15分钟)分小组讨论明朝对外关系中的成就和失败,并分析其原因。

每组选出代表进行发言。

4.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强调明朝对外关系的重要性。

(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含达标测试题)

(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含达标测试题)

(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含达标测试题)一、课标要求1、内容要点: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

2、认知提示: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和戚继光抗倭斗争的性质。

3、解读:明初封建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以及宋元以来科学技术的发达,为明朝发展对外关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郑和率领船队远渡重洋,依靠集体的力量和智慧与海洋搏斗,表现出中国人民大无畏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

郑和七下西洋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了解以及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从整个明朝历史来看,立国之初确立的和平友好、海禁与朝贡贸易的外交基调,在中后期不断受到外来势力的冲击,倭寇对中国沿海地区的武装抢劫就是典型表现。

戚继光临危受命,率军英勇作战,平息倭寇,取得了反对外来侵略的胜利。

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

二、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的史实;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与戚继光抗倭的反侵略斗争性质;知道葡萄牙攫取在澳门居住权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教材和教师提供的图片以及《相关史事》等资料,了解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的概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郑和下西洋所体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与勇气,学习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爱国精神。

三、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戚继光抗倭【重点】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重点难点】2、教学难点: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重点难点】四、教学方法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

提倡预习,自主学习。

先学后教,教师启发。

五、课时:一课时六、课型:新授课七、教学准备:课件,教案,多媒体教室。

八、教学过程1、检查预习:同学们好,我们提前预习了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课件展示课题,我们先看几个关键词,根据你自己预习的情况,说一说你的了解的大体内容。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1一、说教材分析教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

下面,我来谈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课属于人教版(20XX)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本课的主题是通过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两件史事,使学生认识到明代对外关系政策的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和平友好的国家间关系,二是在面对侵略的情况下坚决捍卫国家主权,从而感受我国自古以来作为大国的气度与骨气,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二、说学情分析完教材,我来说说对学生的认识。

知识上,初一学生对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的故事有粗浅的印象,知道这两件史事的存在,但没有具体细节支撑,也不能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两件史事。

思维上,学生经过近一年的历史学习能够对历史文本进行初步归纳与解读,并开始有意识地去辩证分析问题,但理性思维仍旧较弱。

情感上,学生对这两件史事的发生有着直觉的钦佩与自豪,但由于没有足够的细节根据,因此这种钦佩与自豪只停留在感觉层面。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和戚继光抗倭斗争的史实;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图文资料,概括归纳郑和下西洋的概况、特点及戚继光鸳鸯阵的优势,提升历史信息归纳收集能力。

通过分析史料、分小组讨论探究郑和下西洋的原因及影响,树立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意识,同时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从郑和下西洋的事迹中感受郑和不畏艰辛、大局为重的精神,能够从戚继光抗倭高超卓越的军事智慧中感受其保家卫国的民族情怀,逐步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难点:【重点】郑和下西洋。

【难点】体会戚继光的军事智慧。

五、说教法学法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基本史实。

-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和戚继光抗倭的性质。

-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直观感受历史。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学习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郑和下西洋所体现的大无畏精神和勇于开拓的精神。

-学习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爱国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意义。

-戚继光抗倭的事迹和反侵略性质。

2.难点-理解明朝对外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正确评价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图片或播放相关视频片段,引发学生兴趣。

-提问学生对明朝对外关系的初步了解,导入新课。

2.郑和下西洋-让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回答郑和下西洋的时间、目的、规模等基本问题。

-利用地图或动态演示,展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组织学生讨论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如加强了中外交流、促进了文化传播等。

-引导学生分析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如明朝的强盛、航海技术的先进等。

3.戚继光抗倭-讲解倭寇的概念和危害,以及明朝中期倭患严重的情况。

-讲述戚继光抗倭的主要事迹,如组建“戚家军”、台州九战九捷等。

-分析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如戚继光的军事才能、民众的支持等。

-强调戚继光抗倭的性质是反侵略斗争,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简单介绍葡萄牙殖民者攫取澳门居住权的过程。

-引导学生思考澳门问题的由来和解决,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5.课堂小结-回顾明朝对外关系的主要史实,强调其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影响。

-引导学生总结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所体现的精神。

6.布置作业-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明朝对外关系的故事或人物。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以及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与戚继光抗倭的反侵略斗争性质。

2.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通过戚继光抗倭的事迹,学习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爱国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难点:如何评价郑和及他的远航。

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投影出示鉴真和玄奘的图片。

问题:图中的历史人物分别是谁?他们分别有什么事迹?让学生回忆两位历史人物的活动(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经,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文化)。

教师:这两位人物都生活在唐朝,是唐朝对外交往中的著名人物。

到了明朝,也出现了这样两位人物,他们在明朝的对外关系史上最为著名,他们就是郑和和戚继光。

(投影出示郑和与戚继光人物图片)这两位人物创造了怎样辉煌的业绩,为什么一直被后世所称颂?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一定能够找到答案。

下面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内容《明朝的对外关系》(板书),由此导入新课。

二. 新课学习(一)郑和下西洋(板书)新知探究:请一位同学为大家介绍郑和这位历史人物。

投影出示问题,学生结合问题阅读教材70-71页相关内容。

学生阅读完毕后,指导学生依据教材依次解决出示的问题。

1.西洋指哪些地区?(明代的西洋,指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投影出示地图,指导学生找到西洋的地理位置。

2.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和目的各是什么?谁派郑和出使西洋?(郑和下西洋的条件:明朝经济繁荣,国力雄厚;明朝拥有航海方面的人才;明朝具备了远洋航行的技术条件如指南针、造船技术等。

主要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是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

教材通过介绍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等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明朝时期我国对外交流的繁荣和抵抗外来侵略的决心。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历史事实,也有对人物的评价,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的历史资料。

二. 学情分析七年級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可能了解不多,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的具体情况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历史人物感兴趣,希望了解更多关于他们的信息。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掌握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等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过程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抵抗外来侵略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等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过程和影响。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以及从中体现出的我国民族精神。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教材和资料,自主了解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历史事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教学:以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历史事件为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人物的英勇事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七年历史下册。

2.资料: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等相关历史资料。

3.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等历史事件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本课内容。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等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过程和影响,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历史资料。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1【教学目标】1.掌握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历史史实。

2.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3.通过分析郑和下西洋成功原因、戚继光抗倭成功原因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学习感受郑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1.郑和下西洋。

2.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由《郑和下西洋》歌曲和纪念邮票导入。

二、课中学习1.帆之荣——郑和下西洋(1)展示《郑和下西洋》视频材料,引导学生结合视频和课本完成有关问题并集体核实。

(2)结合材料分析:郑和能成功地实现远航的条件有哪些?(3)展示材料:苏禄国王访问中国和南洋开发。

结合两则史料引导学生深入认识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4)设想郑和远航运载的货物及有可能遇到的危险,引导学生感受郑和及其船队的优秀品质。

(5)通过“航海日”的'设立和世界各地对郑和远航的评价,感知郑和远航对世界的影响。

2.帆之危——戚继光抗倭(1)展示《戚继光》视频材料,结合课本引导学生完成自学的有关问题。

(2)展示戚继光抗倭形势图,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戚继光抗倭的过程。

(3)展示戚继光的名言,引导学生分析戚继光身上体现的精神,及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分析戚继光抗倭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帆之辱——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1)学生自学课本,找出有关问题。

(2)补充澳门回归的有关史料:①1987年4月13日中葡两国签订《关于澳门的联合声明》。

②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交接仪式。

(3)巩固记忆前面所学知识,并进行知识抢答。

4.帆之盼——国家富强,祖国统一回顾所学内容,联系香港回归、中国承办2008年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引导学生认识: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对外交往及其及其民族安危。

今天的中国正在日益崛起,只要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祖国的统一大业定能实现,祖国的明天也一定会更加美好!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2一、新课导入材料:16世纪,明朝所面临的国际环境:第一,以葡萄牙为代表的西欧国家出于追求财富和传播宗教的目的,在地理大发现的推动下来到了东亚,世界历史开始由分散走向整体。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明朝时期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包括与亚洲、非洲、欧洲等地区的交流。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文字描述,也有插图示例,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明朝的对外关系可能了解不多。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对比、分析等方法,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基本情况。

此外,学生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明朝对外关系进行评价和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时期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掌握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经历和贡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对外关系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时期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经历和贡献。

2.教学难点:对明朝对外关系的评价和思考。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教材和课外资料,自主了解明朝对外关系的基本情况。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和分析明朝对外关系的特点和影响。

3.案例分析:以郑和下西洋为例,详细介绍其经历和贡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明朝对外关系。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2.资料:郑和下西洋的相关资料、明朝对外关系的历史地图。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明朝时期的世界地图,引导学生关注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地理位置关系。

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明朝对外关系的知识?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明朝时期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

教师辅助讲解,突出郑和下西洋的经历和贡献。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教材和课外资料,分析明朝对外关系的特点和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人教版2016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击倭寇的史实。

掌握明朝的对外关系概况即对外友好交往与冲突。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观察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图,了解西洋的地理位置和郑和船队所到之处,通过材料分析与比较,认识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以及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欣赏郑和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人生观,增加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树立崇尚英雄,精忠报国的意识。

教学导入:出示一副船在海上航行的动图,启发学生,看到此图你会想到什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答案很多:有的说造船业发达,有的说出海贸易,有的说是客轮,有的说可能是友好交往。

教学重点:戚继光抗击倭寇的事迹和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教学难点:郑和成功下西洋的原因和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

二、教学新课:
(一)、郑和下西洋—友好交往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70-72页,完成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包括郑和下西洋的背景、在位皇帝、目的、概况、影响。

(二)、合作探究
1、学生自学后,教师出示《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引导学生读图了解西洋的地理位置。

2、材料分析: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条件。

(1)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廪充积,天下太平”。

建文帝时期:“家给人足,外门不阖”。

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臻极盛。

(2)明成祖即位后随着国内形势的好转,眼光始移向海外,要求扩大对外关系,以远播明朝声威,进一步健全朝贡体系。

(3)宋元以来,海船制造技术与航海水平大为提高,如罗盘针的发明,气象测量的进步,航海的勘探等,海外地理知识也日见丰富。

3、结合下面郑和与哥伦布海航情况比较表,探讨郑和下西洋的地位与影响。

(3)郑和下西洋动态图
学生探讨后师小结:
积极影响:
●时间长,规模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并做
出了伟大贡献。

郑和下西洋向外邦宣扬了我国威,到了明朝中期国家并非太平盛世,东南沿海地区有倭寇来犯。

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三)戚继光抗倭—战争冲突
引导学生自学教材,仿照教师提供的郑和下西洋的思维导图,做出戚继光抗击倭寇的思维导图。

教师规定时间,点拨做历史事件思维导图时应包含的历史要素。

小组展示思维导图,小组间互相做出评价。

材料分析
材料一: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倭寇袭击浙东的宁波、台州,“攻掠诸郡邑无算,官民廨舍焚毁至百千区”。

嘉靖三十四年,戚继光调任浙江,招募军队抗倭。

嘉靖四十年,戚继光九战九捷,大败倭寇于台州。

嘉靖四十四年,他与俞大猷配合,击灭盘踞在广东南澳的倭寇,最后荡平了东南沿海的倭寇。

——《张岂之《中国历史新编》
材料二:万众一心兮,群山可撼。

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

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

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

号令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

杀尽倭寇兮,觅个诸侯。

--戚继光《凯歌》(1)分析材料一,结合材料信息指出戚继光抗倭的战绩,评价戚继光的行为。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戚继光为什么能够荡平东南沿海的倭寇。

(3)有人说戚继光”和岳飞都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教师点拨:民族英雄的含义是反抗外来侵略,岳飞的抗金斗争是中华民族内部兄弟民族之间的斗争,所以岳飞是抗金名将。

(4)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

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

通过诵读以上诗句,感悟戚继光的人格魅力。

教师小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抗击了外来侵略,平息了我国沿海地区的倭患,捍卫了我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保卫了我国沿海地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四)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出示澳门地区的地图,了解澳门被葡萄牙殖民者攫取的事实,补充1999年12月20日我国运用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三、课堂小结
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频繁,属于友好往来。

明朝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表现为冲突与战争。

明朝对外交往的特点的演变,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了。

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