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讲义(终审稿)
经济基础知识讲义(完整)
经济基础知识讲义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一、市场需求(一)需求的含义考试内容:掌握需求的含义。
需求是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需求的构成要素有两个:一是购买的欲望;二是购买的能力,即有支付能力。
二者缺一不可。
市场需求是消费者需求的总和。
【例题1·单选题】需求是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
A.愿意购买的数量B.能够购买的数量C.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D.实际购买的数量答案:C(二)决定需求的基本因素考试内容:掌握影响需求的因素。
影响需求变动的因素主要有:(1)消费者的偏好。
(2)消费者的个人收入。
一般情况下,消费者收入增加,将引起需求增加。
但对于某些产品来说,需求是随着收入的增长而下降的,比如:劣质商品,吉芬商品(3)产品价格。
产品自身价格和需求的变动呈反方向变化。
(4)替代品的价格。
商品的需求与替代品的价格呈同方向变化。
(5)互补品的价格。
商品的需求与互补品的价格呈反方向变化。
(6)预期。
(7)其他因素:如商品品种、质量、广告宣传、地理位置、季节、国家政策等。
影响需求最关键的因素是该商品本身的价格。
【例题1·单选题】消费者收入一般是指社会的人均收入,一般来说,消费者收入变动与需求的变动()A.呈同方向变化B.呈反方向变化C.不相关D.完全等价答案:A【例题2·多选题】关于决定需求的基本因素,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价格和需求的变动呈反方向变化B.价格是影响需求的最重要的因素C.如果预期价格将下跌,许多消费者将提前购买D.互补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会引起另一种商品需求随之降低E.消费者的偏好支配着他在使用价值相同或接近的替代品之间的消费选择答案:ABDE【例题3多选题】属于影响需求变动的主要因素有()。
A. 消费者偏好B. 消费者的个人收入C. 替代品的价格D. 互补品的价格E. 产品生产成本答案:ABCD【例题4·单选题】影响需求的因素很多,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
(初级)经济基础知识讲义复习要点
经济基础知识讲义笔记一、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1、物质资料生产及其必备的基本要素(1)物质资料生产劳动者按照预期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加工于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它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
(2)物质资料生产必备的三个要素——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2、社会生产关系及其主要类型(1)社会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的总和。
(2)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类型——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3、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过程(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2)运动过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具有反作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有反作用。
4、社会基本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及其类型(1)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客观经济条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尊重经济规律(2)经济规律的类型在人类各个阶段中都起作用的经济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在几个社会阶段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价值规律只在一个社会阶段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剩余价值规律、按劳分配规律二、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演化1、人类社会经济制度演变的原因及经历的主要阶段(1)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2)人类社会经济制度的演变经历了五个阶段:原始社会制度、奴隶社会制度、封建社会制度、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社会主义社会制度。
三、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1、自然经济的概念和基本特征(1)自然经济的概念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自身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2)自然经济的基本经济特征——自给自足2、商品经济产生的基本条件(1)社会分工(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存在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
3、商品经济发展的基本过程(1)简单商品经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2)发达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社会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目的、市场、市场体系、市场机制等几方面区分。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提纲共33页word资料
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第一章经济学基础1、物质资料生产具备的三个基本要素:(1)人的劳动,及劳动力的支出;(生产最基本的要素)(2)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劳动资料包括生产工具、生产场所、道路、运河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3)劳动对象。
(未经加工的和经过人的劳动加工过的)2、社会生产关系的两种基本类型:(1(2▲生产关系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生产工具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立统一的(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a、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b、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具有反作用:a、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性质和状况时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b、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性质和状况时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
常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4、社会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1)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2)任何客观规律都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它,也不能随意地创造或制定它;(3)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否则就会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
5、经济规律的三种类型:(1)在人类各个社会阶段中都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2)在几个社会阶段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如在商品经济社会形态中发生作用的价值规律(3)只在一个社会阶层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如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剩余价值规律,社会主义社会的按劳分配规律等。
6、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是在人类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的过程中,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7、社会经济制度演变所经历的主要阶段:原始社会制度→奴隶社会制度→封建社会制度→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社会主义社会制度8、自然经济的概念:自然经济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自身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初级)经济基础知识讲义复习要点教学资料
(初级)经济基础知识讲义复习要点经济基础知识讲义笔记一、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1、物质资料生产及其必备的基本要素(1)物质资料生产劳动者按照预期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加工于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它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
(2)物质资料生产必备的三个要素——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2、社会生产关系及其主要类型(1)社会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的总和。
(2)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类型——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3、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过程(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2)运动过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具有反作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有反作用。
4、社会基本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及其类型(1)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客观经济条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尊重经济规律(2)经济规律的类型➢在人类各个阶段中都起作用的经济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在几个社会阶段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价值规律➢只在一个社会阶段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剩余价值规律、按劳分配规律二、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演化1、人类社会经济制度演变的原因及经历的主要阶段(1)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2)人类社会经济制度的演变经历了五个阶段:原始社会制度、奴隶社会制度、封建社会制度、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社会主义社会制度。
三、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1、自然经济的概念和基本特征(1)自然经济的概念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自身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2)自然经济的基本经济特征——自给自足2、商品经济产生的基本条件(1)社会分工(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存在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
经济基础知识讲义完整
经济基础知识讲义完整经济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解经济基础知识对于我们理解和应对经济变化至关重要。
本文将为您提供一份完整的经济基础知识讲义,帮助您更好地了解经济的概念、原理和影响。
一、经济的定义和分类1. 经济的定义:经济是指人们对资源的有限供给如何分配、生产和使用商品和服务的活动。
2. 经济的分类:根据参与经济活动的主体可以分为个人经济、企业经济和国家经济;根据经济资源的种类可以分为实物经济和虚拟经济。
二、供给与需求1. 供给的概念:供给是指生产者愿意在一定时间内以一定价格和数量提供商品或服务的意愿和能力。
2. 需求的概念: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以一定价格和数量购买商品或服务的意愿和能力。
3. 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供给和需求是经济中两个重要的相互作用力,决定了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和数量。
三、市场与价格1. 市场的定义:市场是指买卖双方进行商品和服务交换的场所和方式。
2. 价格的形成:价格是由市场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决定的,供大于需时价格下降,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
3. 市场结构:市场结构描述了市场中买卖主体的数量、相互关系和行为方式,包括完全竞争、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等。
四、产权与市场经济1. 产权的定义:产权是指个人和组织对财产享有的权利,包括物权和权益。
2. 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以私有财产和市场交换为基础的经济体制,个体或企业在市场上自由决定生产和消费行为。
五、经济增长与发展1. 经济增长的概念:经济增长是指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总量的增加。
2. 经济发展的概念:经济发展是指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实力的增强。
3. 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目标。
六、货币与金融体系1. 货币的功能: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价值储藏和财富转移的功能。
2. 金融体系:金融体系是指国家货币和金融机构组成的系统,包括商业银行、证券交易所和保险公司等。
(初级)经济基础知识讲义复习要点
经济基础知识讲义笔记一、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1、物质资料生产及其必备的基本要素(1)物质资料生产劳动者按照预期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加工于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它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
(2)物质资料生产必备的三个要素——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2、社会生产关系及其主要类型(1)社会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的总和。
(2)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类型——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3、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过程(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2)运动过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具有反作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有反作用。
4、社会基本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及其类型(1)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客观经济条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尊重经济规律(2)经济规律的类型在人类各个阶段中都起作用的经济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在几个社会阶段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价值规律只在一个社会阶段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剩余价值规律、按劳分配规律二、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演化1、人类社会经济制度演变的原因及经历的主要阶段(1)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2)人类社会经济制度的演变经历了五个阶段:原始社会制度、奴隶社会制度、封建社会制度、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社会主义社会制度。
三、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1、自然经济的概念和基本特征(1)自然经济的概念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自身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2)自然经济的基本经济特征——自给自足2、商品经济产生的基本条件(1)社会分工(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存在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
3、商品经济发展的基本过程(1)简单商品经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2)发达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社会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目的、市场、市场体系、市场机制等几方面区分。
经济基础知识讲义
经济基础知识讲义1. 引言经济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
无论是个人、组织,还是国家,都需要了解和应用经济基础知识来做出决策。
本讲义将介绍一些经济基础知识,帮助读者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
2.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2.1 市场经济的定义及特点市场经济是指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调节价格和分配产品的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的特点包括:•自由竞争:市场经济中,不同的供应商和需求者之间自由竞争,通过竞争来决定产品的价格和数量。
•供需决定价格:市场经济中,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决定了产品的价格,供大于求会导致价格下降,供不应求会导致价格上升。
•私有财产权:市场经济中,个人或企业拥有和控制生产资料,并享有相应的财产权利。
2.2 计划经济的定义及特点计划经济是指国家或中央政府通过计划来调控经济发展和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的特点包括:•国家统一决策:计划经济中,国家或中央政府对经济进行全面的调控和决策。
•国家控制资源分配:计划经济中,国家通过计划来控制资源的分配和使用,包括生产资料和产品的分配。
•非市场定价:计划经济中,国家通过政府指导价或者政府定价的方式来确定产品的价格。
3. 供给和需求供给和需求是经济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也是市场经济中决定价格的因素。
3.1 供给的概念和影响因素供给是指卖方愿意出售的产品数量,与产品的价格有关。
供给的影响因素包括:•价格:价格上升通常会刺激卖方增加供给数量,而价格下降则会减少供给数量。
•生产成本:成本上升会导致供给减少,而成本下降会导致供给增加。
3.2 需求的概念和影响因素需求是指买方愿意购买的产品数量,与产品的价格有关。
需求的影响因素包括:•价格:价格上升通常会导致需求减少,而价格下降则会导致需求增加。
•收入:收入上升会导致需求增加,而收入下降则会导致需求减少。
•替代品和互补品:替代品价格上升会导致需求增加,互补品价格上升会导致需求减少。
3.3 市场平衡和价格确定市场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决定了市场的平衡和价格的确定。
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讲义
第一章经济制度的变革与演化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一、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一)物质资料生产考试内容:了解物质资料生产及其必备的基本要素。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具备的三个基本要素是:1.人的劳动,即劳动力的支出,它是生产的最基本要素。
2.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3.劳动对象,即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
【例题1·多选题】(2008年)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应当具备的基本要素包括( )。
A.文化条件B.人的劳动C.生产关系D.劳动资料E.劳动对象[答案]BDE【例题2·单选题】下列各项中,属于劳动资料的是( )。
A.原料B.辅助材料C.燃料D.生产工具[答案]D(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考试内容:熟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过程,熟悉社会生产关系及其主要类型。
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的构成包括人和物两大要素;生产工具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注意劳动对象不能构成生产力的因素。
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的总和。
其中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联结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消费是最终目的和动力。
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是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历史上的社会生产关系有两种基本类型:(1)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2)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原始社会、社会主义及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
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社会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谋取物质资料的方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生产方式。
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有反作用。
初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讲义
第三章剩余价值的产生与流通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和目的是获取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就是价值增值的过程。
一、货币转化为资本考试内容:熟悉资本总公式及其存在的矛盾,掌握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但是货币本身并不是资本。
货币和资本的区别在于它们不同的流通形式:一种是商品流通形式 W一G—W ;另一种是资本流通形式 G—W—G 。
这两者的区别在于:1 买和卖的顺序不同。
前者是先卖后买,后者是先买后卖;2 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
前者的起点和终点是商品,后者都是货币;3 流通中的媒介不同。
前者是货币,后者是商品。
商品和资本流通的目的和内容不同:商品流通的目的是为了消费;资本流通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货币。
资本总公式:G—W—G′。
G′=G+ΔG,ΔG是资本在运动过程中的价值增值额,称为剩余价值 m 。
资本运动最根本的特点: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值,转化为资本。
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经过流通过程,资本的价值发生了增值。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例题1·单选题货币和资本的根本区别在于。
A.能否作为流通手段B.能否作为支付手段C.能否购买商品D.能否带来剩余价值答案 D例题2·单选题 2007年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
A.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B.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C.劳动生产率的提高D.劳动力成为商品答案 D二、劳动力成为商品考试内容:熟悉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掌握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及特点。
1.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首先,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劳动力;其次,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2.劳动力作为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因素。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可以归结为生产生活资料所必需的劳动时间。
初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讲义
第六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运行基础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考试内容:掌握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定义和特征.1.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经济的原因: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独立经济利益实体的存在.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在属性.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与其他社会的市场经济一样的共同特征:①市场机制起基础性作用;②市场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③商品的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④政府不直接干预市场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⑤经济运行依据法律规范进行.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①在所有制结构上,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制度.②在分配制度上,要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③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健康运行.5.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规律,只要存在商品经济,价值规律就必然存在并起作用.例题1·单选题(2004、200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指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 )作用.A.统治性B.决定性C.辅助性D.基础性[答案]D(2007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应起( )作用.A.基础性B.辅助性C.主导性D.统治性[答案]A(2008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源配置过程中,市场机制起( )作用.A.辅助性B.先导性C.基础性D.平衡性[答案]C例题2·多选题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经济主要有( )原因.A.独立经济实体的存在B.生产资料公有制C.社会分工D.社会化大生产E.按劳分配[答案]AC例题3·单选题只要存在商品经济,就必然存在的经济规律是(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B.价值规律C.剩余价值规律D.市场竞争规律[答案]B来源:考试大-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模式考试内容:掌握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框架.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市场和计划都是资源配置的调节手段,两者能够而且必须相互结合.同时,二者所处的地位和功能又有区别,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计划则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手段.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模式①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②建立和培育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③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调控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④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⑤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例题·单选题(2006~2008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后,国家对企业的管理应以( )为主.A.间接方式B.直接方式C.统一管理D.风险控制[答案]A三、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一)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掌握)1.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特征(1)统一性(2)开放性(3)竞争性(4)规范性2.培养和完善市场体系的意义(了解)(1)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2)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必不可少的条件.(3)是政府转变职能,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的基础,也是国家搞好宏观管理的必要前提.(4)是把微观搞活和宏观管理统一起来的基础.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同样是由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系统.(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考试内容:掌握商品市场、要素市场的涵义和类型.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市场商品市场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商品市场主要包括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从社会再生产的过程来看,消费品市场是最终市场.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要素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土地市场和房产市场的统称)、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等.例题1·单选题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是由( )构成的.A.各种消费品市场B.各种生产资料市场C.各种生产要素市场D.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答案]D例题2·多选题( )属于要素市场.A.消费品市场B.生产资料市场C.金融市场D.劳动力市场E.房地产市场[答案]CDE(三)社会主义市场规则与秩序考试内容:掌握市场规则和市场秩序的涵义和内容.1.市场规则(1)含义:市场规则是国家制定的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保证市场正常运行的制度、法规和准则的总称,包括进入市场各主体的行为规范以及处理相互关系的准则.(2)内容:①市场进入规则:关于市场主体及其经营商品进入市场的规范和准则;②市场交易规则;③市场竞争规则.2.市场秩序市场秩序包括市场进入秩序、市场竞争秩序和市场交易秩序.其内容是市场规则的实现.3.市场管理(1)市场管理的手段:①法律手段;②行政手段;③经济手段.(2)市场管理的主要内容:①对市场主体的管理②对市场客体的管理③对市场经营活动和竞争方式的管理④对价格的管理和监督(四)市场中介组织1.市场中介组织含义介于国家和市场经营主体及消费者之间的非行政性社会经济组织和机构的通称.2.市场中介组织分类(1)主要为商品流通提供服务和沟通的市场中介,如经纪人、信息咨询等.(2)主要对市场运行提供公证和进行监督的市场中介,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和资信评级机构等.3.市场中介组织作用①协助政府对市场实行非行政监督.②为市场主体及其交易提供服务,节约交易成本,保证交易秩序.4.对市场中介组织管理一般包括立法管理、行政管理、行业管理和自律管理.例题1·单选题市场中介组织是指介于国家和市场经营主体及消费者之间的( )社会经济组织和机构的通称.A.非行政性B.行政性C.非盈利性D.盈利性[答案]A。
初级经济师 经济基础知识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2021年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章节学习讲义(1-32章)2021年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章节学习讲义(1-32章) ................................................... 1 前言 ........................................................................... ................................................................... 2 第一章社会经济制度 ........................................................................... ................................... 2 第二章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 ........................................................................... ....................... 9 第三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 14 第四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 18 第五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运行基础..................................................................... 21 第六章社会主义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 ......... 27 第七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 ........................................................................... ..... 32 第八章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 (37)第九章公共物品与财政职能 ........................................................................... ..................... 40 第十章财政支出 ........................................................................... ............................................. 44 第十一章财政收入 ........................................................................... ......................................... 46 第十二章税收基本制度 ........................................................................... ................................. 53 第十三章政府预算制度 ........................................................................... ................................. 63 第十四章货币制度与货币发行 ........................................................................... ..................... 67 第十五章信用与金融中介 ........................................................................................................ 74 第十六章金融体系与金融市场 ........................................................................... ..................... 80 第十七章汇率与国际收支 ........................................................................... ............................. 88 第十八章市场营销概述 ........................................................................... ................................. 95 第十九章市场营销环境 ........................................................................... ................................. 99 第二十章消费者行为 ........................................................................... ................................... 103 第二十一章市场营销策略 ........................................................................... ........................... 108 第二十二章产品和服务策略 ........................................................................... ....................... 113 第二十三章管理概述 ........................................................................... ................................... 120 第二十四章计划职能 ........................................................................... ................................... 123 第二十五章组织职能 ........................................................................... ................................... 127 第二十六章领导职能 ........................................................................... ................................... 132 第二十七章控制职能 ........................................................................... ................................... 139 第二十八章法的一般原理 ........................................................................... ........................... 140 第二十九章中国的法律体系 ........................................................................... ....................... 142 第三十章行政法基础知识 ........................................................................... ........................... 143 第三十一章民法基础知识 ........................................................................... ........................... 148 第三十二章民事诉讼法与仲裁法律基础知识 (155)前言一、教材体系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第二部分:财政第三部分:货币与金融第四部分:市场营销第五部分:管理学基础第六部分:法律涉及多个学科。
初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讲义
第十四章货币制度与货币发行一、货币的本质与货币形态的演变(一)货币的本质掌握货币的本质。
马克思从货币的起源出发来揭示货币的本质,认为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并能反映一定的生产关系。
三个方面:第一,货币是在商品交换中自发产生的,是价值形式发展和商品生产、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
第二,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作为一般等价物,货币具有两个基本特征(熟悉):(1)货币是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
(2)货币具有直接同所有商品相交换的能力。
第三,货币体现一定的生产关系。
【例题·单选题】马克思研究货币本质的出发点是( )。
A.货币的起源B.货币的职能C.货币的形态D.货币的作用[答案]A(二)货币形态的演变熟悉货币形态的演变:实物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1.实物货币实物货币是直接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本身具有相应的价值和特定的使用价值。
其流通分两个阶段:(1)初级阶段,非金属的实物货币流通阶段。
(2)高级阶段,金属的实物货币流通阶段。
金属货币流通的发展过程:第一,货币材料:贱金属——贵金属;第二,以金属的自然形态流通——铸币流通。
2.代用货币——可以与实物货币等价交换代用货币是指代表金属实物货币流通并可随时兑换成金属实物货币的货币形态,包括银行券和辅币。
代用货币体现了一定的信用关系,是由实物货币向现代信用货币发展的一种过渡性的货币形态。
典型的代用货币是银行券。
其主要特征有:①银行券是由银行发行的可以随时兑现的代用货币。
②银行券的发行必须具有发行保证,一般分为黄金保证和信用保证。
③早期银行券的发行是分散的,后来中央银行逐渐垄断了银行券发行。
【例题1·单选题】银行券和辅币等代表金属实物货币流通并可随时兑换成金属实物货币的货币形态是( )。
A.金属货币B.代用货币C.纸币D.第三代货币[答案]B【例题2·单选题】(2005年、2006年)典型的代用货币是( )。
经济师考试初级经济基础知识各章讲义
例题6: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是( )。
A.先有市场,后有商品经济
B.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
C.商品经济一定是市场经济
D.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基础和前提
答案:B
解析:参考上述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例题7: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不同,它是( )。
经济规律:就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着社会经济活动的必然趋势。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是因为三个方面的原因:
(1) 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2) 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3) 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否则就会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
例题3:生产关系的基础是( )。
A.生产力 B.物质资料生产C.生产资料所有制 D.劳动过程
答案:C
解析:从生产关系的定义里就可以理解。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了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决定着产品的分配、交换和消费形式,从而决定着生产关系。
例题4:构成社会再生产总过程的基本环节有( )。
A.生产 B.占有 C.分配 D.交换 E.消费
A.相对于自然经济而言的
B.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
C.相对于计划经济而言的
D.相对于产品经济而言的
E.通过市场机制引导和调节企业和居民的行为
答案:BCE
解析:A、C、D三项中,应选C。相对于自然经济、产品经济而言的是商品经济。
一、 资源配置方式与经济体制
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计划和市场是配置资源的两种方式。
2019年初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考点讲义
2019年初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考点讲义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第一章社会经济制度第二章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第三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第四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五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运行基础第六章社会主义经济的增长和发展第七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第八章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第一章社会经济制度本章知识点【知识点一】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知识点二】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演化★★【知识点三】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知识点四】市场与市场体系★【知识点五】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知识点六】资源配置方式与经济体制★★【知识点一】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一)物质资料生产1.物质资料生产是指劳动者按照预期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加工于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它适合于人们需要的过程。
2.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3.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具备三个基本要素:(1)人的劳动:是生产的最基本的要素。
(2)劳动资料:包括生产工具、生产场所、道路、运河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3)劳动对象: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未经加工的;经过加工的)。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1.生产力(人与自然的关系)【注意1】生产工具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注意2】劳动对象是生产力作用的对象,不能构成生产力的因素。
2.生产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的总和。
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消费是最终目的和动力。
3.生产关系的基本类型4.社会生产方式(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此处图片未下载成功](3)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经常处于变动之中,而生产关系则具有相对稳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括罚没收入,利息收入、捐赠收入、外事服务收入等。
2.特殊性财政收入的形式
(1)专用基金收入
指经国家批准设立的,列入预算但由各部门自行管理的各种基金收入。它通过专门的基金预算来反映。
(2)政府债务收入
指国家财政通过信用方式从国内、国外取得的借款收入。目前我国对外公布的每年财政收入总额一般不包括债务收入。
【例题·单选题】按价值构成分类,我国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 )。
A.补偿生产资料消耗的价值 B.活劳动创造的价值
C.剩余产品价值 D.消费额
[答案]C
6.按财政收入的管理权限分类
按财政收入的管理权限分类,分为中央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
【例题1·单选题】(2004年)将财政收入分为政府公共财政收入和国有资产收入,这是按( )进行的分类。
A.债务收入 B.一般性财政收入
C.基金收入 D.国有资产收益
[答案]B
【例题4·单选题】专用基金收入是经国家批准设立的,列入预算,但由( )的收入。
A.财政部代管
B.财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共同管理
C.各省政府自行管理
D.各部门自行管理
[答案]D
【例题5·多选题】属于专项收入的有( )。
A.规费 B.教育费附加
【例题1·单选题】(2008年)目前,我国最主要的财政收入形式是( )。
A.国有资产收益 B.税收
C.基金收入 D.政府债务
[答案]B
【例题2·多选题】下列财政收入形式中,属于特殊性财政收入形式的是( )。
A.税收收入 B.政府债务收入
C.专项收入 D.政府收费
E.专用基金收入
[答案]BE
【例题3·单选题】按我国财政收入形式分类,行政性收费收入属于( )。
A.财政收入的价值构成 B.财政收入的管理权限
C.取得财政收入的依据 D.取得财政收入的稳定程度
[答案]C
【例题2·多选题】按财政收入管理权限分类,将财政收入分为( )。
A.中央财政收入 B.地方财政收入
C.经常性收入 D.临时性收入
E.税收
[答案]AB来源
(1)税收
国家凭借其政治权力向纳税人强制征收的收入。它是最古老、也是最主要的一种财政收入形式。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特征。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最主要的形式。
【例题1·单选题】(2005年)税收是国家凭借其( )取得的财政收入。
A.经济权力 B.信用
C.政治权力 D.经济实力
[答案]C
【例题2·单选题】(2006年)国家向纳税人征税,凭借的是其( )。
(1)政府公共财政收入是政府以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者身份,依据政治权力所筹集的财政资金,包括各种税款和行政性收费收入。具有强制性、稳定性和社会性的特征。
(2)国有资产收入是国家凭借国有资产所有权获得的利润、租金、股息、红利、资金使用费等收入。
4.按取得收入的稳定程度分类(掌握)
按取得收入的稳定程度分类,可以分为经常性收入和临时性收入。经常性收入包括税收收入、经常性的收费收入等。临时性收入包括债务收入、出卖公产收入、罚款收入等。
【例题·多选题】(2004年)财政收入分为经常性收入和临时性收入,在下列选项中,( )属于临时性收入。
A.税收收入 B.国债收入
C.行政性收费 D.出卖公产收入
E.罚款收入
[答案]BDE
5.按财政收入的价值构成分类
按财政收入的价值构成分类,财政收入主要来自M(新创造的归社会支配的剩余产品价值部分)。
A.税收 B.国债
C.国有资产收益 D.专项收入
[答案]C
(3)政府收费
是政府以特许使用权或提供直接服务为基础而取得收入的形式。包括规费和使用费两种。
(4)专项收入
根据特定需要由国务院或者经国务院授权由财政部门批准设置、征集并纳入预算管理的有专项用途的收入。如教育附加费、矿产资源补偿费收入、排污费等。
A.经济实力 B.国家信誉
C.政治权力 D.财产权力
[答案]C
(2)国有资产收益
国家凭借其对国有资产所有权获得的利润、租金、股息、红利、资金使用费等收入的总称。
【例题1·单选题】国有资产收益是国家凭借其( )取得的财政收入。
A.国有资产所有权 B.信用
C.政治权力 D.经济实力
[答案]A
【例题2·单选题】国家以国有资产所有者身份,通过股息、红利等形式取得的收入,属于( )。
熟悉分类的意义:(1)拓宽了收入涵盖范围,使收入分类更为完整;(2)新的收入分类在层次上分为类、款、项、目四级,便于财政收入的统计和分析;(3)有利于形成完整的政府收支预算;(4) 使财政收入分类更趋合理和规范,便于国际比较。
2.按经济部门分类(了解)
按经济部门划分,可以将财政收入划分为来自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和商业服务业的收入。
初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讲义
第十一章 财政收入
一、财政收入形式与分类
(一)财政收入的意义
(1)财政收入是一个筹集收入的过程,(2)从财政收入以货币度量的意义看,它是政府为履行其职能需要而筹集的一切货币资金的总和。
(二)财政收入的形式
我国财政收入由一般性财政收入和特殊税收、国有资产收益、政府收费、专项收入、其他收入
C.基本建设收入 D.排污费收入
E.捐赠收入
[答案]BD
(三)财政收入的分类
1.按财政收入来源和性质分类
我国2006年进行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按财政收入的来源和经济性质,将财政收入分为六类:(1)税收收入;(2)社会保险基金收入;(3)非税收入;(4)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5)债务收入;(6)转移性收入
农业是财政收入的基础;来自工业的收入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来自交通运输业和商业服务业的收入,呈日益增长的趋势。
【例题·单选题】我国财政收入的基础是( )。
A.农业 B.工业
C.交通运输业 D.商业服务业
[答案]A
3.按取得财政收入的依据分类(掌握)
按取得财政收入的依据分类,可将财政收入分为政府公共财政收入和国有资产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