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章__卞之琳(上课版)
《断章》卞之琳教学教案5篇
《断章》卞之琳教学教案5篇
《断章》卞之琳教学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一)学问与力量
1、了解诗歌解读“诗无达诂”的特点,引导学生进展共性化解读;
2、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培育学生质疑的学习习惯,熬炼沟通、表达力量;
3、理解并分析短诗的主旨;
(二)过程与方法
1、诗歌鉴赏教学按“初步感知--合作探究--互动沟通--拓展升华”的过程进展;
2、学生自主学习根底上,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朗读,分析意象特征,在沟通争论中理解诗歌主旨。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真、善、美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关注自我、关注生活、关怀人民的意识和情感。
【教学重、难点】
用精确生动的语言分析诗歌主旨,写鉴赏性小短文。
【教学设想】
布置同学预习五首短诗,并让同学选择一首诗写了一点鉴赏性评论。从同学课前预习作业状况看,多数同学对于这五首诗的主旨把握均较为精确,也存在多种解读,问题在于很多同学在阐述诗歌主旨的解读过程时,表述还欠严密,赏析时还不能做到有理有据。因而,在组长汇报本组争论状况时,须特殊强调在陈述本组观点之后需说明这些观点是如何得出的,可允许组员补充说明,共同完成任务。
【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入
我国古代诗论中有所谓“诗无达诂”论,(“达诂”的意思是准确的解释或理解)认为不同和读者对于同一作品往往有不同的理解。西方也有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个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因此在文学阅读过程中特殊强调读者参加。这些说法都说明白在文艺鉴赏中存在着理解和审美的差异性,即不同的鉴赏者对同一作品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二、解读《断章》
2023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单元教学课件断章--卞之琳(上课版)
卞之琳wk.baidu.com
卞之琳
“新月派”诗人与何其芳、李广田合称汉园三诗人
卞之琳
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
《断章》这首诗选自《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诗人回忆它的创作过程说:“此四行无意中得之,原拟足成一首完整的诗,接着感到说完了,也无需多说,可独立成篇,故名《断章》。”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谁是看风景的人呢?你装饰了谁的梦呢?
作为一首情诗解读
上升到哲学的高度,“相对”的观念。
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的话,桥头的“你”在白天是楼上人心目中的风景,在夜晚是楼上人梦中的“装饰”。一个是白天夜晚都在关注着、想念着心中的人;另一个是被别人深爱着,自己却没有感觉。在美好的图景下,人们往往有着某种冲动,冲动过后又是永远的无可奈何。这种惋惜、遗憾是淡淡的,这样的理解呢也是非常符合“哀而不伤”的古典审美标准的。
著名学者、翻译家李健吾以为整首诗在“装饰”二字上做文章评论家章亚昕认为,《断章》写了一位绝代佳人卞之琳本人却不以为然,他说:“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
谈谈在学习完这首诗之后,理解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充分考虑到卞之琳先生的自白,我们把这首诗的主旨解读为表达一种哲学上的“相对”观念。那么对此诗的理解是否还可以有不同于诗人的见解呢?当然可以。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李健吾先生透过诗中的两个“装饰”,悟出了诗中蕴含的“说不尽的悲哀”,也尽可以有他的自由。正像李健吾先生所宣称的:“诗人的解释可以撵掉我的或者任何其他的解释吗?不!一千个不!幸福的人是我,因为我有双重的经验,而经验的交错,做成我生活的深厚。诗人挡不住读者。这正是这首诗美丽的地方。”
《断章》PPT【完美版课件】
第一组
镜头一:“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镜头二:“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在第一个镜头中,“你”是看风景的主体,到第二 个镜头中,还是这个“你”却成了被别人看的客体 了。这种主体与客体位置的不着痕迹的转换,暗示 了宇宙中事物普遍存在的一种相对性。
第二组
镜头三:“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镜头四:“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诗人自己说他的意思着重在“相对” 上。他通过对自己刹那间感触的描述,巧 妙地融入了他多年来的哲学深思:在同一 时空中,作为主体的人或物,有可能变成 客体,客体又可能变成主体。原来,《断 章》的深刻哲理,就是通过两幅生动、优 美的画面隐喻、暗示出来的,需要读者加 上自己的人生感悟才能理解。而自己的理 解就是一种创造。
谈谈在学习完这首诗之后,理解了 什么,学到了什么?
充分考虑到卞之琳先生的自白,我们把这首诗的
主旨解读为表达一种哲学上的“相对”观念。那么对 此诗的理解是否还可以有不同于诗人的见解呢?当然 可以。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李健吾先生透过 诗中的两个“装饰”,悟出了诗中蕴含的“说不尽的 悲哀”,也尽可以有他的自由。正像李健吾先生所宣 称的:“诗人的解释可以撵掉我的或者任何其他的解 释吗?不!一千个不!幸福的人是我,因为我有双重 的经验,而经验的交错,做成我生活的深厚。诗人挡 不住读者。这正是这首诗美丽的地方。”
镜头三:“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还是具 体的,至于镜头四:“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则只能是从想像中才得以展开的了。它虚一 些,令读者体味的余地就大一些。
卞之琳《断章》PPT课件
重难点解析:
3.《断章》一诗中,诗人是怎样用形象的画面来阐释抽 象的哲理的?
《断章》的4行诗,是4个形象的画面。前两个画面,“你 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表面似乎互 不相关,“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却在看风景时发生 了联系。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 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 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 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耐人寻味。它阐释了诗人心
作者简介
卞之琳(1910—2000),1929年从上海浦东中学毕业入 北京大学英文系就读,较多地接触英国浪漫派、法国象征 派诗歌,并开始新诗创作。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 就学期间曾师从徐志摩,深受赏识。卞之琳的诗歌创作受 过“新月派”的影响,但他更醉心于法国象征派,并且善于 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 诗精巧玲珑,联想丰富,跳跃性强,尤其注意理智化、戏剧化
背景知识
“相对性”的哲理命题。“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 而相对 于楼上的人来说 ,桥上的“你”就是他们眼中的风景 ,他们“在 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而相对于梦见“你” 的人来说,“你”则像窗外的明月一样 ,“装饰”了他们的“梦”。 这首诗从字面上看非常简单 ,好像看一遍就懂了。但看完后又 觉得不全懂,似乎简单的字眼里藏着很深的道理。
卞之琳《断章》教学课件
修辞手法
《断章》中语言形式的安排与内容的暗示 意义有一种协调的不可分离的关系。这使 我们想起了一些古典诗歌名句。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看山对酒君思我,听鼓离城我访君。 ——李商隐《子夜郊墅》
清人陆昆曾在评解后两句用了“对举中之 互文”。
对举中之互文:即前后两句主宾语在内涵 上相同而在功能上却发生了互换的倒置。
名家鉴赏
➢ 李健吾先生曾经认为,这首诗“寓有无 限的悲哀,着重在‘装饰’两个字”, 而诗人自己则明确指出“我的意思也是 着重在‘相对'上”。对于自己和诗人 的分歧,李健吾先生又说:“我的解释 并不妨害我首肯作者的自白。作者的自 白也并不妨害我的解释。与其看做冲突, 不如说做有相成之美”(李健吾《答 〈鱼目集〉作者》)。
➢《断章》的4行诗,是4个形象的画面。前两个画 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 你”,表面似乎互不相关,“桥上”“楼上”这两 个地点,却在看风景是发生了联系。后两个画面,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 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 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耐人寻味。它 阐释了诗人心中思考的“事物的息息相关”的抽象 哲理。
写作背景
《断章》写于1935年10月,据作者 自云,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 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 就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即由此而 来,通过两意象,诗人表达了一种 相对平衡的观念,抒发了诗人的一 种哲理性的思考:宇宙万物息息相 关,互为依存。
断章讲稿
《断章》讲稿
作者简介:卞之琳,现代诗人、翻译家、文学研究家。祖籍江苏溧水,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 1929年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学习并从事诗歌写作。1933年后在保定、济南等地的中学任教。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成都四川大学外文系任教,后赴延安,在鲁艺任教。1940年后任西南联合大学、南开大学教授。1947年赴英国专事创作。1949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后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有诗集《三秋草》、《鱼目集》、《慰劳信集》、《十年诗草》和《雕虫纪历》等。
《断章》写于1935年10月,原为诗人一首长诗中的片段,后将其独立成章,因此标题名之为《断章》。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
全诗四行,分成两节,恰似并置在一起的两组镜头。
上段是一个精心提炼的场景:桥,桥前的风景,桥后的楼。其中有两个动点,一个是桥上人的视点,一个是楼上人的视点,且一前一后,一高一低,呈现出前摄后、高压低之势,构成一幅有趣的图画,又脱现出一个耐人寻味的经典性场面。
下段首句写明月饰窗,这是一种主观感受,言外托出一个当窗望月的人。这本也平常。但末句却突然点出望月人此刻恰是他人梦里之人,仿佛推出了螳螂后面的黄雀,使读者的想象视野徒然扩展,于不动声色间出奇制胜。
两个意境:
诗只有四句.每个字、词,每句话都通俗易懂,但细细品味便觉意味悠长.耐人寻味。诗中用几个简单的意象、词语-营造了两个优美的意境,同时带着深深的伤感。
第一个意境的中心是桥。
“你”站在桥上,看桥下流水淙淙,想那光洁的石或绿油油的青苔;闻吟吟风声,想那林中清脆的乌鸣。一切都那么自然、那么明媚和谐。透过这宁静自然,是一个小楼,住着一个人:在鸟声的背后是一双眼睛。“你”一下就成了别人的风景。
第6课卞之琳《断章》全文及赏析
第6课卞之琳《断章》全文及赏析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赏析
《断章》作于1935年,诗的上节撷取的是一幅白日游人观景的画面。它虽然写的是“看风景”,但笔墨并没有挥洒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留给读者去想象,而把画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更确切地说,是落在了这两个看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极有情趣的戏剧性关系上。
那个“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面对着眼前的美景,显然是一副心醉神迷之态,这从他竟没有注意到“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的侧面烘托上就可看出。耐人寻味的是,那个显然也是为“看风景”而来的楼上人,登临高楼,眼里所看的竟不是风景,而是那个正“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这楼上人为何不看风景专看“你”,是什么深深迷
住了那双眼,是什么深深打动了那颗心?这耐思耐品的一“看”,真可谓是风流蕴藉,它使那原本恬然怡然的画面顿时春情荡漾、摇曳生姿,幻化出几多饶有情趣的戏剧性场面来:那忘情于景的“你”定是个俊逸潇洒、云游天下的少年郎,那钟情于人的楼上人定是个寂寞思春、知音难觅的多情女,一个耽于风光,憨态可掬,孰不知一举一动搅乱了几多情丝;一个含情脉脉、痴态可怜,可心中情眼中意羞言谁知?真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而在人生旅途上又有多少这样的萍水相逢、一见钟情、转瞬即逝而又经久难忘的一厢恋情啊!而诗人正是以这短短的两行诗给那电石火花般的难言之情、难绘之景留下了永恒的小照,引人回忆,激人遐想。
卞之琳断章教案
卞之琳断章教案
教案标题:卞之琳断章教案
教案目标:
1. 通过学习卞之琳的《断章》一诗,使学生了解该诗的背景和意义。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写作活动,让学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
解和感受。
教学重点:
1. 理解《断章》一诗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学会运用阅读策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1. 卞之琳的《断章》诗歌文本。
2. PPT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3. 学生练习册或作业本。
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卞之琳的照片或简要介绍她的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
提出问题,如“你们对诗歌有什么了解?你们对卞之琳有什么了解?”
2. 预习导入(10分钟)
教师将《断章》诗歌的文本呈现给学生,并简要介绍该诗的背景和作者的意图。然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 阅读理解(15分钟)
学生阅读《断章》诗歌,并回答相关问题,以检查他们对诗歌的理解。教师可
以提供一些辅助问题,帮助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意义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4. 分组讨论(1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断章》诗歌的意义和情感表达。每个小组
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指导性问题,
帮助学生展开讨论。
5. 创作活动(15分钟)
学生根据自己对《断章》诗歌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创作活动。可以要求学生写
一篇短文,表达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或者让学生选择其他形式,如绘画、演讲等来表达。
第3课《短诗五首:断章》课件(共17张PPT)
卞之琳
学习目标
1.能梳理诗中意象,赏析诗歌构筑的意境美和画面美 2.能够理解诗歌内容,读懂诗中情思、哲理,品析诗歌语言 特点
自主学习
晓常识
卞之琳(1910—2000),曾用笔名季陵,江苏 海门人。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新月派代表 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他早年诗作大多表现 对现实的不满和找不到出路的苦闷,情感抑郁。其 诗想象微妙,笔墨简省,较晦涩难懂,抗战爆发后, 诗风变得开阔、明朗。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 《慰劳信集》《雕虫纪历》,合集《汉园集》等。
(一)镜头组合,对举互文。从本诗的内容来看,构成这首诗的正 是日常生活的几个“镜头”,前后两句主宾语在内涵上相同而在功能上 却发生了互换,使句子的首尾相联,加大了语言的密度,增强了诗画意 境效果。
自主学习
(二)构思独特,意蕴深厚。在艺术上,这首诗所表现的主要是抽象而 又复杂的观念与意绪,但是诗人并未进行直接的陈述与抒情,而是通过客观 形象和意象的呈现,将诗意间接地加以表现。开篇写看风景,但是没有泼墨
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桥、 楼、看风景的人,让人联想桥下的流水、游 船画舫、岸边的杨柳……意境悠远,回味无 穷。
课堂总结
学习目标回顾:
1.能梳理诗中意象,赏析诗歌构筑的意境美和画面美 2.能够理解诗歌内容,读懂诗中情思、哲理,品析诗歌语言特点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断章》PPT优秀课件
背景 链接
本诗选自《鱼目集》(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这首诗创作于1935年10月。据作者自己说,这四行诗原 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就抽出 来独立成章,标题即由此而来。诗歌虽仅短短四行,却用 简明的意象阐释了深刻的哲理。
字词 清单
读读写写
装饰 shì
装饰:侧重指在身体或物体表面加些修饰性的东西,可用于环境、建 筑物等,也可用于人。
本诗运用类似顶真的修辞手法,将前一句的结尾 作为后一句的开头,使诗行间的逻辑关系十分明确, 并把两组意象融合为一幅和谐完整的画面,使诗意深 奥而不晦涩。这种方法,我们在创作小诗时可以借鉴。
结构 梳理
桥上: 你 风景
看 楼上: 看风景人 你
断章
明月 你的窗子
装饰 你
别人的梦
普互
遍 联 系
相 依 存
主旨 归纳
➢ 第一个画面:“你站在桥上 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 看你”,人可以看风景,也 可以成为别人的风景。
➢ 第二个画面:“明月装饰了 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 的梦”,明月可以装饰你的 窗子,你也可以去装饰别人 的梦。
蕴含的哲理:宇宙间的事物存 在着普遍联系,互相依存;这个事 物与那个事物的关系,是有条件的、 受制约的。
第6课卞之琳《断章》全文及赏析
第6课卞之琳《断章》全文及赏析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赏析
《断章》作于1935年,诗的上节撷取的是一幅白日游人观景的画面。它虽然写的是“看风景”,但笔墨并没有挥洒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留给读者去想象,而把画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更确切地说,是落在了这两个看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极有情趣的戏剧性关系上。
那个“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面对着眼前的美景,显然是一副心醉神迷之态,这从他竟没有注意到“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的侧面烘托上就可看出。耐人寻味的是,那个显然也是为“看风景”而来的楼上人,登临高楼,眼里所看的竟不是风景,而是那个正“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这楼上人为何不看风景专看“你”,是什么深深迷
住了那双眼,是什么深深打动了那颗心?这耐思耐品的一“看”,真可谓是风流蕴藉,它使那原本恬然怡然的画面顿时春情荡漾、摇曳生姿,幻化出几多饶有情趣的戏剧性场面来:那忘情于景的“你”定是个俊逸潇洒、云游天下的少年郎,那钟情于人的楼上人定是个寂寞思春、知音难觅的多情女,一个耽于风光,憨态可掬,孰不知一举一动搅乱了几多情丝;一个含情脉脉、痴态可怜,可心中情眼中意羞言谁知?真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而在人生旅途上又有多少这样的萍水相逢、一见钟情、转瞬即逝而又经久难忘的一厢恋情啊!而诗人正是以这短短的两行诗给那电石火花般的难言之情、难绘之景留下了永恒的小照,引人回忆,激人遐想。
卞之琳《断章》赏析讲课讲稿
文学欣赏校选课考察卷
卞之琳《断章》赏析
我个人非常喜欢卞之琳的诗作,喜欢她在诗中蕴藏的人生哲理,喜欢她在诗中创设的美好画面和意境,喜欢她在诗中暗藏的深切的期盼。读他的诗,读他的文章,仿佛感到是来自古代的才子,沐浴过欧洲文化之雨,又来到了现代中国,用天赋的手拨响了白话诗的语言与格律的琴弦,发出似曾相识又非同凡响的音韵。《断章》是卞之琳诗作中最广为人知的作品,同时也是引起极大的讨论和争议的诗作。《断章》这首诗选自《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起先只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受到很多人的喜爱。诗是这样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精简的四句话,描写了四个镜头,不同的意境,不同的心绪,带给读者不同的心境,所以不同的人读《断章》,品读出不同的韵味,有着不同的感受。
学者、翻译家李健吾认为,这首诗是在“装饰”两个字上做文章,认为“诗面呈浮的是不在意,暗地里却埋着说不尽的悲哀”,此诗主要是在暗示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蕴含着无奈的悲哀。卞之琳本人却不以为然,他说:“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又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由此段答辩看来,诗人的主要意图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当我们细细品读《断章》的时候也能够体会到其中蕴藏的深刻哲理: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风景,人生可以互相装饰;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也可以反去装饰别人的梦,由这层去理解的话,我们就能够发
《断章》卞之琳优秀课件
卞之琳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亲身经历了社会的变革和文 化的碰撞。他的诗歌创作受到了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影响, 同时也融入了中国传统诗歌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
《断章》创作历程及内涵
创作历程
《断章》是卞之琳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该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独特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爱 情和时间的深刻思考。
《断章》以其独特的诗意和深刻的内涵,在跨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沟通,增 进了人们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文学影响
《断章》对现代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的诗意表达、意象运用和哲理思考为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启 示和借鉴。
社会价值
《断章》所传达的爱情、孤独、人生等主题思想具有普遍的社会价值。它引导人们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价 值,关注内心世界的真实感受,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象征手法的定义
象征手法是通过具体形象来暗示或代表抽象概念或情感的一种修 辞手法。
《断章》中的象征元素
诗歌中的“桥”、“楼”、“明月”、“窗子”等都具有象征意义 ,代表着不同的抽象概念或情感。
象征手法的效果
通过象征手法的运用,诗歌表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情感体验,增 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隐喻和暗示对诗歌意境的营造
人生主题
通过“看风景”、“装饰梦”等意象,诗人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人生就像一场梦, 每个人都是梦境的创造者也是被创造者,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和体验,而不仅仅是结果。
第6课卞之琳《断章》全文及赏析
第6课卞之琳《断章》全文及赏析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赏析
《断章》作于1935年,诗的上节撷取的是一幅白日游人观景的画面。它尽管写的是“看风景”,但笔墨并没有挥洒在对风景的描画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以及由此能够推断得出的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留给读者去想象,而把画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更确切地说,是落在了这两个看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极有乐趣的戏剧性关系上。
那个“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面对着眼前的美景,明显是一副心醉神迷之态,这从他竟没有注意到“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的侧面烘托上就可看出。耐人寻味的是,那个明显也是为“看风景”而来的楼上人,登临高楼,眼里所看的竟不是风景,而是那个正“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这楼上人为何不看风景专看“你”,是什么深深迷住了那眼睛,是什么深深打动了那颗心?这耐思耐品的一“看”,真可谓是风流蕴藉,它使那原本恬然怡然的画面赶忙春情荡漾、摇荡生姿,幻化出几多饶有乐趣的戏剧性场面来:那忘情于景的“你”定是个俊逸潇洒、云游天下的青年郎,那钟情于人的楼上人定是个孤寂思春、知音难觅的多情女,一个耽于风光,憨态可掬,孰不知一举一动搅乱了几多情丝;一个含情脉脉、痴态悲伤,可心中情眼中意羞言谁知?真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而在人一辈子旅途上又有多少如此的萍水相逢、一见钟情、转瞬即逝而又经久难忘的一厢恋情啊!而诗人正是以这短短的两行诗给那电石火花般的难言之情、难绘之景留下了永恒的小照,引人回忆,激人遐想。
卞之琳《断章》课件
其实,老师们对《断章》的哲理化解读,有相当一部分并 非基于个体的阅读体验,而是对作者主观意图和学者研究成果 的直接‚贩卖‛。不妨略举几例。一,相对说。卞之琳本人就 在多处谈到过这一点,以为《断章》描述了一种‚相对相亲、 相通相应‛的人事关系,‚你‛欣赏风景,也可能点缀了风景, ‚你‛发现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己成了别人梦境 的装饰,着重点始终在阐发宇宙间‚相对、平衡‛的观念。二, 距离说。陈德锦认为《断章》是卞之琳艺术观的具体体现,即 ‚把有距离的事物组织起来,寻找其空间上与时间上的联系状 态,并试图以此掌握‘物镜’与‘心境’的微妙关系‛。 (《卞之琳抒情诗的距离和组织》)叶维廉则由分析物和观者 可并立而不对立的距离问题,指出了《断章》对‚纵时式直线 思维的批判‛。
张充和
他在《〈雕虫纪历〉自序》中坦言 --"在一般的儿女交往 中有一个异乎寻常的初次结识,显然彼此有相通的'一点'。由 于 我的矜持,由于对方的洒脱,看来一纵即逝的这一点,我 以为值得珍惜而只能任其消失的一 颗朝露罢了。不料事隔三 年多,我们彼此有缘重逢,就发现这竟是彼此无心或有意共同 栽培 的一粒种子,突然萌发,甚至含苞了。我开始做起了好 梦,开始私下深切感受这方面的悲欢 。隐隐中我又在希望中 预感到无望,预感到这还是不会开花结果。仿佛作为雪泥鸿爪, 留个纪念,就写了《无题》等这种诗。"但事情并不到《无题》 诗时期为止,"这番私生活以后 还有几年的折腾长梦"。说得 更郑重一些,这其实是一个人一生中刻骨铭心的经验和记忆。
《断章》PPT课件[课件整理].ppt
重难点解析:
3.《断章》一诗中,诗人是怎样用形象的画面来阐释抽 象的哲理的?
《断章》的4行诗,是4个形象的画面。前两个画面,“你 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表面似乎互 不相关,“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 ,却在看风景时发生 了联系。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 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 ,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 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 ,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 , 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 ,变得耐人寻味。它阐释了诗人心 中思考的“事物的息息相关”的抽象哲理。
重难点解析:
2.有人说《断章》是一首情诗,还有人说它是一首哲理诗, 你说呢? 关于《断章》这首诗的旨意,历来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 为这是一首爱情诗,桥头的“你”在白天是楼上人心目中的 风景,在夜晚是楼上人梦中的“装饰”。一个是白天夜晚都 在关注着、想念着心中的人。
另一个是被别人深爱着,自己却没有感觉。诗人自己说他 的意思着重在“相对”上。他通过对自己刹那间感触的描述 ,巧妙地融入了他多年来的哲学深思:在同一时空中,作为主 体的人或物,有可能变成客体,客体又可能变成主体。原来, 《断章》的深刻哲理,就是通过两幅生动、优美的画面隐喻 、暗示出来的,需要读者加上自己的人生感悟才能理解。而 自己的理解就是一种创造。
我 是工 校人 我 自豪
。 踏 着 盛夏 的 余温 带 着满 腔 的热 情 我 用 存 蓄已 久 的期盼 带 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课了。。。
休息一会 儿。。。
重播
是啊,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的时候, 为了强化这一哲学思想,诗人紧接着又推 “你”理所当然的是看风景的主体,那些 出第二节诗,这是现实与想象图景的结合: 美丽的“风景”则是被看的“客体”;到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 了第二行诗里,就在同一个时间与空间里, 梦。”这是画面,但已不再是一个构架里, 人物与景物依旧,而他们的感知地位却发 但就大的时间与空间还是一样的。也许是 生了变化。同一时间里,另一个在楼上 看风景归来的人,或许是无关的另外的人, “看风景人”已经变成了“看”的主体, 总之这“你”可以是“他”,也可以换成 “我”,这些不关重要。重要的仍是主客 而“你”这个原是看风景的人物此时又变 位置的互换所表现的相对性。 成被看的风景了,主体同时又变成了客体。
重 点 句 子
第二句诗,“你”是这幅“窗边月色” 图中的主体,照进窗子的“明wk.baidu.com”是客 体,殊不知就在此时此夜,你已进入哪 一位朋友的好梦之中,成为他梦中的 “装饰”了。那个梦见你的“别人”已 成为主体,而变为梦中人的“你”,又 扮起客体的角色了。诗人在隽永的图画 里,传达了他智性思考所获得的人生哲 理,即超越诗人情感的诗的经验:在宇 宙乃至整个人生历程中,一切都能是相 对的,又都是互相关联的。
分 段 讲 解
诗分两段独立的图景并列地展示或 暗喻诗人的思想。第一幅是完整的 图画:“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 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是 画面的主体人物,画的中心视点。 围绕他,有桥、有风景、有楼上看 风景的人。作者把这些看来零乱的 人和物,巧妙地组织在一个框架中, 构成了一幅水墨丹青小品或构图匀 称的风物素描。
重 点 句 子
名家鉴赏
学者、 学者、翻译家李健吾先生认 这首诗在“装饰 装饰”两字上 为,这首诗在 装饰 两字上 做文章, 做文章,诗面呈浮的是不在 意,暗地里却埋着说不尽的 悲哀——人生不过是互相装 悲哀 人生不过是互相装 饰。
名家鉴赏
评论家章亚昕认为,《断章》写 评论家章亚昕认为,《断章》 ,《断章 了一位绝代佳人。 了一位绝代佳人。诗人不去说 “你”如何美,而是去叙述她如何 你 如何美, 如何美 成为如痴如醉的审美对象、 风 成为如痴如醉的审美对象、“风 的一部分, 景”的一部分,而是去描写她如 的一部分 何成为日思夜想的恋爱对象、 何成为日思夜想的恋爱对象、 “梦”中的花朵。不写她的外貌, 中的花朵。 梦 中的花朵 不写她的外貌, 而写她引起的痴情,就能造成抒 而写她引起的痴情, 情的内在,意味的微妙。( 。(诗人 情的内在,意味的微妙。(诗人 臧克家也有同感) 臧克家也有同感)
背 景 介 绍
《断章》写于1935年10 断章》写于1935年 1935 据作者自云, 月,据作者自云,这四 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 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 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 满意, 满意,于是就抽出来独 立成章, 立成章,标题即由此而 来。
你站在桥上 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 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 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 人的梦 。
小试牛刀
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对 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 诗进行“二度创造” 诗进行“二度创造” ,让我们 一起见证文字的魅力! 一起见证文字的魅力! 1、仿写 2、化述为描,扩展诗歌。 化述为描,扩展诗歌。
连环——仿卞之琳诗意 仿卞之琳诗意 连环
余光中 你站在桥头看落日 /落日却回顾 /回顾 落日却回顾 回顾 着远楼 /有人在楼头正念你 有人在楼头正念你 /明月却俯望 明月却俯望/俯望 你站在桥头看明月 /明月却俯望/俯望 着远窗 /有人在窗口正梦你 有人在窗口正梦你
断 章
卞 之 琳
作 者 简 介
卞之琳( ),祖籍江 卞之琳 ), 以后, (1910—2000),祖籍江 以后,卞之琳担任了北京大学西语 此外, 此外, 生于江苏海门。 系教授、,在这一时期,卞 、 苏溧水,生于江苏海门。诗人、 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 苏溧水 在这一时期, 诗人 学者。 学者。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 究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 究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 之琳与何其芳、 之琳与何其芳、李广田 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务, 文系,就学期间曾师从徐志摩, 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务,是莎士 文系,就学期间曾师从徐志摩, 还合出过一本名为《 还合出过一本名为《汉 比亚和英诗翻译名家。主要作品有: 深受赏识, 比亚和英诗翻译名家。主要作品有: 深受赏识,徐志摩不仅将卞之琳 园集》 汉园集》的诗集, 诗刊、上发 的诗歌在其编辑的《 》》 园集》 、《雕虫纪历 雕虫纪历》 《汉园集》的诗集,因此三 《十 的诗歌在其编辑的《诗刊》 年诗草》《人与诗: 还请沈从文先生写题记。 年诗草》《人与诗:忆旧说新山山 表,》《人与诗 汉园三诗 。因 还请沈从文先生写题记 人又被合称为汉园三诗 人又被合称为 水水》 为这段经历, 小说片断》 水水》、《小说片断》、《莎士比 为这段经历,卞之琳被公认为新 人。 亚悲剧四种》 英国诗选》 亚悲剧四种》、《英国诗选》等。 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 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 月派”的代表诗人。 月派”的代表诗人。
名家鉴赏
也有人认为是一首热爱生活的积 极乐观诗作, 极乐观诗作,也有人认为是距离 产生美的诗作等等。 产生美的诗作等等。
名家鉴赏
卞之琳本人却不以为然,他说: 这是抒情 卞之琳本人却不以为然,他说:“这是抒情 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 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 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 境。” 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 “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 依存、相互作用。 可以看风景, 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 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 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 装饰了自己的窗子, 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 人梦境的装饰。 又说 又说: 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 人梦境的装饰。”又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 这样看来, 上。”这样看来,诗人的主要意图是表现人与人 这样看来 之间、物与物之间, 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 生的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 生的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
作 品 内 容
写作风格
卞之琳于20世纪 年代出现于诗坛 卞之琳于 世纪30年代出现于诗坛,受过 世纪 年代出现于诗坛, “新月派 的影响,但他更醉心于法国象征派, 新月派”的影响 新月派 的影响,但他更醉心于法国象征派, 并且善于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 并且善于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形成 自己独特的风格。 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的诗精巧玲珑,联想丰富,跳跃性强, 他的诗精巧玲珑,联想丰富,跳跃性强,尤 其注意理智化、戏剧化和哲理化, 其注意理智化、戏剧化和哲理化,善于从日 常生活中发现诗的内容并进一步挖掘出常人 意料不到的深刻内涵,诗意偏于晦涩深曲, 意料不到的深刻内涵,诗意偏于晦涩深曲, 冷僻奇兀,耐人寻味。 冷僻奇兀,耐人寻味。
小结
优秀诗作的深层意蕴是不可穷尽的, 优秀诗作的深层意蕴是不可穷尽的,可以从 多个层面使诗歌衍生出不同的含义来 使诗歌衍生出不同的含义来。 多个层面使诗歌衍生出不同的含义来。不同 的读者读同一首诗,由于生活环境、 的读者读同一首诗,由于生活环境、文化传 艺术观念、鉴赏心境等的不同, 统、艺术观念、鉴赏心境等的不同,会形成 不同的审美期待,产生全然不同的发现。 不同的审美期待,产生全然不同的发现。 《断章》的魅力就在于这首诗的主旨朦胧 断章》 性和不确定性。 性和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