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优质教案
《灯笼》教案
![《灯笼》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d23f9ff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01.png)
《灯笼》教案《灯笼》教案(通用15篇)《灯笼》教案篇1设计意图:灯笼会发光,又有各种各样的造型,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很喜欢的一个事物,结合我们小班“灯”的这一课题,我设计了本次的美术活动,意在让孩子用刮画这一技能做出灯笼的身体,并尝试卷出灯笼的身体,最后能够体验到手工制作给自己带来的乐趣。
活动目标:1、能够运用刮画笔在刮画纸上画出各种线条图案,并尝试将画纸卷成圆柱体做灯笼身体。
2、在制作灯笼的过程中感受制作灯笼带来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重点:能够运用挂画笔在刮画纸上画出各种线条图案。
难点:将画纸卷成圆柱体做灯笼身体。
活动准备:1、16k透明刮画纸,刮画笔,烛台,扭扭棒,双面胶,彩色流苏,卡纸,即时贴,打孔机2、ppt课件,步骤视频活动过程:一、出示线条,引起幼儿兴趣师:“孩子们,今天周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好朋友,我们来看看它是谁?”(直接用白板出示直线)师:“咦~它是谁呀?”(线)师:“哦~它是一条什么样的线呀?”(直直的)师:“这条直线宝宝呀会变身,你们看。
”(在白板上画出弯弯的线)“直线宝宝怎么样了?”(变成弯弯的了)师:“现在呢?”(在白板上画出粗粗的弯弯的线)(幼:变粗了)师:“线条宝宝真厉害,现在又变成什么样了?”(在白板上画出圈圈线)(幼:一圈一圈的)师:“线条宝宝的本领可真大,可以直直的,也可以弯弯的,可以粗粗的,也可以细细的,周老师想请你们把线条宝宝画下来,你们愿意吗?”(愿意)二、出示刮画笔,展示如何刮画师:“今天我们要用到一个新的工具画线条宝宝(出示刮画笔),就是周老师手里的刮画笔,我们要用到宽宽扁扁的这一头画线条宝宝,拿起桌子上的刮画笔找找宽宽扁扁的是哪一头吧。
”师:“今天我们用的纸和以前用的也不一样哦,你们看(出示刮画纸),这个纸是什么颜色的啊?(幼:黑色的)对哦~这个黑黑的纸叫刮画纸,我们一起来看看怎么用刮画笔在刮画纸上画出线条宝宝吧!”播放视频,师:“我们用刮画笔宽宽扁扁的这一头在刮画纸上画出线条宝宝,刮的时候要用点力气,刮出的线条宝宝越多就越漂亮哦,老师也编成了一首好听的儿歌:“线条宝宝真顽皮,跑到这里变直直,跑到那里变弯弯,一会粗,一会细,还会变成圈圈线。
《灯笼》优质课教案
![《灯笼》优质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c01d9ab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0a.png)
《灯笼》优质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灯笼》。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阅读、生字词学习、句子解析、主题思想探讨。
具体章节内容:1. 阅读课文《灯笼》;2. 学习生字词:灯笼、火红、照亮、欢声笑语等;3. 句子解析: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及修辞手法;4. 主题思想探讨:灯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寓意及作者表达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认读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句子解析方法;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灯笼在传统文化中的寓意,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句子解析,理解课文主题思想;2. 教学重点:生字词学习,课文阅读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灯笼实物;2. 学具:语文课本、学习笔记、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灯笼实物,引导学生谈论灯笼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 阅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指导阅读方法,解答学生疑问;3. 生字词学习:学生自学生字词,教师检查并指导;4. 句子解析:分析课文中的重要句子,讲解修辞手法;6. 随堂练习: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填空、选择等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提醒学生按时完成。
六、板书设计1. 课文灯笼2. 生字词:灯笼、火红、照亮、欢声笑语等;3. 句子解析:修辞手法、重要句子;4. 主题思想:灯笼的寓意、作者情感。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题;(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3)谈谈你对灯笼在传统文化中寓意的理解。
2. 答案:(1)略;(2)比喻、拟人、排比等;(3)灯笼象征着团圆、幸福、光明,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参与度较高,但部分学生在句子解析方面仍有困难,需要加强个别辅导;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了解其他传统节日及习俗,增强文化底蕴。
《灯笼》优质课教案
![《灯笼》优质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e590712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81.png)
《灯笼》优质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灯笼》。
详细内容包括:单元导入、课文阅读理解、生字词学习、句子解析、主题探讨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学会灯笼的制作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灯笼文化的魅力,培养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动手制作灯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灯笼样品、彩色纸等。
学具:课本、字典、彩色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灯笼,引导学生谈论对灯笼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教师指导并纠正发音。
3. 学习生字词:学生自主查找生字词,小组交流讨论,教师点评并讲解。
4. 句子解析:分析课文中的优美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5.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所表现的灯笼文化,培养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6. 动手制作:学生分组合作,按照课文描述制作灯笼,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1. 《灯笼》2. 内容:a. 生字词b. 句子解析c. 灯笼制作步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抄写生字词,每个写5遍。
b. 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描述灯笼的制作过程。
c. 课后收集有关灯笼的民间故事,下节课分享。
2. 答案:a. (略)b. (略)c. (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a. 组织学生参观灯笼展览,深入了解灯笼文化。
b. 开展“我心中的灯笼”绘画比赛,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
c. 探访民间艺人,学习传统灯笼制作技艺,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灯笼》教案(优秀4篇)
![《灯笼》教案(优秀4篇)](https://img.taocdn.com/s3/m/184be012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d7.png)
《灯笼》教案(优秀4篇)《灯笼》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良、受、赞”等14个生字。
会写“良、使”等7个生字和以下词语:咱俩、泥人、使劲。
学习新部首工字旁和力字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固结合作的好处。
重难点:1、认读14个生字。
会书写7个生字。
2、通过本文的学习要让孩子感受到合作的必要,懂得要和别人合作,愿意学习与别人合作。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教学过程:一、导入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28课《做灯笼》,齐读课题,读好灯笼的轻声音节。
生字“灯”→←可以用想象法记忆。
2、看到这个题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附板书:谁做?为什么做?怎么做?结果?)二、学习课文1、第一次读课文:带着问题自由读,标出自然段,圈划不懂的词。
2、出示课件读词,你还有哪个词不懂?3、第二次读课文:新字新词学会了,下面请四人小组合作再读读课文:讨论解决一下黑板上的几个问题。
4、汇报:①、做灯笼讲了谁和谁之间的故事呢?(板书:王京李良)生字“良”可以用熟字去偏旁记忆。
他们为什么要做灯笼?②、你能介绍一下王京和李良的情况吗?(板书:小画家手很巧)生字“巧”可以用谜语法记忆。
③、齐读1至3自然段。
5、出示课件:你们看,这就是王京同学画的画。
这是李良同学做的手工。
怎么样,谁来夸夸他俩?6、转眼新年就快到了,他们都有一件心事。
王京的心事是什么呢?李良的心事又是什么呢?指名朗读第四自然段。
7、后来他们是怎么做的。
?(板书:加色彩扎灯笼)过渡:由于他们都各展所长,所以做出的灯笼怎样?——读第6自然段。
王京还在灯笼上写了一句话,是什么话?大家齐声答。
(板书:合作真快乐)8、小结: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
我们要学会发挥自己的长处,真诚地与他人合作,就能收到比自己独立努力更好的效果。
如果你是他们的同学,你会说些什么呢?三、活动中体验合作的好处:1、合作读文,同桌互相纠错。
2、合作钩词,速度真快。
四、总结:我们生活在社会中,只有学会与别人合作,愿意与别人合作,才能站得更高,进步更快!五、齐读全文。
幼儿园中班优质教案《灯笼》含反思(通用
![幼儿园中班优质教案《灯笼》含反思(通用](https://img.taocdn.com/s3/m/51cc8e71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9c79a79.png)
幼儿园中班优质教案《灯笼》含反思(通用一、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内容选自幼儿园中班美术课程,涉及教材第五章节《有趣工艺品》中《灯笼》一节。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灯笼外形、颜色及图案特点;学习制作简单纸灯笼;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解灯笼外形、颜色及图案特点,丰富他们审美经验。
2.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他们实践技能。
3. 激发幼儿创造力,培养他们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幼儿掌握制作灯笼基本步骤和技巧。
2. 教学重点:让幼儿解灯笼特点,培养他们审美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展示灯笼图片,实物灯笼若干个,剪刀,胶水,彩纸等。
2. 学具:每人一份制作灯笼材料包。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灯笼,让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特点,激发他们对灯笼兴趣。
2. 讲解灯笼特点(5分钟)介绍灯笼形状、颜色、图案等,让幼儿对灯笼有更深入解。
3. 示范制作过程(10分钟)演示如何制作纸灯笼,重点讲解折叠、剪切、粘贴等步骤,让幼儿观察并学习。
4. 动手实践(10分钟)幼儿根据示范,自己动手制作灯笼,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在制作过程中遇到问题。
5. 随堂练习(5分钟)让幼儿互相展示自己作品,分享制作过程中心得体会,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教师对幼儿制作成果进行评价,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培养他们自信心。
六、板书设计1. 灯笼形状、颜色、图案特点2. 制作灯笼步骤和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灯笼。
2. 答案:幼儿根据课堂所学,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灯笼,家长协助完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次教学活动中,大部分幼儿能够掌握灯笼制作方法,但部分幼儿在剪纸和粘贴过程中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在今后教学中加强个别辅导。
2. 拓展延伸:让幼儿解我国传统节日中灯笼寓意,引导他们关注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爱国情怀。
同时,鼓励幼儿尝试用其他材料和方法制作灯笼,发挥他们创造力。
《灯笼》教案8篇
![《灯笼》教案8篇](https://img.taocdn.com/s3/m/27abfc17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f9.png)
《灯笼》教案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工作总结、应急预案、实习心得、条据文书、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work summaries, emergency plans, internship experiences, document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灯笼》教案8篇一个有趣的教案能够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欲望,教案的编写可以帮助教师避免因时间不足而匆忙跳过重要的知识点,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灯笼》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初中灯笼试讲教案模板
![初中灯笼试讲教案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ab3ff352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57.png)
初中灯笼试讲教案模板1. 课题名称:初中语文《灯笼》课堂教学2. 学科:语文3. 年级:八年级4. 教材版本:部编版5. 课时:1课时6.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灯笼》的基本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灯笼,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灯笼的认知和印象。
(2)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灯笼》的背景和作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生字词和难句。
3. 课堂讲解与互动(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4. 案例分析(1)教师提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
(2)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和回答。
5. 拓展延伸(1)教师引导学生从文化角度思考灯笼的意义和价值。
(2)学生分享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看法。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2)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
三、作业布置1. 抄写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灯笼的短文。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以上是一份初中灯笼试讲教案的模板,具体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灯笼教案(优秀5篇)
![灯笼教案(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eb1bb4c0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08.png)
灯笼教案(优秀5篇)《灯笼》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幼儿初次尝试在灯笼上绘画的乐趣,体验与家长参与美术活动的快乐。
2.掌握立体绘画装饰技巧。
3.增强幼儿的动手能力及审美能力。
活动准备:灯笼人手一个,绘画用品,毛条若根,灯笼图片,音乐。
活动过程:一、导入讨论:小朋友们想一想我们在过春节时都干些什么?(放鞭炮,贴春联,挂灯笼,)那小朋友都见过什么样的灯笼?二、教学内容1.观察并欣赏:今天老师也给小朋友带来了好多不同的。
灯笼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出示图片欣赏)2.你刚才都看到了什么形状的灯笼?上面有哪些图案?3.出示成品灯笼这是老师装饰的灯笼小朋友看看上面都有什么图案,用到了什么材料?4.马上过春节了那请小朋友也把自己的灯笼装饰的漂漂亮亮的吧。
5.幼儿及家长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6.注意及要求;绘画时注意手的力度不要太大,图案尽量画的大一点,涂色是注意冷暖色搭配,使用颜料时保持衣服的干净整洁,制作完后写上自己的名字。
三、活动小结教师对幼儿及家长做好的作品进行点评。
四、活动延伸家长及幼儿将制作好的灯笼拿到手上跟音乐走T台秀最后摆造型照相,最后将作品创设班级环境。
《灯笼》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及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晶”,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节律美。
3、能抓住关键字词和丰富的想象,感受灯笼果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灯笼果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抓住关键字词和丰富的想象,感受灯笼果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灯笼果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课前游戏:超级联想孩子们,我们先来玩个小游戏,课件出示:【超级联想】老师给大家带来3组词语,你能猜一猜是什么水果吗?1.课件出示:【第一题:绿色条纹、椭圆、甜味,你能联想到什么?】带声音(出示西瓜的图片) 师点评:真棒,你很有想象力。
2.课件出示:【第二题:粉红色、毛茸茸、甜味、孙悟空】你又能联想到什么?(出示桃子的图片)追问:你是怎么想到的?生:我是看了西游记的书。
初中灯笼优秀教案
![初中灯笼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4447e7b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37.png)
初中灯笼优秀教案年级:初中学科:美术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灯笼的起源、发展以及各种类型的灯笼,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3. 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1. 灯笼的制作技巧。
2. 灯笼装饰的设计创新。
教学难点:1. 灯笼结构的搭建。
2. 灯笼装饰的创意设计。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各种类型的灯笼样品,以及制作灯笼所需的材料(如纸张、竹条、胶水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画笔、剪刀等学习工具。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展示各种类型的灯笼样品,引导学生欣赏并讨论灯笼的特点、寓意和制作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对灯笼的了解和印象。
二、新课内容(15分钟)1. 教师讲解灯笼的起源、发展以及各种类型的灯笼。
2. 学生跟随教师学习灯笼的制作技巧,如搭建结构、装饰设计等。
三、实践操作(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确定自己小组制作的灯笼类型。
2. 学生动手制作灯笼,教师巡回指导。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制作心得和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展示自己的制作成果,互相评价、学习。
二、深入学习(15分钟)1. 教师讲解灯笼装饰的设计创新方法,如绘画、剪纸、贴纸等。
2. 学生跟随教师学习灯笼装饰的设计创新技巧。
三、实践操作(15分钟)1. 学生根据小组讨论的结果,对灯笼进行装饰设计。
2. 教师巡回指导,提供建议和帮助。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制作心得和收获。
五、课后作业(可选)1. 学生回家后,尝试制作一个新的灯笼,下节课带来展示。
2. 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灯笼制作的心得体会,分享自己的创作过程和感受。
初中语文灯笼教案
![初中语文灯笼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c472a44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5b.png)
初中语文灯笼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吴伯箫,理解课文《灯笼》的内容,掌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灯笼的深厚情感,理解灯笼在作者心中的特殊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灯笼》的内容,掌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对灯笼的深厚情感,体会灯笼在作者心中的特殊意义。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灯笼的认知和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出示灯笼图片,让学生描述灯笼的形状、颜色、图案等特征。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灯笼》,了解文章大意。
2. 学生自主探究,思考以下问题:a. 作者吴伯箫是谁?b. 课文《灯笼》讲述了什么故事?c. 文章的主题是什么?三、合作探讨(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情感体验(5分钟)1. 让学生谈谈对灯笼的情感,分享自己与灯笼相关的故事。
2.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灯笼的深厚情感,理解灯笼在作者心中的特殊意义。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灯笼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2. 引导学生关注和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根据课堂学习,撰写一篇关于灯笼的短文。
2. 调查了解家乡的传统文化,选取一种传统工艺进行研究,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谈论灯笼、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情感体验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灯笼》,体会作者对灯笼的深厚情感。
同时,通过课堂小结和课后作业,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爱国情怀。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灯笼》教案7篇
![《灯笼》教案7篇](https://img.taocdn.com/s3/m/5cdc4fa0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4275f19.png)
《灯笼》教案7篇《灯笼》教案篇1目标:1、用直线和围圈的方法做成各种灯笼。
2、能大胆地想象并尝试独立设计灯笼的图案。
准备:1、长方形色纸,长纸条。
2、蜡笔,剪刀,浆糊。
过程:1、出示各种各样灯笼的图片,幼儿展示自己带来的玩具小灯笼。
提问:图片上的灯笼你都见到过吗?有些什么颜色?灯笼外面的图案是怎么样的?(有的是彩色的,有的上面有很多图画好像我们看的连环画。
有的上面写字的,是让你猜谜语的)什么时候人们会挂上灯笼?(国庆节,元宵节各种喜庆的节日)灯笼能用什么材料来做?(布,塑料,纸)2、教师示范讲解小灯笼的制作方法。
教师出示灯笼的范例。
看一看,老师的小灯笼是用什么材料做的?(纸)上面有些什么图案?你们想不想自己做一个小灯笼呢?u展示制作步骤。
u交代要求,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1)先在纸上画上你自己设计的图案,注意把有图案的一面对着自己。
剪的时候注意不要剪到底。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帮助个别能力差的幼儿。
3)探索除了这样剪,你还能想出更多的制作方法吗?鼓励幼儿大胆尝试,讨论交流。
展示幼儿作品。
教师与幼儿一起布置,开一个小小灯展。
《灯笼》教案篇2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擎”、“排山倒海”、“瞻仰”、“肃立”、“肃静”的意思。
2、着眼全文,用学习小纸条的方式编制大典流程图,理清全文脉络,并在此基础上掌握“文路阅读”这种比较基本的阅读长文章的方法。
3、研读重点句子,初步感受开国大典的隆重和壮观,背诵课文第七段。
教学过程预设:一、导入释题板书并齐读课题,理解“开国大典”的意思。
二、检查预习:读通文章学字词出示:(1)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
(2)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跟大家见面了。
(3)聂荣臻政治协商会议中国共产党指名读,齐读。
三、初读:读通句子理思路1、学生自由读第一到第四段,想想,从这几段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预设: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参加的人数人员会场的布置群众队伍的场面教师总结:这四段介绍的是大会开始前的情况。
初中语文灯笼 教案
![初中语文灯笼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c97d059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b1.png)
初中语文灯笼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灯笼》的基本内容,掌握作者鲁迅的基本情况,了解灯笼的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对家乡、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灯笼》的基本内容,了解灯笼的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教学难点:1. 理解灯笼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教学准备:1. 课文《灯笼》的文本。
2. 关于灯笼的文化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灯笼的认知,让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灯笼文化。
2. 展示灯笼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灯笼的种类和制作方法。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灯笼》,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鲁迅的基本情况。
三、合作探讨(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灯笼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课文《灯笼》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 教师讲解灯笼的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灯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
五、情感教育(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灯笼与家乡、传统文化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2. 学生分享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灯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 学生谈收获,反思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回家后,与家人一起制作灯笼,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2. 学生可以参观灯笼展览或灯笼制作工艺,深入了解灯笼文化。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课文《灯笼》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了灯笼的文化内涵,培养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灯笼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灯笼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https://img.taocdn.com/s3/m/26c2afd6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45.png)
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相关字词;了解文本大意;体会“灯笼”线索脉络。
2、过程与方法:听读、诵读了解课文,概括文中事件;体会叙事写景抒情结合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乡情民俗,诗词典故,升华爱国情。
教学重点:1、体会“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2、认识文中所表现出的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进而升华出的情感变化教学难点:理解作者从不同方面表达的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教学内容:一、吴伯萧:当代散文家、教育家。
作者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
从文化和情感两个角度来抒写灯笼。
主要作品《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二、基础知识神龛(kn )司马懿(yì)幽悄(qio)争讼(sòng)裴公(fi)斡旋(wò)静穆(mù)思慕(mù)熙熙然(x)褪色(tuì)怅惘(chàngwng)霍骠姚(piào)乡绅(shn)奢华(sh)官衔(__án)锵然(qing)羡慕(__ànmù)可悯(mn)松柏(bi)皎洁(jio)点缀(zhuì)稽查(j)星阑(lán)油坊(fáng)褪色(tuì)鹦鹉(yngw)溺炕(nì)焚身(fén)翠羽流苏岁梢寒夜张灯结彩人情世故咕咕噜噜熙熙然暖融融词语解释见书注:斡旋:调停,调解。
幽悄:幽深寂静。
三、课文内容解析:1、作者写了以下这些事:(1)挑着灯笼接祖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
(2)接过母亲递给的纱灯上下灯学;(3)乡俗还愿时,村口红灯高照;(4)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5)族姊远嫁,宅第红灯高挂;(6)在纱灯上描红;(7)想象宫灯的样子和宫灯下的景象。
(8)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2、本文是一篇散文,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神不散”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
吴伯箫《灯笼》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吴伯箫《灯笼》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241f422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38.png)
吴伯箫《灯笼》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吴伯箫《灯笼》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自秦淮河畔吹起的那一曲《灯笼》便成为了陪伴我们成长的一首经典。
这首曲子凭借其悠扬的旋律和动听的情感表达,成为了乐章世界中的一支佳作。
在中学音乐课上,这首曲目《灯笼》也成为了音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章。
那么,如何打造一堂优秀的《灯笼》音乐课呢?本文针对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灯笼》教学设计,提出以下建议。
一、明确教学目标音乐课堂的教学目标应该是让学生通过欣赏、演唱等多种方式,深入掌握曲目精髓,拓宽音乐文化视野,同时提高音乐素养。
对于《灯笼》这首曲子,我们的教学目标可以设定为让学生:1. 把握曲子的基本结构和歌唱模式,理解曲子中所蕴含的情感。
2. 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提升音乐素养。
3. 学习掌握乐曲演奏技巧,进行合理演奏。
4. 帮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品位。
二、合理安排教学步骤1. 了解曲子在开始教学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灯笼》这首曲子。
在学生集中精神的状态下,先播放曲子,让学生在听觉上感知曲子的基本结构、情感色彩等方面。
然后,针对曲子中的声部进行介绍,帮助学生理解各个声部的作用以及整个曲子的和谐性和互动性。
2. 学习歌唱技巧歌唱技巧是音乐课堂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学习歌唱技巧有利于让学生更好地唱出曲子中所表达的情感,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
在学习歌唱技巧时,我们可以逐一讲解歌唱技巧,然后组织学生一起练习。
3. 演奏技巧的掌握相对于歌唱技巧,乐器演奏技巧的掌握也是十分重要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讲解琴弓的运用、演奏技巧等相关内容,然后对乐器进行多次训练,让学生掌握演奏技巧。
4. 合唱演练合唱演练可以是教学过程中最精彩的一环。
在上述训练完成之后,我们需要对学生进行合唱演练。
在合唱演练时,我们可以从声部入手,逐一指导各个声部的合唱技巧、演唱表情等方面,让学生形成有机的整体。
初中《灯笼》教案设计
![初中《灯笼》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c603af7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0b.png)
初中《灯笼》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灯笼》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2)能够领会灯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3)提高学生对散文作品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和表达技巧。
(2)学会从文化角度去审视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灯笼》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2)领会灯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和表达技巧。
(2)从文化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展示各种各样的灯笼,引导学生关注灯笼的美丽和独特。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关于灯笼的记忆和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读课文:(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灯笼》,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情感。
(2)学生互相交流阅读心得,讨论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和表达技巧。
3. 讲解课文:(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重点讲解,分析课文中的难点。
(2)引导学生从文化角度审视课文,理解灯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4. 合作探讨:(1)分组让学生进行合作探讨,探讨灯笼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意义。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探讨成果。
5.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2)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灯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四、课后作业:1. 结合课文《灯笼》,写一篇关于灯笼的文化意义的短文。
2. 搜集有关灯笼的民间故事或传说,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五、板书设计:灯笼美丽传统文化象征意义祖国家乡热爱。
幼儿园中班教案《灯笼》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教案《灯笼》含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991c38a6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551ea14.png)
幼儿园中班教案《灯笼》含反思一、教学目标1.能够听懂并运用词汇“灯笼”、“红色”等。
2.能够通过制作手工灯笼,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能够了解传统文化节日元素,并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1.教学用灯笼素材。
2.彩色纸、剪刀、胶水等手工制作材料。
3.播放灯笼制作视频。
4.课堂背景音乐《庆祝节日》。
三、教学过程1.引入(5分钟)–通过播放灯笼制作视频引入本节目标。
2.教学内容(15分钟)–教师展示灯笼模型,介绍灯笼的形状和颜色。
–带领幼儿用彩色纸制作灯笼。
3.实践操作(20分钟)–让幼儿分组制作灯笼,教师提供指导和帮助。
4.展示交流(10分钟)–每个小组展示他们制作的灯笼,并分享制作感想。
5.总结反思(5分钟)–回顾今天的活动,提出反思问题:制作灯笼的过程有哪些困难?有什么收获?四、教学反思本节课在幼儿园中班的教学中,通过“灯笼”主题活动,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教学内容,引导幼儿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发现部分幼儿对制作过程缺乏耐心,容易因困难放弃。
教师在未来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幼儿的毅力和耐心,引导他们克服困难,享受制作过程中的乐趣。
另外,本节课应更充分地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幼儿在团队中相互学习、协作,提高制作灯笼的效率和质量。
通过今天的课程,让幼儿近距离接触传统文化元素,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培养了幼儿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在未来的教学中,将继续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这就是本节课的反思,希望对未来的教学有所启发和帮助。
以上为幼儿园中班教案《灯笼》含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灯笼
1.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散文优美的意境。
2.品味文章线索的贯穿,语言精当的作用,体会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3.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品味传统文化中寄寓的爱国之情。
一、导入新课
提到灯笼,我们或联想到春节张灯结彩的喜庆,或想起宫廷戏中穿梭在紫禁城的点点灯火。
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灯笼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是生活和情感的纽带,记录着亲情,抒写着繁华,以及对往昔岁月的怀念……让我们走进吴伯箫散文名篇《灯笼》,感受一下那个特殊时期的作者情怀。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了解传统“灯笼”文化
1.作者简介。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
于1938年4月投奔革命圣地延安,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曾担任边区政府教育厅中等教育科科长。
解放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兼总编辑。
2.灯笼文化。
大红灯笼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至今仍在中华大地流传着。
在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如今,红灯笼更是风行全国,制作更加精美。
在中国人眼中,红灯笼象征着阖家团圆、事业兴旺、红红火火,象征着幸福、光明、活力、圆满与富贵,所以人人都喜欢。
每逢重大节日、良辰喜庆之时,全国许多城镇的街道、商店、公园,甚至一些大型建筑物和私家宅院的门口,都会挂起圆圆的大红灯笼。
到了夜晚,一盏盏灯笼点亮,红光四射,显得隆重热烈、喜气洋洋。
1.请同学们自己默读课文,并思考文章为什么以《灯笼》为题。
明确:“灯笼”是文本的线索,作者正是通过描写有关灯笼的事情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2.找到文本围绕“灯笼”记叙事情的段落,并说说围绕“灯笼”具体写了哪些事。
明确:第③段,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第⑤段,母亲接过纱灯,递给消夜食品;第⑥段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第⑦段元宵节看灯;第⑧段,进士第的官衔灯高照朱门;第⑨段,纱灯上描红;第⑩段,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帝;第段,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3.由上述分析可知,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诸此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请你做简要说明。
明确:有文化上的: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那份雅致;对宫灯的想象,
体验的是深长的历史况味。
有情感上的:挑着灯笼,迎回祖父,长幼情笃;接过纱灯,上下灯学,母子情深;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绽放着飞扬的青春;族姊远嫁,进士第的官衔灯映照着褪色的朱门,是对岁月沧桑的感慨;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是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
目标导学三:结合材料背景,深度解读爱国情感
探究: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来表达灯笼对自己乃至民族的意义,但第⑩段却跳出回忆,而去写了想象虚构的事情,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意义?“唉,壮……”作者为何发出这样的感慨,文本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义是什么?请结合材料链接作简要分析。
材料链接: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在精心安排下,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九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
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解一腔积郁。
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
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
《灯笼》正是这个时期回忆主题的文章。
明确:结尾虚写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是为后面的直抒胸臆做铺垫:“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
应该数火把,
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几句皆借灯笼表达自己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此时的情感早已不再沉浸于回忆,而超脱出来,表达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表现出自己要同时代共呼吸的担当精神。
目标导学四:赏析文本,体会文本写作特色
特色一: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在回忆的诸事中寄寓情感,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征,而能达到寓情自然的目的,还在于作者擅长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综合运用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明确:以第③段和第段为例,第③段写“我”去接祖父和祖父讲故事是记叙,“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是抒情。
第段“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是抒情,其他的句子主要是描写。
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既创设了感人的意境,又抒发了强烈的情感。
特色二:结构严谨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分析开头两段和结尾一段的作用。
明确:开头两段由小孩子喜欢火,三家村的往事,既写出人们对光明的渴望,又自然引出下文对有关灯笼往事的回忆;结尾一段又由灯笼联想到“燎原的一把烈火”,再用一“壮”字,再次升华中心,赞颂蓬勃发展的中国革命。
可见,文本前两段与结尾联想的两段紧密联系,中间诸段落俱为回忆,不可不谓作者之为文独具匠心,巧设结构。
小结:《灯笼》这篇散文,回忆了作者与灯笼有关的往事,寄寓着丰富的情感。
文章以小见大,融记叙、抒情、描写于一体;语言自然朴
素、清新练达,既朴实平易又生动传神,娓娓而谈,侃侃而论,有着无穷的艺术魅力,是我们学写散文的典范。
三、板书设计
灯笼首尾呼应
,寄寓淳朴情感F
抒发爱国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