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侵害隐私若干法律问题的探析
个人隐私保护的法律制度研究
个人隐私保护的法律制度研究一、引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个人隐私日益面临着威胁。
同时,公共管理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提出了对部分私人信息的需求。
为了平衡个人隐私和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制度来保护个人隐私权利。
本文将从法律层面对个人隐私所面临的问题和法律制度做一个深入研究。
二、个人隐私受到的威胁1、侵犯个人隐私的方法侵犯个人隐私的方法有很多种,例如在互联网上泄露个人信息、监控电话和电子邮件、跟踪人们的位置信息等。
通过这些手段,个人隐私面临着被非法获取或窃取的风险。
2、隐私泄露的后果如果个人隐私被泄露,可能导致身心健康的问题、财务损失和社交问题。
泄露的个人信息可以被用来进行身份盗窃,进而导致用户的银行赔偿。
泄露的个人信息也可能被用来攻击一个人的声誉,从而影响他的职业生涯和社会生活。
三、个人隐私保护法律制度1、个人隐私权的法律地位个人隐私权在我国法律中的地位比较特殊,它的法律属性既属于常规人权又属于信息安全领域。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了公民的隐私权、通信自由、个人信息保护等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也规定了公民的隐私权的保护。
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也明确规定了个人隐私的保护。
2、个人隐私的法律范围我国的个人隐私的法律范围很广,包括了个人的姓名、照片、电话号码、银行账户、个人日志、交友环节等,这些都是私人信息。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非法获取、非法使用、非法传输或者销售个人隐私。
在特定的情况下,政府机关和法律监管部门可以通过法律允许的方法来取得一定的私人信息。
3、相关法律的具体规定我国的个人隐私保护法律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规定:(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享有隐私权。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公民的隐私权得到法律保护。
(3)《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安全法》:规定了互联网企业以及政府部门等使用个人信息的要求及规范。
(4)《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明确规定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措施。
法学解读下的网络侵犯个人隐私法问题
法学解读下的网络侵犯个人隐私法问题网络侵犯个人隐私法问题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法律课题。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网络空间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与此同时,隐私泄露、个人信息被滥用等问题也日益凸显。
在法学领域,如何解读和应对网络侵犯个人隐私的法律问题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网络侵犯个人隐私的概念。
个人隐私是个体享有的一种权利,是个体在不受外界侵扰和干涉的自由状态。
它包括了个人身份、住址、姓名、性别、年龄、收入、联系方式以及其他个体不愿被他人知悉的信息。
而网络侵犯个人隐私则是指在网络空间中,他人通过非法手段获取、使用、传播或滥用个人隐私信息的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个人的权利,也对社会秩序和个体自由造成了威胁。
为了保护个人隐私权,许多国家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
例如,欧洲联盟通过了《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明确了个人数据保护的要求和责任。
而在中国,网络侵权刑事责任的追究、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颁布,也为解决网络侵犯个人隐私问题提供了依据。
然而,尽管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存在,网络侵犯个人隐私的问题仍然存在。
这主要是因为网络空间的边界模糊,跨国追溯困难,加上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使得侵犯个人隐私的方式日趋复杂多样。
例如,黑客攻击、网络钓鱼、信息泄漏等手段,使得很多人面临着隐私泄露和信息滥用的风险。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制度,加强执法力度。
首先,法律应该更加明确地规定个人隐私保护的范围和界限,使其不受到未经授权的侵犯。
同时,加大对侵犯个人隐私犯罪的打击力度,对侵犯者进行严厉的处罚,以起到威慑效果。
此外,还需要建立起完善的个人信息保护机制,包括个人信息的采集、使用和处理等各个环节,建立起一套系统化的规范和标准。
对于个人来说,也需要提高自身的网络安全意识,避免自己的隐私泄露。
避免点击可疑链接、设置强密码、定期更新软件等都是平时可以进行的一些具体行动。
另外,对于个人信息的披露要谨慎选择,避免将自己的隐私信息随意上传至网络。
个人隐私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
个人隐私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个人信息的保护成为了社会各方关注的焦点。
身份证号码、银行账户、联系方式等个人信息往往被不法分子非法获取,导致人身财产安全受到威胁。
现在,保障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成为了国家法律的重要部分。
本文将对个人隐私保护的法律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个人隐私保护的概念和意义个人隐私是指个人日常生活中与他人的交往关系,个人身、心、思、行、享受以及个人生活内容等的保密性。
个人隐私保护常常被认为是现代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一个人的个人隐私被泄露,往往会给个人带来许多不良后果。
比如,个人照片或视频被不法分子盗取后,可能被用于淫秽、勒索、威胁等非法行为。
因此,保障个人隐私是保护公民人权的重要保障,也是平等、自由、安全的基石之一。
二、个人隐私保护的法律基础个人隐私保护的法律基础主要包括《宪法》、《刑法》、《民法典》、《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条文。
《宪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国家保护公民的个人权利和合法的财产权益,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这一条文为保障个人隐私权提供了法律基础。
《刑法》第二百七十三条规定:“违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这一条文明确了对非法获取和利用个人信息的处罚措施,提醒黑客或非法分子不要触犯法律。
《民法典》第一千二百六十六条规定:“个人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这一条文赋予了公民保护个人隐私的权利,禁止不法分子非法获取和利用个人信息。
《网络安全法》是我国针对网络安全与信息安全展开的首部法律文件。
该法律的颁布为保护公民的数字化生活提供了保障。
《网络安全法》明确规定了网络运营者和个人的保护义务,加强了网络安全监管和保障措施,阻止不法分子从网络渠道获取和利用个人信息。
三、个人隐私保护的措施和建议为了避免个人隐私泄露,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和建议。
法律案例分析隐私问题(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个人信息和隐私保护问题日益凸显。
隐私权作为一项基本的人权,受到我国法律的高度重视。
本文将以一起涉及隐私问题的法律案例为切入点,分析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并提出相应的法律建议。
二、案例背景2019年,某知名电商平台员工小李(化名)因涉嫌泄露客户隐私被公司解雇。
小李原为公司客服部门员工,在工作中获取了大量客户个人信息。
在离职后,小李利用掌握的客户信息进行非法获利,导致部分客户遭受经济损失。
案件曝光后,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三、案例分析1. 隐私权的法律保护隐私权是指个人享有的对自己个人信息、个人生活和个人秘密的自主决定权和保护权。
我国《宪法》第三十九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
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此外,《民法典》中明确规定,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出售或提供他人个人信息。
2. 案例中隐私权的侵犯本案中,小李作为公司员工,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获取了大量客户个人信息。
在离职后,小李利用这些信息进行非法获利,侵犯了客户的隐私权。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非法收集客户个人信息。
小李在任职期间,未经过客户同意,擅自收集、记录和存储客户个人信息,违反了《民法典》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
(2)非法使用客户个人信息。
小李在离职后,未经客户同意,将客户个人信息用于非法获利,侵犯了客户的隐私权。
(3)非法出售客户个人信息。
小李将客户个人信息出售给他人,导致客户隐私泄露,侵犯了客户的隐私权。
3. 案例的法律后果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小李的行为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根据《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的规定,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如何保护个人隐私权法律角度的分析
如何保护个人隐私权法律角度的分析如何保护个人隐私权——法律角度的分析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与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相遇。
个人隐私权的保护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需要法律角度的分析和解决。
本文将从法律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有效保护个人隐私权。
1. 隐私权的定义和重要性个人隐私权是指个人在信息时代中对于其个人信息的自主控制权,是个人生活和尊严的基本保障。
个人隐私权的保护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个人自由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国际上的个人隐私保护在国际层面,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制定了一系列保护个人隐私权的法律和准则。
例如,联合国《人权宣言》第12条明确保护个人隐私权,欧洲人权公约、美国隐私法等也对个人隐私的法律保护作出了规定。
3. 国内个人隐私保护的法律框架在我国,个人隐私保护的法律框架主要包括宪法、民法、刑法等法律法规。
其中,我国于201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更是明确规定了个人隐私的保护措施和责任。
4. 个人信息的合法获取和使用个人信息的合法获取和使用是保护个人隐私权的基础。
在我国,个人信息的获取和使用必须符合合法、正当、必要和理由明确的原则。
任何单位和个人在收集、存储和使用个人信息时都必须经过相关法律法规的授权和同意。
5. 个人隐私泄露的法律责任个人隐私泄露可能对个人权益造成重大损害,对此,我国法律对于个人隐私泄露的行为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和惩罚。
泄露个人隐私的单位和个人将承担相应的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
6. 加强个人隐私权保护的措施为了加强个人隐私权的保护,我国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建立健全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标准,明确相关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其次,加强对个人信息的监管和管理,强化个人信息安全防护。
同时,提高个人信息保护的意识,加强公众对于个人隐私权的重视和保护。
7. 发展国际合作,共同推进个人隐私保护个人隐私保护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通过国际合作加以解决。
大数据时代下个人隐私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
大数据时代下个人隐私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个人隐私保护是在大数据时代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随着互联网和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产生了大量的数据,如个人信息、消费记录、社交媒体活动、位置信息等。
这些数据被收集、存储、分析和共享,给个人隐私权带来了新的挑战。
本文将从法律角度探讨在大数据时代下个人隐私保护所面临的法律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在大数据时代,个人隐私权受到了许多因素的威胁。
首先,个人数据的收集和存储方式变得更加便捷和廉价。
互联网、社交媒体以及各种应用程序收集了大量的个人数据,如姓名、生日、联系方式等。
这些个人数据可能被未经允许的第三方获取和使用,损害个人隐私权。
其次,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的发展使得个人数据的利用变得更加深入和广泛。
大数据分析可通过对个人数据的处理,揭示个人的消费习惯、兴趣爱好、健康状况等敏感信息,进而用于商业推广、金融服务、个性化广告等目的。
然而,这些分析活动可能侵犯个人的隐私权和个人身份的保密。
为了解决大数据时代下个人隐私保护的法律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法律法规需要加强个人数据的保护。
政府应该制定相关的法律和政策,明确规定个人数据的收集、使用、共享和销毁的规则,加强对数据处理机构的监管力度。
同时,个人数据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应该得到明确保护,个人可以选择是否提供个人数据,以及选择如何使用和共享个人数据。
其次,应加强数据处理机构的责任和义务。
数据处理机构应采取有效的技术和管理措施,确保个人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同时,数据处理机构还应向个人提供透明的隐私政策,告知个人数据的类型、用途和共享情况,让个人有权知情和选择。
此外,个人隐私保护还需要加强跨境数据流动的合作与治理。
在大数据时代,个人数据的流动已经超越国界,成为全球化的问题。
因此,国际社会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制定跨境数据流动的规则和原则。
在处理跨境数据流动问题时,需要平衡个人隐私保护和商业、科研等利益之间的关系。
常见法律案例及解析:隐私问题
常见法律案例及解析:隐私问题案例一:张某被他人非法拍摄事实经过:张某是一名年轻的女演员,她近期发现自己的裸照在互联网上流传。
经过调查,发现这些照片是在她租住的公寓里被偷拍得到的,然后通过网络公开发布。
律师解读:根据我国《侵权责任法》第二条和第三条,任何未经许可,非法侵入他人住所并拍摄他人隐私的行为都是侵权行为。
在该案例中,张某的裸照被他人非法拍摄并公开发布,严重侵犯了她的隐私权。
建议:1.张某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要求对非法拍摄者进行追责和惩罚。
2.张某可以委托律师提起民事诉讼,要求侵权者删除照片并赔偿精神损失和经济损失。
案例二:李某个人信息被泄露事实经过:李某注册了一个手机App,填写了个人身份信息。
然而,不久后李某发现自己的个人信息被泄露到了外部,甚至被用来发送垃圾短信和进行诈骗。
律师解读:根据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未经本人同意,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收集、使用和传输个人信息。
在该案例中,手机App的运营方泄露了李某的个人信息,严重侵犯了李某的个人隐私权。
建议:1.李某可以向有关部门或组织投诉,要求对泄露个人信息的行为进行调查和追责。
2.李某可以委托律师向运营方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精神损失和经济损失,并要求对其个人信息加强保护措施。
案例三:王某手机被他人窃听事实经过:王某是一名企业高管,他发现自己在与他人通话时,对方经常能够引用他私下讨论过的一些机密信息,怀疑自己的手机被他人窃听。
律师解读: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85条,非法窃听、非法查扣他人通信工具等行为都是违法行为,并且属于侵犯他人隐私权的一种。
在该案例中,王某的手机被他人窃听,严重侵犯了他的隐私权。
建议:1.王某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要求对窃听者进行调查和追责。
2.王某可以委托律师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精神损失和经济损失,并要求禁止窃听行为并加强个人通信安全。
案例四:刘某被家人私自安装监控摄像头事实经过:刘某是一名年轻的职场女性,她发现自己的家中出现了一些摄像头,而这些摄像头是由家人私自安装的。
对侵害隐私若干法律问题的探析
对侵害隐私若干法律问题的探析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由于公民自我保护意识淡薄、相关立法不完善等原因,侵犯公民隐私权的事件越来越多,如泄露手机号码、个人资料、私生活等,给平静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干扰。
公民为了维持正常的生活和精神安宁,往往希望保护自己私生活中的秘密,因此,对隐私权的保护凸显其重要性。
本文就我国隐私权保护的历史、现状、存在的缺陷以及如何完善进行简要论述。
本文就下面的内容进行阐述:第一部分主要叙述隐私保护的历史发展;第二部分对隐私权的概念、法益目标、主客体、权利内容、权利性质、侵权形态、责任承担等基本理论问题作了较广泛地探讨;第三部分讲述我国对隐私权的立法保护现状;第四部分针对当前引起社会关注的诸多涉及隐私权的权利冲突纠纷,尝试对处理这类纠纷确立若干司法衡平规则;第五部分提出我国隐私权立法保护的缺陷;第六部分列出完善对隐私权的立法保护的方法。
关键字隐私权、立法、司法、法律问题、完善立法保护。
目录摘要┄┄┄┄┄┄┄┄┄┄┄┄┄┄┄┄┄┄┄┄┄┄┄┄┄┄┄┄┄┄┄┄Ⅰ1、绪论┄┄┄┄┄┄┄┄┄┄┄┄┄┄┄┄┄┄┄┄┄┄┄┄┄┄┄┄┄┄┄12、第一部分:隐私保护的历史发展┄┄┄┄┄┄┄┄┄┄┄┄┄┄┄┄┄┄┄┄23、第二部分:隐私权的简介┄┄┄┄┄┄┄┄┄┄┄┄┄┄┄┄┄┄┄┄┄┄┄3 3.1 隐私权的概念┄┄┄┄┄┄┄┄┄┄┄┄┄┄┄┄┄┄┄┄┄┄┄┄┄┄3 3.2 侵犯隐私权的表现┄┄┄┄┄┄┄┄┄┄┄┄┄┄┄┄┄┄┄┄┄┄┄┄4 3.3 隐私权的内容┄┄┄┄┄┄┄┄┄┄┄┄┄┄┄┄┄┄┄┄┄┄┄┄┄┄43.4 隐私权的特点┄┄┄┄┄┄┄┄┄┄┄┄┄┄┄┄┄┄┄┄┄┄┄┄┄┄54、第三部分:我国对隐私权的立法保护现状┄┄┄┄┄┄┄┄┄┄┄┄┄┄┄┄6 4.1 隐私权的民事责任┄┄┄┄┄┄┄┄┄┄┄┄┄┄┄┄┄┄┄┄┄┄┄┄6 4.2 我国隐私权立法保护的缺陷┄┄┄┄┄┄┄┄┄┄┄┄┄┄┄┄┄┄┄┄74.3 对隐私权受到侵害的法律救济的弊端┄┄┄┄┄┄┄┄┄┄┄┄┄┄┄┄85、第四部分:完善对隐私权的立法保护的方法┄┄┄┄┄┄┄┄┄┄┄┄┄┄┄85.1 隐私权的法律救济办法┄┄┄┄┄┄┄┄┄┄┄┄┄┄┄┄┄┄┄┄┄┄8 5.2 完善对隐私权的立法保护┄┄┄┄┄┄┄┄┄┄┄┄┄┄┄┄┄┄┄┄┄71、绪论:隐私权是随着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公民的个人独立自由、人格尊严日益受到重视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独立的人格权。
保护个人隐私的法律法规解读
保护个人隐私的法律法规解读个人隐私是每个人都应当享有的基本权益,而保护个人隐私的法律法规则为个人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和保护。
本文将对保护个人隐私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解读。
一、宪法的保障中国宪法是我国最高法律法规,保障了个人的隐私权。
根据宪法第38条以及第40条的规定,个人有权享有隐私,并且法律保护隐私的不侵犯。
二、刑法中的隐私保护刑法是保护个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重要法律法规之一,在其中也有相关的条款保护个人隐私。
1. 刑法第253条规定了非法侵入他人住宅、非法侵入他人使用住所权益的行为属于犯罪行为。
这一条款保障了每个人的住所安全和私密性。
2. 刑法第245条规定了侵犯个人信息的行为。
未经允许获取、出售、提供个人隐私信息,或者非法获取、泄露、篡改个人电脑信息等行为都属于犯罪。
这一条款保护了个人的信息安全和隐私。
三、网络信息安全法对个人隐私的保护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为了保护个人隐私和网络信息安全,我国于201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1. 网络信息安全法第41条规定了网络运营者应当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
网络运营者必须经过用户同意或者法律规定,才能采集、使用或者提供用户的个人信息。
这一条款规定了网络运营者必须尊重用户的隐私,并且对于个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有一系列的限制和要求。
2. 网络信息安全法第43条规定了个人信息的保护措施。
网络运营者在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时,应当采取安全保护措施,防止个人信息的泄露、丢失或者被盗用。
这一条款要求网络运营者对个人信息进行严格的保护和管理,确保用户的隐私安全。
四、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除了网络信息安全法外,我国还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
该法于2021年11月1日正式实施,专门针对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保护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
1. 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了对于个人信息的采集、使用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也要经过明确的目的范围限制和用户的同意。
探析我国隐私权的法律保护问题
探析我国隐私权的法律保护问题摘要:随着社会文明、技术手段、传播媒介的进一步现代化,人们对内心世界的安宁和独处环境、私人空间的保留要求将更加强烈。
隐私权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项法律权利。
我国法律虽然多处涉及到隐私权的问题,但在私法领域中的成文法律中,没有一部法律有明确的隐私权保护内容,仅仅在司法实践中,遇到隐私权问题时,司法解释予以规定,以名誉权的名义来保护隐私权。
因而我国隐私权保护立法显现其不足,尚未形成完整制度,隐私权被侵害相当突出。
加强和完善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隐私;隐私权;法律保护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对于生活中一些纯属于自己而与公共利益不相关的事情则不希望别人知晓或干涉,后者就是我们常说的私生活或隐私。
居所、财产状况、婚姻状况、书信、日记等等都可能成为个人的隐私。
人类关于隐私的意识和观念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越来越多的高科技尤其是信息网络技术日渐进入人们的生活,它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方便的同时,也使人们原本安宁、自由、不受侵扰的生活受到影响,人们的隐私受到了威胁。
比如很多场所设置的摄像头、监控设备、网络图片传播、个人手机中储存的隐私照片被公布到互联网上等。
那什么是法律保护的隐私权呢?一、确定一般意义上的隐私权多数学者认为,构成隐私有两个要件,一为“隐”,即秘密而不愿为他人知;二为“私”,即纯粹为私人的,非公众、非群众的。
因而在界定隐私权时应注意隐私权的以下特点。
1、隐私权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我国台湾学者把隐私权称作秘密权,后来明文规定为隐私权,含义是私生活上或工作上所不欲人知晓之事实,有不被他人得知的权利。
按照大陆通说及隐私权概念初创时的理论,隐私权是公民个人的私的权利,并不包括法人,尤其是企业法人。
实际上,企业法人的“隐私”就是商业秘密,商业秘密保护的是企业的经济利益,而隐私权保护的是公民的人格利益。
将商业秘密认为定为隐私,则企业易于借隐私权的理由掩盖其产品质量低劣服务水平低下等情况,不利于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个人隐私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个人隐私保护问题日益凸显。
近年来,我国法律法规对个人隐私保护的规定越来越严格,但侵犯个人隐私的现象依然层出不穷。
本案例以一起典型的个人隐私侵权案件为例,分析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探讨个人隐私保护的重要性。
二、案情简介2019年5月,某市居民张某在一家知名购物网站购买了一件商品。
在收到商品后,张某发现购物网站未经其同意,将他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电话、地址等)泄露给了第三方商家。
张某在多次与购物网站沟通无果后,将网站诉至法院,要求网站承担侵权责任,并赔偿其精神损失费。
三、法律分析(一)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在本案中,购物网站未经张某同意,将其个人信息泄露给第三方商家,属于侵犯张某隐私权的行为。
(二)侵权责任的承担1. 购物网站的侵权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在本案中,购物网站泄露张某个人信息的行为存在过错,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2. 精神损害赔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三条规定:“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在本案中,张某的个人信息被泄露,对其造成了严重的精神损害,因此有权要求购物网站支付精神损害赔偿。
(三)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三条: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四、案例分析(一)个人隐私权的保护个人隐私权是公民依法享有的个人信息不受他人非法侵犯的权利。
法律规定的侵犯他人隐私(3篇)
第1篇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个人隐私保护问题日益凸显。
隐私权作为一项基本的人权,受到法律的高度重视。
我国《宪法》、《民法典》、《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都对隐私权进行了规定,明确禁止侵犯他人隐私的行为。
本文将从法律角度分析侵犯他人隐私的行为,探讨其法律后果。
一、隐私权的概念与法律地位1. 隐私权的概念隐私权是指个人享有的对自己的个人信息、私人生活、私人领域等不向外界公开的权利。
隐私权包括个人生活安宁权、个人信息自决权、个人信息保密权等。
2. 隐私权的法律地位在我国,隐私权属于人格权的一种,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
根据《民法典》第九百九十条的规定,公民的人格权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
二、侵犯他人隐私的行为类型1. 侵犯个人信息侵犯个人信息是指未经他人同意,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的行为。
例如,非法获取、出售、提供他人身份证号码、银行账户信息、通讯录等。
2. 侵犯个人生活安宁侵犯个人生活安宁是指未经他人同意,干扰、侵犯他人私人生活空间的行为。
例如,未经他人同意,擅自进入他人住宅、偷窥他人隐私等。
3. 侵犯私人领域侵犯私人领域是指未经他人同意,擅自侵入他人私人场所、设施的行为。
例如,非法进入他人住宅、酒店房间、办公室等。
4. 侵犯个人信息自主权侵犯个人信息自主权是指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处理他人个人信息的行为。
例如,擅自修改、删除、泄露他人个人信息等。
三、侵犯他人隐私的法律后果1. 行政责任根据《网络安全法》第六十三条的规定,网络运营者违反本法规定,侵害用户个人信息权益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可以责令暂停相关业务、停业整顿、关闭网站、吊销相关业务许可证或者吊销营业执照。
2. 民事责任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九条的规定,因他人侵犯隐私权,造成他人损害的,侵权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侵权行为对个人隐私保护的法律思考
侵权行为对个人隐私保护的法律思考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个人隐私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屡见不鲜,对此,侵权法在维护个人隐私权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就侵权行为对个人隐私保护的法律思考进行分析。
一、侵权行为的概念与特征侵权行为是指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其中包括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
侵权行为的特征主要有主体、客体、侵权行为和损害四个方面。
首先,侵权行为的主体可以是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
在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中,主体往往是侵权者,即主动侵害他人隐私权益的人。
其次,侵权行为的客体是他人的合法权益,包括人身权、财产权、名誉权等。
在个人隐私保护中,客体即为个人的隐私权益,例如个人的通信、居住、通行等。
再次,侵权行为是指主体通过某种行为侵害客体的合法权益。
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可以包括非法窃听、偷拍、网络侵入等手段,这些行为都对个人的隐私权造成了侵害。
最后,侵权行为必须给客体造成了损害。
在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中,损害可以是精神上的伤害、名誉上的损害、财产上的损失等。
二、侵权行为对个人隐私保护的法律规定为了保护个人隐私权益,我国法律对侵权行为进行了明确规定。
其中,民法总则、侵权责任法等是侵权行为对个人隐私保护的法律基础。
根据民法总则第一百条,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个人隐私权益是人格尊严的重要组成部分。
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违反了公民的人格尊严,因此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而侵权责任法第十条规定,侵权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给个人造成了损害,侵权者应当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
三、侵权行为对个人隐私保护的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侵权行为对个人隐私保护的法律思考,我们来分析一个实际案例。
某公司员工小明在公司的员工群里发布了一张同事小红的隐私照片,这一行为侵犯了小红的个人隐私权益。
小红因此遭受了精神上的伤害和名誉上的损害,甚至对其工作和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小明的行为构成了侵权行为。
论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论隐私权的法律保护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是现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不仅关系到每个个体的个人利益,更涉及到社会整体的利益。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人们的隐私权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威胁,因此加强对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就隐私权的法律保护进行探讨,一方面分析现行法律对隐私权的保护情况,另一方面对未来的法律发展进行一些思考。
一、现行法律对隐私权的保护情况就中国而言,对隐私权的保护主要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二十六条规定:“个人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等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不得侵犯。
”这一条款明确规定了对个人隐私的保护原则,并有力地保护了人们的隐私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利用窃、偷、勒索、编造事实、诽谤、敲诈等手段,侵害公民的名誉、财产、人身自由,或者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侵入、存储、篡改、删除或者增加他人信息,情节严重的,以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处罚。
”这一条款也对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侵犯他人隐私行为进行了明确的刑事处罚。
在国际上,隐私权的保护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欧洲理事会于2016年4月27日通过了《一般数据保护条例》,该条例于2018年5月25日正式生效。
该条例明确规定了个人数据的保护原则和权利,要求企业和组织在处理个人数据时必须遵守相关规定,同时对违规行为进行了严格的处罚。
这一条例的实施为欧洲地区的个人隐私权提供了更为强有力的保护,并且也对全球数据保护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隐私权的保护在我国以及国际上都得到了相应的法律支持和保障,这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有了更多的保障和支持。
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现行法律对隐私权的保护还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
比如在互联网时代,个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已经变得越来越频繁和普遍,一方面为了方便生活,另一方面也为了商业利益,这些行为可能会导致个人隐私权受到侵犯。
侵犯个人隐私案例分析与法律合规建议
侵犯个人隐私案例分析与法律合规建议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信息社会的发展,个人隐私保护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侵犯个人隐私的案例时有发生。
本文将就侵犯个人隐私案例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法律合规建议。
一、案例分析1. 李某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张朋友们聚会的照片,并标注了所有参与者的姓名。
这一行为泄露了参与者的个人信息,引发了一系列的纠纷。
针对该案例,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个人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照片并不一定构成侵犯隐私的行为。
然而,在这个案例中,标注了所有参与者的姓名导致了个人信息的泄露。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111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非法侵入他人个人信息系统。
2. 张某在互联网上散布了一份职场同事的私密聊天记录,导致同事的个人隐私被曝光。
针对该案例,侵犯个人隐私行为明显。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53条,侮辱、诽谤他人,故意泄露他人的个人隐私,都有可能构成侵犯个人隐私的犯罪行为。
二、法律合规建议1. 加强维权意识,保护个人隐私个人对自身隐私的保护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他人侵犯个人隐私的可能性。
因此,个人应加强维权意识,妥善保护自己的个人隐私。
不在公开场合泄露个人隐私信息,包括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家庭住址等敏感信息。
2. 强化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执行政府应不断加强对个人隐私保护的立法工作,并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加大对侵犯个人隐私行为的打击力度。
同时,对于已经发生的个人隐私侵犯案件,应加强法律的适用和执行,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
3. 加强网络安全技术和措施加强网络安全技术和措施,防止个人隐私信息被非法侵入和泄露。
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应加强数据安全管理,确保用户的个人信息不被滥用。
个人在使用互联网时应尽量避免使用不可信的网站和应用程序,注意保护自己的个人隐私信息。
4. 提高公众意识,加强教育宣传政府、媒体以及社会各界应加大对侵犯个人隐私问题的教育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个人隐私保护的意识。
法律案例分析隐私保护(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个人信息泄露事件频发,隐私保护问题日益凸显。
在我国,隐私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受到法律的高度重视。
本文将以一起典型的隐私保护案例为切入点,分析我国法律在隐私保护方面的规定及其适用。
二、案例简介甲,一名普通职员,在2019年5月向乙公司投递简历。
乙公司在收到甲的简历后,未经甲同意,将甲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电话、住址等)泄露给了丙公司。
丙公司利用甲的个人信息,向甲发送了大量垃圾短信和电话骚扰。
甲在多次向乙、丙公司沟通无果后,将两家公司诉至法院,要求两家公司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案件分析1. 案件焦点本案的焦点在于:乙、丙公司是否侵犯了甲的隐私权,以及两家公司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
2. 法律依据(1)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收集、处理、使用、泄露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2)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四十二条规定:“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公开收集、使用规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
”3. 案件分析(1)乙公司侵犯隐私权乙公司在未经甲同意的情况下,将甲的个人信息泄露给丙公司,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的规定,侵犯了甲的隐私权。
(2)丙公司侵犯隐私权丙公司利用甲的个人信息发送垃圾短信和电话骚扰,同样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的规定,侵犯了甲的隐私权。
(3)两家公司应承担的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规定,乙、丙公司应承担以下法律责任:1)停止侵害:乙、丙公司应立即停止侵犯甲的隐私权的行为。
2)赔偿损失:乙、丙公司应赔偿甲因隐私权被侵犯而遭受的精神损害赔偿和财产损失。
3)消除影响:乙、丙公司应在媒体上公开道歉,消除对甲名誉的影响。
四、案例分析总结本案充分体现了我国法律对隐私保护的重视。
从法律和伦理角度探讨隐私保护问题
从法律和伦理角度探讨隐私保护问题随着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我们的个人信息正在被越来越多地收集和利用。
给予我们的方便和便捷,然而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包括隐私保护问题。
作为一种人权,隐私保护问题牵涉到伦理和法律方面的许多复杂问题。
本文将从法律和伦理角度探讨隐私保护问题,以期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这个话题。
一、隐私保护的概念和意义隐私是指个人信息、身体、思想、信仰、家庭、通讯等领域不受外界干扰而处于独立自主的状态。
隐私保护指的便是在保证这种独立自主状态的前提下,保护个人信息的安全和保密性。
隐私保护的意义在于,首先它是一种基本的人权,所有人都应该享有这种权利。
其次,隐私保护可以防止个人信息泄露,保护个人信息的合法权益。
此外,隐私保护还可以促进公共利益和社会和谐,防止恶意利用个人信息带来的危害,保护人们的自由和尊严。
二、从法律角度探讨隐私保护问题在现代法律中,对隐私保护有相应的法律规定。
以我国为例,目前我国法律规定了三种保护隐私的方式:1、宪法规定我国宪法确定了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其中包括“不受非法侵犯的人身自由和尊严”、“不受非法侵犯的住宅”、“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不受侵犯”等保护个人隐私的规定。
2、刑法规定我国刑法对保护个人隐私做出了相关规定,规定了侵犯隐私属于刑法的侵权行为,侵犯隐私的行为可以追究刑事责任,其刑事处罚力度随着侵权行为的严重程度不同而不同。
3、民法规定民法对保护个人隐私做了详细的规定,法律规定“公民的人格权是不可侵犯的”,并给予公民对侵害人格权行为的互动保护。
三、从伦理角度探讨隐私保护问题隐私保护问题不仅是法律问题,也是伦理问题。
伦理学家认为,隐私保护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自我决定权自我决定权是指个体有权利自主决定自己的生活和健康,也就是说,个体有权利选择或拒绝某个选择。
隐私保护可以保护个人在医疗、婚姻、生育等方面的自主决定权,防止个体意愿被外界干扰。
2、私人领域权私人领域权是指个体在私人领域享有独立权利,包括家庭、个人生活、个人思想等领域,这些领域不被外界侵犯或干预。
个人隐私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
个人隐私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地涉及个人隐私保护的问题。
尤其是在信息时代,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日益增加,引发了许多法律问题。
本文将探讨个人隐私保护的法律问题,并分析相关的法律规定和案例。
首先,要理解个人隐私保护的法律问题,我们需要明确个人隐私的概念。
个人隐私是指个人在私人和家庭生活中享有的、不受外界干涉的权利。
这包括个人的姓名、地址、电话号码以及其他个人身份信息等。
个人隐私保护是指通过法律手段保护个人隐私的权利。
在现代社会,个人隐私保护主要受到宪法、民法和信息安全法等法律的保护。
宪法规定了公民的隐私权,明确保护公民的个人隐私不受侵犯。
民法规定了对他人的个人隐私进行侵权行为的责任,并给受害人以追究责任的权利。
信息安全法则规定了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和保护的原则和要求。
然而,个人隐私保护的法律问题仍然存在。
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在数字化时代,个人信息的采集和使用如何平衡个人隐私保护和社会利益。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权衡个人隐私权和公共安全、经济发展等利益之间的关系。
例如,在反恐怖主义和犯罪侦查方面,政府和执法机构可能需要获取一些个人信息来保护公众的安全。
但是,这种信息的使用必须受到法律的限制,避免滥用和侵犯个人隐私。
另一个法律问题涉及个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
许多互联网公司和社交媒体平台收集和使用用户的个人信息,以进行市场推广和广告定向等活动。
这引发了隐私泄露的风险和个人信息滥用的问题。
为了保护个人隐私,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实施了相关的法律和规定,要求个人信息收集方获取用户的同意,并严格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
此外,个人隐私保护还涉及到技术手段的问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个人信息安全面临着更多的风险,例如黑客攻击、数据泄露等。
因此,加强网络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的技术手段变得尤为重要。
法律可以通过要求企业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体系、加强数据加密等措施来确保个人信息的安全。
最后,要解决个人隐私保护的法律问题,需要加强法律意识和培养法律专业人才。
隐私权若干问题浅析
隐私权若干问题浅析隐私权若干问题浅析隐私权若干问题浅析隐私权若干问题浅析隐私权是随着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公民的个人独立自由、人格尊严日益受到重视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独立的人格权。
在世界各国人格权发展的过程中,隐私权与名誉权、肖像权等基本权利相比较,是出现较晚的一种权利,是现代文明的标志。
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交通、通讯传播手段的日益现代化,人口居住日趋城市化,人们普遍感到独立自由的空间越来越少,从而导致隐私权受到侵犯的现象越来越多。
本文试图从隐私权的概念、起源、发展以及对隐私权受到侵害后的司法救济等方面作一探讨,以期对司法实务工作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隐私权的起源和发展在讨论隐私权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隐私的概念。
所谓隐私,是指有关个人生活领域一切不愿为人所知的事情。
另外,还有一个比较容易混淆的“阴私”概念。
隐私不同于阴私,一般认为,阴私主要是指男女关系方面的秘密以及人体秘密。
隐私是当事人不愿他人知道、干涉、侵入的信息、事情或生活领域。
隐私应当包括阴私。
人类隐私的意识和观念,产生于人类固有的羞耻心。
远古时期人类即存在隐私观念,但那时的经济、思想、政治极端落后,隐私的范围仅限于人体和两性间的秘密,内容十分狭窄。
到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隐私的内涵又融入了居所、生活等秘密在内。
在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斗争中,依据资产阶级的人本主义思想,逐渐形成了资产阶级的隐私观,包含了个人私生活的基本秘密。
至现代社会,人权观念进一步发展,终于发展成为现代的隐私观念。
现代意义上的隐私观念,是研究如何对隐私权进行法律保护的基础。
隐私权的概念和理论,发端于美国。
1890年美国两位法学家路易斯。
布兰蒂斯和萨莫尔。
华伦在哈佛大学的《法学评论》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著名的论文《隐私权》,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隐私权的概念。
文章认为:“保护个人的著作以及其他智慧或情感的产物之原则,是隐私权”。
对侵害隐私权若干法律问题的探析
对侵害隐私权若干法律问题的探析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便利,然而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涉及隐私权的法律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侵害隐私若干法律问题的探析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由于公民自我保护意识淡薄、相关立法不完善等原因,侵犯公民隐私权的事件越来越多,如泄露手机号码、个人资料、私生活等,给平静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干扰。
公民为了维持正常的生活和精神安宁,往往希望保护自己私生活中的秘密,因此,对隐私权的保护凸显其重要性。
本文就我国隐私权保护的历史、现状、存在的缺陷以及如何完善进行简要论述。
本文就下面的内容进行阐述:第一部分主要叙述隐私保护的历史发展;第二部分对隐私权的概念、法益目标、主客体、权利内容、权利性质、侵权形态、责任承担等基本理论问题作了较广泛地探讨;第三部分讲述我国对隐私权的立法保护现状;第四部分针对当前引起社会关注的诸多涉及隐私权的权利冲突纠纷,尝试对处理这类纠纷确立若干司法衡平规则;第五部分提出我国隐私权立法保护的缺陷;第六部分列出完善对隐私权的立法保护的方法。
关键字隐私权、立法、司法、法律问题、完善立法保护。
目录摘要┄┄┄┄┄┄┄┄┄┄┄┄┄┄┄┄┄┄┄┄┄┄┄┄┄┄┄┄┄┄┄┄Ⅰ1、绪论┄┄┄┄┄┄┄┄┄┄┄┄┄┄┄┄┄┄┄┄┄┄┄┄┄┄┄┄┄┄┄12、第一部分:隐私保护的历史发展┄┄┄┄┄┄┄┄┄┄┄┄┄┄┄┄┄┄┄┄23、第二部分:隐私权的简介┄┄┄┄┄┄┄┄┄┄┄┄┄┄┄┄┄┄┄┄┄┄┄3 3.1 隐私权的概念┄┄┄┄┄┄┄┄┄┄┄┄┄┄┄┄┄┄┄┄┄┄┄┄┄┄3 3.2 侵犯隐私权的表现┄┄┄┄┄┄┄┄┄┄┄┄┄┄┄┄┄┄┄┄┄┄┄┄4 3.3 隐私权的内容┄┄┄┄┄┄┄┄┄┄┄┄┄┄┄┄┄┄┄┄┄┄┄┄┄┄43.4 隐私权的特点┄┄┄┄┄┄┄┄┄┄┄┄┄┄┄┄┄┄┄┄┄┄┄┄┄┄54、第三部分:我国对隐私权的立法保护现状┄┄┄┄┄┄┄┄┄┄┄┄┄┄┄┄6 4.1 隐私权的民事责任┄┄┄┄┄┄┄┄┄┄┄┄┄┄┄┄┄┄┄┄┄┄┄┄6 4.2 我国隐私权立法保护的缺陷┄┄┄┄┄┄┄┄┄┄┄┄┄┄┄┄┄┄┄┄74.3 对隐私权受到侵害的法律救济的弊端┄┄┄┄┄┄┄┄┄┄┄┄┄┄┄┄85、第四部分:完善对隐私权的立法保护的方法┄┄┄┄┄┄┄┄┄┄┄┄┄┄┄85.1 隐私权的法律救济办法┄┄┄┄┄┄┄┄┄┄┄┄┄┄┄┄┄┄┄┄┄┄8 5.2 完善对隐私权的立法保护┄┄┄┄┄┄┄┄┄┄┄┄┄┄┄┄┄┄┄┄┄71、绪论:隐私权是随着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公民的个人独立自由、人格尊严日益受到重视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独立的人格权。
在世界各国人格权发展的过程中,隐私权与名誉权、肖像权等基本权利相比较,是出现较晚的一种权利,是现代文明的标志。
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交通、通讯传播手段的日益现代化,人口居住日趋城市化,人们普遍感到独立自由的空间越来越少,从而导致隐私权受到侵犯的现象越来越多。
本文主要叙述隐私保护的历史发展,并对两大法系主要国家隐私权法律保护制度及隐私权与国际人权保护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比较,得出西方主要国家隐私权法律保护制度发展的特征,即在对隐私权性质的认识上表现为从一般意义的民事权利到宪法性的基本人权的深化;在隐私权保护的方式上分为直接保护和间接保护,并以直接保护为发展趋势;在隐私权保护模式的确立上,无论英美法系还是大陆法系,均判例先行并始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该部分进而阐述了我国隐私权法律保护状况,认为我国应适应世界潮流,尽快在立法上将隐私权确立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并予以司法的直接保护。
另外对隐私权的概念、法益目标、主客体、权利内容、权利性质、侵权形态、责任承担等基本理论问题作了较广泛地探讨,尤其针对一些尚存在争议的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隐私权的法益目标是隐私权赖以产生之基础和缘由,也是隐私权保护所要最终实现的目的,包括私生活的安宁和安全、人格尊严、社会评价三个方面。
隐私权的客体仅指私人信息,私人活动亦属于私人信息的一部分,私人空间则是私人信息的载体。
隐私权的主体仅为自然人,但死者的隐私利益需受保护,且死者隐私利益的保护与对死者名誉的保护存在差异,即死者隐私利益的保护范围要小于生者,不似死者名誉的保护范围与生者几乎具有同一性。
隐私权的内容(即构成隐私权的各项权能)包括隐私知悉权、隐私隐瞒权、隐私维护权和隐私支配利用权。
最后针对当前引起社会关注的诸多涉及隐私权的权利冲突纠纷,尝试对处理这类纠纷确立若干司法衡平规则。
笔者认为,权利冲突现象是一种“活”的法律现象,对权利冲突的协调较难在立法上给予预先的细致设定,主要依赖于司法的衡平,而司法衡平亦需有法律原则和精神的支撑,有一个相对确定的衡平规则来制约。
隐私权作为一个法律概念问世在世界范围内也不过100多年的事,其中诸多理论前沿问题在国外亦难成定论,许多发达国家尚未明确规定“隐私权”为一项独立人格权,我国至今的成文立法亦无此概念,但同时各类侵犯隐私权的案件以及隐私权和其他权利冲突的案件在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已层出不穷。
本文针对当前有关隐私权理论中争议的问题和实践中引起社会关注的热点案例,进行了一些分析探讨,以期对有关隐私权的理论探索、立法和司法工作提出一些思路。
2、第一部分:隐私保护的历史发展在讨论隐私权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隐私的概念。
所谓隐私,是指有关个人生活领域一切不愿为人所知的事情。
另外,还有一个比较容易混淆的“阴私”概念。
隐私不同于阴私,一般认为,阴私主要是指男女关系方面的秘密以及人体秘密。
隐私是当事人不愿他人知道、干涉、侵入的信息、事情或生活领域。
隐私应当包括阴私。
人类隐私的意识和观念,产生于人类固有的羞耻心。
远古时期人类即存在隐私观念,但那时的经济、思想、政治极端落后,隐私的范围仅限于人体和两性间的秘密,内容十分狭窄。
到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隐私的内涵又融入了居所、生活等秘密在内。
在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斗争中,依据资产阶级的人本主义思想,逐渐形成了资产阶级的隐私观,包含了个人私生活的基本秘密。
至现代社会,人权观念进一步发展,终于发展成为现代的隐私观念。
现代意义上的隐私观念,是研究如何对隐私权进行法律保护的基础。
隐私权的概念和理论,发端于美国。
1890年美国两位法学家路易斯。
布兰蒂斯和萨莫尔。
华伦在哈佛大学的《法学评论》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著名的论文《隐私权》,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隐私权的概念。
并且他们还认为这项权利是宪法规定的人所共享的自由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文明教养达到一定程度的人才会认识到它的价值,进而才能珍视它。
从此以后,关于隐私权的理论开始受到广泛的重视和承认。
隐私权的理论研究得到了蓬勃发展。
比布兰蒂斯稍晚一些的美国学者埃。
威斯汀将隐私权进一步概括为不受旁人干涉搅扰的权利。
从隐私权理论发展的概况看,一开始它很不完善,内容也不严谨。
经过上百年的发展,隐私权理论已经形成了完善的体系。
到今天,隐私权已经成为各国普遍接受的法律概。
在我国,关于隐私权的立法相对滞后,理论研究同国外相比也有很大差距。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第40条规定了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虽然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属隐私权的范畴,但并没有提出隐私权的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出台以前,关于隐私权的立法及理论学说还没有出现。
即使是《民法通则》,也没有直接提出隐私权的有关条文。
只是最高人民法院在制定《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时,根据保护公民隐私权的急迫需要,采纳学者主张,采用变通方法,对侵害他人隐私权,造成名誉权损害的,认定为侵害名誉权追究民事责任。
1993年8月7日公布《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其中第7条第3款明确规定:“对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隐私材料或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隐私,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由此可见,在民事立法及司法方面,是将隐私权纳入名誉权的范围进行类推保护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0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表现出了将隐私权规定为独立人格权的趋势。
3、第二部分:隐私权的简介3.1、隐私权的概念所谓隐私,又称私人生活秘密或私生活秘密,是指私人生活安宁不受他人非法干扰,私人信息保密不受他人非法搜集、刺探和公开等。
它是一种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当事人不愿他人知道或他人不便知道的信息,当事人不愿他人干涉或他人不便干涉的个人私事,以及当事人不愿他人侵入或他人不便侵入的个人领域。
隐私权的概念不是自古就有的,隐私是人类社会文明化、信息化的产物。
在物质资料极为贫乏的时代,隐私权在人们的头脑中是不存在的。
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发达,交际手段、传播媒介的现代化,人们对保留自己的内心世界的安宁和排斥外界纷繁复杂的需求就越强烈。
隐私权概念由美国学者于1890年正式提出,之后伴随着人权运动的发展,隐私权理论逐渐得到各国的重视,并建立起较完备的权利保护制度,隐私权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是人格权制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要产物,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隐私权是人格权,其作为具体人格权中的一种,与其他的人格权有着显著的区别。
首先,隐私权的主体是自然人,也就是说,只有自然人才享有隐私权。
王利明教授认为,“隐私权作为一个法律问题提出来,有两个方面的动因:一是大众传媒大量刊登涉及个人的桃色新闻和庸俗流言;二是公众尤其是受害者感受到侵犯个人隐私所带来的极大精神痛苦。
”这表明,隐私权从产生之日起就是保护自然人的,而不是保护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只有自然人才能享有生活,也才能有内心的感受。
其次,隐私权的客体具有真实性和秘密性。
公民的隐私总是和他作为民事主体的生活、行为联系在一起的,这些事实和经历都是客观存在的,具有真实性。
最后,隐私权的保护范围受公共利益、社会观念的限制。
法律所要保护的隐私权除了要取决于公民个人的内心认知之外,还要受到社会观念的影响,即隐私权的范围应以普遍的社会观念认可为限。
而社会观念又是由一国的社会道德水平、价值观念、文化素质、社会习俗、民族传统、民族心理及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共同影响的。
3.2、侵犯隐私权的表现随着网络、电视、电话、录音录像等现代科学技术的普及应用,社会生活中侵犯隐私权的事件也越来越多,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侵犯个人生活安宁权。
如非法窥视、骚扰自然人的私生活,非法对自然人的住宅监视、监听、摄影等。
其次、侵犯自然人对个人信息和生活情报的控制、保密权。
如非法调查、公布和使用个人信息(身高、体重、病史、生活经历、信仰、爱好、婚姻、财产状况以及社会关系等情况)。
再次、侵犯个人通信秘密。
这种状况也是最常见的,现代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通过非法介入他人通讯的方式来获取他人不愿公开的秘密的情形越来越多。
最后、侵犯个人对其隐私权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