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 第六章: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资料讲解
中国建筑史6
• 文殊殿是实例中尚存最早的悬山式屋顶木 构建筑
明代以后有硬山
五开间
• 前后当心间为双补间,其余为单补间 • 前后檐两次间补间为斜拱
三开间
• 山西平遥 北汉天会七年 (963)
福州 吴越钱弘俶十八年 (964)
宁波 宋 1013
• 五代、两宋、辽、金时期 木构殿堂分为九 开间、七开间、五开间和三开间,由于相 对比较容易保存,三开间的木构建筑的遗 存覆盖的时间和空间跨度是最大的。由于 气候的影响,大部分九开间和七开间木构 建筑的遗存分布在北方
重檐
• 晋祠圣母殿 宋崇宁二年(1102)
隆兴寺摩尼殿 宋皇佑四年(1052)
苏州 南宋
独乐寺观音阁
隆 兴 寺 转 轮 藏
• 在古代木构建筑中单层重檐殿堂,在等级 上要比单檐殿堂高。
• 佛塔类型: • 造型:楼阁式,密檐式,华塔 • 平面:方形,八角塔
中国建筑史
第六讲
五代、两宋、辽、金时期
• 隋唐时期 581-907 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鼎 盛时期
• 辽、宋、西夏三方对峙格局
• 西夏、金、南宋三足鼎立状态
• 五代十国时期 891-979
• 北宋 960-1127
辽 936-1125
• 西夏 1038-1227金 12世纪初-1234
• 1271年元帝国建立
之说。
中国古代建筑特征
三、中国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
1.穿斗式木构架
穿斗式木构架,成熟于汉,为我国南方诸省所普遍采用, 其做法为沿着房屋进深方向立柱,柱距较密,沿进深方向 各柱随层顶坡度升高,柱直接承受檩的重量;另用一组称 为“穿”的木枋穿过各柱,使之联结为一体,成为一道屋 架;各层架之间又用一种称为“斗”(逗)的木枋联系, 构成两坡屋顶骨架;檩上架椽
中国建筑史
院系:建筑工程学院城市规划系 讲授:秦泗刚 E-mail:Qinsigang_326126
参考书目
《中国古代建筑史》 刘敦桢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十年》 哈雄文 《中国建筑史》 梁思成 《图像中国建筑史》 梁思成 《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刘致平 《刘敦桢文集》《梁思成文集》 《苏州古典园林》 刘敦桢 《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 马炳坚 《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 侯幼彬
⒉近代建筑史:1840年─1949年
⒊现代建筑史:1949年─至今
4.中国建筑体系特征
中国建筑史体系特征:类型与文化相结合
城市、宫殿、住宅——吏官文化 陵墓、坛庙、塔、石窟、寺庙——宗教文化 园林——士大夫文化 民居——乡土文化
5.中国建筑相对封闭性
原因有三:
1) 地理结构:半封闭大陆大河地理特征 2) 经济结构:农业型经济 3) 社会结构:宗法制度、血缘纽带 4) 优点:独特风格,文化传统积淀深 5) 缺点:局限性大,缺乏交流(“纯金文化”)
中国古代建筑史
由于它的覆盖面广,各地的地理、 气候、生活习惯不同,又使之产生许 多变化,在平面组成、外观造型等方 面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繁盛景象。
木构架承重 建筑的优势
欧洲的一些学者模模糊糊地感觉到,远在 欧亚大陆另一端地这一浩瀚文明,至少也和 他们自己的文明一样错综复杂和丰富多彩。
目前,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要真正推动 整个世界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向前发展, 必需全面地基础于整个人类文明的丰富的长 期的实践经验以及所有伟大的成就上面。
实际上,对中国建筑的偏见不能都 怪罪西方人,东方人自己实在没有作过 足够的工作;
(1)取材方便: 取、材
(2)适应性强, 可亭、可厅、可居、
可藏
•
•
•
•
中
国 古
-----
无于建 所自筑 谓然之
绪 论
派物史
代
别理, 梁 。,产 思 非生
建
成 着于 意实
筑
创际 建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史
形要 式,
,受
更制
• 一、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的学 术历程,营造学社;
• 二、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基本 特征和若干基本概念。
一、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的学术历 程,营造学社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
青 衣
屋顶的种类
庑殿顶 这种顶式是清代所有殿顶中最高等级。庑殿顶又叫四阿顶,屋檐 向上微翘,四面坡略有凹形弧度,是“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又叫 五脊殿。这种殿顶构成的殿宇平面呈矩形,面宽大于进深,前后两坡 相交处是正脊,左右两坡有四条垂脊,分别交于正脊的一端。唐代以 前,正脊短小,四面坡深,明代以后正脊加长。重檐庑殿顶,是在庑 殿顶之下,又有短檐,四角各有一条短垂脊,共九脊。如故宫中的太 和殿、长陵譡恩殿即此种殿顶
衣
• 宋代建筑由于在末跨上置 生头木,所以屋面依纵轴 亦向两端翘起,它和因举 架而形成的横向曲线配合, 使屋面略成一双曲面。
青 衣
• (3)屋脊曲线。山东 长清孝堂山郭巨祠, 正脊已有生起,但屋 架上端任是平直的。
青 衣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脊 两端置生头木,正脊起翘比较 生动。
青 衣
屋角的处理
衣
屋顶的做法
• 屋面曲线包括建筑的檐口、屋 脊和屋面的曲线 • (1)檐口曲线的形成是由于檐柱 逐间生起的结果,为了使角部 升的更高, 除 使用由昂和其他角梁外,还在 檐檩下端垫以生头木。 • (2)屋面曲线,应包括纵向曲线 和横向曲线。屋面曲线的形成, 不但有利于雨水的宣泄,而且 为室内争取到较多的阳光,屋 面外形因此也变得更加柔和和 青 秀丽。
青 衣
屋 面
各 式 的 琉 璃 瓦 及
青 衣
中国建筑史教案
中外建筑史教案
主讲人:***
前言
为什么要学建筑史?了解中外建筑发展的基本情况,掌握各种不
同类型建筑风格的演变和特点。是其它设计的源泉,在以后的艺术设计实践中,运用所学习的建筑史的知识指导设计实践,尤其进行特定文化风格的设计。
怎样学习建筑史?掌握中外建筑形制、施工技术、材料运用等;通过课堂教学,掌握各类建筑类型的文化背景,提高史论知识;有条件的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加深对各种建筑的认识与理解。
参考书目: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梁思成:《中国建筑史》、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刘先觉译:《世界室内设计史》。
成绩评定办法:平时作业+出勤情况=平时成绩;平时成绩×30%+考试成绩×70%=综合评定成绩。
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教学要求
1了解中国建筑发展的基本情况
2理解中国建筑发展的背景与历史
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木架建筑的优势:
木架结构的缺陷,也限制了它的发展:
穿斗式木构架的特色:
抬梁式木构架的特色:
大式(斗拱)与小式(无斗拱);大木作(承重体系)、小木作(装修体系)。
屋顶
建筑群的组合:
建筑与环境,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善择吉址、因地制宜、整治环境、心理补偿
建筑类型:
▪居住建筑、政权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礼制建筑、宗教建筑、教育、文化娱乐建筑、商业与手工业建筑、园林与风景建筑、市政建筑、标志建筑、防御建筑
工官制度:
思考题:
▪名词解释:抬梁式屋架、穿斗式屋架。
▪简答:木结构的优缺点。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教学要求:
本章要重点理解各时代建筑的特点,及各类建筑在前代基础上的突破;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化发展和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史——古代木构建筑特征
平板枋2
(三)、 雀替(宋称绰幕枋)
是置于梁枋下于柱相交的短木,可 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在建筑的末端, 由于开间较窄,自两侧柱挑出的雀替常 连为一体,称为骑马雀替。
雀替
沈阳清故宫凤凰楼局部——骑马雀替
骑马雀替
四、斗拱
(一)斗拱的作用
在结构上向上承托出檐,并将重量向下传递到梁枋 与柱上;向内聚敛以承托藻井和天花;
元代以后的重要建筑大多用直柱。
梭柱
山西五台山唐佛光寺大殿剖透视图
柱径与柱高的比例
•变化过程:
•东汉崖墓中的石柱,直径于柱高之比在 1/2---1/5之间;
•唐代佛光寺大殿木柱为1/9;
•清代北方在1/10---1/11左右;
•南方民居,由于屋面荷载比较小,结构较 轻,一般在1/15左右。
斗拱向内承托藻井1
藻井
中国传统建筑中宫殿或厅堂天花板上的一种 独特装饰。一般做成向上隆起的井状,有方形、 多边形或圆形凹面,周围饰以各种花纹、雕刻和 彩绘。在传统的观念上藻井是一种具有神圣意义 的象徵。只能在宗教或帝皇的建筑中应用。所以 藻井多用在宫殿、寺庙中的宝座、佛坛上方最重 要部位。
斗拱向内承托藻井2
内外柱的高度差别
古代建筑内外柱的高度有等高的,也 有不等高的:
•如佛光寺大殿,内外柱等高,柱径也基本一致; •而宋代建筑的两种做法都有。
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
第一章:
1.我国木构建筑的机构体系:穿斗式、抬梁式。(北方:地区宫殿,庙宇等较大规模建筑南方:江西、湖南、四川等地区)
2.代表性的房屋遗址:①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由巢居发展而来的甘阑式建筑(西周时期)
②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的募股泥墙房屋
3.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六七千年)
4.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的文华先后:仰韶文化(母系氏族)、龙山文化(父系氏族6)
5.瓦的发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
6.建筑上的重要发展是瓦的普遍使用和作为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的出现。(春秋)
7.战国时期创造的大块空心砖,西汉时期创造了楔形的和有榫的砖。
8.汉代时期最突出的建筑类型:佛寺、佛塔、石窟。
9.我国现存最早的佛塔:河南登封嵩岳寺砖塔。(北魏时期)
10.我国自然山水式风景园林在秦汉时期开始兴起,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有重大的发展。
11.我国古代规模最大城市:大兴城。
12.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或空腹拱桥):河北赵县安济桥(隋朝,李春)
13.我国唯一的木塔: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辽代)
14.北京西四的妙应寺白塔:尼泊尔工匠阿尼哥(元朝,喇嘛塔)
15.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斟鄩(夏末都城),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
16.《清明上河图》宋代张择瑞
17.唐代建筑特点:①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②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③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
④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
⑤砖石建筑进一步发展(佛塔采用砖石构筑这增多,唐代砖石塔有阁楼
中国设计源流(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特征)
秦瓦当: 取材广泛、动物型居多,也有二分或四分画面的。
汉瓦当: 工艺上达到顶峰,四神、鸟兽昆虫、植物、云纹、吉祥文字。
六朝瓦当: 当面较小,卷云纹。
唐瓦当: 莲花纹成为绝对主流。
宋-清瓦当: 兽面瓦当。
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以其独特的设计体系,在世界建筑设 计史上独树一帜。
这一体系不仅在我国各民族、各地区广泛流传应用, 历史上还影响到朝鲜半岛、日本以及东南亚的一些国家,是 世界古代建筑中延续时间最久的体系,也是传布范围最广的 体系之一。
在建筑的控室内空间组织上,可在柱与柱之间 砌墙、装门墙,一般四个柱子构成一间,一栋房子 由几个间组成。也可以用各种形式的罩、屏风、桶 扇等轻便隔断物,可以移动,装拆方便,非常灵活。
二、外观设计上:
中国古典建筑的外观特征极为明显,都由屋顶、 屋身、台基三部分组成,史称“三段式”。
屋顶的特征最明显,有多种类型。设计师充分运用木构 的特点,创造了屋顶举折和屋面起翘、出翘,形成了鸟翼伸 展般的檐角和屋顶各部分柔和优美的曲线。
住宅的色彩设计,多用青灰色的砖墙瓦顶,或粉墙瓦檐、 木柱,梁枋门窗等多用黑色、褐色或者木面本色,形成素雅 的格调。
装饰主要集中在梁枋、斗拱和檀掾部分,综合运用了各 种工艺以及雕刻、绘画、书法等艺术加工手法。所谓“雕梁画 栋”就是形容这一装饰特色。
太庙
宏村
七、瓦当设计
中国建筑史1
斗拱在宋代也称“辅作”,因为是层层相叠铺设而成; 在清代称“斗科”或“斗拱”;在江南则称“牌科”。 檐下斗拱因其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有差异:在柱 头上的斗拱称为柱头辅作(清称柱头科),是承托屋檐重 量的主体;在两柱之间置于额枋(宋称阑额)上的斗拱, 称为补间辅作(清称平身科),起辅助支撑作用;在角柱 上的斗拱称为转角辅作(清称“角科”),起承托角梁及 屋角的作用,也是主要结构部件。室内斗拱通常只支撑天 花板的重量或作为梁头节点的联系构件,其结构作用显然 不及檐下斗拱明显。 斗拱的主要构件是:拱、斗、昂。向外悬挑的华拱是 短悬臂梁,是斗拱的主干部件;“斗”是拱与昂的支坐垫 块;“昂;’是斜的悬臂梁,和华拱的作用相同。还有一 些和上述拱昂横向相交的拱和斗只起联系作用而不起承重 作用(或承重作用比较小)。
(三)有较强的抗震性能 (四)施工速度快 (五)便于装修、搬迁
+ 二、木构架的特色
我国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与抬梁式两种。 除此以外还有不少变体和局部利用斜杆组成三角形稳定构 架的做法。 穿斗式(或称“串逗”式)木构架的特点是:用穿枋 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 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由此形 成了一个整体框架。这种木构架广泛用于江西、湖南、四 川等南方地区。
+
当建筑物非常高大而屋檐伸出相应加大时,斗拱挑出距离也 必须增加,其方法是增加拱和昂的叠加层数(即出跳数),每增 加一层华拱或昂,斗拱即多出一跳,最多可加至出五跳。如果是 重檐建筑,一般是上檐斗拱比下檐斗拱多一跳,以增加出檐深度。 利用斜杆组成三角形稳定构架的实例主要见之于唐宋殿宇的 脊部用作叉手;阁楼上下层之间的暗层和壁间的钭撑;上下内额 间的钭撑和脊樽下与叉手成90°角的钭撑等。可惜这种合理的做 法并未得到发展,最后连叉手与斜杆也在木构架中消失了。 一座木架建筑的建造,必须首先做好台基,使室内地面高出 于是外地面,以求达到防水、防潮和保持室内干燥洁净的目的。 台基上则按柱网(柱子的分布状况)安置石质柱础,其作用是保 护柱子不受地下水上升侵蚀而导致腐烂。木架立起后,即可铺盖 瓦屋面、砌墙、安装门窗、油漆粉刷,最后铺设砖地面(或石地 面)。
中国古代房屋结构形式
中国古建木构特征
中国古建木构特征概说
这里所谓特征,是指从现存中国古代建筑实例中
所概括出来的、普遍存在的、不同于西方建筑的独特
之处。现存建筑实例最早不过唐代,亦即中国建筑成
熟时期以后直到20世纪初的建筑。唐代以前的建筑,
只能从考古发掘出来的一些建筑遗址,以及各种艺术
品(如绘画、雕刻等)所描摹的建筑形象等间接资料中
知其大略。据此,大致可以归纳为七项,分述如下:
1、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 中国古代建筑
在结构方面尽木材应用之能事,创造出独特的木结构形式,以此为骨架,既达到实际功能要求,同时又创造出优美的建筑形体,以及相应的建筑风格。
2、保持构架制原则 以立柱和纵横梁枋组合成各种形式的梁架(见大木作),使建筑物上部荷载均经由梁架、立柱传递至基础。墙壁只起围护、分隔的作用,不承受荷载,所以门窗等的配置,不受墙壁承重能力的
限制,有"墙倒屋不塌"之妙。
3、创造斗拱结构形式 用纵横相叠的短木和斗形
方木相叠而成的向外挑悬的斗拱,本是立柱和横梁间的
过渡构件,逐渐发展成为上下层柱网之间或柱网和屋顶
梁架之间的整体构造层,这是中国古代木结构构造的巧
妙形式。自唐代以后,斗拱的尺寸日渐减小,但它的构
件的组合方式和比例基本没有改变。因此,建筑学界常
用它作为判断建筑物年代的一项标志。
4、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 中国古代的宫殿、寺庙、住宅等,往往是由若干单体建筑结合配置成组群。无论单体建筑规模大小,其外观轮廓均由阶基、屋身、屋顶
(屋盖)三部分组成:下面是由砖石砌筑的阶基,承托着整座房屋;立在阶基上的是屋身,由木制柱额作骨架,其间安装门窗隔扇;上面是用木结构屋架造成的屋顶,屋面做成柔和雅致的曲线,四周均伸展出屋身以外,上面覆盖着青灰瓦或琉璃瓦。西方人称誉中国建筑的屋顶是中国建筑的冠冕。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
简述
一、结构形式
宋《营造法式》中的殿堂结构、厅堂结构、簇角梁结构三种。
:分为柱额、铺作、屋顶三个整体构造层;
:由若干长短不等的柱梁组合成屋架,只在外檐柱上使用铺作。
"柱梁作"——用厅堂结构建造小规模房屋,不用铺作。
:正圆或正多边形平面,每个柱头上的角梁与中心的枨杆(雷公柱)
相交,组成圆或方锥形屋顶。
明清官式建筑:
大木大式——殿堂结构仅存表面形式,实际均为厅堂结构。
大木小式——普遍应用的"柱梁作" 。
攒尖——簇角梁,多用于小型亭榭。
二、结构类型
抬梁式构架:柱承梁,梁上置短柱,其上再置梁…,梁两端承檩
优点:少柱或无柱;空间较大。
缺点:用材较大,耗材较多。
穿斗式构架:柱直接承檩,柱间不施梁,而用穿枋联系。
优点:用材较小,山面抗风性好。
缺点:柱密;空间不够开阔。
三、用材制度:
1、宋式:
1)宋《营造法式》材分八等,一等最大;
2)以材为标准,确定各构件尺寸。
(高15分,宽10分);契(高6分,宽4分)。
单材——材高15分,宽10分;
足材——材+起高21分,宽10分。
3)梁断面高宽比3:2。
2、清式
1)以斗口为标准,分为十一等。
斗口——平身科坐斗上部开槽口宽度,明清时期以某斗口尺寸为设计模数。
2)单材高宽比14:10;足材 20:10;
3)梁断面高宽比10:8。
3、用材总体趋势:由大到小。
第一节大木作
详述
一、柱:直立承受上部重量的构件。
1、分类:
形状:直柱、;
位置:檐柱、金柱、角柱、中柱、童柱等。
2、:金箱斗底槽、双槽、单槽和分心槽。
3、名词:
副阶周匝、侧脚、生起、移柱造、减柱造
中国建筑史
中建史部分:
一、木构架做法:
1.抬梁、穿斗(特点、做法)
抬梁式(梁柱结构体系)——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至5根。当柱头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于斗拱上。这种木构架多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穿斗式(檩柱结构体系)——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这种木构架广泛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特点——抬梁式:用料多,柱网疏,空间跨度大,适于大型官式建筑
穿斗式:用料少,柱网密,空间跨度小,适于民间小型建筑
2.殿堂、厅堂型构架(特点)
唐代殿堂型构架(佛光寺大殿)——中图72页
宋代厅堂型构架(南禅寺大殿和镇国寺大殿等)——中图114页
特点——1殿堂型是水平分层做法;厅堂型是梁架分缝做法,房屋开间数不受限制相应增加梁架缝数即可。2殿堂型的内外柱同高;厅堂型的内柱上升,每缝梁架中外柱(檐柱)最短,内柱随梁架举势而高出一步架或两步架。3殿堂型定型为四种规则的分槽平面;厅堂型不必规定定型的平面,各缝梁架只要椽长、椽数、步架相等,内柱的位置、数量和梁栿的长短可以不同,可适应减柱、移柱等灵活的柱网布置。4殿堂型的斗拱形成整体铺作层,充分发挥斗拱的结构机能;厅堂型的斗拱分散于外檐与柱梁的节点,斗拱结构机能趋于衰退。5殿堂型构架做法复杂;厅堂型构架做法大为简化,显出勃勃的生命力。
4.斗栱的作用 1. 增加挤压面(承重作用) 2. 支撑挑檐檩(悬挑作用) 3. 连接柱网(增强整体性) 4. 减少净跨
第六章 中国古代建筑
秦汉时期,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一个独特体系基本形成,演绎着一个“秦砖
汉瓦”时代。
时期 原始社会早期 原始社会晚期 商代 西周及春秋 战国时期 秦汉 东辽
建筑特点 天涯崖洞、构木为巢 北方:穴居或浅穴居 南方:干栏式木结构 夯土技术成熟,建造宫室陵墓 以宫室为中心的城市,瓦出现,解决了屋顶防 水问题 城市规模更加扩大,高台建筑发达,出现砖和 彩画 木构架技术完善,,抬梁式、穿斗式成熟,高 台建筑盛行、多层建筑逐步增加 全部石造的建筑物
第八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中国古代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与城防建筑 古代宫殿和坛庙建筑 古代陵墓建筑 古代其他著名建筑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沿革
中国古代建筑与意大利的罗马建筑、法国的哥特式建筑、 伊斯兰教建筑并称世界著名的三大古代建筑体系。
包 袱 式 苏 画
枋
心
式
苏
画
中:枋心式苏画
左右:包袱式苏画
(九)藻井 中国传统建筑中天花板上的一种装饰。名为藻井,含有 五行以水克火,预防火灾的意思。一般都在寺庙佛座上或 宫殿的宝座上方。是平顶的凹进部分,有方格形、六角形、 八角形或圆形,上有雕刻或彩绘,常见的有“双龙戏珠”。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课件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
2)陈设 以悬挂在墙壁或柱面的字画为多,一般厅堂
多在后壁正中上悬横匾,下挂堂幅,配以对 联,两旁置条幅,柱上再施木、竹板对联。
匾联大多是矩形和条形,木制多以红、黑、 金色漆为底色,竹制的则常保持其本来质地; 字画嵌以墨、金或石绿,印章用朱砂。
在檐柱,与前后金柱间。 此类天花大约在明代以后被广泛使用,特别
是在我国江浙一带。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
其他 金属用于建筑装修也多,特别是铜。 色泽美观,不易锈蚀,易于加工。 明清二代,个别建筑全部用铜建造,称为金殿。 铁件一般只用于建筑构件之内,作为骨架或加固件。 金银等贵重金属用于绘贴彩画,或用于错镶构件。 此外,还有在房屋构件上嵌饰珠、玉、贝或缠裹锦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祥部演变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
中国建筑历史长久,所覆盖之范围又极为辽阔,其 历代兴造之建筑不但类型众多,而且累计数量尤为 宏巨。
由于遭受种种长期的自然与人为破坏,使得一度在 历史上堪称伟绩的许多建筑都已化为乌有,加上古 代统治者对技术工艺及建筑匠师的一贯轻视,使得 长期薪火相传的宝贵设计构思与具体手法大都已失 传。
周代出现的高台建筑,就是它发展的顶峰。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垫板下金桁椽子
下金枋
抱头梁 正心桁
五架梁
挑檐桁
檐椽
飞
随梁枋
檐
椽
平板枋
檐柱
额枋
金柱
三、大式做法和小式做法
大木作:
建筑物一切骨干木架的总称。有大小式两种形 制,有斗栱的称大式,无斗栱的称小式,也有无斗 栱的称大式;
包括结构的三大部分: 竖向的支撑部分──柱, 横向的被支撑部分──梁、桁(檩)、椽, 两者间的过渡部分──斗栱。
穿 挑
穿斗式构架的优点
1) 尽量以竖向的木柱来取代横向的木梁 2) 尽量以小材来取代大材 3) 简化了屋面用料 4) 简化屋檐的悬挑构造 5) 增加构架的空间整体性 6) 增加构架的灵活适应性
穿斗式构架的局限性
1) 密柱导致的小跨度,不能适应大空间的需要 2) 小规格用料和简便的构造,难以适应厚重的
水平承重及联系构件 有额枋、随梁枋、穿插枋、平板枋等 进深方向:随梁枋、穿插枋 面阔方向:如图所示
脊桩
扶
脊 脊垫板
木 断
脊
面
瓜 柱
扶脊木 脑椽
脊桁
脊桩 扶脊木 脑椽
脊垫板 脊瓜柱 三架梁 上金桁
脊桁
脊枋 角背
脑椽
三架梁
上金桁
垫板 上金枋
椽子
下金桁 角背
垫板
下金枋
抱头梁 金柱
五架梁 短柱 随梁枋
二、抬梁式构架的基本构件
1. 柱 2. 梁 3. 檩 4. 枋
1. 柱
主要垂直承重构件,屋面荷载自上而下经此传 至基础。根据部位可以分为檐柱、中柱、金 柱、山柱、角柱等等
a、平面的柱有五种:中国建筑中的主要承重构件。 ⑴檐柱:檐下最外一列都是;但在四角上的称角
柱; ⑵金柱:在檐柱以内、除纵向中轴线上的都是; 离檐柱近的叫外金柱; 离檐柱远的叫里金柱; 在重檐殿中支撑上檐的叫重檐金柱;
角柱 槛墙
c.杀梭柱之制
柱子上段卷杀,称上梭柱;上下段均卷杀,称为上下 梭。
《营造法式》规定:柱分三段,以上段做三瓣卷杀,至 上径比栌斗底周边大出4分时,作覆盘形收束。
明清官式建筑已罕见梭柱。
卷杀:宋代栱、梁、柱等构件端部做弧形(其轮廓由折线组成),形成 柔美而有弹性的外观,称为卷杀。
梭柱:在柱上 端1/3处收杀 。使柱顶与斗 底相合,柱肩 梭成圆弧形。
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 城楼、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庙等组群的主要 、次要殿屋,属于高等级建筑
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间建筑和重 要组群中的辅助用房,属于低等次建筑。
二者主要区分标志
大式无斗栱
大式—有斗栱
第二节 斗栱
一、斗栱的作用 二、斗栱的组成 三、斗栱的出跳 四、斗栱的类别 五、斗栱中的模数
檐 墙
上 身
下 肩
e、平面类型(殿阁类) 1、分心槽(门屋、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
2、金厢斗底槽:内外两圈柱、内外柱同高 大殿、佛光寺大殿
3、单槽:内柱将平面划分成不等的两区 晋祠圣母殿
4、双槽:内柱将平面划分成不等的三区 故宫太和殿
宋式殿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分槽图
2. 梁
建筑中的水平受力构件,常支承于二柱顶 端或其他梁枋上.依部位有大梁、抱头 梁等
⑶中柱:在建筑纵向中轴线上而不在山墙上的 是中柱;
⑷山柱:在建筑纵向中轴线上的山墙的就是; ⑸童柱:在横梁上的柱子。
檐墙
檐柱
檐墙 角柱
山墙 山柱
金柱
中柱
山墙 山柱
廊墙 槛墙
檐柱
檐柱
清式墙柱位别图
角柱 槛墙
脊瓜柱 金短柱柱短柱柁墩
老檐柱
(外金柱)
檐柱
短短柱柱
清式柱名、位置
角柱
山中柱 山金柱 角柱
中国建筑史 第六章:古代木构 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
一、两种构架的不同特点
1. 抬梁式构架 2. 穿斗式构架 3. 二者的互补机制
1. 抬梁式构架(叠梁式)
柱承梁,梁上置短柱,其上再置梁,梁两端承檩
• 梁柱支承体系,靠自重来稳定建筑 • 多用于官式建筑和北方民间建筑 • 特点:可以取得较大的空间跨度,但是对材
4份 4份
河北定兴北齐义 慈惠石柱上端的建筑, 雕刻了我国现知最早 的梭柱形象。
1/9
柱 高
d.角柱生起之制
柱的高度由当心间的平柱,向两端的角柱逐间增 高,称为“角柱生起”。
《营造法式》规定,相邻两柱的升起高差约为2寸, 可依间宽大小随宜加减。明初以后,多不再“生起”。
封
墙
护
与
檐
柱
墙
腰线石
阶条石
荷载
《营造法式》中的两种构架型式
1.殿堂型、殿阁型构架
以大木作(竖向四排柱)为例, 分为三个结构层: 等高的柱子构成的柱网层、 斗拱梁等构成的铺作层 以及之上的屋架层。
这里的铺作层层层紧扣除承接上部载荷转于柱网外亦 能稳定横向结构防止跨塌,
2. 厅堂型、厅阁型构架
厅堂型:也以大木作为例,分为三层,不同点:厅堂型 的内排柱上升几至屋顶,由于内排柱子的抬高破坏了铺作层 的完整,斗拱便无法联合成了孤立的节点,只剩可有可无的 承托作用。同时内柱的升高使昂的端部可以直接插入内柱柱 身而另一端伸入柱间铺作成为一个承担屋檐重量的杠杆。
后檐柱 前檐柱
b、平面的墙有:中国建筑中的围护构件。
⑴檐墙:檐柱间的墙; ⑵山墙:山柱两侧的墙; ⑶廊墙:山墙延伸到前后廊柱的那一段墙; ⑷扇面墙:房间后排金柱 间的墙; ⑸隔断墙:两山的廊子与尽间之间的墙。
檐墙
檐柱
檐墙 角柱
山墙 山柱
隔断墙 金柱
扇面墙 中柱
山墙 山柱
廊墙 槛墙
檐柱
檐柱
清式墙柱位别图
斗栱:
中国式建筑所特有的组合构件,是较大建筑物 的柱与屋顶之间的过渡部分;
其作用是,承受上部支出的屋檐,将其重量或 直接集中到柱上,或间接地先传至额枋再转到柱上 。
一、斗栱的作用
1. 增加挤压面的作用 2. 支承挑檐檩 3. 联结柱网 4. 减少净跨,减小弯矩、剪力 5. 抗震 6. 装饰作用 7. 等级标志 8. 模数作用
大梁(大柁):大小、长短 常依梁上所承的檩数为准, 如承九檩为九架梁,依此类 推。
抱头梁(挑尖梁)
3. 檩(桁)
与屋脊平行、直接承受 屋面荷载的构件
依清《工部工程做法则 例》:有斗栱之大木 用桁,无斗栱之大木 用檩
取名方式与柱的名称一 致:檐檩、金檩
卷棚檩为双数 宋称:梁—栿
檩—槫[tuán]
4. 枋
料要求比较高
抬梁式
梁 柱
脊檩 上金檩 老檐檩 檐檩
穿插枋
随梁枋
抬梁式
脊瓜柱 三架梁 五架梁
抬头梁
抬梁式构架的各个构件名称
抬梁式构架的常见梁架形式
2. 穿斗式构架(立贴式)
柱直接承檩,柱间不施梁,而用若干穿枋联系。
• 檩柱支承体系,靠穿来增加建筑的稳定性 • 多用于南方民间建筑
穿斗式
柱 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