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 第六章: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资料讲解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建筑史——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祥...

中国古代建筑史——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祥...
象 逐层内凹的形 眼 状,明代以后
则用平砌。
踏步两边,由阶台至地上斜 置之石
(两望柱间只 用一块阑板;
(2)阑板全部用 单勾栏形式
(3)望柱头变化 很多,柱身相对缩 短;
(4)栏杆结束处 都用抱鼓石;
(5)阑版用整石 凿成,以榫嵌插在 望柱和地木伏内。
(5)阑板装饰极 少用人物或花草, 大多素平或仅雕刻 简单的海棠纹样。
宋元时期砌成
宋代以前的木栏杆的寻杖多为通长,仅在转角或结
束处才立望柱。若木寻杖在转角望柱处相互搭交而
又伸出的,叫做“寻杖绞角造”;寻杖止于望柱而 不伸出的叫做“寻杖合角造”。支托寻杖的雕刻短 柱,依照外形可分为斗子蜀柱、撮顶加云拱、瘿顶 加云拱三类。
单勾阑与重台勾阑;
望柱的断面有方、圆、八角、 瓜楞;
柱头式样有莲花、狮子、卷云、 盘龙等;
中国古代建筑史——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和祥部演变
第一节 台基、踏道、栏杆
三、栏杆(勾阑)
• 在距今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期 的聚落遗址仲,就已经发现有木构的直棂栏杆;
• 在汉代的画像石和陶屋明器中,栏杆的形象更 为丰富,栏杆的望柱、寻杖、阑版都已具备, 而且望柱头也有了装饰。阑版的纹样也有直棂, 卧棂、斜格、套环等;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ppt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ppt
虚拟修复与展示
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古代木构建筑的虚拟修复和展示 ,再现古代建筑的原貌和历史风貌,为学术研究、文化 交流和公众教育提供有力支持。
数字化保护策略
研究数字化技术在古代木构建筑保护中的应用策略,包 括数字化保存、数据共享、虚拟展示等方面,推动传统 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未来发展的趋势与挑战
在历史上的意义
政治和社会
古代木构建筑在政治和社会上具有重要意义,如宫殿、庙宇、园林等木构建筑,体现了封 建社会的政治、宗教和文化特点。
经济和贸易
古代木构建筑对于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也有影响,如古代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以及商业和手 工业的发展都与木构建筑密切相关。
文化和艺术
古代木构建筑是中华民族文化和艺术的瑰宝,其建造和发展见证了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的 发展历程,为后世提供了珍贵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对现代建筑的启示
保护和传承
古代木构建筑的保护和传承对于现代建筑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我们应该重 视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传承,以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和历史的价值。
创新和发展
古代木构建筑的创新和发展对于现代建筑也有启示作用,我们应该在传统的 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变化。
05
古代木构建筑的实例分析
实例三:福建土楼
建造年代
建筑规模
建筑风格
木构特点
福建土楼是福建省的传统民居建 筑,建造年代可以追溯到唐朝。
福建土楼大小不一,形状各异, 有方形、圆形、八角形等。其中 以圆形土楼最为独特。
福建土楼的建筑风格独特,墙体 采用生土夯筑而成,屋顶采用石 板或瓦片覆盖。整个建筑注重防 御性和居住功能的结合。
榫卯连接
02

中国古建筑木构件的演变

中国古建筑木构件的演变

须弥座
• 又名“金刚座”、“须弥坛”,源自印度,系安置佛、菩萨像的台座。须弥即指须弥 山,在印度古代传说中,须弥山是世界的中心。另一说指喜马拉雅山(又名大雪山)。 用须弥山做底, 以显示佛的神圣伟大。我国最早的须弥座见于云冈北魏石窟,是一种上下出涩、中为 束腰的形式。迨至唐、宋,上下涩加多,且有莲瓣之类为饰,束腰部分显著加高,并 有束腰柱子(蜀柱)将之分割成若干段落,这类形制在宋代叫做“隔身版柱造”。但 宋代南方有的不用束腰柱子,而用鼓凸出的曲线。唐塔上出现两层用须弥座作承托的 佛像、塔幢、坛台、神龛、家具以至古玩与假山。须弥座已从神圣尊贵之物, 发展成为由土衬、圭角、下枋、下枭、束腰、上枭和上枋等部分组成一种叠涩(线脚) 很多的建筑基座的装饰形式,通常用于尊贵的建筑物基座。后来一些家具,如屏风之 类的底座也经常采用这种形式。 一种侧面上下凸出,中间凹入的台基,由佛座逐渐演变而来。最早实例见于北魏石窟, 形式比较简单,雕饰不多。从隋唐起使用渐多,成为宫殿、寺观等尊贵建筑专用的基 座,造型也逐渐复杂华丽,并出现了莲瓣、卷草等花饰和角柱、力神、间柱、门等。 宋《营造法式》中规定了须弥座的详细做法,上下逐层外凸部分,称为叠涩,中间凹 入部分称束腰,其间隔以莲瓣。从元朝起须弥座束腰变矮,门、力神已不常用,莲瓣 肥硕,多以花草和几何纹样做装饰,明清成为定式。但在相似大小的建筑物中,清式 须弥座栏杆尺度较宋式为小。 •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
台基、踏道、栏杆、铺地 大木作 墙壁 屋顶 装修 色彩与装饰
台基
• 普通台基 早期的台基全是由夯土筑成,后来还在其外表面 砌砖石
须弥座
• 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 开始形式简单,由数道直线叠涩与较高束腰组成, 没有多少装饰,且对称分布。后来逐渐出现莲蓬。

中国古代建筑史――古代木构建筑特征及详部演变

中国古代建筑史――古代木构建筑特征及详部演变

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
各部做法 4、定侧样 – 剖面
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
各部做法 4、定侧样 – 剖面 檩数分配:
宋式:四架椽 清式:五檩
宋式:六架椽 清式:七檩
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
各部做法 5、举折与举架
S=前后挑檐檩间距,H:S=1:3-1:4
H/10
H/20 H
H/40 H/80
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
各部做法 6、建筑尺度的确定:宋式“材分”与清式“斗口” (1)宋式“材分”制度
B.以材为标准,确定各构件尺寸,但整体尺度不用材分,而用丈尺。
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
各部做法 6、建筑尺度的确定:宋式“材分”与清式“斗口” (1)宋式“材分”制度
C.单材的高宽比为3:2;梁的高宽比3:2
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
各部做法 6、建筑尺度的确定:宋式“材分”与清式“斗口” (1)宋式“材分”制度
B.以材为标准,确定各构件尺寸,但整体尺度不用材分,而用丈尺。
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
各部做法 6、建筑尺度的确定:宋式“材分”与清式“斗口” (1)宋式“材分”制度
B.以材为标准,确定各构件尺寸,但整体尺度不用材分,而用丈尺。
各部做法 3、地盘样 – 柱网平面类型 宋《营造法式》殿阁分槽:
槽:指殿身内柱列及其上所置铺作 C.双槽
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
各部做法 3、地盘样 – 柱网平面类型 宋《营造法式》殿阁分槽:
槽:指殿身内柱列及其上所置铺作 D.金厢斗底槽
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
各部做法 4、定侧样 – 剖面
古代木构建筑特Biblioteka 与详部演变中国建筑之两部“文法课本” 1、宋《营造法式》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简述一、结构形式宋《营造法式》中的殿堂结构、厅堂结构、簇角梁结构三种。

:分为柱额、铺作、屋顶三个整体构造层;:由若干长短不等的柱梁组合成屋架,只在外檐柱上使用铺作。

"柱梁作"——用厅堂结构建造小规模房屋,不用铺作。

:正圆或正多边形平面,每个柱头上的角梁与中心的枨杆(雷公柱)相交,组成圆或方锥形屋顶。

明清官式建筑:大木大式——殿堂结构仅存表面形式,实际均为厅堂结构。

大木小式——普遍应用的"柱梁作" 。

攒尖——簇角梁,多用于小型亭榭。

二、结构类型抬梁式构架:柱承梁,梁上置短柱,其上再置梁…,梁两端承檩优点:少柱或无柱;空间较大。

缺点:用材较大,耗材较多。

穿斗式构架:柱直接承檩,柱间不施梁,而用穿枋联系。

优点:用材较小,山面抗风性好。

缺点:柱密;空间不够开阔。

三、用材制度:1、宋式:1)宋《营造法式》材分八等,一等最大;2)以材为标准,确定各构件尺寸。

(高15分,宽10分);契(高6分,宽4分)。

单材——材高15分,宽10分;足材——材+起高21分,宽10分。

3)梁断面高宽比3:2。

2、清式1)以斗口为标准,分为十一等。

斗口——平身科坐斗上部开槽口宽度,明清时期以某斗口尺寸为设计模数。

2)单材高宽比14:10;足材 20:10;3)梁断面高宽比10:8。

3、用材总体趋势:由大到小。

第一节大木作详述一、柱:直立承受上部重量的构件。

1、分类:形状:直柱、;位置:檐柱、金柱、角柱、中柱、童柱等。

2、:金箱斗底槽、双槽、单槽和分心槽。

3、名词:副阶周匝、侧脚、生起、移柱造、减柱造二、枋: 柱头或柱脚之间,以及斗拱和斗拱之间,起水平拉接作用的构件。

额枋:檐柱与檐柱之间,起联系和承重的构件。

平板枋(普拍枋):平置于额枋(阑额)之上,承托斗拱的构件。

断面尺寸:变高变窄;:雀替(绰幕枋):花牙子、骑马雀替随梁枋:明清时有紧贴梁下的枋,称随梁枋。

称跨空随梁枋(顺伏串)。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103页PPT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103页PPT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103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 演变
26、机遇对于有准备的头脑有特别的 亲和力 。 27、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没有 它,天 才也会 在矛盾 无定的 迷径中 ,徒劳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士。 29、困难就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格林斯 潘。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
青 衣
• 平顶
• 平顶简单地来说;就是建筑的 顶部是平的; 这种平既包括水 平;也包括中间顶部略有突出; 或是屋顶为一面坡式;当然这 种一面坡与单坡顶是不同的; 它没有单坡顶屋面那么大的坡 度; 平顶建筑主要常见于我国 的西北 西南和华北等地区;这 些地区干旱少雨;较为适合建 筑平顶房屋; 平顶的做法是先 安檩 钉椽;然后在椽子上铺设 苇草 秸秆或是铺板等;其上再 用土和草墁成灰顶; 而最为讲 究的做法是用方砖铺顶;
青 衣
我国北方屋角
北方屋角起翘较平; 外观庄重浑厚;
我国南方屋角 起翘较陡;外观活泼 轻快
青 衣
屋面材料
• 民间建筑常用茅草 泥土 石板 陶小瓦等作屋面材料;官式建 筑或用陶筒 板瓦或琉璃瓦; 在唐代已有用两种材料并施于 屋面; 一般用高级材料用于脊部 檐部和梁山;将较次得材料 置于中间; 少数建筑以铜 铁为瓦;或在陶瓦上浸油 涂漆;
脊装饰产生影响;
青 衣
火珠:火珠也是屋脊正中的一种装饰;隋代开始出现; 宋 营造法式规定宗教建筑中正脊正中用的火珠;分为两焰 四焰 八焰等不同式样; 这个规定对后世建筑屋脊装饰影响 很大;在民居中火珠演变为太阳形; 据说;这是借太阳光辉来 驱除邪鬼的一种法器;
垂兽和戗兽:屋顶垂饰的装饰是在尽端安垂兽; 整体 很薄;仅仅雕出面部类似兽头; 屋顶戗脊尽头安戗 兽;戗兽式样与垂兽相同;
青 衣
• 鱼吻:在屋脊装饰中与鸱尾同时的还有一种鱼吻; 形如飞鱼;尾上翘; 明清时期;鱼吻也是一些地方建 筑中常见的形式;

兽头:宋代许多建筑正脊两端不用鸱吻而用兽
头; 兽头造型与垂兽相似;首向外;尾向内;兽角突
起; 明清城门楼上仍保留有兽头装饰;

金凤:我国传统建筑;除对正脊两端进行装饰外;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ppt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ppt

05
结论
研究成果总结
古代木构建筑以其独特的结构形式和极高的审美价值,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 的重要代表。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木构建筑的结构形式和细部特征也在不断演变,表现出不 同的特点和风格。
研究成果总结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01
对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演变过程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需要更多的实证 研究和考古发掘来证实和补充现有理论。
2023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 部演变 Nhomakorabea目录
• 引言 •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 • 古代木构建筑的详部演变 •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的相互关系 • 结论
01
引言
古代木构建筑的定义
古代木构建筑是指采用木料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梁柱和榫卯 结构为承重体系的建筑物。
古代木构建筑不仅包括房屋、宫殿、寺庙等建筑物,还包括 桥梁、堤坝等木结构设施。
建造工艺与详部演变的相互关系
选材和加工工艺
古代木构建筑的选材和加工工艺非常考究,不同时期对于木 材的选择、加工和连接方式都有所不同,如早期的榫卯连接 、后来的铁钉连接等。
彩绘和装饰
古代木构建筑非常注重装饰和彩绘,不同时期的装饰和彩绘 风格也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和艺术发展水平,如唐代的富丽堂 皇、明清的精细繁琐等。
3
研究古代木构建筑还可以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和 传承,弘扬民族文化自信。
02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
结构特征
木构架
以木材为主构架,利用榫卯结构连接各个构件,具有较高的抗震性能。
抬梁式
抬梁式是中国古代木构建筑最为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由“栿”(梁)和“檩” (檩条)等构件组成。
形式特征
三间式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以“间”为单位进行组合,通常为三开间 或五开间,这种形式在住宅和宫殿建筑中都非常常见。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和详部演变 (下)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和详部演变 (下)

雕刻
彩画
清式彩画作
一、彩画作用:木构表面施油漆彩画,既保护木材,又起装饰作用。 二、清代彩画: 其造型与分类主要表现在梁、枋上。 常用类型: 和玺彩画:和玺彩画是最高级的,仅用于宫殿、坛庙的主殿、堂、门。 旋子彩画:在等级上仅次于和玺彩画,它应用的范围很广,一般的官 衙、庙宇主殿和宫殿、坛庙的次要殿堂等处。 苏式彩画:苏式彩画一般用于住宅、园林。常绘历史人物故事,山水风 景,博古器物等,基本不用金。 三、 彩画施工:见教材P297。
3、墙壁 了解:(1)土墙(2)砖墙(3)木墙(4)偏条夹泥墙 4、屋顶 掌握:(1)屋顶种类 了解:(1)屋顶做法
5、装修(宋称小木作)
了解:(1)门(2)窗(3)天花、藻井、卷棚 (4)其他装饰(5)家具陈设 6、色彩与装饰 掌握:彩画 了解:(1)色彩(2)装饰
重点掌握:
1、古单体建筑的组成;
乾 清 宫 廊 内 彩 画
故 宫 太 和 门 彩 画
2. 旋子彩画
1)
2) 3)
布局:与和玺彩画基本相同,只是藻头部位以岔口线、皮 条线取代圭线、圭线光 纹饰题材:藻头,枋心,合子 绘法与等级 可细分为金琢墨石碾玉、烟琢墨石碾玉、金线大点金、墨 线大点金、金线小点金、墨线小点金、雅伍墨7个档次
布局及纹饰题材
(2)建筑高度 可分为台基、屋身、屋顶三部分。 台基高度:由地面到阶条石上皮。普通台基高等于檐柱高的15%。 屋身高度:在大式建筑中,包括柱础、柱身和斗栱的总高。 屋顶高度:一般等于檐柱高或它的九折。但实际是根据各步架举高与 屋脊形式等决定的。
第一节
(一)台基:
台基、踏道、栏杆、铺地
台基:房屋下面的底座,是整座建筑物的基础部分。

柱:非梁架的构件,却承受着梁架的一切;可分为檐柱、金 柱、中柱、山柱、童柱等。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132页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132页

古建筑屋顶除功能性外,还是等级的象征。其等级大小 依次为: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重檐攒尖顶>单檐庑 殿顶>单檐歇山顶>单檐攒尖顶>悬山顶>硬山顶>盝顶。 此外,除上述几种屋顶外,还有扇面顶、万字顶、盔顶、 勾连搭顶、十字顶、穹窿顶、圆劵顶、平顶、单坡顶、灰 背顶等特殊的形式。
1)庑殿顶: 四面斜坡,有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屋面稍有弧度,又称四
双阶或多阶等形式。 踏跺的高宽比例一般是1:2,特殊情况下1:1。 它侧面称为象眼的三角部分,在宋元时砌成逐层内
凹的形状。明代以后则用平砌。 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称为如意踏步,一般
见于住宅或园林建筑。它的形式比较自由。
(二)坡道
慢道是以砖石露棱侧砌的斜坡道,可以防滑, 一般用于室外。
目前还保存下来若干建筑遗构和建筑文献,本章仅 对我国古代建筑若干习见的局部形制与构造。
台基、踏道、栏杆
台基
建筑下施台基,最早是为了御潮防水,后来 则处于外观及等级制度的需要。
使用夯土台基的实例,至少在新石器晚期即 已出现。
周代出现的高台建筑,就是它发展的顶峰。

南北朝起,依照使用功能和外形,大体可分 为普通台基和须弥座二类。
(一)普通台基
早期台基全部由夯土筑成,后来在其外表面 才包砌砖石。
东汉的台基,除外包砖石,而且还具有压阑 石、角柱和间柱,形制和后代的已基本一致。
南北朝至唐代的台基常在侧面错砌不同颜色 的条砖,或贴表面有各种纹样的饰面砖或作 成连续的壶门。
(二)须弥座
须弥座是由佛座演变来的,形体与装饰比较 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
阿顶。 五脊四坡式,又叫五脊顶。前后两坡相交处是正脊,左右 两坡有四条垂脊,分别交于正脊的一端。庑殿顶分为单檐和重檐两 种,重檐庑殿顶,是在庑殿顶之下,又有短檐,四角各有一条短垂 脊,共九脊。重檐庑殿顶庄重雄伟,是古建筑屋顶的最高等级,多 用于皇宫或寺观的主殿,如太和殿和曲阜孔庙大成殿等。重檐庑殿 顶是所有殿顶中最高等级,只有皇帝和孔子的殿堂可以使用。单檐 庑殿顶多用于礼仪盛典及宗教建筑的偏殿或门堂等处,以示庄严肃 穆,如北京天坛中的祈年门、皇乾殿及斋宫、华严寺大熊宝殿等。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课件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课件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
(三)昂 昂是斗栱中斜置构件,起杠杆作用。又有上
昂与下昂之分。其中以下昂使用为多,上昂 仅用于室内、平坐斗栱或斗栱里跳之上。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
第三节 屋顶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
种类
(一)庑殿 它的出现先于歇山,后来成为古代建筑中最
高级的屋顶式样。 一般用于皇宫、庙宇中最主要的大殿,可用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
(四)硬山 硬山也是两坡顶的一种,但屋面不悬出山墙
之外。其山墙大多用砖石墙,并高出屋面, 墙头作出各种直线、折线或曲线形式,或另 在山面作出博风板、樨头等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
少,建筑屋面常采用平顶。即在椽上铺板, 垫土坯或灰土,再拍实表面。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
清式屋面铺作
1)小瓦 又称为蝴蝶瓦,是应用最广的屋面覆材。 可应用于底瓦、盖瓦、屋脊或构成装饰。 优点:生产简易、重量轻与灵活性。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
2)筒板瓦 按质地可分为陶质和琉璃两种。 多用于宫殿、官署、庙宇等高级建筑。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
2)陈设 以悬挂在墙壁或柱面的字画为多,一般厅堂
多在后壁正中上悬横匾,下挂堂幅,配以对 联,两旁置条幅,柱上再施木、竹板对联。
匾联大多是矩形和条形,木制多以红、黑、 金色漆为底色,竹制的则常保持其本来质地; 字画嵌以墨、金或石绿,印章用朱砂。
少数也使用戗兽的; ⑤栏板用整石凿成,以榫嵌插在望柱和地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角柱 槛墙
c.杀梭柱之制
柱子上段卷杀,称上梭柱;上下段均卷杀,称为上下 梭。
《营造法式》规定:柱分三段,以上段做三瓣卷杀,至 上径比栌斗底周边大出4分时,作覆盘形收束。
明清官式建筑已罕见梭柱。
卷杀:宋代栱、梁、柱等构件端部做弧形(其轮廓由折线组成),形成 柔美而有弹性的外观,称为卷杀。
梭柱:在柱上 端1/3处收杀 。使柱顶与斗 底相合,柱肩 梭成圆弧形。
料要求比较高
抬梁式
梁 柱
脊檩 上金檩 老檐檩 檐檩
穿插枋
随梁枋
抬梁式
脊瓜柱 三架梁 五架梁
抬头梁
抬梁式构架的各个构件名称
抬梁式构架的常见梁架形式
2. 穿斗式构架(立贴式)
柱直接承檩,柱间不施梁,而用若干穿枋联系。
• 檩柱支承体系,靠穿来增加建筑的稳定性 • 多用于南方民间建筑
穿斗式
柱 檩
斗栱:
中国式建筑所特有的组合构件,是较大建筑物 的柱与屋顶之间的过渡部分;
其作用是,承受上部支出的屋檐,将其重量或 直接集中到柱上,或间接地先传至额枋再转到柱上 。
一、斗栱的作用
1. 增加挤压面的作用 2. 支承挑檐檩 3. 联结柱网 4. 减少净跨,减小弯矩、剪力 5. 抗震 6. 装饰作用 7. 等级标志 8. 模数作用
大梁(大柁):大小、长短 常依梁上所承的檩数为准, 如承九檩为九架梁,依此类 推。
抱头梁(挑尖梁)
3. 檩(桁)
与屋脊平行、直接承受 屋面荷载的构件
依清《工部工程做法则 例》:有斗栱之大木 用桁,无斗栱之大木 用檩
取名方式与柱的名称一 致:檐檩、金檩
卷棚檩为双数 宋称:梁—栿
檩—槫[tuán]
4. 枋
4份 4份
河北定兴北齐义 慈惠石柱上端的建筑, 雕刻了我国现知最早 的梭柱形象。
1/9
柱 高
d.角柱生起之制
柱的高度由当心间的平柱,向两端的角柱逐间增 高,称为“角柱生起”。
《营造法式》规定,相邻两柱的升起高差约为2寸, 可依间宽大小随宜加减。明初以后,多不再“生起”。







腰线石
阶条石
二、抬梁式构架的基本构件
1. 柱 2. 梁 3. 檩 4. 枋
1. 柱
主要垂直承重构件,屋面荷载自上而下经此传 至基础。根据部位可以分为檐柱、中柱、金 柱、山柱、角柱等等
a、平面的柱有五种:中国建筑中的主要承重构件。 ⑴檐柱:檐下最外一列都是;但在四角上的称角
柱; ⑵金柱:在檐柱以内、除纵向中轴线上的都是; 离檐柱近的叫外金柱; 离檐柱远的叫里金柱; 在重檐殿中支撑上檐的叫重檐金柱;
后檐柱 前檐柱
b、平面的墙有:中国建筑中的围护构件。
⑴檐墙:檐柱间的墙; ⑵山墙:山柱两侧的墙; ⑶廊墙:山墙延伸到前后廊柱的那一段墙; ⑷扇面墙:房间后排金柱 间的墙; ⑸隔断墙:两山的廊子与尽间之间的墙。
檐墙
檐柱
檐墙 角柱
山墙 山柱
隔断墙 金柱
扇面墙 中柱
山墙 山柱
廊墙 槛墙
檐柱
檐柱
清式墙柱位别图
垫板下金桁椽子
下金枋
抱头梁 正心桁
五架梁
挑檐桁
檐椽

随梁枋


平板枋
檐柱
额枋
金柱
三、大式做法和小式做法
大木作:
建筑物一切骨干木架的总称。有大小式两种形 制,有斗栱的称大式,无斗栱的称小式,也有无斗 栱的称大式;
包括结构的三大部分: 竖向的支撑部分──柱, 横向的被支撑部分──梁、桁(檩)、椽, 两者间的过渡部分──斗栱。
檐 墙
上 身
下 肩
e、平面类型(殿阁类) 1、分心槽(门屋、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
2、金厢斗底槽:内外两圈柱、内外柱同高 大殿、佛光寺大殿
3、单槽:内柱将平面划分成不等的两区 晋祠圣母殿
4、双槽:内柱将平面划分成不等的三区 故宫太和殿
宋式殿堂分槽图
2. 梁
建筑中的水平受力构件,常支承于二柱顶 端或其他梁枋上.依部位有大梁、抱头 梁等
水平承重及联系构件 有额枋、随梁枋、穿插枋、平板枋等 进深方向:随梁枋、穿插枋 面阔方向:如图所示
脊桩

脊 脊垫板
木 断


瓜 柱
扶脊木 脑椽
脊桁
脊桩 扶脊木 脑椽
脊垫板 脊瓜柱 三架梁 上金桁
脊桁
脊枋 角背
脑椽
三架梁
上金桁
垫板 上金枋
椽子
下金桁 角背
垫板
下金枋
抱头梁 金柱
五架梁 短柱 随梁枋
中国建筑史 第六章:古代木构 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
一、两种构架的不同特点
1. 抬梁式构架 2. 穿斗式构架 3. 二者的互补机制
1. 抬梁式构架(叠梁式)
柱承梁,梁上置短柱,其上再置梁,梁两端承檩方民间建筑 • 特点:可以取得较大的空间跨度,但是对材
⑶中柱:在建筑纵向中轴线上而不在山墙上的 是中柱;
⑷山柱:在建筑纵向中轴线上的山墙的就是; ⑸童柱:在横梁上的柱子。
檐墙
檐柱
檐墙 角柱
山墙 山柱
金柱
中柱
山墙 山柱
廊墙 槛墙
檐柱
檐柱
清式墙柱位别图
角柱 槛墙
脊瓜柱 金短柱柱短柱柁墩
老檐柱
(外金柱)
檐柱
短短柱柱
清式柱名、位置
角柱
山中柱 山金柱 角柱
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 城楼、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庙等组群的主要 、次要殿屋,属于高等级建筑
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间建筑和重 要组群中的辅助用房,属于低等次建筑。
二者主要区分标志
大式无斗栱
大式—有斗栱
第二节 斗栱
一、斗栱的作用 二、斗栱的组成 三、斗栱的出跳 四、斗栱的类别 五、斗栱中的模数
穿 挑
穿斗式构架的优点
1) 尽量以竖向的木柱来取代横向的木梁 2) 尽量以小材来取代大材 3) 简化了屋面用料 4) 简化屋檐的悬挑构造 5) 增加构架的空间整体性 6) 增加构架的灵活适应性
穿斗式构架的局限性
1) 密柱导致的小跨度,不能适应大空间的需要 2) 小规格用料和简便的构造,难以适应厚重的
荷载
《营造法式》中的两种构架型式
1.殿堂型、殿阁型构架
以大木作(竖向四排柱)为例, 分为三个结构层: 等高的柱子构成的柱网层、 斗拱梁等构成的铺作层 以及之上的屋架层。
这里的铺作层层层紧扣除承接上部载荷转于柱网外亦 能稳定横向结构防止跨塌,
2. 厅堂型、厅阁型构架
厅堂型:也以大木作为例,分为三层,不同点:厅堂型 的内排柱上升几至屋顶,由于内排柱子的抬高破坏了铺作层 的完整,斗拱便无法联合成了孤立的节点,只剩可有可无的 承托作用。同时内柱的升高使昂的端部可以直接插入内柱柱 身而另一端伸入柱间铺作成为一个承担屋檐重量的杠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