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10

合集下载

淮河污染情况及其治理方案

淮河污染情况及其治理方案

淮河污染情况及其治理方案摘要: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主峰太白顶,流到安徽正阳关骤然变为一条宽阔的主干流,形成“七十二水归正阳”的奇观。

淮河全长约一千公里,流经河南、安徽、山东到江苏入海,流域面积为18.57万平方公里,是匍匐在祖国心腹地带的一条大河。

淮河是哺育江淮儿女的母亲河,淮河流域是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

但是,近年来淮河污染情况日益严重,成为中国最难治理的河流之一。

淮河何以成为如此难治理的河流?为什么淮河最难治理?治污工程举步维艰,淮河水变清真的难容乐观?美丽的淮河,何时再现碧水清风?关键词:淮河水污染与治理治理方案前言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

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中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并且其分布极不均衡。

到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

据监测,中国现在多数地表水和地下水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严重影响了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活动,同时也违背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其中在中国淡水资源中占重要地位的淮河,近年来水质污染特别严重,淮河流域水污染问题,再度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

据说早在10年前,我们国家就启动了淮河流域的污染综合治理工程。

按理说,这10年来的治理,应该能够还我们一个较为清洁的淮河。

可是前不久,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却在全国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会上表示,当前淮河水污染依然相当严重,有超过一半的地方水质达不到要求。

为什么这么些年治淮我们得到的却是这样的结果?现在的淮河水到底是什么样子?我们到底应该采取怎样的方案来治理淮河呢?分析一、淮河污染现状1、淮河干道成了污水沟。

淮河流域蚌埠段水环境问题识别与污染压力分析及治理措施的研究

淮河流域蚌埠段水环境问题识别与污染压力分析及治理措施的研究

淮河流域蚌埠段水环境问题识别与污染压力分析及治理措施的研究摘要:本文阐述了淮河流域蚌埠段区域内水环境存在的问题,以水生态安全和饮用水源安全保障为目标,通过调查研究和污染压力预测分析,研究探讨治理措施,为减轻淮河流域蚌埠段区域水污染压力和保护水质安全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环境问题识别;污染压力预测;治理措施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existence of Huaihe River in Bengbu section of regional water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safety, ecological safety of water and drinking water source protection as the goal,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pollution pressure prediction, control measure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reducing regional water pollution pressure and water quality protection of Huaihe River in Bengbu section.Key words: identification of water environmental problems; pollution pressure prediction; control measures淮河是我国最早进行水污染治理的重点河流之一,经过多年治理,淮河水质有了比较明显的改善。

淮河流域蚌埠段位于淮河中游下段,安徽省东北部,淮北平原南部,北纬32°43′~33°30′,东经116°45′~118°04′,辖龙子湖、蚌山、禹会、淮上四区和怀远、五河(部分)县。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06-2010)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06-2010)
第四章 规划任务…………………………………………………………………………8 第十三条 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8 第十四条 加强工业废水深度治理,有效削减排污总量……………………………9 第十五条 完善城镇环境基础设施,有效控制城镇污染……………………………10 第十六条 强化分区保护战略,优化区域经济发展…………………………………12 第十七条 采取综合措施,提高湖库污染治理水平…………………………………12 第十八条 规划项目与投资估算……………………………………………………13
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原则…………………………………………………………………6 第七条 指导思想………………………………………………………………………6 第八条 规划原则………………………………………………………………………6 第九条 规划时段………………………………………………………………………7
第三章 规划目标…………………………………………………………………………7 第十条 总体目标………………………………………………………………………7 第十一条 水质目标……………………………………………………………………7 第十二条 污染控制目标………………………………………………………………8
专栏 1 “十五”计划项目完成情况
计划项目 (个)
计划投资 (亿元)
已完成 项目比例
(%)
在建项目 比例(%)
未动工 项目比例
(%)
投资完成情况
投资 (亿元)
比例(%)
按项目类型汇总
污水处理厂 161
工业结构 调整
131
工业综合 整治
116
流域综合 治理
29
148.9 24.3 17.3 31.4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1995.08.08•【文号】国务院令第183号•【施行日期】1995.08.08•【效力等级】行政法规•【时效性】已被修改•【主题分类】水污染防治正文*注:本篇法规已被:国务院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发布日期:2011年1月8日,实施日期:2011年1月8日)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83号)现发布《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总理李鹏1995年8月8日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第一条为了加强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保护和改善水质,保障人体健康和人民生活、生产用水,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淮河流域的河流、湖泊、水库、渠道等地表水体的污染防治。

第三条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的目标:1997年实现全流域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2000年淮河流域各主要河段、湖泊、水库的水质达到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要求,实现淮河水体变清。

第四条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解决有关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的重大问题,监督、检查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并行使国务院授予的其他职权。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

第五条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以下简称四省)人民政府各对本省淮河流域水环境质量负责,必须采取措施确保本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目标的实现。

四省人民政府应当将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任务分解到有关市(地)、县,签订目标责任书,限期完成,并将该项工作作为考核有关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

第六条淮河流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本行政区域内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进展情况。

第七条国家对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实行优惠、扶持政策。

第八条四省人民政府应当妥善做好淮河流域关、停企业的职工安置工作。

第九条国家对淮河流域实行水污染物排放总量(以下简称排污总量)控制制度。

第十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计划部门、水行政主管部门商四省人民政府,根据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目标,拟订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和排污总量控制计划,经由领导小组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

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完整版_非常难得)-精品

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完整版_非常难得)-精品

目录1 综合说明 (1)1.1 项目概况 (1)1.2 项目区概况 (1)1.3 对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评价 (2)1.4 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 (3)1.5 水土流失预测 (3)1.6 水土流失防治目标、分区及措施布设 (4)1.7 水土保持监测 (5)1.8 工程投资及效益分析 (5)1.9 实施保证措施 (5)1.10 建议与要求 (5)2 编制总则 (7)2.1 方案编制目的和意义 (7)2.2 编制依据 (7)2.3 方案编制深度及设计水平年 (11)3 项目及项目区概况 (12)3.1 项目概况 (12)3.2 项目区概况 (54)4 主体工程水土保持评价 (64)4.1 对主体工程方案比选的评价 (64)4.2 主体工程占地类型、面积和占地性质的分析评价 (70)4.3 主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评价 (71)4.4 主体工程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项目评价 (73)4.5 主体工程水土保持评价的结论性意见 (75)5 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 (77)5.1 界定的原则与依据 (77)5.2 防治责任范围界定 (77)5.3 防治责任范围与征占地的关系说明 (79)6 新增水土流失预测 (81)6.1 预测范围和内容 (81)6.2 预测时段划分、预测单元划分及预测方法 (81)6.3 扰动原地貌、损坏土地及植被情况预测 (88)6.4 弃土(渣)量预测 (90)6.5 损坏水土保持设施预测 (91)6.6 新增水土流失分析与预测 (94)6.7 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 (96)6.8 预测结论及综合分析 (114)7 水土流失防治目标、分区及措施布设 (117)7.1 水土流失防治目标 (117)7.2 防治分区、措施体系及总体布置 (118)7.3 水土保持措施 (126)7.4 治理措施 (127)7.5 各分区防治措施典型设计 (130)7.6 水土保持工程量 (144)7.7 施工组织设计 (151)7.8 实施进度计划 (159)8 水土保持监测 (165)8.1 监测范围、监测单元划分及监测重点 (165)8.2 监测内容与方法 (165)8.3 监测时段和频率 (168)8.4 监测点布置 (168)8.5 监测管理 (172)9 水土保持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 (174)9.1 水土保持投资估算 (174)9.2 效益分析 (178)10 实施保证措施 (183)10.1 落实方案设计 (183)10.2 组织管理措施 (183)10.3 招投标管理措施 (184)10.4 施工管理措施 (185)10.5 建设监理措施 (185)10.6 水土保持监测管理 (186)10.7 竣工验收管理 (186)10.8 资金管理 (187)11 结论与建议 (188)11.1 结论 (188)11.2 建议 (190)附件附件一: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投资估算附件二: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工程水土保持方案设计图册附件三:淮河流域河南省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附件四:安徽省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附件五:淮河流域江苏省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附件六:淮河流域山东省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1综合说明1.1项目概况淮河流域重点洼地治理涉及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

淮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淮南市淮河干流及主要支流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淮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淮南市淮河干流及主要支流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淮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淮南市淮河干流及主要支流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淮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3.04.08•【字号】淮府办秘〔2023〕12号•【施行日期】2023.04.0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利综合规定正文淮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淮南市淮河干流及主要支流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经市政府同意,现将《淮南市淮河干流及主要支流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淮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23年4月8日淮南市淮河干流及主要支流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入河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国办函〔2022〕17号)和《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入河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环办水体〔2022〕34号)要求,全面推进我市入河排污口排查、监测、溯源、整治及监督管理各项任务,有效管控入河污染物排放,不断提升水污染防治能力和水平,持续改善全市水环境质量,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和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深化排污口设置和管理改革,建立健全责任明晰、设置合理、管理规范的长效监督管理机制,有效管控入河污染物排放,为建设美丽淮南作出积极贡献。

二、目标任务(一)开展排查溯源1.组织全面排查。

市生态环境局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开展排污口排查,指导各县区进行排查整治。

依据《入河(海)排污口三级排查技术指南》(HJ1232—2021)等有关要求,按照“有口皆查、应查尽查”原则,结合历次排查成果,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深入推进排污口排查工作,全面摸清排污口分布及数量、污水排放特征及去向、排污单位基本情况等信息,建立台账清单,实行动态管理。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关于切实做好进一步治理淮河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关于切实做好进一步治理淮河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关于切实做好进一步治理淮河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日期】2011.03.27•【文号】国办发[2011]15号•【施行日期】2011.03.27•【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利综合规定正文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关于切实做好进一步治理淮河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1]1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关于切实做好进一步治理淮河工作的指导意见》已经国务院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二0一一年三月二十七日关于切实做好进一步治理淮河工作的指导意见(发展改革委、水利部)1991年以来,特别是2003年淮河大水后,国家全面加快治淮工作进度,淮河治理取得重大进展,19项骨干工程全面建成,防洪能力明显提高,防洪减灾效益显著,为保障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目前淮河流域防洪排涝减灾体系仍不完善,行蓄洪区人口众多和建设滞后、平原洼地排涝能力偏低、下游河道泄洪能力不足、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并存、水利管理薄弱等问题日益突出。

为继续巩固治淮建设成果,构建更为完善的流域防洪排涝减灾体系,现就切实做好进一步治理淮河工作提出以下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遵循“蓄泄兼筹”治淮方针,从淮河流域水情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需求出发,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兴利与除害并重,统筹解决好防洪排涝和水资源利用与保护问题,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为淮河流域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

把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解决行蓄洪区群众安全居住、平原洼地防洪排涝、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着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20040518关于加强淮河流域2001-2010年防洪建设的若干意见(淮河规划)

20040518关于加强淮河流域2001-2010年防洪建设的若干意见(淮河规划)

关于加强淮河流域2001-2010年防洪建设的若干意见(水利部二○○一年十二月十三日)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灾后重建、整治江湖、兴修水利的若干意见》(中发[1998]15号),加强防洪除涝建设,提高抗灾能力,我部组织淮河水利委员会等有关单位,对淮河流域防洪建设中的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和分析论证,召开专家座谈会,征求了流域各省和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意见,提出了《关于加强淮河流域2001-2010年防洪建设的若干意见》。

一、关于淮河流域的防洪形势淮河流域面积27万平方公里,由淮河和沂沭泗河两大水系组成,流域面积分别为19万平方公里和8万平方公里。

该流域位于长江和黄河两流域之间,平原广阔,地势低平,是我国人口密度大,土地利用率高的地区。

由于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降雨时空分布很不均匀,洪涝灾害频繁。

党中央和国务院十分重视淮河流域洪涝灾害严重的问题,1991年淮河发生大洪水后,国务院作出了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要求用10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19项治淮骨干工程。

到2000年底已完成4项,有13项已开工建设,许多工程开始发挥效益。

经多年努力,淮河流域防洪除涝能力虽有所提高,但由于各种原因,既定的总体工程建设任务目前仅完成约50%,目前防洪除涝标准仍偏低。

主要问题有:(一)防洪工程体系尚不完善,上游拦蓄能力不足,中游行洪不畅且缺少战略性控制工程,下游泄洪能力偏小,沂沭泗河东调南下二期工程尚未实施;(二)堤防标准低,堤身堤基质量差,穿堤建筑物隐患多;(三)河湖淤积,盲目围垦,调蓄洪涝水的能力降低;(四)行蓄洪区安全建设严重滞后,启用困难,影响行蓄洪时机和效果;(五)平原洼地排水能力严重不足;(六)管理体制不完善,管理设施不足。

今后十年,要继续贯彻“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加强淮河流域防洪建设,尽早全面完成国务院确定的19项治淮骨干工程,并根据新情况和新要求,完善淮河流域防洪除涝体系,进一步提高防洪除涝能力。

安徽省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15年)

安徽省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15年)

安徽省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15年)一、目标要求(一)总体目标。

到2015年,淮河、巢湖流域城镇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到功能要求。

跨界断面、污染严重的城市水体和支流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巢湖富营养化程度有所减轻,水功能区达标率进一步提高。

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削减。

水环境监测、预警与应急能力显著提高。

(二)水质目标。

到2015年,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评价,淮河干流安徽段水质稳定达到Ⅲ类;颍河、涡河、新濉河等主要支流水质基本消除劣Ⅴ类。

巢湖西半湖总磷、总氮浓度比2010年分别下降6%和8%以上,其他指标达到Ⅳ类;东半湖总磷、总氮浓度维持2010年水平,其他指标达到Ⅲ类;环湖河流水质基本消除劣Ⅴ类。

(三)减排目标。

到2015年,我省淮河流域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不包括农业源排放量)控制在25.82万吨,比2010年削减9.05%;氨氮排放量(不包括农业源排放量)控制在3.44万吨,比2010年削减10.75%。

巢湖流域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控制在14.3万吨,比2010年削减8.9%;氨氮排放量控制在2.3万吨,比2010年削减11.5%;总氮和总磷排放量分别控制在2.9万吨和2265吨,比2010年削减10.4%和18.0%。

二、主要任务(四)加快实施《规划》项目。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以优先控制单元内项目为重点,制定年度实施计划,按月细化工程进度要求。

积极推动项目前期工作,采取部门会商、联合审批等方式,抓紧启动开工一批环境、社会效益明显的项目。

建立项目建设进度通报和督查制度,强化项目全过程管理,确保工程质量。

加强项目环境监管,加大环境执法力度,确保项目发挥环境效益。

(五)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各地要以保障群众饮用水安全为首要任务,切实加强淮河、巢湖流域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2013年底前,依法取缔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内违法建设项目和活动,完成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定和调整工作。

淮河流域水体污染及其治理

淮河流域水体污染及其治理

淮河流域水体污染及其治理
一、淮河流域水体污染
1. 淮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江河系统,也是沿江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

然而,由于工业污染和河流高速发展,淮河流域水体污染日趋严重。

2. 淮河流域的水体污染类型有食品废弃物、有机污染物、重金属、油类及其他化学污染物等。

这些污染物能够影响淮河流域的生态系统,并对沿江城市的人民的健康造成潜在的威胁。

3. 淮河流域地区工业污染是导致水体污染的主要因素,其中有机污染物是工业污染中最具影响性的组分。

此外,其他因素如农村溢油、污水排放和人体污染也是水体污染的重要来源。

二、淮河流域水体污染治理
1. 为了治理淮河流域水体污染,政府应采取积极措施,立即推进产业改造,加快推进慢性污染源治理,加强淮河流域农村污水和污染物的分类处理,严格落实法律法规,尽可能拆除容易发生水体污染的沿江工业区和建筑物。

2. 保护淮河流域的水资源,改善水质的有效途径也可以是开展源头污染控制、构建均衡、健康的环境友好型水利体系、强化淮河流域水体监测和污染治理及上游高效利用等措施。

3. 长期来看,要有效防治淮河流域水体污染,除了严格落实各项法规政策外,更需要树立良好的生态文明观念,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水
体污染治理,形成良性循环,实现淮河流域水体污染防治及水资源节约综合管理工作。

淮河水利工程河道治理方案

淮河水利工程河道治理方案

淮河水利工程河道治理方案一、背景淮河是中国东部重要的水系之一,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流经安徽、江苏、河南三省,全长1076公里,流域面积约27.51万平方公里,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灌溉水源和生态环境支撑。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过度开发和人类活动对河道的破坏,淮河的水质和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影响,河道治理亟待解决。

二、问题分析1.水质污染由于沿岸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淮河流域的水质受到了严重影响,水中含有大量的工业废水和农业化肥农药残留,严重影响了河道生态环境和周边居民的健康。

2.河道水位下降长期以来,淮河流域的过度开发造成了河道的水位下降现象,这不仅影响了河道的自净能力,还对沿岸农田的灌溉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3.河道漫滩扩散由于长期疏于管理和维护,淮河河道的漫滩扩散现象严重,这不仅影响了沿岸居民的生产生活,还对河道的水流和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三、治理方案1.水质治理针对淮河流域的水质污染问题,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治理:(1)加强工业和农业污染源的管理,逐步减少工业废水和农业化肥农药的排放。

(2)加强河道采砂、排污和环保等治理力度,优化水质净化设施。

(3)加强对淮河水质的监测和评估,加大对水质污染的巡查和执法力度,严惩违法排放者。

2.河道生态修复为了改善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进行生态修复:(1)加大对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

(2)逐步修复淮河流域的湿地生态系统,优化河道湿地建设。

(3)加强淮河流域的水土保持和植树造林工作,保护各类植物和动物的生态环境。

3.河道整治为了解决淮河河道水位下降和漫滩扩散的问题,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河道整治:(1)加大对淮河河道整治的投入,优化河道整治方案设计。

(2)加强对淮河河道的维护和管理,对河道进行定期的清淤和疏浚,确保河道的通畅。

(3)加大对淮河河道防洪和河道管理设施的建设力度,提高河道的抗洪能力和水位调节能力。

四、实施措施1.政府重视政府部门应当高度重视淮河水利工程的河道治理工作,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大对淮河流域治理工作的投入和支持。

淮河流域水资源管理与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研究

淮河流域水资源管理与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研究

淮河流域水资源管理与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研究淮河流域是中国的重要经济区域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

然而,长期以来,淮河流域的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问题一直存在着许多挑战。

为了实现淮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淮河流域的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势在必行。

淮河流域的水资源管理难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淮河流域水资源的供给存在着不平衡的现象。

全流域的降水分布非常不均匀,且夏季多雨,冬季干旱,导致了水资源的季节性不均衡。

其次,淮河流域的水资源的利用率仍然较低。

传统的农业灌溉方式效率低下,造成了大量的水资源浪费。

为解决淮河流域水资源管理的问题,应该采取一系列的综合治理措施。

首先,需要加强水资源的调配。

通过建设水库、涵洞以及水利工程,将湖泊和大江大河的水资源进行调度和利用,以便在干旱季节能够更好地供应水资源。

其次,要发展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用水的效率。

引进滴灌、喷灌等现代化农业灌溉方式,减少农业用水量,同时增加农作物的产量。

此外,还可以通过对农田浇水进行时间和定量的合理安排,达到节约水资源的目的。

除了水资源管理外,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也需要得到综合治理。

淮河流域的水质和水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工业排放、农业农药和家庭废水的不合理处理。

为此,应该加强环境监管,严格控制工业污染的排放,建立农田面源污染的治理制度,加强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

此外,流域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还需要注重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

湿地是淮河流域的天然水源涵养区和重要生态屏障。

为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可以通过划定生态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加强湿地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同时,在农业生产活动中,要避免对湿地的过度利用,加强对湿地进行科学管理。

综上所述,淮河流域的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是当下亟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通过加强水资源调配、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加强环境监管以及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可以实现淮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保障流域的经济和生态安全。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淮河流域(防洪防旱防污供水)综合治理规划纲要的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淮河流域(防洪防旱防污供水)综合治理规划纲要的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淮河流域(防洪防旱防污供水)综合治理规划纲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2.20•【字号】皖政[2012]18号•【施行日期】2012.02.2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淮河流域(防洪防旱防污供水)综合治理规划纲要的通知(皖政〔2012〕18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现将《安徽省淮河流域(防洪防旱防污供水)综合治理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安徽省人民政府二○一二年二月二十日安徽省淮河流域(防洪防旱防污供水)综合治理规划纲要安徽省淮河流域地处华东腹地,毗连我国经济最活跃、市场最发达的长三角地区,承东启西,物产丰富,土地肥沃,人口密集,是国家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基地和交通要冲,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由于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的典型孕灾地区,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洪、涝、旱灾频繁。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60多年的努力,淮河流域减灾能力明显提高,淮河干流水质明显好转,但洪涝旱问题依然存在,重点水域污染问题仍很突出。

特别是随着淮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供给不足日益显现,已成为制约该区域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为实现省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走出六条新路,打造三个强省”的宏伟目标,全面实施“水利安徽”战略,适应皖北地区加快发展对防洪保安、抗旱减灾、水污染治理和水资源供给的迫切需求,抢抓水利改革发展机遇,在继续加快实施国家确定的进一步治淮、中小河流治理和中小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总体规划(简称“中小河流总体规划”)、抗旱规划、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同时,依据淮河流域综合规划、淮河流域防洪规划、淮河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以及其他相关规划,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简称“三化”)协调发展,统筹“水多、水少、水脏”(简称“三水”)同治,着力解决水资源供给不足问题,加速建设城镇及重要工业园区防洪保安体系、区域骨干水源保障体系以及河湖生态保护体系,促进我省淮河流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编制《安徽省淮河流域(防洪防旱防污供水)综合治理规划纲要》。

安徽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

安徽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

安徽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1993.09.14•【字号】•【施行日期】1993.09.14•【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已被修订•【主题分类】水污染防治正文安徽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1993年9月14日安徽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1993年9月14日公布施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防治淮河流域水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合理地开发利用水资源,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及其《实施细则》,结合我省淮河流域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辖区内淮河流域的干流、支流、河道、湖泊、水库等地表水体和地下水体的污染防治。

第三条凡向淮河流域水体排放污染物的一切企业、事业单位(以下简称排污单位),均执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其排放标准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四条开发利用淮河流域水资源,应当统筹规划,维护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不得降低原有水体的水质。

第五条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淮河水质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损害淮河水质的行为进行监督和检举。

对防治淮河水污染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第二章管理职责第六条省及淮河流域各级人民政府,应切实采取措施,防治水污染,改善水质。

其主要职责是:(一)组织本条例的实施;(二)负责把水污染防治规划及其实施方案纳入当地的中长期规划、年度计划和任期目标;(三)合理规划工业布局,对辖区内造成水体严重污染的排污单位和综合治理项目作出限期治理决定;(四)负责制定水污染紧急情况下的强制性措施,并监督实施;(五)对其所属污染严重、造成危害的排污单位,决定停业或关闭。

第七条省及淮河流域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是对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机关。

其主要职责是:(一)监督检查辖区人本条例的具体实施;(二)组织编制水污染防治规划和实施方案,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批,并监督管理;(三)会同有关部门划分水域功能类别,按分级管理的原则,由有关人民政府批准后,按相应水质标准监督管理;(四)提出水污染限期治理项目名单,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监督实施;对排污单位的单项污染严重的项目作出限期治理决定;(五)组织实施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六)收取辖区内排污费、超标排污费和工矿企业提取的7%折旧基金;(七)按分级管理原则,定期对河道、湖泊的水质状况、允许排污总量,发布公告,并监督有关单位实施。

治理淮河措施

治理淮河措施

治理淮河措施引言淮河是中国重要的河流之一,流经安徽、河南、江苏等多个省份,具有重要的经济、生态和防洪功能。

然而,长期以来,淮河流域存在着一系列的水质污染、水文环境恶化以及频发的洪涝灾害问题。

为了保护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提高洪涝灾害防治能力,需要采取一系列治理措施。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淮河治理措施,包括生态修复、防洪工程和水质监测等。

生态修复1.水生态补偿:通过为河流上游水源地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支付水生态补偿费用,促进水源地的保护和管理,减少水资源的污染和破坏。

2.水利林网建设:在淮河流域河道两岸建设水利林网,强化土地保护,提高水土流失防治能力,减少河道淤积和水质污染。

3.湿地保护和修复:大力推进淮河流域湿地保护和修复工程,提高湿地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增强淮河流域的水源涵养和水质净化功能。

防洪工程1.建设抗洪调度系统:通过建立抗洪调度系统,实现淮河流域洪水预警、洪水调度和防洪工程管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防洪工程的运行效率和防洪能力。

2.土地整治和退耕还林还草:通过土地整治和退耕还林还草,增加淮河流域的植被覆盖率,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地的保水能力,减少洪水灾害发生的概率。

3.加强流域防洪规划:制定综合治理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的规划,包括河道疏浚、河岸堤防加固和水库泄洪等措施,提高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的防治能力。

水质监测1.建立水质监测网络:在淮河流域建立水质自动监测网络,实时监测水体的各项指标,及时掌握水质状况,为淮河水质监测和保护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2.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采取措施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物进入淮河,如改善农业排水系统、推广无污染农业生产技术等。

3.加大工业排污治理力度:加强对淮河流域的工业排污源进行管理和监督,严格执行排污许可制度,减少工业污染对淮河水质的影响。

结论治理淮河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多方的努力和合作。

通过生态修复、防洪工程和水质监测等措施的综合实施,可以有效改善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提高防洪能力,保护淮河的水质。

淮河流域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方案

淮河流域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方案

淮河流域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方案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加快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国人民共和国水法》及淮委的工作要求,结合淮河流域水资源管理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淮河流域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必要性淮河流域水资源赋存条件和生态环境状况并不优越,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迅速,水资源分布与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不相匹配,加之部分地区在追求经济增长过程中,对水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力度不够,加剧了水资源短缺、水环境和水生态恶化。

随着人口增长、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社会对水资源的要求越来越高,淮河流域面临着比较严峻的水资源问题。

一是水资源总量不足,供需矛盾突出。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人均、亩均水资源占有量低。

受自然和工程条件影响,淮河流域资源型、水质型和工程型缺水并存。

由于水资源分布与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不协调,加剧了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使得淮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近年来流域内一些城市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水,个别城市缺水形势严峻。

随着淮河流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水资源总需求还会增加,水资源短缺问题日渐成为制约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

二是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不高。

随着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技术创新、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应用,水资源利用效率虽有所提高,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淮河流域用水效率和效益总体较低,用水方式粗放、用水浪费等问题仍然突出。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偏低,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几倍。

农业用水方面,渠系完好率低,工程配套差,水的利用效率不高,灌溉水利用有效系数较低。

生活用水方面,节水器具使用率普遍偏低。

三是水质急待改善,生态环境问题较为严重。

随着淮河流域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乡生产和生活用水量骤增,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迅速增加,地表水污染不容乐观,水资源质量急待改善。

水利部关于印发南四湖流域水量分配方案的通知

水利部关于印发南四湖流域水量分配方案的通知

水利部关于印发南四湖流域水量分配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水利部•【公布日期】2024.03.15•【文号】水资管〔2024〕62号•【施行日期】2024.03.1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资源正文水利部关于印发南四湖流域水量分配方案的通知水资管〔2024〕62号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河南省、安徽省、江苏省、山东省人民政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商河南省、安徽省、江苏省、山东省人民政府制定了《南四湖流域水量分配方案》,根据国务院授权,现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南四湖流域水量分配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方案》的实施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将《方案》明确的水量分配份额和主要断面控制指标作为水资源刚性约束的重要组成,全面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与高效利用,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为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水资源支撑。

三、河南省、安徽省、江苏省、山东省人民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将《方案》的实施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加强规划引领,按照《方案》明确的水量分配份额,合理配置水资源,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

加强水资源保护,优化水资源调度,保障流域基本生态用水需求,确保流域主要断面最小生态水位。

四、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要组织制定南四湖流域年度水资源调度计划,根据需要制定水资源调度方案,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管理,强化《方案》的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

水利部2024年3月15日南四湖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南四湖流域地处鲁南泰沂山前冲积平原与鲁西南黄泛平原的交界地带,南北介于黄河与废黄河之间,东与沂河、中运河流域为邻,流域形呈掌状,流域总面积32362平方公里,其中河南省境内1734平方公里,安徽省境内300平方公里,江苏省境内3253平方公里,山东省境内27075平方公里;南四湖流域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27.08亿立方米。

加快淮河中游综合治理 服务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加快淮河中游综合治理 服务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力, 建立饮用水源保护区管理机构 , 强 2 0 8 2万人 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大力实 二是积极推进水 利投 融资机制改革 。足
化管理 , 满足水源地水质水量要求 。
施南湾 、 石 山 口、 泼河 、 梅 山、 薄山、 鲇 额落实从土地出让收益 中提取 1 0 %的资
四是 水土保持 与山洪灾 害防治方 鱼 山、 板桥灌 区等 2 0处大中型灌 区续 金用于农 田水利 建设 ,整合现有用于水 面。 针对河南省桐柏 山区、 伏 牛山区水 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和小型农 田水 利建设 的各类 资金 ,引导金融机构增加
污染 控 制工 程 ,治 理生 态修 复 面 积 实施 临颍 、 禹州 、 永城 、 尉 氏等县( 市) 善流域 管理和区域管理相结合 的水 资源
强化城 乡水 资源统一管理 , 创 4 5 1 0平 方公 里 ,治理 水土 流失 面 积 的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及水 管理制度 ,
河 新 区域 水公 共服务管理模式 ,推 进水 务 7 4 3平方公里 。信 阳、 周 口、 漯河 等黄 系连通试点 工程 ,着力 打造水 清 、
泛平原区采取水土保持植物建设 和土 畅、 岸绿 、 景美 的水生态文 明体系。在 管理一体化 。
7 师河 、 竹竿河 、 潢河 、 大洪 地整治工程等措施 ,治理风蚀区面积 淮 河于流和、 . 7 4 万 千瓦。 牛 山区 山洪沟治理工程 ,拓展和完善 量 9 水利兴 则 国家定 , 水利兴则 民生 惠 , 0 . 3 平方公 里。实施桐柏大别 山区、 伏 河 、 汝河修建 8座水电站 , 新增装机容 淮 河 的安 澜事关 义重大
我 国改革开放 3 O多年来 , 经济社 作 会议 和国务 院治淮工作会议 精神 、 工作是在 以往历 次淮 河流域综合规划基 2 0 1 5年前 再 解 决 工程维修养护 , 保障水利工程 良好运 行。 护制度 ,提高水源地保护监督管理能 村 饮水 安 全 工 程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淮河是我国最早进行水污染治理的重点河流之一,经过多年治理,淮河水质有了比较明显的改善。

安徽省地处淮河流域中游,流域内高密度的人口分布,高强度的工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水体污染。

在“九五”和“十五”流域水污染防治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有效地遏制了淮河水污染的加剧。

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安徽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形势仍然不容乐观,流域水体污染依然严重,特别是一些主要支流污染比较突出,入境污染严重;治污项目市场化程度不高,运转资金落实困难;环境违法成本低,守法意识差,执法难度大;治污体制和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理顺等,治理的预期目标尚未实现。

我们记忆犹新的1994、1995、2O04年沙颖河、淮河干流连续发生大面积水污染事故,对我省沿淮广大地区工农业生产和城镇供水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有必要实施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和整个流域水污染防治协调一致,进一步遏制和治理淮河水污染,改善水质,使其更好地为我省流域经济发展服务。

2008年1月11~1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安徽时作出重要指示:要重点搞好淮河、巢湖流域环境综合整治,让江河湖泊得以休养生息、恢复生机。

在此之前,国家环保总局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中央部委发布了关于加强河流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这是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对环保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基础上,对河流污染防治工作做出的新的部署;安徽省人民政府也在皖政[2007]41号文中对进一步加强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做出明确要求。

这些都体现了党和各级政府对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和决心。

本《方案》的编制,以党和国家的相关要求作为指导方针,在认真分析总结淮河污染治理的经验和教训基础上,广泛汲取河流治理的经验,注重和流域整体相关规划的衔接,力求在更高层次上提出未来一个时期适合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总体要求、治理目标、主要任务、重大工程和政策措施。

作为安徽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的重要补充、完善和提高,并为“十二五”具体规划内容进行摸索和项目贮备,从而利于统筹各方面的力量,在安徽省淮河流域综合治理上协调一致,合力攻坚,促进淮河综合治理迈上新台阶。

本《方案》提出的目标和任务以近5年为主,并展望到今后10年左右。

1. 淮河流域概况1.1流域自然概况1.1.1全流域自然概况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东部,介于长江和黄河两流域之间,位于东经111°55’~121°25’,北纬30°55’~36°36’,面积为27万平方公里。

流域西起桐柏山、伏牛山,东临黄海,南以大别山、江淮丘陵、通扬运河及如泰运河南堤和长江分界,北以黄河南堤和泰山为界和黄河流域毗邻。

流域内淮河干流全长1000公里,总落差200米,尤其是源头至洪河口段(上游)落差较大。

流域西部、西南部及东北部为山区、丘陵区,其余为广阔的平原,分布有为数众多、星罗棋布的湖泊、洼地。

淮河流域以废黄河为界,分淮河及沂沭泗两大水系,流域面积分别为19万平方公里和8万平方公里,有京杭大运河、淮沭新河和徐洪河贯通其间。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东流经豫、皖、苏三省,在三江营入长江。

淮河上中游支流众多,南岸支流均发源于大别山区及江淮丘陵区,源短流急,流域面积在2000~7000 平方公里的有白露河、史灌河、淠河、东淝河、池河等;北岸支流主要有洪汝河、沙颍河、西淝河、涡河、漴潼河、新汴河、奎濉河,其中除洪汝河、沙颍河上游有部分山丘区以外,其余都是平原排水河道,流域面积以沙颍河最大,近4万平方公里,其它支流都在3000~16000 平方公里之间。

淮河下游里运河以东,有射阳港、黄沙港、新洋港、斗龙港等滨海河道,承泄里下河及滨海地区的雨水,流域面积为2.5万平方公里。

沂沭泗水系位于淮河流域东北部,大都属苏、鲁两省,由沂河、沭河、泗河组成,多发源于沂蒙山区。

沂沭泗水系流域内面积大于1000 平方公里的平原排水支流有东鱼河、洙赵新河、梁济运河等,该水系有直接入海的河流15条,流域面积1.61万平方公里。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区,淮河以南属北亚热带区,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为11~16℃。

气温变化由北向南、由沿海向内陆递增。

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900~1500毫米,无霜期200~240天。

淮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875毫米,其中淮河水系910毫米,沂沭泗河水系836毫米;多年平均径流深205毫米,其中淮河水系238毫米,沂沭泗河水系143毫米。

历史上由于黄河长期夺淮使淮河入海无路,入江不畅,加上特定的气候和下垫面条件,淮河流域历史上洪、涝、旱、风暴潮灾害频繁。

1.1.2淮河流域安徽段自然概况安徽省位居淮河流域中游,干流河道比降平缓,两岸湖泊洼地众多,省境内流域面积6.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近1/2。

淮河干流自河南省出境在安徽省阜南县洪河口入境,流经淮南、蚌埠两市由明光市小柳巷出境进入江苏省,境内全长430公里,坡降仅为万分之零点四。

淮河干流安徽段两岸支流众多,淮河以北为大平原,西北高东南低,支流坡缓流长;淮河以南为大别山区和江淮丘陵区,支流坡陡流短。

安徽省淮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750~1400毫米,由南向北递减,年内和年际变化都很大,一年中6~9月雨量占全年60%以上,最大年降水量和最小年降水量相差3~5倍。

由于6~9月降雨量大,加之我省地处中游地区,地势较为平缓,河水流速较慢,极易发生洪涝灾害。

建国以来,发生较大的旱涝灾害41次(旱灾14次,水灾27次),其中特大灾害16次,受灾面积达5亿多亩,直接经济损失达3000亿元。

2007年,我省淮河流域又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受灾人口达约230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59亿元。

淮河干流安徽段主要支流有21条:流域北岸主要支流有颍河、涡河、沱河、洪河、浍河、西淝河、黑茨河、泉河、惠济河、新汴河、奎河、新濉河、茨淮新河等13条;南岸主要支流有史河、谷河、淠河、沣河、东淝河、池河、白塔河等8条。

一级支流21条:主要有颍河、涡河、史河、沱河、浍河、淠河、池河等;二级支流16条:主要有谷河、泉河、惠济河、西淝河、茨淮新河等。

入境支流9条,出境支流3条:其中颍河、涡河、沱河、浍河、洪河、黑茨河、泉河、惠济河等8条经由河南省入境,由江苏省进入我省境内的是奎河,我省出境入江苏的主要支流有2条,分别是新汴河、新濉河;入河南省的支流有1条,是史河。

1.2社会经济概况1.2.1全流域社会经济概况淮河流域包括河南、安徽、山东、江苏四省40个地(市),181个县(市),总人口为1.7亿人,平均人口密度为623人/平方公里,是全国平均人口密度134人/平方公里的4.7倍,居各大江大河流域人口密度之首。

淮河流域耕地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主要作物有小麦、水稻、玉米、薯类、大豆、棉花和油菜,2007年淮河流域粮食产量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8%左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

淮河流域工业以煤炭、电力工业及农副产品为原料的食品、轻纺工业为主。

目前已建成淮南、淮北、平顶山、徐州、兖州、枣庄等国家大型煤炭生产基地。

流域内现有火电装机容量超过2000万千瓦。

近几年来,煤化工、建材、电力、机械制造等轻重工业也有了较大发展,郑州、徐州、连云港、淮南、蚌埠、济宁等一批大中型工业城市已经崛起。

1.2.2淮河流域安徽段社会经济概况安徽省淮河流域覆盖淮南、蚌埠、淮北、阜阳、宿州、亳州、滁州、六安和合肥9个省辖市的47个县、市、区,其中有8个国家级的贫困县和5个省级贫困县。

省内流域面积6.7万平方公里(淮河以北3.74万平方公里, 淮河以南2.95万平方公里)。

2007年全省流域内人口419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2.9%;GDP3214.3亿元,占全省的43.7%;人均水资源占有量710立方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9.1%,淮北地区人均不足400立方米,极度缺水;耕地面积300.5万公顷,占全省约72%,是安徽省主要的农副产品产区;流域内煤炭等矿产资源丰富,是华东重要的能源基地。

另外,区内交通发达,京沪、陇海、京九铁路线纵横交错,公路、水运网络通达,是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交通要冲。

安徽省淮河流域自然资源丰富,但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较低。

流域内农业生产条件不够理想,工业发展较粗放,集聚度不高;沿淮贫困县数量多,行蓄洪区和沿淮湖洼地区尤其贫困。

2.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环境污染现状2.1水环境污染现状2.1.1 2007年水质状况2007年,淮河干流出境断面水质达Ⅲ类标准,但涡河、颍河、奎河、惠济河、黑茨河、泉河等入境支流长期重度污染,入境断面年均水质劣Ⅴ类的占66.7%。

国家考核安徽省省界4个出境断面(淮干小柳巷、史河红石嘴、新汴河泗县公路桥、新濉河泗县八里桥)在扣除上游来水污染情况下水质综合达标率为100%;流域17条主要支流综合达标率达88.24%,比国家《目标责任书》要求的60%目标高出28个百分点。

2007年,淮河流域安徽段共监测78个断面,按主要污染指标COD 单因子评价,达标率为80.8%,较上年上升6.5个百分点。

干流11个断面全部达三类水质标准。

支流67个,达标率为79.3%,较上年上升8.6个百分点。

2.1.2 2000~2007年水质变化趋势(1)干流2000年以来,淮河干流安徽段总体水质均为Ⅳ类,主要污染物为氨氮。

从综合污染指数看(图2-1),2002年到2004年干流水质污染程度略有上升,2004年以后干流水质污染程度呈好转趋势。

2007年和“九五”末(2000年)、“十五”末(2005年)相比,综合污染指数均有所下降。

干流高锰酸盐指数2000年以来均达到Ⅲ类标准。

2007年和“九五”末(2000年)、“十五”末(2005年)相比,高锰酸盐指数均有所下降;氨氮浓度变化有一定的波动性,但“十一五”以来(2006、2007两年)其年均浓度值较“十五”期间有一定幅度的下降。

图2-1 2000~2007淮河干流主要污染物浓度变化趋势(2)支流2000年以来,淮河支流总体水质均为重度污染。

由图2-2可以看出,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基本在50%以上。

2001~2003年,淮河支流劣Ⅴ类断面比例高达60%左右,之后劣Ⅴ类断面比例呈下降趋势。

2007年淮河支流劣Ⅴ类水质断面的比例和2001年相比,下降了9.3个百分点,和2000年基本持平,较2005年略有下降。

0%10%20%30%40%50%60%70%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123456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高锰酸盐指数0.20.40.60.811.21.4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毫克/升图2-2 2000~2007淮河支流断面水质为劣Ⅴ类水质的比例(3)入境支流我省地处淮河流域中游,水质状况受上游入境水质影响较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