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疾病知识点归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血性疾病知识点归纳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一)定义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血小板过度破坏引起的出血性疾病,为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特点为血小板寿命缩短,骨髓巨核细胞增多但有成熟障碍,血小板更新率加速。临床上分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多见于儿童,发病前1~2周多有感染史,起病急骤,常有黏膜与内脏出血,出血症状严重,病程2~6周,80%以上病例可自行缓解。慢性型好发于青年女性,起病隐袭,出血症状表现为皮肤紫癜,月经过多,反复发作,甚至迁延数年,未见自行缓解。

(二)发病机制

1.免疫因素

(1)急性型:多认为是病毒抗原引起,其机制可能是:①病毒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与血小板膜的受体结合,促进血小板破坏;②病毒组分结合血小板后改变了血小板结构,使其抗原性发生改变,导致自身抗体形成。

(2)慢性型:多认为是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其机制为:①血小板抗原结构改变,导致自身抗体产生,与抗体或补体相结合的血小板易破坏而缩短寿命;②免疫调节障碍:ITP患者体内抑制性T细胞功能减退,使活化的B细胞产生抗体增多:③自身抗体导致巨核细胞生成血小板的功能受到损害。

2.肝和脾的作用 ITP时肝、脾对血小板的清除作用加强。已证明脾脏是血小板抗体产生的主要部位,也是破坏的主要场所。

3.其他因素①雌激素的作用:雌激素抑制血小板生成,并增强单核巨噬细胞对抗体结合血小板的清除能力;②毛细血管脆性增高可加重出血。

(三)诊断要点及与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的鉴别要点

1.诊断要点

(1)多次化验检查血小板减少。

(2)脾不增大或轻度增大。

(3)骨髓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伴有成熟障碍。

(4)具备下列5项中的任何一项:①泼尼松治疗有效;②脾切除治疗有效:③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阳性;④血小板相关补体(PAC3)阳性:⑤血小板寿命缩短。

(5)需排除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2.与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的鉴别要点

鉴别要点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