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其它修辞手法汇总.

合集下载

“对偶”“对仗”区别

“对偶”“对仗”区别

“对偶”“对仗”二者有什么区别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苛,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这是诗词创作所不允许的。

例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这两个句子各方面都符合对偶的要求,但由于其平仄不相对,音律欠和谐,并在同一结构位置重复使用了“天下”、“之”、“而”等这样的词语,所以不合对仗的要求。

再请看下面这个例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白乐天》)这组联句是原诗中的颈联,无论哪个方面都完全合乎对仗原则,而且对得极为工稳,是最为典型的对仗联句。

对偶与对仗其所以有这样一些不同,主要是因为它们是运用于不同文体的。

由于不同的文体对各自表达的要求不同,所以对表达形式的要求也就不同。

作为修辞方法的对偶,常常被广泛用于各种文体,其中古代散文和古体诗歌运用尤其频繁。

它整饬了语言,增强了语势,而且两个偶句互为补充、相互映衬,使语言颇具形式美和表现力。

对仗则是格律诗词独具的一种特殊创作技法。

兴起于隋唐的格律诗,严格要求律诗中的颔联与颈联必须对仗。

这一方法同时也为词曲创作所采用;后来又被用于对联撰写。

由于律诗词曲的创作本身对语言运用有很高的艺术要求,讲究炼字炼句,而对仗正好能够在相当程度上极大提高诗歌的表达技巧和审美情趣,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对仗的这些特殊功能显然是对偶力不能及的。

可以说“对仗”是格律诗词创作和欣赏的重要标准之一,自然也就成了非诗词莫属的专用术语。

对偶与对仗地区别、其它修辞手法汇总情况

对偶与对仗地区别、其它修辞手法汇总情况

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对偶与对仗是两个概念,是两种语言形式,二者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它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这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和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格,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

例如:(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只对偶,不对仗。

(2)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

(碧野《天山景物记》)——只对偶,不对仗。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只对偶,不对仗。

(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既对偶,又对仗。

(5)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既对偶,又对仗。

(6)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既对偶,又对仗。

(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既对偶,又对仗。

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对比,反问和设问有什么作用比喻(一)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恰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二)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三)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一个句于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在语文中,什么叫“对偶”或“对仗”?怎样区分他们?

在语文中,什么叫“对偶”或“对仗”?怎样区分他们?

对仗
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

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

词语对仗的要求是:词义必须同属一类,如以山川对山川,以草木对草木等;词性必须基本相同,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平仄必须相对,即以平对仄或以仄对平;结构必须对称,即以单纯词对单纯词,以合成词对合成词;另外,要避免同字相对。

句式的'对仗,主要是句子的结构相同,如以主谓短语对主谓短语,以动宾短语对动宾短语等。

对仗可使诗词在形式上和意义上显得整齐匀称,给人以美感,是汉语所特有的艺术手段。

对仗与对偶的区别

对仗与对偶的区别

对仗与对偶的区别对偶和对仗是两种极为相象的语言形式。

所谓“相象”,是说它们相同之处较多而不同之点较少,所以区别起来就较为困难,甚至连一些工具书对这两个概念都解释得含糊其辞,不甚了了。

如《辞海》“对仗”条下注释曰:“指诗文词句的对偶。

”陕西教育出版社的《古文自学辞典》则解释“对偶”为“修辞方法一种,……诗歌中叫‘对仗’。

”如此以“对偶”注“对仗”,用“对仗”释“对偶”的辗转解说,造成了概念的混淆,其结果是使人误以为“对偶”与“对仗”是一回事,是一个概念的两种称谓。

那么,究竟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二者有什么区别呢?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苛,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这是诗词创作所不允许的。

了解了对偶与对仗的特点,就能一般地区别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了。

例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这两个句子各方面都符合对偶的要求,但由于其平仄不相对,音律欠和谐,并在同一结构位置重复使用了“天下”、“之”、“而”等这样的词语,所以不合对仗的要求。

再请看下面这个例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白乐天》)这组联句是原诗中的颈联,无论哪个方面都完全合乎对仗原则,而且对得极为工稳,是最为典型的对仗联句。

对偶与对仗其所以有这样一些不同,主要是因为它们是运用于不同文体的。

由于不同的文体对各自表达的要求不同,所以对表达形式的要求也就不同。

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其它修辞手法汇总

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其它修辞手法汇总

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对偶与对仗是两个概念,是两种语言形式,二者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它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这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和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格,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

例如:(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仲淹《楼记》)——只对偶,不对仗。

(2)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

(碧野《天山景物记》)——只对偶,不对仗。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鲁迅《纪念和珍君》)——只对偶,不对仗。

(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既对偶,又对仗。

(5)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七律二首送瘟神》)——既对偶,又对仗。

(6)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改造我们的学习》)——既对偶,又对仗。

(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既对偶,又对仗。

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对比,反问和设问有什么作用比喻(一)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恰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二)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三)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一个句于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对偶和对仗一样吗

对偶和对仗一样吗

对偶和对仗一样吗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1
1.正对,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表示相似、相关的关系,在内容上是相互补充的,以并列关系的复句为表现形式。

2.反对,上下联表示一般的相反关系和矛盾对立关系,借正反对照、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本质。

3.串对,上下联内容从事物的发展过程或因果、条件、假设等方面向关联,两联连接成复句,一顺而下,也叫“流水对”。

2
对仗又称队仗、排偶。

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

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

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

对偶与对仗的异同

对偶与对仗的异同

对偶与对仗的异同姚芳藩等编的《古文自学辞典》(陕西教育出版社)却又是这样解释的,所谓“对偶”就是“修辞方法一种,……诗歌中叫‘对仗’”。

林三松等主编的《写作艺术技巧词典》(北京出版社)中这样解释对偶的:“用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两个词组或句子对称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手法叫对偶,也叫对仗。

”这里,把“对偶”和“对仗”当成了同一概念。

事实上,二者还是有区别的。

一、对偶与对仗那么,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1、对偶谭永祥的《汉语修辞美学》(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中说:“上下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者相似,富于整齐、对称的均衡美,这中修辞手法叫对偶。

”(其实,他也把“对偶”当成“对仗”的)也就是说,对偶是一种修辞格,是从语言的角度来说的。

根据这一定义,我们可以这样归纳其基本要点就在于“字数上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的两个句子”。

它主要分为正对、反对、串对几种类型。

2、对仗黄志浩的《古代诗词创作与鉴赏》(汉语大词典出版社)中指出:“所谓对仗,顾名思义,是指出句与对句像仪仗队一样两两相对。

……律诗中间的颔联、颈联需要对仗,是律诗标志之一。

……它要求‘字数相等,语义相对,平仄相反,词性相合,结构相同。

’”也就是说,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特别要避上下两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二、对偶与对仗的异同1、表现形式上的异同(1)相同点通过比较看,二者相同点在于都有一个“对”字,说明了都应该是两句相对的,整体结构要相同,意义是要相关(也就是有一定的联系)。

其审美作用都是使语言的音韵更加和谐,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提高表达效果。

(2)不同点对偶限于“字数上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的两个短语或者句子”而已,而对仗却是具备了对偶的要求外,还要求词性一致,平仄相对,意义相反(否则就“合掌”,这在诗歌中是不可取的),不能在上下句中的相同结构位置上出现相同词语。

也就是说,对仗在形式要求上比对偶高。

诗联的修辞手法之八:对偶、对仗

诗联的修辞手法之八:对偶、对仗

诗联的修辞手法之八:对偶、对仗对偶就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对称或相近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

对仗是更为严格的对偶,它不仅要符合对偶的条件,还有满足对应字词的声律要求和对仗句子之间同位不重字和异位无不规则重字的要求。

对偶在古体诗运用较为广泛,对仗则在近体诗中运用更为广泛,在词曲中对偶和对仗基本具有相同地位,这是由两者的基本特性决定的,但要注意的是两者不是并列平行的概念,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对仗句一定是对偶句,但对偶句不一定都会对仗句,所以二者具有一定的兼容性。

例如辛弃疾《西江月》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是对仗句,当然也是对偶句,因为在声律上符合交替律和相反律,上下句没有同位重字,也没有不规则重字,符合其它对仗要求。

又如“能改过,则天地不怒;能安分,则鬼神无权”这就是对偶句,但不是对仗句,因为上下句同位重字“能”和“则”。

(一)关于对偶和对仗的区别一般概述为声律和重字两方面,但这也有特例,并得到广泛运用,也就是说不是所有重字和违背对仗声律要求的对偶句都不是对仗句。

1、对仗允许的重字:通常允许几个虚词的同位重字,如“之、而”,例联“动之情,情融郁结;晓之理,理出虚心”上下句重字“之”,但此联句是对仗句。

还有异位规则互重,如挽孙中山联“一人千古,千古一人”。

2、声律违背交替律或相反律,很多情况因为好词好句或是固定词组的缘故让诗联作品的声律难以谐调,但这些对偶句通常我们依然认定为对仗句,特别是在联作中这种情况出现频繁。

鉴于这两点,以前我们所有关于对偶和对仗的区别的论述显得就不很完善了,所以我们只能说对仗是更为严格的对偶,有着一定的格律要求和字句对称要求的对偶句。

(二)对偶和对仗的基本要求。

一是在两句相对时,相对的字词,其词性要相同或相近;二是在两句相对时,两句的句子组成情况要相同和相近。

我们说的“两句相对”指的是相连的两个句子形成对仗,这儿说的对仗其实就是广义的对仗,也就是对偶。

文言文中的对仗与对偶

文言文中的对仗与对偶

文言文中的对仗与对偶在文言文的写作中,对仗与对偶是两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它们通过运用音、韵、字、辞等方面的艺术表达技巧,丰富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增强了语言的美感。

本文将对文言文中的对仗与对偶进行探讨和解析,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两种修辞手法。

一、对仗对仗是指通过语言文字的形式来达到表达内容的修辞手法。

它主要体现在声、韵、形、义四个方面的对称或平衡关系上,使整篇文章在结构上更加协调和谐。

对仗的形式主要有平仗、仄仗、反复仗、聚堂仗等。

平仗,指的是在韵文中使用平平仄仄的仄韵,以平仄相间的韵脚形式进行对仗。

例如《离骚》中的“溉之郁”、“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等,都采用了平仗的修辞手法。

仄仗,指的是在韵文中使用仄仄平平的平韵进行对仗。

例如《庐山谣》中的“宿昔飞将,猛志固已”等,就是通过仄仗来营造音韵和谐之感。

反复仗,指的是在对仗的结构上进行反复或对称的处理。

例如《诗经》中的《关雎》一诗中的“于胥四支”,反复使用了相同的结构和词语,以增强修辞效果。

聚堂仗,指的是在对仗的结构上通过聚堂式的配置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例如《离骚》中的“视之不见,听之不闻”,通过将“视”、“听”两个动词放置在同一结构中,使整个句子更加凝练有力。

二、对偶对偶是指在修辞上通过语言或内容的对称排列来表达意义或达到修辞目的的手法。

它主要体现在声、律、辞、义等方面的对比和对等关系上,使文章更具韵律和节奏感,并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

对偶的形式主要有对称对偶、反复对偶、呼应对偶等。

对称对偶,指的是通过在句子结构上进行对称排列来表现对偶的手法。

例如《庐山谣》中的“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等,通过将两个对称片段放在句子的两端,使整个句子呈现出平衡和谐的美感。

反复对偶,指的是通过反复使用同一词语、短语或句子结构来达到对偶的效果。

例如《诗经》中的《周南·关睢》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等,通过反复使用“青青”、“悠悠”这样的词语,突出了对比和对等的意义。

(完整版)对偶与对仗

(完整版)对偶与对仗

• 例如: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岳阳楼记》) ——只对偶,不对仗。 (2)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碧野 《天山景物记》) ——只对偶,不对仗。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只对偶,不对仗。 (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 嘲》) ——既对偶,又对仗。 (5)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毛泽东 《七律二首 送瘟神》) ——既对偶,又对仗。 (6)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 厚腹中空。(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既对偶,又对仗。
春草是报春的使者,更是诗人寄托羁旅乡愁,离情 别绪.春草诗纯以状物取胜,即便是诗中略有抒 情,所抒发的也是一缕淡淡的闲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嫩绿柔香远更浓,春来无处不茸茸。 六朝旧恨斜阳里,南浦新愁细雨中。 近水欲迷歌扇绿,隔花偏衬舞裙红。 平川十里人归晚,无数牛羊一笛风。
• 杨基(1326—1378),字孟载,号眉底,原籍嘉 州,生长在吴中(今江苏吴县)。九岁就能背诵 六经,后来与高启、张羽、徐责号称“吴中四 杰”。洪武初年任荣阳知县,后任山西按察使。 因事罢免,罚作劳役,死于贬所。诗作清润峭 拔。有《眉庵集》。
这首诗是作者在南京写的,看到融融的 春色,激起了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沉思, 又寓情于景,了无痕迹。
• 茸茸:草木茂盛的样子。六朝:历史上吴、东晋、宋、 齐、梁、陈都建都南京,于是称南京“六朝古都”。南 浦:泛指水滨,后多用来指送别之处。歌扇:歌舞时用 的扇子。 “嫩碧柔香远更浓,春来无处不茸茸。”首联从实处着 笔。春天来了,到处是嫩绿的芳草,散发出阵阵幽香, 极目远眺,“更行更远还生”。看到春草马上便引起了 诗人的无尽情思:“六朝旧恨斜阳里,南浦新愁细雨 中。”他愁的是什么呢?原来是六朝旧恨与南浦新愁, 一句吊古,一句伤别,愁不同而缘由一也。

在语文中,什么叫“对偶”或“对仗”?怎样区分他们?

在语文中,什么叫“对偶”或“对仗”?怎样区分他们?

对仗
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

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

词语对仗的要求是:词义必须同属一类,如以山川对山川,以草木对草木等;词性必须基本相同,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平仄必须相对,即以平对仄或以仄对平;结构必须对称,即以单纯词对单纯词,以合成词对合成词;另外,要避免同字相对。

句式的'对仗,主要是句子的结构相同,如以主谓短语对主谓短语,以动宾短语对动宾短语等。

对仗可使诗词在形式上和意义上显得整齐匀称,给人以美感,是汉语所特有的艺术手段。

对仗和对偶的区别有哪些例句

对仗和对偶的区别有哪些例句

对仗和对偶的区别有哪些例句
对仗和对偶的区别:对偶与对仗是两个概念,是两种语言形式。

二者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对偶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这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对仗是一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的是表达形式上的。

对仗和对偶的区别
1、对偶与对仗是两个概念,是两种语言形式。

2、二者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

3、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对偶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这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对仗是一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的是表达形式上的。

对仗例句
1、过五关,斩六将。

亲贤臣,远小人。

2、鸿门晏,桃园盟。

孙行者,祖冲之。

3、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花开山寺,咏留诗人。

4、登高极目,览水送归。

英雄气短,儿女情长。

5、名扬四海,声震八方。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对偶句举例
1、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

2、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是我师。

3、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4、公门桃李争荣日,法国荷兰比利时。

5、独立小桥人影不流河水去,孤眠旅馆梦魂曾逐故乡来。

对偶和对仗有什么区别

对偶和对仗有什么区别

对偶和对仗有什么区别对偶和对仗是两种极为相象的言语形式。

所谓“相象〞,是说它们相同之处较多而不同之点较少,所以区别起来就较为困难,甚至连一些工具书对这两个概念都解释得模糊其辞,不甚了了。

如(辞海)“对仗〞条下注释曰:“指诗文词句的对偶。

〞陕西教育出版社的(古文自学辞典)则解释“对偶〞为“修辞方法一种,……诗歌中叫‘对仗’。

〞如此以“对偶〞注“对仗〞,用“对仗〞释“对偶〞的辗转解说,造成了概念的混淆,其结果是使人误以为“对偶〞与“对仗〞是一回事,是一个概念的两种称谓。

那么,究竟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二者有什么区别呢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这种对称的言语方法,形成表达形式上的齐整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别表现形式和手段。

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根底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言语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到达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苛,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这是诗词创作所不同意的。

了解了对偶与对仗的特点,就能一般地区别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了。

例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这两个句子各方面都符合对偶的要求,但由于其平仄不相对,音律欠和谐,并在同一结构位置重复使用了“天下〞、“之〞、“而〞等这样的词语,所以不合对仗的要求。

再请看下面这个例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白乐天)〕这组联句是原诗中的颈联,无论哪个方面都完全符合对仗原则,而且对得极为工稳,是最为典型的对仗联句。

对偶与对仗其所以有这样一些不同,主要是因为它们是运用于不同文体的。

由于不同的文体对各自表达的要求不同,所以对表达形式的要求也就不同。

对偶与对仗的区别

对偶与对仗的区别

对偶与对仗是两个概念,是两种语言形式,二者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它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这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和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格,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
例如: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
——既对偶,又对仗.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既对偶,又对仗.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既对偶,又对仗.。

在语文中,什么叫“对偶”或“对仗”?怎样区分他们?

在语文中,什么叫“对偶”或“对仗”?怎样区分他们?

在语文中,什么叫“对偶”或“对仗”?怎样区分他们?对仗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

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

词语对仗的要求是:词义必须同属一类,如以山川对山川,以草木对草木等;词性必须基本相同,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平仄必须相对,即以平对仄或以仄对平;结构必须对称,即以单纯词对单纯词,以合成词对合成词;另外,要避免同字相对。

句式的对仗,主要是句子的结构相同,如以主谓短语对主谓短语,以动宾短语对动宾短语等。

对仗可使诗词在形式上和意义上显得整齐匀称,给人以美感,是汉语所特有的艺术手段。

诗的对仗唐以后近体诗的对仗,显然是受了骈体文的影响。

如果借用散文的术语,律诗可以说是'骈散兼行'。

律诗的一般情况是半骈半散:首尾两聊是散行的,中间两聊则规定要用对仗。

例如杜甫《别房太尉墓》、苏轼《有美堂暴雨》等。

初唐律诗还没有完全定型时,颔聊的对仗还是很自由的。

直到王维、杜甫,颔聊还有不用对仗的,例如王维《辋川间居赠裴秀才迪》的'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杜甫《天末怀李白》的'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以后虽然还有人这样做,但是非常罕见。

与此相反,不但中间两聊用对仗,连首聊也用对仗,这倒相当常见。

比较起来,五律首聊用对仗的情况多一些,原因是五律首句以不入韵为常,比较适宜於对仗。

例如李白《送友人》、杜甫《春望》等。

但是我们不要以为首句入韵就不能再用对仗了,杜甫的《登高》和陆游的《黄州》就是首句入韵而首聊用对仗的。

尾聊一般不用对仗,但也有用对仗的。

例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总的来说,作为格律要求,律诗一般是中间两聊用对仗。

颔聊不用对仗,尾聊用对仗,都算特殊情况,不构成一般规律。

首聊是否用对仗,往往决定於诗的内容和诗人的艺术技巧。

对仗和对偶的区别

对仗和对偶的区别

对仗和对偶的区别对仗和对偶是修辞手法中常用的表达方式,它们在修辞效果和语法结构上有所不同。

本文将详细介绍对仗和对偶的区别,以及它们在写作中的应用。

一、对仗对仗是指在句子、诗歌或其他文学作品中,通过使用相对应的词语或短语,以达到修辞上的平衡和韵律美。

对仗通常包括以下几种形式:1. 平行对仗平行对仗是指将相同词性或结构的词语或短语进行对比,以强调相同或相似的意义。

例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通过平行对仗,诗人在表达上山下水的同时,表达了希望和希望的延续。

2. 反义对仗反义对仗是指通过使用相对义的词汇,以达到修辞上的对比效果。

例如:“春水初生,春林初盛。

”在这个例子中,“初生”与“初盛”形成了鲜明的反义对仗。

3. 近义对仗近义对仗是指使用意思相近的词语或短语,以突出表达的效果。

例如:“天上人间。

”这句话借用了“天上”和“人间”这两个意义相近的词,强调了事物之间的共通性。

二、对偶对偶是指在句子结构上进行对称的排列,以达到修辞上的平衡和节奏感。

对偶通常包括以下几种形式:1. 平行对偶平行对偶是指将相对称的词汇或短语放置在相应的部分,使句子结构上保持一致。

例如:“我喜欢音乐,你喜欢绘画。

”通过平行对偶,强调了不同个体的共通之处。

2. 反义对偶反义对偶是指通过使用相对义的结构或词汇,以达到修辞上的对比效果。

例如:“飞得高,落得低。

”通过对比飞行与落地的动作,强调了对立的概念。

3. 结构对偶结构对偶是指通过重复或相似的句子结构,以达到修辞上的对比和平衡效果。

例如:“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通过对称的结构,表达出时间的推移和人生的沉淀之感。

对仗和对偶的区别在于:对仗主要通过词语或短语的对比来形成修辞效果,而对偶主要通过句子结构的对称排列来达到修辞效果。

虽然它们都具有平衡和节奏感,但在使用上略有不同。

在写作中,对仗和对偶常用于诗歌、歌词、广告语等文学作品中,可以增强语言的美感和表现力。

同时,在散文和小说中,适当的使用对仗和对偶也能够提升文章的表达力和艺术性。

对偶和对仗的区别

对偶和对仗的区别

对偶与对仗的差别对偶,是用字数相等,构造情势雷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邻近意思的修辞方法.对偶又可分为严式对偶和宽式对偶,严式对偶请求高低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对.构造雷同.平厌相对.不反复用字(也就是对仗).宽式对偶对严式对偶五条请求只要有一部分达到就可以,不很严厉.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春联写作时应用的一种特别表示情势和手腕.它请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本上,高低句统一构造地位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高低句统一构造地位上反复应用统一词语.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说话音韵协调,加强了节拍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示情势上的高度完善.对偶和对仗是两种极为相象的说话情势.所谓“相象”,是说它们雷同之处较多而不合之点较少,所以差别起来就较为艰苦.二者竟有何差别呢?1.对仗的根本特色是“对峙”,对偶的根本特色是“对称”.2.对偶主如果从构造上说的,它请求构造相当,字数相等;对仗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请求意义相反或邻近,而不管构造情势若何.3.对偶里的“否决”(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说是对仗,就情势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段的兼类现象.要真正清楚明了对偶与对仗的特色,无妨为例为证:先世界之忧而忧,后世界之乐而乐.这个句子固然字数相对,但因为其平仄不相对,乐律欠协调,并在统一构造地位上反复应用了“世界”.“之”.“而”等词语,所以不合对仗的请求,应归入对偶.再看下面的句子(春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幅春联不但高低句字数雷同.词性一致,且平仄相对,所以应归入对仗.至此,我们可以如许懂得:对偶的外延大于对仗,而内在则小于对仗.对仗必定是对偶,但对偶不必定是对仗,只有严式的对偶才是对仗.作为修辞办法的对偶,经常被普遍用于各类体裁,个中古代散文和古体诗歌应用尤其频仍.对仗则是格律诗词独具的一种特别创作技法,后来又被用于春联撰写.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取的一种修辞办法.古语对它的说明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如许一种情势:高低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剖析,互相填补,说的是一件事.中学课文中应用互文的古诗词句子是很多的,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诗》)泉喷鼻而酒冽(《酒徒亭记》)呐喊乎器械,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木欣欣以茂发,泉涓涓而始流(《回去来兮辞》)器械植松柏,阁下种梧桐.(《孔雀东南飞》)枝枝相笼罩,叶叶订交通.(《孔雀东南飞》)五步一楼,十步一阁.(《阿房宫赋》)互文的特点是“文省而意存”,重要表示在两个方面:一.构造特点:互省.如“将军百战逝世,壮士十年归”(《木兰诗》),句前部分省去“壮士”,句后部分省去“将军”,“将军”与“壮士”分置,前后互订交织填补.二.语义特点:互补.如:“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诗》),木兰对着窗户,已包含对着镜子,“理”和“贴”两个动作是在统一情境中进行的,译时应将它们拼合起来.互文有各种不合的表示情势:一.同句互文.即在统一个句子里消失的互文.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秦”和“汉”是互相填补.又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东船西舫悄无言”“东犬西吠”亦属此类.二.邻句互文.即在相邻的句子里消失互文.这类句子又可分两类:1.双句互文.如《岳阳楼记》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多句互文.如《木兰辞》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东市”“西市”“南市”“北市”构成互文,意思是跑遍了很多阛阓,购齐了出征所需之物,而不是在某一个集市上只买某一样器械.《孔雀东南飞》中“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诵诗书”句,亦属此类.三.重章互文,指写作时把完全的意思拆开,分离放在各章,浏览时把几章内容互相参照,互相补足.如《伐檀》:“坎坎伐檀兮……坎坎伐辐兮……坎坎伐轮兮……”这是诗歌辞赋中经常应用的修辞手段.若何准确懂得互词句的句义?可以按照如许的原则:即高低两句或一句中的两个陈述部分同时顺应于两个陈述对象.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为例,这句话中的两个陈述部分是“喜”和“悲”,两个陈述对象是“物”和“己”,“喜”和“悲”同时陈述“物”和“己”,即为:不以“物”和“己”而“喜”和“悲”.此句用白话就很轻易表达为“不因为外物的利害和本身的得掉而觉得喜悦或者哀痛.”对用一句话采取互文修辞的句子.意义的懂得,同样合适上述原则,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主人下马客在船”,即为“主人和客人”“一路下了马,登上了船.”。

疑问句、反问句,对偶,对仗

疑问句、反问句,对偶,对仗

一、疑问句设问句反问句的区别1、疑问句疑问句是从句子的用途角度来说的,它是用来向别人提出问题的,是有疑而问,是向别人询问一件事,解除自己的疑团的,它是有疑而问,是己问他答,答在问后(即:由一方发问,由另一方作答,回答句紧跟在疑问句的后面)。

2、设问句设问是一种修辞手法,先提出问题,接着再把答案说出来,这种自问自答的句子叫做设问句。

其实提问者本来完全知晓问题的答案,是明知故问且又自问自答的一种问句形式,它不需要别人来回答,它只是作者为了引起读者注意或者引发读者思考而故意提问的。

所以,通常情况下,在设问句的后边,紧接着的是作者本人的答语。

这种修辞效果不是肯定的句式所能及的。

如:(1)“春天在哪里?春天在花朵里……”(2)“什么是生物?生物就是有生命的物体…………”(3)什么叫自律?自律就是自己管束自己的行为。

(4)这人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是大明。

(5)学好语文要背书吗?一定要!3、反问句反问也是一种修辞手法。

反问句又叫反诘句,它是用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

反问句是作者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为了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增强某种语气、强调某种确定的意思而有意采用的一种问句形式。

是无疑而问,作者自问自答,答在问中。

(1)"难道我会不知道?"----说话者是在强调自己是知道的。

(2)"(难道)我有这么笨吗?"----说话者在强调自己并不笨。

(3)"难道数学真的这么难么?"----说话者在强调数学不难。

(4)"那什么是一样的呢?"----说话者在强调那是不一样的。

(5)“得把他们抱过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末尾用的感叹号。

总之,疑问句是己问他答,答在问后;设问句是自问自答,答案在问句之外,反问句则不用回答,答案包含在问句之中,已经暗示了出来;设问句末一般用问号,反问句可以用问号,也可以用叹号。

二、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对偶与对仗是两个概念,是两种语言形式,二者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对偶与对仗是两个概念,是两种语言形式,二者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它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这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和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格,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

例如:(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只对偶,不对仗。

(2)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

(碧野《天山景物记》)——只对偶,不对仗。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只对偶,不对仗。

(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既对偶,又对仗。

(5)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既对偶,又对仗。

(6)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既对偶,又对仗。

(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既对偶,又对仗。

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对比,反问和设问有什么作用比喻(一)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恰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二)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三)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一个句于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①同类相比。

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②表示猜度。

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③表示想象。

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中,我就仿砖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年时儿。

④表示举例的引词。

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2、甲乙之间必须有恰似点。

(四)比喻的种类1、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配合。

例如:叶子出水限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

本体喻征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

例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蟑。

除此暗喻还有许多变体值得注意:①本体和喻体是并歹、关系。

例如:从喷泉里喷出来洋,(“花”修饰“海洋”)②本体和喻体是注释关系。

例如:我爱北京——祖国的心脏。

3、借喻。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借喻的典型形式为甲代乙。

例如:独有英雄驱虎豹,更元豪杰怕熊婴~傅喻。

连用几个比喻共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

(五)比喻的作用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4、化冗长为简洁。

拟人(一)概念: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

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几种形式。

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

(二)种类:1、拟人。

例如: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2、拟物。

例如: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

(三)比拟的作用:1、色彩鲜明;2、描绘形象;3、表意丰富。

(四)运用比拟应注意事物本身的特征。

(五)比喻和比拟的不同点。

1、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摸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

2、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借代(一)概念: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

这种修辞方式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

(二)借代的种类:1、用事物特征代本体事物。

例如: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2、具体代抽象,例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3、专名代泛称。

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4、形象代本体。

例如:上面尘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5、部分代整体。

例如:吟罢低同元写处,月光如水照绍衣。

6、结果代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捧腹”是“笑”的结果)7、资料代本体。

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三)借代的作用:1、以简代繁;2、以实代虚;3、以奇代凡;4、以事代情。

(四)运用借代需要注意。

必须抓住事物的最典型特征,对于所借代的事物一般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所交代。

另外,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事物不能同时出现。

(五)借喻与借代的相同点和不同点:1、相同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2、不同点: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力本体,其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

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的某些方面的相似。

借喻可改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不能。

夸张(一)概念: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二)种类:夸张可分为三类,即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1、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

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

例如: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

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茵,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三)夸张的作用:1、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2、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3、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四)运用夸张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

下面运用的夸张脚下地球当球玩,大洋海水能喝干。

第二,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第三,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对偶(一)概念: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二)对偶的种类:1、正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a.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类皮厚腹中空。

2、反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b.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

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如:c.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根据上下句的形式又可以把对偶分为严式对偶和宽式对偶,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平厌相对、不重复用字。

如例句曲。

宽式对偶对严式对偶五条要求只要有一部分达到就可以,不很严格,如例句c。

(三)对偶的结构:1、成分对偶。

例如:然而我的坏处,是在论时事不留面子,泛铜弊常取类型,而后者尤与时宜不合。

2、句子对偶。

例如: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骛齐飞。

(四)对偶的作用: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五)对偶与对比的不同点1、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

2、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开工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3、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

)排比(一)概念: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证据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

(二)排比和种类:1、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

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分句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

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清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单句排比例如:八路军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赶下海。

解放军穿草鞋,把蒋家王朝踢下台。

如今八连穿草鞋,把香风毒雾肢下踩。

4、复句排比。

例如:如果我们能够研制出一种类似鹰眼的搜索、观测技术系统,就能够扩大飞行员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视敏度。

如果能研制出具有鹰眼视觉原理的“电子鹰眼”,就有可能用于控制远程激光制导武器的发射。

如果能给导弹装上小巧的“鹰眼系统”,那么它就可以象雄鹰一样,自动寻找、识别、追踪目标,做到百发百中。

(三)排比的作用:1、内容集中,增强气势;2、叙事透辟,条分缕析;3、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四)排比与对偶的区别:1、对称性与平列式。

对偶是二个语言单位,而排比是三个以上语言单位。

对偶必须对称。

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

2、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揭示语,使排体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

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

3、对偶以要求平仄对仗为佳,排比则无此要求。

反问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屋常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

例如:就说蒋筑英吧.已经经过了这样长久的考验,跑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满足么?(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用否定式表示肯定的意思。

)反问与设问的区别:1、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则明砌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内容。

2、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

设问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回答的修辞方式。

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