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7.3 智慧广场 青岛版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智慧广场 教学资料
智慧广场教学内容教材第106、107页,研究植树问题。
教学提示(1)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教学时,可结合情境图出示问题,学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100÷5=20(棵)。
这时可以引导学生想:怎样检验这个结果是否正确?使学生经历整个分析、思考的全过程并且初步感受到:遇到问题时,可以先给出一个猜测,要判断这个猜测对不对,可以用比较简单的例子来验证,并且可以从简单的事例中发现规律,然后应用找到的规律来解决原来的问题。
(2)重点培养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
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线段图建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教学时,可让学生用画示意图或线段图的方法帮助思考,通过观察两端都栽树的示意图或线段图,把分割点数和栽树的棵树一一对应起来,发现并初步总结出栽树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3)继续强调画图的方法。
教学时,要继续突出画图的方法。
此时的画图,可以重点突出判断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帮助学生选择解决问题的模型。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结合植树的情境,借助生活经验和画图的策略学习并掌握间隔现象中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在丰富的素材中,经历观察、操作、分析等寻找规律的过程,逐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掌握探究的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充分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增强探究的欲望,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探究“两端都栽、一端不栽、两端都不栽”的植树棵数与间隔之间的关系,发现在一条直线上植树问题的规律,经历数学建模的过程。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植树问题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学习纸。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谈话:同学们,我们一年当中要过许多个节日,像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十月一日国庆节等等,那你知道每年的3月12日是什么节日吗?(植树节)是呀,植树不仅能美化环境,净化空气,其实在植树的过程中,还蕴含着许多的数学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树问题(揭题)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探究植树问题的类型1、出示问题:20米的小路,在一边植树,能栽多少棵?学生指出:信息不明确,还需要知道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教师给出信息:每5米栽1棵,生说说信息的意思。
智慧广场——植树问题(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智慧广场——植树问题(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一、教学内容1. 植树问题的基本概念:了解植树问题的定义,理解棵数与段数的关系。
2. 植树问题的计算方法:掌握棵数、间隔、段数之间的关系,学会计算在一定长度内植树的棵数。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 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植树问题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植树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的掌握。
难点: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植树问题的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树木模型。
学具:练习本、笔、剪刀、彩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的例子,如学校的绿化带,引入植树问题。
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果在绿化带上植树,应该如何计算植树的棵数?2. 新课讲解:通过PPT和黑板,讲解植树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结合实例,解释棵数、间隔、段数之间的关系。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每组用剪刀和彩纸制作一段绿化带,并计算植树的棵数。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植树问题计算方法的理解。
4. 例题讲解:选取一些典型的植树问题题目,让学生上台演示并讲解解题过程。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植树问题的练习题,并及时给予反馈和讲解。
六、板书设计1. 植树问题的基本概念:棵数、间隔、段数。
2. 植树问题的计算方法:棵数 = 段数× 间隔。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学校计划在操场的一边植树,每隔5米植一棵,一共要植20棵,请问操场的一边有多长?2. 如果在一段长度为100米的路上植树,每隔10米植一棵,一共要植几棵?作业答案:1. 操场的一边有100米。
2. 一段长度为100米的路上要植11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和例题讲解,掌握了植树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但在实际问题中,如何灵活运用这些知识,仍需进一步的练习和引导。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智慧广场 青岛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智慧广场(青岛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智慧广场的概念和组成,知道智慧广场是一个展示数学智慧、分享数学知识、交流数学心得的平台。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3.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智慧广场的组成:数学谜语、数学游戏、数学故事、数学家、数学名言等。
2. 智慧广场的活动:数学竞赛、数学讲座、数学展览、数学实践活动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智慧广场的概念和组成,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 教学难点:如何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智慧广场的活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智慧广场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你们想了解智慧广场吗?”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 讲解智慧广场的概念和组成(1)教师简要介绍智慧广场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智慧广场是一个展示数学智慧、分享数学知识、交流数学心得的平台。
(2)讲解智慧广场的组成,让学生知道智慧广场包括数学谜语、数学游戏、数学故事、数学家、数学名言等。
3. 讲解智慧广场的活动(1)介绍智慧广场的活动,如数学竞赛、数学讲座、数学展览、数学实践活动等。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参与智慧广场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4. 实践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数学的乐趣。
(2)引导学生分享数学故事,让学生了解数学家的成长经历和数学名言。
(3)组织学生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加深对智慧广场的认识。
(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合作精神等。
7.3《智慧广场》(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 青岛版
7.3《智慧广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智慧广场的概念,了解智慧广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智慧广场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智慧广场的概念及特点2. 智慧广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 智慧广场的分类及功能4. 智慧广场的设计与规划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智慧广场的概念、分类及功能,智慧广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智慧广场的设计与规划,培养学生运用智慧广场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智慧广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了解智慧广场的概念及特点。
2. 新课导入(1)智慧广场的概念及特点智慧广场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公共空间,它以信息技术为支撑,集成了多种功能,为市民提供便捷、高效、舒适的服务。
智慧广场具有以下特点:- 高度智能化:智慧广场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处理。
- 功能多样化:智慧广场集合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等多种功能,满足市民的不同需求。
- 服务个性化:智慧广场根据市民的需求,提供定制化的服务,提高市民的满意度。
- 环境优美:智慧广场注重环境设计,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空间。
(2)智慧广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智慧广场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 商业综合体:集购物、餐饮、娱乐于一体,提供一站式服务。
- 公共服务中心:提供政务服务、便民服务、文化服务等功能。
- 交通枢纽:整合公共交通资源,实现交通的无缝衔接。
- 社区中心:为社区居民提供便利的生活服务。
(3)智慧广场的分类及功能智慧广场根据功能和用途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商业类智慧广场:以购物、餐饮、娱乐为主,提供一站式服务。
- 公共服务类智慧广场:提供政务服务、便民服务、文化服务等功能。
- 交通类智慧广场:整合公共交通资源,实现交通的无缝衔接。
《智慧广场》(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教案:《智慧广场》-四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智慧广场的概念,知道智慧广场是一个充满数学奥秘的地方。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智慧广场的概念2. 智慧广场中的数学问题3. 解决智慧广场中数学问题的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智慧广场的概念,掌握解决智慧广场中数学问题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数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智慧广场的概念向学生介绍智慧广场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智慧广场是一个充满数学奥秘的地方。
3. 讲解智慧广场中的数学问题通过实例向学生展示智慧广场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讲解解决智慧广场中数学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5. 小组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智慧广场中的数学问题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作业布置与智慧广场相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教师应加强课堂管理,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希望学生能够了解智慧广场的概念,掌握解决智慧广场中数学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重点关注的细节:讲解智慧广场中的数学问题详细补充和说明:智慧广场中的数学问题,是四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智慧广场:植树问题(导学案)-四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智慧广场:植树问题
导学目标
•了解植树的重要性;
•掌握简单的面积计算方法;
•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植树数量的计算。
导入引入
在我们的生活中,植树造林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生态工程。
那么,你知道为什么要植树吗?
导入解惑
植树可以起到以下作用:
1.净化空气:绿色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和有害气体,从而使空气更为清新。
2.保持水源:充足的植被可以防止土地水土流失,保持水源,并且可以增强
水土保持的能力。
3.优化环境:植树可以优化城市的环境,提高城市的美观度和整体品质。
探究问题
某个城市的智慧广场,需要进行植树造林,广场的面积为5000平方米。
现在,规定每10平方米种1颗树,那么智慧广场需要种多少棵树呢?
解决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计算出广场中可以种植树的面积。
由于规定每10平方米种1颗树,所以可以算出一颗树需要占用的面积为:
1颗树 = 10 平方米
根据这个比例,我们可以算出智慧广场上可以种植树的总数:
5000 平方米÷ 10 平方米/颗 = 500 棵树
因此,智慧广场需要种植500棵树。
总结提高
通过本次探究,我们学习了植树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且掌握了简单的面积计算方法,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植树数量的计算。
在未来的学习中,我们将会更深入的了解数学的妙趣,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数学思维。
青岛版(五四制)四年级上册数学《智慧广场—重叠问题》课件
重叠
理发师的困惑?
某理发师正在给客人理发 ,就听一声门响,“叔叔,我 和爸爸要剪头发”,又一声门 响,“师傅,我和我的父亲要 理发”。这时,理发师抬头一 看,他很纳闷???
为什么只有3个人?
理发师的困惑?
握手的同学
拥抱的同学
握手的同学
握手的同学 拥抱的同学
只
只
握
拥
手
抱
的
的
同
同
学
学
既握手又拥抱的同学
4+3-1=6(人)
(4-1)+(3-1)+1=6(人)
1、儿童节文艺汇演中,跳舞的有14
人,合唱的有30人,两项都参加的有
9人,参加这两项演出的一共有几人?
跳舞14人
合唱30人
9人
14+30-9=35(人)
(14-9)+(30-9)+9 =5+21+9 =35(人)
“学习之星” “劳动之星”
3人 4人 1人
Hale Waihona Puke 重复5名“学习之星” “劳动之星”
2人 5人
集合思想解决问题方法 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画集合图 解决问题
四边形
梯形
平行四边形 长方形 正方形
4人 3人 2人
重复4名
7+5-4=8(位)
3人 4人 1人
重复5名
7+5-5=7(位)
2人 5人
没有重复
“学习之星” “劳动之星”
7人
5人
重复1名
“学习之星” “劳动之星”
6人 1人 4人
重复2名
“学习之星” “劳动之星”
青岛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智慧广场-重叠问题ppt课件.ppt
合计:9人
画横线的是两项活动都参加的,不能重复数。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浪费 粮食的 现象。 也许你 并未意 识到自 己在浪 费,也 许你认 为浪费 这一点 点算不 了什么
二、合作探索
约翰.韦恩 (John Venn)是十 九世纪英国的哲学家和数学家,他 在1881年发明了韦恩图。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浪费 粮食的 现象。 也许你 并未意 识到自 己在浪 费,也 许你认 为浪费 这一点 点算不 了什么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浪费 粮食的 现象。 也许你 并未意 识到自 己在浪 费,也 许你认 为浪费 这一点 点算不 了什么
智慧广场
——重叠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浪费 粮食的 现象。 也许你 并未意 识到自 己在浪 费,也 许你认 为浪费 这一点 点算不 了什么
一、情境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浪费 粮食的 现象。 也许你 并未意 识到自 己在浪 费,也 许你认 为浪费 这一点 点算不 了什么
《开心学堂》 《探索天地》
25人
10人
25+27-10=42(人)
答:全班有42人。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浪费 粮食的 现象。 也许你 并未意 识到自 己在浪 费,也 许你认 为浪费 这一点 点算不 了什么
三、自主练习
2.
井有多深?
230+230-50=410(厘米)
答:井深410厘米。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浪费 粮食的 现象。 也许你 并未意 识到自 己在浪 费,也 许你认 为浪费 这一点 点算不 了什么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浪费 粮食的 现象。 也许你 并未意 识到自 己在浪 费,也 许你认 为浪费 这一点 点算不 了什么
新青岛版四年级上册智慧广场植树问题
间隔
5棵树之间有4个间距。 间隔数 + 1 = 棵数 50 ÷ 5 + 1 = 11(棵)
间隔数
例1 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 栽多少棵树苗?
100米
全长÷间隔长﹦间隔数
100÷5=20(段)
间隔数﹢1﹦棵数
20+1=21(棵)
答:一共需要栽21棵树苗。
间隔数 – 1 = 棵数。 50 ÷ 5 – 1 = 9(棵)
返回
五、小结,找规律 想一想,植树问题有什么规律呢?
两端都栽: 一端不栽: 两端都不栽:
间隔数 + 1 = 棵数 间隔数 = 棵数
间隔数 -1 = 棵数
归纳总结
• 1、不封闭路线上两端都植树:总路长÷株距=间隔数,棵树=间隔数+1。 2、不封闭路线上一端不植树:棵树=间隔数 3、不封闭路线上两端都不植树:棵树= 间隔数+1。
四、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问题一:两端都栽,需要多少棵树苗?
50米的小路, 一旁植树, 每5米栽一棵。
5米
1
2
3
45
6
7
8
9 10
1
2
3
4
5
6
7
50米
8
9 10 11
平均分成10段,要栽11棵。
返回
四、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问题一:两端都栽,需要多少棵树苗?
用手指代表树,用两指间的空隙代表树间隔。
50米的小路, 一旁植树, 每5米栽一棵。
找规律 两 种 物 体 排 成 行, 规 律 就 在 里 面 藏。 两 端 相 同 数 差 一, 两 端 不 同 数 一 样。 两 种 物 体 围 成 圈, 首 尾 相 连 数 相 同。
青岛版四年级下册数学7.3 智慧广场课件(共18张PPT)
返回
小数加减法 智慧广场
怎样记录才能更清楚地反映同学们参加实践活动的情 况呢?
小记者 李 明 王东方 赵 刚 张小帅 方 伟 王 强 周晓丽 赵 云 孙 亮 陈 红 合计:10人 小交警 丁 娜 王 强 赵 刚 张小帅 于平丽 李 明 徐大文 刘乐乐 毛小宁 合计:9人
给两项活动都参加的同学做个标记,也能清楚地看出 哪些同学参加了两项活动,哪些同学只参加了一项。
李明等4个同学
两项活动都参加了, 数人数时数了两遍, 应该是15人。
把两项活动都参加的人数加起来: 10 + 9 = 19(人)。 想一想,这样做对吗? 为什么不对呢? ×
返回
小数加减法 智慧广场
怎样记录才能更清楚地反映同学们参加实践活动的情 况呢? 小记者 小交警
李 明 王东方 赵 刚 张小帅 方 伟 王 强 周晓丽 赵 云 孙 亮 陈 红 合计:10人 丁 娜 王 强 赵 刚 张小帅 于平丽 李 明 徐大文 刘乐乐 毛小宁 合计:9人
解决重叠问题,要从条件入手进行分析,画出示意图,
借助示意图进行思考。当两部分有重叠时,为了不重
复地计算,可以从它们的和中减去重叠部分,也可以
先用其中一部分减去重叠部分,再加上另一部分。
返回
小数加减法 智慧广场
课后作业
课本: 第90页第5题
返回
返回
小数加减法 智慧广场
怎样记录才能更清楚地反映同学们参加实践活动的情 况呢? 小记者 两项活动都参加 小交警
方伟 王东方
周晓丽 赵云 孙亮 陈红 李明 王强 赵刚 张小帅
于平丽 丁娜
徐大文 刘乐乐 毛小宁
把只参加小记者、只参加小交警及两项活动都参加的圈起来, 能够很清楚地表示出同学们参加实践活动的情况。
2022年青岛版小学数学《智慧广场 (2)》精品课件(五四制)
智慧广场
学校门前有一条长50米的小路,计划在小 路一旁植树,每5米栽一棵。如果一端不栽, 需要多少棵树苗?
列算式解决!
握住大拇指,数一数。
间隔数 = 棵数
50 ÷ 5 = 10(棵)
返回
智慧广场
学校门前有一条长50米的小路,计划在小 路一旁植树,每5米栽一棵。如果两端不栽, 需要多少棵树苗?
返回
智慧广场
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占空间吗?
空气 、橙汁、冰箱都占空间。
返回
智慧广场
想像一下,在实验二中,如果放入一块更小的木块, 结果会怎么样,这又说明什么?
物体所占的空 间有大有小。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
返回
智慧广场
试一试 下面每组中的两个物体,谁的体积大?
√
√
返回
智慧广场
下面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谁的体积大?
返回
1cm
智慧广场
1立方厘米有多大呢? 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
1cm
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
返回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cm
智慧广场
你能测出盒子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吗?
1cm
返回
1cm
智慧广场
牛奶箱的体积用立方厘米作单位来测量合适吗?
1cm
1立方厘米太小,用1立方分米作单位比较合适。
返回
智慧广场
3.把正方体(棱长5厘米)礼品盒装到箱子(长40 厘米、宽30厘米、高10厘米)里,最多能装多少 盒?(材料厚度忽略不计)
沿箱的“长”装,一排能装的个数:40÷5=8(个) 沿箱的“宽”装,能装的排数:30÷5=6(排) 沿箱的“高”装,能装的层数:10÷5=2(层) 最多能装的盒数:8×6×2=96(盒)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智慧广场 《重叠问题》教学课件
答:井410厘米。
3. 四年级一班参加演出的共有35人,跳舞的有14人, 合唱的有30人,。两项都参加的有多少人?
● 请你将2个△分别放在2个圆圈里, 使每个圆圈里有1个△ 。
● 请你将3个△分别放在2个圆圈里, 使每个圆圈里有2个△ 。
● 请你将4个△分别放在3个圆圈里, 使每个圆圈里有2个△ 。
230厘米 230厘米
1.
接头处
井有多深?
50cm
230+230-50=410(厘米)
答:井深410厘米。
1.参加社会实践的一共有多少人?
小记者14人 小交警16人 7人
4+5-1=8(人) 4+5-2=7(人) 4+5-3=6(人) 4+5-4=5(人)
第一组 第二组
4人
5人
4+5-1=8(人)
4+5-2=7(人)
4+5-3=6(人)
AB C
4+5-4=5(人) A+B-C=N
第一组 第二组
4人
5人
第一A组 第二B 组 C
N= A+B-C
● 请你将3个三角形分别放在2个圆圈里, 使每个圆圈里有2个三角形。
● 请你将4个三角形分别放在3个圆圈里, 使每个圆圈里有2个三角形。
1.利用“韦恩图”整理下列信息。
AB C
A+B-C=N
4+5-1=8(人)
4+5-2=7(人) 4+5-3=6(人) 4+5-4=5(人)
1.参加社会实践的一共有多少人?
小记者14人 小交警16人
14+16-7
7人
=30-7
《智慧广场》(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智慧广场》(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在教学《智慧广场》这一课时,我选择以四年级上册的青岛版数学教材为基础,结合我所积累的教学经验,设计了一份详细的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我选择了教材中的第五章《认识多边形》,具体包括5.1节《四边形》,5.2节《五边形》,以及5.3节《六边形》。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理解多边形的特征,能够正确识别和命名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
二、教学目标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多边形的特征,能够正确识别和命名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
难点在于让学生能够运用多边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七、作业设计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们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
同时,我还会鼓励学生们在生活中发现多边形,运用多边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拓展延伸所学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我认为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一、生活实例的引入在教学过程中,我选择了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多边形,引导学生发现多边形的特征,从而引入新课。
这个环节是重点也是难点。
因为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可能对多边形的概念比较陌生,不容易理解。
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多边形,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多边形的直观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多边形的特征。
二、多边形的特征让学生理解多边形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重点。
我通过讲解和操作,让学生理解多边形的特征,能够正确识别和命名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
这个环节是重点,因为只有理解了多边形的特征,学生才能正确地识别和命名多边形。
三、多边形的命名规则多边形的命名规则是本节课的难点。
因为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可能不容易理解。
我通过讲解和示例,让学生掌握多边形的命名规则。
同时,我还设计了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四、几何模型我准备了几何模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多边形的特征。
这个环节是重点,因为通过几何模型,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多边形的特征,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井有多深?
井深与接起来的 竹竿 一样长。
两根竹竿各长230厘米,接头 处长50厘米。
230+230-50=410(厘米) 答:井有410厘米深。
把你的想法说给 同学听。
3. 儿童节文艺汇演中,跳舞的有14人,合唱的 有30人,参加这 两项演出的一共有35人。两项 都参加的有多少人?
跳舞14人
青岛版(五年制) 数学 四年级 上册
7 动探究 课外活动
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说一说,你参加 过那些实践活动?
四年级(1)班同学假期参 加社会实践活动情况记录
小记者 王东方 李 明 赵 云 张小帅 方伟赵刚 周晓丽 王 强 孙亮陈红
合计10人
小交警 于平丽 王 强 徐大文 丁 娜 李明赵刚 毛小宁 张小帅
5.四年级二班有45人,会下象棋的有21人,会
下围棋的有17 人,两种棋都不会的有10人。两
种棋都会的有多少人?
会下象棋21人 会下围棋17人
先画出韦恩图!
两种都不会10人
?
10
两种都会下
21+17+10-45=3(人) 答:两种棋都会的有3人。
果了!
答: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一共有15人。
小记者
小交警
王东方 赵 云 方 伟 周晓丽 孙 亮陈 红
王 赵
强李 明 刚 张小帅
于平丽 徐大文 丁 娜 毛小宁 刘乐乐
两项都参加
4人是10+9-4=15 5人是10+9-5=14 6人是10+9-6=13
如果两项活动都参加的有5人,参加 社会 实践活动的一共有几人?如果 两项活动 都参加的有6人、7人呢?
合唱30人
想一想,说一说
?
两项都参加
14+30-35=9(人) 答:两项都参加的有9人。
4. 王老师出了两道题,全班42人中答对A题的 有24人,答对B 题的有35人。每人至少答对了 其中的一道题。两道题都答对的有多少人?
答对A题24人
答对B题35人
你算对了吗?
?
两道题都答对
24+35-42=17(人) 答:两项都参加的有17人。
我把参加两项活 动的人数加起来。 10+9=19(人)
李明等4个同学两项活动都参加了,计 算时这四人算了两次。不能重复计算, 所以参加实践活动的一共有15人。
怎样记录才能清楚反映同学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呢?
小记者 王东方 李 明 赵 云 张小帅 方伟赵刚 周晓丽 王 强 孙亮陈红
合计10人
小交警 于平丽 王 强 徐大文 丁 娜 李明赵刚 毛小宁 张小帅
怎样记录才能清楚反映同学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呢?
小记者
王东强方 李 明 赵 刚云 张小帅 王方东方伟 赵 云刚 方周晓伟丽 周王晓丽强 孙亮陈红
合计10人
小交警
王于平强丽 李王 明强 赵徐大刚文 张丁小帅娜 于李平丽明 徐赵大文刚 丁毛小娜宁 毛张小宁帅
刘乐乐
合计9人
还有更好的想法吗?
把两项都参加的同学做写在前面, 一眼看就能出看出那些同学参加了 两项,那些同学参加了一项
刘乐乐 合计9人
想一想,然后把你的想法 写或者画出来。
怎样记录才能清楚反映同学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呢?
小记者 王东方 李 明 赵 云 张小帅 方伟赵刚 周晓丽 王 强 孙亮陈红
合计10人
小交警 于平丽 王 强 徐大文 丁 娜 李明赵刚 毛小宁 张小帅
刘乐乐 合计9人
还有更好的想法吗?
给两项都参加的同学做上标记,这 样就能清楚地看出那些同学参加了 两项,那些同学参加了一项
怎样记录才能清楚反映同学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呢?
小记小者记者
小小交交警警
王东方 李 明
于平丽 王 强
王方孙东方赵周方伟亮晓伟丽云赵周陈晓赵王张云丽红小王赵帅刚强
强 刚
李徐大明文 于丁平丽娜徐大文 张李小帅明 丁赵 娜刚毛小宁
毛小宁 刘张乐小乐帅
孙亮陈红
刘乐乐
合计10人 两项都参加 合计9人
可以用图来记录,
刘乐乐 合计9人
从记录表中,你发现 了那些数学信息?
一共有多少人参加了 社会实践活动?
一共有多少人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
小记者 王东方 李 明 赵 云 张小帅 方伟赵刚 周晓丽 王 强 孙亮陈红
合计10人
小交警 于平丽 王 强 徐大文 丁 娜 李明赵刚 毛小宁 张小帅
刘乐乐 合计9人
这样做对吗? 说说你的想法?
这叫韦恩图,是英国的哲学家和数
看得更清楚!
学家韦恩.约翰在1881年发明的。
怎样记录才能清楚反映同学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呢?
小记者
小交警
王东方 赵 云 方 伟 周晓丽 孙 亮陈 红
王 赵
强李 明 刚 张小帅
于平丽 徐大文 丁 娜 毛小宁 刘乐乐
两项都参加
10+9-4=15(人)
这样就很容易算出结
我发现像这样两部分 有重复时,应从和中 减去重复的部分。
1. 四年级一班订《开心学堂》和《探索历史》两种杂
志,每 人至少订一种。其中订《开心学堂》的有25人,
订《探索历 史》的有27人,两种都订的有10人。全班
有多少人?
先画出韦恩图!
订《开心学堂》25人
订《探索历史》27人
10
两种都订
25+27-10=42(人) 答:全班有多少人4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