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案与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初中地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反思

初中地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反思

初中地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反思《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反思近期学校要求全校专任教师努力探索四步教学法在课堂中的运用,努力呈现“三生课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我对这一理念进行了更深一层的思考。

“三生课堂”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是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途径,以探究学习为目的的新型教学模式。

这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课堂不再是教师运用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自己的教学预设,而是让“课堂生成”演绎着课堂的精彩。

基于这些思考,我在设计这节课时想到了利用发布任务的方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小博士发布了三个任务:“看山识山”、“画山识山”、“读图识山”三个小任务,鼓励学生去探究、去感悟、去分享,在探究、感悟与分享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经过实践,这个情境真的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一过程中,我也收获了许多惊喜。

叶澜教授曾经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课堂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绿色生态环境,在课堂中,学生要有思考的自由,更要有说话的权利。

在“读图识山”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们去用自己的方法去识别山峰、山谷、山脊和陡崖等不同的地形。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的心灵主动与知识相遇,用创造性的思维去沟通,利用自己的“小技巧”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在孩子们兴奋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时,我感受到了他们收获成功的那份幸福感。

通过这次尝试,我深切地感受到:教师要学会倾听,因为倾听意味着理解、尊重。

它的意义远不是给孩子一个表达的机会,它或许带来的是早已失落的人格尊严,点燃的或许。

初中地理_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①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高距的基本概念。

②初步学会从等高线地形图上辨别方向、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高度和坡度的陡缓,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表的各种形态。

③能够利用等高线地形图为生活、生产建设服务。

2、过程与方法:“玩”是孩子的天性,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相互合作,开动脑筋学会分析等高线地形图,共同探究,分析比较山体不同部位所表现的等高线形态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了解归纳重点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认识、比较、判断的地理意识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加强合作和自主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正确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学会从学业水平试题题型中归纳重点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环节:一、创设情景,思考导入【精典题型导入】读上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字母所代表的地形名称。

A____,B____,C____,D____,E____。

(2)H点与G点的相对高度是________米。

(3)沿B虚线和C虚线登山,较容易的是_____,其原因是_____。

(4)山顶M与A,较高的是________。

学生思考上题,每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什么?找一同学上黑板,写出考查的知识点。

【教师评价】写得很对,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共同复习这几个知识点。

【出示复习目标】1、山体地形部位的名称(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2、利用等高线识别山体地形部位3、利用等高线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4、等高线疏密判断坡陡、坡缓【教师补充、强调】地理课程标准表述:“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脊、山谷、山峰等地形部位,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加深对学习目标的认识。

二、回顾所学,巩固交流【展示地图,教师设问】人们是怎样把立体的高低起伏的地形绘制成平面的等高线地形图的呢?要求学生明确:(1)在地图上,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等高线。

(2)用等高线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叫做等高线地图。

(完整word版)七年级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与反思

(完整word版)七年级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与反思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与反思林泉中学黄梅教学内容: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形图的判读—--识别五种不同的山体部位。

教学目标:熟练掌握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顶、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山体部位的方法。

教学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绘图,对学生进行空间地理事物的想象能力、记忆能力培养;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过程,形成地理概念。

教学重点:判读等高线地形图,识别五种不同山体部位;教学难点、区别山谷、山脊。

教学用具:教学挂图、等高线地形图的模型、等高线地形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一)复习: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

(二)授课:教师拿出模型,与同学一起找出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出示小黑板上的等高线地形图,让同学通过观察不同部位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弯曲规律,帮助学生得出规律,识别山顶、鞍部、山谷、山脊、陡崖。

山顶:等高线是闭合的曲线,海拔由里向外逐渐降低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过度地带。

山谷:等高线由山麓向山顶凸出山崖:等高线由山顶向山麓凸出陡崖:等高线重合的地方活动:用大拇指放在掌心,用力握紧拳头,手放平,往手背上倒水;学生观察水聚集的地方,说明山谷易积水;强调河流的形成部位是山谷。

(三)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和怎样识别山体的五个部位,同学们要能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和弯曲状态来判读地形。

教学反思教师自评:《地形图判读》这一节文字不多,但内涵丰富,是七年级地理教学中的难点之一。

在教学中,我以自制模型为载体,以海拔的认识——等高线图的判读——山地部位名称作为教学主线,较好地演示了等高线的基本原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等知识,使教学变得形象生动,较好地强调了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获取知识。

但是在帮助学生辨析山谷和山脊时,我比较着急,留给学生观察思考的时间较少,这对部分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有些困惑;还有如果语言的表达能更简短精确、风趣幽默,我相信效果会更好,还要继续努力。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反思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反思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反思《地形图的判读》教学反思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地形图的判读》这部分知识较为抽象,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立体空间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学习难度较大。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新知等多种方式完成学习内容,体现出“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练为主线”的教学思路。

利用多种教学方式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首先利用等高线地形模型进行直观演示,然后通过电脑动画加深印象,再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拳头识别不同地形部位,最后通过判读绘制在拳头上的等高线地形图增添趣味,将枯燥的地理知识变得生动,但在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参与度方面,有所欠缺。

从课堂上,我发现:好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在第一时间里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比如:导入中从学生测身高、领校服入手,通过学生亲身演示,调动学生的情绪和课堂气氛,然后抛出“一座大山的高度在从哪算起呢?高低不平形态各异的地形如何在平面地图上表现出来?”这个问题后,学生的好奇心就被调动了起来,激发出了学生的兴趣,逐渐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意识,为主动探究打下基础。

其次,给学生施展的空间,让学生动起来。

设计合理的导学案,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引领作用,也是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和空间。

再者,本节课设计了多个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如:制作地形模型这一环节,不仅锻炼了学生动手动口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小组成员之间协调合作、有效合作的能力。

活动设计中,充分体现“情趣”教学的理念,这就给了学生多个动手动口培养实践能力的机会,让学生手动起来,嘴动起来,思维动起来,将学习过程进入认知与情意和谐统一的轨道,让地理学习更具生机与活力。

但教学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如课件还不能较为细致的表达等高线地形图与地势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的形象思维与理解程度降低;课件没有完备的交互功能,部分学生不能参与到课件的操作演示当中去,对学生动手实践缺乏的有效指导;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把握等。

今后要加强课件制作知识的学习,优化课堂结构,使现代教育技术更好的为课堂教学服务。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反思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反思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反思11月23日,我在一次以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为主题的校本研修活动中,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为案例讲授了一节课。

等高线地形图是等值线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

因此,等高线研究是研究其他等值线的基础。

在听课教师的点评和学生的反馈下,我反思总结了该堂课的优点和不足。

优点:1.课前准备充分,包括导学案、课件、教学设计和录制的微课,学生提前预。

2.课堂上使用了一些信息技术,如谷歌地球、微课视频、多媒体展示平台和微信等。

3.教学重难点突出,教学环节完整,课前预,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上台展示自己,有小结和课后作业的布置,讲练结合,突破难点。

同时,也重点培养了学生的作图、读图和析图能力。

师生互动较多,从学生反应来看,教学效果达到预期。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注意到,借助多媒体演示一些相关生动、直观的课件,降低学生研究的困难,调动了学生研究地理的兴趣,效果较好。

学生们都能够认真观察课件演示中的每一个步骤,积极发现、探讨问题,较快的掌握了“地形图的判读”方面的地理知识。

特别是由于运用了多媒体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使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等教学重点和难点得到有效地突破。

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1.由于内容稍多,所以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上有些仓促,如看完微课视频后没有对学生学案进行简单抽查和核对答案,探究1活动处理的时候也由于自己紧张没有在学生展示完之后给大家校对正确的答案。

2.微课视频占用了课堂6分钟左右的时间,老师们建议可能放在课前给学生观看在预效果更好!3.应该努力研究或研究一些交互性软件的应用。

4.在难点一:坡度陡缓判读的时候只是简单的总结了规律,没有展开来讲解,后面的练也没有涉及到。

为提高高考备考的效率,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有如下的一些想法:1.重视基础知识,加强迁移训练。

七年地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的教学反思)

七年地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的教学反思)

七年地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的教学反思)《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反思去听了新老师的《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我也不断琢磨和反思《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如何能够突出学习重点,抓住学生的眼和心,使较需要空间感的这课更能让学生听懂和理解。

因为对于这一课,说难也难,说不难也难,课标要求学生要学会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断出不同坡度的陡缓,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出山体不同部位,如山峰,山谷、山脊,陡崖等。

也就是要能够通过比较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抓住山体不同部位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特点,把等高线和山体部位一一对应出来。

最好是让学生能够通过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体验,结合实物比对,使之感受和加深理解,才能更好地识记住等高线地形图上山体不同部位特点。

而据经验知道,在学习这一课之前,有些同学虽然爬过山,但并没有仔细地俯视过一座山,也并没有接触过山体不同部位名称,山脊和山谷等概念,并不曾在脑海中留下空间。

所以,这一节课看似读图训练,却需要一环扣一环,层层过渡,引导学生一步步观看,来实现学习目标的过关。

鉴于此,我们决定在引导学生看上,分解难点,让学生一看再看。

同时为了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激发学生争强好胜心,我们将学习过程设计为“大王叫我来巡山闯三关”。

课前在《大王叫我来巡山》的音乐中回顾节假日人们的休闲方式,爬山的不同图片,提出爬山不仅能够愉悦身心,休闲锻炼,还能够让亲朋好友在相互扶持中拉近情感。

于是,开发山,设计旅游路线就成为个人能力的良好开发和展示,你知道我们看瀑布,攀岩,修路,建瞭望塔等一般选择山体的什么部位,开发和设计人员用什么样的地图做设计和判断呢?出示等高线地形图,提出这种图该怎么看,判断时应注意有什么特点?切入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主题《等高线地形图的判断》,学习目标的达成我们将闯三关实现。

首先第一关“火眼金晴第一看——看山是山”:要求学生在老师出示的山体素描图各编号位置选出部位名称:山脊,山谷,山峰,陡崖,鞍部,陡坡,缓坡,比较不同编号位置的高低。

初中地理_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顶、山脊、山谷等地形部位。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度的陡缓,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绘图,对学生进行空间地理事物的想象能力。

2、通过比较、讨论进而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和规律,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情趣[教学重点与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度的陡缓,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法、演示观察法、自主学习法等。

教学过程基础运用出示“基础运用”活动题1.确定水库与坝址的位置当地拟修建一座水库,其水坝坝顶的海拔为500米,水库坝址有A处和B处两个选择方案。

请选择其中一个方案简述其主要的利与弊。

2. 引导并观察学生交流,完成后,教师予以归纳和评价。

2.线路选择:(确定公路、铁路线、人工河流、引水线路等)(1).现两河流间开挖了一条运河,该运河为什么没有选择在两河距离最短的甲、乙之间开挖?(2).现甲、丙间需修建一条铁路,请在图中用线条画出选线位置引导并观察学生交流,完成后,教师予以归纳和评价。

1.小组合作完成并组内交流、组间交流。

2.归纳总结规律和方法及时练习,巩固提高,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

综合运用综合运用上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海湾示意图(图中曲线数值分别为等高线的高程和等深线的深度,单位是m),该海滨城市要在图示海湾建港。

根据图中信息思考:在建港方案中:A、B、1.小组合作完成并组内交流、组间交流。

2.归纳总结规律和方法结合现实,感受地理在生活中的用处C、D四地哪一地点最适合建设海港?说明理由。

课堂检测课堂锤炼1)断崖顶部的E点海拔可能为( )A.59mB.99mC.199mD.259m2)此断崖的最大高度可能为( )A.150mB.99mC.210mD.249m3)判断图中ab段的河流流向独立完成之后进行交流检测课堂效果教学设计说明本课紧扣课标和考试说明,设计了四组活动题目,旨在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课堂巩固等环节积极引导学生回顾基础知识、澄清基本概念,掌握基本技能。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案与教学反思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案与教学反思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案与教学反思教材分析本节课从认识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入手,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和应用,重点训练学生掌握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对训练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提升做了很好的热身,也为后续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知识的学习做了较好的铺垫。

学情分析鉴于七年级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方面尚有缺乏,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加强直观性。

初中学生参与意识强,在教学过程中多让学生动手操作、比赛竞争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①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高距的根本概念。

②初步学会从等高线地形图上区分方向、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高度和坡度的陡缓,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表的各种形态。

③能够利用等高线地形图为生活、生产建设效劳。

2、过程与方法:“玩〞是孩子的天性,把学生分成六人一组,相互合作,开动脑筋动手制作山体模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共同探究,分析比拟山体不同部位所表现的等高线形态特征。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了解动手实践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学会发觉、认识、比拟、推断的地理意识、合作能力和自主探究精神。

树立学生因地制宜,合理开发资源、科学建设家园的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正确判读等高线地形图,援助学生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开发资源,科学建设家园的观念,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反思在课堂上估计让学生自己用橡皮泥依据地形图来捏制一个山脉模型,但实际教学过程中却是问题多多。

首先,学生不会读地形图,没有预想到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储藏;其次,学生都没有打算橡皮泥,有两个拿来我们农村孩子玩的泥巴,即使这样学生的热情还不在创作模型,却是打闹玩笑;还有,就是学生创作模型的速度太慢,一节课中根本不可能完成模型的制作。

针对以上出现的情况,我想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再次教授本节课的时候,可以把创作模型的任务在课前予以安排,组织完成。

橡皮泥可以由学校的地理实验室提供,老师可以亲X作一个模型给学生用来示范,这样也肯定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湘教版七上地理等高线地形图教学反思

初中湘教版七上地理等高线地形图教学反思

初中地理学习材料
鼎尚图文制作整理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反思
鸦鹊岭初中黄发明
1.整堂课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以合作探究为主,增添学生的凝聚力。

同时对回答比较好的学生进行奖励也增加了学生的信心,让她们在友好的竞争环境下信心百倍的学习。

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

2.我采用“握拳记忆法”帮学生理解记忆五种特殊的地形图,形象直观,学生也感兴趣,同时学生自己动手比划,在形象理解的基础上加深印象;课堂上也因此出现一个小高潮,这充分体现了学生孩童的一种天性。

3.是结合学案,进行对点练习,基本上每讲一个知识点都有相应的练习。

4.是师生互动非常成功。

每道题都有学生思维和动手的空间,之后老师都作点评或纠正。

5.是课堂气氛活跃,注意力高度集中,达到愉快教学的目的。

总之,这节课的讲述让我充分明白教师的职责主要不在于教,而在于引导学生学,不能满足于学生学会。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学,
愿学。

教师应努力使学生由对知识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接受,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我爱学,我愿学,使学生学会积极主动地学习。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等高线地图更是我们学好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

本节内容源自湘教版七年级地理第二章第三节《世界的地形》,因其总是在三维和二维空间相互转换,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教学目标】1、了解等高线地图的制作过程,利用模型初步学会绘制等高线地形图。

2、认识山顶、鞍部、山脊、山谷和陡崖,通过观察、比较、概括等过程,掌握等高线地形图上山顶、鞍部、山脊、山谷和陡崖的基本特征,学会判读坡度的陡缓。

3、通过观察读图、绘图的过程,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建立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顶、鞍部、山脊、山谷和陡崖,辨别坡度的陡缓。

【教学难点】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脊和山谷。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别坡度的陡缓。

【教学环境】视频教学【教法】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教学流程】创设情境提问:我们如何绘制一座山体的等高线地形图呢?首先测量出该山体各处的海拔高度,将海拔为100m的点依次连接,海拔为200m的点依次连接,海拔为300m的点依次连接,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三条高度相等的线,将这三条线垂直投影到海拔为0m的海平面上,得到的图形就是我们这座山体的等高线地形图了。

提问:山体上有哪些重要的部位吗?它们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有什么特征呢?山顶:指山地的最高部分。

特征:用心向四周降低。

鞍部:指相邻两个山峰之间比较平缓的部分。

特征:位于两个山顶之间。

山脊:指山顶呈长条状延伸,山脊最高点的连线称山脊线。

特征:等高线凸向数值较低的方向。

(凸低为脊)山谷:指两山之间低凹而狭窄处。

特征:等高线凸向数值较高的方向。

(凸高为谷)陡崖:指近似于垂直的山坡。

特征:多条等高线重合处,用表示。

思考:如何在地图上判断山体坡度陡缓?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练习题:判断山体各个部位。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反思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反思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反思《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一课的讲授,我认为有课堂亮点,也有不足之处。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1、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教会学生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利用橡皮泥等制作地形模型。

虽然“标准”中只列出了三个地形部位,但其他的地形部位也应作为教学要求,不然的话,学生将不能完整地读懂等高线地形图。

在几种常见地形部位中,山峰、鞍部、陡崖都是比较容易识别的,山脊和山谷的区分则较难一些。

为达到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在读图的过程中总结出山脊部位和山谷部位等高线的特点。

所以本课我遵循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理念,尽可能地挖掘教材中能够联系实际的内容实行讲解。

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到处有地理,学好地理大有用处,增强学习的兴趣。

2、以图文转换来引领课堂。

课堂以图文转换活动形式贯穿,这是本节课的最大特色就是以图文转换活动来引领课堂,用图文转换活动来突破难点,用活动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水平和动手水平!活动是实施课程目标的主渠道,也是地理新课程区别于传统课程的一大特色。

本课活动题有:小组合作探讨等高线地形图特征,探索等高线地形图的制作方法等。

通过活动学生对本节的重点知识进一步增强,教师适时做出鼓励性的评价,学习更有动力。

3、课堂上能够从多角度注重学生(1)注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班级48名学生在个体上是存有差异的,我在本节课问题的设置上难易结合,分别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让学困生也能体会到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其学习兴趣:比较容易的问题如在地形模型中找到山体的不同部位,比较难的问题如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找到山体的不同部位,难的题目也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差异,慢慢引入,层层分析,先易而难,以易导难,尽量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判读等高线地形图中的5种不同部位。

(2)注重对学生学法指导。

例如学生在探究山体不同部位地形图时,先让学生对5种山体不同有个直观的理解,然后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实体地形模型中找到山体的5种不同部位,最后顺理成章地再让他们在自制等高线模型上把山体的不同部位实行识别。

初中地理_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学情分析等高线地形图这一部分内容,在整个初中地理知识中是个重点,也是难点,而对于刚刚接触地理的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这部分学习起来非常困难。

所以,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把重点放在如何让学生轻松的掌握知识,采取什么措施和手段让这些晦涩难懂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这是本节课最难处理的地方。

鉴于此,我自制了山体模型,运用山体模型的切割绘制等高线,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并理解了如何制作等高线地形图,并运用山体模型展示不同部位的形态,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利用山体模型进行下雨的演示实验,让学生清楚的看到了山脊和山谷的不同意义,轻松的攻克了难点。

整节课中,贯穿了大量的活动,使学生在愉悦的活动氛围中轻松的掌握了知识。

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以形象生动的教具演示和实验操作,把知识变得简单有趣,学生的学习效果不错,基本都能达标,顺利的完成了本课的学习。

效果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等高线地形图,这部分知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而本节课主要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交流展示、精讲点拨、跟踪练习、当堂达标、课后提升等主要环节,以及各种活动的开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在愉悦的氛围中轻松掌握了知识,培养了兴趣,提高了能力,展现出优质、生态、高效课堂的魅力。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1.首先认识等高线地形图,然后是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最后在等高新地形图的基础上引出分层设色地形图,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内容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运用山体模型,使学生直观了解了等高线地形图的制作,形象的区分了不同部位的地形名称,并用下雨的操作实验,演示了山脊和山谷在现实中的不同意义,使学生印象深刻、理解透彻。

3.充分的运用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放手让学生去学,学生能自己学会老师不教,只是出现问题时老师进行及时的引导,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初中地理_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四节世界的地形(二)等高线地形图【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顶、山脊、山谷等地形部位。

2、学会利用等高线地形图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判断坡度陡缓。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绘图,对学生进行空间地理事物的想象能力、记忆能力培养。

2、通过动手操作、比较、抽象、概括等过程,形成地理概念,进而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和表示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难点:①等高线的绘制原理;②在等高线上识别各种地表形态疑点:山脊与山谷的区别。

解决办法:观察、讲解、讨论【学法指导】1、教学方法:视频演示、讲解、讨论以及练习法。

2、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观察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导入新课:通过泰山的极顶高度与某兴趣小组测得的泰山高度不同,引出海拔与相对高度。

环节一自主学习活动一解惑释疑同学们阅读课本第33页,完成下列问题1、什么是海拔?2、什么是相对高度?3、根据图完成练习题(1)(2)。

活动二尝试学习——认识不同的山体部位同学们阅读课本第39页活动二,完成下列问题学生展示把不同的山体部位与图中字母连线活动二:尝试学习——感知等高线地形图视频展示学生感知立体地形图是如何转化为等高线地形图的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等高线地形图的制作步骤:制作山体模型——描绘等高线——切割山体模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这部分内容教材没有相应的表述,因此教师结合绘制的等高线地形图引导学生完成下列问题。

1、什么是等高线?2、什么是等高距?3、等高线的性质1:同线等高,同图等距挑战自我(一)学生完成练习题(1)(2)(3)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巩固我发现我快乐通过立体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理解等高线稀疏、稠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得出如下结论: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等高线稠密,坡度较陡即等高线性质2:疏缓密陡学生完成挑战自我(2)易混淆问题的讲解:教师特别注意讲解山谷与山脊的区别与判断方法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弯曲是山谷;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弯曲是山脊。

七年级上册地理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地理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在图上判断海拔和相对高度。

(2)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制作、判读及应用。

(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地中的五种基本形态的特点。

(4)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陆地五种基本地形及其特点。

(5)能够绘制简单的地形剖面图。

(二)过程与方法在绘图过程中,通过教师指点、小组互动合作等形式,学会搜集、查阅资料并进行整理、加工的方法,建立起地理事物空间方位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学习地形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及应用。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各种地形。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我们认识的这些地图,都是在平面上的。

大家都知道地球表面有高山,有低地,是高低不平的。

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这就是本节课要重点讨论的“等高线与地形图”。

(二)自学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并结合“海拔高度示意图”自学课本内容,理解以下几个概念:①等高线;②绝对高度;③相对高度。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海拔和相对高度(课件展示:海拔高度示意图)1.什么是海拔?并指认甲、乙两点的海拔高度。

2.强调海拔的参照物是海平面。

3.什么是相对高度?并指认甲、乙两点的相对高度。

4.(课件展示:珠穆朗玛峰及其海拔示意图)登山者攀登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时,一般先到大本营适应环境,休整准备。

大本营海拔高度是6600米,珠峰海拔8844米,问它们间的相对高度为多少?(口算:2244米)这就是登山者要攀登的高度。

5.你认为是什么一直吸引着人们勇攀珠峰?(磨练人的意志,培养人的吃苦精神,实现人类挑战极限、征服自然的愿望等。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

2.联系生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3.诱发情感,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4.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四)目标检测1.甲地的海拔是()。

A.1000米B.2000米C.3000米D.4000米2.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

等高线地形图教案-教学反思

等高线地形图教案-教学反思
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即两地的海拔高度之差。
教师强调:地图上出现的高度一般情况下都是海拔。
2、讲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
第一步,要确定山的高度;
第二步,根据山的高度确定等高距;
第三步,根据等高距将山分成若干个平行的平面;
第四步,把每个面利用正投影把投影线的边缘画成闭合的曲线。
3、等高线的基本特征
(1)等高线均为闭合曲线
(2)同线等高
(3)等高距全图一致
(4)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缓陡
(5)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不重叠;有时也看到重合,那只有在峭壁处出现。
4、地形坡度与等高线的关系
坡度越陡,等高线越密;坡度越缓等高线越密;等高线重合在一起,坡度呈垂直状态便是陡崖。
三、小结
海拔、相对高度的概念
等高线地形图坡度的判断比较
等高线的六种地形
四、作业
1
你游览过中华山吗?你是怎样登山的?
你玩过蹦极吗?蹦极通常在什么地方?
你想当一名山区经济的综合设计师吗?
学生练习:教师展示两山高度,让学生填写海拔、相对高度。
然后,学生根据等高线地形图进行练习。
学生根据坡度练习。
【板书设计】
3.7地形和地形图
1、等高线的基本特征
课题
3.7地形和地形图
教学
目标
1、认识六种局部地形及其地形图。
2、理解等高线疏密程度与实际坡度的关系。
教学
重点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认识六种局部地形。
教学
难点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及计算问题。
教学
准备
多媒体Βιβλιοθήκη 教学活动学生活动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导入新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教案与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本节课从认识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入手,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和应用,重点训练学生掌握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对训练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提升做了很好的热身,也为后续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知识的学习做了较好的铺垫。

学情分析
鉴于七年级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方面尚有不足,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强化直观性。

初中学生参与意识强,在教学过程中多让学生动手操作、比赛竞争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①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高距的基本概念。

②初步学会从等高线地形图上辨别方向、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高度和坡度的陡缓,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表的各种形态。

③能够利用等高线地形图为生活、生产建设服务。

2、过程与方法:
“玩”是孩子的天性,把学生分成六人一组,相互合作,开动脑筋动手制作山体模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共同探究,分析比较山体不同部位所表现的等高线形态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了解动手实践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学会发现、认识、比较、判断的地理意识、合作能力和自主探究精神。

树立学生因地制宜,合理开发资源、科学建设家园的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帮助学生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开发资源,科学建设家园的观念,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